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17篇)
1.《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 篇一
《小石潭记》说课稿
兴国第七中学 王文杰
尊敬的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它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作者对景物的描绘肖其貌,传其神,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这一单元是本册课本的第二个文言文单元,选入了四篇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编入这类文章意在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同时能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触摸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脉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教学目标 教学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游记散文的兴趣和能力,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对游记散文的欣赏能力。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它又在“实施建议”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根据课程、单元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我预设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①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乐、尤、以、为、参差、可、斗折蛇行、凄神寒骨、居。②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永州八记”,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的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重点:学习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原因,并尝试将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以致用。
4、教学时间:2课时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文言文教学中选择学生需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既要“求活”又要“求实”。
因此,我选择了老师启发引导下的“自主式学习模式”。这种自主式学习着眼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活动体现自主性,教师活动重在激发思维性,课堂在于问题探索、交流、生成。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整体思路是:自主预习——导入新课——朗读积累——品读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
本文由于时代背景遥远、文言词汇艰深、作者寄予于景的感情难以把握,因此设计了自主预习这一环节,消除阅读障碍。
●自主预习:
熟读课文及《永州八记》中的有关文章(下发《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西小丘记》等文章)疏通课文,圈画重点疑点,做好自学笔记。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自主选择以下研究任务:
●诗文组:搜集关于柳宗元的诗文,并选出一些诵读,向同学推荐。
●资料组:搜集有关柳宗元及作品《小石潭记》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准备交给学生做,可一举多得,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学会自学,学会合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文化名人。他因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的内心十分郁闷,因此,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评价柳宗元,他说:“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走进他的《小石潭记》。
(因为这段导语不仅提示了写作背景、文章内容,暗示了作者情感,能为学生学课文作背景、情感铺垫,而且语言很有吸引力,余秋雨的深情评述,易感染学生。导入语亲切,像导游一样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
(二)朗读、感知、品悟
古人云:“三分诗文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所以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朗读环节。
(设计意图:在多重对话中理解文本:学生通过四个层次的朗读、品味语言和文本进行对话;通过体味柳宗元情怀与作者进行对话;通过有创见性地探究与生活进行对话;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在多重对话中达成教学目标。)
1、字正腔圆地去读——读准、读顺
这一环节分为三个步骤:
①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顺文章,不打疙瘩。
②示范朗读。老师声情并茂地地配乐朗读课文。
③全班齐读或推荐朗读好的学生读。
(设计意图:因为这篇文章的生字难句、多音字较多,学生难以读好。示范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熏陶感染,初步领略文章的文字美、情景美,尽快进入自主朗读的状态,同时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
2、有板有眼地读——理解、积累
(1)结合注释,读懂文意。(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
(2)理解积累重点词
(设计意图:解决语言积累问题,养成“眼到、手到、心到”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3、带着思考去读——品读、悟情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主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柳宗元情怀与作者进行对话,在主问题逐层推进中实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进经典,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1、主问题一:柳宗元在小石潭与“自然相晤”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达成情感价值观教育目标。同时,为后面的“悟情”做了铺垫。)
2、问题二: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如何?说说你的理解。
乐——凄(清、寒)
追问:从哪看出了“乐“?又从哪看出了”凄“?
②讨论: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呢?
(插入作者的相关背景来理解体会,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
3、主问题三:小石潭是柳宗元吗?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提高学生品评文章的能力。)
4、怀着回味去读——诗意、情味
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令人向往。《小石潭记》这篇文学作品,也是一件艺术品。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观赏这副作品,用自己的语言展现相关的画面。
1、结合课后练习(二),品读第二自然段,用优美的语言复述这种景致。当堂展示评价。评价中对学生复述中“精确的词语、形象的修辞、合理的想象、凄美的意境”作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在 “言文并重,文白穿梭”中读得有诗意,读得有情味。)
2、齐读课文,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怀。
(三)作业
课外作业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运用、反馈和延伸。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诵读是内化的过程,赏读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更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2、推荐阅读余秋雨《柳侯祠》或《永州八记》中的其他篇目。
吕淑湘曾说过:“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为了更广更深地走进柳宗元,让学习成为一个延续的过程,让学生带着欲望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欲望走出课堂。所以设计了第二个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小石潭记
2.《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 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 构建和谐互动的教学平台,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使其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考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 提高语文素养。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突出感悟与积累) :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如坻、堪、邃、以、其等。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把握文章抓住特点状物、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突出文本性、学科性、综合性) :
1.品析研读, 探究文脉及手法。
2.合作交流, 赏析语言及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突出鉴赏与运用) :
开展综合性学习, 欣赏文章优美隽永的语言, 学会“知人论世”, 培养感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认识小石潭的美, 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文章幽景中渗透出的“凄”情。
[教学手段]
朗读感悟、讨论点拨、拓展延伸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语境, 激发兴趣
1. 导语设计:
同学们, 我国唐宋时期的文坛上有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的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堪称一绝。今天, 我们来到小石潭边, 会一会这位文豪, 他就是———柳宗元。
2. 多媒体显示柳宗元简介及写作背景。
二、反复吟诵———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1. 学生自由读文, 注意弄懂重点字、词的含义。 (力求准确、流利)
2. 录音范读, 欣赏小石潭之美。 (把握节奏、语速)
3. 配乐朗读, 进而感受语言和情境。 (体会情感)
4. 联系《江雪》一诗, 深入领悟景中寄寓的感情。 (初步形成个性化理解)
5. 竞赛式诵读, 勾画优美的词句, 引导学生质疑、评析。 (合作交流)
6. 屏幕显示:
如鸣珮环、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明确:文章言简意丰, 好词佳句比比皆是, 值得我们积累与借鉴。
三、自由发现———个性多元, 提升能力
1. 你言我语, 话潭之美
绘声:潭水空明澄澈———清。绘色:潭树丰茂繁盛———葱。绘形:潭石形态各异———怪;潭身蜿蜒悠远———遥;潭岸峭拔多姿———曲。绘影:潭鱼轻灵欢快———乐。绘神:潭境清凉寂静———幽。
2. 探究交流, 手法之妙
(1) 正侧相映展示美。如写水的“清”:以水声清脆、水色清冽、树木长势正面描绘;以鱼影、潭石侧面衬托。
(2) 生动形象描写美。如写鱼的“欢”:“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用拟人手法把鱼的活泼、富有情趣写得栩栩如生。又如写溪流:“斗折蛇行”, 展现溪身曲折;“明灭”一词, 写出遥望溪身半藏半露, 饶有画意。
(3) 动静结合互衬美。游鱼的“动”与潭景的“静”, 展示了石潭与众不同的美。
四、亮点寻踪———巩固知识, 积累应用
1. 用“清”字构词。 (竞赛式)
屏幕显示:清新、清凉、清秀、清脆、清澈、清幽、清冷、清寂、清凄……
2. 从文中任选一处, 用上含“清”之词, 造个句子。
例如:如鸣珮环, 水声清越;下见水潭, 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 景物清秀;斗折蛇行, 潭境清幽;凄神寒骨, 潭石清冷……
3. 品读精彩语段, 思考探究:
文中的“景”与“情”;文中的“乐”与“凄”。
(1) 感受人物之“乐”。作者“乐”从何来, 请从文中找出“乐”。
明确:第一段“心乐之”, 直接写乐;潭清树荣, 间接写乐;第二段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也是体现乐。
(2) 体会人物的“悲”。作者眼里:潭清、鱼欢、景秀, 让人乐在其中, 可字里行间分明透出另一种感受———“凄凉”。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忧郁的句子。
明确:第四段中的“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寂寥无人, 记之而去”。
(3) 探讨交流, 明确:景奇———地偏———时久———无人发现;满腹韬略———受屈遭贬———无人重用。
(4) 归纳:一切景语皆情语!先前之“乐”是短暂之乐, 是苦涩之乐。作者极力刻画石潭的幽景, 正是烘托自己寂寥落寞的心境。
五、拓展延伸———举一反三, 回应文本
1. 出示《永州八记》其他篇章, 配乐吟咏。
2. 穿越时空, 对话柳宗元。
假如能穿越时空的隧道, 回到久远的大唐年间, 你最想对柳宗元说些什么? (从劝勉、安慰角度点拨)
3. 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者很多, 举例说说他们是如何面对逆境的。
(如李白、刘禹锡、王安石、辛弃疾、苏轼、范仲淹、曹雪芹等)
4. 观察你所熟悉的某处景物, 写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3.《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文本特点;课标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83-1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他的《永州八记》一改魏晋以来游记文学重客观描绘,轻主观感情的倾向,将自身境遇和情感融入自然风景的描绘之中,为山水游记散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作出了成功的范例。《小石潭记》是其代表作之一,柳宗元对水声、潭形、水质、游鱼、溪身、岸势等描绘,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愤、抑郁之感,笔者认为把握小石潭“景”的特点和作者“情”的变化、归宿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中心目标。
本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从两个维度加以考虑的:首先是从文本特点的角度出发,把握古代游记散文的共性;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单元学习目标,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将以上两方面综合后,联系学情实际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一、基于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文本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山水游记,游为踪,景为象,感为魂;内容的复杂决定了表达的复杂,作者往往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达情感或发表议论,借景抒情和借事说理是常用的两种写法。《小石潭记》一文以游览小石潭的行踪为明线,以作者内心由“乐”而“忧”的变化为暗线,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作者被贬的凄苦、愤懑、抑郁之情。作为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借景抒情的典范篇章,准确、深入地把握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和与之相应的作者感情的隐晦变化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我们要重点关注文本的两方面内容:一是文中极力描写小石潭水声之清脆、潭形之小巧、水质之清澈、游鱼之可爱及岸势之曲折,这些使作者的乐情来得自然,当作者短暂的快乐被深深的忧愁所取代时,我们便能体会到作者以乐衬愁的深沉感;二是文中描写小石潭凄清的氛围,让我们隐约体悟到作者不为人知、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抓住以上两点便不难理解作品主题,便容易走进文本和作者内心了!
《小石潭记》的教学,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对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借景抒情的写法有比较直观地认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提出语文课程中文本有“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四种功能类型,笔者认为本文教学应综合“定篇”与“例文”功能,既学透经典,又能推而广之。“例文”教学对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山水游记散文,从个别篇章中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规律性的东西,由“篇”上升到“类”,由“个别性”上升到“普遍性”,对其今后语文学习中解决类似问题有重要启发意义。
二、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单元学习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七至九年级文言阅读有这样的表述: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如何理解呢?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常见句式等积累是文言教学基本的和共有的目标;“感悟、运用、欣赏”是文言学习的较高层次要求,它们建立在准确解读文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而准确解读文本是有“法”可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去繁就简,剥离出文本中最核心的学习要素,注意规律性的归纳。就《小石潭记》而言,理解文本的要害在于把握景与情的内在关联,进而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脉络,抓住了这个牛鼻子,便有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2002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首篇文章,单元说明中指出:①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学习内容的共性)②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学习方法)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主要目标)不难看出,编者将“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作为一个核心学习目标加以明确,作为教师必须要围绕这一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同处本单元的篇目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几篇文章体裁都是游记散文,作者都有被贬谪的经历,又都寄托了或郁闷、或达观、或超然的人生态度。在把握全文基本思路的基础上,着力体会作者透过景物描写表露的情愫就应作为单元学习重点内容之一,并注意比较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处。
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编者提示的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师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教师不宜轻易另起炉灶。
三、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一些思考
1.文本的特点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出发点之一,同类文本的共性归纳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2.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说明是教学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之一,结合课标和教材说明确定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且在考试评价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语文教师要综合考虑文本特点、课程标准及教材编排、学情实际等因素审慎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课堂一定要有相对合宜的教学内容。诚如王荣生教授所说“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07).
[3]周健.中国古代散文主要类别的界定及其文体特征.语文学刊,2010(24).
4.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四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4、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由景入情、以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学习《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2、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4、学习生字:
篁竹(huáng)清冽(liè)卷(quán)石底为坻(chí)
为嵁(kān)佁然(yǐ)参差(cēncī)披拂俶(chù)而远逝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翕(xī)忽
三、古汉语知识:
1、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2、古今异义: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今常用义为“往”。
3、词语活用: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
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⑩、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
四、教师小结: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先叙写寻潭的经过,概写石潭的全貌。再写潭水与游鱼。接着写潭溪与岸势,最后写潭上人的感受交代了同游者。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教师小结:
人生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失落、抑郁、痛苦更是于事无补。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用灿烂的笑脸去应对挫折,不仅要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勇者。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3、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21、小石潭记
1、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2、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
3、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4、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5.《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五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6.《小石潭记》 教学教案设计 篇六
1、 理解文章内容
2、 体会作者感情
3、 品析文章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 互动序幕
师简介文章的地位及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互动扩散:讨论与交流课前预习表的内容
项目 发现 问题
题目
内容
情感
写作
学生将预习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并凝成焦点问题
三、 互动火花:碰撞与探究
师生共同交流,凝成对文章内容、情感、写作等方面的发现。
进一步交流存在的问题,将凝成的`问题进行探究、深化
四、 互动收获:共识与共鸣
教师从文章内容、作者感情、写作特色方面做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互动四环节的模式进行设计,教师根据课文的重点设计好课前预习表,给学生一些指向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阅读文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整个过程中参与讨论交流,碰撞探究,最后在不断的评价和整合中对文章的重点及情感方面达成共识,产生共鸣。让学生在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中,充分解读文本,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的目的,并在人文情感方面起到教育的作用。但由于本次是初步的运用互动四环节的理论来设计,虽理论上觉得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因设计的内容过多,互动扩散发散的方面太多,学生不能及时发散,影响了后面的互动火花的顺利完成,导致时间不够,未能形成共识,产生共鸣。因此,在以后设计时要注意发散点不宜过多,过宽。
7.浅析《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篇七
一.写景的角度
1. 绘声。如“如鸣佩环”是绘声, 绘出了流水清脆悦耳的特点, 令人心醉, 引人入胜。
2. 绘色。
如“青树翠蔓”是采用近义的色彩词直接着色。“青”与“翠”皆有“绿”意, 交互使用, 避免重复, 表现了树木的青翠葱郁。
3.绘形。如“卷石以为底……为岩”是绘石形, 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仄或平, 多姿多态;再如“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是绘木形, 或盖或绕、或摇或连、或长或短, 变化万千, 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又如“斗折蛇行”是绘水形, “犬牙差互”是绘岸形, 曲曲折折, 交互错杂, 形象生动。
4.绘影。如“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是绘鱼影, 反衬潭水清澈透亮, 日光艳丽明朗。
5.绘光。如“明灭可见”绘出了溪水流动中忽而明亮耀眼, 忽而又光彩全无的景象, 犹如飘动的火焰, 忽明忽灭。
6.绘神。如“似与游者相乐”绘出了游鱼活泼可爱、自由闲适的神韵;“悄怆幽邃”绘出了作者凄凉悲苦的神韵。
二.写景的技巧
1.点面结合。如写石, 先写全石, 然后写突出水面的坻、屿、嵁和岩, 由面到点, 有序地体现了作者的感知。
2.远近交错。在描写景物中先写近的清水、怪石、绿树和乐鱼, 后写远的岸势和水源。远近交错调动了人的视觉, 给人以强烈的镜头感。
3. 正侧结合。
作者正面写游鱼如在空中无所依, 侧面写鱼影倒映潭底。正面写鱼, 侧面写水, 明写鱼, 暗写水。以潭鱼的生动活泼, 反衬潭水清澈透明。
4. 动静交错。
“清澈的潭水”、“千姿百态的山石”、“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和“斗折”是写静;“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傲尔远逝, 往来翕忽”和“蛇行”是写动。景物动静交错, 妙趣横生, 给人鲜明生动的印象。
5. 虚实相生, 以实写虚。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是实写鱼游, 虚写水清, 以实衬虚, 描画清丽。
6. 情景交融。
作者借写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穆, 景中含情, 情中写景, 含蓄地渗透着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真实地抒发了作者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写景的方法
1.移步换景, 依次展示。
在全文中, 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 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 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作者开篇就描绘了小石潭的竹林、水声、水潭、水清、石头和树木, 寥寥数语, 景物如画。接着作者写了潭中水的清澈、游鱼的数量以及它们的投影和情态。这几笔, 明写鱼, 暗写水, 鱼水交融, 情味无穷。再次, 作者描绘了曲折的溪身, 交错的岸势。写远景半藏半露, 饶有画意, 富有诗情。最后作者移坐潭上, 写了小石潭幽深的竹林, 凄清的氛围。由此可见, 作者移步换景, 一步一景, 向读者依次展示了小石潭的绝佳风景, 让人流连忘返。
2.定点特写, 细腻描绘。
在第二自然中作者用特写的方法, 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 先后描绘了鱼的数量、鱼的游姿、鱼的影子、鱼的静态、鱼的动态和鱼的神韵。景物动静交错、虚实相生, 把游鱼活泼可爱、自由闲适的形神姿态刻画得生动传神, 惟妙惟肖。另外, 作者以对鱼的特写, 反衬水的澄澈透明, 令人拍案叫绝。
总之, 凭着深厚的写景艺术, 作者把小石潭写得情真意切, 栩栩如生, 美不胜收。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精品。
曾小红,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珠玑中学教师。
摘要:《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 其中的写景艺术值得我们借鉴。本文从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技巧和写景的方法三个方面入手, 拟对其写景艺术作一番探讨。
8.读《小石潭记》有感 篇八
首先我带领同学们朗读这篇文章。“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四面竹树环合,、、、”读着读着,我和同学们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沉述其中,如醉如痴。我们好比置身画中,住在人间仙境桃花源村。此所谓“环境宜人,秀色可餐”。又好像催眠师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清净所在。古人虽说生活条件可能苦些,但能生活在这样的美好环境中,也不枉人间走一遭。
下课的铃声,又把我们送回了现实中。关于环境问题的报道再次地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上海市大地下沉,地面断裂,上海市从1921年到1965年市区总共沉降了1.69米,为减缓市区的沉降,人们采取了往地下100米到300米的含水层回灌自来水。某些人说回灌的是净化后的干净水。可信吗?只有天知道。”采取这种办法,每年将耗资上亿元,而换来的成果是每年少沉降1毫米,且后害无穷。真是高楼竖起来,地面降下来。
“广西龙江发生了水污染事件”苏南遍布生产蓄电池等的中小企业,排放的硫酸和重金属不断渗透到河水和地下层。
“房地产开发,创造了大量的垃圾”“空气污染使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剧增。”此类人祸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不胜枚举。按照原国家环保总局做过的研究折算标准,我国2011年仅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将达到2.35万亿元到2.82万亿元。
环境污染每制造1块钱的利润却要花60块钱来治理,还要花15块钱去看病。
试问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什么?
试问我们生活是为了幸福,还是为了享受痛苦?
清醒一些吧!少一些贪心吧!多一些平常心吧!
请让我们把幸福美好健康多留一些给我们的后代吧,美好的地球也有他们一份,我们是不能恣意破坏的。
9.《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篇九
莫海云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讲授这篇课文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一、熟读课文,初步读出作者的感情基调;
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难点是对实词的理解,以致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因此文言文教学加强对文言文词语的积累,有助于课文的理解。为了扫除文本理解的障碍,授课之前,我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提出了几点预习的要求:⑴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朗读几遍。⑵对照注释翻译古文将不懂的词语做好标记。⑶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及其写作背景。
新课程中对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教学建议是:“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在中考的指挥棒下,不少语文老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方法,串讲法不是不好,就是很容易犯满堂灌的毛病,这次《小石潭记》第一教时的公开课,我虽然不是满堂灌,串讲虽然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但我觉得我讲多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未能很好的培养。这篇课文译文是教完了,从学生做本课的练习来看,学生似乎对这篇课文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当我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训练时,出了一道《师旷问学》翻译题,其中翻译“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学生译得就不是很好。
我反思自己文言文教学,深刻认识自己把文言文的翻译错误的理解为“说文解字”,苛求“字字落实,句句串讲”,使学生的翻译能力止步不前,学生变成了记忆库。这样的教法慢慢会扼杀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埋没学生的智慧与个性。上了这堂课,我意识到串讲法适合初一低年级的学生,上了初二,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教师应懂得放开手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进行译文训练,然后派小组代表发言,并以竞赛形式进行,学生译得不好的,教师进行适当地点拨。我想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讨论中,品味古人优美的语句、崇高的思想,在探究中,课堂的思维才得已生成,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就能调动起来。
10.《小石潭记》教学稿 篇十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11.《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继承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对山水景物进行了纯客观的描写。他的山水游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愚溪诗序》),“这种自然美是通过对事物洞察幽微的细致刻画表现出来的”。他善于观察,长于刻画,用极其优美、凝练、精致的语言,又带着怜物伤己之心。将弃于深山野岭中的景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写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在他的笔下,自然山水是那么纯净。那么奇特,那么多彩多姿,那么富有灵性!水,有涧水,有潭水,也有溪水。这些水或平布石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石涧记》);或奔流而下,“流沫成轮,然后徐行”(《钴镯潭记》);或因地势、流速的差异,呈现出“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袁家渴记》)的特点。石,有横亘水底之石,有负土而出之石,园林之石“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山野之石则“涣若奔云。错若置棋,怒者虎斗,企者鸟厉”(《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形貌态势各不相同。至于林木山风。更是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小石潭记》中的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120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日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确实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文中写潭、写树、写水、写鱼。写潭之源头与岸势,无不生动、细致,极力突出景物的特点。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二、发展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它不是只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而是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在客观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心境。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使山水游记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
在唐人中。柳宗元于山水别有深情,但他的深情。是一种熔铸了整个生命的深情,而绝非王、孟式的闲适。柳宗元一面歌哭,一面寻路,将自己悲苦的生命感受和生命情怀完全融入到了笔下的山水中,山水抑或就是他的全部生命!法国当代美学家雅克·马利坦说:“自然在某种程度上是走进了人的血液之中,并同他一道吐露自己的情怀。”林纾说:“记山水则子厚为专家,昌黎不能及也。”“不能及”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韩愈没有柳宗元那样深刻的生命体验。
《小石潭记》中的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沉重的打击并没能摧折他的人格和素志。在《永州八记》中,作者用精练的语言、入微地描绘了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渗透其中。“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达到了思想与艺术l的完美统一。这些精美的山水游记,语言清新。既描绘了秀美的自然山水。使其各具特色,又在其中蕴涵了作者自己的心情与政治遭遇,是柳宗元作品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部分。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审美体验的结晶。
作者在永州作《与李建书》中说:“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出游带给作者的只是片刻的欢乐,遭贬的悲愤抑郁不时涌上心头。在作者看来地处偏远的永州山水与自己颇为相似。因此永州山水中就有了柳宗元的影子。作者选取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作为描写对象,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著却不为世用的悲剧命
运。如《小石城山记》中写道:“这些山水‘不列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人生体验,作者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同病相怜之感。《钴鉧潭西小丘记》则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借题抒情,自伤不遇。在《钴鳃潭西小丘记》中,他这样写道:“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潜潜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深邃幽寂的环境,适足以安放作者凄苦的心地,使他在自然美中获得暂时的忘却,以虚静的心神。达到与自然的合一。展现出一种如雪天琼枝般的清冷晶莹之美。
此外。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他多次体验并表现了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境界。置身于“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境界之-中。审美的主体与对象已完全融合,从而获得一种忘怀一切的自由感。一种奇特的精神愉悦。可以这样说。人生境遇越是悲苦不幸。对山水就越发亲切。对山水的体验也就越发真切深入,对柳宗元来说尤其是这样。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秋。他游览永州法华寺,在地势高峻的西亭上发现西山景色殊异,于是即刻前往探寻,登上西山之后,种种至真至美的景象尽收眼底,他只觉得“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与浩气相融。与天地共游,诗人已完全沉浸在山水审美的极境中。于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人。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同上),他意适神畅。泯忘物我。与大自然已浑然为一了。此后,柳宗元又连续游览。探寻到了多处奇妙的景致:有使他“乐居夷而忘故土”(《钻镯潭记》)的钴镯潭,“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潜潜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鈷鉧潭西小丘记》)的小丘,“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的小石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袁家渴记》)的袁家渴,“风摇其颠。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石渠记》)的石渠,“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石涧记》)的石涧,“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小石城山记》)的小石城山。可以说。正是永州奇丽的山水慰藉了柳宗元孤独悲苦的心灵。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使柳宗元暂脱尘世烦杂的纠缠。
12.《小石潭记》说课稿 篇十二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 (下) 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新教材入选这篇文言文, 旨在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引发学生学习古代散文的兴趣, 品味古代文学作品的美。作者生动、细致, 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修辞手法,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的“阅读浅显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
1. 认识目标: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落实字词, 熟读成诵。
2.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独悲凉的心境。
4. 教学的重难点:体会作者孤独悲凉的感情, 积累文言虚、实词。
三、说教法及学法
1.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气氛, 创设情景、指导朗读进行教学。
2. 学法指导:
启发、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感情地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轻松、愉快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四、教学课时
教学用时为1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中, 我分为五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 借助影视渲染, 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我先这样导入:“同学们, 你们在心情郁闷的时候是如何度过的呢?寻找过美丽的风景点去消遣吗?今天就让我们同一位古人一起去欣赏美景———小石潭。”然后, 我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小石潭》片段剪辑, 并对某些画面进行定格处理。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 展示出美丽的小石潭风光。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 帮助学生“神入”情境, 为精品细读创设意境, 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拨动学生喷薄欲出的情感。】
第二步, 自主研习古文, 领略文学魅力
我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然后思考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借助注释理解, 也可小组合作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字词, 读准字音, 读通节奏, 读顺文意。】
第三步, 锁定难点探究, 突破重点学习
因这一环节是重难点, 我设计了6个小环节。
1. 多元朗读。
我提出阅读要求后, 让学生再次精读课文, 以读代讲,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节奏, 读顺文意, 读中感悟, 领略文章之美。然后, 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 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多元化解读, 让学生读中感悟, 领略名著风采;真切体验, 走进精品画卷。此外,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自我理解, 丰富情感体验。】
2. 探究质疑。
我问学生:作者到小石潭是欢乐还是凄苦?为文章改名如何?如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 怎么样?学生圈点勾画问题后, 进行师生、生生互动对话。
3. 拓展教材。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并请一位学生配乐朗读, 其他学生用笔画出想象中的小石潭。
4. 与作者同游。
在学生对课文已经熟悉的基础上, 我对学生说:“小石潭的美是文字无法穷尽的, 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现在, 我请所有同学做摄影师, 去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同学们一定要忠于原著, 把握镜头, 找出变化的景点。”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教学小环节中, 我锁定重难点, 采用多种手法,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效梳理, 让课堂成为思想流动的“T台”。】
5. 课堂练习。
找出心怡景物, 展开想象, 进行描写。
6. 背诵课文。
在让学生背诵课文时, 我说:“柳宗元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用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 把小石潭描绘得如此优美, 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清代王国维先生说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让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现在, 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篇课文。大家在背的同时, 可以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设计意图:这两个小环节, 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步, 追忆文化脉络, 激荡时代情感
《小石潭记》的山水画卷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历史上还有哪些文人用文字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 (我提示学生:李白、王安石、陆游等等。)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回顾本课要点,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已读过的古代诗文, 拓展延伸学生的知识面。】
六、说课堂总结
文章写景, 且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作者在移动变换中, 引导我们观赏小石潭周围的优美景致, 像是观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 物境、情境浑化无迹, 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寄情山水不是目的, 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 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才是真意。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 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作者在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 有定点特写;有简笔勾勒, 有浓墨重彩;有动静相生, 有化静为动;有正面烘托, 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 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 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 间接接触社会, 丰富人生阅历。
七、板书设计
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情景交融
游踪清晰的风光丽影———移步换景
13.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篇十三
初三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习惯,易于在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方面进行启发与引导;但由于接触文言文还不够多,他们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丰富,文言文学习方法及技巧还比较生疏。而《小石潭记》虽是一篇美文,值得赏析借鉴的地方很多。但文中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是教学的难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课前预习时读,课上自读、听读、挑读,在熟读扫清字音障碍的基础上疏通、积累、感知作者的情感,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疏通、积累的习惯,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设置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互动中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目标具体,评价及时,做到了目标、内容、评价的一致。 因为是第一课时,我以扫清字音、字义障碍,感知作者情感为切入点,确定了四个学习目标
1、扫清“悄怆、佁、坻”等字的字音障碍,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采用先自主疏通、后合作释疑的方式,疏通文意。
3、辨析、积累“以、可”等一词多义及“凄、斗、西”等词类活用。
4、能够找出体现作者心境的语句,结合课前查阅的背景资料,领会作者的情感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整个教学过程紧扣这四个目标展开,学生每完成一个目标,我都会通过检测、提问等方式及时评价,做到心中有数。四个目标完成后,我又通过巩固练习对学生进行综合检测。应该说,学生对这节课所学清清楚楚。学会了什么,哪个环节还有欠缺明明白白。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疏通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小组讨论,仍无法解决的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在疏通的基础上,我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辨析、积累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通过检测发现
学生掌握的很好。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比以往的串讲效果好得多。在感悟作者情感、领会寓景于情的写法一环节,我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研讨,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由于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目标的达成,致使有些环节考虑不周。如在问题的设计和教学各环节时间的分配上把握不够准确。主要表现在问题提出后,不同层次学生理解接受的差距较大;课堂上留给学生交流探讨,呈现个性化研究结果的时间不够充分。
另外我在课堂上的语言方面还有待提高。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的提高,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该成为一种自觉地追求。我们是教师,话说好了就会让学生感到无比的舒适,从而产生美感,会大大地缩短教师与孩子们心灵的距离,会在课堂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深深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才会对其所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语言艺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他的话更易感染学生,学生也更容易进入他的课堂中。
14.《小石潭记》教学设想 篇十四
一、课外自读
1、探究作者身世了解作品写作背景:
关于作品的写作背景,课文下面有一段一百多字的概括介绍,但对柳宗元的才华、抱负以及政治上的作为和遭受打击后的怨愤却没有作具体介绍。让学生在课外对以上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对于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寄情山水的初衷,领略作品凄清幽美的意境,感悟作品中突如其来的凄凉忧伤之情,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他的山水游记》,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人物形象。
2、自主感知课文指点阅读方法:
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中逐字逐句串讲的弊端,提高古典诗文的教学效率,我一贯注重对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放手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自主阅读,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重在把握文意,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第一感受。在本课的预习作业中我也贯彻了这一要求。同时,为了落实单元学习目标 “了解游记的特点和阅读游记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我要求学生按课文后“方法技能”中关于写景类游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圈划,并把这一阅读方法简洁地归纳为“寻游者踪迹,赏石潭奇景,读作者心语”,既便于学生操作和领会,又强调了作品中景与情的密切关系,为深入理解作品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读
1、激情导入,营造课堂氛围:设计一个富有激情的导入,是为了营造一个与作品情境和作者情感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跨越时空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我的课堂导入全文如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散文家、诗人柳宗元的写景类游记《小石潭记》。我们知道,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他的山水游记在他的散文中成就最高。不过,读者们往往在那些清新秀美的山水游记中读到一种刻骨铭心的幽愤和悲伤。忧愤从何而来?这成了读者们心头的疑问。为了真正读懂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我们有必要对他的身世遭遇作一番探究。前些天老师布置了探究型作业《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他的山水游记》,现在请同学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小论文。
学生小论文交流(略)
贬谪永州,十年磨难,十年孤独,十年忧伤。才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这就是柳宗元的悲哀。那么,亲近山水,与大自然对话,便成了柳宗元排遣内心忧愤和哀伤的无奈选择。荒远地区奇特的自然风景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他心灵的慰藉。于是,在我们祖国的文学史上就有了那些精美绝伦的山水游记。柳宗元个人是不幸的,但中国的文学史却因其不幸而留下了一份瑰丽的遗产。现在,就让我们与柳宗元同行,去欣赏他笔下的山水风光,去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吧!
2、倾情范读,整体感知作品魅力:
《小石潭记》不仅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它的语言,恰如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所说,“清莹秀澈,锵鸣金石”。因此,教师如能寓情于声、以声传情地进行范读,那么,不仅有助于学生领略作品文字的音韵美,而且还可以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于山水游记的阅读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3、合作学习,突破语言障碍:
学生在自读中已经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了文字疏通,课堂上如果再逐字逐句串讲就显得效率低下且又有碍于作品的整体阅读,因此,我精选了一些文言字词基础训练题,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原有的合作学习小组)当堂合作完成,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这样,用比串讲少得多的时间,完成了文言字词的学习任务。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情。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层次。
第二层: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层:写潭外的溪流曲折蜿蜒。
第四层:写潭上的气氛和自己的.感受。
第五层:写同游的人。
三、写作方法
⑴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写潭中的游鱼,笔法极妙,无一字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登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⑵情景交融。
写小石潭环境的幽静、凄清,抒发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⑶写作借鉴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学习本文就重在学习作者缌的观察与生动的描绘,以提高作文水平。
四、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行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一大片竹林,就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声音)像玉俩玉环相碰撞时发出的响声那样清脆,我的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些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到了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透明。(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有的像是水中小块的高地,有的像是湖中的岛屿,有的像是凸凹不平的小丘,有的像是高峻的山崖。青葱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吹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似的。阳光透过潭水,鱼儿的影子映现在潭底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又飞快地向远处游去,(它们)游来游去是那样的轻快敏捷,真好像在跟游玩的人一同游乐。
朝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溪水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流动,(随着地势的曲折起伏,)可以看到这一段溪水显露出来,那一段溪水却隐没了下去。那小溪两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互相交错,弄不清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潭边上,四下里翠竹绿树团团围绕,静悄悄地没有其他人,(这种极为清幽的气氛)使人神情凄凉,筋骨寒彻,忧伤绵绵,既深且远。因为它的环境太冷清了,不能长时间地呆在那里,于是,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就离开了。
15.《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 篇十五
【课堂回放】
师:在常人的眼中, 奇山异水会使人心旷神怡, 流连忘返。可是当柳宗元被贬谪之后, 面对小石潭, 他眼里的景色是怎样的?他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柳宗元的游记《小石潭记》。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圈画生字和生词,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自学之后有的连连摇头, 有的和同桌交头接耳。)
师: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在摇头, 可能是有问题没有解决。这不要紧,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试读一遍课文, 要读准字音和断句;其他同学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 联系上下文, 看能否解决自己疑惑的问题。 (学生读课文。)
师:读音和断句有读不准的地方吗?生:“蔓”读“wàn”, 还是“màn”?
师:现代汉语中, 当这个字在合成词中出现的时候读“màn”;单独表意的时候读“wàn”。但在古汉语中, 这个字没有“wàn”的读音, 只能读“màn”。
师:还有需要正音的吗? (学生沉默。)
师:我觉得还有两个字需要注意, “澈”读“chè”, 翘舌音, 三点水旁;这个字是通假字, 通“彻”, 当穿透讲。“寥”读“liáo”, 不能读“liào”。如果你认为有必要请快速地把读不准的字词标注在书上, 或在纸上写两遍加深记忆。
师:除了字音、断句之外, 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一部分学生小声说没有。)
师:没解决不要紧。有没有新问题产生? (个别学生回答有。)
师:那太好了, 请全班同学大声齐读课文, 有问题的, 看看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能不能解决。没有问题的, 看看能否有新的体会。 (教师与全班学生共同齐读课文。)
师:问题解决了吗? (学生有的摇头, 有的做思考状。) 没解决不要紧, 我们前后4人一组, 发挥集体智慧试着去解决它。如果还解决不了, 就把它写成纸条交给老师。 (学生开始活动, 活动过程中有学生问:“记”和《爱莲说》中的“说”有什么区别。)
师:哪位同学可以帮帮他?
生:记, 重在叙述, 比如《桃花源记》;说, 重在发表议论, 比如《爱莲说》。
师:准确精当, 善于积累的人, 就是更容易成功的人, 你请坐。 (学生陆续把纸条传给教师, 教师仔细阅读。)
师:我来综合一下大家遇到的共性问题:
A.“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这三句话中的“以”应该怎样解释?
B.文章前半部分的乐与文章后半部分的凄苦, 是否矛盾?
C.以其境过清的“境”到底指什么?…………
师:这几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好, 我们先来共同研究第一个问题, “以”字的含义。请举例回答这个问题。 (几个学生相互补充, 明确了“以”字在文中的意思:其一当“用”讲;其二, 相当于连词“而”;其三当“因为”讲。)
师:补充一下, “全石以为底”中的“以”是古汉语中的一个特殊用法, “全石”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可译成:用整块的石头作潭底。这种用法你们以后还会遇到。 (教师把问题“B”预留, 从问题“C”切入。)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第三个问题“以其境过清”中的“境”到底指什么?我想知道你们是怎么翻译这句话的。
生:因为小石潭的环境过于凄清。
师:既然大家认为这个“境”是指小石潭的环境, 那么我们走进小石潭的旅程就从这里开始吧。 (教师现场在电脑上打出“以其境过清”, 显示在大屏幕上。)
师:下面我们来找找柳宗元描写小石潭环境的语句。
生:我找到了“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悄怆幽邃, 凄神寒骨”。
师:哪位同学愿意高声朗读这几句描写小石潭周围环境的语句?
师:请大家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把凄神寒骨的味道读出来了。
师:那么请刚才朗读的同学介绍一下经验, 你是怎么把这句话读得这么好的?
生:我觉得这几句语速应该慢一些, 语调低一些, 突出环境的清冷。
师:说得好, “凄神寒骨”又涉及了一个文言文的特殊用法, 使动用法, 用现代汉语来理解, 就是“使神凄, 使骨寒”。全班同学再来朗读这几句。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好, 下面继续, 还有描写环境的语句吗?
生:“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岻, 为屿, 为堪, 为岩”。
生:这句话表现了石头多姿和小石潭构造奇特的特点。
师:请大家高声朗读这几句话。
生:我找到了这句“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生:这句用的是比喻还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一生判定为比喻, 师做疑惑状, 生又改口说是夸张手法。)
师: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 不要相信权威。我个人认为, 这个句子描写鱼儿在水里游, 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突出了水的清澈, 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没有运用比喻或夸张的修辞手法。不要一看到“像”“若”“比如”等字样就判定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大家请看这几个例子 (大屏幕显示例句) :
(1) 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妈妈。
(2) 表示推测、揣度的。如:王皓刚才好像出去了。
(3) 表示例举。如:在期末考试中, 很多同学有了很大的进步, 像齐欣、李萌、姜晓雪, 等等。
(4) 表示想象。如: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如果你不同意老师的看法, 课下可以查找有关资料, 反驳老师的观点。
师:请学生高声朗读这句话。 (出示幻灯片让生作比较: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生:都表现水的清澈。
生:我认为第一句是表现水的清澈, 第二句是表现月光的空明澄澈。
生:这是以实写虚的写法。
师:我赞同。不过用以实写虚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呢?生:可以使所写之物更具体形象。
生:我觉得可以强调所写之物的特点。
师:说得好, 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不妨试一试。
师:以上大家不难发现, 作者抓住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先闻其声, 后见其形, “移步换景”。接着描写了潭水、游鱼, 用的是特写镜头。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 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事物的描绘, 真正写出了水清。鱼儿, 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 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 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我来补充。“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这里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师:“斗”“蛇”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 “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作者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小溪的流动, 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氛围。
师: (出示预留问题“C”:文章前半部分的“乐”与文章后半部分的“凄苦”, 是否矛盾?) 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 (有四五个学生举手示意。)
师:现在有答案了吗? (生沉默。)
师:不要紧, 我们来看看课前导读写了什么, 能否对我们有新的启示。 (教师出示幻灯片, 介绍有关背景资料, 学生读后恍然大悟, 纷纷举手。)
生:我觉得他的忧伤是因为他被贬永州。
生:他前面的乐, 正是因为他被贬之后, 心情很郁闷, 想寄情山水排解自己的忧愁。这个乐, 是山水带给他的乐。
生:我综合前面两位同学的说法, “乐”和“忧”不矛盾, “乐”是为“忧”服务的, 这个“乐”是为了衬托他的忧苦, 乐是假的, 是暂时的, 他内心真正的情感被小石潭的寂寥无人触动了, 见景生情, 感到心神凄凉, 寒气透骨, 忧苦才是他真正的情怀。 (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大家说得很对,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 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 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 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 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 失败被贬, 心中愤懑难平, 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 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师:请大家带着感情把2~4自然段再朗读一遍。
师:王国维说过“以我观物, 物皆著我之色彩”。综观全文, 我们不难看出,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将眼中景、心底情寄予一个“清”字上, 景是奇景, 情是奇情, 小石潭环境的幽静, 作者心境的凄清, 融为一体, 完美和谐。这才是大家风范, 足见柳宗元是一位心中有奇情、笔下有奇景、脑中有奇才的奇人 (板书:人在景中, 情在心中) 。“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 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 但是, 作者的身份和处境, 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 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 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 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 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 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
师:同学们, 现在让我们默诵全文, 仔细体会景奇、情奇、人更奇。 (教师播放课件:水流潺潺、鸟鸣啾啾, 音乐舒缓、轻柔。)
师:让我们共同背诵柳宗元的奇文《小石潭记》。
师:今天的作业是:1.熟练背诵课文;2.用情境再现的方式改写《小石潭记》。
【对话】
戚甫筠 (以下简称“戚”) :李老师, 你执教的这一课是一篇古代散文, 执教前你认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李宏伟 (以下简称“李”) :当时抽到这一课的时候, 我首先担心的是学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 然后我应该把这节课的问题难度定在一个什么层次上。当时, 我没想到我能抽到古文, 所以在现代文的准备上是比较充分的, 而古文的准备似乎就不太充足。当时抽到这一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困难就是我对学生不了解, 不知道学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 然后我应该把这节课的切入点、问题难度、操作方式定在一个什么层次、什么风格上, 就教学目标而言本来想把目标设定成“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由于对学生不了解, 所以把目标弹性化了, 改设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降低课堂教学任务的要求, 强调建立意识, 而不是价值, 如果学生的水平很高, 那么根据课堂情况再改设成“有价值的问题”。
戚:是的, 面对陌生的学生, 教师在着手备课的时候, 考虑得要更多。上面你也提到了:保证提交上来的问题, 是有价值的, 那么课上你是如何保证的?
李:从课堂内容的解析上, 我先考虑的是抓文眼, 也就是“以其境过清”这句话, 然后根据这句话, 影射到全文, 用问题意识把品景和品情结合起来, 最后达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来, 保证积累的知识网络。形成一个有整体感悟可能的环境。再有, 三遍读, 每遍读都强调学生是否有问题遗留, 如果有就再读, 在读中思考, 读中找答案, 三遍读相当于学生自己把自己的问题筛选了三遍, 然后再到小组中去寻求帮助, 再筛选一遍, 这个时候剩下来的问题, 写在纸条上, 交给我, 我在筛选一遍, 保证提出来研究的问题是有价值的。
戚:我发现你很注意读的作用。
李:是的, 古文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是对学生形成古文语感的培养, 读是最直接的一种训练方式。读, 是学生将文本内化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 另外学生对景、对情、对文言句法的把握, 只有在多次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去读的基础上, 才能够有所体会。
戚:当时你问“除了字音、断句之外, 你的问题解决了吗”时, 学生表示有, 你为什么没有直接顺着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来解决?
李:学生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是有可能的, 我想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强调他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生学习中独立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我觉得, 学生还没有真的达到需要我来帮助的程度。即使这个问题他解决不了, 我也希望他能够多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戚:我很赞同你呈现背景资料的时机, 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一开始就把背景资料提供给学生, 而是在关键处, 引入背景, 在这里你把握了一个什么原则, 在课前你是如何安排背景资料的呈现时机的?
李:我觉得课堂上所有要呈现的相关资源老师都要准备充分, 至于什么时候呈现, 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如果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了问题, 教育资源的支撑才能得到解决, 在其他学生没有办法提供的时候, 教师是可以直接提供的, 再有一个就是, 教学任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 但是在课堂上学生没有主动将其呈现的, 教师也必须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 机智地将这一部分内容呈现出来,
戚:其实这个也是在教学关键处, 把学生思维引入深入一个方法, 也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契机。
李:我觉得是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手段, 就是文如其人, 要想对一个人的文章有周到的理解, 就必须对这个人的人生有恰当的解读, 要想去了解一个作家, 也可以从这个作家的文章入手, 去解读。
戚:能否具体说一说。
李:比如, 这篇文章, 前半部分, 是优美的、快乐的, 后半部分是凄清的、忧伤的, 地方是同一个地方, 景色是同一个地方的景色, 人是同一个人, 为什么体验上会有这么强烈的情感反差, 就是作者的生平遭遇, 决定了他一定会受这种幽静的感染, 继而想到自己的被贬, 体验上才会出现这看似矛盾的地方。由他的生平, 解读他的文章, 一切就都顺其自然了。再如读鲁迅的文章, 知道他的生平, 明白弃医从文的关键, 那么他的文章就好把握了, 无论是战斗性, 还是国民劣根性, 就都好理解了,
戚:是的, 这就是引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一个关键点, 只有通过这个材料学生才会理解作者写这些话时的心境。
李:对, 这就是教育资源的呈现, 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去呈现。在这堂课上, 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 需要一个背景资料的支撑, 那么就在这里提供, 那么这个资料所能携带的信息就不仅仅是背景资料本身了, 使每项教学手段起到多元化的作用, 这也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研究的。
戚: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 就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你还采用了哪些方法, 下一步要怎么做呢?
李:语文课堂最终要实现两个目标:其一, 语文本身所具有的语文味、人文关怀和工具辅助;其二, 语文本身所携带的生命性。无论是语文的语文味也好, 生命性也罢, 最终服务的都是生命, 应该把语文教学的高度和终极目标设定为生命的教学。怎样来实现为生命服务的目的呢?课堂教学服务于学习个体的终身发展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关怀。而终身发展必然伴随着终身学习, 实现终身学习必然要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 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就是学会———会学———乐学,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个体完成了由他动 (学会) 、自动 (会学) 、自律 (乐学) 的转变。把所有的文本都当成是承载自己教学思想的载体。课堂教学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 而是为了实现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 完成由他动———自动———自律的训练。根据学生的需要, 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 把学生缺失的部分, 呈现出来, 并营造可探寻的路径, 让学生生动地走下去。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就是这样把每一篇课文都当作是一篇课例, 所谓恰当的时机, 就是学生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的时候。我有一个自己的教学模式:
一、引入:精神准备、基本技能提升。
二、汇报:学生要把预习中得到的信息向全班汇报, 其他学生在听汇报的时候要主动记录没学到的, 补充说得不全的、纠正说得不合理的。关注自己预习本上的问题是否可以在听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三、探究:将预习中遗留到课堂上还没解决又遗留下的问题解决掉, 同时关注新引发的问题, 关注黑板上的问题集。
四、交流:可以汇报解题思路, 可以解决黑板上悬挂的问题, 可以把再次遗留的问题提交上来。
五、实战演练:
1.可以有选择 (给思考时间, 可以讨论) ;
2.汇报时可以补充争论;
3.类文拓展, 延伸训练。
六、结束语:
1.总结规律;
2.点入生活。
引入部分是为汇报环节做准备 (熟悉预习内容、梳理语言、整理顺序) , 汇报的目的在于为探究做准备, 任务是筛选疑问、记录重点信息。探究的目的在于深化思维, 完善语言促进表达, 使问题集中指向写作意图, 总结规律 (思考路径, 解题规律) , 为交流做准备。交流是为了形成规律性的模式, 确定最优取向, 为实战提供技术支持, 实战的目的是强化所学, 为总结的内容提升品质。
下一步我所要做的是尽量打破这个模式, 把“问题意识”发展为“课例意识”, 同时强化实践操作部分, 让学生学得轻松, 而轻松是关键词, 从轻松入手解决学生的需要。
【观察者语】
课程改革把“人的发展”作为核心目标, 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这一理念广大语文教师已达成共识。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探索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李宏伟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启发学生大胆质疑, 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学特点。带着这份实践收获, 他大胆地登上了全国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讲台, 成功地执教了《小石潭记》, 获得了一等奖的殊荣。其授课亮点是: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东汉哲学家、教育家王充提倡批判问难的精神。他说:“凡学问之法, 不为无才, 难于距师, 核道实义, 正定是非也。”就是说做学问的方法, 最为难得的是能够向老师提出不同的看法, 经过讨论争辩来核定道理, 从而明辨是非。可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 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强化问题意识是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执教《小石潭记》时, 面对陌生的学生, 李宏伟老师首先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诵读课文, 从默读到指名读再到齐读, 整个过程, 没有解决一个学生的问题, 但是始终抓住问题这一要素, 激发学生思考, 并且为学生指出用读的方式汲取文本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每读完一遍, 他总是面带微笑地问学生:“有问题吗?不要着急, 请读课文尽量自己解决问题。”“你的问题解决了吗?没解决, 不要紧, 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有新问题产生吗?有问题?非常好, 请到课文中找答案。”一次次地读, 就是一次次问题上的筛选、思绪上的梳理、智慧上的升华。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不了的问题, 带到小组中去, 依靠集体的力量合作探究, 展开思想的交锋、思维的碰撞, 小组讨论后仍然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 用纸条的形式反映出来, 交给老师。学生编写纸条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疑惑内化后再输出的过程。教师收集、梳理问题,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归纳、筛选有价值、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 水到渠成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注重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这个教学的主体, 关注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 关注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巧妙地引导学生就生成资源作可持续探究, 为学生学习铺路架桥,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层层深入中发现、生成新的学习资源。
李宏伟的教学设计就是致力于为学生搭建生成的平台。学生的问题、疑惑就是生成的资源。课堂上学生生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源。
当发现学生的问题和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 李宏伟没有机械地去按照预设来推动教学进程, 而是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当即在幻灯片上打出了学生提出来的比较重要的问题“以其境过清的‘境’到底指什么”。此时, 他没有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 到文本中寻找答案, 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 促成动态课堂的自然形成,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6.《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流水无声 篇十六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了解作者所写之景,学习作者写景之法,感悟作者所抒之情。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来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齐读课文,重温内容。
2.给红色的字注音(幻灯片2)
篁竹( ) 清冽(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俶尔( )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3.重点词、句积累(幻灯片3、4、5、6)
实词积累检测(幻灯片3)
青树翠蔓 为坻 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 水尤清冽
(幻灯片4)1、乃记之而去 2、佁然不动:
3、崔氏二小生: 4、不可久居
(幻灯片5)1、从小丘西行闻水声 2、如鸣珮环
3、心乐之 4、下见小潭
5、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
7、斗折蛇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
(幻灯片6)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幻灯片7)“记”的有关常识。
二 、走近文章
1.读课文思考:请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 !”为题,谈谈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2. 再现小石潭的写作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走进文章
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我们来进一步感受它的美,体会作者的写法。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学生读文章,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发现了小石潭。(所用方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2、小石潭有什么特点?用原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特点的?
明确:——“石底”、“水尤清冽”
3、作者依次描写了那些景物?用的是哪些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特写镜头。潭水:清 鱼:乐
怎样描写?水:侧面描写 鱼:动静结合 溪: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运用比喻修辞)
石→树→ 鱼 → 水 →溪身→ 岸势→ 四周
↓ ↓ ↓ ↓ ↓ ↓ ↓
奇 美 乐 清 曲折 参差 幽寂
其实,文章景物中无不透着“石”的气息,请找出。(学生找出并且读出来)这才是小石潭。
4、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先读课文,找出对应的句子,再来读)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乐”(体现作者观赏小石潭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和快乐)
——“以其境过清”(环境凄清,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悲凉的心情。)
明确:作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小结:景物:潭、树、鱼、水、源头、岸势
潭:“全石以为底”、“水尤清冽”
情:“乐”、“清” “凄”
四,疑难探讨: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也就是说作者到底是“乐”还是“忧”?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小结: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州,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人,他时刻牵挂着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呢?
五、感情体悟
作者借小石潭的美景来抒发怎样的情感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在文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作者写景的方法(移步换景、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运用修辞、寓情于景),更让我们看到了《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水彩画(寓情于景的写法);也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乐曲(抑郁寡欢的情感);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山水游记的名篇)。
七、学以致用、运用文中所学写景方法,写一段景物。(十分钟后让学生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古诗文中写景的名句。
3、读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其他篇章。
最后齐读课文下课。
附板书:
小石潭记
柳宗元
移步换景
正侧结合、动静结合
写景手法 运用修辞
17.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案 篇十七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检查拼音。2、了解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3.学习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课件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介绍作者和“记”这种文体。2、在老师的示范下朗读课文,并熟读课文。3、解释词义,并翻译全文。4,分析全文,探讨写景抒情的方法和技巧,重点理解作者的情感。
态度与情感
培养学生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重点
学习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
1、运用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巩固生字。2、运用图片展示,加深对作品和作者的直观印象。3、通过提示和引导,掌握写景抒情的方法。。4、通过探讨、归纳,逐层深入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导入课题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当地方官时,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便纵情山水,写了很多山水游记,把自己的郁闷失意全寄托在里面,其中《小石潭记》较出名。
(展示课题)
1、听老师导入课文。
2、做笔记。
承前启后,以旧促新
检查预习
1、这是篇讲读课文,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下面我们检查预习情况。(展示课件)
字词: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参差(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1、依照课件先单独回答,再集体朗读生字词。
1、督促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巩固基础知识。
2、让学生从音、形、义三方面把握字词。
释题作品和作者
1、记:古代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记人、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
2,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
3、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1、抄写课件展示的内容,了解“记”这种文体,《永州八记》和作者。
2、齐读课件中展示的内容。
3、听老师讲解、进一步了解柳宗元。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出对课文重点的关注。
整体感知
一、让学生朗读课文。
二、展示课件与学生完成下面1,2、3、4点
1、让学生解释词义,并翻译全文。
2、与学生共同概括每段的段意,并归纳中心。
3、提示学生掌握写景抒情的方法,并和学生一起理解作者的情感。
4,强调根据课堂讲解,完成课后练习。(强调写在作业本上)
1、朗读课文
2、解释词义,并翻译全文。
3、与老师一起概括每段的段意。
4、与老师共同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并理解作者的情感。
5、课后完成课文后的表格。
1、意在培养学生对文言词的理解能力和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2、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设计提问方式,难度要合适。
3、培养学生概括文章段意,中心和的能力。
4培养学生掌握写景抒情的方法。
重点研习
展示课件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2、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 声、小潭、青树 〔移步换景〕
二、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1、与老师共同分析。
2、从课文中按要求找动词,并与老师一起分析。
由浅入深,掌握课文重点。
归纳写作特点
与学生一起探讨写作特点并归纳后展示课件
n 1,寄情于景.
n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n 3,动静结合.
n 4,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1、先自己总结后发表观点。
2、抄写课件归纳的写景方法的内容
1、先要学生从前面的例句得出自己的写作特点,重在表扬,只要说出一点即可。2、最后老师要归纳,并要求学生抄写。
实战演练
布置课堂练习
一、要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文字,作具体描绘。注意融入作者的情感。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和多种描写方法。参考题:
1、花圃
2、月夜
3、雨中
4、秋晨
二、提供并分析经典选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
想象和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作顺序:由上到下,树上—花间—地上
三、根据情况分析学生习作。
1、听老师分析
2、写作
3、听老师分析习作
学以致用,如时间不够可布置为课后作业,不在课堂上分析
板书设计
段意
景 物及特点
作者的心情
第一段:发现小潭
水清,石怪,树青。
心乐之。
第二段: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透明。
游鱼:快乐活跃。
似与游者相乐。
第三段: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无
第四段:潭中气氛
气氛:幽深冷寂
感受:凄苦孤寂
凄凉,孤寂。
第五段:记录同游者
无
无
中心: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主要看课件
作业设计
按原文填空。(如能默写,就更棒)
⑴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石潭记》教学11-27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07-26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与练习07-30
小石潭记中的通假字07-01
《小石潭记》的阅读训练题答案10-11
小石潭记公开课06-24
小石潭记教材理解09-11
《小石潭记》文章结构09-18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09-20
小石潭记改写作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