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化学试题集

2024-09-23

生活中的化学试题集(精选12篇)

1.生活中的化学试题集 篇一

“科学与生活”趣味知识竞赛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40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A.有颜色变化 B.有新物质生成

C.有气体生成 D.有发光、放热现象 2.由于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的现象是()

A.气温降低后,水结成冰 B.通电后,灯泡变亮

C.潮湿的衣服经日晒后,变干 D.铁制品在潮湿空气中放置后,生锈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新鲜空气 B.矿泉水 C.冰水共存物 D.优质燃煤

4.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5.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从棉花纺成纱到制成布的工艺 B.新能源的开发和新材料的研制 C.“神七”飞船轨道的研究 D.动植物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A.有颜色变化

B.有其他物质生成

C.有气体生成D.有发光、放热现象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实验时,若液体药品的用量没有说明时,应取1mL—2mL 8.下列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天热吃雪糕时,发现雪糕慢慢熔化 B.花香四溢

C.洗净的铁锅常出现锈渍

D.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9.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要紧贴试管内壁

B.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让标签向着手心,慢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C.用100mL的量筒量取10mL液体

D.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紧挨试管口 10.把带火星的木条插入一瓶气体中,木条剧烈燃烧,说明这种气体是()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11.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12.有一根很长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A.一次声音 B.两次声音 C.三次声音 D.四次声音

7.关于扩音机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改变响度 B.改变音调 C.改变音色 D.减小声音的分散 13.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 “ruai(2)” “mi(3)” “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甲、乙、丙、丁 D.丁、丙、乙、甲

14.有一种电子牙刷,如图所示,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15.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 16.下列操作中,能改变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的是()A.用力拨动琴弦

B.给二胡的弦上涂一些松香 C. 用力敲打鼓

D.转动小提琴的旋钮调节弦的松紧程度 17.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裁判员正确的计时方法是()A.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开始计时

B.看到发令员的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 C.听到发令员的最后一声口令开始计时 D.看到最先起跑的运动员起跑开始计时

18.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A.1.65 m B.1.75 m C.1.85 m D.1.95 m 19.校园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交警部门在校园和校园附近安放了如图所示的四个标志,其中表示“限速5公里”的是()

20.如图所示,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相同 B.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其中有一人测量方法是错误的

C.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两个人的测量方法都正确

D.一个人测量方法正确,读数是2.2cm;多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一定相同

二、填空题(,每空1分,计40分

21.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_______而发声;小明右手拉弓,左手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 22.比较牛和蚊子的叫声,_______的叫声音调较高,_______的叫声响度大。23.医生给孕妇做B超,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医生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

24.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______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 m/s。

25.在屋子里说话比旷野里听起来响亮,这是因为________使原声得到加强的缘故。电视台的录音棚里的吸音壁上有许多楔形物体,是为了______。

26.物体做直线运动,900m中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30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0m/s,则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总时间是 s,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27.如图所示,请你写出圆柱体的直径是_______cm。张阳同学跑1000米的成绩如图,则该同学的成绩为_______。

28.“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俗语中“进”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退”又是以_______为参物.

29.回声传到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才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要想听到回声,障碍物跟发声体的最近距离应该为_________.30.钢琴中C调do的频率是261.6 HZ,钢琴中的发声体在5 s的时间里振动了____________ 次.31.将肥皂膜放在正在放音的音箱前边,可看到肥皂膜在________,说明声音是一种波动,并且_________能量.32.助听器的基本原理是:将外界的声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经放大后再将电信号转变成声信号,然后传递给听觉神经,使人感知声音.使用助听器可以使_________的人恢复听力.33.声纳探伤就是人们向待查工件发射一种超声波,经工件反射后接收,经分析反射回来超声波的时间,就可以判断出工件的伤痕在什么位置,这是利用了声在不同介质中_________的原理.34.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用图中仪器的名称按要求填空:(1)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_________;(2)取用粉末状药品时一般选用_________;(3)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_________(4)常用于给物质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_;(5)既可

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受热的是_________;(6)用来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时需用_________。

35.不能用已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的原因是______,一旦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_________。

36.酒精: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能溶解碘等物质;⑥易燃烧;⑦常做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⑧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上述文字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填序号,下同)

_________;化学性质有_________;用途有_________;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有_________;发生的化学变化有_________。

37.小明同学做了“给液体加热”的实验后,发现试管底部有裂纹,请你帮助小明分析导致试管有裂纹的可能原因(答出两点即可,试管本身质量问题不考虑)。

(1)

(2)

38.空气的成分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 其他气体和杂质

三、计算题

38.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欲测出一段较长废铁轨的长度,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带长度尺,小亮同学戴了一块电子表,他们让小亮将耳朵贴在铁轨的一端,另一位同学用力敲击铁轨的另一端,小亮听到一声敲击声后,经过0.5 s又听到一声敲击声.(当时的气温为15 ℃)请你帮他们计算出铁轨的长是多少?

39.某雷雨天的晚上,玉红同学看到闪电5 s后听到了雷声,打雷的地方距她多远?

2.生活中的化学试题集 篇二

一、画蛇添足型

例1 (某模拟题)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下列用来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 正确的是……

对比 (2006上海卷第2题) :以下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这两道题的考查点都是化学用语, 但是从题干的表达来看相差很远。该模拟题题干部分共34个字, 对比类似高考题 (10个字) , 阅读量竟然达到了3.4倍!并且多出来的这些文字没有任何意义, 纯粹是因为要给出背景“信息”而增大了阅读量, 完全可以精简下来。

例2 (某模拟题) :我国是最早记载丹砂的药用价值和炼制方法的, 为了使人们重视丹砂, 1982年我国发行面值为10分的丹砂邮票。汞单质和化合物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上有其广泛用途。丹砂炼汞的反应包括以下两个反应……

对比 (2007广东卷第24题) :二氧化锰是制造锌锰干电池的基本材料。工业上以软锰矿为原料, 利用硫酸亚铁制备高纯二氧化锰的流程如下……

这两道题都是以工艺生产流程为依托进行考查的应用题, 我们可以看到高考题对背景信息的处理原则是“简单过渡, 快速切入”, 对于考生已经了解的问题不做过多的解释和交代。相比之下, 上面这道模拟试题过了很久才切入正题, 前面的描述意义不是很大, 徒增阅读量。因而在平时的模拟考试卷命制过程中, 要注意“化繁就简, 直接明了”, 让学生能够不受无关信息的干扰, 迅速掌握试题中心要求, 从容应对。

二、牵强附会型

例3 (某模拟题) :张青莲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 1991年他准确测得In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4.818, 被国际相对原子质量委员会采用为新的标准值。这是相对原子质量表中首次采用我国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值。则下列关于In的说法中, 错误的是:

A.原子核外有49个电子

B.原子核内有49个中子

C.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等于其质量数, 为115

D.是In元素的一种核素

对本题而言, 在阅读题干的时候, 给出的都是关于In的相对原子质量的问题, 但是到了试题的升华提问阶段, 突然话锋一转, 四个选项与相对原子质量都没有关系。这种属于典型的为了信息而给出信息, 甚至给出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背景信息。

命题者都希望能“科学”地命题, 其中一个方面的思考就是让学生答题的时候不会突然之间出现很大的思维跳跃。命题者想方设法地在题目中设置“缓冲”地带, 给出相应的信息供考生阅读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成了习惯性思维, 有的时候考虑就不周到, 完全没有考虑题目信息与问题设置之间是否存在有机联系, 这样的冗余信息不给也罢。

三、南辕北辙型

例4 (某模拟题) :2005年10月12日, 载有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六号在酒泉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并于5天后安全返回, 这表明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又取得新的突破。推动上千吨的火箭和飞船的巨大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化学反应立下神功。火箭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 (CH3) 2NNH2], 火箭升空时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2H8N2+2N2O4=2CO2↑+3N2↑+4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氧化剂是偏二甲肼

B.该反应进行时只有放热过程没有吸热过程

C.该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D.该反应中每生成1mol, CO2转移8mol电子

本题给出的大量信息包括: (1) 我国飞船顺利往返太空; (2) 飞船发射现场照片; (3) 发射飞船需要的能量来源于化学反应; (4) 火箭的燃料成分; (5) 火箭燃料燃烧的方程式。反复阅读题目后觉得应该是从反应释放能量的角度来考查, 但是看到给出的几个选项后却大为意外。四个选项中有三个是考查信息 (5) , 还有一个选项的设问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里面。也就是说考查点与题目给出的“海量”信息几乎没有正相关, 南辕北辙。这大概也算是滥用信息的典型了。

3.审视08年高考试卷中的化学试题 篇三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落下帷幕,全国各地的化学试卷已浮出水面,纵观高考化学试题,有一些亮点,也存在一些疑惑。现将个人不成熟的思考和盘托出,就教于方家。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最主要的亮点是——新颖度、综合度、陌生度。

例1.(全国Ⅰ卷理综第28题)取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将MZ和足量的碳粉充分混合物,平铺在反应管a中,在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灰水。按图连接仪器。

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氮气,过一段时间后,加热反应管a,观察到管内发生剧烈反应,并有熔融物生成,同时,b瓶的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此时,管中的熔融物凝固城银白色金属。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元素Z是 __________;

(2)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管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如需处理,请回答如何处理;如不需处理,请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应属于实验题范畴,但与往年高考化学实验题相比却有较大的变化:往年一般是给出药品、仪器和基本操作,要求考生正确完成某项实验,考查的重点放在对实验原理、装置的理解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上;而今年的这道题目中,却融合了无机信息题内容,考查重点也由验证性向探究性过渡。特别是题目的黄色药品是未知的,仅可推测它大概是金属氧化物。题目新颖,综合度、陌生度更高了,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综合分析问题和探究能力。(2)、(4)两问虽然考查的是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但由于变换了角度,难度大大增加。(3)问则完全是元素化合物的命题手法,记得高考曾经考过CuO与C反应的所有化学方程式,与这里相类似。但本题怪在用MO来完成反应式。许多学生费尽心机地在那里拼命推导MZ是什么物质,花了大量时间,最终却一无所得。这也难怪,因为中学涉及的方程式都是具体物质,而命题者又用了“黄色粉末状化合物”、“凝固成银白色金属”这些非常明显的现象来误导学生,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落入陷阱中。

此外,北京卷、重庆卷等高考化学试题也有类似倾向,在学科内综合方面增大了力度,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以及“能力立意”的原则。如北京理综卷Ⅱ卷中的第26、27,28题的无机板块试题,完全打破了传统命题中知识板块的界限,将中学常见的重要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与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基础概念、化学实验、化学计算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思考容量之大,学科内综合程度之高是前所末有的。较高的综合度产生了较高的陌生度,对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许多同学不是很适应。这种陌生度较高的试题,不仅凸显了考核能力,也使考核更体现公平的原则。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今年化学高考的亮点之二是——强化应用、强化定量。

今年的许多试题都注重化学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化了定量计算,加大了对能力水平的考查,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倡导的,对中学教学是一个良好的导向。

在化学高考淡化计算几年之后,今年全国化学高考题中计算的分量明显增大了。多数试卷在加大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考核力度的同时,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化学计算板块题,而是将化学计算的考核分散到了Ⅰ卷的选择题与Ⅱ卷的非选择题各小题之中,如:全国Ⅰ理综的13题、26.(3)(5)题,北京卷的5题、7题、12题、26.(5)题、27.(4)题28.(4)题等。这样既分散、降低了难度,又强调了化学计算的应用性,更好的发挥了化学计算题的学科功能,提高了化学学科考试的信度与效度。估计在今后几年之内,化学计算的命题仍将沿用这一思路。

今年化学高考亮点之三是——百花齐放,各领风骚。

今年高考有更多省市自主命题,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有的求变,有的求稳,有的新潮,有的传统,有的追求平稳过渡……。如:全国Ⅰ卷理综化学题与全国Ⅱ卷理综化学题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该不是全国高考命题组在进行的一组有意的对照尝试吧?

我想,在提倡高考百花齐放的今天,各省独立命题成为趋势,各省高考命题思路、手法与难易不同的情况今后会越来越多,全国一张卷的格局,已经被打破,猜题、套题、押题的现实,会不会也成为历史呢?

下面,谈谈个人对今年高考题的一些疑惑之处:高考是一次非常严肃的考试,它决定了千千万万个考生个人的命运,国家每年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来完成这项工作,很难想像在考题中还会出现严重的科学性、严谨性问题,但问题确实存在,值得好好反思。

疑惑之一:科学性问题

例2.(全国Ⅰ卷理综第26题)实验室可由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制备KMnO4,方法如下:软锰矿和过量的固体KOH和KCl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锰酸钾(K2MnO4)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K2MnO4转变为MnO2和KMnO4;滤去MnO2沉淀,浓缩溶液,结晶得到深紫色的针状KMnO4。试回答:

(1)软锰矿制备K2MnO4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2)K2MnO4制备KMnO4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

(3)若用2.5g软锰矿(含MnO2 80%)进行上述实验,计算KMnO4的理论产量;

(4)KMnO4能与热的经硫酸酸化的Na2C2O4反应,生成Mn2+和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5)上述制得的KMnO4产品0.165g,恰好与0.335g纯Na2C2O4反应。计算该KMnO4的纯度。

【挑毛病】“生成锰酸钾(K2MnO4)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K2MnO4转变为MnO2和KMnO4”。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K2MnO4及K2MnO4在酸性溶液中能否氧化Cl-?

根据电极电位判断,KMnO4及K2MnO4在酸性溶液中氧化Cl-的反应是可以发生的。虽然,有关反应并非中学所要求,但作为高考题,严谨性总要考虑吧?何况,多年来高考命题遵循着“源于教材,不拘泥于中学教材”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学生从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可以推出相关反应的,很多高考题不就是这样被炮制出来的吗?!那么,根据第一步反应生成的K2MnO4和KCl的比例,就可以确定出K2MnO4部分作氧化剂与KCl反应,部分发生歧化反应。这样得出的化学方程式及计算结果将与标准答案迥然不同,哪一个更有道理呢?而这恰恰是标准答案中没有考虑到的。

例3.(全国Ⅰ卷理综第29题)A、B、C、D、E、F和G都是有机化合物,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化合物C的分子式是C7H8O,C遇到FeCl3溶液显示紫色,C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则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2)D为一直链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比化合物C的小20,它能跟NaHCO3反应放出CO2,则D分子式为________,D具有的官能团是______;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芳香化合物B是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A的同分异构体,通过反应②化合物B能生成E和F,F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

(5)E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很传统的有机框图题,题目难度不大。根据“环上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C是对甲基苯酚。但命题者却用了另一种有争议的表述:C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这一表述不同于一般中学常见有机推断题的表述:环上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显现出命题者是为了提高陌生度而刻意为之。却不知这一故弄玄虚,使得题目的科学性成了大大的问题。

溴水与苯酚的反应生成三溴苯酚,在中学新旧教材均明确指出:“该反应能定量完成,常用于对溶液中的苯酚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此在大学分析化学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滴定反应。”既是一个定量反应,也就是说,溴水与苯酚的反应是不产生间位产物的,而且只生成邻、对位都被取代的产物(而不是一溴取代物)。那么,原题的这种表述的科学性就值得质疑了。

这种表述很容易误导学生去推出“C是邻甲基苯酚”的答案。可惜的是,回答“C是邻位甲基苯酚”的学生,并非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恰恰是好学生。且不论题目的科学性如何,在此是否失去了高考甄别学生之功能呢?

疑惑之二:严谨性问题

例4.(四川卷理综第6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mol氧气中含有12.04×1023个氧原子,在标准状况下占有体积22.4L

B.1mol臭氧和1.5mol氧气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等体积、浓度均为1mol/L的磷酸和盐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数之比为3∶1

D.等物质的量的干冰和葡萄糖中所含碳原子数之比为1∶6,氧原子数之比为1∶3

【答案】C

【挑毛病】12.04×1023,这是很不规范的表示。这种表示方法称为科学计数法,可以把任何一个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表示整数),所以,正确的表示应为:1.204×1024。

高考试题在科学用语上,应该树立典范,应该时刻注意用语的规范化与严谨性,为中学教学起良好的导向作用。

疑惑之三:题意要明确

仍以例1.(全国Ⅰ卷理综第28题)来说,这是一道设计非常巧妙的试题,立意独到,设问新颖。既是实验题,又有无机信息题及无机推断题的影子,所以,令学生感到陌生。可惜,作为高考的试题,既要讲究新颖性,更要讲究区分度,从考后学生反馈情况看,本题在区分度上有严重缺陷,在网络也引起了广泛的非议。本人认为,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是由于命题者的答题要求不够明确所致,如果命题者在(3)中稍作提示“未推导出来的元素可用M或Z代替”,题目的新颖度不变,区分度将大大提高,岂不妙哉!

另外,本题中的(2)问也有些蹊跷——既然需要尾气处理,断开必会造成环境污染,那就不是需要与否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能断开的嘛!起码,标准答案不是唯一的,如果学生回答:“不能断开,断开会造成环境污染。”给不给分呢?

疑惑之四:难度的控制

例5.(四川卷理综第29题)下图中A、B、C、D、E、F、G、H均为有机化合物。

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化合物 A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60,A能发生银镜反应,1molA在催化剂作用下能与3mol H2反应生成B,则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由A生成B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2)B在浓硫酸中加热可生成C,C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聚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D,由C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①芳香化合物E的分子式是C8H8Cl2。E的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则E的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E在NaOH溶液中可转变为F,F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生成G(C8H6O4)。1molG与足量的NaHCO3溶液反应可放出44.8L CO2(标准状况),由此确定E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略)

分析:这里仅就(3)①进行讨论,E的分子式是C8H8Cl2。E的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则E的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按高考惯例,考核同分异构体时,如果同分异构体在四种或四种以内的,有时会要求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如果在四种以上时,一般会提供几种结构简式,留下2种让考生来填空。近年来,更出现了“任写一种”或“任写两种”这样更简单的命题。本人认为,高考这一不成文的惯例是合理的,凸显了多年来高考命题老师对中学教学的了解,对学生水平的了解。本题(3)小题的同分异构体共7种(见解析),却要求考生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明显偏难了。更遗憾的是,命题者提供的标准答案居然错了,只写出7种中的6种,用自己都没能正确解答的问题来要求中学生,岂非咄咄怪事?!

新课程改革开始了,高考也在发生改变,它改变的方向究竟是什么呢?从以上分析至少可以看出一点,今后仅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的方法再也行不通了。但另一方面,高考命题的水平是否也应进一步提高呢?

4.生活中的化学—化妆品中的化学 篇四

题目: 生活中的化学

姓名: 王富良

学号: 201106802

专业: 应用化学 班级: 应用化学1101班

学院: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日期: 2012/07/04

生活中的化学

——化妆品中的化学

作者:王富良

专业:应用化学

【摘要】化妆品,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当人们面对琳琅满目的各式化妆品和其中宣传的复杂的化学成分,则变得无所适从。在了解化妆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主要作用和性质后,便能在挑选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化妆品。下面就主要介绍一些常见化妆品成分的性质

【关键词】化妆品 化学 成分 性质

美化为目的。故在成分的选择上必须保证安全,无毒,且具有较强稳定型,不易氧化等特点。

以某牌洗面奶为例,其包装背面写到其成分为:水、肉豆蔻酰谷氨酸钾、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丁二醇、硬脂酸、月桂酰胺DEA、月桂酸、聚乙二醇-40、羟基乙酸、乙二醇二硬脂酸酯、椰油酰两性基乙酸钠、甜菜碱、PCA钠、山梨(糖)醇、丝氨酸、【正文】在介绍化妆品的成分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化妆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中对化妆品的定义为:“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为目的、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为目的的化学工业产品。”由此可见,化妆品对人体的作用必须缓和、安全、无毒、无副作用,并且以清洁、保护、甘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羟苯丙酯、水杨酸、羟苯甲酯、氢氧化钾。想必就算有一定化学基础的人看到这么复杂而繁多的成分也会有些犯晕,这都是什么?其实虽然成分看起来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几大类。

一、基质原料

1、水:几乎所有的化妆品中都有水,而且通常情况下水所占的比例最大,尤其是化妆水(爽肤水)中80%~90%以上都是水。其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一是为皮肤(或毛发)补充水分、软化角质层;二是溶解、稀释其他原料,为化妆品的基质。

2、油脂类:如上配方中的硬脂酸、月桂酸、乙二醇二硬脂酸酯等。除水以外,各 类化妆品中含量是最高的是油脂,有时还会超过水的含量,像卸妆油,油脂含量在85%

左右。其作用一是良好的保湿剂,使皮肤柔软、有弹性;二是作为溶剂溶解物质,为化妆品的基质,同水一样。常见油脂类原料还有橄榄油、杏仁油、鳄梨油、棕榈油、大豆磷脂、蜂蜡、凡士林、石蜡等。

3、胶质类:上配方中未见,但常见于各种凝露,啫喱质和果冻质化妆品中。其本质为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作用为乳化和增稠,改变化妆品质地,同时易与水结合。常见胶质有黄原(汉生)胶、阿拉伯胶、卡拉胶、琼胶、明胶、硅酸镁铝等。

4、粉质原料:上配方中未见,但为粉底,眼影,唇膏中等固体化妆品的主要成分,作为填充剂、着色剂、载体等。常见粉质原料有钙、镁的碳酸盐,钙、镁、铝、锌的硬脂酸盐,锌、钛的氧化物、云母和高岭土等。

二、辅助原料

3、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类:如上配方中的肉豆蔻酰谷氨酸钾、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月桂酰胺DEA、椰油酰两性基乙酸钠等。从化妆品的基质原料中可看出,化妆品几乎就是油和水,为了能使油和水稳定的混合在一起,则需要表面活性剂的加入。表面活性剂,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两亲性:一端为亲水基团,另一端为憎水基团;亲水基团常为极性的基团,如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也可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等;而憎水基团常为非极性烃链,如8个碳原子以上烃链。

4、防腐剂类:如上配方中的羟苯丙酯、羟苯甲酯、水杨酸等。在化妆品中有大量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需的物质,如甘油、山梨糖醇、氨基衍生物、蛋白质、水等,若被微生物污染后,易发霉变质,使产品质量下降且易造成皮肤过敏。故在化妆品中必须加入防腐剂,但其应具有①对多种微生物有效②能溶于化妆品中③没有毒性和对皮肤的刺激性④不与配方中的有机物反应等特点。常见防腐剂还有山梨酸、山梨酸钾、苯甲酸等。

5、抗氧化剂类:如上配方中的山梨(糖)醇、谷氨酸等。油脂中的不饱和键在光照下,温度过高和有微生物存在下跟容易被氧化引起变质,其产物对皮肤有刺激性,并会引起皮肤炎症,化妆品中需要加入抗氧化剂。常见抗氧化剂还有叔丁基苯甲酚及其衍生物、维生素C(抗坏血酸)、生育酚(维生素E)等。

6、保湿剂类:如上配方中的丁二醇、硬脂酸、月桂酸、聚乙二醇-40、山梨(糖)醇、氨基酸、PCA钠等。角质层位于皮肤表皮的最外层,当角质层的含水量充足时,皮肤柔软、光滑、细嫩、富有弹性。所以需要通过化妆品为皮肤补水。保湿剂则是通过防止皮肤内水分丢失和吸收外界环境的水分来达到皮肤内含有一定水分的目的。保湿剂是可以

使水分传递到表皮角质层的物质,主要包括以①油脂及多元醇为主要成分的封闭剂(如石蜡、丙二醇等)②吸湿剂(如甘油、蜂蜜等),其中能与水结合的大分子,有维持水分及封阻作用的称为亲水基质(如透明质酸、弹力蛋白等)③以脂肪酸和维生素为主的深层保湿剂(如亚油酸、维生素A、维生素E等)。

三、特殊原料

此类主要详细叙述添加量较少,但一般具有特殊作用,且在商业宣传中经常出现的物质。

1、水杨酸:系统命名为邻羟基苯甲酸。水杨酸除了为用途极广的消毒防腐剂,还可以去除角质、促进皮肤代谢,可以收缩毛孔、清除黑头粉刺,有效淡化细纹及皱纹。水杨酸也被证明是很安全也很有效的祛痘类(祛粉刺类)产品。其作用较果酸来说更为温和,但在水中溶解度较小,在化妆水中需借助较高浓度酒精来助溶,反而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

2、果酸:指一组天然有机酸,包括乳酸(羟基乙酸)、苹果酸、水杨酸及其衍生物。其可以深入皮肤,软化角质层,使角质层细胞分裂加快,从而使老化、堆积的角质层脱落。但其酸性对皮肤有一定副作用,表现为皮肤发红,有刺痛感、灼烧感。

3、熊果苷:化学名称为对羟基苯-α-D-吡喃葡萄苷。熊果苷为国际公认的一种安全、高效祛斑美白剂。它能有效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对皮肤有漂白作用,抑制黑色素形成。熊果苷经多种动物实验证明毒性很低,可放心使用。

4、胶原蛋白:是一种高分子蛋白质,主要功能是作结缔组织的粘合物,使皮肤保持结实和弹性。在皮肤内,它与弹力纤维合力构成网状支撑体,给真皮层提供支撑。能促进表皮活力,增加营养,有效消除皮肤细小皱纹。

5、辅酶Q10:亦称泛醌Q10,是组成细胞线粒体呼吸链的成分之一,氧化还原辅酶,激活细胞呼吸,加速产生ATP。它同时又是细胞自身产生的抗氧化剂,抑制线粒体的过氧化。起主要作用是调理细胞,抑制皮肤老化,还可增强基底层细胞的功能,激发细胞能量,使皮肤平滑,恢复表皮青春。

6、原花青素:化学式为黄烷-3-醇或黄烷-3,4-二醇,为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天然活性原料。其具有以下几个功效 ①抗皱作用 它能维护胶原的合成、抑制弹性蛋白酶、改善皮肤健康循环,使皮肤健康,有活力 ②防晒美白作用 它有较强的紫外吸收性,同时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使色素褪色。③收敛和保湿作用 它可使粗大的毛孔收缩同时在空气中易吸水,可与透明质酸、蛋白质复合。

7、透明质酸(HA):本质为直链式高分子酸性粘多糖化合物,为国际公认的最好的保湿剂。其保湿效果不受环境影响,与其他保湿剂甘油、丙二醇、山梨醇等相比,在低相对

湿度下吸水量最高,在高相对湿度下吸水量最低,正适合化妆品在不同季节,不同湿度下对保湿作用的要求。透明质酸具有高分子量和大体积的特点,可形成一连续的网状结构,如同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水分,形成一透气、非封闭的水膜。这都是其他保湿剂所不具有的特点。

以上便是对化妆品成分性质的简要分析和主要作用。化妆品是为了使皮肤更健康、美丽而用的,在了解其成分、性质及其副作用后,更能客观的看待化妆品。化妆品并不是什么神圣之物,所有以上所列举的功效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效的,其效果也是因人而异。故在挑选化妆品时,应慎重考虑,其成分是否适合自己的皮肤,是否会产生刺激性等因素,更不要被夸大的宣传效果所迷惑,做到理性消费,善待自己的皮肤。

(参考文献:

[1]吕维忠等.现代化妆品.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生活中的化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

2、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3、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将生活中的情景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

怎样将熟悉的生活情景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 教学过程:

(引言)在前一段时间,我们的化学课主要是讲题,可能我们大家都已经累了,今天我将上一节特别有趣与以往不同的化学课。大家仔细看好了。

一、鸡蛋跳舞

(演示)将生的新鲜鸡蛋放在盛有稀HCl的烧杯中,观察鸡蛋的运动。

(提问)为什么鸡蛋会有这样的运动状态,先由学生讨论,然后(讲解)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它入稀HCl中会和其反应生成CO2,大量的气泡附着在鸡蛋的表面,产生了一个向上的浮力,鸡蛋向上运动,然后释放出了CO2,鸡蛋受到的浮力减小,接着又下沉,又反应生成CO2又上浮,这样往反运动,使我们看到了跳舞的鸡蛋。

二、捉迷藏

(演示)将用酚酞画的小猫的滤纸放在盛有浓氨水瓶品上方观察,然后放在盛有HCl的瓶口上方观察。

由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说明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总结)将画有小猫的滤纸上出现了一只小猫,原因是氨水显碱性,碱遇酚酞变红色,接着放在盛有盛有浓HCl的瓶口上方,红色的小猫又消失,原因是盐酸挥发出的盐酸小液滴与氨水发生中和反应使滤纸不再显碱性而显中性至酸性,酸遇石蕊不变色,所以会出现刚才我们大家看到的美妙现象。

(过滤):刚才我给大家做的魔术有没有意思?它们是根据什么知识变的?答:化学知识,对,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化学知识可以揭开许多魔术的神秘面纱,其实,我们学好化学知识会有很多用处,比如,化学武器,生活用品,装修材料,建筑业上都会与我们的化学知识密切相关;验证某些广告为伪科学,也可以进行打假,下面,我们就开始进行打假工作,(在此处,老师因没带火柴而用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告诉他们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就希望你们更努力地学习化学知识)

1、纯毛毛线与化纤毛线的鉴别先由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给予总结(1)燃烧时发出的味道(2)燃烧产物

2、黄金与黄铜的鉴别(1)稀HCl或稀H2SO4(2)加入某些盐(3)称等质量等体积算密度(4)灼烧(5)比较硬度(6)加入金属单质(7)测溶点等

3、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的鉴别

(1)燃烧时发生它的味道(2)燃烧产物

4、酒精与醋酸的鉴别

6.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篇六

将古诗中的化学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讲解物质的三种存在状态时,引入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描述的是固态有机化合物在受热时融化成液体,同时液态的有机化合物在受热时气化成蒸汽进而燃烧。在讲解碳酸钙的知识时引入明朝于谦的《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句诗词讲述的是石灰石在煅烧的作用下受热分解成氧化钙,氧化钙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又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这些诗词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十分熟悉了,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再次提出,新旧知识相互交融,降低了学习难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将漂白剂的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讲卤素单质氯气的性质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喝刚烧开的水时,有的时候会闻到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明白那是氯气的味道,这能够很好的引出氯气的物理性质。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个小调查,让学生到自我家附近的超市调研下漂白液、消毒剂的种类,然后回家和家长讨论各类漂白液、消毒剂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氯气具有漂泊的性质,同时顺势提出氯气具有强氧化性。经过这样学习,学生不仅仅清楚明白氯气的性质,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本事和分析本事。

将学生使用的学习用品的相关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讲解金刚石和石墨的资料时,带几根铅笔进入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铅笔上的标志,并思考铅笔上H、B的含义。铅笔芯是由石墨和黏土混合制成的,当黏土含量较高时铅笔芯硬度增大,反之石墨的含量提高,黑色增强。H代表铅笔的坚硬程度,H值愈大,铅笔愈坚硬;而B则代表黑色的深度,B值愈大,则铅笔愈深色。这样,学生能深切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化学,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将食品中的化学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食品本身就是物质。在讲解盐、电解质的知识时,让学生在能够时间搜集关于盐的知识。经过这种方式,学生明白食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调味品,更是调节人体机能的一种电解质。如果人体中缺少了盐分,人就会头晕、全身泛力、不思饮食,长期下去就会引发许多水肿等疾病。电解质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资料,把生活中的化学带入课堂教学中,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讲解酸的资料之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于醋酸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家里烧一个加了醋的菜,这样学生能够感受到酸的味道。在课堂中,讲述醋具有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有利于消化;在流行性感冒时,可在家里喷点白醋,这样能够起到杀菌的作用,防止感冒传染;有时候不细心把小鱼刺吞入喉咙,能够喝点白醋使鱼刺软化。这样能够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提高生活本事。

五、结语

7.生活中的化学试题集 篇七

一、平衡标志题

例1 (北京市)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g)+2Y(g)⇌2Z(g)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①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2

②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③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Z,同时生成2n mol Y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v(正)与v(逆)相等是化学平衡的根本标志,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等的反应,其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有关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一定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在本题的可逆反应X(g)+2Y(g)⇌2Z(g)里,在单位时间内当有n mol的Z生成的同时,有n mol Y(或0.5n molX)生成,说明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该反应达到平衡,所以①④说法不正确,此题选(C).

评注:化学平衡的标志是“一等、三不变”即:“一等”是v(正)=v(逆),“三不变”是指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物质的量、质量分数不变;反应的转化率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改变的化学平衡,气体压强及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二、化学反应速率题

例2 (天津市高考题)在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进行如下反应:

达到平衡后,为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加催化剂同时升高温度

(B)加催化剂同时增大压强

(C)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

(D)降低温度同时增大压强

解析:提高反应速率的做法主要有:①升高温度,②增大反应物浓度,③加入催化剂,④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而要提高NO的转化率,即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做法有:①降低温度,②增大压强,③增大CO的浓度等,又该反应中ΔH<0,故为放热反应,综上分析,可知正确答案为(B).

例3 (全国)已知反应A+3B⇌2C+D在某段时间内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1 mol·L-1·min-1,则此段时间内以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 0.5 mol·l-1·min-1

(B) 1 mol·l-1·min-1

(C) 2 mol·l-1·min-1

(D) 3 mol·l-1·min-1

解析:利用同一化学反应平衡中,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由于题给化学方程式中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又v(A)=1 mol·l-1·min-1,故v(C)=2×1 mol·l-1·min-1=2 mol·l-1·min-1,选(C).

三、化学平衡移动题

例4 (全国Ⅱ卷)已知C(s)+CO2⇌2CO(g),ΔH>0,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有利于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是()

(A)升高温度和减少压强

(B)降低温度和减少压强

(C)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

(D)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由题给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气体总体积扩大的,又ΔH>0,即为吸热反应,故升高温度和减少压强,均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选(A).

四、化学平衡配比题

例5 (江苏高考题)一定温度下,在恒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 (g)+B(g)⇌3C(g),若反应开始时充入2 mol A和2 mol B,达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为a%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大于a%的是()

(A) 2 mol C

(B) 2 mol A 1 mol B和1 mol He (不参加反应)

(C) 1 mol B和1 mol C

(D) 2 mol A 3 mol B和3 mol C

解析:在等温等容的条件下,对题给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反应2A(g)+B(g)⇌3C(g),充入任意物质的量的C,都与充入2 mol A和1 mol B等效,且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大于a%;而充入He时对所给化学平衡没有影响,所以(B)项中A的体积分数亦大于a%,而(C)、(D)选项相当于在2 mol A和1 mol B达到平衡的基础上,增大B的浓度使化学平衡右移,A的体积分数减少,即小于a%,故此题选(A)(B).

五、化学平衡计算题

例6 (全国理综题)恒温下,将a mol N2与b mol.H2的混合物通入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N2(g)+3H2(g)⇌2NH3(g)

(1)若反应进行到某时刻t时,nt(N2)=13 mol,nt(NH3)=6 mol,计算a的值;

(2)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16.8 L(标准状况下),其中NH3的含量(体积分数)为25%.计算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

(3)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写出最简整数比下同),n (始):n(平)=______.

(4)原混合气体中,a:b=______.

(5)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转化率之比,a(N2):a(H2)=______.

(6)平衡混合气体中,n(N2):n(H2):n(NH3)=______.

解析:(1)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知,反应掉的N2和生成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设反应掉N2的物质的量为x,则x:6=1:2.即x=3mol.所以开始加入的N2的物质的量a=13+3=16 mol.

(2)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为

(3)可利用差量法计算.假设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少y.

所以,原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为.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之比为40:32=5:4.

(4)前面已计算出原混合气体中a=16,所以H2的物质的量b=40-16=24 mol,所以a:b=16:24=2:3.

(5)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如下:

可以算出,N2、H2的转化率之比为

8.生活中的化学误区 篇八

一、碘酒与红药水一起使用

皮肤碰伤后,搽点碘酒或红药水,都能起杀菌的作用。但是有的人将这两种药水同时使用,以为效果会更好,却不知这样做恰恰适得其反。这是因为碘酒中的碘如果和红药水中的汞相遇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刺激性很强毒性很大的“碘化汞”。它会使皮肤红肿,起水泡。所以碘酒和红药水不要一起用,万一误用时,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冲洗伤口,再搽上四环素软膏。

二、用硫磺熏蒸馒头

因为硫磺具有漂白作用,因此有些人为了使馒头等食品外观白净,就用硫磺熏蒸,其实这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因为用硫磺熏蒸时,会生成对肠胃有刺激作用的亚硫酸,亚硫酸在食品中有破坏维生素A的作用,同时还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使钙形成不溶性物质,从尿及粪便中排出。如果使用的硫磺是工业用品。其中常含有砷等有毒物质,用它熏蒸食品则容易造成食品被砷污染而发生中毒。

三、早餐常吃油条

油条味道鲜美,经济实惠,是人们都喜爱的常用早点。生产商为使油条香脆可口,在制作时常加入一定量的明矾[KAl(SO4)3。据分析每100克面粉制成的油条中,含铝量可达20毫克左右。若长期年累月吃油条,摄人的铝除排泄一部分外,有相当数量会积聚在人体内。

现代科学家已证明,铝不是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人体内含铝量过多会造成种种损害,尤其是对脑组织和智力的损害更为明显,会引起老年性痴呆,精神神经功能紊乱,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油条在油煎过程中,采用高温加热。由于食油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随着温度升高,它们会发生聚合作用,生成多种形式的含毒聚合物,对身体有害无益。过多地吃油条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肝功能不正常。因此油条虽然好吃,但不能长期食用。

四、用再生塑料制品盛放食品

塑料制品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在生产塑料的过程中一般要添加增塑剂,稳定剂,填充剂,润滑剂。着色剂等助剂。这些添加剂有些无毒,而有些则有一定的毒性,从而使某些品种的塑料制品带有毒性,它们不宜用来盛放食品。

再生塑料是由各种废弃的塑料加工制成的,这类塑料制品原料复杂,难免混有一些有毒物质。用再生塑料制品用来盛放食物,尤其是盛放酸性、油腻或热的等食物,有毒物质会不同程度被析出或溶解,渗透到食品中,使食物被沾染。这些物质随着食品进入人体后在体内蓄积会危害、人们的健康。

(责任编辑陈方炜)

启事

读者来稿时,必须附注身份证号码,以免影响稿费寄出。

9.生活中的化学 选修 论文 篇九

—化学与哲学

摘要:化学科学自身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因此,我们还应当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认识化学,探讨化学的哲学价值、化学研究中的思维和方法,从而能更好的掌握化学,促进化学和哲学的发展。这里,仅从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反应等三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做一哲学思考。

关键词:化学组成 哲学 元素 理论

在古希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世界本原学说。人类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Thales,前624—547)认为水是万物之源,阿拉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60—500)则认为气是万物之源,而赫拉克利特(Heraklitos,前536—470)却认为火才是万物之源。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前490—430)综合了各种观点,提出了“四根”说,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火、气、土四种元素。留基伯(Leucippos)和其学生德莫克利特(Demokritos,前460—370)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他们假定一个虚空的存在,认为土、气、水、火四种元素的没有变化的“原子”在虚空中做不停的运动,这些“原子”有形状、大小,但颜色、味道和气味不是“原子”所固有的。后来,伊壁鸠鲁(Epikouros,前341—270)也赞同这个古代原子论,并肯定地认为“原子”有重量。然而当时古代原子论仅仅是思辨中的臆测,没有充分的事实根据,所以并不为人们广泛接受。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之源,而柏拉图(Plato,前427—347)则认为四种几何形状是构成世界的“元素”,并指出“元素”之间可以互变,而这一思想却对后来的炼金术有一定的影响。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totle,前384—323)明确提出了构成万物的“四元素说”,他把元素看作是性质的载体,指出一种物质的性质皆可以归结为冷和热、干和湿四种原性,这些性质两两结合就形成了四种元素。亚里士多德还用人们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物质变化的事实来圆说起理论因而在当时几乎获得了普遍的承认,并且这一影响一直延续了近两千年。

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古希腊的亚历山大里亚出现了炼金术,其理论基础是亚里士多德的“万物皆趋向于完善”的思想,认为金属中那些不完善的杂质(贱金属)总是力求变成象黄金一样尽善尽美,但须埋在地下经历长时间才能实现,而用人工炼制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因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若能改变物质中的四种原性的比例,就能使贱金属变成黄金。炼丹术和炼金术的出发点是荒谬的,其理论基础基本上也是错误的,但是在炼丹、炼金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客观上推动了化学的发展。化学是哲学的镜子,在大量丰富的化学现象中哲学能够更清楚地审视自己的面目,然而长期的困惑在于,哲学究竟是要相信自己的头脑还是相信镜中的影象?这就是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二律背反”以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遗憾的是知道现在还仍然有人将他的思想视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这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利于哲学的发展的。然而不管怎样,镜中的影象毕竟总是能激发头脑中的智慧的。下面就看看化学中的哲学影象吧。

系统与层次

整个化学世界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这一系统按照不同的角度又可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子系统。如从研究对象上分,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放射化学等等领域;从研究方法上划分又分为理论化学、实验化学和应用化学。

从横向上看,系统与系统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如理论化学往往需要引用实验的结果,而实验化学又时常借助理论的指导;化学中各领域现在已普遍出现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现象,其界限已经变得比较模糊了,如有机金属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等等。甚至整个化学系统也于其他学科发生交流和渗透,近年来出现的分子生物学、计算机化学以及环境化学、宇宙化学等等都是极好的例证。

对称与守恒

对称不仅是化学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而且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思想。例如:晶体无论在宏观外形上还是在微观结构上都具有很高的对称性,并由此,人们利用群论方法专门来研究晶体的对称性。在量子化学中,人们常常利用分子的对称性将“久期方程”化简,从而大大降低了计算量。对称性破缺也受到化学家的重视,如半导体中的掺杂正是利用了晶体发生缺陷时的特殊性质。又比如说,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很多都是不对称的,具有光学活性,因此有机化学中的不对称合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称性导致了守恒。物理学中的内特尔定理指出:如果运动规律在某一变换下具有不变性(即有某种对称性),必然相应地存在一个守恒定律。如:时间平移不变性导致了能量守恒,空间平移不变性导致了动量守恒,空间旋转不变性导致了角动量守恒,规范不变性导致了电荷守恒。在化学中也有类似规律。如晶体的对称性导致了晶面交角守恒;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轨道对称性在反应过程中的不变性导致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

平衡与有序

平衡反映了事物矛盾双方势均力敌,处于暂时的相对的统一。恩格斯曾指出:“平衡是和运动分不开的。”“相对静止即平衡。”化学反应平衡非常直观地表明了这一点。当一个可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并不意味着正反应和逆反应都同时停止了,事实上正反应就逆反应仍然在进行着,只是它们的速度相等,相互抵消罢了,所以从表观上看反应物和产物在量上没有发生变化。

平衡与非平衡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是“活的统一”,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具有一定的配比的反应体系达到平衡时,如果改变温度压力或量的配比诸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能使化学平衡破坏,但只要不再改变条件,那么经历足够长的时间后,反应体系将会再次达到平衡。

平衡与非平衡在化学上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能保持溶液PH值的缓冲溶液就是利用了化学平衡的性质;而在化工生产中则利用化学的不平衡,即让生成的产物不断地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去,从而使反应不断地向正方向进行,从而提高反应转化率。

非平衡和有序是相关联的。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1917—)的非平衡态热力学指出,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系统才有可能形成有序结构。如果系统处于平衡态,那么最终只能形成相对静止的混沌状态。在生物化学当中,蛋白质、DNA分子等都是高度有序的结构,这是因为生物体是个开放系统,而且永远处于非平衡的状态,从而避免了生物分子处于平衡无序的状态。

有序和非对称也有关联。如在晶体中,其结构的有序性导致了取物理性质的不对称性——各向同性,而非晶体结构的无序性导致了其物理性质的对称性——各向异性。另外,生物分子也是高度有序的,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生命物质在其演化过程中丧失了大量的对称性所致,这正如比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所说的:“非对称创造了世界。” 然而,应当注意,非对称和有序的这种关系必须是针对同一个对象而言的,否则就没有上述结论了。如在统计热力学中,分子的对称性使得其能级的简并度降低,从而使得分子所能采取的微观状态数目减少,因而分子的无序程度减少,即有序程度反而因为对称性而增加了,但应看到这里的有序度是大量分子所组成的系统的有序度,而对称性则是针对于单个分子的,二者不是同一个对象。

由此可见,非平衡导致了有序,而有序又与非对称相关联,所以非平衡也导致了对称性的破缺。现在有人认为万有斥力的破缺源自宇宙演化过程中对称性的丧失,而我个人认为正是由于宇宙演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才造成了对称性的丧失。

确定性与可逆性

现在有两种理论使“确定性终结”了,一个是量子力学,一个就是混沌理论。前一理论被用于处理化学物质的结构和变化中,后一理论则被用于化学振荡就非平衡态热力学中了。但就目前为止,确定性或决定论似乎对化学家并不重要,因为当前人们研究的是大量分子或原子的集合,所涉及的时间也是远较分子的变化瞬间为长,所以统计规律掩盖了这一问题。然而将来情况是否会变化,还很难说。但我们不要忘了,正是由于不确定性才导致了复杂性,可以想象,正是多体问题的无确定解,才使得天文学家不得不利用摄动理论和变分法来解决天体问题;同样,微观粒子状态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化学家面对复杂的薛定谔方程望而却步,不得不求助于微扰理论和变分法等手段来解决分子的结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不确定性究竟来源于什么?难道世界上真的不存在因果制约关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不确定性来源于人们观察一个系统所带来的扰动,这个扰动对于微观粒子来说是相当敏感的。根据混沌理论,不确定性来源于一个系统的状态对其初始条件的极度敏感,“蝴蝶效应”对天气的影响就是一个生动的比方。但是,值得质问的是,这些并没有说明因果关系不存在!即使一个微分方程组的解对其初始条件是多么的敏感,但只要其初始条件是确定的,那么就必然对应一个唯一确定的解。无论是量子力学还是混沌理论,用来解释其不确定性的机制都是基于因果关系的,否则,没有因果关系的解释也就不成其为解释了,非因果性不可能靠因果关系来解释。我还想强调一下人的理性因素对不确定性的影响。如果世界上从来没有而且永远不会出现具有理性思维的动物,那么只要宇宙给出其第一初始条件那么对于宇宙这个最大的孤立系统而言,其演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状态,是完全有可能确定的。然而,当象人这样的理性生物产生之后,人的理性支配了人对宇宙这个系统的影响,继而影响了宇宙的状态,而人的理性有的时候应当说是不受因果关系制约的,比如说,人可以自由地任其思维驰骋,而不一定非要有个什么原因才会想到某个东西。所以,我认为在人的理性思维中是存在着所谓“绝对自由的原因”的。正是由于理性世界的不确定性,才使得人类的活动的不确定性扰动了宇宙的状态。应当指出,尽管不确定性普遍存在,但导致不确定性的根本机制还是受因果制约的;尽管不确定性是绝对的,但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也存在相对的决定性,否则科学也就不复存在了。绝对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绝对的不可逆性。历史上著名的“可逆佯谬”最先由开尔文既而由洛喜米脱(J.Loschmidt,1821—1895)与1876年提出,他们说,体系的宏观过程是不可逆的,但构成体系的单个分子的运动却是可逆的,因为它们遵循具有时间反演不变性的牛顿运动方程。目前关于“可逆佯谬”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而我认为,不可逆性源自不确定性。试想,如果体系只由一个遵循牛顿运动定律的分子构成,那么只要让这个分子可逆运动,体系自然会发生可逆变化;然而,实际体系是由大量的分子构成的,尽管对于每个分子,它们仍然服从牛顿定律,但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多体问题,因而任何一个想让所有的分子一致地可逆地运动回去的企图都必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对体系的一个微扰,无论它有多么小,这都会使体系的最终状态不可预测性地远远偏离体系最先的状态,因而人们永远不可能使体系发生可逆变化。尽管不可逆性的客观存在,化学家并未放弃对可逆性的追求和逼近。如他们在理论上首先研究了可逆过程的性质,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去研究不可逆过程;而在实验方面,他们设计了“可逆电池”(非常接近与可逆过程),进行了电化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10.生活中的化学论文2篇 篇十

化学是与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的学科之一,随着化学的发展,生活中一些奥秘也逐渐被揭示。生活中随处可见化学知识,化学课本也常涉及生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就从饮食方面来说说我们生活中的化学吧

有一些东西我们本来对我们很有益处,但是由于我们的饮食搭配问题可能使我们本来应该获得的营养物质都被抵消,最严重的可能导致饮食中毒,甚至于危害我们的生命。就拿我们好多女孩子都喜欢吃的巧克力来说把,巧克力甜香的味道、润滑的口感深为人们所倾心。特别是吃黑巧克力还可有益心脏健康。因为黑巧克力中含有可以提高血液中预防心脏病作用的抗氧化剂。但是,你知道吗,吃黑巧克力时喝牛奶就会将这种好处全部抵消。

据苏格兰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对12名志愿者进行的实验发现,每吃100克黑巧克力的志愿者血液中抗氧化剂比例就会增加20%,而吃了含有同样分量牛奶巧克力的志愿者以及吃黑巧克力后又饮用200毫升牛奶的人却没有显示出此种增长。因为巧克力主要在服食后的4个小时内发挥其有益作用。而牛奶会妨碍黑巧克力、水果以及绿色蔬菜这些食物中有益于心脏的物质的吸收。所以吃黑巧克力时最好别同时喝牛奶。

其实不管是在平时和朋友们的交谈中还是在网上,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化学知识在平是饮食中的应用。比如说下面这些小知识就是我平时有注意收集到的:蒸馒头时,馒头发黄,可在锅中加入适量醋,再蒸一会后,馒头就会变白 ;炖骨头汤的时候,先要加几滴醋,便于吸收.骨头的主要成分是羟基磷酸钙,加醋酸,可使羟基磷酸钙转换为便于人吸收的钙盐;醋的作用也很大啊,它除了调味外,还能帮助人体进行消化,另外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它有腐蚀性,能消除保温瓶及高压锅等内壁的污垢。鸡蛋:富含优质蛋白,促进细胞再生,缓解黑眼圈;芝麻:富含对眼球眼肌具有滋养作用的维生素E;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滋养眼肌眼球,维持上皮组织机能,改善黑眼圈;海带:富含铁,改善眼周血液循环;绿茶:补充特异性植物营养素,消除电脑辐射引起黑眼圈。每天半块豆腐,可防血管病、百合花泡茶,能去火、,花生营养对平衡膳食有重要的作用,橘子、果汁、糖、巧克力、药,别和牛奶一起吃。吃梨可以治疗口腔炎症。多吃蔬菜、水果,如葡萄、萝卜、梨、柿、莲子、百合、甘蔗、菠萝、香蕉等,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起到清火解毒润肺之效;多吃豆类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腻厚味;少食用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不宜多吃烧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状。维生素a能增强人体耐寒能力;维生素c可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因此,冬季适当增山芋、藕、大葱、土豆等根茎类蔬菜中含有大量矿物质和热量,经常食用也可增强人体抗寒能力。冬季早晚温差大,要及时增加衣物,防止受凉。常吃些大蒜可以预防感冒;消化不良:喝一茶匙小苏打水。若你感到肠痛,则可喝一些姜水,将姜切碎约一茶匙放入热水中。长期多食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肉类、人造黄油等。谷物、蔬菜、水果吃得少,会降低机体免疫细胞的抗病毒能力,引起感冒。苹果血脂高者可多吃;梨治疗咳嗽、气喘、咽干口燥;苦瓜降血糖、健胃、降肝炎;茄子可防治高血压、脑溢血。:菠菜、笋、洋葱、荸荠、茭白等在烹制时最好先用开水烫一下;苦瓜辣椒可去部分苦味;苹果吃后马上用清水漱口可避免发生龋齿。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观念.应是饭前吃水果(空腹时不要吃蕃茄,最好饭后吃)冬季常吃萝卜,可达到止咳化痰,清热解毒之功效,香菇味道鲜美且具有防治流感的功效,常吃还能阻止血管硬化。冬季保健应适当吃“冷”,常饮凉白开水有预防感冒之效。平时要多饮水,以维持水代谢平衡,防止皮肤干裂,邪火上侵。怕冷与饮食中缺少无机盐有关,应多摄取含根茎的蔬菜.。忌食鲜黄花菜!因为鲜黄花菜内含秋水仙碱有毒物质,食用后会导致恶心、腹泻等。而加工后的干黄花菜已将秋水仙碱溶出,食用则不会中毒。煮排骨时放点醋,可使排骨中的钙、磷、铁等矿物质溶解出来,利于吸收,营养价值更高。此外,醋还可以防止食物中的维生素被破坏。不能用茶叶煮鸡蛋!因为茶叶中除含有生物碱外,还有多种酸化物质,这些化合物与鸡蛋中的铁元素结合,对胃有刺激作用,不利于消化吸收。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记得老师曾经不止一次的提到亚硝酸盐这个名词。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关于亚硝酸盐的问题吧。亚硝酸盐是工业用盐,是一种广泛用于食品加工业中的防腐剂、疏松剂,火腿肠里面都有它。不相信买根火腿肠看看,一定可以看到你想看的字样,而且最重要的是它致癌……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是人为添加的,腌菜中的亚硝酸盐是自然产生的,浓度有一个从低到高,再从高到

低的过程。没有办法不让他产生亚硝酸盐,但是可以让他降低.因为腌制品在制作过程中均加入了一定量的食盐,氯化钠的含量较高,盐的高渗透作用使绝大部分细菌死亡,从而也就可以使腌制食品有更长的保存时间。亚硝酸盐的急性中毒作用是导欺高铁血红蛋白症。血红蛋白的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高铁离子,血氧运输严重受阻。硝酸盐与亚硝酸的慢性中毒是导致甲状腺代谢性增大。除此之外,食品中残留的过多的亚硝酸盐还可能与肉类食品中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一仲胺类物质结台,从而生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另外,我们也许很自然的会想到近些年来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比如曾经的”苏丹红”鸭蛋,瘦肉精中毒事件,以及才平息不久的三鹿奶粉事件,均令人谈之色变。很简单的思考一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好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坏的,正如我们生活中的化学一样,尤其是食品中的化学,如果你善加利用他,那么健康养生,延年益寿是少不了的;但是倘若有人没有好好把握利用,甚至是用在不正当的途径上,那么最终食恶果的必将还是他自己。再次也奉劝那些为了谋取自身一时的利益而臵广大人民群众 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的人一句,我们的前人为我们创造如此之多的化学财富,不是留着让后代们备受煎熬的,而是希望可以用他们来造福子孙后代们的这才是我们生活中的化学的最终也会死最好的归宿。

以上,我只是从几个小方面谈了一下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希望大家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生活中涉及化学的方面还多着呢!涉及的具体知识更多,只要大家留心,多观察、多发现,化学的发展将会突飞猛进,我们生活中的奥秘也将进一步被发现,生活将会更加方便、舒适,用心去体验,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化学书。

微量元素与人类健康

人是由元素组成的,目前检出90种元素。身体各器官组织如:血清有74种元素、脑48种、心脏49种、肝脏50种、胸腺18种。元素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单元,科学研究证明:地壳、海水中的元素丰度决定了人体元素丰度,环境元素分布的不平衡是人类患地方病的根本原因。人类属于异养型生物,是通过食物链从环境中摄取营养元素。人的生、老、病、死无不与体内元素平衡有关,因此有关“元素与健康”问题的研究也应运而生。“元素医学”就是在原子、分子生物学基础上,以元素平衡为核心,从事研究、观察和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一门学科。元素在人体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每时每刻都在做有序的运动。元素在从体内各个脏、腑的含量是有特异性的,即“元素是归经的”。

1人体内元素的特点

在生命体中的元素含量低于百万分之一的,称作微量元素。生命体内的微量元素具有以下特点:

1.1 相对性 一种相同的元素在某一学科中可作为主量元素,而在另一学科中却作为微量元素,例如,氢在生命化学中是主量元素,而在材料科学中常作为微量元素另行研究。1.2 低浓度 在任何生命体中元素均是微量的,并且必须服从Henri稀溶液定律和Nerst分配定律。

1.3 普存性 普存性即指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纯的物质。

1.4 重要性 元素在所有的研究体系中虽然丰度很低,但却具有极其重要的特定效应。1.5 相关性 相关性即不仅要考虑它们单个的行为,更重要的探讨其相互关系。2 元素与人体的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体内已经检出90种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差别很大,含量多的氧元素占身体总重量的65%,含量少的钴元素还不到十亿分之一。经研究表明在人体中有11种元素含量较多,它们是氧、碳、氢、钙、磷、钾、硫、钠、氯、镁等。其中氧、碳、氢、氮四种元素就占了人体总重量的99.95%,剩下0.05%含量的都是微量元素。

11.生活中的化学试题集 篇十一

1.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______移动一定的______,这样的图形______叫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______ 和______ .

2. 平移的基本性质是:经过平移,对应______和对应______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______且______.

3. 将面积为22 cm2的等腰Rt△ABC向左上方平移10 cm,得到△MNP.则△MNP是______三角形,它的面积是______cm2.

4. 如图1,△ABC平移到△A′B′C′,则图中与线段AA′平行且相等的线段有______条.

5. 汉字中有许多字是由一个字经过平移而得到的,如“木”平移得“林”.请你写出一个汉字,它是由一个字经过平移而得到的:______.

6. 如图2,已知两个重合的正方形纸片ABCD和A1B1C1D1,边长为4 cm.现将正方形A1B1C1D1沿BC方向平移3 cm,平移后的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是______cm2.

二、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7. 在下列实例中,不属于平移的有()

①时针运行的过程;②火箭升空的过程;③地球自转的过程;④飞机从起飞到离开地面的过程.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8. 在图形平移的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形上任意两点移动的方向相同

B. 图形上可能存在不动点

C. 图形上任意两点移动的距离相同

D. 图形上任意两点连线的长度不变

9. 如图3,Rt△ABC沿直角边BC所在的直线向右平移,得到△DEF.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ABC≌△DEF

B. ∠DEF=90°

C. AC=DF

D. EC=CF

10. △ABC沿某射线XY的方向平移5 cm后成为△A′B′C′,则BB′的长度为()

A. 10 cmB. 2.5 cm

C. 5 cmD. 不能确定

11. 下列平移作图中错误的是()

12. 下列运动中是平移的是()

A. 线段AB以A为中心逆时针方向旋转55°

B. 线段AB以B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旋转180°

C. 线段AB缩短为原来的一半

D. 线段AB向下移动5 cm

13. 将图形A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图形B,再将图形B向左平移5个单位得到图形C.如果直接将图形A平移到图形C,则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为()

A. 向右平移2个单位B. 向右平移8个单位

C. 向左平移8个单位D. 向左平移2个单位

三、解答题(14、15、16题每题10分,17题11分,共41分)

14. 如图4,小船经过平移,到了新的位置.它缺少了什么?请把缺少的部分补上.

15. 如图5,经过平移,四边形ABCD的顶点A移到点A1处,请作出平移后的四边形A1B1C1D1.

16. 如图6,在四边形ABCD中,AE⊥BC,垂足为点E.试画出△ABE平移后的图形.其平移方向为射线AD的方向,平移的距离为线段AD的长.

17. 如图7,将△ABC平移后得到△DEF,B和E,C和F为对应点.已知∠A=40°,∠B=35°,BC=5 cm,AC=4 cm.你能说出△DEF中哪些角的度数,哪些边的长度?

12.生活中的化学实验课 篇十二

新教材的编写中突出了化学实验创新和探索, 然而, 光有实验教材的改革是不够的。按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和指导学生把化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这门功课的兴趣, 开阔视野, 学会怎样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是十分有益的。更明确地说, 把化学实验活动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最起码能让学生达到即使今后不从事科技研究工作, 也能用实验活动课上学到的知识来解释、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水平。总之, 化学实验活动课与生活的有机结合符合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潮流, 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新途径。

二、生活中的化学实验课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

生活中的化学实验课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 有探究性实验、有实地调查、有科普活动等。根据形式的不同应选择不同的模式。

1.开展探究性实验, 在探究中寻找乐趣。

(1) 选准课题, 确立项目。

在探究性实验中, 选题立项是最重要的一环。根据学生性格特点以及化学“双基”掌握的水平, 结合生活、学习中涉及的一些化学问题, 选取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操作性强, 参与性强的课题, 如《从海带中提取碘》《干电池的构造》这些课题的推出都立足于生活, 力求把课堂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也启发学生, 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从现象中提出问题。

(2) 分析问题, 设计实验方案。

当课题确定后, 教师首先是创立宽松的思维环境, 引导学生提出假说、推理, 从而确定恰当的实验方案。整个诱导过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定式的不同, 实验设计方案会不尽相同, 此时, 教师应将每个方案交付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从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节约性、环保性等方面考虑, 筛选出最佳方案。

(3) 动手实践。

当实验方案确定以后, 学生就应该严格按照实验步骤, 规范地进行分组实验。实验一旦成功, 学生心里会有极大的成功感;而实验一旦失败, 也会使其有挫折感。因此, 这一步骤中教师应该从严把操作规范性入手, 在指导操作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形成观察、记录实验的能力, 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处理好应急情况。另外, 教师还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组员间既要分工、更要合作, 尽量让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科学探索。同时还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 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从中感受探究的乐趣。

(4) 评价实验结果。

实验完毕后, 各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 去伪存真, 归纳出科学的结论, 总结出应吸取的教训和实验成功的经验。同时, 教师还应在总结中注意学生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对那些善于求异创新、吃苦耐劳、完成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以期激励全班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的科学素质。

教学示例1课题《从海带中提取碘》

选题背景:碘对人体新陈代谢有着重要意义, 缺碘地区补碘是预防缺碘病发生的主要途径。海带是最好的补碘食品。

分析问题、设置质疑情景:

a.吃海带能补碘, 海带中含I2还是I-?

b.吃海带和淀粉类事物时, 我们的口腔有无变蓝?

c.怎样把溶液中的I-转化为I2?

d.怎样把I2从水溶液中分离出来?

学生运用“双基”知识, 得出实验方案:

a.灼烧萃取蒸馏法 (以此方法为实验方案)

b.破坏细胞壁, 测定细胞液中碘离子。

动手实践:教师指出部分小组得不到I2的原因 (PH值不当) 。

评价实验结果:海带中富含碘离子, 得出贫碘地区成年人每天应吃海带的最低量。

2.举办化学科普活动, 在实地调查研究中增长知识。

化学科普活动的举办步骤:结合课本《接触法制硫酸》中尾气对大气污染的有关知识, 给学生布置《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这一课题, 要求其在一周内上网查相关资料, 到相应企业搞调查, 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科普活动上, 由学生主持报告会, 教师作总结发言。

调查研究的方法步骤, 以下面为例:

(1) 选题《樟树市草溪河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和治理办法》

选题背景:草溪河贯穿整个城区, 但市民反映河流两岸气味难闻、河水污浊, 因此, 笔者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展开关于《草溪河污染问题的调查和治理》这一课题的研究。

(2) 布置学生从草溪河内段沿线取50m L水样于比色管中, 与自来水参照比色。通过目视比色、闻气味、测PH值, 评价水质污染情况。数出市内段排污口的个数, 归纳排污的种类。取污染较严重的水样送市环保局监测室, 请专业人员进行检测, 将检测数据作为形成调查报告的依据。

(3) 撰写调查报告, 找出污染发生的主要原因, 提出防治污染的设想。

(4) 活动课上, 由学生主持, 各小组宣读调查报告, 教师评价调查报告。

三、开展把化学实验课与生活有机结合的体会

上一篇:冰雪课应急预案下一篇:新学期幼儿园园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