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11篇)
1.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 篇一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要求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以培养知识型的人才向培养创新型、能力型的人才转变,而学校教育的趋势应当由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方向转变成为由学生主导学习的过程及方向,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创新性地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更是终身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代表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着学校的教学面貌。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互连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校自2005年以来,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一方面大力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网络平台、系统软件和多版本的电教教材,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并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制作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创新性教学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及时转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满堂灌”、“ 一言堂” 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部分教师一心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盲目应用多媒体课件,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穿新鞋,走老路” 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索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教育,已成为我校必须进行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现代教育技术”指学校所有的基于智能和多媒体的教育教学设备、因特网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各学科指现行高中教育的各个学科。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教育”研究课题界定为: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因特网技术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库,通过教师科学地开发、设计,重新建构教学程序,使网络环境与学科教
学内容实现有机整和。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自主式学习过程,努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良性发展。
三、实验假设及理论依据、实验假设:只要教师能积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树立学生中心、能力中心、活动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掌握现代化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灵活、科学地运用网络技术和资源,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习规律,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形成积极参与、积极探究、互学互助的教学过程,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理论依据:
(1)自主学习理论
B 自主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的个性化,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学习要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要学会和掌握学习的方法;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结合。
(2)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以宏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和挖掘人的创新潜能为宗旨。它强调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情景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及目标、基本内容:
(1)对本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高备的能力与水平的调查分析。
(2)据调查分析落实可行性解决方案
(3)覆盖各学样的教育技术整合探究性实验
(4)现代教育技术对常规教学的具大作用的研究报告
(5)整合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6)整合教育对培养学生多学科、多层面、社会化问题综全信息能力的作用
(7)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方案。、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各个学科全面溶合。并总结出实现整合的可行性方案。
五、实验设计
(1)组织一批能力强,有进取心的青年教师开展资源库与学科内容有机整合的研究,先在几科上有所突破,然后带动其他学科的研究。
(2)组织下列活动反馈研究成果
定期通过问卷、交谈等形式了解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影响,及时了解学生由此而发生的变化,并及时调整相应策略。通过课堂的小检测,了解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于教学效率的影响。
定期的给学生一些未接触到的材料,让学生自学并进行相关测试,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并分析整合学习对学生的影响。
六、实验步骤
(一)时间:本实验为2年半(2 0 0 6.9-2 0 0 8.12)
(二)步骤
1、准备阶段
2006.9-----2006.12对全校教职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与水平进行调查。2006.1---2007.2进行可行性解决方案的设计,确定先期实验科目。
2、实验阶段
2007.2---2007.7组织学科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选取相关内容进行实验。
3、实验与总结
2007.8---2008.2总结整合教育对对常规教学的作用
2008.2---2008.7总结整合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2008.9---2008.12总结整合与综合处理能力的关系
2008.12整合实验的总结工作。整理实验研究资料,积极配合上级各部门对实验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汇总实验成果,撰写实验工作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报有关部门申请结题。
七、实验组织、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王吉飞
成员:赵满绩、赵学东、王海、课题实验小组
组长:赵满绩
副组长:赵学东、王海
成员:张德满、咸忠武、张爱荣、张波、李少娣、刘希山、郑桂巧
2.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 篇二
一、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 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 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利用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认知信息功能,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 都是信息技术。学校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或学校健身教育。健身和终身健身是体育的事业和科目, 学校体育要以健身为主, 主要任务和目的是进行强健并完善学生体质, 学生应该在强健身体的基础上, 尽量掌握健身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原理, 学会健身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以便终生受用。目前,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现实意义在于以下五点。
1. 有利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对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力和兴趣, 加深学生对动作概念和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直观逼真地反映技术动作的动态变化过程, 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诱发学生的思维,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目的。过去对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 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和示范, 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用形象具体化的手段, 让学生弄清楚。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求知欲受到激发, 注意力被画面和动画吸引过来, 学生就在愉悦的心境中, 进入了学习的佳境。
2. 有利于师生之间交流
信息技术中网络的交互性促进体育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为学习与锻炼环境的营造、学习与锻炼团体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支持。学生在确定锻炼目标后, 分析问题, 利用信息工具获得相关资料并加以分类、综合、建构, 通过网络与体育教师联系, 或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现场讨论, 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其他学习者的异同点, 对自己的原始资料做出调整, 进行再整理, 从而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与目标。由于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多方面地取得相关信息, 使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并可以得到体育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 因此, 学习的目标能更好地完成。
3.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 把各种不同的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体育教学软件, 给学生观看、讲解、学习, 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与实践,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多媒体软件把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手段, 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 这样就能够帮助训练对象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 体育老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 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 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 突出重点、难点。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 有利于训练对象更快、更全地建立起动作表象, 提高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效率, 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运动技能。
5. 促进体育教学的现代化管理
采用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对制定、检查、落实各项体育教学计划, 包括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进度、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等, 进行科学化管理, 大大提高管理效果, 使管理工作高速高效。利用网络平台和计算机统计软件, 可以使体育教学工作的检查评定, 减少人为情感评定的情况, 使检查评定更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另外对反馈信息的搜索、全面分析及加工处理, 通过计算机的辅助, 会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有效, 也会改进工作, 提高管理水平。
二、体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 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体育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体育课程, 应用于教学, 它有利于突破体育传统教育观念, 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它丰富了体育教师课堂教育手段, 有利于突破体育教学重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它引导学生学习向“探究性”转变, 教师教学向“研究性”转变, 它促使师生信息化水平提高, 有利于信息技术下的新课程实验和推广,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有利于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使得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性不再局限于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内容, 这样就可以使得体育教师能够全面积极地发展、锻炼学生。其开展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 坚持“学教并重”原则
当前,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 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 但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同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 但是容易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 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体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 既要求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既注意教师的教, 又注意学生的学, 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以便培养出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跨世纪新型人材。
2. 坚持“交互性”原则
坚持交互性原则,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这也是体育教学的核心要求。由于多媒体、网络的自身特性, 互动式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两极的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必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就是教师可能从以前教学的主导地位部分地向辅助、支持地位转化,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更为平等与民主;学生也将更多作为主动的行为者出现在学习领域, 并且张扬他们的个性。所以, 教师要确立互动的观念, 摆正自己的位置, 营造体育课堂教学的和谐气氛, 让每个学生都能产生表现自己的欲望, 创设实现自我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坚持“适度性”原则
媒体参与使课堂教学从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发展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 拓宽了教与学的视野, 充实了教与学的内容, 增加了教与学的信息渠道。但长期以来, 广大一线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积累诸多优秀的教学经验, 不能为了体现所谓的现代化教学而完全放弃原来那些好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手段。我们既要保留传统教学中好的东西, 又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媒体的运用中要牢固树立媒体的“工具意识”, 科学合理地使用。一方面,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媒体参与的必要性。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 可以创设和展示丰富多彩的而有意义的情境, 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可以创建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另一方面, 要把握媒体参与的合理性。多媒体、网络都是人的创造物, 是我们用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 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因此, 是否依据学生的发展规律与特点来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是衡量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是否有效的标准。
三、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它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发展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整合”的关键, 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 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讲授型教学模式
讲授型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 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 把计算机作为新教学媒体使用, 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多媒体组合教学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工具, 是教与学的辅助手段。根据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的两个著名心理实验可知, 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还有3.5%来自嗅觉, 1.5%来自触觉, 1%来自味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既能看见, 又能听见, 还能用手操作, 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 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获取的知识要多得多, 强得多。关于如何将多媒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升华,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教师为此花费的时间和所需的新技能相对较少, 所需硬件较少, 对软件的个性化要求不高, 能为全体学生的充分感知创造条件, 也可以重新组织情境,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促进学生形成稳定清晰的表象, 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2. 自主探究学习型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学习者借助网络资源, 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或教学资源库,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任务和学习需要, 自定学习计划,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 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性学习。在这种模式中, 教师的任务是设计教学过程, 提供教学资源,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指导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根据所提供的问题情境, 进行独立认真分析, 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然后利用网络所提供的资源, 收集信息, 逐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原型, 再将所收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 建构牢固的知识体系,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后归纳总结, 建立起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性原则与方法, 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例如:学生在进行足球裁判知识学习时, 教师可以提供精心编排的学习资源库或利用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 让学生在不同梯度的媒体资源空间内, 根据自身的水平, 寻找适当的学习起点, 选择适合自己特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进度来进行自主学习, 并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来优化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四、加强体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建议
1. 更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1) 更新教师观:教师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 努力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疏导。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和运用合作。教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之积极参与合作和创新的过程。教师们在教学中努力形成递进式的三部曲, 从教学科知识到教学生如何进行学科知识方面的探索, 进而对正在探索学科知识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2) 更新教学观:认识到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敢疑、善疑, 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方法。 (3) 更新知识观:教师在教学中, 抛弃以“量”为主的知识观, 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 不断强化“有用的才是最好的”实用观点, 真正使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4) 更新学习观:认识到教育的重心要由教育者转向受教育者,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育的核心要由紧张的“灌输教育”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过程, 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学习。
2. 加大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逐渐被众多学校重视和体育教师接受, 但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体育教师数量匮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缺乏、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际应用效果欠佳、硬件设备数量不足等因素仍然制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普及与发展。针对以上情况, 学校应加大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力度, 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训力度, 使教师都能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开展集体备课, 教师协作构建整体课件体系。课件制作体现多元评价机制, 如课堂观察、测试练习、学生练习评价和学生体验与反思等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同时, 学校应合理制定好普及多媒体辅助体育教学的规划, 组织体育教师和多媒体技术骨干, 有计划地开发教学课件和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现在我国在学校体育信息化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学校应合理制定好普及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体育的规划, 加大体育教学软件、运动训练辅助软件、体育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注重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 加快学校体育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李文光.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9, 4.
[2]马宁,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 2002 (1) :9-13.
[3]仝东峰.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模式效应研究.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9) :147-148.
3.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 篇三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中学体育 课程 整合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儿童本来有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方法,可是社会却把成人的情感和感受方法强加给他们。”很久以来,体育教学中那种命令式的口吻造成了师生双方立场上的隔阂,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无论学生有什么想法,都必须按照教师的意愿和口令来完成,导致本来喜欢体育活动的孩子大部分变得不喜欢体育课,甚至不喜欢体育活动了。
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网络,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中教师“要我学”的强制型体育教学为学生“我要学”的主动型体育教学。如在教学第二套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雏鹰起飞”时,我先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教室里的大屏幕观看VCD。那优美的旋律,优雅的动作,整齐的操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看到有的同学已迫不及待地跟着比划起来,我知道,我的目的已经达到。果然,下课后,就有学生来找我要图纸,找我要学操了。
二、细化动作,解决难点
体育课一般是靠教师动作示范教学,但有些复杂的技术动作需要分解成几个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动作的结构和完成的过程,这时,教师边动作边讲解就有些困难,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可根据需要,把一个技术动作分解成“组件”定格、慢放,不仅能清楚看到动作的全过程,而且关键性动作一目了然。学生边看边模仿、互相帮助、互相指导,就能化“难”为“易”,并配以逼真的音响效果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学生能很愉快地领会其要点,理解其精髓,而且保证了教学的进度和质量。如以学习“雏鹰起飞”这套操为例,在学生“我要学”的积极状况下,先在教室播放广播操的录像,学生对广播操的动作有个印象,再放分解动作,让学生跟着录象自学自练,由于录像形象,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各节的动作要领。教师只在一旁巡视指导,当学生的镜子,在学生动作有误时及时给予纠正,这样,不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克服了教师既要讲解示范又要巡视纠错而分身乏术的困难,增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处身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浪潮,肩负着培育世纪新人重任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但传统的时空限制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而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通过“备课论坛”、“在线讨论”、“教案共享”等栏目板块,则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没有了时空的界限,无形中提升了教师的个人能力。
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个体育教师结合本校实际,在整齐的队列练习后,打破了过去那种呆板、单一、成人化和公式化的定位徒手操,模仿操等活动的教学方式,设计了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教师带领学生以艺体的脚尖步做各种舞蹈的练习,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伴奏下,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在新鲜感的驱使下,进行了积极活泼的热身运动。这一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依葫芦画瓢,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体育课程标准解读》指出:“知识经济社会中学校体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它不仅指向人的躯体的完善,而且要作用于人的精神,包括情感、意志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课既有向学生传授体育学科知识的教学任务,还具有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增强体质,以及通过体育教学过程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任务。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从不同的方面去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加强对其心理的培养和塑造,进行体育意志及体育情感教育,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呢?我认为,可以积极地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把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变成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形式。如先引导学生收看电视体育频道,阅读体育报刊,关注北京申奥,关注世界杯,关注全民健身活动等等,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体会,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4.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 篇四
一、明白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及解释百家争鸣,本专题定位的是教学方法。即: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作为教学方法,从现象使用实态看,可分为五个层次: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2、信息技术作为个别学习的辅助工具。
3、信息技术引入“任务驱动”。
4、信息技术作为在开放式课堂中,进行发现式学习的工具。
5、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化学习的载体。
其中2、3、4用得较普遍,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母教学法的框架内,大放异彩。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在一定的资源情境下,根据教学目标,共同构建一个任务,然后紧紧围绕这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第5个层次大城市特别是建立了“教育云”体系的地方,用得较多。比如武汉市,作为全国教育云试点城市,专门建设了武汉市教育云体系,从硬件资源建设和软件资源建设全面规划,全面推进,目前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正在快速发展。
二、使用基本优势
用FLASI软件做动画,让学生看屏幕数几朵红花,再数几朵黄花,然后列式计算共有多少朵花……,很显然,这没有用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因为做几朵实物花更省事,学生看起来、数起来也更直观。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方法时,应该尽可能使用它的优势,并与其它资源配合使用,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主要优势有:
(一)交互性优势。
(界面生动、吸引力强、即时受理、即时反馈。)(二)图文并茂、图影并茂、影画并茂优势。
(这是其它手段难以或不能做到的。)(三)多感官刺激优势。
有资料表明,人类记住信息的统计结果为:
1、自己阅读内容的:10%
2、自己听到内容的:20%
3、自己看到内容的:30%
4、自己视听结合获得内容的:65%
5、自己交流中说过内容的:70%
6、自己多感联动(经历情景)内容的:90%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基于多媒体视听技术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我们教学的效益,如果教育云体系完善,具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条件,其效益更可观。
(四)“八化”优势。
即: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快为慢、化慢为快、化毁为存、化险为夷。象人体结构、内脏器官、细胞、天体、分子、电子、原子;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等,这些传统教学方法要花较多时间精力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其教学效益。(五)“六超”优势。
即:超越地域、超越时空、超越成本、超越人障、超越物障、超越生命。不同地域的学生可以享受同一个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可以当场接通国内外的资源库、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微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正在走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甚至与人的生活深度融合。(六)更好更科学地实施因材施教。
“微课程支持下的微学习”、“丰富资源支持下的翻转课堂”等正在不断兴起,一般应用中,超文本支持下的网络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成为:网络名师、数字教员、课件助教、邮箱伙伴、QQ同学。开放式、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因材施教的需求,也倒逼着我们教师必须因材施教。
(七)构建开放式协作平台。
(八)提供学生创新活动的土壤。
(九)重复自如、缩放自如、切换自如、存取自如。
为提高效率创造了条件。三、掌握基本方法
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及获得了技术能力的提升,为了什么?还是为了更好地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并逐步走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技术只是载体,根本目的还是用整合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益。作为教学方法的使用,我们要:
(一)研究确定主题
1、分析教学重难点。
无论什么教法,教学重难点的突出和突破是最重要的主题,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研究学科交叉点。
不是各学科所有的内容都要“信息技术化”,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效益,提高整合效益,就要分析学科交叉点,语文与信息技术、数学与信息技术、其它各门学科与信息技术都有个“交叉点”研究的问题。
3、选好教学突破点。
象解析几何、函数、根式方程等,这些内容理性成份很重,学生学起来,老师教起来都很费力,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之形象化、生动化,从而突破教与学的障碍。
(二)认真做好设计
做好教学系统设计,是所有教学方法发挥作用的前提,这里省去其理论阐释,着重强调:
1、脚本设计
(1)知识点、技能点
(2)画帧载体
(3)界面设计
(4)互动设计
2、技术设计(基于某一工具)
(1)顺序结构段落设计
(2)随机可控结构段落设计
(3)全程任意返回段落设计
(4)动、静、图、文、影、声技术设计
(5)容错、防爆技术设计
(6)打包、防盗技术设计
(三)精心开展制作
选好自己最拿手的一个工具,PPT、FLASH、专题网站、云网页等都行,只要能实现设计目标。但无论哪个,都要体现“精心制作”,也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最大限度、最精细、最高水平发挥地制作课件。
(四)反复进行调试(目标达成度;技术合理度)
(五)择时安排使用
选择最佳时机使用课件是整合式方法发挥最大效益的保障。具体操作各种各样,不可能一个模式,但基本原则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教方式,提高学教效益。所以建议从学与教的十一个环节入手。即:目标设计、重点难点的考量与操弄、过程设计与运作、引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课堂练习、课堂小结、作业、课外延伸、课后反思。
5.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 篇五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可以把声音、动画、图象、文字等多媒体手段合理的融入实验复习教学中,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字:化学实验、信息技术、整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阶段作为化学基础教育,实验是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的最佳途径,因此实验就显得由为重要。在化学实验的复习中,难以将实验再次实际操作演示,按照传统的复习方法—“教师讲,学生听”,不能使学生产生感官的冲击。信息技术恰恰可以弥补这个缺憾,声音、动画、图象、文字等多媒体手段合理的融入实验复习教学中,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无论多媒体还是网络,信息技术与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因此,信息技术必须科学的应用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具体到初中化学实验复习课中,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研究:
一、化学实验复习方法的改革
信息技术这种新生科技手段应用到化学实验复习中必然要引起传统的复习方法的一些变革。信息技术的引入扩大了授课中的信息量,使一些跨越空间、时间及微观世界的一些事物、现象直观地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这
是过去教学中无法实现的。由此,在教学当中要把大信息量短时间传递给学生,并使之容易接受,理解,记忆,就需要清晰的条理。这也是在信息技术整合中教师最应该下功夫的地方。这时候的教师就象电影导演,复习内容就是剧本,如何将其统筹的分为单组的分镜头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演员也就是学生造成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我在复习课前主要的准备是这样做的:
(1)在初中教材中实验内容分类
a常用仪器介绍,如:常用仪器分类,规格,型号,性能,使用方法 b 基本操作。如:药品的取用和称量,仪器的组装,仪器的洗涤
c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如粗盐提出,蒸馏水的制取
d物质的制取和性质的研究。如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氢气的制取和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酸碱的性质
e实验习题的研究:如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实验仪器。
(2)抓住重点内容:
在实验复习中,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实验内容完全讲授。教师作为复习的指导者,要在全面研究调查的基础上,抓住有代表性的实验,确定多数学生自主复习中的重点内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在基本操作中,重点让学生复习试管,量筒的使用,托盘天平和酒精灯的构造和使用,因为在许多实验中都要用到这些基本仪器;在复习物质制取和性质的内容时,重点放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上,这两个实验的操作顺序至关重要,是实验成败和安全的关键。
二、化学实验复习素材的积累和资源库的构建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各种硬件和科学的复习方法是我们学习的武器,那么素材就是我们必须的弹药。素材的获取是多种渠道的,既可以自己量身定做又可以通过网络和素材光盘得到大量素材。素材越丰富我们使用时越能够得心应手,但是在使用前应先对原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分类整理。分类的方式很多,根据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我主要是根据素材文件的属性和复习实验内容对素材进行分类,使之形成一个内容丰富、使用快捷的素材库:
(1)图片素材库:由于图片善于描述物体的外形,因此大多做为实验仪器的素材。此类图片在网络中还是比较容易得到的,另外,在实际应用中《走进中学化学实验室》是一张很好的实验素材光盘,我利用豪杰解霸播放软件,将需要的试管,烧杯,酒精灯等实验仪器图片从光盘上截取下来,并按照仪器的不同用途进行分类存储,使我的图片素材库更加丰富。
(2)视频素材库:曾有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四十五分钟理论说教的效率远不及一个五分钟的实验展示。在实验复习中,重做实验从时间上是不允许的,而且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所以视频素材是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的最重要的媒体素材。我们可以按照实验内容将整张光盘进行分段截取,每段时间控制在3-5分钟左右。按照基本操作实验,物质性质实验,物质制取实验等进行分类整理。对于难以找到实验视频素材,如做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先撤酒精灯而后撤导管的后果,可以利用数码相机进行录制传入计算机,以便使用时调出。
(3)网址库:Internet网络的信息量浩瀚如海,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网络上的资源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中,因此,将网址整理保存也是一个快捷,经济的素材资源获取手段。
(4)软件库:除了大量的素材之外,一些软件也是必要的资源。有图片处理类,网页编辑类,文字编辑类等等都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掌握运用的。
三、把素材有机地结合在复习方法中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实验复习课程整合归根结底就是把素材科学地、有机地结合于复习方法中。前面我们已经创构了教学方法,收集了必要的素材,现在要做的就是运用适当的软件或平台将素材进行合理的编辑,调试,演练,最后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我们可以运用的软件可以说是丰富多样的,比如Powerpoint,Authorware,Frontpage,Photoshop等等„„。总之,要学生被之吸引,激发兴趣,记忆深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操作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生动性:注意色彩的明快,清晰,便于学生们的观看,充分调用声音、动画、图片等媒体开拓学生的视野,并适当地增添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系统性:讲授与演示配合要默契,条理清晰,便于学生们的总结、吸收、归纳、整理、记忆。
6.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 篇六
乐平市礼林中学 程卫华、洪应德[摘要]: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的建设,农村中小学也有了多媒体教室,接收下载了不少多媒体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教师也开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引起教育工作者深思。
[关键词]:积极意义、整合方式、创新能力、创造思维
我是农村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也是学校远程教育管理员。作为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课堂教具的贫乏,课前往往绞尽脑汁自制一些简陋的教具。加上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难怪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身为数学教师也不得不苦思瞑索,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而当今社会知识信息的激增和“减负提素”工作深入开展,使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下面本人就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积极应用。
一、 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积极意义
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是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手段。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如: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具有代数计算,数据处理,几何作图,视频、音频及媒体流播放等多种功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特别是当多媒体计算机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软件(如:翰林汇多媒体课堂)或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Flash、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诸如:情景导入、概念教学、练习指导和学法辅导等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显示工具和演示工具,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信息技术正在引发数学教育的一场革命,它将极大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理念。教师不是被计算机替代,而是用新的方式工作,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
二、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方式
1、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数学教学:
它是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或补充由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征进行常规的运算、作图、列表及模拟一个动态过程等,从而达到辅助教师教学的目的。
①、显示工具,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在现实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常常遇到一些比较费时的活动,如大量的板书内容,而这些活动并非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但为了达到所需目标又不得不经过这些活动,在课堂45分钟内,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不板书而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这时候,如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的使用课堂时间。例如,在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课时教师必须要经过列表和作图比较繁琐的两步,而这是非常费时间的,教师几乎很难分出更多一点时间去讲解函数的性质。而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利用计算机则可以很快给出函数值和画出函数图像,就可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在这种应用中,教师还可以把多媒体计算机与电视、投影仪、幻灯机等其它信息技术设备接在起使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②、分层显示,引导学生系统学习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例如:在数的分类、多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以及三解公式复习等都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这特别适宜于学生自我复习。
③、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如: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就要引导学生用代数中因式分解、不等式有关性质等知识来解或用一元二次函数图象来解。又如:求过两点直线的解析式时,也有一般式、顶点式、两点式等多种解题方法。
④、控制模拟,体现数形结合效果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例如:一元二次函数中的各参数与其图象的关系,圆与椭圆关系,方程、不等式与有关函数图象关系,锥体与柱体的关系等等。通过带控制性的模拟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体现数形结合效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数学。
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改进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①、情景导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老师运用课件展示一组生活中呈轴对称的图片,以设问的形式导入新课:下面一组生活中常见的图片,看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调动了,这时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索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拓展知识的范围。你想知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今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借助电脑教学,自然有趣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②、动画模拟,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以扎实的基础和自学能力等为前提的。在中学数学中,概念、法则等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中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动”的特长,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行探索、创造,认识新知识。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使满足轴对称条件的一个或两个不同色彩的轴对称图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图形轴对称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又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再如:学习“角”,投影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蕴含了角的定义及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又如:“圆”的认识中利用荡秋千的轨迹引出“曲线、圆心、半径、直径”,在用动画展示了画圆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这样,利用多媒体演示功能把复杂的概念分解为直观形象的简单信息,利于学生自行探索,展示思维,归纳概念,理解概念。
在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中,以动态演示画面使学生生动形象准确地理解“对边相等”这一特点。而“对角相等”这一特点,可启发学生自学中创造。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独立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行探索能力和创造力。
③、精心设疑,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这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如果照以往方法,让学生用纸剪拼一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推出梯形面积公式。这节课学生的探索一般到此,接下来就是对公式的应用。这样无疑是把学生的思维紧框在课本上,学生的创造性就受到束缚。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刚开始,老师可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能求出梯形的面积?”这节课可采用电脑里的工具,让学生利用电脑对图形可切割、移动、旋转等特点,可探索出多种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因为电脑中图可多次使用,有的学生自己能探索出八种推导方法。通过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④、辅助练习,熟练形成解题技巧
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出示一组难度渐增的练习题,让学生作出回答,计算机会及时给予评判和指导。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固定出题,也可以是随机出题,根据教师所给的课目,章节,题型,难度灵活出题,增加练习的智能性,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计算机会自动给出必要的提示或辅导,从而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熟练形成解题技巧。
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练习,不仅意味着学生要有必要的问题求解知识,而且还需要学生会对相应软件操作技能,而对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数学事实、概念和原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计算机帮助学生学习这种应用的过程主要是学生和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它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控制教学的局面和消除了教师的主观意志的影响,增强出题的客观性,能够更加真实地检测教学的实际情况,节省大量的时间,把教师从传统教学的出题,编题,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造。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教学领域是必需面对的一个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以新的姿态去迎接这场挑战。应该注意到的是计算机手段与传统媒体教学完美地结合显得十分重要。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的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究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媒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浅谈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媒体》: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4、《多媒体辅助教学 有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数学教育交流站
5、《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数学教育交流站
7.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 篇七
1 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对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重要影响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学生从实际学习中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 用相似于科学探索研究的方法, 自主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并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是来源、存储、转换以及加工文字、数字信息、声音、图像的一切现代高科技的总称, 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 其对任务型高中英语教学有着深渊而广泛影响。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在做中学习, 使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现在,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 将课程中习得而来的宝贵研究性学习策略与理念, 通过网络平台, 应用到我们的任务型教学中。
2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2.1 更多地侧重于过程的学习
现行的语言教学方式侧重于老师的课堂传授, 侧重于学生被动地记忆和模仿, 在学习的整个环节中更多地以教师为活动的中心, 学生则被动地成为知识的存储容器。而在任务型教学的整个环节中, 学生往往是活动的主体, 学生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典型任务并积极地去学习。再整个过程中, 任务形象, 目的清晰,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搞, 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 在完成任务中提高。
2.2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不断的动力来源于其自主动的、内在的学习动机, 而不是来源于家长、教师、社会等外部的要求, 它依赖于学生的主动性。那些具体的、直观的网络素材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问题, 主动地开口讲英语, 动笔练英语, 此类学习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 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 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够逐步深入。伴随学习的深入进行其所带来的收获更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极大的满足感, 进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习的效果更具有效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其自发性,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极大地提高
高中英语新课程内容多, 容量大,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能够更加高效地设立学习情景, 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 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 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理解问题, 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 这也是学习高中英语学习的关键所在。
3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方式
任务型教学方式主要由三个阶段所构成:一是在任务前。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往往通过各种活动给学生输进与学习任务有关的内容, 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 激活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材料,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任务中。该阶段是语言习得的过程, 教师不仅要留意学生语言的流畅性, 还要特别注意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积极鼓励学生重构英语语言。三是任务后。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他们进行归纳、小结, 强化后, 小组向全班展示任务结果, 师生对完成的任务进行多维度的评价。
4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实行的必要性
4.1 现行英语课程改革的自然选择
现行的英语课程比较侧重于学科内部的逻辑关系, 不太重视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取向, 从而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获取完整的体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较好地弥补了这个不足, 使整个课程体系体现了人文性和科学的内在统一。
4.2 学习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信息时代, 海量的知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信息意识应该从学生抓起。在高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阅读知识的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是和不可分割的, 教师锻炼学生取得信息的技能, 同时也是增强学生阅读技能的过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大量地选取、阅读, 获取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必要时还要学生自己动笔修改, 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的阶段。
4.3 与高考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一致性
近年来, 高考英语教学改革着重于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的锻炼。素质教育改革的培养模式超越了应试教育那种更多地追求高考升学率、分数决定一切的错误做法, 更多地注重于能力的考察, 每年英语高考的题型变换非常灵活、各种具有显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题型就是最好的证明。
4.4 现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3]教育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体现学生本位的意识, 倾向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创新精神、科学创新意识。并非只有任务型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但是,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重要方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极大改善了高中英语的教学环境, 致力于学生合作、互动、完成情景, 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教学内部结构,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状况下, 教师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研究性学习和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与所带来的教学变革, 踏上时代的步伐, 积极进行改革创新, 努力探索更多的适合与我国国情的、人情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J].基础英语教育, 2011, 13 (1) :14-18.
[2]Ske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language Learning[M].1998 Oxfordedi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8.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 篇八
1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内涵与意义
关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内涵与意义,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1.1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指得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它集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一体,具有信息高密度、交互高强度的特点,可以对所有学科的教学产生有益的作用.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其内涵在于利用信息技术去展示物理教学内容,丰富物理教学手段,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1.2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意义
物理课程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其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和科学素养,还要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培养,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如今,利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相整合,则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物理教学提供资源,创设环境,整合课程,提高效率,使信息技术下的物理课堂成为一个互动的课堂整体.例如,对于万有引力定律,如何使学生将其联系到苹果落地这一问题呢?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视频,使问题更清晰、直观,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又如,微观尺寸下的分子无规则热运动是无法直接观察的,但是教师却可以用一个GIF格式的动态图片来模拟展示,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无规则的热运动,瞬间掌握了物理内容.可见,信息技术对于物理课程十分重要.
2 中学物理教师如何培养自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树立课程整合的正确观念,把握教学动态,增进与学生之间、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且熟练掌握多种信息技术软件,如此才可更好地培养自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2.1 树立课程整合的正确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并非简单的教学手段的推广,而是一种革命,是一种巨大的、彻底的变革,这就需要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为此,教师应该树立课程整合的正确观念,树立改革的必胜之心,以先进的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课程整合,这样树立了正确、科学的观念,才能以观念指导实践,做好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工作.
2.2 把握教学动态
物理学科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的.为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在时事政策上紧跟形势,在物理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调整.比如,当前的物理习题比较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气息.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重点中学的试题库中下载一些最新的试卷,或者在相关的网站中搜索下载新鲜的试题,下载最新的考试要求和大纲要求,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下认真研究,独立完成.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随时掌握最新的教学动态,提供最新的试题资源.
2.3 增进交流
所谓增进交流,是指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增进与教师、专家的交流,以便提升自己的学科整合能力.
(1)增进师生交流
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人机交互是比较多的,为此一些教师就忽略了人与人的交互,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导致教学效率受到了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反映,增进与学生的交流,比如为学生布置任务,与学生共同完成,或者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这样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开发信息技术的教辅功能,完成教学任务.
(2)增进教师间的交流
信息技术将世界变小,不同地域、不同职位、不同科目的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学习.为此,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增进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学习专家、教师的经验,获取名师的经典教案、教学视频,实现教学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更多、更有效的教学经验,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
2.4 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软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需要掌握较多的软件,才能更好地服务物理课程教学.比如Power Point软件、Excel软件、Photoshop软件、DIS软件等,教师掌握越多的软件,就越能使物理教学游刃有余.例如,在测算油酸分子直径的实验中,很多同学在数格子算油膜面积的时候都会经常出错,甚至有一些学生感覺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的长处,利用数码相机俯拍油膜,再用Adobe Photoshop CS2图象处理软件来测定油膜面积.如此一来,测定油膜面积就不再困难.又如,在演示实验中,一些物理量变化多端,这时教师就可以用各种传感器将变化中的物理量上传至计算机,再用DIS实验系统软件处理或展示物理量变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对信息技术软件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了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水平的高低.
9.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 篇九
[概述]在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用于各学科教育、实现学科整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改之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计算机与各学科之间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 计算机网络技术 研究性学习因特网搜索 分期开发 学生网站 网上资料库 评价 有机整合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重要内容,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有助于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使学生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那么,如何将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并应用于各科教学呢?笔者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此进行探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研究,创设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新模式。
一、现代信息技术概述
⒈ 信息
信息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或利用仪器从外部世界中感知信息。信息是一种资源,但是未经科学方法处理的原始信息,往往并无很大的使用价值。人们把获取原始信息,对它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有用信息的这个过程统称为信息处理。电子计算机正是进行信息处理的最理想工具。人们用它可以进行科学计算、自动控制、数据处理等。甚至还可将世界各工的计算机联成网络--因特网(Internet),相互沟通,彼此传递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⒉ 计算机网络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将日益网络化,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互联网(Internet)应用的迅速发展。Internet是遍步全球的网络的集合,而信息的传输速率高、带宽,又可以实现远程、广域通讯。当这种技术应用于教育时,必将对教育中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至教学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引起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全新变革。
二、研究性学习概述
⒈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常用方法有: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一般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其一,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像科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是“研究”,实是“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其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是充满乐趣、极富挑战的学习。只有亲自去做,才能有所感悟。这种学习更多的强调其学习过程,而不是研究的结果。研究性学习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为宗旨的。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各项技能和潜力将得到发展。
⒉ 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过程
①准备阶段
此阶段首先必须确定研究课题,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
②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阶段,它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组合实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进行制定计划、学习知识、收集资料、分析数据、社会调查等一系列的工作。
③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评估。这一阶段包括两个任务:一是研究者撰写研究报告并向老师、聘请的有关专家和自己的同学汇报研究过程和成果;二是由教师和自己对该项研究给予评价,这种评价不仅包括过程和成果,更应包括能力的提高与否。以上为三个实施阶段,具体的实施过程一般有几个步骤: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设计及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成果评价。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机整合
选取典型教学案例——《向沙漠进军》,开展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实验,积累实践经验。
⒈ 经过前期准备,提出基本问题:人与沙漠。
⒉ 教师与研究组的学生一起制订单元计划,分设几个小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特长分几个合作学习小组:
①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形成的? ②沙尘暴天气和沙漠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
③沙漠能够被征服和消灭吗?我们和沙漠应该如何相处? ④沙漠能够被我们利用,化害为利吗? ⒊ 信息搜索
我们这里的探究性学习是把因特网用作基本的信息源。这里一定要教会学生合理的搜索方法。整个过程要示学生理解各种搜索工具、搜索策略、以及如何批判性地评价网络信息。
①确定每个基础问题的关键词和搜索表达式,即确定你想要的信息范围。如“治理”、“征服”、“沙漠”、“沙尘暴”等。
②确定要使用的搜索工具:搜索目录或搜索引擎。如SOHU、YAHOO!、GOOGLE等。
③上网搜索信息,确定信息位置。
④评价信息,进行筛选、提炼。由于搜索会出现很多信息,信息评判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批判性技能。可以分两步进行:信息相关性分析、信息可靠性与真实性判断。
⑤评估信息数量与问题的解决的相关度,进一步确定是返回搜索还是进行下一步工作。
⒋ 分期开发成果
为了发挥全体研究成员的力量,要运用合作策略,对于每个成员及每个小组的研究成果要及时进行交流。
①在校园网络上构建有关本研究课题的网站——人与沙漠。下设一个主页和几个子网页如《向沙漠进军》、《沙漠之旅》、《沙漠之舟》等(每个小组一个,小组内允许进行多页超链接)。主页由教师和熟悉网页制作的研究组成员共同制作,几个子网页由各组成员自行制作,定期更新。让每个学生汇总研究过程中的资料,以及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收获、感悟等,全面展示学习成果。
②教师也要进行网上搜索,并推荐有价值的网址,建立网上资料库,与学生共同研究和交流。如: 环境与人类:http:///info/photoshow.asp?iid=3236
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份《学生学习支持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架。例如:《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蔡如鹏采访整理的《科学看待沙漠》。
④学生成果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形成分期成果存于能共享的微机上,予以网上交流。
⑤学生可以运用电子公告板或网上文字交谈的形式进行通告和直接交流。⒌ 对问题开发答案
此时学生有了粗糙的事实性材料,可以回答基本问题。在这里学生必须综合已找到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深思熟虑地处置研究结果,而不是对还未阅读、未消化和未提炼的诸多文本加以简单堆砌。
⒍ 开发产品
学生通过展示关于基本问题答案的作品来表达他们的观点。作品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传统的论文或报告、网上文章、超媒体产品、演示文稿、学生专题网站等。
⒎ 评价
评价可以侧重于作品,运用成果交流评价量规为标准进行评价。如对课题的研究是多侧面的吗?你自己的观点是什么?电子作品图片选用恰当吗,有适当的文字说明吗?电子作品是否画面美观,布局合理?信息从网络中获取,从书籍中获取,从实践中获取?交流者声音响亮,语言通顺,态度自然。你能否回答伙伴组的提问?你的提问是否有质量?……
我们提倡既评作品又评过程。过程里的加工技能不局限于写基础问题、开发因特网搜索策略,还可以包括定位、评判、引用网络资源以及合作学习的成分,诸如课堂里每一组成员的表现如何。
⒏ 研究性学习的反馈信息:
兴趣:参与活动学生85%感到很有兴趣,感到有兴趣的占15%,没有兴趣的占5%。
发展能力:参与活动学生感到在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研究和学习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了初步的了解,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普遍认为促进了自身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如上网浏览、查询、筛选资料的能力;Word文字输入编辑能力;使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的能力;使用Frontpage制作简单网站的能力等。
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视整个学习过程。整个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体验、领悟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体现。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奉献出自己通过调查、搜索、收集、处理信息后获得的成果时品味到成功的愉悦,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不再是苦差,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使许多人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在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许多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教学单元计划包,摆脱了使用计算机的畏惧心理及传统思维的作怪,明白了一个关键的设计策略是围绕着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来建设课程,而不是教给学生课本中现有的“专家”答案。一旦我们真正地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创新观念,通过问题设计的思路来到了通向理解的大门时,学生们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同时,在教学中采用成立小组这种方式,也使绝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利于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信息化学科教学设计中,而此设计与国家新课程标准又是完全吻合的,符合新基础教育理念。这种跨越式思维,要求教师不要像以前所描述的那样“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而应是“挂在互联网上的电灯,不断充电,永放光芒”。
摘要: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广泛而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不断改善教育体系、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以持续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和其他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学校教学的层面看,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整合应是一个以符合教学和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教学逐渐在校园中展开并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因而,“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在头脑中也渐渐明朗。新课改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为主体,释放大量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在发展思维中学习知识,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得出一些教学点滴。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建构主义 任务驱动 驱动任务设计
“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如今各科教学的教研热点。作为长期从事一线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我来说,对“研究性学习”也非常感兴趣。我一直在潜心钻研“主动性学习”带给学生的意识转变,“研究性学习”是它的一个发展点。今日只在这儿谈谈我在教学新课改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与其他学科要紧密联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维持学习兴趣,并在完成“任务”中(即课堂知识点)培养思考习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而其主线——任务的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如何在“动”中掌握、理解、吸收,做了一些思考: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综合考虑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外在活动形式。教学设计是以帮助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教学设计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保证没有人处于教育劣势之中。
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几乎是年年都在变,而且初中课程是越来越难教。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同,一部分学生家中有电脑,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上过网、会安装软件、音频视频等很多东西都了解。同时另一部分同学连开机都不会,需要从零学起。由于起点的差别,讲课就很费劲:如果简单操作,基础好的学生在那里不听,差的同学认真实践;如果讲复杂的内容,基础差一些的同学又听不懂。这种现象在每个学校都很普遍。我对此作了分析和探索,认为信息技术课主要针对对象还是那些基础不太牢的同学,毕竟这些同学占有大多数。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取灵活的措施,让他们都能轻松学习内容,从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将IT的应用(如上机操作等)与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理解探究,尤其是实验制作、调查访谈等多种需要动手或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活动方式结合起来,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的。
信息技术课可以说是有点深奥和枯燥的,因此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使这门课程成为他们最想上的课。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感兴趣,特点是没有基础的同学认真的很难学。我曾经在新生第一节课做过一项调查(标题是“老师,我想对您说”——内容是对电脑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探讨),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回答很失望——上网、游戏、聊天、打字„„。针对这些兴趣,我把课程做了调整,第一节课定为兴趣激发课,第二节开始再讲内容。并结合渗透进行教学。并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比尔盖茨上哈佛大学时对计算机的痴迷和艰辛;张朝阳留美创建搜狐公司的事例等等。
二、驱动“任务”设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1993年美国教育部在《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中提到: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engaged learning),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所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与己切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和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例如我在讲“EXCEL”电子表格时,要求学生完成“本班测试成绩统计表”,给出任务后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这时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一些是以前学习过的:比如表格编排、数据输入、„„,这些学生自己就会拿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过的,类如排序、函数求和、平均分、页面纸张设置等。这些就是隐藏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新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两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驱动“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层次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的科目。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站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要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是用计算机手段来进行实现的。例如在讲解理论“存储容量”一课时,如果只讲理论,学生可能摸不着头脑,一知半解。因为存储容量不象长度单位那般容易理解,的一把尺子就知道长度的概念。所以,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我让学生操作计算机,先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并做笔录”的任务,学生在完成该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作为老师就要“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近的原则。有时已经把问题讲解得十分清楚,但也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质疑,这时作为教师要随时随地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在去年初一年级的教学中,因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不同(乡镇学校没有开设),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对于先做完的同学要给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对于刚刚接触电脑的学生要多主动关心,包括开机、关机的步骤都要连着几节课反复教授。这样,底子薄的学生也能完成当节课的教学任务,缩短与同学们的差距。
四、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解决问题的多元化、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的疑问,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校如何退出“WORD”程序时,可以利用右上角的‘关闭按钮’,此时也提出还可以用其他什么方法来退出。一是让学生明确退出程序方法的多样化,防止学生思维僵化,做到会思考、会创新、会实践,就会“条条马路通罗马”。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计算机学科是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WORD制作贺年片一课时,一般学生只会用书上讲的方法。而此时,我们就应该给学生一个思考空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插入不同的图片,有的学生琢磨能否将自己的个性化摄影插入;有的同学想把网上的精美图片插入;甚至提出将追星的照片怎样才能放在贺年卡上„„?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与锻炼技能的空间。
综上分析,“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②构建和营造“提出问题”的氛围;
③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口头评价等)。
④设计应重视对学习的分析,以“人类是如何学习”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教学设计应注意发展学习者的能力,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以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根据教学问题的大小和简繁,相应的教学设计也有课堂式、活动式和产品式等不同层次
⑤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不应止步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IT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解决学习问题,帮助学生实现各个学科的知识,将所有知识贯通于一身,将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科教学结合于一体,并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学习目标,获得全面发展。
《 信息技术》课程在我们中间开设的时间并不长,“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研究性教学”中的一个石子。俗话说‘探石取路’,值得大家研究。任务驱动不是万能的,所以,科学地理解任务教学法,必须要认真的与同学互相磨合,只有从所任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那么,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今天的旭日火红炽热,明天的朝阳将热情奔放。为学生发展释放一份空间,使他们翱翔于其中是现代教师的最大任务所在。“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集思广益,进一步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研究性学习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整合
成雅小学 杜祥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主
®要工具之一,已越来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社会,深入到我们的生活。“英特尔未来教育”为当今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研究性学习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在此得到最完美的整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老师更新知识与终身学习开发了一片真正广阔而丰厚的天地。这次培
®训原汁原味地体现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育思想,不是高深理论的轰炸,没有空洞的说教,而只是让我们在师与生的交替换位中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接受了新的教育思想,转变了教育观念,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04年9月18日~10月16日,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英特尔公司的这个《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培训班。培训班组织紧凑,学习强度大,主讲教师辅导非常认真负责,使我和同事们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培训任务,回顾、反思学习过的内容,简单总结如下。
一、转变了教育观念
在学习期间,我时刻深深地感到了《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培训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这个冲击来自于教法、学法两个方面。本以为只是学习制作教学的课件,等真正学习起来,才发现并非如此简单。应该说,这次活动是在更新教育观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训适应未来教育的合格教育者。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育方法、教学手段也在变。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育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如何使教育、教育者具有时代性,具有创新性,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事。此次学习首先就给我们上了一堂观念更新课。我在学习中注意到,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要有新的思想。第一、时时、处处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单元计划、教师支持文稿、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要以此为基础。
第二、要突破过去那种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的思想方法,用联系的、多学科的、灵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切忌急功近利。
第三、要有创新意识,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
第四、要有创造性思维,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能够打破常规解决问题;
第五、要有创造能力,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视野,还要掌握吸收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并善于综合、交叉、开拓新领域,发明新成果。
二、接受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此项培训使我接受掌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今后教学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要恰当应用计算机并将其融入现有课程,吸引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与同行合作交流,鼓励教师在培训中、培训后要以小组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做新课和讨论的方式学习。
教师要恰当应用计算机并将其融入现有课程,吸引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与同行合作交流,鼓励教师在培训中、培训后要以小组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做新课和讨论的方式学习。
现有课程基础上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计算机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与创造的应用工具——仅仅是一种应用工具,会应用计算机来辅助学习而不是单纯地去研究计算机。
重点在通过“动手”去学习如何准备有新意的课,使教师能计算机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与创造的应用工具——仅仅是一种应用工具,会应用计算机来辅助学习而不是单纯地去研究计算机。有效地将计算机用于课堂教学
总的来说,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他不仅吸纳了当今最新的技术,而且又致力于把他们应用于课堂的教与学当中。它丰富教师本身的知识技能,为现行的教育体制注入活力。这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新的利用现代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各种资源为辅助,学生完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创建自己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可以上网查询所需的各种材料和资源,并共享资源,制作自己喜欢的学习网站,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其他同学共享。还可以分组协作,共同完成拟订的单元计划。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技能,又增强了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参加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教学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其次要有创造性思维,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能够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第三要有创造能力,由于人的创造能力是在继承前人已经创造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必须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视野,还要掌握吸收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并善于综合、交叉、开拓新领域,发明新成果;第四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愿做有益于社会的人的献身精神和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干、敢于冒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
此次培训班任课教师力求“原汁原味”地向我们展示了该教材的内涵,也表现出任课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学习中我们仔细阅读了教材、认真听讲,并悉心完成每一项作业。完成这次学习后,我打算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实施未来教育的理念、方法,做合格的未来教育工作者。
10.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 篇十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弄清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潜件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快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步伐;
2、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总结并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模式;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教育革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要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及网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等。
2、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相关步骤,对一些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中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众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研究是在教学中开展研究,现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3、观察法:对学生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为主要内容。
4、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软件、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
本研究遵循“确定重点,由点及面,层层推进,普及推广”的原则,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辅之其它可行的研究方法。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观察、问卷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对象的发展状态,以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三、实施过程
本课题在在学校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阶段性的成果,下面介绍一下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和取得的一些成效。
(—)、扩建信息化教学的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
我校是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先进学校。参照上级的标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我校的硬件设施经过近两年的累积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我们加大投入,进行换代升级,现已形成较完备的、具有现代特色的硬件系统:建设了4个多媒体多功能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建
整合的资源是课题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研究的关键,鉴于此,我校进行了信息资源的配备和深度开发,调试安装了“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购进了多种教学资源光盘;并有多位教师建设了具有个人特色的专题学习网站,这些都为课题的顺利研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实现整合资源与课堂教学的高容量、高效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验老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师资问题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学校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较为缺乏。为此,我们加强师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科研素质。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学习至少一本相关理论专著,并要求作好学习笔记;每两周集中一次进行研讨,进一步更新理念、加深认识。经常邀请专家和领导做工作指导和理论讲座。在市教技室的关心、协调下,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本市中小学先后再次集中,聆听了华师大专家的精彩讲座和指导。学校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考察,参加学术活动,了解教改动态。学校教技室组织全校青年教师进行了专题网页的制作培训和竞赛活动,使青年教师能够掌握最基本的专题网页制作技巧,进一步增强信息素养,为课题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技能基础。
(三)、积极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加强过程管理和调控
1、严把实验研究关,每学期每位教师要上一堂研讨课。要求开课者提供设计理念,教学设计,评课摘记,课后体会等过程性资料。要求课题组成员全体参与,沉浸研究,边研究边学习,及时反馈进展情况,做适当调控,把研究有效地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去。
2、围绕课题,按照阶段研究目标,组织切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开展过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层次的探讨”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等为主题的研讨活动。
3、即时评价总结,积累并整理研究资料。
参与研究的成员每学期争取能发表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类的论文或参与市级以上评比获奖,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收集优秀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总结。
4、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实验中尝试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自然、音乐、体育等学科中展开实验研究,并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为龙头,展开深层次的研究。通过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多途径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主动提出具有真实性、研究性、开放性、发展性、创造性的问题,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使用的认知和探究手段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并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改善学习内容——加入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改善学习方式——强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改善学习环境——构建信息化的学习模式;改善学习评价——评价要过程和结果并重。最终能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课堂教学模式趋向于“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
四、主要成效
(一)、摸索了课堂教学的整合模式,形成了有效的操作策略
自立项以来,课题组研讨了关于开展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方法和操作性,并对整合过程中的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大胆预测估计,大家对开展整合实验提出了许多建设性设想。按照预定计划,深入课堂上研究课,并开始尝试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实践师生互动学习的新学习模式,已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使课题研究走向深入。
1、以教师为主导的多种媒体优化组合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的多种媒体优化组合的教学模式是利用视听教材、图片资料、动画演示等媒体资源,进行电子备课与加工,制作成课堂授课的多媒体演示型教学课件PPT。这种模式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运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有效地表达教学内容,比较适合理论课程的抽象内容学习以及阶段性知识总结,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由于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性强,教师容易掌握教学任务与教学进程,因而是目前广大教师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模式。
2、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生课外学习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学生小组课外协作学习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既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能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各种教学模式的结合,即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结合,学生课外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师讲授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完成意义建构。是一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的有效方式。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1)、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提出教学目标与要求,提供资源库中相关的学习媒体、参考书刊、学习网站,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2)、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课本的内容进行阅读,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信息加工处理完成知识的建构。
(3)、学生学习小组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学习交流活动中既丰富所学知识,又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协作能力。
(4)、组织学生课堂的交流与讨论。按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与问题,教师随机抽调学习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5)、教师对知识点及问题进行归纳和补充并布置下次课的学习任务与问题。
3、基于学科课堂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
基于学科课堂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必须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进行,以学科网站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为学习媒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的体现形式主要是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以人机交互(指人与计算机交互)为主,人与人交互(指学生与学生间交互、学生与老师间交互等)为辅实现学习目标,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景,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一种多元的混合,即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混合,多种教学媒体的混合,学生在线学习和教师讲授的混合。这种模式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基于学科网站的课堂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与步骤:
(1)收集组织学习资源,建立学科学习网站。教师要开发或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加以优化组合,这些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试题、试卷、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另外再提供一些相关学科的网址,教师把相关的资料上传到教学网站,让学生在相关区域实施学习。这种方式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作用,又避免了学生在网上的“信息过量”和“信息迷航”,使学生在既开放又封闭的环境中学习。
(2)做好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知识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和不同的教学形式,设置教学情境与问题,按程序完成教学任务。
(3)指导学生进行人机交互学习。学生学习时首先点击教学网站,进入学习网页,教师讲述操作要领及所用到的一些工具,布置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自行操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这样就弥补了课堂上老师不能满足所有学生不同需求以及只能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
(4)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学生利用练习题库和在线测试系统进行练习巩固,分层练习时按梯度从易到难,这样就能有效的控制教学效果。
(二)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优化了学生学习方式
实验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识记、理解;运用网络技术,可以促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提高学习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运用信息技术建构创新型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情境,优化了教学结构,学生自主探索,勤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探索研究,协同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数字化学习技能,优化了学习方式,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目前,我们虽然对本课题作了一些可谓是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都清晰地认识到在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和改进:
1、学校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以致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广度及深度还不够。
2、师资培训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充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还不能适应形式需要。
3、怎样才能进一步挖掘和充分有效地利用整合的资源?怎样使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活动能行之有效而不是徒有形式?怎样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最佳结合点?
今后设想:
1、继续加强个性化、特色化、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库建设,并加大对学校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力度,使功能和实用性进一步加强。
2、继续重视教学案例研究。定期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积累案例,加强反思;将研究的初步成果作出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推广。
11.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的整合 篇十一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在这次改革当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也是学科教学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是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技术、多媒体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技术等。历史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历史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是指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用科学模拟的方法将历史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地表达出来,把体现本质的现象从繁琐的历史表象中提炼出来,把难以观察、掌握的历史发展规律综合体现出来,从而有助于学生用直观感知过去的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意识、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师生共同完成历史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最终达到教与学的最优化,提高师生的历史素养和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历史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融合”。为了实现这种“融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境,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二、整合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的有机整合,必然引起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多优势,比如信息量大、检索方便、合成性、虚拟情境、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延伸性等,如果能与传统的读、写、算的学习方式很好地结合,无疑将会为新式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
比如: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性,历史资料繁多,结论又是以史料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而得出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一大优点就是存储信息大,它可以将大量的、必需的文字、图像资料等带进课堂教学之中,而且计算机调用资料的速度快、随意性强,满足了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
历史学科的另一特点就是它所研究的对象均为过去的“时”与“空”。从“时”而讲,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天的学生不可能随“时光隧道”回到已逝去的年代中去亲身感受或体验历史,因而造成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不易理解掌握的状况;从“空”而言,即地理“空间”,也就是历史地理,而学生又往往缺乏空间概念,因此很难向学生表述清楚。另外还有抽象的概念也难以解释。而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则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不足,将多种媒体组合在一起,做到图、文、声并茂,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示,将难以表述的“时”、“空”与抽象的概念解释清楚,充分展示历史知识的个别属性,让学生用感官全方位接触历史事物,这是突出历史知识具体性的最佳方式,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的整合方法,包括教育观念整合、教育内容整合、教育方法与手段与教学模式整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整合、教师素质的整合。
1.教育观念整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必须重建教学理念,使教学责任由单纯知识技能传递转变到以情意为核心的三维目标的培育,使课程观点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到课程的构建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必须重建能力结构,具有捕捉教学信息的能力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必须确立新的人才观,把培养创新型人才视为主要目标;必须确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品质和风格,实施主体教育。
2.教育内容的整合。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要能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历史在课堂上“重演”;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新颖性,要求作为信息时代的历史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当今世界一些尖端水平的知识,能够随时为学生提供信息源,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概念;要实施开放性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触广阔的世界,促进知识的全面发展。
3.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整合。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学校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推行交互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4.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整合。使教育教学评价能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导向功能。设置能让学生表达自己创见的题目,通过建立网页并利用网页表达思想和成果。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其确定的课堂观察的对象是学生,主要包括:自主参与、有效互动、经验构建、情感体验、反思能力、条件保障等。
5.教师素质的整合。教师要学习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学习计算机文化,掌握信息技术并能应用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在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提供直接而深刻的体验。改变教师中心的观念,要求教师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给予学生宽松、自由、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
【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推荐阅读:
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08-14
中学体育课程设置09-26
现代信息技术在聋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09-21
中学体育游戏化教学研究论文09-02
初级中学体育课堂游戏管理研究论文06-25
试论中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的论文09-05
创新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探析论文09-29
中学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论文11-06
写体育课的中学生作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