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2024-11-12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共15篇)

1.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篇一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当前,新课程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在观念、体制、教学方法以及学科设置等方面正经历系统的深层次变革。笔者结合多年教育与教学实践,认为小学语文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革。

一、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要求

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知识传授。这种观念或教学、考核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因此,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活动中教师传统角色定位是新形势下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完善实践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是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搞素质教育首先是搞好教师的素质教育”,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面向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指导思想、业务素质、教学方法、“学生观”及人生观等到诸多方面遵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为学习、成长的主人”这一原则。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有高水平的教育,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把握问题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语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它对课堂教学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是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归宿。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依据小学语文教学目 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确定的。小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教”的指引下,通过自身“学”的努力,应该达到的标准,表现在“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造性以及发展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可呈现、可迁移与可观测的变化的具体明确的指标。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把教学目标理解得越具体、越明确、越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引导小学生的学习,保障教师指导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教育的效果。

三、对新教材的处理问题

教材是教与学的契合点,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蓝本。教科书编得再好,仍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教材编排的定型化,课程资源的有限性。语文教师应该主张“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也就是说,教师要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因地、因时、因生制宜,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需依照备好教案对教材知识点照本宣科,详细讲解。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课堂上可尝试运用“导学”、“议学”、“讲演”等教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灵活处理。这样,既发挥出教师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能力的培养及语文能力的提高。

四、习作教学的改革

抓好学生写作,笔者认为要从写话入手,降低难度,重视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要多一些开放,少一些束缚,让学生自主习作,要写实、写虚并重,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并重,要重视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应当从低年级抓起。要采取多种办法,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要把练笔贯穿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此外,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次数有限,教师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延伸到生活之中,因需而写,形式灵活,必能有效地提高习作能力,有效地提高通过练笔服务于生活的能力。抓好 学生习作,关键还在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使学生不断获得习作的动力。此外,教师要学会指导学生观察,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不断拓宽观察的领域,鼓励学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自己的发现,及至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最后,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想明白了再写,要注意习作的指导讲评,要通过讲评使学生增强信心,使全体学生清楚地知道这次习作有哪些成功或进步之处。

五、适当的突出语文课外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组织表达式,课外活动是其辅助表达式。然而,针对语文学科特点,我们应革新课堂结构,适当的突出课外活动。在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中,不难发现,与课堂教学相比较,课外教学活动包括各种实践,也能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特点、价值和最终目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参与各种活动,对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思维空间的扩展,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外活动应该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的课外活动除常见的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劳动实践、参观访问外,还包括观看影视、辩论热点、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等形式。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催化”学生间接知识向直接能力的形成和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时代赋予当今小学语文教师更高要求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转变观念、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转变教育观念,完善教学方法与评定方法,才有助于学生臣服于语文的魅力!

2.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篇二

一、思想道德素质

(一) 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良好的个人修养

教师是学校立教之本, 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水平的教育。图书馆是教育教学课堂的延伸, 图书馆员是教师的一份子, 同样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 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 不仅是职业要求, 还关系到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图书馆员必须加强师德修养, 以自己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形象赢得师生的信赖, 从而发挥影响师生的作用。

(二) 职业道德素质

热爱图书馆事业, 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是中小学图书馆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图书馆员从事的是既辛苦又平凡的工作, 只有具备了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道德素质, 才能做到敬业乐业, 甘于默默奉献, 心甘情愿地为师生当人梯。

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简单地说就是爱岗敬业、在岗精业, 这不仅是从业的根本, 也是一名称职馆员的精神支柱。要有热爱图书馆事业, 敬业开拓的工作热情;要有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的工作态度;要有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思想操守。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作为一名图书馆员愿意为图书馆事业努力开拓、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前提, 是对其他素质的指引、推进和保障。

二、精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

图书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学科性很强的工作, 其专业素质的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21世纪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 这就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做专业知识型人才, 更要做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据此, 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 图书情报专业理论知识

现代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综合了图书馆学、信息情报学、文献学、分类学、目录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 涉猎信息领域的方方面面, 专业性很强。而且随着社会发展, 图书馆学也不断出现新的分支和新的理论, 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要不断补充和更新这部分知识。

在倡导服务为先的今天, “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含义应该是:“为人找书”, 就是要熟悉书, 熟悉馆藏内容, 熟悉当代图书市场的基本构成, 采购最适合本馆读者的图书;“为书找人”就是熟悉本馆读者的构成和需求, 了解读者群的特点, 主动向读者推荐图书;在找的过程中要熟悉查询和传递的各种工具。

馆员在具备对文献信息采集、加工、传递能力之外, 还应具备准确、快速对信息进行二次文献编制的能力, 以满足读者需求, 起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导读服务的作用。

(二) 广博的文化知识

图书馆是师生的精神家园, 是积淀知识经验的集中地, 继承文化遗产的汇聚地, 开拓科技创新的发祥地, 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和开发智力资源的社会功能。作为现代图书馆员, 不仅应是文化的传播者和文明的传承者, 也应是信息专家和知识导航者, 是师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让自己具备能够提供包括各个领域的知识, 为读者提供各类文献信息资料, 解答各门学科领域的知识性咨询, 提供文献综述、信息代理、信息分析等高层次信息服务的广博的文化知识, 是现代教育对图书馆员在文化素养上的要求。

(三) 指导学生阅读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育教学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本”, 应该十分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而要教会学生自学, 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要酷爱读书, 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在当前的学生阅读中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因为学习紧张作业太多而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从而导致学生读死书、死读书, 知识面狭窄, 不能适应新课标教学的要求;另一类虽喜欢读书但在读书时没有选择、没有目的, 阅读效果较差, 部分学生因阅读某些低俗的书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拓展知识层面, 开阔知识视野, 拒绝庸俗阅读, 引导学生养成终生利用图书馆好读书、读好书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的阅读成为更加有序、有效、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 让读好书来打破时空的界限, 来丰富他的精神生活, 来充实年轻的心灵, 为每一个人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 让这本书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痕迹, 就像牵着学生的手, 把他们引导到巨人的身旁, 让他们与创造历史的人与创造未来的人进行对话, 为他一生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是图书馆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 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能力

21世纪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传统图书馆的变革与发展, 一方面传统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与服务方式、管理方式在网络的冲击下得以变革, 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化管理;另一方面, 网络强化了图书馆的信息职能, 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 只要点击网上图书馆, 就可成为图书馆的读者。在这种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要求图书馆员应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具备判断、分析、识别、整序、开发利用资源信息的能力, 能够快速、准确地为读者获取所需信息。

三、其他与图书馆工作相关的知识能力素质

(一) 具备一定心理学的知识

美国精神医学专家高尔特说, “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 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图书馆里面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后, 很多学生并不愿意去找心理医生或辅导老师, 而是更喜欢自己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心理学面的书籍, 因为这样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或自己的隐私被泄露。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察言观色, 主动向他们推荐最适合的有关书籍。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有利于我们了解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确认读者的阅读类型、阅读倾向、阅读能力等, 以便更加有效地做好导读工作, 减少读者阅读的盲目性。

(二) 具备人际交流沟通的技巧

现代图书馆的精神是:平等、自由、共享。在图书馆管理的过程中,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人性化的管理, 正确处理好图书馆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是一个图书馆员应有的能力。

语言是人们彼此交流思想的工具, 行为语言是图书馆特定场合的管理需要。图书馆员应运用的语言是礼貌用语, 对读者有问必答, 百问不厌, 友好真诚, 从而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对有过失的读者, 应注意教育的艺术和技巧, 要寓理于情, 切忌粗暴训斥, 更不能恶意谩骂。通过馆员与读者双方和谐的交流, 有助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馆员与读者的互动与沟通, 能够加强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相容关系, 提高馆员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从而为馆员服务读者的工作创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空间, 使服务育人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中小学图书馆的工作必然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到主动、由浅表到深层不断发展延伸, 图书馆员应当主动适应这个发展趋势, 迅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加强自身修养, 只有这样, 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图书馆馆员, 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徐大赛.转型期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5, (11) 、 (12) .

[2]王立军.浅谈中小学图书馆的队伍建设[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4, (6) .

[3]张艳.浅议中学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8, (4) .

3.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教师 素质培养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给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主导下,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沉旧的理念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对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冷静思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吃透精神,积极探索。

一、要更新观念。

(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即教育就是服务,不过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有了这种观念,我们才会面对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服务;有了这种观念,师生才会平等相处,我们教师才不会以师道尊严凌驾于学生之上;有了这种观念,我们教师才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什么是人才?李白诗句中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有用就是人才。我们知道学生千人千面,个性迥异,但每个老师都有一个共性,都会偏爱那些成绩优秀者,对他们悉心关照百般呵护,而对那些成绩低下者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熟不知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因此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相当重要,有了这种观念,你才能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有了这种观念,你才能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有了这种观念,你才能发现“过度的爱只能造成畸形的人才”。让我们牢记“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只有不善于发现的老师”。

二、要转变角色。

(一),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新课标中,师生关系是互动的。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学科知识不断增加且发展极快,,语文课堂已经不是惟一的知识来源。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全部教给学生,有的老师的知识已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况且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多样化了,许多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甚至互联网上获取大量信息,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学生比老师知道得多的现象,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新鲜的信息,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难免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排斥和逃避上语文课的情况。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促进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的信息比老师多,老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习很多东西。我们要赏识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在学生倾诉时,是一个耐心细致的听众;在学生得意时,是个兴趣盎然的欣赏者;当学生迷路时我们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告诉他怎样去辩明方向;当学生畏惧时我们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向上攀登。通过对话实现教学相长、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二),要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的教师。我们的教育多年来就是“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上到死”,教师严格按照课程计划传授知识,成了“教书匠”,把课本的答案当圣旨,不敢质疑,不许学生有其它的想法。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只能教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而事实上,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我们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因此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三、要创新教学方式。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天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在教学中,如果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就意味着合作,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

四、要不断学习,展现魅力。

“有实力,才能有魅力”。练舞蹈的,往台上一站,你就不难发现他们是练舞蹈出身,那身段、那体形、那眼神,举手投足,与众不同。他们一招一式尽显功夫,一步一态都是风流。新闻播音员,只要他们一张口,就字正腔圆,出语悦耳,不管什么新闻,都会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语文教师是语文的形象,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都该是语文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真挚的感情,精妙的语言,和谐的音韵节奏,深刻的思想内容,都是语文教师的标志。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更要体现以上特色。不仅要有真才实学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语文学科上是学生的领路人,还要在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上是学生的引导者。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丰富的知识、高雅的气质、不俗的谈吐吸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才能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

4.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篇四

【摘 要】作业应该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教师应该引入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人文交互性作业评价机制,形成一套适合新课改的作业设计理念与方法。

【关键词】语文作业 设计 新课改

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主要载体。教师布置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索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作业数量过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往往是抄写生字词,解词造句写作文,反复写写要求背诵课文的篇章或段落,甚至连课后一些供理解课文内容之用的思考题也让学生抄抄解答。这种陈旧的作业设计和练习,虽然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弊是远远大于利的。

第一,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爱玩,可大量的作业充斥了他们课外活动和自由生活的时间与空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有的甚至造成精神萎靡不振,产生厌学情绪。第二,学习的兴趣被埋没。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包袱使学生个性得不

到发展,特长得不到培养,智能得不到及时的开发,势必对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潜能和创造智慧造成极大影响。第三,作过多的作业造成学生疲于应付,结果是书写越来越潦草,形成作业习惯、书写态度与作业质量的恶性循环。多年来,语文课外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种封闭、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违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

针对以上情况,改革作业结构、方式、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势在必行。现阶段,我们提倡的“减负增效”的内涵不应只是减少作业量,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作业设计,为学生长远考虑,让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值。

二、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1、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这是基于语文作业设计的基础性上提出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因此,作业的效果不仅是体现在对于基础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发展,进而为他们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好的作业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在作业的形式上下工夫,增加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让学生体验乐趣,感受成功。

3、注重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做出了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语文作业设计的几个类型

经过教学实践,我设计了以下几种学生感兴趣的、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的多元化作业类型。

(一)阅读与写作

1、模仿写作。借助范文指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

2、联想写作。要求小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合理推敲故事的发展趋向,这样形式的练笔,能够培养小学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把小学生的想象引向纵深。如《滥竽充数》

结尾写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逃走,像这种滥竽充数的人逃跑后又会怎样呢?这就给小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可让小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续写。

(二)课外阅读

新课标强调:培养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拓展性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开阔小学生视野,帮助小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1、开展预习性的课外阅读。让小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这样既可以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了阅读实践。

2、与课文内容结合开展课外阅读。这种阅读是在小学生学完课文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参与语言实践。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入手,将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需求,使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表达欲,从而实现语言与精神共生的目的。

(三)体验探究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

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我经常设计做做类型的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看重的并不仅仅是结果,更看重的是体验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从中悟到的创新学习的原理和科学的精神。

(四)再现情境

对于那些意境很美的课文,教师可以采取画图的办法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再现课文的情境,让学生从画图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教师布置一些涂涂画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画中学,学中玩,无疑会有好效果。再现情境作业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充分运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实际画图的能力,达到了身心互动、手脑并用的训练效果。

(五)进行表演

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表演,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情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演类型作业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语文教学只有超越课本、超越课堂,引导小学生走向现

5.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篇五

摘要: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对所学的东西有独特的体验与感悟。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理解、去思考、去感悟,形成自己的观点、思想,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把那种模糊的、含混的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师生携手更进一步走向文章的深处。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是需要我们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语文 角色转换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因此,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一、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能教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二、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必须做好角色的变化

1.由权威者向引导者、组织者转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以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者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要将学生定位于学习主体,自己定位于引导者、组织者,备课时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去精心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具有个体、独立、发展的空间,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超越。

2.由传道者向研究者转变。

未来教育需要“研究型”的教师,而不是单纯的“传道者”,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不是在书斋进行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语文教师要承担起语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课程的实施将为语文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提供理想的平台。

3.由闭关自守型向社区型转变。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教学内容越来越贴近社区生活,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终身教育正与社区生活走向“一体化”,就是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助,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语文教师更要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语文教学信息,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理念能与时俱进。

三、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方面提高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其次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改革原有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教学再也不是满堂灌,而是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发言、积极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能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弄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或精湛的讲解。

四、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工作方式的改进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课改的实施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立一人较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了解其他学科,不要把自己任教的学科看作孤立的整体。要改变彼此孤立的局面,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与不同学科、与不同年级的教师打交道。要互助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互相促进。还要倡导语文课堂上的合作,这里包括师与生的合作、生与生的合作,借助小组的力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每一位教师都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抓住这一机遇,关注课程改革,学习、思考、研究新课程。教师要不断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

参考文献1:《新课程标准》

6.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篇六

安世兰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交流等,都以语言作为凭证,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除了要具有较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启发引导有方等诸多因素外,教学语言的精炼、生动、形象、幽默和富有趣味性——讲究教学语言艺术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数学教师沈元,在教数学时,就用诗歌般的语言,教育学生,启迪学生幼小的心灵:“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番精雕细刻般的纯真语言,在少年陈景润的心里就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埋下了崇高理想的种子,从而激发他下决心去摘取举世瞩目的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语言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思想觉悟的提高,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也都十分重视教师表达能力的提高。《学记》中曾指出:教师语言要“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这就是说,要善于运用精简扼要的讲述与适当中肯的比喻,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那么,作为数学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呢?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数学是一门语言精辟、逻辑严谨的学科。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传授知识,要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正确的,教师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也就是说数学教师对概念、定义的讲解和运用都应当力求准确,不能用似是而非、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数学概念、讲述数学知识,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有个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你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不到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准确,流利的普通话来组织教学,开展数学活动。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言简意骇、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不重复罗嗦,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

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比如“对不对是不是 ”等这些话在一节课中可以用上几十遍,这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甚至发生有的学生上课专门统计教师说“口头禅”的次数,有的都是语言重复,拖泥带水,既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又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总之,要使教学语言准确、简练,必须要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所教内容的来龙去脉,才能有把握地讲述清楚。

二、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富有美感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要求,教师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应尽量采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使讲述富于趣味。也就是说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明朗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之感,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

第一,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是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比喻、儿歌和顺口溜等等,如一位教师在教退位减法时,她将自己比作退位点:我叫退位点,我在谁的头上,谁就少1。又如“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对着大数哈哈笑。”

第二,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如一位教师在讲:

蓝气球有8只,红气球„„一题时,在启发学生审题后,教师说:“请小朋友猜一猜,红气球有几只?”这里的一个“猜”字,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又如在讲加法简算时,教师说:“见到6我们马上就想到它的朋友是4,那么4在哪呢?我们把它找出来。”这里一个“找”字,用得多么巧妙,把数学课和学生的课余生活联系起来,浅显易懂。

第三,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体现出数学教学过程的美。力求做到导入语扣人心弦,过渡语衔接自然,讲解语有条有理,设问语启发思维,组织语简捷明快,互动语亲切自然,小结语画龙点睛,表扬语真诚得体,批评语衷肯中的。教师这样的语言不仅能体现出数学课堂的美,而且还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和向往,使学生感到上数学课,就是进行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既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一种教学风格,它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表现。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消除学生的疲劳和紧张,振奋学习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和开朗的个性。正因为这样,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都带有这种幽默的风格。如: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无精打采,恹恹欲睡,老师发现后并未板着面孔去批评,而是讲了个故事。他说,英国著名前首相丘吉尔,每天晚上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就寝,并说:“我的觉有一半是在汽车上睡的。”老师说:“我看,有的同学的觉可能有一半会在教室里睡。”又说:“丘吉尔被人称为‘一只勇猛的狮子’。我看,现在想在课堂上睡觉的同学,今后也可能成为‘一只勇猛的狮子’。”这位老师幽默的语言,说得想打瞌睡的那位同学笑了,其他同学的精神也为之一震。教师语言的幽默,应使学生在微笑中振奋精神并领悟教师语言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应适度,忌哗众取宠,流于低俗。

再如一堂教学“相遇问题”的课,上课了,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有几位老师来听课,我们怎么办?”“欢迎!”接着响起“哗哗”的掌声,顿时教室里气氛活跃了。老师说:“刚才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你们知道鼓掌也有学问吗?”这一下把学生给问住了,交头接耳,好像在说:“鼓掌还有学问?”老师抬起双手,稍比肩高,掌心相对,手掌缓缓相向运动,猛烈撞击,发出响声。问:“大家看清楚了吗?开始手掌在两地,然后同时相对运动,在一定的时间里两掌相遇了,碰击后才发出响声!”教师边说边演示,随即板书:“两地、相距、同时、相向、相遇。”接着问:“大家想知道这里边的学问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问题。”说完板书课题“相遇问题”。这位教师恰如其分的比拟,别开生面的“开导“,既不失科学性,又能引发联想,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集知识、兴趣于一体,为新知识的教学作好了必要的心理铺垫,使在场的教师大开眼界,无不称赞:太生动了!

四、肢体语言要使用得当,恰到好处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和谐、适度、得体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教学语言艺术要将体态、手势、表情、眼神融于教学之中,不仅可补充、强化有声语言,调控教学过程,亦可沟通、交流情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那么语言艺术的肢体语言应注意那些方面呢?我认为:要情绪饱满、心神合一;和蔼可亲、真情流露;眼睛传神、富于变化;肢体协调、动作适度;风度得体、姿势优雅;注意时机、掌握距离。如一位教师在乘法教学导入时就运用了丰富的肢体语言。老师说:“有个同学叫李明,和你们一样,也上三年级(面带微笑,目光祥和)。他过生日那天,爸爸带他去吃拉面。大师傅一次拉一碗面条。师傅把一根又粗又长的面(边说双手边比划)对折了一下拉长,又对折又拉长(双手做拉面的动作),反复这么拉了10次,李明和爸爸看的津津有味(双目炯炯有神)。后来一碗面条端上来了(做端面条的动作)。爸爸问李明:“你知道这碗面条有多少根吗?”(质询的目光)李明在桌上写写画画,一口报出:“这碗面条有1024根。”(自豪而肯定的目光和语气)。爸爸笑着点点头(面呈赞许的笑容并轻轻地点头)。这李明真神了(面呈夸张的表情),他是怎么知道有1024根的?”(目光投向全体同学,右手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段声情并茂的导语,伴随着丰富的肢体语言将同学们带入了探索的场景。

7.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七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兴趣是孩子们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学习语文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好语文这门学科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舒畅时,认知和感知的效率就高,就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良好环境,使学生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而不是苦学和排斥。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的心理愉快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气氛活跃,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二)利用形象、直观进行教学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丰富的想象爱迪生就不可能发明电灯,没有神奇的想象,蔡伦也不可能发明造纸术。想象力通过思维活动,把客观事物描述的生动形象。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能把抽象的图画表现出来。观看色、形、声合一的录像片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教学语文S版五年语文上册古诗《望天门山》播放录像,让学生从天门山、碧水、青山、孤帆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通过播放录像,能不断的启发学生想象。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表象愈多,他的想象力越丰富,越开阔,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越高

二、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交知识,更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创新理念合理的应用于实践中,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如果学生的想法在实践过程中失败了,教师应当及时给予鼓励,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特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开发学生潜力。同时教师应当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本人也应该不断地学习,汲取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必须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动”起来,学生与老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既不呆板,也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创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要想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而且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训斥,要耐心的进行指导。当学生们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当及时的给予肯定,并且鼓励他们,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师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地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就要给学生提供独立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展现自我。我在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领悟课文的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我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天空颜色的变化来感受日出的过程。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样,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顺利地完成了学习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可以先问学生:人类有语言,大自然有语言吗?引发学生思考。再将学生分成小组,读课文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再由小组同学代表回答问题,最后老师总结评价。这种方法不但使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参与课堂学习,还使学生通过与他人交流互动,拓宽视野,互相学习的能力。

8.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篇八

一、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中国社会已跨入一个新的世纪,知识经济悄然兴起,科技文化不断进步,时代赋予教育一个鲜明的特征,集中表现为“素质教育”,中国教育赋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围绕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这一中心,促进全体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观和课程观赋予当代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一个根本要求,就是必须把素质教育作为中国当代教育的根本指向,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些人素质的发展,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素质的发展。当代教育赋予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要求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而不是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特征、使命、目标和要求在体现当代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一种价值教育、一种境界教育的基本理念的同时,也明确地体现了当代教育是一种民主的、开放的、创新的教育,也是每个学生应该享受和应该获得的基本权力。

二、必须树立以“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为目标”的素质目标理念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要求新课程改革和当代素质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为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这是因为,人本身就蕴含着多方面素质发展的潜能,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充分和富有个性的发展,也是学生实现自身潜能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时,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个别性和差异性,科技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迅速性和普及性等,无不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全面的、充分的和具有个性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越高,对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也越高。因此,中国当代教育必须根据人才素质的要求,竭尽全力做好新课程改革;必须尽一切可能快速地实现人才素质发展这一个根本目标。

三、必须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教育主体理念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指向的新课程改革和中国当代教育要求,必须牢固地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各自独立,而又具有不同个性差异和特点的个体,并有其自身发展和张扬的个性,自身认知社会和体会人生发展的特征,自身实现自我价值的兴趣爱好和欲望要求以及自身创造创新的潜能和自身成长发展的规律。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观念,确立现代意识,尊重学生意愿,维护学生主体权益。树立教育的主体理念,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德育教育

教师是实行素质教育的直接人,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明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用启发性、鼓励性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举和自信心,诱导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独立问题的解决方案。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很重要一环,一个品德高尚但常识一般的人,要远比一个品德低劣但学识很高的人对社会更有贡献。教师要利用一个机会,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父母、讲文明、有责任心、有同情心等。

五、必须重视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优化育人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种环境育人要素绝不是孤立的、支离破碎的,而是多元的、有机结合的。学校应全盘规划,从教育教学到行政管理,从文化课、专业课教育到政治理论教育,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学习空间到生活空间,从师生关系到同学关系,从学校到社会和家庭都可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强化素质教育功能。真正使学生在学校的任何角落、任何环节都能感受到人际和谐、秩序井然、优美整洁、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同时,优化育人环境还要创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要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用丰富的精神养料滋润学生,通过长期的砥砺和耳濡目染,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思想品格。

六、结语

9.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作文教学 篇九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作文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为学生的自主协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走个性化之路,充分张扬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出个性化作文。

什么是个性化作文?个性化作文就是学生能我笔写我想,我手写我心,我口表我意。写自己的话,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有创意的文章。“需要”、“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所谓“需要”,就是学生把写作文当作自身一种倾吐的需要,一种表达的需要,不吐不快。“自主”就是学生自己做主,主动地写,自觉地写,内容自己取,主旨自己定,方式自己定,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真实”就是说真话,不说假话,不说套话,不说别人的话。“创新”就是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是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他们才会乐于去学、去写,也才会养成健康的人格”。语言学家吕淑湘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文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只有让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去观察、感受、想象、获取,学生才能写出独具个性的作文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呢?我在作文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方式,加强对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培养。

一、千树万树梨花开——释放心灵。张扬学生个性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因此作文个性化首先是思维的个性化。作文思维的个性化,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这就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活动。它具有一般思维的性质,又具有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增值,这是一般思维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正是我们作文所必备的。

思维的个性发展,是最深刻的个性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个性化的根本特征。思维是需要训练的,增强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作文训练的核心。在作文训练设计中,教师应把如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设计的首位。这种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要注重启发思路,传授方法,以此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打破观念枷锁。解放学生的思维主要可从两个方面人手:

1.加强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培养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人类社会是由两个苹果造成的:一个苹果是牛顿发现了,引来现代文明社会,造就了科学;一个苹果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产生了人类,是艺术想象。”秦牧也曾说:“联想的构成,在某一点上如同电路,有了电路,电才能通过,知识贫乏,线路就不能很畅通了。”联想很像串联的灯,电通灯亮,一亮一串,形成一条链。想象力、联想力,是衡量创造思维能力高低的标尺,也是检测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又是发展个性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想象力、联想力的训练又是作文训练的薄弱环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文章常感到“无话可说”,其实并不是记忆仓库中没有材料,而是因为联想的“线路”没有接通。常常可以听到“浮想联翩”一词,“浮想”就是“联想”,“联翩”就是一个接一个地“联想”,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许多与之有关的人、事、物及其所含的道理。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做到训练经常化、具体化。经常化,指平时的作文,大都可用来培养想象力、联想力。具体化,指通过启发思路、传授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想象,如何联想。用这样的训练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2.加强思维深刘性的训练

深刻思维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没有深刻的思维,文章就不会有思想的高度。针对学生作文停留在单纯的记事、作文没有深度的现象,我故意出一些似乎自古已有定论的问题,让他们讨论,提升他们的思想深度。

3.加强灵感思维的训练

灵感是人类创造活动中出现的一种高级精神现象,是人的一种普遍而新颖的心理机能呈现出来的最佳思维状态。许多名篇就是作家妙手偶得的结果。灵感思维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具有突破性的创造功能。我要求学生每人要有一个练笔本,随身携带,灵感的火花一旦闪现,及时捕捉,信手拈来。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思维,培养学生悟性

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动笔前是思维最活跃的阶段,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段,一篇文章有无数创新多半取决于动笔前的构思。构思过程中如何发挥我们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作用?我觉得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一个“度”:讲得太多,面面俱到,越俎代庖,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讲得太少,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起不到点拨的作用。因此关键还是在作文前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广阔的构思空间,不要让我们教师的思想限制学生的思维,还学生一个主体地位。不妨变教师讲为学生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课堂上将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时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高尔基介绍写作经验说,他写作前,总是把写作内容讲给别人听,别人听后说好,他再写成作品。我在作文教学中,尽量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交流看法,各抒己见,更是能集思广益,激发作文表达的欲望。教师要讲的,学生几乎全能说到,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学生容易接受。从讨论中,学生明确了作文的目的,即为什么写;获得了许多材料,即写什么;还可以找到完篇的办法,即怎么写。这样,个个跃跃欲试,不仅“有的写”、“乐于写”,而且自信必能写好。

10.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阅读教学 篇十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在教学中应促使语文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我们应该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语感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可能获得发展。

〔关键词〕主体

情感

引导

结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既点明了阅读对于一个人学习、发展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也点明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使小学阅读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能够愿读、好读,并能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句话集中体现了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新理念。然而,教学中的对话不能只是狭隘地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或者各方之间的接触、谈判,它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追求。对话意味着相互平等、相互沟通、相互包容,意味着双向互动,意味着相互碰撞和共同建构。在我看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应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其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对话过程。那么,如何把握好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情感反应,这些都是文本所期待的,应该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2.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阅读要读,阅读要自己读,阅读要学生自己读。阅读是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不应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能离开作者本意,漫无边际地进行多样化的理解。从阅读的角度说,读者的有些理解、感悟可能并不是作者的本意,1 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一点,或者并没有想说这一点,读者借助文本想到了,根据读者参与创作的精神,也是允许的。但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同时还应该注意落实课文的主流思想,不要往非主流思想、价值不大的想法甚至错误的想法上引导。

二、从注重理性分析到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学生所阅读的文章大多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阅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对话,学习“手术前”的一段,接着,让学生尝试以上的学法,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手术中”、“手术后”进一步感受刘伯承的钢铁意志。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采用了投入感情朗读、抓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神情、联系插图等方法来品位理解课文。随后,通过模拟采访式的对话交流中,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努力追求“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的境界,不断启发学生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读懂文意,读出文中之情,读出人物的精神和风骨。又如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重点让学生体会文中狐狸和乌鸦的对话,然后展开联想,续编故事,结果学生情绪高涨,故事编得十分生动。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除体验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还体验到了学习内容中隐含的语文学习方法与人物的情感、态度甚至文化意义。真正达到了“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三、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其含义。从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来说,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从阅读教学任务的途径来说,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是在阅读实践中进行,靠阅读实践完成;阅读教学所承载的培养识字与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以及扩展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等多种任务,也是“在读中”、“凭借着读”来完成的;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来说,朗读、默读、2 诵读,精读、略读、浏览,慢读、速读,这些既是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训练内容。离开了读,就谈不阅读教学;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来说、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策略的掌握,多依赖于“多读”、“自己读”。

其次,把握好读的要求。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尤其要把朗读和默读作为经常的基本的训练。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读的目的,保证读的时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读不是遵照教师的指令,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自己的需要。不要用繁琐的分析、问答,机械的练习,无必要的表演或无目的的扩展活动挤占了读书的时间,代替了读书。(2)、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读,要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书,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享受阅读生活,增强阅读的动力。不能一味地追求读的趣味,在阅读课上变着花样一遍一遍地读,使阅读教学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3)、尊重读的个性,加强读的指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也要加强阅读示范和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四、把读与字词句教学结合起来

阅读教学除了培养阅读能力外,还承担着不可忽视的多方面的任务。阅读课的设计要与读为线索,把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解疑。多用读代替分析,代替问答,让学生在读中产生感受,通过读表达感受。

传统阅读教学中,往往把生字当成阅读的障碍,第一课时要扫除这个障碍,第二课时才能进行阅读教学。生字确实是阅读的障碍,但扫除这个障碍,既可以在阅读前,也可以在阅读中。

例如:我这样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

师: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学生读文、画词语,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朋友来说说,哪个词是你不理解的?(学生说,教师板书词语后,齐读词语: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不由分说、有气无力„„)

师: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通过自己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多数词语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完两遍课文的请举手。好,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词语的意思,还要注意做到正确、流利,如果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到第四遍了,下面我们在检查读书的效果。(教师相机指导 3 “蜡”、“蛮”等字的读音)

(指导朗读略)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把教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叉起来。生:(叉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他们应该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抢!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小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了下去,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 生:厉害,凶!

师:这就是 “气势汹汹”。师:杂草野蛮不野蛮?讲不讲理? 生:野蛮,不讲理。师:这就叫“蛮不讲理”。师: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 生:不让。

师:这就是“不由分说”。

教学中,我有意地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把杂草抢营养时的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五、把阅读和思维训练、口语交际有机结合起来

读思结合,读说结合,关键是要做到读与思,读与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阅读为思考、讨论、说话提供了话题,提供了材料,思考、讨论和说话也可以促进阅读教学。例如:我在教学完《三袋麦子》一课后,引导学生就书后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4 “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那一袋麦子的呢?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

生:小猪很馋,没几天就把一袋麦子吃光了 师:你怎么知道他馋的?

生:他迫不及待地拿出食品,还舔了舔舌头。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从“迫不及待”、“舔了舔舌头”这两个词中就能看出小猪很馋。

生:我认为小猪最不好,他只图一时痛快,一点儿也不注意节约。生:小猪一点也没有长远的打算,只晓得吃、吃、吃,除了吃,还是吃!师:小猪就没有一点儿可爱之处吗? 生:小猪会做各种各样的食品。

生:小猪懂礼貌,土地爷爷一年后去看他的时候,他首先感谢爷爷送给他那袋麦子。

师:你读书很仔细,大家说得都不错。现在,来说说小牛。生:小牛很会节约,一袋麦子一年还没吃完。生:小牛为了不让麦子发霉,还经常搬出去晒。生:我认为小牛既节约,又勤劳,他的做法最好。师: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把小猪、小牛和小猴比一比。

生;小牛和小猪相比,肯定是小牛做得好。可是和小猴相比,又不一定。师:为什么不一定?

生:小牛虽然想得长远,但一袋麦子总有吃完的时候。小猴把麦子种下地,获得丰收。这样,年年种,年年丰收,就永远也吃不完了。

生:小猴还很大方,把丰收的麦子送人。生:我认为小猴的做法最好,他最聪明,最能干。

师:大家在讨论中尽管想法不一样,但都能说出自己的道理,真不错!我们再来看看,三个小动物眼中的麦子都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生:小猪眼里的麦子是“黄灿灿的”,小牛眼里的麦子是“饱满的”,小猴眼里的麦子是“上等的”。

师:都是一袋麦子,为什么用词各不一样呢?(引导学生从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的不同的体态语和话语中,进行比较、分析,感悟三者的性格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课文蕴涵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讨论到最后时,我将三个小动物眼中不同的麦子“黄灿灿的麦子”、“饱满的麦子”、“上等的麦子”加以比较,让学生感悟一下,为什么用词各不一样,再将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不同的体态语和话语加以对比,落实了思维和语言互为表里的训练,有意识地将语言训练融合其中,体现了以读为本的精神,达到了人文浸润、语言积累的目的。

有诗云: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学生主体的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们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究、创造,并注入情感体验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按照他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那就很难在阅读课上活跃起来。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教育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11.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十一

一、趣味课堂,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奠定了教学成功的第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贯穿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这需要考虑到以下两点:1.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只有符合学生的特点,才能赢得学生对学习的喜爱,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爱听故事、玩游戏,对周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生理特点、认知规律等,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活动,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2.学科特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这决定了与数学等学科比起来更富有趣味性,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设计出突出语文特色的教学活动。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环境密不可分,学生只有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图文并茂,声情俱佳的教学情境下,学生更容易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当中。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听着轻快的乐曲,欣赏着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彷佛自己置身在红松、白桦、栎树的围绕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想要了解小兴安岭的每一片土地。除了教师刻意营造的各种教学情境,还应留给学生充足的自我想象、自我展示的空间和平台,如在学完《走遍天下书为侣》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学生踊跃的展示自己的想法:有的带上画笔,有的带上百音盒,有的带上照相机……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时刻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这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这些都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提升学生感性认知

小学生的世界是感性的,对形象具体的事物感兴趣,从中获取感性信息。而语文教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文章时往往很难深入地理解,真正地走进文本,在学生与文本之间似乎总是隔着一道“无形的墙”,学生只是在隔着墙看风景,而并没有融入其中,这道“无形的墙”就是文本的抽象性与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这也是传统教学所无法逾越的鸿沟。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可以打破这道墙,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其中不再只是看客。多媒体具有超强的综合展现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具有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止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的特点,这样更能使得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从直观的素材中获取大量形象可感的信息,借助这些信息转化为理性认知。如《翠鸟》一课的学习中,关于翠鸟捉鱼的场面,是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来描写的,蹬、叨、贴,通过阅读与讲解,学生并不能形成直观的认知,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向学生形象而动态地展现翠鸟捉鱼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将这些动词与具体的画面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取形象感知,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

四、自主探究,互动教学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对传统教学中教师权威地位的挑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一本教材在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教材上知识的单向传递。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教学观已无法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树立生本教学观,引导学生展开互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与信息,能够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探究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立足于教材的开发与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的教要让步于学生的学,为学生的学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为师生的互动探究提供学习平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相关的图片等资料,指导学生在课上围绕着信息技术手段所呈现的各种信息来展开主动探究。在这样的教学没有了被动接受、机械灌输,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构建,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成为师生多向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总之,只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树立探究学习的实践意识、开放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学生的探究学习也会焕发出新的天地,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卢向阳.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思考[J].素质教育,2012(8).

[2]杨德伦.小学语文探究式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5).

12.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篇十二

一、明确教学思路

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多读、善思、多写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读、思、写等学习活动获取语文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以思想启发思想, 以情感激励情感, 以智慧碰撞智慧。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解放自己和提升自己。在教学的初步阶段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重在学生对课文的基本了解, 学生之间进行简单基本的有效交流, 从而对课文有基本的认识;在深入阶段则要求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细读, 学生之间进行对学习成果的基本交流, 对课文有初步的体验与感悟;在拓展阶段则重在通过拓展阅读及各种形式的交流讨论, 使得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重视读写结合

读写训练强调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读写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每一节语文课上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 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口头说一说或写个小感想、小片段, 或续写, 或改写等, 让学生读后必动笔, 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重视教材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学会说话与写作。我们要通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让他们自求得知, 从而方便其自主学习。

三、教会学生预习

要想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使得学生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 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 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预习, 要求他们通过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 我们则要指导其运用审、读、划、提、查的方法进行课前预习, 即, 注意文章题目与内容的关系;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圈点文章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以便课堂上有目的地学习;查阅相关资料, 拓展知识, 深层次理解课文。这样科学的预习方法, 学生不会盲目读书, 长此以往,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语文教师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 以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竞争。竞争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自然上课的时候听讲认真, 积极主动, 勤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自觉地研究课题, 目标明确, 从而很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在教生字词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比速度、比正确率;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感情、比体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以个体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各式各样的比赛。

五、作业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和课内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群众, 对身边的环境和人物进行调查活动, 从而了解环境的变化, 社会的进步, 身边的榜样……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 对学生人生的发展很有好处。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 留心身边的广告语、警示语, 把学生家庭生活、社会实践、其他学科等与语文作业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的学习整体, 从而深化和应用语文知识, 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我们一定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 这样可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 合理地将课外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 提升学生的知识层面, 开拓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 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相关视频在课堂上放映,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此时的学生精力充沛,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的效率非常高。

小学语文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紧跟时代脚步, 积极探索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摘要:语文学科是小学诸多课程中重要的构成要素,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值得探索的课题, 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入手, 浅谈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几点看法。

13.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篇十三

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领悟新课程的要领,掌握教学方法,更好地胜任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呢?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应转变教育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并加以实施。在落实新课程改革中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状况出现。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行探究”的同时千万不能丢掉或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物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物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可见物理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不应削弱,反而应该加强。教师就是一个媒体,一个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产生创造力的媒体,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不敢创新,墨守成规,刻板教条的老师会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所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才能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呢?笔者认为:

1、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言传身教,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充当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好帮手。在教学中,物理教师的“主导”要活现于师生共同钻研、教学相长中。

2、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提供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做到为学而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给学生的学习导之以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掌握规律,形成能力。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所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所获。①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要发挥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确定的目标来学习,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的费时低效现象。②确定重点难点,解答疑难问题。教师需要对教材熟悉在心,对学生充分了解,这样才能恰当地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注意理解和掌握,并给学生以准确精练的解答。③设计教学结构,调控教学节奏。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调控好教学节奏,是优化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教学过程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④确定教学方法。物理学科教法多种多样,“教无定法”,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发挥主导性,根据教学目标统—、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来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优化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该注重课本本身的情、趣、义、理,充分运用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4.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篇十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呢?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呢?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在教学“9加几”时,课本中只提供了一幅学校运动会的全景图。这幅图究竟有什么作用?教学中应如何出示?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都是教师教学前应该搞清楚的。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用实物投影出示全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的同学听。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剩多少盒?”这一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想出计算方法,并在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

12、13,一共有13盒。(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教师让学生比较各种算法,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方法。然后,结合学具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最后,再利用全景图让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安排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全景图的作用。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如果录制一段本校运动会的场面,动静画面结合起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二、找出教材的不足,主动驾驭教材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数学教材是通用的、共性的,同时又具有简约化的特点。有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也不能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材不是完美无缺的,有的教材滞后于教育的发展,教材本身侧重于数学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侧重于数学技能的训练,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其呈现的是一个知识的静态结果,而没有体现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所以,对于这样的教材,教师绝不能照搬照套,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遵循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动驾驭教材,合理调整教材,对教材进行教学法的加工。在使用教材时,我们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

备课时,教师应反复研究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适应教学的需要。比如,可以对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出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教材中的例题。

三、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法加工,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师生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己编制教材。

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通过让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的方式使复习题、例题和尝试练习整体呈现。

首先出示以下信息:①学校舞蹈队有23人②学校合唱队有84人③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④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4倍少8人

然后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教师整理成应用题。

①学校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

②学校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4倍少8人。合唱队有多少人?

③学校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④学校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4倍少8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接下来,便可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答第①、②题(课本复习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答第③题(课本例题),最后将第④题作为练习题。

四、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例如,在低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又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因其思路、解题方法和已学过的分数应用题基本相同,所以教学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想出解题方法,教师根本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去讲解。一般来讲,年级越高,课堂教学也应该越开放。“先试后讲、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客观分析教材,把握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重点是对教材来讲的,而教学的难点是对学生来讲的。

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例如,低年级教学统计时,应把学生能够参与统计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

所谓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也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或者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扰,易混、易错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例如,对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掌握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用两位数除,关键是使学生掌握用两位数除两、三位数商一位数的试商方法,至于多位数的可依此类推。又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在于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弄清一个长方体有哪三组相对的长方形面,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组长方形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问题,教师抓住了这个关键,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现代教育认为课堂教学首先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首先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不是教师教会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从数学学科的特点看,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前人思维的结果。学习这些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这个转化,认知学派称之为“建构”,国际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称之为“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建构”也好,“再创造”也好,其实质就是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付出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所曾经付出的大体相同的智力代价,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进行的:教师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然后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测量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计算出了橡皮泥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木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计算出了圆柱体木块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确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最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七、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

八、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极限思想、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转化、建模的思想以及猜想、验证的方法等。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知识的获得和反复的操练,贯穿始终的还有数学思想方法。如果说数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条明线的话,那么蕴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一条暗线。教师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15.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篇十五

1. 在教学中渗透艺术审美教育是教学的根本环节

语文教学与其他的学科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教学内容上看,知识涉及自然人文,包罗万象,有诗词歌赋,丰富多彩;从教学形式上看,有听说读写,课堂内外,不拘一格,几乎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知识的内容与形式如此丰富多彩,展现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是如此广阔的一片天空,这也决定了它必然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常说在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面大旗,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时应把审美和艺术教育作为主要突破口,通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和实物教具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纵观古今中外,文学与艺术互相渗透现象是极其常见的。这些文学与艺术相互渗透下的共性,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艺术教育渗透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切入点。

2. 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艺术教育是完成好教学的中心任务

(1)注意语文教学与绘画艺术相互渗透。中国古代有诗画同源之说,尤其是唐宋是以来题画诗的兴起,显然是派生于绘画艺术的发展之中的。在讲解这些诗作时,教学以图画为切入点,这有助于学生对诗作的理解,如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元代王冕的《墨梅》等。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电影片段或自制课件等教学资源,以图导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通过图文的衔接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取新知识;也可以以文带图,引导学生由文字意境进入绘画图景,再回到文字中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沿文设图,让学生在课文教学前给课文配上插图,这样将绘画引入教学,进行美的训练。

(2)巧妙应用语文教学与声乐艺术的衔接。声乐艺术是以声音和音乐为载体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音乐、朗诵、演讲等。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十分突出,老师在朗读课文时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如同听音乐的感觉,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声乐艺术达到的良好效果。

在培养学生朗读时,音乐和朗读还可以结合起来。配乐朗诵,易于诱发联想和想象,创造特殊的情感氛围,形成美的意境。有些古诗被谱成相应的曲调,可以以唱带读,以唱促读,强调自身显示出来的感情氛围来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容。

(3)把握好语文教学与戏剧艺术的联系。语文教材中有中国古代戏曲和现当代戏剧的传统篇目,如《雷雨》《奴隶英雄》等传统戏剧作品。教材的编审者将戏剧单元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传统的语文课把中国戏曲的独特个性,中西戏剧的不同观念,西方荒诞派戏剧的特点等都淹没在诸如思想内容、人物性格等分析中,使学生失去了戏剧艺术的宝贵启蒙机会。而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初步知晓戏剧奥妙并对此产生兴趣的未来观众和演员,则是素质教育对语文学科提出的富有价值且饶有兴趣的课题,更是体现新课程的特色。教材中的戏剧节选,本身就是剧本。还有,教材中的小说大多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和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小说改编成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戏剧演出的实践,既能感受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美的丰富内涵,又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

3. 寻找在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关键

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随着电化教学的普及和推广,教师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网络等,在教学中进行艺术渗透。电化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突破时空、扩大容量,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可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随时可以感受美的形象,接受艺术的熏陶。

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美的情趣途径很多。除了利用最基本的语文教材进行艺术教育外,可以有计划地让学生在课内轮流上台进行三分钟演讲、信息交流、口头小作文等;也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积极开发课内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选课题,对文学艺术深入感悟,自己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选修课进行文学艺术欣赏,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观看由名著改拍的电影电视剧;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艺术教育渗透。如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创办校园文学社、办手抄报、办墙报、出专刊等。这样长期坚持,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染力、表达力和创造力,同时,这也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强有力措施。

上一篇:铜冶炼产业发展战略下一篇:2015余姚事业单位笔试《综合基础知识和写作》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