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计算教学反思(精选8篇)
1.人民币计算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人民币间的换算的基础上,会进行一些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了解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
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力图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一、注重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一年级学生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自主性。
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这一理念。让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三、突出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人民币计算教学反思 篇二
一、第一次试教
1. 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2) 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4) 使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
2. 初步研究教材后, 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基本流程
(1) 认识计算器。
(2) 用计算器计算并体验其优点。
(3) 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4) 全课总结。
3. 我的设计意图
(1) 认识计算器
本教学环节, 除利用例题中的两幅场景图外, 我又找了几张不同的场景图, 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感知计算器的广泛应用, 接着出示两种常见的计算器, 教师介绍显示器和键盘, 说明计算器的基本功能是计算, 最后引导学生交流主要键的功能。计算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有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 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 在介绍计算器功能和认识计算器键盘的作用时, 我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2) 用计算器计算
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 因此, 我主要让学生尝试操作, 自主探索。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操作方法后, 要求学生用笔算或口算来验算, 使学生体会使用计算器的优点。然后, “试一试”安排了9道试题及“想想做做”1、2两题。这当中虽然有些题是一步试题, 但绝大部分都是过去没有接触过的, 大数目的计算题, 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能力。
(3) 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我先让学生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结果, 再通过观察和比较, 发现其中的规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数学思考。
(4) 全课总结
主要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哪些?用计算器算有什么优点和作用?有哪些收获?并提问:计算器还有哪些应用?
4. 本次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次试教时间大约多余5分钟, 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 由于课堂过于放手, 缺少了教师必要的引导, 课堂秩序显得有些乱。基于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使用有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新鲜感。用计算器计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这个内容, 安排在课的最后教学且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浓厚。学生对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体会不深。
二、第二次试教
1. 第二次试教前的思考
(1) 接下来第二次试教, 要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充实教学内容;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大数目用计算器计算比笔算要优越;设计的教学环节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鉴于第一次试教后存在一些问题, 第二次试教, 我增加了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发展史、种类、理想中的计算器等, 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 渗透爱国、爱科学的教育。
2. 改进的措施
(1) 为了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充实, 课前, 我布置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发展史”“计算器的功能及优点”“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计算器的种类”“我心目中的计算器”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内容。课上, 按学生准备好的内容分组,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了解的相关信息, 由小组长筛选汇总, 在全班汇报。
(2) 第一次试教前, 我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计算器, 并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 所以我大部分的时间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由于缺少了我的引导和指导, 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不好。第二次试教时, 我注重了问题引导。比如:大家都在哪些地方见过计算器?键盘上又有哪些常用的键?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看到结果,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效的问题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 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 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3) 第一次试教时我是按照书上的例题进行教学的, 试教后, 感觉学生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计算器, 对用计算器计算走入了误区。因此, 第二次试教时, 在完成例题的教学后, 增加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辩证看待计算器。我出了一组题,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 看谁最先算出结果。
41600÷128, 716×98, 458688×23×0, 300÷3, 25×77×4, 816÷68×27, 学生完成后, 我再评议小结, 在对比中, 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要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使用计算器。
(4) 前面学生学习“认识计算器”和“用计算器计算”时, 学习热情已经达到一定高度, 把“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这一内容安排在本节课的最后。这一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 要使学生学习热情再次高涨, 教学设计必须要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因此, 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 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探索规律, 学生才不会感到学习疲劳。
再次试教, 好几个教学环节我进行了补充或调整, 整节课显得充实、有序、灵动, 富有情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形成了能力, 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数学文化, 真正体验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和价值, 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达成。
【教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许多教师教学时, 都把教学的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花在“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上, 而教学“认识计算器”和“用计算器计算”这两个内容时轻描淡写, 这是导致第一次试教时间多余的一个原因, 也是三维目标达成度不高的原因。事实上, 就“认识计算器”这个内容而言, 其教学内涵很丰富, 如果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不到位, 对计算器没有产生亲切感, 接下来怎么能使用好计算器?只能把计算器当做一种“纯工具”来使用, 学生对它的价值和意义根本没有体验。
3.高职计算机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
计算机作为人类计算与思维的通用智力工具,使人类的智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类创造了电脑,反过来电脑帮助开发人脑。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因此,特别是对于我们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就显的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使之能充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便是重中之重了。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毫无疑问,当前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反思阶段。从反思的内容来看,涉及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作业评价等各个方面;从反思的对象来看,包括专家、教授、一线教师等众多教育工作者;从反思的形式来看,涵盖随笔漫谈、案例评析、学术沙龙等等;从反思的进程,又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可见,要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做好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高职计算机教学对普及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纵观各种计算机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发”;注重“圈养”,忽略“放生”;多采取“包办”为主,少进行“自主”教育。因此,虽然在短时期的考试中学生成绩不错,但是却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困惑与迷惘。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表象而不知内涵,知道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一、教学难点:
1.由于地域等问题,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经常使用电脑,而另一些学生则平日根本不摸电脑。
2.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学生的基础也不同,有的同学可以通过自习基本掌握知识与技能,而有的同学连最基本的打字都不会。
3.教材内容繁多,虽然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只是讲计算机基础内容,但其考核内容却是覆盖面广。
4.教材内容理论知识比较乏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二、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从始至终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
学生的学习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复杂过程,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和谐的共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在备课中的“备学生”这一步应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必须对一节课全盘考虑,做好安排,诸如哪些内容由学生自学,哪些问题由教师启发学生独立解答等等。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他在学习中所付出的精力和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课堂能够活起来,让学生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课堂上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能力,轻松愉快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在中专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同时采用探索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
中学生普遍存在极强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要想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就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环境和条件,这才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荣慧媛. 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反思[J]. 林区教学. 2008(06).
[2] 史伟,王晨. 高职《计算机基础》综合实践课教学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 2011(05).
4.人民币兑换教学反思 篇四
包家营小学
李茂军
《 人民币兑换》这一课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钱币并不陌生,但是钱币的兑换毕竟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怎样查看汇率、理解汇率、根据汇率来计算,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些难度。所以上课时我从调查了解学生去过的城市,欣赏美丽的美国图片入手,通过对话以及欣赏美景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兴趣,这样的情景创设为新课的引入开了很好的头。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知道的各个国家的钱币,由人民币怎样兑换各国钱币这个问题入手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激起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由学生了解的兑换的有关知识为后面的学习作了较好的铺垫。
在学生自己独立的自学、质疑,并与同学讨论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了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同时总结了如何求积和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然后经过边欣赏美景边解决问题的巩固练习,进一步的熟悉了人民币的兑换方法,也能熟练的求出积和商的近似值。最后拓展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再采用四舍五入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要灵活,不能一个模式来套用。既及时渗透了估算和算法多样化的意识,又使学生增长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能力。
最后根据学生还想知道哪些知识中,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很有思想。让学生去调查了解更多的关于汇率、关于兑换的知识,这样就很好的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在课后再一次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让数学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之感。
5.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篇五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积累的生活经验,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紧紧围绕重点、难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1、根据学生实际,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由于人民币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学生在日常的购物,在生活的环境中常常有机会接触人民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者,学生在第一册中对人民币已有了初步的接触,认识了壹分、伍分、壹角等,这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穿8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情况,我注意正确把握教学起点。一开始就让学生上前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人民币,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原本不认识的学生一经其他学生的介绍也有了认识。整个认识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过程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本领的.过程,不但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了成功的愉悦。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使本节课的教学能更容易地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知识的获得能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这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抽象的东西能以它蕴藏于其间的生活原有状态呈现,在学生交流生活经验之中提炼,这种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生能轻松、自然地理解与掌握,并自觉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技能,学以致用。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我把这一重点、难点的解决置于一个生活情境之中。由购买一元钱的玩具青蛙展开,1元钱你打算怎么付,由于买东西,特别是买1元钱的东西,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于是便非常乐意参与,因而也想出了很多种不同的付法。这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得出1元=10角,显得水到渠成,并使学生对1元为什么等于10角有了本质的理解。
3、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在这节课中,我注意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巩固练习时,创设去超市购物的情境,模拟付钱。我不断地启发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付法,学生想出了各种不同的付法,学生学得积极、愉快。
4、存在的问题
6.《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篇六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始我出了一个谜语引起本课课题,创设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在认钱、换钱、购物这些过程中,均设了不同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无论哪一个情境的创设都是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利用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丝毫疲倦的感受。
二、注重学具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直观体验。
学生在换钱的活动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游戏,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性。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孩子们喜欢活动体验和游戏体验,喜欢好玩的课堂,我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学生用手触摸学具,用游戏感受开心气氛,在玩的过程中就巩固了所学知识。
三、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有效的渗透
在换钱的过程中,我在向学生渗透着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这种思想的渗透对学生后续学习知识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蕴涵着许许多多的数学思想,这些数学思想的渗透对学生日后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让这些数学思想成为学生数学思考的一种支撑。
7.人民币计算教学反思 篇七
一、目的明确, 为探究做好铺垫
学生在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出发, 与教学内容发生相互作用, 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明确的目的性, 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 把学习引向重、难点或学生疑惑的方面, 让学生有目的参与, 是培养他们课堂自主探究的前提。在新课伊始, 我通过七巧板拼摆的图形, 适时渗透转化的思想, 接着复习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从而自然引入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探究中。
二、先试后探, 变“要我探究”为“我要探究”
学生是独立思考的、社会化的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我力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发现,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从而实现知识探究形成的过程。本节课探究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我首先让学生试着利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学具和测量工具, 选择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 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学生自己探究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法时, 全班出现了三种计算方法:1.把四边的长度加起来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把两条相邻的边相乘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把底和高相乘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种情况出现后,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 纷纷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了第一种方法所求的是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不是计算的面积。那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学生陷入了困惑, 教师激励性的评价鼓舞了学生再次探究,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 各自寻找各自的依据, 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 情绪高涨, 探究新知识的主动性由“要我探究”变为“我要探究”。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都能主动参与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没有了以前个别同学无所事事的现象, 通过学生反复探究、师生的交流互动, 学生愉快地发现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动, 虽然两个相邻的边的长短没有变化, 但是面积的大小变化了, 越变越小……学生惊叫着:“这两个相邻边的积不能确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所以第二种方法是不行的。”学生还发现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平移后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从而逐步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极大地提高了合作探究的效果。
三、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敢想敢做
心理学表明, 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能使学生的思维、想象、认知、记忆活动有良好的情绪相伴随, 能够有力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活跃学生思维, 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在课堂中, 我把学生探究时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 把操作的空间放给学生, 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我给学生更多的是鼓励, 针对学生在课堂中遇到的困难, 我总是以鼓励的语言, 支持的目光让学生增加自信, 即便是学生学习中出现了错误我也极力发现隐藏在其中的闪光点, 为学生轻松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上的积极主动性。
四、总结反思, 升华提高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 感觉也有许多不足。
(一) 学生合作探索有余, 教师引导不足
片段:学生合作探究后, 全班交流。
生:我们小组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 (中间的高) , 拼成一个长方形, 面积不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师: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呢?
学生迟疑。
师:还有哪一组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我们小组是沿着顶点画的高剪开的, 也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面积不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为什么?
生又显迟疑。
实际上学生这时已经意识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但是他们没有能把意识到的想法表达出来。
如果这一环节采用以下方法处理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部分学生可能已经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能够很好地理解, 只让其中部分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其余学生只是跟着看了一看, 理解肯定不够深入。这时, 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全班学生再用学具拼一拼, 特别是在语言叙述上, 多找几位学生说一说, 留给学困生一个思考、消化的时间, 那么他们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就能更加深入明白了。
(二) 教师完成任务观念严重, 没有以学生为本
本节课中,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探索知识, 发表观点已用去40分钟中的30分钟, 我为了尽快进入练习环节, 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 讲一讲, 不仅使一些学生的理解比较模糊, 也使许多课堂上生成的资源白白浪费掉。如在探究环节中, 有一些同学是用准备好的学具剪拼出长方形, 而有的同学则是在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上画出来的长方形。如果这时教师指导学生能在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上画出来一个长方形展示给大家看, 比动手剪拼有更强的抽象性, 但由于我急于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没有让更多的孩子展示交流, 使一些孩子失去了展示的机会, 而我也使课堂上生成的这一宝贵资源白白浪费掉。如果课堂中我能更好的让学生展示、交流, 用语言来更加有条理的叙述, 这节课一定会锦上添花,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8.人民币计算教学反思 篇八
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内容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让学生知道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这样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5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图形直观感知和认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为5年级的学生,应进一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学习中去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手段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而运用转化思想解决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增强探索数学的自觉性与创新意识,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学过图形来求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咱们5年5班的同学共同上一节数学课,此时我的心情很愉快,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也很高兴。)上课之前,咱们相互认识一下怎么样?(好!)我姓杜,叫杜良胤,你们可以叫我——(杜老师)。来时都说我们5年5班的同学非常聪明,掌握知识非常扎实,那么杜老师上课之前先来考考大家,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师: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生:底乘高除以2。
师:梯形的面积等于——
生:(上底+下底)乘高除以2。
师:看来大家真是名不虚传,老师真是很佩服你们。屏幕上说数学课即将开始!那我们可以开始吗?真的可以吗?好,上课!
1.欣赏图案。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我们班同学就利用这些图形,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请大家欣赏一下。看来,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拼组而成的。
(学生随机说出图案的名字。)
2.考眼力。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的眼力,猜一猜下面的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拼成的。
师:我们看,这个小帆船是由……
生1: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组成的。
师:这个扳子是由…………
生2: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的确,它们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成的平面图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组合图形的概念,即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拼组成的。】
师:那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呢?
生1:窗户上有组合图形。
师:你真善于观察,还有谁想说?
生2:飞机模型上有组合图形。
师:你是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找一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自主探索,寻求方法
1.初步尝试分解组合图形
师:同学们找得不错,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大家看(自然地让学生说名称),现在这些实物的表面变成了我们刚刚认识过的(组合图形),你想研究组合图形的哪些知识?
生:我想研究面积。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面积。)
师:要想求出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我们没有一个现成的公式直接计算,怎么办呢?
生:可以分成学过的图形。
师:老师听明白了,你是想把这些组合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进而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是这样吗?看,第一个图形你想怎么转化计算呢?(指示牌。)
生: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加上三角形的面积。
师:老师就借助辅助线的方式,呈现给大家,通常辅助线用虚线的方式来表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图形(火箭)。
生: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加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渗透转化的思想,使学生明确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即转化成我们认识的简单图形。】
师:刚才同学们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板书:转化),很快找到了计算这些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在转化时,用到辅助线帮助我们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几个简单的图形。那么,现在老师有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请同学们先借助辅助线分一分,在利用数据算一算。你愿意尝试吗?
方法一
方法二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能够把一个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图形,并能计算出他们的面积,谁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
生:分割法。
师:真了不起!你和数学家的想法是一样的。(板书:分割法)我们花园小学正在举行长跑活动,每班都有一面象征自己班级的班旗,你能帮老师算一算做这面班旗需要多少布吗?请看,这是设计草图。请同学们借助学习导航,独立算一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们的想法。谁能读一读学习导航中的内容?
学习导航:①画一画:这个图形是由哪几个简单图形拼成的?
②找一找:寻找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条件。
③算一算:独立尝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指名板演,反馈3种方法
师:第一种方法,你来说说。
生1:我把这个队旗分成两个梯形,我发现这两个梯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我的算式是……
生2:我是把这个队旗分成一个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我的算式是……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是借助分割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两种方法不一样,如果是你,你选择哪种分割的方法,为什么?
生:我选择第一种方法。因为第一种方法分割图形的部分少,好算。
师小结:是的,分割的图形越少计算起来越简便。看来在分割的同时我们要考虑到哪种方法是最优化的。好,请下一名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是把这个队旗看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我的算式……
师:你的想法真有新意,没有进行分割,反而添补上了一部分,你愿意给你的想法起个名字吗?
生:添补法。(板书:添补法。)
师:大家同意吗?好,我们来看,这是刚才一位同学的想法,可他做着做着,做不下去了,谁能帮助他分析分析原因?
生:条件不够,不能求出梯形的上底是多少。
师:是呀,同学们。就我们目前的知识,还不能用分割法解决这道题。任意的分割或添补都可以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吗?(不是?)所以还要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分解。同学们真的是很出色,通过分割和添补的方法,把组合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几个图形来求面积,转化的思想是我们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同学们学得这么出色,就让我们一同进入数学王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发现不是任意分割组合图形都能够求出面积的,而是要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
三、利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新丰小学有一块菜地,形状如下图。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一组选择题,请同学们用手势来告诉老师你的选项。
(1)一个指示牌的形状是一个组合图形,如图,指示牌的面积是( )
(2)右图是一块正方形空心地砖,它实际占地面积是( )
师:看来刚才的选择题没有难倒大家,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挑战性的题目,有信心完成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多种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四、回顾与拓展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探究出了这么多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奖励大家看一看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刘徽应用什么原理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好吗?(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课后引出刘徽出入相补原理解决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性。】
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本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体体现以下3点:
1.借助经验,理解概念。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展示课前学生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以突出组合图形。这样做不但学生们热情非常高涨、学习气氛也很浓厚。同时,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认识,更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做好铺垫。
2.回顾旧知,渗透转化。
在课前交流时,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巩固旧知识。而后,出示了两个组合图形,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拼组而成的,充分地让学生感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要把其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简单的平面图形,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数学文化,拓展思维。
数学离不开文化的大背景,课后出示了数学小史,即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运用“出入相补”的原理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花园小学)
【人民币计算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认识人民币教师教学反思09-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反思07-12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06-12
人民币宣传标语11-02
认识人民币的教案09-03
人民币汇率制度图文10-24
认识人民币参考教案11-11
人民币的借贷合同11-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