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单元练习题

2024-11-10

三角形的单元练习题(共10篇)

1.三角形的单元练习题 篇一

三角形的面积练习题

1、填一填

(1)两个( )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是( )

(3)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12厘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4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2、判断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2)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3)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4)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它们的底和高一定相等 ( )

3、填表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底/厘米 6 15 32 9

高/厘米 5 12 12 7

面积/平方厘米

4、一块三角形草坪的底长6。4米,高3。5米,这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5、一块三角形试验田,底长40米,高是底的2倍,它的面积是多少?

6、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4厘米和3厘米,斜边的长是5厘米,斜边上的高是多少?

7、现有一长8米,宽1。5米的红布,要做成如图所示的小三角形,可以做多少面?

8、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底是10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2.三角形的单元练习题 篇二

作为有限元最早使用的计算模型单元,三角形单元具有很强的边界适应性——不管受力体的边界是直线还是曲线,都可以通过三角形单元得到较为理想的离散化模型,因此三角形单元的应用很广泛,目前较常用的是3结点三角形单元和6结点三角形单元,10结点三角形单元也有所应用。总体而言,在计算弹性体时现有的三角形单元模型在计算精度上跟函数解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计算结点不足是造成计算精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增加单元体的结点来提高三角形单元的计算精度。

1 十五结点三角形模型及其直角坐标位移模式

十五结点三角形单元模型如图1所示,外边上相邻两个结点相距1/4边长,结点1,2,3则分别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中点。为构造出较为理想的位移模式,这里认为单元的x坐标和y坐标对单元位移的影响是等同的,据此可设定单元的位移函数为:

其中,u,v分别为单元体中点(x,y)的x向位移和y向位移。系数α1,…,a15可以由单元十五个结点的x方向位移确定。同样系数α16,…,α30也可以由十五个结点的y方向位移确定。

2 面积坐标下的形函数

考虑到采用直角坐标计算形函数很繁杂,这里采用面积坐标计算形函数[1],位移分量取为:

u=Νiui+Νjuj+Νmum+k=112Νkuk;

v=Νivi+Νjvj+Νmvm+k=112Νkvk

经计算各形函数[2]如下所示:

1)对三角形角点i,j,m有:

Νk=16Lk(4Lk-1)(4Lk-2)(4Lk-3)(k=i,j,m)

2)对三角形边上的点4~12有:

Ν4=83LiLj(4Li-1)(4Li-2),Ν5=4LiLj(4Li-1)(4Lj-1)Ν6=83LiLj(4Lj-1)(4Lj-2),Ν7=83LjLm(4Lj-1)(4Lj-2)Ν8=4LjLm(4Lj-1)(4Lm-1),Ν9=83LjLm(4Lm-1)(4Lm-2)Ν10=83LmLi(4Lm-1)(4Lm-2),Ν11=4LiLm(4Li-1)(4Lm-1)Ν12=83LmLi(4Li-1)(4Li-2)

3)对三角形内的结点1,2,3有:

其中,Li,Lj,Lm均为三角形区域中点的面积坐标,它们与直角坐标的关系式为:

Li=(ai+bix+ciy)2A,Lj=(aj+bjx+cjy)2A,Lm=(am+bmx+cmy)2A

上式中ai=xjym-xmyj,bi=yj-ym,ci=-xj+xm(i,j,m)。

3 单元的应变矩阵

由上部分的内容以及

可求出应变矩阵B=(Bi Bj Bm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B10 B11 B12)。对上述Bk中的各项有以下两个式子[3]:

将应变矩阵B代入ε=Bae=B(ui uj um u1 u2 u3 u4u5 u6 u7 u8 u9 u10 u11 u12)即可求出单元的应变矩阵ε。

4单元的应力矩阵

由单元应变矩阵可以用物理方程求出单元的应力矩阵σ=Dε=DBae=[Si Sj Sm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9S S S]ae,其中Sk=DBk(k=i,j,m,1,…,12)。对平面应力问题,弹性矩阵D取值为:,对于平面应变问题只需把E换成v换成可。

摘要:提出了十五结点三角形单元,即在六结点三角形的基础上每边增加了2个结点,并增设了3个内点,构造的位移函数为点坐标的四次多项式,试图通过增加单元体结点数提高计算精度,同时推导了十五结点三角形单元的有限元法计算公式,为进一步研究该单元模型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十五结点,三角形单元,有限元

参考文献

[1]陈国荣.有限单元法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龙志飞,岑松.有限元法新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3.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角练习题 篇三

1.六形的对角边线条的为数()

A.15B.9C.8D.6

2.(1)边n形内的和角比n边的内形和角(多)

A.8001B.3060C.n1008.n3D600

3.(0208年恩自施治市)州为让了州城居民有更多闲休娱和乐的地方政府,新建了几又处广场,人师傅在铺设工地面时准备选用,一同正种边多地形.砖现有面几种形状下的.多正边地砖,形其不能中行进平面嵌镶的是()..

A.正三角形B.正形方.C五正形边D.六边形正

4.果一如多边个的形每外个都角相等,且于小5,4那么这多个形的边数边最少是()

A.8B.9C.1D.101

5.如果一个边多形内角和等的于它外的角和的2倍那,么这个多形边的边为数()

A3.B.4C5.D.6

6.一个6边多形去截一角个(截不线顶点)之过后,所形成的个多一形的边内和是252角0,

那么原边形的边多数(是)

A.31.B15C.17D.19

7如.果一个多边正的形个一角内等1于5,3则个这正边多是(形)

4.全等三角形单元备课 篇四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

(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二)本章的学习目标如下: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3.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二、本章教学建议

(一)注重探索结论

(二)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 1.注意减缓坡度,循序渐进。

2.在不同的阶段,安排不同的练习内容,突出一个重点,每个阶段都提出明确要求,便于教师掌握。

3.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注重书写格式,让学生学会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

(三)注重联系实际

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关于内容之间的联系

(二)关于证明

一般情况下,证明一个几何中的命题有以下步骤:(1)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

(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分析证明命题的途径,这一步学生比较困难,需要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一般情况下,不要求写出分析的过程。有些题目

已经画好了图形,写好了已知、求证,这时只要写出“证明”一项就可以了。

四、课时分配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5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1.1 全等三角形

2课时 11.定

11.质

小结与复习数试

三角形

角的平

2课时

全等的判

6课时 分线的性

3课时

5.三角形的单元练习题 篇五

(一)1、如图,在△ABE中,AB=AE,AD=AC,∠BAD=∠EAC,BC、DE交于点O.求证:(1)△ABC≌△AED;

(2)OB=OE.BDOECA2、如图所示,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分别有点E、点F,且BE+DF=EF,试求∠EAF的度数.

ADF

B

EC

3、如图所示,已知AB=CD,AD=BC,DE=BF,试说明∠E=∠F.

E

4、如图:AE、BC交于点M,F点在AM上,BE∥CF,BE=CF。求证:AM是△ABC的中线。

FBADCAFBEMC

5、已知:如图5-129,△ABC的∠B、∠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过D作MN∥BC交AB、AC分别于点M、N,求证:BM+CN=MN。

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过C作CE⊥AB于E,并且AE求∠ABC+∠ADC的度数。

1(ABAD),2

7、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求证: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试问:DE、AD、BE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图①

图②

6.三角形的单元练习题 篇六

第一环节:借助学案, 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学案给出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通过组织学生完成学案的要求, 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自主探究能力,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异步传递为同步传递, 变盲目无序的学习为有目的的知识准备。

操作要领:教师要围绕练习课的主题设计问题。所设计的可以是一个概括性的问题, 如, “认真读本单元练习中出现的习题, 借助学习工具, 你学会了什么?请写下来。”也可以是一组典型的习题;最后让学生填写评价表, 根据学习任务单, 检查自学情况, 全部完成的请给自己一个评价, 并把自己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自主学习, 不是盲目地学, 一定要有指导, 且指导方案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 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的指导, 一定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 同时要预设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准备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二环节:讨论交流, 精讲点拨。

教学目标:自主学习环节之后, 要组织学生讨论, 交流自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课堂上, 教师要重点讲解学生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操作要领:本环节是练习课的主体部分,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讨论交流、精讲点拨等环节, 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课堂上, 要先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提出不懂的问题,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讨论时, 教师要深入小组中, 了解各组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点拨, 再组织学生围绕这些共性问题、难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进而引导学生对主问题更深入、更热烈地交流探讨。

第三环节:自主检测, 评价完善。

教学目标: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下课前, 可以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设计一些练习题, 让学生进行自我达标性检测, 进一步强化“双基”, 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订正错误, 提高学习效率。

操作要领:练习课上, 教师可以尝试创编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趣味习题。如, 我在教学中常根据习题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创编“智力大冲浪”“芝麻开门”“挑战极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习题。同时, 我还鼓励学生根据相关的知识点, 自主创编习题, 再集体挑选出有创意的习题, 让学生操练。事实证明: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 更能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 提高练习的效率。

第四环节: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

教学目标:本环节的主要目标是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地梳理, 突出重点和难点, 并注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归纳小结:归纳小结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及教材提示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 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小结时可以先让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然后教师点评。

课外延伸: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练习情况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可以是以巩固“双基”为主要目的的书面作业;可以是引导学生体验与生活联系的实践性作业;还可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预习作业等。

由于教师在上课之前通过查阅学生的学案, 已经大致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这样, 就可以根据学生对学案的完成情况, 调整教案, 做到以学定教, 使教师的“讲”真正满足学生所需,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 由于学生课前已经消化了部分要学的内容, 只是把存疑留在了课堂上, 可以有针对性地听老师讲课, 学得有重点, 有效率。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针对性地教学。教与学的目的性强了, 教学效率自然提高了。

7.三角形的单元练习题 篇七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页至第87页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的练习。

3、情感与态度:养成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蒲洲花园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公园,它中间有一块长方形绿地。人们准备把这块绿地平均分成二块,(课件出示),一块种黄花,一块种红花。你认为可以怎样平均分呢?

①(沿宽分)②(沿长分)③(沿对角线分)

最终选择了第3种方案。你有什么办法说明这二块绿地大小一样? 算面积就可以证明二块绿地大小是否一样,这节课,老师与同学们继续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自己的想法。(课件展示三种分法)

二、基础练习,夯实基础

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故意忘记写÷2,让学生发现错误)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呢?你们能告诉老师吗?

同桌互相交流→个别汇报。

2、算出下面各三角形的面积。

如果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下面请大家算一算。

(1)底12米,高7米;(2)高13分米, 底6分米;(3)底2.5厘米,高4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中列式计算→小组内互相检查→个别汇报。

【设计意图: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节练习课的起点,通过巧设陷阱,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再让学生动笔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及时进行检测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能力。】

三、变式练习,强化关系

1、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如果现在知道三角形的面积20平方米和高5米,你还可以求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互相交流→个别汇报。

2、你能利用方格纸画出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吗?在画时底和高都取整厘米数,标出数据。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汇报交流画法与列式,小结出底和高相乘的积要得12,要先算出积,再分成两个数的积。

3、如图,一个三角形的底长5米,如果底延长1米,那么面积就增加1.5平方米。那么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小组互相交流→选取代表汇报→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题的变式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三角形中,“面积”、“底”和“高”三者之间的关系,能知道其中两个量求出另外一个量的方法,为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四、综合练习,提高能力

同学们画出的三角形千变万化,但面积不变,数学就是这么奇妙!现在,麦老师就碰到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学们能帮忙解决吗?

(1)王叔叔有一块近似三角形的菜地,底边长25m,高12m,预计每平方米收萝卜16kg。你能帮王叔叔算一下,一共可以收萝卜多少kg?

(2)南沙中心医院用一块长60米,宽0.8米的白布做成底和高都是0.4米的包扎三角巾,一共可做多少块?

分别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中解答→个别汇报。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分析、理解、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五、拓展练习,发展思维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少,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智慧老人为我们安排了哪难题,敢接受挑战吗?

李叔叔有四个儿子,他要把三角形的菜地平均分给他的四个儿子,你能帮李叔叔分吗?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尝试画分→小组中进行互评、说理→选取代表说说小组中出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去画三角形为李叔叔解决难题中,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规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神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六、全课小结,梳理知识

同学们, 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你觉得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怎样?

教学反思:

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练习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练习课中充分体现了。如果数学练习只是某种技能的重复训练,就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把技能、能力、知识贯穿于练习的全过程,才是有效性的练习。因此,在数学练习课教学中,必须优化练习设计,这既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中努力体现:

1、体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设计练习时,必须切实改变传统的靠死记硬背才能完成的叙述性练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堂课练习课的起点,在基本练习中设计了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使公式形成的过程再现;引导学生运用规律画图,在画图过程中发现新的规律,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2、体现练习的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注重兼顾每个学生的知识差异,尽可能设计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和成功机会,整节课的练习设计包括基础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四个层次,做到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使全体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主动参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

3、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设计练习时,只要设计的练习具有开放性,就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发展练习中,大家为了帮李叔叔解决分地难题,都积极尝试分三角形,最后找到三种分的方法,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神奇,又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大的发展。

8.三角形边角关系专项练习 篇八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5、x,则x不可能是()

A.3

B.5

C.7

D.9 1.【例2】

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有两条边相等,且一边长为4,还有一边长为9,则它的周长为()

A.17

B.22

C.17或22

D.13 相关变形:一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5,试求该三角形的周长。

等腰三角形中,一个角为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A.150° B.80° C.50°或80° D.70°

【例3】

如图SX—02,AD⊥BC,则图中以AD为高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_个。

SX—02 SX—03 SX—04 【例4】

如图SX—03,已知线段AD、AE分别是△ABC的中线和高线,且AB=5cm,AC=3cm,(1)△ABD与△ACD的周长之差为_________;(2)△ABD与△ACD的面积关系为__________。【例5】

已知△ABC中,给出下列四个条件:(1)∠A+∠B=∠C;(2)∠A=90°-∠B;(3)∠A:∠B:∠C=1:1:2;(4)∠A:∠B:∠C=1:2:3.其中能够判定△ABC是直角三角形的有()个。

A.1

B.2

C.3

D.4 【例6】

如图SX—04,Rt△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B=13cm,BC=12cm,AC=5cm,求:(1)△ABC的面积;

(2)CD的长。

【例7】

如图SX—05,△ABC中,∠B、∠C的平分线交于点P,且∠BPC=130°,求∠BAC图SX-05

图SX-05-1

SX—06 的度数。

相关变形: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SX—05-1所示,按规定∠BAC=90°,∠B=21°,∠C=20°,检验工人量得∠BDC=130°,于是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运用所学知识说明零件不合格的理由。

【例8】

如图SX—06,AD是△ABC的边BC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线,若∠B=53°,∠C=77°,求∠DAE的度数。

学习自评

一、选择题

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1cm、2cm、3cm

B.1cm、4cm、2cm C.2cm、3cm、4cm

D.6cm、2cm、3cm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7,且第三边为整数,这样的三角形的周长的最小值是()A.14

B.15

C.16

D.17 如图SX—07,△ABC的边BA延长得∠1,若∠2 >∠l,则△ABC的形状为()

A.钝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SX—07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互不相等,则它的最大角不小于()A.45°

B.60°

C.90°

D.120° △ABC中,如果∠A-∠B =90°,那么△ABC是()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二、填空题

在△ABC中,AB=4,BC=9,则AC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如图SX—08,求下列各图中的∠α。

(1)∠α=________;(2)∠α=________;(3)∠α=________。1.2.3.4.5.6.7.SX—08 SX—10 8.已知∠A、∠B、∠C是△ABC 的三个内角。(1)如果∠A=90°,∠C = 55°,那么∠B=______;(2)如果∠C=4∠A,∠A +∠B =100°,那么∠A =______,∠B=______。9.如图SX—10,将等边三角形剪去一个角后,∠1+∠2=________。SX—11 SX—12 SX—13 10.如图SX—11,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BCD = 35°,则∠A=_______。

三、解答题

11.如图SX—12,在△ABC中,两边长AB=12, AC=2,且周长为奇数,求第三边BC 的长。

12.如图SX—13,AC∥DE,若∠ABC = 70°,∠E = 50°,∠D = 75°,求∠A,∠A BD的度数。

13.如图SX—14,在△ABC中,∠A = 60°,∠B = 70°,∠ACB的平分线交AB于D,DE∥BC,交AC于E,求∠BDC和∠EDC的度数。

14.在等腰三角形中,一腰上的中线把它的周长分成15cm和18cm的两部分,求三角形的各边长。

SX—14 15.如图SX—15,∠B+∠C=100°,∠D=70°,求∠A的度数。

图SJ-15

SX—16甲

图SJ-16乙

16.(1)如图SX—16甲,∠A+∠B+∠C+∠D+∠E =___________。

(2)如图SX—16乙,∠A+∠B+∠C+∠D+∠E+∠F=___________. 17.求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般可将其转化为三角形,如图SX—17所示。

请你试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出n边形的内角和。

9.全等三角形证明题练习(提高题) 篇九

1.如图所示,△ABC≌△ADE,BC的延长线过点E,∠ACB=∠AED=105°,∠CAD= 10°,∠B=50°,求∠DEF的度数。

O

2.如图,△AOB中,∠B=30°,将△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52°得到△A′OB′边 A′B′与边OB交于点C(A′不在OB上),则∠A′CO的度数为。

3.如图所示,在△ABC中,∠A=90°,D,E分别是AC,BC上的点,若△ADB≌△EDB≌△EDC,则∠C的度数是。

4.如图所示,把△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35°,得到△A′B′C,A′B′交AC于点D,若∠A′DC=90°,则∠A=。

A

D C C B B D A E5.已知,如图所示,AB=AC,AD⊥BC于D,且AB+AC+BC=50cm,而AB+BD+AD=40cm,则AD=.6.如图,Rt△ABC中,∠BAC=90°,AB=AC,分别过点B,C,作过点A的直线的垂线BD,CE,垂足为D,E,若BD=3,CE=2,则DE=.7.如图所示,在△ABC中,AD为∠BAC的角平分线,DE⊥AB于E,DF⊥AC于F, △ABC的面积是28cm2,AB=20cm,AC=8cm,求DE 的长。

B D C

8.如图所示,已知,AD为△ABC的高,E为AC上一点,BE交AD于F ,且有BF=AC,FD=CD.求证:BE⊥AC

B

D

E

C

9.△DAC, △EBC均是等边三角形,AE,BD分别与CD,CE交于点M,N,求证:(1)AE=BD(2)CM=CN(3)△CMN为等边三角形(4)MN∥BC

C

B

10.已知:如图1,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都是等边三角形,AN交

MC于点E,BM交CN于点F.(1)求证:AN=BM;(2)求证:△CEF为等边三角形;

(3)将△ACM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 O,其他条件不变,在图2中补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并判断第(1)、(2)两小题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不要求证明).

11.如图所示,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下列结论:① AE=CD;②BF=BG;③BH平分∠AHD;

④∠AHC=600,⑤△BFG是等边三角形;⑥ FG∥AD。其中正确的有()A 3个B 4个C 5个

D 6个

A

B

D

12.已知:BD,CE是△ABC的高,点F在BD上,BF=AC,点G在CE的延长线上,CG=AB.求证:AG⊥AF

C

13.如图:在△ABC中,BE、CF分别是AC、AB两边上的高,在BE上截取BD=AC,在CF的延长线上截取CG=AB,连结AD、AG。求证:(1)AD=AG,(2)AD与AG的位置关系如何。

G

F

EA

B

14.如图,已知E是正方形ABCD的边CD 的中点,点F在BC上,且∠DAE=∠FAE.求证:AF=AD+CF

C

A D

E

B

F

C

15.如图所示,已知△ABC中,AB=AC,D是CB延长线上一点,∠ADB=60°,E是AD上一点,且DE=DB,求证:AC=BE+BC

E D

B

C

16.如图所示,已知在△AEC中,∠E=90°,AD平分∠EAC,DF⊥AC,垂足为F,DB=DC.求证:BE=CF.C

F

17.已知:如图3-50,AB=DE,直线AE,BD相交于C,∠B+∠D=180°,AF∥DE,交BD于F.求证:CF=CD.

18.已知:如图,BF⊥AC于点F,CE⊥AB于点E,且

BD=CD求证:⑴△BDE≌△CDF⑵点D在∠A的平分线上

E

D

B

AC

F

10.数学三角形与四边形练习题六道 篇十

1.(安徽芜湖)一个角的`补角是36°35′,这个角是________.

2.如图4-1-12,已知线段AB=10 cm,AD=2 cm,D为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CB=________cm.

图4-1-12

3.(湖南株洲)如图4-1-13,已知直线a∥b,直线c与a,b分别交于点A,B,且∠1=120°,则∠2=

图4-1-13

A.60° B.120° C.30° D.150°

4.(20四川南充)如图4-1-14,直线DE经过点A,DE∥BC,∠B=60°,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图4-1-14

A.∠C=60° B.∠DAB=60° C.∠EAC=60° D.∠BAC=60°

5.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若a0,则a0,b0 B.若a0,则a0,b0

C.若ab=0,则a=0且b=0 D.若ab=0,则a=0或b=0

6.(20湖北孝感)已知∠α是锐角,∠α与∠β互补,∠α与∠r互余,则∠β-∠r的值等于()

上一篇:长恨歌读书笔记下一篇:一件小事给我的启示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