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美国的诞生》的教学反思(精选14篇)
1.课文《美国的诞生》的教学反思 篇一
《美国的诞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12课,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历史基本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重视引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或图片来掌握历史知识,学会从图中寻找历史信息,通过看图、分析图,学生们增强了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2、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华盛顿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学生们通过评价华盛顿,认识到了华盛顿是一个意志坚强,光明磊落,大公无私,诚实可靠之人;他的人格魅力至今倾倒着世人。也认识到他所拥有的可贵品质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所应学习的。
3、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理念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去,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愿意探究历史的兴趣。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时,我让学生自行介绍波士顿倾茶事件、来克星顿枪声、《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战役、约克镇战役等历史事件。在介绍中,学生基本掌握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4、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
学习世界历史时,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让学生的历史知识形成体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启发引导学生把美国独立战争跟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这两次战争都是以弱胜强的民族战争。也认识到,在战争胜败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也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此基础上,学生还总结出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
①战争的正义性。
②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
③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支援。
2.课文《美国的诞生》的教学反思 篇二
一、美国宪法诞生的历史轨迹
(一)“阶梯式”的建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产生是由来自外部的压迫与内部对自由市场渴望以及联邦各州之间共同利益的需求所角力形成的。17-18世纪,拥有“日不落”之称的英国战胜其他殖民者的势力,横跨大西洋在美洲东海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随着北美殖民地工商业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通过制定印花税条例与“唐森德税法”(1)等一系列手段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和掠夺直接限制了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随着双方之间矛盾的日益激化,导致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从波士顿倾茶事件演变到莱克星顿的枪声再发展成《独立宣言》的发表直至《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在美洲大陆呈现。
(二)“有限约束”的联邦条款
美国宪法的诞生是其本土长期而渐进立法进程的产物。独立后的美国在获得自由之后各州开始着手联合组成同盟。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确定美国“各州保持其主权、自由和独立”。由于此条款赋予邦联政府的权力有限导致其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中央政府,尤其各州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对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十分迫切的。
(三)“民主雏形”的制宪会议
制宪会议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制宪会议中提出的主张与方案奠定了美国宪法最原始的雏形。由于联邦条款的约束力有限,1787年2月21日各州代表在邦联国会邀请下于费城召开修改邦联条款的会议。而以詹姆斯·麦迪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首的部分代表则希望无需修改联邦条款直接建立一个新政府。在长达4个多月的激烈争论,以华盛顿为代表的美国开国先驱们提出弗吉尼亚方案(2)、平克尼方案(3)、新泽西方案(4)、康涅狄格妥协(5),在会议中顺利成型,最终南北双方代表达成妥协。制宪会议根据妥协方案制定了宪法草案并由37名与会代表签字通过。
(四)“人权法案”的胜利批准
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美国宪法不仅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法律基础还把它把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树立了典范对后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发展与拓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1787年美国宪法草案公布后,联邦议会将宪法交由各州审批。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尽管存在着某些争议大多数民众希望建立起治理美国的基本架构,在此基础上第一届美国国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第一至第十条修正案世称“人权法案”。
二、宪法的三大逻辑起点
美国宪法制定与诞生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多元性与独特性,其所设计的政治制度与美国今天的发达和强大具有不可否认的密切关系。其逻辑起点是奠定宪法精神最核心的基石。
(一)民事权利———价值起点
1. 洛克的理论
洛克的《政府论》(6)中的理论是美国宪法产生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其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公民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围和目的。依照洛克的理论思维,他认为人们进入法权社会创造与获得权力的目的是保护其自身的民事权利其最核心的是财产权。法律一经制定,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必须平等地服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逃避法律的约束与制裁。政府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任何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容侵犯的。因而可以显见民事权利是洛克《政府论》中重要理论阐述点。
2. 杰斐逊和麦迪逊对洛克理论的继受和发展
作为《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杰斐逊在其《独立宣言》中提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7)可见他将属于民事权利的某些内容更加清晰化与合理化。而麦迪逊在设计美国宪法和宪政时,也是从民事权利出发,并且也以财产权保护为主。他认为,人因能力的多样性导致其创造财富的差异性,政府需要认可其存在性并加以保护。统一的政府的合法范围的界定者是:民事权利保护。
3. 宪法的规定
美国宪法开篇就明示了:“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的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和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乃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这一部宪法”。(8)此话提到的福利与幸福尽管没有明言其与民事权利与内在联系性,根据事物的性质与逻辑性是可得出的。
(二)民主———制度起点
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美国人民对民主有着不一样的体会,从摆脱殖民统治那一刻起民主思维与观念已深深地植入人心中,独立后不久各州都已建立一套相对健全民主制度。鉴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美国宪法制定者与开国先驱者们在制度空间变通性不大,只能在民主程度与模式上加以创新。以麦迪逊为代表的宪法制定者们提出联邦政府的制度模式为:“共和政体”,民主政府是可以保障大多数人直接或者间接获得一切权利且在自愿的前提下赋予一些人在一定期间一定职权进行管理,而民主是这一切的前提条件。
(三)偏私———人性起点
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利己,是人最终的根本属性。以人性恶或人性的偏私估价为人性起点是美国宪法制定者们设计宪法时最原始的动机与思想根源。按照洛克的理论他认为:“当权力慢慢无节制地集中到某一个人或者少数人手中时,因人本身具有必可避免的人性弱点会使他们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法律进而攫取权利,给整个社会带来无可估量的破坏性,这是违反民主社会的目标的。”(9)而孟德斯鸠是从一个相当灰暗的关于人性的观点开始论述的。他认为“自私、骄傲、妒嫉是人与生俱来的,人性恶是一种很常见的普遍趋势,防止专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野心对抗野心。”(10)洛克与孟德斯鸠关于人性偏私的观点为宪法制定者们提供了一种理性价值思考,正因如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美国宪法的合理性。
三、美国宪法的历史地位与贡献和我们的反思与借鉴
(一)历史地位与贡献
作为世界近代法制史上有着重要价值的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美国宪法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巩固树立了一个典范,也奠定美国民主制度的基础,同时有效防止了独裁专制维护与保障了美国民主。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强而有效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稳定性与衔接性。宪法中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思想运用在中央与地方政权构建上,既体现横向平衡性与纵向层次性的和谐统一,也有效地调动联邦与地方施政的灵活性与积极性,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开创了近代政体新形式,既确保了共和,又加强了主权。“这部宪法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具有美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联邦制、政府权力制衡及人民主权等抽象理论变成了现实”。(11)这部宪法包含着主权在民、有限政府、分权制衡的宪政精神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借鉴价值。
(二)我们的反思与借鉴
作为立国之法的美国宪法,不仅使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开始就依宪建立,而且使其依宪行使,从而使宪法立于一切权力之上,既保证了其相对独立性又促使其权利的相互制衡。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出发,作为美国宪法重要精髓之一的分权制衡原则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就我国而言,政治体制中也存在一定程度权利制衡约束机制,国家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是相对独立的互不存在隶属关系。检察院与人民法院对触犯法律的国家公职人民有权进行独立审查与审判。但是这种制衡与美国强调的三权分立原则相比更多地体现在权力设置之间,制衡上缺少有效的统一性与协调关系。如,司法机构对地方在财政上有一定的依附关系其独立审查与判案上或多或少受到一定人为与外部压力的影响使其公正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因而,借鉴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原则中的司法独立和司法审查权对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很有探究价值。
摘要:美国宪法是当今世界最古老的一部成文宪法,在经历200多年的风雨洗礼中,美国宪法始终保持其鲜明活力与绚丽色彩。民事权利、民主和偏私分别是美国宪法的价值起点、制度起点和人性起点。正因为有这种理念的植入与延伸使得美国依然延续着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扩散性”。文章将从美国宪法诞生独特性出发阐述其历史地位与贡献,并解读这部宪法的优劣特征,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作重要借鉴与启迪。
3.欧元的诞生与美国的忧虑 篇三
有人说,欧元的诞生创造了一个新的欧洲,这话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欧元的启动,有助于欧洲国家金融实力的加强。从长远看,它还会推动欧洲进一步走向统一。
对于欧元的出现,美国人的反应比较复杂。华盛顿认为,美国在军事上有一个值得信赖的盟友,但在金融领域,却多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美国金融界的人士很早就预感到,欧元将会对美元构成一种极大的挑战;而美国政界人士更为关注的是,美欧跨越大西洋的战略联盟到二十一世纪能否保持不变,他们担心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会受到削弱。而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对欧元则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既不买欧洲的股票,也不去欧洲旅行。
其实,从去年下半年起,欧元就引起了美国舆论界和财经界的普遍关注。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对欧元给美元带来的冲击感受非常强烈。总部设在芝加哥的苏黎士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戴维·黑尔说:“从今后三年看,欧元会对美元构成严重挑战,美国应该重新考虑自己的位置。”一位贸易界的专家指出,欧洲10多个国家将在其日常贸易中,逐渐减少使用美元,这对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利。比如说,盛产石油和天然气的挪威,为了双方都便利,肯定会要求购买其石油的欧盟国家支付欧元而不是美元。若是这种趋势从西欧逐渐扩展到东欧,美元在整个欧洲的影响力将会大大下降。英国巴克莱银行在美国主营投资的巴克莱资本集团董事劳埃德认为,欧洲国家去年5月建立中央银行之后,力求将通货膨胀控制在2%以下,再加上欧洲的往来账户有很大的顺差。这种低通账、低利率的基本经济结构,会使欧元保持强势。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就意味着美元的升值已经到头了。
国际投资界对欧元基本持乐观和欢迎的态度,而由欧元创造的新资本市场,将会吸引其他国家到欧洲募集资金,这对传统上一直是世界头号融资市场的美国,将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欧元的诞生和新资本市场的形成,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资,这会为欧洲这个非常发达的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欧洲的股票市场规模虽然只有美国股市的40%,但它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
二大证券市场。国际投资者会增加在欧洲的投入,以图取得更高的回报。不论是欧洲内部的投资者,还是欧洲以外的投资者,在今后几年都会逐渐增加对该地区内各种股票和证券的信心。
前德国投资公司经理对意大利快意汽车公司的债券不感兴趣,因为他担心快意公司的财务状况不佳,而不是担心意大利里拉贬值。现在德国和意大利都使用欧元,以前那种因对方货币贬值带来的风险已不复存在,而如今德国投资者已将快意债券视为
德国公司的债券。随着欧洲国家之间金融上的交往进一步扩展,将使过去只在本国市场上非常活跃的退休基金和保险公司走出国门,将其他十个国家的市场都当作自己的领地,从而使原有的投资范围迅速扩大。最近一年以来,欧洲许多国家基本上没有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继续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欧洲各国经济日趋一体化,从而能够通过增加内部需求来弥补外贸下降造成的损失,从而增强了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美国商务部和财政部官员对欧元的诞生表示欢迎,财政部副部长萨莫斯说,在全球化经济时代,欧洲的更加开放和一体化,将好过内向和孤立。欧洲在全球事务中将继续担负起应尽的责任,美国对此没有什么可担忧的。著名的巴尼投资公司的一位副总裁认为,美国投资者在欧洲投资,将是近期内最好的选择之一。欧洲是美国以外唯一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的地区,至少今后一、两年内会保持现状。美国联邦商务部主管国际贸易的副部长戴维·阿伦也表示,欧洲国家的公司将在欧元的作用下,缩小其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增加竞争力,这对美国的很多公司较为有利。他预料那些已经在欧洲立足的美国大型跨国公司,会利用这一有利形势,进一步扩大在欧洲的业务范围。
不过,有些美国银行家还是担心日益强大的欧元会削弱美元的地位。因为现在世界各国中央银行手中的外汇储备有60%是美元,这等于欧洲各种货币总和的4倍。而全球国际间的贸易有一半是以美元结算的。他们认为,强势的欧元和外国中央银行转持欧元这两个因素,会促使美元贬值,从而导致美国联邦储备局提高利率,继而造成欧洲输往美国的产品更加昂贵。
另外,为了在成本和价格方面战胜对手,欧洲国家的跨国公司已经掀起了新的兼并浪潮。去年,德国的戴姆勒·平治公司收购了美国三大汽车厂之一的佳士拿汽车公司,德国的德意志银行收购了美国的信孚银行。今后有强势的欧元做后盾,这样的跨国收购还会出现,最终将波及美国企业,会使更多的美国工人替欧洲人打工。
美国舆论关注的另一焦点是,欧洲的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差别很大,多个并存的跨国组织同时发挥作用,将会使欧洲的环境显得更加错综复杂。在政治上有欧洲联盟将15个欧洲国家绑在一起,通过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协议,保证其公民可以在欧洲国家内自由旅行、自由寻找就业机会。成员国之间还有富帮穷的各种援助计划,缩小了彼此间的差距,使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南欧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国际事务中,15个国家常作为一个整体发表立场,表现出欧洲的整体实力。
目前,美国对欧洲局势的关心,远多过欧元诞生的忧虑,欧洲联盟在外交上存在的严重分歧有时令美国无法得到全面的支持。当克林顿总统不久前下令对伊拉克进行持续性的打击时,只有英国亦步亦趋,法国和其他几个欧洲国家对美国的军事行动则表示了反对的立场。
总之,美国希望欧洲能够继续维持现状,不至于因经济上的一体化而影响到政治上的格局。只有这样,才最符合美国的利益,才最有利于美国维持其超级大国的霸主地位。
4.《小苗的诞生》教学反思 篇四
1、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学生对上网很有兴趣,我让学生上网观看视频,搜集整理资料,,再 让孩子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指导孩子从种子的饱满程度、种皮颜色、潮湿程度等方面观察这些不同的种子,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从“简单”入手,引发思考,在实践中探究问题
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看似很简单,却都是孩子在观察比较中提出的`一些疑问,其中有部分问题就涉及到如何使种子萌发的问题。,我让孩子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猜想种子萌发的条件有哪些?引导学生自己亲自动手、上网查询、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去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从“复杂”出来,“授之以渔”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看似很简单,却都是孩子在观察比较中提出的一些疑问,其中有部分问题就涉及到如何使种子萌发的问题。,我让孩子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猜想种子萌发的条件有哪些?引导学生自己亲自动手、上网查询、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去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5.美国的诞生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进程、重大事件及其影响;掌握《独立宣言》主要内容、华盛顿主要活动及其作用,进而掌握美国诞生的概况。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分析思考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战争所产生的作用、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对华盛顿的评价,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小组合作交流,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让学生合作、交流,表达和展示自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美利坚民族是个复合民族,它包括欧洲移民、土著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他们共同开发了北美,为美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2)美国独立战争是正义、进步的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同时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它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对欧美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课
型:新授课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 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一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二是美国诞生的过程。教学难点: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与美国有关的图片和美国国旗,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国旗上的符号代表什么意思?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这是美国国旗,也叫星条旗。国旗上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以一排6颗、一排5颗交错。星区以外是13道红白相间的条纹。50颗星代表美国50个州,13道条纹代表最初北美13块殖民地。美国的首都在哪里? 学生:华盛顿。
教师:非常正确。华盛顿不仅是美国首都的名字,而且还是一位历史人物的名字。为什么美国的首都会以一个人的名字来命名呢?华盛顿又是怎样的一位历史人物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美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将会知道答案。课件展示: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今天我们将从三条主线来学习这篇课文。了解美国人民是如何渴望自由,追求自由和捍卫自由的。
新课学习:课件展示:
一、渴望自由(独立战争的原因)教师:美洲大陆最早是谁发现的?他怎么称呼当地居民? 学生:哥伦布,印第安人。
教师:对。印第安人是美洲的主人,创造了灿烂的美洲文化。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纷纷涌入美洲,越来越多的人移民到美洲生活,入侵后的美洲又都有哪些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呢?
课件演示《英国在北美的扩张地图》 学生:英国人,印第安人,黑人……
教师:对,在这些移民中,最多的是英国人。同学们看《英法在北美的扩张地图》,根据图标数一数英国在北美建立了多少个殖民地? 学生:13个
教师:对。在英国殖民统治的100多年来,生活在这13块殖民地的人们,生活在共同的地域,逐渐形成共同的语言──美式英语。共同的生活,使他们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市场,这样北美移民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就是美利坚民族。课件展示: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教师:经过100多年白人和黑人的辛勤劳动,北美经济发展起来了。展示课件:北美经济的发展情况和英国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教师:但是北美经济的发展却遭到英国的压制。请问英国在北美殖民统治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英国要把北美殖民地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的市场。教师:北美人民为了什么而战呢?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学生合作探究回答教师提问。
教师:英国压制北美经济发展,北美人民反抗压迫。北美人民为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为了发展经济,拿起了武器奋起抗争。课件展示: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师: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导致北美人民的反抗,一场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那什么事件激化了双方的矛盾,从而引起战争的爆发呢? 学生:波士顿倾茶事件 展示课件:波士顿倾茶事件
教师: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这场战争的第一枪打响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在战争爆发后又做了些什么?最后是如何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的呢?同学们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制作大事年表。
课件展示:
二、追求自由(独立战争的经过)自主学习,动手制作 1.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2.建军:1775建立大陆军,华盛顿任总司令 3.建国:1776.7.4发表《独立宣言》 4.转折:1777萨拉托加大捷 5.胜利:1781英军约克镇投降 6.独立:1783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教师: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一个重要文件叫做《独立宣言》 展示课件:《独立宣言》的引文
教师: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这段文字。《独立宣言》表达了美利坚民族什么理念? 学生: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等理念。教师:《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什么呢?
学生: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
教师:大家说得对。为了纪念这个重要文件的发表,美国人民把7月4日宣布为自己的国庆日。教师:《独立宣言》发表以后,是否意味着美国就独立了呢?要赢得真正的独立,还有一段漫长而艰苦的道路要走。
课件显示:《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美力量对比》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英美力量对比相差悬殊。
教师:战争不以数字做结论,美国独立战争在1777年的萨拉托加大捷后扭转了战局,战争向有利于美国方向发展,它不仅鼓舞了美国人民的斗志,还为美国赢得了法国等国际上的援助,实力大增。1781年,美法联合作战在约克镇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从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后,双方的战斗实际上已经结束。但两国间的战争状态并没有结束。直到1783年,英美在巴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至此,美国独立战争以美国的胜利宣告结束。教师:下面,我想请大家议一议:为什么美国能够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大家说得都很好,美国能够获得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战争的正义性,二是北美人民英勇作战和华盛顿的正确指挥,三是国际援助。
教师:战争胜利了,华盛顿是拥兵称王呢还是民主共和呢?独立战争结束后,部队中的少数君主专制体制的拥护者企图要求华盛顿自立为王,遭到华盛顿严厉指责。他表示绝不做英国的克伦威尔,他说,我们流血流汗,不是为了打跑一个英国国王,再换一个美国国王。如何保卫独立战争的成果,华盛顿认为唯一的办法是依法治国,制定一部联邦宪法,为此经过讨论美国宪法诞生了,这就是1787年宪法。根据这个宪法,美国确立为联邦制国家。课件显示:
三、捍卫自由——《1787年宪法》
1、宪法内容: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三权分立:行政权——总统(既是国家元首有是政府的首脑)
立法权——国会
司法权——最高法院
2、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教师:这个宪法使美国成为真正统一的国家,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大权,三权分立,以互相牵制,防止专制独裁。根据宪法美国人民选举了总统,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任总统是谁? 学生:华盛顿。
教师:直到现在,华盛顿仍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华盛顿的呢? 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向老师同学叙述自己眼中的华盛顿
教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好,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知道他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实现了美国独立;主持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比较民主的政治体制,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为美国的初期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美国人尊称为“国父”,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而且他意志坚强,光明磊落,大公无私,诚实可靠……他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为了纪念华盛顿的卓越贡献,美国人民把首都的名字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从华盛顿身上我们看到只要你对人民有贡献,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美国独立战争以美国的最终胜利而结束,这对美国历史的发展和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那么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和性质是什么呢?
展示课件:材料 “现代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列宁
教师分析材料,学生阅读课本,得出结论: 国内意义:
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意义:
3.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独立战争胜利了,大家说说美国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独立战争的性质如何呢?
教师: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战争,从性质上说叫做民族解放战争;为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战争,叫做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这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突出特点。同学们思考,独立战争以美国的胜利而结束,国家独立了,美国人民是不是真的自由独立呢?这场战争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呢? 学生:合作探究,发表自己的发现。
教师:同学们的答案很多,说明大家动脑筋了,这很好。在这场战争中,黑人奴隶的问题没有解决,最终引发了美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战争,我们以后再学习。
最后我们一起来朗读自由女神像底座的诗句,来感受美国人民的自由。(课件展示:自由女神像及诗句)课堂小结:课件展示 课堂练习:展示练习课件 选择题
1、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打响于
()A费城
B来克星顿
C波士顿
D马萨诸塞
2、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著名领导人是
()A.拿破仑
B.克伦威尔C.华盛顿
D.莎士比亚
3、自由女神的右手高举着火炬,左手拿着一部文献它的颁布宣告了美国的独立。请问这部文献的名称是()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C《独立宣言》 D《宅地法》
4、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
()A.攻占巴士底狱
B.萨拉托加战役 C.《独立宣言》的发表
D.来克星顿枪声
(二)教学反思
6.美国的国家诞生地“费城” 篇六
费城是美国最具历史意义的城市,在美国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著名的独立宣言和第一部联邦宪法都在费城诞生。费城还是美国第三联邦储备区银行总部所在地,以及美国最大的造币厂所在地。
费城(philadelphia)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宾夕法尼州,是美国第5大城市,仅次于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和休斯敦;是全美第4大都会区,仅次于纽约、洛杉矶和芝加哥。费城也是宾夕法尼州的最大城市,与我们所在的新泽西州仅一河之隔。
费城历史上曾经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有大量的美国黑人获得自由后就移民到了费城,因为他们觉得费城是自由的象征。1790-18,在华盛顿市建市前曾是美国的首都。虽然目前费城的人口不是全美最多,但是仍有约600万,也是美国的人口大市之一。
旅游大巴载着我们沿着本杰明--弗兰克林大街、约翰.f.肯尼迪大街、麦凯特大街、布鲁德大街等主干道车游费城市区,一路上经过罗丁博物馆、本杰明.弗兰克林纪念馆、菲斯天文馆、第三联邦储备区银行总部、美国最大的造币厂等建筑。面对这么多名人、伟人的名字、这么多重要的机构,我的脑海里禁不住对费城的过往浮想联翩……
7.课文《美国的诞生》的教学反思 篇七
师:同学们好!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今天就让大家认识认识。来, 同学们看着我, 屏住呼吸看着我。
(生按要求做)
师:看出什么来了吗?
(生摇头)
师:我可看出来了, 你们虽然一个字都没说, 但是老师看出你们语文学得很好!
(生疑惑)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说你们语文学得好吗?
生:因为老师让我们做的动作我们都做出来了, 说明我们把这些词语都理解了。
师:对啊, 看来你平时的语文水平就很高。
师:同学们语文水平这么高, 向你们请教两个字。
(板书:咬嚼)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生: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口”。
生:“咬”是用牙齿把食物弄下来, “嚼”是把咬下来的食物嚼碎。
(板书:文字)
师:“咬文嚼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咬文嚼字就是弄懂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有时候是说一个人挑别人的毛病, 是贬义。
师:会咬文嚼字吗?
(板书:冷、暖)
师:来“咬嚼”这两个字。
生:看到“冷”这个字, 想到寒冷的冬天。
生:在困难的时候, 得到别人的帮助, 感觉心里暖呼呼的。
生:这两个字放在一起, 让我感受到人情的变化。
(师板书:字词知冷暖得失寸心间)
师:语言真的很神奇, 一个字、一个词就能唤起我们的记忆, 就能激发我们的情感。能不能感受到语言的神奇魅力, 要看我们有没有一颗敏感的心, 要看我们有没有“咬文嚼字”的本领。
一、检查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咬嚼”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可不像“冷暖”这两个字这么简单。
(板书课题: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师:咬一咬吧, 有什么滋味?带着你们感觉到的滋味自由读一读。
(指名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你觉得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这里的生活轻松快乐。
师:提前读课文了吗?
生 (齐) :读了。
师:依你多年的阅读经验, 你觉得这篇课文怎么样?
(学生谈初读感受)
二、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的初读感受, 现在咱们就抱着咬文嚼字的态度, 用心去感受字词的滋味。把你觉得最有滋味的地方画下来, 可以在旁边写上你品到的滋味。同学们, 我们可要真的去咬, 真的去嚼啊, 要不然那些字词仍然在那里沉睡着, 我们可要努力唤醒它们。
(学生自读圈画)
1. 自由汇报交流———说出你品到的滋味。
(指名3-5名同学)
师: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先把你品到的滋味读出来, 然后说说是什么滋味;二是先说一说从哪个部分品到什么滋味, 然后把品到的滋味读出来。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 也一同跟着品味。
2. 教师引领, 学习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品出了自己的滋味, 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咬嚼一个自然段, 看大家能不能掌握这样的方法。自由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出示:我发现, 闭上眼睛时, 声音就会变得特别清晰和富于形象。有一种鸟的叫声像是有人磕牙, 时断时续, 嗒嗒作响;另一种鸟的叫声好似老人叹息, 声音沙哑又苍老;还有一种鸟叫声很像猫叫。一天, 它一边叫, 一边从我的窗前飞过, 我幻觉中出现一只飞着的猫。)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咬嚼这个自然段, 行不行?我们共同来看第3自然段。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滋味。)
师:大家一同读, 嚼嚼其中滋味, 看能不能嚼成一两个词。
师:究竟能嚼出哪个词呢?闭上眼睛, 听老师读。
(师范读)
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一只飞着的猫。
生:听到了各种声音, 好像有人在磕牙, 好像有个老人在叹息……
师:是啊, 从这些词句中, 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和形象。
(板书:富于形象)
师:下面把你的滋味放进去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找一名同学来读, 你读的时候是在回味, 我们大家都闭上眼睛来感受。
(生读)
师:你比老师读得好。大家能感受到那些形象了吗?这么多的形象, 样子又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这就是“富于形象”。
师:刚才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一咬二嚼三回味读书的, 咬出滋味———嚼出意味———读出韵味。
3. 集中练习, 感受方法。
师:下面来试一试, 看同学们学会了没有。大家自由读第1自然段, 要用心去体会细节, 看你能嚼出什么滋味。
(学生自由读)
生:从这个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很熟悉那些小鸟的声音。
师:能不能说出具体的词语?
生:我从“小家伙”这个词体会到作者和这些鸟很熟悉, 感觉很亲切。
生:我从“辨认”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很熟悉。
生:我从“准确”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的声音很熟悉。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咬文嚼字了, 不但知道了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而且能够从词语中品出滋味。
4. 确定研究段落, 集中练习。
师:下面加大点难度怎么样?刚才是自由的, 现在是非自由的。请三排同学, 分别研究第6、7、8自然段。可以用你习惯的读书方式, 可以朗读, 可以默读, 也可以小声读, 关键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 静静地去感受。
(学生自由读)
师:一遍读完了可以再读第二遍, 第三遍。
(生再读)
师:下面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咬文嚼字的。从第6自然段开始。
生: (读) “今年, 园艺家们别出心裁, 在公园东北角临街的一块高地上, 用白玫瑰和冬青搭起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于是, 维也纳的主题———音乐与花, 就这样被表达了出来。”
生:从芬芳的三角钢琴感觉到园艺家们很了不起。他们用白玫瑰与冬青搭起了三角钢琴。
师:为什么这样就了不起呢?
生:白玫瑰是白色的, 冬青是绿色的。
师:那这和钢琴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沉默片刻)
师:来, 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 (学生手中的材料是复印的, 没有彩色的图) 哦, 怪不得呢, 大家手中的插图是黑白的, 那你们就凭借这些文字来想象。
生:白玫瑰当做钢琴的琴键, 冬青做钢琴的身子。
师:你真了不起, 能够凭借这些文字就想象到画面。
师:那能不能找到一个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呢?
生:别出心裁。
(师板书)
师:“别出心裁”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独具匠心。
生:就是非常用心来做, 与平常不同。
师:以往的时候, 园艺家们用什么来表现?
生:大表。
师:那些大表怎么样?
生:表针走得很准时, 花儿组成的表盘年年都是全新的图案。
师:那这算不算非常用心呢?
生:算非常用心, 而今年是更用心了, 创造出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
师:是啊, 在原来非常用心的基础上再想办法, 再去创新, 才叫“别出心裁”啊。来, 同学们, 带着我们的这种感受, 读读这个自然段。
师:我们再来看第7自然段。
(出示:古老的维也纳, 很难找到一条笔直的路。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 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或是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 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 跑着跑着, 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这个音乐之都中, 最重要的并不是到处都有的音乐会, 到处都有的音乐家雕像与故居, 而是你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 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你品出了什么滋味?
生:“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 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维也纳的路是用音符铺的吗?
生:不是, 是说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
(师板书:随时随地)
师:“随时随地”怎样来理解?
生:就是不管是破晓的黎明, 还是落日的黄昏, 都能感到音乐的存在。
师:你的语言真美!可是, 这只是随时啊。谁再说说?
生:随地, 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
生:“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 跑着跑着, 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道路上就能想到音乐。
师:维也纳的道路弯弯曲曲而又畅如流水, 为什么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就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呢?
生:因为汽车发出吱吱的响声。
师:是这样吗?
生:因为这些弯弯曲曲的道路像线谱。
生:汽车像音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有这么奇妙的想象!那突然冒出来的房舍和开满花的树像什么呢?
(学生沉默, 教师充满期待地注视着学生。)
生: (猛然站起) 像音节线。
师:是啊, 道路是线谱, 汽车是音符, 房舍和树木是音节线, 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节奏、有旋律才是优美的音乐, 多么优美的生活圆舞曲啊!就让我们把这种滋味放进这些文字中, 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说说第8自然段中你咬嚼到什么了?
(第8自然段, “神仙的手指”“撩动”略。)
师: (铃声响) 同学们, 留恋处, 铃声催发。其实, 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地方可以挖掘, 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里。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可以感受到维也纳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 维也纳的音乐之花是维也纳人辛勤培育的结果, 这朵花就生长在“生活”这片土地上。
(板书:音乐、生活, 把“音乐”写在一朵花的中间。)
板书设计: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咬文嚼字
字词知冷暖
富于形象
得失寸心间
别出心裁
随时随地
生活
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文字的探究, 感受到维也纳生活的优美温馨。
2.通过对“富于形象”“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的推敲, 培养学生推敲词句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对文章题目的质疑和研究, 培养学生反思性阅读的习惯。
4.通过对文章各自然段的重新排列, 关注语言的结构形式, 实现创造性阅读。
三、反思阅读
1.同学们嚼出了自己的滋味, 我们再回到课题上看一看, 为什么课题不是“维也纳圆舞曲”? (突出对生活的理解)
学生快速浏览。
最终有什么发现?
音乐成了维也纳人的生活, 有生活的地方就有音乐, 有音乐的地方就有生活。
2.为什么不是“交响乐”, 不是“进行曲”, 而是“圆舞曲”?这曲子是谁谱写的?
作者究竟要通过这篇文字告诉我们什么?你品味到怎样的生活滋味?
(生活不一定就是快节奏的, 要在生活中体验生活, 向学生推荐米切尔·恩德的《毛毛》, 一个小姑娘和时间窃贼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会让你们更好地感受生活。)
四、重新排列, 创造阅读
把这篇文章的每一个自然段重新排列, 有什么感受?
举例:把第8自然段作为开头, 读一读, 文章顺畅吗?余淤于盂榆虞愚舆或者是舆余淤于盂榆虞愚, 依次类推, 看有什么不一样。还可以任意组合, 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以“谈《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的晕种读法”为题写一篇读书报告。
五、结语
师:同学们, 语言真是太美了, 又太神奇了, 它可以传递音乐, 可以传递情感!语言的滋味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会, 用一生去回味!课文如同一份美餐, 我们要学会用美食家的嘴去品尝它, 课文如同一首优美的乐曲, 我们要学会用音乐家的耳朵去倾听它。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咬文嚼字当了一次美食家, 下节课, 老师带领大家当一次烹调师, 做一份自己的美味佳肴。
教后反思
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看起来平淡无奇, 品起来幽香缕缕, 回味起来清香袅袅。我对自己课堂设计的要求是大气、精致、和谐。大气就是有学科教学思想的支撑, 整堂课有明显的教学主线;精致就是把思想落实到教学细节;和谐就是实现教与学关系的协调, 顺应学生学习, 然后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三个关注:关注课程———从课程的视角, 语文课应该凭借教材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本领, 同时积累语言, 留下美好情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实际, 同时重视教师的教, 教师要教会学生, 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教材———尊重文本内在的规定, 按照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进行教学, 同时不对教材进行过度挖掘。
本课的教学设计, 以教会学生“咬文嚼字”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首先看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让学生凭借学习经验说说对整篇文章的感受, 目的是看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要求学生用“咬文嚼字”的态度读出自己的滋味, 实现主体性阅读, 目的是让学生亲近文本, 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 共同学习第3自然段, 实现教师教的作用, 总结出一咬二嚼三回味, 即咬出滋味, 嚼出意味, 读出韵味的方法。然后, 让学生在第1自然段中练习, 让学生更熟悉这种方式。最后, 让学生分别进行第6、7、8自然段的学习, 检验学生学习的程度, 同时开掘更大的空间。
从整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遵循认知规律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随着教学的缓步推进, 学生慢慢学会了品味词语。对“别出心裁”和“随时随地”的品味, 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 尤其是对公路是线谱、汽车是音符、房舍是音节线的想象。为学生提供空间的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
8.课文《掌声》的教学反思 篇八
“掌声”看似不起眼的词儿,在课文中却起着关键的作用。小英由原来的自卑而变得勇敢地面对生活,使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她力量,使他“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基于对课文的理解,我抓住这一关键的词语,与学生讨论。让学生找一找小英获得了同学们的几次掌声。获得掌声之前,小英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获得的?第二次呢?获得掌声的小英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变化?通过这样巧做对比,使学生从小英的变化中领略到“掌声”的重要作用。学生关于“掌声”的肯定回答以及顺势带出的作者议论,较好的升华了课文中心意旨——既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又要在必要时奉献“掌声”。经过这样的教学,以及从课后的练习结果来看,觉得学生理解了课文,并能铭刻在心。
9.课文散步的教学反思 篇九
这次开市级公开课,从备课到摩课再到最后上课,整个过程我领悟了很多,应该说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很高兴地知道了以后要怎么来设计一堂课的环节,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么更好地设计板书等等。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思路清晰,声音清亮。整堂课上下来比较顺。
2.板书设计新颖,以爱心来串起一家人。以后的课堂我也应多这样。
3.比较阅读的教法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两篇文章一起比较,也更容易得出一些写作的方法。由此迁移到写作指导上,较为自然。
4.学生听课很认真,配合度较高。
5.歌唱家人间温馨幸福的音乐,带动了课堂的气氛。
6.预设目标都有完成,时间的把握比较准确。
7.最后让学生把课文带回去与家长一起品读,这是临时起意,是比较好的一个想法。与家长一起阅读,可能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体会。
需要改进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两篇文章在进行对比时,没有做比较阅读前指导,结束后也没有归纳。这类比较阅读之前做过好几次,我以为学生都掌握了方法,就没有再指导归纳,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复绕圈,说明阅读前的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
2.教学环节设计较多,以致在比较阅读时,给学生的`时间不够,没有做到深入挖掘文本。
3.细节描写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没有很好地区分,混为一谈了。
4.环节衔接紧凑,整节课都在老师的把控之中。这在以前我的理解中是好的,而开课后,我意识到这同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应当放开胆让学生自由地去解读、去发挥。作为公开课,我还不敢这样尝试,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多一些这种尝试,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5.环节间的过渡性语句比较生硬,这个可能是我的弱项,我得在这方面多花功夫,争取做得更好。
6.最后的朗读是临时加上去的,所以音乐没配好。我应该在课前考虑到种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后要注意。
7.在讲完本课标题的好处后,应归纳下标题设置的好处,跟考题结合起来。
10.课文《美国的诞生》的教学反思 篇十
2013年5月中旬, 我校举行了一学期一度的对外公开教学活动。此次活动历史组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的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 形式是由本校的陈老师与外校来的林老师进行“同课异构”。这节课的要求是: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和表现;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了解胡佛反危机政策的特点及效果。在教材的处理和重难点的预设上, 两位老师都有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 在重难点的预设策略上也基本一致, 但突破的方法不同。其重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难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影响和“自由放任”政策。从教学模式来看, 陈老师的课属于目前我们学校正“流行”的“三环自主”的教学模式 (即课堂上的前15分钟学生同组交流、完善学案, 课中15分钟教师精讲, 课尾15分钟合作讨论、课堂检测) , 而林老师的课则是相对传统的一种教学模式, 可以说是一次“现代”与“传统”的较量。下面主要从两位老师对“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特点、影响和爆发的原因”的教学处理来讲讲。
一、关于经济危机的表现
陈老师在事先学生预习的导学案中已有预设的思考题, 此环节主要是由同组学生交流、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金融、工业、农业和外贸方面来回答。这是“三环自主”教学模式中第一环的表现之一。而林老师则通过视频《大国崛起》片段、四张照片 (《苹果一斤5美分》《农场主将积压的牛奶导入大海》《无家可归的人》《等待救济的人们》) 、数据材料 (危机间的美国:股票价格下跌了87.4%;银行破产了共10500家, 占银行总数的49%;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46.2%;企业倒闭数在13万家以上;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54%;农场破产了100多万家;国民收入减少了54.69%;进出口贸易下降了70%) 、表格 (《同1929年相比, 1932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源自教参) 将危机的表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人感触很深, 印象也很深。“历史”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 亦可让人深思, 而那些视频、照片、数据等就是最好的“催化剂”。例如, 在林老师展示四张照片时, 学生就问了一个问题:既然牛奶都积压了, 为什么农场主们不把它们分给贫苦的人?这一问, 可以说是切入到这节课的一个概念问题———“经济危机”, 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经济危机?笔者认为只要再加上别的设问不失为一道很好的合作探究题, 同时也说明课堂中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照片等资料来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发问的能力。相比陈老师的这个教学环节, 通过预设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却略显得“硬邦邦”。
二、关于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两位老师的设计是“异中有同”, “异”是指陈老师通过展示插图和文字资料 (美国民谣、1929年~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关税战) 来达成目标, 而林老师是直接告诉学生该从哪些方面去回答并通过讨论来解决;“同”是二者都从时间、程度、范围和影响方面引导学生来回答经济危机的特点, 从积极和消极、国际和国内、政治和经济等角度来引导学生回答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些都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解题思路。笔者认为两位老师对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各有千秋”, 但都应注意挖掘学生自身潜在的认知能力。
三、关于经济危机的原因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两位老师是“各显神通”。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给学生材料, 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结果得出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但是, 资本主义多次爆发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空前严重, 仅仅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角度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究其根源, 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 在20世纪20年代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但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没有适应这一重大变化, 采取措施在其他领域进行相应的调整, 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 而是延续“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
———杨宁一《历史新视野》
(2) 据材料三, 分析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给材料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 学生不难找出两对原因:一是根本原因, 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二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以及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如何?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解决 (关于“生产社会化”的概念, 陈老师在导学案中有解释) , 因此该合作环节不够放开。
观察林老师的课堂教学, 关于这一内容其叙述表现出“详”与“略”的结合:主要从直接原因着手, 略讲根本原因, 并结合表格和板书突破此重难点。如:
在这些教学环节里, 两位老师所采取的方法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但纵观两节课, “知识检测”所花的时间很少或没有, 这似乎有点美中不足。“知识检测”一般会被放在一个知识点讲完后, 或教学过程最后一个环节。其实, “知识检测”也可以在我们讲解某一知识点之前进行, 尤其是对解决重难点知识很有必要。因为高中历史中的很多知识点,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 只是记不清了, 所以适时进行检测, 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 同时亦利于深化知识。
与一般的课相比, “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虽相同, 但教学风格不同, 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笔者深感受益匪浅, 对教学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现代”与“传统”不能一刀切, “传统课堂”还是有其精辟、可取之处, 不能一棍子打死, 例如, 这节课林老师因为时间的关系, 还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未完成, 但其生动的、有情有感的、有血有肉的历史课堂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代课堂”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但教师也要注意恰当的引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决定老师的课堂教学不能采用一种固定的方法。“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 因此在今后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灵活机动地构建教学方法, 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课学质量。
摘要: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教师教学素质是当前每所学校亟需解决的教研问题, 而“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模式能够实现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 使大家能够取长补短, 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关键词:同课异构,传统课堂,教研形式
参考文献
[1]包训国.2009年高考文综专项训练.历史学习, 2009.
[2]邵忠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反思.石油教育:双月刊, 2011 (01) .
11.课文《找骆驼》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找骆驼》》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初读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这一重点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
12.课文《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篇十二
《清澈的湖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文章,课文记叙了小洁面对清澈的湖水,自己手里的面包纸从“想扔”到“攥着”的变化过程,景色美和行为美的和谐是本文的主题,课文告诉孩子们,大自然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幅画要靠我们的双手来共同描绘。
在备时,我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分两条线进行教学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写景的内容学习,在充分领略到景色美后,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洁的句子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由感受具体形象的景美,升华到领悟抽象的人美。在开课时我首先提示学生,什么样的湖水?读出“清澈”的意思,然后提出问题,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在讲课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反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文字中体会景色美,心灵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最终达到知与情的和谐统一。课文讲完后,我启发问学生“你想对小洁说什么,对小男孩说什么,对自己说什么”
通过问题感悟到保护大自然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课后,我觉得在对课文的阅读指导方面做得还不够。方法训练还有待加强。
13.课文《阿德的梦》教学反思 篇十三
在教学本课的前几天,我在批改日记的时候就发现有篇日记就是写自己所做的梦,写的很形象,很富有特色。这是我萌发了本课不要讲的太多,尽可能多的去让孩子想象,相互交流自己的未来的世界!然后再把自己的一些美妙的想法写在日记中,加以巩固。
教这课我尽力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尽可能多的尽情发挥,一个个说得意犹未尽。日记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心中,未来世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未来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是呀!孩子们对未来充满着多大的希望呀!孩子们的想象力多丰富啊!我以“阿德心中的未来世界如此奇妙,你们心中的未来世界是怎样的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为切入口,给学生创造出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
14.课文《山村》的教学反思 篇十四
其次,要想加快教学节奏,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进行精讲。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敏捷性,规定学生在几分钟内完成什么内容。
【课文《美国的诞生》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课文掌声的教学反思11-18
《动物的卵》课文教学反思06-26
《绿叶的梦》课文教学反思08-29
课文《石头书》的教学反思10-20
课文珍珠鸟的教学反思08-31
地球爷爷的手课文教学反思08-12
高中语文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反思08-11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学反思09-21
语文课文《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10-30
课文《学会查无字词典》的教学反思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