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情况调查

2024-08-17

农村居民消费情况调查(精选10篇)

1.农村居民消费情况调查 篇一

居民酒类消费情况调查

黄州区酒消费调查分析

1.饮酒频率。由表1可见,偶尔喝的人数占主体(近七成),经常喝的人数占不到两成。而每天喝占约一成,表明嗜酒如命、酒瘾大等问题在黄州酒类消费群体中小范围内存在,需引起注意。

2.饮酒原因。绝大部分消费者(六成)把饮酒作为一种社交及公关手段,可见酒在社交场合必不可少。其次,以饮酒为乐的占近两成,生活习惯和以保健为目的共占近两成。以饮酒来排忧解闷的人属极少数,但也就应引起重视,见图1。

3.饮酒的场合与地点。黄州区居民酒消费场合主要是聚会和节日,各占五成和三成,可见酒在喜庆、聚会等场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成消费者喜欢天天饮酒,其余人在心情不好时或其他场合饮酒,见图2。由图3可见,主要的酒消费场所是中低档餐饮场所和家里,其次是高档宾馆饭店和娱乐场所。在单位饮酒仅占很小一部分。分析原因,黄州经济相对落后,居民月收入大部分在1000~2000元上下,在家里或中低档餐馆消费比较适宜,而在高档宾馆饭店消费比较高,因此,大部分人会选择家里和餐饮场饮酒消费;另外娱乐场所,虽不适合大型招待、喜庆等活动,但对于小型聚会、节日等,娱乐场所消费也是不错的选择。

4.消费者购酒地点。由图4可见,消费者购酒地点主要为超市和商场,而传统销售场所杂货店、酒店烟酒专卖店、酒店也占据一定的比例。

5.酒消费水平。由图5可知,每周酒花费在30元以下的占据半数,花费在31~100元间的占据三分之一,其余人每周酒花费在100元以上;由此

可见,绝大部分居民主要消费中低价位水平的酒类产品。

6.消费者喜爱的酒种及品牌。由图6可见,四分之三的受访者喜欢喝啤酒,半数受访者喜欢喝白酒,喜爱果酒、配制酒的人数各占一成左右,而喜爱黄酒的则只占1%。由此可见,白酒和啤酒是黄州区居民喜爱的主要酒种。分析原因,此现象与黄州当地经济水平有一定联系,黄州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比较落后,而白酒和啤酒价位一般较低,与黄州居民消费能力吻合。另一方面,湖北省白酒和啤酒行业本地企业发展迅速,这也促使白酒和啤酒处于主导地位。葡萄酒属于中高档产品,所以仅受到一小部分消费者的青睐。由于黄州居民在酒的保健功能上有一定认知,所以配制酒也受到一小部分人的欢迎。由图

7、图

8、图9可见,黄州区市场上白酒、啤酒消费情况有着共同的特点:第一,竞争激烈,多个厂家共存和竞争;第二,主要以本省品牌为主,如白云边、枝江大曲、行吟阁、金龙泉等。由于湖北本地气候条件限制,本土鲜有葡萄酒产出,所以葡萄酒消费则主要是一些国内知名品牌,如长城、张裕、王朝等。

7.影响居民选购及消费的因素。在可能影响黄州区居民选购消费酒的众多因素中,质量是居民考虑的首要因素,见图10.这说明一款酒只有质量过硬才能赢利市场。其次是价格、品牌与偏爱。广告因素影响较小。

8.居民酒消费满意度调查。半数居民对酒的口味和质量满意,表明经过治理整顿,制售假冒伪劣酒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超过八成居民对价格满意度较差,说明黄州地区居民收入不高,而名优酒普遍价格偏高,严重影响了普通居民向往品味好酒的愿望。超过九成居民对包装、售后服务及其他方面不满意,说明酒的过度包装已引起普通消费者不满,售后服

务工作也有待加强。

总结

通过对黄州区酒类消费情况调查,得到如下结论:1.绝大多数黄州区居民把酒看作社交工具,仅两成居民以饮酒为乐。偶尔喝酒的居民占主体,说明绝在大多数居民已认识到大量饮酒有害健康。2.主要购酒地点为商场、超市。主要在聚会和节日饮酒,并且饮酒地点以中低档餐饮场所及家里为主。每周消费酒30元以下居民占据一半以上,产品档次主要为中低档产品。3.主要消费酒种为啤酒和白酒,且以本省生产的知名品牌为主。4.质量、价格、品牌、偏爱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居民对酒的口味和质量较满意,而对价格、包装、售后服务等满意度较差。

作者:王蔚新 林承温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化工学院

2.农村居民消费情况调查 篇二

关键词:转型期,文化消费,供需调查

一、引言

农村文化消费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内容就涵盖满足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的要求, 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状况好坏, 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解放的程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近年来, 各地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基层文化资源共享、村镇文化活动中心、政府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在面对一方面日益增长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和另一面文化建设供给, 它们供求一致吗?这些文化供给对于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改善提升的作用吗?带着种种的疑问, 本文根据2012年7月在江苏昆山进行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及供给调查问卷的调研数据, 对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和供求状况展开探讨。本文标题中提到的转型期, 是特指调研地昆山决战决胜基本现代化时期, 这区别于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高度。这与我国农村文化消费当前大体表现出的消费基数小、层次低、结构和模式单一的现状分析研究有着一定的不同, 是本文研究的创新特色。

二、昆山市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现状

(一)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方法。

昆山市总面积927.68平方公里, 下辖3个国家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和8个镇。2012年是昆山决战决胜现代化的关键年, 应和了研究时间段为转型期。调查方法采取了分层随机抽样, 首先根据各乡镇的经济状况、距离市中心的方位状况, 随机抽取了6个主要乡镇和其他乡镇。然后再在各乡镇对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济收入状况等人群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同时辅之调查走访。此次问卷调查的发放区域覆盖玉山镇城郊、周市镇、张浦镇、花桥、巴城镇、周庄镇与其他乡镇, 基本涵盖了昆山周边各个位置, 且分布比较均衡。共发放调查问卷354份, 回收354份, 其中回收的全部调查问卷中有效问卷326份, 有效回收率92.10%。调查问卷发放地及回收情况详见表1。 (表1)

(二)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从统计分析情况看, 男女性别比例为53.99%和46.01%, 男女比例较均衡有利于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调查年龄段分为5段, 各个年龄段的对象比例比较合理。从受教育的程度来看, 小学及以下的有37人, 约占11.35%;初中65人, 约占19.94%;高中 (中专) 95人, 约占29.14%;大专78人, 约占23.93%;本科及以上51人, 约占15.64%, 这样的调查分布较为合理。同时还对调查者家庭经济情况进行了分析, 对于基本特征的直观了解详见表2。 (表2)

(三)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描述性分析

1、农村居民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欲望较强烈, 市场潜力巨大。

当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满足, 当然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精神慰藉。当人的物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这时候精神需求的表现会比从前强烈了很多。在我们做的问卷调查的最后一个问题, 经过本次问卷调查, 您会去了解一下“文化消费”吗?

在与村民的交流中, 他们表现出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向往。他们对于我们的问卷, 有176人 (占比53.99%) 表示自己很关注现在家庭的文化生活氛围, 现在生活好了, 更加希望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同时85人 (占比26.07%) 表示随意, 65人 (占比19.94%表示不会) , 他们中的多数人自己本身就存在文化消费的行为, 因而觉得是平常行为, 不做过多的了解。不难看出, 随着各种积极因素的增长, 农村居民对于文化消费的潜在需求一定会被点燃, 拥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2、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加, 但文化消费形式日趋多样化。

根据调查数据得出, 虽然调查者的消费支出多在家庭用品及服务类 (71.78%) 、食品类 (68.10%) 与教育类 (41.72%) 上, 但是在图1中也可以看到文化娱乐服务类有很高的占比, 约占38.96%, 这里的支出意愿也许不会昂贵, 但是一些调查者说, 一定的文化消费是对自己忙碌工作的放松, 是种精神的陶冶。 (图1)

对农村居民在闲暇时间会进行的活动 (文化消费) 的调查中可以知道, 电视广播、棋牌活动、上网及电子游戏是现在农村居民活动的主要形式, 在一些地方由于有传统习俗和每年特有的文化节, 因而19.33%的人还会参加文化节以及14.72%的人会闲暇时前往博物馆, 这其中有这些活动最多的调查者多是周庄镇、张浦镇人。35.89%的农村居民闲暇时间会观看电影和有28.22%的人会出去旅游。中青年农村居民当中大部分人白天在市区工作, 晚上才是农村居民, 这使得他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受到了城市居民的影响。

被调查者中, 仅有6.75%的人每周0次进行上述活动之一, 这些人多数由于忙碌和生活的现状所致。有207人, 约占63.5%的人每周要进行1~2次上述活动, 也有20.86%的人每周会进行上述活动3~4次, 调查的其中29人, 他们每周进行上述活动5次以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因为兴趣爱好而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习惯, 从而很频繁地进行上述活动之一。

3、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活动多以亲缘邻里间为主。

问卷调查和进行口头的走访过程中发现, 没有合适的场所和消费渠道、时间不允许、没有让我感兴趣的产品或服务, 是最阻碍农村居民进行上述活动的因素, 分别占比33.74%、27.3%、33.74%。虽然有些农村村庄或者农村社区也有一些基础文体设施,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场所过于杂乱或者忙碌的工作, 使得他们进行闲暇活动受到一定的阻碍。在对于农村居民更乐意参加活动倾向中调查发现, 喜欢亲朋好友间的休闲占到了35.58%, 这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不约而同, 不管农村经济和社会多么发展, 地方性也使得农村居民保持着浓重的乡土社会特征, 他们各自保持着有些孤立的社会圈子。

三、昆山市农村居民文化供给现状

(一)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供给满意度现状。

对自身文化生活满意程度高于对公用文化生活供给满意程度。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主体多是单一的政府为主体, 很少有其他的参与者。调查发现, 农村居民对于现阶段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一定的听说, 但不是很了解, 这些人占56.75%, 仅有17人对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比较多的了解, 也有38.04%的人对此从未听说过。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是否在普通农村居民中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农村居民对本村 (社区) 公共文化生活供给满意度与农村居民对自身文化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对比中发现, 农村居民对于自身文化生活满意度较高。我们就满意度的评价分为5个等级:满意、较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 分别赋5~1分不等。如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中他将文化归纳为的四种意义:“整体的生活方式、物质的、思想的和精神的变化”。随着经济物质条件的日益优越, 农村居民对自身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精神需求, 不断追求文化享受。在对他们自身文化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中, 综合各个分值, 得出他们的满意度为3.38, 但他们对自己身边的公共文化的满意度仅为2.83, 介于满意到不太满意之间。这其中就有一个原因是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社会环境所能供给的文化建设之间的衔接不当, 它们之间的对比有一定的差距。这不禁要对政府有一定的提醒, 文化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这对于推动昆山决战决胜现代化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为什么农村居民在调查中对于公共文化生活供给不是特别的满意呢?这对于我们在下面做出一定的错位成因分析有一定的可鉴分析作用, 同时在对农村居民的文化供给意向调查时, 他们指出虽然对于现在政府的文化供给有一些满意的地方, 但更多时候还可以做得更好, 这是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严格要求, 这对不断推进政府政策可操性有很大的帮助。

(二)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供给描述性分析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初有成效, 但分布不均。

走访多个村镇, 看到各个村镇的文化基础设施几乎都有, 有的设施甚至还堪比城市, 如周庄镇全镇10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公共服务中心及新农村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就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千灯镇石北村投资上百万元, 建造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建起标准门球场、篮球场、健身场, 开辟文化展示厅、文艺排练厅、图书阅览室、远程教育室、棋牌室及宣传栏, 一流的设施和完善的功能, 满足了村民接受教育和开展文体活动的需要。但其中也看到一些问题, 如走访玉山镇泾河村就发现, 由于该村居住分散、河浜众多, 从而造成每年村里投入大量的公共设施费用收效甚微。

2、文化设施供给与文化活动日趋多样化, 但村民仍有更高追求。

昆山的农村居民基础文化设施供给是走在很多地方前面的, 同时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也丰富了百姓的生活。响应国家全民健身日号召, 各个乡镇都举办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顺利开展了全民健身日活动。张浦镇的文化建设全面实施, 也积极进行“文艺四进工程”、文化书场等群众文艺活动。周市镇成功举办《野马渡》创刊100期活动、省太极拳 (剑) 比赛等。这些文艺活动形式日趋多样, 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些城市市区才有的图书馆在昆山的乡镇也有分馆, 还有大大小小规模的农家书屋。可以说从文化设施的供给来看, 昆山农村居民文化有一定的文化享受氛围。但从表3中也可以看到, 虽然文化设施的供给数量多, 但在调查中他们希望能建造更多农民所需的文化设施, 有109人认为最需要建公共健身设施, 虽然现在不仅一些农村社区有基础的健身设施, 甚至在一些传统的村镇中也有一定区域的健身设施, 但问题是这些设施多在室外, 他们希望能够建有室内的公共健身设施, 使得他们能得到更好的文化享受。另外, 农村居民对于教育培训机构的需求也很强烈, 这不仅仅因为中青年希望在工作之余得到一定的技能培训, 且能够选择离家较近、方便晚上学习的场所, 同时一些老年朋友也希望通过村级老年培训, 使他们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表3)

3、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热情高, 但设施功能有待优化。

在一些乡镇, 农民乐于参与到政府发起的各类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中去, 其中有95人更愿意参加政府提供农民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 占总人数的29.14%, 他们说, 其实自己观看这类活动还是很有热情的。与此对应的有24.45%的人表示, 他们愿意亲自参与到文艺演出中去, 农村居民中也有很多热爱文艺的叔叔阿姨们, 他们日子越过越好, 逐渐培养起自己感兴趣的文艺活动。在昆山金秋招商活动的带动下, 各个乡镇每年有一些营利性的文艺演出, 调查中有23人, 占7.06%, 他们表示自己乐意花钱去观看此类营利性的文艺演出, 因为现在的招商性文艺演出, 演出质量很好, 一点都不输于城市演出。但我们也看到, 各个行政村 (社区) , 几乎都有会所, 可大多功能单一, 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农村居民认为村 (社区) 文化活动应该具备的功能排名前三位的有健身锻炼、图书阅读和观看戏曲。这其中观看戏曲有79人, 昆山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 这里的一些农村居民没事也会哼上一曲, 还有很多中老年人喜爱看越剧、沪剧、京剧等, 因此村民们希望能在日常时间里就能观看到戏曲, 而不是等到政府戏曲下乡的时候才能难得看一场。另外, 51人希望会所能够提供跳舞场所, 大多数村 (社区) 的农村居民晚上也会有像城市居民一样的广场舞时间, 在偶尔的文艺演出中也能展示一下技艺。

4、农村文化活动区域规划多, 但使用率低。

各个乡镇行政村范围内都有规模不一的文化区域, 但是一些居民对于这类文化区域认知度不高。在提问“您经常去村 (社区) 文化活动室吗?”只有55人表示他们经常去, 占总人数的16.87%, 他们大多数是社区每日提供午餐服务的老年人, 有127人表示基本不去, 占38.96%, 还有144人表示不去, 占44.17%。我们对不去或基本不去的调查者做了原因分析。在271的不去或基本不去人当中, 有93人表示没有时间, 昆山大部分农村居民早已摆脱了过去农业生产的旧习, 更多的农民走进了企业, 上班劳累以及家事繁忙使他们不会因文化活动而去社区活动室, 他们更多选择离家近的营利性场所或利用周末前往市区进行文化消费。还有50人表示他们并不知道具体的文化活动室地址或因离家较远, 不方便前往而放弃使用免费的公共文化设施。剩下的还有近30%的人表示由于没有能够参加的活动内容、设备不够齐全和没有人管理等原因而放弃前往。

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供需矛盾分析

(一)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较旺盛与“公性”文化消费供给使用率低的矛盾。

昆山农村居民为代表的“新苏南模式”下的大部分农村居民, 居民人均收入日益增加。同时在调查中也明显看出, 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不断增加, 文化消费需求较旺盛。走访中, 一位徐老伯这样回忆: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 以前没有想过自己能坐上飞机, 所以心愿是如果这辈子能够坐着飞机出去旅游一下, 就很满足了。可是现在, 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 一辈子务农的徐老伯, 这几年每年儿子与儿媳都会带着他和老伴出去旅游, 这不今年年初全家人还坐飞机去了趟海南玩。这样的例子很多, 现在的昆山农村户口有时比城镇户口还吃香, 因而很多“农村人”, 他们的生活条件不比城里人差。他们的闲暇时间在调查中可以看到, 他们有的会去健身, 有的会出去旅游, 有的会去K歌, 甚至还有些乡镇企业老板有投资艺术品的爱好。这些都表明了农村文化消费需求是比较旺盛的。可是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率却是较低的, 这与文化消费需求旺盛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造成了供给的不均衡性。

政府文化管理体制的滞后, 农村文化产品的产生和文化服务的提供, 长期以来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 政府主管部门不仅负责制定文化政策和市场监督, 行使“管文化”职能, 还承担“办文化”的职能, 形成严重的“管办”不分的状况。这在当今已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供给跟不上需要的要求, 从而造成公共文化虽有供给, 却也会“形同虚设”, 农村居民对于公共文化的参与热情有点冷漠。

(二) “私性”文化消费需求多样化与文化消费供给虽多、供给质量跟不上的矛盾。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需求既然旺盛了, 同时也带来了需求的多样化。虽然转型期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 农村居民生活普遍改善, 但是也存在着消费水平与层次差别, 造成对于文化消费需求的不同。此外, 受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也造成了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然而, “公性”文化消费供给是由政府包办统揽的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 一切文化公益活动都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的, 行政化的资金拨付和使用方式, 使得决策集中于主要领导的偏好, 一些领导不考虑公共文化需求的多样性, 建设出来的文化供给“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甚至有些只追求政绩指标, 出现了“表面工程”, 造成文化基础设施虽然建设起来, 却也无人问津。导致这一错位的原因, 不能简单理解为农村文化资源贫乏, 应是一些文化产品供给过剩, 另一些供给不足这一结构性矛盾。

转型期的经济较发达地区, 公共文化建设供给质量上的不令人满意,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公共文化服务缺少一定的民间力量的竞争与有效的监督。缺少良性的竞争, 使得政府供给没有可比性和成长空间, 造成质量的跟不上。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反馈等, 使得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生活总体质量得不到很大改善。

五、对策与建议

(一) 建立农村居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

在加强文化消费宣传的同时, 应更加地注重公民权利, 建立农民文化需求的表达机制, 理顺文化的供给与需求。农村居民在自身文化需求中, 出现了公共文化需求表达的难题。改革开放至今, 这种计划经济时代传下来的“官办”官方意志的固定思维模式仍深深影响着行政职能部门, 自上而下的替农村居民进行公共文化需求的决定, 结果就是提供了不受欢迎、使用率极低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实际购买者毕竟还是农村居民本身, 因而这种“私人”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即表现为“公共”需求。所以决策都应该体现农村居民的意志。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能代替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 特别是存在着的那些自上而下的“文化下乡”、“农家书屋”、“农村电影队”等建设或活动的展开都必须建立在需求导向机制的基础之上。因此,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必须经过一个公共决策过程, 这种过程包括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的表达、意见搜集和社会评估等环节。

(二) 构建多元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 处理好文化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关系, 发展形式多样、层次不同、丰富多彩的文化, 使不同社会群体都能获得适合自己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单纯的走纯公益化或者纯市场化的农村文化供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可能的。应该提倡在坚持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的同时实现有限的市场化。这样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领域引入到目前的市场竞争机制中去, 通过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公共文化资源的作用, 促使行之有效的改善和提升公共服务。多元化实行政府主导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与社会广泛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上去, 这样使得由政府一元化向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市场竞争的多元化发展中去。政府在加大对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部门的资金投入的同时, 鼓励社会兴办和支持公共文化事业, 形成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提高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效率。

(三) 丰富农村文化供给数量, 提升文化供给质量。

农村文化供给的数量不仅是个数的增加, 其内涵的建设同样需要丰富, 丰富其中的种类。有个很好的思路是, 在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同时, 支持和鼓励农村民间自发提供文化消费, 支持农村民间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同时, 农村居民文化供给的误区存在主要供给地多集中在行政村或乡镇中心, 而没有真正将文化消费的影响力扩大到更加基层的地方, 基层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得不到满足。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整合现有的农村文化供给的存量, 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 不断为“软件”设施添砖加瓦, 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 打造农村居民满意的文化消费环境。在文化消费个体私有市场中, 应规范文化消费市场, 改善非公共文化供给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四) 引入农村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

应该引入农村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 对一个农村区域进行不管是公共文化服务还是私有、个体提供的文化服务进行统一的绩效评估。公众参与和技术理性加以结合复合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模型是一种优化选择, 其核心是在这种评估机制中引入公众和专家的评估。这与现在我国政府提倡的决策应体现“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的制度是相符合的, 模型评价方法上, 宜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进行评价, 促使农村文化消费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 推动农村文化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与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威廉斯.吴松江, 张文译.文化与社会[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12.

[2]曹爱军, 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

[3]刘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需求与供给错位——来自S县的调查[A].消费经济, 2012.4.

[4]陈宪民.人人享受文化——宁波社区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N].中国文化报, 2004.10.21.

[5]蒋晓丽, 石磊.公益与市场:公共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8.

3.农村居民消费情况调查 篇三

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简称CMMR)于2008年3月间策划执行了“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形态、媒介接触习惯与广告传播价值调研”。本项调查范围为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和港澳台地区暂缺)。调查采用分层不等概率多阶段抽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000份,在95%置信度下,抽样误差控制在1%以下。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居民从改革初期的“吃——穿——用”为重心的消费模式,演变为目前的“吃——娱乐文教服务——穿——住——用——行”为重心的消费模式。具体来看,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都拥有电视机,普通彩电的拥有率为98.3%;其次有81%的农村家庭户拥有手机;接下来依次是电话/小灵通、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及洗衣机,拥有率均在70%以上;对冰箱、DVD、摩托车等消费品的拥有率则在50%左右。

以上种种说明电视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休闲娱乐和信息来源主体已经成为农村家庭户的必需品;电话/小灵通、手机作为家庭或者个人与外界联系沟通的介体也逐渐成为家庭必需品;自行车、摩托车等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为大部分农村家庭所拥有;洗衣机、冰箱、空调等作为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物品,也开始进入农村家庭,且市场规模不容忽视。此外,对农村普通居民来说属于奢侈品的电脑、轿车、背投式彩电/液晶电视、数码摄像机等也逐步走进农村家庭,拥有了一定的消费市场。

针对被访者“从现在起5年之内,除了用于吃、穿以及必要的农业投入以外,打算将家庭纯收入主要用于”“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养老/看病储蓄”、“定期/活期储蓄”、“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等10项支出的调研结果显示:回答用于“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的比例最高,为39.2%;其次是“养老/看病储蓄”,其比例是17.2%;排在第三、四位的是“定期/活期储蓄”、“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其比例分别是11.9%和10.2%。而将纯收入主要用于“旅游”的比例较低,只有0.7%,这表明农村居民还没有进入谋图享受的生活阶段,大部分农村消费者还在为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奋斗;主要用于“金融资产投资( 基金、股票、债券等)”和“保险”的比例也很低,合计有1.9%,而主要用于“定期/活期储蓄”的比例则有11.9%,这说明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投资较为保守,以传统的低风险的储蓄为主,此外也有7.9%的会主要用于农业以外的“经商/做生意”。

未来5年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次要开支以“定期/活期储蓄”比例最高,有20.8%;以下依次为“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养老/看病储蓄”、“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所占比例在10%~13%之间。除前面2项开支以外,还有25.2%的农村居民计划“购置家用电器”。总的来看,农村居民未来5年纯收入的开支计划以“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和“定期/活期储蓄”为主,其比例分别高达53.6%、51.5%;其次是“养老/看病储蓄”,达到44.1%;再次为用于“购置家用电器”和“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均在35%以上。而用于“购买各种保险”、“旅游开支”和“金融资产投资( 基金、股票、债券等)”的比例均不到10%。

农村居民消费角色分析

生活资料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购买,家庭成员在购买过程中所起作用不一样,从而扮演不同的角色。首先提出或有意购买某一产品的家庭成员是购买环节中的倡导者;提出意见或建议影响购买决策的家庭成员是影响者;决定是否买、如何买、哪里买的家庭成员是决策者;实际采取购买行为的家庭成员是购买者;实际消费或使用产品的家庭成员是使用者。当然并不是所有消费品的购买都需要有上述5种类别人员参与购买决策过程。通常情况下,如首次购买、购买消费品技术性越强、单价越高、购买情况越复杂,那么需要参与购买决策的人员越多。因此农村家庭购买家电、农业机械、保险等重大商品/服务的参与人员较多,市场营销人员必须了解各类人员所发挥的作用,以便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影响所有的参与者,特别是有最大影响力的决策者。调研数据显示,农村居民通常同时扮演2~3种角色。其中使用者出现的频次最高,达到76.4%;其次是决策者和影响者,其比例分别为51.8%和47.7%。

就不同社会特征而言,男性农村居民比女性扮演的角色更多,且男性更多的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决策者,女性则是影响者;15~19岁农村居民在购买环节中扮演的角色远少于其它年龄人群、60~64岁人群则高于其它年龄人群,且15~34岁农村居民作为影响者的更多,35~49岁农村居民作为决策者的较多;学历越高在购买环节中扮演的角色类别越少,且高等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作为影响者的更多、中低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作为决策者的更多。与此同时,各类别人群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商品使用者这一角色的频次均较高。

通过进一步的对应分析,可得知在购买重大商品/服务的过程中,男性与女性所扮演角色迥异。在农村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仍然存在,男性仍然是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支撑和主心骨,因此在重大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中男性更多的属于决策者和执行者,女性更多的属于倡导者、影响者、使用者;而20~34岁及高等文化程度者扮演倡导者的可能性更大;15~19岁青少年与女性群体特性相近,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倡导者、影响者及使用者;35~49岁的中年人与男性群体相近,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决策者和执行者。

农村居民不同族群的生活形态分析

对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形态、媒介接触习惯与广告传播价值调研中的生活形态量表进行多次分析、综合比较后,最终判定出6类族群,其特征如下:

事业重心族

此类族群正处于事业的上升阶段,对成功的追求极为重视,个性独立,做事有计划。以男性为主,比例为61.3%,TGI指数1达1.13,是6类族群中男性比例最高的;年龄呈倒U型分布,35~49岁占38.1%;学历较低,拥有高中/职高/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24.3%,家庭人均月收入408.4元,低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503.0元。

享受生活族

此类族群对生活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有较强的冒险意识,并愿意为自身生活状况的提升付出行动。男性比例达到58.6%,略高于农村居民整体男性比例;以20~4岁年龄段为主,比例为43.6%;值得关注的是TGI指数曲线呈直线向下:12~19岁的比例为16.8%,TGI指数高达1.54,是6类族群中最高的;50~59岁与60~74岁TGI指数分别为0.62、0.32,是6类族群中最低的;文化程度与农村居民总体差别不大,初中及以下学历比例为66.3%;家庭人均月收入543.7元,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积极进取族

对潮流有兴趣。与整体性别比例相似,但略偏向女性,其TGI指数达1.05;年龄分布以20~34岁为主,比例达35.4%,略高于农村居民整体平均水平;拥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为51.9%,TGI指数达0.79,为6类族群中最低;家庭人均月收入达554.5元,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时尚活跃族

此类族群走在时尚流行的前沿,喜欢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感觉,购物欲望强。与整体性别比例相似,但略偏向女性,其TGI指数达1.06;年龄分布以20~34岁为主,比例达47.3%,TGI指数为1.42,是6类族群中最高的;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较高,为15.0%,其TGI指数达1.55,为6类族群中最高;家庭人均月收入592.6元,为6类族群中最高。

精打细算族

此类族群对日常开销报着谨慎小心的态度,倾向于选购较为便宜的商品,并关注各类商品的信息如折扣。性别比例与整体情况类似,男性比例达53.0%,女性比例达47.0%;年龄分布以35~49岁为主,比例达41.1%,其TGI指数为1.31,是6类族群中最高的;这一群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TGI指数为1.14,大专及以上学历TGI指数为0.52;家庭人均月收入474.1元,低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中庸保守族

4.农村居民健康情况调查报告 篇四

摘 要:湘潭县白托乡细古塘生产队,原来是一个有穷生产队,是有名的“三多村”,即茅屋多、泥巴路多、荒地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改革开放给全队带来了幸福,村民富起来了,2—3层的楼房也盖起来了,水泥路纵横相贯,山青水秀,生机勃勃,是有名的模范致富队和有名的卫生先进队。

关键词:改革开放 勤劳致富 改变穷队面貌 生机勃勃。

调查时间:2011年7月10日-20日。

调查对象:湘潭县白托乡细古塘生产队村民。

调查背景:当前农民身体健康情况是全国人民最关注的问题,他们所承担的农业生产任务是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农业丰收就会促进百业兴旺,国家强盛。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三农”政策的落实,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农业正在崛起。农业也要发展,农民身体健康是重中之重。

调查内容:细古塘生产队总户数12户;总人口56人;其中按年龄分60岁以上共10人;40——59岁20人;男的23人,女的33人;其中学生共17人;未入学共3人。

健康状况调查:原来这个队,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又不发达,是一个较穷困的生产队。居住条件差。土砖茅屋多,生活环境差。生活水平低,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村民在党的领导下,摘掉“穷困”的帽子,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有的外出“跑生意”;有的外出当上了“小包头”;有的外出打工。也致富了,使这个生产队也改变了面貌。

1居住条件也改变了。队里原来有个姓周的人家,一家三代、六口人,挤在三间茅屋里,真是“三个合一”:堂屋和卧室和合一,猪舍和灶屋合一,两代人挤在一间屋里。而现在呢,却大变特变了。旧茅屋也拆掉了,在原地基上建成两层楼六间大屋,外搭柴房和猪舍等等。堂堂皇皇,屋的外墙都贴上了瓷片,既美观又卫生。真的有点像城市里的“小别墅”和“小洋房”一样。这个队过去那种茅草盖顶土砖墙,烟熏得黑黑的、矮塌塌的房子也是没有了。全队是十二户,家家也有新房。

2交通条件改变了。要致富先修路,这是改变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条件。全队积资,修建了水泥路,路成网状,又宽又扎实,可走摩托又走汽车。路把各家大门也连了起来,一直修到村外,直通十公里外的小镇。交通的发展,使全村人们生活发生显著变化。既方便又轻松又好。

3生活环境也改变了:他们积资修渠,打井引水,封山育林。这样:山青了,水秀了。过去喝地塘泥巴水,现在喝井水了,既清又甜,水源也没有污染了。

4医疗卫生条件变了。过去看病难,买药难,上医院更是难上加难了。如今大不同了。前年,本队有个黄阿公,他患上了白内瘴病,到城里去看病,正碰上医院搞“光明行动”,真是幸运,黄阿公只住了一个星期的院,没花一份医疗费,便把眼病治好。黄阿公高兴极了,逢人便说:“我家两代人,时代不同,际遇不同”。原来黄阿公的父亲也是得了眼病,但无钱医治。眼睁睁变成了光眼瞎子,也丧失了劳动力。

如今,队里也搞上了医保了,政府对医疗费有了很大补助。村民们再也不靠土方、偏方治病了。有小病的上卫生院,有大病的就往城里中心医院送。

以上综合所述,全体村民的身体素质也渐渐提高了,健康状况也显著大的变化,劳动力也增强了。

当然,这个村的村民健康状况,也不是没有忧患的。如有一位老人,不幸患上了癌症逝世;还有几位老年人也不同程度地患上了老年病,这与平时缺少检查,有病未能早治、及时治有关。可见,保证身体健康,与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个别人认为病是命运不好,病灾是命里注定的。这种封建残余思想,还有一定的影响。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医药贵,看病难,难支付,打一针要支付几十上百元,贵的吓人,有些力量不足的户头,就更难以对付突发事故。

这些问题,还需要也进一步解决,但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经济生活也进一步富裕,生活素质也进一步提高来解决。1

5.农村收入与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篇五

农村的收入消费结构及主要特点

近年来,农民家庭收入普遍提高,收入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特征,具有较高层次消费能力的人只占很少部分。受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影响,农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2012年样本农户人均纯收入为40000 元,比2011年提高11.3%。农户家庭收入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2012 年,家庭总收入在40000元以下的占5.7%;收入在40000~100000 元的占16.8%;收入在100000~150000元的占样本农户的42.9%,其中74.3%的主要从事种养业,20%以进城务工和经营农副工商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收入在80000~100000 元的占28.6%,其中43.1% 的家庭有进城务工人员或从事农副工商业经营;收入在100000元以上的约占6%,其中75.2% 的主要以进城务工和经营农副工商业为主要收入来源,这部分农户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除了日常的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外,旅游、保险及高档耐用品消费在其总支出中占有较大比例.总体上看,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比重相当,但高收入家庭用于生活性消费的支出明显大于生产性消费。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居民消费呈“三分”特征,即1/3 用于生活性消费,1/3 用于生产性消费,1/3 用于预防性储蓄。农村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并重是农村消费不同于城市消费的重要特征之一。

此外,农户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与农户收入水平直接相关。收入在50000元以下的农户中,95% 以上停留在基本的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中,非生活必需品以及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量几乎为零,消费层次仍然较低。但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农户中,用于生活性消费的比例远高于生产性消费,这主要是因为在高收入农户中,大部分人不从事农业生产,进城务工和经营农副工商业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较少。

通过调查还发现,消费层次的提高取决于收入的一个临界值。当家庭纯收入达到5万~6万元时,生活性消费特别是高档耐用消费品及奢侈品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例大幅提高,且收入水平越高,收入的消费弹性越大。当家庭纯收入达到5万元时,收入水平每提高1000 元,90% 的家庭将把其中的80%用于消费。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提高农村消费需求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普遍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由于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潜力又较小。因此,如何开发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能力是提高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

当前农村消费出现的新特点

第一,购买家电、耐用消费品成为趋势。太阳能热水器、燃气灶具、中档家具、大屏幕彩电、电冰箱等将是今后农村消费的重点。问卷调查显示,电脑、摩

托车、移动电话是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的热点。

第二,受价格影响,购买小型农用机械意愿强,对国家补贴的大中型农用机械购买意愿较低。在有购买农资商品计划的农户中,小型及手扶拖拉机占比最高,购买计划达到了31.2%。购买农资商品时,农民首先考虑的因素依次为“功能实用”、“价格”、“质量”。而对国家给予补贴的大中型拖拉机,农民的购买意愿并不强烈。这一方面是因为相对于农民收入来说,大型农用机械价格较高,农民购买力有限。另一方面,目前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大部分农户仍然是小规模耕种,对大型农用机械需求有限。

第三.农民对国家优惠政策掌握程度有待提高。农民希望“家电下乡”、“农机下乡”中商品的价格能够有所下降。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对国家提高农村消费的优惠政策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同时,31.2% 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活动存在不符合本地实际的情况,主要是销售的产品结构单一,售后服务水平不高。对于“家电下乡”活动销售的商品,有44%的认为“活动销售的各项商品价格偏高”,其中有38.6% 的认为下降20%左右较为合适”,29.5% 的认为下降15%左右较为合适.对于“农机下乡”活动销售的农用生产资料,有55.5% 的认为“活动销售的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偏高”。

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第一,对未来收入和物价状况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心理,预防性储蓄较大。调查显示,由于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不是十分健全,大部分农户不敢贸然消费。在样本农户中,40.1%的农户储蓄的目的是供子女上学,33.6% 的是为了看病就医,20.9% 是为了储备养老。此外,未来收入和物价走势的不确定也制约了农户的消费能力。

第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相关金融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支付结算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现金支付仍然是农民进行消费结算的主要方式。走访调查显示,只有不到9%的县(乡)在部分较大的商店配备了POS机具,且只有县城及以上才可以进行POS 机刷卡消费,在大部分乡镇根本没有POS 机。同时调查中也了解到,随着近期假币在部分地区出现,广大农户对刷卡消费关注度提高,特别是在粮食收购时期,大部分农户倾向于使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问卷显示,39.1% 的农户希望能够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扩大和完善银行卡等非现金结算工具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环境;28.5% 的农户表示,如果配备了POS 机,将首选刷卡结算;26.3% 的农户表示,如果支付环境进一步改善,可能会进一步激发自己的消费热情。二是针对广大农户的消费信贷产品需进一步丰富。调查显示,六成左右的农户表示目前针对农村的消费信贷产品还较为缺乏,非常希望能够在一定的限度内通过消费信贷增加消费。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67.3% 的农户没有获得过贷款,其中12.4% 的农户具有消费意愿但缺乏资金支持。如果能够取得贷款资金支持,80.2%的农户表示将扩大消费支出。

第三,民间借贷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有限。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仅有13.4% 的农户有过利用民间借贷进行日常生活性消费的经历。其他大部分农户只是在婚丧嫁娶、子女教育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资金不足时才发生民间借贷,平均人均借贷金额为10000元左右,借贷的加权平均利率约为14%。总体上看,利用民间借贷进行日常生活性消费的人较少,且借贷金额有限,民间借贷对消费需求特别是生活性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有限,而更多的是用于弥补生产性消费的不足。进一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建议

第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扩大农民消费需求,进而带动农村消费市场需求的扩大。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到,农民收入一旦增加到某一水平,其边际消费倾向将会显著上升,并在短时间内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为此,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通过增加补贴等方式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应指导农民面向市场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真正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在产业上狠抓有较大市场容量的特色产品,在产品上强化品牌意识,大力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加强农产品流通,切实做到增产增收增效。

第二,针对农户消费特点,应大力开发适合广大农户生产和生活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研究表明,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优质、高效、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对提高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此情况下,应通过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方式激发农民的消费潜力。一是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支付体系,结合农民工银行卡等针对农户的银行卡使用范围的扩大,统筹规划广大农村地区POS 机、ATM 机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布放,积极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方便农户的消费结算。二是加强金融创新,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农户消费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根据农户购买力有限的特点,可针对农民住房建设、大件耐用消费品和农用机具购置等方面的消费开展按揭贷款、分期付款、小额消费贷款等消费信贷业务,增强农民的购买能力,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三是积极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分散农业经营风险,确保农民稳定增收,消除金融机构对开办农民中长期消费信贷的顾虑,提高金融机构办理农村消费信贷的积极性。

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是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消费支出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农民的消费障碍。同时,不断提高农村乡镇商品市场建设的质量,充分利用农村重点小城镇市场网络,为农民消费提供便利服务。加大对国家惠农消费政策的宣传解读,鼓励农民转变消费观念,增强农民消费意识。

6.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 篇六

在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1

报告名称:

京沪两地居民饮料消费调查调查

地点:

北京、上海

调查方法:

入户访问

调查时间:

XX年

样本量:

1036

被访者:

城市居民

调查机构:

零点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来源:

中国经营报

报告内容: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消费开始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目前的饮料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种不断翻新,品牌不断涌现,饮料消费市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人们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

前一段时间,零点调查与分析公司进行了一次饮料消费调查。调查主要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进行,两城市成功样本均为518个,共1036个。

碳酸饮料当家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饮料时在类型选择方面存在着地区、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但相同的是,北京人和上海人均将碳酸类饮料作为饮料的首选,而且上海人对碳酸饮料的偏好表现得更加明显,比例比北京高出近10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分别为39.9%和49%。两地次选饮品均为矿泉水和纯净水;对于纯果汁饮料,北京人显然比上海人有更浓厚的兴趣,比例分别为5.5%和1.7%。

从性别角度看,喜欢碳酸饮料、奶类饮料以及茶饮料的女性比别性多,而喜欢矿泉水和纯净水的男性比女性多。从年龄上看,喜欢碳酸类饮料的人的比例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60岁以上的人对茶饮料的兴趣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多。

品牌认知度各异

第一类:碳酸饮料

在北京,可口可乐独领风骚,高居综合提及率排名榜首,为85.9%;雪碧位居第二,综合提及率为41.7%;而芬达、健力宝、百事可乐、美年达的综合提及率分别为:19.8%、15.6%、13.5%、12.0%。

与北京人不同的是,上海人似乎并没有特别偏受哪一种饮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三分天下,共执牛耳,综合提及率分别为:71.4%、64.3%、55.6%;另外,七喜、美年达、芬达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二类:矿泉水、纯净水

在北京,乐百氏、娃哈哈位居前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1.5%、51.3%;可赛牌也有一定的认知度;另外,崂山、九龙山、获特满、天赐庄、农夫山泉也为一部分北京人所了解。

大上海,农夫山泉、正广和、碧纯三分天下,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7.3%、53.5%、41.3%;获特满有一定的知名度;娃哈哈、乐百氏、屈臣仅为一小部分人知晓。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的矿泉水、纯净水市场几乎被完全不同的品牌所瓜分,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第三类:纯正果汁

在北京,汇源果汁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48.0%,都乐居第二,为20.0%,大湖、华旗、福运全、茹梦紧随其后,为:8%、8%、4%、4%。

在上海,都乐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62.5%,大湖、三得利并列第二,为25%,汇源为4%。

第四类:果味饮料

在北京,统一品牌有一定的认知度,为5.9%,其它品牌认知度比较分散。

在上海,佳得乐为第一,综合提及率为26.1%,麒麟居第二,为17.4%,统一居第三,为4.3%。

看来,上海有自己的果味饮料品牌,北京在这方面较为欠缺。

第五类:茶饮料

在北京,统一、康师傅、旭日升、雪人冰茶排在前四位,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6.7%、50.0%、11.1%和5.6%。

在上海,排在前两名的是统一和康师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5%和45%。

第六类:奶类饮料

在北京,卡夫居榜首,综合提及率为30.8%,谁能敌、帕玛拉特并列第二,均为3.8%。

在上海,江明牌一枝独秀,综合提及率为81.8%,可以看出,上海人更青睐本地产品。

与矿泉水、纯净水饮料市场相似,北京和上海奶类饮料的主导品牌也是大相径庭。

品牌美誉度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品牌美誉度方面,可口可乐是近三分之一(32.6%)北京人心目中的最好品牌。

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2

报告名称:京沪两地居民饮料消费调查

调查地点:北京、上海

调查方法:入户访问

调查时间:20xx年

样本量:1036

被访者:城市居民

调查机构:零点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来源:中国经营报

报告内容: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消费开始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目前的饮料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种不断翻新,品牌不断涌现,饮料消费市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人们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前一段时间,零点调查与分析公司进行了一次饮料消费调查。调查主要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进行,两城市成功样本均为518个,共1036个。

碳酸饮料当家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饮料时在类型选择方面存在着地区、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但相同的是,北京人和上海人均将碳酸类饮料作为饮料的首选,而且上海人对碳酸饮料的偏好表现得更加明显,比例比北京高出近10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分别为39.9%和49%。两地次选饮品均为矿泉水和纯净水;对于纯果汁饮料,北京人显然比上海人有更浓厚的兴趣,比例分别为5.5%和1.7%。从性别角度看,喜欢碳酸饮料、奶类饮料以及茶饮料的女性比别性多,而喜欢矿泉水和纯净水的男性比女性多。从年龄上看,喜欢碳酸类饮料的人的比例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60岁以上的人对茶饮料的兴趣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多。

品牌认知度各异

第一类:碳酸饮料

在北京,可口可乐独领风骚,高居综合提及率排名榜首,为85.9%;雪碧位居第二,综合提及率为41.7%;而芬达、健力宝、百事可乐、美年达的综合提及率分别为:19.8%、15.6%、13.5%、12.0%。与北京人不同的是,上海人似乎并没有特别偏受哪一种饮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三分天下,共执牛耳,综合提及率分别为:71.4%、64.3%、55.6%;另外,七喜、美年达、芬达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二类:矿泉水、纯净水

在北京,乐百氏、娃哈哈位居前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1.5%、51.3%;可赛牌也有一定的认知度;另外,崂山、九龙山、获特满、天赐庄、农夫山泉也为一部分北京人所了解。大上海,农夫山泉、正广和、碧纯三分天下,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7.3%、53.5%、41.3%;获特满有一定的知名度;娃哈哈、乐百氏、屈臣仅为一小部分人知晓。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的矿泉水、纯净水市场几乎被完全不同的品牌所瓜分,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第三类:纯正果汁

7.农村居民消费情况调查 篇七

当前农村居民的急救知识状况如何呢?本调查以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为例进行调研。沂南县位于沂蒙山区中部,蒙山东北边缘,属鲁东南低山丘陵区。该县农村地区居民大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及儿童,与全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情况相似,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研活动

2012年7月14—19日,调研队赴临沂市沂南县,调查研究沂南县农村地区村民急救知识的认知情况。

(二)问卷设计

1.问卷的结构及其内容。

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部分是背景题,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等。第二部分是被调查者对一些突发事故所采取的处理方式的调查。第三部分是被调查者对当地村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价。第四部分是被调查者对农村地区医疗事业建设以及对如何提高村民掌握急救知识的建议。

2.问卷设计的原则和特点。

问卷设计以研究目的为基础进行。由于调查的对象是农村居民且大多数为老人,文化程度偏低。故在设计上以通俗易懂、生活常见内容为原则,从调查对象总体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到一些具体急救措施的使用,做到思维清晰明确,易于被调查对象所接受。此外问卷的系统性也为后期的数据分析统计提供了便利条件,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采取个人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讲解、演示等方式进行,其中个人访谈和问卷调查主要对居民急救知识认知情况以及对医疗设施现状的评价进行资料收集。

(四)统计处理

对问卷进行回收整理,使用Epidata软件双份数据录入,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受访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活动中共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8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1%。800份有效问卷中,男性占37%,女性占63%。受访者年龄40岁以上居多,共占59.9%(见表1)

受访者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高达81%,村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见表2)。在整个调研活动的开展中,村民们对急救问题的回答多为“不知道”、“听不懂”、“没学过”。但村民们对于急救知识的掌握却是很感兴趣。

(二)对某些典型突发疾病采取的救治措施

对突发性心脏病、突发中毒、溺水的急救处理认知情况见表3、表4、表5。

居民们对于正确应对突发疾病的措施知之甚少,遇到情况便会不知所措。很多人认为,有病只要去医院就可以了。有的甚至是采取了错误的方法来应对,这无疑延误了病人的救治甚至有些错误的应对措施危及了人们的生命。在调查过程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错误的救治方法所带来的危害,很多都是依靠自身经验或经他人口传来治疗疾病,由此可见,对农村地区居民加强医疗知识宣传极为迫切。

(三)受访者对于掌握必要急救知识的态度

82%的居民对于学习掌握急救知识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很多村民在回答此类问题时都会因不懂何为急救知识而犹豫,但在队员详细讲解后,村民们都很肯定的给出了答案。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在劳作时很容易会有扭伤、骨折、昏厥等突发情况,因此,他们认为如果自己掌握一些急救知识,对己对人都会非常有帮助。

村民们对于学习急救知识有着很大的热情。76.5%的村民均表示,如果有机会学习医疗方面的知识,他们都会去参加,多学一点知识多一点生活的本领。

(四)农村地区居民了解急救知识的途径

农村地区居民了解急救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电视或媒体(见表6)。在农村地区正规有效的急救知识宣传途径太少,村民很少有机会接触有关自我保健和急救的知识,很多人是通过电视广告了解一点,有的是从老辈人口中传来的,缺乏科学性和可信度,这是导致人们急救知识匮乏的一个很大因素。

(五)农村地区急救知识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区急救知识普及过程中的问题,见表7。

三、分析及建议

(一)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居民的急救意识普遍浅薄,急救知识掌握严重不足,处理方法大多不科学等。主要原因有:(1)农村地区大部分中壮年都会选择外出打工,乡村居民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及儿童,对于意外事故应对能力较差。(2)社区卫生所等服务机构对于医疗卫生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居民接触医学知识的机会太少。(3)留守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学习能力较差,老年人思想传统守旧,多靠经验来应对突发事故。(4)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贫困,医疗设施落后,缺乏医学类专业人士。

(二)建议

1.政府应加大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和投入。

鉴于农村居民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及掌握程度总体较低,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急救知识的宣讲和经济投入。建议政府和有关机构充分利用各项资源进行急救知识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急救知识的认知,加强群众急救意识的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急救培训流程和模式,完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并进行统一管理,有助于产生稳定可靠的培训效果,使其在遭遇突发情况时掌握急救基本知识,做好自救和他救的第一步,从而帮助人们在危急关头摆脱困境,减少不必要的伤害。有调查显示在新加坡,平均每8人就有1人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悉尼每20个人中有1人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瑞典有45%的公众参加过急救培训[3]。

2.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方式。

对农村居民的急救知识培训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培训方式。可以经常组织具有培训资质的机构和人员定期下乡宣讲和急救知识培训;也可以采用发放急救知识宣传册或者急救模拟演练等方式,定期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可以采用分派每一小组选取知识水平略高身体健康的较年轻人员必须接受急救知识的培训并接受考核的方式等。联合政府、医院和公益组织等机构增大师资力量,利用电视杂志、网络、课堂资源等渠道来增强居民的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技能。

3.加强和提高培训者的责任意识。

在进行有关急救的培训时应注意提高培训者的责任意识,使其明确这一工作的重大意义。同时要求培训的有效性,必要时可进行考核,促使相关人员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才能使之更好地服务大众,同时有助于正确急救的技能传播。

4.制定相关政策,强制特殊工种人员接受急救培训。

我国香港对运输业从业人员要求进行为期两周的急救课程培训[4]。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制定相关政策,强制接触意外伤害机会较多的人群或者为居民服务的人员,如矿工、司机、村委会成员等,上岗前必须接受急救培训;每个村镇或者社区规定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人员获得急救培训合格证,并公开急救培训合格人员的联系方式,以便出现意外情况时可以及时联系。

5.分清责任,促使居民积极参与。

通过制定法律或条例,规定急救单位及其人员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应承担的责任,并免除非急救专业人员在急救过程中的一定责任,以便民众可以积极参与第一时间现场急救[5]。

6.普及增强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急救知识和技能。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安全和急救知识的知晓还有待提高。这主要由于目前公众对安全和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意识有待提高,另外也与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安全与急救教育体系有关[6]。因此,政府应协调各相关机构,建立固定的培训机构,并利用大众传媒加强安全与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部门有必要在中小学以及大学的教学体系中增加安全和急救方面的课程[7],从而提高全民的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

总之,由于多种原因使现在农村居民急救知识的认知低,但他们对于掌握必要急救知识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因此,应从加强宣传等多种途径提高农村居民的急救认知水平,从而提高急救的效果。相信在政府以及全民的重视下,逐步推动急救普及教育,广州居民急救能力整体水平必将得到明显提高。

摘要:本研究以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急救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8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1%。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对正确应对突发疾病的措施知之甚少,相关部门正规有效的急救知识宣传途径少,但对于掌握必要急救知识的态度积极。因此,应通过加强宣传等多种途径提高农村居民的急救认知水平。

8.湖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篇八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本文就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众多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2005-2008年湖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进行了综合排名,结果显示2008年湖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综合排名最高,而2006年最低。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农村居民 消费结构

一、导论

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却在逐步走低,居民消费的增长低于经济的增长,而其中农村居民的消费又显得更低。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对于增加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居民消费结构更是有必要。

消费结构(consumption structure)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消费结构分析是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如食品、衣着、居住等。变量太多,无疑会增加分析问题的难度与复杂性,而且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多个变量之间是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的。怎样用较少的新变量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而且使这些较少的新变量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较多的变量所反映的信息,而主成分分析方法就是综合处理这种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

二、主成分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将原来众多具有相关性的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能把各变量之间互相关联的复杂关系进行简化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比如 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 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 (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来表达,即 越大,表示 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 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 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 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 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 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 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 ,则称 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第四,……,第m个主成分。其数学模型为:

其中 , ( )为X的协方差阵Σ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指标的量纲不同,所以在计算之前须先消除量纲的影响,而将原始数据标准化。 , , 为相关系数矩阵, , 是相应的特征值和单位特征向量, 。

三、进行主成分分析主要步骤

①根据研究问题选取指标与数据;

②进行指标数据标准化(SPSS软件Factor过程自动执行);

③确定主成分个数 。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个主成分。因为特征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表示主成分影响力度大小的指标,如果特征值小于1,说明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一个原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因此一般可以用特征值大于 1 作为纳入标准;

④确定主成分 表达式,即计算主成分载荷;

⑤计算综合主成分值并进行评价与研究。

四、对湖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主成分分析

数据来自《湖北统计年鉴2009》,这里取的数据2005-2008年是每种消费支出的占比, 食品, 衣着, 居住, 医疗, 家庭设备, 交通, 文教娱乐, 其他,运用SPSS16.0软件对其进行分析。

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 个主成分,由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可知: ,即提取两个主成分,由主成分载荷矩陣可知,居住,家庭设备,交通,文教娱乐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 (这里定义为精神消费)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食品,衣着,医疗,其他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 (这里定义为物质消费)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可见提取两个主成分就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因此决定用两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的八个变量,这两个新变量分别为 精神消费和 物质消费。用主成分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便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在SPSS中运行得到两个特征向量分别为:

={0.316,0.178,-0.477,0.020,-0.466,0.468,0.451,0.041};

={-0.402,0.503,-0.007,0.505,0.055,0.082,-0.026,0.565}

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即可计算综合主成分值,并对其按综合主成分值进行排序,即可对各年进行综合评价比较。

五、结论

9.社会居民经济消费结构调查感言 篇九

用微笑面对困难 以艰苦磨练意志

我们这次的问卷调查主要一口头问卷为主,纸质问卷为辅。口头问卷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样本统计,从而更好的显示调查效果。在做问卷的这段时间内,我们穿街走户,不仅要忍受街头的乌烟瘴气,而且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我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与社会直接接触,深入社会,调查社会,虽然有些叔叔阿姨面带微笑着回答我们的问题,但是其中的某些问题他们还是不愿意回答的。这时,为了保证数据的严密性,我们还得一遍又一遍的微笑着给他们解释。让他们尽量能够轻松的回答,以达到调查目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练习的。在这次实践中,如何与社会人士沟通,说服他们心甘情愿的回答问卷是解决问卷调查问题的关键。在与大家的沟通中我始终相信“微笑是最好的法宝”,即使他们不愿意做问卷我也不会气馁或者放弃对他的调研,我都会微笑着认真的给他解释做这张问卷的利弊,努力不让我们的交流冷场,让他们从开始时的排斥我到以后的接受我,协助我。

微笑换来的是真心,有些人不仅在听完我的解释后能认真回答问卷,而且还对问卷所涉及的问题提出宝贵的建议,这些都对我们后来写调查报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一条条街道上,我们挥洒着汗水,我们执着着访问,我们不怕空气的污浊,环境的恶劣,我们愿意接受实践的挑战,我们坚信:只有经过艰苦磨练,才会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经历时间的挑战,我们才会不断磨练意志,走向成长。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社会实践总会让我有些感触。人的一生中,学校并不是真正永远的学校,而真正的学校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使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建设,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最终要走入社会,融入社会。而在这青春的岁月里,你我他共同用青春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而我们自身也得到了更为宝贵的磨练和成长,为我们的成长增加宝贵的人生财富。

这次的社会调查实践不仅仅能践培养我们互助合作团队精神,更能培养我们的极限和耐力,同时也看到自己的潜力。通过实践我认识到要为自己的人生定位,要发挥自身优势,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方式,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时代需要的新型复合人才。

10.东莞居民消费状况社会调查报告 篇十

------关于当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社会调查

10级广播电视新闻学2班

学号:201042308226

姓名:张洋

摘要: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借此时机,以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基于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调研活动题目为:东莞居民消费结构社会调查。在这个暑假中,我通过网上查阅我社区的经济发展资料和对社区部分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社会调查,在很多方面都显得不足,因此,在调查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庆幸的是,我的调查得到了区团委书记和实践队长,其他实践队员的帮助,还有被调查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方能够顺利进行。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社会调查终于结束了,经过统计分析,我的调查得到了初步成果。

从信息分析可以得出,东莞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这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居民的收入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从量到质的改变。

一,从长远看,增加居民收入是推动居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二,随着收入的大幅增长,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变。特别是食品和衣着消费的比例有了突发性增长。由2005年的人均700元上升到1038元,增幅达48%,比重由37.2%上升到43.6%。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和通讯工具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民外出频繁,对外交往不断扩大。

三、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居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更注重时尚化。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

本人还通过网上查阅我社区的经济发展资料和对社区部分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总结了几年来我社区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问题和存在因素

1、农村居民收入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几年来,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

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2、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3、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二、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入医疗保险,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进一步理顺农村信贷关系,落实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杂费”,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民不致为了让孩子上学而贫困或债台高筑。

3、降低收费门槛和价格,使大多数农民能消费的起。近几年所兴起的耐用消费品以及与人们生活极其相关的医疗、教育、住宅、汽车等高消费领域,其价格与收费门槛仍然过高,有的收费标准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宅等方面,人们对现行的消费标准又不得已而从之。因此,下一步,首先在教育、住宅等方面,对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的部分要合理降低,能规定收费上限的要予以明确,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乱收费的监管力度,严控超范围、超标准收费。其次在医疗、汽车等特殊服务、特殊商品方面,要合理地降低商品、服务价格,使老百姓能够在这些方面都能消费的起。

总之,在研究促进消费需求和调整消费结构的对策措施时,要根据我市目前农民已形成的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这一实际,并把握不同群体消费需求走势,着力启动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力度,主要应以稳定收入和改变其心理预期为主。对中等偏上收入者,可用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一部分人向城镇转移,鼓励他们首先购房、买车;对中等收入者,可增加其文化娱乐消费;而对中等偏下收入者,则可增加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

整个调查给我最多的感受应该是他教会了我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倾尽全力去做一件事,并且做一件事必须要有一个宏观把握,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

进行,保证后续工作的全面有序的开展。多多的集思广益,多多的考虑他的后续影响。

一大不足就是我的问卷做得不是很成功,我们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太过见简单化、死板化。有不少问题其实已经在我们设计者心中有答案,给被调查者的仅仅是一纸空壳;还有一些问题出现了重复的毛病。

上一篇:热烈欢迎院领导指导下一篇:(定)科研项目管理及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