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技术论文

2024-10-25

光电技术论文(10篇)

1.光电技术论文 篇一

光电技术专业

光电技术专业

一、专业定位

(一)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二)学 制:3年

(三)人才规格:高等职业教育,大专层次

(四)培养目标

培养LED、太阳能电池板等光电产品的生产、应用开发设计、工程应用设计等工程领域,在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从事产品的生产、测试、应用设计、工程设计、安装调试、销售服务等工作的技术型及部分技能型专门人才。

编辑本段就业位与职业能力

1、主要就业岗位

(1)LED的生产、销售服务;

(2)LED照明灯具等LED产品的开发、生产;

(3)LED照明工程的设计、施工、咨询服务;

(4)光电半导体元件的生产、检测、服务业;

(5)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等工作。

2、主要就业岗位分析

专业分析

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分析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

人谱写了民营经济的辉煌:全市现有个体民营企业30多万户,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8%以上,民营经济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以上。企业调研表明,温州地区对电子类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包括产品辅助设计、产品生产工艺、产品维修、设备维护等相关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过程中,科技部从将温州高新区打造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示范区”的高度出发,提出在温州市建设国家级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构想。充分考虑温州产业规模和基础,最终确定在温州市建设“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目前主要涵盖激光器件与设备、光电能源(光伏发电)、半导体照明(LED)、光通信等四大领域。该项目已在今年6月份被科技部和省政府列为2011年度部省会商项目。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现代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伏设备及器件、风电装备、风电场利用、核电厂建设等。

从市域重大项目布局图上看,第103项“光伏能源产业项目”是4项先进制造业工程之一。2011年6月24日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温州市创建国家高新区进展顺利,预计“十二五”期末,温州市激光产业与光电总产值可超1000亿元。产业发展必将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作为温州唯一一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我们有

义务为这一即将蓬勃发展的产业提供人才支持。

从企业调研情况来看,企业急需大批基础扎实、能力出众、适应性强、安心生产岗位的一线技术人才,要求培养的光电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能力和素质:

▲知识结构和层次

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基础知识、初步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知识、基本的、光学知识。尤其强调电子技术基础和一定的光学基础知识,要求有一定的知识面,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专业技术和能力

基本的电路分析能力、光电器件测试应用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操作电子仪器的能力、一定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光电行业与机械、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微电子、机电一体化等其他技术行业的联系都非常紧密,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学习和适应能力强,能够借助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解决本专业工作中的问题。

▲综合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沟通和协调能力、一定的岗位学习能力。需要在学生阶段培养和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以便更好地胜任专业团队工作。

课程体系构建

1.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能力要求

相关知名院校

郑州大学,南阳理工学院,南阳职业学院

2.光电技术论文 篇二

我国测控领域的科研人员经过四十多年长期探索, 不断研究, 克服了各种困难, 利用光、机、电、算多学科综合, 发展了一整套微/纳米光电测控新技术, 研制出新一代测控仪器, 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军用、民用很多领域, 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纳米光电测控技术

纳米光电测控技术以纳米计量光栅为核心元件, 配以光电转换、信号读取、信号处理以及超精机械, 形成各种测量仪器, 可直接用于测量或控制长度、位移等多种几何量。具有测量精度高、量程大、环境适应能力强、稳定性好等优点。该项技术主要由传感器和数显装置两部分组成。利用该项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具有自动求最大值、最小值、峰峰值、公英制转换、置数、打印、复位、自检等功能, 同时还具有RS232串行通讯接口, 与计算机、单片机等连接后可进行自动测量、自动数据处理和自动控制等优点。纳米测控技术包括纳米级的测量技术和纳米级的定位控制技术两个方面。

1. 纳米测量技术

目前, 纳米级测量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有光干涉测量技术和扫描显微技术等, 以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形貌等为测量对象。

(1) 光外差干涉仪

光外差探测是一种对光波振幅、频率和相位调制信号的检波方法, 可以对于光强度调制信号。光外差干涉仪是使用两种不同频率的单色光作为测量光束和参考光束, 通过光电探测器的混频, 输出差频信号 (受光电探测器频响的限制, 频差一般在100兆赫以内) 的仪器。被测物体的变化如位移、振动、转动、大气扰动等引起的光波相位变化或多普勒频移载于此差频上, 经解调即可获得被测数据的仪器。目前, 通常使用的干涉条纹图的测量方法, 在进行纳米级测量时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因此利用外差干涉测量技术, 可以得到0。1nm的空间分辨率, 测量范围可达50mm, 促进了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 X射线干涉仪

X射线干涉仪以非常稳定的单晶硅晶格作为长度单位, 可以实现亚纳米精度的微位移测量。

可见光和萦外光的干涉条纹间距为数百纳米, 这种间距不易测量。而利用射线的超短波长干涉测量技术, 可以实现0。005nm分辨率的位移测量, 测量范围可达200μm, 是一种测量范围大较易实现的纳米级测量方法。近年来, 又产生了X射线形貌测量仪, 它采用掠人射角的射线来测量超光滑表面形貌。

(3) 激光频率分裂测长

激光频率分裂的值与分裂元件的位移有关。通过测频率测位移, 精度已达到1nm, 进一步稳定激光频率可达到0.01nm, 测量范围为150μm。

(4) 扫描探针显微 (SPM) 技术

SPM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家族, 它包括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磁力显微镜、激光力显微镜、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及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等等, 利用它们可以用来测量非导体、磁性物质, 甚至有机生物体的纳米级表面。

扫描探针显微 (SPM) 技术是在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发明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新型显微镜。它们的原理都是通过检测一个非常微小的探针 (磁探针、静电力探针、电流探针、力探针) , 与被测表面进行不接触各种相互作用 (电的相互作用、磁的相互作用、力的相互作用等) , 借助纳米级的三维位移定位控制系统, 测出该表面的三维微观立体形貌, 在纳米级的尺度上研究各种物质表面的结构以及各种相关的性质。

扫描探针显微技术 (SPM) 具有以下特点: (1) 具有原子级的高分辨率。STM的横向分辨率可达到0.1nm, 垂直表面方向分辨率可达0.01nm, 这是目前所有显微技术当中分辨率最高的。 (2) 可以观察单个原子层的局部表面结构。STM观察的是表面的一个或两个原子层, 即几个纳米的局域信息, 而不是像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束显微镜只能获得平均信息。 (3) STM配合扫描隧道谱 (STS) , 可以得到表面电子结构的有关信息, 可以通过调节隧道结偏压来观察不同位置电子态密度分布, 观察电荷转移的情况, 还可以得到电子结构的信息。 (4) STM可以实时、实空间地观察表面的三维图像。而不像其他, 例如各种衍射方法所得到的只是倒易空间的图像, 不是实空间的, 而且只有进行“傅里叶变换”才能得到实空间图像。 (5) STM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工作, 例如真空、大气、常温、低温、高温、熔温, 不需要特别的制样技术, 而且探测过程对样品无损伤, 因而扩展了研究对象的范围。 (6) STM不仅可用于成像, 还可以对表面的原子、吸附的原子或分子进行操纵, 从而进行纳米级加工, 这是其他技术所不具备的一种功能。

2. 纳米定位控制技术

在纳米级加工与测量中, 需要纳米级的三维定位与控制。目前, 用一个执行元件来实现大范围的纳米级定位是比较困难的。因此, 实际的定位机构多采用大位移用的执行元件和纳米级定位用的执行元件相结合方式来实现。实现三维定位与控制, 目前普遍采用压电陶瓷致动器件, 它在纳米级的极小范围内, 通过控制系统能实现近似的三维驱动。此外, 利用电致材料、静电或磁轴承式结构, 以及静电致动的高精度定位控制技术, 也向纳米级精度发展, 也可采用摩擦驱动装置及丝杠定位元件, 通过特殊的方法进行纳米级的定位。

二、纳米光电测控技术特点

光电测控技术采用的光电自动测量方法是为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测控领域的现状而逐步研究、开发形成的, 并以其独特的优点逐步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新型、高精度的测试手段。它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测试精度涵盖了微米、亚纳米及纳米领域。

这种新型测控技术, 具有许多重要的特点:

(1) 首先, 它的应用覆盖面特别宽, 既可用于微米、亚微米量级, 也可用于纳米量级;既可用于传统机械、传统仪器的更新改造, 又可用于尖端科技的高层突破;

(2) 其次, 技术上综合性很强, 光、机、电、算容为一体, 具备了纯机械、纯电学、纯光学等传统测量技术很难达到的优越性;

(3) 再次, 它的应用范围特别宽广, 军用上, 如常规武器的改造提高;航空航天的各种测控等;民用上, 传统产业上的更新改造、制造业的技术提高等。

三、最近研究成果

目前世界上已出现了一些能达到纳米量级的测量仪器, 但在测量范围和实用性上尚不能完全满足实际要求。中国青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所属标普纳米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两项科技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领域存在的不足, 对微/纳米测控技术和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不仅表明我国微/纳米光电测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而且对解决目前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传统制造业发展及新材料研制过程中的计量问题, 推动世界精密计量仪器的升级换代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标志着世界微/纳米测控技术向更精微迈进了重要一步。

“纳米测长仪”是一种通用长度传感器, 它的研制成功表明长度通用量具已经提高到了纳米量级, 并且从静态人工读数发展到数字化自动显示。其数显分辨率达到1纳米, 测量重复性 (标准偏差) 为0.8-1.2nm, 在未作误差修正的前提下, 10mm测量范围内示值误差优于±0.06μm。与国际上同类仪器相比, 它在分辨率、重复性、准确度和短时稳定性等主要技术指标上, 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它用途广泛, 技术独特, 生产成本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 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量块快速检测仪”是一种新型的量块检测仪器, 它成功的将纳米测长仪应用到量块检测上, 将直接测量与比较测量结合起来, 对名义尺寸10mm及10mm以下的量块实现了直接测量。该仪器测量分辨率达到1nm, 直接测量范围10mm, 比较测量范围110mm, 与国外同类仪器相比, 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仪器还可以与计算机连接通讯, 实现数据自动处理, 从而提高了量块检验速度, 减轻了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由于其对环境温度不敏感, 现有基层计量室不必提高温控要求即可推广使用。该仪器经济实用, 适合基层计量室检测三等及三等以下量块。该科技成果在纳米光栅的制造与检测、纳米光栅的信号读取、光电信号的高质量处理和超精机构的加工改进等四方面均具有独创性, 集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多学科于一体, 开发难度大。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曾致力于该种仪器的研究, 但都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结论与建议

纳米光电测控技术的应用, 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新材料技术的研发, 对于各种新型材料的加工、检测及生产高精度新型材料的机械设备的制造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 纳米光电测控技术解决了当代高新技术发展在测控方面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难题,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令儒.纳米技术[J].宇航计测技术, 1999, 19 (5) :43-45.

[2]荣烈润.面向世纪的高科技——纳米技术[J].机电一体化, 2001, 2:12-14.

3.光电告警技术分析及现状 篇三

摘 要:光电告警技术日益成熟发展,在信息化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极速变化。文章介绍了光电告警技术及装备的发展现状,并对激光、红外与紫外告警三种光电告警技术做了分析比较。

关键词:光电告警;激光告警;红外告警;紫外告警

中图分类号:TN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3-0014-02

光电告警技术日益成熟发展,在信息化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极速变化。光电告警是指运用光电技术手段,对敌方光辐射源或光散射源进行探测、搜索、定位、辨识、测定,并确认其威胁程度,提供相应情报和发布告警信息的战争行动。目前主要的光电告警技术有激光告警、红外告警、紫外告警,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1 激光告警

激光告警装备所告警的主要对象是1.06 μm、1.54 μm和10.6 μm的激光。最近正在开发以伤害人的眼睛为目的的激光武器,Nd:YAG激光的2次谐波(波长:0.532 m)和氩激光(波长:0.515 m)等可见光波段的激光也成了威胁。

按照工作原理分为光谱识别型和相干识别型两种,光谱识别型又分为非成像型和成像型。现装备的激光告警器大多为光谱识别型,并采用直接探测拦截方式。探测光源时需要将目标和背景分离,通过波长识别和时间识别,提取出激光光源。波长识别利用光谱滤光技术,能够探测限定了探测波长范围的脉冲激光和连续振荡激光。时间识别探测激光的脉冲重复频率,与背景光的直流信号分离,波长范围很宽,但只限定脉冲激光。激光告警装置的告警范围,水平方向必需做到360 °,采用两种方法实现,一是采取多个单元探测器并联的方式,二是采用2维阵列凝视探测器方法。

单元探测器并联方式通过结合集光(聚光)透镜和单元探测器,比较各个探测器的信号水平(电平),进行方位分辨。方位分辨能力取决于各个传感器的视场角和传感器的数目。2维阵列探测器配有宽视场光学系统,探测器自身具有角度分辨能力,能够进行精密的方位测定。单元探测器方式的角度分辨能力为15~ 45 °, 2维阵列方式的为< 1 °。探测波长区域由使用的光学系统和探测器的波长来决定,现正在研究开发有望成为威胁激光波长的0.5~1.1 μm区域。另外,单元探测器使用的是硅发光二极管,而2维阵列使用的是硅/CCD固体摄像器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各国研制的激光告警设备已多达百种,陆军典型装备有英国的LWD21车载激光告警器、法国的OBRA车载激光告警系统、南斯拉夫LIRD激光告警器、挪威RL1激光告警器,德国的COLDS通用激光探测系统、美国的HALWR高精度激光告警接收机和FOALLS离轴激光定位系统等。

例如,美国AIL系统公司研制的“高精度激光告警接收机”(HALWR),覆盖范围为方位角30 °,俯仰角为20 °,灵敏度为

0.28 mW/cm,而测量角精度接近1 mrad,这足以支持激光武器对抗威胁目标。

2 红外告警

红外告警器可分为扫描型和凝视型。前者的红外探测器采用线列器件,靠光机扫描装置对特定空间进行搜索,发现目标。后者采用红外焦平面阵列器件,直接搜索特定空间。

红外告警器主要由光学接收系统,红外传感器,信号处理器,显示告警以及伺服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光学接收系统主要由光敏材料,光学系统,光信号处理设备,和集光装置组成,光学系统主要起到滤光的作用,防止受到可能的背景红外辐射干扰,导致告警失败,虚警率高。光信号处理装置将光信号处理后经集光器把光信号传到红外传感器上,实现光电转换,在进一步在电信号处理器中完成处理,判别目标类型,进行告警。

使用红外探测器在进行宽视场预警时,云、海面以及地面物体的阳光反射等所谓的背景光噪声都会被当作目标被探测,所以会发生虚警。为减少这种虚警,需要进行利用探测波长区域、滤光(波)器特性以及信号处理技术等来降低虚警的研究。

另外,还要利用导弹和背景光噪声的红外反射特性的差异研究识别处理两波长光谱的方法。

现已发展成熟的红外告警系统有法国的“旺皮尔”(VAMPIR)系列、美国和加拿大联合研制的AN/ SAR-8系统、法国和荷兰联合研制的“天狼星”系统等。典型的陆军红外告警装备有英国的ADAD防空红外告警机、意大利的ELT/CAT手持红外导弹告警机和以色列的“钢琴”车载无源导弹逼近告警系统等。

美国和加拿大联合研制的AN/SAR一8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用于补充舰载雷达警戒系统功能,探测掠海飞行导弹。其技术性能是:视场方位角360 °,俯仰角20 °;虚警率为1/40 min;工作波段为3~5 μm和8~14 μm;探测距离大于10 km。

3 紫外告警

紫外告警是通过探测导弹羽烟中处于日盲光谱区的紫外线辐射来发现目标的。日盲光谱区是指波长在200~300 nm波段的紫外辐射,由于太阳辐射(紫外辐射的主要来源)在这一波段的光波几乎完全被地球的臭氧层所吸收,即在这个波段,大气层中的背景辐射几乎为零,所以称为日盲。

在该空域内,太阳光紫外辐射的能量极其有限,而常见的战术导弹飞行的动力是燃料加助燃剂,在低空飞行时燃烧形成处于日盲光谱区波段的紫外辐射源,利用紫外探测器就能在微弱的背景下探测出导弹。紫外告警器主要由两种告警方式:概略型紫外告警,成像型紫外告警。

目前研制的第二代导弹逼近紫外告警系统是以多元或面阵器件为核心探测器,它角分辨率高,探测能力强,可对导弹进行分类识别,所以具有优异的技术性能。德国宇航公司研制的MILDS22紫外告警系统,用来探测超音速导弹的发射与逼近。它采用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成像型紫外传感器,使用实时图像处理和专用软件算法,并能有效抑制虚警。系统反应时间 0.5 s,角分辨率为17 mrad,总重8 kg,探测距离为5 km。

4 几种告警技术的比较

目前在导弹临近告警方面采用的技术方法主要有四种:依赖雷达工作的主动式告警系统, 被动式的红外、激光和紫外告警系统。由于雷达是主动式工作, 因此具有易于暴露自身目标和目标到达角测量精度较低的缺点。

激光告警方式只对激光制导导弹有效, 而对于红外制导和图像制导导弹则不起作用。

红外和紫外告警方式由于分别是探测导弹尾焰中的红外线和紫外线, 因此对以任何方式制导的导弹都有效, 被作为主要告警方式。

4.1 红外型告警系统的主要优点

对于红外型告警系统来说, 其主要优点是:

①探测距离远。

②采用双色红外的告警系统, 8~14 μm 的探测器。当燃料已经燃尽时, 在处于最后惯性飞行的导弹仍有探测跟踪能力。

4.2 红外告警系统的缺点

①其虚警率较高, 尤其是在中低空的情况下(由于地面的红外源较多)。

②在体积、重量和造价方面都劣于紫外型系统。

紫外告警系统由于紫外线受大气散射的影响,所以在作用距离上, 目前劣于红外型。但是它具有较低的虚警率, (德国和法国研制的MILDS22的虚警率低于1/90 min )。

此外,在体积、重量及造价方面也具有竞争优势, 特别是对于中低空飞行的直升机、运输机及地面战车来讲, 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根据目前的分析来看, 高空飞行的飞机以采用双色红外(可降低虚警率) 告警系统为好, 而中低空或地面则需采用紫外告警系统。

此外还有一种将两者共用的作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红外紫外共用的系统中,首先由紫外系统确定目标(因为其虚警率低), 然后转变为红外系统(因其精度较高, 且8~14 μm 的红外系统可在导弹燃料燃尽时仍可探测跟踪) 来继续跟踪。

从目前国外研制、使用和评估的情况来看, 红外和紫外两种告警系统都是很具有生命力的, 并且具有各自的优势领域。对于紫外告警系统来讲, 如果能进一步提高紫外探测器的灵敏度, 将会因其虚警率低, 体积小、造价低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韩冰.激光告警与欺骗和致盲的干扰技术[J]舰船电子工程,2007,(2).

[2] 李炳军,梁永辉.紫外告警技术发展现状[J]激光与红外,2007,(10).

[3] 李丹.光电侦察告警技术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

[4] 芦汉生,白廷柱,钟生东,等.紫外告警技术的现状与分析[J]光学技术,

4.浅谈光电烟雾火灾探测技术 篇四

浅谈光电烟雾火灾探测技术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火灾探测的重要性,回顾了火灾探测技术的发展历史,介绍了烟雾火灾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从光学探测室、传感器等层面介绍了光电烟雾火灾探测技术的发展概况.最后,展望了光电烟雾火灾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作 者:苏静 作者单位:海湾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河北秦皇岛,066004期 刊:安防科技 Journal:SAFETY & SECURITY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X9关键词:散射 火灾算法 多元传感技术 光学探测室

5.光电子波技术处理丙烯酸废水 篇五

光电子波技术处理丙烯酸废水

摘要:在工业生产丙烯醛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丙烯酸废水.由于丙烯酸的亲水性和易聚合的特点,导致丙烯酸的废水处理一直是个较难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实验阐述和分析了光电子波技术对丙烯酸废水在工业生产上处理的可行性.作 者:钟林  作者单位: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重庆,400000 期 刊:天津化工   Journal:TIANJIN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24(1) 分类号:X783 关键词:光电子波技术    丙烯酸    废水处理   

6.光电技术论文 篇六

摘要:针对目前《光电子技术及其检测》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本学院的特点,讨论了教学内容和方式、实践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光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1

光电子技术是由电子技术和光子技术互相渗透、优势结合而产生的,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科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光电子技术及其检测》是本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要把课程特点和专业性质结合起来,系统介绍光电子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然而对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要求、教学的方式以及授课的难易度都不应该完全相同。为了紧密结合本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拓展知识面,指导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教学环节及考核方式做一些改进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内容及方法

本课程介绍光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基础,介绍光电子系统中关键器件的原理、结构、应用技术和新的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光源及光度学的基本知识,理解光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了解光电子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光电子领域的新成果和新进展,对光电子技术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学时数为32,由于课时较少,最初选择的教材并不太合适,经过调整选用郭天太编写的《光电检测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其中基础理论知识涉及到许多物理光学、晶体光学、半导体理论等基础知识,讲授过程中需要借助大量的新概念介绍、公式推导等,这样会占用较多的课时,并且学生对枯燥的公式推导比较抵触,很可能使他们从开始就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另外,光电系统和应用部分的内容涉及到很多具体的光电器件,如果仅仅依靠课堂上用板书或多媒体课件讲授,很可能只让学生对此只有一些概念上的了解而不是真正掌握,在实际应用中仍然比较陌生。针对该现状,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强调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讲解,尽量避免大量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讲解时理论联系实际,适当增加flash动画、视频材料,尽量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二、实践教学

本课程所对应的实践环节为《光电子技术与器件分析实验》课程,目前包含的实验内容有:LD/LED光源特性测试实验;COMS传感器;线阵CCD原理及应用实验;光电倍增管实验;光纤数值孔径测试实验;太阳能电池综合实验;光电探测实验;液晶光阀电光特性实验。这些实验内容相对应的实验仪器一般为固定的实验箱,这些实验箱通常做成集成式的结构,也就是很多光电器件已经被固定在实验箱上,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连线,按下相应的开关就可以进行实验。这一类的实验基本都是验证性的,不能很好的服务于理论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得不到提高。另外,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也是影响到实验效果的重要原因,由于光电实验的特殊性,一台实验箱最多能满足两位同学做实验,目前的实验仪器的数量很难满足所有同学同时开展实验,需要分批进行,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针对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建设了相应的实训平台,增加实践环节的就业导向作用,针对目前光电子行业的发展趋势,增加“光伏发电实训平台”和“光电器件和光电技术综合设计平台”。其中,“光伏发电实训平台”是结合本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项目进行,可开设的实验内容有:光伏系统电气装配实训、分布式发电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电站电气控制、现代电能质量标准与测量技术、光伏电站安装调试实训、光伏跟踪PLC控制实训、光伏电站运行调试实训、光伏电站监造实训、光伏电站检测验收实训、光伏逆变与储能控制实训等。“光电器件和光电技术综合设计平台”克服了之前实验箱的弊端,采用模块化的实验方式,可提供更多的同学开展不同的实验项目。该平台由光学导轨、光学元件、电学元件、光电传感器组件、各种不同应用的电路模块以及仪器仪表等部分构成,除了可以完成平台自有的众多实验项目外,学生还可依托平台的各种模块自行设计搭建各种实验,还可作为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平台。这样便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理论,全面掌握综合技能,使所学知识得到系统锻炼,有利于开发开放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的进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

三、课外科技活动

除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适当的专业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外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结合学校的“科技节”活动,学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学院开展了“光伏设计大赛”,学生参与十分积极踊跃,效果很好。另外,要开展校企合作,由相关光电子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学生开设课程和专题讲座,介绍一些前沿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的就业方向。

四、考核方式

考核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关注的环节,也是教师们一直在尝试改革的环节。对于本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一直以来都采用闭卷考试,而实践环节都采用考察的方式。闭卷考试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对理论知识及理论知识的掌握非常熟练,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考前突击,并没有真正掌握课程内容。因此针对教学内容的改变,考核内容也应相应的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回避复杂的理论分析和理论计算。另外,考核方式也不应只靠最后一次成绩定论,要结合平时课堂成绩、实验环节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的表现,这样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让学生重视理论知识,又不能忽略实践环节和相关的课外环节。

五、结束语

以上就是对本学院《光电子技术及其检测》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方式。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方式、实践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及考核方式等环节的改革,以期提高学生对光电类课程的兴趣,开拓视野,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真正对就业起到导向作用。

7.《光电子技术》征稿简则 篇七

《光电子技术》主要刊登国内外光电子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综述文章, 及时报道该领域的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以及有关器件、整机的应用。

本刊自1981年创刊以来, 得到了本领域专家学者、院校师生和相关厂所工程技术人员的关心和支持, 刊物质量不断提高。现已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为进一步办好本刊, 促进我国光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 欢迎广大作者和读者踊跃投稿和订阅。

稿件要求:

1.文稿内容具有创新性、科学性或实用性, 要求论点明确, 主题突出, 层次清楚, 结构严谨, 数据可靠, 图、表清楚紧凑, 语言表达规范。

2.要求附有中英文标题, 150~200字的中英文摘要、3~6个中英文关键词及中图分类号。

3.作者简介:姓名 (出生年月) 、性别、学历、职称、研究方向。

4.文中所有物理量和单位应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 外文字母、单位、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及易混淆的字母应标注清楚;数字超过4位时, 每隔3位空四分之一格;量与单位间空四分之一格。

5.名词术语必须规范化标准化, 所写字母在第一次出现时应给出中英文全称。

6.参考文献著录, 格式要求完整、规范。

论文要求在文后著录参考文献, 并在文中引用处以“右上角”的形式按顺序标注。

《参考文献规范》所列的文献类型标识码为:

图书M, 期刊J, 会议录/论文集C, 汇编G, 报纸N, 学位论文D, 报告R, 标准S, 专利P, 数据库DB, 计算机程序CP, 电子公告EB, 联机网络OL。

标注格式, 例:

期刊文章:[序号]著者.题名[J].刊名, 出版年份, 卷 (期) :起-步页码.

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本 (第一版不著录) .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

论文集:[序号]著者.题名[C]//著者.专题名:其他题名.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著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

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国别, 专利号[P].年-月-日.

电子文稿:[序号]著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 (发表或更新日期) [引用日期].获取访问的地址.

7.来稿一经刊登, 将酌付稿酬, 并赠当期样刊一份。

8.来稿著作权属作者, 但版权 (含各种介质、媒体的版权) 转让给编辑部, 版权使用费在奉寄稿酬时一次性支付。请勿一稿多投和抄袭, 否则责任自负。来稿请注意保守国家秘密, 并出具保密审查表。

来稿请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

编辑部通讯地址:南京1601信箱43分箱《光电子技术》编辑部。

邮政编码:210016联系电话:025-86858163

8.光电技术论文 篇八

为了分析三维光电振动测量仪测量的三维数据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利用标准小球做相对校准的简便方法。组成三维光电振动测量仪的5台激光测振仪发出的5束激光同时经过1个透镜,聚焦在位于透镜焦点处且安装在振动源上的标准小球球面上,软件处理小球振动时的三维分量,并与小球3个正交方向放置的3台激光测振仪测得的数据对比。通过微调小球的摆放位置,测量小球不同振动方向的三维振动信息,最后对数据进行误差分析,测量结果验证了该校准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

三维光电振动测量; 正交法测量; 标准小球; 激光测振仪

中图分类号: TH 741文献标志码: Adoi: 10.3969/j.issn.10055630.2016.02.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accuracy of 3D photoelectric vibration measurement instrument,a simple relative calibration method based on standard ball is presented.Five lasers from five laser vibrometers are for 3D photoelectric vibration measurement through a lens at the same time,focusing on the spherical surfaces of the standard ball at the focal point of the lens.The standard ball is fixed on the vibration device.Vibration data is acquired.A software is used to process the 3D components of the ball.Three laser vibrometers placed in three direction orthogonally are used to compare measured data.By changing the position of the ball,different vibration directions of 3D vibration information is measured.Then error of data is analyzed.The results verify the feasi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calibration method.

Keywords:

measurement of 3D photoelectric vibration; orthraltropic vibration measurement; standard ball; laser vibrometer

引言

三维光电振动测量仪作为高端科学仪器,广泛应用于卫星陀螺控制器的振动测量、航空发动机的叶片振动测量、火炮发射时炮管的振动测量、微机电系统振动测量等,属于非接触测量仪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光电振动测量仪几乎完全依赖进口,部分产品由于牵涉到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还无法进口,这一局面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为此,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光电振动测量仪迫在眉睫。

由于三维测振技术发展得较晚,目前国内外对振动校准装置的研究还局限于采用单分量激励下的分轴向振动校准。然而,采用传统的单分量振动校准装置校准三分量测振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三分量测振仪的灵敏度是一个矩阵形式,若采用单分量振动校准装置将无法得到这个输入、输出的耦合关系,而传统的对多分量测振传感器逐分量校准方法,存在校准时间长、工作效率低且结果可靠性差等不足。

在传统激光测量技术中,无论是单点测量还是整个面的扫描测量,都只给出了物体的结构振动特性,没有给出物体整体的三维振动特性。最近几年出现的三维激光测振仪,主要由3台单点激光测振仪组成,能够测量物体三维振动信息,该测量技术的缺陷是仪器没有自校准功能[12]。本文提出一种新型三维运动姿态测量方法,通过5台单点激光测振仪实时测量物体三维振动信息和运动姿态,利用比较测量方法对系统进行相对校准,同时还能够进行现场自校准,测量精度高[34]。

1基本原理

1.1激光测振仪原理

激光多普勒测振仪是基于光学干涉原理。HeNe激光器发出的偏振光(设频率为F0)由分光镜分成两路,一路作为测量光,一路作为参考光。测量光通过声光调制器后具有一固定的频移(F),再聚焦到被测物体表面,物体振动引起频移(f)。由于多普勒频移f=2v/λ,即f与速度v成正比变化。传感器获得的干涉信号频率为F+f,携带了被测物体的振动信息,再经过频率电压转化,频率信号变为电压信号U,由于该转化为线性关系,即

1.2三维光电振动测量技术原理

振动系统包括了5组激光测振组件(5台激光测振仪),其结构及光路如图1所示,它们共用一个聚焦系统,使得激光测振组件出射的激光汇聚到同一点[8]。5组激光测振组件采用正交对称放置,构成十字分布。每个测量点均由5束激光同时测量,软件处理并输出X,Y,Z 3个方向的振动结果。

三维激光测振仪在测量物体三维信息时,5束激光通过聚焦透镜汇聚在同一点,并测得沿各自光束方向的速度分别为v1,v2,v3,v4,v5,如图2(a)所示,选用其中正交的3束激光来获得三维振动信息[910],此处选用光束2,3,4,如图2(b)所示,光束3可以直接测量物体沿Z方向的振动分量,即

在实际装配和组装调试过程中,保证光束1和光束2关于光束3对称,夹角为2θ2,光束4和光束5关于光束3对称,夹角为2θ1,但角度θ1和θ2的实际值和理论值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本系统通过同一水平分布的3束激光实现三维光电振动测量仪的自校准功能,如图3所示。校准时,一般采用振动台沿Z轴方向振动,实际校准过程中,振动台由于摆放误差,很多情况下也会有沿X轴方向的振动分量vx,通过光束3可以测得Z轴方向振动速度为

整个系统实现了角度的自校准过程,当5束激光聚焦在被测物体上,5个通道同步采集物体的振动信息,根据式(6)、式(10)、式(12)可计算出物体的三维振动坐标vx,vy和vz。

2系统校准以及实验过程

2.1系统校准

在激光测振过程中,当物体的振动方向沿着激光方向时,测量值为准确的振动值。为测量物体的三维分量,要尽量减少测量点3个方向的固有误差,可在振动源上固定一个标准的小球,振动源为标准的振动传感器校准仪,内部可产生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可输出显示加速度、速度及位移3种振动信号的幅值[1112];三坐标测量机上用于校正振动仪器的标准小球直径为20 mm,材料为钢,表面覆盖有一层0.1 mm厚的均匀反射膜,另外选取3台一致性良好,即测试同个物体振动信息相同或接近的激光测振仪,分别放置于正交系的X,Y,Z方向,用于物体3个方向振动信息数据测量,正交位置通过机械装置实现,控制3个方向相互都成90°角,并且由于各个方向的激光测振仪利用散射原理测量,正交性的微小角度偏差对测量结果影响不大;然后打开振动源,让小球在振动源作用下以不同频率和不同幅值振动,比较不同条件下3台激光测振仪与三维光电振动测量仪所测数据,从而判断其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测量原理如图4所示。

三维光电振动测量仪的5束激光聚焦在球面上,光束3与接触点的切面基本垂直,正交方向的3台激光测振仪也聚焦在球面上,分别与接触点切面垂直,小球在不同位置下的数据稳定后,比较三维光电振动测量仪采集到的三维分量vx,vy,vz的数据与X,Y,Z 3个方向的激光测振仪采集的数据,如图5所示。

2.2实验过程

首先将标准小球固定在振动源上,三维光电振动测量仪聚焦透镜焦距为500 mm,调节振动台的位置,使5束激光聚焦在小球的球面上,光束3方向为正交坐标系的Z方向,将另外3台激光测振仪分别放置于小球所在坐标系的X、Y、Z方向,工作距为500 mm,调节振动源上的频率以及速度幅值,得到多组不同频率,不同幅值下小球的振动信息;再固定振动源幅值和频率不变,改变小球的振动方向,三维分量的幅值大小发生改变;重复上述操作,最后比较测量数据。

标准振动源放置在机械工装上,通过微调机械工装,将振动源的振动方向平行于XOZ平面,并使振动方向与Z轴方向成θ角度,然后移动工装使物体振动方向绕X轴旋转角度,测量其三维振动信息,最后进行数据分析 。

由图5可知,幅值V,角度θ,角度与三维振动分量X,Y,Z的关系为:

首先,调节角度θ为45°,角度为45°,改变频率和幅值,测得的三维分量与3个方向的激光测振仪的测量数据分别比较,合成速度与标准振动源幅值比较,判定三维振动速度分量的准确性,理论上振动幅值一定的前提下,频率不影响速度分量值;再选取一定的频率和幅值,改变2个角度值的大小,测试三维振动对任意方向的振动物体的适用性。

3测量结果分析

3.1测量结果

首先调节振动源的摆放位置,为了方便计算和比较,使小球振动方向满足角度θ 为45°,角度为45°,然后调节振动源的频率和幅值,在不同频率、不同幅值下,三维光电振动仪和3个正交方向上的激光测振仪测量数据如表1所示;然后振动源选取固定的频率和幅值,此处选择频率320 Hz,幅值10 mm/s,在不同角度下,小球不同振动方向的三维光电振动仪测量数据如表2所示。

3.2数据和误差分析

小球在同一振动方向下,即角度θ 为45°,角度 为45°,三维光电振动测量仪的三维分量合成值与3个正交方向激光测振仪测量数据的合成值分别与振动源的幅值做比较,误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在振动源频率320 Hz,幅值10 mm/s的条件下,根据小球不同振动方向的三维光电测量数据,由式(13)、式(14)、式(15)计算出小球实际角度值θ和,并分别与理论角度值进行比较,误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三维光电振动测量仪的3个分量与3个方向激光测振仪的测量数据基本吻合,合成值的误差最大为2.87%,任意方向的角度误差最大为1.35%。在实际测量过程中,3个方向激光测振仪在保证光斑基本处在小球的对应位置时,摆放位置引起的误差很小,可忽略不计,而机械调节工装会引入系统误差,结构加工和透镜成像质量也会影响测量结果,但总体而言,测量结果误差满足系统要求,符合相对测量的标准。

4结论

在研究了三维光电振动测量仪原理的基础上,选取振动源和单点激光测振仪作为比较对象,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数据测量和误差分析,验证了三维光电振动测量仪对任意空间物体三维分量测量的相对准确性和适用性,但后续仍需标准的三轴计量平台对测量数据进行绝对校准。

参考文献:

[1]REMBE C,KOWARSCH R,OCHS W,et al.Optical threedimensional vibrometer microscope with picometerresolution in x,y,and z[J].Optical Engineering,2014,53(3):034108.

[2]刘杰坤,马修水,马勰.激光多普勒测振仪研究综述[J].激光杂志,2014,35(12):15.

[3]句爱松,侯文玫.声光式外差干涉仪的光路设计与分析[J].光学仪器,2011,33(2):2528.

[4]马宗峰,张春熹,张朝阳,等.光学外差探测信噪比研究[J].光学学报,2007,27(5):889892.

[5]金国藩,李景镇.激光测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55257.

[6]潘瑞雪,梁平,孟祥昊.频谱校正方法在激光测速中的研究[J].光学仪器,2014,35(2):6368.

[7]原帅,王学勤,盛美菊,等.激光微多普勒探测运动目标复合振动的实验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7,37(10):10361038.

[8]REMBE C,MULLER R S.Measurement system for full threedimensional mo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MEMS[J].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2002,11(5):479488.

[9]李淑清,张晓芳,王宝光,等.无导轨三坐标测量技术的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4,25(2):155159.

[10]于梅.三轴向振动加速度校准系统的研究[J].计量学报,2010,31(6):517519.

[11]苏晓辉.机械振动试验台加速度幅值、位移幅值与频率之间的制约关系[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5,18(5):49.

[12]周健,魏国,龙兴武.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方向辨别及低速测量的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41(3):632638.

9.光电技术论文 篇九

华南师范大学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简称“材料所”)是专门从事光电子材料的MOCVD生长、性能分析、器件制备及应用的研究机构,是以刘颂豪院士、范广涵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在原来MOCVD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2年8月成立的。

1研究所简介

现任所长为梅霆教授。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材料所师生共同努力下,通过多年的实验室建设,目前材料所已发展成为华南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光学学科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的校直管重点科研机构。材料所现有省教育厅“电致光电重点实验室”一个和“广州市LED工业研究开发基地”一个。是中国半导体照明技术标准工作组成员,广东省LED产业联盟会员。材料所有光学、光学工程、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物理与化学4个硕士点,光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2个博士点、1个光学博士后流动站。

2研发团队

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有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形成院士、教授(研究员、高工)和博士后、博士、硕士组成的攻关队伍。目前,材料所拥有院士2人,教授5人,副高2人,中级人员4人。其中博导2人,硕导5人。材料所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4项、部、省级项目14项,市级项目2项,授权或受理专利超过41项,发表核心论文120余篇。在LED器件的制备、器件结构设计和工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材料所师生共同奋斗下,努力把材料所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重点光电研究单位,特别是高亮度大功率LED器件的研发。着力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创新型高层次光电人才,为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服务。

3现任所长简介

何苗,长期从事微光学器件设计制作和特殊光电材料的制备工作。1987年在吉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物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1月到2006年7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博士后,从事采用solgel材料制作微光学器件的研究。2006年9月至今,在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员,从事光电子技术和微光学技术的研究工作。迄今为止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获得国家国防科技三等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次。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50多篇论文,其中34篇被SCI收录。4科研实力

材料所的实验室建设资金超过3000万元,建有多个国内领先的光电材料研发实验室,包括材料生长实验室、结构分析实验室、光谱分析实验室、材料电性分析实验室、器件可靠性分析实验室、芯片工艺实验室和LED应用研发实验室等。材料所先后承担国家、部、省和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6项,授权或受理专利超过41项,发表核心论文120余篇。特别在发光器件的制备方向积累了多年实战经验,造诣深厚,超标完成“超高亮度LED和面发光半导体激光器”和“蓝绿白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产业化试验”的研制工作,生产出超高亮度红、黄、橙LED,引起各级领导专家的关注和媒体的报道。材料所在蓝光LED外延和芯片制备方面也获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发表核心刊物的蓝光LED论文有40余篇,关于蓝光LED器件的关键专利技术5项。

5实验设备

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的电致光电实验室是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现在材料所的实验室面积超过5200平方米,分旧实验大楼和新实验大楼。其中新实验大楼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实验室配置的设备包括从材料生长——器件检测——芯片制备——应用开发的完整链条。实验仪器设备价值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

6研究方向

2007年底,材料所研制出的蓝光LED外延片,经权威机构检测,结果达到国际同行先进水平。目前,材料所主要研究工作有:1)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特别是超高亮度LED核心技术的研究工作,推动固体照明技术的产业化;2)薄膜微结构材料生长机理与技术研究,包括光子晶体、低维材料和薄膜生长的特性研究;3)光电子器件芯片工艺的研发,特别是大功率LED芯片制备方法研究。4)光电子器件应用工程学研究,包括LED显示屏、LED照明和LED医学和生物应用研究。亮度LED外延片研制和产业化

(1)图形衬底生长LED外延片研究;(2)表面光子晶体提升LED发光效率研究(3)等离子体提升LED发光效率研究。

Si衬底半极性、非极性GaN薄膜生长与器件研制(1)Si衬底半极性、非极性GaN薄膜生长;(2)Si衬底InGaN太阳能电池研制 新型LED芯片研制和产业化(1)大功率LED芯片研制;

(2)220V交流驱动LED芯片研制;(3)LED应用产品的研发 纳米光子集成器件研制

有机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器件研制 ZnO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7广东省LED基地

在广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在华南师范大学成立广州LED工业研究开发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LED工业研究开发基地,主要从事照明级LED外延片、芯片、发光管和照明器具的研发和生产,公司设有研发中心和生产中心。LED基地将以半导体照明用LED的研究与产业化为主攻方向,研发能力涵盖从红外到紫外全波段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技术手段包括MOCVD外延、芯片加工、器件设计制备及LED应用器材。

研发中心依托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研发大楼面积4000平方米,实验室建设资金超过3000万元。拥有先进的GaAlInP基MOCVD系统和GaN基MOCVD系统各一台,有完整材料及器件特性检测设备和一条研发兼生产的芯片加工线等设备。

2007年10月,研发中心完成GaN基MOCVD系统安装、调试工作。2007年11月初,研发中心科研人员通过研制,制备出国际先进水平的蓝光LED外延片,把该外延片的芯片封装成蓝光LED和白光LED,经中国赛宝国家实验室检测中心抽样测量,测试结果表明:在标准芯片尺寸和20mA电流输入下,蓝光LED平均正向电压为3.2V,光功率达到22mW,而白光LED的光功率达到15mW,流明效率超过69lm/W。

8发展历程

1997年12月,MOCVD实验室正式建成。1999年10月13日,为顺利完成国家和广州市的红、橙、黄光LED的合同科研攻关任务,MOCVD实验室和广州经济开放区永和公司成立了广州亮达光电器件公司。

2000年11月,广州亮达光电器件公司超额完成国家LED科技攻关项目和广州市LED半工业化项目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通过8院士专家的签定,受到包括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和日本、韩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2000年11月底,MOCVD实验室的电致光电器件实验室获批准为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2002年8月底,学校批准把MOCVD实验室更名为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

2004年8月,为推进半导体照明LED的产业化,华南师范大学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与香港健隆科技集团合作成立筹备“广州市LED工业研究开发基地”的领导小组。

2004年11月,广州市科技局大力支持“广州市LED工业研究开发基地”科研项目攻关工作。给予该项目2000万元的科研基金资助。

2006年,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成为校直管科研机构。2007年1月20日,“广州市LED工业研究开发基地”项目合作签约正式仪式在华南师范大学校行政大楼七楼第二会议室举行。

2007年5月28日,广州市科技局支持的重大产学研项目基地——“广州市LED工业研究开发基地”正式在我校落成。

2007年11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与广州市LED工业研究开发基地共同承办的第十届全国MOCVD会议在广州华泰宾馆隆重召开。

2007年11月26日下午中科院王启明院士莅临我校广州市LED工业研究开发基地参观指导。2007年12月7日上午,半导体材料物理专家秦国刚院士受聘我校双聘院士仪式在我校石牌校区校部七楼第二会议室举行。秦院士任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0.光电技术论文 篇十

一、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介

2007年11月16日,国家科技部下发文件(国科发计字[2007]675号),正式批复依托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期为三年,组建经费预算4200万元。

中心主要从事真空复合镀膜技术与装备的工程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与生产、开放与咨询服务,转化、辐射和推广技术成果。为进一步发挥中心为经济建设的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中心人才、技术和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2007年11月28日,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家工商总局核准,在国家工程中心平台上,依托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在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成立了“兰州交大国家绿色镀膜工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家绿色镀膜中心公司(NGDC)”),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承担“中心”的经济运行职责,主要是“中心”的科技成果孵化、中试和产业化培育,“中心公司”与“中心”相互依托,互动成长,分工明确,资产明晰。

中心的两个依托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是我省技术创新力量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优秀代表。两个依托单位是产学研战略联盟,具有很强的综合技术实力和优势互补能力,在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方面积累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具有先进的技术开发手段和设施,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具备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以及成果转化、推广、辐射与产业化的能力。2007年,两个依托单位共同承担的“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已经列入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议授奖名单,在我国汽车灯具行业高端市场占有率已达65.9%。

我中心完成的科研项目“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荣获200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是甘肃省属高校中惟一获此殊荣的学校,也是我校建校以来以第一单位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级奖励的最高奖项。项目负责人范多旺教授应邀出席大会,代表学校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颁奖。国家绿色镀膜工程中心的组建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特别是我省大型真空镀膜技术与工业化装备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辐射和推广绿色镀膜技术成果、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经过三年的建设,国家绿色镀膜工程中心将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绿色镀膜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基地、工程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中心、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绿色镀膜装备产业化示范基地、绿色镀膜技术检验与测试基地。“中心”将以一流的硬件设施、一流的科技创新环境、先进的创新机制、高效的经营管理,实现“出一流人才、创一流技术、造一流装备”,支撑“中心”可持续研发能力,成为我国镀膜行业先进技术的集散地和辐射源,推动镀膜产业升级发展,引领镀膜行业技术发展。

二、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 2003 年 12 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 1998 年建立的铁道部“通信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主要依托兰州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及计算电磁学与计算光学研究所进行建设,同时正式对外开放,是国内尤其是西北地区光电技术和智能控制领域研究课题覆盖面较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具有一定特色的重要研究基地。实验室现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点和9个硕士点。国内著名匡定波院士、薛永琪院士、钱清泉院士、卢秉恒被聘为本实验室的学术委员和兼职教授。从国外归来的博士后也为实验室注入了新鲜活力。

2003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各类项目近40项,其中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等重大项目1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发表科技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7部。经部级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9项,获得授权专利5项。实验室与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两项主要产品“计算机全电子联锁系统”和“大型全自动控制汽车灯具真空镀膜机”,属于国内首创,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创新成果已在全国十八个区市得到转化与推广,对引领相关领域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7年8月7至9日,2007年8月7日,联合体成功组织了由学校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日本东京大学举办2007纳米光电子学国际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冯健身出席开幕式并讲话,范多旺教授担任会议联合主席,来自中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瑞典和美国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针对纳米光电子学这一关键领域进行导向性的演讲,讨论了纳米半导体工艺及合成技术、可调光电特性的新物理学、先进的表征技术以及具有新功能的创新设备等。2007纳米光电子学国际会议是我校建校史上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国外参会专家最多的一次高水平学术会议,进一步提升了我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实验室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确定为:大型专用真空光电子技术与装备;光电技术与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计算电磁学与光电子学。2007年1月25日,教育部发文公布,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正式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获得300万元项目资助,以此为标志我们创新团队已进入国家队的行列。实验室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实验用房面积 4700平方米。研究仪器比较齐全,拥有大型真空镀膜机、联想高性能并行计算机、激光快速成型等总价值超过3000万元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室非常重视国际合作研究,近年来,有近20名国内外学者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先后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与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国内非常重视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大企业集团的合作,促进了该室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推动了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正在承担的项目

序号项目名称项目来源

1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 国家科技部

2铁路车站全电子控制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 国家863计划

3微结构异质界面柔软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工艺 国家863计划(与西安交大合作)4紫外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多骈噻吩芳环共轭高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太阳能电池p-n异质结界面的三维微结构压印成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西安交大合作)7镁合金防护与连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8青藏铁路运营保障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9V1800立式镀膜机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10铁路车站应急联锁系统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11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12DLZ系列大型快速等离子轰击清洁设备

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三、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3.1范多旺:男,1955年3月出生,甘肃省永靖县人,中国共产党员,现任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甘肃工业交通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兰州交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范多旺教授在二十几年的科研创新工作中共完成了各种科研项目30余项,全部得到了应用,先后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八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和一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完成的“ZR-1416-8大型铝板翅式换热器真空钎接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超大型系列铝真空钎接炉计算机测控系统”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制的“大型真空钎焊炉微机测控系统”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制的“新型系列汽车灯具真空镀膜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制的“铁路车站全电子化模块高原适应性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承担的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铁路车站智能化控制嵌入式软件及成套设备的开发与应用”获“信息产业部优秀项目”奖。范多旺教授在我国铁路自动化领域和真空钎焊及真空镀膜计算机测控领域卓有建树,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多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并以第一完成人先后申请8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范多旺教授主持完成的“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通过铁道部鉴定,鉴定意见:技术先进,属国内首创,达到了当前国际先进水平。” 主持完成的科技部攻关项目“超大容积汽车灯具真空镀膜成套设备的研制及其镀膜工艺研究”已通过科技部验收和鉴定, 验收意见为:该成果填补了高端镀膜机的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的甘肃省科技攻关计划“大型立式全自动控制真空镀膜机研究”研发成功并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鉴定意见为:填补了立式全自动控制复合镀膜机的国内空白,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范多旺教授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获“第二届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兰州市科技功臣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甘肃省劳动模范”、“全路新长征突击手”、”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兰州市先进科技工作者”。3.2王晓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 省工程中心技术带头人。王晓明教授长期从事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可视编程技术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先后发表高水平论文十余篇,获甘肃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和铁道部电务局中青年电务专家称号,主持研究的一项科研成果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3.3任恩恩: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兰州交通大学校长,省工程中心主任、技术带头人。任恩恩教授长期从事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工程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目前主持和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铁道部科技开发计划重点项目等3项,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3项。

3.4逯 迈:教授、博士后,现任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交通大学)副主任、学术带头人。1991年6月从兰州交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99年6月从兰州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8月至2001年8月,在兰州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微波化学方向做博士后,2001年2月至2004年1月,在英国BATH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计算电磁学方向做博士后(Post-Doctor Research Officer),目前在瑞典CHALMERS工业大学信号与系统系生物电磁学方向做博士后(Post-Doctor Fellow)。1998年获得“宝钢教育奖”,1999年获得“铁道部科技拔尖人才”,2004年获得“甘肃省第十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主要研究领域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通过数值计算环节在无线电物理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凝聚态物理的磁学与磁性材料研究方向上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有:计算电磁学、计算微磁学与磁滞建模、生物电磁学等。参与英国EPSRC资助的主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目前正在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1项、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通过上述研究,已在国际学术刊物、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7篇,其中被SCI收录32篇。3.5郑小平:教授,博士后,1990年6月兰州大学物理系磁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6月获兰州大学磁学与磁性材料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在加拿大Manitoba 大学物理系作为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9月—2005年1月在 兰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2月被聘为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型专用真空光电技术与装备”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Kinetic Monte Carlo模拟薄膜生长机理及其制备工艺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已发表各类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有8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有13篇在英国、韩国、德国、荷兰等国际期刊上刊登,有13篇被全球最权威的科技论文检索系统SCI、EI收录,并参加14th CANADIAN MATERIALS SCIENCE CONFERENCE、第十一届全国磁学与磁性材料会议、全国固体物理与Mössbauer会议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3.6汪洋:教授、博士后,1989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获得物理学士学位,1999年日本奈良教育大学毕业,获得物质科学硕士学位,2002年,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毕业获得金属材料博士学位,2003年3月—2005年3月,在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从事了3年的博士后研究。2004年6月作为甘肃省引进人才被聘为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材料学学科带头人,任职教授。汪洋教授长期从事多年金属材料的研究,在其科研领域首次研究成功Al-Ni-Co准晶晶体, 代替准晶粉末状态,为准晶研究提供便利条件,属于国内外首创.另外,利用国内最先进的产业真空镀膜机,蒸镀了高熔点TiO2薄膜, 为国内首创.目前主持一项建设部项目“利用太阳能研究废气在金属表面吸附和脱附”(项目编号No.2005110),一项甘肃省国际合作项目。近几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已有7篇被SCI、EI收录。

3.7俞天智:博士后,1995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离子交换平衡及动力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稀土配位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8月至2005年7月在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激发态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荧光光谱分析和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药物、发光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的研究。近年来,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其中3篇被SCI收录。作为主要合作者参与《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研究》和《草酸二乙酯的合成与分析研究》,为甘肃省环保所承担《蔬菜及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分析研究》项目的测试工作,建立起一整套相关农药的分析测试方法。现已完成了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青年创新基金一项,参与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激发态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Eu配合物电致发光效率及寿命提高研究(项目号:90201012)。2005年5月任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学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效紫外光、蓝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包括发光材料的合成和高效发光器件的研制二个方向。

3.8魏宗寿:男,汉族,1954年7月生,72年3月参加工作。82年3月广播电视大学电子专业毕业,在兰州铁道学院电信系自控教研所工作,90年晋升为工程师,95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1年被学校低职高聘为研究员至今。行政上担任自动控制研究所副所长,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任现职以来主要专业技术成绩:发表论文6篇,完成项目(不含获奖项目)四项:成果获奖五项,申请发明专利六项。“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ZR-1416-8大型铝板翅式换热器真空钎接设备”1998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超大型系列铝真空钎接炉计算机测控系统”1997年5月,获省科技进步壹等奖。“发电机参数监测综合信息显示系统”1997年5月,获省科技进步贰等奖。“新型系列汽车灯具真空镀膜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2000年3月获省科技进步贰等奖,本人名排名2/6,承担系统硬件设计,控制监测软件设计。

3.9邓志杰:男,兰州交通大学教授,省工程中心技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现任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志杰教授长期从事真空镀膜、自动控制领域的工程技术开发,特别是真空镀膜技术装备的设计与开发,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化实践经验,近年来共主持或参加纵向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承担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22项。先后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6项省科技进步奖,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3.10陈光武:男,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甘肃省高原交通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兰州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骨干成员。陈光武副教授从事铁路信号、容错计算机系统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开发工作,目前参与国家863项目1项,主持承担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EI论文2篇,核心刊物论文6篇。

3.11王成龙:男,在读博士,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被聘为省工程中心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梯队成员,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真空研发部副主任。王成龙副教授主要从事真空镀膜工艺的系统开发及检测试验,近两年承担企业委托技术开发任务6项,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3.12魏文军:男,1971.12.10生,副教授,在读博士。参与了“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铁路车站全电子计算机联锁仿真开发系统”、“LDJLZ-II型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铁路车站全电子执行机冗余系统开发仿真平台”、“多通道电液伺服协调加载系统”和“铁路车站信号应急联锁系统”等多项科研项目的开发其中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甘肃省科技一等奖一次、甘肃省高校科技二等奖两次、通过省部级科研成果鉴定6次,指导的一名研究生获得了2006年甘肃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特等奖。公开发表论文多篇,合作出版专业教材一本。

3.13何涛:男,1977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商都县,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光电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9年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2002年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2000年至兰州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工作。2004年晋升讲师,2006年低职高聘副教授,主要从事铁路信号自动控制系统方向的研究。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有:铁路车站全电子化模块高原适应性研究,2004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青藏线全电子模块控制单元故障-安全及系统冗余的研究与试验,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2004年通过验收;铁路车站信号应急联锁系统,2005年获郑州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铁路车站智能化控制成套设备及嵌入式软件的开发与应用,2005年获信息产业部优秀项目奖;LDJLZ-II型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2005年通过铁道部科技成果鉴定;铁路车站全电子计算机联锁仿真开发系统,2006年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智能交通铁路车站信号数字化应急联锁系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2007年通过验收;铁路车站全电子执行机冗余系统开发仿真平台,2007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论文有“铁路车站信号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研究”(铁道学报)、“25 Hz相敏轨道电路接收器的电子化研究”(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等。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高可靠容错专用计算机系统(甘肃省科技攻关计划)、青藏铁路综合安全监控系统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四、2008年硕士生招生规模 40人左右。

五、招生专业 序号 专业名称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2 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3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4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5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6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7 通 信8 电路与系统9 系统分析与集成

六、硕士生导师名单

序号导师姓名 职称

1.任恩恩 教授/博导2.王晓明 教授3.范多旺 教授/博导4.邓志杰 教授5.汪 洋 教授6.魏宗寿 研究员7.郑小平教授8.逯 迈 教授9.魏文军 副教授10.俞天智 副教授11.陈光武 副教授12.何 涛 副教授13.王成龙 副教授14.夏养君 副教授 1.交通专用通信系统的理论及应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包括铁路、公路、水路、机场、码头等领域在内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体制、系统设计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在该方向已获得联合国ITU国际合作研究资助、铁道部和教育部的资助等,参加了美国IEEE-VT铁路通信标准组工作和铁道部铁路移动通信网络设计等研究工作。

2.交通运输自动化控制系统

本方向主要从事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信号自动控制的研究开发,该研究方向的特色是:采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可靠性技术及铁路信号技术研制新型交通运输自动化控制系统,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行车安全。本方向1996年以来完成科研项目总经费900多万元,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3.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

本方向主要开展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铁路运输信息系统与信息系统的安全和保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持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高速试验列车旅客信息系统的研究”,参与的铁道部重点项目“全路客票发售和预定系统总体设计”获得了1999年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项目的完成和推广,为铁路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城市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统的研究

上一篇:做饼干叙事作文400字下一篇:以人为本 服务学生 - 南方医科大学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