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2024-09-20

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精选16篇)

1.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篇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本文从社会、用人单位、毕业生及高校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l.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1受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

随着受国际性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概括起来,当前经济形势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很多企业被逼迫停产、缩减员工、停止招聘等都影响到就业人数,打破了经济增长与高校招生规模和就业人数长期建立起来的平衡,而且,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许多企业用工需求明显缩小,甚至关停导致新增岗位减少;第二,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严重不足,特别是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三,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递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也拉大了地区差距,如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这使毕业生扎堆低往经济发达的地区去就业,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则就业人员匮乏;第三,社会失业人员比例小断加大,这给大部分欠缺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带来更激烈的竞争压力。

1.2高校扩招使得毕业人数增长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自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骤增,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我国在校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突破五百万关卡达610万,,更是达到了631,而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00万之多,加上之前待就业、因参加两项计划等需再就业、留学回国的先就业人员,20我国高校毕业生将面临着比之前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1.3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尽管我国高校高等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还存在一些学校专的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不对称现象,直接导致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一些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明显,专业设置普遍雷同,特色越来越弱化,不少专业脱离实际,对于热门学科专业,一些高校不顾办学条件一哄而上,而一些从国家长远来看很重要的学科专业却门庭冷落,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师资不足,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由于各高校哄抢有限的热门学科高校师资,造成人才资源的分散。

1.4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近年来,在大学牛就业过程中,就业观念也成为导致就业难现象的一个因素,转变就业观念很重要。当前,很多人单位抱怨找不到理想人选,很多大学生却遭遇就业难;基层大学生严重匮乏,但又有大批毕业生宁愿漂在大城市也不愿下基层,种种怪相都暴露出大学生就业期望和现实的差距,大学生存在就业观念的偏差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大部分大学生都表示希望所从事的行业大多为工作环境好、工作薪酬多、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工作福利高和受社会上大多数人所羡慕尊重的行业,大学生对职业惊人的趋同展现了很多大学生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安心于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不菲的收入,而忽视了自身对职业的兴趣能力和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规划。第二,大学生就业过于功利化。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没有考虑到社会的真正的需要,不愿意深入到艰苦的、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现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希望工作“一步到位”的想法越来越突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这也是造成国家公务员和各省市的公务员考试报考数量巨大、竞争惨烈局面的原因之一。 第三,大学生就业过分过分强调专业的对口。目前,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还不能与市场需求完全接轨,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可能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完全统一的理想局面,但很多大学生不能及时转变就业观念,过分注重专业对口,不愿意去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第四,一些不良的择业心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从众心理、盲目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挫折心理等。受这些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很多毕业生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和用人单位要求而进行恰当选择,没有发挥自己的长处,没有因市场需求而调整就业观念,从而影响就业情况。

1.5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乏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带来的是高校师资紧张、教学资源紧张,不能很好的满足扩招带来的学生规模的增大,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下降。就业能力主要是指支持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自身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性格特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自主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等。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原因还在在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缺乏就业能力。首先,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得过且过,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学校育人方式单调、呆板,只负责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部分学生缺乏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不能将自己推销出去。最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乏与我国应试教育紧密联系,大学生从小即以“考试”为指挥棒,缺乏综合素质的锻炼,而能力的培养是与人幼年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的。

2.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2.1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制定合理的专业设置

目前,许多高校无法及时把握社会和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对自己学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做出调整,也没有完整的就业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就业需求进行分析,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等教育是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高校只有培养出符合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大学生,才能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来调整自身学科的专业设置、教学实践、师资水平、专业结构、培养内容等,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宽专业、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为原则来进行专业设置,时刻关注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根据这一变化及时调整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工作,从源头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把战略重点、工作重心放在全面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上来,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2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针对目前大学生全体中出现就业预期过高、就业能力缺乏等现象,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在大学生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变大学生就业的错误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高校要加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影响个体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测定、分析,确定个体奋斗目标。把大学生的自我角色和社会角色很好地统筹起来,把个人的人生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择业观;要通过心理测量技术了解毕业生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职业适应性等方面资料,通过科学手段观察了解毕业生的职业理想、择业趋向。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及早树立职业理想,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并进行职业分析,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目前,各高等学校的在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指导内容呆板、指导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服务内容单调等。因此,各高校要大力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开展,开展全方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择业能力等,要把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教学过程,要利用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校报、网站等多种形式,介绍和宣传国家有关就业的一系列政策,向学生介绍求职的程序、原则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人格和勇于竞争的意识。同时,高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机构的经费投入,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人员队伍,要加大对专业队伍的培训,要丰富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推出针对个人的就业指导服务等多样化的新型服务形式。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高校应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主渠道作用,为社会输送人才。

2.4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就业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目前,国家政府为了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参与西部计划颁布了很多就业政策优惠措施,高校要在毕业生中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同时,高校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就业,不仅有利于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篇二

大学生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社会的精英群体, 备受社会赞誉和推崇。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以及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还认识不足。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责任意识。他们生活在较为安逸的生活环境中, 社会环境也日益开放, 这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的构建中, 个性得到张扬并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据调查, 在就业问题上大多数学生就业的标准首先是实现自我价值, 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的就业观念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观改变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现代社会是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为基础的社会, 接受大学教育成为进入更高层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是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 教育也是其改变目前地位的最为有效、也是最为公平的方式。所以, 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大学生自身始终是把教育看作是获取向上流动的推进器。而家庭的过分期望使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就业观念难以突破。据调查, 父母的职业、学历、收入、身份等会通过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子女最终的就业状况。因此, 家庭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被寄予厚望的地方, 任何降低期望的想法和行为都会受到来自父母亲朋乃至自身的压力。另外, 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也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负担。媒体作为一种教育、宣传渠道, 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不容忽视。然而, 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导, 大学生的某些就业方式加大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程度, 如广东14名研究生应聘卖猪肉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并有着不同的看法, 但更多的是不理解。这些舆论对当事人以及更多的大学生来说均会带来思想上的矛盾和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三、新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要与时俱进, 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学科专业改革力度, 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信息时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未来要求高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过硬、懂外语和计算机、熟悉法律、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当然, 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实现最终还要依赖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培养目标的优化。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 要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遵循不同学科的办学规律, 以信息化为平台, 对资源重新配置,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培养专业基础过硬的人才。同时, 高校团学工作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园课外文体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参与精神、团队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以网络技术为依托, 构建信息化就业管理模式。借鉴国外经验, 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其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应该针对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的职业教育, 一、二年级的学生应学习认识自己的潜质、专业市场需求和兴趣等;三年级的学生应广泛了解企业情况并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四年级的学生应着重对毕业生进行求职面试等方面技巧的训练。

2.用人单位应健全和完善对大学生的福利待遇和保障措施, 加强对大学生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近几年来, 由于大学扩招带来的是每年数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 大学生总量处于供过于求,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收毕业生时不切实际的故意抬高学历门槛, 这不仅加大了单位的引进成本, 而且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另外, 许多企业压低大学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没有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规划, 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不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 而且也是造成大学生频繁跳槽的原因之一, 政府应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和健全就业政策、强化和完善就业保障机制。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促进毕业生就业。增加就业岗位,

摘要:近几年来,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诸如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等, 更有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高校应加大学科专业改革力度, 用人单位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 政府应优化就业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 (7) .

[2]陈宝义.新课程改革之教学改革三步走[J].陇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8) .

[3]支希哲, 朱西平, 顾致平.工科力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3) .

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篇三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2009年610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笔者作为一名在企业从事十五年教育培训工作和在大学从事十五年就业培训工作的老师,想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进行初步的分析,供有关部门和大学生及其家长参考。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

由于中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在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又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臨严峻挑战, 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加。虚拟经济的危机逐步涌向实体经济,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订单减少、资金紧张、利润减少、亏损增加等困难,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 “不景气行业名单”、“中小企业倒闭潮”、“裁员企业名单”等问题相继出现在我们眼前。用人单位数、提供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数等都有明显下降,让近几年本就趋紧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最近上海调查显示:今年仅有45.12%的外企计划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且招聘人数有限。

2.高校扩招的影响

面对连续几年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扩招对就业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到2005年的380万,4年内增加了265万。而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2009年该数字为610万,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浙江省来看,今年将有高校毕业生23.26万人,比去年增加1.77万人。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再来看全国大学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2008年高达150万,新老毕业生叠加对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3.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1)只想在大城市工作的观念。大学生求职时都涌向大城市、外企,必然导致就业紧张。复旦大学每年新生中上海本地生源只有40%,毕业时却有超过80%的学生留在上海找工作。不少学生宁可放弃学了四年的专业,也要留在上海,找高薪的岗位就业。

(2)只想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观念。近几年公务员考试十分火爆,从中央国家机关和各地方政府每年的公务员招考中可见一斑,录取比例高达几百或几千比一,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3)怕吃苦的观念。不少大学生都有“薪酬待遇要高一点、岗位要轻松自由一点、工作环境要好一点”这样不现实的想法。

(4)不愿做小事的观念。认为扛着一个“本科”或者“研究生”的招牌就属于‘精英阶层,不愿意从一个最底层的岗位做起。

(5)急功近利的观念。很多大学生缺乏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肯踏踏实实地一步步做起,忘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

4. 传统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1)高等教育模式存在着下列问题: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关心不到位;部分专业设置与国家的经济现实不对接,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学生经过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仍然十分隔膜;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非常陈旧,授课内容空洞化;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动手能力也不强等。

(2)高等教育的这些缺陷造成培养出来的部分大学生缺乏做人做事的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期望值过高,自由散慢,“书呆子”气较重。是知识的存储器,而不是社会生产力的创造者,与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严重脱节,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实际工作能力提出的较高要求。最近在我省的一次大学生就业招聘会的纺织品公司展台前,招聘人员问一位纺织品设计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牛仔布是什么针织方式?你身上这件衣服是什么料子的,经过了哪些工序的处理?”该生被问得直冒汗,说学校里并没教过这些知识,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课程与企业实际需要差距之大。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 尽快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在当前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争取使我国最早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国家要实施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把扩大内需、振兴产业和科技支撑结合起来。国务院制订两大规划:一是扩大内需的十条规划,将去年出台的扩大内需的十条措施进一步具体和丰富;二是十个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此外,要把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特别是重大专项实施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克服当前困难、促进长远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大学生就业岗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切实促进经济转型,实现国民经济从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其中最关键的突破点又在于放宽或取消对服务业的政策管制,并大力促进其发展。通过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从而大幅度提高经济体对脑力劳动者的吸纳能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2. 政府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多项组合政策

今年大学生就业遇到“寒冬”,国家积极出台了各项法规、政策,帮助大学生就业,并且决定投入4万亿扩大内需,这无疑都将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已采取多项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招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大学生新兵奔赴军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最近从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09“特岗计划”将招聘5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实施范围将扩展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规定。如浙江省政府将解决大学生就业成绩列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对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在发展资金和政策扶持方面有倾斜;放宽创业市场准入条件;中小企业接纳大学生有优惠;利用重大投资项目带动大学生就业等措施,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矛盾。今年杭州市政府计划推出一系列举措,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包括:实施农村和社区招聘高校毕业生计划,推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推出农村和社区岗位;扶持大学生创办企业,对通过评审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将给予2万元至20万元不等的无偿资助;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等。

3. 大学生要及时更新就业观念

(1)大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吃饱再吃好”的就业观念。只要有岗位可做,有单位需要,不论是单位大小、待遇多少、交通不便、工作辛苦等等不如心愿的地方,都要做到抓住机会,及时就业。

(2)大学生要树立敢于吃苦,不怕困难的观念。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都是“8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部分来自城市和家境较好家庭的大学,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毕业后要独立在闯荡社会、要成家立业,必须要有勇于吃苦,迎难而上的精神,没有这样一种精神肯定没有出路。

(3)要改变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在清华、北大读书,就非得在北京找工作吗?在复旦读书,就一定要在上海工作吗?浙大的毕业生,就一门心思只在杭州主城区找工作吗?笔者建议大学生去杭州周边的湖州、安吉、绍兴、临安、海宁等地找工作,这些小城镇、小县城的发展更需要人才,因此对大学生会更重视、关心和培养,大学生会有更多的锻炼成长的机会。

(4)大学生要树立从小事做起,敬业、踏实、务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的观念。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绝对不要小事看不起、小事不来做,大事干不了,不愿踏实做事,期望值过高,更不要在工作时间煲电话粥、网上聊天。

(5)大学生要树立是普通劳动者的观念。目前经济形势下滑是个大环境,我国劳动后备力量庞大是个大背景,对客观存在的就业难,大学生应当及时更新择业观念,脚踏实地地寻找自己的社会角色。

4. 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毕业生要在就业竞争中胜出,必须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本领。笔者认为,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同时要根据社会需要改革教育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订出更行之有效的培养计划,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在校几年宝贵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在政治品德、理论基础、专业功底、实践能力、做人做事的正确思路等各方面进行学习、钻研、修练,为大学毕业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要把一切精力用到学习和实践上,不要把大好光阴花在谈情说爱、玩电脑游戏上面,要对得起父母亲的辛劳培养,对得起党和政府的关心,夯实自己的人生基石。当前,大学生中的一部分群体就业并不难,那些具有过硬本领的大学生,他们有一技之长和多技之长,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里有一个例子,前段时间一家财政补助事业单位招聘一名机电一体化专业性的大学生,经过理论考试和面试,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将被单位录取,但同时另一家大型民企也在招聘,经考核评估,这家民企以该生的专业实力出的年薪比事业单位翻倍,结果该大学生就去了这家大型民企。

5.要寻求多种就业渠道

(1)走“回老家”之路。在大城市读书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在大中城市面临就业的困难,真的找不到工作,如果来自县城、小镇,笔者建议不妨回原籍去吧,那里有你的根系,有你成长的土壤,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更需要你。很多大学生就是通过回乡发展成才的,他们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成绩,改变了家乡的面貌,受到了父老乡亲的欢迎,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2)走新的“上山下乡”之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上山下乡”之路,不是三十年以前老一代知青的“上山下乡”,要你们到农村和边疆去掘地、除草、施肥、割稻。而是在你们就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农村去、到社区去、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找工作,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能锻炼青年成才,在广阔天地里定会大有作为。

(3)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路。大学生们,要充分利用你们周围的一切人脉资源,包括老家和所在学校和学校所在地的一切关系,如亲朋好友、同学师长校友等,尽可能地捕捉信息,诚恳地请他们帮帮忙、引引线,为你的就业寻找可能的机会。最近宁波工程学院发生了师兄带着产品考师弟,几百名毕业生就被校友“团购”的感人一幕。如果一旦有人介绍你找到了工作岗位,笔者也建议大学生一定要好好工作,要珍惜这种机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在工作上取得好的成绩,绝对不能再提过高的要求,再给人家麻烦。

(4)走自我创业之路。创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机会和条件,在了解外部环境、自身优势与劣势、行业发展前景等的前提下,大学毕业生可考虑自主创业。创业是机会和条件的结合,作为大学生,如果决心选择创业作为自己的就业方式,就不能因为事小而不为,不能只想一下子当大老板。无论是网络创业还是实体创业要从小业务做起,许多的创业成功者都是历尽艰辛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当前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摆在党政工作的首位。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都要动员起来,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坚定信心,及时更新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寻求多种就业渠道,立志从基层做起,抓住任何一個就业机会。只要敢于吃苦、勇于奋斗、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及时适应时代要求,经过自我沉淀和积累,掌握过硬的本领,不断寻求施展才华的机会,就能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4.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篇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时代走向“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②”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同层次、专业相似但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质竞争,导致研究生不断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而在竞争中处于下风的一部分大学生则不免要陷入与农民工、下岗工同台竞争的尴尬的境地。

其次,大学毕业生人数倍增期与全国性就业高峰期重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06万,则达到495万,7年间翻了两番多。初步统计显示,全国又有600多万大学生毕业。而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全国性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三股劳动大军几乎同时涌入劳动力市场。如此多的就业人员同时涌向一个有限的就业市场,给还不太善于“推销”自己的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

第三,随着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启动,几乎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开始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中国。

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不少企业减少了新员工的招聘数量,一部分企业通过裁员、缩减规模来应对经济寒冬,更有许多大型企业甚至是全球500强企业正面临着重组和倒闭。在这种大的经济环境影响下,就业难成了普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自然也不能例外。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在今年学校为毕业生举办的就业见面会上,用人单位的需求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而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也比去年少了很多。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成为当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除了外部大环境的影响,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变化错位也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而是立足于学校师资条件,在高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上不是以社会需求为本,不是以学生就业和发展为本,结果就会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的专业人才。

第五,相当比例大学毕业生的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巨大落差,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内因。

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篇五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①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

②世界经济不太景气,使得整个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各大国际企业采取收缩战略,大幅裁员;

③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过去的低工资高就业的形式已不适合市场经济;

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但把这个归咎于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三大能力:辨别真假、是非的判断能力,辨别善恶、好坏的道德能力,以及辨别美丑的审美能力。果真如此吗?不是,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蔑视!是那些想混淆视听、存有偏见――只见树木的人,要转移当今中国大学生对社会关注的视线。当今中国让大学生就业难都是社会信用体系缺乏惹得祸。

6.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篇六

原因1.大学生竞争激烈

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全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加强了竞争压力。

原因2.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原因3.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原因4.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原因5.毕业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

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毕业大学生就业市场,一些公司和企业也相应地提高了标准和要求,严格的挑选毕业大学生,寻求专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的局面。

原因6.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7.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 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 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群体是国家整体人力资源的一部分, 与解决普通劳动力就业问题相比,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论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国家稳定, 还是从国家经济建设、综合国力提高角度来讲, 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既有社会转型、结构调整、体制不完善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也有政策失当、观念滞后等主观因素的制约, 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1、区域结构性矛盾。

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就大学生总量而言, 并不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难以就业, 最根本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调整。“就业难”的突出表现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人才过剩, 而急需人才的地区和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

2、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传统主渠道主要有三个: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近年来, 由于政府机关机构改革、精简编制,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等原因, 传统主渠道不可能大量接收大学生。但大学生长期以来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向往心理, 使得近几年公务员报考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

3、高等教育改革滞后。

相对于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 高校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结构失衡等传统的教育体制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更深层原因。高校部分专业设置过于陈旧, 无法与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 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多数高校按照学科、专业划分学历教育, 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要不相符;绝大部分高校没有一个完整的就业信息系统, 使大学生缺少应对就业的必要准备。

4、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不理性。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着误区。如:盲目追求高学历, 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 造成受聘人员水平、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优先考虑本地人才, 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 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 不利于人才的公平竞争。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招聘过程中过分强调工作经验等等, 都间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

5、自主创业之难。

去年新上任的教育部长袁贵仁曾强调加强创业教育, 优化政策环境。毕业生自主创业可以接受有补贴的创业培训, 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还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但是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从事的多是规模小的个体经营的行业, 成功率低。而且, 自主创业只适合少数人, 具有创业素质和条件的人毕竟很少。依靠创业只能缓解就业难, 要根本解决就业难问题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

高校要积极改革自身的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 正确处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瞄准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开设新的专业方向。要在全面细致的科学分析后, 根据需要设置实用性的专业, 遵循科学结构发展的规律, 满足科学人才培养的目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 不断追踪理论发展的前沿, 同时也要深入地了解社会, 了解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应用的情况, 培养出优秀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国家应该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放宽毕业生跨行业流动限制。在不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情况下, 政府应当尽快消除大学生跨行业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以实现市场调节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均衡。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实现信息的广泛传递, 降低求职、招聘成本, 实现公开、公平竞争。完善就业率统计指标体系, 注意毕业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

3、全面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与大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获得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分不开的。大学生在在校期间必须真正认真学习, 积极参加实践, 提升自身的素质。大学生要从入学开始就着眼于就业, 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 要在综合提升自我素质的基础上, 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从而形成和保持竞争的优势。

4、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首先, 大学生要转变一次性就业观念, 树立多次择业思想。其次, 要转变“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 树立一专多能思想, 必须拓宽自己的专业面和知识面, 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成为一专多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 应从自身情况和条件出发, 打破传统地域观念的束缚, 根据个人的理想、性格、能力及国家政策和自己的专业等主客观条件确定自己的就业观, 既顾全大局,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华和专业特长。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总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看, 中国的大学生并不多;从人才分布状态看, 只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人才拥挤;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看, 市场的需求潜力还是很大的;从人才的产业分布看,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还有极大的吸纳空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国家就业政策的指引下, 现行的就业制度将逐步走向完善,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将会逐步改善。

5、用人单位要适当改变用人的原则

在用人上, 用人单位要改变过多的歧视, 应该更多的看重学生的能力, 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机会锻炼自己, 来验证学生的实际能力, 不要以其缺少什么而拒之门外。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人员,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8.浅析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医学生 就业指导 就业质量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普通高校医学类本科毕业生从2002年的5.7万人,剧增到2012年的19.5万人,十年时间里翻了近3.4倍。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也使得医学毕业生要面对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将越来越困难。本文重点分析了医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更好地做好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一、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招生规模剧增且专业重复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

从1999年开始,我国决定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各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也纷纷设立了新的专业,招生人数大幅增加。

但各个高校新增专业趋近相同,缺乏对社会医学人才需求的分析,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护理学专业是新增专业趋同性最高的专业,从1999年到2009年70所有新增专业的医学院校中分别有50所和46所高校选择增设该专业,直接大规模的扩招结果必然会导致高校毕业生激增。

同时,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缺少对社会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的考虑。一些学校盲目跟风,纷纷开设新的热门专业,直接导致社会上同类人才过剩,使得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急剧增大,造成医学生就业困难。

2.择业市场化和人事制度非市场化的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就业体制不完善客观上加剧了医学生的就业困难。目前,针对医学生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我国较好的医疗卫生单位基本上还是属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性质的,而这种国有单位比较缺乏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

虽然,目前也在进行相应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的改革,但进度缓慢,使得许多医学生都有“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想法。这种想法限制了大学生择业的灵活性,也是造成医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针对大学生择业市场化、而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的问题,政府目前还没有相应明确的政策法规,难以发挥就业市场联系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纽带作用,影响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

3.狭隘的就业期望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方向

有学者在全国范围内对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生源地为大城市的毕业生,还是生源地为地(市)县甚至是乡镇农村的毕业生,大部分医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留在大城市工作,而不愿意到小县城或农村地区就业,只有极少部分的人愿意回乡镇农村就业。对于大部分医学毕业生来说,他们在就业时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往往是要留在城市尤其是留在大城市,他们认为在城市待遇好、成长的机会也多。

另外,由于受“一次就业定终身”、“吃皇粮”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医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私立医院或是企业单位去工作,这种狭隘的观念无疑会限制医学生的就业选择。

4.羸弱的心理适应能力致使医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医学生就业难固然是由很多客观的因素促成的,但最主要的还得从学生个人身上去找原因。我们发现,一些心理问题严重妨碍了大学生的就业取向,是医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认真作好职业生涯规划,未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定位,没有做好就业的各项准备。对于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社会非常陌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有不少学生甚至没有勇气去面对社会。而对于医学类的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更多是疾病和试验动物,更缺少对社会的认识。

医学毕业生在进入社会的时候表现出更多的心理“惧怕”,不敢去推销自己,找工作时将档案一投就听天由命,致使自己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还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大潮充满了向往和幻想,他们觉得自己干什么都行,说起来也一套一套的,满怀信心;但是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尤其是遭受一连串的打击之后,他们又会感到很失落、迷茫,觉得无所适从。

二、医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解决好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包括政府、市场、学校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快进行相应的人事制度改革、设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要及时跟踪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制定并且落实好各项就业政策;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科学设置学科专业、控制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培养质量;大学生更应该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积极调整心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1.完善医学生就业市场,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成熟完善的就业市场体系应该包括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竞争机制、调控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并要保证这些体系、机制能够得到有效的运行。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和一般人员的就业市场不同,它具有时间性强、集中性强的特点,而且这基本上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择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必然需要加强政府和学校的指导,需要政府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需要有一整套规范医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的政策和法规,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同时,要加快推进各种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鼓励医学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想,制定、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引导和鼓励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到边远贫困山区为国家卫生事贡献力量;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也要做好各层次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工作,实行人才公平竞争,以促进人才升级、管理升级、增强单位的发展后劲。endprint

总之,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为医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

2.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

医学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应该是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的。

首先,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应该建立一支优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他们应该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并有为大学生服务的积极态度。

其次,要准确地分析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时地为大学生宣传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医疗卫生岗位的供需状况以及各类卫生人才的社会状况,帮助医学毕业生看清楚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形势,以及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以利于毕业生准确地做出自我定位。

同时,学校应该在低年级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在高年级阶段尽早开设就业指导课,积极引导医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学生找准位置,端正就业思想,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目标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择业标准观,以积极主动、实事求是的就业态度更好地实现就业。

大学教育要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医学院校不仅要努力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还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应该多给他们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早一点认识社会、融入社会,通过实践不仅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也能够为将来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3.调整就业心理,拓宽就业渠道

我国的医学人才目前多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在这些热门的地方和单位,医学人才已经趋近于饱和。医学毕业生如果还一门心思地削尖脑袋往这些地方钻,必然是事倍而功半。

因此医学毕业生应该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改变就业思路,降低就业的期望值。大学生要认识到,建功立业在基层,到基层单位去、到“经济欠发达,缺医少药”的边远贫困地区去,那里有更加广阔的天地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择业时,应该开阔思路,拓宽就业领域,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关的新兴行业工作,实现医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解决我国医学人才匮乏与医学生就业困难的矛盾。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重点建设社区、乡村等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将增大,社区、乡镇等基层单位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也将明显增加。同时各省市也陆续推出并完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医学毕业生向基层贫困地区就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施展自身的才华。

医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产生受到国家政策、学校教育、个人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的解决也不能够仅仅只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解决医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对症下药,才能使国家培养的医学人才人尽其用。

参考文献:

[1]高振强,黄莉.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发展的影响[J].教育观察,2014(1).

[2]张睿.医学院校专业设置趋同性的结构剖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3(7A).

[3]杨文君,李德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及策略探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陈颂坚,徐向东,刘琼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职业时空,2009(7).

[5]朱小红.浅析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19).

[6]林凌,李子雄.浅析我国医学人才匮乏与医学生就业困难的矛盾[J].科技创新导报,2008(23).

9.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篇九

一、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现状

各地对个人转让住房征收个人所得税采取不同的征收方式,有纳入房地产交易大厅征收的,有纳税人主动申报纳税的,有纳税人主动申报与纳税人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结合的,征收效果差距较大。

据调查,2005年全市发生个人转让住房4500人次,征收个人所得税仅6万元。由于在征收方式上没有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纳入房地产交易大厅,并在办理房产证前征收,征收环节的控管不力,同时,纳税人主动申报纳税的较少,主管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交易房产情况不能及时准确掌握,事后的查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征收难度较大。

税收政策的规定不够明确,可操作性差,政策执行不统一。

二、个人所得税征收难的原因

(一)税法宣传的针对性不强是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对个人出售住房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法早有规定,如:1994年出台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财产转让所得按20%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1999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建设部为促进我国居民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联合下发了《关于个人出售住房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278号),进一步明确规定:“个人出售自有住房取得的所得,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但由于税法宣传对税收政策的专项宣传做得不够、针对性不强,纳税人对具体税收政策的了解有较大的差距。在实际工作中,有80%的个人不知道个人出售房屋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对个人出售房屋征收个人所得税是新开征的税种。税法宣传的针对性不强是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税收政策的不完善是个人所得税征收难的基本原因

1、装修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

按照税法规定,财产转让所得为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的费用后的余额。合理费用,是指卖出财产时按照规定支付的有关费用。费用扣除应遵循以下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相关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根据这些原则,装修费用是个人住房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纳税人提供了合法有效的票据(因合法有效的票据可以有效防止和堵塞装修队伍相关税收的流失),经税务机关确认后,应按照合理的标准扣除。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实际发生的装修费用按照房屋原值的10%、15%的比例内扣除,中心城市由于房价很高,按照房屋原值的10%、15%确定装修费用标准,能够满足装修的需要,但边远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房价较低,按照房屋原值的10%、15%扣除装修费用,远远不能满足装修的需要,因此,装修费用扣除标准的确定不合理。

2、应纳税所得额确定难

虽然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了房屋原值的确定标准,比以前的税收政策操作性更强,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公有住房的房屋原值则难以确定。

现行税收政策虽然规定了公有住房标准面积按当地经济适用房价格计算,但规定不够明确,操作性差。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片区、路段、土地购置成本、经济适用房建造成本等多种因素确定不同标准的价格,不同时期、不同片区的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不一样。税收政策没有明确规定个人转让的已购公有住房的价格是按照全市经济适用房平均价格计算,还是按照同一片区经济适用房的价格计算,如果纳税人不在确定的经济适用房范围又如何计算等问题。同时,税收政策对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是指购买公有住房时政府规定的经济适用房价格,还是出售公有住房时政府规定的经济适用房价格没有明确规定,而许多地区在职工购买公有住房时,没有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可以参照,出售时由于不同路段、不同片区的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差异也很大,参照性较差,甚至无可比性,造成应纳税额难以确定。

3、税收优惠政策的时间界定不够准确

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个人转让5年以上,并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但5年以上的起始时间没有明确规定。购买住房的时间是以购买住房支付第一笔房款的时间、还是缴纳契税的时间、或者是取得房产证的时间,现行税收政策没有明确规定,并且这些时间差距很大,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征收机关没有统一掌握的标准,易造成税收政策执行上的差异。

4、是否家庭唯一生活用房住房的认定难

对家庭的理解差异较大,法律上对家庭没有明确的解释,家庭的差别很大,有与父母同住的、有单身的、有离婚的、有子女的、有无子女的等等,情况非常复杂,由于对家庭没有准确的界定,对家庭唯一生活用房的认定也缺乏统一的标准。

税收政策规定唯一生活用房的认定,以房地产管理部门建立的职工家庭住房档案为准,并由房地产管理部门出具职工家庭唯一生活用房的证明。但许多地区的房地产管理部门对职工家庭的住房档案不完整,许多人将房产分别以家庭其他成员的名字办理房产证,有的在本地有住房,在外地也有住房,房地产管理部门对个人在外地的住房更加不能准确掌握,增加了对家庭唯一住房的区分难度。并且,职工家庭不是永远不变的,由于各种原因家庭不断在发生变化,但有关部门的档案资料不可能做到及时更新,对唯一生活用房的认定难度很大,必然使该项政策的执行出现偏差。

5、税收政策规定不够严谨

一是关于保证金问题。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个人转让住房并拟在现住房出售1年内按市场价重新购房的纳税人,其出售现住房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先以纳税保证金形式缴纳,再视其重新购房的金额与原住房销售额的关系,全部或部分退还纳税保证金。这项政策规定将其出售现住房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先以纳税保证金形式缴纳,与现行税法确定的纳税期限不一致,不能保证国家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对“拟在”现住房出售1年内按市场价重新购房的认定上易产生差异,税收政策不应把纳税人将要发生的行为作为征税的依据,而应当按照据实的原则,发生纳税行为就要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同时,如果纳税人并不知道此项政策,在其出售现住房时按规定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但在1年内按市场价重新购房的,当纳税人提出退税要求,却没有政策依据办理退税事宜,必然造成工作上许多矛盾,政策规定不够严禁。

二是合理费用界定不够全面。现行政策规定住房转让以实际成交价格为转让收入,但对个人转让住房如果将房屋里的家具同时转让的,其转让收入包括了家具等物品,但税收政策规定扣除的合理费用却没有规定包括家具物品的费用,合理费用界定不够全面。

(三)部门之间协调不够是个人所得税征收难的重要原因

由于个人所得税的特殊性,税务部门在对个人出售房屋征收个人所得税时,需要有关部门提供相关资料,如房管部门对公有住房、家庭唯一生活用房的认定证明,物价部门确定的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标准等,才能准确计算出售房屋的应纳税所得额。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有关部门的资料不完整,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料的建立时间较短,查找相关的数据难度较大,没有形成资料传递系统和机制,造成在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工作中,准确计算售房成本难度较大,享受免税纳税人需要的资料查找难,从而影响税收征管工作。

(四)缴纳个人所得税未作为办理房产证的前置条件是征收难的关键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08号)文件规定,主管税务机关要在房地产交易场所设置征收窗口征收个人所得税。在此之前,缺乏相关的规定将个人转让住房征收个人所得税在房地产交易场所设置征收窗口,在转让环节征收个人所得税,各地在征收环节上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节征收个人所得税,征收效果差异较大;同时,在房屋交易办证环节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工作流程、人员职责、纳税人基础资料的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料的搜集和传递等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三、对策与措施

(一)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注重税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纳税意识

为了进一步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为个人售房征收个税创造良好条件,应侧重税法宣传的针对性。一是通过各类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利用电视、电台广泛宣传税收政策,做到家喻户晓,利用报刊“税收政策宣传栏”以问答形式,定期开展税收政策宣传;二是结合“税法宣传月”活动印制税收政策宣传资料,走上街头进行宣传;三是设立税收政策宣传热线电话,接受纳税人的政策咨询;四是举办税收业务培训班,对纳税人讲解税收政策;五是对诚信纳税的纳税人进行公开报道和宣传,对偷逃税案件公开曝光,营造诚信、依法纳税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修改、完善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的制定既要有利于促进“二手房”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又要防止“二手房”市场过于火热,房价增长过快,同时,还要使制定的税收政策简便易行,操作性强,减少税收政策的漏洞,防止偷逃税的发生。

1、装修费用实行合理扣除

个人住房的装修费用,要求纳税人提供实际支付装修费用的税务统一发票等相关资料,能够证明纳税人实际发生的装修费用,根据装修与转让住房的时间差,按照每年3%—5%的折旧计算,余额作为装修费用计算扣除。

2、明确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规范公有住房的房产原值。按照出售公有住房时市级(含市级)以上政府规定的经济适用房价格计算全市平均价格,作为原购公有住房标准面积计算的房价款,加上原购公有住房超标准面积实际支付的房价款以及按规定向财政部门(或原产权单位)缴纳的所得收益及相关税费,作为公有住房的房产原值。

3、准确界定税收优惠政策的时间

个人转让5年以上生活用房的起始时间,以购买住房支付第一笔房款的时间计算,至个人转让住房办理房产证的时间止,时间在5年以上可以享受免征个人所得税。

4、取消家庭唯一生活用房的优惠政策,扩大优惠范围

由于家庭唯一生活用房住房的认定难度很大,可操作性差,易造成税收的流失,应取消家庭唯一生活用房住房的优惠政策,并将优惠政策的范围适当扩大,对凡是居住满5年的个人住房,转让所得都可享受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这样,税收政策更加严谨,操作性更强,采取各种手段偷逃税款的可能性也可极大地降低,有利于税收征管,公平税负。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5、进一步规范税收政策

个人转让住房按“转让财产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不以纳税保证金的形式缴纳。对其在1年内按市场价重新购房的纳税人,提供有关证明及资料,经税务机关审核后,退还全部或部分税款,使税收政策与《个人所得税法》一致,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

住房转让以实际成交价格为转让收入,对个人转让住房如果将房屋里的家具同时转让的,其转让收入应当包括家具等物品,合理费用也应当包括家具物品的成本,但纳税人必须出具购买家具、电器的合法有效的发票,按照5年的使用年限平均扣除折旧,经税务机关认定,可作为房屋转让的合理费用扣除,如不能提供有关资料的,实行核定征收。

(三)加强部门配合、协调,建立协税护税网络

研究编制房地产管理的通用软件,建立房地产管理网络,房地产管理部门在录入相关数据的同时,税务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和查询纳税人的有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

税务部门应积极与财政、物价、城建、国土、房管等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定期召开联系会议,通报有关情况,加强配合,增进沟通。通过物价部门掌握房屋销售市场价格情况,为确定个人售房收入情况打下基础。财政部门和金库对须办理退税的及时予以办理,使纳税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办理完毕相关的税收事宜。特别是房管部门在办理房产证时严格把关,对个人出售房屋的应凭税务机关出具的《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才给予办理房屋产权证。对个人出售住房只有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有效地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

(四)进一步规范个人所得税征收与管理

明确和规范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工作流程和人员职责,建立和完善纳税人基础资料和信息,相关资料的搜集和传递须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10.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篇十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然而我国大学生创业却呈现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低的“双低”态势,大学生创业面临诸多困难。

大学生创业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传统观念难转变;

2、创业资金不足,小额贷款不易贷;

3、创业教育缺失,创业技能难获取;

4、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创业环境不佳。另外,现在整个社会还处于转型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完善,社会大环境也让大学生创业感到有些艰难。

大学生成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生、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从多方面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保障。

一、转变就业观念,积累知识经验

大学生要具有积极的创业意识,转变观念,认识到创业是一种创新。确定了创业方向之后,可以先到相关的企业和行业中去学习、锻炼,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和经营能力。

二、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高校要开设大学生创业课程,提高创业培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进行创业知识教育,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体验,使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三、积极鼓励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政府要继续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进一步简化程序、监督政策落实与管理。加大扶持力度,完善资金支持、税费减免、户籍迁移等优惠政策。进一步综合运用政策工具,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创业载体功能,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和风险。

四、积极主动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11.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 就业难价值观等级观念就业观就业对策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解决就业难只靠当前的一些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应急政策是不够的。本文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和学生层面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一、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 社会及政府

1. 社会、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导致传统的就业主渠道吸纳人才能力的下降。政府因为机构臃肿,本身就需要大幅度精简,而且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中找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编制的问题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这使传统的就业渠道吸纳人才能力下降。

企业实行改组、改造、改制。成千上万能够安置大批劳动力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因经济效益不佳而被关、停、并、转,大学生就业的出路就大大减少。2008年4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愈发严重,一些外向度较高、产业能级较低、低端产能明显过剩的行业相继遇到困难,大批外资企业、外向型企业倒闭,就业渠道减少。

2. 中小企业发展遭遇“瓶颈”。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近80%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遭遇发展“瓶颈”。一是中小企业贷款条件严、融资成本高。二是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机制不够健全。三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3. 民营企业的经营领域受到多方面限制。一是民营企业面临进入传统垄断经济领域的巨大障碍。据估计,如果放开某些垄断行业,至少可为社会提供2 0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仅金融业的多元化发展就可新增1 000万个以上的知识型就业岗位。

二是民营企业面临社会事业服务领域的巨大进入障碍。目前,如果允许民营企业公平进入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服务领域,其创造的增量就业机会将超过3 000万个。

三是民营企业面临在竞争性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民营企业不仅在汽车、钢铁、矿业等重要竞争性行业的发展受到种种约束,而且在一般竞争性行业的经营也受到诸多的限制。如果民营企业在竞争性领域能够公平地享受到与公有制企业同等的制度环境,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每年就可新增就业岗位1 000万个以上。

4. 社会价值观、等级观念。社会价值观念、传统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很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不愿到民营企业就业,这也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官职及政治待遇成了人才流向的坐标。在现行体制下,大学生普遍认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官位等级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5. 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劳动部门管理。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就业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二) 用人单位

1. 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用人单位或为了降低经营成本,不愿投资员工培训;或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能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的某一方面的能人。用人单位往往只看眼前利益,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2. 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

3. 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三) 大学毕业生

1. 诚信问题。部分大学毕业生不遵守合同和协议,不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纪律散漫,毫无组织纪律性,这些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 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近几年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且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基础和专业知识;缺乏与人沟通、与人协调的能力和再学习能力。

3. 大学生自身定位有偏差。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大城市,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四) 高校

1. 高校发展规模过快,专业结构与社会需要的矛盾更显突出。某些高校在利益驱动下,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顾自身的办学能力,纷纷开设“短、平、快”、高经济收益的“热门”专业,不仅造成了部分专业“人才”的粗制滥造,而且从数量上迅速趋于饱和,甚至供大于求。

2. 师资力量薄弱。一是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方式单一;二是教师缺乏实操技能;三是教师知识滞后,知识面狭窄,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没有掌握最前沿的、最先进的技术;四是教师缺乏再学习的能力。

3.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4. 高校实训设备、实训基地缺乏。一是政府投入有限。二是高校本身的体制,决定了高校难以融资。

二、 对策

(一) 政府方面

1. 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一是就业应先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应向安排就业倾斜。相对于经济增长,政府在劳动者就业中的责任尤为重要。这种责任要求政府在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公平与效率中树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并在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增长。

二是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在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的时候,政府的疏导十分必要。政府要在宏观上对人才培养的规模、方向进行预测调控,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进行预测。

三是政府在行动中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各级劳动力就业市场;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地方就业。

四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加企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政府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为在其他行业就业的劳动者提供保障,增加企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2.推动投资需求增长和经济总量扩张,增加就业岗位。国家应加快电信、航空、银行和运输等垄断部门的改革步伐,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允许民营经济逐步介入。

3. 重塑社会价值取向。一是不断破除浓厚的官本位意识。二是开展一系列以创新创业文化为主题的宣传工作。积极营造“尊重创业、理解创业、支持创业、鼓励创业”的文化氛围。通过创业典型的先进事迹,向周边群众传播先进的创业理念、方法和精神,形成人人想当老板、争当老板、能当老板的氛围。

(二)用人单位方面

1.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目前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用人单位应抓住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促进企业人才升级和知识升级。

2. 注重人才的合理使用。用人单位应根据就业岗位的性质、特点以及对人才层次的要求,合理配置所需人才。同时尽可能地给予大学生机会,满足他们的职业需求,才可能满足用人单位自身人力资源内部增值的需要。

3. 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要从对单位负责的角度考虑,敢于排除各种阻力和关系网,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

(三) 高校方面

1. 高等学校要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锻炼。高等学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教材改革,更新知识内容。同时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培养学生积极、务实的择业态度,使学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增强信心。

2. 高校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高校必须建立由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

3. 高校要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创新毕业生就业服务手段和就业模式。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通过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加强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4. 高等学校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运营实体,面对买方市场,高校要学会运用市场营销学的方法,担负起向用人单位主动“推销”毕业生的职能。要根据整个经济环境大背景,积极研究、预测未来几年人才的需求状况,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并能大胆研究未来人才需求新趋势,超前培养出适应未来职场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新生.构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体系[J].湖湘论坛,2006(2)

[3]李丽,蔡红梅.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20)

[4]易忠.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

1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篇十二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 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 就业人数也快速增长。据教育部数据显示,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为115万, 2002年145万, 2003年212万, 2004年280万, 2005年340万, 2006年413万, 2007年495万, 2008年559万, 2009年突破600万的大关, 毕业生数量为610万, 2010年631万, 2011年660万, 2012年大学毕业生又创680万的新高。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长, 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胡锦涛同志谈到:就业是民生之本, 这关系到千家万户。温家宝总理也谈到:他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党和政府为推动大学生就业, 多管齐下, 加大力度, 把大学毕业生就业摆在首要地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 高校大量扩招, 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的连年扩招, 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 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 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产生了与就业岗位的增长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社会不能及时相应的提供工作岗位, 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 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高等院校专业的设置直接反映了该校服务社会的方向, 近几年来, 高等教育改革从整体上看落后于经济改革, 结构不合理, 发展路径单一, 一些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称, 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与适应性较差, 知识面窄, 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多高校只注重学生课堂与理论知识的培养, 而不注重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训练, 使得人才培养方向, 管理方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这加大了双向选择的难度, 是大学生的学校出口与社会入口对接不通畅, 造成了大学生“待业”的现象。

(三) 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 大部分高校知识一味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 不重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 最终导致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业不精。部分大学生抱着混文凭的心态, 没有把学习放在主要位置, 造成了专业知识匮乏, 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社会能力不强。二是社交能力较差。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意识不强, 团队精神较差,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较为严重。三是缺乏爱岗敬业的品质。一些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不愿从基层做起。四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大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 连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也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 缺乏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工作。五是缺乏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合理, 自我定位模糊

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盲目从众, 期望过高, 心理偏差等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岗位, 不少大学生的工作岗位首选事业单位、公务员、国企、外企为主。二是就业地点, 更多的毕业生就业目标定在发达城市、沿海城市, 不愿到偏远地区与基层。三是工资水平, 过高的工资期望值使许多毕业生与各种就业机会擦肩而过。正是由于大学生的这种就业观念, 自我定位模糊, 对自己能力估计不足, 导致最终找工作四处碰壁。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一) 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 给予大学生及时帮扶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政府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 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 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 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 建立更加开放的就业市场, 为避免“毕业即失业”。政府要努力发展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水平, 增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要继续推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二) 高校应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加强就业指导

为了更好地解决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高校应转变办学观念, 继续深化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校应把就业指导设为大学生必修课, 建立就业指导机构, 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加快就业指导机构对外交流, 拓宽就业资源, 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观念, 正确的给自己定位,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准确定位, 针对就业难的问题, 做出理性的选择, 规划好人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 要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 处理好专攻与博学的关系。第三, 要摆正心态, 积极面对社会。

(四) 要树立动态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难是随着高校扩招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它需要政府、学校、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 积极应对。在国家积极政策的作用和推动下, 大学生们应正视现实, 客观面对现实, 保持信心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必定会走出阴霾, 大学生也必将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创业网.中国历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统计[EB/OL]. (2009-12-21) [2010-06-11].

[2]贾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透视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1) .

[3]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黄紫华, 李雪如.美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01) .

13.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篇十三

摘要:本论文针对中学生作文难这一普遍现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原因分析,并根据教学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作文难原因对策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提到作文,一些中学生往往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也不爱写。作文难,难在哪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对症下药,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改变今天的不良现状?

(二)、文献综述: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作文教学的改革也不断深入。《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要求,为新时期的作文教学指明了航向。但目前而言,我们的作文教改还不够深入,学生作文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研究目标:

1、中学生作文难的原因。

2、解决中学生作文难的对策。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学生作文的重要性及培养目标分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教师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难点。有些学生每次写作文,不是生搬硬套,就是无话可说,根本没有自发的去认真写作文。以致不能达到作文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必须科学地分析作文难的原因并研究出有效的对策。

一、当前中学生普遍写作困难的原因与分析

1、没有写作兴趣,缺乏写作热情。

很多学生都害怕写作,把写作看作负担,谈写作而色变。为了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断重复相同或类似的语句,有的学生干脆抄袭,敷衍了事,还有的甚至懒得动笔。每当作文时,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怨声四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普遍不浓,大部分学生把完成作文当作一种任务,除了老师布置的每周练笔外,几乎没有人愿意主动写文章。

2、缺乏主动性,未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

现在的中学生,能坚持每天写日记的甚少;对于作文指导,大部分学生要 1

求教师列写提纲,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能自觉进行作后修改的人数极少,大部分同学需要老师下达布置任务。学生在自主写作方面严重缺乏主动性,须加强指导与培养,激发其写作热情。

3、作文教学模式陈旧。

在大力宣传课改的今天,仍有不少教师守住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不放:讲解作文要求——念范文——学生写作。这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些教师对写作教学的特殊性视而不见,又不了解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往往在命题作文中,存在着主观随意性,而缺乏计划有序性;写作安排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盘儿里喝水一漫滩,无重点,无突破,妄想通过一次作文课就让学生掌握所有的写作技巧。又表现出盲目急躁情绪。而在批改、讲评中,或者笼统简单,缺乏针对性,或者对优胜者一味拔高,对失败者则作为笑柄而讽刺挖苦,其结果是胜者骄,败者馁,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学生不善于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的生活就两条线:家——学校;学校——家。课余生活十分平凡单调。两点一线的生活,与社会接触少,缺少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使得我们的学生缺少生活的积累,所以作文中经常有无米下锅的烦恼。现在的中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少爱心,缺少同情心,感情苍白,心灵比较空虚,他们不善于从思想情感的体验中去寻找素材,以至于作文中出现无情、矫情、伪情的现象。

5、缺乏阅读。

学生的学习科目有十多种,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做作业、复习、预习之余,应花点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据调查,中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广泛、视野开阔,而且有向高品位发展的趋势。但是,不少的教师与家长不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深怕耽误了学生的基础课程,学生一看课外书,就认为“坏现象”出来了,“该念的书不念好,读杂七杂八的书就有劲。”于是,不论学生读什么课外书,一律禁止,不准涉及。殊不知,光是基础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浩瀚的书海,奇珍异宝琳琅满目,学生不读书,又如何去了解祖先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呢?没有了词,更谈不上继承与发展。所以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枯燥、单调、乏味。

二、对策研究

1、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培养他们爱写作文、乐写作文的兴趣。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文交流活动。

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拔河比赛,春天去野外踏青,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件有关环保的事等,开展活动以后让学生写心得谈体会,这样学生感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作文兴趣自然就高了。另外,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举办作文交流活动,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请学生上讲台来自己放声朗读,让其他同学听听自己的得意之作,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

(2)、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

要想学生写好作文,还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我们要将课堂作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堂作文教学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

(3)巧用评价策略,使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以高分、奖励稳趣,对于写得特别好的作文可打百分,甚至超百分。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也可进行自主评改、交互评改等形式,在作文评价中,多用激励性的评语,使他们尝到写作的甜头,充分调动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

2、鼓励学生自主写作。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重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开放的作文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练习作文。主要做法有:(1)、先看后写。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日出日落的绚丽色彩,阴晴圆缺的月象变化,动物植物的生长历程等,通过观察写观察日记;利用课余假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纪念馆、气象台;到山川河谷去饱览祖国山河的美景;到农家田园去吮吸五谷的清香;到大街小巷走一走,看一看„„引导他们主动观察,用心感受,并随时记下所见所闻。或写一篇参观记;或抓住某处景物,在想象和联想中写一篇状物作文;或根据观察到的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或以小导游身份,向亲朋好友讲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一则广告,编一段导游词。(2)、先做后写。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后进行写作,能有效减轻学生写作的心理负担,激发写作兴趣。如在家里,让他们学习整理自己的房间,学洗衣做饭,学拆装玩具,尝试完成一些科技小制作;在学校里,组织他们进行包馄饨比赛、钉纽扣比赛等,对他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及时鼓励,让他们在做中体会成功的欢乐,在做中总结失败的教训并随之记下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在做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3)、先玩后写。爱玩,是学生的天性。玩得有趣,玩得开心,在玩中开发智力,增长智慧。有趣有益的活动是他们最爱参与的,因此,要丰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经常举行一些谜语竞猜,球类比赛,登山野炊,春游秋游等活动。活动之后,让他们自主选材、自主命题,或点面结合描写一个个鲜活的场面,或写人记事。写出玩之乐,玩之趣,玩之智,让童心童真得到充分张扬。(4)、先想象后写。《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作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一些情境,鼓励引导他们写童话作文、科学幻想作文,对未来生活憧憬和向往等想象性作文,想象自己飞天遁地,超越时空,或想象自己是市长、是一支铅笔,想象10年20年后社会的变化„„总之,通过大胆合理的想象,去完成一篇篇构思独特,充满奇思妙想的作文。

3、善于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文章源于生活,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是学生的写作源泉。指导学生积累素材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作文材料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如果说生活是学生搜集作文材料的第一宝库,那么网络、报刊、杂志等多媒体信息就可以说是学生搜集作文材料的第二宝库。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在闲暇时间上网或浏览报刊杂志,搜集典型、新颖的写作素材。

4、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

设立“词句百宝箱”。积累的贫乏,会让学生思维枯竭,语言枯燥,为了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可让学生准备“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有意思的词句“存储”起来,精词妙语,名言佳句,都摘抄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平时让他们经常聚在一块儿交流、诵读,这样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学生也能在作文时活学活用,使作文锦上添花。

营造“读书的乐园”。人是社会的人,学校、班级何尝不是一个小社会。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空间,开设读书廊、文化厅、阅览室,张挂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在班级布置“读书园地”“展示平台”,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或读书心得都在“读书园地里”、“展示平台上”展现,以便互相交流。

结语:作文教学虽然说暂时还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多摸索,多反思,即使困难再多,也能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写作困难原因及对策浅析》

14.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篇十四

假如你从2013年穿越到2003年,给你一个选择购买资产增值的机会,我猜测大多数老百姓都会选择房子。假如在2003年之前的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贷款买房,到2013年,你投资的收入会高得估计连贩毒分子都要哭。中国房地产在宏观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注定了它对整个中国经济走势构成巨大的影响。

我国近十年楼市泡沫严重,目前关于房地产的议论,几乎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为应对这一房地产泡沫危机,我国已出台十年四轮调控政策,包括:初始调控期(2002年—2004年底),加码调控期间(2005年初—2008年初)逆向调控期(2008年底-2010年初)“双限”调控期(2010年初至今),前三个时期我们已取得成效,现在我们正处于双线调控期间,即“限购限贷,保障房建设”。

第三阶段后,我国房价在2012年又出现回暖趋势,第四季度商品房的销售市场与房价呈现全面回暖,所以我国在“国十一条”“新国十条 ”后又在出台了新国五条政策。

之所以大力度控制房价,是有其原因和目的的。其原因在于房价持续高涨,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对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高房价将将众多普通民众挤出市场,使更多人望楼兴叹,不利于住有所居目标的实现。同时催生房地产价格泡沫,累积金融风险。并且加剧贫富分化。所以其目的在于稳定房价,繁荣市场,搞好保障房的建设、分配和管理,推进住有所居。

但是这些政策在其推进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旺盛的刚性需求,供地制度和管理的缺陷,居民投资渠道的缺乏,保障房短缺、管理不善这五个原因使得房地产调控困难重重。不过,我国的政策也在根据事实需要不断调整,我国目前在四方面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一,稳健货币政策,推进金融改革。二,统筹城乡建设用地,推动土地制度改革。三,多用市场手段和减少行政审批。四,建好、管好保障房和搞好相关制度建设。

所以不难看出,我国有信心有能力控制房地产的泡沫。盛极必衰,这是自然界的法理。即便是过去十多年中国房价不断快速上涨,也同样存在着楼市降温与房价下跌的时段。泡沫过后,我们更加期待看到房地产的良性友好发展。

15.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篇十五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 就业市场化意识薄弱

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 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 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同时, 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 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 不愿作长期投资。大学生缺乏创业观和市场化观念, 如果换个思维, 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2、学校自身教育体系的不完善

我国目前虽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 但应试教育的现状并没有因此得到太大的改变, 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思想依旧根深蒂固, 造成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 缺乏实践经验, 实际运用能力差。由于高校对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造成不少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 突出表现在诚信问题、文明素质问题、责任心问题等, 现今, 众多的不良社会现象已经侵入高校这片圣土。大学生道德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焦点, 道德的缺失也使大学生在用人单位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 间接的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

3、社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足

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空前的, 经济的发展必然加大人才的需求量, 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供求关系问题。从长远来看, 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 发展势头良好, 社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但从目前看, 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 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总量不足, 与我国13亿人口的大国身份很不相称, 这就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相对比较少, 经济发达地区分布不均, 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相对落后, 当然高新产业更是寥寥无几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有限性, 高新技术产业的稀缺性和地区分布不均,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1、转变就业观念, 打造核心竞争力, 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认识从基层做起, 先就业, 再择业, 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 更应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 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得就业机会, 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综合素质是竞争力的基础, 而竞争力又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应和显著标志。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追踪和掌握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竞争力的基础;心理素质与交流表达能力则是面试是否成功的关键;问题解决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追踪和掌握技术的能力在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要从以上几个要素入手,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着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即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能力,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要“学术有专攻”, 提升自身价值的同时又要学会把自己推销出去。做到自我认知, 能够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就业信息与职业需求, 促进就业的顺利实现。

2、完善教育制度, 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

大学是大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阶梯, 晚上大学的过渡作用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 也应该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如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等。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增强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完善就业信息与职业指导体系, 增加企业人员走进校园进行职业信息与市场信息的讲授, 同时,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进行调查, 了解社会需求, 增加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了解。加强针对大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促进大学的自我认知, 更好的做到人职匹配。学校还应该鼓励教育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使大学生更多的走向基层, 走进西部。

3、创造社会条件, 改善就业环境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归根结底要依赖于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越快, 就业机会就越多。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自己创业, 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 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予以特殊优惠。用人单位要改变错误的人才观, 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 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着眼于长远目标, 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出来, 缺乏实践经验, 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 要对他们进行培训, 形成梯队。总之, 用人单位需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 做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容忽视, 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己应当对其充分认识并从不同方面一起努力, 解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而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盛国林:《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中国大学生就业期刊, 2005, (14) 。

16.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建议 篇十六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大学毕业生规模日益扩大,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供大于求现象十分严重

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大学生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相对的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09年的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比例却远远小于此数目。不仅在数量上,这种差距在结构和质量上也越来越明显,专业扎堆现象严重,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还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好找。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这方面的人才供应趋于饱和,就业竞争激烈,热门专业人才找不到工作,冷门岗位没人去,学不能致用的后果,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另外,十年来的扩招,造成高校硬件规模极具膨胀,而相对应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等软件建设严重滞后,有的专业和市场需要根本无法衔接,学历层次与社会需求也不对称。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见

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主要表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标准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还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工作年限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一)国家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配套措施需要完善和加强

①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②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达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③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二)高校教育的改革和调整

①高校应根据市场要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②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③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应不断学习,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来锻炼和提高自己,进而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诚信品格、组织协调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三)转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建立长效的用人机制

用人单位要转变选才观念,优化用人机制。应摒弃学历越高越好、学校名气越大越好的选才观念,用发展的眼光不拘一格选录人才,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使高校毕业生这一国家人才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同时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人才储备,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大学生供应渠道;加强对所吸纳毕业生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岗位,从而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竞争力

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观念。要把初次就业作为提高专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开始,而不是就业的终止,在具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以后,再选择和调整自己的最佳工作岗位。在任何地方、任何职业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要适应多种经济形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薪和热门职业的倾向,志存高远,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曹殊.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秀华.关于大学生就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6,(06).

[4]王晓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上一篇:学校雾霾总结下一篇:关于学习贯彻**同志重要批示精神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