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案例作业

2024-07-12

留守儿童案例作业(共12篇)

1.留守儿童案例作业 篇一

爱,演绎精彩

―――关爱留守儿童案例 新镇小学

李敏

一、产生背景

近年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身为一名一线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想就工作中的一个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二、基本情况

张园,从小活泼可爱,乖巧伶俐。可在她上二年级时爸爸妈妈离婚了,爸爸重新建立了家庭,妈妈只身外出打工。小张园从此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成了一名留守儿童。当六年级他来到我的班级时,我看到他睁着大大的眼睛,眼睛里满是忧郁。通过观察,我发现他课堂上几乎不发言,经常走神;课外几乎不说话,独来独往。即使老师问他问题,他也只是点头或摇头,要不就是简短的几个字。

孩子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痛啊!如何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还原一个健康快乐的他,成了我困扰于心的一个难题。

三、主要做法

(一)开启心扉 吐露心声

孩子的心是最脆弱的,何况是遭受家庭变故后的孩子。他们自我封闭,排外,孤独,忧郁。郁结在心的情感,太久了,必定要发泄,否则,对身心都是极大的摧残。可他们是那么敏感,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家庭,不愿意在这方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我也考虑通过家访的途径和孩子进行沟通,但又觉得冒昧造访说不定会适得其反,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再三思量后,我决定召开“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队会,营造一种氛围,给孩子创造倾诉的机会。

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上“请关爱留守儿童”几个大字,告诉大家什么叫“留守儿童”。

然后我说:“孩子们,不管是爸爸妈妈在外打工,还是父母离异,或父母亲不健在,其中的过错都不在我们。我们可以伤心难过,但决不能自卑,有心里压力。能坦诚的告诉老师,你们是这样的孩子吗?如果是,请举手”。在我的动员下,一双双小手怯怯的举了起来。我数了数,居然有十多个。我趁热打铁,说“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你们多么的不容易啊,老师打心眼里佩服你们。你们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困难可以跟大家说说吗?让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张田在一片掌声中,走上讲台:我和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在外面打工,奶奶80岁了,做什么都很吃力,动不动就冲我发脾气,所以我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放学回家后,我还做饭,帮着做一些家务。可原来妈妈在的时候,这些我从来没做过……不过我也不怕,我觉得以后到哪我都能自己照顾自己。

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将她送回了座位,我分明看到闪烁在她眼里的泪花,我也鼻子一酸,但我克制自己,马上请出了第二个同学。

“很多时候,我放学了,家里没人,我回家就什么都不做。有时候回家,妈妈在打麻将,我就跟着妈妈,在麻将室做作业,做不完的,回家后太累,就不想做了。我特别想我的爸爸”(他爸爸很早就去世)……说到这里,他有点哽咽,用牙齿咬住下唇,不住的用手檫眼睛。我知道再说,孩子真的要痛哭了。我让他上位,可他一到座位上,就趴在桌上抽泣起来。

张园:爸爸妈妈都不在我身边,我好想她们,我只希望她们能在我身边……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都踊跃上台吐露自己的心声。孩子毕竟是孩子,坦坦荡荡,一览无余才是她们的本色。她们的心里是无法承受那么重的负担的,只是不知道用何种方式卸下而已。

我没有勇气再听他们说下去,转身借收拾讲桌,抹掉那不争气的眼泪。调整好自己后,我让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他们说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因为没家长管制。也有的说自己以前总觉得生活很苦恼,但现在想起来,有爸爸妈妈陪伴,其实自己很幸福……

彼此理解与宽容,互相帮助和进步,有了这种平等,和谐,没有隔阂的班集体氛围,不是更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吗?

班会课结束了,孩子们都离校了,但我的心怎么也无法平静。孩子们孤独,无望,茫然,彷徨的眼神不时浮现在我眼前,学习没好习惯,生活没好规律!一双双含泪的眼,一颗颗内敛的心,刻入脑海,痛彻心扉!如何填补他们缺失的父爱和母爱?我努力思索着……

(二)有的放矢 增强信心

为了让小张园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我在课堂上特别留意她,我故意提比较简单对她来说比较有把握的问题,点他起来回答,然后及时给予赞扬。经过几次后,他犹豫很久的小手终于举了起来,那一刻,我看到了他脸上的红晕像绽放的花儿般灿烂,美丽!课外,我有意识的让他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赖与喜爱。渐渐的,他的笑容多了,课堂上变的专注了,发言积极了,和同学的交往密切了……期末考试,他的成绩直线上升,一跃而名列班级前茅。

有一年的“六一”,学校要编排文艺节目,老师为了培养他的自信心,有意将他送去参加。天气炎热,其他孩子练一会,休息一会。可他并不这样,而是利用休息的空当,反复练习每一个动作,直到老师满意为止。豆大的汗珠从他额上落下来,可他浑然不觉。终于,在“六一”文艺表演中,他的表演赢得了阵阵喝彩。老师的特殊而不留痕迹的关爱,让张园信心倍增。他什么活动都想参加,演讲、舞蹈、绘画、作文等,他从不放过每一次能锻炼自己的机会。

是啊,沟通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心田,如徐徐春风,化解心中疙瘩!

四、成效及反响

老师的关爱加上张园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他勤奋上进,自强不息;热心助人,知孝行善。他不仅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得力的小帮手,还是学生会勇挑大梁的干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他们将会演绎更过精彩!

2013年10月31日

2.留守儿童案例作业 篇二

关注阅读———让书做童年的朋友

为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学校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留守儿童读书活动。学校在图书室和阅览室专门开设了“留守儿童之家”,每周固定时间组织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来到“留守儿童之家”,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津津有味地阅读,并主动同管理人员交流阅读心得。学校还专门安排了值班教师对周末和假期有读书需要的儿童进行指导。为使留守儿童能读到好书,真正体现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学校鼓励和组织了读书结对活动,由老师或其他学生家长和留守儿童读书结对,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我为留守儿童赠送一本图书”的读书活动。在活动中,所有成员都必须有选择性地为结对留守儿童赠送一本有意义、有价值的读物,并做好登记,然后利用课余时间指导留守儿童阅读方法并及时写好读书笔记。学期末还会举行一次留守儿童读书笔记评比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留守儿童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和家长的热情,全校的读书热潮在这类活动中一再高涨。

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学校及时制定详实可行的图书漂流计划及读书活动方案。按照活动方案,率先在高年级开展了“生活因阅读而美丽,阅读因漂流而精彩”的“图书漂流活动”的动员工作。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出主题黑板报、制作格言、名人名言等,多渠道、深层次宣传读书的重要意义。学校充分利用板报、广播、橱窗、标语等形式,营造浓浓的读书气氛,展示校园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强势宣传营造出了校园文化氛围,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图书漂流活动”方案的各项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书漂流———让感情随书去旅行

为确保“图书漂流”活动有效、规范、深入、有序地开展,学校鼓励全校师生将家中的藏书变为“行走的书”,以书为媒介,广交书友,使我们的学校成为一个天然的图书馆。师生随时可以捐出自己认为可读性强的图书(可多本),贴上学校专门印制的“图书漂流”专用书签,将书放到专设的漂流书架,或随意放在公共场合或直接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进行图书漂流。受漂者在漂流标签上填写姓名,并写上留言或读书心得;看完书后,继续把带有漂流标签的书投放到漂流书架上或公共场所,或推荐、转交给下一位书友。漂流结束,图书将归还给主人。学生带来的图书的选择由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严格把关,确保质量。各班分组成立漂流小组,推选出组长,由组长填写好漂流书籍名称,保管并认真填写漂流记录卡。这张卡片上有以下几项内容:阅读人、阅读时间、阅读评星。这个卡片给孩子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当哪个孩子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都会去填写这个漂流记录卡,在填写的过程中,他会去看,谁曾经读过这本书。如果有要好的朋友的话,他必定会与他的朋友去交流,这样不仅给初读这本书的孩子一个“本土”引领,而且也给了曾读过这本书的孩子一个温习的机会。这张漂流卡也是一个力量的源泉。如果有哪本书上的读者比较多,那么就会给初读这本书的孩子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他就会觉得这本书有这么多读者光顾,一定是一本可读的书。如果哪本书上的阅读者比较少,初读者会感到自己能捷足先登也是一种光荣。所以每本书上有这么一张小小的漂流记录卡,来记录访问的人次和对阅读内容的评价,的确是一种激励孩子读书的好方法。

在图书漂流活动中,学校在每周例会中安排十分钟“好书推荐会”。每个班级都创设了“读书留言墙”,师生共同将“好书推荐”“读书心得”等内容张贴在“留言墙”上。每月月底,进行信息汇总和评奖活动,评出“漂流之星”“读书之星”“优秀组织奖”等。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组织,全体师生都能积极参与,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师生均有收获与成长。

活动纷呈———让书籍为成长导航

1. 坚持开展晨诵、午读、暮省活动。

早晨10分钟,全校师生一起朗诵美文;中午30分钟,师生进行个性阅读;晚上15分钟,以日记的形式自省自警。

晨诵:每天早上学生做完早操之后的10分钟,确定为我们学校每一个学生和老师诵读的时间。全校学生集中在一起,挑选比较美的文章和段落由学生集中诵读或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聆听共享;有的时候可以是学生回到自己的教室里,自由诵读自己比较喜欢的文章和段落;有的时候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学生全员参与,每天早晨10分钟,每一个学生都来读好这10分钟,师生同读,生生同读。

午读: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利用好中午的时间,让时间过得有意义,有收获,我们安排了每天中午30分钟作为师生的个性阅读。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发挥学生在学校的最大效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3~6年级的学生,我们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写写读书日记和读书笔记,由教师每周抽取时间作点评,从而不断激励学生的阅读精神和意志。

暮省:学生一天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他每天回到家之后需要对自己在校一天的阅读和学习有个自省、反思、体味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暮省”。我们要求学生能够把在学校阅读的内容和感受,给自己的父母讲一讲,表演一下,或者和父母共读一本书,然后家长在家校阅读卡上签字,带回学校交给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2. 每年10月份定期举行“金秋美文诵读”活动。

每年3、4月和10、11月为我校的经典诵读月,每个班级准备适合学生的美文,精心准备,在早操结束后为全体学生朗诵。

3. 成立书友小队。

在学校的3~6年级,每个班级成立5~7个“书友小队”,每个书友队人数以5~7人为宜。每个书友队设队长1名,负责小队的事务。每个书友队都有一个记录小队读书的小本子,就是这个本子记录了每个小队的成员在读书方面的所思所想。在这个本子的封面上设有小队的标签,在本子的第一页上面都记录着每个小队的队名,读书口号,小队长,小队成员一些信息。这个小本子是一种累积,只要孩子在读,本子上的书写内容就会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就越大,让每个小队的孩子在拿到自己队的本子开始记忆自己所读的书时,总是爱不释手地翻翻前面的,品味自己走在书中的日子,感受丰收的喜悦。

4. 家校携手,倡导家庭读书活动,感受读书乐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营造‘书香家庭’,不在于家庭书房的有无,也不在于家庭书橱的大小,甚至也不在于家庭藏书的多少。营造‘书香家庭’的关键在于培植家庭温馨浓郁的书香氛围。”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读书活动要真正取得成效,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至关重要。虽然我们学校身处农村,一部分孩子留守在家,但是我们会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间孩子与家长见面或电话交流的机会,向家长宣传读书能改变人生的教育理念,激发全体家长关注孩子阅读的积极性;宣传读书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此改变家长的观念,赢得家长的支持;让孩子通过书信的形式及时向家长汇报学校安排的必读书目介绍,介绍自己的阅读生活。有些家长会及时地给孩子寄来要读的书,有的甚至自己也捧起了书。因为他们要和孩子交流读书的体会。“学校的读书活动拉近了我和孩子的距离,让我和孩子都得到了进步孩子。”家长感慨地说。

5. 建立学生个人读书档案。

3.山区留守儿童完成作业之困惑 篇三

我从事山区教育快三十年了,现在教学越来越难教了,是因为我们这里农村经济比较困难,现在大多数家长趁自己年经,家里老人可以照顾孩子,都出门打工挣钱去了,孩子跟祖辈在家读书,祖辈白天忙地里活,对孩子的学习他们哪里顾得了,他们重养轻教的观念在作怪,而且这种隔辈亲的观念让祖辈更加溺爱孩子,一味地宠爱而不加教育。我班有几个学生放学了不回家去,说回家了家里这时没人在家,学校里面人多就在学校里玩,否则就到外流窜,没有目的性。

对这种缺乏家庭教育和学习无人辅导的学生,对做作业这事压根就没放在心上,就在学校里玩到天黑才回家,吃好晚饭已经很晚了,瞌睡又来了,哪还有心思做作业啊?这样日复一日,养成了孩子不完成作业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成绩呈直线下滑,我布置一些少量的家庭作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他养成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能有一种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性。

但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较差的人数中,留守儿童占了很高的比例,针对这种情况,只好把每天少量作业要求学生在校完成了才能回家,可是这部分留守儿童的作业和字迹都比较潦草,作业都是应付了事,自主完成家庭作业的能力普遍较差,很让人头疼。

在留守儿童中很多孩子养成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纠正错误的过程就更困难,作业完成的程度很差,作业的质量就更不用说了,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不能遵守纪律,没有认真听课,作业错误之处不能及时更正,心里健康出现异常,作业再少这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完成,真的非常困惑。

4.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篇四

肥东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王国云

故事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内地父母涌向沿海城市打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了原籍,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事实表明,这些孩子大多存在自卑、孤僻、悲观、我行我素、抑郁性、攻击性强、缺乏安全感等情感障碍,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在城乡结合部小学任教,接触了这类儿童,亲身感受了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

故事内容:

许亚是二年级转学过来的一个女学生,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这个孩子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缺少沟通,从而养成了性格孤僻,平时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在集体生活中极不合群,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同学都嫌弃她,不愿与她交朋友。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决定找许亚谈一次心,开导开导她,让她能快乐地融于集体生活中,但许亚不善言谈,一谈到这一话题,便不停的流泪。我只好找班干来

了解情况,原来班上的几个调皮男生经常欺负她,笑话她是没有爸妈的孤儿,并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叫“多余人”,我感到很震惊,许亚在学籍上不是分明写着父母的名字吗,怎么会是孤儿呢?带着疑问,我调查了解了许亚的家庭情况。原来许亚生活在一个交通闭塞的小山村,一家四口人,由于哪里的土地贫瘠,村民生活水平相当低,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许亚的父母不甘于生活的贫困,早在五年前就丢下了八岁的许亚双双外出打工挣钱,许亚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耳背,与许亚的交流甚少,许亚每年只有到春节才能与父母团聚,春节过后便是漫长的思念与等待,由于山村的闭塞,没有通讯工具,父母到外地打工后,许亚便与父母失去了联系,长期得不到母爱与父爱,得不到亲情的温暖许亚总是封闭自己的心灵,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性格变得特别郁闷,不善与人交流,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本该活泼开朗的花季少女变得沉默寡言。

教育反思:

在农村,留守儿童占有相当比例。他们是一群弱势群体,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温暖,孤僻、偏执,情感冷漠是他们的通病。留守儿童大多是问题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成绩差。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在有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中途辍学的现象,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学习成绩较班级平均水平低,较自己以往成绩低。学校对留守儿童旷课迟到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十

分头疼,有的教师干脆放任不管。

(二)行为习惯不良。存在说谎现象,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监护人不礼貌,时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生活习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濑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惯。易于沉迷,整天疾迷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易于模仿,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模仿武侠小说拉帮结派,结拜师兄师弟。

(三)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教育策略:

一、学习上给她多一点鼓励

许亚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我对她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不好,我很着急,有时对她发脾气,总想一下子改变她,但事与愿违。后来我逐渐慢下性子,冷静地分析了她的情况,这个孩子缺少家庭温暖,她也很注重自己的“面子”,如果多鼓励她,表扬她,引导她,也许效果会好些。她经常拖交或不交作业,终于有一次她按时完成了,字也写的比较好。我便抓住此机会在班上表扬她,并要求全班同学要学习她认真书写的态度。在我的鼓励下,她学习有了信心,作业书写也越来越认真,我对她说,如果你这样坚持下去,你的进步会越来越快,将

来也许会成为一名书法家。她高兴极了,露出满脸笑容。从那以后,她就开始练字,写字有了明显进步。“六一”儿童节,班上举行书法比赛,她的作品名列班级前茅。同时被评为学校“书法之星”。她得到了读书以来的第一张奖状。当她领取奖状时,双手捧着奖状真是笑的合不拢嘴。直到现在她从没拖交过作业。并做的很仔细。

二、习惯上给她多一点宽容和理解

许亚以前上课常常迟到,我并没责怪她什么,我是想到自己的孩子十岁时什么都靠父母料理,我同情和理解她,视她为自己的女儿。当上早读课时,我发现她还没来,我便上门去叫她(现在住在学校附近)。我几次去叫,她还在床上睡。她起床开门见我时很害怕,我便伸出手摸着她的头说:“睡好了吗?早上吃什么的?老师给你买?快准备好了上学去,老师等着你呢”。有时早上我要上课就派同学去叫她。下课了我就走近她,轻言细语地和她聊天,倾听她的心声。细心地告诉她,做人要做自尊,自信,自强的人。并教她应该怎样去自理。连洗澡、洗衣服、穿衣、做饭我都精心指导。经过我的努力,她学会了许多自理的好习惯。以前,她有一个喜欢撒谎的坏习惯。她平时的撒谎是为了躲避。可有一次的谎撒得很特别,而是为了得到。原来学校给学生订做校服,采取自愿的办法。可她明明没订,也没交钱,在发校服的时候,她硬说交钱给我了,并哭唏唏地向我要校服。面对这样的事情,我非常气愤,认为她竟敢骗起我来了!我马上与她父亲通了电话,才清楚他确实没有钱。我看着她那衣服穿得长袍短褂的可怜样子,我的心酸了,痛了。我想,她的撒谎可能是为了得到吧。我便宽

容了她,理解了她。我冷静了一会儿,耐心地对她说:“你没有校服老师可以给你想办法,但是撒谎不是好孩子呀,以后别这样做了行吗?”她眨巴眨巴的小眼看着我点了点头。后来我买了一套新的校服送给了她。在她接收校服时,从她眼里迸出感动和后悔的泪花„„在我的帮助下许亚经常迟到的现象就明显减少了。撒谎的习惯也没有了。

三、生活上给她多一点关爱

许亚的父亲每月给她30元的小菜钱。托邻居的叔叔代管。她平时身上根本没有零花钱,有次学校组织看电影,她没钱,但也不可能不让她去呀,我便掏出3元钱给她,让她也能和别的同学一样看上了电影。平时她缺本子,我就给她买。当国家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时。我是第一个考虑到了她,使她第一个享受到国家的“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

肥东龙岗学区中心学校王国云

5.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篇五

与爱同行

赵贺维

教育历来倡导一个真爱,但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有时也会失误,不是因为爱的不真,而是太认真了,一动真就十分敏感、计较,就会抓住学生的错误狠批不妨,这种不讲策略的批评往往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压力。这种压力的直接表现便是被批评者紧张、压抑,甚至会出现极端厌学、厌世。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儿童犯错误的时候是最脆弱的时候,也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候。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与用融合浓浓情感的批评来引发犯错误学生道德的震撼,用饱含宽容与理解的批评给学生留一个改过的机会,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屈江熙,男孩。刚从外地回到家乡,父母都不在家,跟着老家的爷爷、奶奶,还有一个姐姐读六年级。上课时,他老爱用方言插嘴,下课后,喜欢跑到其他班级去指点别的老师该干点啥,不该干点啥,与班中的小朋友不合群,班中哪个小朋友稍不合其意,或说了他什么,或无意碰了他一下等,他就对同学呲牙咧嘴或挥着小拳头怒气冲冠地冲上去,此类情况几乎天天上演,更甚者就会离校到街上乱逛,最严重是第一次的离校出走,原因是他把他同桌推倒在地上,擦伤了膝盖,该同学妈妈心急火燎地找到我,忧心忡忡地说:“老师,麻烦你帮晓怡换一个位置,听她说,同桌很会骂人,打人,这不……”边说边挽起小涂的裤子。“我没打你们家小涂……”还没等我解释,小屈已经嚷嚷起来,就差没跳起来,我忙用严厉的目光制止他,我安抚好家长,准备午觉后跟他谈,谁知他就离校了。我和他的奶奶从中午12点多开始找他,找到1点多,还动用了“警力”,其间我们看到他三次,一叫他,他就逃。在寻找的过程中,我向其奶奶了解情况时,她第一句话就说:“老师,辛苦你了,据他爷爷说,在老家没一个老师管得了他,也是动不动就离校,离家。这不,刚到这不久,就已被他爷爷板子伺候好几次了,可他还是那么散漫,现在只能靠你们老师了”

事后,我主动找他单独谈心,用和蔼可亲的语气跟他说:“为啥离校到外面闲逛呢?”他低着头,没吭声。我又说:“你知道你离校的这段时间,老师和你家人有多担心吗?想过吗?”他摇摇头,原先僵硬的表情趋向缓和,小声地说:“我怕老师把这件事(推人的事)告诉爷爷,我又要挨板子了。“挨板子痛吗?”他吃惊地望着我,好像在说:”“老师,你是傻瓜呀,挨板子不疼吗?”“那你把小涂推到擦伤,她不疼吗?”“疼。可是谁叫他管我复习功课(我安排小涂做他的小老师),我玩得正起劲呢。”后面一句话是小声的嘟囔出来的。原来如此,我让他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一位合格的小老师,去叫别人复习,你希望那个同学也把你推倒在地吗?”他摇头。我又说:“再说小怡也是为你好呀,你竟然把她推到,更离谱的是离开学校到外面闲逛,还老师和家长担心。”他头低得更下了。“这样吧,你以后犯事,老师尽量不找你家长,不过你要答应我,尽量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不要动不动就对别人动手动脚,好吗?”他点点头,“还有这一次,你该不该向小怡道个歉呢?”我笑了,说:“去吧。”

自此,小屈还是有几次的反复,依然离开教室藏起来,可没有离开校园,其他老师劝他回到班里,他都无动于衷,而我也遵守我的诺言没告诉其家长,依然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屈也慢慢地有了变化,虽然还是那么调皮、好动,可没了以前的暴力、让老师家长担心了,学期末,他妈妈还高兴的跟我说:“老师,这半年,小屈懂事多了,现在在家还帮我干家务活,还让我出去工作(他妈妈为了他,不上班),他说他会照顾好姐姐的。”我笑了,我相信,在爱的浇灌下,小屈会越变越好的。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2

她在关爱中改变

王明

昨天中午,我在办公室正和王老师商量教师职业道德考试的工作,一个熟悉的小女生出现在门口,我第一意念:“糟了,不是又出什么事了吧?”她来到我这儿,通常不会有什么好事情发生。正寻思着,她早已迫不急待地向我招着手,示意我马上出去。她歪着脑袋,双目圆瞪,一脸煞气,小嘴还在小声地唠叨着什么词。我立刻结束了和王老师的交流,伸手示意叫她进来坐下,她斜着眼睛盯着我走了进来,不过这次进办公室表现较之以前要好得多。

她叫“小平”(化名),是2007年转到我校就读的。她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得病死了,父亲为了维持生计到处打工。没有亲人的在身边,缺少关爱,缺少家庭的欢乐,她逐渐形成了偏激、孤僻的性格;父亲觉得对不起孩子,为了弥补,对她就一味迁就、溺爱,也使她变得蛮横,凡事以“我”为中心。现在她在学校早已是“大名鼎鼎”,是个不好惹的狠角色,蛮横起来又哭又闹、打骂结合可以搞上一天,甚至可以闹到同学家里去砸碗,和学生家长争吵打骂。才上小学呢,厉害吧!说来也怪,只要她心情好呢就很乖,对你是言听计从,又非常有礼貌,只要见到你就满脸堆笑,又是敬礼又是问好,天真又可爱,但是这样的情景一般不会持续很长,一天当中,如股票涨跌瞬息变化,如天气变化阴晴不定,说不定什么时候她又会爆发。久而久之,同学们怕她躲她恨她,教师们也烦她,可有什么办法呢,还得慢慢教育呀。

我校以“温暖、关爱、培育”为办学理念,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为校园文化主题,如果教育不好这个学生,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理念、文化了。为了能更好地关注这类特殊学生,于是在本学年我也着手参与了对“小平”同学的教育,因为我知道,对于这样的学生,光靠班主任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更多了解她和帮助她,我告诉她,只要有什么事可以尽管来找我,我会帮她一起解决,其实说心里话我是不希望她到办公室来找我的,话已既出,这不,本学年算下来她到我的办公室可能不下于40次了,有时一个星期就是好几次,有时一次可长达好几个小时。

教育的秘密在于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学生,才能接纳学生,教育过程中你才会有耐性和韧性。每当我气不打一处来时,每当我想放弃时,我就这样想:“她是我的教育对象,我正在研究怎样才能教育好她。”这样我就会慢慢静下心来,做这类学生的思想工作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否则气得你吹胡子瞪眼,事情还搞得一团糟。其实,我们换位想想,学生是受教育者,未成年人,哪有不犯错误的?在与她多次接触后,我渐渐

地读懂了一些她的内心世界:她孤独,需要老师的关爱,需要同学的尊重,需要友情。有一次大课间活动时,她高兴地跑过来告诉我说:她有好朋友了,结果发现是几个中年级的同学同意她一同跳绳,让她很高兴,可见她需要友情,盼望得到友情。我以此为切入口,特意安排了几位学生并征得了她们的同意,从那以后,总会有几个同学陪她一起玩。这孩子病痛多,常常肚子痛,每次她来找到我,哪怕再忙,我也会安排教师带她去医院抓药。记得有一次,她的病发得严重,昏倒在地,全身抽动,可怜的孩子“癫痫病”又发了,当时情况很吓人,我赶紧安排人员进行临时抢救,我们三个人才把她弄上车,然后送到医院救治,学校支付了医药费。苏醒后,她知道了事情的前后,虽然没有来感谢老师,但是能体会得到她对老师的态度在发生变化。

“乖孩子是夸出来的。”激励是进步的良药。对于她每一次的进步,我都及时给予表扬,这一次也不例外。她进来后,我让她坐下来,还没有等她开口,我就先说了:“小平同学,我今天要表扬你,你有进步!”听到我说“表扬”,她诧异地看着我,脸色好看多了,我接着说:“你说说看,你与前面进办公室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吗?”她想了一会儿,茫然地摇了摇了头。我说:“你听我说说,你看是不是这些地方有进步。第一个进步是你到了我办公室门口,没有高声吼叫,是不是?”她点点头,我接说问:“第二个进步就是你看见我在和老师交流,你在门外招手示意有事找我,没有直接闯进来。”她又点点头,脸上已有一丝笑容,眼睛开始发光。“为什么我说你没有高声吼叫是进步呢? “这样做有礼貌。”

“是呀,你表现得非常好,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非常高兴。”

“还有一个更大的进步呢?你知道吗?”“你学会控制自己情绪了,在生气的时候有时老师都做不到,而你却做到了,不吼叫,不重重地啪门,招手示意,这就是你在控制情绪。真是了不起!”说完,我竖起大拇指。

你再看,她已捂住小嘴,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眼睛更是光亮有神。

气氛对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她在操场上玩,几个男生在打球,几个男生几次把球打到了她的身上,她认为是这几个男生故意欺负她,所以跑到我这儿告状来了。“还好,是件小事,好处理。”我心里想。我叫同学到教室找来了那几个男生,并叫小平同学先回避一下,然后我就开始询问事情的经过,和小平同学说的差不多。接着我问这几个男生:“你们通过这事发现小平同学有进步吗?”一个说:“她没有原来那么凶了。”另一个说:“要是以前,她非要来打我们不可。”我说:“是呀,小平同学生都有进步了,你们呢?你们是几次打到她的身上,凡事不过三,她当然认为你们是故意的。”这时,有个男生指指门外,我明白了,门外有人在偷听我们的谈话。于是,我故意提高嗓音,在几个男生面前把跟小平说的话重复了一遍,并提醒他们以后活动多注意安全,不要妨碍其他同学,要向小平同学学习,共同进步。我想门外的她一定很高兴。男生走后,我又叫小平进来,叫她大度一些,不要过份计较,同学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她点点头,给我说:“我原谅他们了。刘老师,请你表扬二个同学,她们帮助我期末学习。”多好的机会,我立即又进行表扬:“你看,你进步有多快。你不光能原谅同学过失,更能发现同学的优点。我相信,你将来进步更大,加把劲。”我用信任的眼光看着她,她向我深深的鞠了一躬,说:“谢谢你,老师。”出门的时候给我说挥挥手,并轻轻地把门给我带上。

教育好学生不是一朝一夕事,不但需要我们运用好方式方法,更需要有一颗爱心,爱是无私的奉献,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在爱的阳光下,一批批学生正在茁壮成长。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3 宽容播种美丽

赏识创造奇迹

陈明远

今天我想跟大家说说我班的一个孩子——小丽,这个孩子父母都不在家,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就留在老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她是个整天头发乱蓬蓬,满身脏兮兮的女孩。她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听讲、经常不做作业、书写差、爱乱写乱画等,学习成绩糟糕透了:拼音不会,最简单的生字都不会写,每次考试只能考二三十分。刚开始,我是反复批评说教,呕心沥血辅导,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打电话与家长沟通,家长说她对这孩子早就不寄希望,一种放弃的念头也在我心中萌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上次知心姐姐的讲座记录,心里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如果放弃一个学生,就全班而言只是几十分之一,就全校而言更是几百分之一,但是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放弃的却是百分之百啊!”是的,我不该放弃,也不能放弃。学生不是老师的亲骨肉,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到老师手中,同时,也就把信任和责任放到了我们的肩上。

小丽,一个叫人头疼的孩子却拥有班里孩子少有的闪光点——爱举手回答问题。我紧紧抓住这线曙光,给她机会,让她成为学习的主人。每节课上,都有她第一个高高举起的小手;每个问题里,都留下她自信的笑脸;每一次,我都会把她作为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榜样。可是每一次她的回答都与我的提问相隔十万八千里,教室里留下的常常是一片哄堂大笑。慢慢地,慢慢地,这线曙光黯淡了。

一节语文课上,我让同学们交流孔子是怎样拜师的?问题刚提出,小丽又是第一个举起了手,陆续地一双双小手如小树林挺立在我的眼前,此时我想:如果叫她,太耽搁时间了,还是请别的孩子回答这个问题吧。小丽见我没请她,脸上立即露出一脸的不高兴,小嘴嘟起来都可以挂油瓶了,还一边说:“总不叫我。”说完,就把头伏在手臂上,一直情绪低落。当时我并不很在意,继续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假如你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人,你会这么辛苦去拜师吗?”我组织了一个拓展性的练习。同学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了,又出现了一次齐刷刷举手的情景,小丽那双小手特别的高,她竟激动得站上了板凳,一边跺着小脚一边挥舞着自己的小手,自然地她的小手特别地映入了我的眼帘,我当时真有点怒火中烧。“宽容那些有缺点的孩子,并用你的一腔真情去感化他们,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耳旁回荡的这句温馨提示压住了我心中的怒火。我立即用手示意她赶快从板凳上下来,她看了手势很不乐意地跳了下来。本想让她第一个表现一下,可她的回答……想到这,我把目光转向了别的同学。突然,教室里传来了笔乱画和撕东西的响声,我循声望去,看到小丽嘟着嘴、耷拉着脑袋、一眼埋怨地看着我,毋庸置疑,肯定是这位令我伤透了脑筋的学困生。我们的眼光相遇了,可我看到她没有一丝悔意,左手又拿起语文书重重地摔了一下说:“每次都不喊我。”哎呀,这孩子的脾气可真不得了呀,我教书快十五年了,可是新媳妇上轿——头一回遇上这么难搅难缠的学生,而且还是个女孩子。太不像话了、太不像话了。“小丽,你给我站起来。”我开始把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脸上的浅笑早已消失得无了踪影,板起了面孔、瞪圆了眼睛。“你这样做是什么意思?下课后到办公室说清楚。”后面的十几分钟,就在一种比以往缺少些融洽、激情的氛围中草草收场了。此时这唯一的一线曙光在我心中熄灭了。

我怒气冲冲回到办公室,正好师德本上的小诗呈现在我眼前“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教师宽容了学生,拥有了美丽。”是呀,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有缺点,不懂事,常常会犯错误,况且是小丽这样的留守儿童呢。老师之为老师,就在于我们年岁长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小丽耷拉着脑袋出现在我面前,等待暴风雨似的批评。我拉着她的手真诚地说“孩子,老师错了,老师为刚才的事给你道歉,你是让老师最骄傲的举手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孩子……”“老师,我错了……”

她哭了,她错了,她也变了,她的坏习惯逐渐改了。记得一次教研课上,她是唯一一个进入朗诵角色的孩子,这真是宽容的收获,赏识创造的奇迹啊!现在,这孩子的情况虽然反反复复,但我一定会继续赏识她,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我们懂得去赏识,它就会越来越亮,甚至光芒四射。

老师们,让我们用爱心搭起桥梁,用真心筑起友情,用关心凝成团结,一起为我校留守儿童的发展进步而奋斗吧!让我们用宽容去播种美丽,用赏识去创造奇迹吧!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4

周铁成

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学生情况

姓名:徐焕鑫

性别:女 年龄:8岁

小学二年级(2)班学生

二、案例分析

在我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徐焕鑫并未引起我的注意,只是觉得这个女生,平时与同学交往不多,话语较少,性格较为内向。后来,在一次与同事聊天中了解到,徐焕鑫很小的时候就做过一次大型手术,直到现在身体也不是很好,但她学习上很用功,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于是,我开始关注起这个女生,我发现她是个头脑比较灵活的女生,在学习上的确比较努力,但对自己的要求很宽,惰性较大,缺乏自觉性,作业比较马虎,字迹潦草。在与她多次的谈话中了解到,父亲是个无业游民,母亲在镇做保姆,收入不多,有时会出现“断粮”的现象,时常向邻居借钱度日。由于母亲长期在外打工,父亲又时常不在家,所以,被寄住在外婆家。外婆对她可说是宠爱有加,可疏于管教,关心不当。在谈话中了解到,她从不在晚自习结束后将书本带回家,而回到家,洗漱完毕后所做的事就是看电视。偶尔,做作业到9点时分时,外婆总会催促她早点上床睡觉,而她看电视至深夜11点,外婆却从不曾催促一次。她自己也认为此种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可自己因缺少管束而改不了“陋习”。她内心很矛盾,缺乏安全感,心里话无处倾诉,希望母亲能陪伴在自己身边,督促自己。她曾跟我说,在二级年时,母亲陪伴在身边的一段日子,自己的成绩有了快速的提升。可母亲为了一家的生存,不得不将女儿托付给年迈的母亲,只身去外打工。

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与她妈妈取得联系,讲述了孩子的情况,并提醒她妈妈,虽然外出打工是养家活口之必须,但决不能为了口袋,忽视了孩子的脑袋。希望家长“不要因忙而忽视家中孩子,不要因累而对孩子力不从心,不要用钱来代替父母之爱”。同时要求家长做到“四个一”,即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与老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另外,我还与她外婆交流,希望她不要溺爱、姑息、迁就孩子,对孩子的严格教育才是地孩子的好。一个个电话,一封封书信,终于让她又感受到久违的母爱,爱心行动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

6.杨艳杰留守儿童案例 篇六

徐家桥小学杨艳杰

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以我所带的学生为例,班内共有学生31名,其中父母在外地的就占了45﹪。他们多是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平时缺少父母亲的关爱,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的问题。如下面几个学生: 高梦田:

一个很时髦的女孩,平时穿着很漂亮的衣服,可上课总爱迟到,而且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平时做事也是丢三落四的。后来我从其他老师那里了解到,这个学生的父母离异,爸爸又不在家,常年在外打工,现在是跟伯母伯父一起生活,而两个监护人又不怎么管她,所以她经常都是自己管自己,小孩小,怎么能管得住自己呢,肯定是一回家就只顾着玩了。

郭书瑞:

一个很调皮的男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专门去欺负同学,以打哭同学为一件乐事,通过家访了解到他的父母都不在家,只跟爷爷一起生活,而且爷爷经常使用暴力教育他,因此他也学会了用暴力手段欺负其他同学。

在这些留守儿童身上无一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与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比,更像是一群“弃儿”,一匹匹“脱缰的野马”。而我作

为他们的老师,在自己探索教育方法的同时,借鉴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我尝试了多种做法,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用爱感化学生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惑,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

二、细心交谈,鼓励学生自立

1.多学生谈心,寻找原因,使之敞开心扉,和我们做朋友,多听听他们的心理话,多为他们着想。平时,我一有空就跟这些学生聊天,听听他们对老师的看法,对同学的看法,通过聊天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

2、多给他们鼓励和善意的批评,使他们能接受,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希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三、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辅导。

教师要有意识的教给“留守儿童”心理保健的方法,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使其心理趋于稳定和平衡。

当然,农村“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与家庭、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呵护学生的健康,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留守儿童个案之一 ——爱和自信的力量

徐家桥小学杨艳杰

一、个案基本资料

姓名:张梦婷

年龄:7岁

年级:一年级

性别:女

性格特征:自卑、忧郁

二、个人背景资料

1、父母一起外出上海打工,该生成绩是一年不如一年,每次考试成绩总分在班中总徘徊在倒数几名。

2、内心知道学习很重要,但由于学习障碍多,缺乏自信,不爱学习。

三、分析与诊断

由于学习成绩变差,常常受到老师和监护人的批评,所以得到的一直是“你不行”“你真差”“没出息”等否定评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是“差生”和“笨学生”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象形成后,人的感情、举止甚至才能也永远与自我意象一致,所以她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四、辅导策略与过程

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跟踪观察、记录;组织“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结对子”,成立村庄学习小组,教师做代理妈妈,照应学生学习生活;设立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帮助“留守

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等等,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如今,张梦婷同学很自豪地说,:“我有两个爱我的妈妈,我的亲妈妈在外地挣钱供我上学,我的老师妈妈关怀我的学习和生活,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她们!”她变得活泼多了,课堂上发言多了,和同学交流多了,主动帮助别人多了,自信心增强了,成绩也逐渐上升了。爱的滋润,让孩子找到了自信,爱的力量使孩子健康的成长。让留守儿童体味更多的关爱,找回自信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问题行为改变情形

经过一学期的辅导,该生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比以往更专注,成绩有较大起色。原本只在教室里坐着的她,也在下课和同学一起玩了。

六、小结与启示

缺乏关爱和自信是该生及同类学生成绩差的关键,她们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信心上。一次次地把“我能行”的信息输入学生的脑中,学生的脑中也就会一次又一次地认为自己属于成功者,成功的自我意象就会形成。成功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代理妈妈关爱学生生活、心理、学习等各方面情况,多找学生“能”的地方加以鼓励、表扬和肯定,把“你不行”变为“你行”。

7.留守儿童案例作业 篇七

从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发力, 构建精神家园、提供人文关怀是解决当下留守儿童问题的通心密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出版的《留守岁月, 阳光成长——留守儿童心理励志丛书》 (以下简称《丛书》) , 由国内著名儿童心理学专家李红教授等担当主编, 是国内第一套走进留守孩子心理世界的励志读物, 是送给留守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也是家长和教师理解留守孩子们烦恼困惑的心灵读本。

首先, 《丛书》以孩子自我阅读、自我教育的方式, 弥补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丛书》包含了《留守的心事——留守儿童烦恼自助手册》《留守儿童阳光情绪手册》《留守儿童安全成长手册》《留守儿童个性完善手册》《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手册》《留守儿童高效学习手册》《留守的童年不孤独·小学版》《留守的少年不烦恼·初中版》《留守的青春不迷茫·高中版》9册图书。《丛书》从留守儿童的常见问题出发, 涵盖了留守孩子安全成长、生活学习、个性完善、困惑应对等方方面面, 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编著者对留守儿童的殷殷关爱, 这些积极的教育与引导, 从问题出发, 针对性强、指导性强,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家庭教育的缺位状态, 不光适合留守的孩子们自我阅读和自我教育, 对于留守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来说, 也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其次, 《丛书》为留守儿童量身订制了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话语方式。笔者认为, 这套丛书最具魅力和人性光芒之处就根植于此。《丛书》采用留守儿童的叙事视角, 从留守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出发, 字里行间投射出浓浓的人文情怀, 让孩子们倍感亲切, 比如《留守的心事——留守儿童烦恼自助手册》就以丫丫、豆包、江哥、娜娜和他们的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线索构成长篇故事集, 而每篇设有“心路迷程”、“通心密钥”、“攻心秘典”、“阳关心语”等板块, 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案例分析。《丛书》图文并茂, 以生动鲜活的故事走进留守孩子的内心世界、感悟留守儿童的成长烦恼, 循序渐进、循循善诱, 融审美性、可读性和励志性于一体。

第三, 《丛书》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系统的关怀和指引。《丛书》从留守儿童面临的常见问题出发, 以引领留守儿童人格、个性和智力全面发展系统构建主题。系列图书主题涵盖了留守儿童安全成长、学习提升、个性完善、情绪调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等。每册图书主题既是留守儿童成长中面临的主要困惑所在, 也是个人健康成长所必备的重要心理品质, 整套丛书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留守儿童自助成长体系, 无论是处于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留守孩子, 还是在学习、交往、青春期等方面面临困惑与烦恼的孩子, 都能够从中获得系统的自我教育与引导。

第四, 《丛书》用心与留守孩子交流, 彰显了教育引导的润物无声。《丛书》精心设计, 处处体现出为留守儿童自助成长提供知识体系的实用性和教育引导的潜移默化。每册图书在开篇设计的“给孩子们的信”是套书的亮点之一, 如《留守儿童个性完善手册》中写到:“只要我们擦亮眼睛, 拭去心灵的尘埃, 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拥抱真实的自己, 就可以让自己的小宇宙散发七彩光芒。”《留守的心事——留守儿童烦恼自助手册》中写到:“要自我警醒:阳光洒在每个人身上, 却不一定照进每个人心里。冷, 可以取暖;尘, 可以拂去;你, 要尽可能在别人的世界里留下明朗。”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本套丛书无疑是理解自己成长烦恼的心灵读本, 是陪伴自己成长的最好礼物。

第五, 《丛书》开启了一扇了解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窗口。心理问题是留守孩子们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心灵的空虚迷茫比物质条件的简单匮乏更为可怕, 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危机是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及儿童自身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分享他们的烦恼与困惑, 与他们感同身受, 教育才能有的放矢。《丛书》给家长、教师和社会打开了一扇了解留守儿童生存境况特别是心理世界的窗口, 为更好地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的关爱力量, 形成合力, 着眼于留守孩子们真正所需、提高教育帮扶的有效性, 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 就其本质来说, 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们相信, 依靠全社会的群策群力和留守儿童的自立自强、自助成长, 留守儿童一定能在充满人文关爱的教育环境下获得尊严, 拥有健康、自信和快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海飞.让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站在同一阅读起跑线上——我国少儿出版与农村儿童阅读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出版.2011 (12) .

8.留守儿童案例作业 篇八

一、设计多元化作业,提高学生作业兴趣

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问题,首先应该少布置需要家长辅导才能完成的作业。尽量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其次是改变作业形式,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趣味型家庭作业。农村留守学生缺少家长督促,小学生自控力又不强,自身又不愿做作业,所以家庭作业要富有趣味性,才能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开放型家庭作业(实践性的作业),家庭作业必须要跳出书本,走向开放。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合理的家庭作业。向学生心灵开放的作业,培养了留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在作业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从而对家庭作业产生兴趣。

二、完善作业评价方式,增强留守儿童学习信心

要及时地检查、评价,要把检查与评价融为一体,既要充分捕捉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做到发现问题或找出孩子的不足之处时,及时处理,还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以鼓励为主,表扬促进,注重过程的评价,大力表扬自觉性高、作业习惯好的学生,并树立为全班学习的榜样。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攀比竞争的心理,激励学生去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信心,例如,对于抄写类的作业,不能用对错进行评价,可以提出,书写认真工整的作业,一个大拇指的奖励印章,对于填空型、问答型的作业,对的打对勾,错的在旁边标示一下,不要直接给学生一个“狠狠”的大红叉,让学生很受打击,只要让学生知道错误,再订正就可以了,作业进步较大的,可以在旁边给一段激励的话,或送一个进步之星的印章。作业评价除了教师评价之外,同学评价或自我评价都可以,学生在自评或他评中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增强留守儿童学习信心。

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不能以单一的对错来评价学生的作业,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作业信心。例如,对于抄写类的作业,不能用对错进行评价,可以提出,字迹工整的可以获得一朵小红花的奖励,对此回答型的作业,答案正确的打“√”,答案不对的在用横线给学生标识出来,待改正之后,再打“√”。对于作业有进步的同学,可以在其作业旁边写上一段表扬的话,或是画一个表达表扬激励的符号,如笑脸、五角星等,给以鼓励。此外,作业评价不能拘泥于教师这一单一评价方式,还可以设计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评和他评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语文家庭作业的有效性。

三、创建互助小组,促进共同进步

部分留守儿童,长年和其祖辈生活在一起。一些老年人不认字,便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为此,我们可以创建互助小组,开展“帮带”学习活动。在每一小组中,安排一两个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成绩较好的同学与住得比较近的孩子聚集在一块学习,写作业,孩子们有了不会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共同解决。也可以便于家长检查,如果孩子自己在家写作业,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家长不容易了解作业内容,同时有的孩子也会记不清作业,如果同班的几个孩子在一起学习、写作业,一定会有记清作业的孩子,这样就有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家庭作业,监督孩子完成作业。还能够促进孩子进步,同班的几个孩子写完作业后可以互相检查对错,可以互相背课文,提问默写生字,这样学习好的进一步牢固知识,学习差一点的纠正了错误,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这种互助学习小组,有效地解决了留守儿童作业无人监督和指导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家庭作业的有效性。

四、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在家中,不能与父母一起共同生活的儿童。现在的农村绝大多数家庭主要依靠父母外出务工挣钱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孩子则由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管。这些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比较差,长时间缺乏家庭的教育、监督和指导,导致他们的学习受到很大影响。这部分学生多数属于班里的中下等学生,作业长期完不成或质量低,造成了他们与优秀生有较大差距。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可我们的教学却往往表现在整齐划一,课外作业“一刀切”。一样的作业内容,一样的作业要求,使差生越来越差,优生又得不到发展。我们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差距,布置作业要体现层次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惠及每一个学生,让留守儿童也能够独立完成。

针对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完成效率低、质量低的问题,我们要精心设计家庭作业,增强家庭作业的最大有效力,不断改变家庭作业的呈现方式,有效释放学生的创造性能量,促进学生在心理上认可家庭作业,使家庭作业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从而实现家庭作业的有效性。

9.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篇九

分析:

这类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迟到、早退的事时有发生,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或干脆一走了之。因为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可能厌恶自己的家庭,因此到处游荡,行为散漫。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一、每班建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把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留守儿童后进生,让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二、班主任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地为留守儿童后进生考虑、解决问题,让他们时时得到你的温暖。如安排座位,注意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多激励留守儿童后进生踊跃发言,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没有时间让思想开不差;班级活动,多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父母离异的学生,要求老师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

10.留守儿童典型心理案例分析 篇十

一、基本情况 :

姓名:周勇,性 格:寡言少语,性别:男,年龄:10岁,父亲工作:出外打工,成绩:中下。

二、背景资料:

周勇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曾因为好奇拿过别人的自动铅笔,在此事件后,周勇同学的父亲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周勇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周勇同学害怕父亲,甚至害怕回家,即使在家,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他觉得父母并不爱他,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但自从父母出去打工了,一切都变了, 周勇变得很叛逆,似乎胆子也大了许多.经常不完成作业,还顶撞爷爷,奶奶.与同学更是相处不愉快,经常欺负比他小的同学,还经常说脏话……

三、案例分析

周勇同学由于被父亲打骂而谨小慎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导致了一种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而突然父母离开了, 周勇同学压抑的心情突然得到了释放,就好像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感觉, 更有一种想把自己曾经遭受的种种,发泄在同学身上的极端心理疾病.在心理上来讲,是压抑心情的另一种极端反应,同样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四、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周勇茆师德同学面对现实,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把自己极端的欺负同学当成是一种心理补偿的错误认识彻底清除,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种种的不是,应该归结于是内心脆弱,外表的刀枪不入其实是为了掩饰心中的空虚.因此我与茆师德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他的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周勇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他的交谈过程中,他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铅笔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告诉他父母出外打工的艰辛,告诉他父母在处理这件事上确实存在着问题,但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理解,鼓励他与父母电话多沟通,减少误会,在对待爷爷,奶奶的问题上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理解老人都那么大的岁数了,还起早贪黑地奔波,忙碌着, 周勇虽然年龄小,但孩子的心是纯洁的,他知道以情报情,知道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但得到这样效果的前提是让他真正地感动,让他真正地信任你.第二阶段是处理周勇同学与父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在一月后得到解决。为帮助茆师德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周勇同学家进行家访,了解到外婆是茆师德同学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为此,我找了周勇同学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周勇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周勇同学的父母确实如周勇同学所述,在周勇同学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并与父母进行了意见交换.我想要解决茆师德同学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父母的眼中他还是受父母疼爱的孩子。于是,我又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给他们谈了周勇同学在家的感受,也谈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这样,通过家访,通过电话交流,得到了茆师德同学父母的积极配合,使茆师德同学又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周勇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周勇同学的自卑心理,我给他安排了一项工作,即每星期一、三的常规检查由他来任小组长,带领其他同学检查。周勇同学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下水平,关键是张同学的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在班中我开展了多次心理导向课,目的是让他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六星期后我安排了“自我解剖——优缺点投向我”一课。当然这一课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周勇同学的性格以及实际承受能

力。当我要求“谁愿意说说自己最烦恼的事?”时,茆师德同学第一个举手,当着同学的面说出了曾犯的错。此时,整个教室沉默了,沉默之后同学们给周勇同学的勇气与坦诚以热烈的掌声。课后,他说:“老师,现在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并感受了得到别人的信任,受到别人的感谢,心中是那样的自豪,骄傲。”经过这次活动,周勇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他已认识到自己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五、反思:

11.留守儿童案例作业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一、 调查目的

团中央、教育部、中宣部自1994年以来每年均号召和组织大中专学生志愿者进行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有百余万大学生利用暑期和自身的知识优势,深入农村和山区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三下乡”活动。笔者近三年来在广东边远地区进行暑期支教,对周边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关注,对该群体的了解也是保证支教成效的重中之重,因而针对支教地区和对象开展了本次主题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的调研。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调查对象界定: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被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兒童, 年龄在0至18岁之间的儿童。

(二)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00份;在有效的调查对象中,男生占28%,女生占72%;7至10岁年龄段的占10%,11至13岁的占44%,14至16岁占46%;按照界定标准,留守儿童占54%,非留守儿童占46%。这些情况与当地留守儿童的情况基本一致,年龄大多集中在11至16岁,即初中生和小学高年级生为主,其中女生数量为男生的2倍多,这与当地重男轻女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男孩可能随父母至工作地读书生活,留下女孩子在家乡,这也是当地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

(三)生活方面情况对比分析:在经济来源方面,85%留守儿童家庭来源于打工,而非留守儿童家庭91%来源于农业、经商和其他收入,这种经济来源差异是导致留守儿童现象存在的最主要原因;留守儿童有67%经常有零花钱,较非留守儿童的56%稍高,父母不在身边而给零花钱以安慰孩子也是普遍存在;在做家务方面,有44%的留守儿童每天都做,比非留守儿童的22%高出一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更自觉帮忙做家务;留守儿童父母有超过78%长达半年或更长时间才回家一次,这与非留守儿童的情况也是存在最大的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与家庭发生矛盾的频率相近,但留守儿童在“有时候发生”这个频率段较非留守儿童的高;与家人发生后的处理方式上有所不同,选择“闷不作声”和“与父母倾诉”的比率相近,但留守儿童选择采用“其他方式”的占37%,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的4%;从对生活的喜爱程度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喜爱程度的分布相近,普遍喜欢当前的生活环境。

(四)学习方面情况对比分析:在父母对学习成绩的关注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基本一致,父母都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学习成绩方面,留守儿童成绩在中等及以上的占56%,非留守儿童的占91%,留守儿童有37%处于成绩一般的状态、7%处于成绩差的状态,而非留守儿童这两项分别占9%和0%,这说明了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的成绩差,父母不在身边对学习成绩确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人际交往方面情况对比分析:在与人交朋友方面,留守儿童有44%非常喜欢与人交朋友,而非留守儿童只占26%,说明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加渴望得到朋友的关注;在与人发生矛盾后的处理方法选择上,留守儿童有52%选择“主动谦让”,而非留守儿童只有30%选择此项目,留守儿童更想通过自身的谦让来解决矛盾,维持朋友关系;在遇到学习和生活的困难时采取的解决方式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倾向于“求助老师和同学”;在帮助人他人的态度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均表示会主动热心帮助他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留守儿童在维持得“很好”上只占48%,而非留守儿童占68,关系“一般”中的留守儿童占44%,非留守儿童占32%,而与人不接触或关系差的留守儿童占7%,非留守儿童则占0%,这说明了与人相处能力方面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稍逊,需要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六)内心感受方面情况对比分析:从家人的关心程度、与父母的交流、身边人对自己的关心程度等方面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情况基本一致,家人对自身的关心及自身的感受都是一致了,反映出家人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但在分享快乐方面,几乎没人选择与老师进行分享,普遍选择与父母及同学进行分享,这也应该引起老师的注意;在担心父母情况方面,留守儿童有41%选择“总是担心”,远比非留守儿童的17%高,这反映了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更加深,父母应该注意这点;在孤独感方面,“有时候感到孤独”及以上程度的留守儿童占63%,非留守儿童只占35%,其中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处于“有时候感到孤独”程度上,这说明了留守儿童普遍感到孤独。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调查当中,数据显示消极应对(NC)正常水平的比例占57.5%,偏低占35%,偏高占7.5%;积极应对(PC)正常水平比例仅占15%,85%都严重偏高,而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数据分布较为一致,由此分析可知,被访者人群的消极应对情绪相对平稳,但积极应对情绪严重趋向一极化,需要进行正确地引导。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其实并不特殊,他们和非留守儿童一样,有相类似一般特征,但也在个别方面存在差异,如留守儿童更加渴望被关注但同时人际交往能力也相对较弱,他们更加敏感,容易感到孤独,但总体上心理健康水平较好,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出现,这也是我们感到欣慰的地方。

三、对策和建议

(一)社会方面,要多关注农村和山区,加大对农村和山区的教育投入和相配套的保障措施,致力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要进一步深化当地的经济建设,解放生产力促进地区经济快增长;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引起社会各界的集体关注。

(二)学校方面,要转变只重视升学率和课业成绩的旧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形成学生心理档案,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营造积极氛围,发挥好学校的育人作用;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更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

(三)家庭方面,要改变刻板的教育观念和“读书无用论”、“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错误观念,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重视孩子的心理成长,时常保持与孩子的沟通联系。

(四)支教团队方面,要转变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和团队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之为友,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来点燃他们的读书梦。

参考文献:

[1]郝振.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及其保护性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4:5-7.

12.留守儿童案例作业 篇十二

当前我国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儿童留守现象相当普遍。据有关部门的保守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家人帮助抚养的儿童,在全国农村不少于千万,由此形成的所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由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留守在农村,托给老人、亲戚或其他人来照顾。留守儿童长期亲子分离的特殊状况、教育的缺位、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但结果却有很大差异。有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总体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另有研究发现,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没有差异,其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乐观。现有研究主要取样于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地,如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海南等省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集中了全国87%的留守儿童。而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试图通过实地的访谈调查和心理测量,了解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考察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尊、焦虑与孤独情绪的特点,探讨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因素,并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分层随机抽取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五所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学生531名,平均年龄为11.6±1.05岁。其中五年级238人(44%),六年级293人(54%);女生268人(51%),男生263人(49%);汉族418人(78%),少数民族113人(22%);留守儿童219人(41%);非留守儿童312人(59%)。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心理量表与自编调查表相结合的方法。为了测量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和其同伴关系的情绪体验,本研究使用了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S)、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和La Greca等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1)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S)有10个项目,分四级评分,从1表示非常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0.77~0.88,重测相关系数为0.85。(2)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有24个项目,量表按五级记分,总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强。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0.90。(3)La Greca等人1988年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共有10个项目,采用三级记分,总分越高,表示焦虑越强。量表包含两大因子: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0.76,重测信度为0.67。

3. 研究过程。

分层随机抽取了云南省保山地区五所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10个班,发放问卷570份,回收有效问卷531份,有效率为93%。采用团体施测,统一指导,施测人员统一培训。

三、研究结果

1.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层随机抽取云南省保山地区五所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学生531名,其中留守儿童219人(41%)、非留守儿童312人(59%)。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打工的178人(84.8%),双亲都出去打工的32人(15.2%)。一般来说,大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他们都会在外出前提前将孩子安顿好,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家长大都有老人在家帮助他们照看子女,也有一些处理不当,未做好安排。在外出务工的父母中,少数民族的父母极少外出务工,只有7人仅占3.3%,这可能是与少数民族聚居习惯和文化有关。外出打工的父母的文化程度,87%的母亲和89%的父亲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获得稳定工作的可能性,被迫选择背井离乡。

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自尊、儿童孤独、儿童社交焦虑的对照研究结果。

(注:*P<.05,**P<.01,**p<.001)

本研究使用的量表是经国内修订后的常用工具,其测量结果是可靠的。测量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F=2.859,P>.05)、社交焦虑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F=1.155,P>.05)、在孤独量表上的得分也不存在显著差异(F=.150,P>.05)。本研究结果与国内的大多数同类研究不同。其原因可能是,一是样本选取不同。本研究选择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心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而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上的结果与周宗奎等的研究是一致的。二是实施调查的人员不一样。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是由教师、学校领导等完成,而本文的施测人员是经过统一培训的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分配到不同学校,测量在两天内完成。三是该地区的留守儿童现象比较普遍,一个班级1/3~2/3的学生都是留守学生,留守学生因“从众”的心理,并未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反而能形成一个保护性的小群体,相互支持。

四、结论与反思

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差异性比较,不呈现显著性差异。因此,我们并不能得出结论:在自尊、情绪和社交方面,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是有差异的。

2. 对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正确的理解,分析儿童的生长环境,既要重视影响儿童成长的客观因素,也不可忽视儿童是成长的主体。父母外出务工,不能对孩子做出及时的教育,但这不是影响其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必须通过儿童这一主体内因起作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呈现出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一定是留守儿童特有的,只能说在留守儿童身上更为突出而已。教育者不应给孩子贴上“留守儿童”的标签,并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在“留守”上。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家长和老师都会把学生的问题简单的归因为“留守”。

3. 儿童教育责任被分散,引发了教育的推诿。家庭教育本由父母双方承担主要责任,目前却被分化和分解给抚养者。儿童出现学习方面的问题,就会相互推卸,让孩子要么是放任自流,要么是无所适从。同时,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个困境就是,抚养者过多地把责任移交给教师,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我们必须呼吁教育的核心和主体仍然是家庭。尤其是,乡村教师面对农村教育的困境和工作压力已是筋疲力尽,一个班留守儿童过多,家庭又没有好好关注,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对孩子的发展不利。

4.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当出现问题时,不能相互推卸,使其无人管辖。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善用“优势视角”来发掘学生的优点,把成长中的危机转变为契机。把留守学生“去标签”化。学校应提供儿童教育支持体系,促进外出打工父母及抚养者与留守儿童的良性互动,增进亲子关系,增强家庭教育的功能,为促进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并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

摘要:目的:了解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对照研究,讨论其自尊、情绪、社会交往差异。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自尊、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留守儿童,自尊,社交焦虑,社交孤独

参考文献

[1]罗国芬,佘凌.流动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2]杜鹏.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4).

[3]高文斌,王婷,刘正奎.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2391.

[4]刘正奎,高文斌,王婷.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1791.

[5]张若男,张丽锦,盖笑松.农村留守儿童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6).

[6]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现状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下一篇:向女友认错的检讨书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