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教案与反思

2024-10-07

滑轮教案与反思(共10篇)(共10篇)

1.滑轮教案与反思 篇一

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定滑轮有什么作用?只要你具有初中或以上学历,这样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可是,把这两个问题抛向六年级的小学生,会是怎样的回复呢?在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时,我在3个班都作了简单的调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多数学生的观点如下:定滑轮可以省力,动滑轮费力。

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会这样认为?这应该是课堂上一个有价值的切入口,可惜当时我没有追问,现在回想,这是一大失策。那么到底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揣摩着,学生认为定滑轮能省力,估计是受到前面轮轴知识的误导,至于认为动滑轮会费力,可能是因为觉得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多了个滑轮的重量。

这就是我们的学生!这就是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大多数科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是随便弄个实验,让学生轻易得出结论,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也懒得去剖析学生观点其内在的因由,这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灌输。

研究动滑轮作用,需要用的材料有铁架台、弹簧秤、线、钩码、滑轮和横杆。在实验装置组装时,有好几个组的学生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是动滑轮掉下去了,就是线松了,我适时提醒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实验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比直接提升物体明显省力,而且物体(钩码)越重省力情况越明显。

其实,我们是先研究定滑轮作用的,当时课堂上还出了个小插曲。为了更逼真的演示生活中用定滑轮提升物体的情景,我突发奇想,不采用书本那样简单的方法,而是在定滑轮装置一边挂上钩码,一边用弹簧秤测量。顺便说明一下,为了保证学生长时间的探究,我一般是把要求说明之后,把两个实验材料同时交给学生,中间不打断。没想到,演示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一个钩码是0、5N,可用定滑轮装置提升时,弹簧秤上的读数大概是0、4N左右——这不正好证明学生认为定滑轮能省力的猜测吗?

晕!我赶紧给自己台阶,趁演示时学生没有看清楚弹簧秤上的读数,对学生说我们研究定滑轮的作用时,还是采用书上的方法,这样更简便。学生是没有为难我,因为他们不清楚内幕,高兴地做实验了。可我为这个情况纠结了,到底为什么有定滑轮会出现弹簧秤上的读数少于物体的重量呢?我第一直觉就是弹簧秤的问题。弹簧秤调零时是正拿的,而反过来测量的时候,弹簧秤的指针位置会偏离零刻度线,而且弹簧自身的重量也起到了拉力的作用。在论坛上和大家交流了一下,许多朋友也是这样的观点。

写到这,这节课的反思差不多了,谁知我的脑海中又产生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如果弹簧秤不能倒过来称量,那后面在研究滑轮组的时候,测量时弹簧秤不是也倒过来了吗?那这样测量肯定也存在问题,就让它隐藏在滑轮组省力的情况里吗?

2.滑轮教学反思 篇二

1、把课堂演示为主的实验改为学生探究为主的实验.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单靠教师在课堂演示,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作用.因此,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这比单纯教师演示效果要好些.。

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工作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

3、层层追问,使结论自然呈现

3.《滑轮组》教学反思 篇三

《滑轮组》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复习定滑轮、动滑轮的特征,从而引出“能否合二为一”导入对“滑轮组”的研究,学生也能结合前知,预测滑轮组的特点:即能省力也能改变用力方向。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预测。实验一问题不大,借助上节课用过的机械实验盒中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进行组装,在实验中能够发现由一个定滑轮和一定动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即能改变用力方向也能省力的特征。不过个别小组在操作时有误,只绕过了动滑轮而没有绕过定滑轮,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也可提醒参考书中插图。让学生少走歪路,以免影响实验进度。

实验二是要研究多个定滑轮和多个动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有何作用?因为材料原因,教学活动遇到了很多了障碍。因为各组材料中,没有如P15插图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动滑轮这种装置,工具箱中没有,学校原来的机械实验盒中也没有,只在另一个大机械实验盒中找到了类似的一两个,根本无法满足分组实验的需要。于是,只能借助于实验一所用的材料,虽然经过指导,但学生在组装、实验过程中,错误百出。很多小组想法简单,想着就一根线分别绕过两个定滑轮、两个动滑轮就行了,于是有了如图一的这种组装方法,接下来就遇到了“钩码挂在哪个动滑轮上好?”这个问题,其实这种组装方法,随便挂在哪个动滑轮上,或者两个都挂,实验都无法取得正确数据。后来指导学生按图二方法进行组装,才测得了较为准确的数据,但组装有一定难度,小组成员间配合不好的话,又手忙脚乱,影响了实验进度。材料啊材料,科学教师的命哪!没有材料,只能化繁为简,没有材料,只能变分组为演示,没有材料,只能空口白话纸上谈兵。

4.滑轮教案 篇四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能利用提供的材料组装滑轮并进行实验。

2、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知道利用滑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梁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会参加升国旗仪式,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当时的情景。

师:国旗是怎样升到旗杆顶部的呢?

生:升国旗时,学生向下拉绳子,国旗向上升。生:向下拉绳子,国旗向上升

师:旗杆顶部有什么装置呢?(升国旗,滑轮特写)

生:滑轮

师:是啊,因为使用滑轮,我们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拉到旗杆的顶部。滑轮太神奇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有关滑轮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研究滑轮 :

1、认识滑轮及分类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两个滑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滑轮,看看滑轮是什么样子的?

生:……

师:像这种边缘有槽能绕中心轴转动的轮子称为滑轮。你知道边缘的凹槽是干什么用的?对,是为了挂绳子用的。(演示)像这样把绳子绕在一个轮子边缘的槽里,就组成了一个简单的机械——滑轮。现在,老师给同学们组装两种滑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滑轮的组装方法和它们的不同。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把滑轮固定在这个支架的横梁上,把绳子绕进滑轮的凹槽内。绳子的一端挂上一个钩码代表重物,用手拉绳子的另一端。这个滑轮我们把它叫做1号滑轮。老师再来组装第2种滑轮。把绳子的一端系在支架上,用钩码代表重物挂在滑轮的下面,把绳子的另一端绕进凹槽内,用手拉绳子的另一端,我们把这个滑轮叫做2号滑轮。通过老师的演示,你们能发现1号滑轮和2号滑轮有什么不同吗?

生: …… 师:像1号滑轮这样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板书);像2号滑轮这样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板书)

2、猜想使用滑轮是否省力

师:关于这两种滑轮,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了解使用它们提升重物是否省力?

师:先来猜想一下吧,猜想也是一种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生猜测。

师: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我们猜想的对不对,怎样验证呢?

生:做实验。

3、探究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是否省力。

师:实验目的确定了,下面就该选用实验器材了。我给大家提供了以下实验器材: ①滑轮 ②固定定滑轮的支架 ③搭在滑轮凹槽的细线 ④做重物用的钩码

⑤ 测力计

师:我们在动手之前先来设计实验方案,首先请各位同学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方案。(提示学生汇报的步骤或者要点)

教师课件出示实验前的建议:

1、先确定,使用的是定滑轮还是动滑轮。

2、利用滑轮吊起重物时,用力的方向是向哪的?

3、先用测力计竖直提起重物,记录力的大小;再分别测出利用定滑轮与动滑轮时力的大小,做好记录。可以多做几次实验,以减小实验的误差。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汇报交流。

教师课件演示、简短小结两种滑轮的作用。

三、滑轮的应用

1、师: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学生举例,说说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展示生活中应用滑轮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滑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看漫画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四、总结提升

师:咱们这节课不但自己设计了实验方案,还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得出: 定滑轮的特点是: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动滑轮的特点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五、拓展延伸:

1、能否利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把它们组合起来,使用时既省力又方便呢?

5.我的滑轮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利用滑轮、钩码、测力计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使用滑轮的原理,做好并分析实验记录。研究定滑轮、定滑轮、滑轮组是否省力。

2、培养学生重证据,愿意尝试的精神,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机械中的最后一课“我的滑轮”

人们为什么要使用机械?(省力、方便)

二、动手操作

老师谈话:每周一早上,我们全体师生都会举行升旗仪式,五星红旗在旗手的操作下冉冉升起,那位同学知道旗手在升旗时是向上用力还是向下用力? 生:向下用力。

师:为什么旗手向下用力,而五星红旗却向上升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有趣的问题。

师:首先,我们先一起来玩个游戏,请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那位同学读一读我们的游戏要求和规则。生:用一根线,一个线轴或是回形针将桌子上的东西(玩具或是钩码)提到与铁架台一样高,然后在稳稳地放回原处。看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四人为一小组)

规则:不能用手直接去拿,可以对工具随意加工改变。

小结:我们利用的线、线轴提升砝码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这种提升重物的简单机械就是滑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边缘有槽的轮子。

师:人们利用滑轮干什么呢? 生:提升重物

师:那么滑轮是什么? 生:滑轮是一个简单的机械。

三、揭示定、动滑轮的概念

讨论:刚才做实验时,我们就利用了滑轮,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使用滑轮提升砝码的?你都想到了那种方法?

师小结:人们利用滑轮提升重物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定滑轮,一种是动滑轮。

四、体会定、动滑轮的特点

1、讨论定滑轮是否方便?(方便)

2、实验是否省力

(1)实验要求:利用定滑轮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将实验记录填写在表格中。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辅导(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生总结定滑轮特点: 定滑轮:不省力,方便

3、讨论动滑轮是否方便?(不方便)

4、实验是否省力

(1)实验要求:利用动滑轮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将实验记录填写在表格中。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辅导(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生总结动滑轮特点: 动滑轮:不省力,方便

师:我们来观察动滑轮,它在提升砝码时有几根绳子承担着砝码的重量?(有两根绳子承担着砝码的重量,所以动滑轮省力。)

五、学习滑轮组

定滑轮和动滑轮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能不能取长补短使得在提升物体时既方便又省力呢?

(1)学生分组实验滑轮组合(2)汇报。(3)总结:

像这样吧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叫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既方便又省力。

六、联系实际

结合生活中说一说你都在呢见过用滑轮提升重物?

七、教师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我的滑轮

定滑轮:方便

不省力

动滑轮:不方便

6.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3.能够根据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然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复习引入

(边说边演示)滑轮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之一,用它可以把重物提到高处。滑轮与前面所讲的杠杆有什么联系吗?

(1)什么叫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不一定。杠杆也可以是弯的或其它形状的。

(3)可以是圆的吗?可以。

2.新课教学

问: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它符合杠杆的定义,是杠杆。请你找出滑轮的五要素。(在黑板上画出定滑轮的示意图)

问:这个滑轮属于哪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等臂杠杆。

刚才我们提到的滑轮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我们把它叫做定滑轮。

板书: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

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板书)

看图: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一一阻力。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

看图,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更省力?

二、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板书)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

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

【实验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边做边说)(刚绕完1个动滑轮时)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与物重G什么关系?(动滑轮重忽略不计)等于 (又绕完1个定滑轮后)此时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不变,仍然, 。可见,在使用滑轮组时,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根,绳子上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问: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

不能。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

【实验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滑轮组旁立着一个直尺)。请学生观察钩码上升1个格时,绳子的自由端下降了几个格。以此验证学生的推论。

三、滑轮组

7.滑轮教案与反思 篇七

教学要求

(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计算机械做的功和不使用做的功。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功的原理。通过实验,设置物理情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2.利用机械做的功,不使用机械做的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图14—4,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14—5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5)按课文实验1、2,并参照图13—

4、图13—5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

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

二、功的原理 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2.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提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要求答出:可以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方便等好处。4.例题:课本章后习题5。

教师板演讲解。首先弄清已知条件、物理过程。

三、布置作业

8.9.6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 篇八

课题:9-6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课时

主备课人:祁宗杰

使用人: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

(2)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会进行相关的计算;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通过讨论,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 【导入新课】使用机械,有的可以省力,有的可以节省距离,那么我们能不能使用机械而节省功呢?大家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指导自学】

长城中学教案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116---117页

(时间3分钟).【检测交流】

检测一:利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400N的货物匀速提高2m,所用的拉力 F 是250N,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小结及作业】

堂清和本节导与练

附:【板书设计】

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

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二、机械效率:η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η =(/)×100% =[

/(+)]100%

η无单位

实际机械 η< 100%;理想机械η =100%

×

长城中学教案

三、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在 在 一定时,减少额外功 一定时,增加。

9.反思备课——教案反思与研究 篇九

思考题:教学反思能结合教案进行吗?教案反思有什么作用和价值?特别地,教案反思会不会加重教师的负担以至于影响教师的发展?

一、教案的基本含义

1、教案含义

也称课时教学计划或课题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学生状况、教学条件、环境和自身因素,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计划,反思备课——教案反思与研究。

又称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因它通常指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在通晓教学内容全局的基础上,考虑要设计怎样的问题情境,选择什么样的突破口,如何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步骤,布置哪些课堂练习,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2、教案的现代特征

(1)反思性:能体现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2)针对性: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体现出层次性,在问题的设计上有梯度性,在练习的设计上有选择性,在学习策略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

(3)创新性:

(4)深刻性:集中表现出为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能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预见教学的进程。

(5)发展性:教案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实现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6)动态性:它不是一个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象是一部永远不能画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教学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既需要精心预调设,更需要课堂动态生成对其加以充实。

(7)开放性:从备课内容的角度讲,新教案应从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教学过程的角度讲,新教案应从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往、互动开放,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讲,新教案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开放。

3、教案的地位与作用

(1)指导性:教案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而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中的一切设想,如要达到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要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教案中。

(2)操作性:良好的教案设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都作了具体明确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

(3)预演性:教师备课、写教案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

(4)突显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一种或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

(5)代表性: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授课者对课程实施的具体认识,教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授课者的教学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

(6)实效性: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果,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虽当前大力倡导课堂生成,但是,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预设,源于授课者丰富的教案设计经验和课堂把握的实际艺术水平,没有教案设计、课堂操作把握的长期经验和体验,就不可能有课堂上的信手拈来、精彩生成。因而教案设计的功夫能够很好地在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中体现出来。

二、教案反思的基本意义与基本作用

1、教案反思的含义

教案反思又称教案反思与研究,更准确地说是教案的反思与再研究,是指教师围绕教案的设计、实施而展开的一系列反思性活动的总称。它包括教师对教案的自我回顾、评价及进一步调整,旨在积累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完善,提高教案设计水平,进而增强教学能力。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校本研究中“反思”、“互动”、“引领”三大核心要素的基础,又是连接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实践”两大知识支点的桥梁,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案反思的几个阶段(1)教学反思的基本环节

第一阶段:具体经验阶段(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的情境)

第二阶段:观察分析阶段(教师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经验,特别是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第三阶段: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重新审视已有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从而获得更有效的概念和策略方法)

第四阶段:积极的验证阶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出以上阶段形成的概念和策略方法是否能更适应教学活动的要求,更充分地体现教学中的主体和主导关系,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教案《反思备课——教案反思与研究》。检验过程中还会遇到新的经验、产生新的问题,从而又进入具体的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2)教案反思的三个阶段

教案反思符合教学反思的一般规律,但也有其特殊规律

课前的教案反思,旨在两再次明确目标,确定教学起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教案编写,或编写中的教案,或即将上课的教案,反思以往的同类教案及其经验教训;二是反思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不仅要对自己的这个教学设计方案再次进行查缺补漏、吸收、内化,重新审视这个新教案的利弊得失,预测可能的效果与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案的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实际。

教学中的教案反思,旨在调控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教师边教学边反思把反思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及时调整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课后的教案反思,旨在提升经验,凝炼智慧,形成共性规律,是指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自身教学行为、学生反应、教学问题进行及时分析、研究、总结、提炼。能使教学经验得以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念水平。

(3)教学反思的一个模式---alact反思模式

alact反思模式:行动(action)——教师的实践活动,如进行一堂课教学; 回顾行动(looking back on the action)——即在行动结束后,对行动进行回顾和分析,找出尤其令人困惑或出乎意料的部分; of essential aspects)即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回顾和分析,找出影响实践效果的最为主要的问题; 创造别种行动方案(creating alternative methods of action)在上一步分析问题基础上,提出其他的行动方案; 尝试(trial)重新尝试,这实际上又是一次新的行动的开始,如此周而复始,就构成了一个不断上升的连环套。

3、教案反思的基本作用(1)课堂上的教案反思可以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进程,确保预期教学目标和理想教学效果的实现。

(2)课后对教案进行反思,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对于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凝炼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十分有效。

围绕教案及其相关活动的反思,一是反思教师个体参与教研室或年级组诸如集体备课等活动的态度,比照身边的专家型教师、名师们的相应经验,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优点,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足,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关知识和经验。

二是反思自己进入课堂前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准备,诸如是否进行了有效的课程研究,是否带着饱满的情感走进课堂,必要的课程预设是否成形,这些内容实际上构成了隐性教案的主要内容。

三是反思自己对学校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自己是否有效利用了学校软硬件资源(包括场所、设备、学习材料等)和其他物力和财力,使其服务于课堂,以及自己在获取这些资源过程中实施的策略。

四是反思是否有效地利用了非教学时间,强调在有限的非教学时间里如何有效地放松自己、释放心情,以及如何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3)对教案的反思,能够补充、完善教案,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学不断改进和发展。(4)教案反思可以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5)教案反思有利于克服教学的单向性,加强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

在已形成的教案,即将上课之前,教师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预设的弹性的空间是否合适,预设的教学内容能否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随机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教学过程,学生的情绪状态如何,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参与、行为参与是否同步„„

教学结束后不妨反思一下,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有没有进步和发展,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如何„„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既要走近学生(缩短空间的距离),更要走进学生(拉近心灵的距离),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

三、教案反思、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规律

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教案、案例知识与策略知识

1、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其内部的特定规律

教师成长呈现阶段性,其中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激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在成长过程中,教案是伴随教师左右的重要内容,只有承担课堂教学,就必然与教案打交道。

2、外在理论内化与物化的过程,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一般而言,教师成长,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包括外在和内在的影响两方面:外在因素主要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在职培训,源于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形象的要求和期望;内在因素主要指教师的自我完善、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求以及实践和追求。无论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如何,教师最终都要将外在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教学信念、教学风格,物化为教案设计及课堂教学行为,这种内化和物化的实际效果,决定着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因而对外在理论、知识、方法等的内化、物化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3、案例知识与策略知识是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 一名合格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含三种知识:

首先是原理知识。其中既包含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知识,也包含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其次是案例知识。即教师对有关学科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进行具体化之后形成的特殊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出现的。

最后是教师的策略知识,指的是教师在面临从未见过的新问题、新情况时,创造性加以解决的策略、智慧等内容的复合。

新手教师与经验型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差异尽管非常微小,但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案例知识上的上的优势最为明显;相对于专家型教师而言,经验型教师的弱势集中体现为其策略知识十分欠缺,而策略知识的核心恰恰在于反思。丰富教师的案例和策略知识,就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内容,而围绕教案的反思与研究,其核心目标正是为了丰富教师的案例和策略知识。

(二)教学反思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表现为

1、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教师在任教的最初几年,在适应角色转换的同时,要反思教学技能的掌握;在迅速发展和稳定阶段,为适应教学的需要,要不断反思教学理念并对其加以更新;而在经历一段停滞期后,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进行教学研究,反思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总之,通过反思 可以获得实践性知识和智慧,进而促使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实际能力不断提升。

2、教学反思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可能和内在动力。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并将其升华为实践智慧;有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重构,教学反思应该作为信仰、态度和德性来追求。

(三)教案反思在教学反思中的特殊作用

1、深入学生中,与学生换位,反思教案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课后及时地深入学生,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交谈,是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案的客观依据,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

2、在与同行的教案比较中反思自我

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渠道。

3、在与专家、名师的针对性交流中反思自我 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渠道。

10.滑轮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知道其各自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滑轮轮轴位置是否移动判断动滑轮和定滑轮。

2、通过对滑轮工作的探究和理论分析,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学会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描述等能力。

3、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相互协作和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处处充满科学,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中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等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细线、测力计。

课前延伸:

1、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滑轮,可以用相机拍照。

2、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安排课前小游戏:教师拿一把雨伞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雨伞还可以干什么?

教师总结出:生活中有很多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只要动脑思考,创造性的发明一些东西或者找出一些东西的不同作用,就会很快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利用视频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喜欢发明创造的小男孩—道布罗米尔,通过观察找出小男孩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发明了什么东西?他发明的装置有什么作用?

教师利用课件播放“爱动脑筋的道布罗米尔—运重物的方法”。教师播放到道布罗米尔发明定滑轮并提升货物时让视频停止并让孩子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生:爷爷每次都背重物上楼梯很累。生:他发明了滑轮

生:爷爷不用背东西上楼,在下面用力拉绳,货物就会升起来。

师:也就是说利用滑轮可以把向下拉绳的力,变成向上拉货物的力。但是这套装置存在它的弱点,所以让男孩和爷爷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我们从视频中继续寻找?

教师继续放视频,最后视频定格在祖孙二人用定滑轮拉不动重物上。教师让孩子回答提问。

生:货物太重了他们拉不动。师:怎么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生:把货物多分成几小份,减轻重量。生:再发明一种省力的装置。(学生说不出来)

师:其实发明创造不是凭空乱想,它知识为基础,我们必须学习好知识才能更好的发明创造。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滑轮,通过滑轮的学习来寻找省力的机械。

2、新课教学

(1)认识滑轮的种类

师:为达到目的我们先来认识滑轮,从桌子上器材中找出滑轮并观察它,请同学说出它由哪几部分组成?有什么特点?

生:轴、框、轮子(教师放滑轮的图片强调)师:仔细观察轮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有凹槽,可以穿过绳子。教师放滑轮连接图片(教师提示重物只能挂在绳子上吗?滑轮上的挂钩只能挂重物吗?)

师: 我们现在用钩码代替重物、用铁架台上面的铁杆代替屋顶上的木棍,借助滑轮和细绳,设计一种不同的装置,帮小男孩把重物提上去?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把两种不同的方式视频,让学生观察两套装置有什么不同? 生:拉绳的方向不同

生:一个滑轮往上运动,另一个滑轮的位置不变。

师:滑轮位置不变的叫定滑轮。滑轮位置随重物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的叫动滑轮。(2)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师:知道了动滑轮和定滑轮之后,我们来探究它们的作用。主要从力的方向和是否省力两个方面来探究。我们验证定滑轮是否改变力的方向,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步骤? 生:把滑轮的一个钩挂在绳上,绳子从凹槽内穿过,在绳子一端的套内挂上钩码,用手拉另一端,观察钩码运动方向和手的运动方向。师:是否省力是相比较而言的,是那两个力比较呢? 生:钩码重力和绳子的拉力

师:我们怎么比较两个力的大小? 生:用手估计一下。

生:用弹簧秤测量钩码重力和绳子的拉力比较。

师:用手估计不准确,所以要用弹簧秤测量。验证定滑轮的这两个作用可以同时进行,眼睛可以同时观察拉力的方向、重物的运动方向和弹簧秤的读数。动滑轮的作用验证和定滑轮类似,只是连接方式不同。

师:你觉着做这两个实验有哪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

生:拉钩码时让另一个同学扶住铁架台,以免把铁架台拉倒,伤到同学。

生:拉弹簧秤时要快慢一致,不能忽快忽慢,弹簧称读数不稳,实验不准确。师:为了减少实验时间,我们可以把实验适当处理一下,我们的钩码质量都是一样的,每个钩码的重力都是0.5牛,挂的钩码的重力我们可以不用测量直接计算出来。但是一个钩码太轻,所以我们至少要挂两个钩码。师:要的到一个结论,做实验时只测一组行吗? 生:不行

师:所以我们要添加钩码的个数,至少做三组实验。

学生一半做定滑轮实验,另一半做动滑轮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几个小老师指导学生做实验。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总结实验结论(3)滑轮的应用

师:探究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之后,你觉得应该怎盐帮小男孩解决问题? 生:把定滑轮改为动滑轮。

师:你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那里用了滑轮,属于哪一种滑轮?主要用了滑轮的生么作用?

生:旗杆。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 生:大吊车的吊钩、动滑轮、省力。

师:请同学们从图中找出定滑轮或者动滑轮,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学生从阳台升降晾衣架,帆船等图片中找出动滑轮和定滑轮并说出它们的作用。(4)梳理知识,再生疑问

师:我这里还有胖子、瘦子由于滑轮知识学习的不好,在生活中出了很多笑话,你能否帮他们把知识补上,并改正错误。

生:通过这个动画,我发现胖子不知道定滑轮不省力的知识,我要告诉他定滑轮只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生:他应该使用动滑轮,因为动滑轮虽然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是它可以省力。教师继续放动画出现动滑轮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学生对滑轮组的疑问。(5)研究、实践、创新

发明创新,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各行各业、男女老幼都可以发明创造。(教师出示图片农妇在自己菜棚里的发明让学生看)。其实我们同学本节课也表现得很好:从开始的小男孩因为生活中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他积极动脑,仔细观察发明了滑轮帮爷爷减少了劳累,在整个一节课中同学们有创造性的利用动滑轮让小男孩一家的劳动变得更轻松,还帮胖子瘦子解决了矛盾。你觉得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还不满意,试着利用你所学习的滑轮的知识来改变一下。(6)探究延伸

上一篇:事业单位请假条下一篇:2022年小学植树节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