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共13篇)(共13篇)
1.浅谈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 篇一
浅谈政治课教学中互动师生关系的构建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初级中学
周玉芬 213161 摘要: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要求政治课教学中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本文从师生共同营造情感交融的平等氛围、共同参与材料情境设置、问题的解析、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活动等方面阐述在政治课教学中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互动的师生关系
构建
目前,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已广泛使用。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初中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政治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新教材的编写更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变化对新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不仅需要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和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强调要积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所谓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指交往过程中,师生之间经过竞争、合作、协商与妥协达到一致,由此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它应包括师生之间互动和生生之间互动。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这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学生在互动的氛围里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和尊重。对教师而言,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意味着教师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对政治教学而言,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建构,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通过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也正是教学相长的真谛。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呢?笔者就结合自己对新课程学习的思考谈几点肤浅的想法。
1、在共同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平等氛围中体现互动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大多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师生情感阻隔的现象比较严重。调查表明,目前师生间的沟通状况普遍不令人满意,1/3的学生与教师
缺乏起码的沟通,1/3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交换看法,甚至对学生的意见充耳不闻、不理不睬。一些课堂中,缺乏支持性的学习气氛,甚至出现教师体罚、歧视学生的现象。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发挥,更谈不上互动师生关系的构建。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构建互动师生关系的平等氛围。
首先,要明确师生双方互主体性地位。其实,人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在与自然、他人及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的。“我离不开他人,离开他人我不能成其为我;我应在自己身上找到他人再在他人身上发现自己”,个体作为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而在他人的交往中凸现的。所以,只有承认双方的互主体性,才会在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师生双方才可能积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的迫切心理。
其次,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传统教育中教师将学生视为一个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抽象群体,而不是一个个各具形态特色的生命主体,这种以灌输、填充、训练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是以忽视甚至丢弃学生的主体性为代价的。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给学生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表扬,从不罚学生站一分钟,不骂学生一句,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对是错。在讲《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时,我曾问学生:人们盲目坎树造房,山洪来了,冲垮了家园,洪水过去,山里人会怎么办?有学生说人们会痛定思痛,加强法制意识,植树造林。当我肯定答案准备讲下一知识点时,突然,有学生说还有一种情况,即人们再去坎树,再造房子,再冲垮,形成恶性循环。当时,我没有认为他在捣乱,反而对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大加赞赏,肯定了他的独特见解,然后再予以正确的引导。试想,如果不分青红皂白训他一通,否定的不仅是一个问题回答,而是一个自由主体的创造性,一个互动师生关系也将可能破裂。
2、在共同参与材料情境设置、问题的解析中体现师生互动
政治课教学中精心创设材料情境,有利于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一般情境的创设都是教师呈现材料,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归纳,这样,虽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互动的师生关系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也难以养成。因此,我在政治课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共同创设情
境材料,共同质疑,共同析疑、解疑,共同评价。下面选用初二政治《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教学的一则案例作简要分析。
师: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并查阅有关资料,能否列举有关现实中的事例说明。
生:(讨论、回答)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违法犯罪被依法判处死刑。
生: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中的一些原领导干部因犯罪被判处死刑 生:……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老师为你们有丰富的知识面而感到高兴,看来,老师也不能落后,也列举一些事例(略)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己选择角度设计一个问题吗?(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学生:根据材料,我设计两个问题:第一,有哪些国家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分别行使了什么职权?第二,试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宪法是国家生活的最高行为准则。
师:这位同学设置了两道很好的问题,有哪位同学来回答这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生:(略)
师: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如何?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补充、评价)生:(略)
师:(教师评价,归纳)刚才是我们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也设计一个问题请学生回答,好吗?
……
结合上述案例,我们觉得,政治课教学涉及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政治教师怎样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去解决学生心中的疑点?单靠“灌输”的讲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激活。因此,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情境材料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回答及相互评价,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师生共同求疑和设疑。师生阅读情境材料,共同寻求疑点,并进行设疑。师生共同寻求疑点的过程,即是考察学习者对材料的敏锐洞察力,深刻思考力的过程。师生双方从各自的角度质疑,相互启发、引导,有利于共同完成新的学习任务。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根据情境材料分别能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形成教学中的质疑教学环节。
其次,师生共同析疑、质疑。即师生对所设计的问题及时思考分析,共同寻求解疑的途径,也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解决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将师生各自拥有的学习资源交流汇集,生生相疑,师生互疑,争辩讨论,集思广益。在老师不断启发、相机诱导下,一步步带领学生揭示问题的本质,带领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第三,师生共同评价。传统的教学,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者,是绝对的权威。这样的教学评价,往往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可能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解疑的过程中,师生并不是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大胆评价分析,展开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来思考某一问题的思维逻辑性和答案的合理性。上述教学案例中,先是让一位学生回答,然后由其他学生评价和补充,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体评价,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老师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归纳中的疑点提出自己看法。
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将改变课堂教学中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将成为新课堂中知识传授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活动中体现互动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但从初、高中衔接教学和学生探究的需要来看,我认为,初中开设小课题进行研究也十分必要。因为,研究性教学作为师生共同去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乃是一种师生互动性的教学。这一教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如何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学会研究上,使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而且也能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首先,师生共同确立研究小课题。学生小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探究问题为载体。我遵循自主选择性、实践应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以“你乐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或“你身边和周围环境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让他们充分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大胆质疑问题,人人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乐于探究的问题。当然,小课题的确立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放任自流,尽量选择教师有指导能力和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例如:结合民办学校学生高消费,学生选择“初中生的浪费现象的调查”作为小课题,在讲“环境保护”时,学生选择“湖塘镇的环境卫生与创卫”作为小课题等等。
其次,师生共同探究,体验感悟小课题。探究是小课题研究的核心和根本,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小课题确立后,教师绝不能简单地指导学生怎样针对性调查访问,怎样搜集资料,怎样做好笔记等,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研究应同步,否则,教师既难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指导,因为研究性学习将获取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这时教师仅仅满足原有的专业知识,已完全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师生将共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师生之间必须互相激励、互相启发,把各自的思想、情感都真诚地投入到小课题的探究学习中。例如,在开展“湖塘镇的环境卫生与创卫”小课题组实施研究时,我首先查阅了“创卫”的有关知识,并亲自实地察看了湖塘镇的卫生情况和拜访了有关部门,积累了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指导学生去调查研究。以上看来,师生共同参与和探究研究过程,既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空间,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又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虚心地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激发自身终身学习,唤起教学工作的灵性和悟性,从而真正实现教师的谋生需要与人生价值追求的高度和谐统一。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教育观念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以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即将实施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倡导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观。
一、“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的基本内涵
“师生互动”作为新课程的一个价值取向,是作为一种教学观念或教学的思想而存在的。在教学实践中,其也可作为一种教学的行为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毋庸置疑,它是一种主体性课堂教学。从形式上看,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有的国内专家认为,它还包括师师互动,是作为课堂互动教学的先导;从内容上看,有情感上的互动、智力上的互动、思维上的互动、认知上的互动。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这种基于活动的教学方式会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从而远离单调、沉闷和程式化。
二、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策略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策略是指教师用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的一种外部控制技术。它一旦被学生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即为学习策略。在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双向设计策略
所谓双向设计就是教师要设计教和学,•学生也要设计教和学,包括师生共同备课、共同命题。比如“商品”概念的教学,•教师对教和学的设计是运用演绎法,从概念的呈现到举例说明,从理论到实践,而学生对教和学的设计是从实例出发,由问题入手,运用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究竟哪种设计好,这就需要师
生相互交流,从而修改和完善教学方案。实践证明,学生的设计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秩序,有利于他们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共同命题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局面。事实上,高考制度的改革在试题形式上已强调了开放性,并且答案也注重开放性。让学生命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还可以让教师听到更多的有创意的想法。实施这一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业务功底和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
(二)互位教学策略
所谓互位,•是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互换,教师当学生,学生当教师,又称角色置换策略。心理学家莫雷诺认为:“角色置换是一种心理挑战,它让人暂时置身于对立面及他人的社会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通过感受的反馈,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互位教学包括四个主要环节或方面:互位质疑、互位讲授、互位小结、互位评价。师生共同备课之后,应该让学生也来展现一下自己,以提高他们的兴趣。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鼓励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高三政治课复习中,我经常做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份“课堂学案”,包括基础知识、难点解析、热点分析以及典型例题四个部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登台交流,教师加以补充、完善。这比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记的效果好得多,也比教师课前下发准备好的提纲好。它消除了学生的依赖性。实践证明,“教是最好的学”,•学生通过“教”来“学”,教师通过“学”来“教”,以“学”促“教”,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全面素质的主动发展。从“学生老师”教学中,学生能学到一般教学方式学不到的知识,能尽量发挥自己的一切潜能,使学生从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当然,实施这一策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竭力创设民主的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需要学生摈弃以往那种“教师是权威”的不良意识和不良心态。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方承明
师生互动是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切搓、平等碰撞,从而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的教学现象。师生互动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师生互动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宗旨是指导中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直至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虽然具有抽象性,但它来自于社会、来自于实践、来自于自然,不是脱离实际虚无飘渺的东西,只要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注意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并对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认真思考,那么,恰当的师生互动就比单一的灌输要强一百倍。任何教学的最终目的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认知程度、实践能力、情感和觉悟的提升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仅需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更需要师生间的互相交流和互相对话。这种互动对于学生学习的深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师生互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也可以是教师与一个小组学生的互动、也可以是教师与全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是师生之间口头上的互动,也可以是笔头上的的互动。可以是课堂上的互动,也可以是课外活动的互动。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师生互动,决不能仅仅局限与课堂上,也决不能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上。尤其是师生之间的简单的
一问一答,从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则空空洞洞,了无一物,学生不知所云。这样的互动仅仅只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而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的积极作用。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效果,首先要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能不能产生共鸣。只有当师生双方都产生了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才能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的价值。其次要看能不能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发学生的思考。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激活师生双方的思维活动,使师生的思维状态在特定的时间内,进入颠峰状态,在互动中获得灵感。
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对话、互相包容和资源共享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把课堂变成学生温馨的精神港湾。一个具有民主性、宽容性的课堂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能够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智慧源泉,使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到创造的成功和欢乐。其次,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把握好师生互动的切入点。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师生互动围绕着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才能在他们思维的困惑点上设置互动枢机,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更有实效性。其三,师生互动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情感
交流,他迫切地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师生的情感交流当中去,真正地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热爱思想政治课教学,发自内心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与学生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互动才是真实、有效、积极的互动,才真正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浅谈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合作
刘妙纯 发布时间: 2009-11-20 23:08:22
近年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符合校情、具有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对于发展教育起到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特别是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重点,建立了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课堂评价体系和一套样本收集、处理、统计方法,经过三年多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教学评估所特有的监督、调控、导向、激励的功能。评估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增强了广大教师的质量意识、进取精神和危机感,也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人人关心和支持评估的良好氛围,评估的结果,也为校内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客观依据。于是,建立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合作新机制,有着丰富的内涵及深刻的现实意义。
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完善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学生的主体人格,应成为发展和建立这种合作机制的基本价值取向。特别是思政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更需要处理好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为此,建立课堂师生互动合作关系,应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围绕师生关系进行全方位调整与更新。
首先,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与分工: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应转向扮演教学中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等多重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向是为了改善学生在学习中的弱势地位,让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促进、引导下,其能力由弱至强,经验由少至多,学业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
其次,应该赋予学生知识探索者的角色,把学生从纯粹的被灌输对象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教学活动中的合作者和学业任务承担者的正确定位,把学生从被动学、机械学中解放出来,激发和促进其学习潜能的发挥;把学生从单纯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知识认知加工者的角色。应把学生在学习中的经验、基础、潜能、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师生合作的可靠起点,让学生在教师面前积累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和技能,展现其学习才干和障碍,而把弥补学生的欠缺、不足和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作为合作的果实。
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理论知识较多,需要教师能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其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互动合作。
强调师生角色分工的重新定位,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以及认识自己后作出自我调节、自我选择、制订自我发展目标,通过教师施加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的主动发展精神,逐步形成认识自我、策划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的弱势得以转化。重新审视课堂教法取舍的标准:不能简单地以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动人、顺畅、逻辑严密、语言生动等作为评价教法优劣的主要标准,而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主体作用的发挥作为教法取舍、组合的主要标准。确定教法取舍,应着力于解决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让教师换一种方式在更高层次上更科学地发挥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独立学习能力。从学生主体性逐步发展的过程来看,学生的主体性有一个发育、完善过程。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和需要,但不一定具备很强的现实学习能力。学生有学好的可能,但并不意味着必然学好,因为学生学习中会遇到主客观因素、内外在因素的综合影响。学生可能有学习的热情,但不一定具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但不一定能持久。所以,学生主体性是渐进发展而缓步走向成熟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发育规律,促进学生由不完善、不成熟逐步走向完善、成熟,是评价教法优劣的主要标准。一切有利于学生主体性逐步完善的教法,都是现代课堂所需要的教法。不断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这是师生合作机制不竭的源泉。
重视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更关注学生如何学好和怎样才能学得最好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教师讲清、讲透、讲明,似乎就尽到了教师责任,但是,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规律性来看,其实不然。因为,从知识掌握的一般方法到特殊方法、从知识内化的方法到外显的方法、从知识的获取方法到知识保存的方法、从知识存储到提取的方法以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问题解决的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的方法等发展学习的角度看,这些方法,既不是依靠教师的重复讲解所能奏效,也不是学生能在教学中自发领悟的,需要教师把它们精心融进教学过程并不断指点学生去实践、感悟,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作用。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论,这把师生间的合作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合作活动,教和学之间应是双向的、积极的互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更能体现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特别是高中的思想政治学科,内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生活与哲学,每一册必修内容都跟生活离不开关系,其实在教材设计上,已经让我们看到了理论跟生活实践的密切关系,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参与操作的条件和机会。尤其是参与中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在充满民主、和谐、愉悦和思维智慧的教学环境中,增进师生合作,形成心理相容的朋友型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能力、习惯,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同时这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2.浅谈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 篇二
一、师生共创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
(1) 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 也是教育的主体。”主体性教育指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认识规律进行学习、认识与实践, 以获得发展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方向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往往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 这个环境的整体氛围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影响很大, 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张扬学生的个性, 包容学生的不足。在这种氛围中教师不是挥动“指挥棒”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而是与学生平等、真诚地交流, 形成相互信任、共同进步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才乐意想、乐意说、乐意辩。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学生才会“动”起来, 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课堂也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 引导学生参与, 实现真正互动。师生互动是师生主体间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真正的互动是互动双方的相互承认和交往机会上的均等、平等。为此, 在设计和引导互动的时候, 应尽量避免形式上的互动、矫揉造作的互动、虚假的互动。在互动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 选择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 在内容上不求标新立异, 但追求实效和一定的深度。以竞赛、合作、思辨等不同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互动的气氛, 优化课堂学习的氛围, 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生生互动
(1) 坚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构建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关系中, 合作学习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合作学习既合作、又竞争, 它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形成“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的新格局, 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成员相互合作、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相互质疑, 每个人都可抛开顾虑, 大胆发表个人意见。在交流与倾听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 从而积累自信, 培养胆识, 增进兴趣, 积淀知识, 尤其是一些基础不理想的学生, 当他们感受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鼓励、宽容和友爱时, 他们便表现得非常积极, 进步也就显而易见了。
(2) 用“共同学习法”达成学习目标。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承担共同的学习任务, 然后将大任务切成若干块, 小组中的每个学生担当其中一块的“专家”, 并与其他小组中担当相同任务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共同学习, 最后完成向本小组传授相应知识的任务。
(3) 开展群体的研究性学习。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感知的地理知识也是十分有限的。在地理课程中有许多侧重生活的地理常识, 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 满足生存需要。如何用课堂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就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出去, 就某一课题展开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进自然、融入社会, 在自然与社会的场景中观察花草树木土石等地理事物, 感知经济、社会现象, 感受地理事物的美感以及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重要, 亲身体验知识的真谛, 并在活动中更好地实现生生互动。
三、师生互动
(1) 整理“三题集”。学生手头有三个本子:“资料集”“问题集”“错题集”简称“三题集”, 这是反映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重要资料。“资料即水平”, 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各种地理信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整理, 形成较为科学的理论成果, 并将其收藏在个人“资料集”内。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教师、对课本的质疑, 或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则及时写进“问题集”, 并及时请教教师和其他同学。当问题集中时就拿出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的建议下, 还准备了“错题集”, 将平时作业、考试中自己做错的题、普遍易错的题和不会做的题记人“错题集”, 给自己一个前车之鉴, 提醒以后仔细审题。“三题集”中记录了很多资料、问题, 还记下了很多有价值的简单地图。“三题集”的整理, 有助于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能让师生互动落到实处。
(2) 师生共同评价。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过程性评价, 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 评价手段多样化。而长期以来, 我们采用的是忽视学生评价的单向评价方式, 这不仅不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及时调整教育方法, 提高教育效果, 而且还让学生失去了一个认识自我和互相学习的机会。
为了实现互动, 在评价方面笔者坚持让学生共同评价、平等参与。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方面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通过自评让学生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 树立自信, 查找不足, 努力改进。小组学生集体评议, 可以弥补自评时的不足, 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 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 学生可以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 欣赏别人的优点, 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师评则可以作为自评、互评的有效补充, 更明确地指出学生应发扬的优点和需努力改进的不足之处。这样三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客观、更全面, 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接受。
四、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相结合
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要注意结合, 在生生互动时, 教师也不能独自站在讲台上做旁观者, 而是应该及时走下讲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或耐心倾听学生的交流, 甚至直接参与某小组的讨论活动。关注不同小组的互动交流, 对先结束的小组, 引导他们扩充思维训练;对活动偏离学习主题的小组, 及时纠正他们活动的方向, 防止浪费时间。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 课堂学习的指向性会越来越清晰,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促使互动的课堂师生关系有实效, 日臻完善。
3.浅谈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 篇三
【关键词】英语教学;师生互动;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25-01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每一位英语教师苦苦思索并钻研的问题。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来自于教师精湛的教学技术。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把自己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着。要求自己的行动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就会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如何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1、教师要学会观察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只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任务,而是要不断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表现和声音,适时采取措施。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目光及表情,是跃跃欲试还是没精打采;目光是充满自信还是软弱无力。如果学生是跃跃欲试、充满自信的,那么你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互动氛围,这样学生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你才能与学生平等的参与教学。否则,你就要重新调整你的行为和语言,让学生真正接受你,他才能畅所欲言。学生在思维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扑捉创新的火花。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从观察中获益。
2、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各种意见看法,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用心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并及时地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Yes,I agree with you.”“Excellent!”“Wonderful!”等,以倾听架起师生之间的心桥。课后要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地做出引导。
3、教师要多鼓励学生
性格内向的孩子普遍不爱表现,不爱发言。久而久之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没了。课堂上教师要特别重视调动内向的学生发言,学习困难就没信心,感觉自卑,自然就不敢发言也不愿发言。教师要及时善于抓住机会让他们表现,增强自信心,重新点燃学习英语的激情。
二、探究英语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
1、创设英语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problem situation,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前奏和主题曲。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高职学生大多英语基础不扎实,教师不可照本宣科,要结合教材和其实际,尽量设疑启智Set up questionenlightening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效率高,教学效果佳。如利用人、直观教具或实物报纸、杂志、广告、照片、动漫、经典欧美电影等来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是一项复杂的、繁重的脑力劳动,课程内容编排要“有的放矢”。备课时要明确每一个内容的重点难点,讲解一般内容时,要精心、合理安排,把重点难点列为随意注意,并间隔地对这些重点难点进行讲述。在讲述内容时,穿插一些生动有趣、栩栩如生的例子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既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又不会使学生过度劳累。
2、巧妙设计英语课堂,创新多种教学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言堂”式单调乏味,学生会产生怕学、厌学等消极心理。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teaching approach正悄然发生改变,课堂教学应趣味横生、愉悦和谐已为人所共识。英语教师应多多正确引导和激励,教师的角色也应从“演员performer”转变为“节目主持人master ofceremonies”,创造一种和谐、愉快向上的教与学气氛。
教师要化苦为乐,变枯燥乏味为充实有趣。例如,课前三分钟导入铺垫,应尽快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其尽快进入角色。用英语说笑话、唱英文歌、说说有趣事等,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讲英语的语境。
3、优化英语教学环节,用多媒体拓展情景
多媒体是优化英语教学环节的重要辅助手段,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及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是“活化教材”,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感染力极强。能将课堂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在主动探索未知空间,独立地发现问题、丰富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阅读、分析和运用多媒体与教师互动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情趣,多提供学生讲英语的机会
(1)五分钟会话
每堂课安排五分钟左右时间进行会话,会话内容有自我介绍、家庭情况、谈论天气以及熟悉的影星、歌星和运动员等。让学生自由用英语交谈,自由发挥。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通过问答形式做简单的复述。在开展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为主题,引发他们的联想思维,由单一的讨论过渡到综合内容,把几个不同内容的话题串联起来,既复习旧知识,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2)对话应用
在上课中,穿插游戏于其中,促进新知识的吸收,有助于把教学过程和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讲解电话用语时,我没有直接讲解英语会话,而是准备了两部电话机,我既当电话人,导演了一场“打电话小剧”,自己不停地用英语说明打电话的一些固定用语,再让学生两人一组用自己的名字进行真人表演,他们手拿电话机,身临其境,感受与外国人打电话似的,个个争先恐后,在欢快的气氛中很快掌握了打电话的习惯用语,提高了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我们还可通过教唱英文歌、观看经典英文影片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亲切、和谐的氛围,给课堂创造一种群体的感情氛围,使学生热情学习,使师生间产生共鸣。
结语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重视并善于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就有利于我们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正东.外语教学法研究系列[M].科学出版社
4.浅谈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 篇四
——学校构建全方位体验教育模式初探
单位:江阴市长山中心小学
姓名:姚海燕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邮编:214429 电话:8622129 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学校传统的教育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显现出明显的弊端——德育教育过分强调都是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内在需求,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主体道德行为的自我评价。要破除学校德育上的这种弊端,必须正视现实,师生互动,把体验教育贯彻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把学校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教育调整到学生主体参与、亲身体验式的教育上来,把重理论、重认知的教育调整到理论实践并重、互动式的教育上来。为此,我校将学校的德育工作置于开放之大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以及外部的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的利用,全方位发动,师生互动,逐步构建全方位的学校体验教育模式,让学校德育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
体验教育 主体性活动 感悟 成长 活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学校传统的教育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显现出明显的弊端——德育教育过分强调都是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内在需求,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主体道德行为的自我评价。学生是在一种被动、受动态下接受教育,导致学校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封闭,越来越狭隘,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我们认识到,要破除学校德育上的这种弊端,必须正视现实,师生互动,把体验教育贯彻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把学校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教育调整到学生主体参与、亲身体验式的教育上来,把重理论、重认知的教育调整到理论实践并重、互动式的教育上来。
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想象。是学习者本人自己的体验,是本人亲历的,别人无法替代的,只有体验是真实的、主动的,别人不能强迫你体验。第四次全国少代会工作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把实践作为少先队教育的基本途径„„着重组织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体验。”为此,我校将学校的德育工作置于开放之大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以及外部的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的利用,全方位发动,师生互动,逐步构建全方位的学校体验教育模式,让学校德育焕发新的活力。
一、在教育环境方面进行整体营造和优化
“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校园环境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环境的美化、优化对振奋学生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有重要的作用。荀子认为“蓬生麻木,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为此,我校着力于对学校的环境进行整体营造和优化,努力使每一堵墙会说话,每一块牌子能唱歌,每一株花木育情感,每一处景点有意蕴,做到“校园处处是文化,处处文化育新人”。首先是以物态环境启迪人,精心设计校园内的景点文化,让学生时时受到校园内优美环境的感染和启迪;其次是以精神环境熏陶人,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是构成优良校风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德育中的软环境因素,是对全校师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的一面旗帜。因此,我校在“让每个孩子哟奶油美好的未来”校训的激励下,“让爱与智慧同行”,提高教师的师德,为健全学生的人格树起一面镜子;同时通过一系列以班为单位的竞赛和活动,使每个班形成良好的班风,让每位学生在良好的校风、班风熏陶下增强合作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学校的广播、橱窗、电视台也充分发挥起德育效能,让板报、橱窗、学习园地成为学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展示特长的好处所;电视台“校园新闻”“精彩一刻”等来源于学生的节目生动活泼,激发了全体学生上进的热情。学校的“行为规范监督岗”更是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全体师生处在浓浓的创建行规示范学校的氛围中,时时受到感染和启迪,校园的环境得到了整体的营造和优化。
二、在教育内容方面充分利用和精心设计相结合
首先,教育内容要充分利用学校与现有生活中的自然情景、自然资源、学校学科教学资源,把学科教育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即情即景地利用。体验教育,许多时候是随机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因此,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必须善于抓住和借助时机,如在入队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期待性体验;在观看影片后,组织学生进行追忆性体验,及时挖掘看似偶然事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在参加比赛时,让学生感受紧张性体验;在科技活动中,让学生尝试创造性体验;在获得成功时,进行肯定性感受体验;失败时进行否定性感受体验等等,让每位老师认识到体验教育需要一定的时间,要有耐心,不能心急,而应充分运用教育机智,使自然环境、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为德育服务。
其次,学校还要求每位老师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学生在校是小学生,在家是独生宝宝,怎样让他充当哥哥、姐姐、妈妈,充当老师、护士、医生,充当病人、残疾人,让学生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就需要老师设计一系列关联性的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从而让学生产生想象、产生联系,使之把经验和新的刺激重新整理,产生新的认知、新的知识。每个月的主题活动有声有色,让学生享受多方位的体验:三月份,学雷锋志愿者活动、“绿色风”系列活动;四月份,祭扫烈士墓活动;六月份,“庆六一”游艺活动;九月份庆祝教师节活动;十月份“小百花”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十一月份,科技节、电影节活动„„各种系列主题活动也是精彩纷呈,让学生获得全新的感受:“学读本讲法律,做诚信小市民”主题活动,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让同学们增长了法律知识,也明白了诚实守信乃做人之本这个道理;行规教育系列活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了新修订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讲身边事,学身边人,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民族精神代代传,长小队员展风采”活动,通过校外辅导员钱士勤老校长的报告会,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的征文竞赛,低年级同学的讲故事比赛,让同学们结合实际,在各种活动中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要“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使民族精神在少先队员中发扬广大;“校园文明,从我做起,文明校园,我们珍爱”教育活动、“绿色承诺卡”活动、争做“合格小公民”活动、“保护环境是责任,爱护环境是美德”千人签名活动,“双禁”教育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活动,自主体验,自主发展,随着活动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学生的体验也步步加深,学生的认识在体验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学生的文明素质也逐渐提高。
三、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主
马卡连柯认为:“认识与行为之间有一道鸿沟要用实践来填平„„”,空洞的说教,其作用犹如悬在空中的气球,可望而不可及,也永远落不到实处。为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通过亲自感受和体验以及教师的适当引导和点拔,让学生真正得到教育和启迪,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的活动自己设计,自己的活动自己开展,自己的活动自己评价,让每一位同学在此过程中都能找到一个岗位,养成一种品质,培养一种能力,明白一种道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时代的主人,当然,在此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引导与点拨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学校成立的“绿色环保站”,由各班“环保小卫士”把班内的废纸、废品收集起来后卖给绿色环保站,然后由绿色环保站工作人员收购后统一卖给废品收购站,各班卖得的钱用作班费,环保所赚利润来添置环保站设备(如秤、记帐簿、笔)和作开展环保活动的费用。环保站所有工作人员都由学生竞争上岗,自己管理,自己经营,每周向全校开放两次,这一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和欢乐,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意识已深入每一位同学思想深处,这种体验是直接的、深刻的,在体验活动中,棵棵幼苗在茁壮成长。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低中高年级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活动形式:低年级诵一诵(儿歌)、画一画;中年级读一读、唱一唱;高年级读一读、写一写(征文)、讲一讲(演讲),同时组织相关参观实践活动,把离学生较远的、难以理解的教育内容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丰富的体验,精彩的活动,教师适时的引导与点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书韵飘香”读书节活动中,围绕“让书香伴着我们成长”这一主题,开展了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演讲比赛、自制书签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红领巾书迷跳蚤市场、读书小报评比、古诗文诵读比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营造了书香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在书海中遨游,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明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在教育途径方面加大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密切配合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个体思想、政治、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在成长为成熟的道德人、社会人的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要让学生获得各方面的体验,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就离不开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以个人为主体、学校为主导、社会为依托、家庭为补充的原则,各方面齐抓共管,立体推进。
一是立足学校主渠道,上好“三课”(晨会课、班队课、思品课),抓好“一讲话”(国旗下的讲话),办好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电视台等,从正面教育学生。同时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从形式到内容有机结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是重视家校联系。定期组织开家长会,做好家访工作,建立“家校联系簿”,开办好家长学校,使家校合一。
三是注重校外德育基地建设,走出德育只囿于课内,囿于课本,囿于教师的误区,使社会与学校融为一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得到更深层次的体验。
五、在德育评价方面重视学生主体道德行为的自我评价
一切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构建来完成。简单地评价学生的对与错,学生不容易接受,让学生自我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增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学生主体道德行为自我评价的基本程序。个体自我评价—→伙伴团体评价—→家庭成员评价—→教师评价—→个体第二次评价。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观察、自我思考、自我评定,在此基础上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实践,我们意识到,体验教育确实是德育工作的新命题、新概念、新探索、新境界,它体现了教育改革的许多时代特征,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巨大的收益。
其一,体验教育实现了德育工作者地位的转变。从原来一手包办德育活动,转变为德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实践舞台的构建者,实现老师从台前走入幕后,学生从配角当上主角的新变化。
其二,体验教育实现了以学生自主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受教育的思想,避免了德育工作的“假”、“大”、“空”。以体验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工作不仅在学校中给学生以体验的机会,更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
其三,体验教育实现了面向全体、在活动全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体验教育把学生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许多学生在活动中脱颖而出,他们的实践能力在体验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5.浅谈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篇五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人社会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形成的多层次、多性质的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师生关系 特征 构建
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起点。古人云“”系其师信其道。”它深刻而精辟地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叶圣陶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由此可见,教师作为学生的管理者,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推动者,他的每一句 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举动,无不影响着学生和教育教学的效果。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师生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师相学”的关系。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中所说的师生关系;狭义上,师生关系是特指在各种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文所谈的师生关系及理想的师生关系均是狭义的师生关系。当然,师生关系不能脱离“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制约”,是处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的教育结构中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的优化,是建立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基础上的,因此,其具有独特的特征。
首先,尊师爱生,相互配合。尊重师长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要有礼貌,虚心接受教师的指教与批评,尊重师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教师的最大满足。尊重师长,爱护学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其次,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在教育过程中师生要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权利。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以长者自居,自立为绝对管理者、权威,归根到底还是因陈腐观念造成的,这种陈腐的教育观念,扼制教师的民主思想,制约着教师的自身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作用,改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看法。由于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社会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学生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变化,对于师生关系民主化的要求更加强烈。教师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者,成为知识传递的“火炬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力量。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绝对权威,而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虽然分工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所以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处于依附和从属的地位,他的主体性更加突出。
再次,共同创造,教学相长。新课改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教与学,知识不再是单独的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教与学不再是某个人所能完成的活动,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那么怎样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呢?
一. 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建立理想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
教师要想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
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方法、个性特征、身体素质、家庭背景等方面的情况,还要掌握班集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谈心、参加学生活动、走访等形式深入到学生中间去,要以宽容之心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多了解他们想法,及时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他们的思想倾向、习惯、愿望、兴趣、爱好等要表示自己心中有数的尊重,这样,会让自己在教育学生方面省去不少的烦恼。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对学生的认识偏见,做到公正公平的关爱每一个学生,而且还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教育决策,避免了再现一些教育上的失误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
二.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理想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
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摆正心态,可尝试从两方面入手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第一.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扬民主平等。
传统的教育观念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自学性,看不到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基本需要,使学生丢掉了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的愉悦体验,学生的独立个性、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使学生成为了接受知识的机器,师生之间成为对立的关系,所以教师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的角色、地位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在科学真理面前,师生之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民族、平等。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质疑和展示的空间,使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想法得到尊重,这样并不意味着削弱了教师的权力,反而还会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会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发展进步得更快。
第二,热爱尊重学生,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热爱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师德规范,是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反映,它能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高度负责。正可谓是“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该是多么和谐融洽。可是,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仍有个别教师还以能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为荣,把讥讽挖苦作为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将打骂学生作为“治恶压众”的法宝,却不知这些做法给学生带来的心灵创伤是很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一些悲剧的发生,老师和学生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僵化,怎能建立理想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三. 提高教师个人修养是构建理想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
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艺术、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是赢得学生尊重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完善: 不断加强学习研究,使自己更有智慧才干。学生都喜欢有才气的老师,如果老师的知识量丰富,业务水平高就会折服一大批学生,所以在工作之余,教师应该多读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提到:“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书读多了,你的各方面智慧才干就会更突出,你的课堂就会越发的让学生喜欢,你与学生的距离也会越近。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个人偏见和定势。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交往的最直接的“阵地”。教师需要不断地认识到自身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认识等方面的不足,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的思维的火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大脑灵活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被你的课堂迷住。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先做好自己,只有从教师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用自己行为方式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
教育学生。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被关爱、受重视,学生才会热爱教师。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处理好师生之间关系、二两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才会有和谐的学习气氛、积极的学习情绪和和良好的学习心境,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高,感受性灵敏,反应能力强,思维活跃,更易于理解知识,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6.浅谈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 篇六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互相影响的过程,即教师以“教”来促动学生的“学”,学生以“学”来促进教师的“教”。师生互动是老师与学生在自觉活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教学。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使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和学习有效性。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课堂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必须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业务关系上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没有教师创造力量的充分释放,也很难谈得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创造带动学生创造的过程,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师的创造带动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正确的道路。3.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其它活动形式。
4.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人们通常走这样一条成材之路:兴趣-爱好-钻研-成功。兴趣是获取知识,扩大视野,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积极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由此,语文教师要使学生要对语文产生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一外国人如是说: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兴趣,使之愉快地学。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推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因此,在这方面我主要满足学生精神上的愉快。学生的性格各异,学生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因为成功是最足以使学生感到满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
7.浅谈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 篇七
一、师生互动教学的影响因素
师生互动环节最关键的在于良好的沟通, 只有保证通畅的双向沟通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 否则一团乱麻、毫无章法的教学只会使课堂气氛更加混乱, 浪费课时。沟通不是孤立的形式, 而是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交流和探讨, 影响沟通的主要因素有教师教学、学生配合、信息媒介和环境因素。
(一) 教师的权威和教学经验
教师权威的定义不是运用特权盛气凌人的姿态, 更不是居高临下威慑恐吓学生, 而是一种自信的人格魅力, 是专业过硬的知识功底, 是超越常人的道德高度, 保持育人教书宗旨,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洞察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能力层次, 因材施教, 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由于教师权威大多来自制度化, 在知识迅速更新的今天, 学生综合素质迅速提高, 如果教师不能相应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更好地驾驭教材, 有更广的知识面, 站在一定高度教学, 就有可能被学生难住。如果教师依旧像往常一样来摄服学生可能会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摩擦, 引起学生的反感, 最终导致师生关系陷入消极被动的状态。素质教育对于权威一词的定义, 侧重教师的人格魅力征服和知识说服力, 和学生做朋友, 表现正面的乐观、宽容、尊重等特质。因此, 教师必不可少的是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感召, 保证达到教学的高度, 不断学习新知识, 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 树立正面积极的学习和教育姿态, 细心呵护祖国的花朵。
(二) 学生的尊重信任和配合
学生作为师生互动环节的主体之一, 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是良好沟通的前提。学生应准确定位学习者的姿态, 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跟上上课的节奏, 抓住上课的信息点, 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和良苦用心, 恪守尊师重道的优良道德, 要把老师当成朋友, 善于提问和讨论, 尽情展示自己, 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 环境因素
学习环境和班级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互动环节的顺利进行, 学生周围的学习环境过于嘈杂会使他们产生沟通障碍, 引起烦躁情绪的蔓延, 进而造成课堂秩序的紊乱和散漫, 使得教学无法顺畅进行。
二、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构建师生互动模式
小学生正处好动、好奇的年龄阶段, 如何充分利用这种特性开展师生互动环节, 这是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考验和挑战。
(一) 设立图书角
课堂时间有限, 为了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 增加师生的沟通, 提高学习的兴趣, 利用课余时间建立图书角, 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到操场上, 就地而坐, 教师站在中间和同学交流读后感,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进而使教师更加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 图画再现
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授课形式, 如画图再现, 文与画是相通的, 借助图画挖掘文本信息, 把课文具体化、情境化, 使学生看得清楚, 感受得真切, 在展示图片的同时也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契机。比如, 在上《火烧云》一课, 教师可提前在网上下载好看的图片, 课堂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和评价, 从中也可以获取学生预习程度方面的信息, 并活跃课堂气氛, 带动学生加入课堂教学活动。
(三) 角色扮演
教师引导进入角色, 带着感情朗读, 深入了解课文传达的信息, 体会文中人物性格。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 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发挥, 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剧本创新, 在角色扮演时, 教师变身导演、策划身份, 学生是原创兼演员, 在老师的帮助下修改剧本, 之后由学生表演。
(四) 促进师生互动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班级活动, 增强团体意识和班级荣誉感,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创办刊、办竞赛、亲访大自然、探访家乡名人, 在这些活动中, 单靠学生或者教师单个集体是无法完成的, 只有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才能完成。
师生互动并非一个孤立静止的状态, 只有在学与教的互动磨合中才能发挥其成效。在互动环节中教师要让出主动权,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知识从心理上征服学生综合言语和非言语行为, 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堂气氛,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相信学生的无限潜能, 真正做到和学生一起构建和谐生动的课堂。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首先要相信老师的指导和教学, 尊重老师的引导地位, 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激发对语文的热爱, 发现语文在生活中的美。
参考文献
8.浅谈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互动;策略
一、互动教学的基本概念
小学语文教学兼具有文学性和工具性两种特征,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知识和这些知识中存在的情感进行良好的传递,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达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双方的互动来维护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沟通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良好开展。
互动教学作为当前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受到了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互动教学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双方在问答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效率的增长。一般是通过教师自身的能力与经验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提问,在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的情况下实现双方的互动。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互动教学将教师和学生放在同一位置上,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互动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来提高教学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课堂上与小学生的互动往往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从趣味性出发,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导致课堂教学互动不足,课堂学习气氛不浓。另外教師往往在互动学生的选择上有自己的主观倾向,一般情况下是选择那些比较符合自身意愿的学生,所以没有对学生一视同仁,导致学生内部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课堂整体效率没有什么提升。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主导者,而不是引导者,所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地位存在着差异,双方的互动也往往出现各种问题。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往往没有选择好恰当的时机,很多教师往往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没有从科学合理的角度对互动进行把握,导致互动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一些教师在时机的把握上很差,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破坏,往往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反感,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一定的度,最大限度的保证互动的良好进行。
(3)另外一种较为常见的情况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无限制的应用互动,对于其它方法应用不足。我们必须看到,互动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具有其它方式没有的优势,但是如果只是盲目的使用互动,就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利于教师课堂效率的提升。
(4)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大班教学本身就限制了互动的进行。我国的许多小学班级人数较多,所以教师很难将所有的学生都兼顾到,没办法保证课堂互动的公平性,所以互动方式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5)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发生转变,但是我国大多数学校的教师都是年龄层次偏大的那种,在教学方式和理念上有自己的套路,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想改善是很难的,所以这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无法良好的把握互动的时机和度,导致教师的课堂效率一直不高。
三、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策略
1.教师增强互动意识,注重师生平等互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合作,要通过双方的互动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可,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说在《少年闰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深层次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者是短剧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意图表达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知,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刻的感情,加深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上的互动性和交流,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2.深化理论认识,丰富互动方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它学科的依据,所以教师必须对小学语文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自身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素质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理论指导实践,从而更好的指导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我们必须注意到,小学生对于学习语文没有太好的想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多多的采取互动的趣味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喜欢语文,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所以教师要想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完善自身理论知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3.增加语言沟通,加强话语引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就必须对课堂提问进行科学的规划。课堂提问作为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在课堂上体现为互动式教学,双方通过一定的语言交流对于语文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和传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熟练的把握,所以课堂提问大大的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氛围。比如说在教授《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本进行全面了解后,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对植物的妈妈进行认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识,通过对知识的总结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对知识点进行拓展,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云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J].考试周刊,2013(74).
[2]杨靖东.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的语言沟通[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
9.浅谈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 篇九
师生互动是上课时老师为营造课堂气氛而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是老师先发起,之后邀请同学与自己合作做出某种东西、做出哪一道题,或是帮老师完成某个事情,这样一来,所有的同学就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参加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在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下,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缺点非常明显,表现如下:
(一)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
(二)进行着表演,却没有观众;
(三)体现了权力,却忘记了民主;
(四)追求着效率,却忽视了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因此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又同为受益者.
尤其在职业学校中,学生的数学基础本来就薄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的智力、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据我所知,多数数学老师在实践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
(1)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地提问,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
(2)多讨论,老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这两种形式确实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予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真正的“互动”应具备下列几个条件:
一、了解、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是师生互动的前提条件
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姓名、爱好、个性、特长、学习、家庭背景等,可以使以后的教学工作针对性强,能够因材施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师生的互动打下很好的铺垫。
二、师生互动,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此,师生应该注意在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之前,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应考虑怎样来调动,才能让学生敢于张扬个性、表达心声、阐述观点,让师生平等地交往共事,不被过多的条框束缚自己的个性发展,真正实现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学习的共同体。
实现师生互动,需要师生长期培养感情,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如此,教学中师生才会实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要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要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使教师、学生能够互动起来,让他们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三、师生互动,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教师要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成学生学习生活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总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次课改,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要求等许多方面,都为我们教师这种角色转变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其实不转变角色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课改实验中尽快完成这种转变,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四、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
教师应该运用有深度和激情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的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的内容、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并且运用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对同类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理解,这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桥梁之一。
10.浅谈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 篇十
摘要:教师应注重化学教学,通过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师可利用案例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的合作互动,促进积极探究;通过师生情感互动,打造高效化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案例;师生互动
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注重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打牢基础,教师应当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构建高效的教学体系。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一、案例互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他们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具有很强的叛逆性,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倾向于封闭自我,有的甚至很少主动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因此,教师在完善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要综合考量学生的情况,采用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案例的方式提高化学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本堂化学课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借助案例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师生交流机会,使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与教师沟通。例如,在化学课上进行金属性质的教学时,教师可准备镁条、铝丝、铜片等三种物质,引导学生思考“三种金属的性质是什么”,让学生联想生活中哪些实物用到了这三种金属材料,并鼓励学生在化学教材中探究化学性质的内容。要通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观察镁条与铝丝之间的物理性质的差别,找到三种物质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三种金属材料的性质,包括观察以及实际的触摸感受,通过物理性质的探究进入化学性质的探究中。再如,引导学生思考铁为什么在潮湿的环境中会生锈,在干燥的空气中不生锈。这样,教师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手段,能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对教学案例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更积极地投入其中,更多地与教师互动和交流,在良好的氛围中吸收更多的化学知识。
二、合作互动,促进学生积极探究
化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面对比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化学知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先说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导热等,基于物理变化深入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要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金属如何与酸反应,在课堂上进行稀酸的性质实验。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探究的乐趣,了解实验过程和操作,感受不同的化学实验现象和实验理论。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及时指导学生的操作,能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增强化学课堂的学习效率,实现互助的课堂化学教学。
三、情感互动,注重鼓励引导
在初中化学学习的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已经在逐步增大。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鼓励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大胆地与同学和教师分享,打开自己的心扉。为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互动,通过语言、表情以及动作等鼓励学生。要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反应,对学生没有听懂的部分耐心讲解,鼓励学生将自己听课中的疑问讲出来,大家在课堂上讨论,提高全体学生的掌握水平。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回答正确教师要当堂课及时表扬,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要鼓励和引导,指出问题的正确思路。课堂上的情感互动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教师也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在之后的教学中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完善课堂教学的设计,为以后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问为什么水壶的底部会出现水垢,家里为什么常常使用醋进行水垢的清洗。要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将自己除水垢的办法分享出来,课堂上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在课堂上亲自为学生讲解除垢的原理。可见,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可以挖掘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亲近感,提高知识吸收的效率。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加强师生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创设优良的课堂氛围,为师生互动创设更多的机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用化学案例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合作探究,打造高效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闫君.化学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及行为分析编码系统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丛达.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6).
[3]周汉锋.基于师生互动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11.构建师生互动模式 篇十一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从教师处联系社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因此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由课文选材到社会的实际联系对于学生的认知具有极强的意义,比如在《背影》一文中,《背影》的内容是写父亲。儿子写父亲,可以人文的自然很多,但作者只“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父子在南京耽搁了一天多时问。其间定有许多经历,但文章只写了“一个瞬间的父亲的背影”。可见这里选材的标准是:“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要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此其一。
“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在文章中有两处叙述,皆是作者目睹:一回在父亲去买桔子,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一回在父亲下车走去,混入来往的人群里头的时候。前一回,作者“把父亲的背影描写得很仔细”,“是依照当时眼见的写出来”的;后一回。作者却只写了“他的背影混人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一句。这里选材的原则是:能突出以直观描绘“父亲的背影”的地方,就应该不厌其详、细致人微地写;不能以直观描绘(父亲的背影已经“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地方,就绝不妄加虚构。此其二。
全文记父亲说的话只有五处,都十分简单。按理说,在“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境遇里,在父子难分难舍的离情中,交谈、告诫、嘱咐,自是不少。为何作者只记了这极普通极简短的几句呢?仔细审析。可以看出文章在这里选材的标准是:只记叙可以表现“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的话语,使读者“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此其三。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为抚育子女成人、成才,历尽艰辛,可谓呕心沥血;而学生身受父母慈爱,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
12.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篇十二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主辅关系。教师不仅是组织者、监控者,而且是帮助者、合作者、参与者,师生之间呈现平等、合作、民主的关系。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凸显。在这里,我将进行课堂教学互动的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旨在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
一、师生共同教学,实现良好互动
多年来教师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久而久之教学就会变得沉闷死板,学生就会感到压抑无趣,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打破这种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让教学活动“动起来”,达到师生互为补充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英语单词时,为了给学生营造轻松识记发音、拼写的氛围, 我就让他们根据词汇的派生等方法识记单词,谁想的方法好,就采纳谁的,并且让他上台教大家。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纷纷开动脑筋,想出许多富有新意的记词汇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巩固记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
例如 : 在上《A person of great determination》一课时 ,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在一次期中考试中,学校实行无人监考,你会怎么做? 很多学生都说,该是我大显身手抄一抄的时候了。我欣赏他们说实话,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抄呢?其中一个学生说:“如果考不及格,回家后会被父母骂的。”我对他们的想法给予理解和宽容, 但从道理上我尽力说服他们 ,让他们明 白 :抄一时能 瞒天过海 ,但终有一 天你会露馅的,到时候你再后悔也来不及了。学生纷纷表示赞同。在这里,我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善于自制的重要性,它是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考试”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这样他们就有话可说,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收到成效。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互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产生良好互动的前提,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自身魅力,富有幽默感,有渊博的知识,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其次,教师要经常走到学生中与他们交流,真诚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争取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班内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愿与别人多交流,我就常利用批改作业的机会,把想跟他们说的话用英语写在纸上,夹在他们的作业中,让他(们)以同样的方式与我交流,这样做既可以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 又可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而对于那些外向的学生, 则采用面对面聊天的形式。在假期中我也不间断,与他们通过电子邮件或QQ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切实融洽师生关系。在与他们交流时,我会注意方式方法,并不以高高在上的教师身份,而是以朋友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并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曾经,有一位学生因为犯错而受到班主任的批评,之后连续两三天都无精打采。见到这种情况我急在心里,给他写了封信:“In your teachers’eyes, you are a promising boy. I’m very sorry to see your current state,...I know you are wise enough to solve the problem.”最终在我的劝导下 ,这位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消除与班主任之间的隔阂,重新投入学习中。事实证明,利用不同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有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 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四、创造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实现师生互动
每一节课上,教师都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高昂的激情和喜悦的心情,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感染学生,切不可带着情绪走进课堂。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eye contact),始终对学生保持一种真诚、和蔼、温和的目光,把关爱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英国人以其幽默感而闻名。因此,英语教师更应该把这种文化信息传播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Very good ! Excellent ! Well done ! Wonderful ! Try to do it better next time”等应常挂嘴边 ,力争为学生提供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
五、宽容错误、缓解焦虑,实现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些脾气急躁的老师可能会因为学生的语言错误而批评他们, 结果这样做往往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尽可能纠正错误, 这样做既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使学生在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中产生成就感。比如在英语课堂上,对于学生犯的低级错误,我只是故意重复一遍,让他感觉到就行;如果是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产生语言错误,我会对他说:“You’ve tried your best anyway. Well done!”或“You’ve got over your shyness and practiced speaking English. That’s good.”而对于那些英语成绩好的学生犯的错误 , 我会区别对待。总之,我始终以清醒的头脑看待学生的错误,不让他们因为犯错而变得(过度)焦虑,从而失去成就感。
六、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互动
酒香还怕巷子深。一个老师教学设计再合理有序,如果不贴近学生实际,就不能引起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可见一斑。有效的教学设计始于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如何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便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跟教师走呢? 例如在教《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2中的Reporting on Body Language时 ,笔者先让学生走上讲台做几个人所共知的动作,如:Thumbs up, Nodding one’s head, Waving one’s hand等 ,让下面的学生用英语说出这些动作在我们国家的含义。 然后设置 一个问题 让学生思 考 :Do you think some certain body language has the same meaning in different cultures?这时学生开始热烈的争论,认为yes的学生要其他学生举出例子证明。我却不给予任何答复,只是充当监控者的角色。两三分钟以后,播放听力材料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课后,我给学生们留了这么一份作业, 上网或去图书馆或通过向高二年级的学生了解一个英国人与一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谈, 最后会是什么结果,要求下一节课作出答复。第二天的情况表明学生都利用课外时间把这作业很好地完成。教师应该为有效课堂创设开放积极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使之成为师生有效互动所必需的源源动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无论多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都会在师生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 ,把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习。
摘要:师生互动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作者通过大量教学实例,畅谈了自己在课程开发、教学评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等过程中对师生互动的感悟。
13.浅谈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 篇十三
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俯下身子,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从体育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应该做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他们同样是独立的,有潜力的,有人格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要克服过去那种把成人对体育的认识方式强加给小学生的做法,去研究学生,帮助学生,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姿态,做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地位的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教师尊重学生就等于尊重自己,尊重教育。可见,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用运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每位体育工作者,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不研究,不探索,不利教学方法的改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实际不符的教学方法肯定在教学中是失败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要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我们要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打破以往每节课都是教师先“教”而后“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他们去感受,体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去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比如我在教四年级垒球掷远时,先让学生带着“怎样才能掷远?”的问题去试掷纸飞机,在试飞的过程中,他们总结出了“用力、快速、不高不低、动作合理”才能把纸飞机飞的更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去教正确的方法,讲解投掷的有关原理,对于小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更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们要教学中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快乐元素,选择快乐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不要把体育课上成训练课,而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在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体育学习的快乐上下工夫。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最佳状态。我们要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及时地反馈给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鼓励,甚至善意的批评都将激励他们,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和谐氛围下体育学习的乐趣。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育观念改变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三、要关爱学生,以情动人
“感人心者,莫过乎情”。寓情于教,以情动人是教学中体育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比如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经常和学生谈心,体贴和关爱学生。同时,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直观情感的优势,比如合理运用形体语言,形体语言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有着“润物无声”的效果,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的运用可以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它是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而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可以增加教师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教学中我尤为推崇大拇指赞扬法和击掌鼓励法。面部表情表达着教师的情感和意图,小学生最会跟眼色行事,教师只有情绪饱满,和蔼可亲,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的感觉,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愉快的心情,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就会克服过去学生怕体育老师是因为体育老师“凶”的现象,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只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一定会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而愉快的火花,建立起一种长久而和谐的体育情感,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够自觉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才能够激起学生自觉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使他们热爱体育、追求体育目标,全面健身发展的目的。
四、要建立一种合理、公平、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体育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朝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评价机制的滞后和操作性问题,使体育的评价对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大部分学生因为对评价机制的不满而对教师产生误解,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考核评价应坚持多元标准,通过评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评价中教师不能把评价看成是简单的分等排序,而应该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与现在作比较,我认为有时为了呵护童心,建立自信,降低标准,冲破限制有何不可?同时还可把同学与同学的相互评价纳入到评价中,虽然学生的相互评价不够准确,但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也表现了他们的评价水平和他们之间的情感等诸多因素,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多元、合理、公平、公开的评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对学生的“优劣”的评价标准,对培养学生健康而向上的人格,体验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浅谈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11-28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01-12
浅谈中小企业如何构建品牌的价值08-01
“导学互动”课堂模式如何真正实现合作互动08-26
如何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06-17
高中地理教学互动课堂的构建论文10-23
企业文化如何构建08-25
如何构建招聘体系11-01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随笔06-20
关于如何构建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预防体系的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