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法制教育有感

2024-09-18

听法制教育有感(共16篇)

1.听法制教育有感 篇一

一.抓住诗眼———感悟情

《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 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 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 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 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教学中, 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师抓住“密密缝”这个重点词,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牵挂, 同时教师结合讲解当地的风俗———密密缝可以保佑远行的人平安早回, 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意恐迟迟归”, 让学生体会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几乎每位教师都引导学生体会“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所蕴含的比喻意, 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博大, 做儿女的无法报答, 从而体会出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对母爱的由衷的赞美。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对母爱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仅仅通过理解重点诗句, 还不能真入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 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结合写作背景

诗必有感而发, 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 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孟郊一生颠沛流离, 他每一次外出求学、应举和漫游时, 母亲总是遵照当地的习俗细针密线地缝, 盼望远行的儿子早早平安归来。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激荡着孟郊的心。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劝慰之中, 孟郊第三次应考, 终于考中进士, 并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 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 诗人就任后, 立即接来老母亲奉养。可是他觉得, 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 是无法报答的。因此, 他深情地写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密密缝”所蕴含的感情时, 出示了《游子慈母长相忆》, 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图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 再现了诗的情境, 教学时, 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们母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所言所思所为, 有的教师还满含深情地在优美的音乐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用心体会, 明白这件衣裳是用母爱编织的, 这是一件爱的衣裳, 她的每一针每一线, 缝进了多少牵挂与嘱托, 关心与担忧, 它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呀。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 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鼓励与帮助, 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有的教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交流母亲对自己的关心, 情真意切;有的教师甚至把对母亲的感激也写成了诗, 读给学生听……使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 内心深处受到触动, 从而体会到无论我们多大, 无论我们走多远, 都走不出母亲关怀的目光, 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反复吟咏———体味情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 通过诵读, 在头脑中想像, 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道理就在于此。

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古诗的诵读: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细读时读出诗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品读时读出诗的意境, 读出诗的情感。个人读、师生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 使学生诗我两忘, 达到情景交融、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倾诉情

2.听高三试卷讲评课有感 篇二

一、针对性强,突出重点

授课教师着重讲解单选,阅读和写作。首先以单选为例,老师在课件上显示出错误率较高的题号和得分较高的学生名字,称为“解题之星”。老师先讲解这些题,然后由学生提问,简单的题由“解题之星”的学生来回答,老师在旁做适当的补充。这种方法效率高,课堂气氛好,学生也愿意积极地去思考问题。

以作文为例,在分析时,老师先带领学生审题,然后指出文章的体裁,结构,人称和时态,并给出范文。最后列出学生在考试中出的错,这一点我认为很好,需要老师花些时间去收集素材。让学生对自己的病句进行改错练习,提醒他们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如:1. When I was a child, I looked forward to be a adult.

2. I was a little girl and Im eager to grow up.

3. …to buy something what I want.

4. But now I realize that become an adult not only means we can do the things we want but also the responsibility we have.

5. Not only should we response for us, but also for others.

6. I thought it an honor to be an adult, which b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our life.

应改为:

1. When I was a child, I looked forward to being a adult.

2. I was a little girl and I was eager to grow up.

3. …to buy something that I want.

4. But now I realize that becoming an adult does not only mean we can do the things we want but also the responsibility we have.

5. Not only should we be responsible for us, but also for others.

6. I thought it an honor to be an adult, which wa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our life.

最后,要求学生将错题写在错题集上,便于今后复习。

二、注重总结,适度加深

以阅读为例,授课教师通过讲解典型错题归纳出几种题型,如事实细节题(detailed questions),推理判断(implied meaning ),主旨大意题(main ideas),词义猜测题(words in the context),然后结合已有的阅读素材进行分析,如:事实细节题(detailed questions):定位涉及的事实,认真参照语段提供的语境和信息去解析、理解。这类题属于记忆性问题(答案在文章中现成的)事实询问主要以what, who, which, when, where, how, why等词引导的问句。

以单选21题为例: I was wondering which way to take ___the host turned up and showed us to his house.

A. as B. when C. while D. since

考查句型‘be doing ……when……就将同类短语进行了归纳,be about to do...when......= be on the point of doing...when...;be doing…when…;had done…when… 这部分就加深了对这一句型的理解。

另外30题考查了定语从句中“介词+关系代词”的知识点,就将高一讲的“介词+关系代词”的几种情况进行归纳复习。最后给出做题方法上的建议,对于应试有指导意义。争取做一套题有一套题的收获。“只有会思考的学生,才是成功的学生”。

三、强化练习

试卷讲评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再次理解和运用,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并不是在讲评课上进行大量的练习,而是进行选取有代表性的题,易错题,易混题。如As is known to us,…;It is known to us that……;It is known to us is that…就考查了同一个意思的不同的知识点。这就要求老师花时间去收集,精心制作简洁的课件。阅读讲评时也可以选取课外的题材进行训练,才检验几种题型的实际运用,实践出真知。

四、注意事项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认为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有些简单的题目可以略讲,直接对答案,当然这也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另外,我认为在阅读的讲解上不要花太多的时间,要充分利用课件将上课要提到的文字内容事先板书出来,还要在篇章的讲解前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文章,好回忆起大体内容,上课氛围也不会那么闷。但要真正体会到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需要多提供一些素材进行练习。最后,也是试卷分析课的通病,英语在课堂上使用的越来越少,在下课时成了中文授课,能有英文表述的尽量有英文。

以上是我听课后的感受,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试卷,不同难度的题型,和不同的学生,老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学,只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加强,试卷讲评才会高效率。

3.听感恩教育演讲有感 篇三

听了杨老师一场精彩的感恩教育演讲,感想颇多,采撷二三,愿与大家一起分享。其一,久违的泪水。杨老师感人至深的演讲让学生和家长都流下眼泪,我想这眼泪代表的是真挚的亲情,熟悉又那么陌生。在如今这个现实而又残酷的社会里,我们的家长们,承担着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扮演着各种真真假假的角色;我们的学生,背负着繁重的课业负担,承载着家长老师的殷切期望。我们神经因此或许已经麻木,匆忙的生活脚步,喋喋不休的攀比、埋怨与指责,让我们甚至忘却了这世间最珍贵的亲情。家长视学生为私人财产,长面子的手段;学生视家长为活期存折,自私的暴君。家长、学生斗智斗勇,貌似仇敌。功利主义让我们迷失了方向,忘却了亲情的本质乃是包容、无私与奉献。感谢这久违的眼泪,让大家深刻反思。

其二,家长必须学习成长。人非与生俱来就有做父母的经验,尤其是当前独生子女居多的时代。在家长指责孩子的同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是称职的父母?养不教,父之过。生而不养,不如不生。家长是否将教育孩子的重任过分依赖给了学校和老师,自己偷懒逃避责任。家长必须学习他人的经验,使自己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家长,用科学的办法教育孩子。而不能将孩子推给学校了事。

4.听法制报告会有感 篇四

此次法制报告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做优秀学生,做合格公民。

结束之后我回过头来想想朱老师的精彩演讲,感到受益匪浅。不禁感慨:我们青少年正是犯罪的高发季节,如果我们稍稍不注意就会误入歧途,身不由已。只有懂得了法律我们才知道怎样不触犯法律,做一个可爱的地球人。

老师向同学们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教育同学们明辨是非,提醒同学们在违法犯罪面前要进行自我防范:服从学校老师的管理;交友慎重;凡事考虑后果,克服一时冲动,不过分争强好胜;自尊、自立、自强,珍惜学习机会;珍爱生命,做到学法懂法,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我深知在学校的小范围之内连最起码的纪律遵守都做不到,何谈社会上的遵法,哪怕是犯一个小错误,都足以在一瞬间否认你!

我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己的所作所为将会不久的未来见证你所得到和拥有的,所有人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代价必定是你犯错时所必须付出的。

后悔这两个字写起来容易,但却是人生最难捱的痛苦。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警言应该时刻在我们的脑中闪现!

历史的长卷是由自己谱写的,不要让其沾上不光彩的污点,人生只有在光明的道路上才会绽放光彩!

篇二:听法制报告会有感

星期一下午,我校特地请来少年管教所人员,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法制教育课,我们可谓是受益匪浅。

一个个典型的实例,让我们了解到那些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少年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我想,造成他们现在的样子,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法律意识太差,总认为自己做的是小事,等到弄得不可收拾才反应过来。在这些实例中,有很多人只是一时冲动,为了解气,才范下了故意杀人罪,当初如果平下心来仔细想想,自己该不该做这些事,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

犯了罪,一关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是把一生都毁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而在人生的旅途中,青春则是最美丽的篇章,如果把这最美好的时间浪费在那幽暗而又阴森的且失去自由的屋子里,那一生将会有一道抹不去的阴影,陷入无底深渊,不能自拔。

青少年犯罪,不仅虚度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还会连累到自己的所有家人,因为他们把一切都交给了我们,就算是为了他们,我们也不能做出这种伤害他们的事。

所以,我们要预防犯罪。

首先要不断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并且要加强控制力,做事要沉着冷静,要分清自己该做的事和不该做的事,做一个合法的好公民。

平时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交友方面还要增强判断力,判断出该交的朋友和不该交的朋友,从而更好的发展自我。

不过我想,那些青少年罪犯或许是一时疏忽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如果身旁有这样的人,我们也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我们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从而给他找回自信。

篇三:听法制报告会有感

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而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如何抉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因而选错了道路,让自己后悔一生,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因此,为了增强我们青少年的学法、普法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学校举行了“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为我们作报告的是我校法制教育副校长纪荣利老师。本次报告会的主题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及时雨,它让我们清醒地看到自身的不足。很多案例的发生让我们为那些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大为惋惜,在惋惜之余,我们也认识到他们是法律无知者,在法律面前没有“敬畏”之心,只因一时冲动而铸成大错。

纪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案例:某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王某,利用网络传播犯罪方法,从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王某仅仅是一个在校学生,一个未成年人,却犯了罪。是什么原因让青少年犯罪的呢?纪老师给我们总结了一下,主要是因为不听家长、老师的教诲,法律意识淡薄,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较弱,以至于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偷盗、吸毒、贩毒等,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知道了那些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少年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我想,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总认为自己做的是小事,等酿成大错时后悔已经晚了。在这些案例中,有很多人是因为一时冲动才犯了罪。

犯了罪,一关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更有甚者把自己的一生都毁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在人生的旅途中,青春是最美丽的篇章。如果这最美好的时间在那失去自由的地方度过,会对自己的人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青少年犯罪,不仅毁了自己,而且会“连累”到自己的家人。家人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这样做,岂不是辜负了他们?就算是为了家人,我们也不能做出这种“荒唐事”来。所以,我们要预防违法犯罪。

预防违法犯罪,首先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守法。我们青少年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次,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增强控制力,做事要沉着冷静,要分清自己该做的事和不该做的事。第三,在交友方面,更要增强判断力,谨慎交友,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

5.听法制报告会有感 篇五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孩子呢

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上课用心回答问题,不贪玩,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团结同学,尊敬老师,遵守纪律,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其次,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早睡早起,按时作息;写字的时候必须要认真、工整;读书的时候,声音必须要洪亮。在家里还要学会预习功课,学过的知识要去复习。

第三,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不乱花零钱,不和同学攀比,要向好的同学学习;在家还要帮爸爸妈妈干家务,做个懂事的好孩子。

第四,要尊敬老人。乘坐公共汽车时,要主动给老人让座;到爷爷奶奶家的时候,有好吃的东西先给爷爷奶奶吃。

第五,要做个礼貌守纪的人。穿着朴素大方,说礼貌语言,不能打骂别人。要诚实,说话要算话,借东西要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情必须要做到。

另外,此刻有很多同学喜欢玩电脑,可千万不能沉迷于游戏,它可对我们的学习影响很大哦!必须要学会科学上网,让电脑成为我们的学习的小助手。

另外呀,我们还要好好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我们学习的基础;当然不仅仅身体要健康,思想也要健康,要学会辨别好坏是非,遇到困惑时,要及时向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6.听法制教育有感 篇六

《家园》,依然秉持着刘欢音乐中风格的大气与浓烈感情,但其中的流行元素却感受的十分清晰,可以说,眼下对于音乐的言说十分纷杂,连刘欢这样的老板级的音乐人,也不免受到流行元素的影响,采用原自国外流行音乐的说唱形式,但同时,十分具有中国特色。我们常听到的rap是这样的,打击乐作为节奏的背景铺垫,人声的rap挂在上面,然而在这首《家园》中,作曲家运用民歌《摇篮曲》铺垫,摇篮曲属于中国音乐调式体系范围,怎样将其与这首非常具有西方音乐特征的歌曲结和在一起,听起来是费了一番功夫,作曲家也颇具匠心,rap是不具有音高的,只具备节奏律动,不会干扰民歌声部,含有多声部思维的意识,我想这正是当代作曲家一直在追求的“中西合璧”吧。

作曲家如何将民族音素插入到音乐创作中,使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常常出现的情况是这样的,采用民族乐器,例如,琵琶,二胡,或者采用民族唱法,例如,用京剧唱腔,,戏曲唱腔。这首乐曲就是采用后者,东北民歌《摇篮曲》质朴,纯真,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就像回到了童年一般,正能够体现出《家园》这个主题,意义悠远。

乐曲开始,由弦乐与钢琴以一种宽广的姿态引入,并且弦乐声部渐发展为高低声部两个线条,给人宽广,博大的情绪渲染,后打击乐色彩乐器进入,音色层次拉宽,再渐退,使得刘欢演唱者人声的出现十分具有对比,立刻显示出人声的温暖与凝聚力,伴奏声部的钢琴与吉他干净清澈,无杂质,更烘托出男性声音包容,温暖,丰满,宽厚的魅力,对内心情感的召唤,也就只有男声才能将这其中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了。同时,这里运用男生音色也为与之后插入的民歌对比,众所周知,中国的民歌向来是由女性来演唱,以表现民歌的甜美婉约,当然也有例外之作,像陕北民歌信天游,就是男性音色,蒙古的长调也运用男声。之后弦乐进,弦乐的音色在乐队中是最具有表现力的。就其音色本身来说,它可以在瞬间变化,十分具有戏剧性,所以也在影视音乐烘托气氛中最为常见。这首歌曲中,弦乐的出现与人声形成呼应,加宽了音乐的丰满度。

民歌部分是这首曲中的一个亮点,众所周知,几千年来中国的音乐一直都是横线条的,直到欧洲大小调和声体系传入我国,这首民歌被配以了欧洲和声体系,

第一部分结束,插入了rap与民歌唱段的混和,随即产生一种“混合音色”的效果,这里的“混合音色”是借用管弦乐队创作中的一个名词。选用《摇篮曲》这首东北民歌,正与电视剧的题目《闯关东》吻合,通常情况下Rap的说唱节奏要求较快速的,但民歌的节奏却是缓慢轻柔的,如何将两种节奏结合在一起,在力度上,民歌声部较弱,像从远处传来的悠远琴声,在这里,为配合民歌的节奏律动,rap的节奏被调整了了,依附于民歌节奏,并同时吻合整首乐曲的律动。后音乐突然休止两拍。这静止是意味深长的。时间上的空白使听者的注意力更期盼与渴望之后的音乐发展,不负众望,音乐在瞬间被推向高点,高潮的张力被拉到最大宽度,音乐再次回归男声,令人心为之一振。像哥特式建筑一样,我们只能不断仰望它的博大。词里唱出“漂泊者的家到底在哪一边”带有诉说的,疑问的,无助的,徘徊的伤感情丝。这也正是刘欢最擅长表现的音乐情感,在他所有的音乐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听到他的情感,这情感是他独有的特质。

Rap的念白都是一种述说,平静的述说,而人声唱的部分每次将音乐推向高潮。让人欲罢不能的听了一遍又一遍。直呼过瘾!

高潮部分的旋律线条高低点安排的十分合适,高潮部分四句,每一句的高低点没有重复,很符合听者的审美期待,并且情绪最激动的片断安排在了“黄金分割”处,同样,伴奏声部不断拉宽,铜管的进入显示出音乐造型的立体感,构造出十分丰满的音响效果,纵向音高关系

第二次插入rap与民歌的混唱,后并没有空拍就直接用乐队推上高潮,首先,没有空拍是避免与前段一样,其次,由于之前的情绪已经被带到高潮了,这里惟有用乐队不断递增音乐运动过程中的层次感,所以作曲者很巧妙的安排。这里也是全曲最动人的地方,与之前对比,开始处,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歌者是十分控制的在唱,唱的比较内敛,集中。而在这里,歌者的感情被放大到最大极限,我们听到的是他在用全心表达歌中情。后,有一段尾声,创作者并没有顺着高潮的情绪在高潮上结束整首乐曲,而是采用弱结束收拢了,带有渐行渐远的气质,让人不断的思索与回味。

声乐曲与器乐曲的区别在于,声乐曲由歌词作为载体,因而情感的传达有一部分时交由歌词负担了。所以它更通俗易懂,可以说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了。

7.听法制教育有感 篇七

由天津歌舞剧院演出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连年有余——杨柳青民俗风情音画》于5月22—24日在天津大剧院首演。这部由天津歌舞剧院委约,刘文金、刘锡津、李崇望、景建树、李文平等作曲,青年指挥家董俊杰执棒的作品,是2009年天津市委宣传部文化艺术创作精品工程的重点剧目,也是天津歌舞剧院建院五十周年系列演出活动中的一部重要作品。《连年有余——杨柳青民俗风情音画》(下简称《组曲》)从策划到演出历时三年,意图非常明显,即,打造出一曲天津本土音乐文化的精品之作。

纵观全曲,可以看出,《组曲》的创作思路至少可归结为四个方面:一、以古镇“杨柳青” 的千年文明为主线,以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书香文化”、“武文化”和“吉祥文化”为内容,以天津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为主要手段,凸显津门人文昌盛的地域风情及其文化内涵;二、力图把“传统形式与现代风格、内在神韵与外在气质、写意与写实、厚重与空灵”凝于一体,达到精神上和技法上的统一;三、作品风格定位于“雅俗共赏,亦庄亦谐,曲高而和众”;四、以创作该作为契机,对津门民间的传统音乐文化、民俗文化、诗书文化进行再挖掘和再整理,呈示天津独特的人文精神。

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一、序曲《杨柳青青》(刘文金曲);二、唢呐与民族管弦乐队《渔樵农耕》(刘文金曲);三、笙、箫与乐队《古镇书香》(刘锡津曲);四、十不闲与吹打乐《渔童送福》(李崇望曲);五、古筝与拉弦乐队《点染丹青》(刘文金曲);六、民族管弦乐《喜迎宾客》(李文平曲);七、津门鼓乐《精武豪情》(景建树曲);八、竹笛三重奏《好雨时节》(李文平曲);九、竹板与乐队《丰收喜悦》(李崇望曲);十、民族管弦乐《连年有余》(刘锡津曲)。《组曲》由多位作曲家分别创作,各乐章音乐风格迥然不同,创作手法也各具特色,全曲层次分明,张弛有度,统一中见对比,对比中有统一,首尾相衔,一气呵成,从不同的视角诠释了杨柳青的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不愧为大家手笔。

古镇风情的全方位素描

运用“民族管弦乐与合唱”形式创作的序曲《杨柳青青》(刘文金曲)以天津民谣为主题,呈现出安宁纯净的中国风格。“意境”取自清代诗人梅宝璐的《竹枝词》:“桃花寺外桃花口,杨柳青青杨柳青。七十二沽沽水阔,半飞晴絮半飘萍。”作品的合唱部分以元代文人揭傒斯著名的《杨柳青谣》为歌词:“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河东女嫁河西郎,河西烧烛河东光;日日相迎苇篱下,朝朝相送苇篱旁。”全曲曲风古朴,情绪恢弘,同时带出了“思之忽不见,独立怅悠悠”的历史的厚重感。《杨柳青青》的曲风奠定了全曲音乐的风格基调。

对津门古镇杨柳青民族风情进行全方位素描,是《组曲》主创人员独具匠心的策划之一。“杨柳青”历史久远,文化淳厚,以其独特的生态文明成为中国北方历史名镇,同时也是我国的“四大名镇”之一,其运河文化、民间文化、大院文化,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其中,“杨柳青版画”被誉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符号”,有人形容“世上举凡收藏中国画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柳青年画”。清乾隆年间,因古镇 “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独特民风而使“杨柳青”声名鹊起,成为天津地域文化、本土文明的重要标志。这也是《组曲》选定“杨柳青”作为描绘对象的初衷。

全曲对杨柳青民族风情的描绘主要着眼于津门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最具地方风味的生活场景、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作品:一、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年画自发轫之初即形成自己的特点,取材广泛,世俗内容无所不包,上至神话历史,下至仕女娃娃,山水花鸟、吉祥图案,皆可入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也是天津民间文化的重要品牌;二、杨柳青的民间传说、文人诗词、民歌民谣和历史典故;三、津门源远流长的武文化;四、民俗民风和古镇的人文景观。

作品采用“组曲”这一以相对比较自由的结构形式,构筑了一个宏大的叙事空间,以根据古代文人作品为歌词而作的合唱与乐队《杨柳青青》为“序”,又以根据杨柳青年画代表作《连年有余》画意而写的同名民族管弦乐曲《渔樵农耕》(刘文金曲)作“结”,其间贯穿以杨柳青民俗风情画为主要内容的《唢呐与民族管弦乐曲》、主创人员据杨柳青年画创作的十不闲与吹打乐《渔童送福》(李崇望曲)、围绕“文人诗词、民歌民谣”而作的《喜迎宾客》(李文平曲)、呈示津门“武文化”的《精武豪情》(景建树曲)及杨柳青“民俗民风”的写意之作《古镇书香》(刘锡津曲)、《点染丹青》(刘文金曲)和写实之作《丰收喜悦》(李崇望曲),在浓墨重彩描绘作品的地域风格的同时,也使全剧形成了严谨而有序的框架结构。

从《组曲》的谋篇布局到作品的舞台呈现,作曲家们的艺术构思、风格特征和创作个性,让我们看到了“全景式、立体化”的杨柳青古镇,也让我们领略了从中折射出的天津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神韵。

津味乐风的个性化展示

《组曲》的音乐自始至终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不仅各乐章的音乐素材几乎全部选自流传于天津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民歌(如《丰收喜悦》中选用的《绣灯笼》、《反对花》,《渔樵农耕》中选用的《猜花》等),而且还对古曲中的一些主题乐句加以再创,例如《精武豪情》中的合唱曲就是由古曲《梅花三弄》的乐句发展而成,为乐曲平添了几分古色古韵。有的打击乐段落则直接引进中国戏曲的打击乐谱,例如《渔童送福》中选用的“长锤”、“水底鱼”等锣鼓经。

天津“九河下梢”的地理位置和“五方杂处”的人文环境,形成了天津人所特有的市民文化,而最具特征的市民文化当为“曲艺”。对“曲艺之乡”天津的描摹,曲艺形式不可或缺。《组曲》中竹板与乐队《丰收喜悦》一章,请出著名快板书艺术家李润杰之子李少杰先生加盟出演,酣畅淋漓地展示了津门所独有的曲艺形式“天津快板”。演出中,李少杰先生与其他几位竹板演奏者时而独奏、时而群奏,时而一领众合,一呼众应,对天津快板“平中出爆,平中出脆,平中出美”的理想效果作了最好的诠释。作品风格粗犷、爽朗,加之李少杰先生变化多端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更显风趣、活泼、火爆、热烈,刻画出一幅乡民喜庆丰收的欢乐场景。

创作中,《组曲》的作曲家们并不是简单地呈示原始的津味音乐素材,而是取舍得当地把传统的津味音乐元素“有机”地植入自己的音乐作品,在许多方面打破常规,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效果。民族管弦乐《连年有余》中“童声民谣朗诵及伴奏”、《渔樵农耕》中唢呐的“卡碗”道白模仿及《古镇书香》、《点染丹青》中的“画意行篇”,极具“津味”而又不落窠臼,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崇望先生为“十不闲与吹打乐”而作的《渔童送福》。“十不闲”,原是清代中期兴起的一种曲艺形式,因艺人在演出过程中须手足并用击打多件乐器,手足不闲而得名。据史学家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中记:“(‘十不闲)到民国二十年后,乃不易见。”在《组曲》创作过程中,天津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根据杨柳青年画中有关“十不闲”的演奏图型,挖掘、研制出了“传说”中的“十不闲”乐器,并创作出与之相应的一整套奏法技巧,不仅复活了一件乐器,而且使这部作品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曲库中独特的“这一个”。

传统文化的当代式演绎

《组曲》的创作者们在寻找作品民族音乐神韵和地域特色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作品的“当代性”,力图为作品打上时代烙印,让人听上去“熟而不旧,新而不生”。惟其如此,才可能为当代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所认同。《组曲》的作曲家们在这一方面的创作实践同样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运用传统音乐素材加工再造的过程中,作曲家们不是照搬或仅仅进行简单的多声部编配,而是“变其形而取其味”,有的作品只选择原曲中最富特色的某一乐句,甚至是一个短小的动机加以变化、衍展。

例如《精武豪情》中对《梅花三弄》首句纯五度音程构成的短小动机的变化展衍,使一首原本优雅抒情的古琴曲最终化为一首豪气冲天、起伏跌宕的进行曲。

例如唢呐与民族乐队《渔樵农耕》中唢呐领奏的传统“花会”歌曲《猜花》(也称《对花》)。作品的某些章节虽较多地保留了原曲的一些因素,但由于作曲家在旋律发展手法、和声配置、调式变化、音色运用和织体写法上的多样变化,使人听上去不但不旧,反而倍感亲切。特别是作品进入高潮时,刘文金先生意外加入的一组紧凑而有力的、现代通俗音乐所常用的节奏型,令作品陡然产生出“震撼性”、强烈的当代风格。

“节奏元素的出色运用”,无疑是《组曲》中又一个非常显著的亮点。在作品《点染丹青》中,乐队以4/4拍的舞蹈性节奏律动,衬托出古筝婉转抒情的柔美旋律,音效幽静淡雅,如“写意”的中国山水画;《古镇书香》中别致而有特色的“笙箫对答”跳跃灵动,节奏紧凑,充满童趣的主题形象跃然纸上,节奏的内在张力使这一主题重复多次而不觉乏味;在《精武豪情》中以小军鼓奏出的简洁轻灵、富于弹性的“进行曲”式节奏而引出威武雄壮、天地宣威的合唱,由弱到强,由虚到实,渐次形成气魄骇人的鼓乐齐鸣、雷霆万钧之势;在《渔童送福》中,“十不闲”与乐队常规打击乐组的合奏、对奏,灵活多变,极富动感,“十不闲”的独奏部分,不但充分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打击乐的技法,而且吸收了当代流行音乐中的某些节奏风格和爵士鼓的演奏技巧。

“传统”是“现代”的传统,“现代”是“传统”的现代,传统与现代是“一条河”,是有着分割不开的血缘关系的。创作《组曲》的作曲家们并未把“传统”视为不可逾越的“标准”,而是从实际作品出发,把“传统”与“现代”视为创作过程中的代言的工具,以主观感受寻求自己最自由的、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羁绊的表达方式,于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组曲》中得到了相当充分而完美的结合,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创作《组曲》的艺术家们站在时代高度上的“自觉意识”。

高雅文化的大众化解读

“雅,正也;俗,习也。”中国的远古先民原本对二者并无厚此薄彼的划分,“俗”字最初也并无贬意,是故有“雅乐俗乐同奏于庙堂,雅诗俗诗共荣于乐府”的兴盛景致。“崇雅抑俗之风”始自汉,盛于魏晋,而延及隋唐。至宋,波及诗坛,雅俗由此形成对立。宋代诗论名家严羽在其著作《沧浪诗话》中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李杜)诗已失诗之本旨也。”“五俗”一除,宋诗变得晦涩难懂、诘屈聱牙,盛及一时的诗歌传承终于不得不让位于词,“诗亡然后词作”。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中写到:“歌、诗、词、曲,我认为原是民间的,文人据为己有,越作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

毋庸讳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有相当一部分从事严肃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创作者以“保持特立独行的超前意识,充当时代的先锋”为自己的美学追求,在作曲技法上全面否定传统,“音响的不协和”成为这些作曲家们的普遍的爱好,以致写出的一些作品或曲高和寡,或内容流于空泛,因而赏者寥寥。

音乐是有社会性的,“创作虽是抒写自己的心,但总愿意有人看”,(鲁迅语,《而已集》“小杂感”)也总得有人看。于是,一些当代作曲家更加关注“可听性”,并产生出一大批出色的作品。《组曲》无疑就是其中之一。

《组曲》的创作者们深知,一般说来,管弦乐是一种难于为普通听众所接受的音乐形式,因为作品和受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听觉障碍。要打破这种听觉壁垒,消除障碍,让作品获得尽可能大的听众群,就必须使作品具有“可听性”,否则,只能孤芳自赏。在“回归可听性”上,《组曲》的创作者们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实际工作。

一、借助文学的力量,对乐曲内容进行提示,例如乐曲的标题、解说、合唱曲的歌词等文学形式的参与,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解性;二、在塑造音乐形象方面,强调突出旋律功能,强调旋律的歌唱性,力求旋律好听、好唱、好记,使音乐语言的运用与我国一般听众“线性思维”的音乐欣赏习惯相适应;三、形式多样并不断变化的乐队组合,音色搭配,演奏方式也大大减轻了听众的听觉疲劳,使听众自始至终专注于倾听。四、在乐队中加入某些为人们所熟悉而又意想不到的乐器(如竹板),或者从未见过的乐器(如十不闲),并配以华彩乐段全面展示其演奏技巧,也大大提升了听众的欣赏热情。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作品的普及,为了作品走进普通听众心里,为了让他们所喜闻乐见。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应具有接受空间上的“广泛性”和流传时间上的“持续性”,而“广泛性”和“持续性”都要以“群众性”为基础。作曲家施万春说过:“艺术中有四个层次,一是雅赏俗不赏,二是俗赏雅不赏,三是雅俗都不赏,四是雅俗共赏。”“雅俗共赏”是一种理念,一种境界,我们看到了《组曲》创作者们为之付出的努力。

结语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只有将传统文化烂熟于心的人,才可以写出文化、写出深度、写出品格、写出风骨,从这部《组曲》的创作中再次论证了这一点。

画家石鲁说过:“传统就是一代一代创造出来的,传到今天就是传统,你如果创造得好,传下去就是传统。”笔者但愿《组曲》在经历未来可能会有的一系列“捧杀”,抑或是“棒杀”后,还能保持自己最初的本色,还能以坚实的步子走下去。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于庆新摄)

李林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教授

田宏玲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艺术系讲师

8.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有感 篇八

3月29日山东省教研室心理学博士张玲玲围绕《从心理科学的角度认识和实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主题给我们作了精彩的报告,专家报告声情并茂,幽默风趣,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经验介绍切合实际,受益匪浅。

听了心理专家的报告,我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专家谈到了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没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才能很好的得到发展。因此要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作用,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及其效果。教师要掌握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强制性。也就是说,作为学生往往无法选择自己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不管他们是否喜欢,能否融洽相处,这种交往在一定时间内都将持续下去。而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尽可能地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知心朋友;在教学活动、生活中避免采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高压政策的方法来对付学生,甚至体罚学生;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正确意见和要求,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并及时反馈学生的“疑难杂症”。使学生能够在友爱、互助的良好环境中学习、生活,把老师作为“知己”,不断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克服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9.听《孝道文化教育讲座》后有感 篇九

近日,我校举办了一次有关孝道文化的讲座,让我们受到了启发。

这次讲座,主要讲的有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身边的人。其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却不知父母工作的劳累。一天中午,辛苦工作的爸爸回来后,发现儿子正在看电视。儿子发现回家的爸爸后,并不是上前关心爸爸,而是骂道:“这么晚才回来,我上学都要迟到了!快去给我做饭!”骂完后,又继续看电视。爸爸赶紧进厨房为儿子做饭,一不小心切伤了自己的手指,儿子却不闻不问...........“快给我做饭去!”这是多么恶狠狠的话!故事中的孩子非但不感恩父母,而且这样对待父母,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多么可悲的啊?不过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孟佩杰的故事,孟佩杰照顾生病的母亲十几年却从无怨言她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却在我眼前闪着耀眼的光芒。

看了别人的故事,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现在的学生,那个不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那个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当我们在享受家人的爱时,有想到感激、孝敬和回报吗?没有,真的没有。我们都认为这是应该的,这份爱就是自己应得的,但并不是这样。

我虽不是家里的“小公主”但在家里很少做家务,也很少给父母过生日,听了这次讲座,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我们一定要学会感恩。

10.听法制教育有感 篇十

一、精彩的课堂源于“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数学知识得以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在几节课中,老师们都很自然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多种素材进行教学,并对课程资源材料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和创新。如:生动有趣的池塘边小青蛙图,环境优美的校园布置图,强有生气的全国十运会场景图等。这些有效地创设了教学情境,突出了数学源于生活。向学生们展示了鲜活的东西,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起一个有趣的数学课堂。

二、知识的建构重在“实”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各种感官,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秒的认识》一课中,熊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历程。在“秒”概念的形成教学中,以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秒针的行走,去发现秒针走过一小格就是一秒,随后从感知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用口跟随说“噔——噔——”初步感触“秒”的速度;用心默读去感悟“秒”的长短。随后让学生用活动去领会,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去估计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用了几秒;抽同学上台合作,一人负责数数,一人按秒表,一人做踢毽的活动,让同学一起来猜测踢20个毽,用了多少秒钟。很有意义的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做这些事情所用的时间。之后,教师出示放音乐的过程,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发现放了60秒,从而得出是一分钟,让学生在一分钟里画画,感知分的长短,这样秒与分的进率也很自然地得到了。教师在整节课中,构建一个和谐、民主、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根据孩子的心理规律,加强各感官的有机整合,展示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堂。

三、教学过程注重“细”

在《8、9的认识》一节中,余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风格,突出了一个“细”字。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关注数学知识的细小建构。如:在原有事物数量是8的情景图中,利用课件资源,一一地增加各种事物,让学生细心地去发现,数量变多了,不能用8来表示了,要用几来表示呢?给学生一个数概念的提升,暗示着比8多1的数是9,得出数字9概念的建立。在教学点子图时,让学生去探索不同的数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问:原有8个,加了一个是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给学生一个细微的8的加减法的渗透,也让学生初步明确了原来8的后面是9, 9的前面是8,得出8、9的序数。在引导学生观察直尺时,教师关注了学生提数学问题的培养。在用数量是8和9的学具拼摆自己喜欢的图形时,注重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要求用完整的语言叙述:用什么学具,几个拼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些细节的关注,细节的教学,细节的铺垫,无疑对数学知识的完整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数学课堂渗透“育”

德育一直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确立了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明确提出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时,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几节数学课上,老师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为本的思想品质。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在课堂中,杨老师利用主题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教育;熊老师在秒的教学时,教育孩子们虽然一秒很短,但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大家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好时间,珍惜好一分一秒;付老师教育孩子从小保护大自然的动物,争做环保小卫士。这些虽是点点滴滴,可潜伏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对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灵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思想性。

11.听教育专家于春祥报告有感 篇十一

大年正月初九,尽管天寒地冻,寒风凛冽,可在临漳县第一中学五楼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来自全县教育系统的主要领导、各学区校长、各学校校长、中层领导,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正在聆听全国基础教育专家于春祥的精彩报告。报告的主题是“打造乐本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过去的一年,我们全县上下扎扎实实的开展“创建新课堂,强力提师能”活动,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今年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打造“乐本课堂”上,是对去年工作的完善和发展,是更高的一个层次。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追求“乐本课堂”是教育的更高境界。把打“造乐本课堂”当做我们奋斗的目标。把“满堂灌”课堂转变为“有趣”的课堂再转变为“智慧”的课堂,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一步步实现。积极思考、探索是快乐的重要因素。积极的心态是快的源泉,把良好的情绪,积极的心态带到我们的课堂上,必然会收到良好效果。我到南东坊学区就听说有这样一位好教师,他退休后还坚持上课两年之久,不要任何报酬。我还听说学生很喜欢上他的课。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喜欢上课,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很开心。这是不是我们的“乐本课堂”要达到的其中一个目标?还有前天晚上我在家看一场篮球赛,比赛结束了,郭艾伦所在篮球队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对方,他的发挥最为出色,记者马上对他进行采访,他说我在比赛的同时,也在享受比赛给我带来的无比快乐,在赛场上,他表现的很积极,很亢奋,在强在的内驱作用下,他的技艺表现的异常出色,水平发挥的淋漓尽致。

12.小学教师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有感 篇十二

今天有幸聆听了陈老师有关心理健康的讲座感触颇深,陈老师的心理教育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路,我们应该学会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用心来开启孩子们美好的心灵,这比严厉的惩罚所带来的结果要好的多。

回顾自己的.工作。为了管理好班级,我也用心地想各种办法,当班里某个孩子不遵守纪律了,我会先说服教育,再次违反纪律,就会严肃处理了,可总是暂时取得了效果,不久又犯。这时的我往往就会给孩子贴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标签。在教学过程中,当有的孩子落后了,我也会说“没关系”、“继续努力”、“相信自己能行”等话语,给学生以赏识以力量。但毕竟进步没那么容易,当我耐着性子鼓励了几次,发现孩子还没进步,或反而退步了,这时我们心中的“赏识”两字渐渐消失了,随之代替的是“你怎么就这么难教呢?”

听了陈老师的报告再来思考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思考,孩子们需要更多的是老师的理解。有很多问题孩子都是有原因的,只是我们没能深入去剖析、去理解,去了解。再加上孩子的年龄不同所呈现出的性格特点、学习需求等也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我想如果我换个角度,在孩子再次犯错时,不是大发雷霆,而是平和地对他说:“这件事是你做的吗?我感觉不是,因为我觉得你是能够自觉遵守纪律的孩子呀!”猜想孩子一定先是震惊,继而迷惑,转而是羞愧和感动。我们的这种心理教育就能引起他思想上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面对后进生时,老师投入自己的爱心,用心去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进而去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再耐心地等待,相信孩子的成功。当面对问题时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才是真正的“以心为本”。

13.听法制教育有感 篇十三

那么, 面对《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誉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的诗篇的教学时, 是否也可以采用这样将悦耳的乐曲与优美的诗歌相结合的方式, 以再现诗歌的意境, 加大诗歌的内涵深度, 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品位, 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呢?

我在教学过程中走出的第一步, 是让学生听曲。

名曲《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 原名《夕阳箫鼓》。按音乐标题理解, 可能是描写夕阳西下时, 江面船上演奏箫鼓的情景。动人的乐曲在琵琶的独奏中拉开了序幕, 使人仿佛看到了漫天的晚霞映照着碧波万顷的江面, 映红了金色的沙滩;一叶渔舟静静地漂流江中, 渔人轻抚船桨, 神情怡然。接着, 悠扬的琵琶声如轻柔的微波弥散开去, 使他们仿佛看见独立江畔的一座江楼, 聆听江楼的阵阵钟鼓。月出东山之上, 溶溶月色, 皎皎清辉, 江上银波闪闪, 江流曲折, 江畔花影重叠, 水际浩渺。观一叶渔舟漂流江上, 渔歌唱晚, 婉转悠扬, 江水回澜拍岸, 银浪堆雪, 桡击月影, 波及远濑, 此时无尽的情思揉进夜月江波之上。接着, 有伊人伫立沙滩, 江风拂面, 柔发共柳絮飘飞, 企盼之神情尽在曲中。尾声的琵琶声是那样的飘、悠、长, 如同一叶轻舟在远处的江面上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如此的幽静与安谧, 使人沉醉于这春江水波、江天夜月。一切都沉浸在梦魂牵绕的琵琶声中, 一曲《春江花月夜》牵动了多少衷肠。

音乐是用声音塑造形象的。在听曲的同时要求学生体会《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如何用声音塑造形象, 从优美的曲子中去感悟、品味、想象春、江、花、月、夜这些意象, 去想象在月下发生的美丽的传说、故事, 去感受曲作者营造的美好、安静、闲适的氛围, 去领略大千世界赐予人类的美景。当我们沉浸其中时, 会理解到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想到夜月之柳絮、夜月之花丛, 会感到热血汹涌, 衷肠畅抒, 仿佛朦胧的夜月、清朗的春风、沉重的春花、皎洁的明月、伊人的企盼伴随着你, 如一幅真挚祥和的人生生活画卷铺展在你的面前, 真可谓“三月不知肉味”。是什么原因使名曲《春江花月夜》达到如此美好的地步?产生这般无穷的魅力?这与它借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是分不开的。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而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欣赏诗亦是如此。通过诵读, 可以把诗中的意象部分找出来进行诵读, 体味每个意象的意蕴。通过反复的诵读, 普遍感觉意象、非意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意依象而生, 象依意而显。没有象, 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意, 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于是, 第二步便让学生吟诗。

张若虚一生仅留下包括《春江花月夜》在内的两首诗, 此诗“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 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此诗构画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景, 诗中有绚丽如画的写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有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有在月夜之中, 思妇与游人两地相思的深沉的刻画: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有一尊残月中的落花与流水的烘托: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水波荡漾, 江花落红无声, 残月清辉难留, 静夜思情依依。无论是浓墨重彩的写景, 还是深沉迷离的抒情, 无不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清幽意境之美。

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从节奏上看诗, 从语言上看诗, 从情境上看诗, 从构思上看诗。此诗如同白话, 语言通俗, 意境深远, 反复吟诵, 进入境界。以《春江花月夜》之诗看《春江花月夜》之曲, 有吻合珠联之妙而又各有千秋, 各得其所。听曲吟诗, 会景揆情, 相得益彰。

一首诗, 一曲曲, 使我懂得了生活在教学中的意义所在:没有生活便没有语文教学。在这新课改已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岁月里, 不妨听听琵琶声, 诵诵古诗词, 做一个古诗词的教学者和享受者。

摘要:如何将古代诗歌的欣赏进行到底?适当地调动有效资源进行诗词曲共赏, 听吟诵同行。

14.听法制教育有感 篇十四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的教学特别是面向高考的教学,大多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好分数,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塑造。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对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观看过宣城中学伍学文老师的课后,对其中时时渗透的朴实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感触颇多,值得学习。

《祖国统一大业》一课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

伍学文老师在师生学习到香港回归时,问学生:你们记得1997年7月1日回归的盛大场面吗?学生齐应:不记得。……老师:那么,让我们今天来重温这经典的时刻吧!师生对话后,老师视频展示香港回归典礼,并在视频上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起时师生起立齐唱国歌。在这里,伍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延伸了课堂,把学生带到香港回归的那段历史,利用当时的气氛与环境,引导学生齐唱国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创设情境,利用情境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的很好的手法。

除此之外,在讲到台湾问题的时候,伍学文老师利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诗《望大陆》的诗师生齐读,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表达了两岸人民强烈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心愿。

在课堂结束时,伍老师利用 “学史明志:无为一中学子理应成为时代的楷模”,把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扩大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外来思考问题,并且渗透着爱国、爱家乡之情,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15.听法制教育有感 篇十五

渔塘小学:陈忠良

关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它关系到我国未来公民是否具有知法、守法、用法的素质,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学科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各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所以,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题之一。

针对这一课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科的特点,在加强法制教育的渗透方面,加强法制学习,搞好自身建设,提高法律意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首先自己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要经常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使自己认识到在加血过程中,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学生,保护自己。要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的法制社会,不懂法、不依法执教,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在教学中要做到工作积极、思想上进、语言文明、法律性强。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注重调查研究,做到实事求是、讲究方式方法。在教育学生时,要用热心去温暖学生、用耐心去说服学生、用诚心和爱心去感化学生,将法制教育寓于学科教学之中。

将法律知识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教学时,不能为了法制教育而把学科课上成纯粹的法制课,也不能为了教学而漠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应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渗透法制教育。

16.听法制教育有感 篇十六

一、重视一课一得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因此,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对文本解读时, 往往面面俱到, 觉得这个不能丢, 那个也不能少。于是乎, 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 往往是适得其反,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累。而余老师的这一堂课, 对文本的解读主要从文意理解与美段细读这两方面入手, 达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一课一得”。

二、设置一个“主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式的课堂提问, 不仅是每个有心于语文教学的教师的追求, 也是广大莘莘学子的渴望。语文课堂的优质生成, 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最关键的还是执教者投向课堂的“一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老师经常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提问学生时, 喜欢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思维活跃的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思路来, 可一些思维不太灵活的学生就有点无所适从了。在这课的第一个环节“文意理解”中, 余老师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中, 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生1:宝地。因为课文的第一段结尾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生2:理想的境界。因为课文这样说:“这算不算个理想的境界?”

生3:慈善。因为课文中说:“这样慈善的冬天, 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面对此景, 很多老师可能会着急了, 因为这些答案并不是老师课前所“预设”的。而余老师却不慌不忙, 微笑着说:“任何一个事物, 有因才有果。概括文意要注意因果关系和在全文中的位置。”然后, 教者从第一段去引导学生去读、去品, 进而联系课文的第二、三、五段中的一些句子去品味, 从而明确:因为“温晴”, 所以才是“宝地”;因为“温晴”, 所以才是个“理想的境界”;因为“温晴”, 所以才是个“奇迹”, 所以济南冬天的特点是—— (生答) “温晴”。通过对这一“主问题”的设置, 给了学生以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意。

三、引导学生有效朗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 长久以来, 老师或者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无法通过考试检测的朗读教学上, 或者只注重朗读教学的形式, 而没有思考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在余老师上课的第二个环节“美段细读”中, 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初读时, 教师提出了一个热身活动:用朗读表现课文的层次。要求:要同起同落。先各自为阵, 划分层次, 然后集体朗读。对这一要求, 学生一开始不能领会, 一直读下去, 没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后来, 余老师说了“要注意层次”后, 学生迅速理解并加以实现。再读时,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学生以为大声朗读就是有感情的朗读。于是, 声势浩大起来。接着, 老师点拨:这一段文字应该表达喜爱、赞美的情感, 所以不适合大声, 适合轻声、陶醉式的, 接着, 老师模拟了一下。于是, 学生很快就能领会老师的用意。最后一读时, 老师设置了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 从而让学生理解了文段的美。相信, 通过余老师的引导, 学生的朗读, 学生对文段的层次、内容、情感和写作方法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也就是说, 老师的引导是有效的, 学生的朗读是有效的。

四、自主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余老师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 有一个题目是这样设置的:说说你发现了这段文字在写作上的一个美妙之处。学生立即投入到这一美妙的过程之中了。

生1:层次清晰。由山上到山尖到山坡到山腰。

生2:文章中动词运用很恰当。如:顶、镶、穿。

生3:作者写作时, 运用了想象的方法。如: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在此基础上, 老师明确:1.多角度反复。2.化静为动。3.以虚写实。4.段末点题。

这样通过一个精彩的语段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 告诉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只要你去发现, 你就会发现精彩”。当然,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方法很多。余老师在这一节课中, 着重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凸显语文综合素质, 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上一篇: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传统文化流入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