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央视《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心得

2024-07-23

关于央视《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心得(共10篇)

1.关于央视《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心得 篇一

由国务院扶贫办重点推荐、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全程在甘肃张掖拍摄创作的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将于3月16日在央视一套晚八时黄金档与广大观众见面。

消息发出后,引起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即将播出的消息,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文汇报、凤凰网、甘肃日报、甘肃卫视、新甘肃、每日甘肃网、中国甘肃网等多家新闻媒体聚焦关注和报道。截止3月14日24时,网络阅读量已达950多万次,“张掖”“一个都不能少”等词汇网络关注度不断上涨,再一次引爆媒体宣传热点。

据悉,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重要指示精神为主题,以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时期为时代背景,反映了西部地区特别是甘肃推进精准扶贫、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讲述了西部贫困地区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该剧全程在张掖拍摄创作,先后在张掖七彩丹霞、冰沟丹霞、平山湖大峡谷、扁都口、甘州府城等景区景点取景,在平山湖村、速展村、梨园新村等地还原生产生活场景。

2.关于央视《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心得 篇二

3月16日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是精准扶贫题材电视剧持续发力的新作品,是年献给脱贫攻坚决战之年的系列电视剧的首发作品。

正如,抗战的炽热烽火谱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的篇章,新中国建设的豪情奏响了《歌唱祖国》的豪迈旋律,改革开放的大业孕育出《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美好憧憬,紧扣民族心音,投身国家征程,倾心人民愿望,书写时代篇章,是我国文艺创作的优秀品质。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蓝图前,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是我国文艺创作攀登高峰的使命所在,是国家媒体把握创作导向、引领创作方向的职责体现。

2020年的初春,在中国大地上,顶料峭春寒,奋斗的中国毅志昂扬在抗疫的奋争历程中,迎苏醒春风,坚定的中国脚步踏在脱贫攻坚的奋进道路上。

在脱贫攻坚战的前沿,攻克“最后一公里”的故事,正在荧屏上铺展开来,《一个都不能少》率先在央视一套黄金档与观众见面了。

《一个都不能少》的情境是典型的。故事里,同在西部地区的培黎县中,有着千名村民的丹霞村是全县的首富村,而只有百十来人的焉支村,却是全县唯一的贫困村。在两村对比的贫富差别之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充分显现出来。同时,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我国贫困人口由底的9899万减至20底的551万的成果,也在本剧中两村对比的基础情境里得到呈现。把握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主旋律创作的根本所在,贴近时代发展的变化,是主旋律创作的创新所在。

可以说,《一个都不能少》在故事情境的起点上,通过丹霞村写出了脱贫攻坚的成果,也通过焉支村直面了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艰难。

从《礼记·礼运》中对“小康”社会的构想,到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最深切的人文理想,也是社会主义中国始终如一的实践目标。“一个都不能少”形象地说明了共同富裕的内涵。

在本剧中,“最后一公里”这个剧核,具象化为焉支村这块“短板”,典型化为姜大嗓、三不沾、贾吉祥这些“弱志”形象。扶贫不是养懒汉,“懒汉”仍想蹭扶贫,从央视一套热播的《索玛花开》以来,扶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批发式”地塑造帮扶难点,在批量难点中开掘脱贫攻坚工作亮点,《一个都不能少》是最为鲜明而集中的一部作品。

与此前脱贫攻坚作品中,常常通过引进互联网销售平台,解决乡村土特产销售达成致富不同,在《一个都不能少》中,电商退场,“网红”却闪亮登台。当贾吉祥把自己养牛的工作片段发到网上,成为“网红”之后,激发了三不沾放弃果园工作、打造自我“网红”的欲望。

剧中,在三不沾的直播场景里,在他被大盆炮仗面撑得呕吐后,作品触及了脱贫想法中的“捷径致富法”,不仅与“人无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的速成法殊途同归,而且超越了扶贫的范畴,提示我们切莫忘记“诚实劳动”是致富的根本。

在“爆款”“网红”日益弥漫于网络平台之时,这部扶贫剧中刺破的不仅是三不沾的“网红泡沫”,而且对村、乡、镇、县、市中,大大小小形象色色的“网红拜物教”都有拍案之效。三不沾的身份是被扶贫对象,但三不沾的“暴富”思维却未必限于贫困村。剧中的这一艺术笔法,有超越乡村、直抵都市的贯透力。

《一个都不能少》把“扶志”放在了叙事的焦点上,而在“扶志”的故事里,又纳入了“励志”的层面。在“扶贫先扶志”一端,两村合并后新丹霞村的工作重点就是帮扶姜大嗓、三不沾、贾吉祥。在“励志”这一端,赵百川、夏宝生、刘东桥、付鹏等村干部,也是被激励的对象。

从县委书记蒋为民开导赵百川带领丹霞村民接纳焉支村入住,到夏宝生开诚布公向赵百川坦诚责任感淡薄,本剧所呈现的脱贫攻坚故事,也是党风建设和干部队伍成长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的作风。”《一个都不能少》在讲述帮扶贫困户这个“短板”故事的同时,也鲜明地讲述了在帮扶工作中,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思想短板”的故事,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也展开了群众引导和干部教育的共同成长与成熟图景。

剧中,丹霞景观美不胜收,一如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但仅有“物华天宝”是不够的,诚如没有大禹治水,就不会有安居乐业,没有筚路蓝缕,山林不过是一片荒榛。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就是书写在大地上的奋斗史。在《一个都不能少》中,丹霞风光因为由丹霞村式的自强不息而美丽。

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三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的电影,我被水泉小学的代课教师魏敏芝深深的感动了.她的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在学生眼里,她算不上一位老师,而是一个大姐姐的形象.因为她才十三岁,但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后,在学生眼中,她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好老师.她的学生张惠科去城里打工去了,魏老师为了找到他,让他重返校园,历经了千辛万苦.为了买火车票,她想尽了各种办法,虽然都失败了,但丝毫没有动摇她到城里找张惠科的决心.她混上了公共汽车,被人赶下去,幸亏有好心人的帮助才来到了城里.但张惠科在火车站走丢了,魏老师听到这一消息怔住了.但她依然没有放弃,为此,她贴过寻人启事.用过广播,但都没能成功,通过热心人的指点,经过 于找到了张惠科,当她面对镜头,说出那句话,张惠科你快回来吧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都禁不住哭了,这一幕太感人了.我们要学习魏老师的精神,做事哪怕历经千辛万苦,万般挫折也要坚持下去,决不退缩.水泉小学那样的条件,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有什么理由在这样好的条件下,不好好读书呢?

我再次向同学们呼吁:好好学习珍惜时光.对得起我们的衣食父母!

4.《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四

电影描述的是魏敏芝当代课老师的事情。原来的班主任高老师告诉她:“二十八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为了遵守诺言,经过了重重困难,明新红要到县城去了;张慧科偷偷去县城打工,魏敏芝用所有的钱,想尽一办法去找他,最后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虽然魏敏芝有种种缺点,唱歌走调,学生吵闹时不管……可是,她的一个优点把她这些所有缺点都盖过了。那就是——守职。她就为了这个承诺,不知受了多少累,遭受了多少苦。二十八个学生!一个也不能少。

记得有一次我新养的鱼有些怪怪的,我忽然想起养鱼的水需要沉淀一下才能用。怎么办呢?窗外的暴风雨激发了我的灵感。对了!接雨水!我急忙抱着脸盆跑到外面,又站了半小时,回家早已变成了“落汤鸡”,不过心中暖暖的。

5.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五

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一个班都不止28个同学。山区小学那样貌的读书机会,是何等的少。看着他们的教学环境,回想我从小到大所理解教育的学校,那个差距,心里真不是味道。虽然我们的祖国比以前强壮了,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贫穷,连吃饱饭都谈不上,能上学校读书,对山区的小孩子来说,那更是一种奢望。

因此,又有一个男同学正因家庭的贫困而选取辍学,离开家乡,离开学校,踏上了打工挣钱的路。正因老教师最后离开学校时的叮嘱,代课老师毅然决定要去找回辍学的男同学,正因“一个都不能少”,她坚持着。看着她为了能买上乘车去城里的车票,和同学们一齐去为砖厂搬砖挣钱时,一种心酸由然而生。就正因贫穷,做什么事都会受到限制,连一张车票的钱,都要花上时刻去发奋挣来。

发奋所付出的汗水得来的钱还不够买到一张车票。这并没有让代课老师打消找回辍学同学的念头。她选取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时刻。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这像是我们的祖国,在发奋寻回曾被分割出去的领土。不管路多遥远,她的想念只有一个,一个都不能少!

最后历尽艰辛,在茫茫人海的城里,代课的老师找回了辍学的男同学。

6.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1 篇六

今天看了这个电影以后感触很深,其实以前就看过,只是那时候也只有魏敏芝那么大,根本不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对于一个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我从这部电影中学到了很多。

虽然是电影但却是真真实实的记录了水泉乡水泉小学的学生的生活情况,其实我的小学也是那样过来的,班上就只有二十来个学生,一个老师把所有的科目教完也就是语文和数学;做的桌子和凳子都是坏的木质的。一开始看电影觉得他们哪些行为很搞笑。魏敏芝最先来代课是为了那50元,然后为了挣车费带着全班学生去搬砖,最后去找去打工的学生张慧科。整过过程看似简单却意义深刻。学习委员的日记很感人:关于爱护粉笔的。粉笔,一元钱一盒的粉笔,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小学,竟然如此宝贵而神圣,它寄托着教育的希望,是乡村老师向着愚昧开炮的武器。当高老师语重心长的向魏敏芝托付粉笔时,当粉笔在争斗中变为碎粒时,当学生们拿着捐献的五颜六色的粉笔在墙上写字时,你会感觉到教育的伟大以及珍贵。当教育成为一种奢侈品,民族也就到了灭亡的前夜。

我为这部电影喝彩,不仅因为它有动人的情节,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历历在目,学生的天真无邪,童稚无知,活泼淘气,栩栩如生;高老师、村长等一帮村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纯朴、憨厚、叫人难以忘怀;县城里的台长、老板娘又是那么的关爱同情弱小,一切

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唯美的,心灵塑造是唯美的;人际之间的关爱展示是唯美的。

另外,影片所勾勒出来的城市面目却令人看了不安,尤其是大城市那种习惯成自然的上下级身份,即使是对一个乡村来的小孩子也是如此,影片中魏敏芝到电视台要见台长,那个接待处的女职员对她说话的口气和态度就表明了就种社会阶级性,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这活灵活现就是大陆社会上下级的例子。

7.《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 篇七

虽然高老师对新来的代课老师不满意,但没其他办法,临行前千叮咛万嘱咐,要看好每一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要求每天在黑板上抄一篇课文,除去星期天一共是26天,而且每天只能用一支粉笔。在高老师眼里粉笔是非常金贵的,不能有一丁点浪费。张惠科是班里最爱捣乱的学生,上课在教室打闹推倒了桌子,粉笔撒了一地。魏敏芝让他捡起来,他不肯,就强拉他,相互推扭的时候,把粉笔都踩碎了,学习委员张明献小心翼翼地全部捡起来,她在日记中写到,高老师在的时候连粉笔头都舍不得扔,用手指甲掐住还要多写一个字,看着雪白的粉笔被踩得又短又黑,她非常伤心。是啊,要是高老师在,当时得多气愤,多伤心。

小魏老师点名了。

明行光,焦洁,张明献,张惠科……张惠科没来吗?

老师,张惠科被家长叫回去了。

魏敏芝来到张惠科家里,得知他妈有病卧床,父亲早年去世了,还欠了一些债,所以和邻村的几个同学一起去市里打工了。魏敏芝问了他在市里的地址,决定要把张惠科找回来,因为他答应过高老师,看好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去找村长,可村长不去找,所以下决心自己去,但去市里的车费可怎么办?

谁知道去市里的车费是多少钱?

一块钱……三块钱,老师我和妈妈去过一次。

那我和张惠科两人来回车费加起来一共多少钱,谁会算?

十二块钱……不对,应该是九块钱。

那谁有钱,拿出来,就算我借你们的,没有车费怎么把张惠科找回来。

老师,我们可以去搬砖,搬一块一分五,这样就能挣到车费。

好,那搬一块砖一分五,搬1000块砖是多少钱,谁会算?

老师,是150……不是,是15

15,够了,那好我们现在就去搬吧。

他们来到砖厂,厂长不在就自己动手搬了起来,整整搬了1500块,没成想帮了倒忙,但厂长看在高老师和帮助同学的份上,给了他们十五块钱,剩下的六块钱买了两罐可乐,二十多个人每人尝一口。到车站发现车票并不是三块钱,而是二十块。魏敏芝于是决定在同学们的掩护下混上车,但在半道发现了被赶下来,为了信守自己的承诺,一个都不能少,她徒步走到了市里。找到纸条上的地址,才得知张惠科在火车站丢了,于是她满大街去找,还写了寻人启事。后面有人说去电视台最管用,可门卫不让进,说除非认识台长,她在门口等了一天一夜,终于见到了台长,被邀请做了一档电视节目播出。于是全市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很快便找到了张惠科,也因此引起了社会对贫困山区教育的关注,捐助了文具和爱心款,电视台专门到水泉小学去采访。至此,张惠科才再次回到学校上课。

年代不算太远,生活有些贫困,但老师仍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不能让一个同学因为贫困而失学,不能让一个孩子在求知的道路上掉队,教育的意义永远是最重要的。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功在后代。伟大的思想来自灵魂的高尚,信守承诺仍是千年美谈。感动与希望常在,一部影片可以催人泪下,更深度的是挖掘内在的意义和内涵精神。

果然,贫困的悲哀和道路的艰辛,阻挡不了求知的欲望。甘守清贫而接受大山深处的洗礼,神圣而或高尚。内心深处的善良永远焕发着光芒,灰烬的余烟不可能永远是叹息的悲哀。时光的脚步匆匆,面对美好的今天,是否更应该去珍惜眼前的明亮。

8.《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00字 篇八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充满整个脑子只是代课老师魏敏芝找回贫苦学生张慧科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扣人心弦。

水泉小学有一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高老师,成为了黑夜中唯一的一线曙光。在数月也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面对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采望的情况下,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还年幼的魏敏芝,班里的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去城里打工。为了找到张慧科,魏老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开始了人海里的寻找……有的同学看了这部电影后会说:“这个老师太傻了,丢了一个学生就丢了呗,干么跑那么老远去找他?”而我却不想想看,我们社会上不就有像张慧科一样不能上学的儿童吗?他们有的在大街上乞讨要饭,有的在打工,还有的在街上卖东西。他们多么渴望回到学校读书啊!这么想,魏老师这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不正值得我们学习吗?最后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地忙碌着。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9.《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00字 篇九

上个星期,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使我深受感动,是因为女主人公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使我感动了。

这部电影讲了在一个乡村小学一位小学才毕业的12岁少女魏敏芝成了乡村小学代课老师。因为教书的高老师的妈妈病了,她要回家探亲,所以只好请代课老师,在高老师临走之前,就对魏老师说:"敏芝,你要记住,这些孩子都很调皮,一个都不能少,你要看好他们,我会尽快赶回来的!”魏老师之所以会答应,是因为魏老师想得到那60元钱。看到这,我就有点讨厌魏老师了,因为她只想到钱,根本就没有顾及到那些她将要管的孩子们。当然我只是从一方面的角度看,如果从另一方面的角度看的话,可能是因为他们那边的条件没有我们现在生活的好。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有的,好好读书,将来回报祖国。可是没过多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就被他的妈妈叫到城市里去打工,魏老师知道这件事后,急的团团转,她知道高老师临走前嘱咐过说:“班里的人,一个都不能少。”于是,魏老师就去城里寻找张慧科。她通过了许多方式去寻找张慧科,比如说:写寻人启事,问路人许许多多,最后他通过台长,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我为这部电影喝彩,不仅仅是因为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还因为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但是他们仍然好好读书。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0.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十

记得让我最感动的是老师流落街头的场景,为了寻找学生,吃了数不尽的苦。

她没有钱吃没有钱住,因为她没有想过她自己该怎么用钱,她一心只想该怎么用钱找回她的学生。这段辛酸史让我感动了。当她偷偷跑过去吃别人剩下的面,当她睡在街头,当她用手写了一百份寻人启事,当她站在广播台下站了三天,我就彻底的被她感动了。

她没有想过放弃,没有回家。因为心中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个人学生都不能少。她必须做好她应该做的事,她必须尽好她应尽的`责任。

上一篇:再见了我的秘密小学生作文下一篇:知法守法懂法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