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识别(共14篇)(共14篇)
1.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篇一
加油站危害因素
汽油、柴油的成份很复杂,长期接触对身体的危害是多种多样的(个体原因),最主要最常见是铅中毒的病状和一些像缺乏维生素的症状,究其原因,都是由于铅所引起。另外,由于汽油易挥发,所以常常引起呼吸类的疾病,如肺系疾病的肺炎,肺气肿等,部分人还会产生皮肤过敏症状。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加油站里的油主要成分是汽油,所以要了解汽油对人体的危害。汽油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工具的动力燃料。橡胶、油漆、染料、印刷、制药、粘合剂等工业用汽油作溶剂。机器部件和衣物的清洗去污以及电镀产品的前处理用汽油做去油剂。
由于产地及生产方法不同,汽油的成分及毒性各有差异。汽油具有强烈的挥发性,并且易溶于脂肪。在生产环境中主要是以蒸气的形式经呼吸道吸入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到人的大脑,引起麻醉作用。并对中枢神经系统及末梢神经产生毒害作用,对骨髓造血机能也产生不良影响。对骨髓的作用可能是汽油中混有苯类物质所致。
急性中毒轻症表现麻醉症状,精神恍惚、步态不稳、并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结膜充血、咳嗽等;重症为吸入高浓度汽油后,可很快出现昏迷、抽搐、肌肉痉挛、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有的病例可有颈强直,呼吸快速、血压波动、口唇紫绀。检查肝脏肿大,肝动异常,严重病例可留有癫痫病、视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等后遗症。
在特种情况下,如汽车司机口吸油管误将汽油吸入肺内,可引起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及肺水肿等,临床表现为发热、剧烈咳嗽、胸闷、痰中带血、呼吸频促而浅表、口唇紫绀。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
汽油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头晕、头痛、失眠、恶梦、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综合症肌无力、震颤、手足麻木,血压忽高忽低,易兴奋,喜怒无常,兴奋和抑制无规律性地出现,有的可出现癔病样症状。
接触汽油皮肤可干燥、皲裂,出现角化性皮炎。妇女对汽油敏感,除上述神经系统症状外,还可出现月经异常、周期紊乱等。
预防措施与有机溶剂相同。过敏性皮炎患者及孕妇不宜从事接触高浓度汽油的工作。
2.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篇二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某电厂燃运车间煤储存、中转、运输、筛选、破碎和粉磨工序, 锅炉车间、汽轮机车间、化学水处理车间、烟气脱硫及除渣车间等的生产系统和辅助附属设施。
1.2 方法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测及实验室分析, 对本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 (或强度) 进行测定与分析。
1.3 仪器和检测方法
1.3.1 采样仪器
IFC-2防爆型粉尘采样器、QC-2A型大气采样器、 AR 814型数字声级计、07型湿球黑球温度指数仪、TFC-3型个体粉尘采样器、RCQ-1A型微波漏能测试仪、RJ-2型高频场强仪、CXH-3011A型C0测定仪、TES-1360 A型数字温湿度计。
1.3.2 检测方法
粉尘按《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1]进行现场采样与分析, 化学类毒物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2]和《工作场所中有害因素测定方法》[3]进行现场采样与分析, 噪声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定—第8部分:噪声》[4]进行测定;高温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5]进行测定, 工频电场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工频电场》[6]进行测定。
1.4 评价依据
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有害因素》[8]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9]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
某电厂2×600 MW建设工程, 自2003年12月电厂三期扩建工程奠基, 兴建2台60×104 kW发电机组。2007年两机组顺利通过试运行。项目竣工试运行以来, 其主要设备、工艺、生产能力等达到了设计要求, 可以满负荷运行。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依照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要求基本实现了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某电厂三期扩建工程生产过程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 (煤尘和矽尘) 、化学类物质 (一氧化碳、氯气、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盐酸、氢氧化钠、硫酸、氨、锰、臭氧) 和物理因素 (噪声、高温、超高压工频电磁场、微波) 。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主要环节见表1。
2.3 检测结果及分析
2.3.1 粉尘
本次在燃料车间、锅炉车间、除尘车间共检测了31个点的总粉尘浓度, 共检测了180个数据, 合格152个点次, 合格率为84.4%。煤尘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在1.7%~2.3%之间, 除灰车间粉尘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在1.7%~9.8%之间, 粉尘分散度<5 μm的占76.0%~ 88.0%, 总粉尘浓度超标情况见表2。
注:煤尘PC-STEL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6 mg/m3, PC-TWA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4 mg/m3。
检测结果表明粉尘是本工程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 胶带尾部、碎煤机房等处粉尘浓度超标, 可能是除尘设备功率达不到要求。
2.3.2 高温
对锅炉、汽机、化学水处理等车间高温进行检测, 共检测17个点51次, 检测结果见表3。
高温作业危害分析热电厂高温作业工人的劳动强度级别为Ⅰ级, 工作时间率为50%工作50%休息, 所以工作场所高温作业WBGT限值定为32 ℃。根据表4的监测结果有一个工作点[A翻车机旁 (室外) ]WBGT指数超过工作场所高温作业WBGT限值。高温危害控制较好。
2.3.3 噪声
本次共检测作业场所噪声134个点, 其中有6个点超标, 超标率4.48%。体见表5。
噪声检测结果表明, 7#皮带机处、翻煤机处、汽轮机0 m平台、6.9 m平台共6处作业点噪声超标。
2.3.4 化学毒物
化学毒物主要存在于锅炉车间以及化学水处理车间的加药间。通过对毒物的采样检测, 一氧化碳 (CO) 、氯气 (Cl2) 、一氧化氮 (NO) 、二氧化氮 (NO2) 、二氧化硫 (SO2) 、氢氧化钠 (NaOH) 、盐酸 (HCl) 、硫酸 (H2SO4) 、氨 (NH3) 、均不超标, 开关站六氟化硫检测结果没有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电焊工作点锰、臭氧检测结果没有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注:WBGT—干湿球温度指数。
注:WBGT—干湿球温度指数。
2.3.5 工频高压电场
本期电厂工频超高压电场在办公区域的电场强度检测结果为31.2~4760 V/m, 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限值。磁场经检测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
2.3.6 微波
本工程中微波主要存在于通讯微波载波机房, 根据检测结果各个检测点均没有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在采取正确防护的情况下, 微波的作业危害程度很低, 检测结果见表6。
3 结论与防控对策
3.1 结论
本工程是一般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该热电厂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煤尘、矽尘、化学毒物、噪声、高温、工频高压电场、电磁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其中粉尘、噪声和高温是该电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针对该工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分析结果, 该厂要重视对煤尘、矽尘、噪声、高温等的防护,
3.2 防控对策
3.2.1 粉尘的防控
粉尘是本工程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 应进一步完善防尘技术措施, 保证除尘设备的正常运行, 降低粉尘浓度。运行过程中 (特别是翻车机处和输煤皮带处) 工人应减少接尘时间, 配备个人使用的防尘口罩、防护服、护耳塞等用品, 加强对防护用品使用的督查, 提高粉尘防护效果。
3.2.2 噪声的防控
噪声是本工程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 在噪声控制设施正常工作状况下, 应考虑减少工人接触时间, 配备护听器及耳塞等个人防护用品, 提高噪声防护效果。
3.2.3 化学毒物的防控
针对可能发生化学性中毒 (如清理煤仓时发生CO中毒) 、化学品灼伤和中毒等职业损伤, 应当配置齐全应急救援设备、物品、人员, 经常演练, 一旦发生, 紧急启动预案, 有效救治。氨、氯、碱等作业场所应设置冲淋器和眼冲洗器, 并保证不间断的供水。
3.2.4 其他
①电厂区域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风, 而贮煤场位于厂区北侧, 对厂区及周围环境可能存在煤尘污染, 应在煤场四周设立不小于50 m宽的防护林带。②企业应当加强职业卫生管理, 加大职业卫生专项经费的投入, 完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积极配合职业卫生监督机构开展工作, 全力防治职业病, 维护职工的健康权益。进一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加强劳动者的健康监护和作业场所的有害物质检测, 健全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提高对急性职业中毒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发生职业卫生突发事件, 应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职业病报告程序进行报告。③加强夏季露天巡检人员、锅炉检修人员、输煤皮带巡检人员防暑降温工作, 谨防高温中暑。④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10]的有关规定, 尽快完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的图形标识、警示线、警示语句及文字。⑤增强工人的个人防护意识、确保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CBZ/T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2]C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3]GBZ160-2004.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检测力法.
[4]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定—第8部分:噪声.
[5]GBZ/T189.7-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
[6]GBZ/T189.3-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工频电场.
[7]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因素.
[8]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9]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3.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篇三
关键词:安全管理;危险源辨识;危险危害因素
一、目的
(一)危险源定义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1]。危险源具有一定的危险危害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为事故的各种事物,它既可以为固定的物体,如某一区域、材料、设备、设施、部件等,也可以为活动的某种行为或现象,如高处作业、爆破作业、雷电等等。因此,可以说危险源在水电工程施工现场无处不在。
(二)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及分类
危险源之所以会导致安全事故,是因为其具有潜在危险性,而根据这种性能的作用特点和效果一般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害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另一种是危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危险因素和危害因素统称为危险危害因素。
危险因素通常分为20种,分别是: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危害因素分为7种,分别是: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危害因素[2]。
(三)目的及意义
危险源辨识就是通过对系统的分析,界定出系统中哪里存在危险源,分析其性质、危险程度,找出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过程规律以及触发因素等,以便有效控制危险源。
而危险危害因素识别正是界定系统中哪里存在危险源,分析其性质。因此,危险危害因素识别是危险源辨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基础。
二、理论研究
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是按照危险源可能导致事故的类别进行划分的,而事故的类别取决于能量源或能量载体的特性。因此,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取决于能量源或能量载体的特性。只有存在某种危险危害因素所对应的能量源或能量载体(假设为A),才可能存在该类危险危害因素(假设为A1),即存在A是存在A1的必要条件。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命题:
存在A1即存在A,与之等价的命题是:不存在A即不存在A1。
也就是说,如果单元中不存在某种危险危害因素所对应的能量源或能量载体,即不存在该类危险危害因素。
比如,机械伤害所对应的能量载体是机械设备,存在机械设备是存在机械伤害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单元中不存在机械设备,那么该单元中一定不存在机械伤害危险因素。
但是,存在某种危险危害因素所对应的能量源或能量载体,并不是存在该类危险危害因素的充分条件。
这主要是多种危险危害因素所对应的某种能量源或能量载体可能相同。因此,存在某种危险危害因素对应的能量源或能量载体,并不能确定一定存在该类危险危害因素。还需要结合能量源或能量载体特性、作用、来源以及各因素的定义,合理划分危险危害因素类别。
比如,一台起重设备进行吊装作业,过程中存在不稳定物体(如各种吊具、吊物)可能发生坠落,从而造成打击伤害;但是否属于物体打击伤害,应根据能量源或能量载体特性、作用、来源以及各因素的定义。根据不稳定物体的来源、起重伤害定义,起重作业中发生的吊具、吊物造成的物体打击应当属于起重伤害。
三、单元划分
单元划分是危险危害因素识别的前提,也是危险源辨识的基础。在单元划分中,既要考虑识别过程的简便,也要考虑后期控制和监督工作的合理性。在实践中,可把握四个原则。
(一)以区域为主的原则
根据不同部位生产生活特点,将施工现场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一个区域作为一个单元。比如将一片钢筋加工场地、一条开挖隧洞、一片生活营地等某个区域作为一个单元。这种做法,其实是识别区域内突出的危险危害因素。如果将区域不断拆分,识别过程将是无穷无尽的过程。
(二)类同合并的原则
在施工环境、施工作业特点、安全风险类同的情况下,将相邻几个区域合并为一个单元。比如引水发电系统并排的几条引水斜井,可以合并为一个单元。
(三)高风险单独辨识的原则
高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生事故的概率高,如竖井开挖作业、林区动火作业等;二是发生事故的后果严重,如缆机安装拆除区域、民爆物品存储区域等。
(四)有利于监控的原则
危险源辨识的目的是服务于后续的监控工作,因此在单元划分时,不仅要考虑辨识工作的方便,还应考虑控制责任的界限是否清晰,是否有利于监督考核等因素。例如,某大坝左右岸边坡支护作业面高峰期上万平方米,虽然作业特点类同、区域连续,但场面过大,如果作为一个单元,多个部位控制责任的界限混乱,监督考核工作难以开展,因此可以纵断面、各级马道为界将左右岸边坡划分为多个单元。
四、识别程序
危险危害因素共分为27种,为便于快速、准确识别单元中存在哪些危险危害因素,可以将各种危险危害因素及其常见的能量源或能量载体制成一个表格。在识别过程中,可以先对照表格检查,将明显不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筛分掉,从而减小工作量。这个表格如同筛子,可称为筛查表,如表1。
如果单元中不存在危险危害因素相对应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载体,则排除该危险危害因素;如果存在,再根据能量源或能量载体特性、作用、来源以及各因素的定义,确定危险危害因素类别。
例如,以一边坡支护现场为例,分析单元中的危险危害因素。
对照筛分表,可以快速排除车辆伤害、起重伤害、淹溺、灼烫、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等12种危险因素,以及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危害因素等6种危害因素。
剩余的危险危害因素,再根据能量源或能量载体特性、作用、来源以及各因素的定义,确定危险危害因素类别,即可得知上述边坡支护部位存在以下危险危害因素: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坍塌、火灾、机械伤害、容器爆炸、其他伤害、生产性粉尘等9种危险危害因素。
五、结语
通过上述方法,能够比较快速地识别单元中的各种危险危害因素。在实践中,参建单位根据识别成果,进一步分析危险危害因素致害过程及特点,从而制定对应的预控措施,极大地提高了风险控制和安全管理的针对性,为工程平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大坝左右两岸500m级高边坡开挖及支护未发生一起坍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伤亡事故。但是该方法中用到的筛查表,其中罗列的能量源或载体还需不断补充和完善,单元划分原则仍需进一步总结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铁民主编.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
4.机械制造业职业危害因素 篇四
(1)生产性粉尘主要粉尘作业是铸造,在型砂配制、制型、落砂、清砂等过程,都可使粉尘飞扬,特别是用喷砂工艺修整铸件时,粉尘浓度很高,所用的石英危害较大。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对金属零件的磨光与抛光过程可产生金属和矿物性粉尘,引起磨工尘肺。电焊时焊药、焊条芯及被焊接的材料,在高温下蒸发产生大量的电焊粉尘和有害气体,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电焊粉尘可引起电焊工尘肺。
(2)高温、热辐射机械制造厂的高温和热辐射主要在铸造、锻造和热处理工种。铸造车间的熔炉、干燥炉、熔化的金属、热铸件,锻造及热处理车间的加热炉和赤热的金属部件都产生强烈的热辐射,形成高温环境.严重时发生中暑。
(3)有害气体熔炼炉和加热炉均可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加料口处的浓度往往高;用酚醛树脂等作粘结剂时产生甲醛和氨;黄铜熔炼时产生氧化锌烟,引起“铸造热”;热处理时可产生有机溶剂蒸气,如苯、甲苯、甲醇等;电镀时可产生铬酸雾、镍酸雾、硫酸雾及氰化氰;电焊时可产生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喷漆时可产生苯、甲苯二甲苯蒸气。
(4)噪声振动和紫外线机械制造过程中,使用砂型捣固机、风动工具、各种锻锤、砂轮磨光、铆钉等,均可产生强烈的噪声;电焊、气焊、亚弧焊及等离子焊接产生的紫外线,如防护不当可引起电光性眼炎。
(5)重体力劳动和外伤、烫伤在机械化程度较差的企业,浇铸、落砂、手工锻造时都是较繁重的体力劳动,即使使用气锤或水压机,由于需要变换工件的位置和方向,体力劳动强度很大,同时要在高温下作业,故易引起体温调节和心血管系统的改变。
5.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篇五
CGYC/AG-B-29 为加强对工作场所职工卫生危害场所的管理,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并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第五项的规定,对我公司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区进行划分,针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和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范围
存在三氯氧磷、三氯化磷、偏二甲肼、N-甲基苯胺、MDI、HDI、甲苯、苯酚、甲酸中毒及苯酚、MDI粉尘危害因素,主要场所分布如下:
(1)三氯氧磷、三氯化磷、偏二甲肼、N-甲基苯胺、MDI、HDI、甲苯、苯酚、甲酸有毒有害场所分布地点:
1)二车间操作岗位检测内容:甲苯、N-甲苯胺、三氯氧磷、甲酸、噪声
2)三车间操作岗位检测内容:甲苯、噪声
3)四车间操作岗位检测内容:三氯化磷、苯酚、4)烘干房操作岗位检测内容:粉尘、噪声
二、危害因素接触限值标准
1、按照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因素》、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接触限值标准为:偏二甲肼≤0.5㎎/m3、N-甲基苯胺≤0.04mg/m3、甲苯≤500mg/m3、三氯氧磷≤0.3mg/m3、三氯化磷≤1mg/m3、甲酸≤10mg/m3、MDI≤0.055mg/m32、按照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规定,车间噪声≤85dB;粉尘≤8 mg/m
三、检测
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由安保科负责,联系姜堰市疾控中心每年对以上各部位进行监测(车间空气、车间噪声、车间粉尘),并对报告书进行存档留册。如监测后车间设备另有变动的,必须重新监测。
2、设备科负责对由公司所有防静电接地电阻每月进行一次检测,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其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Ω; 3
中性点接地系统,其接地电阻值不大于4Ω;
防静电保护接地,其接地电阻值一般不大于100Ω。
3、每半年由气象部门对公司所有避雷、防雷进行监测,应符合相关的要求。(防雷保护接地,其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Ω)
四、管理
各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场所的日常管理由各自所属单位负责管理,安保科负责职业危害的监督管理工作及职业危害的统筹管理和职业病的后续管理工作。
检测人员发现有职业危害因素超标情况,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保作业场所有害物质的浓度在规定范围之内。
五、相关记录
1.接地电阻测试记录
2.工作场所空气监测报告(车间空气、粉尘、噪声)
3.防雷监测报告
4.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检测台帐AG-C-5.8-05
6.如何判断是否是职业病危害因素 篇六
如何判断是否是职业病危害因素
如何断判是否是职病危业害素 文章栏因目:业健职康来源:职业病 浏次数览:61 评论31: :0顶踩 国家:布颁职的病危害业素因类目分中录的害因危,素符合下条列的件实行制性强业职健康护监 :A该危.害素有因确的定性毒性慢作用并,能引起性职慢业或慢性健病损害; B.有确定康的致癌,在性暴露群人中引所起职的业有一癌定发病率; C的该.害因素对人的危性毒性慢作和健康损害或致癌作用尚不能用肯定但有动物实验或,流病行学查的证调据,有可靠技的术方,通法过统系的康健护可以监提供进一步明的确据证;D 有.一数量定的露人暴群( 注新增职:病范围业―8种1职业病尚,无危害素监护规范因)对G Z18B未包8括职的病危业害类目分中的录危害因,素有只急性毒性作和用对人只体急有健康损害,性但确有定的职业禁忌证上岗,前行强执制健康监性护,岗期间在行执荐性推康监健护。 G对BZ88未包括的1他职业病危其害因如需开素健展康护监需通过,专评估家后确,定评估容包括: 内该物在质内国在使正或用备使用准,有且一定暴的露人;群查 相关文阅,献主是毒理学要料,资确定其是否符国合家定的规有化害物质的分类学标准其对健及损害康特点和的型; 类阅流查行学资病及临料床资料有,证表明据其在损存害劳者健动康的能可或有性由怀疑理在期的预用使况情下损会害劳者健康动 ;对物质可该引起能的健损康,是害有开否健康监展的护法,并方定确该其方的法敏感性特、性和阳异性计预;值健 监康护够对能体个或体的群康健生产利的结果。有对体个早可期现健康损发害并取采效的有防或治疗预措;对施体群康状况的健价可以评测预危程度和害展发趋势,取采效的有预干施措 健康检;查的方是劳动法可以者接的受检查,果有结明确解释; 的合符医学理伦道规德。 有特范健康殊求要的特Www.5598E3EB4E4C1CE0.html作业殊人群应实行强制健康性监护 在。期间岗定期健康查检推为荐的职性业病危因害,原则素上根据用可人位单安排接受的康监护健 ;虽是不直从事接接触要开展需业职康健护的监职病危业害素因作业,但在工作的.环境中到与受接直接触人员样的或几同同样的接乎,触应同职视业接性,触和直接接需触员人一接受样康监护健 ;据根不同业病职害危素因暴露发病和特点的剂及-量效关应系,要根主据工作所有场因害的浓度或强素度及以个体计累露暴时的间度和工种长,定需要确展健康开监护的群;人参可工考场作职业病所危作业害分(级见GB2Z92等标准。 离)岗职业后康检健查的时,间要根主有据因素害致病流行病学及的临床点、特劳动从事者该作业时间的短、工作长
场所有因素害浓度的因等综素合虑确考。定
7.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篇七
我国是轮胎生产大国,2010年我国轮胎总产量将达到6.3亿条,从事轮胎生产的人数也相当庞大。目前,公认的橡胶轮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总烃、苯系物、硫化氢、二氧化硫、CO、噪声及其他物理因素[1,2,3,4]。这些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主要是通过对生产工艺及使用原辅材料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者的经验,从而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传统的橡胶辅料不再使用,而是利用性能好、毒性低的新原料、辅料、助剂代替,并且每个厂家使用的原辅料种类不一致,因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各异。我们使用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在某轮胎生产企业现场检测空气中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可以快速地有针对性地识别出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提高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能力和准确度。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
便携式GC-MS联用仪,美国英福康公司HAPSITE系列,Smart IQ型,配自动进样系统,四级杆型,聚二甲基硅氧烷(SPB-1)色谱柱(30 m ×0.32 mm ×1.0 μm);大气采样器,杭州恒达PC-300型,流量范围50~300 ml/min;固体吸附管,100/50 mg活性炭,根据不同的样品选择不同的型号(热解吸型或溶剂解吸型);气相色谱仪:安捷伦6890型;热解吸仪:RJⅢ型。
1.2 试剂
苯、甲苯、二甲苯(邻、间、对混合品):色谱纯(含量>99.9%),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正己烷:色谱纯(含量>99.9%),上海第一试剂厂。
1.3 色谱条件
探头温度:60 ℃;柱温:0~7 min 60 ℃,7~11.3 min以20 ℃/min速度程序升温,11.3~14.3 min以10 ℃/min速度程序升温。整个分析过程持续15 min。
1.4 质谱条件
扫描范围:m / z为45~300,真空泵温度:400 ℃;隔膜温度:60 ℃;炉温:80 ℃;浓缩管温度80 ℃;连接管温度:80 ℃;进样开始前先对管道进行1 min清洗,然后采样,采样维持1 min;0~30 s解吸;30 s~5 min 30 s预洗;5 min 30 s~15 min回洗。
2 结果与讨论
2.1 GC-MS检测结果
2.1.1 密炼车间
密炼作为轮胎生产的首道工序,是把碳黑、天然(合成)橡胶、油、添加剂、促进剂等原材料混合到一起,在密炼机里进行加工,生产出“胶料”的过程。在密炼过程中,橡胶、添加剂、促进剂等各种原辅料由于高温作用,可能分解成其他化合物而散发至空气中。我们采用GC-MS联用仪在密炼车间密炼机旁进行了现场检测。气相色谱图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主要有毒有害物质集中在2~5 min及8 ~11 min之间,运用软件程序对色谱主要峰进行搜索,结果见表1。
以浓度最高(峰面积最大)的3-甲基正己烷为例,讨论在3′11″的峰与3-甲基正己烷两者之间的相似度。图2a显示的是3-甲基正己烷的标准质谱图,图2b为3′11″未知物质谱与标准图谱的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具有很好的相似度,核质比为71的碎片离子峰(特征碎片)可能是3-甲基正己烷失去1个乙基造成的。
(坐标轴上为未知物图谱,坐标轴下为标准图谱)
2.1.2 压延车间
压延工段是轮胎生产的第3个步骤,将原材料帘线穿过压延机并且帘线的两面都挂上一层较薄的胶料,此步骤完成后的成品称为“帘布”。运用上述方法在压延机旁对周围空气进行检测,见图3。
如图中所示,压延车间色谱峰较少,存在着少量的总烃类物质,如环己烷、正己烷等及5′11″出峰的甲苯,其他有机化合物基本检测不到。
2.1.3 硫化车间
生胎被装到硫化机上,在模具里经过适当的时间以及适宜的条件,从而硫化成成品轮胎。硫化完的轮胎即具备了成品轮胎的外观——图案/字体以及胎面花纹。一般硫化机内温度达到150~180 ℃,在此温度下可加速原辅料物质的分解。将便携式GC-MS联用仪放置在硫化机旁,当正常工作,硫化机盖门打开时开始采样,维持1 min,因为这时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最高。硫化车间色谱图及所对应的物质见图4。
使用搜索程序对所有的色谱峰所对应的未知物进行匹配,我们发现在5 min前的主要峰对应的物质基本上是C5-C8之间的烷烃类化合物,如环己烷、甲基环己烷等。主要物质见表2。
2.2 实验室检测结果
在密炼、硫化、压延3个车间,采用国家标准方法[5,6]对空气中的总烃、苯、甲苯、二甲苯进行采样和实验室分析,采样体积以1.5 L计算,检测结果(平均值)见表3。
现场快速检测结果与实验室检测结果基本吻合,利用便携式GC-MS联用仪在密练车间没有检出苯,原因可能是GC-MS现场检测采样时间只有1 min,并且采样1次,而利用大气采样仪的采样时间是每次15 min,连续3 d采样,采样频率较GC-MS高出许多,可能捕捉到瞬时存在的物质。
3 结论
随着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快速检测方法在职业卫生防病过程中使用,GC-MS作为较先进的分离—定性手段,具有准确度高、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能够识别出空气中存在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目前正逐步用于突发卫生事件的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如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7,8]。但由于该仪器价格较贵,该技术并没有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过程中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敏,刘茁,李玉杰,等.某轮胎制造企业工作场所有毒物质的调查[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7,33(3):162-163.
[2]蒋琳,赵淑岚,杨雪莹,等.某轮胎制造业的职业病危害分析及控制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8,24(5):479-481.
[3]杨金龙,李奎荣,贺新华.某轮胎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9,25(8):800-802.
[4]Jakobsson K,Mikoczy Z.Reproductive outcome in a cohort of male andfemale rubber workers:a registry study[J].Int Arch Occup EnvironHealth,2009,82:165-174.
[5]GBZ/T160.4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混合烃类化合物[S].
[6]GBZ/T160.42-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类化合物[S].
[7]吕天峰,许秀艳,梁宵,等.便携式GC-MS在水体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应急监测中的应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1):42-45.
8.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篇八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维护劳动者的健康,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发生,了解企业在生产工艺流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我中心对某木业有限公司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进行了现场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对某木業有限公司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与检测。粉尘、化学毒物和噪声依据国家相关的标准[1-3],检测仪器有TFC—30S双路粉尘采样仪、FCC—1500D大气采样器、AWA6270+G倍频程噪声仪、HL—210型甲醛测定仪测定中使用的仪器设备使用前均经过计量部门的校正。
2 结果
2.1 现场卫生学调查:各车间均互相隔离,防护措施主要采取排风扇进行车间空气调节,个人防护采用防尘、防毒口罩和防噪声耳塞。根据该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车间设备布局及岗位设置、作业方式、实际接触时间、工作防护措施,主要对制材车间、制品车间、成品车间等工作场所及操作岗位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进行识别与检测。检测内容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结果确定。见表1。
2.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由表2可见作业场所及岗位中毒物检测结果均合格。粉尘测定14个样品,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0.22—1.02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为0.32—6.08 mg/m3,超标1个样品,合格率93%;噪声测定26个样品,8小时等效连续声级为56.8—95.6,其中19个样品符合标准,合格率为73%。
3、讨论
通过对该企业现场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其主要职业病因素是粉尘、噪声,毒物。噪声超标主要来自锯材车间的跑车、木工带锯、高速木材切断机,原因是设备运转的噪声和个人防护不到位。建议改造声源降低噪声,对劳动者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粉尘在本次检测中符合职业卫生标准,但也要注意防护。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该企业在职业卫生管理和劳动者个人防护方面存在问题。应对现在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改善劳动条件,采取防尘、防毒、隔声降噪措施。
参考文献
[1]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2] GBZ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S].
9.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篇九
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2--01
中国论文网 /1/view-13036432.htm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因
1.1.1 射线的危害:有资料证实:射线可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致癌或致畸。
1.1.2 紫外线及臭氧的危害:紫外线是手术室空气消毒的常用消毒方法。紫外线能将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皮肤黏膜
和肺组织都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接触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等。
1.1.3 噪声危害:噪音对人体的听觉有明显损害:听力下降;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对内分泌系统也有影响:烦躁、判断能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降低灵活性,导致精力分散,工作易出错。噪声超过50分贝可影响人的休息和睡眠,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噪音长期刺激可引起耳聋,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手术室平均噪声应是60-65分贝,这是机体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但常达到90分贝。所以,手术室属于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自于监护仪、高频电刀、超声清洗机等的噪音等。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 各类化学消毒剂的危害:如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
等。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等,急性大量接�|可致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 麻醉气体的危害:微量的麻醉废弃物可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读数字能力及操作能力产生影响。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气体的污染环境中,有引发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
1.2.3 抗肿瘤药物的危害: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抗肿瘤药物非常普遍,抗肿瘤药物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损害正常细胞,出现白细胞下降、脱发、月经不规律等。另外,抗肿瘤药物还可以通过胎盘运转,造成畸胎等。
1.3 生物性危害因素和意外损伤:手术室护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容易被传染各种疾病;锐利器械、针头等不当的操作会发生血源性感染。常见的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螺旋体病毒等可因锐器刺伤直接传播。研究表明,医务人员职业感染中,80.6%由锐器刺伤所致,医务人员因针刺伤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液,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2%~40%,感染丙肝为3%~10%。电损伤:高频电刀、电钻等设备的广泛使用,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电击伤、电灼伤的概率。
1.4 生理和心理因素:手术室护士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节奏快,所面临的工作具有高危性、高风险性、高强度性、无规律性。长期处于此环境中,使手术室护士存在诸多的威胁。手术室繁重的工作可使手术室工作者颈椎病和腰背损伤的几率大大增加;同时手术室的工作节奏快,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往往会使人产生疲惫感,影响手术配合质量;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及空腹、饮食不规律等易致手术室护士患胃溃疡、偏头痛等;
长久的站立工作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等。[1] 防护措施
2.1 制定职业暴露管理制度:根据职业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完善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以及应急预案,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制定防护流程,完善防护设施,建立医护人员利器伤管理制度,处理及上报制度。
2.2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在职业培训的内容,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并进行考核,以此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知识教育。
2.3 执行严格的自我防护措施:
2.3.1 预防物理性危害:手术室应设立射线专用的手术间,术中要使用射线照射时,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手术室护士应该暂时回避,如不能回避,要事先穿好铅衣。参加手术的护士应该定期轮换,避免短期大剂量接受射线的
照射。
2.3.2 预防化学性危害:对于化学制剂应妥善保管,放在阴凉通风处,易挥发毒剂要密封保管。消毒剂现配现有,剂量应准确,避免大剂量使用,使用时做好防护措施;手术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使麻醉废气等有害气体及时排出;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好防护措施,使用后的物品及时焚烧处理。
2.3.3 预防生物学危害及意外损伤:对于手术病人,术前做好乙肝三系检查和HIV测定等相关检查,查明为阳性患者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让手术室工作人员能够早知道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2]手术室护士应定期自我检查,及时发现破损的皮肤及粘膜,及时采取措施。小结
医学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护理事业的进步。在医疗工作中,护理事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保障护理人
10.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篇十
(草稿)
1.目的
1.1为了做好公司职业卫生检测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1.2为了正确评价生产环境中尘、毒、噪声等对职工健康的危害程度并进行监护,鉴定各部门安全卫生工作的成效,必须对生产环境中的尘、毒、噪声进行定点、定期监测。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公司各生产场所、环境。3.作业场所危害因素
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主要包括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氧乐果、氨、煤尘、煤灰尘、电焊烟尘、噪声、苯、甲苯、甲醇、一甲胺、氯仿、氯甲烷等危害因素。4.职责
4.1公司职业卫生办公室在公司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对本公司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和监督检测,设立职业卫生监测站,建立本公司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4.2职业卫生监测站具体负责对公司生产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日常监测;检测评价由公司环保安全处每年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4.3环保安全处负责生产环境尘、毒、噪声监测点的定点和定期监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的设定和检测周期的确定应符合GBZ 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规范要求,由公司 环保安全处、检测人员和被检测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共同确定,所有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检测一次,高毒物质至少每季度检测三次。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4.4各生产、使用部门单位负责不符合纠正措施的落实。5.工作要求
5.1尘、毒监测点、噪声监测点由环保安全处会同各单位依据下列原则和标准确定。
5.1.1根据尘毒物质经常逸散和产生噪声的范围,工人经常停留或持续操作的地带,能反映工人实际接触尘、毒、噪声的地点作为监测点。
5.1.2凡属同种物质存在同一厂房,不应以作业岗位确定监测点,应按实际情况确定监测点。
5.1.3在同一地点有两种毒物存在时,应分别按实际存在的毒物的种类,确定若干个监测点。
5.1.4在同一个地点有混合性粉尘存在时,只确定一个粉尘监测点。
5.1.5尘、毒监测点及噪声监测点一经确定,既应作为固定的监测点,并建立监测记录。
5.2尘毒、噪声监测点不得随意增减和变动,因故需要增减或变动时,必须由环保安全处审批。
5.3尘毒、噪声监测由环保安全处监测站负责监测,每周一次,并认真记录。5.3.1检测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监测站和委托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检测结果,比对国家有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做出符合性判定和评价并出具《监测报告》,并根据检测周期向环保安全处报告,5.3.2环保安全处填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告知书》,按月向受检测的各单位通报,并由受检测的单位将检测结果进行公示。
5.3.3公司各单位接到《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告知书》后,应立即组织对检测结果异常的作业场所进行整改。对跑、冒、滴、漏引起的现场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必须采取有力的防护措施,责成专人处理,及时消除,杜绝事故的发生。对暂时不能整改或整改后不能达标的作业场所,所属单位应专题报告公司立项进行整改。
5.4环保安全处职业卫生监测站应及时将作业场所或岗位职业危害因素测定结果报送职业卫生科,由其整理后存入公司职业卫生档案。
5.4.1对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环保安全处应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给有关单位,督促其采取相关的治理措施,如仍不达标的应通知立刻停产,治理达标后方能生产。
5.4.2对从事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人员应加强预防措施、对已确诊为职业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并及时换岗。
5.5环保安全处负责对动火、设备内等特殊作业场所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并依据结果判定合格与否。
5.5.1在公司生产装置检修期间的密闭空间、受限空间、粉尘、焊接等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测站要按照作业证的要求及时进行分析检测。如遇生产不正常,公司各单位确定有必要临时增加检测项目,可向环保安全处提出申请并说明原因,由 环保安全处安排临时检测任务。
5.6涉及有害作业场所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区域警示线,配备有效的应急防范设备的救护、抢险用品,并设置通讯报警装置。
5.7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有关职业卫生检测的其他规定按照国家现行的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和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执行。
11.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篇十一
【关键词】职业危害 物理危害 化学危害 生理危害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29-02
职业环境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手术室的环境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相对于其他临床科室而言,环境封闭存在有害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的危害因素,且由于长时间、连续的工作,使手术室护士成高危群体。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先进仪器设备、高科技产品、各种抗肿瘤药物及消毒剂等被手术室广泛使用。因此,针对危害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的现象,如何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减轻有害因素对自身的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手术室存在的职业性危害
1、生物性危害
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被病毒、细菌、支原体、霉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感染的机率为增加。据资料显示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血接触,诸如器械护士传递锐利器械时意外遭受针刺伤,刀割伤以及污血溅到破损的皮肤或眼睛里。而血接触造成感染的概率为:乙肝2%~40%,丙肝3%~10%,爱滋病(AIDS)0.2%~0.5%。乙肝病的致病性强,般0.004u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2.化学性危害
手术室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空气流动性较差,工作期间接触化学消毒剂的时间长、种类多、使用频率高。
(1)甲醛是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易挥发气体,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致敏、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据报道,甲醛浓度超过0.6mg/m 3 ,即可引起流泪,咽部不适及疼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气喘,如果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月经紊乱,染色体异常及肝脏损害。
(2)2%戍二醛一般用于器械的消毒、灭菌,溅到皮肤上有强烈的刺激性,特别是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引起胸闷、头痛、皮肤过敏等症状。
(3)环氧乙烷本品因用于不耐高温的医疗用品灭菌效果好而广泛使用,但残留在医疗物品上的环氧乙烷对人体有害。如不彻底排放,可以刺激眼和呼吸道,可致癌,引起流产;吸入过量的环氧乙烷气体可引起呕吐,意识障碍等急性中毒症状,皮肤若直接接触其液体可致烧伤和冻伤。
(4)臭氧用于手术间空气消毒,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之一。易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
(5)抗肿瘤药随着肿瘤外科的发展,越来越多抗癌药用于手术中,往往在局部或全身用药。苯类药物在使用时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损害人体正常白细胞,易出現白细胞下降、月经不正常、脱发等症状。还可通过胎盘运转,孕期职业接触抗癌药可造成胚胎或胎儿宫内接触,此外,对生殖功能亦有不良影响。
3.物理环境性危害
(1)由于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在手术室内使用电子仪器越来越多,有触电、灼伤等危险因素的存在。骨科手术内固定器械的使用广泛,为病人安全常在术中定位照片,手术室护士受到X线照射机会增多,长期接触X线可致癌或胎儿畸形等放射性损害。
(2)麻醉机排出的废气,主要是安氟醚,异氟醚等的代谢产物。另外还有术中使用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泄漏,关节臵换术中骨水泥释放的气体等。长时间呼吸诸多有毒气体,可引起人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心情烦躁等。
(3)噪声污染手术室内噪音来自于使用各种监护仪、麻醉机、电刀、电锯、吸引器和器械车轮的摩擦发生的噪音。手术室平均噪音应是60~65分贝,但常达90分贝,是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噪音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二者同时发生,且互为因果。常可导致反应迟钝、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焦虑、恐惧、愤怒或抑郁等情绪变化。
4.生理性危害
(1)因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长期超时站立,可致下肢静脉血流回流不畅,易生下肢淤血,甚至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长期不规律就餐,易引起胃部病变。
(2)协助医生给病人摆放和/或维护各种体位是手术室护士一项经常性体力劳动,加上长期奔走造成肌肉关节损伤;另外,搬动较重器械易引起肌肉拉伤和腰肌劳损。
(3)在整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术中全神贯注于手术的配合,上身倾,颈部偏转,相对固定在20°~80°,术野离器械护士越远,颈部偏角越大,长时间的固定姿势极易使肌肉、肌腱疲劳,受累的有斜方肌、颈类肌等,这些肌群长时间张弛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渗出或增生,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5.心理社会性危害
(1)护理工作与法律的关系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难免存在或潜在差错或纠纷问题和隐患的袭扰。如:接错病人,手术部位搞错,器械或敷料遗留于病人体腔等。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不但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2)手术室护士每天所面临的工作性质具有高危、高风险、高强度、无规律性,加之家庭对护理工作的不理解以及经济、子女问题等,造成工作和生活不协调,长期处于此环境中易造成严重心理压力。
二、自我防护对策
1.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术前认真查阅病人病历,对有特异性感染者应作特别记录。对于手术病人,术前做好乙肝三系检查和HIV测定等相关检查,查明为阳性患者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让手术室工作人员能够早知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应定期自我检查,及时发现破损的皮肤及粘膜,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措施;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套管针;做静脉穿刺时或与患者的血液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时,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地戴手套操作,如果没戴手套,在操作后要及时洗手,简单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部90%以上的微生物,重要环节可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等消毒液浸泡。参加手术者一律戴手套最好戴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根据国外报导,双层手套穿孔率为4.7%,其中外层8.9%,内层<0.5%,而单层手套的穿孔率达11.5%-50.0%;洗手护士在安装、准备手术刀片时,应使用工具,不要徒手安装,防止误伤自己;手术刀、穿刺针、缝针、刀片,注射针头等锐利物品放在手术台上的小碗里,不可随意丢弃;手术中,缝针、手术刀、注射器针头应放入弯盘内传递,防止误伤他人和自己;不要重新给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戴保护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针头、穿刺针、刀片、缝针等用后应放人锐器盒内,并加盖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锐器盒后,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在尖锐物被丢弃前,应检查锐器盒以确定未装满或针头未突出,以防止运送时造成锐器伤等。
2.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1)用甲醛消毒、灭菌时熏箱门一定要关好,以防泄漏。取放物品时先看准放置位置再操作,动作迅速、准确。为减少开启熏箱次,可由夜班护士根据当日上午手术次数集中开启夹取,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来降低空气中甲醛浓度。
(2)接触2%戍二醛应戴口罩、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和腐蚀双手及减少吸入。消毒灭菌时,容器要加盖,尽量减少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缩小化学消毒剂的使用范围。加强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及储藏的管理,以安全、有效为原则。
(3)环氧乙烷灭菌效果好,尤其还用于一次性用品灭菌,应设有专用的房间和排放有毒物质装臵系统,为了安全性,灭菌后须将物品按规定放臵一段时间再用。
(4)臭氧发生器换为定时自动开关的新一代空气消毒机—三氧消毒杀菌机,可以弥补紫外线、化学药物及熏蒸法的缺陷,特别是灭活速度快,消毒率高。开机过程中工作人员应避免进入被消毒区域,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臵层流手术室。
(5) 配臵抗肿瘤药,应戴好口罩、帽子、手套,开启安瓿时应防止划伤手;配制溶液时应防止药物溢出。操作完毕后及时洗手,治疗台用湿布擦拭。
3.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1) C型臂由专人操作,使用时注意距离防护和时间防护。无法回避的医护人员应穿好铅衣,其他人员尽量避开射线范围,在病人病情许可情况下可暂避室外。参加人员进行登记,次数均摊,避免身体短期大剂量集中接受X线照射。
(2)重视麻醉废气的排放管理,建立良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良好的麻醉机减少泄漏。根据麻醉种类及手术的分类安排手术间。合理安排孕期护士工作。吸引管道应跟着电刀走,避免烟雾在局部过高。关节臵换手术更换为非骨水泥材料;腹腔镜手术,严格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及衔接处,防止二氧化碳泄漏。
(3)为防止或减轻噪声污染,尽量做到操作准确、轻柔。对于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仪器、新设备。定期检查器械车,使用润滑剂加强保养。吸引器应做到即用即开,各种监护仪器音量大小适宜。保持室内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话,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
4 生理性危害防护
(1)工作中应重视姿式自我调节,尽量避免被动操作,可两腿交替支撑身体,以促进血液循环,适度放松减轻静脉淤血。改善长期站立的姿态,预防职业性下肢静脉曲张:预防静脉曲张尤为重要。预防的方法有:平时穿软底鞋、站立时要经常改变站姿,双脚交替承重,使另一侧肢体得以缓解休息,改善血液循环,防止静脉曲张。在手术超过4小时后,可适当给洗手护士准备高度适宜的坐凳,缓解下肢静脉瘀血,减轻静脉曲张。
(2)传递器械用物时,颈部与身体同时转动。平时加强腰背肌及颈部运动,预防颈椎病及腰背积累性损伤。合理、安排巡回手术和上台次数;手术时间过长时,可由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调换位置,以缓解疲劳与紧张心理,亦便于有规律进餐,但应做好台上物品交班。在工作安排中,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姿势带来的身心疲劳,尽量减轻行为负荷,简化人工运作的行程和程序,减少无效劳动,合理设计工作流程。
(3)熟悉手术类别及程序,充分准备用物,减少奔跑次数。协助病人摆放体位时应请医生配合,减少体力消耗。
5 心理社会性危害的防护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保证抢救器械的完好率,这样既保护病人的利益又保护自身的利益。
(2)加强心理训练,完善工作制度,改善客观工作环境及工作待遇,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同事间真情相处,缓解心理压力。手术结束后,尽快地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合理安排休息,娱乐身心,使工作和生活节奏有张有弛。
6.其它防护措施
(1)制定职业暴露管理制度:根据职业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完善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以及应急预案,完善消毒隔離制度,制定防护流程,完善防护设施,建立医护人员利器伤管理制度,处理及上报制度。
(2)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在职培训的内容,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并进行考核,以此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知识。
手术室工作强度高、精神压力大、工作环境密闭、人员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易导致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受损。手术室各种仪器设备产生的噪声、放射线危害、化学药物的接触、有害气体的污染以及患者的血液、体液等都可导致护理人员处于危害之中,使护理人员成为职业损害的高危群体。医学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护理事业的进步。在医疗工作中,护理事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保障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是当今医疗卫生事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手术室这一特殊的工作环境,手术室护士由于各种职业因素及工作环境的原因,面临许多的职业伤害的威胁。虽然许多医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降低伤害的发生,但作为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来说还是应该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只有这样才是降低伤害发生的最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魏俊英.浅谈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实用医学杂志,2008,15(32):4615-4616
[2]李美清,蔡秋玲,黄柳芳,邓月梅.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的分析及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07(13):112-114
[3]李小莉.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
[4]卢玉惺,刘敏.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四川医学,2007,28(2):224-225
[5]王玲玲,郝彩琴,谭变霞.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J].吉林医学,2010,31(33):6120-6121
[6]文楚玲,郑小金,莫美珍,黎小冰.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6):749-750
[7]沈霞.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相关因素的调查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5)114-115
[8]杨亚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策略[J].吉林医学,2008,29(4):344-345
[9]郑灵,丁兆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7):485-487
[10]郭景芳.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3(10):308-309.
12.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篇十二
关键词:清罐,危害因素,识别,控制
吐哈油库始建于1991年, 是吐哈油田原油、成品油集输、储存、装车、外运的中转站。总库容37.41×104 m3, 年周转能力3 200 kt, 储存周期30 d。储罐的清罐和检维修作业是确保油品正常储输的关键环节, 如何将清罐检维修作业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 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识别与控制非常重要。
原油储罐清罐作业涉及到进入受限空间、临时用电、动火、盲板抽加等诸多特殊作业, 风险大, 危害因素多。同时, 施工作业人员多, 时间长, 天气等环境因素变化快, 又存在很多不确定危害因素和风险。
1 原油储罐清罐作业的组成
原油储罐清罐作业主要由清罐作业和检维修作业两部分组成, 其中清罐作业主要是经过核量等工作程序后将储罐内污油、淤泥和其它杂质清理干净, 为储罐检维修做好准备工作。检维修作业以检查罐内防腐、加热盘管、密封、浮盘以及牺牲阳极等为主, 并依据标准规范对储罐进行检维修作业。
2 原油储罐清罐作业工作程序及步骤
合理完善的工作程序和步骤是高效完成清罐作业的前提, 吐哈油库根据现场工作实际、环境特点及以往经验, 严格落实原油清罐作业工作程序和步骤。
(1) 选择队伍。
原油清罐作业专业性较强, 涉及内容较多, 因此施工队伍的选择首先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a) 市场准入证;b) 安全生产许可证;c) 排污许可证;d) 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资格证书》;e) 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合格证》。其次是对施工队伍近3年在吐哈油田施工作业安全业绩进行评分, 对业绩不佳, 队伍管理不规范, 人员变动大, 作业质量差, 有累计违章记录的队伍坚决不用。三是对施工队伍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对安全培训不合格的人员禁止发放安全教育合格证, 直至培训考试合格为止, 或者要求施工队伍更换更加合适此类清罐作业的施工人员。四是当施工队伍确定后, 要在签订劳务合同的同时签订安全环保合同, 安全环保合同中必须写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尤其要对安全环保问题的预防和应急有详细说明, 避免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的发生。
(2) 现场核查。
当清罐队伍确定后, 生产单位和施工单位首先要进行现场核查, 生产单位要对工艺流程的变动进行告知, 对清罐检维修的所有内容进行交底, 对安全防护、消防系统、周边环境、人员日常工作可能涉及到的施工范围内作业等情况进行分析, 为施工单位编制作业指导书提供全面充分的资料。施工单位要根据生产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结合现场实际和天气环境, 编写切实可行的清罐作业指导书, 即施工方案。
(3) 制定方案。
施工队伍在核查清罐现场后, 通过和生产单位技术交流, 开始编制施工方案即清罐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概述、施工单位基本情况、HSE政策和目标、HSE管理组织及职责、技术措施、风险识别与控制、应急措施、HSE管理制度和文件控制、信息交流、审核监测与整改。必要时附作业场所示意图和工艺流程示意图等。
(4) 施工作业。
当前期准备工作达到开工要求后, 由主管领导签发开工令, 清罐作业就正式进入施工阶段。首先打开人孔通风, 必要时安装轴流风机进行通风;其次根据储罐位置和消防通道位置, 挖好蓄油池并做好防渗漏措施, 配备堵漏沙包, 同时预备自制蓄油池, 避免污油外溢造成污染。安装污油泵的同时向槽车打油, 做好各项接地检测和监护。三是做好清罐过程中的罐内氧含量、可燃气体等危害因素的定时检测和进入罐内清理污油人员的保护和登记。污油及淤泥清理工作完成后, 开始喷砂除锈, 此项工作安全防护的重点是防护面罩的佩戴和罐内工作时间的严格控制。随后的密封更换要注重密封安装质量和材料质量。检维修过程中盘管等附件的更换需要动火, 在受限空间的动火作业必须做明火试验, 确保万无一失。对盘管更换各环节要做好耐压试验, 保证施工质量。
(5) 检查验收。
清罐及检维修作业完工后, 要组织使用方、施工方和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检查验收, 重点对现场施工质量和施工资料进行验收并多方签字, 合格后封闭人孔待用。
(6) 确认投用。
当储罐确认可以投用后, 由生产单位提出使用申请, 抽出盲板并恢复储罐工艺流程投用, 投用前期加大巡检频次, 确保储罐使用正常后恢复日常工作状态。
3 原油储罐清罐作业的危害因素识别
危害因素即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把影响作业场所内所有人员的身体、精神、行为等方面的因素和清罐作业过程中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有害的环境影响等纳入识别范围, 对清罐过程全方位识别和控制, 达到预防管理的目的。
3.1 人的行为因素
人的行为因素见表1。
3.2 物的状态
物的状态见表2。
3.3 资质审核
资质审核见表3。
3.4 票证管理
票证管理见表4。
3.5 环境状况 (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环境状况见表5。
4 原油储罐清罐作业的危害因素控制
运用最基础、最简便、广泛应用于日常安全管理的安全检查表法对查找出的危害因素和潜在的事故隐患给予量化, 起到危害因素控制和预防的作用, 顺利完成清罐检修任务。
安全检查表就是由对清罐检修比较熟悉并对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有丰富经验的人员, 事先对清罐作业过程进行详尽分析和充分讨论, 列出检查单元和部位、检查项目、检查要求和标准等内容的表格, 对清罐过程进行现场检查, 从而控制危害因素和杜绝违章行为。
安全检查表编制内容见表6。
5 结 语
13.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篇十三
【摘 要】随着煤矿工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也越来越严重,噪声逐渐成为煤矿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具有关数据:岩石掘进工、采煤工、运输司机整工作班接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噪声的时间分别为57.3?、42.7?和55.4?。已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和职工身体健康,成为煤矿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是重要防治工作之一。本文针对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危害机理、分类、需要采取的防护设施和措施等进行了分析和陈述,强调了噪声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 噪声 防护设施 防护措施
噪声,从卫生学的角度讲,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称为噪声。噪声是声音的一种。噪声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健康,干扰工作和正常生活,已成为社会公害之一。
1噪声的危害
(1)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听觉系统是人体感受声音的系统,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最早引起人们的注意。直至目前,噪声危害的评价及噪声标准的制订等主要还是以听觉系统损害为依据。(2)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听觉器官受噪声后,经神经传入大脑,在传入过程中,经脑干网络结构时发生泛化,投射到大脑皮质有关部位,并作用于丘脑下部植物神经中枢,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反应。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睡眠障碍和全身乏力等神经衰弱综合征,还有的表现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不稳定。(3)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噪声作用下,心率可表现为加快或减慢,心电图ST段或T波出现缺血型改变。(4)噪声对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影响:接触噪声工人的免疫功能,发现免疫功能降低,并且接触噪声时间愈长,变化愈显著。(5)噪声对消化系统及代谢功能的影响:在噪声影响下,可以出现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胃液分泌减少、胃紧张度降低、胃蠕动减慢等变化。(6)噪声声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在噪声干扰下,人们感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降低工作质量。在煤矿许多作业场所,由于噪声的影响,掩盖了异常信号或声音,容易发生各种工伤事故。
2煤矿噪声按照噪声来源则
(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凿岩机的钻进、采煤机的运转等发出的声音。(2)流体动力性噪声: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产生的声音,如空气的压缩或释放发出的声音。(3)电磁性噪声:电磁铁产生吸引力不足,致使吸合不良、变压器运行所发出的声音等。
3煤矿噪声产生主要设备和来源
煤矿企业产生噪声的主要设备有:地面的主要通风机、空压机、主、副井提升机,锅炉、木锯、钻具、车床、洗煤厂的压滤机、振动筛等;井下的采煤机、局部通风机、乳化液泵站、带式输送机、刮板输送机、掘进机、凿岩机、耙岩机、电机车、水泵等设备。
噪声主要来源于上述各种设备在运转过程中由震动、摩擦、碰撞而产生的机械动力噪声和由风管、汽管中介质的扩容、节流、排汽、漏汽而产生的气体动力噪声。
4煤矿预防及控制噪声措施
4.1控制噪声源:选择低噪声设备
给产生噪声的部位加润滑剂;使接触表面光滑、采取减振地基;使用正规厂家的电气部件;煤层预注水软化煤层降低煤层硬度和强度等。是从根本上解决噪声危害的一种方法。例如选用低噪声的局部通风机;采用液压装置;提升机、通风机采煤机、掘进机、皮带机等机械旋转部位及时添加润滑剂;选择合理的截齿数的采煤机和掘进机。
4.2控制噪声的传播
在噪声传播中,应用吸声、消声和隔声技术。吸声是减少噪声强度的重要措施,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在墙壁或屋顶或在工作场所内悬挂吸声体,吸收辐射或反射的声能,可以使噪声的强度减低。消声是降低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常用的有阻性消声器。隔声就是利用隔声材料隔断噪声的传播措施。例如:在提升机房内设置单独司机操作室,并设置双层玻璃门窗。在主通风机房设置值班室并用隔声材料隔断机壳产生的噪声。空压机进气口配备消音器,采用减振基础。井下空压机设置值班硐室,进口处安装消声器;局部通风机安装消声器;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采用落地布置方式,减少振动;对皮带机机头采用隔声罩。
4.3做好个人防护
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一项有效措施。对日常接触85分贝和90分贝之间的职工必须提供听力防护用品,总噪声级不超过100分贝时,可使用耳塞或防声棉耳塞;总噪声级在100至125分贝之间时,需佩戴耳罩。
4.4健康监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认真做好劳动者岗前、在岗和离岗的职业性健康体检工作。安排职工到具有职业卫生资质的医疗机构对接触噪声的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特别是听觉器官需进行电测听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定期复查。
4.5 加强管理工作
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煤矿职工对噪声危害严重性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所有煤矿劳动者了解本岗位职业危害因素和预防办法,降低噪声危害程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职工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科学合理安排生产和作息时间,使接触高噪声的员工避免加班或连续工作时间过长,尽可能地缩短接触噪声时间。使用煤矿用噪声检测仪器,对工作场所每半年检测一次。
总而言之,如果能够很好的采用以上各种防噪声设施和措施,及时维护好防护设施,落实好防护措施,煤矿的的噪声防治工作就会取得较好的成效,为煤矿职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护了职工的身体健康,也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4.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篇十四
(李英新 山东禹城市
十里望卫生院 山东 禹
城 手机 ***)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进一步探讨防护对策,方法:于2011年7月对50名妇产科护士自制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妇产科护士被羊水.血液等分泌物污染,不同程度的被针头.缝合针.刀片刺伤过。结论:妇产科护士防护意识淡薄,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措施不力,应加强妇产科护士职业防护教育。关键词妇产科护士 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护理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处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中。妇产科护士因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经常处于羊水.血液.分泌物及锐器等多种危险因素之中,是职业危害高危人群。临床资料 调查对象为妇产科护士在职护士50人,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31.5-+ 6.5)岁,护2a-30a,平均护龄(14.5+_7.5),技术职称:护士12 人,护师28 人,主管护师10 人。学历:中专26 人,大专24 人。.经过调查,多数妇产科护士被羊水。血液污染过,不同程度的被针刀刺伤过受过多种危害因素影响,这多种有害因素主要表现在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及心理性四方面,为了增强妇产科护士的自我防范意识,我们就这些问题中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2.妇产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2.1物理性因素 医护人员最常见的损伤是针刺伤.负重伤及辐射电伤害。2.1.1护士是针刺伤和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各种注射.输液.缝合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妇产科护士在大量的日常工作中,由于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损害而引发血液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1】。目前,已证实20余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针刺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可以是受伤者感染HBV。引起针刺的因素主要(1)妇产科护士在操作过程中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技术不熟练等。
(2)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个人防护意识较弱。(3)妇产科护士在回收废弃针头.毁形浸泡及拔出针头.加药及重套针帽等环节中均容易发生针刺伤。(4)如在进行各种注射操作或会阴缝合时,因孕产妇不配合不慎被针头刺伤等。2.1.2负重伤 护理工作是一种集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工作。由于妇产科护理人员常因配备不足,经常加班加点,饮食起居毫无规律,再加上经常性的护理操作,站.座等不同姿势常常带给椎间盘不同的压力,所以妇产科护士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胃溃疡,还易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及颈椎病等。2.1.3噪音的污染 妇产科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由于电器使用的噪音,人为的噪音可以使护理人员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甚至影响人的内分泌.心血管.听觉系统的生理功能。2.1.4医院这个特殊的工作场所也存在着潜在的职业安全因素,如用电.用氧不慎导致的火灾及患者暴力等。
2.2化学性因素 妇产科护士经常接触一些化学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
等挥发性消毒剂刺激皮肤粘膜可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导致中毒或致畸,另外,妇产科护士若长时间.小剂量暴露在紫外线下,也可因蓄积致癌或致畸。
2.3生物性因素 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血液.羊水.恶露.大小便.唾液及其他分泌物,受到侵害的危险性高,常见的传染病,如乙肝.丙肝.淋病.梅毒.艾滋病以及孕产妇阴道分泌物中的真菌.滴虫.淋球菌等都有可能造成感染。
2.4 心理性因素 主要为精神紧张和心理疲劳。妇产科护士的每项操作均关系到母婴的生命安全,压力大,精神紧张,工作中遇到紧急事件,如经产妇宫口开全急诊入院,新生儿窒息抢救,产后大出血的抢救,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子痫抽搐的急救,羊水栓塞抢救,过敏性休克的急救等。都会给妇产科护士心理造成很大的刺激。妇产科护理工作琐碎繁重,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很多护士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多疑.神经质等。
3.防护对策
3.1医院管理 3.1.1,医院管理者充分认识职业损伤的危害性,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对妇产科护士进行上岗防护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进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改善和引进新的安全医疗用具,对已发生者进行治疗,认真登记,不断总结治疗经验,积极采取措施。3.1.2 改善工作条件,医院管理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工作环境定期进行质量检测及监督管理,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健康.清洁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工作流程,完善排污系统,提供个体保护装置,以减少职业暴露【2】。3.2防止物理性损伤 3.2.1避免针刺伤.锐器伤等造成的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严格管理各种锐器,针头随时套上针帽,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该容器放在方便实用的地方,或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理,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在工作场所不得用双手直接拾取破碎的玻璃器皿。一旦针头刺伤,立即在近心端挤出伤口的血液,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局部用2%的碘伏,75%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并报告质监部门进行相关检测,根据结果48h内免费注射高价免疫制剂。3.2.2避免负重伤 合理安排班次,既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安全性,又减少了因工作姿势.负重带来的疾病,同时鼓励护士进行体育锻炼,加强营养,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3.2.3防止电离辐射.电损伤.噪音污染 正确使用各种监护仪,合理使用消音功能,有条件的尽量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仪器设备,对妇产科使用的各种车定期进行保养。用紫外线或臭氧消毒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紫外线定时开关应装在房间外,便于控制,掌握工作用电用氧知识,保护自己。3.3防止化学损伤 妇产科护士在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及手套。准确操作,避免直接接触。如不小心弄到眼睛里或皮肤上,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把影响降到最低。对孕期和哺乳期的护士给予特别照顾。工作间在密封消毒后应开窗通风,这样,既达到了消毒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对护理人员的伤害。另外,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缩小使用范围,逐步由化学消毒剂过渡到物理灭菌。3.4 防止生物损伤 妇产科护士在接触病人的血液.羊水.排泄物时,带防护手套.脚套。应用肥皂和流水冲洗双手,洗手是预防传染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要正确使用六步洗手法,防止交叉感染,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废弃物要严格处置,放在专用的包装袋内,放规定地点进行集中处理。此外,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查体,预防接种,也是预防生物性损伤的有效措施。3.5 心理因素的防护 在工作管理上,护士长根据护士的性格.特长和能力大小,合理安排班次,合理分配工作量,尽量为护士提供感到安全.宽松的工作环境,另外,妇产科护士应掌握一些缓解工作压力的方式,在工作中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爱好,多与朋友交流,适当的宣泄,紧张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有必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心理技巧,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3】,还要合理的改善营养,创造积极融洽的人际关系,加强护士的自身修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都是避免心理损伤有效措施。讨论: 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要保持高度的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进行护理操作时要仔细,提高工作中的慎独性和自律性,保证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同时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士职业防护工作,给予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减轻护士的负担,提供有力的职业保障,为护理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医院应规范管理,强调从预防入手,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可大大提高妇产科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妇产科护士应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时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习心理应对技巧,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强业务学习,以精湛的护理技术,熟练的工作流程,面对紧张繁忙的工作,在工作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时刻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随即应变能力,保障自我的职业安全。参考文献
1.王凤兰 王淑美 栾树荣 王庆华 李霞 产科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及防护[ 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6):86
2.王秋红.助产士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与职业防护【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6):113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推荐阅读:
职业病危害因素与防治12-23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几类08-23
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07-04
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11-24
石化生产中职业性危害因素的认识11-24
建筑行业职业危害因素的特点及预防措施12-20
丙酮职业危害告知06-09
职业危害防治经费08-25
职业危害防止措施10-07
职业危害岗位津贴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