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模式(精选7篇)
1.会计模式 篇一
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论文
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论文【1】
摘要: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呈现出不同特征,这些特征使传统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重新构建,以期为研究会计信息披露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 披露模式 重新构建
一、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重新构建的趋势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了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从产业结构看,知识产业将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而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知识和信息将取代资本而成为第一生产要素。
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会计信息经济地位的日益提高、知识更新节奏逐渐加快、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会计信息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会计信息呈现多样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会计领域。
如电子商务会计理论、公共关系会计理论、政府监管会计理论、行为会计理论、环境会计理论等新领域,这些众多新的会计领域使会计信息呈现多样化特征。
在知识经济时代,与企业相关的利益主体也在日益增多,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客观上促使不同会计信息的产生。
二是会计信息时效性增强。
知识经济的特点是知识创新、技术进步加快,信息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处于知识经济下的会计信息受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的有效期在逐渐缩短。
一项会计信息很容易就被另一项会计信息所取代,会计信息的无形损耗显著加快。
三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高。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效益,会计信息使用者将更重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带来超水平收益。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收益性也将更加关注,要求会计信息提供者在加工信息时就应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如何利用这一信息增加收益。
以提高通用会计信息为主的财务会计报告也由于私益性信息(私益性信息是指信息应根据某些特定群体的需要来配置信息资源,而不是将信息作为纯粹的社会公共产品来配置信息资源)的制约,其质量也将显著提高。
四是会计信息更注重相关性。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建立在相关性与可靠性基础之上的,构成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特性是相关性和可靠性。
会计信息一直存在着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矛盾,在传统会计中,会计信息有用性特性更偏向于可靠性;在经济知识下,由于存在更多不确定因素,会计信息有用性与会计信息相关性之间关系更密切。
随着会计信息更新的加快,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更加突出,在不能同时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时,人们更需要的是能够提供与未来经济利益更相关的信息。
因为只有相关性高的会计信息,才能对信息使用者更具有有用性,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需求。
二、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问题分析
由于知识经济环境对会计信息的冲击,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已不能充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与企业组织相关的利益主体也日益增多和复杂化。
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
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传统工业经济下会计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企业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要求披露财务信息、定量信息及确定性信息,还要求更多地披露非财务信息、确定性信息及不确定性信息。
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会计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其次,无法满足会计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企业必须快速、及时地获得会计信息,以便迅速作出决策。
这就要求会计信息更加灵敏、准确、及时。
传统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无法达到会计信息使用者所要求的及时性标准。
如企业的年度会计信息要在年度末四个月内才能披露,而中期财务报告信息要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才能披露。
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社会,如此长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
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会计信息作决策。
成功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加。
再次,无法满足对非货币性会计信息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
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
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在知识经济下,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企业对环境影响和知识资源等这些非货币性会计信息,必须在会计报告中进行披露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最后,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会计信息的需求。
传统收益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较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
但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收益表缺乏相关性,如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其财务报告会计信息在危机之前仍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
许多会计信息使用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会计信息,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会计信息使用者,使其判断失误而做出错误决策。
三、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建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传统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不能满足会计信息的需求,不能反映企业整体经济状况,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当变革,必须重新构建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下,从空间范围看应建立起经济主体“虚”、“实”两个空间结构的会计信息披露,即以实体财务报告为载体披露企业会计信息和以网络为载体披露企业会计信息。
从时间构成看应建立起三重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即对历史会计信息的披露、对现时会计信息的披露和对未来会计信息披露相结合的会计信息披露。
知识经济下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该是空间结构和时间维度相结合的披露模式,这种模式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相关性、前瞻性和全面性的要求。
(一)以财务报告为载体对会计信息披露 财务报告形式披露会计信息是针对企业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如企业股东、债权人、顾客、政府部门和主要合作伙伴等。
这些人与企业经济关系联系紧密,需要对企业经济状况进行全面了解,每年企业财务报告需要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呈递给企业股东,使其能够及时关注企业发展状况;企业需要向债权人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报告;企业与其
主要的顾客、合作伙伴发生经济关系也需要提供财务报告;政府部门作为经济宏观调控部门也需要企业提供财务报告,以随时了解经济发展状况。
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的质量决定了这些主要相关利益人的经济利益。
知识经济下这些主要利益关系人与企业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高。
作为会计信息载体的财务报告也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该更全面、及时、相关。
这就要求企业应以时间维度进行会计信息披露:一是会计信息披露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即披露企业过去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货币性信息和非货币信息、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完成财务责任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主要包括企业经济资源构成、消耗以及对企业经济资源要求权和企业人力资源构成及使用情况;企业经营是否符合国家政策以及企业产品对环境影响情况;企业在支持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方面所做的贡献情况;企业过去经营所处的宏观环境、物价水平和企业的生命周期情况等;二是会计信息披露是对企业实时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货币和非货币信息、定量和定性信息、对企业完成财务责任和履行社会责任信息进行实时披露。
主要包括依据市场价值披露企业目前经济资源情况,对市值发生较大变动的经济资源应该单独进行披露;当前国家政策、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发生变化的情况以及对企业产生影响情况进行披露;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物价水平和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情况进行披露等。
三是信息披露是对影响企业发展状况的潜在信息进行披露。
企业未来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货币与非货币信息、定量与定性会计信息以及未来将要完成的财务责任和履行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主要包括未来企业经济资源增值、构成情况和企业财务各项指标有望达到的标准进行预测性披露;未来企业发展方向、支持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贡献情况进行预测性披露;未来企业将要面临的宏观环境、物价水平和所处生命周期进行预测性披露。
这三重披露是从不同的时间角度作出的披露,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能够反映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济资源整体状况。
其信息披露之间是平行的关系,各个信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会计信息据以作出决策,只有构建成这样三位一体的会计信息披露才能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以网络为载体对会计信息披露 网络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网络也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披露会计信息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知识经济下与企业相关的利益人越来越多,与企业相关的利益人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化,企业的财务报告不可能及时递交到每个利益相关人,同时由于空间上的差距,财务报告的传递性也受到限制。
网络传递信息的快速性和广泛性可以解决以财务报告为载体传递会计信息的局限性。
在传统工业经济下,由于会计信息传递的局限性,广大的非主要利益相关者以及广大的中小投资者不能及时获得企业相关的会计信息。
这些利益相关人依据不充分甚至过时的会计信息作决策,难免会作出错误的决策,对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为使企业利益相关人能够获取充分、及时和相关的会计信息,需要极大地利用网络技术的手段,借助网络来传递企业会计信息。
为此,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以网络为载体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以网络为载体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同样要能够反映企业过去、现时和未来的会计信息状况。
首先,建立企业基础数据库。
2.会计模式 篇二
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很少, 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不制定统一的公司法和所得税法。社会资源在宏观层次上的分配是通过资本市场和兼并破产的竞争机制来实现, 在微观层次上, 则完全由企业经营者独立完成, 所有者对企业经营活动影响有限。
企业组织形式以有限责任制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主, 且上市比例高, 股权分散, 信息获取者 (以社会公众为主体) 和信息报送者 (公司管理层) 地位不对称。
二、会计的宏观管理
美国会计的宏观管理不像其他国家那样以公司法的有关条款作为管理公司会计的法律规范, 其重要特点是财务会计准则制定的分权制。即在代表政府的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的支持下, 由独立的民间会计职业组织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制定指导企业会计实务的公认会计原则 (GAAP) 。遵守GAAP所编制的财务报表被认为是合理地表述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变化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标志, 如同把“真实和公允观念”作为英国会计模式的特点一样, GAAP被视为美国会计模式的标志性特点。其会计宏观管理框架可以概括为:国会->SEC->FASB->GAAP。
(一) 国会
作为美国最高立法机构, 国会极少直接过问会计问题。它授权SEC负责实施与证券发行和交易有关的法令以及会计准则的制定, 以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针对1929年股市崩溃及随后爆发的金融危机, 1933年和1934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 并于1934年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是美国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 由5名委员领导。对于证券公开上市的公司, SEC在制定公认会计准则方面拥有法律赋予的最高权威, 负责制定“国会认定为与民众利益或保护投资人所必需的恰当的规则和规范”。它对公司会计的权威性影响体现在: (1) 授权对公司提交的报告中财务报表的格式和项目以及编制的会计方法作出规定; (2) 对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和监督权。
(三) 州证券管理和州会计委员会
美国管理体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司根据州的法律而成立。美国54个州和领地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多或少地具有要求设置不同的会计账册和记录并提供某些财务报告的粗略的公司法令。但许多法令不具有严格的强制性, 向地方机构提供的公司财务报告并不向公众公布。对年度审计和公布财务报告的要求实际上只存在于联邦一级。
州会计委员会是隶属于各州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 其资金来源于州总预算拨款, 成员一般由各州政府委任。美国政治上的地方自治, 决定了《注册会计师法》的立法权属于各州。州会计委员会是监管注册会计师职业最直接的一个机构。
在会计管理方面, 州会计委员会主要有三项管理职责:
(1) 为注册会计师发放执照;
(2) 通过继续教育来保证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3) 纪律处罚业务水平低以及违反职业道德的有照会计师。
从历史沿革来看, 美国公认会计准则有着完整的发展轨迹, 其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 准则制定酝酿期 (1937年以前)
美国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 在1929年经济大危机之前, 主要通过上市公司自行制定内部会计制度, 实现公司内部自我规范。直到1929年, 以“罗宾斯案”为代表的会计造假案纷纷被揭露, 迫使美国政府开始走上会计制度的前台。1933年《证券法》授权联邦贸易委员会制定统一会计规则, 1934年《证券交易法》授权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这一新机构取代联邦贸易委员会制定统一会计规则。1937年, SEC五位专职委员经过激烈争论, 以3:2的票数否决了自行制定会计准则的建议, 最终决定由会计职业团体制定公认会计原则, 标志着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时代的开始。
(二) 会计程序委员会 (CPA) 时期 (1937—1959年)
第一个介入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民间机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的前身, 1938年成立的美国会计师协会所属的会计程序委员会 (Committee on Accounting Procedure, CPA) 。然而, 因资源有限, 会计程序委员会缺少对基本原则和概念的深入研究, 20世纪50年代末期, 其公报经常遭受人们的置疑, 在出现许多复杂且颇有争议的问题时尤其如此。其每一份公告都是独立完成的, 与其他公告没有任何关联和协调, 有些甚至在会计概念上是有矛盾的。学术界认为, 这样的处理方法不合逻辑, 将来会产生更多麻烦。这些批评使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会计原则委员会来代替会计程序委员会。但CPA的作用不在于解决了会计方法的问题, 而重要的是因为它牢牢奠定了美国会计政策制定机构民间型的基础。会计程序委员会的成立, 标志着美国进入了有组织、有意识地制定会计准则的阶段。
(三) 会计原则委员会 (APB) 时期 (1959—1973年)
1959年, 在当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欧文·坎宁斯的倡导下, CPA被会计原则委员会 (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 APB) 所取代, 标志着会计原则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它从解决个别的会计问题转到建立基本原理和重要原则的研究。APB有18—21名委员, 他们分别来自大型和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工业、学术界和政府部门。APB建立后, 对推进标准化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作出很大贡献, 曾试图克服CPA在准则制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但令人失望的是, 这种愿望未曾得以实现。在运作过程中, APB仍然受到社会各界的猛烈批评, 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由于缺乏一套比较完整的概念结构, APB对许多会计问题仍然采用就事论事的解决办法。结果是APB成员对许多问题的讨论缺乏一个共同的基础, 各个会计准则之间缺乏协调性。 (2) APB的成员主要来自会计公司, 无法广泛代表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企业规模日益扩大, 其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也不断扩大, 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逐渐成为一项公共事业, 而APB仍被视为为会计界自我服务的机构。
(四)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时期 (1973年至今)
1971年, 由于各界对会计准则制定工作日益增长的不满, 促使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两个调研组进行审查。一个Study Group) , 它于1972年提出的《制定财务会计准则》的报告, 导致了三个新机构的诞生: (1)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 负责制定会计准则; (2) 财务会计基金会 (FAF) , 负责任命委员会和筹集经费; (3) 财务会计准则咨询理事会, 负责提供咨询及有关服务。另一个是特鲁布拉德 (Robter·M·Trueblood) 领导的“财务报表目标研究”调研组, 它研究的成果为《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基础。
1.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FASB自1973年成立至今, 一直是负责制定美国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的民间性指定组织。它的成立标志着美国会计原则的研究已经进入高级阶段。自成立伊始就有非常明确的工作目标, 即建立统一的会计理论框架来指导证券市场会计实务问题。FASB发布的文告包括:《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SFAS)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SFAC) 以及《财务会计准则解释》 (FASB Interpretations) 。
FASB实际上不仅是一个准则制定机构, 还是一个会计理论研究机构, 其理论成果是由会计目标为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形式发布的, 主要目的在于评估现有准则并指导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
2. FASB制定会计准则制度安排的一般特征
(1) 独立性;
(2) 广泛代表性;
(3) 充分的程序;
(4) 权威性。
3. FASB取得的成就
FASB的主要贡献在于所颁布的一系列代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文件数以千页计, 组成一个公开透明、纲目兼备、层次清晰、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 (1)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2) 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3) 解释公告; (4) 技术公告; (5) 紧急问题工作组公告。
FASB先后制定了51份《会计研究公告》、31份《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以及130多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共同构成了美国的GAAP。
四、会计的主要特征综述
美国证券市场极为发达, 保护证券 (股票和债券) 投资者的利益是美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出发点和总目标, 而公认会计准则的制定, 也以维护这些投资人的利益为前提。
(一) 会计的基本理论
1. 理论上未将稳健主义确定为会计原则
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FASB概念公告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中, 没有确立稳健原则, 也没有将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和第二层次特征。这表明FASB对此持中立态度, 它认为: (1) 稳健主义是财务报告时应持的态度, 而并不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 (2) 一方面它认为稳健主义有其地位, 另一方面又与其他一些重要的特征相矛盾, 因而“应用这一惯例时要谨慎从事”;一方面强调一贯少报利润会自讨苦吃, 另一方面又认为非审慎地编制的报告并不会比稳健好。 (3) 稳健惯例没有强制性, 而原则却是不可违背的。
2. 不强求会计术语用词的统一
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对会计实务进行的是原则性规范, 各公司的具体会计处理有一定的灵活性, FASB并未制定统一的会计科目表和会计表格式, 因此, 各企业之间的会计名词术语和报表格式有着一定的差异。
(二) 主要会计方法
美国的会计管理反映了对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以及实现原则等传统观念的遵循。
1.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在清理前, 其账面价值几乎从未在重估或价格变动的基础上有所增减, 但出于稳健考虑, 根SFAS第121号《长期资产减值和长期资产清理会计》, 可将价值降低到公允市价。
2. 存货
存货一般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计价, 其中成本可以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后出法、加权平均法计算, 但后进先出法运用得最为普遍。而市价值的计价则是重置成本, 其上限为可变现净值, 下限为可变现净值减合理的利润。
3. 研究开发费用
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在美国采用的是稳健的做法, 即全部支出都必须在当期予以注销。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研究开发涉及太多不确定的因素, 一项支出与未来利益之间的因果联系难以确定。
4. 租赁业务
美国对租赁业务的会计计量强调的是“实质重于形式”。当与租赁资产所有权相联系的风险和报酬已转移给承租人时, 该项租赁应确认为资产的购置 (融资租赁) 。
5. 所得税会计
由于会计处理规则和税法计算口径不一, 存在永久性差别和时间性差异。
6. 投资
7. 商誉
商誉确认为一项资产, 但规定商誉不必进行摊销, 而且每年必须在报告单元层次上进行减损测试, 在特殊情况下, 要求进行基准评估。
(三) 报告体系
美国的财务报告是阳光下的报告, 上市公司所要求的会计披露是世界上最严格的, 这是保护投资者和稳定资本市场的必然要求。公司要向社会筹集、发行股票、债券, 则财务报表一定要向社会公布, 因此必然经过审计。一家美国大型公司典型的年度财务报告包括: (1) 管理部门报告; (2) 独立审计师报告; (3) 主要财务报表 (收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 ; (4) 管理部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讨论和分析; (5) 财务报表的注释; (6) 五年或十年选择财务数据的比较; (7) 有选择的季度财务资料。
(四) 合并会计实务
美国是提倡企业编制合并报表的先锋, 基于对投资者决策信息的需求, 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合并报而, 对于债权人而言, 各公司独立的财务报表显然优于合并财务报表, 从中也不难领略美国会计面向投资者的良苦用心。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6号意见书《企业合并》允许企业采用两种会计方法:购买法和权益集合法。大多数企业采用购买法进行合并, 也有相当一部分 (约1/5) 企业合并在满足权威性文献所规定的条件下, 按照权益集合法进行会计处理。1999年, FASB宣布要取消权益集合法, SEC也支持这种立场。
五、后安然时代的美国会计制度框架
针对安然公司会计造假案件所暴露出的会计、审计、公司治理等问题, 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通过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 (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and Investor Protection Act of 2002) , 也称萨巴尼-奥克斯勒法案 (Sarbanes-Oxley-Act, 以下简称公司改革法案) 。该法案实际上是在法律层次上对现代会计、审计和公司治理的一次功能定位和现代会计、审计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系统安排, 其发布也将代表一个新的资本市场监管时代的到来。
(一) 强化SEC的监督权
公司改革法案授予SEC以往只有法院享有的发布禁令禁止某人担任上市公司董事或高级经理的权力。如果SEC认为公众公司董事和其他管理者存在欺诈行为或者“不称职”, 可以有条件或者无条件、暂时或者永久禁止此人在公众公司担任董事和其他管理职务。以前, SEC需向法院申请解职令, 并且证明有问题的董事或者其他管理者为“实质不称职”。
(二) 要求设立扩大会计监督权的公司审计委员会
法案要求SEC在法案自2002年7月30日生效之后的270天内制定新的法规, 要求所有在美上市的公司设立一个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并至少包括一名“财务专家”的审计委员会, 对于达不到该项要求的公司将禁止其上市。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将直接负责聘用和监督上市公司的独立审计师, 并决定给独立审计师的报酬数额, 独立审计师被要求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负责。
(三) 成立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
法案创立“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 (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 PCAOB) 对美国注册会计师进行管理, 标志着美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制由行业自律为主的时代步入政府监督下的独立监管为主的时代。PCAOB由SEC任命的五名委员组成, 其中注册公共会计不超过两名, 其他三名委员都是来自会计行业之外的专家。
(四) 加强信息披露
法案规定公众公司进行实时披露, 即要求及时披露导致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信息。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应当严格遵循公认会计原则, 应当确保其准确性。财务报告应当反映出经注册会计师根据公认原则和证券交易委员会有关规则、规定所确认的一切重大调整。财务报告 (包括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 还应当披露所有重大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财务状况的变化、经营成果、流动性、资本性支出、资本来源以及收入费用的主要构成等产生重大影响的未合并实体或者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公司改革法案正是在联邦法律上确立了FASB制定公认会计原则 (GAAP) 的职权, 并要求在SEC正式确认FASB的法律地位之后, 根据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小按比例从上市公司收费作为FASB的开支所用, FASB资金不再来自会计师事务所的筹款。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FASB的资金来源和管理问题, 提升了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 确保会计准则的制定不受相关利益集团的影响, 以维护公众利益为首要任务, 保证会计准则的高质量和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六、借鉴与反思
理论性和权威性构成美国准则制定过程中的主线。我国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并颁布的, 作为行政法规具有准法律的性质。因此, 我国会计准则的权威性相当高, 同时具有很大的强制性。而美国的准则制定机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只是一个民间机构, 在权威性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从而导致准则制定过程经常受到利益集团的干预和反对。从理论性来说, 美国从1940年佩顿和利特尔顿发表“公司会计准则绪论”后, 一直在进行对会计准则的理论探讨, 出现多种富有独到见解的认识。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对会计准则进行讨论, 且多以介绍为主, 缺乏自己的理论认识和创新。我国的会计准则是在一种严重缺乏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制定的。我国日前尚没有逻辑严密、前后一致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 在具体准则和理论之间很少有直接的逻辑联系, 这些都是现存的问题。
(一) 有选择地引进美国会计准则的合理成分
由于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 中美差别很大, 并且由于国际利益之争, 中国只能有选择地引进美国会计准则, 它可以作为中国会计准则的参照系, 但不能替代中国会计准则, 能否引进, 主要取决于美国会计准则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用于调节与中国会计信息相关的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盲目地照搬是不可行的。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主要制定程序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因此, 目前我们要做的并基础上完善已有的模式, 使所制定的会计准则具有更好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尽量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
(二) 关注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
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与融合是一个长期求同存异的过程, 最终趋同的程度不得而知。鉴于未来“全球会计准则”的原则化或规则化程度难以预料, 因此, 对任何准则一味模仿都是不明智的。这要求研究者关注美国会计准则回归程度, 重点研究其准则变迁对各方利益的影响, 为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乃至整个会计、审计行业的监管提供借鉴。安然事件后, 不少人认为, 一些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交易设计规避“以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的规定, 因而“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可能会有效地防止上市公司对准则的规避。通过一些实证研究可发现, “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下, 上市公司也可以利用会计准则赋予的职业判断操纵利润。目前, “以原则为基础”和“以规则为基础”孰优孰劣, 难下结论, 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 只能关注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
(三) 加强我国会计研究
美国财务会计理论着重研究准则制定与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问题。通过大量引入和吸收制度经济学、理财学的研究成果, 美国的财务会计理论侧重于实证研究, 呈现出一种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局面。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研究日前仍以归纳法、演绎法为主, 缺乏实证研究, 比较粗泛, 多流于表面讨论, 大多是就会计论会计, 导致研究成果视野狭隘, 缺乏内涵, 深度不够。因此, 在当前各学科相互交叉的趋势下, 会计理论研究不能停留在单一层面, 必须大力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中, 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紧密结合我国特殊的环境背景, 真正研究出一些有自己特色的东西来。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特殊时期, 借鉴美国会计准则制定发展过程的经验, 可以使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更加规范、公平、公正, 并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
参考文献
[1]吴革.国际会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2]常勋.国际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3]郭玲, 王国茹.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启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8 (5) .
[4]董南雁, 张俊瑞.美国会计准则超载的透视与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7 (3) .
[5]张流注.浅议美国会计模式[J].财务视点, 2004, (1) .
[6]徐黎.美国会计监管方式转向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研究, 2006, (11) .
3.如何构建企业会计模式 篇三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
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制度,针对本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范围、管理要求和人员素质设计和实施的、用于指导规范会计工作的制度体系。在会计管理制度中,应该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会计机构设置。会计机构是组织和实施会计工作的组织。在一个企业中,会计机构是否健全,各职能岗位之间的运行是否协调,将对会计工作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建立适合本企业情况的会计机构,是改进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环节。一个高质量的会计机构,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首先,目标一致,在遵守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围绕企业主要经营目标设置会计机构,避免因为工作目标的差异出现相互掣肘的现象。其次,机构内各部门之间步骤协调,实现总体效率最高。第三,机构内部各个环节职责明确,实现业务分工在整体上的连续性和在各自工作步骤上的独立性。
2、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就要保证会计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有必要在会计管理制度中引进内部控制制度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的方法和程序主要包括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业绩报告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在会计管理制度中包含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将上述内部控制方法和程序恰当的设置在会计组织机构、会计核算报告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中,以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使内部控制真正成为会计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
3、会计人员管理。企业会计工作的主体是会计人员。对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管理,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是会计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一个必要条件。会计人员管理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会计业务和会计理论的继续教育。从目前情况看,会计人员的职称考试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并且成为企业聘任会计工作人员的主要依据。所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应该将重点放在考试后的继续教育上。要通过有关管理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使会计人员感受到增强业务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自觉的参加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同时这也是为会计人员创造提高会计业务水平的最好机会。
②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工作人员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会计职业道德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会计工作中带有规律性和共性的东西,是各行业会计所公认和遵守的。由于职业道德大多要通过会计人员自觉履行来体现,而很少靠强制规范来实现,所以为了促进会计职业道德的发扬和推广,应该在设置会计管理制度中,特别鼓励和提倡会计职业道德,并辅之以必要的奖励措施。
二、设置合理的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可靠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设置和运行,就成为企业会计模式设计的主要任务。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设置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指标、会计信息流程等几个要素的设置和这几个要素之间的有机配合。
所谓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的选择和确定通常决定于企业所在行业的惯例以及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影响经营业务的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的估计。会计信息指标体系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而应该提供的一整套数据,其中包括说明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指标,也可以包括反映企业现行状态和预计未来发展趋势的指标。一般地说,企业的经营业务越复杂,管理中需要会计提供的信息支持越多,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中包括的信息种类和数量也就越多。会计信息质量指标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和明晰性。这些规定都是定性标准,而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本企业的情况将其加以量化,以便于执行和操作。会计信息流程是指对会计数据的记录、分类、汇总、呈报的步骤和方法。即从原始凭证的整理、汇总,记帐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日记帐、明细分类帐、总分类帐的登记,到会计报表编制的步骤和方法。这个流程就是按照会计信息指标体系将原始会计信息分类拖入会计信息系统,按照预定的会计政策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按照会计信息质量指标的要求进行报告的全过程。所以,信息流程的设置,实际上是将上述会计政策、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指标融会贯通,付诸实践的过程。
由于会计信息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有差异,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某些情况下也不容易同时兼顾。所以在设置会计信息系统时必须要考虑具体情况。例如在设置会计信息指标体系时,需要了解向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相应地需要设置什么会计指标。在制定会计政策时,应该根据确定的会计指标体系来选择合理的方法。如:为了提供有关资产耗损情况的信息,就需要提供按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信息;为了提供有关商品定价决策的信息,就应该采用公允价格计量的成本信息。在确定会计信息质量指标时,需要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要根据主要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的价值取向来确定衡量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
三、建立建全会计监督机制
完善的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条件。监督工作由谁来做,如何做,这是会计监督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分离的体制来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内部的会计仅负责运行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必要的会计报告和其他信息,内部监督职能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会计信息的质量则由外部独立审计机构来评价和确认。这种思路的出发点是,将企业会计人员从双重身份的尴尬境地解脱出来。企业会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者负责,经营者对所有者负责,用于说明受托人经营业绩的会计信息,其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弄虚作假、是否歪曲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则要由企业外部的社会中介机构认定。与此同时,企业的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对会计信息失真承担有关责任。
4.本科会计教学模式创新 篇四
然而作为输送会计人才的大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现行的会计教学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对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会计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建立起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发展需要,有利于宽口径、厚知识、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学模式,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会计教学模式创新培养目标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不断趋向多样化和实用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使整个社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必然对会计人员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输送会计人才的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如何适应环境需求的变化,如何走出困境,唤发高校会计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如何加速会计教学改革,这是高校会计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全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本科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就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专业人员素质。
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和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是会计专业教育的首要问题,它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起着决定的作用,会计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与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科技及会计本身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相一致,取决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明确为: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对这种专门人才的培养,既要包括对会计专业素质(如精深的会计专业知识、会计职业道德、对经济现象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包括对其基础素质(如政治思想素质、综合能力素质、创新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的培养,换言之会计教育的目标不能只局限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会计人才,而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方面。
对学生而言,大学毕业本身并不表明已掌握了会计工作的经验和技能,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才是学生成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前提,也才是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意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对本科会计教学改革的设想
基于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对本科会计教学改革最迫切的是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现行的会计教学模式,建立起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发展需要,有利于宽口径、厚知识、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
1.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根据会计专业既定的培养目标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是培养会计专业素质与基础素质兼备的会计人才的前提条件。
从目前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从而导致就业机会减少,这样会计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大大减弱了。
所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合格会计人才成为关系到大学会计专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鉴于此,一套合理的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应该做到:首先要具备超前性,以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否则,学生毕业后就难以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其次,要体现灵活性,教学计划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并不是多年不变的,而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每年都对以后各年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及时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既体现会计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性,使多学科的知识相互补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应一言堂,要充分听取专业教师及有关专家的意见,使之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因此,考虑到我国的实情,可以多渠道地建立会计院校与会计人员需求部门之间的联系。
一方面可以利用政府部门作为中介,建立起会计院校和人才需求方之间联系的桥梁。
政府部门定期地邀请会计院校和需求单位举办会计教育研讨会,或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一些调查研究等。
另一方面是发挥各级会计协会的作用。
如国家和各省市的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他们一向关注会计教育,并且与实务界具有广泛的联系,可以在沟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是各个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可通过邀请会计人员需求部门座谈、授课等形式,主动与会计人员需求部门接近。
通过这些方式,了解会计人才的需求动向,将信息反馈给教育部门,制定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
2.全面改进会计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而目前我们的会计教学课堂仍被“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所垄断,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所以在会计教学方法的操作上应注意以下几点:在传授知识方面,要将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教学相交融,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巩固会计专业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辅导、作业等形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导地位。
教师作用的关键是启发、引导。
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和实践素质;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精心安排,避免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打破或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
采取互动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查阅有关参考资料,然后抽时间组织学生讨论,阐述他们的观点,并要求学生注意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最后将所有的观点和意见由学生进行整合,形成总结式的结论。
这样做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方面,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与其他学科相比,会计学带有十分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对这种技术知识的掌握更多地依靠实践。
所以,会计教学中实践教学应是与课堂教学并重的一个环节。
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建立自己的模拟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核算方法。
从目前实施的模拟实践来看,可以说各个院校都有模拟实验室和整套的会计模拟实习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在模拟实验室中教师的演示和亲自动手了解具体会计行为的操作。
但目前学校主要是手工模拟实验室,而社会上的会计电算化已基本普及,我们应该在手工的基础上,开展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教学,利用计算机模拟进行仿真,使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会计工作的乐趣,体会到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人员分工协作的必然性和严肃性。
二是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是会计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岗位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实习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因为有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实际经验较少。
这样可以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教学水平;又使学生感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适应性;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判断和怎样行动。
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更积极的教学法――是案例教学。
为了达到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我们既要保证全部案例使用的是真实资料,既体现我国企业经营的特点,又体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可以促使学生全面地看问题。
在内容安排上,尽可能的反映会计课程的基本问题、知识要点和难点。
充分体现会计在理论、实务与政策方面的统一,体现会计对特定的经营环境和案例教学的实践性、操作性要求。
我们又要保证案例的多样性和全面性,这就要求我们所有的案例资料在正式列入教学之前,都要经过教师们精心选择,认真分析。
在案例的选取和内容的安排上,尽可能的反映会计类课程的基本问题、知识要点,既要全面考虑,又要把握难点。
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案例教学与理论应用紧密结合,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学生们在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时,都能做到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参与热情非常高。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开动脑筋,认真慎密地精心思考的习惯。
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
锻炼学生再不圆满的条件下做出自己决策的能力。
现实的经营活动中,很多的问题是没有一种精确答案的,这不仅仅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到了综合知识掌握对解决问题的益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模拟机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不仅仅是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过程,而是要运用会计资料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
使其会计职业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在教学手段方面,要筹集尽可能多的人力物力才力,大力推广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会极大地推动教学改革,在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现代化的技术将为会计教育的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既有助于直观、形象地组织教学,又有利于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更重要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将会在我国逐渐普及,会计实务工作如果还停留在手工上,将会被时代淘汰。
总之,会计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也将快速驶入快车道。
我们深信会计教育必将从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向对学生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会计教育必须从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向多样性、多层次、突出各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方向转变。
其中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如何学习是会计教育改革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底萌妍:高等院校本科会计教学若干问题思考.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第四期
[2]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0第2期
[3]宋胜菊刘学华:加入WTO与中国高等教育.当代会计前沿问题探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版
新准则对本科会计教育的影响【2】
[摘 要] 本文就新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对本科会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适应新准则要求的教育目标,改进教学内容,加强会计基本理论的教学,应用网络技术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
[关键词] 教育目标 职业素质 职业判断能力
进入21世纪,中国的会计环境主要特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会计实务日趋复杂。
适应新的会计环境,2月,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颁布,1月1日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
新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对本科会计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5.对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利弊分析 篇五
一、对会计集中核算的优点分析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促进会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过程中,在规范会计的基础工作,强化资金管理,加强会计监督,合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方面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效。
(一)减少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会计信息是指按照会计制度、会计法规以及会计程序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所产生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加工,形成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信息。因此会计信息中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三分离一公开”的基本做法,有效的减少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同时由于这一核算方法减少了核算的中间环节,因此大大的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
(二)强化了财政监管力度,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加强了会计监管力度。会计业务处理过程的公开化,彻底打破了过去分散核算形式。取消单位自设的银行账户,单位财政资金的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进行,统一核算,会计中心有权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每笔支出和凭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各单位遵守财经法律法规的意识,解决了财政监督和管理缺位的问题。由于对单位资金支出和凭证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就使得每笔资金可以按预算、按项目使用,因此大大的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严格执行
财务集中后实现了资金全过程监督,做到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问效。比如在处理报销、结算等业务时,核算中心对报账人员持有的原始凭证如有效票据等进行层层审核;在审核的过程之中,有效避免了原单位领导的人为干预,所批款项也是直接到达单位。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会计一级核算系统,将有效的实现对原始凭证的真伪、资金的支付去向和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的全过程监督,真正防患于未然。
(四)便于财务报表及时准确上报
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报表统一由核算中心出具、上报,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之前财务报表上报的时间周期,从而提高了上报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由于报表的及时和准确,有利于决策者和经营者及时全面了解单位整体经营情况、资金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是经营管理者进行经济预测和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对会计集中核算的缺点分析
(一)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弱化
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出现脱节,也就是说,原单位依然保留财务管理职能,但是会计核算工作则交由会计核算中心去进行。这样做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影响了财务工作的有效性,导致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弱化。与此同时,由于核算单位内部的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消失,报账员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影响了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二)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增加了审计部门审计监督难题
在会计集中核算实施中,会计业务决策者与执行者分离,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从而相应地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核算中心作为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中间人,在会计监督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盲点,在会计责任问题上出现真空地带。如果出现会计财务处理差错、单位会计信息
失真、违法经济事项等问题,被核算单位认为本单位没有账户及会计人员,不再承担会计责任,因此在追究会计责任时很难界定双方的责任大小,形成单位与中心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使得资料提供、具体询问、责任认定难度加大。
(三)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一名会计人员往往要兼任多个单位财务,甚至有的单位报账员将手工记账凭证做好以后,会计人员只承担审核后录入电脑记账的工作,核算中心成了记账机器,对各报账单位的业务事项知道甚少或根本不知道。会计人员对单位报来的发票只要手续齐全就予以入账,无法判断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会计的预测、分析、监督职能无法发挥。
(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监控
作为最基本的会计资料,原始凭证不进能够反映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而且还能判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所以针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和监督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但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由于初始未能参与单位的具体业务,所以就只能根据手续是否齐全、票据是否有效来判断单位报账是否可以报销,至于其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就无从判断了。
(五)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
会计核算进入中心以后,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无人重视,许多单位管理不到位,造成固定资产入帐不及时,特别是固定资产台帐与卡片经常不入帐,造成帐面长期挂帐,帐实不符。从而造成资产流失。例如:单位固定资产的帐是会计核算中心记账,实物管理是由单位管理,会计核算中心入帐只按发票简单记账,不同的设备不记设备的详细名称,所有的设备都只写专用设备,当单位入固定资产卡片时,拿政府采购合同都对不上,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会计责任主体
立法部门应尽快根据实际制定有关会计集中核算的法规文件,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明确被监督对象的主体和应该承担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以及会计核算中心附有的监督连带责任,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
(二)强化核算中心的监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要改变核算中心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的职能,必须使其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彻底扭转将会计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核算中心不仅要严格按照财经法规办事,同时也必须强化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监督,比如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当明确是否可以支付,如何支付等问题,明确后才通知国库和银行付款。会计核算中心只有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才能为企业内部的决策者和经营者提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的建议,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三)提高认识、健全机制、规范管理
为了处理好核算、监督、管理的关系,全面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应从认识上、机制上加以解决。建立约束机制,包括建立定期深入单位制、经济活动分析制等。各单位则应支持会计人员到本单位调查研究,主动接受会计监督,认真听取意见。同时会计核算中心定期和不定期地提供会计信息。
(四)加强并完善往来款项的清管制度
会计中心的主管在对往来款项进行清理时,要认真核对辨别,根据款项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处理,尽量避免往来款与预算外收入、其他收入串户入账。定期清理往来账款,避免长期挂账,同时催促单位定期清理避免形成坏账。对呆死坏账进行清理上报经上级管理部门批复后调整,严防利用往来款项调节财政收支。
(五)建立健全财产物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
要按照“管得住、行得通、效率高”的原则建立财产物质内控制度,比如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与之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还需主动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比如财政内部监督部门、审计、税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形成监督网络系统,形成会计核算中心与单位相互牵制的机制,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质的安全。
6.会计模式 篇六
一、德国的会计模式
会计模式就是指一定的会计环境中对会计活动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 会计模式又包括: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会计规范、会计核算、会计报告、会计监督、会计教育等会计的方方面面。
在西方学者看来, 德国会计模式的基础就是宏观经济, 会计制度受到政府、税收、法律的影响比较大, 在处理会计事务上注重法律的指导作用。德国会计制度在受到政府和法律两方面的有效引导和控制之下, 发展的比较健全和完善。尤其是会计理论和审计实务比较先进, 其会计规则主要是服务于政府的经济政策。德国会计模式的独特性, 使得其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 会计规范法典化
德国是一个法治国家, 是一个典型的成文法系国家, 在会计记账的基本原则、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审计等各种会计事务活动中都具有相关法律详细的明文规定。德国除了在法律体系比较完善以外, 其中德国司法制度和执法能力上也有着鲜明的特色。德国的法律体系完善, 法律设计到德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 其中德国的会计规范相关法律主要是:《公司法》、《商法》、《税法》三大法律。
《公司法》是对德国会计最具主导影响作用的法律。比如, 《公司法》中对公司固定资产折旧中表述是这样的:企业的流程资产应该按照企业成本可变现净值或者重置价格中的最低者来计算, 企业的年末财务报表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严格审核等等。《公司法》对法律企业的影响比较大。
《商法》详细的规定了企业的核算规则、编制规则、记账规则等, 适用于全国所有有限责任企业。商法中的规定只是一个总括性的要求, 所以在实际的经济制度下, 对会计原则和准则的影响不起多大的作用。
《税法》在对德国公司的具体约束上比较细致。《税法》规定企业收入费用的计算方法、具体分配方法、财务记账等必须严格按照税收目标来处理, 企业的财务表表的收益情况必须与企业的税收收益保持一致。
(二) 会计核算注重稳健性
在德国企业中, 无论是公司法还是税法在企业的财务核算中都是具有稳健性的。例如, 企业的所有负债, 包括企业的还未实现的损失等都必须全面的纳入计提准备, 对于还未实现的利润不得予以确认;企业的流动资产按照企业的成本、可变现净值或、重置价格三者中的最低者来计价。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帮助企业合法的低估其企业利润, 从而减少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 会计管理体制松散
德国在会计管理体制上还是比较松散的, 德国目前所具有的会计管理机构主要有:会计协会、会计委员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德国会计协会创立于1931年, 已经具有90多年的历史, 是德国会计职业界的代言人, 主要负责德国会计职业的具体标准等;德国会计委员会简称为GASC, 创立于1987年, 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会计管理机构, 其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制定关于合并财务报告方面的会计准则;德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创立于1961年, 其主要职责就是, 维护全体成员的职业利益, 同时监督认真履行其所承担的义务, 注册会计师协会最终还是受到德国联邦经济部的监督。
(四) 会计准则和基本会计原则的制定注重国际协调
最近些年来, 由于受到欧盟的指令影响, 德国也在吸取欧盟对自己有理理的指令, 并为此不断的丰富其商法的内容。德国是欧盟工体的主要成员国之一, 德国的会计组织也是国际会计标准文员会的创始成员。在1993年, 德国参加IASC理事会的代表人数增加, 其发言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在1994年德国开始研究讨论会计国际化标准的必要性。在1995年3月, IA SC理事会在德国召开。
二、德国会计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会计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了,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不同国家由于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宗教、名族、语言等社会环境的不同性, 导致各国国家的财务会计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一) 社会文化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共同价值和观念, 其中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文化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 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财务的体现。一个国家的法律政治等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世界各国的会计制度都受到其特定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德国会计模式也受到德国其特有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德国会计模式受到其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法制观念强, 倾向集体主义, 权力距离较大。。德国属于日耳曼民族, 该民族长期生活在罗马帝国境内, 他们信奉罗马基督教, 直接受罗马文化下的国家制度及法制的影响。罗马国家的文化对德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德国社会里, 任何事情都是有法可依的, 德国全体市民都很自觉的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 严格以法律己。所以德国的会计模式也受到法律的影响, 受到法律的严格监督。
其二、在教育方面也非常注重长远规划, 特别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的教育事业只从18世纪就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到20世纪就已经名列世界先进行列。德国学生小学是五年制, 当学生念完5年小学以后, 就会对学生进行分流, 采取“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实质上就是学生在学校读书的同时还得兼职到企业工厂等实习实训基地去实习实训, 这样以来就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很好的提高。德国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也是高标准高素质, 这样为德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德国, 对会计注册师的要求也是相当的严格, 要想成为注册会计师, 那么就必须要从大学获取高级研究生学位。
(二) 经济体制的影响
德国是一个老资本主义国家, 国家体制是私有制, 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限制垄断。市场经济的竞争次序不是单方面受到经济的自然秩序和国家的法律秩序来维护保障, 而是要依靠两者的共同来实现, 只有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 在由国家和政府来维护。市场的有序竞争会给市场带来活力, 但是过度的竞争将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结果, 所以只有国家政府的对其进行一定的干预, 才能体现竞争的公平性。
(三) 法制的影响
德国是一个法治国家, 在德国无论是国家行为还是个人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约束, 在德国一切事情都是有法可依的。在德国的会计审核时, 就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来规范处理, 要有相关明确的报表。
德国的法律体系的条理性和逻辑性都很强, 任何规章制度都是有法可依可循的。在德国会计的规范主要是受到商法和公司法的影响, 税法对公司的约束又要比商法和企业法更具的明细。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德国会计模式有着其独特的个性, 受到其独特的会计环境的影响。德国会计模式有着国际化特征,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 有很多地方值得去学习和借鉴。如果将德国的会计模式能够灵活的应用在我们的会计模式中去, 那将是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一大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王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3]常勋, 常亮.国际会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4]冯文伟.国际金融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7.浅析会计教学的改革模式 篇七
关键词:基础会计 教学模式 创新
Brief analysis Accountant teaching reform pattern
Cai Xiaoyan
Abstract: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unceasing development,traditional accountant educated has been under the enormous impact.The foundation accountant’s teaching work also 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innovates unceasingly,adaptation trained new accountant talented person’s higher request.The development innovation teaching,raises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improves student’s quality,educates the important issue now which the teaching needs to study.
Keywords:Foundation accountantThe educational model Innovates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133-0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各种创新的相互融合。只有持续创新和全面创新,才能保持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知识经济,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的会计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匮乏的。
在这几年的会计教学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些创新教学模式,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形成良好的交际氛围,有效地实现会计的实践运用性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学,谈点粗浅的见解和尝试。
1.传统会计教学存在的缺陷
1.1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场所,以教科书为依据。在会计教学方法上,目前还存在“填鸭式”、“满堂灌”的旧的教学方法,没有采用科学的应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学生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多注重会计理论,忽视了理论同会计实务的结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记笔记来接受知识,缺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导致学生缺乏分析问题、探索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会计这门课程的一个总体认识。甚至会有这种情况: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后,竟不能系统地回答什么是会计,会计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究竟教会了学生什么知识产生了疑问。
1.2 教学手段落后。目前,仍有一部分学校的会计教学,依然是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作为会计教学的主要教学工具。一本《基础会计》教材使用多年,内容都没有任何改变。在社会和一个经济情况不断变化的时代,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新政策、新法规不断颁布与更新。这就迫切要求会计教材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会计内容,否则必然导致课堂讲授的会计原理、会计原则及核算方法与会计实践活动的脱节。会计教学处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断变革和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以适应信息不断更新的特点是一必然趋势。
1.3 实践过程缺乏仿真性。《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所引用的资料大多是虚拟的或打印的黑白样式,尤其是原始凭证,学生很难得到填制真实凭证的机会。除此之外,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影响着经济业务的处理,由于缺乏一种仿真的模拟环境,一旦离开教师的讲解,面对大量的凭证、账薄、报表和形形色色的经济业务,学生将无从下手。
1.4 课程考核不规范。在会计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的考核中,大多采用传统的闭卷方式。闭卷考试的试题相对简单,且大多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为主,分析性综合题和会计实务题比重偏低。这样,致使一部分学生依靠考前突击,背答案、抄笔记也能通过考试,没有达到考核学生会计实务的目的。此外,在会计课程成绩考核中,动手实训的成绩虽然占有一定比例,但比重偏低,期末考试的重要性依然突出,学生成绩的优劣仍然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必然导致考生平时学习不努力。
2.对会计教学应树立的新理念
2.1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都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着眼于引导,当好“导演”,而不是“主演”。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探索、自我提高,以达到离开教师能够独立研究、创造性劳动的目的。
2.2 传授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相结合。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离开知识则谈不上能力。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多未必能力强。知识,只有加上运用知识的智慧和才能,通过实践方能转化为能力,离开思维的知识只能成为一种僵化的东西。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智能结构。这种对培养能力的要求,要同传授知识的要求一样纳入教学计划,写进教学大纲,安排在教学全过程之中,并使之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
2.3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动手式教学观。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问题的场所,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课堂教学应该坚持“少而精、动手式”,“学为主、教为导”的原则,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4 丰富知识内涵,讲求教学语言艺术。会计基础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注意挖掘知识内涵,增加所讲授内容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幽默风趣、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能给课堂学习增添情趣,增加知识的吸引力;生动活泼的故事、贴切的比喻能启发人们联想和思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这些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够寓庄于谐,寓教于乐,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2.5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出作为未来会计职业的从业者需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和专业技
能,具备怎样的综合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将会计职业与自身发展联系起来,树
立自信心。
3.改进会计教学的基本设想
作为教师,尤其是会计教师,面对市场经济下不断涌现新的会计事项以及先后出台的企业会计制度、财经法规、规章,会计教师要主动参与变革、适应变革、接受变革,与时俱进。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务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增补教材。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含实训大纲),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科学性,反映出会计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突出其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创新教学在教师要求上,不再只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学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
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基本要求是: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训练和创造方法的教育。基本思想是:变革陈旧落后的“知识”型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人本”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创造中学会创造。
3.1 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场所,激发创新热情。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将教室(多媒体教学)与会计实验室合并为教学场所,方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即边学习边实践,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不再是分离的,而是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
教师可根据所讲内容采用多媒体、投影仪、光盘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在听完老师讲的内容后,可随时在教室中进行实操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动手性以及创造性。在这里,任课教师既是学生的理论老师,又是学生当场实训时的指导老师。如账簿这一节,账簿的形式多种多样,填制要求更加严格。在讲解账簿理论的同时提供给学生实际的账页,学生边观察实际账页边学习账簿的种类和填制要求,并随堂练习填制。这样加深学生对账簿的感性熟悉,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所练习的部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讲完会计核算程序后,即可模拟实际公司的业务,从填制原始凭证→记帐凭证 (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帐凭证 ) →登记日记账、明细分类帐→填制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帐)→登记总分类帐户→编制会计报表。这一系列的财务实训,可安排一个星期的集中手工记账实践教学。通过学生在创新教学场所中的模拟企业的会计部门,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模拟练习,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未来工作的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单位对就业者有工作经验的要求。此外,在学生已基本熟悉手工记账方式下会计核算的程序和内容后,可再安排3~4天的时间将财务实训在计算机上操作(即会计电算化),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模拟软件必须是完全针对《基础会计》的,不能直接采用用友或金蝶等现有的财务软件,我们可以采用VB、VF、C语言等高级编程语言自行开发《基础会计》的教学模拟软件,为《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操作平台。
这样的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对会计这一领域有了深入的了解,进而享受会计这一职业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样的一体化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创新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这样的一体化教学场所更是激发创新热情。
另外,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使授课变为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的事件,进行真实的核算、决策、咨询,而教师在其中起到一种中介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将会变成一种主动的自发的要求,而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不过,这需要企业的大力配合,需要教师对相关的知识比较熟悉。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也应尝试利用互联网络、电子邮件或闭路电视来进行远程教学。这些做法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而另一方面又大大增加学习时间的机动性。
3.2 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矛盾,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由于实践经验和职业体验不足,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知识“空洞”、“枯燥”的感觉。因此应注重多采用灵活多样的、能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除了会“听”会“看”外,还会“用”。通过综合运用各具特色的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者的管理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我在讲完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后,我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从银行提现金应编制什么凭证?有些学生认为只应编制现金收款凭证,也有些学生认为只应编制银行存款付款凭证,还有些学生认为应编制现金收款凭证和银行存款付款凭证两种。同学们展开激烈争论,究意哪一个答案对呢?如果单从收款凭证、付款凭证的概念来看,这笔业务似乎既可编制银行存款付款凭证,也可以编制现金收款凭证,若这样,就会造成不同的企业可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造成重复记账,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我再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依此类推,将现金送存银行时又该编制什么样的凭证?学生都知道应该编制现金付款凭证。只要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热情就能被激发出来。
又如我在讲“会计平衡式”这一节时,提出教学目标就是全班学生要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平衡等式,教学材料和背景:以全班同学创建公司引入,公司如何筹运资金,使用资金,当资金缺乏时如何解决,由学生根据有关材料去发现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整个教学过程,在民主的课堂气氛进行,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大胆发表见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取得很好的效果。
3.3 设疑引导,训练创新思维。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教师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设置疑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激发其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可以打破平铺直叙的授课方式,使课堂教学动静相生、起伏有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这一节,我先不讲,而让学生分组完成学习,5、6人一小组,对不同的经济业务进行讨论,如何辨别、填制原始凭证,如何把现实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在会计凭证上去,学生通过翻书结合所学内容,遇到问题先在组内探讨解决,这样既可充分发挥组内每个人的力量,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又能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分散的、零乱的知识,亲自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之后我再列举各种类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在提供给学生各种真实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上,边讲解理论边观察实物,使学生加深对凭证的感性熟悉。此外,随堂让学生动手填制,促进学生快速把握凭证填制的基本技能。
3.4 创新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由于会计教育的中心已从原来的知识灌输转变到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上,教学方式也由注重结论转移到注重过程上,因此用一两次考试判定学生能力的考核方式就显得不合时宜。我们有必要推行“静态考试”+“动态考试”,“静态考试”占50%,主要是测试学生的基本理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灵活运用;“动态考试”占50%,主要测试基本技能、模拟实训的掌握情况,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静态考试”试题类型由一些记忆性试题和选择性试题改为业务综合题和案例分析题。必要时,对于一些非常复杂的接近现实的案例分析题,可以组成小组共同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动态考试”则通过一系列的模拟财务实训,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最终生成财务报表并打印出来。这样的“静态考试”+“动态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改变了以期末笔考为主要得分来评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好坏的现象,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考核。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会计老师要根据社会需要,在创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职业学生成为会计从业人员的主力军。
会计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关键在于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学观。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用以指导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蔡日增.《创新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表于《中国科技信息》 2007年 8期)
[2] 何军峰、黄红球.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会计之友,2006.3
[3] 王淑萍.提高会计课堂教学效果途径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6.1
[4] 郭秀珍.会计实践教学全仿真操作设想[J].会计之友,2006.3
[5] 陈黛、李爽.新会计准则全面发布挑战帷幕拉开[J].会计师,2006.3
[6] 陈录.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4
[7] http://www.54wj.com/
【会计模式】推荐阅读: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改进的探讨07-10
审计论文: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兼论行业自律10-01
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与用户模式范文11-24
新形势下农民工培训模式及就业模式研究09-10
商业模式理论06-17
考察材料模式06-18
介绍运营模式06-20
养老模式创新07-07
高效课堂模式07-12
酒店实习模式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