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基地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精选9篇)
1.实训基地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篇一
数控实训基地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及其在数控实训基地中的要求
1.融合企业文化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企业的教育,学生出了校门就进企业,出了校门就是员工,员工是企业文化的支撑点和体现点。因此,企业在选才、用人乃至整体管理已从更深更广的文化层面上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快速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管理环境、生活环境,是用人单位的对新进员工的普遍要求。毕业生进入企业不仅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岗位上,以适应岗位的技术要求,更应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而崭露头角。
2.融合企业文化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正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这种模式的重点是工作和企业,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文化,不是单一的工作或者技能。要想让学生在一种全真的环境中模仿训练必须要在实训的过程中引入企业的文化,只有在具体的文化氛围中才能让学生感知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从企业物质、企业制度、企业精神等方面去感知企业。尤其是企业员工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娶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净化他们的人格品质,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行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践情境中更容易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逐步把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自身的内在需求,学习企业员工高超的技艺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确立自己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如何将企业文化融合到数控实训基地中去
1.以企业的标准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到企业充分调研,了解企业的车间设臵、布局、仪器设备的摆放,就是所谓的“引企入校”。“引企入校”不是简单地将硬件搬入我们的实训基地,而应包含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实训基地是企业设备、企业文化的信息展示窗口。特别是像数控加工适合开展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建设。真刀真枪的训练十分重要,但没有实弹演练,缺少了一种真实的环境,也紧不了弦,练不了过硬的本领。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一定要搭建起与企业内外部环境相适合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达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适应能力训练的目的。
2.以企业运行机制管理实训基地。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业氛围,在岗位设臵、生产方式、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方面加强建设力度,加强在教学、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品牌意识等方面的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比如悬挂、张贴相关生产标识、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等,创造更加真实的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引入管理机制不仅仅是张贴几条标语,宣布几点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一种管理理念的渗入。为什么许多平时实训过程中调皮捣蛋的学生到企业以后却能认认真真的工作?除了金钱的刺激,更重要是职业环境的限制,企业文化的熏陶。
3.以企业职业理念教育学生。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和积淀起来的价值观念、精神力量、经营境界以及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对员工群体的规范、整合、凝聚和激励功能,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结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为企业和社会发展而努力。在实训基地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加强实训基地自身的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训基地内建设企业文化环境、提炼精神理念、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进行校企合作等,可以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机械加工企业文化不能等同于数控实训基地文化
实训基地仿真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能获得实际专业经验,感受真实的企业。实训基地通过引进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对培养学生职业操守、练就职业素质非常重要。但企业文化不能完全代替基地文化。实训基地的任务是培养而不是生产,所以实训基地文化不应仅仅是企业文化,还要有校园文化,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企业的价值观,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的有效吸纳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从而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准的有效提升,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相互渗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校企文化在互动中形成合力,能更加正确地引导学生处理好奉献与索娶效率与公平、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等关系。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不能只重视硬件而忽视基地的内涵发展,只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视企业综合素质的训练。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中借鉴企业的“6S”和“七要素”管理,让学生在实习中按照实际工作要求进行实习,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
四、借助校企合作,延伸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产学研结合教育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具有专门技能人才的繁重任务。产学研结合教育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尤其如此。我国正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高新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技术型、应用型等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多,这就带来了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正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通过产学研结合,企业、社会在参与专业建设、参与教学全过程中,必然会促进企业、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为学校赢得声誉,同时也可利用企业、社会的设备等,弥补职业技术院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产学研结合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是产学结合,产学结合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物质与智力的双向资源,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我们借助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中心的模式,采用互利互惠、双向共赢原则引进企业的设备和项目;同时积极聘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当中心的兼职教师;广泛联系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开展学生的双证、多证培训和对社会人员的职业资格培训;加强对外技术服务、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研究工作,这是不断提升实训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
我校以努力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为目标,通过积极寻求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强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弥补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脱节的缺陷,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在数控实训教学方面我们已与可成新乡龙辉精密铜管厂、淅川汽车减震器厂等近20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从2008年至2011年,我们每年都有近200名数控和模具专业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生产实习,学校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指导学生实习,学生在企业各个部门轮岗,直接从事机床操作、生产管理、品质管理等活动,通过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验职业角色,感受企业的考核、激励、管理机制,体会职业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提高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熟练度的认识,积累工作经验。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到企业生产中技术难题的解决,直接面向工程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得到提升,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文化,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极大增强了学员今后岗位适应能力,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合作企业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过程对学生考察,挑选到他们满意的准员工,这些准员工已熟悉企业工作流程、运作机制,经过顶岗实习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不需要再培训就可走上工作岗位,解决了企业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储备,其他顶岗实习学生也能够非常迅速地适应使用同类设备企业的岗位要求,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达到了双方共享校企合作成果的目的。
2.实训基地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篇二
校园文化与学校相伴相生,如影随形,千姿百态,是办学历史的沉淀,是学校传统和风格的长期积累,是多少代人长期精心培育才能形成的。一所学校拥有历史弥坚的文化传统可以折射出一代代学人的理想与价值追求,使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持续不断的影响力。当前,职业学校已进入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向关键时期,校园文化所特有的感染、凝聚、导向、激励功能在职业学校的内涵发展中将成为学校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适应时代的需要,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专业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微观组织下体现文化建设的实现平台。
实训基地建设是创新培养模式、探索课程改革、培养实践能力、搭建创新平台、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保证,因此实训基地专业文化建设也就成为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训基地专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的引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的提升都将促进相应的专业文化建设。在实训基地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立足校本和引进吸收相结合,物态文化建设与非物态文化建设共生成的原则,突出其职业性和实践性,使之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一、“立足校本”
即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依靠师生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专业文化创建活动,如各工种、各学科兴趣小组,技能竞赛,作品展示,创新大赛等活动。
二、“引进吸收”
学校已组建由10多所学校和20多家知名企业参加的职教集团,真正做到整合教育资源,优势互补, 推进企业直接介入职业教育全过程,积极引进并消化吸收其企业文化,在与企业的双向交流活动中,实现共享、共建、共创文化的繁荣。如设立企业冠名班,引入企业培训课程;企业对学校设立牵手奖学金,融入企业价值取向;组织开展以企业冠名的、由企业员工与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
三、“物态文化建设”
在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上,首先我们引进企业生产环境的布置格局,借鉴“5S”管理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安全保障、减少浪费、规范实训环节为建设目标。如在实训基地入口处安置当日实习班级与指导教师工作牌,学生实习着装规范,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规范,实训场所5S要求等;实训场所突出强化安全操作规程、交接班规章制度、设备保养规范等要求的宣传力度;实训场地设备布置整齐美观,有安全行道线。每台设备所配置的工具箱上配有工量具放置模板,从而规范了图纸、工量具、待加工件、已加工件等物品的放置。
其次是注重加大对专业文化的开发力度,针对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实训基地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以丰富、拓展学生追求知识、训练技能的空间。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些关于机械、数控加工、3D技术以及相关行业、产业“四新”技术介绍的演示;提供实训设备使用说明书、维修手册、工具书、学术杂志等书籍和阅读场所;实训基地实行训练对象开放、训练工种开放、训练时间开放的管理模式。
再次是实训基地硬件建设的过程中尽量体现专业文化的功能要求,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与底蕴,使之成为学校精神的物质承担者和象征者,进而成为专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实训场所除张贴宣传标语、激励标牌外,还布置机械发展史和先进制造技术介绍的系列展板,让学生不仅从中了解机械工业的过去,知道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学会去展望机械工业美好的未来,从而热爱自己的专业,脚踏实地地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四、“非物态文化建设”
我们首先通过外出学习、交流、讨论、集思广益来确定实训基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使之成为行动纲领。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实训基地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专业文化精神的反映,对师生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只有以制度作保障,才能取得高效的执行力。从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资金和财务管理角度来看,我们实行学校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与协调;对实训基地的具体业务、运行、维护等日常管理由业务部门来开展,负责各班级各工种实训安排、师资队伍建设及指导教师的管理、材料、工量具的采购与消耗管理、实施设备维护保养与安全、对外培训、外协加工与成本核算、实训计划、组织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评、兴趣小组、技能竞赛组队与训练等。因此各类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制度的执行与检查、考核等是保证民主、科学地进行基地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制定的制度有教学管理类、教师管理类、设备管理类、材料管理类、公量具管理类、对外服务等类别。其中教学管理类包括班会制度、实训规范考核制度、教学过程考核制度、开放式实训制度、实训标准、实训计划、交接班制度等;教师管理类包括教师调班制度、进修制度、教师加班制度、教师参加各类竞赛相关规定等;设备管理类包括设备采购招投标制度、设备日常保养制度、设备大修(保养)制度、设备维修制度、设备报废制度、安全事故上报制度等;材料管理类包括材料采购制度、材料进出库管理制度、实训材料成本核算制度、实训材料月报表制度、材料库库房管理制度等;工量具管理类包括工量具采购制度、工量具进出库管理制度、定期计量保养制度、报废制度等;对外服务类包括对外合作项目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制度定得再好,也只能体现运行中有法可依。只有认真地贯彻执行并加以督促检查处理等一系列措施的到位,才能保证把制度落实到实处,为此学校还制定了一些相关的例行检查制度、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
再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通过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治理,力求体现民主管理、人文关怀功能,营造民主自由、开放包容、文明健康的育人氛围,达到人与自然、人与设备的和谐境界。如在制度设计上要保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在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上采用民主、公开征求意见、招标采购等来进行,在考核激励过程中力求透明、公开、实行民主监督,在教学评价中坚持多元评价、过程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成功,从而形成其文化生活和价值体验的认同心理。
无锡立信职教中心校数控实训基地是省级财政支持的紧缺人才培训基地,近几年除了对在校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外,还承担了兄弟院校学生、企业在职员工、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退伍军人等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并多次成为省、市级职业院校的技能竞赛赛场。我校师生也多次在省、市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成绩名列前茅,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就业质量也较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训基地的功能与成果已逐渐成为学校对外宣传、展示的形象标识,实训基地的专业文化也必将转化为学校精神文化内核之一,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茂冬.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1) .
[2]李名梁.办特色比创一流更重要.职业教育研究, 2006, (3) .
3.校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 篇三
校外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校外延伸,不仅是学生“零距离”接触职业岗位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思想内涵、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职业意识和企业意识形成及发展的前沿阵地。抓好校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工作,对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学校办学实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校外实训渔场为例,我们不妨介绍一下这所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校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实践
本实训渔场通过与养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水产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主要开展鱼苗孵化、成鱼养殖技术、鱼病管理、渔场规划与建设等实习内容。在近十年的合作历程中,先后有近200人次来到这个基地实习,为校企双方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校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经验。为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发挥文化在校企合作中的引领作用,学校主要做“实”以下工作。
1.抓实校外实训基地实习规范管理,发挥制度文化激励作用。学校建成了分布在全国20多个县市的近百个校外实训基地,不同地域、不同行业背景的校外基地有不同的特点。针对学校层面,为统一规范管理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行业机构深度沟通,开展调研,结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成功实践,制定了相应管理办法。针对不同校外基地的自身特点,结合合作企业的管理要求,又进一步提出具体的管理要求。如在学生实习渔场,由于水面较多,所以特别对学生因天气炎热下水游泳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管束等等。在校外实习期间,学生必须自觉遵循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一种遵规守纪的文化氛围。
2.抓好校外实训基地物态文化建设,强化环境熏陶作用。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同样要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这就需要将学校的一些文化元素、校企合作的文化积累,通过物态文化的形式固化下来,形成文化载体,供学生去参观、去感受。在校外实训基地场所适当加入校企合作的签约照片、合作证书等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企业实力与校企合作的历史与成果;在实训基地的渔场孵化车间、饲料车间等地,悬挂有学校徽标的教学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注意事项等情况介绍的说明文字;按照鱼塘面积与数量,分配给实习小组,规定位置设置管理牌,将小组成员信息写在管理牌上,以增加学生的岗位意识与责任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物态文化,让学生融入岗位、融入企业的同时,能切身感受校园文化,取得更好的实训实效。
3.抓好校外实训基地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农业企业一般地处市郊或农村,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生活圈子骤然变小。如何让学生们过上充实而愉快的实训生活,学校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做好思想动员,鼓励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去锻炼自我,通过实践训练,掌握专业技能,为自己的职业人生铺平道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继承红色基因,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发挥带队教师的作用,按照实习点每20名学生选派一名教师的标准,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工作,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教师的技术模范与精神模范双重作用。畅通渠道,实现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园信息互通。学校领导定期看望,把学校的人文关怀送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4.抓好校企文化融合,做实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际上是把课堂搬到了企业,搬到了田间地头,搬到了鱼塘旁边。要以工作任务为依托,将学校文化融合到技术工作的每个环节。学生实习,虽然学习地点发生了变化,但学生属性并没有根本改变。岗位上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是一个鲜活的教学案例,需要利用教学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技能,用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和企业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职业岗位。要根据学生在学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学生领会工作任务的各个步骤和技术要点,熟练完成各项技术任务,在企业管理规范之下,敢于创新工作方法,勇于提出可行的技术改进方案;引导学生掌握企业运作模式、管理模式,为创新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要积极弘扬企业文化,让学生感悟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文化意识,熟知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主动把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学生的敬业精神与职业意识。
二、校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职学校的蓬勃发展,其不竭的动力尚有赖于文化的滋养。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如何以文化为纽带,促进校企深度交流与合作,切实把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落到实处,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快速融入企业,同时又能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还需在校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上下功夫。
1.校企合作需要校企文化相互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提高育人质量。学生深入校外实训基地实习锻炼,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在校学生,他们应受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既要了解企业文化、感受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又能时刻感受校园文化、传承校园文化。因而,学校就需要将校园文化渗透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的各个方面,企业文化也要渗透到学校教学的全过程,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和提高。
2.校外实训基地需要校园文化渗透。根据合作企业的特点与实际条件,适当地将校园文化元素融入企业。例如在企业悬挂“某校某专业实训基地”牌匾,共同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合作开发岗位工作技能手册并署名学校,在顶岗实习生服装上加挂学校徽标;展示校企合作成果,共同举办展览会和经验交流会;学校教师进入企业技术团队名单等。通过这些物态文化元素,能反映出校企合作的历程和深入合作的程度。对于地处偏远、规模较小的校外实训基地,可适当降低文化建设的标准,做到挂牌、技术交流、接纳少量学生实习即可。
3.规范管理需要制度文化作保障。将学校有关规章制度,融入企业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实习的各项行为。例如将实习岗位考勤与实习学生考核成绩挂钩,将学生在企业的综合表现作为学生评优的依据,将学生在企业的违纪行为处理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相统一等。制度文化建设是个动态过程,要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通过校企协商修订来完善管理办法。
4.实训基地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篇四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需要不断探索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有效途径,创造出良好的高职院校育人氛围,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高职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对于保障工学合作办学效果,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1.1 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国家对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进入企业一线就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要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于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独特的办学定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
1.2 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有助于高职学生就业 目前对于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存在一些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另一种观点认为高职毕业生定位明确,技能突出,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较高。通过毕业生追踪调研发现,高职毕业生在求职、工作中存在着就业起点低,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偏低,离职率较高的状况。这种现象反应出毕业生的能力素养及高职毕业生自身定位与用人企业的需求仍存在很多差距,毕业生不能很快胜任工作。为了实现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步提高,就需要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上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注重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育载体,使学生在校园内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学校就逐步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缩短毕业生入职后的适应期。
1.3 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有助于高职院校形成鲜明特色,促进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以及在其物质设施、规章制度、行为方式中的外在表现。优秀校园文化作为校园内涵建设的一部分,对教职工具有强烈的凝聚、激励作用,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一旦形成,将成为学校上下相对一致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就会形成学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当学校师生员工都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上形成共识,这必将成为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形成高职院校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路径选择
2.1 长期、持久地培育校企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例如有些行业特色鲜明的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有行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有些新设立的民办学校还在建校伊始,还特意在校园文化中体现国际化元素、植入军队文化等表现形式。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并以生产经营实践方式、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及企业对外形象来具体体现。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所表现出企业文化也各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内涵。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持续而漫长的过程,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也需要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要认识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院校需要长期地、不间断地培育吸收企业先进文化要素的校园文化,不能简单地照搬、嫁接,而是一个选择、融合、培育的长期过程。
2.2 注重选择现代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更多的是关注提高效率和创造效率,目标是激励和凝聚员工,是一种管理手段。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培养人、塑造人、鼓舞人,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企业文化往往是企业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它是企业自身的行动指南。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要有所选择和甄别,要选择现代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选择具有普遍性的优秀企业文化要素融入校园文化,要剔除某些狭隘、片面的企业文化要素,例如利益至上、简单服从、竞争崇拜等。要从国内优秀企业以及现代企业中普遍接受认同的优秀企业文化中吸收和借鉴。例如团队协作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敬业爱岗的责任意识、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质量意识、注重沟通与协调等方面,都对校园文化起到积极地作用。
2.3 全方位地促进校企文化融合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要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中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就已经开始了校企文化的融合。运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创建示范性院校等重大发展节点,让全校教职员工统一思想,树立高职教育理念;在学生日常管理上,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把责任意识、纪律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等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得以锻炼和提高;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报告会、表彰奖励、校容校貌等重要校园文化载体上,体现企业文化要素,扩大企业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教师的企业实践,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教师先于学生与企业对接,教师作为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的传播者,效果会更加明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实训课程比例,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在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让学生近距离地体验企业文化。创建融入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应注意问题
3.1 校园文化要主动接纳、融合企业文化 把企业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是对企业文化的照搬和模仿,更不是用企业文化代替校园文化,而是学校在自身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把企业文化中有利于实现自身发展的先进文化与自身融合,形成一个具有个性且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在融合的过程中,学校是主动的,是有所作为的,把握着校企文化融合的节奏和内容,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和事后的默许。
3.2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急功近利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带有明显自身烙印的精神财富。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业、专业或者地域文化特色,不要轻易丢失,要进一步凝练提高,提高影响力。校企文化融合也要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中不断碰撞中形成,校企文化融合需要学校在自身长期形成的校园文化传统上,引入企业先进文化,并经过反复消化和酝酿,才能形成积极的影响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应。
3.3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在实践中发挥影响力 无论校园文化还是企业文化,都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通过校企文化融合来建设高职校园文化,更是在实践中来完成的。要避免照搬照抄,避免形式主义,避免说一套,做一套,把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很好地落实,仅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校企文化不仅没有融合,而且还会起到负面影响。
结束语
随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深化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不断融合也成为必然趋势。在校企文化不断融合中形成的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将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提高学校的竞争力。高职院校积极地推动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形成独特的高职校园文化,在校企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将会培养出更多地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5.实训基地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篇五
2012年5月10日,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将进一步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作用,更好地引导和推动各地文化和科技融合,增强文化产业领域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基地示范服务网)
1.北京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 2.武汉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 3.沈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 4.杭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 5.深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 6.上海张江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3 7.成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3 8.长沙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3 9.合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4 10.西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4 11.天津滨海高新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4 12.重庆数字出版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5 13.青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5 14.哈尔滨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5 15.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6 16.常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6
1.北京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2009年国务院批复建设的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高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是先行先试政策的实验区,是培养聚集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成为跨行政区域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并辐射全国。
北京市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园为核心,联合石景山区石景山园、东城区雍和园、西城区德胜园共同建设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坚持先行先试、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开放交流原则,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到2015年,示范基地力争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2100亿元,年均增速15%。
基地以信息技术与数字内容产业为核心发展方向,以高端人才、园区建设、创新企业、科研机构为主要抓手,以融合品牌、中介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环境建设为支撑,贯彻落实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6”政策,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特色产业在基地的集聚发展。
2.武汉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武汉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全国第二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现代服务业试点区域,武汉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内拥有华中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光谷创意产业园等2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等多个文化技术创新平台。基地总产值3348.90亿元。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将以打造“文化五城”、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以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文化产业发展为主线,按照“一区多园一带”的总体布局,着力实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民族文化科技保护、文化演艺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博览服务、多语言云翻译、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示范工程,努力将示范基地打造成国家文化科技创新的智力密集区、资本聚合区、产业集聚区、引领示范区。
武汉拟设立文化和科技融合专项资金,5年内投入60亿元支持示范基地建设。设立文化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加大科技型文化企业股权投资力度。
3.沈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沈阳和平区是国家高新区重点建设的科技文化园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有文化科技骨干企业113家,已经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数字出版、数字设计、数字传媒、文化技术装备等文化科技创新链条。
沈阳高新开发区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着眼数字设计、数字出版、数字传媒、文化装备等重点,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培育高科技含量的新兴文化产业,努力将示范基地打造成为地域特色鲜明、工业文化浓郁、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文化科技产业发展体系。到2015年,力争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
沈阳将成立由市长和宣传部长担任组长的示范基地建设督导组,从区域功能和产业化发展角度指导基地建设;和平区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基地建设具体工作。市、区两级政府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点企业列入重点支持领域,在科技创新资金中给予重点安排。沈阳市设有4000万元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平区安排6000万元扶持文化科技产业发展。
4.杭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杭州市是浙江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是长三角地区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先后被授予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
杭州市将以杭州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为依托,以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等为平台,发挥杭州历史文化优势、经济金融优势、民营经济优势、环境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发展,以点带面,多元多区,合力发展。杭州将以现有16家园区为基础,打造创意设计产业示范基地、动漫游戏产业示范基地、现代传媒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业、游戏娱乐业、数字出版、新媒体等产业。到2015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15%,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
杭州市将在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下设杭州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办公室,协调解决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重大事项。加强人才支撑,建设环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园,推动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智力资源优势向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转化。
5.深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深圳高新区1996年经国家批准成立,大力推动文化科技产业新模式,聚集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单位产出面积产出居国家高新区首位,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居国家高新区第二位。
深圳市将坚持自主创新,依托区位优势,发挥“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特色,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制度创新和研发创新相结合、扩大产业规模与提升产业层次相结合,以“高、新、软、优”为切入点,瞄准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两大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数字传媒、数字娱乐、数字出版三大产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五大重点项目驱动,七大平台支撑发展的产业链式发展格局,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知识经济示范基地,科技辐射、科技孵化的产业化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到2015年,示范基地文化科技产业增加值拟达到200亿元,文化科技产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使文化科技产业成为深圳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6.上海张江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园区建有国家信息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在科技创新方面,拥有多模式、多类型的孵化器,建有国家火炬创业园,园区已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化的龙头区域。
上海市将依托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一基地多园区”联动发展战略。张江基地将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在点上开展文化科技融合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在线上开展贯穿文化生命周期的文化科技创新亮点工程,在面上从文化科技跨界人才培养、文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文化科技骨干企业培育、文化科技融合统计体系建立等推进,最终形成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
7.成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成都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科技中心,此后又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家版权工作示范城市。成都高新区是全国首批6家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设有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等。成都高新开发区将以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为支撑,以数字音乐、数字传媒、蜀绣传统文化等领域为重点,针对产品设计、生产、传播、运营、体验、交易等环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加强文化科技企业培育,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超过700亿元。
8.长沙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长沙为全国首批区域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全国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长沙市动漫产量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2011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550亿元。
长沙高新区将以“创新、创作、创造、创业”为基本思路,以“新技术、新平台、新体系、新模式、新业态”为基本方略,以动漫游戏、数字传媒与出版、创意设计、数字旅游等特色产业为突破口,着力构建麓谷动漫游戏产业园、金鹰影视文化城、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岳麓山文化创意产业圈、天心国家文化产业园等五园区和人才支撑、公共服务两体系,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力争实现1000亿元。
9.合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合肥高新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拥有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6个国家级成果转化基地,拥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10多家。
合肥高新区将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引领、产业提升、统筹推进”的思路,着眼新兴文化产业发源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先行区、区域文化繁荣发展辐射源、创新型城市建设新亮点的定位,以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影视制作、智能语音为重点,着力提升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能力,着力构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保障措施方面,成立由宣传部、科技局、文广局、发改委、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组成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专门制定了“合肥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市财政将每年在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科技专项资金和人才专项资金中分别安排不少于20%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资金;对入驻“示范基地”的重点文化企业及配套企业,除享受国家有关税收优惠外,再给予适当地方税收留成奖励。
10.西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西安高新区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六个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之一,曲江新区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两区均已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明晰、骨干企业增长迅速、产业聚集效应明显的局面,共聚集了1500多家文化企业。
西安将以高新区和曲江新区为基地承载主体,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力量,突出文化旅游、移动互联网、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新媒体等重点领域,加大文化科技攻关力度,到2015年,力争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到2020年,将基地建成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文化科技研发中心和转移中心、文化科技企业培育中心、文化科技人员培养中心和科技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辐射中心。
11.天津滨海高新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滨海高新区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开区,是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和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园区设有国家影视网络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项目;拥有各类核心文化企业100多家。
天津滨海高新区将坚持“文化+创意+科技”相结合,按照“高端化、集群化、差异化、品牌化”的思路,着力打造民族性原创动漫、渲染技术、新媒体、新影视、智能手机平台游戏、演艺装备等6大产业集群,搭建文化科技产业拓展、创业孵化、融资信贷、技术服务、交流互通等5大平台,努力构建形成结构合理、产业链条完整、创新能力突出、区域特色明显的科技文化产业体系。到2015年,文化产业产值力争达到250亿元。
12.重庆数字出版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重庆市北部新区是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服务业基地示范园区、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北部新区拥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拥有112家数字内容开发商和渠道提供商。
北部新区将以数字出版产业为主体,紧扣共性技术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先进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服务环境建设为关键环节,围绕数字内容制作与分发、出版发行交易与监管、跨媒体复合出版、智能阅读终端研发与制造等重点,努力建设国内首个以“云端结合”为特色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到2015年,力争文化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13.青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青岛市是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拥有海尔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海信多媒体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青岛基地、中国数字化舞美科技联合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青岛将依托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凤凰岛影视传媒产业基地和城阳区,着眼现代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目标,以数字文化建设为动力、以文化科技为支撑,力争2015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产品占文化产品比例达到38%,形成影视传媒、数字内容、出版印刷、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文化科技装备等6大文化科技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使科技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核心支撑与重要引擎。
青岛将建立由市领导挂帅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风险投资资金等将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对新办文化科技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房租补贴、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14.哈尔滨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哈尔滨是国家现代服务业新媒体产业化基地,覆盖新媒体完整产业链条,被有关部委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哈尔滨新媒体特色产业基地、动漫出版产业基地、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等称号。
哈尔滨将依托国家现代服务业新媒体产业化基地,并结合已有的国际数据城,建设哈尔滨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将整合优势资源,围绕冰雪文化产业、欧陆文化产业、音乐文化产业等,重点建设六园区、四基地、五工程、八中心等项目,走具有自身特色的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到2015年,在示范基地建设牵动下,哈尔滨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400亿元。
哈尔滨市将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的领导体制,成立由省领导牵头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导小组,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搭建文化产业集群项目创投融资平台,组建小额贷款公司、企业担保中心,设立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互助联保基金。完善人才政策,建立健全文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促进新媒体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15.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兰州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相对集中,服务类产业集聚,形成对兰州地区的联动辐射和延展,并成为甘肃省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区。
兰州市将以兰州高新区为承载体,以培育敦煌文化和伏羲文化等特色优势为目标,通过重点工程项目实施、骨干企业培育、重点文化科技产品打造等,把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成为甘肃地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产业规模发展的重要集聚地。
力争到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与文化融合的科技型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0亿元。
甘肃省将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立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省常委宣传部部长和副省长任副组长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省政府负责编制示范基地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积极促进银企、投资机构和企业对接,推进文化科技和金融的创新合作。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加大培养力度。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出台“扶持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激励示范基地内文化科技企业加快发展。
16.常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常州创意产业基地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产业链相对完整的主题公园、动漫游戏、创意旅游等产业集群,先后被授予国家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化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等称号。
常州市将以常州创意产业基地打造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将发展高新区、武进区的两个超百亿元文化产业集聚区,打造创意文化产业带、历史文化产业带、生态文化产业带,建设环球恐龙城、动漫嬉戏谷等体验区,积极打造一核两区三带四平台五中心六产业群七体验区八大项目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力争到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达到6%,文化产业成为常州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6.实训基地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篇六
摘 要: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最终目的在于为企业创造更多地盈利价值,让企业内部员工不仅成为企业的一份子,更成为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对社会健康发展起到正面推动作用的建设者。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融合
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利用多种方式开展融合工作,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导向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等几点途径,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通过两者的有效融合,使企业管理工作更加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对企业综合实力进行有效的提升。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及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涵与特点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对象为企业职工,其目的和内涵在于企业用特定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通过一定手段和渠道来影响员工,让员工具有与企业统一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使企业具有更为强大的团结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并约束员工的行为,令员工形成符合社会标准的道德品质。刘少奇同志曾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和。作为党的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其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性,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内部员工,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而企业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二是实践性,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知识基于理论层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在社会活动中的有效时间,方能找出解决问题与矛盾的方法;三是长期性和复杂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并不能一蹴而就,且由于人本身思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加上环境变化的未知和快速,完全改变难度较大,只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1.2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目前针对企业文化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官方定义,但我们知道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所形成的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一种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具体而言包括企业所实施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道德标准、企业战略等等。这种文化的形成往往是被员工群体所认可且具有企业特色、符合企业发展的,因此从大的环境来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四点,一是创新性,企业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时代与环境的变化在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及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个体差异性,同一种经济环境下必然存在着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而由于企业规模、经营模式、职工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有不同;三是多样性,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规章制度,也有人文关怀,大到企业规划,小到岗位职能,都囊括在内,体现其多样化的同时也体现其全面性;四是人性化,企业文化能够拥有凝聚力的最关键原因在于它“以人为本”,做到尊重、关心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个人价值,并以制度保障他们的自身权利。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途径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都是企业员工,在进行两者的融合时,要对企业员工的主体作用进行明确,对员工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需要在完善的组织机制保障下进行开展,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工作进行开展。对工作中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同时对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使两者融合工作能够有序地展开。同时,融合中要通过对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坚持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2.2 通过多样性的方式开展融合工作
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要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文化活动来进行。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将思想政治理念融入其中,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积极有效的企业文化活动是促进两者有效融合的重要方式,通过创建企业内部交流机制,及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讨论和反馈,通过主题明确的文体活动,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活动的内容中,使员工在活动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有力地参与。利用现代化的交流平台和沟通机制,使员工能够对活动的感触、思政动向等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2.3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导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和制度使得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保证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方向,对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理念等进行贯彻和宣扬。在这一点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导向作用,对企业文化的整体方向进行明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对当代路线、方针以及社会主义理念进行贯彻和宣扬,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导向,使企业的发展目标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
2.4 以企业文化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方式,企业文化是通过共同准则等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思想政治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得到良好的展开。企业文化在建设中会充分考量企业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两者融合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时效性。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要对企业文化建设灵活、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和思路进行学习借鉴,改变传统老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创新形式将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效地创新,使其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融合。结束语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有效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稳健运行的保障,通过对企业员工三观的树立,使员工更加有效地开展企业活动;企业文化建设是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思想、模式和行为规范等,进行整合建设,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生产经营理念进行展示。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有机的融合,能够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7.实训基地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篇七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内容也应随之而丰富,一方面是要对校园传统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另一方面是要吸收新的营养,如一些优秀的企业文化精髓。从而顺应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加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人才。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产学研一条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有效途径。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国内近年来也有很多高校进行了一些尝试,通过与企业建立多种合作实体、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形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学校和企业进行零距离的对接,实现校企文化互融互动。但整体来看国内的校企合作还没能普及到学校的教学、管理环节中来,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的影响力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如下:(1)国内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欧美国家的校企合作途径广,实践性强。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学生有很多的机会去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实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教育模式。目前国内也注重校企合作,如建立产学研基地,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培养学生的过程之中,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但是这其中,教师兼职进入企业的一线生产或管理,对产学研模式的成功,尤其是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否非常关键。目前国内高校教师参与企业决策仍然是被视为教师的个人行为,众多的中小企业也没有意识要与高校进行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这样就造成国内的校企合作只停留在某些点上,而没有真正的将高校与企业融于一体。(2)国内高校、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还不够深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如学生人数多,实习基地少;任课老师缺乏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授课水平受限;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就业压力大,高校面临的社会压力也随之增大等等。同样企业也遇到了人力资源方面的难题,如新招聘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企业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成本来帮助其适应工作岗位;另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很难建立,难以建立起员工对企业的主人公意识,造成企业的员工流失率高,人力资源成本增加。
面对上面的困境,企业和高校应该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深入合作。企业不仅可以支持高校的科研发展,还可以多为高校学生多提供实习的机会;高校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大学生也能通过各种方式服务于企业的市场调查和产品宣传,参与企业的活动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起与企业的特殊情感,从关注、关心和自我实现的愿望中培育出主人翁意识。
基于上面的分析,如何有效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深入融合,笔者认为文化的融合很关键。
本文将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探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并形成长效机制的途径,从而帮助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
1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基础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两者的融合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对企业而言,学校为企业文化的扩散提供了平台,能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对学校来说,企业文化也能正确引导学生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等关系,为学生更快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出发点相似
高校办学的出发点是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企业的目标是生产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产品。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企业未来需求的员工,因此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是高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也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2 管理对象性质相同
高校和企业的管理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情感的社会人。因此管理者不能简单粗暴的进行管理,管理的出发点都应是放在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上。
1.3 着力点即精神文化相同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核心。高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要适度将企业的一些竞争意识和价值观念传输给学生,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更多的接触了解社会,便于学生毕业后能较快的转换角色。可以说,校园文化精神是企业文化精神的前奏,企业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延续。
2 实证研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湖南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如何有效融合,并形成长效机制一直是学校管理者思考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在近几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出真正适应企业需求的毕业生,更是各高校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早年学校的学科也是以理工科为主,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了覆盖八大学科门类的富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的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以踏实肯干、能吃苦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近年来,学校的发展速度加快,尤其是在硬件设施方面。但是软实力却没有随之跟上,尤其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一是与学校的发展有些脱节,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和建设机制;二是没有将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很好的继承并加以发扬,导致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制度建设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要求校园文化大方向上的常规化、制度化。国内外高水平大学都已经将校园文化作为制度和法律固定下来,并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和建设机制,这是省属本科院校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的。其二是细致深层次的校园文化管理和建设的制度化,它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做文章,而是落实到实际建设中去,这种制度是经由反复的校园文化活动沉积下来的成功经验总结。如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忽视制度化的这两个方向,结果只能导致学校的主要工作都停留在各种以“丰富学生课余活动,提高学生能力”为借口的文化活动中,高校精神也不是通过反映学校水平的教学科研和有益的对外联系体现出来,而是通过各种无序的感官愉悦和组织便捷的活动表现,最终只能是本末倒置。只有通过教学科研、文化活动、环境优化、后勤管理、社会服务等整合后的制度化的校园文化机制才能营造以先进文化引导的,高层次、高品位的,具有求知、思辨、智能特征的校园文化。
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学校也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如构建产学研基地,与企业合作办学等。学校2005—2006年与三一重工集团合作办“三一班”等,通过双方的沟通,从学校大三学生中挑选部分符合企业要求且愿意加入该班的学生,对这些学生的教学计划进行部分调整,将企业员工培训的部分内容也加入到课程之中,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实训岗位。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对企业来说将人力资源的培训也提前在学校进行了,一方面节约了企业的成本,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这样的合作终因双方没能形成长期的人才培养机制,导致后续的工作没能跟进。因此校企合作应该是高校和企业双方都为之努力的方向,高校的教育观念需要进行改革,企业也应与高校努力捆绑,尤其是在文化融合方面寻找到突破口,将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共同需求很好的结合起来。
摘要:针对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高校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缺乏了解的问题,分析目前国内校企合作的现状,对大学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对比;并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以及形成长效机制的新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李亚卿.校企联合促进高教改革的诉求目标及实现途径[J].工学理论与实践,2001,(12):80-82.
[2]付在汉,丁彦.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5-16.
[3]吴清华,李小好.李婕.企业文化融入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0,(9):121-123.
8.实训基地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篇八
摘要:一部高校发展史就是一部高校文化的发展史,高校发展的历史轨迹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并以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实训基地,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处处反映了西南交通大学这所百年老校所经历的岁月沧桑,构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特有的实践文化内涵。细细梳理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凝练和发掘西南交通大学的文化内涵,也有利于激励新一代中心人为西南交通大学的跨世纪腾飞续写新的篇章。
关键词:高校实训基地;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3011306
一、引言
一部高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高校文化的发展史,高校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部分都会以文化的方式反映和体现,即高校发展的历史轨迹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高校文化不仅是高校发展的文化呈现,也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等的提炼和升华,反过来又助力和推动高校向深层次发展。
高校实践育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不仅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1]。为此,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组织领导和统筹实施作了明确[2]。为了有效实施这项工作,《意见》中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因为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现代工业技术人才的核心平台。
高校实训基地不仅承载着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任务,推动高校工作的全面发展;同时,它也承载着高校文化建设的重任。而且,高校实训基地自身发展就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实训基地建设与高校的发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它的发展,见证着高校发展的辉煌,也积淀着高校历代建设者的教训和经验,书写了高校发展的文化篇章。它传承着大学文化,推动着高校发展。梳理高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历史,能够凝练和总结大学核心文化,凝聚大学发展的核心共识,并引领学校未来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发展历史的梳理,进一步揭示高校实训基地对西南交通大学这所百年老校的发展辉煌的见证和对西南交通大学“果毅力行,精勤求学,忠恕任事,敦笃励志”[3]核心文化的传承。
二、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历史发展回顾
西南交通大学初创于山海关,辉煌于唐山,蓄势于峨嵋,发展壮大于成都[4~7]。伴随着学校一百一十九年的发展历程,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实训基地,也历经了多个建设发展阶段。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前身是学校实习工厂,作为学校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既见证了学校百年发展的历史,又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对外交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中心与学校的发展荣辱与共,为百年老校的发展书写了工程实践教育厚重的历史篇章。
(一)山海关初创时期:实习工厂的雏形
西南交通大学始建于1896年,取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参见图1)。学校从创立的早期开始,就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与欧美工科大学相类似,教学方式比较灵活,既注重基础理论,又重视联系实际。在山海关建校初期,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虽然学堂的建筑面积不大,房舍也不算多,但还是把正堂外的西小院用来放置发动机、抽水机、车床、钻床和一些电工、钳工、木工工具以及一些收发电报的设备等,作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场所,那时学堂里已经具备了实习工厂的雏形。
(二)唐山时期:历经动荡并颇具规模的校办工厂
1905年,学校迁址唐山。1910年,学校正式建立了实习工厂(参见图2)。期间,学校为工厂先后添置了许多当时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据英国《工程师报》调查员报道,1911年前后,学校教学实验设备之精良,图书资料之丰富,不仅排名于全国高等学校之前列,而且也不逊于当时的香港大学。学校从而被誉为当时全国四大实业学府之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学校被日军占领,被迫多次迁徙,万里流亡,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学校原有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几乎损失殆尽,期间学生的金工实习中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步入了建设新唐院时期。随着学校恢复和重建步伐的开始,实习工厂也进入恢复和重建期。学校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安排机械系筹建者之一的机械工程专家刘钟华教授负责组建实习工厂(图3),并将当时教育部调拨的美国制造的CINCINNATI万能卧式铣床、
LANDIS外圆磨床、W.B.KNIGHT坐标镗床、14″重型工具车床和发电机各一台,还有一台日本战后赔偿的WAKAYAMA卧式铣床划给实习工厂(5台不同的设备可以组建一个自供电的小型加工车间)。1950年,铁道部拨款支持学校的建设发展,实习工厂落成。1954年至1958年期间,学校每年都拨款实习工厂添置实习设备。至此,金工实习已初具规模,实习科目有车、铣、刨、磨、钳、铸、锻、焊等,实习师傅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38人,实习车间有机工、钳工、铸造、锻造、焊接5个。那时学校一年级的学生有6周教学实习,铸、锻、焊、车、钳、机各一周,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保证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学科发展(图4)。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实习工厂逐步发展成为能容纳数百名学生实习、能自制机床和机械设备的颇具规模的校办工厂。
(三)峨眉时期:曲折中发展的学校机械厂
1971年,实习工厂随学校惜别唐山,千里搬迁,来到峨眉,并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厂”(图5),当时所有的仪器设备全部装箱托运,并有22名职工来到峨眉,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搬运来的设备重新安装调试,指导教师很快投入实习。endprint
1975年至1987年间,为了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几乎每年都拨款给机械厂购置实习设备(如SKJX-2-3箱式电阻炉、SKJX-2-3箱式电阻炉、C630普通车床、G72弓锯床、Y3180H滚齿机、T68镗床、Y54A插齿机、单臂刨床等一大批设备)。期间,机械厂高度重视教职工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提高,并多次开展技工技术等级应知应会的考核,制定技工技术考核实施细则及各项规定,多篇论文在西南金工研究会年会上交流,受到同行们的高度重视和较高评价,机械厂在技工技术考核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工厂的前列。1985年,机械厂在铁路高校“金工实习示范表演”和“车工技术比赛”活动中,荣获“车工比赛”第一名,示范表演获得各院校专家代表的一致好评。
(四)成都时期:成就辉煌的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
1995年,机械厂随迁到成都,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简称“工业中心”)(图6),工业中心按照集教学、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模式,高起点、高档次、高水平地建设,成为大学生进行综合工程实践训练、创新设计与制作的校内基础实践教学基地。工业中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设备投入一千余万元。
工业中心作为西南交通大学整个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一层次,承担着基础制造工程实践教学的全部任务,中心的成立,真正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为真实的现代制造企业氛围,也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了解现代制造工程的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市场营销等基本工作环节,了解了现代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通过这些真实的工程背景教育和培训,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并激发了他们对后续课程的求知感和认同感。另外,工业中心还通过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为教学和科研提供资金保障。
2000年,本科教学评估,学校投入工业中心700万元用于硬件建设。当时工业中心拥有一批供学生进行机械制造工程实践、创新设计和制作的专业设施与设备。各种型号的车床、铣床、刨床、钻床、镗床、磨床、制齿机床等在内的近百台各种普通机床全部用于学生的基本金属材料切削加工工艺实习;橡胶硫化压力机和电脑注塑机用于学生进行基本非金属材料成型工艺实习;二十余台先进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及立式加工中心等机床用于学生进行数控与特种加工工艺的实习(或演示);数十台完善配套的熔炼炉、型砂制造设备、压铸机、空气锤、各种焊割机及热处理炉用于学生进行金属材料成形及热处理工艺实习;数十台高档微机、绘图仪,配套的初级CAD软件及高档CAD/CAE/CAM软件及与CPS系列快速成型机和数控机床联成的局域网,则不仅让学生认识了机-电-信息集成型的现代制造技术,而且可以综合训练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学生可以运用CAD在局域网上进行创新设计,运用CAM进行制作;C6134、台钻及一些产品专供学生进行拆装实验,让学生对机械产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007年,本科教学评估,学校投入工业中心600万元用于硬件及环境建设。工业中心进一步对工程训练教学体系进行深化改革,大力推进新一轮教学体系建设,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和不同兴趣,将教学课程体系层次化、模块化。
2014年,学校在犀浦校区建立了新的工业中心,其建筑面积达12204平方米(图7)。工业中心全体教职工以犀浦校区工业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大实践教学设备更新力度,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培养、全员实训等工作,逐步形成西南交通大学工业中心的特色,力争在国内高校领先,无愧于西南交通大学在国内的发展地位,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三、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对西南交通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大学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一般而言,它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主要是指校园的自然人文环境;二是行为层面,主要指师生的生活方式和各种类型的活动;三是制度层面,主要是指校纪校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四是精神层面,主要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等。而在这四个层面中,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是基础,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是我们通过文化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核心内涵[8]。
一部高校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高校文化发展史。高校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部分都会打上文化的烙印。实训基地作为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融入到高校整体发展当中。从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它不仅构成了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以自身发展特色不断重构并丰富整个高校文化的内涵。
从文化的物质层面看,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从山海关时期北洋铁路官学堂的实习工厂雏形,到唐山时期的校办工厂——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再到峨嵋时期的校办机械厂,最后到成都时期的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从仅有的几台机电设备和草舍,到包括机、钳、锻、铸、焊等工种的实习基地,再到集教学、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高起点、高档次、高水平的建设,成为大学生进行综合工程实践训练、创新设计与制作的校内基础实践教学基地,诉说了西南交通大学所经历的沧桑和辉煌,反映了西南交通大学办学物质环境的变迁,造就了西南交通大学特有的物质文化特色与内涵。
从行为和制度层面看,从刘钟华教授[9]、陈应星教授,到方金满书记、费从荣主任,再到张永奎技师、李国华高工等众多的实习师傅及指导教师,他们构成了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人的优秀群体,实训基地虽历经沧桑和磨难,但他们矢志不渝,前赴后继,一代代传承着西南交通大学的创业精神。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人严格遵循学校“严谨治学,刻苦钻研,艰苦朴素,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二十字教风和学风,坚持“工程基础实训,科研实践创新”的教学定位,牢固树立了“树立制度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实现人人动手、追求过程细节;强化自我管理、鼓励自主创新”的教学理念,成就了“加强工程素质教育,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个性发展”的金工实习特色,形成了四大类八模块的现代工业技术培养实践教学体系[10](参见图8),也形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独特的实践教育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endprint
从精神层面看,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的发展,完全融于西南交通大学的历史发展之中,处处体现着西南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大学理念和“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大学奋斗精神(“竢”就是等待的意思;“实”则有三层意思,即果实、坚实、诚实和实事求是;“扬”有飞扬,传播之意;“华”有中华简称、华丽、美丽等意。四个字组合在一起,有等待果实成熟,即寓意培养出人才,同时使人才更加务实、诚实,从而扬我中华,振兴中华,复兴中华。“扬华”也有扬弃浮华、追求一种务实的、不尚虚华之意。 )。“自强不息”是学校在长期的颠沛流离的办学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该词语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意为,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不分昼夜、永恒运动的,所以“天”是“刚健”的,人应效法天,积极进取,永不停息。对交大来说,其中有四层意思:永不停息、知难而上、完善自我和艰苦奋斗。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包含有四种内涵:首先是“爱国至上、振兴中华”;其次是“严谨严格、求真务实”;再次是“爱校如家、敬业奉献”;最后是“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这一大学精神在学校实训基地——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百年巨变中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而贯彻这一精神,不仅是当今中心人的理想追求,也是西南交通大学全体师生的跨世纪腾飞的理想追求。而踏上现代发展之路的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也必将续写百年老校新的文化篇章[11]。
四、结语
一个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大学的文化史。大学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部分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并以文化的形式来呈现。高校文化不仅是高校发展的文化呈现,也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等的提炼和升华,反过来又引领和推动高校向深层次发展。
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逾百年的发展历程,印证和反映了西南交通大学这所百年老校所经历的岁月沧桑。从物质层面来看,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从建校之初简单的实习设备和茅草陋舍,发展到今天各种实习设施齐备、实习环境优雅、实习条件优越的现代化工业技术培训中心,构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特有的物质文化内涵;而中心人一代代虽历经沧桑而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以及特有的实践教学定位、实践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包括所铸就的独特金工实习特点等都形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特有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内涵;而基地人多年所遵循的“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大学理念和“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大学奋斗精神正是西南交通大学精神文化的提炼。由此,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西南交通大学的实践教育史,也是一部西南交通大学的文化发展史。细细梳理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凝练和发掘西南交通大学的文化内涵,也有利于激励新一代中心人为西南交通大学的跨世纪腾飞续写新的篇章,也为实现《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中所提的奋斗目标而谱写新的文化辉煌。
参考文献:
[1] 吴湘锋,陈娜,鲁云花. 高校实践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7):44-45.
[2] 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12-01-10)[2015-01-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xxgk_142870.html.
[3]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精神传统[DB/OL].[2015-01-29]. http://xsg.swjtu.edu.cn/ShowInfo-44-2-1.shtml.
[4] 张永奎.工业中心[Z].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工业中心元老张永奎口述历史录音,2013.
[5]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唐院春秋[EB/OL].[2015-01-29]. http://tangyuanchunqiu.blog.163.com/.
[6]搜狐百科.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沿革[DB/OL].[2015-01-29]. http://baike.soso.com/h106696.htm?sp=l38464178.
[7]王元良. 回顾历史,再谈西南交大的机械[DB/OL].http://bbs.netbig.com/thread-2544038-1-1.html.
[8]刘剑利.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意义[EB/OL].[2015-01-29]. http://wenku.baidu.com/view/81989469a45177232f60a2b1.html.
[9] 百度百科. 刘钟华[EB/OL].[2015-01-29].http://baike.baidu.com/view/3154386.htm.
[10]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2000年及2007年本科教学评估资料[Z].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2007.
9.实训基地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篇九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合资公司就是跨国文化公司。合资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着跨国经营的成败。
[关键词]:文化差异
跨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融合
合资企业不仅是中国利用外国资金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重要渠道。但由于中外合作双方来自不同环境、文化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管理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正确认识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努力搞好不同文化的融合,消除管理冲突,对促进合资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中美企业文化差异的认识
(一)中美企业文化特点比较及形成的背景
1、中国企业文化政治色彩浓厚。中国企业文化是一种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具有明显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征的企业文化。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所以,企业文化中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含有大量的政治内容,并受到政府机关的控制和干预,从而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这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的结果,政企不分,政府成为企业的主管,企业财产属国家所有,企业人员属国家编制,企业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经营目标以及具体的经管计划都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干预。虽然现在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企业逐步走上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轨道,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政治色彩并没有受到削弱,员工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企业员工一般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体谅国家的难处,献身自己的工作岗位,忘我工作。
美国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最终目标。美国是资本主义制度,美国文化传统向来推崇“成就和实用主义”,所以,总是以实实在在的“经济成就”和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来衡量个人或企业的价值,崇拜金钱,认为赚钱就是英雄。“利润最大化”就是美国大多数企业追求的目标,尽管许多企业非常关心自己的员工,关心社会发展,认为赚取利润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手段,但实质上是在掩盖赚钱的动机,以“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并赚取利润为目的。
2、中国企业文化重伦理道德。由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一种“重义轻利”的思想,将“利”与“义”对立起来,重“人伦”和重价值理性的价值观念。因此,无论是干部的考察任命,还是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衡量判断,乃至于企业决策及其行为的选择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往往都不是以客观经济效果作为评判依据,而是以伦理道德标准作为衡量的基本价值标准,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注重伦理道德的企业文化特征。所以,中国企业员工集体主义意识浓,每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有意义,在企业里员工把企业当作一个大家庭,不同程度上对企业有一定的依附感和归宿感。
美国企业文化则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无论是整个企业还是其中的每个成员,一般都不会满足于目前的现状,崇尚不断进取和发展,崇尚学习和自我改进,崇尚高效率,强调“新、快、变”,相信明天会更好,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与美国社会特别推崇的“成就、效率、进步”的价值观分不开的,追求卓越是美国企业文化的核心特征,是促使美国企业走向成功的主要动力。
3、中国企业重以人为中心。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由于几千年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义,价值取向是“忠、孝、节、义”,把它作为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其准则是以仁义最大化,用以调整人际关系。一方面使人与人之间能够保持“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人际关系格局,起到维持社会和企业稳定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今天建立起“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美国企业强调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和崇尚竞争冒险的个人主义。美国企业家以及普通员工都信奉“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的行为准则,认为独立自主比依赖他人更可靠,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个人权利也是不容侵犯的。一切价值、权利和义务都来自于“独一无二”的个人。因此,时时处处强调自信、自尊、自我实现、突出自我和自我奋斗,企业也为每位员工提供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机遇,鼓励个人奋斗、冒险和创新,表现出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故美国的市场经济也被称为个人资本主义,强调个人价值,强调消费者经济学。
4、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个性不鲜明。我国长期以来在实行计划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加上企业与政府之间所形成传统“依附”关系尚未彻底解除,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缺乏独立自主的经营权,难有能按自己行业特点和性质构建起来的企业文化,也就很难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因而大多是形式和内容几乎一样的企业文化。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同时又在文化上易于包容其他文化的国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非常强调规章制度和契约的约束作用,企业的组织机构既严密稳定但又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规章制度相当完备,特别重视经营的战略目标和外在控制手段,推崇“硬管理”。在美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由一系列完备的规章制度和契约来维系和调节的,实行“责、权、利”统一的人员聘任制,分工明确,对事不对人,因此,工作效率高。
(二)、中美企业文化差异的分析
1、企业追求的目标不一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主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企业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广大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企业文化要能够很好地吸引和激励全体员工积极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参与企业管理,体现整体性。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的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它能形成企业的合力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符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善企业生产经营,实现利润,从而取得企业经济的发展。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它的企业一则把财务目标作为企业最高目标,也就是把获得最大利润和扩大投资回报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般。在他们看来,办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利润多就意味着管理成功。美国企业管理者重视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精通的是策略、规划、模式和计量理论。
2、企业管理的中心不同。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强调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认为人既是企业的主体,同时又是企业的客体。因此,把人视为企业的“协作人”,注重培养员工的集体意识、依附感和归属感。同时,又把人作为“社会人”来看待,认为人并非单纯地满足金钱的收入与生理的欲望,他们更有社会的、心理的各方面的要求。因此,关心、尊重他们,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各方面的要求,使他们为企业竭尽忠诚。美国企业在管理中,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他们只把人当作经营管理的客体,把人单纯地作为机械人、经济人来看待,认为金钱是刺激人们劳动的惟一动力,只要肯出大价钱,优秀的管理、技术以及对企业的忠诚都可以买来,忽视人的心理的社会需要,缺乏对员工感情和需要的了解,不善于对人进行精神激励,他们的管理者对下属的第一句话是:今天你为我干了什么。
3、员工对公司的态度不同。在中国企业中,管理者要求企业员工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为了这个大家庭的兴旺发达,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使之与企业成为一个祸福同享、荣辱与共的生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员工对企业具有较强的归属感。美国企业的员工对所属公司一般没有什么归属感,员工与公司的关系往往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而变化,哪里能赚钱、哪里能得到提升重用就往哪里奔,不愿长久地停留在一个企业,对企业没有依附感。大量人员流动带来培训成本升高,促使人们追求迅速提升而忘掉公司目标,人际沟通困难,缺乏合作。员工与企业关系淡漠,只是一种雇工与雇主的关系,彼此缺乏信任感,即使每个人都很出色,但要让大家深刻领会企业宗旨,分担企业风险,为企业献身就成为不可能的了。
4、经营决策方式不同。中国企业实行的是集体决策,注重集团内部的协调,在决策方法上往往强调集体讨论,按自下而上的程序进行,重视广泛听取和探讨下属人员的各种意见,力求在公司人员中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取得一个统一的看法。美国企业实行的是个人决策,在一些重大经营问题上由最高领导拍板决策,不需要同下属讨论研究。在美国,人们信奉的是决策权必须高度集中和专断,他们认为大工业生产需要高度集中的统一指挥,决策是一种权力,不能分散,只有最上层的管理者才有权决策等。美国的这种个人决策特点是决策快,责任明确,但是,贯彻中的协调难度大,遇到的阻力大。
5、企业内部的组织原则不同。中国企业一般组织机构管理层次的划分,在权力和责任的划分上不明确,讲究集体决策,组织负责,个人职责不明确,这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把自己视为企业的共同体,企业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强调相互间的联系协调,发挥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员工的一专多能。美国企业强调机构层次分明,职责明确,各行其职。企业依靠各级机构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和控制,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和协调。在美国一些大的公司为了加强对公司的控制,一般都设有一些特别行动小组的机构,这些小组遍及整个公司,一发现问题或者怀疑有什么问题,就派小组去处理。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权责应该更明晰并应该趋于一致,企业应该转化观念,明确组织目标,完善监督机构,以更现代和严谨的组织结构和要求去配合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6、领导风格不同。在中国,企业的领导风格基本上是协商型,注意同下属和员工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领导同公司融为一体,不突出个人的地位和作用,注意倾听下属意见,想方设法增加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接触。美国企业的领导风格基本上是一种命令型。美国企业信奉的是领导必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拥有处置一切的权力,习惯于用军队的指挥方式来管理企业,善于发号施令,下属要唯命是从,不得违背。
(三)、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
1、物质文化的差异:物质作为一种实物形态,在合资企业中为中外双方所共有,是企业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础。建设合乎企业自身文化特色的企业物质外壳是合资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中方引进美方甚至世界各地对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现代化大生产管理方式后,必须面对大量较低水平的手工劳动操作,并受到较为落后的基础配套设施所限制。要适应其高技术、大规模生产的工作环境,就需要一定的心理和文化适应期,也需要一段为时不短的建设与完善期。
2、行为文化的差异:外方企业通常采用其组织机构设置,实行层级管理,强调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同时也要求为配合生产采用了适用于自身的部分配套规章制度。但是,这样的规章制度必然还有较多地方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或是仍处于适应调节期间。美方人员在许多情况下会采取强制的方式要求中方人员贯彻实施其管理模式,这往往使中方被管理者对规章制度产生逆反心理,并在管理的空隙中尽可能地应用中国的管理方式,使制度化管理难以贯彻实施。即会出现先进规章制度造成低效管理的尴尬局面,这是双方对对方管理方式和制度没有能具体了解且适应期较短所造成的。
3、精神文化的差异:企业精神是合资企业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合资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合资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结合体。若在合资初期中美双方的高层管理人员只重视生产与经营状况,而忽视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塑造,没有意识到共同价值观的塑造可以减缓文化冲突,没能提炼出比较符合合资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企业精神,这就会使中美方不能齐心协力、统一行动。加之双方欠缺协调,就会导致许多决策出现分歧,状况再恶化,从而导致更大的问题出现。
二、中美企业文化融合问题试讨论。
在几百年来企业文化融合的不断摸索和建设过程中,据研究表明,企业现有的几种文化共存形式为:
一是统领,所谓统领是指组织内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而扮演统治者的角色,组织内的决策及行为均受这种文化支配,而其他文化则被压制。该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在短时期内形成一种“统一”的组织文化,但其缺点是不利于博采众长,而且其他文化因遭到压抑而极易使其成员产生强烈的反感,最终加剧冲突。二是折衷。所谓折衷是指不同文化间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做到求同存异,以实现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但这种表面和谐与稳定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危机,只有当彼此之间文化差异很小时,才适应采用此法。三是融合。所谓融合是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理解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一种你我合一的全新的组织文化,这种统一的文化不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且极具“合金”优势。
根据我国企业文化特点及分析差异可知道,双方的文化差异很大,所以在中美企业文化共存的三种形式中,最适用的就是融合。
(二)文化融合的方法及步骤
1、跨文化管理
中美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更要注重决策目标、共同价值观等深层次文化因素的沟通与融合。中国的合资企业需要跨文化管理。一方面,建立在中国境内的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必然要受到中国大环境的制约,它不但要遵守中国的有关法规、制度,而且其组织管理体制必须与中国的文化相适应;另一方面,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具有双向性,其员工多来自中国本土,对来自国外的跨国公司的管理方式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中外双方的沟通可能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不同管理方式的融合也是长期的。但是,东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及融合将促使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走向多元化和全球化。(1)客观的识别、比较不同文化差异
由于中美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互相接受必须建立在互相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文化冲突又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所以必须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识别。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从客观的角度去认识,多角度理解,详细区分不同文化差异的成因、表现及可能导致的问题。管理者要正确的识别和区分中美文化差异、合作方企业文化差异,分析并描述现有的企业文化。比较双方文化的异同点,这样,就可以区分出沟通协调中发生的文化障碍、文化差异及其他问题,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管理及针对性的措施的实施。
(2)加强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的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传统的适应和反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①对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②文化的敏感性培训;③文化的适应性训练;④语言学习;⑤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⑥合作关系建立等。这种培训的目的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①减轻驻外经理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环境并发挥正常作用;②促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作法的理解;③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④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⑤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的聚力。不仅如此,跨文化培训与其他培训一样,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留住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这是因为公司花钱或提供培训,不仅是对业绩出色的员工的激励,而且也显示了公司对员工长期发展的诚意。搞好跨文化培训有赖于一批高素质的跨文化管理人员,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选择那些在多元化环境中经受过锻炼及能掌握对方语言的人员。
(3)建立共同经营观及公司文化
建立共同的经营观和公司文化。通过识别文化差异和进行跨文化培训,公司员工提高了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发展的原则要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这一点至关重要,它有利于减少文化冲突,使得每个员工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也使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结合更为紧密,同时又能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增强跨国公司的文化变迁能力。公司文化建设管理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依靠制度来保障文化的推行。在企业文化被导人后,仅仅通过软性的宣传和培训不可能使所有的员上都心甘情愿地接受它,还必须依靠灵活而有效的制度来巩固和维护它。特别是当中国的社会监控体系还没有完善的时候,让员工健康地成长十分重要。
2、推行本土化管理
企业合资后,应推行跨文化的本土化管理。本土化、当地化是合资企业文化核心,融入本土化管理以消除文化差异是跨国经营的重要保证。了解并承认合作方优势所在,充分利用联盟的各方优势资源,更注重运用本地人才,尽可能地让经营与管理融入本土文化之中。美方应多与国内的同行合作交流,与合作方多沟通,提取合作对方原有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先进之处,相信在这一系列合作中,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企业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跨国合作的势头生气勃勃、蒸蒸日上。合资公司的本土化策略包括:①生产本土化;②经营方式的本土化;③管理制度的本土化;④管理人员的本土化;⑤研发本土化。
3、强调和谐的合作关系
企业合资后,必须建立“结盟取胜、双赢模式”的发展战略,所以应强调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企业文化也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这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员工素质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融合,就会出现“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现象。所以,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因此,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二是要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三是加强公司内部文化交流,企业内的多方员工能在融洽的人际环境中工作生活。
4、共建学习型团队和文化 企业合资后,要着手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即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要学习,而且要变个人学习为企业团队学习,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们已进入了信息爆炸、知识更新速率不断加快的时代,所以21实际已成为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和强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世纪,人的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其管理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学者在著作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潜能及智慧的开发”。可见,学习对组织和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因此,企业只有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才能适应科技、信息社会更加迅速发展的时代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立足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可通过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各项培训活动来提高团队学习能力、强化员工素质。
5、提炼出新的企业精神
熔铸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经营等观念形态,提炼出富有特色的超越文化差异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总和的高度浓缩、升华和集中反映。在国际管理学界广泛的一种说法是:企业员工的知识再多也不如他们的智力作用大,智力再好也不如员工素质起作用,而素质再好又不如员工的觉悟作用大。企业精神实质上是一种能够充分激发员工觉悟和能量的有力武器。企业合作体制、结构的变化,要求企业文化战略也要适应这个变化。为此合资企业必须积极的思考和实践。抛弃一方统领一方的观念,尽快融合双方的差异,找出共同点。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发展、建设彰显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就是企业灵魂,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间最高层次的竞争,企业惟有具备雄厚的企业文化力量,才会在21世纪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企业逐步走向世界,各国企业也在走向我们。由于文化差异,企业在共同合作和经营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冲突,但是出于中外企业双方共同利益的需要,中外企业文化会出现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合金”文化。
参考文献:
1、樊文富 中美企业文化差异分析及两国企业合资后对文化融合的探讨《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4年第1期
2、周钟 合资企业的文化整合《国际市场》 2001年第6期
【实训基地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推荐阅读:
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10-03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结08-01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作座谈会议纪要08-04
企业文化融合度06-14
烟草企业重组中的企业文化融合07-04
融合电力企业文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10-29
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07-12
文化旅游融合09-12
浅论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关系07-05
企业文化与企业成长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