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原则

2024-12-03

中学生德育原则(共12篇)

1.中学生德育原则 篇一

启蒙教育应以爱护儿童为出发点。所谓“爱养”,就是以慈爱的精神关心、爱护儿童,用说理的方法教育 、感化儿童。

孩子六七岁时入蒙学读书,刚开始不大适应。此时教师应“不问知愚,皆当用好言劝谕,使知读书之高” ;同时“勤于教导,使不惮读书之苦”。切不可一味训斥甚至“扑责”,因为这样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到 八九岁时,儿童渐渐懂事,此时可适当采用责罚手段,但只能偶尔为之,才有效用。若经常使用,“则彼习以 为常,必致耻心丧尽,顽钝不悛矣。”十四五岁时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关键期,此时须“循循诱掖”,使 之“专心读书”。应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对聪颖者,应“单用善言警悟”,使其不责自成;对愚 顽者,可适当予以责罚,但责罚后仍然要用“好言劝谕”、使其“知悔而能新”。否则,虽然采取了处罚措施 ,但却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同时,处罚学生还应当掌握时机,做到“四毋责”,即“空心毋责,方饭毋责 ,毋乱责,毋出不意从背后掩责”。因为这些都有害儿童的健康,故须绝对禁止[1]。

(一)以爱养之,就要对学生负责。

而要对学生负责,就必须严格要求,所谓“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 。”[2]然而仅仅严格还不行,还须济之以宽。只有宽严相济,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一是年幼以宽,年长以严。儿童幼小时,“筋骨未坚,血气未满,心知未定”,因而胆子较小,见生人或 异物,“不免心悸而神怖”。在其刚离父母而入学之时,若老师要求过严,则必然“恐惧而畏缩”。他们表面 上虽不敢违背,但实际上内心却受到伤害,畏学、避学之心便由此而生。因此,当年幼儿童刚刚入学时,“教 诲固不可缺,而保护尤所当慎”。此时要求可适当放宽一些。假如有的孩子“放纵无度”,也只须脸色严厉一 点,“令其稍改即止”,切不可大声呵斥或扑责[3]。年幼以宽,其目的在于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并“诱其入道 ”。儿童稍长,“则智计渐生”

(二)顺其性情,寓教于乐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戏。若按照儿童的特点,顺其性情,就能促进其发展;否则,便会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教育儿童“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那么,他们将一定进步很快。这就好比花草树木在春风吹拂、时雨滋润之下,“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以“冰霜剥落”,其结果只能是“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4]。

要使儿童趋向鼓舞,就要“常存童子之心”,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其乐习不倦”[5]。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可见乐之是学习的最高要求。儿童只有乐学,才能极大地发挥其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理解学习内容,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儿童都喜爱音乐、诗歌和舞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组织儿童唱歌、跳舞,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欢乐的气氛中和愉快的情境下,教学效果将明显提高。

当然,教学活动还须以读书为主。“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7]这样,学生才会爱读。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儿童喜爱并易于接受的内容,如历史典故,名人名言以及模范人物的事迹,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儿童听,他们定会兴趣十足,注意集中、精神振作。

读书贵简约,使学生易于理解。“今日进有功,以鼓发其兴致”[8]。当儿童感到学习并不困难,并看到自己的进步时,便会激发起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负担不可过重。功课完成后,即使时间尚早,也不要再增加任务,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嬉戏、玩耍。尤其是年幼儿童,切“勿令终日在馆,以苦其心志,而困其精神”[9],而应当让其有自由活动时间,满足其活泼好动的需要。

顺其性情,寓教于乐,则儿童无不欢欣鼓舞,对老师的教导便易于接受;而悖其性情,“劳苦拘束,则厌弃之心生矣”[10]。即使老师言之谆谆,学生也只会是听之渺渺。

(三)量资量力,循序渐进

儿童资质有高下之分,故教学内容和方法须因人而宜,“浅人浅解、深人深解”。不能不分高下深浅,一概而论。只有“斟酌变通”,使之“与资相合”,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肯动脑筋,能质疑问难,就应当启发他进一步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假若学生不善于思考,可由老师提出问题,让他分析解答,也可提出几种观点,令其选择;对于那些反映迟钝,一时不能回答的学生,可宽限几日。

聪明的孩子往往容易骄傲。对于这样的学生,即使进步较快,也不宜过多表扬,相反倒应常常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以免其骄傲自满。所谓“摘其短以抑之,则不骄”。

愚钝的孩子往往容易丧失信心,对他们如果批评责罚过多,便会令其自暴自弃,“而安于下流,无上进之机”[4]。因此,对这样的孩子应以表扬为主,即使他们只取得了点滴进步,“亦不妨极言嘉许”[5],以鼓舞其“踊跃向往之心”[6]。所谓“举其长以扬之,则不退”[7]。

儿童年龄幼小,故教学应量力而行。“初立课程”,当“量其资力”所及,先“酌定十分之六七”,留有充分余地,“再观后效,逐渐加增”,从而使学习者“有日进之功”。教学中亦应“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援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教学生读书,切不可躐等,应当循序渐进。“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10]因为,只有先易后难,学生才容易理解,容易接受、进而有所“进益”。先选择浅显易懂的内容讲给学生听,使之易学,只有易学才能够条理通达。然后,再“由浅入深,由显入微”,一步一步因势利导,儿童才会“兴致勃然”。

儿童读书,“贵分层次,”先读什么,次读什么,再读什么,都要有明确的安排。如果“不循次序”,“不分层次”,虽然“欲其速成”[12],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教儿童学习,“不必性急一时,而在操功于悠久”。让其“悠而游之,使自得之”[13]。这样,孩子便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道理。

(四)随读随讲,知行并进

教儿童读书,应当随读随讲,这样,“久久胸中自能有所开悟”。如果只读不讲,学生不明其义,即使读得再多,也毫无益处。“故先生教学工夫,必以勤讲解为第一义。”

给初学者讲书,要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加以解释,“宜说白话,指实事,道俗情。”要使“仆僮炊妇”听了,都能“手舞足蹈”,这才是“真讲书”。例如讲解“学”字,就是“看了人的好样,依照他做好人的意思。学读书,学写字,学孝顺爷娘都是。”

讲解书中的文理,必须“证之以日用常行之事”,这样学生才容易领会。若脱离实际空洞讲解,那么学生就难以真正理解。老师讲书时要学生字字句句都向“自家身上体贴。这句话,与你相干不相干,这章书,你能不能学。”务须将伦理道德要求,“说与学生知道,要这等行,才是好人。”例如,“立身根本,孝弟为先。”这是必须首先要向学生讲清的道理。在教儿童识字时,就应当灌输这种思想。“如认父母字,则教以如何孝顺;认兄弟字,则教以如何友悌。”在教儿童读书时,老师必须专门讲解孝悌的有关要求,如对父母应当和言悦色,尊重爱戴,听从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兄弟要团结友爱,互敬互让。每日可教一典故,将可师可法的故事讲给儿童听,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等。总之,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使儿童懂得必须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老师在讲授时,须诱导学生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再详细讲解。学生若能勤问,则说明他用心思考,已进入书中。若提不出问题,便可知他尚未专心听讲,或未用心思考,此时老师可提出问题请他回答。一则督其专心,二则“令其善疑”。只有专心,才能听清老师的讲解;只有善疑,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含义。

对于年幼初学者,老师在讲完一章以后可将此章重讲一遍。因为年幼初学,往往不得要领。“初讲一周,多未领略,惟经再讲,始知梗概。”然后让学生复讲。学生讲错的地方,老师加以纠正,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老师可以再讲,直到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于那些不用心听讲,一点也讲不出来的学生,需要适当惩罚,以督促其用心学习。让学生复讲好处很多,它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使之胸中开明,真实有得。”

读书是为了做人。因而,学了就要做,力行才是根本。如果学生只读书而不按书中道理去做,那么,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所以,“学要切己”。要使学生将书中的每句话都和自己联系起来,切实照着去做。如书中讲“头言直”,即“端正头顶”,讲“手容恭”,即“整齐手足”,如此“知行并进”,那么,读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五)务求精熟,力戒贪多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因为内容多了,就不可能详细讲说,学生也就难以理解,理解不了就容易遗忘。只有少而精,抓住要点,反得讲解,才能使学生“章章句句,无一字不明白”。所谓“多则惑,少则得。”故“讲书切不可贪多”[10]。如果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老师讲授的内容,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会提高,通过举一反三,对于那些老师没有讲过的内容,也能渐渐有所理解。这样的教学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读书务求精熟。若此尚未精熟,决不读他。要“含英咀华”,仔细体会,才会有所领略。如果东读一,西读一,“这不熟,那不精,岂不枉费工夫?”因此,读书时一定要精力集中,读一就要全力以赴读熟并理解它,“切不可读着这,又想着那”。这就好比烧开水。一锅水不停地烧,自然会开。如果水还未开又换水煮,这样,即使花了很多时间,烧了很多水,但始终一锅也烧不开。

儿童年幼时记忆力强,故所读之书均须“精熟明透”,这样,“根本既深”,以后才能“永不遗忘”。

(六)多加诱掖,少施惩戒

老师教育学生应以正面开导为主,经常用“好言劝谕”,“上之动以圣贤、德业,次之动以功名,富贵,再次之惕以利害、祸福。”[2]同时可将各种宣传善行的书籍,当作每日学习的功课,时时与学生讲说。这样,即使再愚钝的儿童,每天都能听到有益于身心的“嘉言”。自然会逐渐警惕醒悟,产生追求上进之心。

好的老师应当“以诱掖奖劝为主”。学生有了过失,便“讽以微言”,使其“翻然改悔”。不到迫不得已时,不可轻易使用惩罚手段。即使惩罚学生,也要掌握以下原则:一是惩罚次数切勿过多,因为“数则不威”。二是惩罚要严,“不责则已,责则须威”。只有严厉才能达到效果。三是惩罚时也要用“诱掖奖劝语”[5],使其认识错误,改过自新。就是对于那些沾染了种种恶习的学生,也要“耐住火性,婉言劝诫”,对他们过去的表现,一概既往不咎。他们如果有了点滴进步,不妨多多表扬,以“鼓其上进之心,开其自新之路”。为了帮助这样的学生进步,还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古人的“嘉言懿行”,常常讲给他们听,时间长了,或许能使其改掉恶习,成为好人。

教育学生有许多诀窍,其中之一就是把握好奖功督过的分寸:即多加诱掖,少施惩戒,所谓“神机妙用,亦在奖励鼓舞与督责兼行也”。

2.中学生德育原则 篇二

一、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在教学中, 笔者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 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 力求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 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序”, 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系列组合, 优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使一个观念、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 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 即选择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找准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 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二、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 教师与德育

首先, 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 要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要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 从而引申到对生活的爱。

爱是一切美好情感的源泉。会爱的人, 才会明白平等、尊重的内涵。事实上爱、平等、尊重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国民缺乏爱、平等、尊重这些基本人文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是不可想像的。人人爱我, 我爱人人,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其实, 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 还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 智慧潜能的开发, 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 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 品德得到培养, 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 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 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其次, 英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提高自身素质: (1) 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英语学科教学论、教育科学理论。 (2) 熟悉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 (3) 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 (4) 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二) 教材与德育

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英语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实施德育, 就要深入钻研教材, 明确教育目的, 抓住结合点, 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三) 活动与德育

精心组织安排课堂教学活动, 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 以学生学会为目的, 以学习情趣为主线, 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同时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 向学生渗透德育。

高三模块九Unit 2 Word power教学内容是关于希腊语对英语的影响的, 所涉及词汇很多, 面也很广。尤其在古代的哲学、历史、文学、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如果这一节课只停留在课本内容这一层次, 可能显得令人乏味, 同样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即:创设教学情景, 挖掘教学素材, 联系生活实际, 拓宽学生视野, 并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于是我灵机一动, 把希腊语对英语的影响巧妙地引入到了中文对英语的影响, 而传统的教学思路往往是谈英语对中文的影响, 可中文对英语也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影响越来越大。这一恰好的切入, 让原本普通的一堂课变得有声有色,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们开动脑筋列举了例如erhu (二胡) , wushu (武术) , pingpang (乒乓) 等词汇。

3.中学生德育原则 篇三

关键词:社会实践;德育功能;原则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实践育人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有机结合。如何因地制宜地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就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指导、规范社会实践活动。

一、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指在社会实践中,要求学生确立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明白设立目标的作用和意义,并将德育目标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的指导原则,一切德育的过程服从于德育目的的实现,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虽然社会实践以经验增长为宗旨,但德育功能能够得到实现才是社会实践最为重要的目的。社会实践的德育目的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用积极的态度融入周围的环境,思想境界有所提升,心智得到成长。同时,教师不应对学生持有过高期待,应该对其实践行为进行适当评价,主要着眼于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努力程度。

二、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指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尊重,学生的要求和愿望能够得到回应和满足,给学生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的权利,以社会实践为途径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实现。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得到道德实践的体验,并通过自我肯定和自主发展,构建良好的道德价值体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模式一般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是将其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只能接受来自教育者的灌输,学生缺乏德育活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以及参与德育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自己监控道德发展水平,并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明白自身发展状况与既定目标的差距,是德育成为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一种驱动力。教师只是从旁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指在社会实践中,提供公平的德育实践机会,并予以公正的德育评价。以往很多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顶岗实习”等,对参加活动的学生提出了特殊要求,如应是学生干部、入党(团)积极分子等。条件不够的学生失去了机会,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失衡。因此,在社会活动的选拔机制上要提供公平的挑战机会,采取科学的手段和方式选拔学生参与。另外,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刀切”,要允许有差异性,并根据现实情况对不是很优秀的学生给予较多的鼓励性评价,从而使保证德育实践活动的公平性。

四、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指社会实践的德育工作不采取单纯、被动的参与模式,而是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决定、随机选择道德教育模式,并因时制宜地做灵活机动的道德判断,获取多样的德育情感,使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比如在“顶岗实习”中,多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细小环节去进行德育,让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中,亲自感受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风气、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顽强拼搏立志成才的毅力。久而久之,良好的品德就会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

五、组织性原则

组织性原则指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活动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发挥其保障功能的运行规则。社会实践的组织性原则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以及由此而建立的工作方式、体系、制度和管理体制。

大学生在开展社会活动时,应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以便有组织地开展工作,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水平。在活动中做好目标设定以及每个阶段的任务分解、责任认定、工作计划、活动总结等,使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性原则得以体现。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各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发展。尤其在高校实行扩招之后,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在社会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也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探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实现原则,为高校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道德教育具有了更强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周艳.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2]甘均良.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的价值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3]赵欢春.试论高校德育模式的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

4.中学生德育原则 篇四

德育课是各学校整体课程结构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教师能否正确教授德育课,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能否正确引导、培养青少年的热血爱国情怀,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青少年树立人生正确的理想信念。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其中未成年人口大概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的未来发展前景甚至关系着我国人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国家政府相关机构和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培养,都极其重视,从而制定指出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来)。为我国各学校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提供合理的参考条件。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三贴近原则教学策略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及义务教育的普及化,使得非国家政府机构的私人职业学校随着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而增加。由于中职学校的创办核心大多是以快速有效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为学校的根本发展目标,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没有受过高等的文化教育,这种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都比较弱势。然而中职学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往往都忽视对学生德育课的教育,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只要侧重于职业性的教育,它们主要为国家社会,提供直接从事生产运作的劳动实用性人才。中职学校是为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型技术,进行相应的技术人才培育,在教育认知上存在严重的误区,基本上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性学生为中职学校的教育策略

对于没有入学门槛的中职学校里的学生,大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薄弱,基本不存在浓厚的家庭文化成长背景,这样的学生通常都没有什么大的人生目标,情绪自控能力极差,特别容易冲动,严重的自卑、不自信心理等各种问题。由此可见,重视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课教育是国家教育机构和中职学校都必须重视、迫切解决的教育问题。

首先,要严格贯彻、坚持对学生的三个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程度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德育教师要在学生的第一堂德育课上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自身基本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不同方式的引导教育,可通过举例证明,用实际案例说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自己未来人生的憧憬,给予他们对改掉自身不良习惯的信心,中职德育教师要研究、分析“三贴近”原则,坚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使用合理有效的“三贴近”原则,同时教师还需仔细分析每个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明确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摒弃什么,使他们能更深层次的懂得如何去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德才兼备的全面性发展的人才。

三、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现在说的德育课以前叫政治课,在中学期间由于强调认知成绩,教学多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认为政治课的内容枯燥、教条,甚至有学生反映一学期下来,一无所获,所以政治课老师得不到学生的喜爱,但是历来学生都是“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教师有足够的人格魅力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在职业学校政治老师被边缘化,长期得不到外出培训和进修的机会,都认为政治课谁都可以上,没那么高不可攀,要改变这一局面,让学生爱上德育课,体现德育课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课教师也不被边缘化,德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德育老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平和、慈祥地对待那些难管教的问题学生,有效控制住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能平静地接受教师的言语教育,事后能认真反思自己错误的行为。教师自身必须是阳光、积极的健康心理,才能感染、传达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德育教师在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上,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文化水平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按照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合理的教育措施,德育教师要有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针,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改掉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良习气和毛病。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做出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德育教师要以中职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为如何开展教学内容的根本性指导基础,坚持三个贴近中,贴近实际的原则,从而制定出一套合适中职学生身心共同成长的教学方案;坚持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原则,多运用符合中职学生文化水平的语言文字表达,用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能有效地向学生传达德育知识。同时坚持贴近学生为德育课的主要教学措施,以丰富的课堂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也加大了教师课堂德育教学内容的感染力。

四、研究分析德育课的教学管理模式

首先德育课教师必须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详细整合,打破古老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研究、创新出一套适合当下中职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的新授课模式。可采用在21世纪各领域里被广泛运用的信息科技技术,实现高科技、多媒体等数字教学方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思想,培养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利用生动有趣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培养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学习热情,大幅度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效率,从而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总而言之,德育课在中职学校的整体教育课程的结构中,各中职学校应明确其德育功能,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绝不能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德育教育应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严格遵守、坚持在德育教育中的三个贴近原则,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激情。

五、结语

随着当下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趋势下。当今企业对企业员工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需要员工具备专业的文化理论知识,还有较强的实践动手技能,同时对每位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要求也不容忽视。一个企业整体员工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企业能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根本基础。因此,作为主要培养社会未来发展的技术性人才的中职学校,是必须要履行坚持实施德育教育的“三个贴近”原则,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输送德才兼备型人才。

参考文献:

5.中学生德育教育心得体会-德育 篇五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每天都在和学生打交道,对于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我深有体会。因此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

一、中学生与德育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我记得最清楚的2012年第一学期,我刚接上化学课,那天,学校的多数老师赴西峰齐家楼学校学习,只剩下少数老师在校维持学生秩序,中午还没有正式上课之前,九年级的两个班的几名学生因私怨在男生厕所打群架,其中三名男生持刀砍伤一名学生,致使这名学生受重伤。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3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晚上和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学校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除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4.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

.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学生信用卡选择原则 篇六

面对众多的信用卡,学生应该怎样选择呢?信用卡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不用白不用”,学生在选择信用卡时应注意这些方面:

(1)年费。不同银行不同品种的信用卡年费以及免年费的规定不尽相同,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能省能省一些是一些,在办理信用卡时先要清楚年费规定。

(2)信用额度。银行在宣传信用卡时会说明最高信用额度,但对普通学生信用额度不会很高。当然,一般来讲信用额度越高越好用。

(3)还款的便利性。要选择网点多,自动存款机多的银行,或者办理关联账户、网上还款、跨行转账、便利店还款等方式,还款方式越多的银行当然更有利于持卡人。

(4)分期付款。每家银行的费率不同,选择较低手续费的银行可以省下不少钱。例如一共消费了3000元,如果分12期还款,一个银行收取每期0.5%的费率而另一家需要收取每期0.72%的费率,那么前者需要180元手续费,后者需要259.2元,两者之间相差达到79.2元。

★ 系学生管理工作计划

★ 学生管理工作计划

★ 返乡学生管理工作计划

★ 年度中小学卫生保健工作计划

★ 中小学法制教育年度工作计划

★ 中小学教学工作计划

★ 中小学音乐室-工作计划

★ 班主任管理调皮学生的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管理

7.中职德育课程建设基本原则研究 篇七

一、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国家兴衰, 重在人才。道德素养是人才规格的命脉。关于道德的认识, 总是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苏格拉底和孔子都致力于道德教育。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就是美德, 是节制与正义的结合。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人君子”的道德教化目标, “仁者爱人”的道德范畴体系和“为仁由已”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于道德的含义,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 可以作如下界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价值体系, 是通过社会舆论、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以及适当必要的行政手段, 调解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同时, 道德也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 是一种目标, 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道德是人才发展的根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受制于多种因素, 如社会各种需求关系, 社会总的经济发展状况, 劳动者自身的素质等。在劳动者的素质中, 会做人比会做事更重要, 道德素养的高低决定人才发展的高度。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规范, 培养学生解决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及集体关系的问题, 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学生时期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其步入社会后的道德表现。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评价往往不太乐观:文明礼仪欠缺, 言行不得体, 不虚心好学。劳动观念差, 时间观念不强, 迟到早退, 无故旷工现象普遍存在。不够敬业, 责任意识不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 是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劳动者, 德育教育占据学校教育的半壁江山。

二、德育课程建设是课改的主线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 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 对接职业标准, 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 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坚持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德育课程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劳动者的有利途径, 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中心位置。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 应努力体现以人为本, 突出时代特色, 强化本土化, 重视实践性等基本原则。

三、德育课程建设突出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 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本,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意愿与特长, 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性, 认可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大多数中职生是以学习失败者的身份步入中职学校大门的, 心理上的失败感较强, 很少得到教师尊重。缺少学习动力, 自信心不足, 生活和学习目标不明确。面对中职学生特殊群体,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要充分尊重、关心学生。首先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状,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激励学生主动思考,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幸福, 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其次, 中职德育课程建设要重视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 疏通不良心理,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业爱业、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职业人品质。

四、德育课程建设要突出时代性特色

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加强中职学生道德建设, 就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高度概括和凝聚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 集中阐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 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是新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南和行为准则, 也为中等职业学校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中职学生的道德建设, 培育中职学生高尚精神境界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断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五、德育课程建设要强化本土化特色

德育课程建设本土化是指中职德育课程建设要根据我国国情、各地区、各行业、各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 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 从社会实际、产业需求、学校实际、师生需求出发, 提出符合学校发展的理论设想、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德育课程内容选择上应突出学校特色, 通过校规、校训等蕴含的育人哲理, 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熏陶,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 利用学校、产业、企业、社区等不同的德育教育载体, 变德育为“看得见, 摸得着”的切身体会, 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德育课程评价需摆脱知识测验的单一方式, 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与变化, 强调过程性评价。

六、德育课程建设要体现实践性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道德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统一发展的过程, 是内化的道德观念外显的过程。因此, 德育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在中职培养模式的改变过程中, 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的联系更加紧密, 德育课程建设必须以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职业为核心。实践表明, 职业道德规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握和理解, 而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吃苦精神、纪律精神等也一定要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才能很好地认识、理解、养成和内化。实习实训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环节, 也是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重要的实践载体。

黑龙江李爱波宁文晶吴林柏

参考文献

[1]冯晓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问题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4.10.

[2]郑金洲.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本土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7.3.

[3]刘春雁.新形势下中职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黑河学刊, 2010.9.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8.

8.论网络德育实施的原则及策略 篇八

摘 要: 作为一种新型的、虚拟的德育活动,网络德育的实施不仅需要遵循学生主体性、教师准备性、学校主导性、吸引力与教育性并重等基本原则,而且需要采用建设网络德育主题网站、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提供个性化网络空间、开设人生指导类论坛等主要策略。

关键词: 网络德育 原则 策略

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方式、生活样态和生存智慧的今天,无论我们怎样重视和评价网络德育,其实都不为过。作为一种崭新的德育形态,网络德育具有与传统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不同的内涵意蕴和本质特征,对学生品德发展、德性成长和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发挥着独特的价值作用。在网络时代和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如何切实提高网络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直面且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学校网络德育的实施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变化的风向标,对网络上的新技术及热点问题,他们极为敏感和好学,有时教师很难达到他们对网络的了解水平。不仅如此,青少年学生不愿意经常与老师面对面,更重视同伴群体对自己的评价,重视自己的行动和发展。因此,在网络德育中,教师一方面要确立“终身学习”意识和习惯,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积极把握时代脉搏。另一方面要明白教师能力的局限性,以及集体教育和同伴教育的重要性,主动放权,调动学生参与网络德育,在网络上全面提升自己的德育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重视调动骨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干部及思想比较成熟的学生成为网络德育的主要承担者。教师可以通过任命“版主”、“网站管理员”、“网络信息员”等方式,吸引学生加入网络德育管理团队,使德育网站、论坛、聊天群成为学生骨干施展才华、锻炼组织策划能力、发展号召力的实践平台。发挥学生主体性还要在网络德育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和实践。青少年学生的品德素质不是依靠简单说教和灌输就能实现的,网络德育必须通过学生的参与、感受和反思引发其内在矛盾,然后才能促进其德性发展。就网络德育而言,大量张贴和滚动发布正面德育信息、先进人物报道等系统的网络宣传工作是极为必要的,但同时要注意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有所贡献的互动活动,使学生在网络德育中贡献智慧,分享成长历程中的苦乐经验,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就能受到网络的积极影响。

(二)教师准备性原则

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感情对学生具有示范性影响,因而教师实施网络德育活动之前要进行系统而精心的准备,包括相关知识的准备、价值立场的准备、话语体系的准备等。当师生在网络上相遇时,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学生可能会提出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而教师如果不能随机应变,积极反应,往往就会影响网络德育效果。教师对网络德育的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建构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知识方面的准备。教师要求学生查阅的信息自己首先要有一个大致了解,对课题涉及的背景知识、人物业绩要有较为系统的掌握,从而回答学生的一些知识性提问;其二是价值概念澄清与立场方面的准备。面对学生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观点,面对学生提出的诸多相互矛盾的现象,教师要能够高屋建瓴、指点迷津,而不能让学生继续迷茫,更不能被这些观点迷惑;其三是德育技巧方面的准备。面对学生一些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使用“这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可以作为我们下一次讨论的主题”等迂回战术,或者“请你全面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一下”等启发学生冷静思考的策略,缓解紧张局面,避免轻易表态。

(三)学校主导性原则

在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必须确立网络德育的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因为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都会在网络上尽力展示自己,如果主流价值观念不能得到捍卫和张扬,那么成长中的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很容易被不良价值观念吸引和影响,这就是典型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网络德育的突出地位,十分强调各级党政工作者及学校要积极占领网络阵地,依托网络平台,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学校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和实施网络德育,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其一是建设教育类网站和论坛,传播正面和主流价值功能信息引导学生;其二是依托网络各种趣味性和集体性活动,引导学生善用和用好网络,把网络变成自身学习和发展的工具;其三是重视网络上的师生对话,以最快速度回应学生的各种思想困惑;其四是加强对不良信息的审察和监控,建立健全校园网的“绿色防线”,减少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

(四)吸引力与教育性并重原则

网络德育要想对学生发挥影响,必须具有吸引力。学校基于网络的主题活动因为常常作为德育课的安排,因而对吸引力的要求不是很高。但其他网络德育安排,诸如论坛讨论、网站浏览、德育游戏等,则必须充分考虑吸引力的因素,否则学生不点击、不发言、不参与,教师的各种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正是基于提高吸引力的考虑,大量面向学生的教育网站和论坛逐步走向重视学生主体性、提供多样选择、风格活泼多彩,促使学生在自由冲浪中得到正确思想的指引,淡化教育痕迹,取得较好的成效。教师进入网络与学生对话时,也会选择各具特色的网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教师角色设定的话语风格,从而极大地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网络德育必须具有吸引力,而吸引力提升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和德性成长,因而吸引力与教育性并重应该成为网络德育的基本原则。现实生活中,有些论坛在贴近生活的同时慢慢迷失方向,放松或放弃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有些老师一味强调“亲民”,对学生在网上的奇谈怪论既不禁止又不引导,甚至对自己的网络语言不加检点,发布一些偏激乃至错误的观点,这些都是不符合网络德育的“教育性”要求的。有效实施吸引力与教育性并重的网络德育,是对教师德育素养、信息素养及综合人文素养的全面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慎重规划,细致准备,做到既走近学生又不迎合学生,既理解学生又引导学生。

二、学校网络德育的实施途径

(一)建设网络德育主题网站

学校开展网络德育需要有一个学习、交流、讨论和娱乐的平台,以便给学生一个温馨的港湾,一个温暖的“家”。这就需要开发和建设网络德育主题网站,给学生提供一个包括网络技术、网络应用、心理咨询、德育资源等在内的信息平台。德育实践证明,单凭纯粹的理论教育进行网络德育是行不通的,必须将德育内容穿插和渗透到有关内容与活动项目之中,使学生在轻松的网络学习娱乐中得到引导和陶冶,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修养。学校应当充分考虑网络德育实施的实际需要,确定德育主题网站的体系结构,设计相应的栏目构成,充分考虑各栏目的内容特点,如开设青少年在线、学习园地、谈心室等。网络德育主题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可以参考深圳罗湖教育城域网建设的模式,即建立区、校两级共用的分布式德育资源库的管理平台,学校德育网站和中心德育网站有机结合,无缝链接。学生进入社区后可以在区、校两级平台里停留,区级负责大型项目策划,学校则展现自己的特色。这种模式既独立又集中且方便灵活,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网络德育主题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可以参考和借鉴一些商业网站的常用做法吸引学生。如可以采用经验等级、分值等级、虚拟货币等方式,并根据自己的等级决定在虚拟社区中的权利或能力。

(二)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

网络心理咨询室是与现实中的实体心理咨询室相对应的概念,指教师和学生利用BBS(电子布告栏系统)、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的网络互动,针对一些具体且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网上予以公开解答。网络心理咨询内容可以是心理方面的内容,如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咨询等;也可以是生理方面的内容,如身体生长与发育、青春期的朦胧和躁动等;而更多的则可以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包括现实生活中及虚拟网络世界中的问题。学校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可以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收集学生的难言之隐,使每个有同样困惑的学生及时打开心结,快乐而健康地成长。为此,学校要注重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把具有心理咨询资格的教师吸收进来,不断提高他们处理心理方面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三)提供个性化网络空间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建班级网站,借以记录班集体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可以鼓励学生开通个人网站,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展现自我价值与风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这样的网络服务,这样可以更贴近学生;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商业网站实现,如网易提供的个人网站、个人博客等。通过这些个性化的网络空间,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的个性展示和思想动向,可以更容易地与学生展开交流沟通,从而冲破传统德育中师生之间的藩篱和禁锢。

(四)开设人生指导类论坛

网络论坛是学生乐于光顾的地方,他们愿意在论坛上发帖与跟帖,热衷于论坛积分与级别,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开设人生指导类论坛,和学生相聚在网络论坛中,进行问题讨论和观点分享。人生指导类论坛的研讨主题可以是多方面的,凡是学生关心的问题,都可以畅所欲言。为了确保对学生的吸引力,避免让学生产生“受教育者”的感觉,论坛一般不应以“德育论坛”命名,而以“快乐在线”、“某校时光”等更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加以命名,价值观立场往往隐含于日常管理过程中。教师在论坛上的作用主要是规划和引导,设计与主持重要问题的讨论,对学生发言中的不成熟观点予以巧妙而有深度的点拨。为了防止学生对“说教”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可以考虑适当匿名,学会宽容与幽默的网络话语风格。

9.大学生如何坚持党性原则 篇九

(一)什么是党性

首先,党性原则及其主要内容。谈到“党性原则”这一词,大家都不陌生,这是党内教育、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很熟悉的,官方文件、讲话及总结当中都会提及,何为“党性原则”?这里给出一个较明确的(定义),首先是党性原则,再讲党性,由党性所延伸出来的党性原则。 党性即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这个党的性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原理而言,党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因为在讲党的时候,政党是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所以,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政党所固有的明显的,一个党与另一个党的区别,这就构成了党性。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什么?大家翻开党章的总纲当中就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两个先锋队,一个核心,三个代表,第三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一个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事业的领导核心;两个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三个代表。所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共三点。

那如何理解?对党性的阐释,每一代领导人或理论研究当中对其有很多阐释,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刘少奇曾对党性有过比较到位且深刻的研究与表述,他说,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共产党就是无产者阶级的党,所以它既然是无产阶级的党,所以要将无产阶级的利益放得最高最重,所以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它用了几个表现。第一是“最高”,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最高表现;第二是无产者本质最高的表现,第三是无产阶级利益的最高最本质的表现,所以它完全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学对政党的意义,它的含义的要求来对党性进行了表述。有了党性,由党性推导而出来的三点,刘少奇的论述三个最高,所以形成了一些最基本的党委成员的基本行为规范,即党性原则。这是第一个。

(二)党性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与严重问题时,马克思又回到历史当中,回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进程当中去寻找答案。历史往往能够给未来一个方向,中国有句古话“以史观今”,因为历史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所以,对于整体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有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后来,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摆脱现实的一些困境,恰恰要弥补现实不足,所以在未来的设计当中所呈现出来,所以这是一种未来美好的社会,且在那种情况下,一是清楚的理论逻辑关系,另外在现实当中,它有动员力与号召力。这是一个理想。

那理想是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现实基础,那理想就会变成空想或幻想,现实是当代中国在做一件事,我们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探索的结果当中,我们得出了我们正在干一件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冠名。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走出了一个轮廓,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报告当中

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它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这三者构成的。如果讲道路,道路怎么走?要到哪儿去?为什么要走这一条路,不走那一条路,这是理论体系,要对完成的任务进行阐释、概括、提升与总结,这是理论体系要完成的,在过程当中形成自身的体系,将行之有效的部分上升为制度得以固定,现在经过30多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去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今天中国经过30多年的探索,我们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我们建设出了一个包含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体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并非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路上,因为起点是初级阶段。小平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一百年不动摇,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且初级阶段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搞了两三代人而已,前面也就三代人,还早着。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美好。这是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要干的活,我们干这个活奔向共产主义。所以,我们为奋斗目标,对目标、任务,如何实现任务的道路没有了解,那如何去坚持?所以,我们党已经很明确了,更明确地强调,我们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最终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奋斗的共同理想,且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凝聚党员干部、全社会的人民,作为党员干部而言,作为党性锻炼,是否要懂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来龙去脉、基本要求?以及对今天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无认识,甚至是深入的认识,所以对于党员党性锻炼,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一方面要求既有崇高的理想,但还要脚踏实地,这样扎扎实实做好本质工作,这是坚持了党性。

第三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也是作为党性原则最集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原则的集中表现。党的宗旨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你是全心全意,不是半心半意,而不是三心二意,你是全心,是整个的,这是共产党人的承诺,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一己私利,这就规定了作为党员干部做事、谋划、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以及工作方法和内容,以及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三心二意、半心半意、虚情假意,这也是作为一个党员是有党性的,或是党性强弱的一个试金石。

所以,这就要求每个党员就应该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因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党的利益表现的即是人民的利益,所以放在第一位,面对个人利益时得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甚至还要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甘愿做出自我的牺牲,这就要求党的一切工作在工作方法上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它既规定了工作内容(为人民服务),还有一些具体的服务法,人民需要什么就怎么服务,如何知道人民群众的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且要求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党的要求之高,所以我党在中国近代以来,民国时期的几百号政党最后都大浪淘沙,近代以来有影响的政党当中,中国共产党是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政党,且书写了中国近现代新的历史 篇章的政党,为何它能够这么坚持下来?这一政党能够存活与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因为它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政党自的奋斗标准与目标去做,所以它才能坚守,否则都会被历史的车轮卷走,淘汰掉,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是金子。所以是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就取决于党性原则的强弱、有无,这是一个重要的试金石。

第四,自觉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铁的纪律,这是作为共产党员党性锻炼或党性修炼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党有所规定,党的组织是中央、地方到基层,每个党员都要从属于一个党的基层组织,他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一个成员,所以,无论是谁,无论职务高低、大小,都得按照这样的组织原则在党的系统当中找准自身位置,所以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都要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党的铁的纪律,有很好的制度规范,如果没有组织性就谈不上纪律性,更谈不上效率。所以,如何能够表现出民主集中制的觉悟,能够有一套组织体系,表现出铁的纪律和高效率?这就要求每一个党员在基层组织的活动,且在这个党的基层组织中,你是一个普通的党员,无论职务高低都要有此意识,我们党是按照这一规定、纪律、规则的,成为组织和发展起来的,且在这个组织当中还要与党中央主体保持思想和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且要维护这一组织和系统的团结和整体,以发挥其整体效率。所以,作为一个党员而言,入党时就要想到,举起右手宣誓时说“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等,这时你已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了,你志愿加入这个党组织,自然就要接受这一党的组织的规章制度,这里讲的是民主集中制以及在这一制度基础上所养成的良好的铁的纪律,所以都要知道,且要去执行和贯彻,这是党性的第四点内容。

第五,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胸怀,共产党要有博大的胸怀,他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所以不仅是胸怀、勇气,还有一种自信和担当,他不能把自己一批就批跑,就泄气了,这是对党性的要求有此责任与使命。批评,是在为坚持真理而批评,是为了修正错误而批评,那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第一个方面是批评。批评有党内批评,通过党内的民主生活会来批评。第二是接受社会的批评,因为政党也是社会当中的一面旗帜、一个标杆,所以要受监督,还要接受社会批评。我们要有这样的胸怀,有胆量、勇气和自信,要有这样的担当,要敢于批评,这也是党成长的经验和教训,我党是在批评与自我批评当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党是在批评当中成长起来的,这一批评有自我的批评,还有批评其他,违反人民利益,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可反映或阻挡了社会发展的一些错误组织、行为、现象要进行斗争,我们要接受别人批评,同时也要去批评别人,我们还要自我展开批评,所以我们党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在批评与自我批评当中成长起来的,这也是我们必须坚守的。这五点说明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讲党性修养,无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五条是基本不变的,其基本不变只是说这五条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会发生一些变化,如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中国的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发育不良。我们党就要分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也有是对农民进行改造,农民是我们天然的同群,有的人就不这样认为,会产生思想上的斗争。

10.中学生德育原则 篇十

对中学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中学德育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德育工作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本文从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强化德育效果。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德育效果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继续和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教育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① 学校德育工作尽管常抓不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现代中学德育教育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找出原因,把握德育的方向,提出实现德育培养目标,取得最佳德育教育效果。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步调不一

中学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庭环境是孩子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不一,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随着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不断扩展,有些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面引导,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社会上的某些消极因素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势必影响到学校德育功能的实现,即所谓的“5+2=0”(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社会教育,其效果等于零)。当前现实生活中社会主群体(指中年人是孩子们的榜样群体)的特殊历史经验,目前都有一种利益追逐和物质补偿的心理,对精神理想持一种冷漠或嘲弄的态度,从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产生消极影响。有人认为,当前的一些影视作品的不正确价值导向,大众传媒的低级趣味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产生消解作用。

因此,要取得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必须要处理好学校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光凭学校单方面德育管理是不行的,必须实行社会全方位综合治理,使德育形式社会化。各行各业,校内校外,家庭、政府都要负责,齐抓共管,让全社会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二、学校德育教育应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学校应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育,学校的各方面工

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学校德育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现在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生硬地“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强制性方法学习。这种灌输性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的。”②这样的道德教育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我们要积极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各科老师要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

四、要把德育活动融于生活中,活动丰富多彩

德育教育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德育的重要途径。1990年,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明确要求,“各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定要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严格要求,重视活动实效,真正使学生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接触实际,接触工农,认识社会,了解乡情国情,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表现,应作为操行评定的一项重要依据。”与抓好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是建立社会性的教育基地,学校与企业、街道、博物院、历史纪念馆和名胜古迹等要建立牢固的联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德育活动,成为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主要参考文献:

①林崇德,《教育的智慧》,第19页,开明出版社,1999年。

11.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原则 篇十一

一、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其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深邃的德育内容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教师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正统一的。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明确四组辩正关系:一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辩正统一。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同样也面临着威胁。通过这些内同的具体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三)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它们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

二、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学生对说理产生反感,便需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其思想的转变。

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便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自我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学生年龄和才智的不断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要体现----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教师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利,更有效。

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智育、德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新编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化学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3]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 化学(第一至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4]胡美龄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2001.12

12.中学生德育原则 篇十二

体验式教学方式, 关键在体验一词上。“体验”在生活实际中大多被理解为体悟、领悟, 也有实践, 以身体之的延伸之义。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教育界理论研究和实践效果都较好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教学的各个学科都有极其重要的教学价值。在德育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就成为当务之急。以下我将这种方法简称为体验式德育。然而体验式德育教学应该如何实施, 体验活动如何设计都没有一定的说法。笔者就是在此背景下结合自身在体验式德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总结出了几条基本的原则, 希望为后来者提供些微参考。

二、体验式德育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有

( 一) 主体性原则

教育的真正目的, 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个性健康的优秀公民。所以,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围绕的自始至终都是“学生”,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毋庸置疑。事实上, 在德育教学中, 学生受社会环境, 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他对德育教学是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需求的。只有解决学生的这些困惑, 满足学生的需求, 进而引导学生的美好向往, 学生才会对德育教学感兴趣。否则, 干巴巴的说教, 只会让学生丧失兴趣、厌恶学习, 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真正当作体验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学生才能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 进而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 二) 辅助性原则

新时代呼唤新的思维。在传统教学中我们过多的关注教师的作用。但是,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角色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在新形式下, 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快速的查找到相关知识, 教师的知识传授功能受到挑战。网上浩如烟海的知识资料应该如何分类, 拣择, 最新最优的教育资源如何获得, 这些都成为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师也同时变成了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管理、推荐的媒介。在新形势下的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辅助学生充满兴趣的培养最先进的思维能力, 学习最先进的知识, 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最终成为一个适应时代的人才。

( 三) 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简单的说就是在体验式德育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最终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的一种教学。

层次性原则实施的必然性是由复杂的学生情况决定的。从个体角度来说, 不同同学的情况不尽相同, 要区别对待。有些同学认知能力、自信心强, 这些同学更喜欢宏观性、哲理性、有深度和广度的教育内容。在创设体验式环境或是活动时, 就应该注意增加活动内容的深刻性、含蓄性等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研究精神。还有一部分同学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自信心相对弱一些, 这些同学更喜欢具体的、直观的、趣味性强的内容。在创设体验式活动时教师更应该注意增加活动的直观性、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从体验结果来说: 由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知识切入点等的不同,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验结果。对体验式结果的层次性、个性化的评价就是打破整齐划一的标准, 看到学生的成长和变化。

( 四) 过程性原则

道德生活本质要求就是知、行, 贵在践行。在德育过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就很好的利用过程性原则完成德育的知、行要求。具体来说, 课程体验活动是真实生活的缩影, 这些生活化的体验活动同学们很容易接受、理解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就疑难问题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找到解决答案。然后, 学生将体验到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的实际行动。这种过程式教学方式就是在体验活动中直面真实的社会现实生活, 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与指导生活的价值原则结合起来, 更深、更透的理解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体验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切身体验生活中的善恶、美丑、真假, 进而学会判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 五) 活动探究性原则

体验式德育活动重在体验式活动的创设, 关键是学生的体悟, 方式主要是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目的是应用生活, 指导实践。体验式教学的活动主要有参观、访问、具体实践操作、游戏活动等一系列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有利于积累知识, 提高道德水平, 最终形成道德行为。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学校班级的集体活动, 也可以参加社区的活动, 家庭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通过体验提高道德水平。探究性原则主要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通过探究式学, 可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体验式德育教学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 当然,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始终坚持这些主要的原则要求, 我们都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最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辛继湘.论注重生命体验的教学[J].教育评论, 2002, (5) .

[2]肖海平、付波华.体验式教学一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研究, 2004, (1) .

[3]宋海云.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学模式初探[D].复旦大学, 2009

[4]宋海云.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学模式初探[D].复旦大学, 2009

[5]汪霞著.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上一篇:宪法宣誓誓词为下一篇:民事起诉书格式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