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农业机械市场分析(共12篇)
1.全球农业机械市场分析 篇一
全球变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排放过多而造成的,从而导致了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和南极半岛以及北冰洋的冰雪融化等现象,此外还对农业生产和发展不利。
关键词:全球变暖 农业 发展原因
全球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从而导致了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有几个显著的变化:
1、全球气温逐步上升。
2、降水变化区域性不均衡,导致水资源短缺。
3、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多趋强。
4、冰川逐步融化,海平面升高。
全球变暖引起各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的生产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包括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
从有利的方面来看:
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出现变动。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光、热、水,这三个因素的不同组合也将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气候变暖会导致积温增加和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将使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尤其是中纬度地区农作物的适宜生长季的开始日期提早和终止日期推迟,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生长季将有所延长。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生长季延长,会对中国的种植制度产生重大影响,作物种植带将北移,二熟制和三熟制的面积将会扩大。在过去的50年里,气候变暖造成了中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的北移。而且气候变暖对全世界而言,将使世界主要粮食带向极地扩展,并且扩展的速度是年平均气温每提高1℃,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等将向北推进150公里-200公里,会使较为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相应增加。
2、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减轻冬季的冻害。气候变暖使中国高纬度地区热量不足的状况有所改善,农作物生育期延长,喜温作物界限北移,促进了当地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根据专家预测的结果,中国东北地区的增温幅度要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维系中国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加,这和气候变暖有直接关系,由于气候增暖明显,使得水稻种植面积得以北扩,曾经不能种植水稻的伊春和黑河地区,现在也可以种植水稻,热量条件的改善同时使低温冷害有所减轻,晚熟农作物品种面积也将增加。气候变暖已经使北方冬麦区冻害大幅度减轻,北方冬麦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暖,冬季温度升高明显,冻害的次数和强度减少减轻,宁夏的葡萄产业过去由于冬季温度过低,只能进行小范围的家庭种植,现在则可以大规模生产种植,并促进了酿酒产业的发展。气候变暖后,吉林省的玉米品种熟期较过去延长了7~10天,高产晚熟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从而促进了产量的提高。
但总体来说,全球变暖对农业的生产发展产生更多不利的影响。
1、全球变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由于气候变暖会对农作物的生育期造成显著的影响,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将影响中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生产和产量。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如果没有新的适应技术,农作物的生育期会缩短,生长量会减少,这将会抵消作物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而且由于生
育期缩短,减少了作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质量也会下降,从而对作物产量产生影响。例如:气温每升高1℃,我国水稻生育期将平均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将平均缩短17天。此外,在温室效应的影响下,高温热害将是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虽然能使世界主要粮食带向极地扩展,并且扩展的速度是年平均气温每提高1℃,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等将向北推进150公里-200公里,使较为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相应增加。但是气温的升高也会使中纬度地区极端天气增加,地表的蒸发加大,地下水位下降,旱情趋于加重,那么导致低纬度的高温和伏旱加剧。这些都会造成中、低纬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而世界上主要产粮地区是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的耕地面积有限,因此高纬度地区所增加的粮食产量远远不能补偿其他地区粮食的减产。而且随着高温热害的加剧,很多作物的生长发育都受到了限制,高温会影响到谷子、高粱、大豆、玉米等作物的产量,也会强烈抑制棉花和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农作物不同的生长季节,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会导致不同的效果,随着种植水平、作物种类和分布地区的变化,其影响程度也会不同。
2、全球变暖引发农作物病虫害。气候变暖会影响到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会加重农业病虫害的发展,这是因为农作物害虫的分布、生长发育、繁殖和越冬等与温度条件密切相关。气候变暖会使中国主要农作物害虫虫卵的越冬北界北移,害虫成活率提高,虫口数剧增,虫害发生期、迁入期提前,危害期延长。气候变暖会改变农作物害虫的地理分布,低温会使农作物害虫的分布范围受到一定限制,而一旦气温增高,就会使这些农作物害虫的分布范围扩大,从而使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除此之外,气候变暖会加重中国农业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增加因农业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还会延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生长季节,增加这些害虫的繁殖代数,也加重了农作物的受害程度。中国的水稻主产区主要在南方,南方水稻产区早稻、一季中稻、一季晚稻和双季稻并存的局面,有利于水稻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3、全球变暖导致农业成本和投入大幅度增加。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在温度越高的情况下,能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就越少。因此,要想保持原有的肥效,就必须加大施肥量,而且全球变暖使得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农作物的需要,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会使农业投入和生产成本提高,还会影响到环境和土壤。因此,气候变暖导致的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不仅会增加农业成本和投入,其还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下,还会大大增加中国出现异常气候的频率和像强降雨、暴雪、高温、干旱、低温冷冻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荒漠化和沙尘暴也会一进步加剧,都将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变得不稳定,从而影响农业成本;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度增高后,还会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增加农业成本和投资,此外气候变化还会提高农田的灌溉成本,进行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的费用增加,从而造成农业的投入增加,从而增加了农业成本。
4、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影响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气候变暖会引起冰川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升高,这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中国海平面也在持续上升,使得沿海地区遭受风暴的影响,而且
由于建造了大量高层建筑以及抽取大量地下水,导致地面出现下降,因此其海平面的上升幅度还要进一步加大,从而大幅度降低了防洪标准。海平面上升与异常气候事件进一步加重了风暴潮、赤潮入侵与盐渍化等海洋灾害,可能会淹没沿海地区大片地势低洼的农田,使得沿海地区的农民无田可种。此外,海平面上升还会造成其他的不利影响,像海水倒灌不但会使农田盐碱化,还会使内河的渔业生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沿海地区农业生产,并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针对全球变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
1、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改革种植制度。
2、革新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
3、选育和推广适应全球变暖的农作物新品种。
4、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推行种养一体化的循环农业。
5、加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增强科技实力。
6、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相信在有力措施的施行下,农业生产在充分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应对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化不利为有利条件,从而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淑华.气候变化与害虫的生长繁殖、越冬和迁飞[J].华北农学报,1994(2)
2.全球农业机械市场分析 篇二
金融危机之后, 全球经济陷入低迷, 进入深度调整时期。中国理性分析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同时立足于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充分利用传统经贸合作渠道, 与周边国家积极开展经贸合作, 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贸合作方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中国的产能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同时也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契机下, 相关产业应该高效配置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 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但农业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农业发展严重受到资源约束的情况下, 中国必须积极探索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国家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交流传统, 拥有有着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2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发展现状
2.1 中国农业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入世以来, 中国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在农业问题上依然存在着资源约束、粮食安全等问题亟待解决。
2.1.1 资源约束严峻, 农业发展空间有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 是农业生产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资源。近几年, 中国耕地面积呈现日益减少的趋势, 耕地质量也逐步下降, 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约束, 发展空间有限。
从数量上看, 2014年年末中国人口达到13.6782亿, 耕地面积20.26亿亩, 人均耕地面积1.48亩, 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半。有限的耕地资源承载着巨大的产出压力。虽然近几年国家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积极增加耕地面积, 但是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等原因, 全国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中。如图1所示, 从2010年至2014年中国耕地面积从20.29亿亩减少至20.26亿亩, 日益逼近“耕地红线”。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从质量上看, 中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 耕地污染严重, 产出能力有限。按照相关标准, 全国耕地质量评定为15个等别。其中1~4等、5~8等、9~12等和13~15等耕地分别对应优等、高等、中等和低等耕地。由于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 中国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 耕地质量退化严重。如图2所示, 2014年全国耕地面积中, 优等地占2.9%、高等地占26.5%、中等地占52.9%、低等地占17.7%。由此可见, 中国耕地质量偏低, 高等别以上的耕地所占比重较低, 影响了耕地的产出能力。
2.1.2 生产经营模式相对落后, 农业生产效率偏低
自改革开放之初开始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家庭分散经营的模式, 经营规模相对较小, 难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同时, 农民也缺乏对农村生产力加以改造的实力, 农业生产效率较低。但是, 受国情限制, 中国现阶段还不能完全取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为了使农业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在国际范围内积极寻求合作,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1.3 消费需求庞大、粮食安全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 对农产品有着庞大的消费需求。《中国农业展望报告 (2016—2025) 》显示, 2015年中国大米消费量为14521万吨、小麦消费量为11966万吨、玉米消费量为17755万吨、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3150万吨、棉花消费量为735.7万吨。预计未来十年受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大米、小麦、玉米、大豆、食用植物油、食糖、蔬菜、水果、奶制品等农产品消费量仍将持续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 中国的粮食消费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粮食进口大国, 粮食自给率不足90%。粮食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安全与独立。中国不断攀升的粮食进口量对粮食安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 粮食安全问题将显得尤为突出, 中国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2.1.4 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具备一定的对外投资能力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 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在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设施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中国在种子培育、节水农业、土肥监测、病虫测报、病虫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优化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产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几年, 中国还积极探索了小麦深松沟播保墒节水绿色模式、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等先进农业生产模式, 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型农业, 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外汇储备也逐步增长。2015年年底, 中国外汇储备金额达到3.33万亿美元。利用部分外汇储备成立的丝路基金为中国资本“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已经形成了新希望、北大荒等一批颇具规模的农业企业。这些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也具备了一定的对外投资的能力。
2.2 中亚国家农业现状
狭义的中亚包括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五国。中亚五国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农业是其传统基础产业, 但面临着投入不足、技术进步缓慢等问题。
2.2.1 土地资源丰富, 但资本相对稀缺
中亚五国土地集中平坦, 国土面积总和约为400万平方公里。2014年年底中亚五国人口总和约为7016.07万人, 人口密度约为17人/平方公里, 仅为中国人口密度的1/8左右。中亚五国中面积最大的哈萨克斯坦地广人稀, 全国可耕地面积达2941万公顷, 每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约1600-1800万公顷, 还有大量耕地未被利用, 闲置的土地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但是中亚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对农业的投入相对不足。比如, 乌兹别克斯坦农业基础良好, 但由于资金缺乏、技术落后, 乌兹别克斯坦农产品普遍存在加工程度及附加值低的特点。又如, 塔吉克斯坦2014年农业在其GDP中所占比重达到23.5%, 但是塔吉克斯坦农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2.2.2 农业技术相对落后, 农业生产效率偏低
优质的种子配合先进的栽培技术, 是获得高产、优质农产品的必要条件。中亚国家小麦和棉花育种技术相对落后, 种子质量不高;农业机械设备老化严重, 迫切需要更新换代;灌溉设施落后, 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整体而言, 中亚国家农业技术相对落后, 农作物单产较低。哈萨克斯坦每年粮食亩产量仅75公斤左右, 而中国2015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365.5公斤/亩。哈萨克斯坦的粮食单产与中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农业生产效率偏低, 提升潜力巨大。
2.2.3 政策配套不断完善, 具备一定的合作条件
中亚各国越来越重视通过与外界合作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哈萨克斯坦高度重视吸引外国投资, 并于2014年签署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就完善投资环境问题对一些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补充的法律》, 对吸引外资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旨在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和鼓励对经济优先领域的投资。吉尔吉斯斯坦政局稳定、投资条件较为便利。《吉尔吉斯斯坦外资法》草案中, 引入了投资保障和扩大投资者权限章节, 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总体而言, 中亚各国关于对外经贸合作方面的政策配套不断完善, 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条件。
3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的意义
综合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发展现状, 不难发现彼此在农业发展中既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又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中国与中亚国家扬长补短在农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的前景较为广阔。
3.1 立足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互补
各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奠定了经贸合作的基础。中国与中亚国家资源结构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一方面, 中国耕地资源较为紧缺, 耕地质量不高, 产出能力有限;而中亚国家土地资源相对丰富, 还有大量耕地未被充分利用, 农业发展空间较大。另一方面, 中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 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也日益发展壮大, 具备了一定的对外投资能力;而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资本相对稀缺。中国与中亚国家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形成优势资源互补的格局, 挖掘农业发展的潜力。
3.2 转移生产技术, 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中亚国家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机械设备落后, 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供应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呈现出低投入、低产出的粗放经营状态, 农作物单产普遍低于中国。而中国在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方面拥有相对先进的技术, 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设备的自动化生产水平也有显著提高。中国可以利用已有的技术优势向中亚国家转移农业生产技术, 提高中亚国家农业生产效率, 拓展农业的发展空间。
3.3 促进农业走出去, 建立稳定的进口来源地
中国传统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主要为美国、澳大利亚、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农产品进口地相对集中, 对于分散农产品贸易风险较为不利。中国迫切需要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进口渠道, 分散市场风险。经过多年的发展, 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诸如新希望、隆平高科、中粮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 具备了较强的对外投资能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农业合作, 便利了农业企业走出去, 不仅有助于突破国内农业生产的资源约束, 而且有利于建立稳定的进口来源地, 保障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利益。
4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策略分析
企业创造价值的行为链条即为价值链, 而位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加工制造、营销推广和售后服务方面开展分工合作, 即形成了全球价值链。一个国家或地区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其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在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下将价值增值环节在全球进行布局, 有利于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发挥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 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企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的竞争优势。一带一路背景下, 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具有全球化的视角, 在立足中国农业既有的优势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开展农业生产。
4.1 合理布局农业价值链
农业价值链包含了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平台, 基于比较优势开展区域合作, 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布局于最有优势的地区, 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 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针对研发环节, 中国在良种培育、农业生产技术研发等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而中亚国家育种能力相对落后。中国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在良种培育方面进一步增加投入, 筛选一些适合中亚地区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在中亚地区种植, 优化中亚国家的农作物品种, 提高农作物品质。
针对生产环节, 中国耕地资源稀缺, 而中亚国家耕地资源相对丰裕。中国可以加大对中亚国家的农业投资力度, 建立小麦、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的海外生产基地, 形成战略性农产品稳定的供给来源;同时向中亚地区转移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增加农产品单产, 挖掘中亚农业生产的潜力。
针对销售环节, 中国人口众多, 农产品消费需求庞大;中亚国家由于生产能力落后, 农产品供给还存在一定的缺口, 市场空间巨大。要分享销售环节的利润, 中国农业企业必须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打造出诸如福临门、新希望、北大荒之类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同时推广绿色农业, 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 提高在中国和中亚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占有率, 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
4.2 延伸农业价值链
价值链越长, 技术上进行工序分解的可能性越大, 从而使每道工序的专业性越强, 生产效率越高, 价值增值空间越大。中国农业价值链相对简单, 较多的人力物力主要投入于生产环节。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中, 需要积极延伸农业价值链, 从简单的农产品生产向相关领域延伸, 有力提升价值增值的空间。农业企业需要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 注重将价值链向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环节延伸, 积极发展直销、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新业态, 推动农业由产品生产向价值链生产转变。
4.3 提高相关企业的配套能力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 相关企业的配套能力将会影响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 但是我国农资企业配套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我国农资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 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多元化需求, 导致我国大量农资供应依赖进口, 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同时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为农资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农资生产企业要加大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力度, 研发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产品, 提高农资质量, 增强配套能力, 提高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 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坚强的后盾。
摘要:在农业发展严重受到资源约束的情况下, 中国必须积极探索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一带一路背景下, 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具有全球化的视角。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指导, 合理布局农业价值链、延伸农业价值链、提高相关企业的配套能力, 在立足中国农业既有优势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与中亚国家在农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有助于实现双方共同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业,全球价值链
参考文献
[1]张芸, 杨光, 杨阳.“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契机[J].国际经济合作, 2015, (1) :31-34.
[2]卢艳, 刘明.我国农业产业分工与价值链延伸——基于微笑曲线理论的分析[J].当代经济, 2013, (3) :116-118.
[3]沈琼.“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探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6, (2) :140-146.
[4]张茉楠.“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合作[J].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 2016, (3) :3-7.
[5]宋洪远.中国西部特色农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业产业合作[J].农村工作通讯, 2016, (12) :20-24.
[6]刘志颐, 王琦, 马志刚等.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区域投资的特征分析[J].世界农业, 2016, (5) :194-197.
[7]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 (地区) 指南[EB/OL].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 2016-09-01.
3.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中国 篇三
至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增至36个,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15个国家。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悠久的农业历史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种植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业生产后,很多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农作物和饲养牲畜起源于中国。《诗经》中描绘了古时农业大发展、春耕夏耘秋收的农耕景象:“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诗经·周颂·载芟》云:“春藉田而祈社稷也。”每逢春耕,天子都要率诸侯行观耕藉田礼。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创造与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在长达上万年的生息发展过程中,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百姓的生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由此衍生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早响应者。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保护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按照FAO的定义,GIAHS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就在FAO提出GIAHS概念不久,中国就积极响应,经过农业部和中国科學院的共同努力,成功地于2005年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推荐成为首批GIAHS保护项目。并随后与FAO合作,在全球环境基金(GEF)的支持下,开展了GIAHS保护的探索与示范。十年间,先后有11个项目得到认定,数量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中国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实践者。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在GIAHS申报与保护、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促进遗产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遗产地居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和全社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科学研究与科普宣传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涌现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别贡献奖”“亚洲模范农民”等先进人物,也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的重要抓手。
4.全球保险市场调研报告 篇四
全球保险市场调研报告
全球保险巨头德国安联集团研究部门最新发布的《全球保险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xx年,全球保费总收入创历史新高,达到3.65万亿欧元,剔除受汇率影响,同比增幅约4.4%。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增加的总计1500亿欧元左右的保费中,约有700亿欧元来自同一个市场――中国。这意味着,中国撑起了全球保费增幅的近半壁江山。安联的报告显示,若不是中国,全球保险行业去年的保费增幅仅能达到2.7%。
尤其是在寿险领域,20,“中国效应”尤为突出。如果没有中国的保费总收入,那么,年全球寿险业保费总收入的增幅将从4.7%跌至2.3%。从具体数据来看,中国寿险市场在2017年实现了超过30%的增速,达到自以来的最高涨幅。
安联的报告显示,虽然中国的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约170欧元,距离发达国家的保险密度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但中国的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奥地利,并且几乎快赶上以高度认可寿险产品著称的德国,2017年德国的保险深度为2.7%,远低于西欧国家平均值4.7%。
中德安联人寿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陈良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保险市场一路高歌猛进、蓬勃发展,这让我们看到了机遇,也迎来了新一轮挑战。作为安联集团在中国唯一的合资寿险公司,2017年恰好是中德安联深耕中国市场的第。中国的保险消费市场是具备了无限潜力,中德安联将继续聚焦业务转型与管理变革,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客户服务品质,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安联的报告同时分析认为:“中国在全球保险业占据半壁江山的情形,一方面也是因为全球其他地区寿险市场的萎靡不振。根据估算,2017年西欧国家保险费整体收入下降1.2%,这也是自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除了西欧,东欧部分国家和澳大利亚的寿险市场亦在继续萎缩。”
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发展,正逐渐蚕食西欧在全球保险市场所占的比重。从全球保险市场整体情况来看,西欧的保险市场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西欧在全球保险市场的占有率持续萎缩,下滑至27%左右,而在10年前,西欧的市场占有率则高达36%。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在全球保险市场的占有率从初的6%跌至2017年的4.2%,德国在全球总保费收入排行榜上,已经被中国超越。
5.全球农业机械市场分析 篇五
2014-04-04 全国检验产业分会-体外诊断网
国外一篇名为《展望2017,全球IVD产业市场、技术及应用分析》的报道中,研究者将IVD市场根据技术,产品类型,应用性,最终用户,以及地理条件的不同进行分类。根据技术市场的不同,IVD市场被进一步分为临床化学,免疫化学,分子诊断学,血液学,凝结,微生物学市场等等。其中,免疫化学市场所占份额最多,2010年时曾占得整个市场的25.8%。根据产品类型,IVD市场可以被分为仪器类,试剂类,数据管理软件/硬件类和服务类市场。
按应用性分类,IVD市场可以被分为糖尿病市场,传染病市场,肿瘤市场,心脏病市场,肾脏病市场,自身免疫病市场,艾滋病市场和药物检测市场等等。而根据最终用户分类,IVD市场又可分为实验室检测市场,医院检测市场、学术检测市场、POCT市场、病人自我检测市场等等。
近几年,IVD诊断产业最重要的趋势就是,很多病人不再去医院,而且再加进行自我检测。这也是导致POCT增长的最大因素。与经常去医院相比,越来越多的患者更喜欢不用出门,在家进行自我检测。
全球IVD市场2012年共计价值492亿美元。到2017年,预期能增长到691亿美元,5年间的增长率在7%左右。驱动IVD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新兴国家不断提升的慢性传染病发生率,迅速老龄化的人口,POCT的兴起,更加受到重视的个体化医疗等。然而,严格的规章制度、不足的预算拨款和缺乏的劳动力等因素也在阻碍着IVD市场的发展。
6.农业部:全球玉米供求持续趋紧 篇六
2012年在国家临储政策的支撑下,用粮企业提价收购,东北产区玉米价格稳步回升,但华北及黄淮产区因玉米集中上市、水分含量较大等影响价格略有下降。从批发市场看,2月份产区平均批发价格每斤1.10元,环比降0.1%,同比涨9.6%。其中,东北产区1.08元,环比涨2.3%,同比涨8.5%;华北黄淮产区1.09元,环比降1.2%,同比涨9.6%。
国际价格震荡上升。1月,美国墨西哥湾2号黄玉米平均离岸价每吨272美元,环比涨5.1%,同比涨3.7%;芝加哥期货平均价格每吨249美元,环比涨5.5%,同比跌0.5%。2月国际玉米价格继续上升,现货和期货价格环比分别涨3.9%、1.0%,同比跌3.5%、6.9%。
全球玉米产需双增供求继续趋紧。美国农业部2月份农作物供需报告预测,2011/12年度全球玉米总产达到创纪录的8.64亿吨,同比增产4.4%;全球总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到8.68亿吨,同比增长2.9%。期末库存下降至1.25亿吨,减少2.7%。(本刊辑)
7.全球农业科技领航者的中国思路 篇七
总部设在瑞士的先正达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公司,目前在90多个国家拥有2.1万余名员工,今年上半年销售额为73亿美元,其中安锦荣负责运营的植保收入达56亿美元。而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则一直是先正达新兴市场的战略重点。
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投入
在中国,先正达主要业务有3块:植保、种业和生物科技。其中植保业务,主要是对农作物有害生物提供防治技术服务。安锦荣向记者介绍,先正达在华的投资已超过2亿美元;2008年春,公司全球第六个研发中心——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落户北京,该中心计划在5年中,投资6500万美元。这些投资项目使得先正达成为中国农业化工领域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
有记者问:欧洲的一些公司近年开始大幅减少在华投资,投资金额已从2006年的60亿欧元降到2007年的18亿欧元,为什么先正达在华投资不减反增呢?
安锦荣的答案很简单,他和先正达高层都相信中国这块新兴市场的潜力。“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世界人口,非常了不起。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是我们发展战略的中心。我们有信心,综合我们在植保、种业和生物科技三方面的强大实力,将丰富的农业解决方案引入中国,帮助中国利用更少的土地资源为更多的人口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食品,造福亿万中国农民、合作伙伴和消费者。”
先正达目前在中国的员工已经超过1000人,其中包括一个由400多名专业人员组成的一线团队,他们不断深入广大的农村地区,了解当地农民的需求和当地市场的状况,探索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业务模式,把先正达的一流技术和产品源源不断介绍给农民。
“我们和农业部国家农技推广中心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机构合作开展项目,比如超级杂交稻药剂防治新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黄土高原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及配套机具研究,还有今年刚刚开始的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新农药示范推广项目等,以这样的方式,将最先进的植保技术和产品带给广大农民,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在这些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先正达从不含糊。
让中国农民和消费者安全受益
现代植保技术的使用是65亿世界人口得以生存、繁衍、生息的最重要保障之一。“有研究数据表明,采用现代植保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10%-20%的生产力。现代植保方案可以用来解决世界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导致的一系列粮食问题。”面对当今世界各地不断出现的粮食危机,安锦荣认为先正达到了大显身手的时候。
提起植保,人们自然会想到农药以及农药的有害成分。
“每当听别人批评植保产品是有害的,我就会感到非常无奈,这是对植保产品的一种误解。先正达有5000余名员工从事研发工作,每一天的研发投入高达200多万美元,每一天研究人员都要进行上万次的安全检测。植保产品的研发试验甚至比制药行业还要严格。对我们而言,安全问题始终是最最重要的,我们通过研发和试验,确保产品对人和动物安全,并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另外,我们也极为重视安全使用方面的培训,仅2007年1年,先正达就培训了全球320万农民安全使用植保产品。”
中国每年大约有1亿亩次作物使用先正达的产品,为了帮助农民更安全、更有效利用新的种植技术,先正达与中国农业部密切合作,深入田间地头,迄今已培训了200余万农民,创下了外国公司培训中国农民人数之最。2007年1月,先正达与山东省植保总站签订协议,计划于2007-2010年4年间在该省联合开展“农民科学安全使用农药培训”。其中,2007年举办培训活动3000场次,培训人员数以万计。2007年3月,他们又与湖南省农科院签署并启动“超级稻无公害生产安全用药农民培训”项目,该项目计划组织60余场培训会,培训3000多名农民、零售商和推广人员。
今年3月,先正达与国家农技推广中心启动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新农药示范推广项目,计划连续数年培训大量农民,帮助他们学习利用新的种植技术。“由于中国的农业区域广泛,每个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等都各有不同,所以我们第一步是试验,在辽宁等8个省的玉米种植区开展示范推广;第二步是设立示范田,将玉米病虫草害药剂防治技术介绍给那些种植大户,示范给农民。”
在安全和环保问题上,先正达的表现无可挑剔:先正达在杀菌剂、除草剂、杀虫剂以及产品生产过程等方面的安全标准,已经逐渐成为一些国家的行业标准。它在中国的工厂曾荣获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的“百佳环保项目”称号,此后几乎每年都会被当地评选为生产安全模范企业。据说,公司在农药研发过程中注意到每一个细节,甚至考虑到预防农民误服农药而加入催吐剂成分。公司还因为“多年来为中国农民安全、科学用药培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曾获得国家农技推广中心颁发的奖状,成为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在华投资农业企业。
中国人才的发展机会
将中国市场的发展作为公司发展战略中心的先正达,一直以来很注重中国农业人才的培养。1999年,公司设立了农业教育与研究奖学金,每年资助220名来自贫困家庭的中国重点农业院校的大学生、研究生。2005年12月,新一轮为期5年的先正达基金项目启动,计划在5年内为10所农业院校的1100名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继续培养中国未来农业英才。为了响应中国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先正达通过与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的合作,支持了三个农业海外培训项目,为培养中国农业国际化高端人才献力。
先正达同时也十分注重中国人才的使用。据先正达植保业务亚太区生物技术研发总监王迅介绍:刚刚在北京成立的先正达研发中心,计划两年内组建一支200人的高素质科研团队,开展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今年春季在报名的800多名中国毕业生中,他们已经录用了25名,其中的6人当即被送到国外接受两个月的培训。目前该中心员工大多数从国内招聘,只有少部分需要跨国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从国外招聘,但也都是海外留学生。到目前为止,该中心的员工可以说100%是中国人,100%的“本土”人才,先正达对中国人才的信任由此可见一斑。
当问及中国年轻人如何才能在先正达获得好的发展机会时,长期以来任职先正达高级管理岗位的安锦荣,还有随同接受采访的先正达植保业务亚太区总监葛恒瑞(Andrew W. Guthrie)、先正达中国总经理狄仕文(Stephan Titze)异口同声表示:先正达注重全球视角用人,中国职员表现不俗。
他们接着向我们细列:先正达植保中国的销售总监丁松,是地道的中国人;植保业务亚太区生物技术研发总监王迅,是留学海外的中国人,已经在先正达干了10年,曾作为公司骨干人员,参与过著名的中国水稻基因组测序研究;曾经担任先正達植保市场部总监、现任越南先正达总经理的王怡隽女士也是中国人中的佼佼者;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先正达研发中心,约有20%的人员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并在领导层中占有一席之地。
“尽管就全球而言,女性在我们领导层中的比例还不是很高,这一点我们需要加强。”在谈到女性人才时,他们对中国女性员工评价尤高,“就先正达植保中国而言,去年我们的女性员工比例已达到了37%。在管理人员里,女性也占了很大比重。我们选拔员工的时候,主要根据员工的表现和工作能力来评判,在中国,女性员工表现得尤其出色。”
8.全球消费市场的十大趋势报告 篇八
培养下一代消费者
儿童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能力越来越显著。在年轻的中产家庭中,父母希望培养一种平等的亲子关系,因而赋予孩子更多权利。从小到去哪里吃晚饭,大到买什么款式的汽车等消费决策,父母都倾向于征询孩子的意见。
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青少年购买的机会。这一代儿童在更小的年纪就融入互联网社交平台的使用,这也使得商家的营销更加瞄准这些青少年。
年幼的儿童越来越成为广告轰炸的对象,这一趋势也引发了一些不安和批判。有些国家出台了规范商家在网络上对儿童营销的法规,并要求实施严格的内容分级和家长监护机制。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目前的监管力度还跟不上媒体变革的步伐和范围。
二
重新定义老年人市场
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老龄化是全世界许多国家面对的严峻挑战。围绕着50岁以上的老年人研发出的新型产品正在蓬勃发展,“长寿”、“驻颜”等概念在食品、保健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受到欢迎。
与此同时,报告指出,这一代年长者拥有更多财富和更开放的心态,他们试图显得比自己的实际年龄更年轻,打破市场对“中老年人”这一标签的刻板印象,越来越多地突破年龄对于他们生活和工作的限制。美容、约会、健身、时尚、美食、创业和旅游不再是年轻人专属的生活方式。一些退休年纪的老人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精力,他们对流行的时装、汽车和科技产品保持关注,这一部分需求还有待满足。
锐步(Reebok)的大中华区代言人王德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位80岁的演员仍然保持着傲人的身材,频繁现身T台秀场,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中国老年人的传统形象。
三
特殊消费者的需求
一些被忽略的人群也蕴含着不错的增长机会。
尽管时尚界仍然奉行着苗条美,但在欧美国家,越来越多的肥胖人群已经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新市场――对于服装企业来说,要做的不仅仅是加大尺寸,他们还利用新材料和独特的剪裁设计,让超大码的服装看上去更加美观。
四
身份的流动性
尽管发生了诸多令人忧虑的政治事件,但人口的流动仍然是现代社会不可遏制的趋势。如今,很难用种族、宗教、民族认同、性别、性取向或年龄这些简单的概念去定义消费者。正如南亚裔穆斯林出身的伦敦市长Sadiq Khan所说,“这个城市最伟大的是人民的多样性,每个伦敦人都应该为他们自己感到自豪。”
多样化已经不再是时尚界的新兴风尚,中西合璧的款式、男女皆宜的“中性化”风格已经在T台上展现了其可能性。诸如同性恋等过往被视作禁忌的话题,也出现在宜家和麦当劳的营销宣传中。
五
真实性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真实成为了一种珍贵的美德。
消费者乐于去查阅买家的反馈,相比起可疑的完美评价,线上消费者更愿意接受少许瑕疵和未经处理的图片。
天然的食品正在受到追捧,标榜使用了自然原料的化妆品成为畅销货。工业化的连锁生产受到质疑,使用更少人工干预、更少环境污染的原料成为了生产商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充斥着故弄玄虚的专业术语的伪科学和错误信息,在社交网络发达的将不会有好日子。
六
现在就要
现代消费者的耐心是越来越差了,他们的口头禅是“IWWIWWIWI”(I want what I want when I want it,我要在我想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消费者的购物是冲动的,他们需要需求得到即时满足。
网上购物给人们带来的便捷正在升级,无人机和社交平台都参与到给消费者提供快捷购物的服务中。它的影响无远弗届,消费者希望获得最便捷的医疗、餐饮、时尚和信息服务。即使是腕表和名酒等奢侈品,消费者也无法忍受长达数月的交货期――在这段时间里,谁能保证消费者的想法不会发生变化?
七
个性
大批量的生产已经过时,定制化的服务正在兴起,消费者愿意为“个性”支付更多钞票。
从大学的课程设计到餐厅的沙拉吧,如今定制化的选项充斥着消费市场。你可以在麦当劳定制一份汉堡,也可以在调香师的私人香水工作室找到适合自己的香水配方――它们让你与那些吃巨无霸或用烂大街的商业香水的消费者区分开来。
品牌商愿意用“个性”来吸引消费者,同时借助这些信息了解消费者的偏好。耐克的NikeID和阿迪达斯的MiAdidas是两个很好的例子,消费者可以利用这些系统定制自己喜欢的运动鞋。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实用案例。
八
售后体验
想要更多好评?想要提高复购率?那品牌商和零售商需要的可不只是提供好产品那么简单。
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并非一日之功,除了满足消费者冲动购物的需求,卓越的客户服务是必不可少的。想想好评如潮的亚马逊Prime和苹果的AppleCare吧,尽管会收取额外费用,但这也同时体现了客户关怀的增资服务的价值所在。
九
隐私安全
消费者珍视自己与家人的安全,在这个充满了不确定风险的世界中尤甚。
尽管智慧化的家庭生活为消费者提供了诸如健康管理和安全报警等诸多便利,但消费者对人工智能的忧虑仍然存在。“社交网络和云端共享会不会泄露我的个人信息”、“我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为了便利而受到监控”、“自动驾驶是否可靠”,人类已经开始意识到需要在这个技术世界中寻求个人隐私保护的平衡。
十
健康成为了地位的象征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社交网络中分享健身课程、运动休闲服装、健康食品和疗养度假――这一切看起来有些讽刺,因为这种炫耀性的禁欲,与消费主义的逻辑本身并无二致。
同财富一样,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成为地位的象征性符号。智能化的可穿戴设备让健身运动成为一种可供攀比的竞争性数值,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酒店或邮轮的豪华护理中心而非奢侈酒吧付费。饮食健康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昂贵而充满异国情调的进口食材往往成为“健康餐饮”的同义词。
1.中国消费趋势报告
2.2017中国消费者的趋势报告
3.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趋势
4.2017消费者趋势报告全文
5.2017中国农村电商消费趋势报告
6.中国消费者20趋势报告
7.2017年轻人消费趋势报告新鲜出炉,
8.2017中国消费市场四大变化趋势
9.2017年中国消费者趋势报告
10.2017年电商消费十大趋势大解析
9.全球农业机械市场分析 篇九
发布时间:2009/8/11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搜索关键词】:疫苗产业 研究报告 投资策略 分析预测 市场调研 发展前景 决策咨询 竞争趋势
全球范围内,疫苗行业发展迅速。近20年来,疫苗市场扩大了约10倍,至2007年底达到160亿美元规模,复合增长率为12.2%;而同期药品市场增长仅5倍,复合增长率为8.4%。
疫苗行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2007年前五名分别为默克、赛诺菲-巴斯德、葛兰素史克、惠氏、诺华,该五大企业疫苗产品合计占有全球疫苗市场97.6%的份额。2007年,默克占有全球疫苗市场26.2%的份额;紧随其后的是安万特巴斯德,占25.9%的市场份额;葛兰素史克占24.2%的份额;惠氏及诺华分别占15.2%及5.8%的份额。2007年,诺华业绩强劲增长来源于其在疫苗及诊断试剂领域的良好表现,当年其疫苗销售额为15亿美元,主要为森林脑炎疫苗、流感疫苗、儿童免疫产品应用领域的扩展。但该公司的整个疫苗销售仍落后于其竞争对手。
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2007年全球成人疫苗市场规模超过82亿美元,较上年的54亿美元有51%的增幅,该高增长率来源于预防子宫颈癌疫苗的上市。业内预计,2008年~2013年,成人疫苗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12%,到2013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176亿美元。
2007年,全球儿童疫苗市场规模超过80亿美元,比上年的63亿美元增长25.2%。预计2007年~2013年该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14.2%,到2013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188亿美元。
五类疫苗担纲主角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20种疾病可用疫苗预防,而使用的疫苗大抵分为五种类型。
减毒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来源于致病性的病毒或细菌。这些致病性的病毒或细菌在实验室里经过反复长期培养,毒性逐渐减弱,最终被改造成既具有复制生长和刺激免疫系统能力,同时又不会引起疾病,却能更持久地刺激免疫反应的疫苗。对成人而言,减毒活疫苗是较好的疫苗类型。
由于减毒活疫苗可以继续在人体内复制生长,因此一些有免疫缺陷的病人,或正在用某些药物治疗疾病的孩子,在接种了这类疫苗后,由于无法正常控制这些活疫苗的复制,有可能引起严重的,甚至致命的不良反应。
失活疫苗(灭活疫苗)
一般来说,失活疫苗由病毒体经过化学方法或加热后制成。失活疫苗没有活性,不能复制,接种一次失活疫苗的全部抗原体和注射的剂量相等。一般第一次接种失活疫苗不能产生免疫保护,但可以启动免疫系统;第二、第三次接种以后,才会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由于失活疫苗不能复制,不是通过感染而激发免疫系统,因此在免疫缺陷病人中也可以使用。
类毒素疫苗
该类疫苗由纯化后的病原有机体构成,在20世纪早期被发现并用于预防破伤风及白喉。
多糖疫苗
此类疫苗由某些细胞荚膜表面的长链糖分子组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亚单位灭活疫苗。目前有针对肺炎球菌性疾病、脑膜炎球菌性疾病的纯多糖疫苗。但是,两岁以下的儿童免疫系统还不成熟,对这些纯多糖疫苗不能产生免疫反应。上世纪80年代新型共轭结合多糖疫苗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共轭结合多糖疫苗中的多糖与蛋白分子相结合,免疫力更强,也能使小年龄儿童产生免疫反应。
遗传工程/改良疫苗
遗传工程/改良疫苗包括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和DNA接种疫苗三种类型。
亚单位疫苗:利用微生物的某种表面结构成分(抗原)制成的不含有核酸、能诱发机体产生抗体的疫苗,称为亚单位疫苗。
结合疫苗: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单纯的多糖抗原难以激发其足够的抗体免疫反应,通过结合蛋白载体构成完整的抗原体系,在低龄儿童和婴儿中使用,可有效实现疫苗保护作用。比如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DNA接种疫苗:将编码某种蛋白质抗原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诱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该疫苗既具有减毒疫苗的优点,同时又无逆转的危险,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被看作是继传统疫苗及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之后的第三代疫苗。
各大巨头热衷研发
根据PJB(PJB-harmaPro-ject药物综合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1月,全球已经有137个疫苗品种上市,其疫苗品牌的前20名占据了全球疫苗市场77%的份额。另外,研发线中的疫苗数量也急剧增加,处于Ⅲ期临床、注册前和注册阶段的疫苗品种一共有45个。其中,国内品种两个——乙型脑炎疫苗和脑膜炎球菌疫苗,均由中生集团研制。这45个在研品种的治疗领域涉及艾滋病、禽流感、过敏性鼻炎、疱疹、宫颈癌、淋巴瘤、肾癌、糖尿病、乙型脑膜炎、肺炎链球菌等疾病。
本土市场蓬勃发展
我国疫苗市场与发达国家市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美国疫苗市场相比,我国疫苗市场中品种较多,单价疫苗、减毒疫苗为主力品种。
目前,我国的新疫苗集中在儿童疫苗领域,而美国上市的疫苗则以联合苗、灭活、结合疫苗为主;许多在美国上市的预防重大疾病的疫苗在我国市场难觅踪影,更不用说治疗性疫苗了。
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申请注册品种调研情况显示,肺炎结合疫苗、HPV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国外开发的重大疫苗已在我国申请进口注册。
目前,我国疫苗市场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一般由疾控中心统一从厂商采购,2008年该市场规模约为10亿元;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且自愿受种的疫苗,又称为有价疫苗,2008年该市场规模约为40亿元左右,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一类疫苗由国家定点计划生产,地方财政统一拨款,集中招标采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儿童免疫,是我国疫苗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甲乙肝、乙脑、麻风腮、A+C 流脑等疫苗几乎占该类疫苗市场份额的80%以上。二类疫苗市场中,水痘、流感、肺炎、Hbi、破/狂苗等疫苗为主要品种,约占60%~65%的市场份额。其中,水痘疫苗市场的容量约为1100万人份;狂苗市场容量约为1400万人份;流感疫苗因为季节性流行和东方亚洲人种关系,市场不稳定,且波动较大,尚未像西方国家市场一样被真正开发出来。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疾病预防意识的加强,有价疫苗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企业竞争日益激烈
长期以来,我国疫苗市场以国内企业竞争为主,特点为政策指导及行政指令因素压倒市场竞争因素。近年来,民营、外资企业积极抢滩疫苗领域。与外资企业相比,在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技术、人才贮备、科研投入、研发创新和技术升级等方面,国内企业底蕴不足。随着国际交流增多、观念更新和各路资本的涌入,这一局面正在改变。
中生集团几乎垄断了整个计划疫苗市场,其下属的六大所生产的疫苗占计划疫苗市场90%以上的份额。近年来,也有少数民营生物企业和外企积极参与计划疫苗招标工作,目前国内有价疫苗市场50%的份额由惠氏、赛诺菲-巴斯德、诺华、葛兰素史克和默克等跨国药企占据。疫苗行业是典型的研发驱动型行业,企业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储备。在国内市场中,中生集团拥有比较丰富的资源,走在行业的前列。但从总体上看,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疫苗行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少类似于跨国药企的重大突破性疫苗品种,且联合疫苗占比相对较低。惠氏和默克之所以能在疫苗上高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企业能陆续推出“重磅级”产品,如默克公司的宫颈癌疫苗2007年销售额达15 亿美元,惠氏的肺炎疫苗“prevnar”2007年销售额达24亿美元。事实上,目前国内研发的疫苗基本上都是一些国外已经成熟的疫苗产品,尽管也有部分本土企业从事一类新药(疫苗)的开发,但能否成功还具有不确定因素。
备战甲型H1N1流感
截至北京时间7月12日22时,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全球136个国家和地区共有94512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包括死亡病例429例。
有专家表示,如果病毒继续广泛蔓延,或在即将到来的冬季以其他严重的形式卷土重来,人类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世界卫生组织已于5月27日确定甲型H1N1 流感疫苗生产用毒株,并已将其发放至我国及世界各国申请索要这一毒株的疫苗生产企业,若毒株运送及生产顺利,我国有望早日生产出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
10.全球农业机械市场分析 篇十
MECHREVO(机械革命)是于2014年诞生的全新游戏本品牌,由全球专业游戏硬件厂商、外设厂商、电脑整机厂商联手共同打造,并在中国北京、德国慕尼黑、中华台北设立研发中心。 机械革命品牌产品总监Michael 表示:“机械革命是一个真正属于游戏玩家的全新品牌,它彻底改变了现有游戏电脑产品价格虚高、堆砌配置、远离真正玩家的现状。”每一款机械革命游戏电脑均出自工业设计大师之手,并广泛邀请专业电脑游戏玩家进行长期评测,收集专业玩家反馈进行产品改进。
在发布会上,MECHREVO(机械革命)正式发布了涵盖14寸、15寸及17寸三大主流游戏电脑尺寸的四款专业游戏笔记本电脑,分别是:代表14寸顶级性能与移动便携完美结合的MR X3,15寸全能游戏悍本MR X5,15寸超强配置的游戏电脑MR X8,以及有着17寸“超级游戏电脑”之称的MR X7。四款电脑都配了Intel i7处理器,其中MRX5配备全球首款NVIDIA 8系显卡,而MRX8游戏本采取了全球顶级配置的。这些新品将通过MECHREVO(机械革命)在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京东商城进行全网独家销售,为消费者免除一切中间环节,让游戏玩家用最低的价格享受到顶级的游戏电脑。
在这天的发布会上,前WE电子竞技俱乐部LOL分部队长若风也赶来助阵。他带领着曾有“世界第一谜团”之称的Dgc以及虎妞等人组成的明星战队,与现场玩家进行了友谊赛。若风亲自为现场媒体和玩家进行解说,这也是若风退役以后首次在现场解说LOL比赛。最终这场比赛明星战队的蒙多表现出色,带领队友取得胜利。 比赛结束后,玩家队队员顾不上领奖,纷纷上去跟若风合影留念。
11.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农业的影响 篇十一
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会受到诸如温度、降水量、太阳辐射、土壤有机质含量、病虫害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而农业生态系统又是一种受人类强烈干预的人控系统, 也是自我调节机制较为薄弱的生物系统, 全球气候变暖使农业生产的要素发生改变, 而这种改变使农业成为气候变暖的主要承受者和受害者。即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既有有利方面, 也有不利方面, 它给农业带来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2全球气候变暖对气候的有利影响
首先, 由于全球气候增温, 寒冷季节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 温暖和炎热季节将会延长, 这有利于改善高纬地区温度条件较差的状况。气候变暖使大气里面的热量资源增加, 热量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农作物的生长速度,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作物的种植制度, 使作物在一年内的种植次数增加, 尤其是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同时, 气温的升高会减少农作物受到低温冷害和霜冻的影响。气温升高还可以扩大一些高产、稳产作物的种植面积, 比如我国的水稻生长范围就有可能扩大到东北全境, 甚至东北以北更远的地区。
其次,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使一些高纬度寒冷地带变暖, 终年结冰的冻土会由此解冻, 比如, 俄罗斯和加拿大北部地区未来可能会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变为可耕作的土地。这对未来全球的粮食产量都有着巨大的提升潜力。同时, 气候变暖还会使高山的雪线升高, 有利于提高森林的种植范围。
3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全球气候的分布地带发生变化, 比如原先的热带雨林气候变成热带草原气候, 原来的热带雨林可能会消失;对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 气候变暖会使水分蒸发速度加快, 加剧了干旱程度, 使作物的生长缺乏足够的水分, 同时也会使一些作物的生育受到强烈抑制, 从而限制了作物生产, 影响了大多数粮食作物的种植和产量, 这对农业生产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作物的生长习性千百年来都遵循其自身的生长规律, 气候变暖会使其生长发育速度加快, 生育期缩短;但是生长期缩短可能使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不能够有效地吸收自生所需要的养分, 这样可能会使作物的单产下降, 而作物的品质也可能大打折扣, 所以即使是一年内的生长次数比以前增加了, 但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
全球气候变暖也会为病虫害的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温室效应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加长, 使多世代害虫繁殖代数增加, 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 作物受害可能加重。气候变暖, 植被地带和农作物带向高纬度移动,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 气温升高后, 这些病虫的分布区可能扩大, 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温室效应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加长, 使多世代害虫繁殖代数增加, 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 作物受害可能加重。
全球气候变暖扰乱了生态圈原来的运行态势和规律, 会使地球上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 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首先, 全球气温升高会使极地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冰盖和积雪融化海水水体受热膨胀, 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升高, 沿海地势低洼的农田可能会被淹没, 同时土壤盐碱化、海潮、海岸侵蚀和海浪灾害也会加剧, 导致沿海地区粮食等作物大幅度减产。其次, 全球气温升高会使台风、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发生的次数增加, 对农业活动和农作物的生长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总之, 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农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既有有利的方面, 也有不利的方面。但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 如果气候变暖持续加重, 农业生产受灾风险将加大, 全球粮食产量将会大大降低, 进而出现粮食和农产品供不应求越来越严重的情况, 世界粮价持续上涨, 出现大规模的粮食危机, 影响社会的稳定。
所以, 遵循生态环境发展规律, 保护生态环境, 防止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 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 促进整个生态环境与农业的良性发展, 这必定造福全人类。
摘要:近几十年来, 由于受到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的影响, 使全球气候发生显著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全球气候变暖。由于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 所以全球气候变化会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会扩大和加深物理反馈过程。
关键词:气候变暖,全球,农业,影响,温度
参考文献
[1]何群华, 乐向晖《.全球变暖对农作物影响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 2008.
[2]林而达, 王京华《.全球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对策》[J].地球科学进展, 1995 (10) :6.
[3]郭庆春, 何振芳, 李力《.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C].湖南农业科学, 2011 (9) :61-64.
12.全球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 篇十二
一、全球造船业呈现中日韩三足鼎立格局
从波特的行业五力竞争模型分析,造船业受替代品和新进入者的威胁较小;但来自上下游的压力却逐步加大,尤其是上游的供应商方面的成本压力,正慢慢侵蚀着造船业的利润空间;造船业行业内部集中度较高,基本形成中日韩三国鼎立的竞争局面。具体分析如下:
造船行业内中日韩三国鼎立
在全球众多造船国家中,各国船舶工业的规模、能力、产量、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的差异很大,新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阵营,即以韩国、日本和中国三大造船大国为第一阵营;以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波兰和中国台湾等若干个重要造船国和地区为第二阵营;以数量众多的较小造船国家为第三阵营。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欧盟凭借高复杂船舶市场的优势偏安一隅,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还很难构成竞争威胁,未来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竞争将是全球造船业格局发展的主旋律。
供应商和需求商的谈判能力整体较强
随着造船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新兴造船企业的不断涌入,钢材等原材料和配套设备日益紧俏,买方市场环境下,供应商更具谈判优势,除了大型造船企业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其他大多企业只是内部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虽然航运运力投放需求较大,但由于全球造船业低附加值船型同质化严重,因此基本按国际市场行情定价,但航运企业在船企选择方面有更多余地;稍有不同的是,能够承建高附加船型的船企较少,相比于航运企业等需求方,造船企业更具话语权。
替代品和新进入者一段时间内够不成威胁
船舶运输的主要替代品为航空运输,但相比于海运,航空运输虽有时间快,方便灵活等优势,但运输成本太高,而且承运能力也远远低于海运,不适于铁矿石、煤炭等大吨位货物运输。近年来,东欧及越南、印度、巴西也在加快发展造船业,相比于中日韩更具低成本优势,但由于技术、规模等限制,中短期威胁不大;船市持续兴旺,一些航运企业也加入到造船领域,带有一些投机性的色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继续坚持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对国防的投入力度;国防费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尤其是近年来,平均增幅提高到了17%以上。其中装备费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3%左右的水平,依此趋势,2007年以后将超千亿元。
二、全球造船业将由高度繁荣转向中度兴旺
在世界经济、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等诸多内在因素的带动下,包括干散货、原油、成品油、集装箱、LPG、LNG在内的全球贸易量节节攀升,作为低成本贸易方式的海上贸易表现更是突出。海上贸易量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航运业的大发展,进而带动了造船业的持续景气,本轮全球造船业高景气也正是得益于国际航运市场多年的繁荣。
另外,近年来整个行业国际规范、规则及标准接连生效,单壳游船淘汰等非市场因素也推动了船市的走强。据统计,目前油船船队中,单壳油船仍占四分之一以上,2010年前需要淘汰的单壳油船约为9000万载重吨。
当前,全球造船业仍处于高景气期,此轮景气持续时间之长、景气度之高前所未有。经历了持续5年的繁荣后,尤其是2007年的“井喷”后,未来全球船市走势如何成为了关注焦点。
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对后市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尽管市场整体兴旺程度可能会弱于当前,但未来大型船舶需求比重还将呈上升趋势;若世界经济年增长率保持4.5%的较高水平,2008年~2020年期间年均新船需求量预计为9630万载重吨;若世界经济年增长率保持3.5%的较低水平,2008年~2020年期间年平均新船需求量只有6300万载重吨。
韩国造船工业会认为,2015年前国际造船市场平均成交水平为9600万载重吨,但是2016~2020年可能再度回升至10500万载重吨水平。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包张静研究员认为,2008年及以后全球造船业或将由高度繁荣转向中度兴旺。从造船市场更远发展趋势看,国际宏观经济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发展持续看好,造船市场需求结构也由过去单一游船为主转变到以游船、散货船和集装箱船多种主体的需求结构,波动中上升仍将是国际造船市场总的发展趋势。
船市场主要取决于散货船、有船和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的表现。由于交船高峰和运输需求增长的差异,不同船型价格以及需求量增长并不一致。总体来讲,受制于产能不足,价格仍将维持高位。2008年散货船市场依然看好,中国铁矿石进口和世界粮食进出口将会继续支撑这一市场。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增长和IMO提前淘汰单壳油船的规定增强了投资者信心,油船价格将保持较好水平,很可能成为继2007年散货船之后的又一亮点;相比较而言,集装箱船市场前景较难把握,集装箱船的建造取决于集装箱航运需求量,预计未来订造量恐难高过近几年水平,行情可能会逐步走低。
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将比上一年有所放缓,但由于全球包括中国等世界新兴经济体在内的经济和贸易都非常强劲,全球总贸易量仍将持续繁荣,航运增长趋势还在继续,因此将持续带动造船业的发展;另外,由于不同船型市场走势的交替向好,造船周期对行业的影响已经逐渐在减弱。诚然,期待全球造船业长时间高位运行很不现实,2008年全球造船业很可能出现适度回落,但这并不代表造船业从此进入低迷阶段,我们倾向于认为2008年及以后全球造船业将由高度繁荣转向中度兴旺。
三、全球造船业加速向中国转移
造船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特别明显的全球转移产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日韩凭借其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步挤掉了欧洲的霸主地位,实现了造船业欧洲向日韩的转移;日本也在1956年首次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第二次产业转移过程中,韩国凭借其成本上的较大优势以及在技术上的快速接近日本,于2000年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国。随着韩国国内造船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海岸线的局限,中国在船舶制造成本、海岸资源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凸现,相对日韩,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上具备10%的成本优势,该优势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使得中国在常规船方面的竞争优势已经超过韩国。尤其是在全球造船业景气回落的环境下,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将会更加显著,使得中国造船业的景气期将明显长于全球景气水平。
中国造船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日韩,中国造船技术差距与日韩相比将逐步缩小,国际竞争优势逐渐提升,中国超越韩国、成为下一个世界船舶制造中心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我们也要注意到,虽然我国造船企业与日韩企业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在生产设备和建造工艺等方面整体仍远远落后于日韩企业。自主设计的三大主流船型经济性指标偏低,高新技术船舶依赖国外设计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设计门槛亟待突破。配套业发展滞后,关键设备严重依赖进口。而且,国内造船业能源资源消耗较高,生产效率低下,大概是韩国企业的1/5到1/6,韩国造船企业目前正全力以赴拉大同中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低水平造船产能将大大减弱我国造船业未来抵御风险的能力,超越韩国,成为新的世界造船霸主,中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日韩相比,同类船型,尤其是低附加值船型上,我国在价格上确实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也正是凭借于此,我国造船业才有资本和日韩叫板。然而,人民的持续升值正在逐步弱化这方面的竞争优势。而且,目前我国造船企业手持订单中83%为出口船舶,绝大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远期合同,金额超过500亿美元,最远的合同交货期为2011年,如果每一美元兑换人民币减少1分钱,账面损失就达到5亿元人民币,如果人民持续升值将会给已签订合同造成巨大损失。
另一方面,劳动力、原材料和配套设备等成本刚性上涨,也给我国造船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人民币持续升值、成本刚性上涨已成为现阶段造船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最大考验。
四、我国正由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
1、两大集团为主干将
从企业性质来看,我国造船工业呈现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组成的受中央直接管理的两大型企业集团和众多地方民营企业的格局。
我国造船行业的两大主要集团公司以长江为界划分,长江以南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集团”),俗称“南船”;长江以北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简称“中船重工”),俗称“北船”。中船集团主要集中在10万吨级以下的船舶制造,其长兴基地和龙穴基地将开发10万吨级以上的船舶制造;目前大型船舶制造厂主要都集中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
伴随着这一轮船舶业的景气周期,我国各地方民营造船企业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凭借其机制灵活、利益直接、效率较高等诸多优势,三大指标显示,已经占据了我们造船业的半壁江山。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江苏扬子江船厂、江苏熔盛重工集团的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排名进入或部分进入全国前10名之列,正成为我国船舶业发展的另一股强劲动力。
2、重点发展三大基地
从地理位置来看,目前我国造船业已形成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其中,中船集团拥有长江口和珠江口两大基地,中船重工主要拥有环渤海地区。
3、产能过剩危机日显
造船能力扩张已成全球性问题,供求关系可能出现扭转。预计到2010年世界造船能力将接近1.5亿载重吨,其中,韩国将达4400万载重吨,日本也进一步上升至3600万载重吨,中国将形成4000万载重吨以上能力;另外,东欧造船国家及越南、印度、巴西也在加快发展造船业。此轮景气周期过后,产能过剩是必然的,世界其他各国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但对于我国来讲,形势更加严峻,在日韩的竞争压力下,可能带来同质化的恶意竞争,不利于我们造船业的长期发展。
4、船舶配套业发展相对滞后
据统计,在整艘船的成本价值结构中,总装占30%的份额,钢材约占27%份额,而配套设备却占最大份额为43%,近一半,是船舶产品主体价值的体现。
相对于出口型的船舶制造业,我国船舶配套设备大量依赖进口,近年来年均船舶配套设备采购额达到200亿元人民币,自主配套率平均只有40%,与日本的98%、韩国的90%相比,差距相当大。船用主机、辅机、发电设备、中低速柴油机曲轴等关键设备和部件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船用仪表更是长期依赖进口。最可怕的是,我们要进口的关键配套设备恰恰都掌握在我们的竞争对手手里。
相比对造船业的发展,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相对滞后,这对于我国发展平衡且可持续的船舶产业结构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然而,压力和差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发展的挑战和潜力。在船舶制造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之下,我国船舶配套业面临着振兴的机遇,按照船舶业历史发展规律,随着全球造船业中心的转移船舶配套业中心也会相应转移,这也是日本、韩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十年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过程,发展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必由之路。
5、船舶修理和改装业务发展迅速
随着此轮航运市场的持续繁荣,我国修船业也同样凭借着低成本优势,适宜的地理位置,以及越来越提升的修船质量,正成为全球修船的一个重要地区。
现在和未来全球航运运力的大量投放以及单壳油轮的淘汰等因素将进一步推动船舶修理和改装市场的兴旺,而且在本轮造船业景气后,修船业将会迎来更大的景气机遇。相信,在价格日益影响修船市场格局的背景下,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船东来中国修理、改装。未来,船舶修理与改装业务也将帮助消化我国过剩的造船能力。
6、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船舶订单结构从本世纪初中小型散货船为主(约占50%),转变为三大主流船型并驾齐驱、高新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明显增加。散货船继续占据大部分世界市场份额,油船、集装箱船市场份额大幅提高。
高技术船舶方面与日韩仍有差距,但已有所突破,尤其是2008年4月,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LNG船“大鹏昊”号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交付。LNG船是世界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大鹏昊”号的交付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进入世界造船尖端技术领域,也意味着我国建造高技术船舶的时机已经到来。
7、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本轮全球造船业的高度兴旺为中国造船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得益于全球造船业产业转移和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植,近五年来中国造船业的发展用飞跃来形容并不为过,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成为世界三大造船大国之一。
(1)三大指标频创历史新高
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频创历史新高,继2006年实现爆发式增长后,2007年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据船舶工业统计快报数据,2007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89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0%;新承接船舶订单9845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32%;手持船舶订单15889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31%。按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对世界造船总量的统计数据,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手持船舶订单分别约占世界船舶市场份额的23%、42%和33%,比上年分别提高了4个、12个和9个百分点。
(2)经营效益不断提升
2003年以来,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几乎成倍增长,2007年全行业利润预计可达到200亿,在2006年96亿的基础上翻了一倍还多。分行业来看,船舶制造和修船及拆船企业利润增幅较大,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也逐年加大,目前以达80%以上;而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利润虽有增加,但占全行业利润比重却又有缩减趋势。
(3)船舶出口迅猛增长
【全球农业机械市场分析】推荐阅读: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12-15
全球农业产业发展现状06-27
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10-23
全球宏观经济分析09-03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范文07-19
战略营销宏观分析海尔全球化08-12
2024年全球航运业市场走势分析08-28
2010全球LED照明市场现状及策略总结01-11
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及前景分析论文01-08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形成及发展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