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论文

2024-07-30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论文(共10篇)(共10篇)

1.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论文 篇一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转化探讨

作者:陈亚萍编辑:studa20

摘要: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成员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宿感,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企业文化形成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中既各自独立又交叉联系的组成部分,两者在目标取向、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上都具有相似性,从而具有了彼此点补转化的可能性。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也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开辟道路。

关键词:企业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互补 转化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因而也是企业的重要政治优势。在新形势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是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在企业得到贯彻落实的有力保证。因此,企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一、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考察

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一种经济文化,包括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行为规范和思想方法等。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既独立又同一,因此,可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彼此互补以达到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企业员工的思想也难免出现一些困惑和疑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一系列艰巨的任务和严峻考验,企业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经济高度繁荣和社会多样化加剧的趋势下,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以下五种功能:一是清晰目标导向。“作为观念形态的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和确立,就会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从意识形态深层指引组织发展的根本方向,对企业成员及其行为起到导航作用。”二是凝聚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使企业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增强企业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激励员工前进。积极的企业文化,在满足员工物质保障需求的基础上,以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其工作热情,使每个成员自觉地为企业目标而奋斗。四是约束偏离行为。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不仅仅表现正激励和负激励上,更主要的是通过组织文化对成员的行为形成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将外部约束和企业成员的内在约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五是延续企业力量。一旦企业文化塑造成型,就会持久不断地发挥作用。

二、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与转化

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企业的特色,独具一格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侧重于政治方面,如加强职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公平与正义的关系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企业文化建设是核心,两者存在的共性决定了它们可以互相融合。“将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并不是将两者完全等同或者相互取代,而是说两者不能够孤立的进行,应该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资源帮助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本身具有的如下内在条件,使得两者的互补转化成为一个

现实诉求。其一,以人为本的目标取向。“人”在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而企业文化的塑造也旨在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其二,层次多元的教育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因为具体的资源禀赋和社会境遇不同而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地位、觉悟水平和接受能力各有差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意到多元性。企业文化是一种由全体员工创造的集体文化,故企业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多种方式来满足员工的层次差距。其三,交叉重合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而企业文化,为了树立企业目标,培养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积极性、凝聚力以及最重要的企业精神,在内容上势必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生重合。

事实上,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诉求,还统一于党的指导思想下。企业文化强调个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共性,两者的发展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

三、企业文化中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需要有步骤、有秩序地加以推进,而思想政治工作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企业文化形成发展的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工作的落脚点定位于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氛围,也要主动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开辟道路。

一是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企业和谐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融合。”

二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对于企业这样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组织来说,发展是核心任务,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生产经营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都不能脱离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紧密与生产经营结合起来,立足用企业精神、经营宗旨、质量方针和理念教育职工,可以极大地激发职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发展。

三是以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促进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充分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必须改变以往主要依靠灌输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渗透到企业工作的各个领域中,渗透到群众性地创建活动中。其次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抓住时机,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传,把网络办成联系员工的渠道,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总之,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要努力做到体现多元性,富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唐剑,何金泉.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对企业文化影响力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2008(6):41—43

[2]王翼.浅议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现代企业教育,2009(7):162—163

[3]胡昌.浅议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决策探索,2009(5):41

2.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论文 篇二

一、家庭教育功能的再探讨

对于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我们以往存在着各种偏差,对话、交流、关心、说教只是其表面现象,都不足以展示家庭教育的基本属性。我们考察单个家庭的教育,发现绝大多数的家庭都突破不了上述功能,而这也是抑制家庭教育潜能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其基本功能。据此,本文笔者认为“技艺、做人、信仰”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技艺指的是生存的技能,要求家庭教育需传授、教会幼儿未来安身立命所需的各种生活本领;做人指的是做人的道德品质,要求家庭教育需塑造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信仰指的是文化思想信仰,要求家庭教育创造文化熏陶的氛围,使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述功能中,做人品质是根本,生存技能是保障,文化信仰是方向,三者独立且统一,共同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如下图所示:

二、“家 + 园”交互教育的两个误区

在探讨“家园”教育误区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学内容。在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第二部分中提出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内容与目标。而详细分解这些部分,我们发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诸多的共同之处,即都希望把幼儿培养成“身体健康、善于交流、善于表达的有责任、有信心、富情感的孩子”。但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存有诸多误区,主要有二:一是幼儿园教育的“家庭化”;二是家庭教育的“幼儿园化”。在前一种误区中,不管是幼儿园的管理者,还是一线幼儿教师,他们都将学生当作“襁褓中的孩子”看待,生怕他们“风吹草动”、“生病遭罪”。尤其是在“安全校园”的背景下,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提供卫生的幼儿饮食、保护幼儿的身体健康就成为了当前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课程教育、课堂活动、课后实践则成了附属工作。从这点来看,教师如同父母,幼儿园生活如同家庭生活,幼儿教育也就越来越“家庭化了”。在后一种误区中,由于父母普遍缺少对幼儿教育相关知识的认识,导致父母教育孩子只是模仿幼师做法或者比照学校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其实就是“幼儿园中的老师”,家庭教育也就成了幼儿园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延续。因此,在创建科学的“家 + 园”教育模式时,我们应尽力还原二者教育的本真,使其相得益彰。

三、“家 + 园”交互教育的新途径

1.技能交互教育。

由上可知,生存技能培养是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保障性功能。细究生存技能的基本内容,可谓包罗万象,综其一点,一为生存,二为发展。生存者,以家庭事务为要;发展者,以手工技能为要。反观《纲要》内容,技能方面的教育要求较少,更别提实践操作了。因此,笔者建议,家庭教育以家庭事务为主,幼儿园教育以手工技能为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应过分溺爱孩子,可采取“任务式”教育方法。例如,父母可借鉴“爸爸去哪”中的相关剧情,为孩子设置相应的“任务”,引导孩子去完成,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所设“任务”以孩子能够完成为限,父母可全程陪同完成,也可由孩子单独完成。所给予的奖励以物质奖励为主,精神奖励辅之。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增加手工操作课程的比例,设置专门的手工实践活动,并耐心指导幼儿完成手工操作。例如,用橡皮泥制作人物形象、生活用具;或者用剪刀、纸张制作剪纸艺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家庭与幼儿园在技能培养上的内容各异,但是二者还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的,只要依据实际情况具体操作即可。

2.道德交互教育。

道德教育对于幼儿人格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虽然《纲要》中有相应的规定、要求,但在实践中做人道德的幼儿园教育还是缺失的,而家庭教育正好可以弥补。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强烈的感知事物的阶段,模仿是其最主要的感知表现手段。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最直接、最适合的被模仿对象。据此,笔者建议家庭道德教育可通过“适当说教 + 现身说法 + 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实现。首先是适当说教,要求父母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间对孩子进行引导。此外,父母说教须避免禁止性语言或他人在场的情况。因为禁止性语言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他人在场则可能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例如,在睡觉前可以对孩子说:“宝宝,说谎是不对的,我们应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说好吗?”其次是现身说法,以现实中的例子来教导孩子,可以让孩子直接感受,参考比照。譬如为了让孩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对孩子说:“宝宝,你看xx在哪踢球呢,你也去踢吧,可好玩了。”最后是以身作则,以父母自身的行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行为。对此,父母应积极树立正面形象,给孩子传递“正能量”。

3.文化交互教育。

当前的幼儿文化教育过于偏狭,衡量标准不甚科学,无法触及孩子的内心深处。而纵观犹太人的幼儿教育中,信仰教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属于最高阶位的教育内容。对此,笔者有意借鉴犹太人的教育理念,只不过犹太信仰教育指的是“宗教”教育,而本文则指的是文化教育。本文中的文化信仰教育不同于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信仰,它是对于社会与自然的基本法则遵守。而对于此种教育,家庭与幼儿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需相互渗透、相互配合。譬如对于自然万物的认识,幼儿园可以教授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并借助教材、教具赋予动植物以人类情感,使孩子在心里树立起“与物共生、与物共存”的理念。而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引领孩子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使孩子近距离的接触自然,认识自然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起幼儿“一切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美丽的,我们应该善待它们”的意识。

总之,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主要途径,家庭作为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要明确自己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家庭和幼儿园要相互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智力、能力、人格的形成有着重大作用,“技艺、做人、信仰”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实现互补,我们应该重视通过技能交互教育、道德交互教育、文化交互教育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幼儿的教育和呵护。

摘要:“技艺、做人、信仰”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本文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交流互补为视角来详细探究家庭教育的突破口。本文主要探讨了“家园”教育存在的误区,分析了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学内容,论述了“家+园”交互教育的新途径。新途径主要有技能交互教育、道德交互教育、文化交互教育。

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优势互补 篇三

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的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地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家庭的教育要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的正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家庭教育是与幼儿园教育紧密相连的,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保持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地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

二、家庭教育如何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家庭教育针对幼儿个体,情感性和随意性较强,而幼儿园教育专业性更强,更具计划性。两者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失,只有两者配合互补,幼儿才能健康成长。

(一)家庭环境影响幼儿品格的形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行为的管理者。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和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幼儿园的课堂以讲授和游戏的方式为主,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长要重视自己的行为,比如看红绿灯过马路、乐于助人、礼貌待人、不能在孩子的面前言而无信。由于孩子与家庭特殊情感的联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态度、为人处事的方式,都将会给孩子很深刻的印象。比如,孩子们玩毛毛虫,倘若家长会责骂孩子,那么幼儿很可能害怕和讨厌毛毛虫。如果父母领着孩子乘坐公交,看到需要帮助的就让座位,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让位是应该做的。

(二)家庭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经验

虽然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尽可能来源于生活,但是只能基本局限在幼儿园里,孩子们通常只能观看图片和视频,和孩子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例如,教学涉及公园里的鲜花、礼貌用语、各种人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惯等,由于幼儿园不能把孩子带到真正的场景中去,而家庭教育却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孩子的美感是从日常生活和周围可感知的事物里得到的。家长可以花时间陪伴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仔细观察花朵、树叶的形状,聆听鸟儿的歌声、虫吟,感受四季的天气变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对鲜花进行计数,不但陶冶情操,而且可以学习数学、科学、语言、艺术等知识,因为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文化氛围是幼儿最佳的老师。

家长也要利用社区环境,培养孩子的财务管理能力。例如领着孩子到动物园,让孩子看到买票的全部过程,买完后把票交给孩子。带孩子到银行看看,教孩子观察和分析存款和取款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性,认识取款机的目的和执行程序。在超市买东西时,让孩子付钱,及时告诉孩子挣钱的不容易,不能无限制去购买所有东西,帮助孩子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

(三)家庭教育要确认孩子的兴趣、优势

在幼儿园教育中老师不能完全顾及每个孩子,不能准确掌握孩子的学习特点和优势,这就需要家长与幼儿教师要尽职尽责、及时沟通,平时注意观察孩子,要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情感特征,根据孩子自身的优势进行教育。例如,小班幼儿对自己的名字不太敏感,总是忘记哪一个是自己的杯子,但是当老师告诉他,第几排的倒数第二个,他就能够迅速找到杯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对数字敏感。有些孩子能专注聆听音乐,对音乐表达出的情感有所感觉,则说明孩子有音乐天赋。有些孩子有强烈的节奏感,身体灵活,喜欢节拍,那么孩子表现出舞蹈的天赋。家长必须要抓住这个机会,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以实现孩子在优势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双方的努力,家庭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并对幼儿园教育缺失进行补充,才能实现幼儿最科学、最长远的发展。

(一)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结合

两种教育方式可以融合在一起,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创建互相沟通交流的联系,创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良好关系,共同推进幼儿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相信幼儿园的教育,以真挚的态度来获得孩子父母的信任。通过电话、互联网和其他通信手段,建立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方法,可以直接邀请家长参与,促进教师、儿童、父母之间更和谐的关系。所以,教师应该重视交流合作的意义,创建有效的合作。

(二)儿童早期教育的前提是要求家长积极参与

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需要家长的主动参与,这也反映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相互促进。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于幼儿园的工作,家长要主动配合,比如,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可以建立一个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由家长组成,采取自愿参与的方式,邀请家长参加管理。

(三)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教育

幼儿园和家长可以一起实施教育,因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能够成为管理人员,对幼儿园工作的正常开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家长可以帮助提高幼儿园管理资源的质量。在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家长不同的性格、兴趣等因素对孩子个性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父母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幼儿园的亲子活动,家长可以营造幼儿个性化的氛围,就像一个性格爽朗的父亲,会给孩子们带来的亲密感,充满活力的爸爸让孩子们能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合作,强化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沟通,这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针对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互补性,作为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实现幼儿教育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太英.浅谈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J].新课程(下),2013(11).

[2]马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11).

4.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论文 篇四

内容摘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对于幼儿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为了幼儿和谐的发展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作为老师和父母应当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利用各自的特色、特长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把家长对子女,教师对幼儿的爱凝结在同一个目标上。

关键词:浅谈、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幼儿发展、家园合作、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体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面临着重大的问题,那就是怎样认清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一个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对他的一生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人师者和为人父母者身上的担子很重、很沉。下面就我工作方面的经验,谈谈对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些认识。

一、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含义

1、幼儿园教育

所谓的幼儿园教育是指按照教育大纲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具有计划性、连续性和科学性。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具有随机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更具个性化、更具感染力、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家庭教育触手可及,是对幼儿园教育的延伸、拓宽、补充和完善。

二、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教育的现状

1、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往往不合拍,家庭教育当前还是个薄弱的环节,家长对子女教育往往达不到要求甚至与幼儿园教育背道而驰,这就大大影响了幼儿园教育的效果。在我任教的班上就有一个这样的事例:我班有一名叫王馨婷的小朋友,长得挺可爱的,就是脾气比较怪,任性、好强;长辈特别的溺爱。一天她动手打了一位小朋友,结果那位小朋友在还手时就把她推到了,我为此对他俩都给予了批评和教育,下午王馨婷的婆婆来接她时,我向她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后,她婆婆大发雷霆,当着王馨婷的面狠狠地批评了那个小朋友,并进行了言语上的威胁,还告诉王馨婷,下次有小朋友再欺负她还要出手更狠点。王馨婷婆婆的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那位小朋友,更对王馨婷小朋友今后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原因,有些幼儿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幼儿园对这些孩子必须进行再教育,但这些孩子的缺点又随时在家得到“强化”,有些“机灵”孩子在幼儿园是一个样子,在家又是另外一个样子,简直就是两个孩子,家长不认为这是问题,反而保持欣赏态度,由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不一致,就会导致教育作用相互抵制,让幼儿园教育收效甚微或事半功倍。

2、幼儿在幼儿园生活,除了学本领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抓常规教育。我去过很多幼儿园参观和学习,各个幼儿园的常规都不一样,要做到常规抓得好,教师首先就要心里有数。这里所谓的心中有数是指要熟悉幼儿,了解他们的一些日常习惯,例如: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无常规、作息紊乱、不会与他人交往,在经过幼儿园教育的规范后,到了小中班情况会变得好些。过完长假回幼儿园,常规又会变差;每周星期一那天幼儿会特别的坐不住、吃不下、睡不着,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纪律也很差。但是,只要了解孩子们的变化后,就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指导。例如:我们班上的老师会在周一那天特别关注每个孩子的行为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的提醒和督促,让幼儿能以最快的速度从两天休息的混沌状态中恢复过来,从而能让幼儿在这一周的时间里都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总的来说,只要常规抓得好,多给予幼儿正面的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常规,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三、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1、幼儿园教育主要是从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入手,这五大领域分别是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和健康。首先是语言,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丰富幼儿的语言活动;主要有游戏活动,通过游戏,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语言,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第二,社会教育,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幼儿社会交往的引导关系到幼儿成长后能否与社会、团体、他人之间建立良好、协调的关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现时期,尽管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需要成人的指导,但是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对于幼儿掌握社会交往的本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现在的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地位十分优越,受宠爱、娇生惯养,从而出现任性、自私、不关心他人、事事优先等现象。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应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帮助他们克服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发展的特点,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第三,科学教育。幼儿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可以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在幼儿园里,教师可以经常带幼儿出去走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当幼儿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大树为什么会发芽?”“花为什么会有颜色?”等等。教师应该对他们提出问题,尽可能给予满意的回答。第四,艺术教育。在幼儿园中艺术教育这方面是最受幼儿所喜欢的。它的特点是通过美的事物,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调动人的心理功能,激发人的情感,以美感人,以情感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教师应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色彩、声响等的意蕴,调动想象、思维、动作、语言的参与,反馈感受程度,促进理解。如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看一组图片,听一段音乐,做做动作,编个故事等等,帮助幼儿在此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了解,可达到准确表现的目的。第五,健康教育。健康通常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现在的健康不仅仅是病或虚弱的现象,更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全状态。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是把通往健康的钥匙交给他们,对其一生有重要作用。幼儿园“健康教育”要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教育为目标,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健康行为和习惯,提高幼儿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促进身心和谐

发展。因而“健康教育”就应该是让幼儿逐渐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的教育,教师也应该明白这才是“健康教育”的目的。

2、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小年龄孩子我们应该奠定孩子什么样的基础?例如,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以及与人的合作共处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的两人要通过交流达成一致的教育方法,再去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是对孩子负责,更是对孩子尊重。在教育孩子之前,应该先问问自己:我做到了吗?然后再去教育孩子,给孩子讲道理,然后再运用自己的良好表率去带动孩子。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孩子做错事时,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以平等的态度循循善诱,以宽松和蔼的态度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逐步改正。在生活中,对孩子不要太过娇惯,孩子提出的要求要有所选择,该买的就买,不该买的就不能买。对孩子不良的习惯一定要改掉,但要注意方法。其次,应该让孩子多出去和其他的孩子交往。家里来客人时候,可以多鼓励幼儿大胆表演节目,培养幼儿大方,活泼的性格和自我表现能力。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也应该做到尊重、了解孩子,也可以教孩子一些浅显的知识,让孩子学会多问,并能耐心的给孩子讲解答案,自己不懂的要认真查阅资料,不要欺骗孩子。

四、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孩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1、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教育是一种和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单方面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单方面可以胜任的,必须两方面结合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幼儿教育的过程,既是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也是教师与家长的互动过程;而家庭教育的过程,既是父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父母自身发展的过程,孩子的成长需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孩子的一切生活始于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长期,全方位的老师。家长作为教师,有多方面的职能,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而且要承担起对子女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重任。对于孩子进入幼儿园的家长来说,家长的配合更是搞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首先,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对幼儿有良好而持久的影响,家长参加幼儿园举行的各种各样活动,一方面让孩子体会到幼儿园活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让孩子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其次,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因为没有谁能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信息来源。再次,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等都更好地得到保证。《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正确教育孩子,我们应注意一下几点:第一,要深入开展调查,了解班上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开展的情况。第二,指导家长掌握幼儿家庭教育的要点。主要有:一是家长要关心对子女的教育,对孩子有正确的要求,而且要以身作则,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二是注意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使孩子处于正常平等的家庭地位;三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必须一致,不仅是父母,还包括和孩子密切接触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对孩子影响较大的人,互相支持配合,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出来,注意树立家长威信。第三,运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做好家长工作,耐心帮助家长改善家庭教育。如:可以召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幼儿教育读物、教材、参考资料等方式,使他们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内容,学习幼儿教育的方法和经验,更加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可以进行家访,有针对性地和家长交换意见,对不同的孩子,不同家长的特殊问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作到深入细致。

2、家园合作已经成为世界幼儿园发展的共同方向。家园合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家长在幼儿园教师的带动和引导下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各项幼儿园教育活动,共同培养,教育幼儿;二是家长在幼儿园帮助和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牢固树立起家长不仅是养育者更是教育者的意识。

总而言之,幼儿园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有同龄的儿童集体,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和浓郁的教育氛围,有家庭难以提高的体验集体生

5.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论文 篇五

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重要时期,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幼儿园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引导逐步形成的。

一、加强家校沟通,建立互信关系

幼儿园的教育是否成功,很大一方面取决于家长的理解、信任与参与。家庭教育是幼儿园学校教育的延伸,学校对幼儿的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巩固,使之逐步形成习惯。比如,小班的时候,学校老师就开始教育要求孩子自己独立吃饭,可回到家里,经常是孩子一边看电视,妈妈在一边喂饭,回到学校孩子也经常要等着老师喂饭,或者是嘴里吃一半,桌子上撒一半。借送孩子之机,与孩子聊了这件事,老师说不能因为掉饭而喂他吃饭,要让孩子养成自己动手的能力,同时逐步引导孩子改掉撒饭的坏习惯。从那时起,坚持要求孩子自己动手吃饭,到现在,孩子的吃饭问题已经不要太多的过问了。

孩子都有两面性,有些孩子在家是个小乖乖,听话、懂事、有礼貌,可是到学校以后就像变一个人似的,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当老师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时,很多家长表现出不能理解,觉得不可能。更有个别家长到领导面前说老师的不是,认为老师对他的孩子有成见,这容易造成老师对个别孩子不敢管教。其实老师只是充当了一个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知识的“家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只是这个“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更科学,更有方法罢了。试问有哪个家长不为自己的孩子好?又有哪个老师不想让自己的学生优秀?

二、幼儿园教育应多指导家庭教育

幼儿园教育作为专业的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的教育更系统,更有目的性,更具科学性。而部分的幼儿家长因教育幼儿的观念不同和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同时又缺少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对幼儿教育没有成一个正确的观念,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常常束手无策,对学校教育的一些方法也无法理解。因此,幼儿的家庭教育迫切需要得到幼儿园学校的指导与帮助。

1、学校可以以年段为单位,多开展一些类似“家长课堂”等方式的指导活动,以加强对家长的育儿理论指导。

2、可以多开展“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加强家校的互动,可以让幼儿家长更了解幼儿园的学校教育,有助于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也使幼儿家长学习到更多的育儿方法。

我儿子属于好动型的孩子,一般无法在一件事上专注五分钟以上,这着实让我头疼。在一次家长开放日中,老师给孩子讲故事,老师会在讲完一节故事都会停下来,向孩子提有关故事内容的问题,我发现我孩子听得很认真,老师每一次的提问他都能积极举手,回答也很有想法。在后来与老师交流时了解到,原来半中间提问题可以让孩子更专注听故事,同时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倾听能力。此后我在讲睡前小故事时,经常停下来提一些问题,并逐步选择更长一些的故事。经过一学期左右的训练,孩子的专注度和倾听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三、多开展亲子活动,加强多方了解

亲子活动让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首先可以让家长耳闻目睹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使家长对自己孩子成长有更全面了解,从而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有更深的理解。其次,亲子活动也是幼儿园老师与幼儿家长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让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更深的了解,有利于幼儿园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第三,“亲子活动”对于幼儿家长来说,也是一个接受再教育的过程,它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在活动中,家长可以通过观察老师的指导获取教育的经验,通过参与活动的过程领悟教育的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家长学习到更多的育儿知识,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上幼儿园小班前,因为没有上课时间的压力,孩子养成了睡懒觉和赖床的坏习惯。上幼儿园后,每天早晨起床就成了个老大的难题。儿子小班时,去参加“庆六一”亲子活动,其中一项是家长背着孩子往返跑,我和孩子获得了小组第一名,孩子可高兴了,看着孩子拿着奖品手舞足蹈的样子,我震撼了,原来体验比赛的成功可以让孩子如此的开心。我想孩子赖床的坏习惯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解决呢?于是每天早晨起床我们就和孩子比赛起床穿衣服,而且故意每次都让他赢。现在,每天早晨看着孩子积极主动地起床,快速的穿好衣服,然后开心地握着小拳头庆祝胜利的自信样子,心里有说不出的舒坦。

6.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论文 篇六

自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颁布到现在,我国幼儿教育又走过了风雨十年的改革路程。伴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经济改革的全面铺开和向纵深发展,我国幼教事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步形成了适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元化的办园格局。同时我国幼教工作者普遍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因此,他们对更为具体、深刻并能有效指导幼教实践的理论需求也日趋强烈。在此背景下,带有强烈时代特色和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应运而生了。客观而公允地说,《纲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当代中国幼教界对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解和主要共识,吸取了以往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凝聚着我国广大幼教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纲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为我国幼教工作者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努力方向。为帮助广大幼教工作者全面深入领会和掌握《纲要》的精神及其对幼教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笔者试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个角度来解读之。

一、《纲要》的哲学基础

l.哲学观:从理想主义到实用主义

当代社会主要有四大哲学思潮:理想主义(idealism)、现实主义(realism)、实用主义(pragmatism)及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理想主义者相信绝对的真理和普遍的价值观,并从一种追求理想、寻求完美的心态出发去追求不断的教育改革。但是,这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精神在现代商业社会或曰“市场经济社会”里是行不通的,这样的教改最终只会变成为追求纯粹的理想而左右摇摆,朝三暮四甚至是浅尝辄止。例如,1989年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就存在着理想主义倾向。其第四章“幼儿园的教育”首条就明文规定“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这种“游戏主导论”的出现,曾为当时批判分科教学、探索综合教育改革带来动力,但也因要求过于超前、过于理想化而给幼教界带来了诸多混乱。最终,在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删除了这一条。

以杜威为宗师的实用主义者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永久的真理。任何好的教育理论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局限性和社会生态针对性,分科教学如是,综合课程、生成课程、项目活动教学法和瑞吉欧教学法更如是。评价一个幼教理论或实践方案的好坏,应以某一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为参照系统,而不能以一种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同价值标准去衡量。这一点,在刚颁布的《纲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七条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这为幼教课程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提供了法理依据;第三条则详细说明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摒弃了过去“一刀切”和“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做法。这些都是我国幼教改革历程上历史性的进步,它赋予第一线幼教工作者更大的自由、更多的选择和更宽广的创造空间,标志着我国幼教改革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即适合国情、园情的就是最好的。

2.教育哲学观:由进步主义到重建主义

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世界教育。进步主义教育哲学主张以身心一元(整体儿童)的活动代替偏重认知的课程,主张以整合的综合课程以及活动教学来代替分科教学和讲解背诵式的教学。《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就反映了这一教育哲学观,率先祭起了“综合教育”和“活动教学”这两面大旗。例如,在第四章“幼儿园的教育”中明确指出:“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但是,这一规定由于过分超前及缺乏配套的改革措施而始终推而不行。如缺乏相应的师资和资源准备:过去5O年来我国中等幼儿师范、高等师范培养的都是以分科教学为主的师资,他们在学校学习的是“三学六法”,教的时候自然只会“分科”。

重建主义(reconstructionism)的哲学基础也是实用主义,但却是一种改良的进步主义教育哲学观。它认为教育改革要顺应社会经济的变化,主张教育要实现本国文化价值,担负起创造社会新秩序以及与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责任;强调社会的民主与教育机会的均等;尊重个体差异,满足每个儿童的发展需要。这一教育哲学观正适合处于急剧社会转型

时期的中国教育改革,而这些思想在《纲要》中都有所体现。

3.哲学思维方法:回归辩证唯物主义

对幼儿教育进行冷静而辩证、现实而又唯物的思考,是《纲要》在哲学思维方法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例如,《纲要》第三部分第五条就非常辩证地指出了选择幼儿园教育内容的三项基本原则:“

(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三)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相反,《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有关规定则显得简单而生硬:“教育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以循序渐进为原

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

4.中庸之道,至善之道

在《纲要》颁布之前,北京和上海分别根据本地区社会文化背景和幼教改革实际情况制订了《北京市幼儿园教育纲要》(1998年试行)和《上海市幼儿园教育纲要》(1999年试行)。这两个《纲要》各有自己的特色,上海在政经文教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所以其《纲要》在课程编制、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和较大的灵活性与自由度,并吸收了当前最为流行的教育和课程改革理念,如社会生态环境论、儿童主体论、建构论、生成课程、瑞吉欧教育理念及其方案教学等。北京的《纲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大量优秀幼教工作者多年来积累的传统教育经验和理念,详细写明了各年龄班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并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是一部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纲要。此次颁布的全国《纲要》既吸收了北京《纲要》的“五大领域”之说及教育内容与要求,又借鉴了上海《纲要》的灵活性、开放性与面向未来性。这种做法是比较现实和理智的,适合于面向全国,因为我国各地区差异太大,而且越来越明显。这表明有关决策部门在教改

方面的思考越来越成熟、冷静了。

二、《纲要》的心理学基础

1.维果斯基与皮亚杰

1989年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时,皮亚杰的理论正在国内心理和教育学界盛行,而维果斯基的理论则相对被冷落了。其实,皮亚杰和维果斯基都是上个世纪伟大的心

理学家。

但是,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认知能力尚处于感知运动阶段(0~2岁)和前运算阶段(2~7岁),认为幼儿并不具备真正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低估幼儿学习与认知能力的心理学理论,在过去半个世纪对国际幼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美国主流幼教思想的、原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主席、著名心理学家埃尔金德(Elkind)就是皮亚杰理论的忠实信徒。他反对对幼儿进行早期识字和数学教育,大力提倡High/scope(国内有译为“海恩/斯科普”的)和head Start(国内有译为“提前开始”的)。20O1年春季,埃尔金德与怀特赫斯特(White h-urst)就幼儿读写教育到底是“太早”(much too early)还是“太迟”(much too late)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由于埃尔金德过分依赖于皮亚杰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判断,缺乏自己最新的关于儿童长期发展追踪研究的实证数据,所以布什总统选择了怀特赫斯特,请其主持刚刚开始的全美幼教改革。这标志着美国幼教界皮亚杰时代的正式结束。

维果斯基虽然与皮亚杰同年出生并为同时代杰出的心理学家,但其理论却在近2O年来才开始在北美地区广为流传,并导致一时间的“洛阳纸贵”。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中生活的,其一切高级心理机能都是内化了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使用物质工具使人逐渐脱离了动物界,而使用心理工具则使人的心理机能从低级阶段上升到高级阶段;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比低级心理机能多一个中介环节,就是在心理活动中运用心理工具(符号、代码等);心理工具的使用使人的心理机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他提出的“语言是中心”“教育引导发展”“两个教学大纲”以及“最近发展区”等教育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幼儿教育并产生了“读写萌发”(emergent literacy)和“全语言教育”(whole language approach)

等课程,还极大地影响了项目活动教学法、瑞吉欧教学法等教学实践。

2.发展适宜性与最近发展区

发展适宜性(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1986年以来极力提倡的教育理念。该协会主张在制定学前教育方案时应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的儿童发展研究成果,为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发展适宜性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发展适宜性课程是综合性的,是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的一个具体的、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关联的互动学习过程。在这一理念指导下,NAEYC(1986)发表了《0~8岁幼儿教育机构里的发展适宜性实践》,罗列了0~8岁各年龄阶段发展适宜性和不适宜性教学内容与要求。《纲要》与这一点非常相似。《纲要》第三部分第五条和第十条就纳入了年龄适宜性和

个体适宜性的理念。

笔者认为,NAEYC的发展适宜性概念实质上来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儿童自己的“教学大纲”)与在成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发

展水平(成人的“教学大纲”)之间存在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凡是落在最近发展区里的教学内容就是符合发展适宜性理念的,而超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就是不符合发展适宜性理念的。NAEYC只是在维果斯基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近20年来的婴幼儿心理学研究成果,将各年龄阶段最近发展区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罗列出来而已。其实,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理论早在我国幼教界得到普及和运用,《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1981年)就是在吸收借鉴前苏联幼教理论、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过去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一度放弃了这种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本依据的做法,新颁布的《纲要》已经重上

正轨。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这个问题上,皮亚杰和维果斯基所持观点是截然相反的。皮亚杰从其儿童发展阶段论出发,认为教育改变不了幼儿认知能力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基本事实,儿童是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主动构建中发展的。他认为,教学与发展是两个分开的过程,发展是首要的,教学则紧随其后,是以儿童已有的智能结构为基础的,所以比较轻视教育的作用。

而维果斯基则十分强调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儿童发展对教学的依赖关系。他认为,教学(成人的“教学大纲”)应该超越发展(儿童的“教学大纲”),应该激发并促进那些正在成熟过程中的也即存在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心理机能,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实现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现在,这些观点也反映到《纲要》中。例如,“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实质上就体现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则点明了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为幼儿长远发展服

务。

三、《纲要》的教育学基础

1.幼儿教育观:在国家本位与儿童本位之间找到平衡

国家本位的教育观认为,儿童是国家或社会的财富,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儿童受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造就符合国家或社会需要的人才。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则认为,应当尊重儿童及其所有的各种权利,如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等,教育是为了满足儿童生长和发展需要的基本人权之一,因此提倡教育机会均等以及儿童是学习主体等思想。

布什政府上台后,一场旨在全面提高美国幼儿整体读写能力并最终提高其综合国力的幼教改革悄然拉开帷幕。这种典型的国家本位幼儿教育观与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过去2O年来所极力提倡的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本位的早期教育观是截然不同的。中国的幼教改革在过去2O多年里一直提倡以儿童为中心,以游戏为主,反对早期识字教育。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其盲从的一面。理想的幼儿教育应当在儿童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应该是介乎儿童本位和国家本位之间的中庸。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一点已经写进《纲要》之中,幼儿教育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儿童本位),又要有一定的挑战

性(国家本位),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儿童本位),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国家本

位)。

2.全人教育观:因人而宜地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纲要》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完全符合当代全人教育观的思想。其实,儿童发展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幼儿教育要全面促进儿童发展,就必须考虑儿童先天遗传素质或个人潜能所导致的发展差异性。另外,在注重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同时,也应因人而宜地实施有所侧重的教育,即力求在均衡中突出重点,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因材施教,而不是机械地、死板地、生硬地要求“一碗水

端平”。

3.环境教育观:社会生态学理论在幼教界的运用

《纲要》特别强调环境教育,强调环境在促进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儿童是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一分子,爱主动探索周围环境,而非被动的学习者。周边的社会生态环境为儿童提供了潜在的发展机会并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儿童的反应、行为与习惯亦会影响到与其直接相关的微系统(家庭、幼儿园或社区)。当前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由于家长的过度呵护、电视和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城市不利于亲近自然和社会交往的居住环境等,使幼儿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虚拟化,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经验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使幼儿变得依赖与被动。因此,《纲要》大力提倡幼儿环境教育是非常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发展意义的。我们的幼儿教育不仅要关注那些有目的性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其提供优质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并协助儿童生动地观察甚或管理周围的环境活动,推动幼儿素质

教育。

4.教育活动观: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但不是惟一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主张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形式贯穿在儿童一日生活之中,不能让上课成为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各托儿所、幼儿园要注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以游戏为主”的基本原则,做到“教育活动游戏化”和“游戏化教育活动”。这些要求无疑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游戏并不是幼儿期惟一的活动,并不能取代正式的教学活动,这一点近年来已被大量的儿童心理学研究所证实。而且上课本身并不会对幼儿造成伤害,真正伤害幼儿的是那些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认为,不能一棍子打死“上课”,或者再也不让提“上课”二字。我们认为,《纲要》提倡让儿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得到全面的发展,指出“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这已经算是为集体

教学恢复名誉了。

5.当代教育评估观:全方位动态评估

《纲要》最值得赞赏的部分,是其新增的第四部分──“教育评价”。因为种种原因,《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及《幼儿园工作规程》都没有提到幼儿园教育评价问题。教育评价也是我国幼教理论和实践方面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现在,有关部门已深刻认识到“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更值得一提的是,《纲要》吸收了当代教育评估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以一种全新的全方位动态评估理念来指导幼儿园的教育评

价,这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影响将是深远的、长久的。

7.建立多元互补的现代装饰设计教育 篇七

关键词:装饰设计教育,构成教育,三大构成,图案

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经历了由以图案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装饰设计教育向以“三大构成”为主要内容的构成教育的转变。可以说,在这转变的过程中从未停止过争论。1982年,全国工艺美术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内几乎所有知名的工艺美术专家如庞熏琹、雷圭元、张仃、张道一、尹定邦等先生都参加了那次会议,会上围绕构成教学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各不相让,对包豪斯理论体系深有研究的郑可先生发言最具有代表性:“现在的所谓许多构成,都是从外国传来的。当然,我国早就有构成……,但是中国的构成毕竟不成系统,缺乏科学的严密性,现在吸收一些外国的东西有什么不好呢……。可以肯定地说,外来的东西再好,也决不能全盘肯定,也有一个一分为二的问题,合理的东西留下,不合理的抛弃。” (1) 然而,这二十余年中,“三大构成”在我国设计界和设计教育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几乎没有开设设计专业的院校不开设“三大构成”课程的。我们并不反对设计专业进行构成教学,实践也证明了构成教学对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反对唯构成是从,完全以构成教学代替以图案为主的传统装饰设计教学,这种矫枉过正的方式也确实给我国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

随着设计基础教学几十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对设计基础教学的内容和体系的思考趋于理性。因此,我们提倡建立多元互补的现代装饰设计教育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首先应该对传统装饰艺术和图案进行变革,使之适应现代设计和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积淀了无数的华章,而大浪淘沙,发展到今天,由于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演变,传统装饰图案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传统装饰设计的现代化进程决不是嫁接和照搬,而是被赋予了其时代的崭新意义。我们对传统装饰艺术进行选择和扬弃是建立多元互补的现代装饰设计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国传统装饰图形最大的特点是“写生变化”。“写生变化”以自然形象为基本元素,所变化的元素直接来自于大自然原形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中国传统装饰图形如何才能走向现代化,我们有必要突破传统图形“写生变化”的藩篱,根植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对传统图形进行二次抽象、三次抽象等再提炼、再分解和再创造,强调二次创造的原创性。我们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相关设计中就能明显感受到对传统图形的多次抽象和再创造使之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奥运火炬中“云纹”图形和奥运奖牌上“玉如意”图形的最后成型和设计就是对我国传统图案进行再抽象、再提炼和再创造而最终形成的。

如何才能建立多元互补的现代装饰设计教育?我们除了在经济层面大力完成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文化层面构建和谐社会伟大任务的同时,还必须在教育层面深刻反思当代学院教育的根本目的,重新整合人类全部科学智慧、培养出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品质的新型人才。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从现代装饰设计教育理念、装饰设计教育制度以及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等多方面对现行装饰设计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改革。

(一)观念创新

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已经不局限于纯粹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和学习,更强调教师以及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观念创新对于21世纪的教育来说,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的设计教育源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教育的内容也基本源于传统图案和装饰艺术。“区别于当代西方的设计教育,它独具东方诗意文化的特质,但相对来说又呈现出封闭、保守、程式的痼疾。” (2) 那么,如何在传统的装饰设计教育以及当前的装饰设计教育中克服我国装饰教育的弊端,以便建立多元互补的现代装饰设计教育,我们首先必须从观念上变革和创新。对于设计教育的领导和教师来说,他们有必要树立传统的装饰设计和装饰设计教育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坚决摒弃装饰和装饰设计教育在当下的设计教育中已经过时了的错误观念。应该从传统的装饰教育中积极提取对当今设计教育仍然有重要价值的营养成分,辅助于“三大构成”理念,努力克服传统装饰教育封闭、保守的缺陷。也就是说,作为设计教育的管理者和传播者应该在当前的设计教育中认真思考设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人文内涵,努力提升设计创新的观念意识和思想维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应该摒弃图案就是“纹样”的简单观念,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装饰图案和装饰设计教育曾经在我国数千年的工艺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具有较高的价值;使学生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装饰设计和装饰设计教育的本来面貌,并能更好地投入到装饰设计学习的实践中去。

(二)制度创新

中国的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够维持两千多年的漫长时间,它与长期超稳定政治格局下的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是分不开的。科举考试制度和私学传授方式为封建统治培养了大量奴仆式人才。在传统装饰的技艺传授和教育方面,虽然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并没有直接联系,更多的是以一种师徒传授的方式一代代的传承着,但我们还是必须看到,这种师徒式的教授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了。尽管新的学院式装饰设计教育制度取代了几千年来以师徒传授的方式为主要形式的图案教育,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这种学院式装饰设计教育制度也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装饰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当前装饰教育的制度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学内容上,要使“构成”教学和装饰图案教学形成有机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单纯灌输的现状,将学生作为主体放在首位,注重发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对传统纹样以及现代构成的机械描摹,而应该主动进行思考、探索、表现,让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重视。

(三)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的工具材料以及各项技术的不断涌现,艺术设计教育的手段、技术、方法的改变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了。在先进技术不断进入到我国大众日常生活的今天,对于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必须反映人与技术之间日益增强的复杂关系,并通过技术手段和技术创新折射出艺术设计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装饰和装饰设计教育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是通过手工作坊的形式来进行的。可以说,除了手工技巧,没有多少技术可言。而在科技越发发达的今天,我们不能无视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装饰设计教育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投影技术等紧密结合,使传统的装饰和装饰设计教育在当代社会中显示其生命力。在传统的装饰设计教育中,我们一方面受造型艺术“手绘”观念的影响,在设计者和设计对象之间拉起了一张网,使艺术与技术产生错位;另一方面又漠视人的生命存在,追求物的技术精雕细琢,重技轻艺。这两方面的结果,都严重损害了装饰设计教育创新生命的锐气。在具体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上,当前装饰设计教育也大都沿袭过去的一贯做法,刻板保守,缺乏创意,只注重“知”的灌输,不重视“情”与“态”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技术层面上讲,当前的装饰设计教育即要注重技术手段的创新,又要重视教育方法的改革,要在手的技艺磨练中灌注生命的激情,在施教过程中领悟创造的价值,使技术创新与人的身心、与装饰设计教育更和谐的发展。

当然,我们在受益于科技进步的同时,也要警惕技术这把“双刃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把先进技术与传统的手工技艺在装饰设计教育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依赖于先进技术的运用,忽视传统装饰设计教育中有价值的一面。这样会导致学生忽视基本功训练,丧失对思维观念、设计创意的热情。我们也只有把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做到装饰设计教育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装饰设计教育的前景是乐观的, 不管它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还是装饰艺术设计的主要课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使装饰设计教育的体系具有现代特点, 我们不能排斥任何有益的综合, 其中包括自己国家传统的、民间的和一切来自世界现代设计的有益成分。也就是说,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氛围中,我们要注意从中国自身民族精神、特点和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中吸取养分, 才能构建起与现代艺术设计多元互补的现代装饰设计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郑可, 对工艺美术教学谈一点初步看法, 工艺美术参考, 1998.3.

8.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校 法制教育 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罗元(1958- ),女,广东文昌人,广州大学社科部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080-02

党的十七大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高校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关键在于切实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把法制教育与德育有机整合。

一、以人为本是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共同基础

首先,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的核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发展本质的正确把握要求我们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重视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必须终身接受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回归人的本质,做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对大学德育的根本意义。从世界各国德育的共同趋势来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生活”成为德育的主题,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日趋浓厚。无论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还是从道德的实践主体本质,或从教育是培养能独立思维、有创新精神、有自主意识和自觉行为的个体来讲,以人为本都是现代德育的核心。现代德育具有突出的人学特征,核心思想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也是现代法制精神的核心。关于“法治”,西方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有个著名的公式被人们广泛引用,他说,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而什么样的法律才是“良好的法律”,涉及法律价值取向的问题。“现代法治的核心价值意义就在于确信法律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地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而免受他人专横意志的摆布,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自主独立性和能动性。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必然离不开人的自由发展,人的价值开始被重视,维护人的人格尊严、尊重保障人权、实现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成为法律的必然价值取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江泽民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是法律价值的承载者和终极目的。我国制定法律的出发点和终极归属都是为了对人的自由幸福生活提供制度基础和法律保证,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法律价值取向所制定的法律才能形成人们对法律制度的自觉认同。以人为本是现代法制精神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法律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大学的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人本基础。

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回顾中国历史,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是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看到法律和刑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已经看到道德教育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如果不重视道德教育,一味地依靠刑罚的强制手段,靠强力来制服那些违反法律的人,人们就不可能产生“羞耻之心”,也不知道违反法律是“可耻的”,不可能在内心中形成一道防御犯罪的堤防,而只是力求逃避法律的惩罚,甚至想方设法去钻法律的空子,一犯再犯,从而陷入邪恶的深渊。纵观儒家学派“德治”思想,尽管其强调“德治”往往重于、多于强调“法治”,而且常常用滥用刑罚的亡国亡君的事例来强调“德治”的重要性。但在其“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后面仍能看到其德法并举思想。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唐朝,统治者一方面搞“贞观修礼”,制定了一套封建的道德体系;另一方面又制定法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严密、最系统的封建法典——唐律,不仅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而且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推行其道德观念。目的是“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促进社会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法治与德治,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我们用系统整体的思维对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问题作综合的、动态的思考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都是大学德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法律和道德有共同点,它们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都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无论自我是否意识到,从客观上来说,人在社会里生活就必然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约。法律把利己不损人作为对人的行为的普遍要求,而道德则把利己不损人作为对人的行为的最低要求。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守法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许我们不可能做到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达到道德教育所追求的完美境界,但是至少可以通过法制教育,给每一个大学生的行为确定最后一道防线。可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之一在于把利己不损人作为对人的行为的最低基本要求。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各有所长,但又相辅相成。道德教育强调的是自律,而法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他律;道

德要求人应该为善,法律要求人不得为恶。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各自功能上的优势弥补对方的劣势,能使二者

共同发挥最大作用。

三、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途径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德育与法治相结合是学校德育的一个突出特点。道德规范主要是靠个人自律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但要使道德教育具有约束力,还必须以法制和纪律作为保障。西方各国不仅建立了完备的基本教育法,还有一系列的学校工作方面的专门性法律以及相关法案来配合,实行依法治校。如《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全国性教育改革计划,1993年首先作为法案正式生效。又如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再如,日本1947年3月31日颁布实施《教育基本法》,强调:“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培养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国会还以《教育基本法》为准则,之后又颁布《学校教育法》《教育委员会法》《教职员工许可法》《社会教育法》。1987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根据教育基本法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法律的权威性、强制性为学校德育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②

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教育不仅有严密而完备的法律、法规做保障,而且有严格的纪律与管理使之规范化,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注重发挥法规的作用。在世界导师制发祥地——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无论是文科或理科学生,都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要有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体质和社交能力。1984年,学校出版了一部管理学生的“法典”——《学监备忘录》,对重要场合的着装、俱乐部或社团的组织、公共集会或游行、公共演出等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规定。美国所有大学都设有校警,大的学校还设有警察局,学生若有违法行为,轻则由校警配合学校进行教育,重则交校外警察局法办。而且,西方学校把许多德育教育内容融于制定的准则之中,如《常用语言、行为的准则》《家庭中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准则》等,使德育教育在法制和纪律的保障下,处于良性循环之中。美国高等教育阶段的道德人格教育与法制教育是互相结合的,其主要解决的是学生社会义务、法制观念、心理健康、人格理念等问题。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该校设有学生工作中心,这一机构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校内开办经营性的服务实体,在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包括帮助孤寡老人料理家务,帮助贫困家庭修盖房子,帮助移民子女学语言等。这些活动,使学生体验生活,体察社会,增强社会义务感。这所学校还在校纪方面明确规定,不许打架,不许盗窃,不许吸毒与贩毒,就是在校内游行与静坐也必须在规定的路线和区域。否则,即按违犯校规令其退学,这对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是必要的。③

借鉴和反思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我国正在实践中促使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近年来,我国已颁布了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建立了基本教育法。还进一步强调实行依法治校,有一系列的学校工作方面的专门性法律以及相关法案出台。法律所固有的权威性、强制性为学校教育包括德育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实践中,还应从以下方面促使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首先,要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项基础性教育,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学评估、监督制约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教育管理机制。要从娃娃抓起,针对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大学还应结合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配套的法律课程选修课,开展各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相关教学实践活动。其次,要由简单的道德说教转变为以赏罚机制为载体的教育,克服只讲鼓励不讲惩罚或只讲惩罚不讲鼓励的两种片面倾向,把主体的德行作为利益赏罚的一个重要依据。再次,高校德育应加强法制化管理。法制化管理是一种具有普遍有效性的现代德育方式,它通过执行制度、管理行为去教育学生,完善学生人格。但是,这项重要工作仍处于不完善的状态,最主要的问题是制度不完善或者有章不循。这种状态使管理混乱,既费时费力又做不到公平公正,学生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因而,学校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法制的作用,把德育的内容融于具体的法规与准则之中。凡可以实行法制化管理的德育活动和工作,都应制定相应制度。不仅要有严密而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保障,而且要有严格的纪律与管理使之落实在行动上,从而使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总之,只有把法治与德治、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从制度上有效促进他律向自律转化,实现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公丕祥.法哲学与法制现代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78.

②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294.

③刘和忠.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其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106.

[参考文献]

9.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 篇九

所谓幼儿同意外伤害事故是指在幼儿同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幼儿同组织的同外活动中,以及在幼儿园负有管理责任的园舍、场地、共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阔幼儿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

尽量避免幼儿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是幼儿同保教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在此就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和幼儿安全防范教育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幼儿园应做好以下安全管理工作。

1.园内设施安全。

不安全的环境,是引发幼儿意外伤害事故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幼儿设施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幼儿园的危房、危墙,人型玩具年久失修,螺丝脱落,栏杆过低、松动;栏杆下堆有杂物;过道上的窗户过低;玩具、教具的材料衬毒;活动场地太滑、太坚硬;大型玩具下没有铺设保护块或地胶板,建筑物有锋利的棱角;花盆放在了容易坠落的地方,等等。这一切,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排除,以确保园内的设施安全。

2.安全教育和培训。

它包括两个方面:―是对教职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二是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对教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教职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心。二是要让教职工了解幼儿园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力、事,不随心所欲。三是要让教职工掌握基本的安全操作规范,掌握发生意外事故时的现场处理办法,做到遇事不乱,应对有方。

3.建立安全制度和检查制度。

幼儿园的安全检查制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比如:门卫制度、幼儿接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药品保管制度、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及生活各环节的安全常规以及安全管理制度。

4.安全事故现场处理和报告制度。

幼儿园内发生意外事故在所难免,大到幼儿摔伤,小到幼儿被撞、擦破皮、鼻孔流血等等。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在场的教职员工首先必须进行必要的现场处理:伤势轻微的,可由教职工直接处理,需要园医处理的必须及时将幼儿送园医室;伤势重的必须及时送医院诊治。同时,要及时向园安全管理小组汇报。若是发生伤害事故,情形严重的,幼儿园应及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属于重大伤亡事故的,教育行政部,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二、对幼儿进行的安全教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安全教育。

交通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如“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走人行道,上街走路靠右行,不在马路上踢球、玩滑板车、奔跑、做游戏,不横穿马路等。②认识交通标记,如红绿灯、人行横道线等,并且知道这些交通标记的意义和作用。③教育幼儿从小要有交通安全意识,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2.消防安全教育。

对幼儿进行消防安全教育,主要包括:①要让幼儿懂得玩火的危险性。②让幼儿掌握简单的自救技能。③带幼儿参观消防队,看消防队员的演习,请消防队员介绍火灾的形成原因、消防车的作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等。

3.食品卫生安全教育。

幼儿大多爱吃零食,也喜欢将各种东西放入口中,因而容易引发食物中毒。幼儿园除了要把好食品采购、储藏、烹饪等方面的卫生关外,还必须教育幼儿不吃腐烂的、有异味的食物。幼儿在幼儿园误食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更是多种多样的,如园内投放的各种花花绿绿的毒鼠药,因教职员工工作失误而误放在饮料瓶中的消毒药水等等,都可能被幼儿误食。因此,教职厂在平时要教育幼儿不随便捡食和饮用不明物质。

4.防触电,防溺水教育。

对幼儿进行防触电教育,首先要告诉幼儿,不能随便玩电器,不拉电线,不用剪刀剪电线,不用小刀刻划电线,不将铁丝等插到电源插座里等等。其次,要告诉幼儿,一旦发生触电事故,不能用手去拉触电的孩子,而应及时切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竹竿等不导电的东西挑开电线。对幼儿进行防溺水教育,一是要告诉幼儿不能私自到河边玩耍,二:是不能将脸闷入水中,三是不能私自到河里游泳;四是当同伴失足落水时,要及时就近叫成人来抢救。

5.幼儿园玩具安全教育。幼儿玩不同的玩具,应有不同的安全要求。如玩大型玩具滑梯时,要教育幼儿不拥挤,前面的幼儿还没滑到底及离开时,后面的孩子不能往下滑;玩秋千架时,要注意坐稳,双手拉紧两边的秋千绳:玩跷跷板时,除了要坐稳,还要双手抓紧扶手等等。玩中型玩具游戏棍时,不得用棍去打其他幼儿的身体,特别是头部:玩小型玩具玻璃球时,不能将它放入口、耳、鼻中,以免造成伤害等等。

6.幼儿生活安全教育。

这类的安全教育,必须家园配合同步进行。为了孩子的安全,成人要教育孩子随身携带锐利的器具,如小剪刀等。托儿运动和游戏主要有秩序,不拥挤推掐;在没有成人看护时,不能从高处往下跳或从低处往上蹦。要告诉幼儿不爬树、爬墙、爬窗台。不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推门时要推门框,不推玻璃,手不能放在门缝里。乘车时不在车上来回走动,于和头不伸出窗外。上楼梯要靠右边走,不推挤。不轻信陌生人的话,未经允许不跟陌生人走等等;在家中,要告诉幼儿,当他独自在家,有陌生人叫门时,不随便开门,不随意开启家用电器,特别是电熨斗、电取暖器等,不玩弄电线与插座;不独自玩烟花爆竹;不逗弄蛇、蜈蚣、蝎子、黄蜂、毛毛虫、狗等动物;打雷闪电时不站在人树底下等等。

10.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篇十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过程。语言教育活动是实现语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是组织和落实语言教育任务的具体手段。语言教育服从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大系统,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由于它又着力于促进绅儿的语言发展,因此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节 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

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受其心理年龄特征制约。

一、在主动模仿中学习语言

幼儿对环境中的语言刺激十分敏感,并有强烈的学习说话的积极性,且以模仿的形式出现。模仿的对象可以是生活中的成人语言,也可以是同伴的语言,还可以是电影、电视、广播中人物的语言,甚至是广告语。模仿语最多的还是最接近的成人语言,如父母和老师的语言。但是幼儿只根据自己的能力,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对象进行模

据专家研究,幼儿的语言模仿有四种不同的方式。

(一)即时的、完全的模仿

如在幼儿交谈中,常听到某一幼儿说了“鸡肉是肉”,另一幼儿马上说“牛肉也是肉”,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幼儿初期。

(二)即时的、不完全的模仿 如老师说:“这个玩具小兔子是软软的。”幼儿模仿说:“小兔子是软软的。”这种情况也常发生在幼儿初期。(三)延迟模仿

幼儿从各种途径自然而然地接受语言,不立即模仿说出,只是隔一段时间后,或在类似情境出现时,才模仿说出相类似的语言。如幼儿在家模仿老师上课说话就是一例典型。当然,这种模仿经常不是原汁原味,已被幼儿无意识地增加或遗漏了一些。

(四)创造性模仿

幼儿模仿他人句子的句型或词语,根据需要更换谈话内容,这既有模仿因素,又有创造的因素。创造性模仿是整个幼儿期模仿说话的主要形式。

二、在具体运用中学习语言

研究表明,幼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随时随地学习语言,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听说经验,使其语言得以较快地发展。

(一)在主动求知中学习语言

心理知识表明幼儿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总是不断地在向成人提问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成人或者直接用语言予以回答,或者引导幼儿积极地观察,组织幼儿开展讨论、交流,寻求结论。这样,使幼儿不但获得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相应的词语、句子,学习了语言。

(二)在主动交往中完善语言的表达

幼儿和成人和同伴在一起,说话的内容除请求外,多是为告知,而告知的内容又常常是其自身感知过或思考过、有直接经验的事物或现象。在这类交往中,幼儿的语言会得到成人或同伴及时、不断的补充和修正,从而使自己的语言更趋完善。

三、游戏活动是幼儿语言实践的最佳途径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其愉快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自由地支配自己,自主选择项目,愉快地和同伴交往、合作。作为思维的武器和交际工具的语言,始终伴随着幼儿的游戏进程。所以,游戏是为幼儿提供语言实践的最佳途径。

在游戏中,幼儿初期的孩子常凭借出声的自言自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思考游戏的过程,这正是语言社会化的基础。

与同伴共同游戏,更是幼儿语言实践的好时机。在游戏中,角色分配,内容确定,规则遵守,都需要幼儿陈述自己的观点,听取别人的意见,统一玩法。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得到了实际练习。另外,在游戏中,幼儿随角色而有语言对答、协调等,又极大地锻炼了幼儿的语言。有研究表明,在集体面前说话不多或有口语缺陷的幼儿,通过游戏疗法,可以极大地改变原有的状态,使其语言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二节 影响幼儿学习语言的因素

影响幼儿学习语言的因素有内外两方面。内部因素,指幼儿本身的发展水平和状态;外部因素,指幼儿周围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的大脑和健全的听音、发音器官是学习语言的前提条件

研究表明,大脑语言中枢受伤或病变的人可引起失语症。天生的聋人不能学会口头语言。所以,健康的大脑和健全的听音、发音器官是幼儿学习口语的物质保证。

二、认知发展的水平

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认知能力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幼儿对语音的正确掌握、词汇的丰富和正确运用。概括能力的发展,使幼儿自然从成人的语言中总结出语法规则,并进一步类推,从而使其语言符合成人语法。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使幼儿能主动接受、贮存信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作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形成概念,根据需要提取出来进行交流表达。总之,认知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浯言信息的吸收、加工、储存和输出的状况。

三、学习语言的内驱力

兴趣和需要是人的行动的内驱力。当幼儿对学习语言发生兴趣或感到十分需要时,就产生了学习的内驱力,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言,并获得良好效果。如文学作品或广告语中令幼儿感兴趣的词语、句子,幼儿生活中会主动学习、练习,效果很好。

四、良好的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轻松的交谈环境(氛围),为幼儿提供说话练习的机会。在成人与幼儿、幼儿与同伴间的不断交往中,可以不断修正、补充,完善幼儿的发音、用词和句型、语法,帮助幼儿正确表达思想,叙述事件,从而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其二,是指幼儿周围的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和父母应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无论是语音、语词、说话态度、倾听习惯,还是口语表达等,都应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五、丰富的生活内容

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活动形式,是幼儿说话的源泉。因为它不仅可给予幼儿多种刺激和信息,还可以有机会交流,使幼儿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始终处于说话的积极状态。所以,带领幼儿多进行参观、游览、散步、访友、谈心、看图书、看电视、看电影,以及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开展各种游戏活动等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六、有指导的学习语言

幼儿语言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虽然依靠其健全的生理机能和自身的自然习得。但是,如果在自然习得的基础上,加深对幼儿语言学习的指导工作,将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成人要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状况、学习语言的特点,正确把握有利于幼儿学习语言的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语言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语言教育内容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就是有指导的幼儿学习语言的活动。

第三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类别和方法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类别

根据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和有关幼儿语言习得和学习语言的理论,将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分为6类。(一)学说普通话

指在幼儿能用本民族语言或方言进行日常交际的基础上,要求幼儿学说普通话;在幼儿有话要说、有话可说的情况下,鼓励幼儿说普通话,为幼儿提供多种内容、多样活动,使他们的普通话能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提高。1.愿意说,喜欢说,坚持说;

2.发音清楚、准确,努力学会普通话语音;

3.辨别方言与普通话中同词的不同发音和不同声调,努力从方言转向普通话; 4.注意普通话与方言中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述,学会规范的普通话。(二)谈话

包括个别交谈和集体交谈。谈话在培养语言交际意识、情感、能力方面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语言交际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交谈双方是否能从对方的角度思考所谈的问题。谈话中互为听者和说者,要倾听对方,作出应答,说清意思,注意反馈等,为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打下重要基础。谈话也是讲述的基础。讲述的效果不但决定于表述是否清楚、连贯,还需要考虑听者已知什么,需要听什么,怎样说别人才懂。重视培养谈话能力,可以降低讲述的困难程度。因此,要为幼儿选择丰富多样的谈话内容,使他们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1.个别交谈

(1)注意别人对自己说的话,并作出积极应答(以表情、声音、手势、体态、词、句等不同方式);

(2)懂得听说轮换;

(3)主动发起与成人或同伴进行个别交谈;(4)注意倾听对方说的话,并听懂意思;

(5)针对对方说的话来表述自己的意见,并使对方听懂;(6)耐心地把对话延续下去,集中注意询问和答话。2.集体交谈

(1)积极参与多人、小组或全班的交谈;

(2)注意倾听教师在集体活动中的提问,并作相应回答;

(3)注意倾听同伴在集体中的发言,根据谈话主题陈述自己的意见;(4)针对别人的发言能提出评价性意见。(三)讲述

讲述用的是比较连贯的独白语言,要求语言内容比较丰富,语句结构完整。幼儿进行讲述通常需要图片、情景表演、教玩具等来提示讲述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帮助构思语句。讲述幼儿感兴趣的熟悉的事情,则应培养他们不用辅助材料,进行回忆和构思,用恰当的语句表述。因此,要选择多种讲述内容和形式,使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1.会用几句话描述事物;

2.描述图片上的物体或人们的动作及心理活动; 3.讲述自己的经验(亲身经历的过程); 4.讲述图片所表现的事情(重点在事物间的关系上);

5.讲述图片内容所发生事情的过程(并利用想像补充完整情节); 6.能理解多幅图片间的联系及表现出的情节,并会进行连贯讲述。(四)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是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理解口语和书面语言之间关系的重要经验。可以由教师先用口语对图书中的物体及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进行命名、描述,逐渐地讲述图书中的情节,再向朗读文学发展,让幼儿边听边参与说,最终使幼儿达到对熟悉的图书能独立地边看边自言自语地说内容或不出声地默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渐学会翻阅图书、辨认物体、理解情节以及懂得口说的和书上写的字之间的关系。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具有丰富内容的各类图书,使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1.能注意看画面,听成人讲; 2.根据画面内容回答成人的提问; 3.注意倾听成人讲述画面的情节;

4.看着画面会自言自语讲述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 5.能集中注意力倾听成人朗读图书中的文字; 6.爱看书,会按顺序翻书面,爱护图书。(五)欣赏文学作品

包括聆听和朗诵、表演两大方面。可先由教师朗诵儿歌,逐渐养成幼儿爱听文学作品(成人直接朗读或放录音)的习惯,从而提高积极主动吸收成熟语言信息的能力。因此,要为幼儿创造欣赏内容、形式不一的文学作品的条件,使幼儿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1.聆听文学作品

(1)能注意听成人朗诵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2)通过反复聆听,养成对文学语言的爱好;

(3)能在生活中创造性地运用文学作品中的成熟语言;(4)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想像力。2.朗诵、表演文学作品

(1)跟随成人朗诵作品中的对话;(2)参与成人朗诵作品中的对话;

(3)用动作、表情等参与朗诵,表现情节;(4)会分角色用道具来表演文学作品。(六)学习英语

是指幼儿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启蒙幼儿初步学习第二语言。教师可以听说训练为主来逐渐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初步形成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提高幼儿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使幼儿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1.产生听说英语的兴趣;

2.会说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句(词); 3.有用英语交际的欲望和积极性;

4.在反复训练中逐步提高对英语的敏感性。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法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法,是指教师为发展幼儿语言创设条件和

提供机会,让幼儿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幼儿在对人、物、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提高语言能力。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种。(一)示范模仿法

示范模仿法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规范化语言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的样板,让幼儿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模仿学习。有时,也可由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来示范。示范模仿法的具体运用如下:

1.教师的规范语言应包括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语言运用三个方面,并且要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都能运用规范语言,主动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成为幼儿模仿学习的典范。

2.语言教育中幼儿不易掌握的新的学习内容,教师重点示范。如难发的音,新词句的朗诵,要求幼儿学会的故事对话,连贯的讲述等,要多示范,使幼儿有意识地进行模仿学习,提高语言能力。

3.教师要关注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语言表现,要善于发现语言发展好或语言能力提高快的幼儿,让他们做示范者,为同伴提供模仿学习的样板。

4.要妥善运用强化原则,随时鼓励幼儿正确的语言行为和习惯,并给以强化;要及时指正其错误。严格避免误用不正确的语言或一味挑剔错误的两种极端做法。(二)视听讲结合法

这是以观察法结合幼儿语言学习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方法。“视”是指教师提供具体形象的讲述对象,如实物、录像、图片、图书、情景表演等,让幼儿充分地观察;“听’’是指教师用语言启发、引导、暗示、示范等,让幼儿充分地领会;“讲”是指幼儿自己讲述。这三方面要有机结合,缺一不可。“视、听”是为“讲”服务的,在“讲”的过程中,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这是幼儿学习讲述、发展幼儿连贯性语言的有效方法。视、听、讲结合法的具体运用如下。

1.教师提供的讲述对象,应该是幼儿经历的、熟悉的、符合幼小认识特点的。2.教会幼儿观察讲述对象的方法,给幼儿留存一定的观察时间。

3.教师的提问要有顺序性、启发性,能启发幼儿思考,帮助幼儿构思,有利于幼儿组织语言,进行连贯讲述。

4.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水平,提出独立讲述或创造性讲述的要求,但讲述内容要紧扣主题,想像要合乎情理。(三)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教师运用有规则的游戏,训练幼儿的正确发音和丰富幼儿词汇、学习句式的方法。众多的幼儿语言游戏,正是运用游戏法的具体体现。游戏法的具体运用如下。

1.根据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和编制游戏。目标要明确,规划要具体,便于幼儿理解,达到训练语言能力的目的。

2.在运用游戏法的同时,可配合使用教具或学具。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应逐渐减少直观材料。

3.对于个别发音不清的幼儿,可运用游戏进行重点帮助,使他们在有兴趣的活动中,轻松地进行强化训练。(四)表演法

表演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学习表演文学作品,以提高口头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方法。表演法的具体运用如下。

1.教师必须在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并能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幼儿正确地运用声调、韵律、节奏、速度等进行诗歌朗诵表演。

2.教师必须在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熟悉人物对话及体会角色心理的基础上,指导幼儿正确地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扮演角色,进行故事表演(有的故事的叙述部分也可由教师讲述)。3.鼓励幼儿在故事表演中创新内容和增加对话。4.要为全体幼儿提供参与表演的机会。

此外,还有提问法、练习法、评价法等。各种方法都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补充,综合运用,才能共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第四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要组织好语言教育活动,重要的是要设计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在设计方案时,教师要制定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要选择能实现目标的具体内容,要选择考虑与内容相适应的活动方式等。因此,可以说,教师设计语言教育活动,就是将一定的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转化成一个个具体方案的过程,也是对幼儿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具体体现。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注重幼儿获得经验的原则

设计任何一组或一个语言教育活动,教师都必须注重幼儿的语言经验。只有以儿童语言经验为基本设计的出发点,才能保证设计出来的活动符合幼儿语言发展的需要,才能使设计的活动对儿童语言发展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注重幼儿获得经验的原则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1.设计活动时,教师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现有的发展水平,即他们已经获得的经验。如果不掌握本班幼儿已有的语言发展水平,设计的活动就可能成为无的放矢的活动。如组织小班幼儿进行情境谈话“做客”,教师就需要观察了解这个班幼儿已有的经验,是否已掌握了一般做客时所用的礼貌语言等。

2.在设计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根据幼儿原有经验再为幼儿提供一些什么新的经验内容,这些新的语言学习经验内容应当建立在幼儿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如当幼儿参与情境谈话“做客”这个活动时,教师可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客”的交往方式和语言运用方式,原有经验和新的内容会引发幼儿较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新的语言学习经验内容对参与活动的幼儿来说,是“跳一跳,够得着”的果实,有一定的挑战意味。当幼儿积极参与活动时,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将这部分的经验内容再次吸收转化为已经获得的经验。

(二)教师与幼儿互相作用的原则 尽管在教育活动中,活动的主体和活动的对象相互作用构成活动的主要关系,由于幼儿认识和经验的不足,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参与是不可缺少的。因而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相互作用构成了一对关系。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的相互作用,主要起到促进幼儿学习活动的目的。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必须明确这样一点:教师参与活动必须以帮助幼儿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幼儿主动活动与教师参与活动的比例关系。实际上,这也是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具体化问题。当然,幼儿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体和主导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会根据具体活动内容、活动要求而发生变化。当需要的时候,教师在活动中参与主导作用发挥得多一些;不需要时,教师参与主导作用就发挥得少一些。如何才能做到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发生适度的影响呢?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每一个幼儿(包括个别幼儿的特点在内)的发展水平。由此,教师决定自己在活动中参与组织成份的多少。

2.找出语言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新的技能、新的语言要求。由此,教师策划自己参与指导的重点和难点。

3.了解每一个幼儿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操作工具的熟练状况。由此,教师决定自己参与指导的时间分配。

(三)活动内容与方式相适应的原则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各种活动内容和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选择相同的活动方式;同一个活动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因此,教师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时,应注意活动内容和方式相适应的问题。

1.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考虑决定采取适当的活动方式。如学习童话《金色的房子》,教师可以考虑采用表演游戏的方式来帮助4~5岁幼儿理解童话内容,体会作品角色的情感心理。若是一首短小的儿歌或学习某个讲述内容,就不能用表演方式进行了。

2.按活动内容选择一定活动方式时,教师要注意这一方式对教育对象是否适用。如有的故事内容很适宜进行表演,但表演对参加活动的某个年龄班幼儿有较大难度,这时教师应考虑改用其他活动方式来进行。

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时,教师若能抓住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两个关键点,就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为幼儿组织适合他们特点的适合教育要求的能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

(四)不同发展领域活动因素相互渗透的原则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吸收的主要是语言信息材料,但也包括那些与语言有关的其他信息材料。如活动中除了有语言,还可能有音乐、美术、动作等不同发展领域活动因素并存。

作为语言活动的设计,应坚持从语言角度来设计活动。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活动的要求、内容和形式应从语言角度进行思考,为幼儿提供适宜其语言发展需要的学习机会。

2.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其他领域活动因素的参与具有辅助意义什么时候要辅之以音乐或美术的活动手段,要根据活动内容的要求而定,取决于要从如何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来定。

3.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从语言角度出发,经过其他方式、符号的共同参与,最后仍应回到语言上。既不要简单盲目地把活动搞成语言、音乐、美术等的大拼盘,也不要忘记落实到语言教育的根本点上,不能喧宾夺主。(五)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在设计语言活动时,教师应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要使设计的活动既面向全体儿童,又重视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幼儿,是指教师要了解全体参加活动儿童的需求,教师要站在教育对象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把握活动设计的尺度,使活动设计能照顾到面。如组织谈话活动,教师应注意本班幼儿已有的谈话经验和他们可能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以及他们的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水平。如让本班幼儿谈论去商店买东西,将主题定在“买玩具”、“买果冻”上,就比较适合孩子的普遍需要,也能较好地引发儿童的兴趣和运用他们自身的经验。

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个别幼儿的差异。在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时,教师对那些有可能超越一般活动要求或有可能在活动中出现困难的幼儿都要予以帮助,既要为能力强的幼儿准备发挥他的能力的机会,又要为能力较弱的幼儿或不具备这方面经验的幼儿提供补偿的机会。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制定活动目标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制定,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订得恰当与否,将对整个活动设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包括影响活动设计的方向、范围和程度。

如前所述,教育活动目标可分为终期目标、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三个层次。其中,活动目标处于最具体的层次,也是最贴近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因此,教师要重视活动目标的制定,具体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目标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目标的制定要适应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其二是目标的制定应将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作为落脚点,也就是要落实到幼儿对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的掌握上。

2.活动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要与终期目标、阶段目标相一致。活动目标要为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服务,而终期目标和阶段目标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活动目标落实在每个幼儿身上。因此,在制定具体目标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注意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提出目标,使幼儿能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经验。3.目标的内容应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

(1)知识概念的学习,包括所获知识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操作这些知识的技能和能力。如要幼儿掌握多少词汇、句式,以及懂得在什么样的语言情境上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式。

(2)情感态度的学习,包括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如形成幼儿耐心而有礼貌地倾听别人说话的态度,产生乐意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经历的事和图片内容的兴趣,懂得并遵守语言交往中的一般规则。

(3)能力的学习,包括组词成句的能力和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如能根据不同的听者和不同的情境,恰当地运用有关的词汇、语法和语调;能用连贯的语句说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也能听懂别人所表达的意思。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表述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明确而详细地:说明目标内容,是谈话目标还是讲述目标或是阅读目标;二是要用特;定的行为目标的表述方法来表述。如能理解和运用表示物体相对位;置的词语:“在XXX上”,“在XXX下”,“在XXXX里”等;能用完整的句子回答"XX在哪儿”;能在老师给出的10个句子中找出三个错句;能正确使用描述物体的形容词;等等。

(二)选择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将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中间环节,也是活动设计和组织开展的主要依据。因而活动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完美的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教师要根据目标、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已有语言经验,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此外,在具体选择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活动内容中的语言点,避免语言教育活动成为社会或其他领域的活动。

(2)根据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特点选择活动内容。如谈话活动的特点是围绕一个话题来学习和练习说话,教师在选择这一类活动的内容时,就要寻找有利于幼儿自由交谈的话题,诸如汽车、风筝、玩具等幼儿感兴趣的话题。

(3)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包括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经验。只有掌握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才能选择到有针对性的,并能产生新经验的活动内容。(三)策划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过程的策划,应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活动步骤;二是各个步骤的活动方式。1.活动步骤的安排

由于语言教育内容种类的不同,所以其组织步骤也存在特殊性。例如,看图讲述的第一步是出示图片,第二步是组织观察,第三步是启发提问,然后是讲述图片,最后是为图片命名(中、大班);而欣赏故事类的讲述的第一步是出现故事名字,第二步是教师讲故事,幼儿听故事,第三步是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掌握故事内容和学习新词、句式,第四步是明确故事主题。就其一般性而言,语言教育的活动步骤为:

(1)活动开始。这是引导幼儿准备参与活动的第一个步骤,要让幼儿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要求,初步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2)基本活动。是完成活动目标的主要部分。除用少量时间展示学习内容外,主要是教育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进行学习和练习。

(3)活动结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自然地结束活动。

(4)活动延伸。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对学习内容的继续练习、巩固和运用。

在步骤之间的环节过渡上,教师的安排要自然,促进幼儿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发展,保证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

2.各步骤中活动方式的采用

活动方式是指活动环境和条件、活动方法、活动形式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综合体现。采用的活动方式,既要适应教育内容类型的特点,又要起起幼儿对学习内容发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起幼儿参加语言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环境和条件。是指幼儿活动的空间和教具、学具、教学设备的提供,要考虑提供的内容、形式、数量、出示时间和出示方法等。

(2)活动方式。如前所述的示范法、游戏法、表演法、提问法等,都可根据各个活动步骤内容的需要,恰当地选择,灵活地运用。通常是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以发挥其综合作用。(3)活动组织形式。语言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是全班或大组的集体活动(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也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比较松散的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如集体活动中分组进行故事表演和个别的自由练习等。应根据各活动步骤、教育内容和要求,考虑比较合适的组织形式。因此,以上两种活动形式往往可以交替进行。另外,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正常活动中的语言教育既可作为有组织语言教育活动的延伸,又可作为积累幼儿语言的经验,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语言教育活动的指导

活动设计的结果是一份完整的静态计划。而活动的组织实施,则由于幼儿的参与,成了一系列动态发展的进程。整个活动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不少问题,如教师如何全面实施计划,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活动,如何使全体幼儿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语言的发展和提高等等,对待和处理好这一系列问题,是一种高水平教育艺术的体现。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灵活掌握,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态度和情感,以发挥最大的组织作用。

在语言教育活动的实施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面发挥良好的中介作用。1.直接指导

教师通过语言示范、启发提问、讲解、评价等手段,直接指导幼儿的活动。根据幼儿语言经验及语言水平的实际状况,一般对小班幼儿或语言发展较差的幼儿,或教育内容难度较大的语言教育活动,教师较多地运用直接指导方式。2.间接引导

教师通过自身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的提示、眼神或手势的暗示等手段,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语言活动。这种间接引导方式,对年龄稍大的幼儿和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宜于多用。

3.环境条件的利用

从本质上讲,利用环境条件也是一种间接引导。教师利用语言活动设备、教具和学具,如幻灯、图片、木绵等的教具,电视、录像、VCD等,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帮助幼儿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能力。根据幼儿的表现和活动过程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灵活运用以上各种指导手段,使幼儿始终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达到目标,圆满结束活动。

另外,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即语音是否准确,吐词是否清晰,用词是否得当,内容是否简洁有条理,语调是否生动、有感染力等等,都能对幼儿语言发展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但不

是惟一的手段。为全面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还需要十分重视对

上一篇:在市直林业防疫表彰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集团人力资源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