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课堂教学反思

2024-10-02

《香港》课堂教学反思(精选10篇)

1.《香港》课堂教学反思 篇一

《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反思

《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作为一篇选学课文来呈现的,选入本单元也是在前面三课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香港的美丽和繁华,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文字极其优美的文章,如果是平时我一定会安排两课时,让孩子们去慢慢地品尝,仔细地研读。但是作为展示课、公开课,我觉得如果放弃了哪一段,都有失整体感。课得上完,朗读也得到位,要想让孩子们走进文本,又能轻松驾驭文本,这是我上这节课的目标。所以在课前我让孩子们去找了有关香港的资料,让孩子们在课前就对香港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我也精心准备了课件,力求为孩子们理解课文,创设情境作好铺垫。

一节课下来,感觉还是有一些收获的:一是课前让孩子去收集香港的资料,孩子们都搜集的很好,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生习惯,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多的延伸和了解。课件的适时呈现,特别是美食和夜景图片,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为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走出文本创设了情境,使说话训练有声有色。

细细思量还是有很多遗憾的地方,一是虽然自己精心设计ppt,对ppt也再三进行了修改,但对ppt上下连接不是很熟,教学时有时不够紧凑。二是阅读课文孩子们朗读的时间太少,我引导的较多。

有得有失,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是最常见的。只要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演绎更多的精彩。

2.《香港_璀璨的明珠》教学反思 篇二

满口小学 张林

《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描写了香港是“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灯的海洋”,赞美了这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诵读课文感受到香港的繁华、美丽。但是让学生感知离自己生活较远的这座繁华美丽的城市——香港,是比较困难,也不够真切的。于是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自己制作的精美的香港风光课件和视频片段等直观手段,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走入文本,体会其中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

一、巧用课前时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下午一点四十上课,孩子们一点十五才陆陆续续到教室,我充分利用教室里的优秀生名单来大夸孩子们,激励孩子们,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在上课之前,我通过播放歌曲《东方之珠》让学生从优美的旋律中感受音乐中讴歌的是香港,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又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感受。

课文题目中的“璀璨”一词,我通过引导学生看明珠图片来直观理解。因为香港离我们很遥远,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上黑板在地图上找“南海”、“香港”,很直观地了解了香

港的位置。在欣赏香港的“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灯的海洋”这四个方面时,光靠读文想象来感受是比较难的,多媒体中香港精美图片和视频的展现成了重要的一页,比如带孩子们去观看“万国市场”的视频,非常直观地感受了人多、物品多等特点。美食图片的展现,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哇”、“哇”、“哇”一次又一次地惊叫,足以证明图片对孩子们的吸引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香港夜景图片的展现又一次让孩子们惊讶不已。可见,多媒体在这堂课中的运用是恰到好处,直观效果非常明显,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巧变身份,边游边学,兴趣盎然。

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现了美丽的香港,因为文中只有一幅插图,从直观上无法感受她的繁华与美丽,我想,这种美丽可以去读出来,还可以通过直观游赏感受出来,于是我就变老师为导游阿姨,带领各位小游客(孩子们)去边游览边美读香港的四个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与各自然段相配的视频与图片来直观感受,谈感受,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本文文字优美,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在教学中,我这位导游阿姨边带领小游客们游赏香港边回到文中去读词、读句、读文,孩子们兴趣非常浓厚。

在这堂课中,面对一群陌生的面孔,我始终以他们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去观看课件,去读文,去畅谈感受,在观看、品读的过程中,香港的美丽、繁华已深深地留在孩子的脑海中,课件的适时呈现,美

食和夜景图片,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为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走出文本创设了情境,使说话训练有声有色。从整堂课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被调动出来了,孩子们能与教师,与文本,与课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对香港这座繁华美丽的城市的热爱之情。

3.《香港》课堂教学反思 篇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3、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讨论交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搜集与香港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①板书课题。

②香港,她为什么被称为璀璨的明珠呢?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具体感受这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二、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③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灯的海洋

三、诵读体验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②交流展示。装扮解说员,向游人介绍你最喜欢的那方面的内容。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释疑。

四、拓展活动

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课后反思:

4.汉语教学在香港 篇四

汉语教学在香港

香港作为东西文化交汇的国际都市,语言使用和语言教学呈多元化的发展模式.随着香港与内地联系的日益紧密,针对本地学生的`汉语教学以及众多外籍人士的对外汉语教学都有了很大发展,并已初见成效.

作 者:施仲谋 SHI Zhong-mou 作者单位:香港大学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年,卷(期):20086(2)分类号:H195关键词:汉语 汉语教学 香港 学生

5.《香港之夜》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一边读一边展开想像,感悟香港之夜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语文美。

重 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 点 想像香港之夜之美

教 具 多媒体

课 时 2

第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二、就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能、读顺,想一想哪向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画出来。

2、香港之夜列底美在哪,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指名读。

三、品读感一情,以读情悄

1、同桌之间朗读自己的语句,互相观赏。

2、指名读,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引导感受香港之夜美丽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会疑惑地问自己,我先前的难道只是一个幻景?

五、作业 搜集图片、资料

第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检查作业、整体体验

1、交流搜集列的有关资料

2、读课文

二、整体把握,理清次序

1、自由读文,想一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从哪看出来的?

2、学习这种移步焕影的写作方法。

三、自己选择,积累词语。

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四、学习生字,指导术写。

6.《香港》课堂教学反思 篇六

课题:《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

3.通过自读自悟、当小导游介绍香港,在合作交流中,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香港的繁荣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介绍香港的历史,激发学生记住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记住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欣赏过雄奇秀丽的天门山,美如西施的西湖,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和四季景色诱人的小兴安岭。祖国处处美如画。今天,老师要带大家继续踏上旅程,走进香港,去感受这颗璀璨的东方之珠的魅力。

齐读课题。“璀璨”齐读,就是“光彩夺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就像是我们游览香港的一本旅游手册,请大家自由朗读,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查字典或请教同桌来解决。

2.下面,邵老师来考考大家识字的能力,先自己试着读一读,不会读的可以请教同桌。(试读)来,开开小火车。(开火读词语)

3.读得真好。现在请大家在地图上找找我们要去的香港在哪儿?(指名上台找)

4.课文的哪一段也告诉了我们香港的位置呢?齐读。

5.对香港有了大致的了解后,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香港,让我们能真正感受到香港的确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的?用笔圈画出关键的词语。

6.交流。(板书: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灯的海洋)

三、学习课文

你最喜欢香港的哪个方面呢?跟大家交流一下。(师按学生回答随即调整顺序)

1.万国市场

(1)请回答的学生读描写万国市场的段落。想象一下:“万国市场”是个怎样的市场?

(2)那我们赶紧去市场看看吧!(课件图片)

(3)看到这些,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文本)正像文中说的,商品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随机解释词语意思。(板书)

(4)这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说明商品——(多),这里的商品不仅多,而且——(物美价廉)。

(5)是啊,在这样的市场里买到你中意的商品,心情一定是——(万分高兴)。齐读。

2.美食天堂

(1)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认为哪个词最能体现香港的美食特点?(结合句

子理解“一应俱全”,板书)

(2)到底有哪些地方的美食可以让人们大饱口福呢?请你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3)想不想去看看这些美食?(课件演示美食图片)看到这么多美食,你有什么感受?能用一句话来形容下你的感受吗?

(4)看来香港的美食把大家都吸引住了。不仅吸引了你们,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怪不得人们称香港为——(美食天堂)。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多的美食,让我们在朗读中再一次感受香港的美食吧!(齐读)

3.旅游胜地

(1)香港不仅是万国市场、美食天堂,而且也是一个——旅游胜地。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香港举世闻名的景点是——(海洋公园)。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板书)

(2)大家都迫不及待想去海洋公园看看了。(课件出示图片)(3)谁来把这最出色的表演介绍给大家?(指名读句子)

(4)海洋公园里还有许多其他动物,请你也用“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来介绍一下吧。(看图片说话)

(5)你觉得这些动物怎么样?那就读出它们的可爱吧!(齐读)(6)香港还有许多美丽的景点,(看图片)还真是一个——旅游胜地。4.灯的海洋(1)(出示第5自然段)香港的夜色也是迷人的。课文中说,每当夜幕降临,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下面请大家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一盏灯能称为灯的海洋吗?十盏呢?教室里的灯都亮起来了呢?(许许多多、成片成片的灯都亮起来,就是灯的海洋)

(3)围绕灯的海洋,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灯?(出示句子)

(4)下面我们就细细欣赏,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地方的灯光的呢?(先出示文字,再出示图片,读句子)

(5)置身于这灯的海洋,除了感受到灯很多,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灯美)(6)香港的夜色真是光彩夺目(板书),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一段吧!(齐读)

5.总结全文

总结:作者从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香港,我想,凡是去过香港的人,都会由衷地发出赞叹——(齐读)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

四、拓展延伸、激发感情 1.资料延伸

清政府割让香港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以及附近235个大小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

国民党无力收回香港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历时十八天的香港战役,以日军占领整个香港地区英军彻底失败而告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三天,远东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在杜鲁门总统的授权下,发布第一号受降令:凡在中华民国、越南北纬16度以

北地区之日军,均应向蒋委员长投降。但对于麦克阿瑟的一号受降令,英国政府诡辩称战区不能覆盖主权,明确表示拒绝中国军队在香港受降。其实早在1943年中、英、美开罗会议上,丘吉尔曾就香港问题向蒋介石宣称:“不经过战争,休想从英国拿走任何东西!”

香港重回中国怀抱

1980年 1月16日,邓小平代表中央提出中国在80年代的三大任务,即: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其中,实现祖国统一这个任务的重要方面,就是收回香港与澳门的主权。

1984年12月19日下午,是世人最为关注的一个时刻,中国总理和英国首相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邓小平出席了签署仪式。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协议,它正式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从1997年至2017年,变得更加繁荣。2.提升感情

读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 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是啊同学们,作为中国未来的你们,我们不能忘记祖国曾遭受的痛苦,更不能忘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正如习近平爷爷在十月份召开的十九大中告诉我们的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学生的“初心”,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在不久的将来,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伟大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要坚信“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板书 香港,璀璨的明珠 万国市场

应有尽有 美食天堂

一应俱全 旅游胜地

举世闻名

灯的海洋

光彩夺目

不忘历史

7.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实录 篇七

20世纪7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逐步形成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的构想也必将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课程标准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通过史实知道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势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引领学生从历史上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当今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两个方面完成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歌声导入新课,以及图片资料贯穿教学课堂,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难点:“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 课前准备阶段

1. 准备《七子之歌》的歌词,并伴随七子的图片展示,用来导入新课。

2.制作课件。(包括香港澳门被列强割占的地图 ,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图片若干张,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旗图片。)

3.准备《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教学。(走近历史,感受气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课前延伸,导入新课。

1、学生自助查阅资料谈谈对港澳的认识

2、白板显示:《七子之歌---澳门》,并伴随七子的图片展示,用来导入新课。

过渡:聆听了《七子之歌》之后,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回答,师投出答案。

过渡:那么这些祖国版图上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是怎样与祖**亲忍痛别离的 让我们结合以前所学,共同探寻历史之源,重温一下祖国山河破碎的岁月。

白板显示:展示该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内探究,导入新课。 1.回顾历史:

香港、澳门是怎样离开祖国怀抱的?(回顾:结合图片讨论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自主学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这之前,香港和澳门分别被哪两个国家控制?这些国家是如何占领香港和澳门的呢?

合作探究:港澳台问题的性质是否一样,为什么?基于以上认识,你认为港澳台应通过怎样的方式解决?

过渡:师: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白板显示: 图片:邓小平的一国两制 2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过渡:请大家带着问题看课本60页,自主解决下面的问题: “一国两制”的提出者:

目的:

含义:

意义:

过渡:“一国两制”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却首先在香港澳门得以成功运用。

强调:

(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中国”。(2)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3)“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3)运用——香港、澳门回归相关工作。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白板显示:

图片:美丽的香港

香港地回归之路:

过渡:英国人甘心把美丽的香港归还中国吗?答案是否定的。香港的回归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进程。 白板显示:

图片: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谈判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过渡:1884年底,联合声明发表后,香港开始了平稳过渡。7月1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在紫荆花绽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伴随下徐徐升起,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对香港来说,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刻,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中华大地一片沸腾,欢呼声响彻云霄,历史记下这一庄严时刻。 白板显示:

图片:香港第一任行政长官 香港区旗及含义

过渡:香港的回归

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范例。澳门也要回家了。看一下澳门的回归之路。 白板显示:

图片:中葡联合声明签署的图片, 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第一任行政长官 ,澳门区旗及含义 澳门也回家了。

白板显示:

图片: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

生合作探究两大问题: 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政策?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 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师引导启发同学们思考。

强调:

(1)涉及的人物时间的强调。(2)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总结:香港的回归和继续繁荣,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又推动作用,同时他也成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的典范。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祖国国势日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台湾这个漂泊海外的游子必将回到祖**亲的怀抱,而台湾的回归之日必将是祖国的再次腾飞之时,让我们翘首期盼着。 板书设计:

1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提出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巩固检测:选择4个 作业: 《课时练》第12课

8.香港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估与启示 篇八

来源:中国知网

作者:王景枝 时间:2008-02-18

【摘要】20世纪90年代香港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展带来了人们对大学质量的担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自1995年以来进行了两次“教与学质量保证过程评估”,且收到了预期的成效,其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内地借鉴。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香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 质量保证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06)06-0053–04 【作者简介】 王景枝,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浙江 杭州 310028 1989年开始,香港政府计划扩展高等教育。在随后的1991到1995迅速扩展的四年中,教资会资助院校全日制学生人数增加了32%,需增聘[1]的教师人数达到3500人,各院校录取的研究生人数也有很大增加。入学额在1995年停止增长后,学生人数才逐渐稳定下来。但是,各高校为扩大学额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为了扩大招生,维持大学资助委员会的经费分配,各大学都降低了学生的入学要求。香港大学生的水平、毕业生的质量以及教与学的质量不断引起社会各界和专业人士的担忧。伴随着经济低迷、全球化和与大陆融合的挑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高等教育已历经多次改革,致力于使高等教育达到三重目标:高质量、多样化、政府预算的高效率。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niversityGrantsCom2mittee,简称UGC,以下简称“教资会”)是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单位,推行质量保证是其基本职能之一。为了使大学能有质量保证(qualityas2surance),教资会辖下的研究资助局定期进行研究评审;同时,教资会还进行教学评估和管理评估等活动。自1995年至2003年,在其资助的8所大学内(香港教育学院于1996年7月成为教资会资助院校,未参加第一次评估),教资会共推行了两轮教与学质量保证过程评估(TeachingandLearningQualityProcessReview,简称TLQPR,以下简称“教学质量评估”)。本文从理论架构和实践操作来分析这两次教学质量评估及其特色,对于大陆高校正在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估不无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香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组织与实施(一)评估模式的选择与确定

目前世界上主要通行三种类型的质量保证机制:认证(accreditation)、评价(assessment)和审计[2](audit)。香港的教学质量评估(TLQPR)正是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质量审计(也叫学术审计或者质量过程审计:qualityaudit,academicauditorquality-processaudit)。质量审计是作为质量评价(qualityassessment)的对立面出现的,前者注重过程,后者关注产品。质量评价通过公开考试评核毕业生的质量,评估学生毕业时的质量比入学时高了多少,成果、增值、投入等因素都是评审质量的基准。但是,世界各地的经验表明,这种评审的最大弊端是过于依赖数字作为指标。各院校可能会以这些指标为最终目的,结果本末倒置,扭曲了评审的意义;而且评审结果也很可能仅仅是一个评分数字或排名,丰富多元的教育经验被大大地简单化了。而质量审计关注的是质量保证工作(educationqualitywork,简称EQW)而非质量本身(educationquality),对于外部评审机构来说,把握EQW要比把握“质量”容易得多,并且评审中能更好地尊重各院校的特色和多样化。

香港的教学质量评估最终选择了“教与学质量过程评估”(TLQPR),还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各院校毕业生的质量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录取新生的质量、可供应用的资源、教与学的过程。教资会恰当地把保证教学质量的重点放在了教与学的过程上。因为这三个因素中,新生的质量取决于中小学教育,而高等教育的整体资源是由政府决定的,只有教与学的过程可完全由大学自己掌[3]控。因此,教学的“过程”与“改进”成为香港两轮教学质量评估的关注的重点,进行的是“质量保证过程”的评估。

(二)评估的目的、范围和程序

由教资会成立的质量评估小组,第一轮由18人组成,包括两名海外学者;第二轮14人组成,包括6名本地学者和8名海外专家。质量评估咨询委员会(ConsultativeCommittee)由教资会资助院校的代表组成,并且负责委派评估小组的本地成员。第一轮教学质量评估预期达到三个目标:(1)提高高校对教与学这项首要任务的重视;(2)协助各高校改善教与学质量保证过程;(3)使教资会和高校各自履行责任,就维持教与学质量方面向社会有所交代。在第二轮质量评估时,评审小组又增加了第四个目标:向教资会提供评估结果,以便在新一轮的3年期拨款事宜上做出相关考虑。

第二轮质量评估的范围由本科生教学扩大到了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自评报告也有所修订:包括一份有关学士学位学生和课程研究生学生教育的20页主文件;一份以研究性研究生教育为题的4页补充文件;有关继续教育的最多10页的补充文件。

质量评估的第一步,由评估小组访问各院校,以使其了解评估工作的目的和方法。随后是各院校自我评估,校方须准备一份20页的主文件作为自评报告,说明他们如何提高和保证教和学的质量。第二步是正式的访问活动,时间是一天半。评审人员分成若干分支小组分别到各基层单位考察。由于评估的目的之一在于共同筹策及互相学习,因此评估小组的本地成员也全面参与自己院校的评估工作。从评估小组初访到最后的实地考察,时间持续大约八个月。评估小组要在实地考察前至少一个月通知学校将要到访的单位,以及将要提出的问题。第三步是评估小组撰写报告,正式报告中“尚待改进的地方”由各分组、评估小组和教资会共同起草并审阅。最后,院校收到正式报告后公开报告的内容,并提出改善措施做出回应。(三)评估所持的质量维度和原则

评估小组具体从两个方面把握教与学的质量:教与学过程本身;质量保证与改进的过程与方[4]法。评估所坚持的根本标准不在于质量本身或某一种具体的优质教学方法,而是关注各院校是否对上述两个维度予以重视,并能为自己的策略选择做出解释。

关于“教与学的过程”,评估小组从五个方面来把握,其中每一方面均以提问的形式来体现:

课程设计:为保证院校颁授的学术资格水平,如何设计、评价和改善课程?如何综合考虑教职员、雇主、学生和其他人对课程设计的意见?

教、学过程设计如何制定和改善教与学的方法、教学材料和学生的学习环境?

实践质量:如何保证课程、教学、学习及评价工作按计划连贯而有效地进行?例如,教师如何做好其教学工作?招聘及培训机制,同行互评教学及师生交流机制等是否健全?成绩评价及评价结果的运用:教师及学校各单位如何监察学生的成绩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改善教与学的质量?

资源提供:院校如何运用人力、技术和经济资源等手段来提高和保证质量?

关于“质量保证与改进的过程与方法”,评估小组并未就其内容预设任何模式,他们主要从四个大的方向来把握各院校质量保证工作是否有效进行。质量方案的架构指引:院校、学系及相关部门就质量保证而制定的工作目标和政策声明;直接参与质量方案工作:由院校、学系及其他工作部门主要教职员负责,确保质量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对质量方案工作的支援:对一些受资助的计划或活动,由专门从事教学发展或相关工作的部门负责,目的是协助教职员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价值观和推动力:推动教与学质量保证工作的鼓励因素,包括院校和学系的价值观以及正式和非正式的嘉勉两个方面。

2001年开始进行的第二轮教学质量评估,除了继续关注“教”与“学”质量保证的过程和改善外,评估小组还提出了六个评价成功的“质量保[5]证工作”(EQW)的原则:(1)通过评价教学成效,进而为质量改进做出努力,并且确保质量保证过程中考虑到了评价结果这一因素。虽然,确切评价“成效”是一项艰难而有争议的工作,但是没有评价,质量改进就很难进行。(2)质量保证工作以学生的学习进程为导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技能和自学能力(3)院校不同层面质量保证工作的和谐程度(4)院校各单位教职员工对于优质教学是否持“共同合作的责任观”。质量保证工作的设计和实施需要集体共同承担。(5)院校是否善于借鉴其他部门或院校的经验,从而参照适切的标准和良好的运作模式来评价表现。(6)院校和各部门是否将持续的质量保证和改进定为工作重点。成功的质量改进有赖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持续的质量保证过程中对各自角色的理解。

二、香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特色与经验

(一)评估体现了“学术导向”和“行政导向”的统一

高校的教学属于学术活动的范畴,学术活动通常是未来取向的,教学的效果和大学的表现要以它长期和整体的教育表现来衡量。因此,教学的这种“学术导向”势必与政府在质量评估中的“行政导向”产生矛盾。在香港的教学质量评估中,教资会就很好地扮演了调解人的角色,避免了二者的正面接触导致的冲突。教资会不是决策的行政机构,而是由专家组成的咨询团体,它以第三者和内行人的角色出现,与大学和政府都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评估中它向二者提出协调性的建议时,大家都易于倾听和理解彼此的意见。这样,由中间机构教资会操作和主持的教学质量评估,很好地实现了“学术导向”和“行政导向”的统一。

首先,质量评估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政府的愿望和政策取向:大学要重视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的合格公民。两次教学质量评估中隐含的四个基本价值取向是:教学是香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教学要达到与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院校内必须有持续的努力来保障和提高教和学的质量,院校内各层面有一种挑战现存教学状态的需要,最终目的是变革和改进;教学是学者的专业性活动,学校应该适时引导、培训、支持教学工作,教学活动应该关注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毕业生除了要获得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理解力之外,作为本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公民,还应具备其应有的一般能力和态度。其次,质量评估的操作则充分体现“学术导向”:由高校代表组成质量评估“咨询委员会”并委任评估小组的本地成员;本地成员与海外专家共同组成评估小组;以“形成性”的质量评估取代“总结性”的质量评价,等等。

(二)评估努力保持“问责”与“改进”之间的平衡

综观各种形式的质量评审,其最重要的两个目的便是:“问责”和“改进”。质量保证的“问责”与“改进”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着张力和矛[6]盾。两种极端的情况是:当“问责”居主导时,政府部门依据学术之外的观点操作评价;不会有评估者和院校之间的私下交流,院校对评估没有机会辩论或解释;评估依赖成绩指标,因此各种成绩指标都被尽量扩大。这一切最终导致的是维持现状,而不是改进和变革。但是,“改进”的目的居主导时,评估常基于少数同行的意见而几乎不考虑学术之外的观点。或许对学术价值的敏感性是这种高度学院式的评估最值得推崇之处然而它却无法产生提高质量的紧迫感。

香港的教学质量评估,吸取国际上越来越丰富的经验,采取了一种能平衡不同目的,特别是“问责”和“改进”方面的做法。评审小组在评估中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确保在实地考察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和鼓励学部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上;确保文献资料能够反映学校、学系对于教和学过程的理解和参与;重视各分支单位层面的会议及随后的分组报告。正如评估小组主席所认识到的那样:评估中使“问责性”最大化容易造成院校的“顺从”;而学院式的评估又会阻碍发现问题和对既定质量标准提出具挑战意义的变革。因此,香港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强调的是“合作”,以协助院校努力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三)注重对“评估”的评估

1997年4月,第一轮评估结束后,教资会和评估咨询委员会立即组织了研讨会,为各大学提供一次分享优秀经验的机会。各院校代表分别就质量评估的反思、评估的成效及未来评估的改进等方面发言。为了使质量评估更具科学性,研讨会还决定,在第二轮质量评估实施之前,对第一轮教学质量评估进行一次正式的评价和检验。最终,教资会委任荷兰特文特大学(UniversityofTwente)的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CHEPS)对香港的教学质量评估进行独立的评审。1998年底,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成立了一个在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方面经验丰富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工作。小组承担的主要职责是:对第一轮7所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进行独立评审,以确定评估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做出任何改善教学质量评估的建议;揭示一些预期之外的成效。1999年,独立评审小组发布了评审报告——《质量推广:香港TLQPR报告》。报告得出的总的结论是:“香港的教学质量评估是适宜的正确的办法”,第二轮评估应该继续关注“过程”,而不是以学科为导[7]向的教学质量本身的评价。正是在这一结论的鼓励下,教资会才着手进行了第二轮质量评估,并且采纳了其中许多有益的建议。

三、香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启示与借鉴

通过以上对香港两次教学质量评估的考察,反观我国内地高校正在进行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要弱化评估的监督和检查功能,鼓励被评对象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最终达到教学“改进”的目的,实现评估的“行政导向”和“学术导向”的统一。尽管大陆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但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8]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在具体操作时,仍然过度强调了监督作用。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估,把重点放在了对高校教学工作的考核上,体现了政府对高校、上级对下级的指导和检查,难以使评估对象真正参与其中并最终改进教学。这种监督和考核性质的评估使不少教师认为,教学质量评估是院校教务部门的事情,甚至认为评估是针对自己的而产生抵触情绪。这不仅导致质量评估工作的参与者仅局限于教务和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而且直接影响到评估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与质量评估的“改进”的初衷也相违背。

第二,建立评估的中介机构,评估要有国际视野,注意吸收国际一流学者、专家参与。目前内地的评估机构,具有浓厚的行政导向,评估小组的成员也都是国内专家,没有吸收国际一流专家参与评估工作。这并非是对国内专家的水平不信任,而是说对于设有研究生院的重点大学的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必须要以一种国际视野和标准来衡量。只有这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构想才不会流于形式。

第三,借鉴经验,不断反思评估模式,使评估更具科学性。科学而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能够起到良好的目标调节与导向、督促与激励和问题诊断的作用。大陆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根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与方法,采用“指标—量化”模式,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把教学工作具体分解为[9]7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关注院校的教学工作在各项指标的达标结果上,评估注重“目标”而非“过程”,进行的是终结性的评估。但是,教学质量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教学活动也是主观与客观相互结合的过程。因此,不仅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不断反思和修订,而且有必要将目标评估与过程评估,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有机结合起来。

最后,要真正使教学和科研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策上对教学就要有所倾斜。诚如教资会所言,保证教学质量是高校的“首要使命”。香港的教学质量评估使人们认识到“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而且许多人把此视为最重要的影响。但事实上,香港的科研评审每三年进行一次并与大量拨款挂钩,相比之下,教学质量评估所带来的经济上的奖惩并不明显(虽然第二轮评估目标中表示拨款要考虑评估结果)。来自荷兰特文特大学的“独立评审小组”也提出,“教资会有必要明确评[10]估与教资会拨款决定之间的关系”。内地的教学质量评估同样不予明显的经济奖惩。简言之,把教学质量与拨款相联系应该提供一个理性的方法,使人们相信,如果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那么在学校、院系和个人层面上都应该对优质教学有适当奖励。有些拨款形式暗示出对教学成绩的认可时也可以大大鼓舞教学人员的士气。如何在政策上实现一定的倾斜,真正使教学和科研具有同等的地位,是大陆和香港共同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总之,大学工作的向前推进,靠的不是外部制度的强制,而是学者们的自觉意识。通过外部评估督促高校建立起良好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持续发展的内部质量保证和改进机制,实现质量评估的“学术导向”和“行政导向”的统一,“问责”与“改进”的平衡,是香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参考文献】

9.《香港》课堂教学反思 篇九

2.分析申明立场的措辞,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香港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人口约614.9万人,其中97.5%是华人。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统称香港。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2年8月至9月这一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缔结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使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三个条约”。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来我国进行访问,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并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继续进行商谈,从此揭开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外交谈判的序幕。

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形势,过高估计了香港对中国的经济作用,过低估计了中国政府对主权问题的原则性和立场的坚定性,以为中国可以容许英国以某种方式在1997后继续管治香港。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谈判代表团提出了“三个条约继续有效论”,无理地认为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割让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不能收回,谈判的内容仅应限于所谓“租借”的“新界”。这当然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了撒切尔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课文分析

1.学生浏览全文后,请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课文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指出要从三个问题来谈“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总说。

第二部分,文章2至7段。分别就三个问题进行分析,阐明观点和主张,是分说。

这一部分可再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关于“主权问题”。

第二层:第4、5段。关于“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的问题。

第三层:第6、7段。关于“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的问题。

2.课文开篇将“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分为三个方面来谈,有何必要?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阐明观点?

明确:因为香港问题不只是主权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在谈判过程中,除了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之外,还需双方进行磋商、研究。这样,本着不同问题不同对待的原则,一方面明确了谈判内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对方清楚地了解我方的原则与态度。

3.在第一部分中,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的语言表述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第二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采取什么方式”,主语是“中国”;第三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商谈如何使香港„„不出现大的波动”,主语是“中国和英国”。暗示1997年之后,对香港的管理首先是中国自己的事。

4.课文中怎么表现对主权问题的态度的?

明确:首先明确“没有回旋余地”,“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第3段进一步明确,中国是在“宣布”收回香港,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与英国进行谈判。

5.在谈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希望中英两国政府进行友好的磋商,一是说明保持香港的繁荣对中国建设的影响。前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于第一个方面,文中首先明确希望与英国合作,“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当然这一问题与“主权问题”不同,是可以“进行友好的磋商”的。

关于第二个方面,是驳斥某种观点,暗示对方不要以此作为谈判中制约中方的资本。同时也表现了我国对保持香港繁荣的信心。

6.对于第三个问题,中方的态度如何?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中方客观上承认出现波动的可能性,但明确指出,一旦出现“大的波动”,中方“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语气柔中见刚。

三、小结

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并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消除了中英两国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是中英两国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成就。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三、四。

五、板书设计

热门文章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当前我国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场雪

unit2lookatme第五课时 植物妈妈有办法 威尼斯的小艇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相关文章·病梅馆记 ·登泰山记 ·五人墓碑记 ·项脊轩志 ·伶官传序 ·游褒禅山记

·六国论 教学设计示例

10.香港教学交流活动心得 篇十

5月20日,在学校的组织下,我校教师香港学校进行了教学交流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听取了3C班的英语科目和3D班的常识科目,两节课让我收获颇多:

一、课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在英语和常识课堂中,老师先是对本节课要学习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进行小组分工,让每一个小组通过分工查阅资料完成老师所布置任务,在完成任务后再进行小组分享,整节课老师只是充当了引导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二、小组合作分组新颖,分工明确

在本次常识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为香港旅游,老师根据课本内容进行了分组,港岛组、九龙组、新界组和离岛组,充分结合本节课所要教授内容进行分组,分组后每组的组长负责查阅资料,其他组员每人负责一个内容的填写,然后将所填写内容汇总到组长处,最后整个小组进行汇报。整个小组教学思路清晰,分工明确,课堂效率极高,真正体现了小组教学的高效。

三、教师课前准备充分

通过听取两节课,发现香港教师在课前的准备是很充分的:1.小组活动设计;2.课堂的有效提问问题设计 3.课堂工作纸的设计 4.家庭作业的布置等

四、差异化教学

在课堂上,老师进行小组教学活动时,根据学生们的基础进行小组分工,同时也根据小组的层次进行不同的任务布置,对于基础或层次较弱的学生个人或小组,老师会给学生一些小的目标,让学生一点点完成。小组分工的原则是以强带弱。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五、思维导图的应用

在英语和常识课堂上,老师在对于本节课小结时,都用到了思维导图,学生们通过老师的引导,自己勾画出一张思维导图,让所学的知识再次得到温习。如:英语课堂上,老师先是引导学生写出dragon一词,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一说dragon像什么,最后在总结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画的dragon通过思维导图形式,用英语对其进行描述。

上一篇:给医院胸外科表扬信下一篇:关于国庆节的演讲稿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