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霍懋征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1.学习霍懋征的心得体会 篇一
奉献、执著、创新的教育之路
——霍懋征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田小飞
12月3日,利用两节课的时间观看、学习霍懋征老师的教育思想。而其实真正触动我的并不是霍老师在一些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上的具体做法,震撼来自于霍老师在6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表现出来的奉献、执著、创新的教育精神。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霍老师能得到学生的爱戴,以至于形成终身的师生情,这是对霍老师奉献教育事业所给的最高荣誉和奖励。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何尝不希望获得这样的人生价值肯定和回报!霍老师的成功就是任何一名普通教师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标杆和前行的动力楷模。在这个过程中充满艰辛、布满荆棘,甚至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教育,为了孩子,你必须少陪家人一会,少和自己的孩子待会。在今天多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有时候是何等的残酷和痛心,又有谁能坚持的下去,奉献一切。
霍老师一生获得了数不清的成就和荣誉,在这些成就和荣誉背后,是霍老师对教育改革的执著。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用其长,助其困,立其志,让孩子在实践中放飞梦想。所有的这些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实际行动,走在一条课堂教学改革的执著道路上。今天这些教育理念并不新鲜,几乎老师们都能随口讲,随口说,甚至于洋洋洒洒,文辞华丽。然为何没有像霍老师一样取得骄人的成就?许多的名人故事和经历都给出了答案:做比说重要。一个人不要看他怎么说,而要看他这么做!
霍老师在反思文革现象时提出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教学,做到“文道合一”,以及做的公开课《毛岸英在狱中》的事例,充分表明了霍老师不拘泥于传统模式的教学框架中。不固步自封,创新、创新、再创新,是他不断突破自我的必杀器。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最终从一个小学学校走出了一位令人尊重和尊敬的大教育家。
奉献、执著、创新的教育之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何以如此的反差?其实,追根朔源它们背后的灵魂是对教育事业的恒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一个字,“爱”是一切!在这条道路上,没有爱的人,注定碌碌无为。同时,爱的特性是无私,如果爱被附加了某些条件,施爱的人虽可以获得一时的满足,但终将必被曾经所爱的人忘却!
2.学习霍懋征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二
霍懋征老师对自己从事基础教育60年感到无怨无悔。这是多么伟大的人生追求啊!霍懋征老师用她6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着自己对学生的爱,霍老师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剖析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她是在用爱成就事业,用爱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漫漫人生路,60年的小学教师生涯,写满了霍懋征的真情付出,她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干,对教育,对教学艺术孜孜以求,将爱进行到底。“教师不仅是职业,更是事业,是终身的理想。” 她用“光荣、艰巨、幸福”这六个字诠释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理解。
“爱每一个学生”这句话说起来容易,要做好却很不容易,要在和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地灌输爱。首先,老师的爱应该是无偏见,真诚、无私、广泛的。对所有的孩子要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老师的爱如同伟大的母爱,以关心、爱心、信心、细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其次,对不同的孩子,表达爱的方式要有所不同,特殊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爱,对习惯不好,调皮的孩子不要讨厌他,要接近他,关爱他,体谅他,在学习、生活中,把做人的种子播进他的心里。
在具体的教学中,爱将如何才能做好,霍老师总结为八个字“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激励,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可以打开孩子的心扉,使其有奋斗的方向。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某方面的潜能,要启发他,通过适当的方式来激励他。只要孩子真正有了一个目标和理想,他才会投入到学习中。赏识,孩子都盼望得到赞美,要抓住闪光点进行赞扬。学习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更多来自于没有成就感,得不到认同,抓住孩子们的优点进行赞美,可以让他们爱上学习,不会觉得累。多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让孩子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能更好实现“快乐教育”。期待,期待是对孩子的信任,是一种漫长的等待,不断的引导和帮助。要有耐心,要相信学生能行。总的说来,就是让学生永远有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也无教育,有了兴趣才能学好。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老师既是良师更应该是益友。
当听到她把校长想送最调皮的学生——何永山到工读学校后,主动要求将这个学生带到自己班级时,我被激励了。反思自己,自己班级中也有调皮不听话或有严重性格问题的学生,我选择的方式虽然不是消极的放弃或逃避,而是像霍老师那样有耐心,有信心,细心观察,耐心等待,悉心引导。但是我仍然不得不承认在坚持的过程中我痛苦过,挣扎过,甚至怀疑过自己这样的坚持到底值不值得。现在通过霍懋征老师的事迹,我更坚定了信念,不再怀疑,我要向霍老师那样积极地用爱教育每一个学生。因为爱是阳光,她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雨露,她可以让枯草发芽;爱是神奇,她可以点石成金。
霍老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她有博大的襟怀,独特的人格魅力,宝贵的创新精神,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艺术凝聚形成了她特有的闪烁着哲理和实践推广价值的教育思想。她为教育失去的太多,可她仍然那么爱教育胜于爱自己,实在令人钦佩,这样的教育事迹对我们是一个洗礼,我总认为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工作就是个好老师!其实不然,要把爱真正献给教育不是那么容易简单的事,虽然十多年的工作我付出了很多,一直全心全意地工作在教育第一线上,可我感觉我是那么的渺小,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紧随前辈的教育足迹,牢记前辈的教诲,让师爱伴随我们的教育生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
3.学习霍懋征老师 篇三
最近,学校组织全体老师学习霍懋征先进就事迹,学习她终身从教、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学习她以爱执教、文道统一的教育思想,学习她孜孜不倦、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学习中,我被霍老师那无限忠诚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一次次震撼着;被她那不言放弃、用爱去教育每一个学生的行为一次次感动着„„霍懋征老师用她6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着自己对学生的爱,霍老师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剖析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她是在用爱成就事业,用爱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漫漫人生路,写满了霍懋征的真情付出,她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干,对教育,对教学艺术孜孜以求,将爱进行到底。“教师不仅是职业,更是事业,是终身的理想。” 她用“光荣、艰巨、幸福”这六个字诠释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理解。
“爱每一个学生”这句话说起来容易,要做好却很不容易,要在和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地灌输爱。首先,老师的爱应该是无偏见,真诚、无私、广泛的。对所有的孩子要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老师的爱如同伟大的母爱,以关心、爱心、信心、细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其次,对不同的孩子,表达爱的方式要有所不同,特殊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爱,对习惯不好,调皮的孩子不要讨厌他,要接近他,关爱他,体谅他,在学习、生活中,把做人的种子播进他的心里。在具体的教学中,爱将如何才能做好,霍老师总结为八个字“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激励,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可以打开孩子的心扉,使其有奋斗的方向。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某方面的潜能,要启发他,通过适当的方式来激励他。只要孩子真正有了一个目标和理想,他才会投入到学习中。赏识,孩子都盼望得到赞美,要抓住闪光点进行赞扬。学习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更多来自于没有成就感,得不到认同,抓住孩子们的优点进行赞美,可以让他们爱上学习,不会觉得累。多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让孩子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能更好实现“快乐教育”。期待,期待是对孩子的信任,是一种漫长的等待,不断的引导和帮助。要有耐心,要相信学生能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老师既是良师更应该是益友。
4.小学教师霍懋征 篇四
2010年2月11日,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的小学教师霍懋征走完了用爱耕耘的一生。
2月19日,霍懋征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刘延东都赶来为这位大名鼎鼎的小学教师送最后一程。
霍懋征众多的学生们,前些天互相传递着“妈妈走了”的不幸消息并自发悼念老师,这天又早早来到现场,久久不愿离去。他们把老师的生平赶制成了六块展板,让它们诉说那绵长的记忆;他们把内心的感激和缅怀浓缩进挽联中、编织到花圈里,让无尽的爱永远伴随在老师身边。96岁的学生家长、周恩来总理在任时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郑思远也为霍懋征写来挽联:“传道授业解惑躬耕一生,彰爱扬清懿德垂范千秋。”
享年88岁的霍懋征用爱的教育,谱写了一曲辉煌的人生华彩乐章。在这个春节里,记者听几位年过花甲的学生讲述小学时代的恩师霍懋征给予他们的爱的教育。一位平凡而伟大、慈祥而坚定的母亲般的人民教师形象清晰地屹立于眼前。
霍懋征说:
我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是打基础的,是启蒙教育,我觉得当小学老师最光荣。
1949年作为教师代表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亲耳听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看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那时就暗下决心,一定当一个新中国的好老师。
其实学习不是那么苦恼的事,把课外时间还给孩子,反过来学习质量倒高了。很多教师只是把教书当作职业,觉得把课教好就行了,这是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多想一点儿,要想到不管多调皮的孩子,他都会长大成才。60年来,我没丢下一个学生。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我喜欢小生命,是‘海陆空三军总司令’,那屋鱼缸里养着小金鱼,阳台上是鸟。退休后,每天我在屋里写东西,外面鸟语花香,屋里小狗围着。闲了就喂喂鱼,喂喂小鸟、小狗。
爱孩子才做教师
霍懋征:“把孩子教育好,让他们一生为社会、为人类作出贡献,当老师的是最幸福的!”
王秀文(1960届小学毕业生):“老师对小学教育的热爱感人至深,我们这些学生认真做人做事是对她最好的报答!”
这是第一个没有了霍老师的春节。
自1960年毕业,每年农历正月初三的下午3点,都是王秀文和她的小学同班同学齐聚班主任霍懋征老师家的时刻。50年来,年年如此,从未间断,直到今年春节。(http://)“而且,我们班同学还给老师过了60、70、80岁生日,全体同学鞠躬谢师恩,颂师德。一群已不年轻的学生围在老师身边,仿佛又回到了和老师在一起的快乐童年。我们和老师的感情,超出了一般的师生关系。”王秀文深情地说。
50年的约定,50年的坚持,足以见证师生情谊的牢固,更足以说明霍懋征受尊重的程度。
付出爱,得到爱,是霍懋征教育生涯的写照,也是对她当初人生选择的厚重回报。
1943年,霍懋征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她本有机会留在大学里任教,也可以去中学教书,但22岁的她作出了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的人生选择:去当小学教师。她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喜欢孩子!后来霍懋征回忆起当年的职业取向时说:“当时的传统观念是‘家有二斗粮,不当小孩儿王’,我当然也会受到这种社会评价的影响。但我最终走进小学校园,确实是我深思熟虑后的理性选择。”小学教师,是年轻的霍懋征心中最圣洁的职业。她敬佩当中学教师的妈妈的职业风采,她有爱孩子的天性,她还有一个近乎天真的想法:“作为一名师范大学的毕业生,要看看启蒙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要做一个比妈妈更成功的老师。”这一看、一干就是60年!其间,尤其是她取得成绩后,不断有可以让她离开小学教师岗位的机会。更大更广阔的舞台对她的召唤,抵不过她“离不开学生"的情愫,所以,她始终把自己标定在最初的选择上。
携着这份对事业的深爱,半个多世纪中,霍懋征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多次接受了教育改革的实验任务,并且交出了一份份闪光的答卷: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她实验和推广了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法;参加了五级分制的试行和经验推广;进行了从注音字母到汉语拼音方案教学的过渡实验,总结推广了汉语拼音教学法;她为五年一贯制的小学学制改革编写教材,进行试教,并推广过教学经验;她带领教研组的老师们创立并推广了语文讲读法和读讲法的教学模式;她探索和总结了数学一题多解和学生作业无错题的宝贵经验;她提出了“数量要多,速度要快,质量要高,负担要轻”的教改目标,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趟出一条新路„„
即便在“文革”中,自己被关押,爱子丧生,霍懋征也从未离开小学教师的岗位,并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执著地爱着学生们。一名毕业生说,1972年,他从东北农场回京探亲,到霍老师当时工作的丁字胡同小学去看望她。只见霍老师在课堂上认真负责地教学生,课间操时一丝不苟地纠正学生的懒散动作。“进到老师办公室,我看到了霍老师的教学奖状。我问霍老师是怎么想通(从实验二小调到这所小学校)的。她只说了一句话:‘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呀„„’刹那间,霍老师的园丁形象在我心目中是那样的高大!”
“我是你们的小学老师,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霍懋征在一次师生聚会上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心声。那次聚会中,30多位50来岁的学生像小时候那样排成两队,班长王秀文用儿时的腔调“命令”大家伸出双手,请老师检查卫生。那情景让耄耋之年的霍懋征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45年前,你们每个人每天伸着两只小手让我检查卫生。今天你们用这两只大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党为人民作出了贡献!” 教学习更教做人
霍懋征:“我们的教育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专家学者、部长司长,可我们应该把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好工人、好农民、好公民。”
赵黎明(霍老师1954-1960年的学生,现在美国某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任高管):“我一生中有过不少老师,霍老师对我的影响最深最大。”
一个久远的镜头在已逾花甲的赵黎明脑海里总是清晰显现:“那是个寒风呼啸的冬夜,霍老师饭后从学校骑车来我家家访。那天不巧,我的父母开会还没回来。霍老师坐下一边等候,一边取出我们早上交的作文,专心批改起来。八点钟了,我困了,上床躺下。在霍老师批改作业的声音中,我进入了梦乡。我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几点钟回来的,也不知道霍老师多晚才离开我家。但我清楚地记得:第二天早上,霍老师依然神采奕奕地走进教室,把作文本一一发回到我们的手中,每一篇作文上面,都有她字迹秀丽的评语和精心工整的批改。”霍懋征也许想不到,此情此景,伴随赵黎明走过几十年的人生路,“她教会了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
霍懋征任教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兼收高干子弟和普通市民子女的学校。霍懋征做过几十年班主任,绝无偏爱和歧视。无论是对国家领导人的子女,还是对普通老百姓甚至“右派分子”、资本家的孩子,都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每接手一个班,挨家家访是她必做的“功课”。在赵黎明记忆中,自己所在的班有46名学生,霍老师总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骑着自行车一家家拜访。
赵黎明的弟弟郑天亮,如今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上小学六年级时霍懋征也教过他一年。郑天亮记忆最深刻的是霍老师经常中午顶着大太阳骑自行车到同学家里查午睡。最令他感动和难忘的是,教他们的那段时间,正是霍老师二女儿从患病到去世的日子,而老师没有因为这事耽误他们班任何课。“我们这个班五年级交到霍老师手里时还是个‘乱班’,霍老师就像有点金术一样,她的魅力真让人折服!”
霍懋征在学习方面对学生全面培养,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她对标点符号要求很严,以至我们班同学的试卷上基本没有标点符号的错误。”曾经的班长王秀文说起来仍带着自豪。“老师顾不上自己的6个孩子,经常给学习有问题的同学加班加点辅导,所以我们整个班的成绩都很齐,没落下过一个同学。记得有个同学违反了纪律,霍老师跟他谈话他不服气,我们就看着老师在操场上和他说了两个小时,最后这个同学拖着鼻涕笑了。”王秀文还动情地回忆道,霍老师的启蒙教育比妈妈都要来得细致入微,比如教我们怎么洗脸、脖子和耳朵后面,出门要带上口罩、手绢、杯子套,让每个同学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在道德观念的培育上,霍懋征更是毫不放松。“那个时候,我们每周六下午的班会都辩论是非。”因为时间久远,辩论过的话题已难忆起,但王秀文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位法国记者听过他们的班会后,对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深感惊讶并大加赞赏。
正是得益于霍懋征既教书更重教做人的教育,她的一些学生虽然因时代的原因没能读成大学,但健康的道德观念、扎实的基本功底、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让他们受益一生,每忆及此,他们就会说:“霍老师给我们的底子打得好!”
一位小学教师所能做的,也许就是这些看上去细小而琐碎的事情。但是,人生的基座不就是由这些“小”与“细”铸成的吗?
学生永远的霍妈妈
霍懋征:“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
王翻身(霍老师曾教过六年的学生):“我们有两个妈妈:一个是亲生母亲,一个就是她——我们敬爱的霍妈妈。”
1979年9月19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九十年校庆时,霍懋征的学生王翻身发自肺腑地吐露心声:“我们有两个妈妈/一个是亲生母亲/一个就是她/我们敬爱的霍妈妈/你我他还有大家/从小就在她的教育下幸福健康成长„„现在我们已经长大/远离了亲爱的霍妈妈/战斗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海角天涯/热爱霍妈妈,学习霍妈妈,霍妈妈桃李满天下!”另一首同样抒发肺腑之言的诗由王翻身的同学王小平创作:“天空多么蓝/大地多么宽/我们回来啦/亲爱的老师!„„我们多想再坐进明亮的课堂/看您把四则应用题演算/多想再到那棵老槐树下/听您讲什么花盛开在春天/尽管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尽管和您生活在一起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您的声音、您的眼神/已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间/在这欢聚的幸福时刻/我们簇拥在您的膝前/捧出最美最美的鲜花,向您奉献!”
这些对爱的赞颂,来源于对爱的感受。霍懋征在她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一直以慈母般的爱意和言行对待学生,赢得了长大成人的学生们最真情最隆重的回报。
因为心中有爱,霍懋征教育的特色体现为正面鼓励孩子们进步。有一年,霍老师接了个“差班”。第一堂上课的铃声响后,只见教室的门半开着,学生们一个个侧身而入。霍懋征走到门口,抬起头,伸手从门上取下了一把笤帚。她走上讲台,微笑着说:“这是谁的主意?这个同学很聪明,如果他以后能把这种聪明用在学习上,一定会是个好学生。”然后又亲切地告诉孩子们:“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发现门上有‘鬼’的吗?我是从大家进门的姿势发现的,这就叫善于观察。”在学生们发出一阵惊讶声之后,霍懋征又说:“其实,现在我已经观察出来是谁干的了,他现在一定很后悔。”当天下午,那个同学找到老师,承认了错误。
王秀文的母亲因病长期住院,爸爸上班很忙。有一天,她生病了,细心的霍懋征在例行的晨检中发现这孩子有点蔫。处理完手头的事情,霍懋征赶快带她去了医院,然后又回学校上课。“下了班,她没回家,直接来到我家。看见我一个人躺着,就给我生着了煤火炉,出去买来挂面、鸡蛋给我煮好。直到今天,我耳边都还回响着她那天跟我说话的声音。老师真比妈妈还亲!”何新平(音)同学的爸爸妈妈调回南方了,但舍不得孩子离开霍老师,就把他留在北京读书,并托付老师帮助照顾。霍懋征安排了两名同学定期到他家里去帮他整理家务。每个周末,就把他带到自己家里去,让他跟自己的孩子们一起过礼拜天,过生日的时候还给他买蛋糕吃。所以王秀文这个班的同学们爱说:“我们这四十几个孩子是一个妈妈给带大的。”
连续留级两次又分外淘气的小永快要被学校送工读学校了。霍懋征主动找校长“要”来这个孩子,并跟班里同学约法三章:不许揭他的短,要关心他;不许给他脸色看,要跟他交朋友;不许嫌弃他,要跟他一起玩儿。她自己则做了三件事:第一,用其长;第二,助其困;第三,励其志。在老师的呵护下,小永进步很快。“文革”开始后,“红五类”出身的他当上了红卫兵,而霍懋征却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被看押了起来。但每次批斗会只要小永在场,就会暗中保护他的霍老师。更令霍懋征感动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震后的第二天上午,她正在屋里收拾东西,耳边突然传来小永的声音:“霍老师,我叫了两个朋友给您搭防震棚来了!”另一个全班最后加入少先队的学生,一直得到霍老师的特殊关照而不断进步,以后也成长为栋梁之材。前些年,这名学生心脏要搭支架,第一个就想到要告诉霍老师,当时已过80岁的霍懋征专程去看望了他。
2009年12月,霍懋征已重病在床,基本处于昏迷状态。赵黎明从大洋彼岸飞回北京,第二天与弟弟郑天亮一起前往医院探视恩师。霍懋征的女儿赵萱俯下身在她耳边一遍一遍轻声呼唤:“妈妈,妈妈,黎明、天亮看您来了!”过了一会儿,霍懋征慢慢睁开双眼,眼睛突然一亮,两滴晶莹的热泪流淌下来„„赵萱告诉哥儿俩:“我们平时呼唤妈妈,经常是没有什么反应的。今天真没想到她一下就听到了,还认出了你们。看来在弥留之际,她心中仍非常思念她的学生们啊!”这个春节,赵黎明、郑天亮用了三天时间切磋、书写了一副挽联:“懋德千丈奉献大爱倾毕生心血树园丁楷模,征迹万里躬身小教以纯青师艺育桃李天下。”字少情多,虽经反复修改也难以装下对老师那无边大爱的赞颂。
霍懋征定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位捧出慈母般爱心奉献给全体学生的老师。至诚热爱自己事业的霍懋征离开了我们,但她把精神财富留在了人间。
传递这份爱,自有后来人。“霍懋征老师是全国教师的楷模,是基础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她是在我们实验二小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她的爱的精髓潜移默化地教育着我,影响着我们大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说:“1997年我接任校长后,提出‘以爱育爱’的学校核心理念,不仅将教师的爱作为教育的手段,(http://)更将培养学生的爱作为教育的目标。将爱升华,正是在继承以霍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教师崇高传统上的发展。霍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爱,我们将会永远继承!”
霍懋征的岁月 1921年9月18日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是年,自愿赴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
其间借调中央教育部、丁字胡同小学工作。
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数学教师、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校长至1985年。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
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
多次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先后担任北京市妇联副主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5.学习霍懋征的心得体会 篇五
教育理论:霍老师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这件事证明,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皆有自尊心,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
教育格言二:对学生的八字方针,激励、赏识、参与、期待
教育事例:班里有个叫米盈余的学生,这个小姑娘腼腆、胆小。老师每次叫她回答问题,她站起来,总是低着头,脸涨得像块红布,说话的声音都打颤。一次开家长会,同学们要演出,霍老师有意锻炼这个小姑娘的意志,于是就提议让米盈余担任一个角色,演“小白兔”,米盈余的第一反应是“不行,我不敢”。“试试吧,老师相信你准行,”霍老师抚摸着小米的肩膀亲切地鼓励她,“大家帮助你多排练几遍,好不好?”最后演出成功了。从此,米盈余变得大胆、开朗起来。
教育理论:霍老师对这八字方针的理解是这样的:激励每个学生求进;赏识每个学生的才能;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来自教师的期待是学生积极进步的动力。真诚的爱、热情的鼓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老师要激励学生们增强自信,勤于努力;要为每一个学生取得的进步而鼓劲加油,使他们感受到由于各自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而带来的喜悦。
教育格言三:育德于教、文道统一
教育事例:《落花生》一课是通过平常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做人的标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教育学生“不做外表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而霍老师进一步扩展课文的主题,把这样三句话同时展示,由学生充分讨论:1.“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2.“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外表,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3.“人既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也要注意外表和礼仪”。霍老师在对教材内在的思想意义全面、准确地挖掘后,在句子教学中、字词理解的过程中,将一番严肃的话题渗透其中,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对老师的人生观也给予认同。
教育理论:霍老师“育德于教、文道统一”的教育目标是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方面提出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育人为本,语文课应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灵魂,坚持“一课一得”的原则。语文德育功能的充分运用,应该是教师自觉地把德育意识和德育内容渗透于语言训练之中的。霍老师在教学中关注的不仅是语言文字本身,更是通过语言文字能作用于人的文中之“道”。
教育格言四: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
教育事例:班上有个爱下象棋的孩子,经常逃课,找人下棋,与人比高低。一天,霍老师对他说:“听说你爱下象棋,放学后下一盘好吗?”他惊讶地说:“你行吗?”老师说:“不如你的话,就向你学呀。”第一盘老师故意输了,他特高兴。老师说:“我不服气,再来一盘。”第二盘他输了,他不服气了,但第三盘、第四盘、第五盘都输了。他服气了:“老师,您真棒啊!”霍老师趁机说:“我虽然下得比你好,但你看到我到处找人下棋了吗?我不能因为爱下棋就不上课呀。以后我们在课下交流,互相提高怎么样?”从此,这个孩子开始好好学习,再也不逃课了。
教育理论:霍老师的一个学生说,霍老师教我们做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霍老师觉得孩子的眼睛就像摄像机,耳朵就像录音机,他们会把老师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老师在学生眼里是一个榜样,是他们学习的楷模,所以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
教育格言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教育事例:三年级有4个女同学课上从不发言,课下也不和其他同学交往。霍老师发现她们手很巧,喜欢劳动。于是想办法,找机会让她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室后面墙上有一排挂钩,其中的几个已经断的断、脱落的脱落,学生们挂上去的东西常掉下来。老师就把这几个女生约到办公室,让她们帮着想办法,修好这些挂钩。第二天,老师和这几个女同学早早来到学校,让她们动手修好了挂钩。上课后,老师让学生们看教室后面的变化,学生们看到衣服又整整齐齐地挂在挂钩上,赞不绝口。霍老师马上表扬了那几个女同学,夸奖她们爱集体,善于观察,动手能力强,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掌。后来她们帮老师为班里建立了“自然角”,让同学们观察种子怎样发芽,蝌蚪的变化……渐渐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开始主动和同学们交往,参加班级活动,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6.案例分析:国宝教师的霍懋征 篇六
1943 年,霍懋征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作为多次获得奖学金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本来可以留校工作,但她选择了到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当一名小学老师。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一干就是 60 年。1956 年,她被评为共和国首批特级教师,被周恩来总理称为 “ 国宝 ”。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经历了共和国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在小学的校园里和课堂上为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新经验,做出了巨大贡献。1956 年,她被评为特级教师,周总理握着她的手,称她为 “ 国宝 ”。后来,教育部要调她去工作,她答应只能 “ 借调 ” ;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她当编辑,她不去,只承担了教材的编审工作;全国妇联、北京妇联等单位都邀请她任职,但她最终都没有离开孩子和小学课堂。霍懋征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当记者问起霍老师做了一辈子小学老师,放弃了那么多 “ 高升 ” 的机会,后悔不后悔时,霍老师坚定地说: “ 不后悔,因为我喜欢小孩子。”
霍懋征认为,“教师是一种职业,但在我眼里更是一项事业。这种观念在我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晰。”一个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爱这个事业”,教育是一个事业,不是一个职业,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好的教师的标准”,在霍懋征看来,只有深沉的四个字“敬业”、“爱生”。
从“职业”到“事业”,这也许是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必经之路。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支撑就是思想支撑,也只有这样的思想支撑,一个人才能在自己选择的区域内排除万难取得成就。
1993 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霍懋征从教 50 周年研讨会”上,霍懋征老人将自己的感受归结为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她说:“做一名老师实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组织上希望她能出任北京市实验二小的校长,霍懋征的态度无比坚决:“不!我的生命在课堂,我的事业在课堂,我要重新回到课堂中去,而且,我要教语文。” 霍懋征一生扑在基础教育事业上,经历几番打击都未放弃。1962 年 6 月,霍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二女儿病逝; 1966 年 6 月,她被打成 “ 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不能回家,孩子们丢在家里无人照管,13 岁的儿子被人扎死,15 岁的小女儿吓傻了;在一年零九个月的 “ 牛棚 ” 生活后,她没有屈服,依然坚持着基础教育事业。
“ 当老师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光荣的、最幸福的。当你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时候,你获得的欣慰是任何人也理解不了的。” 霍懋征对自己从事基础教育 60 年感到无悔。
案例评析:
霍懋征 老师为什么在小学教师的岗位无怨无悔地奉献 60 年?
首先,来自于她对教师这一职业价值的深刻认识。她说:“教师是一种职业,但在我眼里更是一项事业。这种观念在我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晰。”霍懋征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当记者问起 霍老师做了一辈子小学教师,放弃了那么多“高升”的机会,后悔不后悔时,霍老师坚定地说:“不后悔,因为我喜欢小孩子。”
其次,来自于她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爱。霍懋征认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爱这个事业”。教育是一项事业,不是一种职业,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好教师的标准”,在霍懋征看来,只有深沉的四个字:“敬业”,“爱生”。
再次,来自于她对教师这一职业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进行行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霍懋征一生扑在基础教育事业上,经历几番打击都未放弃:女儿病逝;儿子被人轧死,小女儿吓傻了;在一年零九个月的“牛棚”生活后,她没有屈服,依然坚持着基础教育事业。组织上希望她能出任北京市实验二小校长,霍懋征的态度无比坚决:“不!我的生命在课堂上,我的事业在课堂上,我要重新回到课堂中去,而且,我要教语文。” 从“职业”到“事业”,这也许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信念的支撑。也只有这样的支撑,一个人才能在自己选择的区域内排除万难取得成就,忠诚地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道德义务。
【学习霍懋征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学习霍懋征老师有感心得07-19
霍懋征先进事迹08-21
学习感想-学习感想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08-30
学习炒股学习心得体会10-14
“学习强国”学习心得体会11-29
学习省联社中心学习组学习内容心得体会11-05
学习强国学习心得体会总结10-06
学习强国_学习心得体会11-20
学校学习学习十九大心得体会09-26
学习笔记学习心得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