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4-07-17

2022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

1.2022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2016年11月最新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详案)配套最新教材

1-35页: 小数乘法(6篇)

36-44页 :位置与方向(2篇)

45-67页: 小数除法(5篇)

68-87页: 比(3篇)

88-109页: 圆的认识(5篇)

110-112页:确定起跑线

113-129页:百分数(4篇)

130-140页:扇形统计图(2篇)

141-144页:节约用水

145-149页:数学广角利用图形求等比数列之和

150-最后 总复习(4篇)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3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探求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1)(个);(2)(个);(4)3个

就是6个就是

(个);(3),再约分得到

(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提出质疑: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

生2:(个)。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有多少升?就是求3个12 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 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交流:是根据什么列式的?引导说出思考的过程并板书:“求12 L的一半,就是求12 L的是多少

(3)出示第2小题学生自练。引导说出:“12×在这里都是把12 L看作单位“1”。

表示求12 L的是多少。”(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深化理解

1.出示例2“做一做”。一袋面粉重3千克。已经吃了它的,吃了多少千克?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求3千克的是多少。”

2.比较两种意义 出示:一袋面包重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师:列出算式,并与前一个式子进行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一个是分数乘整数,另一个是整数乘分数。

预设2: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但有所区别。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或者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师:那么,它们有什么是相同的呢?(计算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复习旧知导入,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分别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重点让学生说出解决后两个问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再通过尝试练习和交流,不断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归纳的素材,最终导出此类分数乘法的意义。比较的环节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对两种不同算式的分析比较,抽象出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异中求同,进而深化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五、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算式可以列成 ×,表示

;或者表示;

也可以列成×,表示。

师:选择一个算式进行计算,想一想,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比较练习

(1)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2)一堆煤有

你能编写出类似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吗?

3.拓展练习

1只树袋熊一天大约吃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习题的编排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选取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什么?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谁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其中

均为整数且。

kg桉树叶。10只树袋熊一星期吃多少千克桉树叶?,用去了多少吨?

吨,5堆这样的煤有多少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3~5页例

3、例4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并经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3.通过对算理、算法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乘法意义及算理。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尺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看图说分数

1.(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数字“1”表示。现在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几?

()

2.如果取这的,现在得到的是整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看图得出结论)

3.如果再取这的,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图验证)

【设计意图】讲课一开始采用了看图说分数的方式引入,既是对分数意义的一个回顾,也为本节课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提供了形的依托。

二、明确算理,探究算法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2.等于多少呢?说说你的想法,并把你的想法在纸上写下来。

3.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4.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把1个正方形看作1公顷,先平均分成2份,每份表示公顷,再把公顷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5.得出结果

公顷。

根据大家的想法,法算式来表示?

6.猜想计算方法

。我们再来看看本节课开始的图形,是不是也可以用乘观察这几个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可以怎样计算?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所有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中吗?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二)探究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的算理算法 1.尝试猜想 请你试着用这个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求公顷的,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根据我们刚才的想法,结果应该是?(公顷)。这个猜想正确吗?能不能想办法来进行验证?在老师提供的练习纸中画一画、算一算,并和同桌进行交流,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打开课本第4页看一看。

2.探究验证。学生自行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完成的学生可以完成例3做一做第2题进一步验证)

3.验证反馈

(1)请几个采用不同验证方法的学生进行一一展示。

(预计方法:A.画图(图形或线段);B.转化成小数再进行计算;C.利用分数的意义进行计算)

(2)请已经完成例3做一做2的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结果及得到的想法。4.得出结论

看来咱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分数乘分数如何计算?在同学讨论回答后得出结论: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设计意图】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在本节课的设置上先提供了探索的范例,再让学生提出猜想,最后通过举例、验证形成共识,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算理,使学生既获得了探索的体验,又掌握了基础知识。

(三)简化计算过程

根据我们所得的结论,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

出示例4: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千米/分。

(1)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2)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 1.读题,独立列式并解答。

。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2.反馈:

(1)题(1)展示不同的计算过程:A、先计算再约分;B、先约分再计算。(2)题(2)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可以在计算时直接将整数和分母约分,结合学生的情况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3)对比体会得出结论:在计算时,先仔细观察数的特征,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会比较简单。

3.练习: 例4做一做1。

【设计意图】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至关重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对比体会到在分数乘法中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单,对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很有帮助。】

三、练习巩固 1.基础练习

(1)先看数再计算(练习一6、7两题)反馈校对、纠错。

在反馈时通过对比、纠错让学生明白先观察数的特征,可以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这样能又对又快地得到结果。

预计错题,估计错例:由于4和的分子相同,学生有可能会将整数4与分子4相约分,在计算时,结果错算成。应该使学生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可将整数与分母约分(也就是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将练习一的6、7两题并在一起,并将题目的考查形式改成先看数再计算,有助于学生形成计算的审题习惯。让学生发现通过观察可以感知数的特征并进行约分,这样可以让计算变得更加简单,正确率也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第6题不以改错的方式出现,而直接以计算题的方式出现,是出于不强加错的思考,来自于学生的错例,学生更易于记在心上。(2)完成例

3、例4做一做剩下的题 反馈校对、纠错。

在校对答案后,可以进行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乘法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运算。

2.练习提升

在○里填“>”“<”或“=”。想一想,哪些式子,你不计算就可以直接填出来?

反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哪些式子可以不计算就直接得出结果。(1)题

1、题3主要引导学生从分数乘法的意义来理解;(2)题

2、题4主要是对分数计算方法的巩固。

【设计意图】计算的练习往往比较枯燥,这时题目的设计就显得比较重要了。本题的设计让学生们在练习反馈中既对分数乘法的意义进行了回顾,又将整数乘分数和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对比,还对计算方法进行了巩固和应用,对学生的思维的拓展也是大有益处的。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得出这些结论的?

没错,“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是我们学习数学很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对本节课的小结中,对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进行回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重要。

五、布置作业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8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计算下面各题:

2.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会更简便。(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3.教师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技能,为学习分数乘小数埋下伏笔。同时,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阅读理解 出示呈现例5情境图(数学信息),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选择问题板书。)

(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设计意图】由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的知识引出例5,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探究解答:例5(1)1.自主解答

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怎样列式?你能计算出来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板书:,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演。)2.交流探讨,体会不同算法

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再全班交流,一一展示,分析出现的不同计算方法。

(1)可以把2.1化成分数

(2)可以把2.1×,再跟相乘,结果是(dm),化成带分数。

化成小数0.75,再跟2.1相乘,结果是1.575。=2.1×0.75=1.575(dm)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交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小组内交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使交流活动不至于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场展示,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二是全班交流,使全体学生在理解自己算法的同时,知道解决同一道题目还有不同的思路,享受不同算法带来的快乐,并掌握自己未考虑到的计算方法,逐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这道分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既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两种方法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分数乘分数和小数乘小数的知识。【设计意图】教师的这段简单小结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巩固掌握新知识,实现了有意识的学法指导。

(三)探索简便方法:例5(2)1.自主解答

刚才例5第(1)题大家完成得很不错,下面第(2)题有没有信心做对呢?(出示课件,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交流反馈

(1)可以把2.4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

(dm)

(2)可以把2.4×3.自学课本

(1)除了上面两种计算方法,这道题还有另一种算法。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页,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看书自学。)化成小数0.75,再跟2.4相乘,结果是1.8。=2.4×0.75=1.8(dm)

(2)这种算法你看懂了吗?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逐步出示第三种算法。)

小数2.4和分数4.对比思考。的分母先约分得到0.6,0.6再跟分子3相乘,结果是1.8。

为什么可以这样约分?你觉得这样约分计算简便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例5第(2)题,既复习了分数乘小数的两种计算方法,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又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学习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计算方法,更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分数乘小数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

(四)回顾反思

1.既然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这么简便,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 2.师小结:先约分再计算虽然简便,但只在小数与分数分母有共同因数的情况下适用,如果小数与分数分母没有共同的因数,就不能直接约分,只能采用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的方法。所以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算式中小数与分数分母的特征,明确小数与分数分母是否有共同的因数,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思考“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让学生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的局限性,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一)对比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计算时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分数乘整数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先约分再计算的简便性,在这个练习中,学生会进一步感受到这种算法不仅在分数乘整数中可以让计算更简便,在分数乘小数中同样适用,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

(二)基本练习教材

第8

1.学生先观察每一道题的特征,思考:每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做?哪种方法更简便?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2.反馈交流时提问:哪几题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四道题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发现不仅先约分再计算有局限性,分数化小数这种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与合理性。最终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归纳出结论,以丰富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结论的过程,加深记忆。

(三)提高练习

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2题:美国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1.38万立方米,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美国的。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是多少万立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

2.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并适时补充我国的水资源知识,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四)拓展练习(多余条件)(机动)

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4题:蜂蜜最主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以上。有一种蜂蜜,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如果有2.5 kg的这种蜂蜜,其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共有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汇报。

3.教师点拨:在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时,要先弄清楚题意,看问题所需的条件是什么,选择恰当的条件,找出多余条件,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最后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道题隐含了一个多余条件,增加了学生的审题难度,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准题目中的关键条件,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掌握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分数乘小数)分数乘小数怎么计算?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课所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学习重难点,又巩固新知识、强化记忆。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题和第3题。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8~9页例

6、例7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激疑引入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两个算式:21×3 3×21。

同学们,这两个算式相等吗?(学生显然能得出相等,教师用等号连接)21×3=3×21。2.看到这个等式,你想起了什么知识?(乘法交换律)3.用字母可以表示为:4.

。这里的字母你觉得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和可以表示分数,这只是你们的猜测。下面请你独立思考,举例验证这个猜测。

5.交流反馈:整数乘法交换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此时你还想到了哪些定律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利用知识的正迁移和同化与顺应的心理基础,使学生通过猜测、举例验证得出“整数乘法交换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猜测、验证的数学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使其能既有条理又较为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同理,利用这样的数学思想,得出其他两个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一)合作学习,展开验证

1.刚才同学们还想到了乘法结合律

和乘法分配律,那么这里的字母也可以表示分数吗?下面请同桌合作,举例验证。

2.同桌合作,举例验证。合作要求:(1)举例说明

①请同桌各写出一个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如②同桌交换,计算出利用运算定律后的结果,如③对照两者的结果是否相等。(2)能否举出一个不相等的例子?(3)得出结论。

3.全班交流反馈,请几个小组来交流验证过程。

4.小结:整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全班交流反馈的形式,经历猜测、举例验证、尝试举反例、得出结论这样的数学活动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渗透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这一过程,学生始终是知识建构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实践新知,应用提高

1.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为了得出这一个结论,应该怎样应用呢? 2.独立尝试。

。(1)出示:

(2)思考:选择什么运算定律才能使计算简便?(3)计算 3.小组交流。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1)计算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2)这样计算,为什么能使计算简便? 4.全班反馈

第一题:

=×5×

(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可约分)

=3×

=

第二题:

= ×12+×12(应用了乘法分配律,可约分)

=10+ =13

5.小结: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能使一些分数混合运算变得简便。【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得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能使一些分数混合运算变得简便”的结论,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更能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三、练习巩固

1.请独立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1)××3

87×

选择合适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第3小题,思考87与怎样做可以进行约分呢? 的分母之间有什么联系,(2)奶牛场每头奶牛平均日产牛奶t,42头奶牛100天可产奶多少吨?

每头奶牛每天产奶t,那么42头奶牛每天产奶t。求这些奶牛100天产奶的数量,可以列出的算式为:。

2.出示: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题,动笔前先思考怎样算比较简便?学生独立计算。

(2)第一题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大家都没有异议;第二题到底如何?两种方法都试试看,比较得出结论,其实用乘法分配律并不简单。

(3)第二题的数怎么改一下用乘法分配律就比较简单了呢?(4)做了这两题,你有什么体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后计算,有利于学生细心观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同时让学生通过计算自己感悟,并不是任何计算都是用乘法分配律简便。针对封闭的计算题采用了开放式教学,为计算练习注入了活力,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3.开放练习:在□中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简便。

×15×□

×+

×□

(+□)×□

【设计意图】开放式习题的设计,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已掌握的解题能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使学生巩固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弄清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整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随堂作业

独立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的第12、13、14题。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5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3~14页例8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数连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在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单位“1”“分率”与所对应的量的相对性。进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单位“1”“分率”与具体数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找一找,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

(1)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2)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 相等。

2.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1)篮球有35个,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足球有多少个?

相等,六(1)班有女生多少(2)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人?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利用单位“1”的量,来解决更多的问题。【设计意图】复习环节中两个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地复习了有关单位“1”的知识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单位“1”、分率与具体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思辨交流

(一)阅读与理解

出示例8情境图:这个大棚共480 m2,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地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的。红萝卜地有多少平方米?

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整个大棚的面积是()。

萝卜地的面积占整个大棚面积的()。意思是说以()为单位“1”,()是()的()。

红萝卜地的面积占萝卜地面积的()。意思是说以()为单位“1”,()是()的()。

要求的是()的面积。

【设计意图】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有效的数学信息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将课标提出的“四基能力”落实在课堂之中。

(二)分析与解答

1.分析:如果我们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表示整个大棚,你能折出或画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吗?

学生动手操作。

2.解答:看着这张图,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尝试解决。)3.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1)先求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480×再求红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240×

=240(m2);

=60(m2)。

思辨:求萝卜地的面积时,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整个大棚面积)求红萝卜地的面积时,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萝卜地面积)

利用上述图例,引导学生整理、思考上述思辨问题,并得出:连续两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两步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

(2)先求红萝卜地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老师问:你能在图上指出红萝卜地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吗?)算式是×=。

=60(m2)。再求红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480×思辨: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小结:今后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既可以用分步算式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主要采取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积极思考、尝试解决、思辨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三)回顾与反思 我们求出的红萝卜地的面积是60 m2,这个答案是否正确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检验一下吗?

生:红萝卜地的面积是60 m2,60÷240= 萝卜地的面积是240 m2,240÷480=,确实是占萝卜地面积的。,正好是整个大棚面积的一半。

生:从折纸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红萝卜地、萝卜地和整个大棚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的探索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的有效自我调节,是智慧成熟的标志。可以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反思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调整学习过程,改善学习策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咱们班36人,人数是想当老师人数的的同学长大后想成为老师,想成为科学家的,多少名同学想成为科学家?

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呢?

说说你的分析思路,第一步是先求什么? 2.解答教材第16页练习三的第1~3题。

(1)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流动速度是50厘米/秒,在静脉中的流动速度是动脉中的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只有静脉中的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血液在静脉中的流动速度,再求血液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

。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每秒流动多少厘米?,算式是50××=(厘米)。

第二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血液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是在动脉中的流动速度的几分之几,再求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

算式是50×=(厘米)。

(2)海象的寿命大约是40年,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海狮的寿命,再求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海豹的寿命是海狮的。海算式是40××=20(年)。

第二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海豹的寿命是海象的几分之几,再求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算式是40×=20(年)。

(3)芍药的花期是32天,玫瑰的花期是芍药的花期是多少天?

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玫瑰的花期,再求水仙的花期是多少天。,水仙的花期是玫瑰的。水仙的算式是32××=15(天)。

第二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水仙的花期是芍药的花期的几分之几,再求水仙的花期是多少天。

算式是32×=15(天)。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认识。练习的设计以趣味性和层次性为原则,分别安排了“基础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练习形式,检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位。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一)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师小结:

1.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相当于把两个“求一个数是多少”的问题整合在一起。要先想清楚第一步求什么,特别要注意第一步计算和第二步计算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

2.我们可以借助折纸或画图的方法理解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梳理,同时通过教师的归纳与提炼,让学生理解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过需要“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吗?请你课后去收集一下吧。

【设计意图】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体现知识的价值,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感。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6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4~15页例9及做一做,练习三第4~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学会解决较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初步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相互沟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检验习惯。

【目标解析】“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较复杂,是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类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引申出来的,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大胆探究。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解决较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阅读思考

(一)课件出示信息

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二)阅读信息,思考问题

1.请学生认真阅读信息,思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1)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多少次?

(2)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

(3)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2.这些问题中,哪些你能解答出来?

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就能解答。解答完第一个问题时,说说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设计意图】一方面复习解决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方法,对解决分数乘法问题中表示数量关系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

二、由浅入深,探索新知

(一)改题

在课件上补充前述问题(3):“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呈现例9。

(二)探索解决稍复杂分数乘法问题的方法

1.认真阅读例9,理解题意。

阅读课本第14页例9及下面的“阅读与理解”和“分析与解答”的线段图,并思考:

(1)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把“阅读与理解”栏目的内容填写完整。

(2)从“分析与解答”的线段图中你又读懂了什么?说说每一条线段的意义。

(3)你认为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尝试自己做一下。

2.同桌讨论。

(1)说说题意和图意。

(2)把你的解题思路说给同桌听。

3.集体讨论。

(1)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可直接读题理解,也可通过线段图理解。对于遇到困难的同学,可以再次出示线段图辅助理解,尤其是对第二种解法的理解)。

(2)你是怎样解答的?说说解题思路。

方法一:

方法二:

(3)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检验两位同学的解答是否正确吗?如果有困难可以提示一下(算算135次比75次多几分之几?)。

4.回顾小结。

你是通过哪些途径来理解题意的?(反复阅读,画线段图,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等,特别强调画线段图在理解题意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例题、画线段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又通过讨论、小结,使每位同学都学有所得,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课堂练习,强化新知

1.P15做一做。反复阅读,仔细分析。独立完成后,同桌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2.理解“分率句”专项训练:

(1)六(1)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把

看作单位。

“1”,是

的的。

女生人数 = 全班人数 ×

。,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

(2)电视机的数量比洗衣机多。

电视机 = 洗衣机 ×。

3.独立作业(部分可选作本节的课后作业)

(1)昆虫飞行时经常振动翅膀。蜜蜂每秒能振动翅膀236次,蝗虫每秒振动次数比蜜蜂少。蝗虫每秒能振动多少次?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有几种解题方法?

(2)鸡的孵化期是21天,鸭的孵化期比鸡长

你能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分析题目的意思吗?

。鸭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3)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每年大约有16亿吨的泥沙流入黄河,其中积在河道中,其余被带到入海口。有多少亿吨泥沙被带到入海口?

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思考过程。的泥沙沉

(4)磁悬浮列车运行速度可达到430千米/时,普通列车比它慢速度是多少?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用不同方法解答的思考过程。

。普通列车的 【设计意图】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教师也可以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归纳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怎样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它与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归纳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都是用这个数去乘几分之几。这里的几分之几有时候可以直接从题目中获取,有时候要根据题意自己计算出来。

解法一:

A.确定单位“1”的量。

B.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先求出中间问题。C.再计算题中所求的问题。解法二:

A.确定单位“1”的量。

B.先求出所求问题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C.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出答案。

【设计意图】此处的课堂总结有利于学生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五、互动游戏,适度拓展

师:这堂课同学们都学得很好,现在还有时间,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我这里有2个盒子和30个乒乓球。现在老师拿几个乒乓球放到一个盒子中,但是不给你们看到底拿了多少个,看哪位同学猜得准。

师:我只告诉你们一个条件:“1号盒子里乒乓球的个数是总个数的出1号盒子里有几个乒乓球吗?

。”你能说

师:如果1号盒子里乒乓球的个数是总个数的个乒乓球吗?,你能说出2号盒子里现在有几

师:你没有看见,怎么会知道另一个盒子里有25个乒乓球呢?

【设计意图】在课堂最后安排了有趣的数学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顾分数乘法的学习内容。

《位置与方向

(二)》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P19~P21例

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具体含义,会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如何根据方向与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位置,并能绘制出简单平面示意图。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坐标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具体含义,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教学难点:描述任意角度的具体方向,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准备:课件,学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每到夏季,咱们浙江沿海一带就进入台风多发季节,台风过境时常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一些影响。瞧,今早气象专家发现:在A市东南沿海方向已形成一股较强台风,这股5号台风将直接影响A市。(课件出示信息)

1.请帮助气象专家在图上标出台风中心的位置。

预设:一片范围都可能,引导学生理解东南方向只是一个大概的方向,无法确定具体位置。(课件演示:以A市为观测点,出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四个方向标志)

2.揭题:气象专家经过精密测量,确定了台风中心位置。(课件出示台风中心位置)现在你能准确描述它的位置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位置与方向。(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设计意图】数学问题就是在一个个认知冲突中自然生成的。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现实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有关方向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生成新的问题──如何确定具体位置,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实践感悟,探索新知

(一)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1.理解方向

(1)师:我们怎样才能准确描述台风中心的位置呢?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①与哪个方向更接近;②与A市之间的距离;③角度;④数对(经纬度)„„(2)在练习纸上利用手中的测量工具,先测量,再介绍。(课件标出台风中心位置)反馈: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要求边指图边说清位置。教师预设:

生1:东南30°方向。(引导正确表述“东偏南30°”,并结合课件动态演示,理解含义:以正东方向为基准,向南偏30°。)

生2:南偏东60°方向。(师加以引导:在生活中,我们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那个方位。)

生3:东偏南30°方向,距离是6厘米。(可进一步引导:为什么还要确定距离?)(3)操作活动。请以教室为观测点,指出“东偏南30°”方向。(引导用肢体动作演示“东偏南30°”,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位角”。)

2.确定距离

(1)师:确定了方向,现在位置确定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A市的东偏南30°方向上有无数个点,只依据方向不能确定位置。)

(2)师:A市的东偏南30°方向上的点太多了,如果你沿着A市的东偏南30°一直找下去,可能会找到6号台风、7号台风。看来光有东偏南30°的方向还是不行,还得有一个什么条件?(生述,师板书:距离)

(3)(课件出示)经测量,台风中心距离A市600千米。现在请看着图完整地说明5号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3.小结:回顾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确定5号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的? 4.巩固新知

完成例1后面“做一做”。校对,观察比较邮局与游泳馆的位置,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位置特点:关于正西方向轴对称。

【设计意图】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在不断质疑中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明确需要明确方向与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二)学习根据方向与距离标出位置

1.理解信息。看信息,说说它的含义。(课件出示:6号台风中心在A市南偏东30°方向,距离是600 km)

2.讨论方法:说说在图上标出物体位置时,应先找准什么(观测点),再确定什么(方向),最后确定什么(距离)?

3.尝试画图:学生尝试绘制出6号台风中心的位置,教师巡视指导。4.欣赏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画法,让学生上台展示,重点交流以下问题:(1)南偏东30°怎么画?引导学生明确靠近哪个方向就以哪个方向为基准,即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靠近的方向对齐。(课件演示方法)

(2)怎样在图上表示出600千米?(引导学生用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100千米,初步了解线段比例尺,知道可用注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相对应的距离)

5.小结:说说如何确定某点在图上的位置,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已有了关于方向的知识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作图经验,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索完成,在交流反馈时通过同伴欣赏、交流的方式明确作图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观察比较,内化理解

让学生说说5号、6号台风中心的位置间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结合图示比较两者的不同,知道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方向与位置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加深学生对“东偏南30°”与“南偏东30°”的理解,进一步体验坐标思想。

(四)综合应用:如果你是A市市民,你最担心什么情况发生?根据信息预测台风到达情况。(课件出示信息:5号台风中心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6号台风中心正以25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再次感受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适时了解有关台风的知识。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升

(一)基础练习

1.练习五第1题(课件出示)

出示地图,先让学生找一找首都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这些城市大约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然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有兴趣了解更多城市与北京的位置关系,可以继续在地图上测量,并在小组内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我国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分布图,帮助学生巩固确定方向的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练习五第4题(课件演示)(1)先独立完成,再集体反馈。

重点讨论:学校在小刚家的 方向上,距离是

米。思考:以什么为观测点,方向如何确定?

提问:这道题当中的两个设问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想的?

(2)用两种方式描述出其他同学家的位置。引导学生归纳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它们的观测点不同,所以方向相对,角度相同,距离相等。

(3)请尝试描述出你家与学校的位置。

【设计意图】巩固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并在观察分析中引导学生发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的具体关系:方向相对,角度相同,距离相等。

(二)提升练习(练习五第7题)独立完成,反馈交流。反馈时,回顾确定物体位置的三要素: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重点交流如何确定方向,与例题相比,需先由图中所示北方判断出其余三个方向,再确定物体具体所在方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绘制平面示意图,进一步掌握示意图中方向的标注方法,巩固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提高正确绘图的技能。

(三)综合应用(练习五第6题)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1.校对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再给出一个点(5,5),让学生确定它的位置。预设:用数对;用方向与距离。3.比较两种确定位置的方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小结:需要用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一种用“列”与“行”,一种用“方向”与“距离”。)

【设计意图】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对”和“方向与距离”两种确定位置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明确两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四、回顾小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其实大到野外勘察,小到行车走路,方向与距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同学们以后能真正地在生活实际中去应用这些知识,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

2.课外延伸

在纸上按照确定的比例和方位,绘制校园的平面图,并说明各个主要建筑、主要活动场所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校园平面示意图的练习,把生活中的物体方位与平面图中的物体方位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位置与方向

(二)》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2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给出的路线,自己画出简单的路线图。

2.通过描述和画简单的路线图,培养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教学重点:在描述路线过程中,会正确选择参照点,会根据参照点正确说出另一个点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难点:根据描述的路线,自己画出路线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根据平面图,在作业纸上完成下列问题。

(1)医院在图书馆_____ 偏_____ 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2)图书馆在医院_____ 偏_____ 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3)动物园在图书馆南偏西20°的方向上,距离是600 m。请在平面图上标出动物园的位置。

反馈:第(1)题和第(2)题的区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复习三方面内容:1.在平面图中,用方向和距离描述某个点的位置;2.方向的相对性;3.根据方向和距离的描述,在图上确定某个点的位置。为下面学习描述和绘制简单路线图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出示主题图。此次台风的大致路径如下图。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

1.分段描述,理解移动路径。

(1)师:从台风生成地到第一站,台风是怎么变化的?

师:沿正西方向移动,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师:移动了540 km,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师:从台风生成地到第一站,我们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

生:把台风生成地作为参照点,发现台风向正西方向移动了540 km。(PPT课件演示: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了540 km)

(2)师:到了第一站之后,台风改变方向了。(PPT课件演示:然后改变方向)。它是怎么改变方向的、移动了多少距离呢?

生:向西偏北30°方向移动了600 km,到达A市。

师:西偏北30°方向是怎么看出来的?移动600 km又是怎么知道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了?

师:同意他说的吗?再请个同学来说一说。(PPT课件演示:向西偏北30°方向移动了600 km,到达A市。)

师:我们刚才描述台风第一次移动时是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的?我们发现两次移动,描述路径时,参照点是不一样的。

(3)师:到达A市后,台风又改变方向了,接下来是怎么变的呢?(PPT课件演示:接着,台风又改变方向。)

生:向北偏西30°方向移动200 km,到达B市。

师:同样他说的吗?再请同学来说一下。

师:这次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PPT课件演示:向北偏西30°方向移动200 km,到达B市。)

师:最后又改变方向了,怎么移?(PPT课件演示:最后又改变方向了,向正西方向移动100 km。)

2.完整描述移动路径。

同桌两人一组,看着图,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移动路径。

全班交流说一说。

3.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描述这样的路线图。(出示课题:描述路线图。)在描述台风移动路径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每移动一次,参照点都发生改变,要根据新的参照点来描述它的移动方向和距离(PPT演示)。

4.练习。

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8题。

(1)先独立完成表格的第一行和第二行,集体校对答案。

(2)独立完成表格的第三行。反馈时提问:书店到商场,以哪个点为参照点?东偏北45°或北偏东45°是怎么得来的?

(3)独立完成表格的第四行。反馈时提问:商场到小玲家,以哪个点为参照点?东偏南30°是怎么得来的?

(4)完成第2个问题,要求平均速度得先知道什么?怎样计算平均速度?

【设计意图】在描述路线图时,最大的困难是参照点变了,随之需要确定的方向、距离也不断变化,使得正确描述路线图对学生具有挑战性,而且描述路线图时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前面“根据两点的相对位置,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另一点的位置”的语言表述方式稍有不同,这些无形中给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了难度。所以在教学时,应采用分段描述的方法,降低难度,以便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描述方法。

三、拓展提升

教材第22页“做一做”。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

我向正南方向走50 m到路口,再向南偏西约30°走100 m到公园。

1.讨论:要画这个示意图,首先得确定什么?

(出发时的位置。如果学生讲了比例尺也行,如果没有讲,那就到后面反馈时去分析。讲比例尺时,重点要讨论一下,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比例尺。)

2.自己动手尝试画。

3.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分析自己画的方法。重点解决:“向正南方向走50 m到路口”以哪个点为参照点?“再向南偏西约30°走100 m到公园” 以哪个点为参照点?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描述路线图时做得比较细致,学得比较扎实,所以在绘制路线图时,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先动手尝试,根据学生画的结果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再次体会、理解“参照点变了,移动方向和距离也随之变化”。

四、应用反馈

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9题。

“1路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向西偏北40°行驶3 km后向西行驶4 km,最后向南偏西30°行驶3 km到达终点站。”

1.独立完成第(1)题,集体校对。

2.第(2)题:根据路线图,说一说公共汽车沿原路返回时所行驶的方向和路程(同桌交流,最后全部交流)。

【设计意图】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个练习,一方面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五、回顾反思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在描述路线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在总结回顾中,进一步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六、布置作业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上学和放学的大致路线。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出家附近的地图,以便更准确地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利用描述路线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实际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推导过程,运用转化的思想领会计算方法的由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对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折纸。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操作情境,尝试计算 教学教材第30页例1。

教师: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教师:你会列式吗?(启发学生列出算式

。)

教师:你会计算吗?请你试一试,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预设结果:

1.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1份就是2个,就是;用算式表示是:。

2.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就是;用算式表示是:。【设计意图】该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采用先让学生尝试的方法,有意识地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把自己和同伴的真实想法进行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助于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二)借助直观,实现沟通

教师: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来验证你的结果吗?(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纸,先折出这张纸的

涂上阴影,然后再把阴影部分平均分成2份。)

预设:学生可能会做出如下两种图示: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这两种图示分别对应着上面哪种算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将“图”和“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

结合图(1),引导学生说理: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1份就是2个,就是。

结合图(2),引导学生说理: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就是。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也就是说,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数除法可以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历来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结合分数的意义和直观图来沟通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联系,是得出分数除以整数一般算法的关键步骤,也是理解算理的基础。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手脑并用、数形结合的策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操作,有意识地将“图”和“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帮助学生建立图形语言和数字语言的联系,有效地降低难点。通过操作,直观地体会分数除以整数的实际意义。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整体感知算法的推导过程。

(三)体验冲突,发现一般规律

教师: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请你折一折、画一画,自己看图写出计算结果。想一想,你会选择哪一种折法呢?

教师:你会用刚才的方法说明计算结果吗?

预设:通过前面的操作和交流,学生应该能领悟到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该选择哪种图示,并能说清:把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的,即。

教师引导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或者根据教材第30页图示进行填空,写出计算结果。教师:通过刚才的折纸操作和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结果:

1.分数除以整数,如果分子能被除数整除,那么计算方法是分子除以除数的商作为分子,分母不变;如果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那么转化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来计算。

2.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也就是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相比这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看来分数除法可以转化为以前我们学过的分数乘法来计算。【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诱导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悟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初步体会新旧知识之间、方法之间的转化与统一,比较自然地渗透转化的思想。

(四)应用规律,尝试练习

教师:请你独立思考并完成教材第30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对关键步骤进行针对性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实际意义,即: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进一步体会把分数除法转化为乘法具有普适性。

(五)巩固练习,熟练算法 1.教师:请你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1、2题。

先尝试独立填空,然后组织交流,让学生明白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互逆关系。2.教师:请你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4题。

左边的三个算式的分子都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分子除以3,也可以转化为乘法;右边一组的分子都不是3的倍数,只能用一般算法。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和练习,体会算法的灵活性和一般方法的普适性。

3.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请你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3题。

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来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也可转化为小数来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六)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教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新世纪小学 蒋望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直观,经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推导过程,运用转化的思想领会计算方法的由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得出的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温故旧知 1.计算。

2.说说下面的数量关系。

小何3小时走了9千米,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3.填空。

小时有()个

小时;1小时里有()个小时。

【设计意图】在新课之前进行必要的复习,在巩固旧知的同时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降低学习新知的难度。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教材第31页例2。

小明 小时走了2 km,小红小时走了 km。谁走得快些?

教师:题中有哪些信息?“谁走得快些?”实际上就是比较什么?你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吗? 预设:学生能叙述题中告知的信息是小明和小红各自行走的时间和对应的路程。借助前面的教学环节中对数量关系的描述,能理解“谁走得快些?”实际上是比较谁的速度快,速度=路程÷时间,由此根据题意分别列出算式

(三)引导“转化”,探究新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现在你能试着把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加以计算吗?

预设:

转1.要想把除数变成整数而商不变,根据商不变性质,可得

(km)。

2.同样根据商不变性质,但除数可以化成1,即

(km)。

【设计意图】如果一开始就按教材编写的方法来推导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肯定较难接受,而且容易造成“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困境,无法顺应学生自然地、主动地建构知识。让学生尝试把“一个数除以分数”转化成已学的“分数除以整数”,用“新旧知识的转化”来推动“计算方法的转化”,学生喜欢尝试并容易接受,也能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魅力。

(四)数形结合,探明算理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自己的计算方法都非常自信,那么教材中是怎样推导计算方法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阅读理解线段图。

2.2022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一、生活经验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其积累新经验的生长点。生活经验是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 甚至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认识和反映, 教师在教学伊始应准确辨识和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将其作为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催化剂, 引导学生把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经验提升为理性的、抽象的数学经验, 在数学化的思考活动中建构数学。例如, 教学“掷一掷”一课, 上课伊始, 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孙悟空和猪八戒比赛掷骰子, 谁的点数大就算谁赢, 一人一次为1局, 共进行3局。提出问题:“朝上的点数可能是几呢?”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 轻而易举地就说出了“可能是1、2、3、4、5、6”。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仅知道了会出现哪些点数, 还知道这些点数的可能性相同。接着提出:“如果两个骰子一起掷, 和可能是多少?”从而引出课题“掷一掷”。

二、动手操作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扶手

思维始于动作, 经验源于实践。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做, 才能有所感, 才会有所获。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 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 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例如, 教学“掷一掷”新知环节:孙悟空和猪八戒把两个骰子一起掷可能出现的和分为两组, 一组是A组:5, 6, 7, 8, 9;一组是B组:1, 2, 3, 10, 11, 12。两个骰子一起掷, 掷20次, 掷出的和在哪一组出现得多, 谁就赢。有的学生认为孙悟空赢, 有的说猪八戒赢。我让学生利用学具, 6人一小组实际掷一掷, 验证自己的猜想, 动手操作后得出结论:八戒赢。

常言道:“教师讲十遍, 不如学生动手做一遍。”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直观感受印象深刻。尽管类似这样的感知明显带有个体认识的成分, 并且还存在原始、肤浅、片面、模糊的特征, 但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只有动手操作, 体验积累的数学经验, 才能最终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 伴其一生, 受用一生。

三、抽象概括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关键

抽象、概括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手段, 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很多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 而抽象的知识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 如果没有具体的感受, 知识就变得枯燥乏味, 数学思维也只会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 不能从中揭示、获取理性的经验, 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也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 抽象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与发展。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 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属性, 不断积累知识的建模经验。

例如, 教学“掷一掷”在学生动手操作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 我提出:“你们说八戒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重来孙悟空能赢吗?难道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吗?你们能发现吗?”问题提出后, 思考片刻, 同学们便蠢蠢欲动, 借助动手操作习得的感性经验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小组内进行大胆设想、合理推测。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观察、思考、比较、交流、归纳,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 学生抽象出规律, 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帮助学生积累了知识建模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反思交流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的法宝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 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 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 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深化和发展。同时感性层面的活动经验往往又是模糊、零乱、粗浅的, 只有经过反思和交流, 将其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 使之提升为对以后类似情境与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概括性经验。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掌握新本领。教学的关注点应放在促进学生的认识从模糊趋向清晰、从形象趋向抽象、提升数学活动经验上。并在解决问题后的反思中, 进一步体验活动经验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促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积累数学经验。例如, 在教学“掷一掷”, 我根据学生已习得的知识和经验设计了活动“抛骰子”。通过反思、交流, 把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经验, 提升为理性的、抽象的经验, 促进学生活动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 实现经验改造、重组, 沟通了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新的数学活动的桥梁。

五、综合应用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源泉

朱德全教授曾说过:“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综合应用作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 更多地加以关注和发展。例如, 教学“掷一掷”的巩固学习阶段, 我设计了一道综合实践题: (出示一个空转盘) 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 准备怎样设计这个幸运大转盘呢?

(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要求:

1.奖项分设一、二、三等奖。

2.在转盘中注明每个奖项各占几分之几?

3.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首先要进行思维上的深思熟虑而后进行作图设计, 最后实践操作。展示三位同学的不同设计。追问:三位同学的设计都不一样, 但是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综合应用知识让学生了解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不是字面上的理解, 而是感悟、体验数学的应用, 只有“做”了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此外, 综合应用还可以将课堂内的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 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实践检验、推理论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 在多种活动形式、多种过程体验及多种评价方式的交融浸润中,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在数学活动中逐步积累,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在活动中感悟, 在体验中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版。

[2]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单肖天、景敏.《数学活动经验及其对数学的影响》.《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5期。

3.2022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每空0.5分,共17分)

1.3除以11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为(),得数保留三位小数,约等于()。

2.王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是330724198009300011,我们可以知道王老师的生日是()月()日,今年王老师()岁了。

3.《哈利波特》一书一共有a页,小红每天看x页,看了3天,一共看了()页,还剩()米。甲、乙两地相距86千米,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x小时,86÷x表示()。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6cm和8cm,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dm,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5. 3米5厘米=()米 0.6平方米=()平方分米

72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6.在○里填上“<”、“>”、“=”。

9.3×0.95○9.310.5÷2.5○10.5÷1.25

4.95×99+4.95○49.5×102.3×4.6○0.023×46

7.口袋里有红球1个,绿球2个,黄球3个。任意摸出一个球,红球的可能性是(),绿球的可能性是(),黄球的可能性是(),黑球的可能性是()。

8.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8÷0.4=()÷43.5÷0.007=()÷7

9.一根彩带长6.4米,每1.4米剪一段,这根彩带可以剪( )段;60升油装入容量为7升的油桶中,需要( )只油桶。

10.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顶角的2倍,那么它的顶角是()度,底角是()。

11.粗心的小明计算一道乘法题时,把因数4.2错写成了42,结果得158,正确的得数应该是()。

12. 阴影部分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周长是()。整个图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

13.在□里填入相同的数,使等式成立。

2.4×□-□×1.5=1.8

二、仔细推敲,认真判断(每题1分,共6分)

1.无限小数一定大于有限小数。()

2.5.010010001…是循环小数,0.7777不是循环小数。()

3.观察一物体时,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

4.2a×a>a。()

5.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6.一个整数除以一个小数,商一定比这个整数小。

()

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第1、2、3题每题3分,第4、5、6、7、8题每题5分,共34分)

1.妈妈带了50元钱到新世纪商场买25千克大米,钱够吗?(列式解答)

2.妈妈买了3千克橘子和4千克苹果共用27.60元,已知每千克橘子的售价是3.20元,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多少元?

3.一只鲸的体重比一只大象体重的37.5倍还多12吨。已知鲸的体重是162吨,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吨?(用方程解)

4.一个梯形果园,它的下底是240米,上底是180米,高是60米。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棵果树占地9平方米,这个果园共有果树多少棵?

5.学校买来的桌椅一套需要140元,桌子的价钱是椅子的2.5倍,桌子、椅子各需多少钱?

6.张大伯用篱笆围一块梯形的菜地(如下图,一边靠墙),篱笆长80米,求这块地的面积。如果每平方米收菜10.2千克,这块地共收菜多少千克?

7.某地通讯公司通话的收费标准有两种:

(1)月租18元,通话费每分钟0.18元;

(2)无月租,通话费每分钟0.22元。

若张老师每月的通话时间为150分钟,他选择哪种标准比较省钱?为什么?

8.五年级有14人分两组举行踢毽子比赛,成绩如下:

甲组:55,37,25,5,46,12,9。

乙组:31,36,34,15,21,34,18。

(1)请分别求出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这两个组中,哪个组的成绩更稳定些?为什么?

七、选做题(共10分)

1.规律填数:1+3、2+4、3+5、4+6……第100个算式的和是()。

2.韩旺在计算一道小数除法算式时,把除数的小数点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8.4。已知被除数是210,正确的商是()。

4.妈妈到粮食店买米。如果买20千克大米,所带的钱还剩5.5元;如果买同样的大米25千克,则差7元。妈妈带了多少元钱?

4.2022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基本形体,了解什么是切挖。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生活用品构造特点,结合所学切挖方法完成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形体切挖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不同形状物体的切挖方法。教学难点:利用切挖的方法创造出新造型。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几种常见的几何形体,圆柱体、六面体、球体、圆锥体等,说出它们的名字。它们都是有长宽高三维空间的实物。找出生活中和这些形体相类似的物品。学生思考、回答。

二、发展阶段

1、展示图片:学生欣赏悉尼歌剧院、央视大楼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图片。学生思考: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形体组成的?

2、分析讨论:我们看了凳子、沙发、汽车等物品后,分析怎样才能使这个基本形体变成这件生活用品?如何用切、挖等方法将一个基本形体制作成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一切复杂的形体都可以由简单的形体来概括,简单的形体通过切、挖,从而变成复杂的形体。

3、教师演示:学生观摩并思考,老师用的是什么材料,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制作出这件作品。

4、学生练习作业要求:根据自己带的材料,发挥想象,创作一件作品。要求在造型上有变化,有新意。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辅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工具。

三、展示与评价

1、将完成的作品按小组摆放到指定位置。

2、学生自评互评,进行组内、组间评价交流,选出各小组优秀作品。

3、请优秀作品作者谈谈自己的设计意图、创作心得。

四、收拾整理 各小组收拾整理,保持桌面及教室整洁。适当了解下节课内容,提前准备好所需工具材料。

板书设计:

第一课 基本形体的切挖

教学反思:

第二课 点的集合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接触点彩画,知道点彩的绘画特点及简单技巧,并用点彩法创作一幅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比较、欣赏与讨论,使学生感知点彩画的画面效果,了解点彩画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学习运用各种绘画手段,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表现以及创造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充分利用色彩和不同的点法创作一幅点彩画。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点彩的方法创作相对完整的作品,丰富表现手段。教具学具:

(学生)水粉画颜料、大中小号画笔、调色盘、小水桶、抹布、白纸等。(教师)课件、学生范作、水粉画(以及其他绘画形式的作品)、广告画颜料、大中小号画笔、调色盘、笔洗、抹布、白纸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作品:修拉《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谈话:你觉得这个作品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提示:在这里欣赏比较的作品数量和形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点彩画的独特魅力。

(2)讨论交流:①仔细观察修拉点彩画作品集,这两幅作品在技法上和普通的水粉画有什么不同?②风格上有什么不同?③你更喜欢哪幅画?(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发现)(3)学生汇报。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点的集合”。(4)教师简单介绍“点彩派”的来历和艺术风格。2.研究方法,师生互动。

(1)教师提问:“你们以前用画笔点过图形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点的?” 学生上台演示各种不同的单色点,教师讲解画笔的不同接触面可以点出不同大小形状的点。

(2)两种色点混合法:请学生随意用两种颜色的画笔进行点画,看看效果怎样?讨论什么样的两种颜色来点画才好看?(3)多种色点混合: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和几个学生一起合作接力点彩画游戏,创作出一幅简单的作品,以此演示多种色点混合的整个过程。

提示: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练习中,建议把点画得稍大些,点与点之间挨得紧一点。鼓励学生大胆地随意点画,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小组合作,体验表现。出示课件,提供集体创作的建议:(1)讨论表现的主题和色彩主色调。

(2)分工合作,组织点彩绘画活动。(4人小组合作进行)(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在练习中提醒学生点彩的方法和技巧,注意色彩搭配恰当,才会有很强的表现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展示作品,师生评价。

(1)每一组把完成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自评、互评作品。(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价,教师小结。

提供评价建议:①表现色点的大小、色彩搭配是否恰当。②表现的内容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等。

5.小结谈话,课后拓展。

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学会了用色点作画,使丰富的点变成我们熟悉的形象。今后我们要更加关心身边的事物,展开丰富的联想,创造出更多更美的画面。

6.学生课后收集“点彩画”的资料。板书设计:

第二课 点的集合

教学反思:

第三课 远去的路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绘画中远近距离感是怎样产生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绘画的方法体现距离感。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评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语文课上学的《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辩的是什么?,他们俩分别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远去的路》--------------板书课题

(本环节教师把语文知识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灵活应用,使各学科的知识融合为一体,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同时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知

教师运用准备好的数码相机,连续做试验;首先,教师从学生中挑选出两位个子一般高的同学,从一侧照相,然后将图片传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说出现象和感受?如:“同学们,你们看为什么一个变高了,一个变矮了?”。然后,教师再让一个学生手拿杯子,教师变换远近距离进行摄像,让学生观看图片后,回答教师:“杯子为什么变大了?”、“是什么动了?”等问题。其次,教师手拿黑板擦与同学比大小后进行照相,观看图片后教师继续提问:“黑板擦为什么和同学一样大了?”,最后,教师再给一排同学照相,观看图片后,同学们发现越远的同学越小、越远的同学越模糊,越近的同学则相反!(本环节主要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连续做实验,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想一想: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出现象出现的原因,与此同时教师出示刚刚照的一系列图片,让每个小组的同学自由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教师进行小结,理顺远近的关系如:“大家说的非常好!近的显得大并且清晰,远的显得小并且模糊!”,并出示课件中的各类资料图片加深学生对远近关系的理解。(本环节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刚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于远近变化的认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述能力。)画一画: 教师板书: 远 = { 小、模糊 }近= { 大、清楚 } 教师进一步表明远近与大小和清晰、模糊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让物品在画面中显得很远,应该如何去画呢?”并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作画,其他同学表述不同看法与意见,吸取更多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寻找逆向思维的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然后,再让全班同学分组画一画“一条伸向远方的路”,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可以板书学生遇到的难题,然后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解决。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自己要学,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原则,锻炼学生互助合作能力。)

三、随堂练习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用山、树、路三个景色元素组成一幅有远近距离感的画”,在学生作画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单独指导。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知识和解决的难题,应用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评价

让学生在小组中互评,选出优秀作品后,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同学们自由表达;说出自己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喜欢?以及作者表述自己的构思和绘画方法,教师再加以总评并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要点等„„。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 远去的路

课后反思:

第四课 线与造型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能力:感受线艺术语言的丰富变化,了解线在美术造型表现中的运用与作用。

过程与方法:采用绘画的方式,运用直线、曲线、细线、粗线、长线、短线、有规则的线和自由的线表现各种头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充分认识和体验线的特性,及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培养审美个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和了解线在美术造型表现中的特性及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人物发型提炼出的线条进行组合,突显人物的气质和性格。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一、引导阶段 1.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在平时画画中你经常用到哪些线条呢?谁来说一说。”

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线。

2)师:“哪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生: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自己想表现的线条。3)引导语:“请你们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线的特点?”

小结语:“大家看,如果我们根据线的特点进行联想,它就会产生丰富的造型变化。”

(边小结边添画学生的线条)2.“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线与造型》。”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线”知识的回忆和老师的添画,使学生对“线”的进一步学习产

生兴趣】

二、发展阶段

过渡语:“我们先到生活中去感受各种线的美。大家注意观察图片。” 1.欣赏生活中的图片

斑马图片、蜘蛛网图片、落日图片、长城图片、汽车窗上闪过的霓虹灯 “ 所以说线是最活跃、最富于变化、最有个性的表现元素。” “这些景色美不美?(美),说说你发现了哪些线的美。” 生:说说自己发现的线。师:补充学生表达不充分的部分。

过渡语:“看来每一种线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所蕴含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

↓ ↓ ↓ ↓ ↓ ↓ ↓ 挺拔 流畅 强壮 深远 活泼 运动 锐利

过渡语:“怎样更充分的运用这些线进行创作呢?让我们到艺术家的作品中去找一找答案。”

2.欣赏中国画线描作品

1)师:“《朝元仙杖图》是北宋画家武宗元的作品,这幅壁画是以工笔线描的方式创作的,大家仔细感受作品中线的特点,说说画家用线的方法?”

生:略

2)师补充: 1.“飘带用长长的曲线进行造型,体现了神仙腾云驾雾时迎风飘逸的动感,短线细密有秩序的组织表现了盔甲的厚重和威严的气势,线条在长短、疏密的对比之中形成了画面的节奏美。”2.“线的深浅、虚实变化,使画面层次丰富,具有空间感,这幅画既体现了作者对用线的深厚艺术造诣又表达了他对仙人的敬仰之情。”

3.欣赏荷兰画家凡高的星空

1)师:“大家看同样是对线的组织,荷兰画家梵高则是大胆的运用曲线的排列,夸张的表现了星空的绚丽和充满动感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名家作品深入感受不同线条的运用和处理,表现了造型的质感、动感,及作者的强烈情感。】

4.欣赏名家作品 “我们再欣赏几幅作品,感受线的魅力。” “画家笔下的线条真美呀,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同学们你们明白用线的秘密了吗?谁来概括一下用线的方法。” 生答:线可以确定轮廓,线在使用时有疏密变化、虚实变化。板书:线——轮廓、疏密、虚实、穿插

师:“我们打开书第10页,看看线还有哪些运用的方法。” 生:说说自己发现的线的运用方法。(穿插等方法)【设计意图:提炼“线”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为创作打好基础。】

5.思考头发的画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到生活发现“线”的美,初步体会线给人的感受。】 “我们平时在画人物时线最多、最不好处理的是哪个部位?”(头发)“用今天我们学习的用线方法,就可以画出生动、有美感的头发了。” 1)结合书中作品引导学生说说画头发的步骤 确定轮廓、找好发丝特点、组织穿插 6.演示创作方法: 1)出示女士中长发头像图片,演示怎样用线概括人物面部,用虚线概括头发的轮廓。

2)找到发丝特点,根据头发的分组去添画发丝,并夸张发丝的饱满度。3)改变发丝方向,画出头发的前前后穿插的关系,体现体现疏密、虚实等变化。4)整理完善作品,出示完善后的范画。5)简单说明男士短发的画法。

【设计意图:根据观察引导学生明确头发的画法,通过演示知道本课“线”的处理方法如何运用到头发的创作之中。】

三、创作阶段

1.提供人物头像图片供参考

启发语:“现在我们都是发型设计师,顾客要求你给他美发,发型一定要有特点,还要美观大方。”

2.作业要求: 1)根据资料画出男士或女士的头发。2)有序组织发丝,有虚实、疏密的变化。3.巡视辅导学生创作:(轻音乐)1)巡视作业中构图情况及线的组织。

2)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3)对孩子进行个别差异指导。

【设计意图: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尝试,在创作中体验“线”的运用方法,学会用“线”表达创作情感。】

四、展

评1.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互相说说他人作品的特点,还应该怎么改进。

2.介绍自己的作品,从构图、构思画法、线的组织进行分析,作品突出了什么感觉。

3.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用“线”的知识表现了头发的画法,“线”的美在美术的各个领域中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希望大家多多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展评提升学生对自己创作水平的认识,感受线与造型的关系。】

五、拓展阶段

价 1.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还可以用到哪些日常创作中呢,如板报设计、手抄报美化、儿童画创作等等。(播放图片)2.欣赏更多领域的线造型艺术(播放图片)绘画领域中的线、抽象雕塑中的线、民间艺术中的线、工艺设计中的线、装潢方面的线。

3.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并结束本课学习。

【设计意图:从美术多领域感受线的美,拓展视野,发散思维空间。】 板书设计:

第四课 线与造型

线——轮廓、疏密、虚实、穿插、情感

范画:1、2、3、4、课后反思:

第五课 风景写生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记忆活想象,表现心中的风景。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节奏美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曾经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景。

2、引导学生回忆语文课上曾经学过的描写优美风景的课文片断。

3、引导学生曾经听过的旋律优美的音乐,产生的联想。

4、引导学生想象:你理想中的家乡美景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二、指导学生作画

1、根据上面的提示,选择你喜欢的进行作画。

2、作画形式、要求:(1)可以用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的形式进行创作表现。(2)也可以用钢笔、圆珠笔、铅笔等线描的形式进行创作。

3、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展示照片

1、揭示内容:利用自己拍摄的风景照片,进行添画、扩展,创造风景画。

2、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上的范图懂得创作方法:利用我们自己拍摄的风景照,粘在白纸上,延伸、扩展出一幅风景画。

3、学生进行创造,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优秀作品。

5、未完成的学生可以课后继续创作。

五、课堂小结

回扣目标,小结提升,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第五课 风景写生

教学反思:

第六课 让剪影动起来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皮影的相关知识,体会皮影艺术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怎样制作剪影,怎样让剪影动起来,体验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剪影知识的了解和制作剪影,增强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剪影人物的制作方法。教学难点:了解皮影活动的原理。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带来一个特别的短片,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师:大家边看还要边思考,它和我们平常看的动画片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欣赏完短片,教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剪影是怎样动起来的(板书课题)师提问:喜欢吗?能说出这是我们民间的哪种艺术吗?-------“皮影”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动起来的吗?

二、发展阶段

1、皮影是我们影子世界里的一朵奇花,上节课老师让你们课下查找有关皮影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分享,看谁了解的皮影文化更丰富?(让学生把自己用什么方式查找分享出来)

2、原来我们皮影艺术有这么多资料,那么我们今天一起了来学习让剪影动起来,让我们进一步走进皮影艺术!现在谁想再谈一谈,你还想知道有关皮影的那些知识?(播放微视频)

3、皮影历史悠久,起源于汉代,在唐代兴盛,宋代达到了兴盛。在我们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里面就有了许多皮影的表现场面,13世纪传入了西方,我这里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大家想看吗?(展示相关皮影的图片)

4、看了这么多图片,同学们知道怎样才能让剪影动起来呢?(教师操作一个真实的皮影)大家看这是什么?看看他有什么话要和我说?(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来到这里是想和你们做朋友,希望你们做的皮影也和我一样,能说会动,再仔细观察我能说会动的秘密呢?)同学们他们能说会动的秘密在哪呢? 请你们打开课文,以小组的方式讨论一下他能说会动的秘密在哪呢?(引导学生说出各关节链接的方法)教师分析书中的步骤图(课件出示)现在老师们给大家制作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齐天大圣孙悟空(播放视频)(可以用胶带粘贴)

5、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做这样的皮影人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方式讨论谁来进行故事的编排,故事中的各种角色分别由谁来担任?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可以展示学生做好的成品(边缘光滑,人物比例协调)

四、展示与评价阶段 表演(教师出示表演场景)同学们他们的表演怎么样?(精彩,形象,生动,有趣)同学们虽然上台来只有几位同学,但是老师知道这几位同学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这些皮影人是大家以小组的方式分工制作的,故事的情节也是你们一起编排的,我们应该把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同学们你们太棒了!(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五、教师总结

师: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号,经国务院批准皮影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世博河北周活动期间,在 宝钢大舞台小表演区,每天上演了4场唐山皮影戏。虽然皮影表演很少见了,但它们并没有淡出历史的舞台,皮影以不同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PPT课件)皮影人制品-----实物展示,教师介绍:像这种加框的皮影人和刚才大家用于表演的带操作杆的皮影人,在众多工艺品中独树一帜,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皮影动画-----非常著名的有《桃花源记》、《鹊桥会》,在3D动画扑面而来的今天,皮影动画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以周杰伦的歌曲《皮影戏》结束本课(画面是桃花源记片段)教师寄语: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殿堂不可缺少的明珠。我希望我们这节课是一扇窗,大家可以透过这扇窗,利用更多时间和机会去领略皮影戏的精髓,用自己的方式把它传承下去,并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谢谢!板书设计:

第七课 让剪影动起来

教学反思:

第7课 漂浮的画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制作“肌理”的基本方法-吸附法。

2.合理安排画面上的点,线,面,做到要有疏密变化。

过程与方法:分析观察生活中的“肌理”,了解PPT中美丽风景肌理形成的原理,通过演示、实践、感悟吸附法来制作“肌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肌理的美感,体会制作的快乐,展示学生的艺术个性。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帮助学生感受肌理的美,并运用吸附法制作简单的肌理作品。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制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2.合理安排画面的点,线,面。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3幅自然风景图片,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魅力。提问:图片美在哪里?有哪些景物的存在而让你感到美丽。总结:每幅图片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

1、演示:在玻璃试瓶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说明:这个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看清油漆和清水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激发 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的兴趣。

注意:油漆中必须加入适量的汽油才会产生较满意的飘浮效果。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记录下油漆和水之间美妙的变化呢?(绘画、照片等)

二、新授(板书)出示课题: ——漂浮的画 肌理的自然属性: 广义的意义:“肌理”是某种物体上的纹理、质感 ,如树皮的纹理、质感,大理石的纹理、质感等等。狭义的意义:它是绘画、雕塑等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形象化语言,如各种笔触、斧凿的痕迹、画面上的纹理等等。

注意:平时我们画画都是在纸上完成的,上了颜色万一画错了也很难修改 了,今天我们要在水里画画,好处是哪里画错了,哪里不好看我们都可以修改,最后用纸把水面上的“画”吸附下来。

三、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示范油漆吸附法: 用油漆倒入盛满清水的扁平容器中,用棒稍加搅动,在需要化开的地方滴上几滴汽油稀释,用纸吸附在水面上,完全吸附后小心取出,即可制作出一幅肌理作品。

说明: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会造成不同肌理的吸附效果:

1、汽油稀释的量: 加入汽油的量多,油漆滴入水面成散点状。加入的汽油量过少,油漆成凝结团状。

2、水所处的状态: 水处于静态时滴入油漆。

水处于动态时滴入油漆,均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3、油漆滴入水面的距离。

四、欣赏作品,学生创作

用吸附法制作一幅肌理作品,可以选用任何颜色搭配。要求运用已学的色彩知识和配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制作的肌理作品命名。

板书设计

第7课 漂浮的画

教学反思:

第八课 山山水水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主要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了解和学习山水的笔墨技法,运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进行尝试练习,创作出一幅自己理想中的山水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 ,通过山水画的鉴赏和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程式化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山水画的核心是创造意境,创造意境离不开空间, 塑造是创作山水画不可缺少的特殊造型手段。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中国画视频。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能感觉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2、出示课件。

小游戏:在电子白板上教师任意点了数个点,请同学上来将上面的点用曲线链接,下面的点用直线链接。(展现一幅中国山水画)

3、出示课题:山山水水

二、讲授新课:

1、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出示课件:中国山水画)(1)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

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2)、欣赏作品

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教师示范

3、树干、树枝的画法: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1)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点染法:(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2)、双勾法: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

采用双勾法,可以使丛林有变化,防止画面的单调和沉闷感。作业要求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三、学生作业

临摹或变临上水画,注意水墨的控制,作品可以表现出景物的前后关系。

四、作业评价 展品优秀作品 板书设计:

第八课 星空的联想

教学反思:

第九课 彩墨家园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不同的扇面形式。尝试运用山水或花鸟画技法作扇面绘制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扇面作画的特点及步骤。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讲述,示范,学生练习、展示评述等教学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丰富的扇文化,体验扇子的艺术美感,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扇面的构图与布局。

教学难点: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体会扇面画之美。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引入新课

1、三国演义里有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手里平常爱拿什么东西?鹅毛扇。代表风雅,智慧。

2、宫女持扇图片。

3、电视剧电影文学作品中的文人雅士最常拿折扇。想一想这些扇子的作用是什么? 扇子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物品,古代的文人雅士往往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展示自己的才华,也可以把扇子送给亲朋好友,以示友情。久而久之,竟然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艺术形式——画扇面。

二、新授:

1、你还见过哪些类型的扇子?PPT课件展示扇子图片。学生说,教师总结。

扇子的种类:折扇、团扇、葫芦形扇、梯形扇、芭蕉叶形扇、方形扇、椭圆形扇等。

制作扇子的材料:绢、纸扇、木、羽毛、象牙、蒲葵叶、竹编、蒲编、麦秆编等。

2、扇子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团扇、中国折扇等扇子是一种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物品。扇子本身的造型美与书画艺术高度结合,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与艺术造诣。有了诗书画的的扇子不仅仅是一件实用器,更是一件艺术品,它使扇子的价值有了质的升华。书圣王羲之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其中 《题扇桥》更是广为人知,谁能讲讲这个故事? 这样的故事还有《东坡画扇》 3.欣赏扇面画

通过欣赏名家扇面画,小组合作学习,了解扇面画的题材与构图安排,学生重点留意扇面画的构图与布局规律。

4、裁剪扇面

欣赏了这么多漂亮的扇面作品,你最喜欢哪种形式的扇面?和老师一起来裁剪自己喜欢的扇面吧!小组合作,把宣纸裁剪成自己喜欢的扇面形状。每人两到三张,以备下节课使用。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三、尝试实践: 1.欣赏名家扇面小品 2.教师示范、指导。

(1)根据扇面形状构图构思、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山水或花鸟水墨画。

在不同形状的扇面上,需要不同的构图。比如老师今天选择的是折扇,(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构图上应该注意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折扇一般由左右两条直线和上下两条弧线组成四边。在扇面上绘画要考虑扇面的形状,画景物时可先在扇面上画出浅浅的水平线,以免景物随扇子弧线歪斜。但在特殊情况下,画的景物随弧线弯曲也别有风味。

.示范在扇面上作画: 老师就以《折枝石榴》为题,进行示范。教师演示“三笔画枝”,注意线条的粗细,长短, 方向,还要注意墨色变化。

学生可以在自己准备的扇面纸上跟随老师一同练习。题款: 通常在作画完毕之后要提上诗文或画名、作者的姓名,再加盖印章。题字分横竖题两种:竖题依斜线斜写;横题则依弧线曲行。

先欣赏名家扇面的题款方式,注意分析布局,字数多少,字的大小要和画面相适应,相协调。

运用水墨形式创作扇面画,不要将画面安排得太满,有时适度的空白也会产生丰富的效果。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优缺点明显的)三到五幅,师生简单评价、总结。欣赏多幅扇面画作品。并请学生点评这些作品的精彩之处。

3、作业要求: 用国画中的山水或花鸟等形式,在上节课做好的扇面纸上作画。画面构图要有美感,题款要和画面和谐,美观。

学生练习,教师辅导。作业展示评价。

各小组将画好的作品张贴到指定位置。(1)、学生自评互评(2)、教师点评、小结。

6、拓展:有许多的设计师将一些时尚的元素带入了扇子的设计中。欣赏范例。同学间互相赠送作品,留作纪念!

四、课后拓展

1、彩墨画与生活

2、中国画欣赏 板书设计:

第九课 彩墨家园

教学反思:

第十课 我做的乐器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各种乐器的发声原理,了解乐器的基本组合和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设计草图来制作一件乐器,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乐器的发声原理,并设计制作一件乐器。

教学难点:将材料巧妙利用,合理设计,使乐器声音动听,外观精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看视频(另类乐器神奇演奏大法)片段

2、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是否有比他们更好的创意呢?来,展示一下。(板书题目)我做的乐器

二、发展阶段

1、畅想 说一说你有什么奇思妙想,看谁的创意贴近生活,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制作能发出声的乐器。

2、听一听 引导学生听打击乐演奏,乐曲中出现的乐器你认识吗?请你介绍一下它。

3、看一看 图示打击乐器,老师出示自制乐器,一边出示一边演示演奏方法。像这样能打、敲、摇、刮响的乐器都是打击乐器。

4、选一选 你觉得什么材料适合做打击乐器?并说明理由。

现在老师再添加几种新的材料:网线、颗粒状小件(如米粒、豆子、彩珠、铃铛、铁环等),你能不能再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刚才的材料组合构成一件打击乐器。

5、试一试 尝试组合这些材料,让它们发出声音来。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外形,把组合在一起小部件隐藏起来。

6、布置作业 完成一件乐器的“研制”

7、作品展评

(1)分组演奏设计的乐器,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说一说从别人那里受到的启发。

板书设计:

第十课 我做的乐器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 废旧物的“新生命”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触发学生能够对手边材料去发现和认识,能够考虑到物体的特性灵活运用、适时造型,使这些废旧物品焕发新的光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废旧材质进行造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对艺术作品的造型表现能力,大胆创造的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尝试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生活处处隐藏着美的构件,激发学生从小懂得依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点缀生活的兴趣和欲望,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不同材质形态,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新的造型表现。教学难点:对不同材质形态的联想迁移。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车轮胎、啤酒瓶、绉纸、纸杯、麦秆等,然后很快将它变成各种不同”的造型。

如:用汽车的废轮胎可以变成一条龙,纸杯制作椅子等。引导学生谈一下简单的感受。引出课题《废旧物的“新生命”》

二、欣赏评述, 教师出示课件:(1)让同学们欣赏作品。请说说感受。

教师收集了一些利用废旧物制成作品,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这些作品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2)欣赏古今中外更多的奇特的人物造型,例如中国戏曲人物、举重运动员、鸡蛋卡通人物作品等。由于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变迁,各个时候的作品又是千姿百态。

(3)欣赏用废旧物造型的人:和上面作品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这些性格迥异,奇特的人物造型和我们平时见到的人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巧妙应用废旧物材质特性进行夸张、变形。

三、3.了解探究,如何表现奇特的人。(1)欣赏废旧物造型中的人,仔细观察它们是用什么材料?怎样综合制作起来的?你觉得作品的哪个方面吸引你? 教师小结:法国哲学家、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我们就来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吧!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有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现就能够创造出美。

(2)演示教科书中的制作步骤,明确过程及注意事项。教师简单示范“卷、扎、粘、饰”等技法。(3)优秀学生作品欣赏。

四、4.创作。

(1)看看自己和同学准备的材料中,能创作出什么作品?(小组内交流思路,互相探讨。)(2)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评议,展示作品。

(1)学生个人作品交流,进行介绍,相互评议。(2)更多的综合艺术作品欣赏。

(3)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和材料能够表现,正如我们今天学习的废旧物造型。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积极动手动脑,就能创作出更多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 废旧物的“新生命”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 保护文物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过程与方法: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文物保护制作宣传画或宣传语,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对文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教学难点:为文物保护制作宣传画或宣传语,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对文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1、结合影片,情景导入

首先,播放华夏博物馆视频作为本课的导入部分。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感官刺激,引导学生认识文物,了解文物的珍贵价值,触动学生心灵,提升爱国热情和对文物保护的潜意识促进。

2、自主探索,欣赏巩固

(1)自学课本26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什么是文物? 2.一般文物包括哪几类?(2)引导学生欣赏教师收集的文物资料图片 分小组讨论交流,感觉文物的美感。

老师提出文物的重要性和引起对其保护的意识。并根据学生的总结提出文物的概念和价值,引出从自身做起,保护文物的行为意识。

(3)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历史文物?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作答:(4)引导学生欣赏一组珍贵文物被破坏的图片。

老师提出文物的重要性和引起对其保护的意识。并根据学生的总结提出文物的概念和价值,引出从自身做起,保护文物的行为意识。

(5)文物有着这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文物。基本原则: 从自身做起,向他人宣, 使文物保持原样。

3、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手抄报 今天我们可以制作一些文物宣传小报,同学们先来欣赏一些其它同学制作的小报。领学生欣赏,教师适当说明。(课件展示宣传小报作品)

4、作业展评

5、课后拓展:多搜集一些历史文物资料,增进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加强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 保护文物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 古建筑的保护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了解古建筑,正确认识古建筑的价值,整理本地区古建筑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古建筑。.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探究、总结问题及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树立保护身边古建筑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古建筑的价值,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古建筑。教学难点: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古建筑的外形,思考保护古建筑的措施。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师:一座具有历史的城镇,不仅会将它的历史写在书上,还会将它的历史通过古建筑告诉世人,并流传后世。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古建筑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技术的结晶,珍惜、保护好古建筑是现代人的职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建筑的保护。

板书课题《保护古建筑的保护》

二、新课讲授

1、欣赏图片

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北京故宫、贵州地坪风雨桥、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等。

2、引导学生交流

(1)观察图片,试着介绍一下这些古建筑。(2)进一步了解古建筑的价值

学生交流,课前让学生搜集到的古建筑资料或相关故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可以依次一人一个内容,也可以推举出一个代表,选择一个重点进行汇报。

(3)谈一谈自己亲身游历过的古建筑,举出至少一例,并能讲出这座古建筑至少一点独特的地方。

(4)欣赏教师收集整理的本地古建筑资料,感受家乡的美,培养家乡自豪感。

3、交流保护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古建筑的保护方法,并以多种形式展现:宣传画、手抄报、古建筑模型等。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3)师生共同评价,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加入保护古建筑的行列中。

4、总结交流

建筑是人类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一量毁坏就不可能复原,我们要重视古建筑的保护,因为它们是古代文明幸存的见证,我们有责任将它们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留给子孙后代。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 古建筑的保护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 电脑美术-版画效果的图画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脑“画图”中的铅笔、笔刷、橡皮、喷枪等工具的功能。过程与方法:借助画图工具创作出仿版画效果的有趣图画,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鼠标作画带来的乐趣,体验电脑“画图”造型表现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鼠标结合“画图”中的工具画出各种图形。

教学难点:利用“反色处理”功能,借助画图工具制作出仿版画的美术作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图片导入: 出示一幅版画作品,让有经验的学生简单说一说版画的制作过程。

2、板书课题《版画效果的图画》师: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制作有版画效果的美术作品呢?今天我们就来用画图程序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课讲授

1、欣赏体验,初步感知

你喜欢哪些作品?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结:仿纸版画作品,画面色调是以黑白灰这主,仿套色版画可以用多种颜色表现

2、体验电脑“画图”中,画图工具和反色功能如何制作版画。(1)教师示范如何运用反色处理功能

打开画图程序,点击画图工具中的“图像”,找到“反色”。(2)介绍画图工具。

橡皮的大小、笔刷的大小、喷枪喷出点的大小

(3)学生边学边尝试,使用反色处理功能来处理勾画的草图。

3、探究技法,深入感知

(1)欣赏教师准备的电脑绘画作品和教材中的示范作品,梳理制作步骤。(2)教师示范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作业指导

4、作品展评

利用极域教室软件把作品在终端进行展示,供学生欣赏。课后拓展

尝试把黑白版画处理成彩色套印版画效果。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 电脑美术-版画效果的图画

教学反思:

第十五课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型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有关于中国画与油画的相关文字资料,简介和图片资料。将资料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和教师互动式的共同分享与提高。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活动:通过教室环境的布置让学生身临于文化的环境中。在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提高鉴赏能力。学生自我点击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个更无广阔的艺术宝库,拓展学生的感知提升知识储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激发学生热爱人类伟大艺术结晶的情怀:在学生和教师互动的各个环节中成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和与同学老师合作的愉悦并分享成功。了解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的特点。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感受美。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从而激发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情感态度。形成基本的美术审美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中国画与油画,了解他们的分类和表现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和欣赏作品,提高审美情趣。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在白板屏幕中展示四张纸牌,每张纸牌下隐藏着一幅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等作品,让学生“猜猜看”

教师提问并和学生互动:同学们你们熟悉这幅作品么?

二、互动讲授

教师和学生互动讲解知识点(教室中布置有中国画与油画的绘画作品将学生快速带入到设置的情境中感受美,吸引学生注意力。):

一、中国画部分: 1.中国画的历史简介 教师引导学生环顾教室感受中国画与油画的独特魅力 2.中国画的绘画工具

教师和学生互动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可以将课余时间寻找到的有关中国画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分享)3.讲解中国画绘画工具

屏幕中展示学生介绍中国画绘画工具的微视频(展示几幅国画作品)4.中国画有工笔和写意的画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国画作品引导学生参与欣赏并归纳哪些是写意作品,哪些又是工笔作品并请学生介绍工笔与写意的差异

5.中国画表现内容主要有:山水,人物,花鸟

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将山水,人物,花鸟的表现内容简介给同学们共同分享

6.中国画家常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扩展了画面艺术境界

教师分步骤展示中国画中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扩展画面艺术境界(展示教师作品)和学生互动

7.中国画装裱形式多样

教师在讲解同时出示折扇和团扇并引导学生结合教室中的国画作品让学生分别说说是什么装裱形式

二、油画部分: 1.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

教师引导学生将寻找到的有关油画历史等的资料与同学们分享 2.油画的绘画工具

教师应用屏幕中微视频的形式展示绘画大师现场作画的场景 3.不同时期的油画受艺术观念和技法制约呈现不同面貌 4.古典式的油画和19世纪中、末页的油画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将寻找的资料和教师互动讲解 5.中国的油画名家 教师介绍中国油画家

三、赏析指导

1.引导学生用平板电脑自主浏览教师课前制作的《中国画与油画欣赏》一课的网站,自主浏览网页欣赏相关绘画作品。

(教师讲解如何点击浏览平板电脑中《中国画与油画欣赏》一课的网站,并介绍网站相关项目)2.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欣赏过程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欣赏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欣赏

四、赏析指导

1.引导学生用平板电脑自主浏览教师课前制作的《中国画与油画欣赏》一课的网站,自主浏览网页欣赏相关绘画作品。

(教师讲解如何点击浏览平板电脑中《中国画与油画欣赏》一课的网站,并介绍网站相关项目)2.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欣赏过程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欣赏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欣赏

五、互动投票

1.引导学生大胆到白板屏幕前为大家介绍最欣赏的绘画作品,谈感受与同学们分享

2.教师对学生的讲解给予适时鼓励的评价并补充说明,引导学生参与用平板电脑投票环节,现场公布投票数据统计结果

六、总结收获

1.引导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对学生发言加以总结

七、课后拓展

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继续浏览教师推荐的优秀绘画网址,将欣赏感受用文字分享到本科网站。还可以上传最欣赏的绘画作品推荐给大家。

板书设计:

第十课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5.2022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全班__个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期末测试合格率达到92%,平均分数达到88分以上。多数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能积极举手发言,认真思考,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的书写也比较好,多数学生都能动手操作研究问题。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共分四大块八个单元,分别是:(一)数与代数中的“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二)空间与图形中的“线与角”、“图形变换”、“方向与位置”;(三)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四)综合应用。在坚持新世纪版编写思想、编写原则和编写特点的同时,力图使学生体会数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与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继续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须的数学知识和应用技能。

教学目标

1、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及其十进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大数表示法,认识并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能识别线段、射线和直线并会用字母表示,认识平行线和垂线并能用工具画出来,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认识平角和周角并会量会画指定的角。

3、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正确估计,掌握计算器的用法并能用它探索一些数学规律和认识乘法运算定律。

4、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旋转90度,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活动,能说出图形变换中的平移或旋转的过程。

5、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并能解决相关问题,探索商不变规律并能用以解决相关问题,体会中括号的作用并能计算含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6、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和用方向与距离表示位置。

7、了解负数的实际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8、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制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预测事物的变化趋势。

9、通过综合应用活动,树立应用数学的信心,感受知识联系。

重点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能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能识别线段、射线和直线,认识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和画指定度数的角。

4、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6.人教版小学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篇六

第一课时《雪绒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雪绒花》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雪绒花》。2通过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插曲,感受歌曲形象和情绪,扩大音乐视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及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1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形象和情绪内涵。2通过电影片段的播放让学生在感受中体会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看电视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其中有许多优秀的电影、电视剧中的情节都能让我们记忆犹新,其中的影视歌曲也令我们百唱不厌。我想请同学们把你喜欢的影视歌曲演唱一下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好吗?(个别学生演唱)

师:你们唱的很好,也激发了老师的演唱欲望,下面老师给大家唱一首歌曲,同学们想一下它的曲名及它是选自哪部电影。(老师自弹自唱)(学生回答)

师:你们说的很对,《雪绒花》选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请同学们

把这部电影的大致内容给我讲述一下好吗?(学生发言)

师:这几位同学说的不错,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介绍来重温一下这其中的重要部分:女主人公玛利亚是个性情开朗、热情奔放的修女,爱唱歌、跳舞,她来到海军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玛丽亚是他们的第十二位老师,她用爱心与音乐和七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成为了好朋友,玛丽亚教会了孩子许多歌曲,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慈母般的温暖。并在玩中让孩子们喜欢上了音乐,那她究竟是用什么方法让孩子们认识1234567这七个基本音符?听!(播放电影片段《DO RE MI》)有同学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三、介绍歌曲

1、师:你们见过雪绒花是什么样子吗?下面老师给大家看一下(多媒体展示雪绒花的图片),请同学们介绍一下有关它的情况。(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它叫火绒草,是一种原产于欧洲的高山植物。它的叶面覆盖有白色的绒毛,开花的时候,小花的四周也环绕着白色的苞片,远远看去,就像一层薄薄的雪覆盖着它,所以当地的人们叫它薄雪花、雪绒花,它生长在高山上,只有勇敢的人、坚强的人才能见到它们美丽的身影。如今雪绒花已经成为奥地利的国花。

2、有一次上校外出回来时玛利亚和孩子们用甜美、和谐的歌声用木偶的表演方式表演了《孤独的牧羊人》迎接他回家,歌声深深打动了上校,激发了他歌唱的兴致。上校轻拂吉他,演唱了歌曲《雪绒花》。

请同学们注意片段的情景和歌曲的旋律、节拍。(播放电影片段)

四、学唱歌曲《雪绒花》

1、学歌词:《雪绒花》的歌声随着影片的放映受到大家的喜爱。我们看歌词(多媒体出示歌词)你能试着把歌词中人们对雪绒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吗?

(生:带着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2、学歌谱:读得真好,要是能配上音乐和节拍就更棒了!(师生共同练习)

3、运用我们学过的音乐知识,说说下面四行乐句,有哪些是变化重复?哪些是完全重复?哪行是对比乐句?(出示课件)(师生共同分析)

你能试着划拍将它们唱出来吗?(学生练习----表演)

4、巩固旋律:老师发一个音,“lu”,请你们也试着发这个音,嘴型要圆,口腔打开,请同学们就用这种感觉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来熟悉一遍旋律,注意强弱规律。

5、唱歌:现在旋律熟悉了,大家来试着将把歌词填进来,唱一唱吧。

五、歌曲处理

1我们知道,一首歌曲,如果从头到尾都用一种感觉,一样的力度来表现是不会有感染力的,歌曲旋律平稳优美,你觉得哪一句是激动的呢?(学生发言后再单独拿出来练唱)

补充:我们把三拍子的强弱关系唱得明显一点。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当时上校的心情如何?(激动、开心、欣喜),让我们也带着这种情感

将这首歌唱一遍。

2不久,德国纳粹分子占领了萨尔斯堡,并强迫上校为他们的军队服务。上校为了不背叛祖国,决定举家逃亡。在音乐节上,他们全家再次唱起了《雪绒花》,当这首象征着祖国幸福、生活安宁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听众非常激动。他们怀着对祖国必胜的信心,一齐高唱起来,歌声使敌人胆战心惊。(播放电影片段)

师生共同分析:这首歌曲出现的地点、对象、内涵有什么不同。板书:

3师:同一首歌曲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不同的地点、对象,表达了不同的内涵,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歌曲在不同的场景中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

板书:1刻画人物性格。2表达电影主题,烘托气氛。

师:当然电影音乐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再去更多的学习和了解它。同学们我们通过对这部电影的学习和了解想一想这样的侵略在旧中国的土地上曾多次发生这说明什么?(学生发言)。师:你们说的很好,无数次血淋淋的事实让我们明白并牢记一个道理:落后必将挨打。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让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一句名言来结束本节课。(大屏幕):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下课。

《苏珊娜》教案

第二课时 学唱歌曲《苏珊娜》

目标:

1、通过学习《噢!苏珊娜》,懂得珍惜同伴间的珍贵友谊,细心品味好伙伴之间的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

2、通过旋律模唱、乐句问答、动作记忆等形式,流畅自如的完成歌曲演唱,表达歌曲感情。

1.积极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友谊”在教学中的有效实现。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

一、复习旧课: 齐唱《草原小牧民》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她吗?

生:想。(睁大眼睛,兴奋,她叫什么名字?)

师:不要着急,她叫苏珊娜,是一位漂亮可爱的美国朋友。

生:(急切要见到苏珊娜的表情。)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噢!苏珊娜》,了解这个新朋友。

四、听音乐(第一遍)

五、教学过程:

1、介绍歌曲背景:

这是美国著名的作曲家福斯特于1847年创作完成的,歌词内容讲述了俩人之间的纯洁友谊,男主人公的名字叫杰克,女主人公叫苏珊娜,俩人从小就结下了深厚友谊,常常是杰克弹着他心爱的五弦琴,美丽迷人、活泼开朗的苏珊娜伴随着琴声唱歌跳舞,他们就是这样度过了快乐而令人难忘的童年生活。后来,俩人到了美国两个不同的州生活,这首歌曲就唱的是住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杰克去探望他多年不见的、住在路易斯安纳州的好朋友苏珊娜的一段动人的故事。我们一起来

词。

说明:介绍故事有背景音乐的渲染,讲述动人的故事实质是加强学生对歌词的记忆,初步浸染学生心灵,懂得友谊的珍贵。过渡:这么动听的故事,她的音乐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师范唱:听一听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欢快、悲伤)

生:欢快。

师: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熟悉,由种想跳舞的感觉。

师: 太棒了!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苏珊娜,4、学唱歌曲:(教师通过讲解故事的内容来进行分句练习)

第一遍,教师分乐句放慢速度进行教授,学生跟老师的琴进行学唱。

第二遍,教师弹琴稍加速度进行练习,教师及时进行歌曲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乐句的不同?(第五句与一二句旋律情绪有对比)

生:举手回答,安慰、向朋友倾诉等等。

师:是的,同学们观察的仔细,体会的也很正确。就是在欢乐中带有一种深深的思念。好,我们就用这样的情绪完整的演唱一遍!

教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

师:真不错!大拇指送给大家。老师觉得大家的歌声不够高兴,现在老师想让歌声活泼起来,现在我们一起来给它加入节奏练习。X X X 0 教师弹琴学生再唱。反复的进行练习把节奏掌握好为止。

六、巩固新课:

师:这首歌曲的旋律这么动听,一开始就有同学说有想跳舞的感觉,那你想不想体会一下,童年杰克与苏珊娜的那段难忘的时光?杰克弹五弦琴,苏珊娜伴舞,多么惬意啊!

生:跃跃欲试。

师:好,请同学们听录音,大胆想象有自己的律动表达朋友之间的友谊!

放录音,请学生表演,其他同学打节奏。七 拓展练习

用舞蹈去表现这首歌曲(跑跳步)

八、小结:

童年是难忘的,希望每一个同学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相亲相爱,快快乐乐,珍惜我们度过的每一天。(伴随童年的回忆结束)

第六单元 奥林匹克风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奥林匹克号角》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

2、了解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含义。

3、通过歌曲的学习,启发学生立志从小锻炼,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作出自己的贡献。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奥林匹克五环标志。

师:有谁知道奥林匹克五环旗的含义? 生答,师作补充。

2、学唱歌曲。(1)听录音范唱。

提出问题:歌曲内容唱的是什么?分为几段?(2)分段学习歌谱。(3)解决难点。(4)学唱歌词。(5)设计演唱形式。

3、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奥林匹克号角》。教学目标

1、欣赏《奥林匹克号角》。

2、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奥林匹克知识。学生汇报完后,师总结。

导入欣赏内容《奥林匹克号角》。

2、欣赏《奥林匹克号角》。(1)初听乐曲。

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速度?情绪?(2)师简介作品。(3)分段欣赏。听赏第一主题。

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情绪? 听赏第二主题。

这段旋律的速度、节奏有何变化?与第一主题有何不同? 听赏第三主题。

这段旋律与第一、二主题又有何不同?(4)总结曲式结构。(5)完整欣赏。

(6)欣赏了这首乐曲后,请说一说你的感受。

3、观看录像片段:体现中外奥运健儿奋力拼搏、永不放弃的奥运精神的资料。边看边再次

听赏。

4、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音乐活动“奔向2008”。教学目标

1、为画面选配适当的音乐。

2、了解有关奥运会的相关文化。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播放音乐《运动员进行曲》,学生由教室外步入教室。

2、分组准备。

师:2008年,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你们准备好了吗?

好!今天我们就来举办一个班组音乐活动——“奔向2008”。咱们五个小组的同学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准备得更充分。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推选两个主持人吧。学生推选两个小主持人。

3、分组展示、汇报(每个小组各有一个同学戴福娃头饰)。(1)各组展示自己小组创编的入场式音乐。

(2)各组汇报、展示自己小组创编的入场式音乐。

(3)第一组同学(贝贝)介绍奥运五环标志的含义。全班同学一听歌曲《手拉手》。(4)第二组同学(晶晶)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游泳馆;唱《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

(5)第三组同学(欢欢)介绍奥运会开幕式,为北京奥运会设计开幕式圣火点燃方式(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汇报自己小组的设计)。全班同学一起听《奥林匹克号角》。

(6)第四组同学(迎迎)介绍奥运会会徵;全班同学一起听《巴塞罗那》;介绍北京奥运会会徵。

(7)第五小组同学(妮妮)介绍奥运会吉祥物;介绍北京奥运会吉祥物。(8)分组为几幅画面选配音乐。

4、总结、评价。

第三单元星空畅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爱银河》.

2、欣赏歌曲《啊,高山》.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2、能自主学唱歌曲和处理歌曲,合唱和谐优美。

3、初步学会八六拍的指挥图式。教学过程

1、导入。

师:本单元的标题是“星空畅想”。星空能引起人无数的遐想。自古到今,关于星空有着很多美丽的神话故事。例如“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还有牛郎与织女的故事等,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星空的美丽传说? 生答。

师讲解银河知识。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童声合唱歌曲《我爱银河》。

2、学唱歌曲。(1)听范唱录音。

(2)简介“银河合唱同”。

(3)随录音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谱和歌词。(4)随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二乐段。

(5)将两个乐段连起来演唱,并由学生自主处理速度、力度和演唱方法。

3、欣赏歌曲《啊,高山》。(1)初听歌曲录音。

(2)根据歌词内容进行讨论。(3)学习八六拍。

(4)复听。听后完成课后练习。

4、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我爱银河》。

2、学唱歌曲《蓝天向我们召唤》。教学目标

1、能将《我爱银河》唱得更加优美生动。

2、初步学会歌曲《蓝天向我们召唤》。

3、通过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发射成功的事例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教学过程

1、复习《我爱银河》。

2、学唱歌曲《蓝天向我们召唤》。

(1)从神

五、神六引出歌曲的主题——蓝天向我们召唤。学生展开讨论。(2)朗读歌词。请学生说说对歌词的理解和感受。(3)欣赏歌曲的范唱录音。

(4)随录音学唱歌曲第一乐段的歌词及歌谱。(5)学唱合唱部分的第一声部。(6)学唱合唱部分的第二声部。

(7)两声部合唱,做到节奏、音准基本准确。

3、随歌曲录演唱。

4、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蓝天向我们召唤》。

2、欣赏乐曲《木星——欢乐使者》。

3、器乐演奏、旋律创作。教学目标

1、较为完整、熟练地演唱《蓝天向我们召唤》。

2、启发音乐想象力,继续培养欣赏器乐曲的能力。

3、能用课堂乐器演奏《欢乐颂歌》的旋律,并能自己创作4--8小节旋律进行演奏。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蓝天向我们召唤》。

2、欣赏乐曲《木星——欢乐使者》。(1)导入欣赏内容。教师播放乐曲。

(2)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视唱书中出示的《欢乐颂歌》旋律。其后的旋律由教师在琴上弹奏,学生边听边挥拍。

(3)教师完整地演奏这段音乐,学生边听边挥拍。(4)复听。回答书中问题。

3、器乐演奏。用竖笛演奏乐器。

4、创造。

完成书中的创作题。学生可两人合作。教师巡视辅导。

5、作品展示。

6、小结。

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美丽的夏牧场》。教学目标

1、欣赏《美丽的夏牧场》,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记忆乐曲中第一圆舞曲的旋律主题。

2、感受这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乐曲。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教师自制的录像片段,画面是春天来临的景色,背景音乐是《美丽的夏牧场》。问:什么季节?表现了什么?背景音乐有谁听过?

2、新授内容。

(1)初听: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2)出示曲名:《美丽的夏牧场》。(3)复听:歌曲是几拍子的?(4)分段欣赏。听赏第一圆舞曲。

第一圆舞曲的速度、旋律有什么特点? 听赏第二圆舞曲。

速度、旋律有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给这段舞曲起个名字。听赏第三圆舞曲。

这段旋律的音区发生了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听赏第四圆舞曲。

这段旋律的节奏与第三圆舞曲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

听赏第五圆舞曲。(方法同上。)

3、介绍曲作者。

4、对比欣赏管弦乐曲《美丽的夏牧场》。

5、拓展。

6、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草原牧歌》。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草原牧歌》,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2、在音乐的伴奏下,准确把握乐曲的节奏;学会跳一段集体舞,培养学生协调的运动能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歌曲《草原牧歌》。问:歌曲的情绪?

2、学习歌曲的旋律。

3、学唱歌词,演唱指导。

4、介绍圆舞曲。

5、请学生观赏一段圆舞曲的录像。

6、跟着老师学习三拍子舞蹈的基本步伐。

7、在《草原牧歌》的音乐伴奏下边唱边跳。

8、欣赏学生收集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其它圆舞曲。

9、小结。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赛马》。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故事以及他的代表作。

2、欣赏《赛马、天堂》,掌握这首乐曲的结构。

3、创编伴奏图谱并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莫扎特的故事。(1)认识莫扎特。

(2)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

2、欣赏《赛马、天堂》。(1)初听乐曲。

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速度?情绪?(2)分段欣赏。记忆第一主题旋律。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

用“哒”模唱主题旋律、续编完成图形谱并用打击乐器为第一乐段伴奏。听赏第二主题。

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与刚才的旋律有什么不同?(3)总结曲式结构。

(4)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创编图谱,并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介绍“小步舞”。

4、观看录像片段:宫廷舞蹈《小步舞》。

5、介绍不同作曲家创作的《赛马、天堂》。

6、拓展欣赏。

7、小结。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开心的感觉真好》。教学目标

演唱歌曲《开心的感觉真好》,在音乐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歌曲:《开心的感觉真好》。

问:歌曲都唱了什么内容?什么事情会让你最开心?

2、学唱歌曲。

运用视唱法使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

3、学唱歌词,指导演唱。

4、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5、集体舞《开心的感觉真好》。

第四单元外国影视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小小少年》。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小小少年》,感受歌曲所具有的江南音乐风格,并能举出类似风格的音乐作品。

2、哼唱歌曲《小小少年》,3、了解舞剧《小刀会》。教学过程

1、分辨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师:同学们学习了很多音乐,你们有没有发现,许多音乐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有的流畅优美,有的很粗犷,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两段你们很熟悉的音乐,请同学们谈一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并猜一猜是哪个地区的民歌。

学生欣赏《茉莉花》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并谈感受。

师:为什么这两首歌曲给人的感受是那样的不同呢?这就是因为音乐的风格不同。导入欣赏歌曲《小小少年》。

2、欣赏歌曲《小小少年》。

听后师:这首歌曲的旋律和哪首歌曲的旋律有些相似? 师出示“旋律对照谱”,唱一唱。

3、讲解舞剧《小刀会》。

4、再听。

5、小结。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啊、朋友》、欣赏管弦乐合奏《快乐的女战士》。教学目标

1、用热爱解放军的情感演唱歌曲《啊、朋友》。

2、分辨乐曲的曲式结构,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并有一定的联想,记忆第一乐段主题。教学过程

1、感受歌曲《红色娘子军连连歌》、《啊、朋友》不同的音乐情绪。师:歌中唱了什么?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2、介绍舞剧《红色娘子军》。

3、学唱《啊、朋友》。

师:《啊、朋友》是舞剧第四场中《斗笠舞》的配乐,通过老百姓编斗笠送给红军战士的情

景,表现人民热爱子第兵的情感。学生观看舞蹈片段。学生视唱歌曲。

视唱书中黎族民歌《五指山歌》,想一想,《啊、朋友》和它有什么联系? 学生视唱《五指山歌》并回答书中问题。学生演唱歌曲。

3、欣赏《快乐的女战士》。

师:在舞剧的第中场中,还有一段《女战士与炊事班长》的舞蹈音乐——《快乐的女战士》,听一听,它和《啊、朋友》有什么联系?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师小结。

学生听赏第一部分。学生哼唱主题。

学生欣赏全曲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乐曲的结构。

4、小结。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管弦乐合奏《西班牙舞曲》、《那不勒斯舞曲》。

2、用固定的节奏型给《西班牙舞曲》伴奏。

3、了解芭蕾舞剧《天鹅湖》剧情。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2、感受小号的音色;能正确的用 节奏型为《西班牙舞曲》伴奏。

3、了解芭蕾舞剧《天鹅湖》剧情。教学过程

1、欣赏《那不勒斯舞曲》。

(1)导语:同学们,今天上课前我先请大家欣赏一段舞蹈,你们知道这是哪一部舞剧的选段吗? 播放录像。

生答,师小结,简介舞剧《天鹅湖》。(2)初听全曲,感受小号嘹亮的音色。师:你们觉得小号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生答后,师小结并简单介绍小号的演奏方法。(3)复听乐曲,分辨乐曲的结构。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两个不同的主题。

2、欣赏《西班牙舞曲》。(1)欣赏舞蹈——西班牙舞。

(2)分辨《西班牙舞曲》伴奏的节奏型。

问:在情绪上和《那不勒斯舞曲》有什么不同? 生答师补充。

学生复听乐曲,选择节奏型。

学生分组练习,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3、总结舞剧特点和音乐在舞剧中的作用。

第一单元 我的祖国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欣赏管弦乐合奏《红旗颂》。教学目标:

1.提高学唱歌曲的效率,能较快学会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2.对藏族民歌及其音调感到兴趣。

3.初听《红旗颂》,感受其宏伟的气势,听出其中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音调。教学过程: 1.导入。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我的祖国”。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但是热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音乐课上,我们主要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也最能激发起人们的某种情感。例如今天我们要欣赏的管弦乐曲《红旗颂》,听了就会使人感到精神抖擞、信心百倍,一种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怀抱中的温暖感油然而生,这就是音乐的力量。2.欣赏乐曲《红旗颂》。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管弦乐合奏《红旗颂》,这是一首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优秀作品。同学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奏吗(学生回答)?教师在钢琴上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前奏,再用卡片出示《红旗颂》引子部分:教师在琴上奏几遍,使学生加深印象。

同学们可以听出这一音调基本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前奏一样,但只用了原前奏的前半部分素材,并突出了三连音的进行,显得更有气势和紧迫感。这首乐曲的主题就是“红旗主题”,同学们可以看教科书41页。师在琴上弹奏。

播放《红旗颂》录音。生听完后,互谈感受。3.学唱歌曲。

(1)听一遍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范唱录音。

(2)请学生朗读一遍歌词,并与学生装共同讨论这首歌词的含义与风格。(3)简介藏族。

(4)再听一遍范唱录音后随录音学唱歌词。(5)克服难点。

(6)请学生回答教科书上的两个问题。(7)随教师的琴声有感情地唱两到三遍。4.小结。

学生学习歌曲效率高,听赏音乐时非常专注。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我的家在中国》、继续深入欣赏《红旗颂》。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我的家在中国》。2.能熟练地演唱“红旗主题”。

3.学习用课堂乐器演奏“红旗主题”。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唱了表现藏汉一家亲的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合唱歌曲《我家在中国》。请同学们朗读一遍歌词。教科书中有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从前我总在心里默默地说”“今天我总是这样自豪地说”这两句歌词的? 生答。师补充。

2.学唱歌曲《我家在中国》。(1)听范唱录音。

(2)学习歌曲的第一乐段。

(3)学习第二乐段合唱部分的第一声部。3.继续欣赏《红旗颂》。

(1)上节课我们初听了《红旗颂》,还记得乐曲中的“红旗主题”吗?(2)现在我们来学唱“红旗主题”。(3)再次欣赏《红旗颂》。

(4)再次放声歌唱“红旗主题”,鼓励学生为第一乐句填词。4.小结。

学唱新歌效率高。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唱歌曲《我家在中国》、欣赏合唱《我的祖国》。教学目标:

1.完成《我家在中国》的合唱部分,富有感情地演唱全歌。

2.记住《我的祖国》的主要旋律,并能分析两个乐段在音乐情绪上的对比。3.在演唱和欣赏过程中继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气势磅礴的《红旗颂》,这节课我们要欣赏一首既优美亲切又宏伟壮丽的合唱歌曲《我的祖国》,这首歌被选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听来使人既感亲切又心潮澎湃,同《红旗颂》一样,能激起我们的爱国之情。简介歌曲。

2.欣赏歌曲《我的祖国》。(1)初听一遍。

(2)请学生说说听赏的感受。

(3)复听。随录音哼唱第一乐段的歌词。(4)学生完成课本上填空。

(5)再欣赏一遍,要求学生记住歌名及主要旋律。3.继续学唱歌曲《我家在中国》。

(1)复习第二乐段。(只唱第一声部)(2)共同学习合唱部分的第二声部。(3)分两声部合唱。

(4)学习反复记号,这个记号常用在结尾部分。(5)学习结尾句。

(6)学习第一乐段的歌谱。(7)富有感情地演唱全歌。4.小结。

7.2022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一、 研读数学教材的纵向联系

数学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前面的内容及后续的知识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纵向联系。因此,笔者认为研读数学教材的第一步就是要厘清教材的前后联系。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数学教学的起点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从而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烙饼问题”是渗透优化思想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学习会对优化思想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但优化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处处可见渗透的痕迹,如计算教学中的算法优化、解决问题教学中的策略优化以及统计教学中的统计方法优化等。除此以外,教材还以“数学广角”为呈现形式,较为集中地安排优化思想的渗透,具体分布如下 :

由上表可知,优化思想在四册教材中重复出现,呈螺旋上升的趋势。在低年级,教材虽然没有将优化思想作为一节课的主要目标, 却已经让学生对优化思想有了些初步的体验。比如简单的排列,排列的方法有很多,但其中有序的排列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初步体验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法,但诸多方法中却有优劣之分, 一个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到了中高年级开始以优化思想作为一节课的主要目标展开教学,如“烙饼问题”和“找次品”问题的教学,它们都让学生经历了方法多样化和优化的过程, 体验到了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从而真正帮助学生形成优化思想。鉴于此,笔者认为此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模拟的过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简单生活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由此可见, 研读数学教材的纵向联系有利于体现数学教学的连贯性和新旧知识的关联, 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纵向建构,能引领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

二、 研读数学教材的横向联系

数学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既有纵向联系, 又有横向联系。研读数学教材的横向联系,即研读新知识点与哪些知识是相似的,让学生及时横向沟通,领会新知识点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笔者认为,研读数学教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不应忽视。

例如,“烙饼问题”并非为烙饼而烙饼,而是通过烙饼问题的学习提炼出相应的规律, 从而去解决许多类似的问题。教材就为“烙饼问题”提供了三个相似的问题,意在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1.教材105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一种电脑小游戏,玩一局要5分钟,可以单人玩,也可以双人玩。小东和爸、妈妈一起玩,每人玩两局,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2.教材107页的第2题:东东、晶晶和红红三位同学去量身高、验视力,每项检查要3分钟,他们至少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做完这些检查?

3.教材 108 页的第 4 题:三个客人去饭店吃饭,他们每人点了两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比较合理?

上述3个问题分别是玩游戏、体检和炒菜的实际问题,其解决原理都和烙饼一样,学生只要掌握了“烙饼问题”的实质,这三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事实上与“烙饼问题”更为接近的问题有煎鱼、煎饼等生活化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时又设计了如下3个练习:

1.妈妈用锅煎鱼,两面都要煎,一次能煎两条,煎一面要用2分钟,请问妈妈煎完3条鱼至少要用几分钟?

2.妈妈用锅煎鱼,两面都要煎,一次能煎两条,煎一条鱼要用4分钟( 煎一面要用2分钟) ,请问妈妈煎完4条鱼至少要用几分钟?

3.妈妈用锅煎饼,两面都要煎,一次能煎两个,煎一个饼要用6分钟( 每面要用3分钟) ,请问妈妈煎5个饼至少要用几分钟?

当然,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前提是学生领会了“烙饼时间 = 烙饼个数×烙一面饼的时间”这一规律。由此可见, 研读数学教材的横向联系有利于知识点的横向比较,体现同类知识点的关联,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横向建构, 能引领学生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来进行探究。

三、 研读数学教材的公开信息

研读数学教材的公开信息, 即研读教材展示的每一个文字和每一个符号, 领会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只有研读清了教材的公开信息,才能厘清教学的基本内容,才能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做好准备,这也是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比较好的做法是:先梳理出教材所展示的各种信息,然后再决定各种信息的价值权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材的最大功能。

例如,“烙饼问题”的教材版面只有半面多一点( 如图1) ,但其中蕴含的公开信息却很丰富。笔者认为,它至少蕴含了如下5条公开信息:

1.烙饼的条件 :烙3张饼 ;每次最多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用3分钟;尽快( 时间最少) 。事实上,这些条件表明了“烙饼问题”来源于生活。

2.探索烙1张饼和2张饼的时间。探索时必须通过操作使学生清晰, 探索后还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用的时间,从而让学生理解两张饼同时烙,没有让锅空着,充分利用了资源,比较省时间。而一张饼一张饼烙,浪费了资源,花的时间就多,这其实就是优化思想的核心所在。另外,先探索烙1张饼和2张饼的时间,其实是渗透了化归思想,化难为易。

3.探索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教材中的一个反问表明烙3张饼的方法多样,应该组织学生探究。为了让学生思路更清晰,教材用示意图表示烙饼的过程。这就表明,在教学时理应让学生学会画示意图。同时,教材通过示意图展示出交替烙,让学生领悟其内涵,这比单纯的讲解效果要显著得多。

4.探索烙4张饼、5张饼、6张饼……的最省时间。探索这么多时间,表明烙饼时要设计表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有序,也有利于后面的发现。

5 .“ 你 发 现 了 什 么 ? ” 表 明 教 学 时 要 提 炼 烙 饼规 律 。

上述5条信息,教学时都要予以重视,但这5条信息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第3条和第5条,第3条可以展示探索过程,也可以体现烙饼的实质,而第5条则可以简化烙饼规律,为知识的横向联系做好准备。可见,研读数学教材的公开信息,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

四、 研读数学教材背后的秘密

研读数学教材背后的秘密, 即研读教材背后所蕴藏的知识点及思想方法。教材的公开信息,只要花点时间就能捕捉到, 但发现其背后的秘密却需要一定的教育经验与智慧。事实上,教材背后的秘密往往又是决定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准确把握教材背后的秘密,才算把教材研读透了。

例如,关于“烙饼问题”,教材除了展示出上述5条公开信息外,它的背后还应该蕴含如下2条秘密:

1.同时烙和交替烙的优势。同时烙,即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再同时烙两张饼的反面。交替烙,即不一定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或反面, 可能同时烙一张饼的正面和另一张饼的反面, 也可能烙了一张饼的正面后,等一下再烙反面。但同时烙和交替烙有一个共同的优势,那就是让锅不空着,充分利用资源,从而节省时间。事实上,偶数张饼适合同时烙,如2张、4张、6张等 , 奇数张饼( 除了1张饼和3张饼) 适合同时烙和交替烙同时使用,如5张饼,其中的2张适合同时烙, 其余3张适合交替烙。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表格展示出烙饼张数和烙饼时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2.烙饼规律的实质。教学时,学生借助表格可以快速提炼出烙饼规律:烙饼时间 = 烙饼张数×3分钟,但教师还应该知道这个规律的数学实质。如教材上所说,烙3张饼的最省时间是9分钟,其实质是3张饼有6个面,每次烙2个面,需要烙3次( 6÷2=3) ,每次3分钟,一共是9分钟( 3×3=9) 。当然,这个实质可以不告诉学生,因为告诉学生反而会把烙饼问题弄得更复杂,而且会冲淡先前的发现,但教师必须心中有底。从这个本质出发,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烙饼规律时,还可以再抽象一些,即3分钟是烙一次的时间,或者说是烙一面的时间,这样就可以提炼出一个更具普适性的规律:烙饼时间 = 烙饼张数×烙一次的时间或烙饼时间= 烙饼张数×烙一面的时间。

由此可见,准确研读数学教材背后的秘密,可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既有深度,又更简洁,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入浅出吧。

8.2022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64-03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64-03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上一篇:保险销售流程五大步骤下一篇:幼儿园中班体育活动教案 小兔采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