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复习参考高考综合

2024-08-01

复习复习参考高考综合(精选10篇)

1.复习复习参考高考综合 篇一

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计划范例参考

(一).明确主体,突出重点。

第二轮复习,教师必须明确重点,对高考考什么,怎样考,应了若指掌.

第二轮复习的形式和内容

1.形式及内容:分专题的形式,具体而言有以下八个专题。

(1)集合、函数与导数。此专题函数和导数、应用导数知识解决函数问题是重点,特别要注重交汇问题的训练。

(2)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和解三角形。此专题中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恒等变换是重点。

(3)数列。此专题中数列是重点,同时也要注意数列与其他知识交汇问题的训练。

(4)立体几何。此专题注重点线面的关系,用空间向量解决点线面的问题是重点。

(5)解析几何。此专题中解析几何是重点,以基本性质、基本运算为目标。突出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交点、弦长、轨迹等。

(6)不等式、推理与证明。此专题中不等式是重点,注重不等式与其他知识的整合。

(7)排列与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与统计、复数。此专题中概率统计是重点,以摸球问题为背景理解概率问题。

(9)高考数学 思想方法专题。此专题 中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分类讨论思想方法是重点。

(二)、做到四个转变。

1.变介绍方法为选择方法,突出解法的发现和运用.

2.变全面覆盖为重点讲练,突出高考热点问题.

3.变以量为主为以质取胜,突出讲练落实.

4.变以补弱为主为扬长补弱并举,突出因材施教

5.做好六个重在。重在解题思想的分析,即在复习中要及时将四种常见的数学 思想渗透到解题中去;重在知识要点的梳理,即第二轮复习不像第一轮复习,没有必要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到,但是要将重要的知识点用较多的时间重点讲评,及时梳理;重在解题方法的总结,即在讲评试题中关联的解题方法要给学生归类、总结,以达触类旁通的`效果;重在学科特点的提炼,数学 以概念性强,充满思辨性,量化突出,解法多样,应用广泛为特点,在复习中要展现提炼这些特点;重在规范解法,考生在平时的解题那怕是考试中很少注意书写规范,而高考是分步给分,书写不规范,逻辑不连贯会让考生把本应该得的分丢了。

(三)、克服六种偏向。

1.克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复习集中几个难点,讲练耗时过多,不但基础没夯实,而且能力也上不去.

2.克服速度过快.内容多,时间短,未做先讲或讲而不做,一知半解,题目虽熟悉,却仍不会做.

3.克服只练不讲.教师不选范例,不指导,忙于选题复印.

4.克服照抄照搬.对外来资料、试题,不加选择,整套搬用,题目重复,针对性不强.

5.克服集体力量不够.备课组不调查学情,不研究学生,对某些影响教与学的现象抓不住或抓不准,教师头头是道,夸夸其谈,学生心烦意乱.不研究高考,复习方向出现了偏差.

6.克服高原现象.第二轮复习大考、小考不断,次数过多,难度偏大,成绩不理想;形成了心理障碍;或量大题不难,学生忙于应付,被动做题,兴趣下降,思维呆滞.

7.试卷讲评随意,对答案式的讲评。对答案式的讲评是影响讲评课效益的大敌。评讲的较好做法应该为,讲评前认真阅卷,讲评时将归类、纠错、变式、辩论等方式相结合,抓错误点、失分点、模糊点,剖析根源,彻底矫正。

(四)、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我们应该:

1.安排好复习内容。

2.精选试题,命题审核。

2.复习复习参考高考综合 篇二

1.重视从现实问题为立意中心的角度命题, 命题的素材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揭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反映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和客观现状, 引导考生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运用于实践,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重视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以及跨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能力的考查, 测试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将知识重组、整合, 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学科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测试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内基础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学科知识的考查, 重视对图表的解读和运用能力的考查, 突出考查学生使用、判读、分析各种类型的图表, 考查学生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

4.重视试题材料的新颖性, 加强对学生接收新信息和利用新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科学性和发散性, 培养学生健全的思维品质。

二、复习策略

1.注重时政热点分析和思维拓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热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近一年的时政热点。 (2) 新科学、新技术的发明及其应用对人类的启发或反思。 (3) 有关人类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 如地区冲突、战争、区域联系、和平与发展和人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 (4) 学科内和学科间既有自然联系又有可再生性的知识内容。

2007年重庆文科综合试题侧重考查党和国家重大的国策和战略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 重视思想教育因素的有机渗透, 全卷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以社会热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立意中心的试题所占比重很大, 如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三农问题、上海《城市设摊导则》、中非关系等。

展望2008年, 也有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值得大家关注。例如: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共十七大, 探月工程, 奥运会, 机构改革, 科学发展观,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及新中国成立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我国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物价水平持续攀升, 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繁荣稳定证明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成功, 美国爆发次贷危机,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厘岛路线图”, 世界经济承受美元贬值导致的通胀压力, 俄罗斯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巴基斯坦经历动荡一年, 穆沙拉夫就任文职总统, 《里斯本条约》, 《东盟宪章》, 巴勒斯坦两大派别划地分治, 巴以领导人重启和谈, 干细胞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要着眼于对当前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 不能超越高中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和生活经验。体现用中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的特定要求, 要避免像新闻媒体那样从宏观方面泛泛而谈或像专家学者那样进行专业性探讨, 因为他们探讨热点问题可以具有批判性、探索性, 可以是个性化的一家之言, 而高考命题不仅受制于《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 高考试题的答案必须是成熟的有定论的观点, 即使是开放性试题, 其答案也必须言之成理, 体现用中学生眼光看世界, 必须有很高的认同度, 否则就会引起广泛的争议。

分析时政热点要紧扣教材, 并结合学科的主干知识, 鼓励学生向纵向和横向拓展, 从不同角度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把握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一是要完整把握热点问题的具体内容。二是全面了解每个重大热点与教材中的哪些知识可以挂钩, 只有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 才能做到多角度认识问题, 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2.在良性互动中寻找跨学科渗透交叉点

文科综合以人为中心, 分析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和规律, 地缘、事实、意识是人类社会活动现象的主体因素。地缘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空间范畴, 包括人类活动的自然条件、生存环境、文化种类等;事实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时间范畴, 它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根源、表现形式、发展过程等;意识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精神范畴, 它包括人类活动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信仰选择等。这三个体因素构成了人类活动主要内容。社会现象由地缘、事实、意识三个主要因素构成, 完整地描述社会现象, 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社会现象是复杂的, 对其进行描述应从构成某种现象最显著的特征出发把握描述的脉络, 才能清晰准确地展示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的显著特征往往是通过人与自然或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显现出来。发现和分析社会现象的主要特征, 就意味着掌握了完整描述社会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2007年重庆高考文科综合第39题属于学科间综合题目, 回答该道题需要同时运用政治、历史和地理的相关知识。要解答好这类综合试题, 在复习中须找好跨学科渗透交叉点, 寻找跨学科渗透交叉点可采取下列方式进行: (1)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教师共同分析、探讨、确定跨学科专题和综合训练题。 (2) 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 围绕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共同问题由三科教师共同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或由三科教师分别向学生提出一个中心问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层次转换思维角度。 (3) 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动, 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分别为相邻学科梳理知识, 提供知识交叉点。

3.培养和提高文科综合能力

(1) 重视从数据、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找准中心问题和解决中心问题的切入点。

2007年重庆文综高考试题图表题较多, 而且应用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图表题首先确定中心问题, 有些中心问题呈隐性存在, 必须通过图象进行筛选, 然后通过图示信息转换和加工, 再结合已掌握知识推求未知问题。

(2) 牢固掌握政治、历史、地理基础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学科内容, 掌握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3) 注重思维技巧, 讲究思维方法, 及时进行思维诊断。文科综合复习中要经常训练以下几种思维方法:比较分类法, 归纳演绎法, 综合分析法, 逆向思维法, 类比推导法, 发散思维法。

(4) 学会总结规律和找出特点。人类历史有客观的发展规律, 大的规律如古代、近代与现代的演进, 小的规律是在相对短时间里的必然发展趋势。学习历史, 例如一章和一个阶段, 务必找出其基本线索和关键问题之所在, 全面理解和分析, 总体思考, 直到得出结论。在多数情况下很可能得出的结论并不是什么客观规律, 而只是一些特点。但这些特点都是经过认真思考而得出的, 这样就大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 加强训练, 培养技能, 进行综合思维。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由要素到整体地思维。在复习时要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训练在新材料、新情境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应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训练:一是审题训练, 要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 特别要注意规定性条件;二是信息筛选的训练, 找准关键词, 它们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三是寻找试题与已有知识关联点的训练, 这是解题的依托;四是证言表达的训练, 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认识。

3.复习复习参考高考综合 篇三

1.国家的宏观调控

经济常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而且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才能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政治常识:经济职能是我国对内职能的主要内容之一,即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经济常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劳动者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政治常识: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既是正确对待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要原则,又是正确认识公民与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还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另一方面,公民要自觉履行义务,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常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的完成和主要矛盾的解决共同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哲学常识:①辩证法: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解决决定了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认识论: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政治常识:①经济职能是我国最主要的对内职能,即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这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发展经济和科技是世界各国最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经济常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立足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主要依靠本国的人、财、物,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来发展自己。

哲学常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因此要重视内因的作用。我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政治常识: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原则。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一切国际问题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5.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经济常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人民的传家宝,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哲学常识: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更是一种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同时提倡艰苦奋斗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6.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

哲学常识: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它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发展。但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不一致的情形也会经常发生。所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调节作用。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政治常识: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是正确对待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要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为公民着想,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公民也为国家着想,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我们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在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必须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7.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哲学常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政治常识:①党: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②国家:坚持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之一。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8.坚持对外开放

经济常识: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这就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开放性和竞争性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哲学常识:①辩证法: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必要条件,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②认识论:实践具有社会性。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劳动的社会性越来越表现在国际关系上,国际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我国在经济领域实行对外开放,就是基于现代生产实践的社会性。

4.高考理科综合复习技巧 篇四

1.回顾考纲,回归教材

对应考纲中所罗列的考点及考试要求,回归到教材中查找相关知识与之对应,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做到基础知识无盲点、无障碍。

2.进一步构建完善符合自己的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老师肯定都给梳理过,有些教辅材料上也有罗列,但是在考前最后这一段同学们一定要在头脑中构建一套符合自己的框架图,并在框架的基础上不断填充内容,比如《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很多同学的体会是公式过多不好掌握,我们可以建立这样的知识框架“二、一、二”即两个定律,“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一个模式, “中心天体”与 “环绕天体”,两颗卫星, “近地卫星”和 “同步卫星”。进一步填充内容,比如对于一个模式主要研究的问题集中在,中心天体的质量、密度;环绕天体的运动学参量(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和整体的能量等。

3.认真研读、高考真题

每年高考结束后,都有一些同学因为题目看不懂或是没有理解题意而造成失分。究其原因就是高考真题与平时模拟题在命题语言上有一定的差别,从而造成学生对高考命题的语言不熟悉。而大多数同学在以往的复习对真题的使用上更多的是关注这个题目考查的是什么知识,具体是如何求解的,很少关注高考题中的命题语言,所以在最后这十几天的时间里好好阅读一下这两套题,体会并熟悉高考题的命题语言的特点,减少考场上对试卷语言的陌生感。

二.应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按既定的策略和节奏答题

在以往的复习中,有的同学可能是按题号顺序答题,有的同学可能按学科答题,而且在每个学科上大致分配多少时间,也相对固定。这就是形成了一种符合自己答题策略和节奏,那么在高考中就要按自己既定的这种策略与节奏答题,不要轻易改变,以免节奏混乱,影响心态,最后导致发挥失常。

2.规范性答题

所谓的“规范性答题”包含两方面,一是语言的规范性,比如在实验题目中有些要求写实验步骤,或是做实验误差分析的说明,或是计算题中一些必要的文字说明要做到语言简练、切中要害。二是书写的规范性,尽量用原始公式形式,能分步书写尽量别整合。在答题卡上尽量减少修改。保持卷面的整洁性。

化学考前指导

从近两年理综化学试卷看,充分体现了立足基础以外求新、求活、求思维变换、求能力拓展的特点。因此,各位考生在化学复习中定要狠抓基础,多角度变换思维,不求高难但求技巧性、融合性。离高考还有不足半个月的时间。我们还需要或还能做些什么呢?现在来简单梳理一下:

一、针对高考说明中的考点提纲挈领,梳理主干知识,做到融汇贯通。

二、寻根溯源,回归教材。

1. 必须通读研究教材上所有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实践活动、资料卡片部分的内容,不留死角。

2.对教材内涉及的化学用语必须准确细致地掌握,做到万无一失。

3.对教材的图表、模型要重新分析、记忆(例如电离能、电负性、晶胞结构等)。

4.侧重联系实际。对氯碱工业、电解法精炼铜等要做以一定了解,特别是它们涉及的反应原理、基本理论、环境保护、综合利用等知识。

三、回归做过的题,对错题认真分析。

1.回归教材知识点,查清错因。

2.认真改错,理出解题思路与思维方法并反复训练。例如实验:研究所做实验题的常规性问题的解决方法,总结经验;例如:气密性检验方法、提出假设的一般思路、装置连接的原则、检测沉淀洗净与否的方法、装置缺陷的分析方法、实验方案最优化的方法、装置图绘制方法等等。

3.获得一类题的解法,防止错误重现。

四、考前两周习题训练要点。

1.不必做过难、偏、怪的题,防止干扰心态。

2.不能光“看”题不“做”题,始终让手是“热”的、“熟”的。

3.注重规范性训练:审题要点划分要仔细清晰,化学用语要书写规范,名词术语要表达准确,答题要简洁清晰。

五、科学使用时间,理性对待取舍。

理综考试对考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不仅需要娴熟的知识,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流畅的解题速度,还要有冷静理性的临场应变能力。不轻易在难题上恋战。两卷每类题都分为易、中、难三层。能拿下易,不放过中,适当舍弃难,三科兼顾才能获取高分。所以要科学取舍,不留遗憾。

生物考前指导

生物知识点很多,而且零散,因此在最后冲刺阶段,考生在复习时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课本,梳理基础,加强记忆

重视教材就是重视基础。考生应将记忆不太牢固的知识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 模棱两可的内容、课后典型习题、章节的前言和小结、旁栏思考题、实验讨论题,课本中的小资料、课外读 、小字的阅读材料、课本中的图表等,依据《考试说明》,要掌握到位。 复习的最后阶段,复习课本仅有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够的,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考生一定要注意记牢课本中的一些重要结论,因为这些结论往往就是答题的落脚点,如: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基础。另外,通过记牢课本上相关的图解来理解课本中的主干知识,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血糖调节的图解,也同样是重要的复习方法。

二.看曾经做过的试卷,进行查漏补缺

最后阶段,要对以前所做试卷进行回顾,要寻找当时错误的原因,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当时错误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的精选一些试题,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

三.精选习题,适度训练

5.复习复习参考高考综合 篇五

适量做模拟卷物理多做选择题训练 刘志生老师建议,回顾教材、笔记和改错本,针对以前各种练习中做错的题目进行分析、对比、反思和整理,以减少在高考时再犯类似错误,提高得分率。刘志生老师认为,课改区的高考命题仍然以考查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物理思想方法为宗旨,坚持主干知识重点考查的传统,并有所创新,稳步推出新增内容的试题。

此外,因为高考中的选择题大多为常规题,每年的复现率很高,是高考得分的基础,所以可以多做选择题答题的训练。

生物保证答题时间40分钟至45分钟 赵敏老师建议,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想要高效率地做好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回归课本梳理知识:

1.概念、原理、规律(包括法则)、专业术语、数字、符号、过程或步骤的陈述。

2.关注经典实验及其研究方法:每年高考的实验都是课本实验的组合、拓展与外延,因此还是要重视课本,包括实验原理、材料、试剂、方法、步骤、结果预测、现象描述和得出实验结论;还要关注探究实验、调查研究、作物育种方案的设计、预测结果分析等。

3.浏览课本辅助学习资料:“小资料”“为什么?”“课外读”等,

备考资料

4.主干知识及重点内容:代谢、调节、遗传、生态等。

二、回顾试题查漏补缺:关注已做过试题中的错题,也是考前复习的重点之一,分数的增长点就在错题上,避免不必要失分。浏览做过的模拟卷等,特别要复习曾经做错的题目。可模拟高考环境,进行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演练。

三、保证时间:保证答题时间在40分钟到45分钟。力争不留空白,尽量使用生物学语言。

注意化学高考考纲的变化李佳惠老师表示,目前大多数学校都进入答疑调整阶段。考前最后几天不应再大量做题,但也不能一点儿习题都不做。应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对知识和错题进行回顾,每次看化学的时间不要超过1个小时,保证效率。

对于部分考生提到的复习化学要背大量方程式,刘佳惠建议,最后几天只背教材上的方程式,不要过多地拓展。“背方程式的同时,还要想清楚该反应对应的原理和实验现象。方程式不仅仅局限于元素化合物部分,还要关注选修3和选修4中的方程式

6.复习复习参考高考综合 篇六

一、成绩分析

2004年上海市高考物理学科平均分约为92.34分,我区部分学校高考物理学科从2004高考复习情况及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克苦奉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教学建议

结合成功经验,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不要把本质上培养科学素质的物理学搞成“解题物理”。实际上难与不难,只是一步之遥,会者不难。近年高考改革不断出新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希望教师在每次期中、期未考后,仔细分析学生失分原因,让每一位参加考试学生明白失误的病因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提高科学素养。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相当部分学校加物理学生人数在20人以下,有的在10人左右。建议教师在进行小班化教学中,在形式与方式上改进,而不要沿袭大班教学的方式。

3.把握好教学进度。不少学校实际上没有完成预定的进度,部分原因是讲解教辅书上习题时间过多,而真正进行师生交流、教学互动较少,因此如何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急需研究达到。其中一个关键点是我们在课中是否解决了学生存在的错误观点和质疑,而不是题海战术。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解决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问题的重要途径。

4.加强实验。要把实验教学重视起来,特别要让学生体验,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原理和设计思路。实验过程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要让学生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结合起来考虑,明确每一步骤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中既要有科学方法又要有体验,如果实验没做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迁移了。高考改革目前在考试形式制约下、尽可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趋势是:一是利用课程标准所列实验的原理、方法和器材重新组合、推陈出新;二是把重点放在实验和器材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数据处理和结论获取的方法上;三是适量编制设计性实验和物理学史上科学家用过实验。

5.要因材施教。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抓住70%基础题,难度在0.6。要重视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特别重视与实际生活结合,使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具有“物”的基础。同时,注重道“理”的来龙去脉。对核心知识要结合教材及其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真正融会贯通。要注意数理分析,如图形问题,要会用作图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特别是高三阶段的心理负担。通常摆在加试物理学生面前的习题册、教辅书不下三至五种,叫其如何做得完?于是,教科书放在次要地位甚至丢到脑后去了。敦轻敦重?显而易见。

6.2004年高考试题无疑是一个风标,其教学导向价值宛如一发千钧,教学的重心稳住了。衍接自然,顺理成章。要用新的课程理念打开教学设计的新思路。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少教师对a比较重视,也形成一套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方式。对于b正在引起重视,但往往一笔带过。对于c则比较忽视,围绕这一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手段相当贫乏,甚至缺失。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也是实现上述目标c的一个有效途径。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还须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精选及时反映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素材来展开教学。积极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各种网络(特别是本区信息网、教研网)的资源价值。

7.加强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和提出质疑,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8.要从整个高中阶段来审视和实施教学过程,在高

一、高二阶段就要让学生有发展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与场所,如开设物理选修课、组织课外物理兴趣小组、举办物理学系列讲座等。

9.高三阶段,首先要“摸清家底”,师生双方均应进行。教师在复习与教学之前要进行诊断性摸底工作,如访谈、练习等,探明学生的薄弱环节;学生本人对自己的学习物理状况要有自知之明,对所做过的高中阶段的试卷和实验报告进行清理,将以前的“欠帐”还清。其次要掌握“整体结构”,建立物理知识框图。科学、合理、美观的知识结构图表,可以使人产生兴趣与赏析,便于记忆与贯通。这项工作要让每一位学生去做,教师尤其要引导和示范,帮助学生整理、归类、比较和鉴别。其三要确定整体计划和复习教学梯度。整体计划要求根据本校学生情况,拟定复习重点和步骤,一般按“疏理-专题-综合”进行,要根据复习教学梯度,进行多种方式的复习课设计,而不是单一“讲评”形式,如“串联”、“并联”、“实验”、“编题”等。

10.积极参加市、区教研活动,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群策群力攻克教学难关的有效措施。去年我区部分学校选编了阶段性复习测试卷供全区共享,也组织了区内期中、期末监控测试,很遗憾部分学校没有全部参与。建议全区统测后,抽取部分试卷统一阅卷、评卷,进行质量分析,讨论改进教学的对策。

闵教所高中物理教研员惠锦兴

7.数学高考复习策略 篇七

关键词:数学高考复习,艺术性,策略

高三最后一学期,就转入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总复习,怎样在短暂的半年时间内搞好数学高考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减轻师生负担,使学生在高考中考出优异的成绩,是每位师生所关心的问题,也是众多中学教师及有关人员多年探讨的问题。我通过多年不断的探索、总结、改革、尝试,摸索出一套高考复习方法,在此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复习课解题教学的艺术性

在复习中,由于解题的量很大,我们要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劳,保持解题的“好胃口”。

1.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前景的材料。若把这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则会更好。

2. 趣浓情深,提高复习课解题教学的艺术性。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教学素养和悟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

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但却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像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那迭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正是它的诱人之处。我们要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教给学生“点金术”,等等。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教学,师生间能力和智慧得到互补,促进相互的心灵和感情的沟通。

二、高考复习策略

高考选拔的特点是以解题能力的高低为标准,一次性决定胜负的。因此,高考的基本训练必然是以解题训练为中心的,解题训练的重点是立足于中低档综合题,提高选择题、填空题的运算(或判断)速度和准确性,这是高考试卷中得分的主要来源。训练的层次应由深入浅,题型应由客观到主观,由封闭到开放,始终紧扣基础知识,真正使学生做到“解一题,会一类”。要做到选题精,练得法,在师生共做的情况下,多进行解题的回顾、总结。概括是提炼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形成一些有益的“思维块”。要做到选题精,练得法,还应注意针对学生的知识弱点及易迷惑、易出错的问题,多加训练,让学生在解题实践中弥补不足,在辨析中逐步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

1. 钻研课本找标准。

考前复习,任务重,时间紧,但绝不可因此而脱离教材。相反,要紧扣大纲,抓住教材,在总体上把握教材,明确每一章、节的知识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一定要高度重视教材,针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和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落实上,切忌刻意追求社会上的偏题、怪题和技巧过强的难题。

其一,课本是全国统一的,这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统一,而且是定义、定理、公式等叙述上的规范,符号上的使用也是统一的。无论资料上、参考书中怎样叙述,如何使用符号,课本都是标准。

其二,许多高考题课本中有原型,即由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引申或变化而来。由此可见脱离课本的复习是不可取的,我们应以课本为标准,将课本中的题目加以引申、拓宽、变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打好基础。

2. 重视基础知识训练。

(1)苦练基本功

要仔细研究题目,尽可能获得题目包含的各种信息,尽可能把题目的各种数学语言“翻译”为数学式子(或图形),从而挖掘出隐含的条件,尽可能将各种信息延伸,并能从记忆系统中提取与题目有关的信息,进行有机的沟通和组合,从其内在联系中去探求各种解题思路,从而选择最优的解题途径。对于每一块知识要总结出主要的思想方法,切实领会各种方法的应用情景。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问题产生的背景,善于寻找知识的交汇点,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在解题后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2)解透基础题

对课本的各类基础题要做到“一懂、二会、三熟、四化”,解题中要注意“概念优先”的原则,学会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熟练各类基础题的解法,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要能完整地、规范地解决各类常规问题。通过解基础题的实践,深入钻研和领会基础知识,苦练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解题心理素质和提高思维能力。

(3)过好速度关

高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时间的比赛,也就是速度的比赛,其紧张程度不亚于百米赛跑中的争分夺秒。因此平时做题(作业、练习或检测)时必须有时间观念,有良好的速度意识,要集中精力,速战速决,以养成思维敏捷、书写流利通顺的良好习惯。

3. 系统小结,尽量减少失误。

在最后三个月的复习中要做一些高考模拟试卷,应当挑选导向性好、难度适中的综合卷进行考前的适应性训练,两小时候或一个半小时内完成,每做一份试卷力求达到一定的效果。完卷之后,应进行认真总结,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看一看自己在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上还有什么薄弱之处,认真加以补正。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要进行纠正、分析、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教师或同学,并要把易错的题目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还要对容易出错的题目扎扎实实地进行整理归纳,这样可以减少失误,杜绝低级错误。长期坚持就能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但要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体的数学内容之中,还要对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在高考前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地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考生在高考中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取得满意成绩。

参考文献

[1]石生民.中国数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

[2]张奠宙.数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7.

[3]邓引斌.数学通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9.

[4]陈贵云.数学教学通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

8.复习复习参考高考综合 篇八

[关键词] 铁和铁的化合物 高考专题复习 实效性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1 0096

一、学情分析

在课程体系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也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生长点。高三学生已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具备了归纳、概括铁和铁的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条件,这为学生的自主复习整理知识奠定了基础;高三学生已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一定水平的自主探究和实验设计能力,具备了自评和他评的能力,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

然而,学生知识、技能、观点与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常见的问题有:(1)由于缺乏将零散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能力,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不清;(2)制备铁的化合物的工业流程中需考虑诸多问题,部分学生缺乏综合应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在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的同时,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提高新课程复习教学的实效性。本节课整合并提升新教材不同模块中的相关知识,既能使学生应用化学理论和观念分析、理解元素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又能使学生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进一步理解深化基本理论。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发其学习潜能,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认识化学在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实现物质间相互转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掌握运用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原理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与解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梳理,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通过合作探究和问题讨论,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将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学科观念和学科思维

[教师]铁元素常见的价态有0价、+2价、+3价,请写出铁及其离子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思考并回答哪一种离子更稳定?

[学生]Fe:[Ar]3d64s2;Fe2+:[Ar]3d6;Fe3+:[Ar]3d5。

因为Fe3+的3d轨道上有5个电子,半充满,因此Fe3+更稳定。

[教师]用箭头表示出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标注相关物质的重要性质、转化试剂等。

[学生]板演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追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知识网络图,有没有需要补充或提出疑问的?

[学生]指出错误并及时改正,补充其他相关内容。

[归纳]梳理学习铁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时易出现的问题,强化核心考点。

设计意图:明确铁及其离子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培养化学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图梳理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自主构建和发展分类观和转化观;同时,突出“铁三角”核心转化关系,强化三者的性质及转化试剂,落实核心考点。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把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混乱的思维条理化,有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

(二)问题探究,整合提升化学理论和方法

2.混合体系的离子检验需排除杂质离子的干扰。

3.书写方程式时,根据信息和氧化还原规律正确判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4.检验洗涤是否洗净,正确判断、表述实验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题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从化学理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反馈纠正的复习效果。同时,在学生的探究讨论中,抓住新鲜生成的“知识增长点”,放大并解决这些具有较高思维含量的问题,拓展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和规律。

五、教学感悟

在本节高考复习课中,笔者聚焦专题复习,尝试通过以下几点教学策略来提高高考复习的实效性。

(一)知识结构化策略

知识结构化是指按照一定的线索整理知识,使之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能否将零散的知识整合成结构化的知识,是评价学生是否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指标。同时,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科观念形成的重要载体,与其密切相关的核心学科观念主要是分类观、转化观以及化学价值观。

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已有学科观念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物质类别自主梳理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把碎片化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核心知识脉络。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知识学习培养学科能力,主动建构学科观念。本节课中,通过实际工业流程的分析讨论,学生在不同观点和答案的碰撞中,逐步构建起转化观和化学价值观。

(二)知识问题化策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的质量决定思维的质量。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根据考纲、考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在一系列的“问题串”中,学生的思考不断被引向深入,不断提升“最近发展区”,使知识体系逐步完善,引导学生

有效地掌握

知识体系的重要节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创新素养。

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化学概念与理论的视角分析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进而整合铁和铁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生自己思考相关制备的重要环节及其中的注意事项,教师随时板书记录并评价。并且,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的一系列小问题更具有思维含量,把知识获得的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自己归纳出清晰的思路,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当然学生的回答极具开放性,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

(三)知识方法化策略

教学设计要渗透方法指导,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具体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掌握化学基本方法和有效复习方法,并能迁移运用于学习新信息和解决新问题;还要从考试要求、命题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加强

方法指导

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本专题复习中,根据信息写方程式是高考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突破难点,最终归纳出解题的思路和技巧,让学生在方法上得到提升;发现学生对于Fe3+和Fe2+的混合溶液中检验Fe2+的方案选择错误时,教师拓展梳理Fe3+单一体系、Fe2+单一体系以及Fe3+和Fe2+的混合体系中离子检验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指导及时、有实效性。同时,教师精选习题,进行相应的仿真训练,强化复习效果,最终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9.复习复习参考高考综合 篇九

诗歌特点及鉴赏原则

编稿:于坤

责编:程彦芳

一、要点梳理

(一)诗歌特点

高考考查的是中国古典诗歌,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具备“诗歌思维”意识。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理解诗歌的难点在于诗歌表达的含蓄性,而理解诗歌的重点在于其抒情性。要在短短的二十几个字里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就需要诗人精心选择词语和意象,大多数诗歌总是力求情感的含而不露,把情感借助意象及意境委婉地表达出来。

对读者来说,鉴赏就是一个反过程,需要读者通过对诗歌词语、意象的品味来把握诗人要表达的丰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读者具备联想与想象力来补充诗歌留白,在品味中领悟诗歌妙处,这就是“诗歌思维”。

不少同学觉得诗歌难理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把诗歌当成诗歌读,不能根据诗歌的意象和意象组合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意象和意境的品味领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就需要在平时阅读鉴赏的时候注意培养这种素养。如,绝 句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诗歌中所给的意象加以再创造,形成画面感,进而力求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缺少联想和想象就会使答案成为诗句的简单扩展,造成失分。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再如,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参考】作为一首“绘景”诗,此诗属于最为基本的范式,重在描绘实景。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人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二)诗歌鉴赏原则

诗歌鉴赏的基本原则:四看一品一把握。

四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看题干

一品:品味意象

一把握:把握诗歌情感

1、四看

(1)看题目

题目是对诗歌内容或诗歌情感类型的直接概括,也是准确理解诗歌的第一步,所以读诗首先要充分挖掘出题目所蕴含的信息,分清类别。初步分辨出诗歌内容类型是属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还是咏怀古迹或是羁旅行役、边塞征战诗?也可进一步推测诗歌情感类型属于感时伤己、建功报国还是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如《枫桥夜泊》一诗,有题目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再如,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看题目,我们就可以马上断定这是一首边塞诗,并且通过“听吹笛”可以进一步推测这首诗还应该和思乡怀人有关系。又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从诗歌题目看,这首诗从内容看,应该属于咏怀古迹类,从情感类型上看,应该属于感时伤己类,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2)看作者

看作者,主要是为了知人论世。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还可以推知时代风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看注释

有的注释可以提供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有的注释可以为诗歌解释难点,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内容。当然并不是每首诗歌都会有注释的,但如果有,就一定要充分注意注释所提供的信息。如,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望

这首诗中有两处注释,结合题目和作者情况,再结合两处注释,就可以较好地理解本诗所描绘的意境:山寺有一种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在这里可以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并进一步领悟到,本诗所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由浅及深地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入禅两个境界,从而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可谓“深幽超尘,诗中有道”。

(4)看题干

看题干是答题的前提,明白题干要求,就可以按照要求规范答题,避免在得分点上失分。

① 问答型:认真审题,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② 综述型:在明了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概括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观点);紧扣住题目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③ 对比型: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注意:

① 对作品理解、评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② 抓住重点,即抓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根据题干要求而定),不要面面俱到,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如果用到的是课文中学的典故,则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③ 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后分说】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再总说】

2、一品

品,主要是品味诗歌意象,这是鉴赏诗歌的中心环节,也是重点和难点。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往往是藏而不露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所以品的过程也是咀嚼鉴赏的过程,必须认真考虑:“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组合在一起构成怎样的意境?通过这些意象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在这个环节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修饰限定意象的词语和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成为整个诗句的诗眼,透过这些就可以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解析】从诗题看,诗人将渡淮河北上或西行,亲故留在了广陵,是写给亲人的。

诗的首联描写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渡而无船可待,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挂起雨幕,东连至海,远处山寺传来悠长的钟声,孤寂变成了凄怆,羁旅之情更加深重。颈联点出“离思”。“独鸟下东南”,这雨幕上出现的“鸟”是“独”的,可见是失群的;一个“下”字,可见是归巢的;“东南”二字表明是飞向广陵方向去的。诗人睹鸟而思己,“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油然而生,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凄恻。

这样看来,本诗全用景物烘托、离别之意,凄楚、落寞之情,如果不是细细探寻景物描写中隐含着的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就有可能走上歧途。

再如,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解析】这首词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寥寥数笔,人物内心的情感已隐约可见,“谁见”两句,用一个问句将孤独寂寞的心明确的表达了出来。

下阕承前而专写孤鸿。描写了被惊起后的孤鸿不断回头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身的一系列动作,使读者感受到孤鸿的活动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有恨无人省”是词人对孤鸿的理解,更是孤鸿的回头牵动了自己内心的诸多隐痛忧思。“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并暗示出当时的凄凉处境。苏轼为人正直有操守,为官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故新旧两党虽均将之排斥为异己,苏轼却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这正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孤鸿: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

本词明写孤鸿,而暗喻自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生动传神。

3、一把握:

对诗歌的理解最终是为了把握诗歌的情感,在准确把握诗歌意象基础上,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天文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参考】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迁的伤感;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三个采分点)

二、考点解析

(2010 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案解析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解析: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注意动词“绕、隐、争、归、见、飞”等。(动作描写)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从注释看,作者“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手法和思想感情。

(2010 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案解析

1、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2、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2010 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

1、A

2、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②漫漫,广阔无边。③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像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⑤徂(cú)晖,夕阳的余辉。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2010年 上海)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3题。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2、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3、“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解析

1、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解析:从小令的描写可见,有“把酒观多稼”,因庄稼丰收而举杯畅饮;“霹雳弦声„„笑喧哗”,弹琴、唱歌,笑语喧哗。

2、B

解析:社祭的活动有春秋两季,因此,“社坛烟淡散林鸦”并不能暗示出季节,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场面。这里是秋社,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所进行的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的喜庆活动。能够看出是秋社的是“把酒观多稼”,暗示季节的应该是这一句。其他选项正确:A项与14题有重叠;C项对景色的特点及描写作用的分析概括恰当;D项所谓“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指的是使用了若干典故(“壤歌亭”、“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而显得“高雅”,但字面意思通俗易懂,自然流畅,真情流露,故称“清新,朴茂”。

3、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而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解析:《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沪教版第一册18课《诗二首》选了“其五”。在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飞鸟相与还”,既是眼前之实景,又具有象征意味,让人想到厌倦黑暗官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皈依山林的诗人,写的是隐居之乐。而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风调雨顺,万民富足,世风淳厚,幸福安详,自然不必学渊明吟唱“山气日夕佳”那些归隐诗句了。

三、能力自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周 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1、(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看题目,邯郸表明作者在外地,冬至,结合注释可以知道是唐朝时一个阖家团聚的重要节日。思家,表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类型。

看作者,知道白居易诗歌特点为通俗易懂。

看注释,前面提到,冬至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此时远在他乡的游子肯定格外思乡。

看题干,第一题为赏析诗句和概括情感题。第二题为概括语言特色题。

品意象,第二句的游子思家形象和第三句的家中亲人思念在外游子的形象是品味的重点。

把握情感,通过“影伴身”看出作者孤寂之情,通过遥想家中亲人“夜深坐”,“说着远行人”更加衬托出眼前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2、(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出关①

徐 兰

任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解析: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3、(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4、(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1)题侧重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2)题重点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李弥逊的这首《春日即事》是因反对和议,触怒秦桧,被贬斥回家后所写。通篇写景叙事,抑郁不平之情蕴藉其中。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自己的处境。淅淅沥沥的小雨好像细丝一样,想要将春网住,无奈落花满地,又是在这黄昏时节,令人好不伤悲。哎,车马的踪迹再也不会延伸到这穷乡僻壤之地,门前冷落可以捕鸟了。鸟儿已经快睡了,他们的声音也渐渐地稀疏起来了,自己还是掩好了门,回家吧。前两句写景,抒发了作者惜春与伤春之感。后两句写作者的处境,点出了作者冷落之境,而“自掩门”写出了作者坦然傲岸的胸怀。

5、(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10.复习复习参考高考综合 篇十

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一根均匀的电阻丝其电阻为R,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情况中其电阻值仍为R的是()A.当长度不变,横截面积增大一倍时 B.当横截面积不变,长度增大一倍时 C.长度和横截面半径都增大一倍时 D.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缩小一半时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电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电阻是由长度和横截面积共同决定的,它们都加倍或都减半才可以.由以上分析可知,应选D.答案:D 2.电池甲、乙、丙、丁的电动势都为6 V,内电阻依次为1 Ω、2 Ω、3 Ω、4 Ω,要使R=2 Ω的电阻得到最大功率,应该用哪一个电池与R连成一简单电路()A.甲B.乙C.丙D.丁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电阻消耗功率知识的运用.此题很容易认为电源的输出功率的最大值,是当内阻等于外阻的时候,从而选择B;实际上此题是问定值电阻消耗的功率,所以电流最大即可,也就是电路中的总电阻最小.由以上分析可知,应选A.答案:A 3.要使一个电压表的量程变大,可采用的方法是()A.并联一个阻值较大的电阻

B.把原有的分流电阻换成阻值较大的电阻 C.再串联一个阻值适当的分压电阻 D.在原有的分压电阻上并联一个适当的电阻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电表的改装知识.串联电阻起分压作用,所以应选C.答案:C 4.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相同的灯泡,均发光,当变阻器的滑片P向下端滑动时.则()

A.A灯变亮,B灯变暗 B.A灯变暗,B灯变亮 C.A、B灯均变亮 D.A、B灯均变暗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动态变化问题.先判断出总电阻变小,所以总电流变大,内压将变大,路端电压变小.所以A灯变暗;同时R两端电压也变大,所以B灯两端电压变小,B灯也变暗.由以上分析可知,应选D.答案:D 5.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容器C的上极板带正电,为了使该极板仍带正电且电荷量增大,下列办法中可以采用的是()

A.增大R1,其他电阻不变 B.增大R2,其他电阻不变 C.增大R3,其他电阻不变 D.增大R4,其他电阻不变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电压的分配变化对电容器两极板电势高低的影响.由电路结构可知,R2和R4上电压分配越多,电容器上下极板的电势就越低.要想让上极板是正极且电荷量增大,则R2上的电压降应减小,可采用的方法是电阻R2变小或电阻R1变大;也可以让R4上的电压降变大,采用的方法是让R4的电阻变大或R3的电阻变小.由以上分析可知,应选AD.答案:AD 6.如图所示,直线A为电源a的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象,直线B为电源b的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象,直线C为一个电阻R的两端电压与电流关系的图象.将这个电阻R分别接到a、b两电源上,那么()

A.R接到a电源上,电源的效率较高 B.R接到b电源上,电源的输出功率较大 C.R接到a电源上,电源的输出功率较大,但电源效率较低 D.R接到b电源上,电阻的发热功率和电源的效率都很高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电源的输出功率和效率的知识.由图可知,AC的交点电流电压的乘积比BC的交点电流电压的乘积大,所以接到a电源上电阻消耗的功率更大一些,也就是a电源的输出功率更大;电源的效率是由输出电压决定的,由于B电源的内阻更小一些,所以接同样的电阻输出电压就更大一些,所以电源的效率就高一些.答案:C 7.如图所示,用输出电压为1.4 V,输出电流为100 mA的充电器对内阻为2 Ω

充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功率为0.12 W B.充电器消耗的电功率为0.14 W C.充电时,电池消耗的热功率为0.02 W D.充电器把0.14 W的功率储存在电池内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非纯电阻电路的功率问题.电源的输出功率也就是充电电池的总功率,经分析可知,应选AC.答案:A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共72分.按题目要求作答.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8.(5分)在测定金属丝的直径时,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如图所示.可知该金属丝的直径d=__mm.解析:此题考查螺旋测微器的读法.需要注意的就是答案的小数的位数.答案:0.900±0.001 9.(10分)在用伏安法测电阻Rx的实验中,所用电压表的内阻约为20 kΩ,电流表的内阻约为10 Ω,选择能够尽量减小误差,而且电流和电压调节范围尽量大的电路图接线进行实验,读得的各组数据用实心圆点标于坐标图上(如图所示).(1)根据各点表示的数据用铅笔画出I—U图线,由此求得该电阻的阻值Rx=__k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请在右面的虚线框中,用铅笔画出此实验完整的电路原理图;(3)按上述电路测得的Rx值比真实值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解析:(1)I—U图线如下图所示(图线不过原点或是折线、曲线的或位置明显不对的都不正确),2.3±0.1(有效数字位数错误的不正确)

(2)如下图所示.(3)偏大

此题主要考查定值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及电路中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和变阻器的分压限流式的判断.答案:(1)图见解析;2.3±0.1(2)图见解析(3)偏大 10.(11分)某同学在实验中将一直流电动机接到6 V的直流电源上,闭合开关,发现电动机不转,立即断开开关.为查出原因,他将电动机、电流表、阻值为5 Ω的电阻串联后接到原来的电源上,闭合开关后,电动机并没有转动,这时电流表读数为1 A,检查发现电动机的轴被卡住了.排除故障后,将电动机重新接到6 V的直流电源上带动负载转动,测得电动机做机械功的功率为5 W,求此时通过电动机线圈的电流为多大?

解析:设电动机线圈电阻为R1,5 Ω的电阻为R2.则检查故障时R1+R2=

U16V==6Ω I11A电动机线圈阻值R1=6Ω-R2=6Ω-5Ω=1Ω 设电动机转动时通过线圈的电流为I2,则I2U=P机+I22R1 代入数据解得I2=1 A(I2=5 A舍去).答案:1 A 11.(12分)如图所示,M为一线圈电阻r=0.4 Ω的电动机,电阻R=24 Ω,电池电动势E=40 V.当电键S断开时,理想电流表的示数I1=1.6 A;当电键S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I2=4.0 A.求电键S闭合时电动机发热消耗的功率和转化为机械能的功率.解析:设电源内阻为r′,当S断开时,I1=A=40,得r′=1 Ω.24rE,即1.6 Rr当S合上时,I2=4A,则U内=I2·r′=4V U外=E-U内=40 V-4 V=36 V,即电动机两端电压为36 V U外236P热=Ir=(I2-)r=(4-)2×0.4 W=2.5 W.24R2P机=P总-P热=(I2-U外)×U外-2.5(W)=87.5 W.R答案:2.5 W87.5 W 12.(10分)如图所示,有一盏电灯L,当通过0.3 A电流时达到其额定功率1.8 W.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为30 Ω,电路两端电压为12 V.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滑到P点时,该电灯正常发光.求:

(1)滑动触头在P点时,PB间的阻值为多少?(2)此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为多少? 解析:(1)电灯的电阻RL=6 V 灯泡和PB间电阻并联的阻值R11=即6=R1112

R11RAPRPBRL,所以RAP=R11=10 Ω,RPB=20 Ω.RPBRLRPBRLR11由题意:UL=·U,RPBRLR11RAPPL1.8PLΩ=20 Ω,额定电压为UL= 22IL0.3IL所以RAP=R11,R-RPB=(2)此时变阻器消耗的功率为P=(2IL)U-PL=5.4 W.答案:(1)20 Ω(2)5.4 W 13.(12分)如图所示,R3=3 Ω,电压表读数为2 V,电流表读数为A,某段电路发生故障后,两表的读数变为4.5 V和1.5 A,求: 43

(1)电路中哪一部分发生了故障?是何故障?(2)R1、R2的阻值各是多少?

(3)电源电动势E和内电阻r各是多少?(两表均为理想电表)解析:(1)采用排除法可确定R3断路了.(2)当R3断开后,电压表的示数即为R1两端的电压,故R1==

U2 I24.5 V4=3 Ω,断开前,R1两端的电压为U1′=I1·R1=A×3Ω=4V,U1′1.5 A3=4V也是R2、R3两端的总电压,而此时R3两端电压为2V,所以R2=R3=3Ω.(3)R3断开前,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有E=I1R1+(I1+E=4+2r R3断开后,则E=U2+I2r=4.5+1.5r

U1)r,即R3联立以上两式可得E=6 V,r=1 Ω

答案:(1)R3断路(2)3Ω 3Ω(3)6V 1Ω

14.(12分)用一个标有“12 V24 W”的灯泡做实验,测得灯丝电阻随灯泡两端电压变化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求:

(1)在正常发光下,灯泡的电功率为多大?

(2)设灯丝电阻与绝对温度成正比,室温为300 K,求正常发光条件下灯丝的温度.(3)将一定值电阻与灯泡串联后接到20 V电压上,要使灯泡能正常发光,串联的电阻为多大?

(4)当合上开关后,需要0.5 s灯泡才能达到正常亮度,为什么这时电流比开始时小?计算出电流的最大值.解析:(1)由图可知,正常发光时R=8 Ω,所以正常发光下,灯泡的电功率为P=U2/R=18 W.(2)由图可知,室温时电阻R′=1Ω,由T/T′=R/R′,得T=2 400K.(3)串联电路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Rx/R=8/12,得Rx=5.33Ω.(4)刚合上开关灯未正常发光,温度低电阻小,电流大.Im=12V/1Ω=12 A.答案:(1)18 W(2)2400 K(3)5.33 Ω

上一篇:人力资源部调配员工作标准、职责、权限、岗位要求、工作内容和要求下一篇:六年级上语文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