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2024-07-11

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精选16篇)

1.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一

儿歌融入数学,让课堂更精彩

论文提纲:

一、巧用儿歌——充满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巧用儿歌——突出重点,促进理解,使数学教学由繁变简。

三、巧用儿歌——分散难点,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四、巧用儿歌——总结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儿歌融入数学,让课堂更精彩

【内容摘要】数学课是非常严谨的,同时在学生印象中也是枯燥、单调的,有的内容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反复练习,也未必能掌握好。学生学的劳累,老师教的辛苦。儿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朗朗上口的韵律,在教学中深受学生及老师的喜爱。本文以儿歌融入数学课堂,巧妙的解决了这些教学难题。好的儿歌如心灵鸡汤般,滋润孩子的心田,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把儿歌融入教学,孩子们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这种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

巧用儿歌

数学课堂

更精彩

数学课是非常严谨的,同时在学生印象中也是枯燥、单调的,有的内容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反复练习,也未必能掌握好。学生学的劳累,老师教的辛苦。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巧妙地利用儿歌教学,能够起解决这些教学难题。儿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上口的韵律,在教学中深受学生及老师的喜爱。因此,一些脍炙人口的数学儿歌,更成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份智慧快餐。

一、巧用儿歌——充满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若能合理利用儿歌,打开孩子们探索求知之门,运用充满童趣的儿歌增添数学的魅力,更能让孩子喜欢上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数字1—10,书写和记忆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借助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6像哨子嘟嘟响,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圈,9像勺子来盛饭,10像火腿加鸡蛋。”

这样学生说起来朗朗上口,既形象又好记,有助于学生快乐地识记。

在教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不管是凑十法还是破十法,10的分与合都非常重要,于是我用《小星星》儿歌的节奏教他们记忆:

“一九一九手拉手,二八二八好朋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牵手走,五五五五一双手。”

念熟了之后,看到1想到9,看到2想到8等,对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很有帮助。

二、巧用儿歌——突出重点,促进理解,使数学教学由繁变简。

教学实践表明,巧妙运用数学儿歌,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象抓实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这个内容时,我又请来儿歌帮忙:

“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总是大。四、六、九、十一月,30天永不差。

二月份,最特殊,二八、二九来变化。

闰年它就二十九,平年它就二十八。

4除年号有余平,整百年号划双0。

记时方法有两种,二十四时和普通。

时间单位排好队,最大单位是世纪。

1世纪,100年;1年等于多少天?平年365,闰年366。

1小时,60分,1分等于60秒。

年、月、日,时、分、秒,相邻进率要记好。”

这首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囊括全课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又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国土面积》比较整数的大小时,我送给同学们这首儿歌:

“比较大小数数位,数位相同看首位。

依次类推比下去,排列顺序一定对。”

利用这首数学儿歌,突出教学重点,不仅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还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巧用儿歌——分散难点,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教材上的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分散和突破,就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实践证明,在数学学习中,对于一些难以记忆、容易出错的教学难点,如果用儿歌的形式,从最佳的角度切入难点,灵活运用并加以归纳总结,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识记更加牢固,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如教学多位数读写法时,借助读数儿歌:

“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

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

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

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读数规则永牢记。”

写数儿歌:

“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

哪一位上无单位,用‘0’占位要牢记。”

又如教学植树、上楼、敲钟等间隔问题,关键在于弄清间距与棵数(层数、次数)的关系,而这一关键点正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为解决这个难点,可以巧用儿歌:

“小朋友,张开手,五只手指人人有,手指之间几个空,请你仔细瞅一瞅。”

再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测量活动》时,学生在单位换算容易出错,为帮助学生记忆,我运用如下儿歌:

“单位换算很重要,之间进率要记牢。

十、面百、质量千,时、分、秒向60翻。

大到小时乘进率,小到大时除当先。

一看二想三计算,三步程序记心间。”

这样的儿歌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充满智慧,因为学生已获得了感性知识,再用浅显易懂的儿歌进行总结,就能把他们已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知识点的集中,简要,又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四、巧用儿歌——总结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在教学中,某些知识点、学习方法、策略等,如果采用传统的“告诉式”教学方法,过于平铺直叙。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而短小精悍的儿歌能把较为繁琐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一些重要的策略方法全部囊括其中,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消化与巩固,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比如在四年级上册学习《除法》时,计算繁琐,试商麻烦,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如下儿歌:

“一二丢,八九收,当着整十来试商。

‘四舍’商大减去一,‘五入’商小加上一。

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

除完不忘作比较,余数必小要记牢。”

这样,教师边吟诵边讲解,学生边吟诵边练习,很快抓住了本质,学得既轻松又实在。学生在练习时可以依据儿歌,做适当调整,不仅缩短计算时间,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又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一道延伸练习,先让学生吟诵以下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只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

由于学生对这首儿歌很熟悉,能够不断地往下吟诵。这时,我又适时提出:“能不能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将这首儿歌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讨论、交流等探索活动,“创造”出一句“新儿歌”: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

短短的一句话,高度概括了儿歌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将所学知识与儿歌巧妙融合在一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既好玩又有趣,使数学的课堂焕发了迷人的风采。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一些儿歌帮助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而且能创造一个愉快轻松地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好的儿歌如心灵鸡汤般,滋润孩子的心田,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把儿歌融入教学,孩子们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这种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邓廷益.巧用儿歌“活”课堂[J]新课程学习(上),2012,4 马晓露.巧用儿歌教学[J]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郭芬云.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耿连英.数学游戏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J].小学教学研究,2012,3

2.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二

一、放手让学生“做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整个学业学习中,一年级学生因年龄小,故其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依然存在。因此,教学中更应多采用动手操作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参与,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一起将所带的物品进行拼搭。一时间,孩子们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小手比划着、拼摆着,小嘴说着,小脑袋晃动着……忙得不亦乐乎!这时我在孩子们中间巡回指导,当走到第二组时,我发现一个平时调皮的小男生手中拿了一个大大的西瓜球,这个球的大小竟然和篮球不相上下,怎么可能拼搭呢?我当时认定他一定是故意在捣蛋。这时我质问道:“这么大的球,你怎么拼搭出图形来?”我生气地走开了。一会儿每个小组的孩子们都陆陆续续地拼出一份份非常漂亮的作品。看,有的拼出了汽(火)车、火箭、高楼、美丽的花园、电脑、机器人,真是难以想象,这些作品是出自一年级孩子之手。接着,每个小组要上台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这时第二组学生介绍了他们小组的作品,他们设计的是一个机器人,当我看到这个机器人时,我惊呆了。他们把那个西瓜球放在杯子上,做成了机器人的脑袋。我笑眯眯地问:能说说你们在拼搭机器人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吗?这时,那个带西瓜球的男孩告诉我:我们在用这个球拼图形时,发现把球放在桌面上,球就来回滚动,没法拼,这时我们一起想到个办法,就在球的下面放一个水杯,这样球就固定住了。我表扬了他们,我庆幸给了他们一次动手的机会,同时也给了他们一个说明自己发现和创造的机会,我在庆幸,没有扼杀孩子们的灵动思维。

二、放手让学生“说数学”

我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深深地感悟到,在数学教学中“说数学”与“做数学”是同等重要的。老师经常当心孩子的话说不完整,出于关爱孩子,他们往往替孩子说,我认为训练孩子说话最主要的就是放手让他们去学、去说。小组、同桌合作交流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有充分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机会。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即使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伙伴面前也会无拘无束,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彼此听取意见,了解别人的想法,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水平进一步提高。例如:“比较大小”一课中的练习“选哪个钉子好”一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他们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选那个最长的钉子,那样能把凳子钉得牢,也有的说用不着那个最长的,选中间一个不长不短的就可以,不信咱量一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同学,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种合作学习增加了信息交流量,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课堂上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拥有说的机会,在说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在碰撞中就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要不断地鼓励孩子,不要小瞧我们的孩子,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孩子们就能把他们的聪明才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放手让学生“用数学”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用数学”——也就是要让学生懂得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是一种质的提高。我们要舍得放手,让学生用数学课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难题、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因为学到的知识学生只有落到实处才能体现知识存在的价值,学生的印象才能深刻、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理解。

例如: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我课前先引导学生到银行、商店去调查,了解关于存款、取款、利息、打折等方面的一些知识,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有关利息和打折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解答。又如,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后,让学生课外去寻找生活中“美丽的花边”,也可以自己设计“花边”,让学生欣赏和体会生活中数学的应用和美。再如,学习“认识小数”时,课前可以让学生到超市熟悉各种商品的价格,初步认识小数,了解它表示什么意思,课上交流讨论……能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既学会了知识,又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把表现的机会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多动口说,多动手做,多动脑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只有让学生尽情地享受数学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给学生带来乐趣、成功快感的同时才能真正地完善教学。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懂得该“放手”时就放手,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失精彩!

摘要:新课程指出:课程教学必须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以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

参考文献

3.有效教学: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三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88-1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实践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模式,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例如,在“圆的认识”第二节课中,为了掌握“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的知识点,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课件出示一组各种车辆的画面,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火车等车辆的轮子都是圆形的?而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呢?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很快把学生的思想调整到学习状态,使其思维活跃起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演示课件来验证学生的猜想,通过演示和设问,将圆与正方形、长方形、椭圆进行对比学习,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二、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候学生面对我们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为什么有时候学生面对我们认为的“精彩画面”视而不见?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在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累,对某些未学习的新知识的提前接触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许多认识,都构成了数学学习的“特定世界”。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往往会高于“应该状态”。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如“教学几加几的加法”时,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几加几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当师生共同列出算式9+5时,问:“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可能很快会说是14,教师往往这时不希望学生直接说出答案,而希望直接过渡到学具的操作,即使有很多学生说出答案也不置可否,其实这时教师可追问:“9+5为什么等于14?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这样引导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小棒操作。小棒操作的过程正是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数学学习活动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当中,不仅及时巩固了新知识,同时能够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使他们爱学数学。

三、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与方法。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和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例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时,我在学生认识事物规律的基础上,让班级一些同学通过绘画、摆实物等方式自创一些有规律的题目,然后让其他学生动脑筋寻找。这样一来,出题的学生和解题的学生都兴趣大增,他们动手又动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四、构建科学高效的评价机制,提升学习的效率

及时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始终保持高昂学习激情的有效措施。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应努力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也可以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这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多数是有问题不敢问,一是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是怕问题偏离方向,老师责怪。对此,我鼓励学生多提问,适当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学生果然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且问题当中有些是学生的困惑,有些也正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提出的问题后,老师再加适当的评价,往往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如何让低段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四

开化芹阳办事处中心小学

程甜仙

摘要:因为原先一直在初中任教数学学科,所以对于现在的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来说,自己还是一个新手。这两年来,我尽心尽力地上好每一节课,并时刻提醒自己,千万别把小学生当成初中生来教,一定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要让小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组织好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找属于师生共享的精彩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精彩

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儿童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并感到愉快。”如何让孩子们接受“好玩又好学”的数学知识?如何让他们进入到美好而奇特的数学王国?让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更精彩?在两年的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摸索中,本人做了一些探索。

观看动画念儿歌,让数学课堂充满童趣。

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最开始的是数字教学,即1至10的认识和书写。其实对于我自己来说,虽然教了多年的初中数学,但对1至10的数字的认识和规范书写说实在还是欠缺的。这时候我借助了电脑网络,上网查询了1至10的数字特征和书写要求,这一查就找到了很多1至10 的数字儿歌的动画,一首“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真正让小朋友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数字的存在,也让小朋友感受到数学原来是这样可爱,用这么简单的几个数字还可以做出诗来,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字的美。一首数字儿歌真真正正把孩子们带入到了数字王国“我是1, 1,1,1,1象蜡笔细长条,我是2,2,2,2,2象天鹅水上游……”,儿歌视频是动态的,把数字的书写很形象的展示在小朋友面前,让小朋友高兴不已,也让老师乐之不疲。古代牧羊女放羊数羊记羊的动画把小朋友带到了古人计数的场景,让小学生了解了到两位数计数方法的需要和来历,真正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同时又向小朋友渗透了数学文化和数学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了不起……在这以后,一幅幅优美的动画,一首首可爱的儿歌,经常会在我和我的学生的数学课堂上出现,因这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很有亲切感。看动画念儿歌,给孩子们的课堂带来了很多童趣,让孩子更愿意去了解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一堂好的数学课,一定让学生学会思考

“数学能训练人的思维”。一句名言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有一种快乐来源于思考。不难发现,全身心投入思考的孩子会时不时地“傻笑”一下,此时,他一定是发现了什么了吧?教会学生思考,也是我们数学老师不可缺少的必修课,我觉得有让学生思考的数学课,就是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在一年级(下)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后,课堂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道题:在“0、2、6、9”四个数字中任选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一共可以组成哪些数,其中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不能做到有序的思考,可能就会产生遗漏或重复,引导学生理出思考顺序就非常重要。学生会在摸索中分出以下类别:(1)2在十位上时有20、26、29;(2)6在十位上时有60、62、69;(3)9在十位上时有90、92、96;(4)0在十位上时这样的两位数不存在,所以不作考虑。只有理出了思考顺序,才可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此类题型让学生尝试了用“分类”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分类中体验到了数学的快乐。

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来说,看见直接的求比多比少的题,都是不加思考的就选择用减法列式并计算,而当碰到问法有变化的题就手足无措,或者就胡乱的瞎做一番。在一(下)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笑笑踢毽子踢了12下,淘气踢毽子踢了7下,问(1)两人一共踢了几下?(2)笑笑比淘气多踢了几下?(3)淘气还需踢几下才和笑笑一样多?对于前面两个问题学生都会做,求“一共”用加法,求谁比谁多(少)多少用减法,而对于第三个问题,不善于思考的学生就不知怎么做了。老师引导如果把第三句话换一种说法应该怎么说?后来学生发现第三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是解决同样一个问题,其实就是问淘气比笑笑少踢了几个?这样问题还是归结到求谁比谁多(少)多少的问题上,只不过换一种问法而已。通过课堂引导,学生懂得了有些数学问题在较难理解的时候,可以试着换一种说法,尽量找到可以依靠的“模”,问题就简单了,紧跟着很可能轻松地就能把问题给解决了。这就是我们数学中讲的“建模思想”(这个当然不需要和小学生说),但这毕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做少许的一些渗透,能让学生在思维转化中找到了思考的乐趣。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数学老师对着学生说“数学老师比你们的年龄大多了”让学生试着说“我们比数学老师的年龄小多了”,“数学老师比你们多一些”,“我们比数学老师少一些”等等。

一般低段学生在解题时总是很容易受比较相似题的干扰。在解决上面讲到的“淘气再踢几下才和笑笑一样多?”的题时,学生选择了减法计算,直接用笑笑的减去淘气的就是了。可过几天后,出现了一道差不多类型的题:“淘气有14张卡片,笑笑有8张卡片,淘气要送给笑笑多少张卡片,他们俩的卡片一样多?” 我发现90%的同学都是列出14—8=6完事。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加以引导,我首先让学生思考14—8求出的是什么,然后问道把6都给笑笑的话会怎样,后来发现不应该把多的全给笑笑,而是把多的一半给对方,学生明白后频频点头。我及时煽动着说了一句“数学课是思考的课,我思考,我快乐!”学生大声的附和着说:“数学课是思考的课,我思考,我快乐!”

“数学课是思考的课,我思考,我快乐!”这句话现在成了我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的一句习惯用语,在师生的配合下,演绎出了属于我们自己课堂的精彩。

巧设陷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们自己有时在某一件事情上栽过跟头,过后再遇到相同的事情,我们就会倍加小心应对,比如说我自己就曾经在自家的楼梯上两步当成一步跨,结果把脚伤的很厉害,到现在一走在楼梯上就会告诫自己,走楼梯眼睛一定要看脚。在学习上也是一样,老师可以试着先设些陷阱,让学生试着跳进去,然后想办法跳出来,这样同样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在一年级(下)学了平面图形中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后,每课一练中有一道拓展题:“将一张正方形纸片,减去一个角,问将会变成几边形(几个角)?“凭我经验,学生一种情况肯定能找到,但可能都会说成3个角或三条边(因为4—1=3)。为此,我先用了一个父辈们曾经考过我们的问题做铺垫:“有一棵树上有10只鸟,被枪打死了1只,树上还有几只?”,有学生很快回答9只,这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在这之前已学过“有一棵树上有10只鸟,飞走了1只,树上还有几只鸟”的问题。学生被我拉进了陷阱。这里10—1等于9吗?学生发现上当,改口说是0只,因为听到枪声鸟早跑光了。(此时学生有点兴奋起来)。回过头来让学生解决原先提出的问题,果然不出我所料,最先回答的几个学生都说是3个角(虽然这种结果存在,但肯定不是我脑子里所储存的状况),他们是简单的4—1=3来的。我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数一数再说,学生很快得出有5个角,这个答案得到了我的肯定。“还有其他可能吗?”继续让学生讨论,老师提示并画示意图,最终在老师的帮助下发现“一张正方形纸片,剪掉一个角后,变成有5个角或4个角或3个角的可能都有”。学生若有所思,原来数学还可以有好几个正确答案的?不管学生以后是否还能记得住这到题,但不管怎样,考虑图形存在的多种情况的这种意识,已经在这堂课播下了种子。4—1一定会是3吗?这堂课给学生带来了快乐。

老师也不是万能的,策略总是相对的,唯有儿童的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永恒。只要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让学生学会思考,都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宋乃庆 《数学教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9 【2】郑伙亮

《如何让数学课妙趣横生》

人民教育

5.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五

一、调查目的

创设情景,运用活泼多样的操作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学会正确运用这些知识,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首选方式。而我们的孩子正是缺少这样真实的像学习母语那样的语言环境。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当尽力为学生创造情境。好的情景能够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美妙的学习氛围,感受语言,享受到运用语言沟通的快乐。而且和谐的富有创造性的情景,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然而,反观我们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了了解当前我校英语课堂教学情景创设所产生的效果和学生的反应,我们英语课题组通过对学生不记名的问卷为主的形式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时间、对象及形式

调查时间:2015年5月5号---2015年5月29号

调查对象和形式:本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谈话、听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问卷调查为主,分别对低中高年级随机抽选部分学生(三年级47人、四年级68人、五年级70人、六年级75人),进行“情景教学 让英语课堂更精彩问卷调查”,发放调查表260份,回收250份,全部有效。调查后还对相关老师、学生进行相应的座谈了解,并深入课堂进行了验证性听课。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250份问卷逐次统计以及与有关教师、学生的座谈及深入课堂听课,可以发现学生喜欢教师在英语课堂中设创设不同情景学习英语知识,认为这样有趣,易于学习。这就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爱好这一目的。然而我们也从问卷调查中发现了学生对教师在课堂设计教学情境时反应出的问题有:

(1)教师在设计情景时,仅仅为了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或者只是简单地把教师主观认为比较好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会话,无视学生的体会,只会将学生强制性地纳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去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情景设计过于虚假,教师在情景设计时没有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摄取适当的场景,而是人为地编制了一些单一重复,令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的情景,情境活动设计无新意,老套。

(3)情境活动的互动性不充分,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为学生提供的语言

实践机会不够充分,中下学生参与交际时心中有疑虑,好的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大家越学越没劲。

(4)学生难以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教师喜欢将学生控制在自己预设的教学活动范围内“忙忙碌碌”,学生很快就感到“疲劳”,他们不会去主动捕捉生活前沿的信息,形成有效语言信息的建构,难以形成有效的语言学习的策略。

四、初步探索的策略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我们课题组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创设自然生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

语言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曾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给我一个支撑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在英语教学中,我想这个点应该就是生活。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很多是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环境编写的,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戚戚相关,如购物、谈论爱好、打电话等等,我们所学的语言也来自于我们的实际生活,教师应挖掘教材贴近生活的知识点,通过教师设计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使静态的文字变成活泼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创设丰富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将课本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来,让生活走进课堂。同时,师生在课内外实际交往中,也要尽可能使用英语,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学生处于现实的自然情境中学习英语,身心更放松,兴致更强烈,体验更真切,获得的感性认识会更深刻持久。

(2)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近的简单有效,营造积极学习的教学情境。“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权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老师在课堂上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者,也不单是一个课堂的设计者,作为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课堂情景,科学合理地安排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创设好任务情境,发挥小组学习的合作与互动的作用,不但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每一个学习过程中,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创设好任务情境,还需要教师预先精心设计,作好充分的准备。创设明确的任务情境,并且寓任务于小组游戏之中。教师在较

少的时间里,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实践、体验的机会,学生通过合作、互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调查填表法、小组集体竞赛等方法来创设任务型情境,落实任务。要注意的是,创设任务情境时教师要先作简明的示范;教师的指令、要求要清晰易懂;要保证留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练习完后一定要组织交流、检测和评价。

(3)创设思维活跃、拓展语言运用互动交流空间的教学情景。

情景无处不在,无论是真实的或模拟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地设置不同的情景,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在获得、巩固知识的同时,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学好英语的愿望。教师要在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上给学生留出思考、交流互动的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机会去选择、觉察、思考、实践、体验、感悟、直至创造应用。而不是什么都听教师灌输和摆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会主动捕捉生活前沿信息,形成有效地语言信息构建及学习策略,还可以收获学习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动力和学习的自信。

(4)创设新颖有趣、顺应学生心理的教学情景。

英语教学中“趣味性”问题是头等重要的问题,它是英语学习变得容易的前提。“趣味性”互动学习能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趣味性”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许多,如歌曲、表演、猜谜、画画、说唱等。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互动形式。创设趣味性情境的目的之一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投入到游戏中,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也使得课堂充满活力。小学生爱玩爱动,利用这些趣味性的活动,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心理,在玩中学,学中玩,情感奔放,其乐融融。

6.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六

旧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我制订了“圆柱的体积”一课教学计划,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通过预习知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预设两种教学方案:对计算公式未知的学生,该如何引导自主探索;对计算公式已知的学生,又将如何引导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同样,当学生把圆柱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后,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推导公式的过程也会

2有所不同。学生可能将其视作底为πr(圆)、高为h的长方体,也可能视作底为πrh(侧面积的一半)、高为r的长方体,还可能视作底为hr(纵截面的一半)、高为πr(圆周长的一半)的长方体。

1、动手操作,让空间想象成为思维的翅膀

师:昨天我们通过将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开,拼成近似长方体的方法得到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老师这里有个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下。(出示: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60.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生1:老师,我知道。根据S侧=2πrh,用侧面积除以2除以3.14再除以4,就得到圆柱的高,再用底面积乘高就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了。

师:那你们算算看。

学生在先求圆柱的高时,发现60.8÷2÷4÷3.14并不能得到整数值。生2:老师,你的题目出错了。师:错在那里?

生2:我认为60.8这个数据要改一下。师:你想把它改成什么数?

生2:可以改成62.8,这样才好计算。他的提议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

师:不改这个数据,能不能求出它的体积呢?

有的学生在稿纸上演算着,有的学生再次“把玩”着手中的长方体。这时,一些学生有了发现。

生3:老师,我用式子

来表示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就是

×3.14×42,不需要改60.8。

师:同学们认为她的方法怎么样?

通过讨论,大家认为她的方法很不错。这时有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4:老师,我找到了更简便的方法。我让这个近似长方体来个“前滚翻”,让前面的这个面作近似长方体的底面,半径作高,只要用60.8÷2×4就可以了。

她把体育术语也用上了。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张津源同学的方法可行吗?

同学们热烈地讨论着,伴随手中长方体在课桌面上的不停翻滚,他们空间想象的翅膀展开了。

师:刚才张津源同学的这个发现真妙!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津源方法”吧!

反思: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充满生成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不只是将一些灵性的画面定格,而应进一步将这种美丽放大,着色,使其更加艳丽动人。正是由于敏锐地捕捉了“60.8÷2÷4÷3.14不能得到整数值”这个不和谐的“音符”,进一步调拨,才促发了学生去动手操作。数学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状态,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教师把这个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及时抛向学生,让空间想象成为学生思维的翅膀,从而盘活了生成资源,让课堂生成得以升华。

2、比较迁移,将方法优化作为创新的桥梁

这一课,我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长方体削成最大的圆柱体,圆柱的高是底面直径的3倍,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我让学生讨论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终于有人开口了。生1:我们小组通过讨论,认为可以将底面直径看作“1”,圆柱两个底面积的和是3.14×0.52×2=1.57,侧面积是3.14×1×3=9.42,表面积是1.57+9.42=10.99。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3×4+1×1×2=14,用62.8÷10.99×14就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了,结果是80平方厘米。

师:你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吗?

许多同学认为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我并没有让他们停下思考的脚步。

师:我们终于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2:只要去研究,办法总比问题多。他把我平常鼓励他们的话搬出来了。生3:可以是可以,但这种方法太繁了。师:你想出了什么好方法? 生3:我还没想出来呢。

师:你们想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这时大家都在思考着,有的在相互讨论着。一会儿,有人举手了。

生4:我记得在上学期,您让我们在正方形里取最大的圆,算出了圆面积3.143.14占正方形面积的,圆周长也占正方形周长的。现在圆柱的高和长方体44的高相等,圆柱底面就是在正方形里取最大的圆,那么它们的侧面积也是3.14:

3.143.144的关系,所以圆柱的表面积是长方体表面积的,只要用62.8÷就可

44以了,结果也得80平方厘米。

他的这一论述,获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7.创新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 篇七

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趣的方法有很多,如: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产生的根源;把概念回归自然,回归现实才能对概念的理解切实可靠,在应用、判断、推理时才会准确.

例如,教师在讲解排列组合时,可问学生在全班同学中选两位临时正、副班长和只选两名班干,不分配职位,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并找出其区别.学生可自行思考,也可相互探讨,教师积极参与其中,给予激发和引导,最后由学生进行总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最后逐步给出“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就连平时不怎么爱学习和说话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其中,虽然答案不怎么完美,但经过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给予适时的总结,并及时进行反思,发觉学生们对该部分知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第一步,如果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将会变成老师“要我学”的强制行为,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的.

二、思想渗透,为创新提供基础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把教学过程中面对的一些比较难于掌握的题目转化为数学思想来解题,这样学生逐渐地就会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解题思路,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在要害处增长能力,在隐蔽处暴露弱点,在细微处磨砺意志,为创新扫清障碍,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基础.

三、实验体验,亲历创新过程

数学实验教学不是直接将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是根据数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创造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实验手段,设计系列问题,增加辅助环节,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从而使学生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培养创造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事实证明,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来认知数学,这是绝大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中易于接受的方式.

四、对症训练,走向由误导悟

我们可以通过对数学作业的批阅,从中发现学生在各知识点的理解、运用上都存在哪些具体的问题,同时能看出学生在解题思路上有哪些具体的优、缺点.对于这些具体的情况,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积累第一手资料,将这些情况进行归类整理,进一步探究原因;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前或辅导时间加以有针对性的点评,因为针对性比较强、比较具体,再加上点评得到位、透彻,所以一般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有这样一道作业题:如果C:(x-2)2+(y-2)2=18上最多存在三点到直线l:ax+by=0的距离为,则直线的斜率k1∈______.通过认真批阅作业,我发现了不少问题,于是先归类整理,然后进一步重新组合成一篇处理习题的教案,上课时再一一点拨,这样的教学效果其收效自然是很大的,因为直击要害,明辨是非,由误导悟!

总之,人贵在创造,课堂中的创新思维的训练举足轻重.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开发思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王静萍.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学与教学论坛,2011(16).

[2]王建.新课程下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教学与教学论坛,2010(34).

[3]戴红荣.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

8.有效教学让英语课堂教学更精彩 篇八

关键词:课堂;导入;精彩

一、直观导入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英语课堂教学也一样,精彩的导入有利于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时依据教学内容,可以提供实物、图片或者是幻灯图片等手段进行新课的导入,这样也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新知识的导入,如制作一些幻灯片或者图片等,在设计出恰当的导语后进行新课导入,既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Reading(读)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关于Stephen Hawking(史蒂芬·霍金)的录像,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Stephen Hawking(史蒂芬·霍金)的情况,学生的注意力也能一下子被吸引住,进而产生很想探究本篇课文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多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英语知识,改变对英语教师的依赖心理,主动去探究问题,并且大胆进行质疑。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学生固定的思维定式,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激发出来。比如,在教学“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当UFO到达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呢)?”一文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找两位学生扮演两个飞碟中的外星人,两人在地球上空向下看,其中一个人问另外一个人:“Look,what are humanbeings doing(你看,人类正在做什么)?”这样一来,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有效提问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

热情。

三、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

在英语教学中,小组讨论教学形式的建立对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都是很有帮助的,同样也是构建高效率课堂教学的最佳途径之一。在轻松愉快的小组合作当中,学生之间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而且还能分享学习心得,既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让学生在互动探究过程中得到有效发展。例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西城男孩的Season in the sun(阳光季节)这首歌曲,可以作为学生互动的主题,这首歌的歌词也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力,学生在分析歌词的时候也能够巩固trust(信任),climb(攀登、向上爬),joy(快乐、高兴)等单词,而且还能有效地掌握each other(相互), now that(既然、由于),out of time(不合时宜)等词组,然后教师让小组之间开展讨论,既能有效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在交流中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延伸课外,让英语活动形式更丰富

校园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合之一,因此教师也要对这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大环境给予足够重视,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下都能够学有所用,在校园生活中不断强化自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和使用。比如,可以在校园内开展英语活动天地或者是英语角,在活动过程中详细介绍一些关于西方国家的历史或者文化背景,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英语情境当中去探究英语知识,这样也便于学生的英语视野得到有效拓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围绕固定的话题进行交流和互动,比如说New Years Day(新的一年),TeachersDay(教師节)等,让学生对国际以及中国传统节日进行认识,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此外,在校园内开展的活动内容也可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构建高效率的英语课堂教学是需要一个积沙成丘,积水成河的累积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构建高效率的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出来。根据教学实践,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只有这样高效率的英语课堂教学才会应运而生,课堂教学效果也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参考文献:

[1]尹红双,乔静.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J].新课程:下,2013(03).

[2]刘兴文.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

[3]姜红梅.采用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J].学周刊,2013(14).

9.曲解,让课堂更精彩 篇九

曲解,让课堂更精彩

一次作文指导课上。

师:生活中,有些什么事让你们觉得后悔呢?大家可以交流交流。

生:一个大热天,我捡到一张残缺不全的一元钱,于是把它折了又折,最后到一个冷饮摊点上买了一支冰棍。现在想来,真后悔。

……

生:我后悔离开爸爸、妈妈来到泰州实验学校上学。(注:泰州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制寄宿学校)

一言既出,大家都感到吃惊。我更是感到惊讶,一个平时挺懂事、挺认真的孩子呀,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这可影响学校的声誉呀!何况后面还有南京晓庄师院的实习老师听课呢!真是个棘手的问题!

如何处理呢?是避而不谈,还是对她进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这么好的学校,你还感到不满意?还觉得后悔?……

容不得细想,我微微一怔,便问道:“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生:以前在家时,爸爸、妈妈为我准备好了一切,包括吃饭、穿衣等等。而现在呢,什么都要自己来。

至此,我悬着的心放下了,总算不是我们老师的错。就此结束吗?不行!因为学生的认识有了偏差――她愿意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我不能因为作文课就放弃对她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想着,我便有了以下一段自以为精彩的“曲解”:

师:噢,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现在生活上不能够很好地自理,是因为在爸爸、妈妈身边时你没有学做一些家务活儿,没有体谅到父母对你的关怀,现在感到后悔了,是不是?

生一怔,脸微红,又望望我,才点点头。

师:这个题材想得好。王琼同学既后悔没有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更后悔没有学做家务帮助父母减轻负担,多懂事呀!(师生鼓掌)

(课后思考)

上课时,我曲解学生的意思,凭的是一种直觉,感觉到这样处理挺不错的;课后,仔细一琢磨,才发现这“曲解”真精彩,竟有异想不到的`收获:

一、它巧妙地引导了学生价值观。

这是作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从“知、情、意、行”上逐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活、正确做人。况且,如果将学生这种生活观念拿出来让大家进行讨论、辩证,必将对学生的自尊造成伤害。“曲解”,无疑是这时的最佳选择。相信她会在写作时对如何生活有重新认识,并且会有深刻的体验。这从她那微红的脸、略显茫然的眼神中都可以看得出来。

二、它借机指导了学生如何作文。

学生的本意就是“后悔离开了父母来上学”。她是这样想的,也就这样说了――完全是一种未经思索的真心流露。其实,她写作时一定会犯难:如何启口呢?因为这于情于理都都讲不通啊!这时,老师的“曲解”实际上是一种点拨,使她思路顿开:她应该后悔没有培养起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她应该感谢父母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样的习作,有充实的内容,有真挚的情感,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是一篇好文章。

这样的课绝对不是事先能够设计好的。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我以为首先得感谢各位名家的示范,他们的授课艺术在我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于永正老师的幽默,贾志敏老师的诙谐,无不是经典的教学机智。它们已融入了我的血液,让我也能有如此精彩的课堂教学。“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对这名话理解得更深刻了:机会随时都会出现,但我们有把

10.论文《质疑让课堂更精彩》 篇十

王 军 政

2010年12月22日

一、质疑,让课堂更精彩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生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引入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读课文,表层质疑

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表层的质疑。因为是初读,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为肤浅,通过仔细读文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随着疑问的解决,学生所获得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但有些问题比较散乱,有些问题也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这时,教师的梳理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心里特别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的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研读课文,深层质疑

质疑的深度与读者的能力和对文章的感悟程度密切相关。研读课文时,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感知程度的逐步加深,他们往往会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精妙语句等进行深层的质疑,此时收获的主要是以理性为核心的思维和能力。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筛选,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让其自行解决。而教师应把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及学生个人自学感到困难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在生疑、释疑的矛盾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强了,必然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又会带动质疑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深层质疑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桂林山水》时,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学生深刻感悟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总——分”的结构特点,知道分述部分又紧紧围绕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展开描述。学生在读中自然感悟到两段文章结构上的相似之处,但有学生提出“课题是‘桂林山水’,理应先写山,再写水,而文中恰恰相反。是不是像这种‘分述’部分的前后顺序可以调换?这时,我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桂林山水》开头写到:“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所以“分述”自然先写水,再写山。

三、深读课文,联想质疑

学生在深读课文时,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产生的是联想质疑,从而生成的主要是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境和新方法。此时,学生对课文的质疑是高层次的质疑,如果学生能不唯书、不唯师,就必然会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当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深层次探索阶段时,教师要适时启发,提供更多的机遇,让学生进行探究质疑、联想质疑。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够随着质疑问难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能够从不成熟、肤浅的阅读质疑,逐步走向深刻成熟的联想质疑,同时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高层次的阅读鉴赏。记得在教学

《称象》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共识,曹聪很聪明!这时,一个学生出人意料地提出:“我就觉得曹聪并不聪明!曹聪的办法虽然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可是得搬很多石头,石头笨重不好搬动,既费事又耗时。我想用人代替石头,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只要大家一个个走上船,等船沉到画线处为止,然后把每个人的体重加起来,这样称象多省力啊!”这时,我立刻鼓掌说:“多好的办法!你比曹聪还聪明!”然后马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这下,同学们大受启发,不再拘泥于课本,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说,我不用石头,也不用泥土,因为泥土就在岸边,取泥方便;有的说我既不用石头,也不用泥土,因为河里有的是水,把水装入船中不就行了吗?有的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议论开了。总之,质疑大有学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教材,抓住时机,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适时质疑,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既学到新知,又发散思维。

二、质疑答疑的训练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刚开始提问时,学生往往问得肤浅,但我热情地给以鼓励,逐渐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如他们可以从词语搭配、思想内容,布局谋篇等方面提出问题。使思维得到发展。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我注意教给他们如何思考的路子,让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律,探求文章的脉络,有顺序地把思维引向深入。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启发学习较差的学生多提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实践证明,质疑答疑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

一、预习质疑,主动求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但并不难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在自息课堂上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交流,然后经过整理去易存难,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1.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助借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3.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4.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5.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6.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7.诸葛亮为什么吩咐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通天文,晓地理,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围绕课题,引疑解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开讲时我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

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又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2.为什么在“鱼钩”前面加上“金色”一词?3.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三、扣住难点,质疑释难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分析事物,了

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认识能力。《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的静态。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1.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2.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从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

四、抓重点句,设疑推导读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重点句、关键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才能读懂课文。如每篇文章的中心句,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抓住中心句的学习,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使教学浑然一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提问的三种形式,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这几种形式,我在教《小猫种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让学生掌握“种”的音和义,然后在“种”后板书“鱼”,再在“种鱼”前板书“小猫”。让学生读后问:“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些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鱼怎么能种呢?”“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它是怎么种鱼的?”我把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理清每个问句的疑问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是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指板书)请看第8课。”这个新课导入,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的形式。

第二步,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画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看看自己哪些答不出,以问题的形式向老师提出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质疑的途径很多,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点,我们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我爱故乡的杨柳》、《诚实的孩子》等,如果文章的脉络清晰,段落结构相同,我们就可抓住例段引路,揭示学法,让学生抓住要害,自读质疑。如《黄鹂和山雀》一文,写黄鹂和写山雀的两个段落,设计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卷叶虫真狡猾?(2)黄鹂捉卷叶虫的本领怎样?从哪看出来?再引导学生讨论,理清卷叶虫、黄鹂、梨树三者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回忆老师在教这一部分的过程中,提了几个问题,先提什么,再提什么。然后

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自学第二部分(写山雀段),思考应先清楚两个什么样问题,并用幻灯片提示:(1)为什么说____________?(2)________捉________的本领怎么样?从哪看出?结果表明,这样引导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提问迁移,效果很好。

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提问往往出现多而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归纳出主要问题,要求提问围绕中心,抓住要点,有思考价值。

到中高年级,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各种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找出它们各自的质疑途径,以便学生在课外阅读思考时有章可循,从而提高阅读效益。几种常见的文体,其阅读步骤和质疑途径大致如下:记叙文,初读时了解大意,理清六要素,细读时理清层次和记叙顺序;精读时赏析好词好句,体会中心。写景的文章,要明确写的是什么景,此景有什么特点。说明文,要理清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文章按什么顺序,运用了什么样方法进行说明。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明确借何物喻何人,再抓重点,找特点,理清写作的目的,最后理清思路,了解方法。

二、抓住质疑时机,让学生“好问”

方法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训练。因为任何本领都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训出来的,质疑能力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使质疑训练落到实处。

学生质疑,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

一般地,课前的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 欲望;疏导型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课中的深究型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深究探索,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而课后质疑,可以是总结型的,也可以是辨别鉴赏型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领悟写作方法。

质疑训练,还可采用以下方法:1.“每日一问”

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时,坚持每天提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每日一问”笔记本上,教师要及时检查讲评。

2.及时解疑,分类作答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步。教会学生提问,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帮助学生质疑解疑,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提高质疑兴趣和质疑技巧。

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应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资料自己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大家讨论回答;难度大的问题,教师讲解说明。在指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允许前后左右互相交流,大声争辩,允许师生互相提问,大家各抒己见。鼓励互相倾听,提倡求异思维。

11.变式教学让数学高效课堂更精彩 篇十一

在新课改条件下,由于时间紧,复习任务重,课堂中实现高效十分必要。尤其在高三二轮复习时更应经常性的运用变式,对易错点、重难点加强巩固。以下结合几个例子议一下变式的作用及课堂中高效的实现。

1.教师在课堂中合理运用变式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为高效课堂提供前提

变式常给人以新鲜感,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例1(山东省烟台市2010年3月高三诊断性试题文科)设a>0,b>0,是 3a与3b的等比中项,则+的最小值为4。

分析:易得a+b=然后用乘一法。

变式:f(M)=(m,n,p)其中M是△ABC内的一点,m,n,p分别是△MBC,△MCA,△MAB的面积。已知△ABC中,•=2,∠BAC=,若m=,则 +的最小值是______

分析:由•=cos∠BAC得=4

两题都用到了乘一法,变换了背景条件,体现出梯度。前者以数列为背景,后者结合三角向量的背景,先求三角形的面积,关键是得出两变量和为定值的等式,然后巩固复习乘一法的技巧。一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挑战中寻找乐趣,有利于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

2.变式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为高效课堂创造内涵

例2已知△ABC的三个顶点A、B、C,及△ABC所在平面内一点P,若++=0,实数?姿满足+=?姿,则实数?姿=3

分析:由++=0得P是△ABC的重心。

作为上课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所在,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让学生有渐入佳境之感,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变式1:已知P是△ABC内一点,且满足+2+3=0;记△ABP,△BCP,△ACP的面积依次为S1、S2、S3,则S1:S2:S3=___________

分析:分别延长PB、PC到B'、C',PB'=2PB,PC'=3PC,则++=0,所以P是△AB'C'的重心。

有重心的性质拓展思维知P将△AB'C'可分成三个面积相等的三个三角形。

反复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3.通过变式,可使学生薄弱的知识点得以强化;加深印象,认清本质,为高效课堂提供保证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例3已知命题p:“?坌x?缀[1,2],都有x2?叟a”,q:“?埚x?缀R,使得x2+2ax+2-a=0成立”,若命题“p且q”是真命题,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2或a=1。

问题的关键是对?坌、?埚这类量词基本含义的理解。由已知得p:a≤1,而后者△≥0得q:a≥1或a≤-2。

分析:易知f(x)的值域为[-,1],g(x)的值域为-a+2,a+2。

数学教学中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使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要注意主动地克服思维的心理定势,变中求进,进中求通,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4.通过变式,可使学生在某一时段集中熟悉多种解题技能技巧,改善应试心态,达到高效的目的

如在解较难填空题时,往往可运用特殊值技巧快速简便的得分,是应试必须掌握的技能。

例4(江苏省盐城市2010年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若二次函数f(x)=ax2-4x+c的值域为[0,+∞],则+的最小值为。

注意到两分母不同,而致求解过程复杂,耗时较多。不妨令a=c代入。再行验证。

变式:(广东省江门市2010届高三数学理科3月质量检测试题)在三角形ABC中,∠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c,其外接圆的半径R=,则(a2+b2+c2)(++)的最小值为。

探索正三角形的情形,此时a=b=c=2Rxin60O=,又sinA=sinB=sinC=代入即可。

再变:(江苏省2010高考第13题)在锐角三角形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6cosc,则+的值是4。

分析:本题难度较大。可先由+=6cosc=3得c2=(a2+b2)。考虑到求式的分母不同。无路可寻的情况下,不妨尝试特殊法。令a=b=,c=2,在等腰三角形ABC中考虑,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应试心态大为好转。

可见通过变式,归类,不仅综合复习了多方面知识,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又能使学生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同时复习出成效,最重要的是不打无准备之战。

当然在高效课堂中变式应注意几个问题:①要结合学生实际,不为变而求变,把握学生心理;②二轮复习中不求难度的叠加,但求知识点的归类、总结,变题揉合自然;③要因势利导,举一反三,不搞题海。

12.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十二

一、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学习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事半功倍, 没有兴趣则事倍功半, 甚至当教师滔滔不绝上课时, 学生早已“神游天际, 魂定江河”。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前提。

一是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我在上优质课时, 用本地闻名全国的金银花和枸杞为例, 让学生计算这两种农业特产的单产和总产量, 核算每年为巨鹿老百姓创造的利润, 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 学习得非常卖力, 效果非常明显。

二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动漫、课件等可视资料直观、形象地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三是开设数学课外课堂, 组织和鼓励学生把数学课开到田野和建筑工地等, 指导和帮助学生实地丈量土地、修路土石方、建筑用材料总量和造价等,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处处都用到数学、依靠数学, 树立他们不学数学就不能正常生活的观念和认识,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责任。

二、融洽师生关系, 打造互动课堂模式

教室不是手术室, 冷冷冰冰;教室不是屠宰场, 战战兢兢;教室应该是充满欢笑和信任的家庭。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 不要拿出老学究的样子, 也不要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要给学生以微笑和信任, 像对待同事和亲属一样热情。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互动让他们参与教学, 通过参与更好地学习数学。在教授几何图形和面积计算时,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根据题目要求让他们变幻队形, 组成不同几何图形, 并以每个人为1个单位, 教他们计算图形面积, 本来很枯燥的两课时教学任务, 只用一个课时就生动地完成了。在教授倍数时, 我主动提出数蛤蟆要求, 让大家计算“一只蛤蟆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要求一提出, 学生眼睛都发光, 这种有趣而熟悉并且有点“胡闹”的问题, 老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正经八百地做, 出乎他们的意料。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 一时间, 数声大作, 而我只是在课后简单总结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数学能力

听、说、读、写、想等五方面的能力是学习所有课程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语文、政治等文科课程是培养“五种”能力的基础, 数学则是如何很好地运用“五种”能力的平台。平时教学过程中, 我积极主动地与各科教师交流沟通, 对每名学生的综合能力心知肚明, 在数学教学中教会他们合理运用五种能力, 教会他们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路与教师同步, 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 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等等, 学会听;教会他们能够用语言对数学概念说得清、讲得透, 能够让同学和老师理解, 学会说;教会他们通过阅读丰富知识, 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 学会读;教会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 学会钱财物的计算、工程量的核实, 学会写;教会他们发挥“自由想象”, 把数学数据变成楼房的高度, 变成航天科技的精度, 变成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物品, 学会想。

实践证明, 培养和运用五种能力学习数学, 对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实施多元化评价

受思维模式、志趣等影响, 学生在学习数学等知识上存在个体差异, 我们必须要承认这种差异, 因此要遵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基本原则, 设计问题和分组时要安排优、中、差知识水平学生搭配, 激起优生责任感, 主动传帮带, 让差生找到学习的榜样, 虚心学习;同时要尽量多留一些独立思考时间, 让差生通过系统的独立思维真正学会、吃透、消化。

承认人有差异就必须实施多元化评价, 实施多元化评价。

一要多一把尺子, 多一批人才。不要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 比如在测试难度上, 可以分成a、b、c三个级别,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所处的那一级, 并在本级中拼学赶超, 最终提高成绩。

二要多一个角度, 多一幅美景。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许多学生文科好, 数学成绩差, 我就经常表扬他们在文科方面取得的好成绩, 同时引导他们如何学好数学, 结果, 在很短时间内, 这些学生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 数学成绩提高了很多。

三要多一份情感, 多一片天地。个别学生非常敏感, 教师多关注了, 他学习劲头十足;若被某科教师忽视了, 就特别厌恶某一学科, 认为你不关心我, 我就不给你学好, 这就要求教师要多付出一份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只有爱才能成功, 只有大爱才能有大成功。教师只有充满情感地看待学生, 学生才会有无尽的、广阔的未来。

13.多媒体让课堂更精彩 篇十三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电教媒体,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就课堂而言,多媒体的应用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多媒体只是被当作了哗众取宠的一种道具,直接影响媒体的使用效果,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时机,诱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一个新颖有趣的导入方法很重要。电教媒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可视可听,可静可动,它以其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去感受认知。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利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画面:A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B旋转着的地球从宇宙深处飘出来了,慢慢清晰。(说明地球相对宇宙来说是渺小的)C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D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准确把握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电教媒体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确定的。媒体的演示时机,应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整体感知课文,包括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知。借助录音、录像、投影媒体,则可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如小学语文课文《鸟的天堂》中描绘大榕树茂盛的语句,学生没有看到那种情景,有些学生甚至于都没有看到过榕树,尽管教师用语句来畅讲榕树之大、之生机勃勃,书上也有相关的语句,但学生终究不能体会大榕树的盛况。这时如果让学生看一看大榕树,从远景的一大丛一大簇碧绿到近处的枝枝叶叶进行感知,那效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一些形容词、感叹句就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了,甚至都不要教师再多加引导。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对景物有了感知。

三、合理捕捉时机,激活学生思维。

丰富的感性材料不仅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形成了思维的表象,更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各种障碍。利用了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启开学生思维阀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句话中的“张望”一词,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运用多媒体出示这名话,并质疑“张望”这词有没有问题?安静是个盲童,她怎么会张望?你觉得安静望到了什么?这时,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会描绘出许多情景:七彩的阳光、五彩斑斓的蝴蝶、郁郁葱葱的树木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画面,她张望到的美丽的弧线及那条曲线又会是什么?学生的思维会被又一次激活,出示更美的生活画面,学生在老师的层层引导下,种种不同的画面展示在屏幕上,这样清晰的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懂得“张望”的真正内涵,进而揭示文章的主题:对生活的热爱。

四、巧妙运用时机,增强学生“美感”。

有的课文融文学、艺术为一体,增强了美的感受。如《触摸春天》一文,学生很难通过文字、符号这些抽象的表述去理解《触摸春天》的真实内容。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声读一读课文,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通过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沉浸在安静的体验中,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接着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相片,教师随机旁白:“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 3

业于哈佛大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从这些事例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或感受?请随着音乐,打开心灵之窗,写下自己所思所悟。”教师巡视,发现好的感悟向全班推荐。最后总结(屏幕打出语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并引导学生齐读这句话。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音乐的渲染和课外人物的介绍,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当最后出示引领全文的这句话时,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音乐美与情境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内在的语言美与外在的形式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写所思所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读、写很好的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14.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十四

可以说,精彩的课件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境界,有力地促进教学双赢目标的实现。

一、精彩的课件在“情境创设”上,美化了课堂教学的策略

兴趣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的特殊作用,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进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充分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精彩的课件在“难点突破”上,简化了课堂教学的设计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如果只是简单、枯燥地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美术课更是如此,但是,采取多媒体课件动态图像演示,不仅能化难为易,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如在《外貌有特征的人》教学中,教师运用课件不直接展示一个有特征的人而是出示一部分让学生想象、猜测、分析、讨论,加上直接可以动手操作进行相应的变形、夸张,让学生“游玩”于此难点教学,再结合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最终找到突破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简化了教学,增强了效果。

三、精彩的课件在“兴趣保持”上,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小学生成长而言,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落实到现实,就是要好好抓住课堂教学,尽量优化其教学效果,让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甚至持久下去。小学刚开始,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关注相对较强烈,孩子喜欢“涂鸦”,自由自在地表现内心的世界,若教师在注重学生动手绘画的同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更好的美术图片、更多的动画视频和享受更为精彩的音乐背景,学生在视野得以开阔,各种需求得以满

足的情况下身心愉悦,保持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审美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如在《我设计的卡通形象》教学中,多媒体播放一段类似《猫和老鼠》这样有趣的动画片,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开怀大笑,轻松地投入下面的学习。课件再次展示造型独特、色彩鲜艳的经典卡通形象图片,学生边欣赏边讨论,积极交流,感觉很过瘾,等自己绘画设计的时候就有点迫不及待了。如此教学,相对教师单一的图片展示,课件参与则更“精彩”,这样丰富的课件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精彩的课件在“自主学习”上,深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经常会使用powerpoint等工具将复习、引入内容制成简易课件,特别是一些以自学为主的课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同时把问题以设问、选择、填空等题型显示出来,辅以简洁悦目的背景图片、音乐,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兴趣调动起来了,自学的效果自然显著。另外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制作图文并茂、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网络型自主学习课件,这种人机交互式的学习和练习形式,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欢乐。如教学《我的地图》一课,在练习环节,制作了“闯关”游戏课件让学生进行自主测评,学生如果认错地图,计

15.有效互动,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十五

一、创设和谐情境, 让互动从头开始

1. 设疑导入, 激发兴趣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先导, 是小学生语文思维的起点。教师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故意造成悬念, 紧扣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处于互动想象, 质疑探究的状态中,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境界。巧用文题中的关键字词来导入新课, 根据文题提出一系列的质疑, 唤起小学生强烈的质疑兴趣, 让学生处在想回答却不能清楚描述的状态, 急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弄清楚它。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 不断激发探究兴趣。如教学《把掌声分给她一半》一课时, 让学生齐读课题, 鼓励学生对本课质疑, 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 “她指谁?”“把掌声分给她一半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 是学生互动性学习的动力。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互动, 在课文中找答案, 通过课堂互动, 学生知道了孙晋芳不仅球技高超, 而且胸怀特别广阔。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孙晋芳有什么过人之处, 求知欲强烈, 教师及时导入新课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学习, 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探究”, 注意力高度集中, 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很高。

2. 运用媒体, 演绎精彩

多媒体色彩鲜艳, 表现力极强, 能够吸引学生眼球。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为学生创设出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教学形式, 把枯燥的课堂生动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增强了教学效果, 促进了学生的有效互动, 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如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 运用多媒体播放风光片《庐山》, 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观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用一个词描述一下庐山。教师简介庐山, 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以前, 宋朝著名的诗人苏轼花了几天的时间游览庐, 他感觉自己对庐山认识还不够全面, 感慨万千, 于是, 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课前大家查阅了资料, 谁能介绍一下苏轼呢? 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孩子们积极踊跃的发言, 有补充的, 有辩论的, 好不热闹。再用课件介绍作者。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 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触动了学生求知的兴奋点。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探讨, 一起畅想, 让课堂不断绽放精彩。

二、营造互动氛围, 让精彩永久绽放

1. 自主探究, 魅力无限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要在师生间、生生间展开互动, 在座的每个人都要做倾听者、思考者。教师要在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读书, 在沟通、交流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有效互动,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课文, 感受语文魅力。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 出示句子“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 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教师鼓励学生从字词入手, 合作探究, 理解“爱戴”这个中心词, 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 不断交流质疑, 深入感悟“谈《水浒》、谈碰壁、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四件事的意义, 感受到鲁迅受人爱戴的原因。自学时, 学生要做到动嘴读、动手画、动脑想,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讨论中得出结论: 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 替别人想得多。让学生和作者的感情相互碰撞, 激起火花, 引起共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动中来。

2. 和谐互动, 张扬个性

小学语文课堂的和谐互动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 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人格, 实现课堂上的和谐交流, 放下教师的尊严, 倾听学生的心声。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时间, 使课堂生机勃勃。第斯多惠曾说: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发和鼓励。”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难点进行设问, 再由这一点扩散开去, 引出一系列的问题, 形成问题链, 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 用“你认为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难点统领课堂,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讨论: 1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詹天佑是一个爱国的、杰出的工程师的? 面对这些问题, 学生就会自觉地阅读文本, 想办法解决问题, 把课本和作者思想沟通起来,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锤炼了学生的思维, 从而准确地理解文本,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 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语言沟通和心灵交流的平台。有效的课堂互动,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让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让语文课堂不断绽放精彩。

摘要:语文是应用最广泛, 内容最丰富多彩, 最接近小学生生活, 最有情趣的一门学科。教师要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课堂有效互动,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互动,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于艳杰, 赵玉兰, 董秀东.如何让语文课堂的互动更有效[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07) :102-103.

16.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十六

导入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却是课堂教学这座大厦的地基。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由课下的散漫状态顺利地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讲授的重要内容上,从而为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奠定坚实的基础。无数成功的课堂教学都一再向我们证实了导入在课堂教学的关键性作用。特级教师黄爱华提出:“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学风格的光华。”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高中的学习任务是繁重的,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同时数学具有抽象性强的特点,学起来有些枯燥无味,因此设计一个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一丝乐趣,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设计好的导入是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的话题。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导入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联系生活导入

生活与教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并积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倡导数学教学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导入方法。如在学习指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细胞裂变问题来导入:一个细胞裂变成两个,两个裂变成四个,四个裂变成八个,以此类推。这样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相联系,使学生在心理上降低了对数学抽象性的认识,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从而顺利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与讲授。

二、运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最大的亮点在于动静结合,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这与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的特点,可以将知识立体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既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教学重点,化解难点,利于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如在学习椭圆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导入,用多媒体立体直观地呈现生活、宇宙中的椭圆,向学生展示鸡蛋、橄榄球,地球绕太阳运动所形成的轨迹,以及立体几何中用平面截圆柱、圆锥等所形成的切面等等,这样将一个抽象难懂的椭圆的概念与特征用多媒体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使得学生对椭圆的认识更深刻,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椭圆的性质等知识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高中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喜欢追根溯源。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导入环节设置问题,创造悬念,以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进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种以疑促思,以思促学的学习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不同的问题。

1.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出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与纵向思考,避免学生的理解浮于表面,可以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处,推向高潮。

2.趣味性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的动力所在。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绪,进而表现在学习活动中。

3.渐进性问题,将学生的认知引向纵深。学生受基础知识与认知规律等的限制,在学习较为复杂的内容时难免出现无从下手,思路受阻的情况,此时运用渐进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使学生圆满地解决问题。

4.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可以充分运用一题多解等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突破常规,探寻出新的解法。

四、运用趣味故事导入

故事幽默风趣,是所有人的最爱。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以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听故事中无意识地进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我给学生讲述了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高斯在小学时就表现出极大的数学天赋,他八岁时,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道计算题,从1加到100。在其他同学还在埋头计算时,小高斯就得出了结果5050。在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征,并启发学生思考,可以将原来的数学顺序颠倒,两式相加成乘以个数再除以2。然后由特殊到一般,提出一般的等差数列{an}前n项和Sn=a1+a2+a3+…+an要如何来求解呢?这样将枯燥的知识讲解寓于趣味故事中,并由教师层层引导,步步分析,经过学生的认真观察、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便可以顺利地掌握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从而得出Sn=n(a1+an)/2。

五、联系旧知导入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各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知识点各模块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知识点间的联系,以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来导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同时利于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从而从旧知来探讨得出新知。这样的导入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展开,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一个全局观,要对高中的数学教材整体把握,以便在教学时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与加工,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导入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导入没有固定的方法与模式可遵照,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就可以大胆地引入。当然采用何种导入法的前提与基础在于与教学内容紧密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上只是众多的导入法中的冰山一角。学无止境,我们教学实践与创新的步伐也不会停止,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现代教育形势接轨,让导入更精彩,让我们的教学更有魅力。

上一篇:应届生面试自我介绍 银行下一篇:公共卫生考研卫生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