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体系建设评审

2024-08-31

双体系建设评审(精选9篇)

1.双体系建设评审 篇一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考核评价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台州职业技术院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2009]138号)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经批准而建立的院级教学团队中期及建设期满验收考核评价。

第三条 考核原则

(一)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统一使用同一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做到考核指标公开、考核形式公开、考核结果公开、资助额度公开,实现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的公平。

(三)坚持实事求是,客观真实的原则。各项考核指标以各教学团队备案的原始资料和记录为准,禁止弄虚作假。

(四)坚持严格标准、科学考核的原则。真正体现教学团队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工作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质量提高等工作中的先进性和导向性。

第四条 考核的起止时间为学院发文确认教学团队组成之日起至三年当月止。

第五条 考核依据和考核内容

(一)根据《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指标评审体系》(以下简称《项目指标》)(附件1)和《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附件2)进行考核。中期检查重点以《任务书》的中期建设目标为依据;期终考核以《任务书》的建设目标和《项目指标》为依据,包括教学团队的组成、团队建设规划、专兼结合的机制、团队带头人、团队结构、人才培养、科研及社会服务、加分项目等方面。具体内容及指标见附件1。

(二)只有符合教学团队的专业(群)及相关领域,并在团队建设考核起止时间范围内产生的教研成果或科研成果,方可纳入考核的范围。

(三)所有成果必须标注“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作者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论文类必须是第一作者;科研项目及成果市厅级(含)以下排名前三位有效,市厅级以上排名前五位有效。

第六条 考核评价程序和办法

(一)实行团队建设中期、期末考核制度

(二)中期考核

1.项目建设中期,由教学团队负责人召集团队成员,在认真总结并完成《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进展报告》的基础上,填写《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中期考核评价表》(以下简称《中期考核评价表》)(附件3),报教务处。

2.教务处根据日常掌握的情况,认真核实相关事实和数据,并根据各教学团队建设初期制定的《任务书》的中期建设目标,于当期期末前审议、核定各教学团队《中期考核评价表》中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给出评价结论。

(三)期终考核

1.项目建设三年期满后,由教学团队负责人召集团队成员,在认真总结并完成《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填写《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期满验收考核评价表》(以下简称《期满验收考核评价表》)(附件4),报教务处。

2.教务处根据日常掌握的情况,认真核实相关事实和数据,根据各教学团队《期满验收考核评价表》内容,对照《项目指标》相关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议、评分,给出评价结论,并在院内公示五个工作日。

3.经公示无异议,或有异议但经核查并不影响考核结论,则团队建设项目考核验收结果生效。

第七条 考核结果及运用

(一)中期考核结果分为“不通过”和“通过”两种 1.通过者,继续拨发建设经费,继续建设。

2.不通过者,停拨建设经费,学院给予3个月的整改期,整改后考核合格,学校下拨建设经费,继续建设。

3.整改期满考核仍不合格者,立即终止该建设项目,按期终考核验收结果为不合格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期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暂缓通过、不合格四个等级。教学团队期满验收考核的最终评分85分(含)以上为优秀;70分(含)~85分(不含)为合格;60分(含)~70分(不含)为暂缓通过;60分(不含)以下为不合格。

1.优秀者,学校一次性奖励5000元,并命名校级级教学团队,可参加上一级教学团队申报并优先推荐。

2.合格者,学校一次性奖励2000元,可参加上一级教学团队申报。3.暂缓通过者,学校给予6个月的整改期,整改后考核合格,按合格的有关规定执行;经整改考核仍不合格,按考核验收结果为不合格的有关规定执行。

4.不合格者,团队带头人(包括专业带头人)当年考核不得评优。第八条 附则

本办法经院长办公会批准后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指标评审体系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1-1 评审要素 评审标准 团队教师师德好,教学团队成员数量适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团队设置2 专任教师5人以上,完成学院规定教学工作量,质量考核良好;行习指导、教材开发效果好。1.团队组成 18分 1-2 知识年龄结构 1-3 学历比例2 团队结构(年龄、学缘、学历)合理,形成梯队,硕士以上学位教年龄结构1 师不低于50%;老中青搭配,年龄结构合理,形成梯队。高级比例2 教学团队具有合理的职称结构,团队成员中有1名高级技术职务,3 综合水平整体素质3 业企业兼课教师3人以上,积极参与课程开发、课程教学、项岗实5 分值 职称结构 中级比例2 高级技术职务教师达到30%以上,中级技术职务教师达到50%以上。教学团队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专业教师中来自1-4 双师比例3 * 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课时核心课程达到30%以上,高水平兼职教双师结构 兼职教师3 * 师达到50%以上。2-1 根据国家教学团队建设内容要求,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群)、系列课程发展方向,制订适应和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切实可行团队建设建设规划4 * 的团队建设规划,建立有教师引进和进修培养制度,有团队建设规规划 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发展规划制订适应和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职业3 * 教师培训进修3 保障措施3 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三年内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参与生产、管理、服务和技术开发时间人均30天以上,参加高校或市级以上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各种学术会议等人均不少于2次。4 6 4 2.团队建设规划 10分 2-2 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2-3 团队教师培训进修 3 3 3.专兼结3-1 团队每位教师联系3个以上的企业;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学院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五个共建”7 合的机制 合作机制合作机制4(专业、课程、教材、基地、实习)机制。7分 及成效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评审要素 评审标准 师德高尚、事业心强、理念先进、治学严谨,在三级以上刊物发表至少1篇教学研究论文;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开拓创新精神,在本行业的技术领域有较大的行业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具有企业技术服务或技术研发经历与项目。团队带头人熟悉本专业及课程体系的教育教学改革趋势,承担团队核心课程主讲任务,教学效果优秀;近3年承担有省级及以上教学建设项目,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分值 师德、治学理4-1 念1 整体情况 学术水平2 技术服务1 4.团队4-2 带头人 教学水平教学能力2 与教学研教研项目1 15分 究成果 4-3 组织与管理能力 组织能力4 领先水平2 运行机制2 4 3 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并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组织实施,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建设运行机制。5-1 建立了以行业企业实践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至少专业(群)1次共同研究和制订(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方案和核心专校企合作3 人才培养业课程标准、教材开发方案、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及时跟踪分析职业培养方案3 方案的开工作任务要求和更新变化,所形成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能满足发、设计 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富有高职教育专业特色。教学内容4 根据技术领域典型工作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了体5-2 教改课程3 * 现工作过程要素,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三年内完成至少5门工专业(群)精品课程3 * 5.人才学结合经学校验收合格;有至少2门校级级精品课程;学生顶岗实人才培养顶岗实习3 *习半年,且效果好;团队分工协作,行业企业参与实施人才共育的培养 方案的实人才共育2 形式、途径与方法得当,效果好;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适应高职教 施 开发教材2 * 学需要的教材至少2种;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建设有一40分 实践教学3 定数量、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训基地,使用效果好。教改思路3 教学理念先进,教改思路清晰,教学改革有创意;三年内完成至少25-3 教研项目3 * 项校级及以上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在学校规定的三级以上刊物发表教学改革 教研论文3 * 至少3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核心期刊2篇)。5-4 指导学生获得技能、学科单项竞赛等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指导省技能竞赛3 人才培养级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每年开展一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科技创新2 能力和水毕业优良率 撰写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毕业生就业率≥95%;用人单位上一年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90%,优良率≥40%。平6-1 科研项目3 * 三年内完成至少2项院级及以上科研课题研究。6.科研科研项目 及社会6-2 服务 科研论文3 * 团队成员作为第一作者核心期刊发表至少5篇学术论文。科研成果 6-3 完成横向课题(或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计项目)1项以上或10分 社会服务4 社会培训50人次以上或担任企业常年技术、管理咨询顾问2人以上。社会服务 专业教学团队在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实施、特 色 5 管理能力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团队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做法和创新 “*” 为必须完成的指标 8 6 20 9 5 3 3 4

2.双体系建设评审 篇二

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评判申报课程是否具有精品课程“五个一流”标准的重要依据, 对精品课程的认识和建设起导向和规范作用, 因此, 详细分析比较和研究2006~2008年这三年来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利于我们全面解读指标内涵, 正确把握国家精品课程政策的变化, 及时调整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探索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建设路径的范式。

一、2006~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1.基本构成部分有3个地方发生变化

精品课程指标体系由评审指标说明和评审指标及内涵构成, 纵观这三年评审指标体系的构成, 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同时, 在评审指标说明、指标数量、计分方式等三方面发生变化。

评审指标说明是对评审指标高度理论概括, 在指标说明第三点上, 2007年以后的指标均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 科学地指出了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一切教学手段的应用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在指标数量的设计上, 5个一级指标和1个特色及政策支持数量不变, 15个二级指标和15个观测点在2008年相应减为14个。精品课程计分采用百分制, 评审总分由综合评审和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组成, 其中综合评审由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5个一级指标组成。两部分分数在总分中所占比例交替升降, 2006年综合评审分占总分70%, 特色及政策支持分数占30%, 2007年后则加大综合评审分比例, 占80%, 特色及政策支持分数则相应下调为20%, 表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课程特色与教学队伍、教学内容等5项建设并重的理念。2008年, 指标增加“共享辐射”一项, 表明我国精品课程在经历5年建设周期后, 转入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阶段, 着力打造基于网络运行的优质教学资源交流与共享新局面。

2.一级指标分值分布变化明显, 二级指标则保持相对稳定

对各级指标权重分值不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掌握体系的变化, 抓住课程建设的关键。通过对2006~2008年评审指标体系的一级、二级指标进行仔细比对, 我们发现, 一级指标分值分布变化明显, 二级指标则保持相对稳定。

从指标赋值情况来看, 在一级指标中, 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分值分布最稳定, 分别占20分和18分。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三者波动最大;从分值来看, 课程特色所占分值最高, 表明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精髓和灵魂所在, 而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分值虽然每年有些变化, 但连续三年分值和教学队伍分值一样, 占20分以上, 说明这三方面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2008年指标中的政策支持和辐射共享分值同等, 表明国家要求各高校制定切实可行措施, 激励更多的一线教师投入更多时间、精力从事本科教学研究工作, 形成教学促进科研, 科研反哺教学的良好发展态势。二级指标分值分布较为稳定, 2008年指标中有3处发生变化, 一是教学条件中的“网络教学环境”由原来的5分增到10分, 表明对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评价将由知识静态呈现向动态利用转变, 课程资源的共享、开放程度将成为人们关注精品课程的亮点, 二是教学效果的同行评价分降低2分, 三是课堂录像资料评价增加2分, 表明在评审时更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课堂能力和素质等教学水平的综合评价。

3.评估标准表述更具体, 更具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在指标评估体系中, 对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观测点的评估标准表述措辞更为严谨、科学。在教学内容中的“课程内容设计”, 将2007年指标的实践教学内容纳入课程内容设计, 细化课程分类, 明确课程分理论课和实验课两种, 明确规范理论和实验课程内容设计标准;突破学科交叉设定课程内容设计总体目标, 强调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 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的表述上, 侧重考察开展相关实习、社会调查及其他实践活动的成效, 将第一、第二课堂有效结合,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与当前国家提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教育思想保持高度一致。

在“教学条件”中, 对“教材及相关资料建设”的表述, 强调课件、案例、习题等相关资料丰富, 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对“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的表述, 由前两年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 并能经常更新, 运行机制良好, 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 转变为2008年的建有资源丰富、功能比较齐全、运行良好的课程网站, 并能有效共享。这个观测点的描述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和共享的初衷, 用信息化技术推动精品课程数字化共享进程的决心。

对“教学方法与手段”指标项的描述, 强调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重视教学方法改革, 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 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表明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敢于打破多媒体教学的神话, 而是适应不同的学科、专业、课堂教学实际, 根据教学需要,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 可能看出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 而是稳定性和动态性的有机结合, 它在践行现代先进教育思想理念的基础上日臻完善, 并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引导作用。

二、基于评审指标体系导向下的精品课程建设展望和启示

1.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仍是精品课程建设重点

纵观2006~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教学队伍分值在整个评审指标体系保持稳定且所占分值居高不下20分, 可见,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因此, 建设精品课程必须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 建成一支由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明显的教授作为带头人, 在年龄、职称、学历、知识结构等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教学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精品课程教师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 应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指导, 发挥团队中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着力培养课程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 提高课程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

课程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精品课程在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时, 在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经典性、知识结构科学性的基础上, 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 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融入课程体系中, 有效实现知识更新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适应课堂内容和创新教育的要求, 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设,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走进课堂, 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活跃课堂气氛, 实现师生教学互动, 使大学课堂焕发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3.网络教学资源环境建设和共享开放程度将成为评估精品课程的亮点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载体。教育部1号文件中关于精品课程二期建设的阐述, 再次强调了资源共享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要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 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 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 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 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使用的优质教育资源, 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2008年指标充分体现了现阶段对精品课程资源在网络应用、共享、开放性程度方面的评价, 因此, 必须在网络资源教学环境方面着手抓好以下两点:

第一, 不断丰富网上教学资源, 注重课程网站师生互动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培养一批精品课程建设专业人才, 加大技术指导和支持, 教学大纲、网络课件、教案、习题、实践教学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呈现形式多样化,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通过BBS方式、电子邮件、实时答疑、教学博客等多种形式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实现在线讨论、答疑、作业批改、考核、评价等网上师生教学互动。

第二, 注重特色系列教材和课件、案例、习题等辅助教学材料的建设。教育部1号文中启动“万种的教材建设项目”, 加强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 鼓励教师编写新教材, 积极做好高质量教材扩广和新教材选用工作。这标志着对精品课程教材的关注点由教材的选用向教材的建设转变。教材建设和选用要注意立体化, 注意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子教材等配套使用, 强调不仅是国内外优秀教材或自编的选用, 而且要广大教师投身教材建设当中, 注意积累和挖掘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内容, 在局部优势领域编写出校本精品教材。

参考文献

[1]李慧仙.“精品课程”评审体系: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2) :45-47.

[2]李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 2003, (6) :14-16.

[3]王根顺, 孟子博.关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6) :27-3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本科.2006, 2007, 2008.

3.双体系建设评审 篇三

关键词:煤矿安全;风险警示;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X9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4-29-2

0 引言

随着我国与国际的接轨,煤矿企业不再像当年刚盛行时那么地吃香,为了改善煤矿企业在与别的上市产品竞争中的劣势,有关部门提出了“双体系”模式对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双体系”就是针对预防煤矿安全事故,提高生产效益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词语。具体的内容有如下几点。

1 “双体系”管理制度的建设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以危险预先控制系统为核心,通过科学制定各大系统、各类施工设施、生产材料的安全规范,健全完善各种各样的管理制度,明确安全危险管理控制的过程,使关键设备和现场安全危机实现超前辨别和预先控制,实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根据“双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展开,立足矿井实际,抓组织、强宣贯、重达标,严考核,积极推进安全“双体系”建设,促进了矿井生产安全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1.1 “双体系”对个人的效益

“双体系”指的是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和员工操作标准体系。此两种体系旨在提高煤矿生产安全并且保障员工生命安全,是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能够针对目前存在于煤矿生产中的问题提出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提高安全生产的理论。

1.2 煤矿管理模式

在煤矿的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各种危险情况会不时出现,生产环境十分恶劣,并且经常受到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各种灾害因素的威胁,煤矿的安全生产从一开始就是生产技术和管理中一个非常受到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生产始终把“安全第一,预防生产”这个原则放在第一位,把保护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并根据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现状,把煤矿的安全管理和法律规章制度接轨,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装备两个方面来保证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煤矿生产安全工作由传统经验管理逐步转入全面管理和科学系统管理。

1.3 煤矿安全管理要点分析

1.3.1 加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

有条不紊地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做到技术达标和人员达标。对达不到三级标准的煤矿企业,限制期限停止生产重新整顿,超过时间仍然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将会依照法律制度关闭企业。推动实施优秀的工程评比活动,把它当作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方针。将标准化工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达到标准的企业可以开始进行生产工作。

1.3.2 加强群众安全监督工作

群众是生产活动的基础之一,将群众的监督作用放到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来, 认真实施省总工会《关于认真开展“查身边隐患、保职工安全、促企业发展”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的实施意见》,发挥工群众的广泛优势优势,发动职工寻找自己身边的不利因素,维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煤矿企业要在矿井每个班组加强群众的监督力量,让每个人参与其中,以此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

2 “双体系”引入煤矿安全管理的模式分析

“双体系”在引入安全生产管理时主要体现在集约高效的安全生产模式,人员精准操作的安全模式,能够双管齐下,从生产人员和对事故的提前预测两方面去着手,保障了煤矿安全管理的实际性,可行性。

2.1 “双体系”引入煤矿企业安全管理

把“双体系”引用到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中能改变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使得煤矿生产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也保障了煤矿工作者的生命安全,降低煤矿灾害对员工的生命健康影响。有力地提升了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水平,为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双体系”应用于煤矿安全管理的实例

2014年以来,同煤集团雁崖煤业公司始终以“安全生产对标管理”、危险预先控制管理和员工操作达标“双体系”建设活动为主要线路,以“双基”建设为要点,持续进行动态考核,加强责任落到实处,确保了公司的正常,高效,安全运行。这个公司成立了安全生产对标管理和“双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将安全生产对标和“双体系”建设管理工作放在主要的核心地位,推动了工作全方位的发展。严格参照集团公司标准,制定颁布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和员工操作达标体系双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安全生产委员会监督、安全隐患查找排除等制度,细致明了、清楚分析了各成员单位监管责任,确保安全责任的全面实行。

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公司对煤矿生产过程时所用的器械方面进行了改造,引用了安全程度位于国际前列的生产煤矿机械,并且时常派人监管,监督。只要安全隐患一经工作人员发现,就会立刻整改。除此以外,公司让风险预控体系替换了以往的旧体系,可以很快发现危险源头,然后进行处理,保障了生产工作的安全进行和有条不紊。在人员操作方面,公司加强了对人员的技术培训,时常举行员工技术大赛,保证了员工对操作方面的熟练程度,避免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可估量的煤矿灾害。

3 “双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在煤矿生产作业中存在着较大风险,缺乏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则会引起安全事故,引起较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应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与员工操作达标体系,通过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编制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进行危险源监测与风险预警,员工对自己操作的精准要求,确保煤矿生产作业的安全性,并探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于煤矿安全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实现煤矿的安全管理。

3.1 提高工作生产效益

“双体系”抛弃以往不成熟的管理经验,脚踏实地,以根本情况为基准,将安全管理落实到大大小小方方面面,使其能够置办得当,弹无虚发,检查细致,有总结思想。如果说,狠抓规章制度的完善建立是治标的话,那么把这些规章制度用到实际就是治其根本,只有标本兼顾根治,安全生产局面才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企业效益才会平稳上升。

3.2 保障个人安全的“强心剂”

有了“双体系”对煤矿安全生产的保证,减少了安全事故的时常发生的隐患,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煤矿的生产工作自然会顺利进行,也为安全生产打上了一剂“强心剂!”

3.3 优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煤矿生产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和压力,“双体系”可以加强,提升煤矿公司的产品安稳输出以及管制服务的水平提升,然后有效地提高整个过程的产品管理水平,减少了企业所花费的财物。大大改善产品的质量问题,改善企业竞争过程中的劣势,并为其他相关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流程优化带来借鉴意义。

4 结论

“双体系”是煤矿安全管理的一大助力,积极实施能够为国民经济的提升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关于“双体系”的解释以及作用希望能对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参 考 文 献

[1] 马占川.关于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及策略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1).

[2] 琚永清.浅谈如何有效地实现煤矿安全管理[J].山东煤炭科技,2014(09).

[3] 韩沁峰.我国现在煤矿安全管理分析与对策[J].山东煤炭科技,2015(10).

4.双体系建设评审 篇四

第一件事:企业层面也有方案、有计划

首先企业层面要有方案,有制度,有人员。例:企业下发红头文件,成立本企业“双体系”建设工作组,明确小组成员,制定建设计划(什么时候开展、什么时候结束)。

第二件事:风险点排查、分级、管控三步走 第一步:企业普查生产经营范围内所有的风险点。

(风险点通俗的解释就是指: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工位或工序。比如说最简单的,我开启电焊机,就有被电到触电的可能,这就是一个风险点)

第二步: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

(不同的风险点对应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需要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处理)第三步:对每一个风险点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管控方式。

(比如电焊机有触电的可能,我的管控方式就是加装漏电保护器或者定期检查线路,但触电的概率不是很高,所以我不用天天查线路,我可以1个月让电工查一次线路。)

第三件事:台账登记要及时

根据风险点管控制定的检查方案要切实落实履行,并做好台账记录。(也就说根据风险点制定好检查方案之后,一定要按照自己规定的时间进行检查,并记录在台账上,有问题就一定要有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完成整改的时间,并保留好相关文字材料、影像材料。比如,制定电焊机线路一月一检查,在本月检查中没有问题,就写没问题,发现问题比如电线破损,我就要制定整改措施:更换电线,整改时限:1天完成,整改完成时间:我当天完成的,就写当天的日期,具体到日。)

5.QHSE体系管理评审报告 篇五

一、评审的主要依据

(一)、分公司、机关部室QHSE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二)、公司QHSE管理体系整体运行情况,主要包含下列9个方面:

1.HSE目标、指标实现情况的报告; 2.质量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3.监视和测量结果;

4.重大危险/环境因素(包括隐患)辨识、评价和控制情况; 5.审核及不符合项整改情况(包括内审和外审); 6.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价报告; 7.管理体系运行资源适宜情况的报告; 8.产品质量状况;

9.体系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公司QHSE管理体系整体运行绩效情况。

二、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2011年公司按照海油发展内控管理体系要求,对体系进行了系统性地修订。公司体系在2009年4月1日正式运行,经过两次修订,体系文件趋于完善,适宜公司各项管理。今年公司体系总体运行良好,但存在了着较多问题,发生了10起生产安全事故事件,也发生了一起质量事故,没有完成公司年初制定的管理目标,其中死亡事故和环境污染事件突破了管理指标。其它基础管理和内部流程运行良好,各项指标控制较好。

2011年公司组织了一次QHSE体系内审,从5月30日至6月21日,公司内审小组对公司机关和各分公司、项目部(作业部)体系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内审。总体上来看,体系基本上得到了贯彻执行,生产施工现场有了较大改观,特别是个别港口码头施工转变以往建筑施工现场脏乱差现象。但也发现了一些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一些个别要素的执行存在不符合情况,其中质量体系共发现62个问题,开具不符合项6项,观察项56项,健康安全环境体系共发现69个问题,开具不符合项8项,观察项61项。各分公司及机关部门均已进行原因分析,指定责任人进行了整改,并于7月中旬完成问题整改。

2011年7月25日-29日,DNV对我公司进行QHSE体系监督审核,DNV外审机构共开出一般不符合项8项,观察项3项,合计共11项。根据DNV提出的不符合和观察项,公司上下都非常重视,认真分析原因,找出我们工作的不足,积极整改。并于9月底完成整改。11月15日,DNV完成对公司体系审核报告,认为公司体系运行有了明显进步,各类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总体上来看,体系基本上得到了有效贯彻执行,没有发现严重的不符合情况和系统不符合情况,体系运行良好,但从今年发生的数起事故事件来看,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体系文件执行、风险识别控制存在缺陷。

三、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一)、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适用性

从体系内审和DNV体系外审发现的问题和审核结论来看,公司修订后的体系是紧密联系公司生产经营实际,按公司运的各个活动、业务过程来编写和修订,对*******等业务过程控制,风险控制及所涉及的生产、施工和管理过程重新梳理,并且满足体系规范的要求。在体系执行方面,在管理上,由于体系是各管理部门一线管理骨干编写,基本上的执行体系上比较顺畅。对于生产操作层,各分公司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等由各基层单位重新梳理,但没有太大调整。结合公司进行的班组建设活动,将作业指导书细化到班组管理手册中,便于员工操作。这充分说明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是适用的。(二)、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充分性

为确保公司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公司领导层高度重视,在《QHSE管理体系》运行资源(人、财、物)方面基本给予了充分保证,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确保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公司在管理体系运行资源(人、财、物)方面基本给予了充分保证,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从管理上和组织上提供支持。

(1)总经理与各级行政领导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各级行政负责人是其职责范围内的HSE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2)各分公司和项目部均设有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为作业现场配齐了安全管理人员,首先在涂敷分公司将安全管理部门与生产管理部门分开设置,确定下一步航建分公司也要将安全管理部门与生产管理部门分开设置,使安全部门能更好地行使监督检查作。

(3)目前公司已首先在航建分公司项目部设立安全环保部和安全总监等部门和职位,能保证安全员不断提高和晋升。稳定安全队伍,调动了安全人员和积极性。

(4)公司总经理带头执行领导干部下现场检查制度,各级领导也积极到现场进行安全检查。2.各项QHSE管理资金到位,能够保证《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公司在年初制定2011年全年预算时,就为安全生产做足了预算。

截止到11月底,各费用超过到410万元,包括为对消防器材的添置、更换,作业环境的监测,计量器具检测、质量隐患整改、劳保用品的配发,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特殊工种的定期复审培训,设施设备的改造;各类质量安全技能培训,防暑降温费用的发放等。

公司在全年都充分保证各种资源供应,保证了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正常运行。(三)、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通过一年来的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各机关部室、分公司基本上能够按体系要求,将体系的各项管理程序和作业文件贯彻落实到整个公司管理和运营中去,使体系标准的各要素均能体现到日常工作中。

从今年全年体系运行结果来看,公司制定的各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管理目标均得到了实现,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产作业等方面的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方面均满足顾客要求。客户对我公司的总体服务是很满意的,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总满意率为90.91%,没有收到顾客的投诉。这都说明公司QHSE管理体系的运行是有效的。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领导和员工HSE意识有所淡化,没有持续保持对作业风险的高度警觉

我们两大产业多年以前的高事故率逐步降低后,在一部分干部头脑中开始产生松懈意识。甚至在“7.5”事故刚给我们敲了警钟,但部分单位并没有引起高度“警觉”,局限于会议传达、提提要求,没有认真的吸取别人的事故教训、举一反三的查找和整改本单位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二)、在设施设备本质安全的认识和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1.对设施设备本质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不清楚由于设施设备的本质安全问题,会带来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不能有效隔离人的不安全行为;

2.对隔离防护的完整有效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3.对设施设备的本质安全管理熟视无睹,既不主动去做,也不对已经发现或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整改。

(三)、承包商的HSE管理依然是最薄弱环节

虽然不断制定和完善了承包商招投标、使用过程的HSE管理要求,但至今没有杜绝“不具备分包施工能力、设备现找、人员现抓(不签合同、不上保险等)”、“多层再分包”、“挂靠其他单位”的承包商进场作业等老大难问题。

(四)、现场作业安全标准低,检查监督不严,问题整改跟踪不彻底

现场存在作业安全标准低,安全生产的组织管理标准不高,得过且过,差不多就行的现象。在检查监督时要求不严,问题整改跟踪不彻底,重视问题的提出和整改通知,缺乏整改督促和跟踪验证。

(五)、HSE管理信息传递、HSE管理体系文件执行存在偏差

安全生产例会形式多于效果。泛泛、口号性的要求多,缺对实际HSE形势的分析、评估和具体问题的探讨、解决。安全会议、上级HSE管理要求等信息没有完整传递,存在逐层衰减现象。

HSE管理体系文件的执行不扎实。如随意改变“安全会议、安全检查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的频次、做法。

(六)、安全培训工作广度、深度和效果都有待提高

部分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技能不足,风险识别能力弱,不满足岗位工作要求。生产、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知识欠缺,没有体现相应的HSE管理作用。部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现场监督检查的能力欠缺。在职人数较多(53人),真正能起一定作用的较少(20人以内)。

(七)、对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管理的认识和具体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长期存在重安全管理,轻环保、轻职业健康管理的意识和现象。没有认识到,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带来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排放问题,但可能由于施工作业的安全事故带来有较大影响的环保问题。近三年的职业病体检结果可见,连续三年都有职业性听力下降的现象发生,职业健康工作不容忽视。

(八)、变更管理存在缺陷

变更管理在项目和实际生产未能得到有效地执行,未按规定进行变更风险分析,确定风险等级和变更后的验收。变更管理中未将人员变更纳入到文件中。

(九)、领导下现场安全检查审核管理办法执行不好,部分领导没有完成规定的安全检查频次,有的没有留下检查记录,未按照办法规定的内容进行检查审核。

(十)、应急管理还存在不足,主要各级人员的应急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随时都有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五、《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点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各级领导真抓实管,班组活动重在落实。明确各类班组及成员的应知应会,各基层单位应继续加强全员QHSE意识的培训,积极推进管生产也必须管质量、管安全。推荐基层单位好的做法,并广为宣传。

(二)、认真做好几项专项工作,不断夯实HSE管理基础 1.修订完善公司各级、各岗位HSE责任制及HSE责任书,修订完善HSE责任制,杜绝空话、套话,明确具体的HSE管理内容和责任,修订各级、各岗位HSE责任书,增加若干便于检查、考核的细目内容。

2.大力推动设施设备的本质安全管理

首先要体现技术先行,该围的围起来,该挡的挡起来。制定一套本质安全标准,明确设施设备性能完好状态,隔离防护、危险区域警示的内容和标准。完成车间式作业隔离防护制作安装和警示,并推广到工程项目的动态隔离防护。将设施设备(包括租赁、承包商自带等)的性能完好状态纳入日常的HSE检查监督、绩效考核范围。

3.建立健全各基层单位HSE管理文件汇编,完善公司HSE管理体系的支持文件

要求在与公司体系文件要求保持一致、不冲突的基础上,以基层单位HSE管理文件汇编形式,建立和完善自己应该具备和使用的各种支持文件。制定和完善各类现场作业HSE标准,建立健全各类作业《HSE检查表》。

4.合理安排计划,结合海油发展安排的培训,开展梯次性HSE基础培训。

制订HSE培训计划,明确应培训的内容和应参加的人员,以HSE责任制考核指标形式,明确公司以下各层级的HSE培训量化要求。培训内容,主要以HSE管理基本技能、应知应会等实用性知识为主。培训形式,参加海油发展组织的培训与内部培训相结合,以内培为主;集中 办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以分散培训为主。

(三)、在培训答疑的基础上,推动HSE管理体系在作业现场的贯彻落实。将所有HSE体系管理办法中的要求,制作相应《检查表》,定期或不定期的抽取一部分文件,与基层单位落实情况进行对照检查。建立工程项目风险识别、评价,HSE管理方案审查备案制度,并以此检查对照风险控制措施、方案在现场的实施情况。结合现场检查,参加基层单位各级HSE例会,检查了解HSE信息的如实传递情况。

(四)、持续改进和加强承包商HSE管理

明确使用单位为承包商HSE管理的责任主体,实行“谁使用、谁选择、谁负责”的承包商HSE管理形式。加大作业现场承包商的使用管理检查、考核力度,尤其是对使用“三无(无能力、无设备、无队伍)”承包商的单位,从严考核。优胜劣汰,建立动态的管道公司合格承包商库。

1.严格考察承包商真实能力和水平,生产、安全部门配合采办部门制定考察标准,重点是资质、能力、装备、队伍等。确保考察的真实性。

2.承包商领导来公司现场承诺要有声势,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和场面,引起承包商高层领导的重视,从而促进承包商管理;

3.生产部门、分公司、项目部要严格承包商的进场把关,按照承包商管理办法抓好承包商入场的检查把关,严格开工许可程序。

4.从合同等各方面约束和限制承包商变更,包括更换项目经理、关键管理人员、更换施工装备、再分包等。

5.在项目实施阶段,对分包队伍的考核要与合同条款挂钩,加大对承包商合同的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价;

(五)、加密作业现场监督检查频次,做好作业现场治理工作,奖励管理亮点,曝光存在的问题,加大HSE绩效考核力度。

由生产管理部牵头制定车间、项目现场作业标准,促进现场文明施工和清洁生产。严格按标准监督检查和考核。对存在的“低老坏”问题,要“小题大做”,不再姑息迁就或差不多就行。加强发现问题的整改跟踪和验证,任何提出的问题,必须画上句号。安全环保部修订完善公司《HSE绩效考核标准》,增加可实际考核的内容。尤其是提出问题的限期整改、布置工作的保质、按时完成等日常管理内容。

将HSE管理绩效与考核挂钩,修订考核管理办法,HSE管理绩效不光与季度考核挂钩,还要与年终奖、各单位一把手、主管领导奖金挂钩,加大考核力度。

(六)、结合海油发展即将建立的HSE监督序列,通过培训、考核、选用,优胜劣汰,逐步改变目前专职 HSE管理队伍 “总体人数较多,能用人数较少”的现状。

(七)、结合班组建设,继续推动隐患管理、“五想五不干”安全行为观察活动的开展,加大奖励与考核力度。如评上海油发展隐患管理的先进班组、个人、处于公司隐患管理、“五想五不干”安全行为观察季度奖励前列单位给予考核加分,两项活动开展不力的给予考核减分等。

(八)、逐步加强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管理。

安全环保部更名为健康安全环保部(HSE部),安全管理人员更名为HSE管理人员。将健康、安全、环保管理工作全部纳入部门管理。

结合会议、培训,加大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宣传力度。提高监督检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管理要求,增加HSE绩效考核中的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分值比重。监督检查和督促解决现有设施、设备、作业场地本质方面存在的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职业健康危害等问题的整改。

(九)、关注HSE管理的薄弱环节,各单位要根据各自业务,确定重点关注的风险,制定出全年控制和检查计划,关注新产业、新开展项目的风险控制,在作业前做好风险预控。

(十)、加强变更管理,在发生人员、作业内容、生产工艺、技术、材料变更、作业环境变化时,按规定进行变更风险分析,确定风险等级和控制措施。

(十一)、加强应急管理

严格值班制度,各级领导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保证应急通讯畅通,在发生应急事件时,应急办公室能马上运转起来。

(十二)、加强与相关部门、单位沟通配合,推动建立“安全生产,齐抓共管”体系

HSE管理应该是全员管理,每个单位、部门、岗位都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大家的一起努力才能取得成效。

(十三)、继续做好项目前期的质量策划和评审,抓住管理的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对策,同时要做好相关的评审记录。

(十四)、加强生产、施工过程控制,注重对策划文件落实的检查,提高一次合格率,减少质量缺陷(问题),减少返工、返修次数,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

6.质量管理体系评审计划 篇六

1、评审目的确保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2、评审内容

a、内、外部质量审核情况。

b、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效果。

c、过程控制的情况。

d、产品质量状况(包括重大质量问题)。

e、顾客的满意度、顾客投诉处理的情况以及顾客反馈的其他信息。f、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施情况及其适宜性。

g、质量手册及其支持性文件(主要是程序文件)是否需要修改。

h、组织结构、管理职能是否合适和协调。

i、资源是否配置得当。

j、有无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化环境。

k、改进的建议。

3、管理评审的方式

采用召开管理评审会议的方式,对评审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评价,最后确认结果并形成管理评审报告。

4、评审人员及分工

a、管理评审会议由总经理主持,管理者代表协助。

b、各部门部长/主管参加管理评审。

5、管理评审的时间安排及地点

时间:2008年12月9日下午15时到16时30分。

地点:公司会议室

6、评审输入的准备

各部门/人员准备下列资料,并在12月6日前提交给总经理/管理者代表。由管理者代表提供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总结报告》于12月10日提交总经理。

A、品管科

? 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

? 各车间质量统计分析报告(包括过程监控、重大质量事故、客户退货等情况)。? 品质异常处理、分析状况

? 产品改进的具体落实情况。

? 改进建议、部门质量目标达成及实施情况。

B、技术部

? 工艺技术情况及发展动态。

? 新产品开发情况。

? 检验标准文件执行情况。

? 改进建议、质量目标达成及实施情况。

C.办公室

◆ 组织机构、职责分配、人力资源的总体分析。

◆ 全公司人员培训情况。

◆ 改进建议(包括员工合理化建议)、质量目标达成及实施情况。

D、销售部

◆ 服务情况报告(包括顾客的满意度、顾客投诉处理的情况及顾客反馈的其他信息等)。

◆ 本销售及市场分析(包括市场环境的变化等)。

◆ 合同的执行状况。

◆ 新产品开发建议。

◆ 运输服务现状与改进

◆ 改进建议、质量目标实施及达成情况。

E.生产科

◆ 各车间生产计划达成及产品报废情况。

◆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情况。

◆ 现场5S管理实施及具体措施情况。

◆物料消耗、设备管理及现场工艺控制状况。

◆改进建议、质量目标实施及达成情况。

F、供应科

◆仓库管理(包括呆滞料处理,不良品等处理情况)。

◆合格供方考核评估情况。

◆.原辅材料、成品存储和防护中存在的问题

◆采购物料交期达成情况。

◆仓库物料盘存分析情况。

G.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会对各部门提交的报告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编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总结报告“,内容包括:

◆ 公司总体质量方针、目标实施情况。

◆ 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效果评价。

◆ 内部质量审核的总结、分析与评价。

7.双体系建设评审 篇七

2011年10月19日至22日, 国家认监委、农业部和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评审组对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成都) 、四川省肥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和成都土壤肥料测试中心三个机构进行了计量认证和机构审查认可的双认证现场评审。

评审组通过听取汇报, 查看设备、设施与环境, 查阅中心三年来质量体系运行的记录, 核查相关技术档案和检验报告, 开展计量、标准和质量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理论考试, 对检测人员进行盲样等现场试验跟踪考核等方式进行了评审。评审组认为: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成都) 等三个机构法律地位明确, 组织机构设置合理, 管理体系文件运行有效, 仪器设备配备先进, 总体处于全国土壤肥料测试机构的一流水平;自上次 (三年认证一次) 通过双认证以来, 中心为全省的肥料产品质量监督、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监测评价做了大量的监测评价技术工作, 为推动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 耕地质量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中心完全具备了对60个肥料产品、25个产地环境以及农作物农产品等共计176个参数的检测能力, 同意通过现场评审。

8.双体系建设评审 篇八

然而,在近几年的职称评审中,我们发现职称评审越来越“异化”:形式化,材料化,尤其更令人气愤和无奈的是:关系化,人情化。在教育界见怪不怪的现象是:如果你要评高级职称,即使你符合条件,工作积极,业绩突出,材料内容丰富,不找关系不寻门路不送礼,那么,你就只有一种评审结果:榜上无名。

且不谈令人望而却步的高级职称,就是连一个平常的一级职称,也是这样的邪门,有路子的就能顺利晋级,没关系的只能被刷掉。这真正应了那句“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我们单位有一位老教师,从教已经30多年,且一直担任班主任,同时又是我们学校的语文教研组组长,工作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教研也是搞得有声有色,他课余时间无不良嗜好,爱舞文弄墨,勤于笔耕,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或获奖的论文 多达20多篇,连续两届被评为阳新县优秀中学语文教师,连续三届荣获全国中语会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书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教师,在去年黄石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因为他没有托人找关系,就连一个最基本的一级职称也被刷了下来。这种酸楚,这种无奈,这种悲愤,这种切肤之痛,不是当事人是很难体会的。

我认为,当前的职称评审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也越来越背离了职称评审的初衷和本意,他无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无法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样的职称评审,也不能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真是水准,反而成为了他们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成为了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这种评审体系在 许多学校造成的后果是,安心工作的人少了,追求上进的人不多了,因为这样评出来的职称没有说服力,没有公信力,君不见,许多评上高级职称的多不是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大部分是那些有靠山,有门路,关系广,会钻营的人。而那些在教学第一线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孺子牛”,只能永远被拒之于职称评审大门之外。

职称评审的“潜规则”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不满和怨怼,这种评审的“异化”破坏了基层单位的诚信与公正,败坏了社会风气,打击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学教研积极性,造成了他们心理的严重失衡。众所周知,公平,公正公开的职称评审机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努力钻研教学业务,提高专业水平,尽快成为教学骨干,为单位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事实上呢?

无情的现实令人尴尬,许多教师不再比教学,比能力,比业绩,而是削尖脑袋比职称,比关系,比送礼。长此下去,带来的后果是,教师不再去钻研业务,不再去认真教学,奉献精神逐渐衰退,教学质量,教师心理素质,学校声誉受到严重制约,教育的公信力,认可度将会大打折扣。

现实与理想背道而驰,职称评审存在的巨大漏洞和弊端,为评审职称奔波劳累,尔虞我诈的怪象,让我们感到无助和悲哀。我想,这种僵化,腐败,病变的职称评审体系应该寿终正寝了。主管部门应该改革职称评审体系,代之以更加科学,更加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模式。必须下定决心,铁腕狠治职称评审中的腐败,丑恶现象,治庸问责要落到实处,彻底焚烧暗箱操作。“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蝉翼为重,千钧为轻;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不要让屈原的千古一叹,成为今天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引颈悲鸣。黄石市委书记周先旺有言在先:“要让春雷行动一直响下去,春天有春雷,夏天,冬天也要有春雷!”

9.双体系建设评审 篇九

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管理评审资料 2017年7月 编制:办公室 目 录

1、管理评审计划

2、管理评审输入资料

3、管理评审会议记录(含签到表)

4、管理评审输出(报告)

5、管理评审改进计划 管理评审计划

编号:CR-JL-9.3-01 2017-01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转版运行情况

一、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宣贯、运行情况

1、公司管理体系策划情况:公司针对本次贯标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方案策划、标准知识的宣贯、手册及程序文件的制定等,公司体系宣贯工作比较顺利,公司体系转版运行基本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

2、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

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了整体的策划,总经理配置了人力资源,建立了贯标领导小组,并对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授权;按ISO9001:2015、ISO14001:2015、GB/T28001-2011标准对全体员工进行了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从整体上强化了员工的质量意识,为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打下了基础。组织编写了《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支持性文件,并根据企业各部门的实际情况编制了记录,经过反复修改、讨论,编写后的文件除组织会审讨论外,还组织了多次学习,培训和交流。于2017年2月发布了A 版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并正式实施。

4、学习标准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文件化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贯标工作中的重要一步。各部门认真学习《管理手册》,在体系转版运行过程中严格执行与本部门归口的《程序文件》,自体系运行以来,目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转版运行情况良好。

5、建立完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记录

贯标工作要求我们将所做的工作留下记录,为此我们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全运行中逐步完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记录工作

a.整理规范现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记录.b.按ISO9001:2015、ISO14001:2015、GB/T28001-2011标准要求 补充完善公司现有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记录

c.通过培训,规范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记录的填写要求。将部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留下如实的记录,以证明我们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运行工作提供有可信的证据。

二、公司环境和风险管理情况

公司在策划体系前,召开了业务分析会议,分析了当前可能影响公司未来业绩的的内外部因素,包括国内有关政策、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内总体经济形势、关联行业发展形势,现有工艺技术,内部人财物技术资金等,分析了我们的优势和短板,找出来可能的机遇,面临的风险。将有关风险特别是安全和财务风险纳入管理体系中。体系运行以来,风险基本可控。公司通过管理体系认证后将面临更多中标的机遇,效益进一步提升。

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环境目标指标和方案的实施情况: 公司自实施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来,总经理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长期发展目标制定并批准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方针包含了对法律法规的要求、持续改进、预防污染的承诺,同时为制定、评审目标、指标提供了框架,成为我公司产品、活动和服务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的宗旨。

公司对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过程、部门涉及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了识别,确定了重要的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为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实现以及满足重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因素法律法规、运行和经营的要求,根据目前公司环境因素、技术条件、财力情况和相关方的要求,制定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对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明确了指标和方案,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发布实施,各部门对本部门的目标、指标进行了分解,并制定了管理方案。

体系运行以来,质量目标、环境目标、指标已全部完成。

四、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遵循情况

遵守法律法规是总经理的一项承诺,为确保实现,公司总经办自体系实施以来,先后于县环保局、质监局、咨询公司等部门分别就认证有关工作进行咨询、联系,而且上网查询下载、收集国家和省市相关的法律法规。总经办根据公司培训计划的要求对公司全体员工进行了法律法规的培训,中层以上领导还进行了书面考核;总经办通过对适用的法律法规的符合性评价后,认为本公司所用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有效版本,识别了与公司产品、活动和服务有关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 所用的法律法规是适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的。

五、企业的组织机构、职责分配、资源配备是否合理

公司自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转版以来,任命了管理者代表,在原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成立了公司办、供销部、生产部、质量技术部、财务部等主要部门,任命每个部门的负责人,制定了每个部门的职责,明确了要求,制定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谁的实施计划,确立了公司的管理体系组织机构。

通过体系转版运行,发现公司的组织结构、职责分配、资源配备是合理的,能够满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

六、顾客和相关方关注的问题及信息反馈

公司筹建之初,对所在村委会进行了访问,与周边村民进行了交流,说明了公司投产在环境和职业安全方面的可能情况,不会对其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得到他们理解。公司投产以来,严格遵守环境和职业安全法规,没有造成不利影响,无村民上门投诉和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体系运行来今年公司按要求对顾客度进行了调查, 对顾客的满意情况进行了汇总统计。公司与供方、顾客进行交流,明确对质量、环境保护要求和员工职业健康的承诺,对相关方施加影响。内部通过会议、宣贯、培训等,提高员工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意识,降低或消除相关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因素对本公司及社会所造成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影响。目前本公司相关方都能按约定履行其承诺,未发现明显不符合行为。

七、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及趋势分析

体系运行以来,各部门认真贯标实施运行控制程序,并做好记录表格,对公司内环境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等运行实施有效控制,总经办、生产部经过日常检查、实施监视和测量,发现偏离程序规定时,及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保证了公司各项程序的正常运行。

八、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报告

持续改进是总经理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全方针中承诺之一,公司各部门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均能依照《改进程序》的要求进行操作, 能正确掌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截止到目前,公司共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2条,并按期进行了整改、检查和验证,证实了采取相应措施的有效性,减少了对显在和潜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从而确保了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本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已经具备了自我完善机制,运行是有效的。

九、可能影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变更,包括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法律、法规的变化等。

公司管理体系运行以来,各部门时刻关注内外部环境变化,以便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目前还没有变化;

十、改进的建议

1)加强标准培训,由总经办负责

重点培训:各部门体系认证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管理人员等。在培训时,重点在于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技术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通过骨干教育、培训其他员工,实现全员培训。

2)加强对重要环境因素、不可接受危险源的运行控制,由生产部负 责

重点加强重要环境因素、不可接受危险源中重要特性的监视和测量,提高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

体系转版运行以来,我认为我们所建立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得到了正常的运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及目标已得到逐步实施和有效的保持。

管理者代表:

生产部/车间管理评审汇报材料

本部门在管理体系中,主要负责生产计划落实、设施设备的管理控制,生产过程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管理和监测,自管理体系转版运行以来,本部门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汇报:

1、负责管理方针、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贯彻和执行工作

组织人员一起学习方针、《管理手册》,编制了本部门需要的程序文件,并参加了总经办组织的所有培训。通过提问检查本部门人员对方针的掌握情况,全部熟记方针。参加了《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应知培训考试,成绩优良。

2、负责与本部门有关的目标、指标以及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目前公司现状、技术条件和相关方的要求,参与制定了目标、指标和方案,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发布实施。

3、积极组织生产活动,完成生产任务

本部门最重要的工作是根据公司总体安排,下达和完成全年生产计划,确保产品质量,节能环保,防止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发生。为此,本部门生产中涉及的人员进行了技能、安全知识和工艺知识培训,合理安

排每周生产,每天检查,倡导节能环保,降低能耗。1-6月份生产任务全部完成。

4、负责设施设备的管理工作

自体系转版运行以来,部门人员加强了以设施设备的管理工作,一方面加强了对设施设备 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设施设备完好率达到了100%。

5、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完成情况 按程序文件的要求,识别出公司的环境因素/危险源,确定了公司的环境因素。根据《程序文件》的排查方法对本公司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排查,根据评价结果,确定了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

生产部是环境和职业安全管理最重要部门,本部门严格落实目标管理要求,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都实现了预期目标。

6、负责将本部门内部的信息或外部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 将本部门业务范围内获得的外部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做好本部门的信息交流,并配合制造部做好环境信息交流、传递和处置工作。

7、负责识别并遵守与本部门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遵守法律法规是总经理的一项承诺,为确保实现并根据公司培训计划的要求于2017年2月进行了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口头提问,成绩优良。所用的法律法规均有效。

8、协助内审组开展内审工作

内审组在2017年6月开展了管理体系的内审工作,本部门按时参加了首、末次会议。然后做好准备在总经办 等待内审组审查,回答了内审组提出的问题。

9、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协商和沟通

生产部内部经常进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并不断进行协商和沟通。对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和管理方案以及公司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有关要求,通过下发文件和开会等方式传达到每个员工。

10、负责《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的实施管理工作

为了预防和减少异常、紧急情况或者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导致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影响和污染。制定了火灾、大风和其它原因导致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突发事故应急方案。并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隐患制定出了相应的《应急准和响应程序》。自管理体系以来没有出现紧急情况发生,也未发现方案的不足,所以将严格按此程序实施执行。

11、员工(职业健康安全代表)的建议和要求:

部分员工建议目前职业健康安全达标但粉尘较多,建议公司重点抓粉尘管理。以上工作是生产部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所做的,生产部将继续努力确保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

生产部/车间: 技术部总结汇报材料

公司目前产品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现就体系运行以来的产品质量情况向总经理汇报:

一、生产工艺管理和知识管理

公司产品生产严格按照国家产品标准进行,给每个工序发放了工艺流程图、工艺参数和操作规程等工艺文件。每天检查工艺执行情况。没有出现违规操作。

公司编制员工手册,告知员工基本知识。质技部在总经办、生产部配合下开展培训和知识、技能传授确保员工掌握所需技能,节能环保和防止安全事故的知识与技能。鼓励员工相互学习,分享工作经验。树立工作典型,汇报工作体会。

同时质技部随时搜索行业先进技术和经验,收集整理,对员工进行及时培训。

二、产品的符合性,产品质量状况:

我们部门负责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工作,检验员按照产品监视和测量程序对原材料购进、过程生产及成品出厂实施监视和测量。部门严格按程序的规定要求,规范了产品的测量工作,加强了与产品实现有关的过程控制,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产品质量日趋稳定。我们部门对质

量管理体系实施以来的产品合格率进行了统计,统计情况如下:

1、原材料采购合格率每月均达100%,原材料采购合格率已达到公司质量目标规定的100%的要求。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因为我们规范了外协外购的工作程序,对供方进行了选择和评审,加强了对供方的控制。

2、产品生产过程检验情况,我们采用自检与抽检相结合,对产品各工序按要求进行了严格检验并填写记录,检验合格率为99%,对不合格品进行按要求进行了处置,返工、返修后进行了二次检验。在生产过程中,检验员加强了巡检,每道关键工序做到不漏检,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解决,过程检验也得到了较好控制。

3、成品检验设置了检验项目,要求检验员严格按要求进行检验,截止到上月统计成品一次交验平均合格率达到了100%。

三、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监测完成情况 在产品生产、运输过程中对设备、车辆进行全面的维护保养以降低设备火灾、废弃物排放情况进行检查。

根据生产部区域的划分,要求各生产场所负责人在每天下班前和午休时间内关闭照明灯,切断用电设备电源,减少不安全因素经常组织部门负责人对电气系统进行巡视,以减少电气、火灾危险源,保证产品过程顺利进行。

对各安全疏散通道、防火、防护给予明确标识,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消防演习,避免紧急情况发生不知所措,造成人身伤亡。

每月对生产和办公各部门能耗、资源消耗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推进节能环保措施和安全措施的贯彻落实。

每天对员工安全防护佩戴,设备和安全设施进行检查,杜绝发生安全事故。体系运行以来,监测结果表明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实现了预定的目标。

四、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情况。

1、对内、外审中发现的不符合已按要求采取了纠正措施,并进行了 跟踪验证,效果良好。

2、产品检验过程中暂时没有出需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情况,今后有时将严格按规定要求执行。

技术部:

总经办管理评审汇报材料

一、文件资料管理情况

公司2月份贯标,管理体系运行前,总经办在咨询人员配合下,组织编写了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清理规范了管理制度、规程等三级文件,清理和重新编制了记录格式。相关文件都已审批,发放到需要使用的部门。对法律法规、外来标准要求进行了识别和整理。形成了适用法规清单,为公司产品生产,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维护提供了基础。

二、员工培训

总经办制定了培训计划并严格实施,同时根据生产要求,招聘新员工,组织新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培训考核均合格。

三、内部审核的结果 2017年6月25-26日按计划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了内部审核。

这次审核小组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涉及到最高管理层、总经办、生产部/门等各部门、产品现场、辅助设施进行了审核。

通过询问,交换,现场查看,查阅资料,记录等方式审核,审核组一致认为,企业所建立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基本符合ISO9001:2015、ISO14001:2015、GB/T28001-2011标准要求体系的转版和运行是成功的,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水平有所上升。

这次内审问题不少,对标准认识不足,以致许多地方出现的问题,这说明思想麻痹比较严重,有许多事情管理松懈,影响体系的正常有效的运行。

本次内部审核,共计开出2个不合格项,均为一般不符合。内审结束后,相关责任部门均对不符合项举一反三,认真采取了纠正措施并得到了审核的确认。

通过这次内外审,对企业贯彻质量环境管理体是一个良好促进,体系涉及的各职能部门都自觉地认识和检查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使管理体系转版运行更加有效。

四、部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完成情况

本部门严格执行公司环境和安全管理制度,对空调使用,照明、办公电脑等使用情况进行严格控制,物资消耗定额管理。降低了能耗和资源消耗。严格安全管理,没有事故发生。

五、合规性评价情况

通过对与本公司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运行,本公司所有员工的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公司识别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其符合性、适宜性好,保证公司各部门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良好,管理体系转版运行有效。

六、外部相关方交流情况

制定了与外部相关方交流的程序文件,编制了《对相关方告知书》,并通过发放相关方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调查表、对相关方告知书等与上级主管部门如环保局、安监局、主要顾客及主要相关方进行了大量交流,将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为相关方所获取,以便得到相关方的支持,自觉遵守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要求。截 止目前无相关方抱怨和投诉事件发生,说明相关方均表示对我公司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情况满意,效果良好。

总经办

供销部管理评审汇报材料

本部门在管理体系转版运行以来,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负责与本部门有关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及管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目前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现状、技术条件和相关方的要求,制定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发布实施。

二、负责将本部门内部的信息或外部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

将本部门业务范围内获得的外部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做好本部门的信息交流,并配合生产部 做好职业健康安全信息交流、传递和处置工作。对供方等相关方及时送达、宣传我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共同遵守,共建环保、安全的和谐公司。

三、负责向本部门的相关方施加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影响

与部门重点影响的相关方制定了《相关方告知书》,按照《相关方施 加影响程序》的要求对相关方发放了公司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或通过口头培训等方式对相关方施加影响,填写了《相关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情况调查表》。提高相关方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保护行为,降低由相关方危害源对我公司造成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影响。目前未发现本部门的相关方有不符合行为。

采购人员严格在“合格供方”进行采购,并且要相关方的产品的检测报告和环保证书。

四、顾客反馈情况,包括报怨

自从我们按照ISO9001:2015、ISO14001:2015、GB/T28001-2011标准要求建立起管理体系以来,管理上了一个台阶,管理效益有了明显提升。为了验证我们的工作是否达到了顾客的要求,我们按照顾客满意度测量程序的要求,向顾客实施顾客满意度调查,目前,顾客对我们的评价是满意的。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清楚,我们的工作还不十分完善,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正,以更高的产品成果、服务质量来满足顾客的要求,自体系转版运行以来,没有收到相关方的投诉及抱怨。

五、合同履约情况分析

截止到目前,所签订合同均已完成,产品成果均已付,合同履约率100%。这主要是由于自体系转版运行以来,部门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有了很大改进,一方面加大了对合同履约情况的统计和监控,使合同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加强了顾客沟通,确保合同执行顺畅,今后本部门在合同履行方面要一如既往地进行控制,确保合同履行情况。

六、部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完成情况

本部门严格执行公司环境和安全管理制度,对空调使用,照明、办公电脑等使用情况进行严格控制,物资消耗定额管理。降低了能耗和资源消耗。严格安全管理,没有事故发生。

供销部:

财务部管理理体系运行工作汇报

本部门在管理体系中是以相关职责部门的身份参与了其工作。自管理体系转版运行以来,本部门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汇报:

1、负责管理方针、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贯彻和执行工作

组织人员一起学习方针、《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并参加了总经办组织的所有培训。通过提问检查本部门人员对方针的掌握情况,全部熟记方针。参加了《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应知培训考试,成绩优良。

2、负责与本部门有关的目标、指标以及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目前公司现状、技术条件和相关方的要求,制定了目标、指标和方案,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发布实施。

3、确保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所用资金

在管理管理运行过程中,特别是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财务部积极协助各部门落实资金,确保方案的切实实施,一年来,没有出现因资金不到位而造成体系无法运行的情况。

4、负责识别并遵守与本部门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遵守法律法规是总经理的一项承诺,为确保实现并根据公司培训计划的要求于2016年4月进行了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口头提问,成绩优良。所用的法律法规均有效。

5、协助内审组开展内审工作

内审组在2016年06月20-21日开展了管理体系的内审工作,本部门按时参加了首、末次会议。然后做好准备在总经办等待内审组审查,回答了内审组提出的问题。

以上是本部门在管理体系中所做的工作。作为管理体系转版运行的相关部门,我们一定要配合好责任部门,尽职尽责,做好公司管理体系转版运行工作。

6、部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完成情况

本部门严格执行公司环境和安全管理制度,对空调使用,照明、办公电脑等使用情况进行严格控制,物资消耗定额管理。降低了能耗和资源消耗。严格安全管理,没有事故发生。

财 务部

管理评审报告 编号: 评审目的:

评价本公司按ISO9001:2015,ISO14001-2015和GB/T28001-2011/ OHSAS 18001;标准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包括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和指标的修改需求。

评审内容: 1)审核结果。

2)顾客的反馈,包括满意程度的测量结果及与顾客沟通的结果等。3)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转版运行情况,包括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4)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包括过程、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结果。5)对内部审核和日常发现的不合格项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及其有效性的监控结果。6)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7)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包括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法律、法规的变化等。

8)改进的建议。

9)可能导致质量管理体系发生变化的内外部因素; 10)客观环境的变化,包括

a)与组织环境因素和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有关的发展变化; b)和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信息,包括抱怨; c)组织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

公司质量/环境转版策划情况:公司针对本次贯标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新版手册及程序文件的制定、转版策划、新老标准差异的识别、新标准知识的宣贯等,其中包括基于风险的管理意识、产品生命周期的观点、领导进一步参与体系管理等,公司标准转换工作比较顺利,公司体系转版运行基本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

参加人员:

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各部门负责人。总经理主持会议 评审时间:2017年8月20日; 评审地点:公司会议室 评审结果

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管代和各部门均按管理评审计划通 知的要求对本部门工作作了汇报,围绕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和指标对照现有组织机构,文件规定,各项管理工作及资源展开了讨论和评价,大家认为:

1、公司制订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和指标是适宜的可行的,作为今后公司最高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宗旨和方向是正确的。

2、公司现有组织机构适应新建立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转版运行需要并适合于新制订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和指标的要求。

3、从内部审核报告以及合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转版运行以来,公司各项管理已逐步走上正规化、程序化的轨道,公司产品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已得到控制,各部门工作思路清晰,有法可依,相互之间工作协调,积极配合,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转版运行是有效的,并适合于制订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当然也有不足的方面,主要体现在:

1)在相关方沟通,安全文明产品控制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反映了公司这些方面工作的人力资源不足。

2)记录的运行还不够完善,个别记录不健全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公司将采取如下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各级人员责任心教育,强调严格按标准和文件的要求去实施,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标准及体系文件,深化理解,提高工作效率,但从短时间内对不合格项进行纠正的程序上看,公司的资源初步满足,过程确定基本上是适宜的。

4、从顾客反馈信息及与相关方的交流信息看,顾客对我公司产品是认可的,对产品的质量很满意,自体系转版运行以来相关方在火灾、废弃物排放、污染等方面没有出现过抱怨,没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投诉, 充分说明我公司按标准建立、实施和保持的管理体系是有效的,公司制订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是切实可行的。

5、公司针对内部审核和日常发现的不合格项采取了纠正预防措施,均对实施及其有效性进行了检测,符合要求。

6、公司上次管理评审提供的改进的意见进行了持续实施,包括提供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等,经持续跟踪,措施实施有效;

7、可能导致质量管理体系发生变化的内外部因素主要是标准转换工作,公司针对本次转版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新版手册及程序文件的制定、转版策划、新老标准差异的识别、新标准知识的宣贯等,公司标准转换工作比较顺利,公司体系转版运行基本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

8、公司的产品质量有了进一步改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产品质量检验及环境检测报告证明了我公司有能力持续改进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各部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及各项工作完成的很好, 员工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9、纠正和预防的情况, 反映在内审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过程监控上的不合格均能找出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总的来说,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符合标准要求的,是充分的、适宜的和有效的。

公司针对本次转版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新版手册及程序文件的制定、转版策划、新老标准差异的识别、新标准知识的宣贯等,公司标准转换工作比较顺利,公司体系转版运行基本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 改进的建议

1)加强标准培训,由总经办负责

重点培训:各部门体系认证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管理人员等。在培训时,重点在于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技术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通过骨干教育、培训其他员工,实现全员培训。

2)加强对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的运行控制,提高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

3)进一步完善新标准实施的工作,保证公司体系正常实施;

最后,总经理要求各部门在今后工作中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特别对标准的理解和贯彻,结合公司特点灵活运用,进一步完善现有生产部管理环节,不断提出改进建议,充分发挥自我完善机制,使公司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公司经济效益不断上升。

上一篇:施工方资料员工作流程下一篇:高考百日誓师励志演讲稿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