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精选4篇)
1.《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篇一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1“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话、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或者“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之所以说很多课堂上的对话不是真正的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训话”,首先是因为一些课堂对话的开展并不是基于平等的对话,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强调的:“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原则。
而在实际教学中,对话的开展却常常违背对话的最基本的原则——平等,不平等的表现之一是对话双方关于对话的话题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等。学生也许用某种方式预习过课文,但其阅历和所掌握的资料的欠缺使他们能够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与之相反,我们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方式轻易地获得比学生多几倍的资料。因此,当我们和学生共同开始一次课堂对话时,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不平等显而易见。我们在明显占优心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很难与学生开展真正平等的对话,教师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显得很强势,拥有强势话语权。因此又造成了对话过程中的第二次不平等:我们会在一些看来平等的对话的形式的掩盖之下,见缝插针地进行“训话”,以显示自己的博学、权威、所掌握的资料的之丰富之充实;我们会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然后抖开一个又一个的包袱,在学生的赞叹声、新奇而饱含敬佩的目光中体会到所谓的“满足”和“成就”。这样的过程,我们能称之为“对话”吗?存在真正的对话吗?设想一下,如果每一次课堂对话开展之前,我们能和学生做到真正的信息对等——或者和学生分享同样丰富的资料信息(也许限于时间比较难以做到),或者和学生一样只拥有少量的信息(所谓裸读、裸备),那时候的课堂对话将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显示更多的平等与诚意?会不会更有生命力更真实?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花在写教案、找资料、做课件的时间也许不可胜数,但真正在“备”这一课的时间却少的可怜。真正优秀的教师,也许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经历中、在他的阅读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渗透着一种“备课意识”。正像有人说的:教学对话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而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为每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作为当代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多地在一种功利的备课观念下备课,我们缺乏向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沟通的底气和勇气,因此很多的课堂并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对话,而只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训话”和“伪对话”,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或者无效。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而在语文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文本的尊重的需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的要求、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语文课堂有一些必要的预设。
对话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与课堂预设的计划性和封闭之间有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课堂上的对话成为了一种“审问”,只不过是有了精致华美的包装而已。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性与对话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2我余文森阅读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后,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从中能学到很多,了解了自身的缺陷,发现了自身的问题。通过阅读《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使自己能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生活中去。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的教学、优质教学,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会了才有乐趣这三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任何好的教学都是有意无意遵循了这三条规律。
首先是“先学后教”,也就是以学定教。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要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律、规则。当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学习阶段的时候,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在我的教学过程,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短,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独立地思考问题。我应该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要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集体智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同时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然后是“先教后学”,也就是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时,也就是学生还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导,边教边学,但教师的着眼点不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没有贯彻边教边学,以后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法,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都值得我去认真的学习体会。
最后是“温故而知新”,也就是学会了才有兴趣。没有故哪来的新,这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识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温故而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容易了,学生就能学会。因为学会了,学生更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相反,如果学生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在我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温故而知新,及时复习巩固之前学习的内容。
总而言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阅读《有效教学十讲》,我有了不少收获。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高效,杜绝负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知识技能是学科的躯体,过程方法是学科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科的“灵魂”。今后要努力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做到教与学相结合。
2.有效教学十讲 篇二
有人曾问我们,在你的课堂生活史中,你有过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的时候吗?你有没有体验过课堂气氛很好的经历?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
读了《有效教学》第六章和第七章后,更加明确了课堂氛围的重要性。辅助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处理学生心理或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的行为。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可以从内在需求、外在诱因、中介自我调节和归因等几个方面入手。而课堂强化基本策略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常用的课堂强化术有六种:言语强化、飞言语强化、替代强化、延迟强化、局部强化、符号强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课本知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让情感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春风化雨般的自然状态下受到美好情感的感染,引起心理共鸣,从而激发学生良好情感品质的形成。如:在学习初三思想政治活动课“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时,学生在阅读这部分内容中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一个个数字、一段段描述的同时,就会油然而生出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时,知识的传授和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就能达到互相交织,水乳交融的和谐。
以知识为载体进行情感教育,最大好处是使情感教育有理有据,不空洞,学生容易信服,不易产生心理上的逆反。又如:初三教材中有一段介绍爱迪生发明电灯过程的材料。通过学习这段史料,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道路是坎坷的,它需要攀登者的奉献精神,任何怕辛苦,想走捷径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就要勤奋刻苦的观念。此类事例,在课本中俯拾皆是,这些思想性极强的内容,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情感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契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的任务外,还有一个“管”的任务,也就是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一活动即为通常所说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的任务比较复杂。一般认为,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等;课堂环境管理是指对课堂中的教学环境的管理,包括物理环境的安排、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课堂纪律管理指的是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等活动。
班级的性质也影响着课堂管理。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如有的班级本来就比较优秀,对于这样的班级,教师可以利用其固有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侧重于让学生自控自理。而对于那些纪律相对涣散的班级,教师则要更多地发挥权威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监督和指导。因此,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掌握班级集体的特点,运用促进和维持的高度技巧,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3.《有效教学十讲》读书报告 篇三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浙江省临安中学 赵秋芳 内容摘要
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从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处理教学关系、新课程教学改革和校本研究四角度,阐述了有效教学的十个方面,为我们突破课堂教学的困境,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关注学生 关注个体
有效教学,是每个教育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分析,一个个深入浅出地讲解,道出了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忙碌一线的教师来说,真有久旱逢甘霖的感觉。
余教授的十讲感想把沉睡在教师心中的梦想与激情激发起来,让教师和学生在充满灵性的课堂中学会构建精彩!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最终愿景。
一、这是一本值得研读的著作,它的特征和贡献在于:
(一)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凸显有效性
1.深刻认识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是本书的主题,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者的共同追求。
围绕着有效性研究,第一讲、第二讲、第六讲阐述了具体内容。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等方面展开。第二讲教学的生成性从新课程为什么凸显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生成误区;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第六讲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从第一条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第二条铁律“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第三条铁律“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等方面展开。
2.正确处理教学关系
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围绕着如何处理教学展开。第三讲三维目标从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怎么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怎样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展开。第四讲教学情境从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有什么意义;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哪些误区;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等方面展开。第五讲教学关系从学生究竟具有哪些特性;教师的态度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等方 1 面展开。
3.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多种学习方式
主要体现在第七讲和第八讲中。第七讲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从第一方面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第二方面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第三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第四方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等方面展开。第八讲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创新性等。
4.倡导校本研究
主要体现在第九讲和第十讲中。第九讲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分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第十讲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是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
(二)指导性强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有效,有效又在于课前的准备及课中的智慧。余文森教授在此书中用丰富的案例,浅显的语言,诠释了打造有效课堂的方式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
1.明确什么是有效地教,什么是无效教学,便于教师把握
有效的教意味着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首先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综合性得以发展;其次发展应该着力于“最近发展水平”;第三发展的机制有两种,预设性的发展和生成性的发展,两者都要关注;第四发展的时间,要树立一种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理念;第五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本人也应该得到发展[1]。
余教授梳理出无效和低效教学的五个表现:第一三维目标的割裂;第二教学内容的泛化;第三教学活动的外化;第四教学层次的低下;第五预设与生成的冲突、对立[2]。
第一、三维目标的割裂,特别是如果离开了学科和知识,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那么这个过程、这个方法就没价值,“贴标签”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而不是从教材内在去提炼、升化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弥漫式的、渗透式的,最佳境界应是“润物细无声”式。
第二、教学内容的泛化,新课程在老师身上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用教材教,注重向课外、向生活拓展、延伸、甚至跟其他学科进行相互的渗透和关联,这是很大的一个进步。但是,这又可能出现教学内容的泛化、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特别是过多地强调联系生活、一味地拓展延伸,学科本身特有的价值得不到突显。
第三、教学活动的外化,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学生自主建构,教师的价值引导,是教学的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合作不能是走过程,而应该是分享彼此的经验、思考和智慧;探究有形无实,有探究的程序、形式,但是却没有真正的问题意识,缺乏思考深度,这就是有人批评的课堂教学有温度、无深度。
第四、教学层次低下,维果茨基把学生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都应该由学生 自主来解决。
第五、预设跟生成的冲突;生成太泛,无边际、无中心、无关键,就不是有效教学。2.指导教师优质教学的方法,便于教师实践。
关于“怎样从无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余教授指出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从“闷课”走向“活课”,让学生动起来,让教材也变得活起来;第二、学生是否在进行优质学习,五个方面可考察: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要倾听、发表、互助)、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教的五个维度:有思想、有智慧、有激情、有个性、有文化品位。
并指出实际对策:第一、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清晰,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第二、注重学科特色;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维和交流讨论,要强调深度;第四、提高教学的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来教;第五、预设跟生要统一[3]。
二、我的个人体会
怎样打造有效课堂?通过此书,我做了如下概括:让“有效课堂”理念深入自己的思想灵魂,让孩子做课堂的主人,时刻准备好课堂预设,对课堂生成要机智地应对,让生成符合孩子心理,贴近文本主旨。让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中得到综合地再现,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自然地达到“三维目标”。创造积极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通过认识学生、认识学科来实现对孩子的真正关注。
(一)关注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我们提高有效教学的根本前提。
关注学生,关注个体,这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没有这做指导,所谓的有效教学就不能提高到一定的层次和境界。我们的课堂,必须让孩子成为主人。
余教授说,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我们工作的起点,也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所以我们要从认识学生开始。[4]余教授在书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学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向师性”和“独立性”。细细想来确实如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我是学生,我要学习,我要听老师的教导。尤其低年级孩子,更是想要通过自己的良好表现,得到老师的夸赞。学生的潜意识里的这种向师性,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教师好好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对学生是一种非常好的督促与鼓励。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这种“向师性”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更要向我们的学生学习,严于律己,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不要让学生丧失了“向师性”。向师性一旦丧失,教育学生就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其次余教授告诉还我们,学生都有一个共同心理---无论自己的成绩好与坏,希望得到老师特别的关爱与照顾,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想让老师多看自己一眼。学生如果感到某个老师对他有偏爱,他心里会偷着乐的。对学生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关爱的目光,一句温暖的话语,满足了我们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这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确实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认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具有独立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依赖性或者依赖感,但是不管学生怎么依赖老师,也不管学生怎么缺乏“个性”,每个人都具有独立性[5]。学生是独立于老师之外的完整的一个人,不论身体、大脑,不受任何人的支配与左右。学生学习要靠自己的感官来学习、思考,消化、吸收知识,增长自己的智慧,教师想替代也替代不了的。教师只能引导、鼓励学生学习、观察、思考。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学生生身上,意识不能强加,知识也不能强加。学生学习也是有一定独立性的。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希望老师多讲,自己可以解答的问题就不希望老师多提示。这样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了解学情,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学生需要老师做提示,做到心中有数。千万不要再抱怨课时不够,内容多,讲不完。
教师要在备课时下功夫,就一定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哪一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孩子从出生起,就有很多东西是通过他独立学习而得到的,不是我们学校交给他的,而且即使是学校交给他的知识,也需要借助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才能被他真正领会和掌握。
教师千万不要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抑学生的独立要求,会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
了解了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是我们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二)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是追求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钻研教材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教学永恒的主题。任何不钻研教材、不把握教材的教学都是盲目的。没有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任何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都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我们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来钻研教材。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有效备课。
怎样才能算是有效备课呢?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有了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还要备学生,即必须研究学情。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不尽相同,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尽量符合学生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所以老师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对掌握较差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尽自己所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收获,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关注学生,关注个体,让自己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改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书中提及的观念、做法、建议、以及教学中容易被老师忽视的问题很多,我们如果在教学时得以重视、借鉴,必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2][3][4][5]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秋芳:
你好。我很不忍心和你说,“这次的文章不能通过”,因为我知道你很忙,但真的很遗憾,我没法让你通过。有这样几个问题我必须和你说:
1.“摘要”应该是你文章的主要观点,但你的摘要只有对余文森教授著作的介绍,而没有你自己文章的观点。这不符合要求。
2.写文章必须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必须有材料支撑。我们常常说,写文章就是用各种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能够立得住的,这就是所谓论证。但是,你文章的“
一、(一)部分”却没有用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换句话说,文章的各部分标题和材料之间似乎并没有显著的联系。你可以再认真地读一读自己写的文章,看看标题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你在标题下只是非常简单地说了这本书各讲的大致内容,人们并不能从中感到这些内容和你的标题之间的关系,也不能体会为什么你就能提出这样的观点。
3.写读书报告,不要简单地分成“内容介绍”和“个人体会”两部分,这种写法不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做法。
4.文章中的每个标题应该好好推敲,因为它起着“引领”读者的作用。更要提及的是文章的标题后怎么可以用冒号呢?
其他的一些问题我以“批注”的方式直接写在了文章的边白部分,供你参考。读研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尤其是在职读书需要学习者付出相当的努力。你和益君都很认真,这是让我非常欣慰的事情。也许正因为此,我才一遍一遍地和你们交流(我知道,有的老师并没有这样做)。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可以由不知到知、不能到能、不擅到擅。当然了,这会使我们双方都很辛苦。
为了让你更好地体会读书报告的写法,我找了一篇刊物上的文章供你参考,相信你能从中体会出读书报告究竟该怎样写。
顺祝好。
4.《有效教学十讲》学习心得 篇四
生日之际,收到吕主任送的一本书: 《有效教学十讲》。扉页上吕主任的寄语让我既感动又倍觉激励,我决心好好研读这本书。
该书的作者余文森教授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家。他长期致力于课堂教学与校本教研的研究,针对课堂教学改革和校本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他撰写了多篇有关论文,并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他的报告很受中小学教师的欢迎。这本书就是他的关于课堂教学和校本研究的论文和报告结集而成。
看这本书,我对教育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英国文豪萧伯纳说:“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愿与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和优质教学
原来一直简单地认为,只要我上的课能让学生愉快地学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我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然而看了书中的论述,不禁为自己的肤浅汗颜。余教授指出: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方法,进入某种过程,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应该是每个教师都会想到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怎么衡量呢?最基本应做到的就是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自觉自愿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前提。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学也应使教师本人获得提升。我觉得有一个词能够很好地概括这个意思,即“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为了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必须不断自我充电,从而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关注学生,也关注自己,能够自我提高教学的调控和分析能力,日益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余教授有一句话非常鼓舞人心:教师不断从教学当中获得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这是教学最根本的吸引力。
对有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以后,我发现要实现有效教学并非易事,我们正走在有效教学的路上,或者某个时候曾经达到过。学无止境,优质教学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余教授指出:优质教学一定是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优质教学的定位是:优质,高效,高境界。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有思想。教师要有思想,对教学工作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二、有智慧。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启迪学生。三、有激情。教师有激情才能够带动学生走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情境中,并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四、有个性。教师要经过长期的打磨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五、有文化。有文化有品位的教学,就是高层次,高境界的教学。
二、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及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美舍的英语教学的特色之一就是课堂上注重情境的创设和新知的导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的体会是创设情境能够让孩子们更自然更愉快地学习新知识,记得更牢固。书中对此做了更详尽的解释和陈述。情境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余教授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情境的作用就象是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就容易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情与理性,以及旧知与熟知的沟通和转化,从而使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和有趣。书中关于情境的创设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提示,就是情境的创设必须联系生活,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生活也是“汤”,枯燥的知识,是很难被理解和吸收的,知识要融入生活中,才容易被学生消化。
关于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余教授作了五点归纳:一、基于生活。即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挖掘利用学生的经验。二、注重形象性。首先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其次应该是形象具体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三、体现学科特点。即紧扣教学内容,凸现教学重点。四、内含问题。内含问题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五、融入情感。这一点引用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最为贴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如何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也是我们美舍的一大教学特色。我在美舍执教有一年了。这一年当中,我从起初被动应付地写干巴巴的教学反思,到习惯主动地把课堂的精彩瞬间或教学尝试记录下来,我感觉自己受益其中。教学反思使我不断扬长避短,改进工作。至于如何写教学反思,我总是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写什么。今天写课堂中出现的精彩小插曲,明天写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所采取的措施……看了书中的论述,我才知道反思有这么多门道。
余教授说,自我反思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默默耕耘,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他永远无法实现自我发展和真正超越。自我反思不但能够提高教学经验的质量,还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就教学工作而言,依据反思所涉及的教学进程,可将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师的自我反思又可以从教学实践、理论学习和相互借鉴三个层面展开。我们通常所作的教学实践的反思应立足于以下三点:一、总结成功的经验。每一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或者有收获之处,长期积累下来教学经验必将日益丰富;二、查找失败的原因。教师应本着豁达的胸怀,无论教学设计得如何完美,课堂教学如何精彩,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三、记录学生情况。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寻求解决的方法,有利于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自从看了书中有关自我反思的 篇章之后,我写反思不再随意而为之了,每一天,我都做到在反思中记录收获、不足和学情。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推荐阅读:
学习有效教学十讲感想10-07
《有效教学》读后感 2018110-23
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读后感09-09
《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读后感10-09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11-28
有效教学、有效提问12-14
有效备课才能有效教学12-25
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08-03
《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的学习心得及教学反思12-18
体育有效教学总结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