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分析

2024-09-07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分析(精选8篇)

1.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分析 篇一

中日吸收欧洲文化的差异及对近代发展的影响

中日两国吸收欧洲文化无论在广度或深度上都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日本要比中国全面广泛得多.其原因在于中日两国对欧洲近代文化的认识差异,由此表现出对欧洲近代文化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明显不同.这种差异对中日两国近代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 者:李春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哈尔滨,150025 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 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年,卷(期): “”(11)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中国   日本   欧洲文化   差异   影响  

2.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分析 篇二

“下克上”现象产生于日本中世的室町和战国时代。这一时期是继镰仓时代之后幕府执政、将军掌权的武家统治期, 也是日本历史上战乱频仍、社会急剧动荡的大变革时期, 从1480-1590的百余年被称作日本史上的“战国时代”就可见一斑。政治上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国民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异动, 各阶层力量不断冲撞对抗、分化组合, 平安朝以来的贵族王朝体制趋于崩溃, 武家的专制政权也遭受着各种地方势力的冲击, 急剧变幻的时代背景反而提供给了新阶层、新文化以成长的可能。

1、政治上的“下克上”

日本自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以来, 便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时代。武家取代公家而当权, 其统治基础乃是以土地为媒介的庄园制经济以及将军与御家人的主从关系。将军为最高统治者, 将军之下是管领, 在地方上则设置有守护、地头和各种行政机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这样的一种阶级关系在社会出现变动及幕府统治出现衰退的状况下导致了各种地方势力的斗争与反抗, “这种动荡的政治局面, 是与庄园制的渐次瓦解和随之而来的阶级关系大动荡分不开的。”[2]“没落阶层有希望恢复地位, 而发达之人又不知道何时会坠入没落的深渊。不论身份地位的高低, 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被重新构建。镰仓末期和南北朝时期政治形势的混乱就是这样产生的。”[3]在生存状况逐渐恶化的情况下, 地方武士和平民运动迅速兴起, 被称为“土一揆”的农民起义运动使得幕府的统治基础渐趋衰弱。关于“土一揆”发生的原因, 有学者认为“在地方上民众力量不断壮大, 甚至到了能够维护地方秩序的地步, ‘一揆’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便是与此有关。”[4]以及“地方上对容易引发危机的政治秩序所持有的担心”[5]。从本质上而言, “下克上”指的就是各地的百姓和国人反抗领主、争取独立的斗争, 这一现象出现于13世纪的镰仓时代, 在应仁、文明之乱之后已经相当普遍, 成为建立新秩序的一种风潮。

2、文化上的“下克上”

室町时代文化的大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庶民势力抬头, 下流趣味每普行于上流, 如能乐、谣曲、狂言、连歌等类”。[6]在这一民众势力逐渐抬头的政治背景下, 文化层面上原先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文化便在社会的多个领域逐渐兴起并渐趋取代了之前的贵族文化。“以《源氏物语》为范本的王朝式拟古物语的创作停止了, 和歌的新发展中断了, 敕撰集的编纂也在这个时代宣告终止, 古今传授等无意义的秘传流于仅仅在形式上讲授歌道的传统, 大和绘的技巧显著退化。”[7]民众成为了新兴文化的享受者和创造者, “适应社会势力的交替, 文化上也在进行大规模的新陈代谢。”[8]同时这也是整个室町时代文化的一大特色。“贵族的没落、战国大名的强盛、城镇居民的活跃、农民百姓力量的壮大, 促使文化的庶民化倾向大大增强。”[9]

二、社会变动背景下中国不同阶层文化的走势

中国方面,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其经济基础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农业和手工业。在皇帝、封建领主和底层平民百姓这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机构下, 若统治阶层出现腐败或社会矛盾呈现激化, 以下反上的各类农民起义也并不鲜见, 如秦末农民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唐末黄巢起义以及元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等。但这种自下而上的农民起义往往只造成了政权的更迭, 却并未带来文化的更新。文学、艺术、思想等领域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渐进式的取舍与融合, 然而却没有质的变化。

以最成功的农民起义、元末农民起义为例, 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了明王朝, 从此开启了一个历时近三百年的东方帝国的大幕。这是一个典型的始自下层农民起义的胜利而建立的全新王朝, 也具有政治层面上“下克上”的一些特征, 那么明朝的文化走势又当如何呢?“明太祖的立国, 虽然未必有民族革命的色彩, 但是在思想文化传承上却更注意追宗宋而不是元。对于元代的‘胡风’明太祖是决心改易的。这更主要表现在对于礼乐的追寻。在近百年元朝统治之后, 重新追寻已经废坏的礼乐, 这也便确定了宋明文化承接的模式。”[10]文化的走势依然是对中华主流文化的承袭和发展, 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主流政治思想。

依然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调, 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 文化方面则大力推行带有专制性质的一统政策, 力图将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都纳入孔孟思想和程朱理学的轨道。“要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儒学仍然是最有效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对封建等级关系的‘天然合理性’作出充分论证和说明的新儒学——程朱理学, 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这种现实的需要。”[11]

2、文学。

明朝前期的文学, 因受华丽的台阁体的影响而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不仅传统诗文的创作, 在小说、戏曲、散文方面也发展迅速, 史学也迎来了其发展的高峰。“从永乐起的几十年中, 随着政治的逐步稳定,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官方文化也达到极盛。永乐时期《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的编纂, 进一步确立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1]

3、科学艺术。

“明代的印刷术在宋元两代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印刷品在数量、题材多样性、艺术性和可用性上都超过了前代。”[13]绘画、书法、雕刻等也显现出进步和创新。

三、出现差异的原因之分析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在同样是由底层农民运动而导致政权变动的社会背景下, 中日两国的文化走势是迥异的。一个表现出积极的融合和渐进式的发展, 一个则为完全的取代和质变。那么, 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又是怎样的呢?试将两国作一横向比较便能发现, 虽然中日两国同处东亚文化圈这一大的地域范畴, 很多历史时期内两国也都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 但地缘上的接近并不意味着两个国家的文化走势一定相同。任何民族的文化, 其创生和流变都必然和其所处的历史、经济、社会等大环境密切相关, 既有其自身发展传承的历史脉络这一内因的作用, 又少不了其所处的外部国际环境这一外因的助推。唯有基于多元化视角的客观分析, 才能对相同历史背景下中日两国不同文化走势形成的原因做一番探究。笔者认为, 这一现象的出现涉及到两国文化创造主体的不同、文化发展历史的不同以及自身文化品性的不同等。

1、文化创造主体的不同。

一般而言, 政治上的当权者会影响主流文化的生成及其走势。日本中世的战乱时代, 下层的武士、平民和上层的幕府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各地农民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并对抗“领主”和“地头”的无理要求, 纷纷自发成立起一种自治组织“惣”。“惣是乡村自治的村镇组织, 是在庄园制内部滋长的一种新的社会体制。”[14]下层农民自身成为了地方自治的主体, 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民众文化”这一中世日本颇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正因如此, 原先仅仅属于农民阶层自身的文化因子也因此拥有了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契机。而中国的农民运动虽然始自下层社会, 但新政权建立之后却依然采取集权统治来巩固和维持大一统的局面, 以求得国家的和平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明朝在建国之初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大力推行专制主义, 弘扬孔孟等主流的儒家思想, 加强思想控制。这样, 原先的被统治者一跃而成为统治者, 但依然采用旧有的思想文化体系对民众进行控制, 不同阶层的文化之间不存在进行轮换交替的社会基础。

2、文化发展的历史和国际环境不同。

在平安朝以前的古代社会, 日本积极吸收来自中国的大陆文化, 而在平安朝, 伴随着遣唐使的停派, 原先得以作为参照的蓝本不复存在, 因此日本“在咀嚼消化中华文明的基础上, 创造出具有岛国特点的‘国风文化’”。[15]经过这样一种“变异”和“改良”的积累, 日本具备了一定意义上文化的自我更新功能。中世战乱年代出现的“下克上”风潮以及随之而来的江户时代町人文化的繁荣, 可以视为日本文化又一次的自我更新。通观整个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学习他国过程中积极“受容”之后的合理“变容”, 乃是其文化发展的一贯现象。与此不同的是, 中国自古以来就居于“华夷”体系的主体地位, 对他国施加的影响多, 而受他国的影响小, “‘华夷’秩序是在古代世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有理念、有原则和有着自身一套比较完备体制的国家关系体系。由于长期以来, 中华帝国乃是古代东方、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主要大国, 因此这一体系的理念、原则和体制的构建, 中国自然起了某种主导作用。”[16]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心理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的优越感, 中华文化发展的主干比较坚固, 不易发生大的变动。

3、文化品性的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日本善于更新、变革和中国的“仁义忠信”、“和为贵”等儒家价值取向的不同。王勇教授在《日本文化》一书中将日本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定义为“模仿与创新的轨迹”, 韩立红教授也提到“日本在其民族性格的形成期吸收过大量的外来文化”[17]。但对外来文化若只是一味地引进和吸收, 那就会变成机械的模仿, 因此对其进行一定的变革和改良就显得很有必要。而另一方面, 中国文化则更多地显示出一种同化和融合的取向, 即在一种温和状态下的渐进式发展。“华夏——汉人崇尚中庸, 少走极端, 是安居一处, 企求稳定平和的农业型自然经济造成的人群心态趋势, 集中到政治家和思想家那里, 中庸之道就成为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 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舜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18]另外,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和“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19]等也是中华文化特质的具体表现。“贵和尚中”思想贯穿中华民族的整个思想体系, 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 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可或缺, 同时也造就了文化在其发展体系上的前后相续和历史承接。

结语

3.中日两国茶文化对比分析 篇三

关键词: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区别

一、内涵存在差异

茶作為一种超越饮食文化,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内涵体现。分析日本茶道会发现,它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实体内容简单,其次是出现不平衡的审美要求,也称之为情趣不对称。可以这样解释,日本茶道更依托于我国禅宗的苦行僧式修行,整个茶道的进行也是有着主次表现的,譬如茶碗多以不正者为常态,碗口外斜,表面不光滑,颜色图案不对称也不均匀。日本茶道非常重视形式,以及蕴含在形式中的精神特征。在制作茶水时,近似于宫廷礼节式的苛刻要求,包括着装仪态,行为举止等方面。它所具有的精神层面表现在“和”“敬”“清”“寂”等方面,每个侧面表现的都是不同的精神需求以及意境展示,譬如主客间的和睦,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饮具的清洁透亮以及饮茶的氛围营造等。

我国的茶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思想内涵,它包容着儒学、道学和佛学,这些思想在一起不是产生排斥或者对立的现象,而是包容兼蓄,海纳百川。中国茶文化具有深刻性、思想性,也具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中国茶文化的外在特征和日本茶道风格迥异,它不注重形式但是关注精神元素。其内涵特征可概括为“廉”“美”“和”“敬”等,这其中也体现出我国古代封建思想中的文化特征以及国人的生活行为。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人喝茶非常随意,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更适合于交流以及身心的放松。

二、构成要素存在差异

首先先探讨一下日本茶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

面,分别是茶具、点茶、茶食、茶花以及相对应的建筑等。

日本茶食的主要形式是三菜一汤,分别是炖菜、烤鱼、拌凉菜以及大酱汤。

点茶的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当年11月持续到来年4月份

使用的地炉,另一个是剩余时间使用的风炉。

茶花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根据不同的月份煮茶时放入不同的花料。建筑则是指提供饮茶以及做茶的空间和环境,这也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构建。道具是整个茶道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使用工具的总称,其中包括着烧水、壁龛、添炭、点茶、茶事等。

我国的茶文化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茶人、茶艺、程序、环境以及主题,这也是整个茶文化品位的所有要素构成。茶人是饮茶人和煮茶人,茶艺是制茶的技术,主题是具有个性化需求的,程序是整个品茶的流程,环境是品茶的空间元素体现。

三、制作工艺存在差异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制作工艺,并从中找出差异化表象,中国制茶工艺更加注重技法或者工艺的提升,包括“三法”和“四要”,前者是指制茶法、烹茶法以及佐茶法,后者主要是包括精茶、活水、真水以及妙器等。每一个环节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这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同一个方面的不同研究方法,所带来的效果差异也是非常显著的,给饮用者带来很多意境的体现。相比较而言日本茶道更加注重细节化的处理,礼仪的过程化,也就是意味着日本茶道本身并不注重茶的制作工艺,同时常常是以煎茶法为主,所以通过上面的了解可以充分了解中日对于茶的理解和差异。

四、流派存在差异

如果从广义的层面进行分析,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流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的探讨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日本茶道中的内部茶道文化繁多,其代表为3000家,均是日本茶圣千利休的传人,其中也表明千利休是日本的茶道宗师,最具代表性,本身也是日本茶道的象征,并且是以禅宗茶道为思想内涵。最后以死捍卫茶道尊严,被后世敬仰。

中国的茶文化主要涵盖以下四个重要的流派,分别是贵族阶层、雅士团体、禅宗领域以及世俗市井。这也更加的说明了我国茶文化是全社会的文化景象特征,因为各个阶层皆爱茶道,这也是全民性的文化特征。既可以享受到生活的曼妙,同时也能够寻获到生活的慰藉。

在中华灿烂的文明中所孕育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圈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受大众喜欢的饮品文化,并已经超越了饮料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其中最为驰名的两个代表分别是中国的茶文化以及日本的茶道。如果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日本茶道源自于中国的茶文化,但是又具备自身的特点。本文所需要研究的重点是体现在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之间的特征和差别,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化表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杨倩.日本茶道的历史与魅力[J].科技资讯,2011.

4.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篇四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以往的`一些汉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输,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语言所具有的文化意义的解读,因此,造成留学生在实际运用时出现不合适、不得体的表述,从而引起误会.根据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从词语的附属义和语用角度对比分析日语和汉语中存在的语言的不同文化意义.

作 者:李朝辉 LI Zhao-hui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刊 名: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7(4) 分类号:H3659.504 关键词:汉语   日语   文化交际  

5.从酒文化看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篇五

1.日本酒文化的起源 2.日本酒文化的历史性

3.日本酒文化和中国酒文化的异同点 4.酒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日本文化99题 白幡洋三郎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1出版)

吃到天涯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01出版)

编辑本段日本清酒的起源

日本清酒是借鉴中国黄酒的酿造法而发展起来的日本国酒。

日本人常说,清酒是上帝的恩赐。1000多年来,清酒一直是日本人最常喝的饮料。在大型的宴会上,结婚典礼中,在酒吧间或寻常百姓的餐桌上,人们都可以看到清酒。清酒已成为日本的国粹。

据中国史书记载,古时候日本只有“浊酒”,没有清酒。后来有人在浊酒中加入石炭,使其沉淀,取其清沏的酒液饮用,于是便有了“清酒”之名。公元7世纪中叶之后,朝鲜古国百济与中国常有来往,并成为中国文化传人日本的桥梁。因此,中国用“曲种”酿酒的技术就由百济人传播到日本,使日本的酿酒业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到了公元14世纪,日本的酿酒技术已日臻成熟,人们用传统的清酒酿造法生产出质量上乘的产品,尤其在奈良地区所产的清酒最负盛名。

自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之后,日本清酒的质量逐渐下降,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酒商往清酒中对入大量的食用酒精,以增加酿酒量,牟取暴利,使清酒所具有的独特风味黯然失色。因此,日本老人称这种低劣的清酒为“乱世之酒”,赞誉原来纯正的日本清酒为“太平之酒”。由于清酒酿造业受到历史上“乱世”的影响,给日本消费者留下了不良的印象,加上新一代日本人崇尚饮用啤酒和烈性酒,所以清酒的销售量逐年下降。今天,日本清酒的质量虽然已恢复其原来的水平,并且利用现代酿造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但其产品仅占日本酒类市场销售量的15%。据统计,1988年日本清酒年产量为1448×10000000L,1993年为1457×10000000L,而1995年仅为996.9×10000000L。日本全国有大小清酒酿造厂2000余家,其中最大的5家酒厂及其著名产品是:大包厂的月桂冠、小西厂的白雪、白鹤厂的白鹤、西宫厂的日本盛和大关厂的大关酒。日本著名的清酒厂多集中在关东的神户和京都附近。编辑本段日本清酒的分类

(一)按制法不同分类

(1)纯米酿造酒 纯米酿造酒即为纯米酒,仅以米、米曲和水为原料,不外加食用酒精。此类产品多数供外销。

(2)普通酿造酒 普通酿造酒属低档的大众清酒,是在原酒液中对人较多的食用酒精,即1吨原料米的醪液添加100%的酒精120L。

(3)增酿造酒 增酿造酒是一种浓而甜的清酒。在勾兑时添加了食用酒精、糖类、酸类、氨基酸、盐类等原料调制而成。

(4)本酿造酒 本酿造酒属中档清酒,食用酒精加入量低于普通酿造酒。

(5)吟酿造酒 制作吟酿造酒时,要求所用原料的精米率在60%以下。日本酿造清酒很讲究糙米的精白程度,以精米率来衡量精白度,精白度越高,精米率就越低。精白后的米吸水快,容易蒸熟、糊化,有利于提高酒的质量。吟酿造酒被誉为“清酒之王”。

(二)按口味分类

(1)甜口酒 甜口酒为含糖分较多、酸度较低的酒。

(2)辣口酒 辣口酒为含糖分少、酸度较高的酒。

(3)浓醇酒 浓醇酒为含浸出物及糖分多、口味浓厚的酒。

(4)淡丽酒 淡丽酒为含浸出物及糖分少而爽口的酒。

(5)高酸味酒 高酸味酒是以酸度高、酸味大为其特征的酒。

(6)原酒 原酒是制成后不加水稀释的清酒。

(7)市售酒 市售酒指原酒加水稀释后装瓶出售的酒。(三)按贮存期分类

(1)新酒 新酒是指压滤后未过夏的清酒。

(2)老酒 老酒是指贮存过一个夏季的清酒。

(3)老陈酒 老陈酒是指贮存过两个夏季的清酒。

(4)秘藏酒 秘藏酒是指酒龄为5年以上的清酒。

(四)按酒税法规定的级别分类

(1)特级清酒 品质优良,酒精含量16%以上,原浸出物浓度在30%以上。

(2)一级清酒 品质较优,酒精含量16%以上,原浸出物浓度在29%以上。

(3)二级清酒 品质一般,酒精含量15%以上,原浸出物浓度在26.5%以上。

根据日本法律规定,特级与一级的清酒必须送交政府有关部门鉴定通过,方可列人等级。由于日本酒税很高,特级的酒税是二级的4倍,有的酒商常以二级产品销售,所以受到内行饮家的欢迎。但是,从1992年开始,这种传统的分类法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按酿造原料的优劣、发酵的温度和时间以及是否添加食用酒精等来分类,并标出“纯米酒”、“超纯米酒”的字样。

编辑本段日本清酒的特点

日本清酒虽然借鉴了中国黄酒的酿造法,但却有别于中国的黄酒。该酒色泽呈淡黄色或无色,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味纯正,绵柔爽口,其酸、甜、苦、涩、辣诸味谐调,酒精含量在15%以上,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是营养丰富的饮料酒。

日本清酒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精选的大米要经过磨皮,使大米精白,浸渍时吸收水分快,而且容易蒸熟;发酵时又分成前、后发酵两个阶段;杀菌处理在装瓶前、后各进行一次,以确保酒的保质期;勾兑酒液时注重规格和标准。如“松竹梅”清酒的质量标准是:酒精含量18%,含糖量35g/L,含酸量0.3g/L以下。

编辑本段日本清酒的命名与主要品牌

日本清酒的牌名很多,仅日本《铭酒事典》中介绍的就有400余种,命名方法各异。有的用一年四季的花木和鸟兽及自然风光等命名,如白藤、鹤仙等;有的以地名或名胜定名,如富士、秋田锦等;也有以清酒的原料、酿造方法或酒的口味取名的,如本格辣口、大吟酿、纯米酒之类;还有以各类誉词作酒名的,如福禄寿、国之誉、长者盛等。

最常见的日本清酒品牌有月桂冠、樱正宗、大关、白鹰、贺茂鹤、白牡丹、千福、日本盛、松竹梅及秀兰等。

编辑本段日本清酒的新产品

近几年来,为适应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日本开发了许多清酒的新产品。

1.浊洒

浊酒是与清酒相对的。清酒醪经压滤后所得的新酒,静止一周后,抽出上清部分,其留下的白浊部分即为浊酒。,浊酒的特点之一是有生酵母存在,会连续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应用特殊瓶塞和耐压瓶子包装。装瓶后加热到65℃灭菌或低温贮存,并尽快饮用。此酒被认为外观珍奇,口味独特。

2.红酒

在清酒醪中添加红曲的酒精浸泡液,再加入糖类及谷氨酸钠,调配成具有鲜味且糖度与酒度均较高的红酒。由于红酒易退色,在选用瓶子及库房时要注意避光性,应尽快销售、饮用。

3.红色清酒

该酒是在清酒醪主发酵结束后,加入酒度为60度以上的酒精红曲浸泡而制成的。红曲用量以制曲原料米计,为总米量的25%以下。

4.赤酒

该酒在第三次投料时,加入总米量2%的麦芽以促进糖化。另外,在压榨前一天加入一定量的石灰,在微碱性条件下,糖与氨基酸结合成氨基糖,呈红褐色,而不使用红曲。此酒为日本熊本县特产,多在举行婚礼时饮用。

5.贵酿酒

贵酿酒与我国黄酒类的善酿酒的加工原理相同。投料水的一部分用清酒代替,使醪的温度达9—10℃,即抑制酵母的发酵速度,而白糖化生成的浸出物则残留较多,制成浓醇而香甜型的清酒。此酒多以小瓶包装出售。

6.高酸味清酒

利用白曲霉及葡萄酵母,采用高温糖化酵母,醪发酵最高温度21℃,发酵9天制成类似干葡萄酒型的清酒。

7.低酒度清酒

酒度为10~13度,适合女士饮用。低酒度清酒市面上有三种:一是普通清酒(酒度12度左右)加水;二是纯米酒加水;三是柔和型低度清酒,是在发酵后期追加水与曲,使醪继续糖化和发酵,待最终酒度达12度时压榨制成。

8.长期贮存酒

一般在压榨后的3~15个月内销售,当年10月份酿制的酒,到次年5月出库。但消费者要求饮用如中国绍兴酒那样长期贮存的香味酒。老酒型的长期贮存酒,为添加少量食用酒精的本酿造酒或纯米清酒。贮存时应尽量避免光线和接触空气。凡5年以上的长期贮存酒称为“秘藏酒”。

9.发泡清酒

将通常的清酒醪发酵10天后,即进行压榨,滤液用糖化液调整至3个波美度,加入新鲜酵母再发酵。室温从15℃逐渐降到O℃以下,使二氧化碳大量溶解于酒中,用压滤机过滤后,以原曲耐压罐贮存,在低温条件下装瓶,瓶口加软木塞,并用铁丝固定,60℃灭菌15min。发泡清酒在制法上兼具啤酒和清酒酿造工艺,在风味上,兼备清酒及发泡性葡萄酒的风味。

10.活性清酒

该酒为酵母不杀死即出售的活性清酒。

11.着色清酒

将色米的食用酒精浸泡液加入清酒中,便成着色清酒。中国台湾地区和菲律宾的褐色米、日本的赤褐色米、泰国及印度尼西亚的紫红色米,表皮都含有花色素系的黑紫色或红色素成分,是生产着色清酒的首选色米。编辑本段日本清酒的包装与保藏

(一)清酒的包装

目前,日本清酒多不以杉樽包装,而采用瓶或杯式包装。容量有300mL、330ml、540ml、700ml、720mL、1800ml等多种,也有采用3.6L、5.4L、9L、18L、36L及72L等各类容器包装的。但市场上1800mL的瓶装酒占90%以上,如白鹤、松竹梅、月桂冠等清酒,大多采用1800ml的瓶装;泽之鹤、瑞兆大吟酿,也为1800mL瓶装酒,并用草编织物包住。松竹梅、日本盛也有用300ml玻璃瓶包装的;白雪牌清酒也有用750mL及300mL白瓷瓶包装的,并附带白瓷杯。部分高档720ml的绿瓶包装,球肚形有两小块平面作贴标用;樱正宗清酒有用瓶身矮扁的平底瓶包装的,其瓶身不平的两面呈弧形,容量为720ml;秀兰牌清酒的瓶子更为独特,其瓶底的大半部呈斜面,置于桌上时酒瓶稍斜而立;大关牌清酒的小包装为300mL的玻璃杯,带螺扣的盖内面有小标签,可从上面透视,杯上标签正面的内容与一般标签相似,但其反面有风景画,由于酒液清澈如水,故在杯的另一面可看清画面,这种包装适于旅行,或在宴会上将杯子兼作酒杯使用。特级瓶装清酒多用高分子等材料的内塞,外加有螺扣的金属帽盖,瓶酒装入带尼龙绳的手提式纸盒内,有些纸盒呈黑色。采用坛式包装的清酒,外面用草帘包住,并用草绳捆扎牢固,既携带方便,又十分美观。坛的下方有倒酒用的开口。

(二)清酒的保藏

清酒是一种谷物原汁酒,因此不宜久藏。清酒很容易受日光的影响。白色瓶装清酒在日光下直射3小时,其颜色会加深3~5倍。即使库内散光,长时间的照射影响也很大。所以,应尽可能避光保存,酒库内保持洁净、干爽,同时,要求低温(10~12℃)贮存,贮存期通常为半年至一年。

编辑本段日本清酒的饮用与服务

1.酒杯

饮用清酒时可采用浅平碗或小陶瓷杯,也可选用褐色或青紫色玻璃杯作为杯具。酒杯应清洗干净。

2.饮用温度

清酒一般在常温(16℃左右)下饮用,冬天需温烫后饮用,加温一般至40~50℃,用浅平碗或小陶瓷杯盛饮。

3.饮用时间

清酒可作为佐餐酒,也可作为餐后酒。

编辑本段日本清酒等级

日本的造酒文化源于中国,日本的风土将其精练,并发展成现在的清酒。它的发展历程是经验不断总结、完善和高质量原料的追寻过程。清酒种类繁多,该如何分辨呢?从前,日本人以特级、一级、二级等不同等级来区分日本酒的好坏。但是现在日本酒的分等制度已经废除,因此一般人无法一眼就分辨出日本酒的优劣。

目前,日本酒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有特定名称的日本酒以及称为普通酒(或经济酒)的日本酒。特定名称的日本酒从本酿造酒到大吟酿酒,一共分为8种,这些酒都属于从前一级以上的特级酒。而相对较便宜的普通酒则占了所有日本酒的8成。编辑本段日本清酒流派

根据日本造酒工会中央会的调查,日本各地每年酿制的日本酒大概有140万公升。最近10年来,产量略有减少的倾向。不过,价位较高、有特定名称的日本酒却大受欢迎,以明显的幅度持续增长。以本酿造酒为例,1986年的年产量大约有8.7万公升,到1992年就增长了一倍多,达到21.2万公升。包括大吟酿酒在内的吟酿酒也同样由9500公升成长到2.65万公升。

从日本酒的名称可以猜得出日本酒的等级,从酒瓶上的标示也可以看出酒的来历。一般日本清酒的标示内容包括产地、酿造者(日文汉字以杜氏称之)出身地、原料米比例、日本酒度以及氨基酸度等。从酿造者的出身地可看出不同流派的酿造法。日本北部的口味较清淡、西部的味道来得较为丰润,品尝时可以从中体验不同的风味。编辑本段日本清酒传说

日本清酒是典型的日本文化,有这么一说,每年成人节(元月15日),日本年满20周岁的男男女女都穿上华丽庄重的服饰,所谓男着吴服,女穿和服,与三五同龄好友共赴神社祭拜,然后饮上一杯淡淡的清酒(据日本法律规定不到成年不能饮酒),在神社前合照一张饮酒的照片。此节日的程序一直延至今日不改,由此可见清酒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古往今来,诗歌、酒、美人、工作是日本男人生存意义的基本要素,活到老做到老是日本人生存的信念,故异常勤劳。工作之余,一杯清酒,富裕的人会来一杯“上善如水”或“男山”,做体力劳动的人则来一杯“百鹤”,希望能像仙鹤一样神游于心中美好的地方。编辑本段日本清酒心得

在中森名菜日本料理所见到的清酒,品种繁多,价位也分高中低,凭喜好而选。最让人感到惊喜的是,饮用过后的清酒瓶并没有被人随意丢掉,而是点缀在不同的角落,不仅突出了日本清酒文化的精髓所在,更重要的,那一排排“声势浩大”的清酒瓶,成为了中森名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若是有朋自远方来,三五知己把酒言欢,自然少不了冰上一壶松竹梅;拜访长者,显示孝心,千寿、万寿是首选的佳品;公司聚会,商谈生意,菊正宗既不失身份,又彰显自然;若想享受天伦之乐,热上一壶朝香,真可谓乐也融融。

天冷时,暖一小瓶,用“猪口”(喝清酒的小瓷杯)盛来喝,也是一件乐事。但不要忘记帮朋友倒酒,“猪口”是不能空着的!冷饮当然用玻璃杯较好,更地道的可用那种四方小木杯,以前的工人在杯角放一把盐来佐着喝,现在却只能在喜庆节日看到了。

编辑本段日本清酒情结

日本法律规定酒的酒精度只能在15°-16°上下,醇香入口,略饮会有益身心,舒筋活络,美颜壮阳。清酒有档次之分,由低至高的顺序是清酒—上撰—特撰—吟酿—大吟酿酒,无论哪一样清酒,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美食当前,绝对不能没有与日餐匹配和谐的既轻度又爽口、既香又易入口的日本清酒。

要知道冷藏5°的酒是最爽最美味的,特别是大吟酿、吟酿的清酒,经过用精选的上好日本米(世界上最好的米是日本米,由于品质好、产量少,一般都用于本土供应)以及矿泉水酿制而成。如上善如水,男山大吟酿,菊源氏大吟酿,久保田(万寿、千寿)等,清酒把饮酒的艺术推至至高点,正如“上善如水”的牌子一样,日本语意即“尊贵好饮的感觉就像奔流的水一样向四面八方流传”。以下几种清酒取名之意为:

朝香——酒的清香就好像清晨扑面而来的空气一样,怡人惬意。

松竹梅——松、竹、梅,日本庭园自然高贵的植物,此酒就像他们一样给人和谐自然又不失高贵的感觉。

菊正宗——菊花在繁花丛中显自然淳朴,到处可见。人人喜爱的花卉,不求高贵但求人人喜爱。

千寿、万寿——长寿之人必不可少之意。

日本清酒品牌众多,“上善如水”、赤磬雄町、久保田万寿、千寿等是成功人士的首选,因而价格也较高;玉乃光、醉心吟酿、朝香大吟酿、万寿纯米吟酿、菊源氏等价格适中,很受中级白领的青睐;菊正宗、美少年、日本盛、朝香等走平民化路线,特别被一般家庭所推崇。

编辑本段日本清酒品牌一览

大关

大关清酒在日本已有285年的历史,也是日本清酒颇具历史的领导品牌,〝大关〞的名称由来是根源于日本传统的相扑运动﹔数百年前日本各地最勇猛的力士,每年都会聚集在一起进行摔角比赛,优胜的选手则会赋予「大关」的头衔﹔而大关的品名是在1939年第一次被采用,作为特殊的清酒等级名称。相扑在日本是享誉盛名国家运动,大关在1958年颁发「大关杯」与优胜的相扑选手,此后大关清酒就与相扑运动结合,更成为优胜者在庆功宴最常饮用的清酒品牌,目前大关品牌清酒是由东顺兴代理国内市场,近年在台湾的销售可说是名列前茅,其市场地位已然巩固。

日本盛

酿造日本盛清酒的西宫酒造株式会社,在明治22年(1889年)创立于日本兵库县,是著名的神户滩五乡中的西宫乡,为使品牌名称与酿造厂一致,于2000年更名为日本盛株式会社。该公司创立至今已有112年历史,日本盛清酒是于1990年12月,在公卖局的机场免税店试销成功后才正式引进台湾,其口味介于月桂冠(甜)与大关(辛)之间。有人将酿酒的原料比谕为酒的肉,酿酒用的水为酒血,酒曲则为酒的骨﹔那么酿酒师的技术与用心,则应该是酒的灵魂了﹔日本清酒也不例外,除了先天的气候环境条件,水质的优劣,用米的良窳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若以水的性质区分,日本酒有两种代表,一是用〝硬水〞制成的滩酒,俗称为〝男人的酒〞,另一种典型是用〝软水〞酿造的京都伏见酒,称为〝女人的酒〞,前者如日本盛、白雪、白鹤等﹔后者如月桂冠。日本盛的原料米采用日本最著名的山田井,使用的水为〝宫水〞,其酒品特质为不易变色,口味淡雅甘醇。BOX 硬水与软水的区分在于水中所含矿物质(钙、磷、钾、铁)的多寡,硬水的矿物质含量较多,软水较少。

月桂冠

月桂冠的最初商号名称为笠置屋,成立于宽永14年(1637年),当时的酒品名称为玉之泉,其创始者大仓六郎右卫门在山城笠置庄,也就是现在的京都相乐郡笠置町伏见区,开始酿造清酒,至今已有360年的历史。其所选用的原料米也是山田井,水质属软水的伏水,所酿出的酒香纯淡雅﹔在明治38年(1905年)日本时兴竞酒比赛,优胜者可以获得象征最高荣誉的桂冠,为了冀望能赢得象征清酒的最高荣誉而采用〝月桂冠〞这个品牌名称。由于不断的研发并导入新技术,广征伏见及滩区及日本各地的优秀杜氏,如南部流、但马流、丹波流、越前流等互相切磋,因此在许多评鉴会中获得金赏荣誉,成就了日本清酒的龙头地位,在台湾也成了属一属二的知名品牌。

白雪

日本清酒最原始的功用是作为祭祀之用,寺庙里的和尚为了祭典自行造酒,部分留做自己喝,早期的酒是呈混浊状,经过不断的演进改良才逐渐转成清澄,其时大约在16世纪﹔白雪清酒的发源可溯至公元1550年,小西家族的祖先新右卫门宗吾开始酿酒,当时最好喝的清酒称为〝诸白〞,由于小西家族制造诸白成功而投入更多的心力制作清酒﹔到了1600年江户时代,小西家第二代宗宅运酒至江户途中时,仰望富士山时,被富士山的气势所感动,因而命名为〝白雪〞,白雪清酒可说是日本清酒最古老的品牌。一般日本酒最适合酿造的季节是在寒冷的冬季,因为气温低,水质冰冷,是酿造清酒的理想条件,因此自江户时期以来,日本清酒多是在冬天进行酿酒的工作,称为〝寒造〞,酿好的酒第二年春夏便进行陈酒﹔1963年,白雪在伊丹设立第一座四季酿造厂「富士山二号」,打破了季节的限制,使造酒不再限于冬季,任何季节都可造酒。白雪清酒的特色除了采用兵库县,心白不透明的山田锦米种,酿造用的水则是采用所谓硬水的「宫水」,宫水中含有大量酵母繁殖所需的养分,因此是最适合用来造酒的水,其所酿出来的酒属酸性辛口酒,即使经过稀释,酒姓仍然刚烈,因此称为〝男酒〞。

另外,白雪特别的是其酿制的过程除了藏元杜氏外,整个酿制过程均由女性社员担任,也许因为这个原因,白雪清酒呈现的是细致优雅的口感,如同其名,冰镇之后饮用更显清爽畅快。

白鹿

白鹿清酒创立于日本宽永2年(1662年)德川四代将军时代,至今已有340年的历史﹔由于当地的水质清冽甘美,是日本所谓最适合酿酒的西宫名水,白鹿就是使用此水酿酒﹔早在江户时代的文政、天保年间(1818~1843年),白鹿清酒就被称为〝滩的名酒〞,迄今仍拥有崇高的地位,早期曾是台湾清酒市场最大的品牌,目前台湾的白鹿酒品由正晖公司代理进口,该公司预计今年将陆续引进新的高级白鹿酒品,包括大吟酿、吟酿、纯米吟酿及生清酒等。白鹿清酒的特色是香气清新高雅口感柔顺细致,非常适合冰凉饮用,另外一款白鹿生清酒(Nama Sake),口感较一般的清酒多一分清爽、新鲜甘口的风味,所谓的〝Nama〞是新鲜的意思,一般清酒的酿制过程须经两次杀菌处理,而生清酒仅作一次的杀菌处理便装瓶,因此其口感更清新活泼。

白鹤清酒

白鹤清酒创立于1743年,至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白鹤清酒于民国64年引进台湾市场销售,其市场占有率最高曾达到40%﹔其在日本的销售也是属一属二的大品牌,在日本的主要清酒产区,关西滩五乡,白鹤也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尤其是白鹤的生酒、生贮藏酒等,其在日本的消量,更是常年居冠。
白鹤品牌的产品相当多元,除了众所熟知的清酒、生清酒外,另外还有烧酎、料理酒等其它种类的酒品﹔在清酒方面,产品线更是齐全多样,从纯米生酒、生贮藏酒、特别纯米酒到大吟酿、纯米吟酿、本酿造等﹔口味更是从淡丽到辛口、甘口,适合女性的或专属男性喝的,可说应有尽有,不过在台湾的饮用习惯可没分得如此细致。

菊正宗

菊正宗在日本也是一个老牌子,其产品特色是酒质的口感属于辛口(DRY),与一般市面贩售稍带甜味的其它清酒不同,由于其在酿造发酵的过程中,采用公司自行开发的〝菊正酵母〞作为酒母,此酵母菌的发酵力较强,因此酿造出的酒质味道更浓郁香醇,较符合都会区饮酒人士的品味。另外,其所使用的原料米也是日本最知名的米种〝山田锦〞,酿出的原酒再放入杉木桶中陈年,让酒液在木桶中吸收杉木的香气及色泽,只要含一口菊正宗,就有一股混着米香与杉木香气缓缓开展,因此,浓厚的香味无论是加温至50℃热饮或冰饮都适合,是大众化的酒品。

富贵清酒

上撰富贵是橡木桶新引进的清酒品牌,酿造厂商GODO合同酒精株式会社位于北海道旭川市,1924年与四家酒厂合并而成,该公司起源于Mikawaya酒馆,由神谷传兵卫于1880年,在日本浅草花川户开设。神谷传兵卫于1900年在北海道旭川市开始制造酒精,1903年在茨城县牛久市首创日本酒的酿造工业,其后以神谷酒精制造为中心,合并四家位于北海道的烧酎制造公司,于旭川建立「合同酒精股份有限公司」。GODO在日文汉字中的意思为「合同」,中文意思为「合力」,由于结合了不同的酒类制造商,其产品线较多元,包括烧酎、清酒、梅酒、葡萄酒等﹔上撰富贵是采用知名六甲山褶涌出的滩水〝宫水〞,以丹波杜氏的传统酿酒技艺酿制而成,其口味清新淡雅,不过也有较辛口的特级清酒。

御代荣

御代荣是成龙酒造株式会社出产的酒品,由吉珍屋引进日本当地高品质的清酒产品种类﹔成龙酒造位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成立于明治10年(1877年)至今已有125年的历史。〝御代荣〞的铭柄(商标)其原意是期望世代子孙昌盛繁荣,因此酒造的先代创始人期望藏元(酒厂)也能世代繁荣,并承续传统文化酿造出优美的酒质,让人饮用美酒后也能有幸福之感。日本酒的文化特色是坚持依当地的风土特色,酿出属于地方特有的酒质﹔成龙酒造坚持使用当地爱媛县所出产的原料米品种〝松山三井〞,而酿造用水则是采用四国最高峰石槌山源流的水酿造,其酿出的酒酒质清爽微甘,口感平衡醇美﹔代表性酒御代荣醇米吟酿,采用有机栽培的松山三井原料米,经过50%~60%的精米步合(稻米磨除率)酿制而成,口感丰满清爽。

其它品牌

尤其是在日本当地享有盛名,品质一流,遵古法酿造,数量有限所谓的〝地酒〞﹔以下介绍日本名门酒会的几个地酒品牌。

〝真澄〞创立于宽文2年,公元1662年,市长野县信州诹访泉的原产酒,在明治、大正时期当地的酿酒技术还差一级,当地的诹访杜氏所酿的酒曾被说为「乡下人的酒」,为了洗刷这样的耻辱,在地的茑木村诹访杜氏便发愤成功,经过多年的努力及后代的发扬,终获得勋六等旭日赏。而真澄的名声要到昭和年间才传播开来,因其在昭和二年获得名古屋国税局评鉴会的优等奖,其后每年全国评鉴会几乎都有入围。在昭和21年的全国新酒评鉴会更连续获得第一、二、三名,日本大藏省酿造试验所的山田正一博士,在真澄的清酒中采集到一种会散发类似频果香味的酵母,历经了300多年未被自然淘汰而能生存至今,惊叹之余,该协会将其命名为7号酵母﹔严谨的酿造态度与坚持优质的原料选材,让真澄盛名远播、历久不衰。

位于茨城县石下町的〝一人娘〞,是坚持遵守软水酿法的酒藏,其酒质柔软而辛辣﹔最特别的是在昭和初年所发展出的软水辛口酿造法,在昭和19年的春季评鉴会上获得第一的入赏,此后其微甜到辛辣的口感获得各界的好评。由于一人娘的酒窖在鬼怒川旁,这条河的水质相当干净但是属于软性的水,与宫水不同的地方是软水不好发酵,因此制作酒母时所需的硬水要到隔壁城镇汲取。

一人娘酒质的特点在制作酒母及醪的过程表现,一般在制作酒醪的过程,多做初添、仲添、留添三段式添加米饭的做法,而在制作酒母时使用硬水主要是使之充分发酵,之后若再加入一些软水则发酵将更均匀完整,由于酒母中大量使用酵母,如果酵母发酵得太强,则会影响酒的口感,此时就要将三段式添法改为两段式,让酵母有足够的淀粉醣化,因此其做法要视发酵的程度判断采用方式﹔而添加软水的做法会使口感更柔和,也就成了一人娘的最大特色。

除了上述颇具特色的品牌外,其它如北海道的男山酒造﹔秋田的刈穗﹔宫城县的蒲霞、一ˊ藏﹔高知县的司牡丹﹔大分国东的西之关等,都是日本颇有历史与知名的清酒品牌.编辑本段清酒的诞生

日本的造酒文化源于中国大陆,2000年前、江浙一带的大米种植技术和以大米为原料的酿酒技术传到了日本。日本的风土将其精炼并发展成现在的清酒。奈良县的三轮神社、京都府的松尾神社、梅之宫神社在日本因供奉酒神而非常著名。三家神社所供奉的酒神代表了日本酿酒技术在不同时期的情况。

三轮神社供奉的诸神中有一位「大国主命」神,他是日本土著民族的代表。表明距今2000年前在同亚洲大陆交流时,大米的种植技术和以大米为原料的酿酒技术一同传到了「出云阿国」,这就是日本清酒的原型,清酒是日本民族的国酒。

松尾神社供奉的酒神据说是秦氏,他是距今1500年前从朝鲜半岛旅居日本的众多有技术的工匠中掌握酿酒技术的代表人物。

梅之宫神社供奉的「木花咲耶姬」神,传说他用大米酿制甜酒。表明1200年前就开始了制麴酿酒。

编辑本段韩国清酒

韩国清酒一般可分为“纯米”和“本酿造”两大类,酒精度皆介乎15至17度之间。“本酿造”在酿制时另外加入了酒精,而“纯米”的酒清则在发酵时产生,故分外清香。此外会以米粒的打磨程度再分等级,基本的“纯米”和“本酿造”,米粒被磨去百分之三十后,剩余的百分之七十就用来酿酒。高一等的吟酿,就会磨去米粒外层百分之四十后才造酒。至于最高级的大吟酿,差不多百分之五十的米粒外层都会被磨去,加上在冬天才酿制,所采用的米亦比较靓,水质亦较清纯,酿制时间也较长,故会散发一种自然的清香,入口分外醇美。

真澄本酿造生酒,入口很dry但清醇,适宜冷藏到7至12度才饮用。开华吟酿生酒则较温和易入口,味道较清。越誉吟酿生酒和千代寿纯米吟酿,都是清新且带有淡淡果香的,配烧烤的海产更觉清甜。一纯米生酒、贺茂泉纯米吟酿及七笑吟酿,都属于浓郁醇厚一类,“一”更是香气馥郁,未喝已令人醉倒。

目前最好的韩国清酒就是千年之约桑黄菇发酵酒,口感十分纯正.并且是酒后不会头痛和深醉的优质清酒.韩国烧酒算是真露最有名的,像喜闻.清河等,韩国清酒就是千年之约桑黄菇发酵酒和百岁酒这两大品牌为首了。

-----------------------------

日本酒文化

无论喜怒哀乐,以酒助兴或消愁并不仅仅属于日本人的专利。但是,自古以来,日本人最喜欢清酒却是名不虚传。

清酒是用秋季收获的大米,在冬季经发酵后酿成的。可以说,“酒是米、水以及酒曲子的艺术结晶”。所以,名酒的产地必然要有充足的水源而且盛产大米。丰富的水源,优质的大米是生产香醇美酒的先决条件。日本的森林孕育了丰富的水源,为生产优质名酒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里的名酒产地主要在东北、北陆地区、九福岗、熊本一带。

日本菜以鱼类海鲜为主,吃日本菜喝威士忌,因酒性太烈,破坏了日本菜的鲜美,喝啤酒又觉得“味”不足,还是香醇爽口的清酒配上日本菜才有滋有味,再合适不过了。日本人后来用大米的“芯”酿造“吟酿造”很受欢迎,这是清酒中的最高极品。

烧酒清酒很适合正规礼节的宴会,而烧酒却比较适合于轻松愉快的场合。在鹿儿岛,如果提到“酒”,不言而喻指的是烧酒,当地人对烧酒深爱不已,举杯多为烧酒。

烧酒常用的原料是山芋、小麦、荞麦等,但也有用芝麻、胡萝卜、咖啡、甘蔗等制成的另一种风味的烧酒。蒸馏而成的烧酒,酒精的含量比清酒高,从25度到45度,达到了与威士忌一样的度数。

泡盛在冲绳,人们

喜欢喝一种叫“泡盛”的酒,这种酒与清酒一样也是用大米作原料,但与众不同地使用黑发酵,这反映了很早以前琉球人与东南亚的交流频繁,接受了许多外国的影响。“泡盛”也和烧酒一样属蒸馏酒类,但是也有数量高达60度以上的烈性酒。琉球菜浓油重,如果“酒劲儿”不够,确也难以与其“拔刀对阵”。二战前,人们用吕宋壶装好酒埋于地下,储藏100年以上的陈年老酒并非稀罕之物,可现在几乎销声匿迹,真让人怀念。无论喜怒哀乐,以酒助兴或消愁并不仅仅属于日本人的专利。但是,自古以来,日本人最喜欢清酒却是名不虚传----------------------------

想到日本庭园,自然离不开松、竹、梅;说到日本文化,自然离不开沁人心肺的日本清酒。金秋之际,吹来阵阵秋风,是畅饮清酒的好时节。坐在广州天河北中森名菜日本料理店里,听着挂帘瀑布落入水中被石激出的清脆响声,用眼“吃”着刺身的那种非凡享受,再来一壶清酒,那种惬意尽在不言中,在中森名菜日本料理店里,有一道清酒“进行曲”的美丽风景线,让人为它壮观而折服,不妨细细地倾听它的传说。

□等级

日本的造酒文化源于中国,日本的风土将其精练,并发展成现在的清酒。它的发展历程是经验不断总结、完善和高质量原料的追寻过程。清酒种类繁多,该如何分辨呢?从前,日本人以特级、一级、二级等不同等级来区分日本酒的好坏。但是现在日本酒的分等制度已经废除,因此一般人无法一眼就分辨出日本酒的优劣。目前,日本酒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有特定名称的日本酒以及称为普通酒(或经济酒)的日本酒。特定名称的日本酒从本酿造酒到大吟酿酒,一共分为8种,这些酒都属于从前一级以上的特级酒。而相对较便宜的普通酒则占了所有日本酒的8成。

□流派

根据日本造酒工会中央会的调查,日本各地每年酿制的日本酒大概有140万公升。最近10年来,产量略有减少的倾向。不过,价位较高、有特定名称的日本酒却大受欢迎,以明显的幅度持续增长。以本酿造酒为例,1986年的年产量大约有8.7万公升,到1992年就增长了一倍多,达到21.2万公升。包括大吟酿酒在内的吟酿酒也同样由9500公升成长到2.65万公升。从日本酒的名称可以猜得出日本酒的等级,从酒瓶上的标示也可以看出酒的来历。一般日本清酒的标示内容包括产地、酿造者(日文汉字以杜氏称之)出身地、原料米比例、日本酒度以及氨基酸度等。从酿造者的出身地可看出不同流派的酿造法。日本北部的口味较清淡、西部的味道来得较为丰润,品尝时可以从中体验不同的风味。

□传说

日本清酒是典型的日本文化,有这么一说,每年成人节(元月15日),日本年满20周岁的男男女女都穿上华丽庄重的服饰,所谓男着吴服,女穿和服,与三五同龄好友共赴神社祭拜,然后饮上一杯淡淡的清酒(据日本法律规定不到成年不能饮酒),在神社前合照一张饮酒的照片。此节日的程序一直延至今日不改,由此可见清酒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古往今来,诗歌、酒、美人、工作是日本男人生存意义的基本要素,活到老做到老是日本人生存的信念,故异常勤劳。工作之余,一杯清酒,富裕的人会来一杯“上善如水”或“男山”,做体力劳动的人则来一杯“百鹤”,希望能像仙鹤一样神游于心中美好的地方。

□心得

在中森名菜日本料理所见到的清酒,品种繁多,价位也分高中低,凭喜好而选。最让人感到惊喜的是,饮用过后的清酒瓶并没有被人随意丢掉,而是点缀在不同的角落,不仅突出了日本清酒文化的精髓所在,更重要的,那一排排“声势浩大”的清酒瓶,成为了中森名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若是有朋自远方来,三五知己把酒言欢,自然少不了冰上一壶松竹梅;拜访长者,显示孝心,千寿、万寿是首选的佳品;公司聚会,商谈生意,菊正宗既不失身份,又彰显自然;若想享受天伦之乐,热上一壶朝香,真可谓乐也融融。

天冷时,暖一小瓶,用“猪口”(喝清酒的小瓷杯)盛来喝,也是一件乐事。但不要忘记帮朋友倒酒,“猪口”是不能空着的!冷饮当然用玻璃杯较好,更地道的可用那种四方小木杯,以前的工人在杯角放一把盐来佐着喝,现在却只能在喜庆节日看到了。□情结

日本法律规定酒的酒精度只能在15°-16°上下,醇香入口,略饮会有益身心,舒筋活络,美颜壮阳。清酒有档次之分,由低至高的顺序是清酒—上撰—特撰—吟酿—大吟酿酒,无论哪一样清酒,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美食当前,绝对不能没有与日餐匹配和谐的既轻度又爽口、既香又易入口的日本清酒。要知道冷藏5°的酒是最爽最美味的,特别是大吟酿、吟酿的清酒,经过用精选的上好日本米(世界上最好的米是日本米,由于品质好、产量少,一般都用于本土供应)以及矿泉水酿制而成。如上善如水,男山大吟酿,菊源氏大吟酿,久保田(万寿、千寿)等,清酒把饮酒的艺术推至至高点,正如“上善如水”的牌子一样,日本语意即“尊贵好饮的感觉就像奔流的水一样向四面八方流传”。以下几种清酒取名之意为:

朝香——酒的清香就好像清晨扑面而来的空气一样,怡人惬意。

松竹梅——松、竹、梅,日本庭园自然高贵的植物,此酒就像他们一样给人和谐自然又不失高贵的感觉。

菊正宗——菊花在繁花丛中显自然淳朴,到处可见。人人喜爱的花卉,不求高贵但求人人喜爱。

千寿、万寿——长寿之人必不可少之意。

日本清酒品牌众多,“上善如水”、赤磬雄町、久保田万寿、千寿等是成功人士的首选,因而价格也较高;玉乃光、醉心吟酿、朝香大吟酿、万寿纯米吟酿、菊源氏等价格适中,很受中级白领的青睐;菊正宗、美少年、日本盛、朝香等走平民化路线,特别被一般家庭所推崇。日本清酒品牌众多,“上善如水”、赤磬雄町、久保田万寿、千寿等是成功人士的首选。

-----------------------------(((((((((((((((((((((((((((((((())))))))))))))))))))))))))))))))))))))))))))))))))))

日本酒文化

无论喜怒哀乐,以酒助兴或消愁并不仅仅属于日本人的专利。但是,自古以来,日本人最喜欢清酒却是名不虚传。

清酒是用秋季收获的大米,在冬季经发酵后酿成的。可以说,“酒是米、水以及酒曲子的艺术结晶”。所以,名酒的产地必然要有充足的水源而且盛产大米。丰富的水源,优质的大米是生产香醇美酒的先决条件。日本的森林孕育了丰富的水源,为生产优质名酒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里的名酒产地主要在东北、北陆地区、九福岗、熊本一带。

日本菜以鱼类海鲜为主,吃日本菜喝威士忌,因酒性太烈,破坏了日本菜的鲜美,喝啤酒又觉得“味”不足,还是香醇爽口的清酒配上日本菜才有滋有味,再合适不过了。日本人后来用大米的“芯”酿造“吟酿造”很受欢迎,这是清酒中的最高极品。

烧酒清酒很适合正规礼节的宴会,而烧酒却比较适合于轻松愉快的场合。在鹿儿岛,如果提到“酒”,不言而喻指的是烧酒,当地人对烧酒深爱不已,举杯多为烧酒。

烧酒常用的原料是山芋、小麦、荞麦等,但也有用芝麻、胡萝卜、咖啡、甘蔗等制成的另一种风味的烧酒。蒸馏而成的烧酒,酒精的含量比清酒高,从25度到45度,达到了与威士忌一样的度数。

泡盛在冲绳,人们

喜欢喝一种叫“泡盛”的酒,这种酒与清酒一样也是用大米作原料,但与众不同地使用黑发酵,这反映了很早以前琉球人与东南亚的交流频繁,接受了许多外国的影响。“泡盛”也和烧酒一样属蒸馏酒类,但是也有数量高达60度以上的烈性酒。琉球菜浓油重,如果“酒劲儿”不够,确也难以与其“拔刀对阵”。二战前,人们用吕宋壶装好酒埋于地下,储藏100年以上的陈年老酒并非稀罕之物,可现在几乎销声匿迹,真让人怀念。无论喜怒哀乐,以酒助兴或消愁并不仅仅属于日本人的专利。但是,自古以来,日本人最喜欢清酒却是名不虚传。

日本酒文化

“酒者,天之美禄”(汉书.食货志)

说句实话,酒这个东西真可谓是“环球同此醒醉”,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醉鬼,最极端的恐怕就是那句“上帝保佑醉鬼”(《丁丁历险记》)

一 日本酒及酿酒技术的起源

现存关于日本历史的最早记载,是《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的“倭人”部分——日本人叫《魏志倭人传》的那本书。那里面对上古时代的日本人并没有特别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但却已经有了“人性嗜酒”的记载,并且指出在办丧事时,日本人有聚众“歌舞饮酒”的习俗。但可惜并没有指出他们喝的是五粮液还是二锅头。

根据伟大的考古学家不懈努力,我们可以知道,最晚在绳文时代中期(中国的春秋时代),日本人已开始酿酒了。本州岛中部长野县出土了“有孔锷付土器”,是已知的日本最早的酿酒器具。在同一个地点,发现了 发现了山葡萄的种子,啊原来日本人喝的是葡萄酒(法国人跳出来啊?)。这起码说明,当时的酒饮料还是依靠野果酿酒。而根据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传说和考古显示,最早掌握酿酒技术的是——猴子!他们采摘野果,储存,吃不完,于是剩余的果子发酵,变成酒,恰好本森林里的二郎发现,当天晚上家里人发现二郎满嘴胡话,跳着舞闯了进来。我的观点A:和歌以及敦盛舞就是这样出现的„„我的观点B:日本人的酿酒祖师是——日吉丸!OHOHOHOH 伟大的发现„„

至于今天占据日本主导地位的米酒,则无疑产生于稻作文化传日之后。绳文时代晚期(已经到了战国时代)大量江南地区的农民为躲避战乱,逃往海那边的岛屿(当时的航海技术一级棒),于是带来了水稻的耕种技术。从南端的九州到北部的青森,都发现了这一时期稻米种植的遗迹。当然,光有米还不行,还得会把米变成酒才行,这其中的转变,我们不妨从古书以及一些传说找答案。

首先是无敌的《古事记》记载,在应神天皇时期,有一个从百济来的造酒专家须须许理,天皇喝了他献上的酒,感到味道好极了,“平生没有尝过”(原文有改动啊„„毕竟是日文啊„„我不懂日文啊!!)醉而做歌一首!但是本说法的可信度不高,毕竟《古事记》的残存度是应该受到怀疑的。

下面我们就从民间来找答案,在日本供奉的酒神中,就有大陆的舶来客。其中最著名的首推秦氏。公元四,五世纪时,被称为(注意,只是称为)秦始皇后裔的秦氏一族,聚居于京都一带。他们带来了包括酿酒在内的先进技术,对日本经济发展贡献居功至伟!以至于雄略天皇朝初次设立主管财政的“大藏”机构,第一任长官就选中了——秦酒公!~~~~~~~无言中~~~~~~后来秦氏子孙为纪念祖先功德,在岚山建立了松尾大社,在太秦建立了大酒神社,至今还有香火。所以,秦氏也被认为是日本的酿酒始祖。

日本人终于可以喝自己酿的酒了!!

二 日本酿酒技术的改进

首先还是让我们回到在日本的漫画,小说里经常出现的平安时代(中国平安平安中国 哇哈哈哈 我就在平安哈 请大家多多支持)。从诸如《福星小子》之类的史料看来(我„„我不是故意的)那个时代的人们还是满富足的,于是就有无聊的人出现,写了一部《延喜式》,注意,这事日本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部关于酿酒的专著。当时通行的酿酒方法在书中都有所反应。占主流地位的还是把发酵好的材料放入袋子里,挤榨出酒。这种方法出的酒往往有个“糟”字,显示了某种程度上和我中华上国之间的联系。

到了中世纪,日本的文化中心转入寺院,酒类从朝廷向民间开始作为商品流通。当时的著名品牌是“僧坊酒”当然就是寺庙里出产的酒(第三产业哈),踞考证,这种酒是由入宋,入元,入明的僧侣用带回的酿酒技术加以符合日本各个地方的实践而制作的。酿酒技术由于先进技术的引进有了长足发展,采用了著名的“火入”法。也就是煮酒。当然不是所谓“煮酒论英雄”的那个拉。在室町时代末期奈良兴福寺多闻院日记就记录了“煮酒”的作用,其一,杀死杂菌:其二,促进熟成。可见,煮酒已经有了理论依据。当然其最终来源还是中国技术我国在宋代就已经能够从理论上煮酒了。在制酒的方法上看最接近中国白酒酿制方法的是日本的“烧酌”,这种酒的制作方法主要是蒸馏,因而酒精含量较高,著名的就是冲绳出产的“泡盛”。从语言上讲,日本将知道酿酒的专家称为“杜氏”。这下一切都清楚了,“刘伶酿酒杜康造”,杜氏这个词汇直接反映了日本酿酒技术的出处。

当然,日本也有自己的特色。酿制米酒的关键在于酒曲的制作,在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西玛拉亚山脉诸国在内的“酒曲文化圈”里,所有国家的酒曲都是饼状,只有日本的酒曲呈现粉末状,这真是日本人的一大创举,根据本人的意见,这是日本列岛多风的结果。

总之,经过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本地人的努力,日本人的酿酒技术在中世纪真正成熟了!

三 日本节气饮酒习俗考

一个苹果在你面前,你不去吃他,他也会不高兴的。最近正ON FIRE的慕容雪村如是说。

所以,有酒,就一定要有人来享受酒,就一定要有饮酒的环境,就一定有饮酒的时令,就一定会产生饮酒习俗这个东西。

人间五十年,如梦亦如幻。日本列岛一年四季变化明显,节序如流,日本人在感受自然更替,抒发生命咏叹的同时,少不了的,自然是酒的助兴。但是也并不是只有在一定之时日本人才会饮酒,有娶了日本姑娘的朋友说有时候BOSS甚至会以“顺利完成一天工作”为借口请大家喝酒。

新年伊始,千家万户入屠苏,日本人会在元旦的早晨,饮“屠苏酒”。这是一种用多种草药制成的酒精饮料,据说可以驱邪避祸,延年益寿。屠为死(好象是屠宰哦),苏为生(复苏)。岁首饮之,一年诸事遂顺,否极泰来。在平安时代(中国平安平安中国)这个风俗传入日本,并流行开来,而中国本土自宋元以降,却渐渐失传(忽必烈,他把北京改造成了一个大牲口圈)。

我中华上国地灵人杰,曾有一政府官员因为在一片在民间和业界被广为传抄的书法作品上以不同式样书写了21个“之”字而名扬古今。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正在进行一项传统的叫做“修禊”(XIUXI)的活动(我一直认为是休息的通假,但没有明显证据„„)。日本在奈良,平安时代(中国平安平安中国)皇宫中都仿效晋人先例,于3月3日举行“曲水宴”。后来发展成用纸作成偶人,放入水中以带走邪气的习俗,到了室町时代,喧宾夺主,偶人完全取代了曲水宴,进而登堂入室成为室内陈设,后世日本以3月3日为“雏祭”成为女孩子的节日。(-_-b这个祭不太风雅啊似乎„„)

四月到了,向大家每人收取一张卡片。呵呵,日本樱花盛开,漫漫樱花如雪,滚滚游人如蚁。在缤纷的樱花下,人们畅饮“花见酒”(向面堂一样说风雅啊风雅)。所以每到樱花盛开时,日本国民数量就会适当减少一部分,原因不详。

皓月当空,天涯共此时。日本人除了抄袭我中华上国之创意吃月饼以外,还喝一种酒,一种度数很低的酒,叫做月见酒。但是不知道如果阴天还喝不喝。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九重阳,日本人也有这个奇怪的风俗,公元5世纪初期,菊花作为一种药用植物传入日本,平安时代(中国平安平安中国)就有了饮菊花酒的习惯,《类聚国史》就在“岁时部五”里提到大量当时宫中君臣聚饮,咏菊唱和的事情,不过好象是公款吃喝的借口呢。而重阳节作为“节句”,一直到明治维新才被废止。

从上面可以看出,其实日本人也没什么想象力,大多数习俗都是仿效我中华上国。就如在酒家门口悬挂的酒旗,根据《和汉三才图会》解释,和中国的“酒望子”“酒帘”都一模一样。日本人下酒的莼菜也传自中国江南,张翰“见秋风乃思莼鲈”算是表率,在日本诗文里屡见不鲜。

最后,表达对白居易的敬意,据说,日本自古相传的“火间”(是一个字,读KAN)即把酒加热后引用的方法,就是援引自老白的诗句“林中暖酒烧红叶”。

(三)日本酒文化之醉忘书

君当恕醉人——陶渊明 醉者神全——庄子

醉时拈笔越精神——辛弃疾

说一句大实话,以上三位对杯中物都喜欢的不得了,偏偏又要装高尚,所以就一定要找些高尚的理由来,当然,这还是正人君子,还有无耻之徒借别人之名来为自己开托,大家看看,记得那句“李白斗酒诗百篇”吗?人家李白关你X事啊!?

之所以说这些XXOO,是因为我想说明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符合规律的道理,中国文人有意无意都会和酒发生关系。哈哈哈哈,知道我要说什么啦吧,日本人仰慕我中华上国,传承我中华文化,把这个也一并学去了,现在我们就来谈谈日本文学永恒的主题——酒!

《古事记》,《日本书纪》中,已经有咏酒的歌谣,而最为脍炙人口的当推《万叶集》卷3所收的大伴旅人的赞酒歌,其中深深的浸染了老庄人生无常的思想:

“有生必有死,仙界渺难图。百年须臾间,不乐复何如?”

这个家伙最崇拜的也是一个偶像组合,当然不是F4那帮傻B,而是所谓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竹林七贤(呵呵,铁匠,官员,流氓无产者的组合哦)。为了自己的偶像,这个大哥作诗一首:

“古有七贤人,笑傲竹林中(我倒)。青眼唯向酒,弹琴度春风。”

这还不算,他还身体力行,效法偶像:

“世间无价宝,莫若酒为尊。”

不知他喝没有喝出青光眼,但最后这两句却被誉为日本文学中最早也是最高的咏酒绝唱。此后在所谓的“俳圣”松尾芭蕉的作品里,也有化用中国典故,把酒比做甘露的描写。但是和歌,俳句因为其自身题材的短小,崇尚优柔含蓄,象大伴旅人这样的咏酒之作,后世不复出现。直到直接继承中国文化的汉试风行之后,酒作为文学命题才又得以一展其奕奕风采。

汉诗人们不仅熟知中国古代的饮酒典故,而且在创作方式上也竭力效法彼岸先贤诗酒风流的才情气概。

这里我要推崇的是江户时代的诗人祗园南海,这位老哥一生景仰诗仙李白,下面就是一个关于他的典故。

话说祗园南海,一日读书,看到杜甫的“李白斗酒诗百篇”,心驰神往,意欲效仿,于是在他17岁那年的春分之日,与同人聚饮(青少年酗酒?),一夜“赋五言律诗一百首,大为时所称”。但是有人怀疑他事先拟就,于是当年秋分之日,这个未成年者再度以酒卧“诗肠”,一夜再赋五百首,据说“凡二百篇,无一雷同者,众皆磋赏。”(出新井白石《停云集》)且不论一个17岁的少年能有多少人生经历,也不论他的诗被人赞赏只是停留在“无一雷同”一节,我只想讨论他之所以干出这种有豪情热血的事情,和酒长英雄胆是分不开的。

最后,我以一首在日本广为流传的咏酒诗作为本文结尾,本诗我觉得极为搞笑,江户时代著名诗人菅茶山的《月下独酌》:

“把酒邀明月,杯中金作波。豪来频吸进,腹葬几嫦娥?”^^

对日本人在酒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一个走马观花的了解后,不知各位施主有何高见,现在,我来总结一番日本酒文化的特色。

其一曰淡丽风格。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里所说的“花看半开,酒饮微醺“,在日本被奉为饮席之上品,也即追求一种朦胧雅致,悠远纤柔的审美风尚。因此,尽管日本也有酒精含量很高的烧灼,但是始终不占主流地位,中国的烈性白酒,在日本也难以打开市场。

日本人的最爱仍然是15度左右的以“吟酿”为代表的清酒,他们亲切的称之为“日本酒”用以区别“洋酒”和“中国酒”。当然,淡丽的日本酒,原就与日本清淡生冷的饮食习惯相吻合。

----------------------------

清酒最具有日本代表性,它是由优质的大米加日本山区的泉水制成,度数一般在13-15度左右,酒色透明,味道有甘、辛口之分。甘口以酒味清爽甘洌、淡香怡人而著称;辛口则以酒香浓郁,品味无穷而见长。相比烧酒,果宾酒、以及外国威士忌酒来说,它最大的特色是味淡而清、度数低、不易上头、可以小酌慢品、回味悠长。

清酒可以热饮,也适合凉饮。在日本隆冬季节的时候,大家将清酒烫热到45摄氏度左右,用小瓷瓶装着,一边喝一边漫谈,酒气又不易发散。在夏季则许多年轻人喜欢喝冷酒,有专门的冷酒具,玻璃制,中间有凹进去的洞,放入冰块,酒进去不会掺水,又能保持低温。对日本料理来说,清酒不仅是良伴,还更不特别的功效;它可以去除鱼的腥味,使食物吃起来更香,更嫩。

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品牌大致有:泽之鹤吟酿、月桂冠、日本盛、菊正宗。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清酒,都值得一饮。不过,市场销售最多的是这四种名牌。我觉得吟酿为清酒中的极品,它不添加酿造酒精,完全由每粒精米中的精华部分做酒曲酿造而成,外观澄澈明清,在转动间即幻化成五颜缤纷的光彩,一入口中,滋味清爽,继而渐渐散发出多重层次的果香、木香、米香、花香„„被称之为“幻之酒”,是日本极究精致精神的代表作。喝酒有各种各样方式方法,日本人喝酒喜欢兑水饮用。现在时髦的饮法是用各类果汁加少量烧酒调制,浓度依个人喜好。清酒比较讲究在正规礼仪宴会上喝。男士举起酒杯,一口一口接着喝下去,而女士则是用右手托着酒杯,左手垫在酒杯下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品尝。日本清酒除了在居酒屋和宴会上喝以外,再就是在庆功的大会上一定作为喜庆礼品来为大家助兴。这时,用的酒是大樽装,大家围成一团,同时举起木制榔头向樽口敲去。清酒代表了日本人的精神,如果说这个世界里只有日本有清酒的话,我想是没有错的。

--------------------------中国的酒如同茶一样,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杜康造酒之始,中国的酒代代传承,中国的酒与国外的不同的是主要是白酒,国外大多是红酒,中国的白酒主要有醇香型,降香型,曲香型,混合香型,各具特色,淳厚芳香。自古以来,酒就出现在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中,李白斗酒诗百篇,苏轼把酒问青天,还有一句话: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当然也有酒入愁肠愁更愁的话。酒发展到今天形成中国文化之一,造酒技术也有所提高,酒的价值也在增长,但是,酒后驾车意外频出,饮酒过量造成死亡,官场生意场无酒不成事,这些现象也值得深思。其实适量饮酒舒筋活血,有助健康,还是那句话:就像茶一样,要品,才能体会文化。以上拙见,实属自家之言,比较爱好中国文化方面的事情,借贵宝地倡言己见,多谢。

酒令,顾名思义,是饮酒时的一种规矩。通常情况是一人为令官,按一定的规则,或划拳,或猜枚,或巧编文句,或进行其它游艺活动,负者、违令者、或不能完成者均罚饮(遇同喜可庆之事项时,则共贺之,谓之劝饮,含奖勉之意)。实际上,酒令是饮酒时所进行的一种风流文雅、睿智隽永的娱乐活动,特别在宴席上更是一种佐酒助兴、活跃气氛的主要手段,是文化入于酒,是酒中的社会文化、大众文化。

一 悠久历史

酒令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萌生于西周。本意是有关节制人们饮酒的律令,森严的礼仪制度。那时候,除设有专门“掌酒之政令”的酒官外,在酒宴上还设有专门监视人们饮酒的“监”、“史”,不管敬酒、罚酒,都要受到“监”、“史”的节制,不准饮酒过度,不准有失礼仪,违者予以惩处。这种以强制性手段确立的酒法,是依法行礼的开始,也是酒令萌发过程中的一次飞跃,或可以定为准酒令的产生。

酒令正式诞生于2600年前的春秋初期。据写于汉初的《韩诗外传》载:“齐桓公置酒令日:‘后者罚一经程(经程是一种饮酒器)!’管仲后,当饮一经程,而弃其半日:‘兴其弃身,不宁弃酒乎’”这表明春秋初年已经有了酒令的名称。战国初期酒令由原来的节制饮酒转变为劝酒的性质,“礼”的内容也逐渐淡漠,到了晋代,石崇在他的金圆别墅中宴客,不但令客人即席赋诗,而且规定,“或不解者,罚酒三斗”,从此产生了正式的以诗为令进行罚酒的酒令。曲水流觞令和藏钩令是魏晋的南北朝人从民俗中发掘出来的别有风情的酒令。至此,原本是维护“礼”的、专门为贵族所制定的酒令,在民间汲取了大量养分之后,又以洒脱,新鲜的面貌流行于世间。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酒业振兴,酒风甚浓,为酒令成长提供了沃土,使酒令迅速发展成熟,最常见的有掷骰、射覆、酒筹、酒牌、文字令,此外还有击鼓传花、手势令、旗幡令、小酒令等等,其花样之新,门类之多都达到了空前水平,在文人雅士中十分流行。宋代酒令由雅趋俗,俗中见雅,比唐代酒令有了更广泛的基础。元代以膈,随着通俗文学的发展,酒令从士大夫、文人雅士及富豪之家的酒宴之间普及到民间建党百姓之家。

明清时代,酒令进入颠峰状态,其品种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有前代酒令所不能比拟的。凡人间事物、花草虫鱼、经史典故、风俗习惯、时令节气、唐诗宁词、小说俗语等等,无一不可入令。而且这时候的酒令向着系统化、理论化的方向发展,日臻完善,专著颇丰。特别是文学酒令几乎运用了所有的修辞手段,雅令在娴熟中见经纶,俗令在随意中显风采。而且行令气氛宽松,不行苛令,行令只为劝酒,饮酒只为行乐。

酒令是我国酒文化中戛戛独造的一朵别有风姿的奇葩,它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今天,我们掌握酒令的有关知识,并把它适当地应用到饮酒活动当中,可以调节气氛,增添乐趣,陶情冶情,增进智力,提高饮酒的文明程度。

何叔衡等编著的《古今酒令大观》把酒令分为字词令、诗语令、花鸟鱼虫令、骰令、拳令、通令、筹令等七类。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赞成王守国在《酒文化中的中国人》一书中的见解,把酒令分为大众酒令和文人酒令两大类。大众酒令更具实用性,文人酒令更具艺术性

----------------------

酒海苍茫,谁主沉浮

酒是一个“圣物”,是一个带“血腥”的圣物。酒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几千年的酒史,是一部古代酿造技术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优美的民间文学史。然而,又是一部地主资产阶级残酷压榨,帝国主义疯狂掠夺,劳动人民饱受欺凌和奴役的剥削史、血泪史。如果说“长街恰付登瀛数,处处街头揭翠帘”是汾酒生产历史一度繁荣兴旺的写照,那么“甘露堂荒酿法疏,血汗枯竭酒人无”就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汾酒生产必然走向衰落的真实记录。在那漫漫长夜的历史中,在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桎梏下,闪耀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才的天才和智慧的古老奇花,如同我们伟大而多难的中华民族一样,备遭摧残,经历了多少的苦难的沧桑!只有在解放以后,党的阳光普照,枯木逢春,这部劳动人民的天才杰作才重新焕发她灿烂的光彩。

酒生产的历史是悠久的,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酒生产的方式却是简单的,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更决定了生产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里,广大农民不仅要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交地租完税赋,农闲时节,还要从事手工业劳动,以抵偿借贷,或换回自用农具和必需的生活用品。酿酒就是这种手工业劳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封建土地占有者——地主,为了自己的享用,也在秋后,利用剥削的粮食,雇工酿酒,这两种情况虽然目的各异,但他们的生产方式都是分散的,季节性的,没有固定的酿酒处。几只大瓮,一具烧锅甑桶,一、二百斤粮食,就可进行生产。所谓“最是新年佳酿熟,逢逢铁鼓赛郎神”就道出了他们季节性生产的特点,以及小生产者利用赛神祭祀进行集市交换的情景。

生产设备的简陋,造成效率低、成本高,加之自然灾害对原料的影响,使生产者难以维持。特别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剥削,反动统治除非段的沉重税赋,使大批手工业者必不可免地遭到破产。据记载,清朝全盛时期杏花村有酿酒作坊200余家,而到清末民国初,就只剩下十几家了。“处处街头揭翠帘”的短暂的表面繁荣,很快被“甘露堂荒酿法疏”的萧条景象所替代。连以佳酿得名的杏花村都酿法荒疏了,可见这种萧条的普遍性和长期性。

但是,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酒生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不断扩大,已经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了解体作用,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为特征的、生产规模比较大的、技术分工较细的工场开始出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酿酒作坊。在这样的作坊里,资本家根本不参加劳动,完全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纯粹的雇佣关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了。资本主义的竞争,如同大鱼吃小鱼。这就开始了相互间的排斥、倾轧、和咬打。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日寇的铁蹄所至,使刚刚萌芽的民族资本主义备遭蹂躏,兴盛一时的酒生产饱受摧残,弥漫在华夏神州上空淡薄的酒香,逐渐消失。

“柜前一壶酒,酒工一身汗,东家发横财,工人筋骨断。”这首流行在杏花村地区的民谣,用血泪的语言,深刻揭露了地主资本家残酷压榨工人的凶残面目和他们把财富的掠夺建立在工人尸骨之上的贪婪本性。在旧社会,造酒的人们备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世上三行苦,蒸酒、熬糖、打豆腐”。苦就苦在当时的酿酒作坊大多是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企业,既有旧式封建主对农奴的宗法式统治,又有新式资本家对利润饕餮式追求。它们结成一副沉重的枷锁,牢牢套在工人的身上。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酿酒工人受着非人的待遇,进行着超负荷的劳动,酿成了许许多多的悲剧。马克思就是指出,资本家用资本赚取剩余价值,仅仅是“死劳动者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吸吮劳动才有生命,天噬的活劳动愈多,它的生命就愈活跃。”“世人都道汾酒美,神仙井水拌泪水。杯杯斟满伤人泪,何日盼得杏花回!”这就是旧社会汾酒工人对那吃人的黑暗世界的控诉。是他们从被压迫的最底层发出的震撼人心的呼号。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愈深,反抗愈烈。马克思主义这根阶段压迫和反压迫的红绳,贯穿着1000多年酒生产的漫长历史。那种尖税的阶级对立的景象目不忍视。

然而,资产阶段不懂得,也不可能懂得,从他们产生的那天起,就同时诞生了他们的掘墓人——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埋葬旧世界,把一切剥削阶级连同产生他们的社会根源拥进历史的垃圾堆。这是谁也抗拒不了的客观规律。区区砖墙岂能阻挡历史年轮的前进。其实,在那些长夜难明的苦难岁月里,造酒工人从来滑停止过同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只是斗争的形式因时而异,或明或暗或张或也罢了。

巍巍吕梁,美好的杏花村,不仅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精湛的酿造技艺,也记录了千百年来造酒工人的苦难和从自发到自觉的斗争。当我们追溯古代“汾酒”的历史,吟咏有关杏花的诗篇,赞颂汾酒的甘馨、醇厚的时候,我们决不可忘记这火与剑的一页。

大自然和风拂面,人民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春天,从此结束了她充满苦难、悲怆和屈辱的历史。酿酒工人像冲破牢笼的苍鹰,直搏长空。终于在它们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下,作为人民的珍品,从酒器里奔泻出来了,人民第一次欣慰地笑了。“杏花村里酒如泉,解放以来别有天”郭老满怀激情的诗句,度度概括了解放以后造酒工人所发挥的顽强革命精神和改天换地的无穷创造力。酒香真正地弥漫在华夏神州。

文化艺术一旦回到劳动人民手中,就显出它固有的生命力。事实已经作了有力的回答:作为国家的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骏马奔驰,在名酒生产上攀登世界酿造科技的高峰,也能够使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充实、丰富,更有意义、更美。

文人骚客闹酒海

自酒类出现以来,人类就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将士出征,文人写诗作画,家庭喜庆致贺,师朋之会都离不开酒。直至今天,饮酒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各种活动中占有重要地全,我国古代文献及诗歌、小说、戏剧中,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关于酒的记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生动有趣的传说故事,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有人说,酒是英雄的伴侣,友谊的花束,胜利的凯歌。这话不无道理。单看一部《水浒传》,有多少英雄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武松喝了15碗酒上景阳岗打虎,就是一个典型,用他的话说,叫做“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朋友聚散,饮酒看花,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两人对酌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这样的佳句。酒自然可与友谊花束交相媲美,至凯歌报捷,祝酒庆功,一句“黄龙痛饮”就足以证明。

还在公元3世纪的三园两汉时期,酒就与许多大诗人,大文学家以及所谓名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以前,文人当然也饮酒,但比较明显地把酒当作解忧的“灵丹”,把无节制地豪饮当作逃避现实的手段,特别是把酒醉以后当作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曹操有《短歌行》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举起美酒高歌畅饮吧,人的生命是如皮短促;好像早晨的露珠,一会儿便枯竭了,下去的苦时光正多哩!虽然一时慷慨激昂,但心灵深处的忧患之思却难以忘掉,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只好求助于“酒仙杜康”。曹操这首诗可说是文人“借酒浇愁”的代表作,也生动再现了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气慨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接下来便是阮藉、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所谓“竹林七贤”。这些在文学史上颇有名气的人物,不仅喝得多,而且也醉得厉害。酒几乎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和主要的特征。时人竞相效仿,影响很大。历史书上说山涛“饮酒至八斗方醉”。一斗酒酒有多少?各家说法不一。但看《三国志》说姜维死时,“剖胆如斗大”,以及“太白斗酒诗百篇”,“斗酒十千恣欢谑”的情形,八斗酒,怎么说出不会太少。阮藉则更有这样故事,说他“闻步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堂堂“名士”为了喝酒,不惜隶身卒伍,一醉而昏,也可算够典型的了。这些人为什么要嗜酒如命?有人说他们是在冥想中超脱现实世界,当时“实际的社会情势逼得他们不得不饮酒”,“不得不沉湎”。但是,我们说他们多少有点在逃避现实,甚至抱有宿命论的观点,也应该不算冤枉。还有那位“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是“性嗜酒”的。不仅喝酒,而且“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自己也动手酿酒。至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酒的酷爱豪饮,就更是人所共知的了。李白少年出游,长期离开故土,他对自己的家乡是十分怀恋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档。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太原早秋》)特别是那首《首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现出眷恋故乡故土之情,你再看:“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来琥珀光。但得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他乡。”(《客中作》“琼杯绮食于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只要有好酒,他便忘记了故乡所在,也不想回家了。杜甫也不亚于李白。他自己说,从十四、五岁便“性豪业嗜酒”;而且越喝越厉害,直至最后死于牛肉白酒。郭老作过一个统计:李白现存诗文1050首,说到饮酒的170首,占16%强;杜甫现存诗文1400首说到饮酒的共有300首,占21%强。郭老说:“当李白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也是他最糊涂的时候。”“因而他的好诗,多半是醉后作的。”这样说来,酒醉以后,岂不正是这伟大诗人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么!

在我国的诗歌中,到处可以看到酒的影子,到处可以闻到酒的醇香。有人作了这样的假设:如果没有酒,陶渊明不能安享田园之乐,李杜文章不会上天入地,宋词可能会交了白卷。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诗人以酒酿诗,以诗喝酒,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而且由于用于“发酵”诗歌的“酒母”不同,每个诗人酿出来的诗,亦同我国名目繁多的美酒那样有千家风味,万种情调,令人叹为观止。故晋代陶渊明的“田园诗酒”,闲适而恬淡;又不乏酒的清芬;以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酒”,是大漠里悲壮的豪情与欢歌;李白的“浪漫诗酒”,融旷达与豪迈于一炉子,映照出一个“醉魂归八极”、“啸傲御座侧”的自由、奔放的不屈性格;与李白同为“唐诗双璧”的杜甫,酿的大多是“民间诗酒”,与沼兴花雕一般,醉香中略带苦涩之味,大多都是因为渗透了他上悯国难、下痛民穷的一片苦心之故„„

“酒能酿诗”,也是诗人们自己道出来的一种奥秘。“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形册槁木因诗苦,眉锁愁山得酒开”;“酒肠无酒诗不流”、“一曲新词酒一杯”;“百岁光阴举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

“以诗喝酒”,是诗人们天生爱酒的缘故,以至有人评论诗酒文化时说,似乎是酒成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王安石说:李白的诗“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其实,李白的诗,《乐府》之外,言女人者极少,言酒者固多。从李白留存下来的诗文中,大部分写到酒。他的许多直接写饮酒的诗,直到今天还为许多酒客吟诵不已,如“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等等,都是千古传诵的佳句。中国的诗酒文学,到了李白的手中,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以至皮日休惊叹说:“召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五岳为辞锋,四海作胸臆 ;惜哉千万年,此后不可得。”

诗意与酒情并存。诗人借着一壶酒,往往超脱了现实世界,酣醉之中,诗兴勃发,浮想连翩,平添了许多真情与童心,以至能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把酒言欢,创作出想象丰富、意象活泼的作品,无论是写唯美的小品,还是作豪迈的长歌;无论是倾诉离愁别绪言,还是抒发兴亡感慨,无数精采篇章,大多是酒后放歌而来。陆游那首有名的《红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就是如此,“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许愁亦当有许酒,吾酒酿尽银河流。酌之一斛玻璃舟,酣宴五城十二楼。天为碧罗幕,月作白玉钩,织女织庆云,裁成五色裘。披裘对酒难为客,长揖北辰相献酬。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却驾白凤骈斑虬,下与麻姑戏玄州。锦江吹笛余一念,再过剑南应小留。”这诗想象力之丰富,艺术手法这夸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堪称历代诗酒文学之冠。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受到社会的尊敬,饮酒周期诗成为风流儒雅之事,受到时人的羡慕,在各种社交场合,这种风气大盛。诗人李白、贺知章、张旭、崔宗之等经常在长安酒楼中聚会,饮酒赋诗,被誉为“饮中八仙。”杜甫为他们写下了著名的“饮中八仙歌”,诗中有“„„李白一斗诗百篇„„自称臣是酒中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篷”的描写,可以想见当时众诗人饮酒中诗兴大发,挥豪作诗,高吟低唱的热烈情景。

在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还写出了当时的名酒名称,使我们对古代名酒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如王仲修“郢坊初进荼糜酒”,梁武帝“香浮郁金酒”,沈约“酿酒爱乾和”,庚信“方饮松叶酒”,岑参“五粒松花酒”,陆游“壶中春色松肪酒”,高九万“先生自酿松精酒”,王建“茱萸酒法大这册”,骆宾王“山酒酌藤花”,白居易“酥暖薤白酒”,“薄黄酒对病眠人”,李商隐“不劳劝君石榴花,”杜甫“芦酒多还酒”,李白“小槽酒滴真珠红”,“兰陵美酒郁金香,”苏轼“试开云梦羔儿酒”,丁仙芝“十千兑得余杭酒”,陆机“葡萄四时芳醇”等等。当然,诗人所到只是部分名酒,但从这些描述中足可看到我国酿酒技术的高度发达。

酒后吐真言

宋公明被发配流徙,来到浔阳楼上,多喝了几杯酒,不觉沉醉狂荡起来,竟在壁上题起诗来:“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醉后题的这首“反诗”,无疑是他内心思想的真实流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酒后吐真言。”

酒,作为一种麻醉品,它可抑制人的某些大脑神经,喝得稍多一点,便容易使人的言谈失去克制,话越说越多,越说越随便,一些久埋在心底的话,此刻也可脱口而出。说酒话时,可能语无伦次,但多为真言。即使“多诈”的曹孟德,在与刘备两人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喝着喝着,也终于喝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真言来了。酒,确能使人言平素之所未言,在醉得可以的时候,慢慢敞开心扉,吐露最隐蔽的心曲,真情毕现。

俗话说:“言多必失。”酒喝多了,话说多了,难免酒后失言,冲撞他人,或被视为“犯上作乱。”在封建专制时代,因酒后讲了真话,最后惹来祸水的,可谓屡见不鲜。南宋时期的陈亮,才华横溢,蜚声词坛,只因一日与人饮酒,醉中骊为大言,颇犯上,被人告到刑部,竟被打得体无完肤。唐朝的刘文静,当年曾与李世民一起打过江山,有殊勋,唐初时当了刑部尚书。由于他平时对任尚书左仆射的裴寂不满,一次与其胞弟饮酒之中,趁着酒兴,大发怨言,甚至拨出佩刀直砍房柱,说:“当斩寂”这话竟被他的一个失宠之妾告发,最后兄弟二人落得个身首异处。

正因为这样,有人对饮酒显得特别的谨慎,甚至下决心戒酒。春和时期的政治家、齐桓公的上卿管仲,说过一句有名的话:“湛于乐者洽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有一次齐桓问他为什么不饮酒,他说:“我听说酒喝到肚子里,舌头就会失去控制,话就会多起来,话多了就会说错,说错了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最后管仲说:“臣计,弃身不如弃酒。”

最可悲的说,“酒后吐真言”这一特殊的生理现象,在封建专制时代,被一些人用于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的图谋取。因为酒能醉人,几杯下肚,酒力使人层层卸甲,裸现真心,于是有人便专用酒为试探人心,刺探军情,作为“攻心”的法宝之一,曾经导演出许多令人心惊胆颤的活剧。

话说回来,虽然历史上有过因“酒后失言”,触犯了什么忌讳而获罪,但也大可不必提倡“弃身不如弃酒”。酒后吐真言,是醉酒的一种自然反应,这时人的思想和情感,也会脱离理性、礼教或利害得失之羁绊,自由自在地驰骋起来,使人平时不能公开表达的内心矛盾自我披露出来,显示出一个真实的灵魂,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西刘伶做过一篇《酒德颂》为醉酒大喝赞歌:“兀然而醉,豁尔而醒”,“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无思无虑,其乐陶陶。”“纵意所如”,便是说真话;“无思无虑,”就是没有任何顾忌,当今颇有声望的杂文家老烈也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做了一篇近于“游戏之作”的杂文《三杯过后》。他也说,饮了酒,精神亢奋,无法控制自己了思想感情、语言,一下子把肚子里的隐秘都抖了出来,总比不说真话,装模作样,口是心非要好。他抨击“假道学”,颂扬“真名士”,提倡“吐真言。”

然而,也必须记住,酒后未必都有“真言。”有的人灵魂倘有‘妖精’,此刻释放了来,反成祸害。所以,自然联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血管里流出来的便是血,水管里流出来的便是水。

6.浅谈中日数字文化 篇六

李雪

浅谈中日数字文化

一、中日之间与文化

对于中国来讲,日本是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中国人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不仅是从地理位置上的亲近,更从古代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播上有亲密的联系,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日趋频繁无论是在外经、外贸、外交方面从事对日工作,或者就于日本独资、中日合资企业,随时要跟日本人打交道,所以,在学日语之外了解日本的文化并且进行中日文化的比较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越来越关注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学习、了解日本这个经济大国的文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再者,作为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肩负着国家强大的重任,在这样的社会下,要对各个国家有所了解,特别是文化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明显地,文化具有很大的魅力。其中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播的载体,同时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在语言中,数字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从了解对数字的禁忌,喜好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与人民的处世态度。数字不仅可以用于计算方面,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还可以具有不同的内涵。

二、有异国风情的数字

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250”,相信大家都熟悉不过了,它代表着“傻子”的意思。关于它的典故,由来,解释有多种多样的,有一种来历传说是:在战国时期,齐王为引出杀死苏秦的杀人凶手,巧施妙计,拿出一千黄金来悬赏杀人凶手,后来还真有四个人前来领赏,当被问该如何分这一千黄金时,有人高兴并自以为聪明地说:这简单,1000÷4=250,每人二百五。最后,这四人被齐王处死,“250”就因此得名。这虽然是一种传说,但“250”现在确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且引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由此可以看出数字的魅力是多么大。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李雪

在日本,也有这样一句成语:“谣言不过75天”。意思是说,凡事只要过了75天大体上都会平息,比如酒井法子涉毒事件,估计最多也就是75天的事儿,很快就会从公众舆论中消失。有的语言学家指出,日本人喜欢75这个数字一是因为它是奇数,二是因为两个半月正好可以跨越一个季节,所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大体上说的就是这个感觉!数字的影响潜移默化,不仅是日本人记数所用,有更多的引申义,有更多的意义。

三、两国对数字“情有独钟”

数字对于中国、日本这两个东方大国来说来说就有特殊意义,人们对数字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中国的简单一到十,百,千,万这几个数位中其内容就丰富无比。中国人喜欢用很多俗语,成语来赋予它不同的特殊的含义,而文化传统受中国影响的日本也有很多的俗语或成语来表现数字的特殊魅力。同一数字,在同一国家不同的文化领域有吉凶之分,在不同国家可能有相同的忌讳或者钟爱。不同的数字在中国与日本之间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有的代表吉祥,幸运,有的确是两国的禁忌,特别地,往往同一个数字在中国是吉祥的数字,在日本却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禁忌数字。

中国的数字从一开始就有:一团和气,一路平安,一帆风顺,一登龙门,双双对对,一双两好,二姓之好,二人同心,三星高照,花封三祝,喜报三多,岁寒三友,四海一家,四远流名,四喜同乐,四艺雅聚,五路财神,五风十雨,五谷丰登,五世齐昌,六合同春,六畜兴旺,六马仰秣,六趣众生,七子团圆,七步之才,七擒七纵,七星宝剑,七具陈,八仙过海,八仙庆寿,八斗之才,八方呼应,九九归真,天保九如,山河九鼎,九鼎大吕,十步芳草,十全其美,寿天百禄,百事大吉,百战百胜,长命百岁,千战一合,千里之足,日行千里,千秋万岁,万里河山,万福来朝,万象更新,万事亨通等等,统统代表了吉祥的祝福语,不仅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一听就让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还有不管三七二十一、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八九不离十、十有八九、九牛二虎之力、十拿九稳、十万八千里的俗语,更是浅俗易懂,表达明了。由这些可以看出中国人之于数字,不仅是记数,其中往往包含着更深的意义,分析其中不难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李雪

得出中国自古以来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人民的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更是当今中国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有力的思想源泉。

在中国,经常会听到“买车牌号”、“买电话号”这些话,中国人往往愿意花很多钱来买一个“幸运号码”,中国人往往认为号码“靓”的话,会给他们带来运气,中国人花几十万元买下一个幸运数字最多的电话号码或车牌号,已不是新闻。这种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迷信的缘故了,更多的是,对数位的一种信仰,一种自古以来的传承信仰。当然,中国人最钟爱的数字莫过于“六”“八”了,所谓“六六大顺”,“要得发,不离八”,就道出了其中原委。另一方面,中国人禁忌的数字比起幸运数字多得多,总体上说,比较忌讳单数,正所谓“好事成双”。例如,数字“三”,汉语读音接近于“散”,因此在一些做寿,结婚等喜庆的日子里忌讳这些数字,包括送贺礼,贺金的人也要注意不可以是有“三”的数量,这样会被认为故意找茬,不真心祝福他们;数字“四”,被我们视为大凶,因为同音于“死”,因此在一些车牌号,门牌号等不易出现这样的数字,给人很不好的感觉,但“四”也有品“买卖通四海”、“四通八达”等等之说,对于“四”我们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意义;还有忌讳“九”,特别对于年龄,以“九”为结尾的岁数时,人们会认为这一年行凶,一些迷信的父母会去求神拜佛,采取“添油”(既是捐钱建造神庙或者买东西求拜神灵,祈求保佑平安)这种方法来保佑这一年的平安,特别是老年人,每当到了以“九”为结尾的岁数时,那一年都特别当心,其一是身体比较虚弱,其二是对这个岁数的害怕,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够挨过这一年就能获得更长久些,但在中国古代“九”又有把天子说为“九五之尊”之说,“九”有时也代表权利的至高无上,“九五之尊”“九九归一”就证明了这一点;还有号码“七零八六”、“五三五四”之类的数字也忌讳,因为他与“七零八落”、与“吾散、吾死”谐音。

对于日本没有像中国一样这么多的俗语或者成语来表示数字的应用之广泛,但是日本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把数字应用到姓氏上,例如“一丹”、“二井”、“三木”、“四岛一味川”、“六角”、“七条”、“八馬”、“九鬼”、“十石”“百元”、“千家”等等,这些尤其可以看出日本人对数字的敏感和应用的重视,更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对数字有着很深信仰的国家。数字被日本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李雪

日本人比较喜欢奇数,他们认为单数为阳,象征吉祥。平时送礼,捆礼品的绳子一定是单数,家里的摆设喜欢用挂一幅字,一幅画,插一枝花等,而双数的数字一般只用在供佛,祭拜死人时才会使用。日本人特别喜欢“三”,他们认为三是吉祥数字,在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时各用三只一组的酒杯饮酒,但又忌讳“三”人一起拍照,他们认为中间的人被左右的人夹着,是不幸的预兆。“七”在日本也倍受青睐,日本把“七”用在很多商品的命名上,日本人喜欢这样的商品,他们认为这样的商品会给他们带来信心和好运。日本人对“4”和“9”非常忌讳,因为在日本“4”的发音是“し”与“死”同音,如在日本的医院就没有4号、14、42号病房,由于 “42”的发音是死的动词形,因为医院里的病人最忌讳的就是“死”,出门旅行,日本人对于与“死”发音相同的4号座位也很忌讳。“九”的发音与“苦”相同为“く”,日本人过新年时要在门前立“门松”,也都避免在29日那天,就是因为忌讳“9”即“苦”,这两个数字的忌讳与中国尤为相似。但日本人还对“六”忌讳,在日本,“六”与“无赖”“碌”谐音,“碌”下接否定即为“不正经,不像样”的意思,这个与中国完全相反。“13”也是忌讳的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也没有“13”号停机坪。

四、数字文化

数字不仅在中国和日本应用广泛,在世界上各个国家也是一样,它的有趣应用,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使生活更加有趣,并且渐渐形成一种文化,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成为人们研究这个国家的重要部分。要了解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就要了解它的文化,了解它的文化,就少不了要了解数字在这个国家的应用,才可以“投其所好”,更好地与他们相处,与他们互相交流,从而达到文化更好地交流的目的。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李雪

参考文献:

[1].冯富荣,杜英起.邻家之眼——中日文化比较学习读本.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出版社

7.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篇七

关键词:中国人,日本人,文化差异,观念

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今社会, 国际间合作日益频繁, 跨文化沟通极为重要。人们普遍认为跨文化沟通是语言问题, 其实不然, 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通过语言的沟通只是一个方面, 跨文化沟通是多层次, 多角度的, 首先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才能减少文化冲突, 实现更好的沟通。本文是根据与日本合作多年的工作经验,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两国是近邻, 自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交往, 从弥生时代开始, 日本从中国吸收了大量的文化要素,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尽管中日文化中有很多相似点, 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这些差异是导致双方在合作中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所以分析、了解中日文化差异, 对于与日本的经济贸易合作、与日本学校的交流, 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大陆农耕文化的求安逸和包容与日本岛国农耕文化的爱拼博和狭隘

中国疆域辽阔, 地理位置优越, 气候温和, 这种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几千年来, 中国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 而这种稳定的农业生产,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特点的形成。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 在社会发展中的相互融合, 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国大陆肥沃的土地、良好的灌溉条件, 保证了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周期和植物周而复始衍化, 使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 文化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意识, 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

日本是个岛国, 山多地少, 地震火山频发, 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正是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日本独特的自然观、人生观、思维方式, 形成了日本拼搏、忍耐的性格特点。根据日本官方调查, 日本人最喜欢的词是“努力”“加油”和“忍耐”。自觉自愿加班是日本企业的一大特点。在日本, 大部分企业员工下班后自觉加班到7点左右, 有的会干到10点才回家, 金融危机时期, 很多企业紧缩费用, 不支付加班费, 但是员工们仍然会加班。对于日本的孩子们来说, 如果爸爸每天按时下班, 他们会认为爸爸不够努力, 或被公司边缘化了, 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由于岛国的自然环境和单一民族的社会特点决定了民族文化中呈现出狭隘性。对于战争的道歉问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特点。

二、中国人的“血缘”观念与日本人的“家族”观念

重视血缘和亲情关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中国人认为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因素是血缘关系, 信奉血浓于水的观念。血缘思维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时都会自觉不自觉的考虑血缘的因素。中国的家族是由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成员构成的。

日本的同族集团与中国的宗族的最大差异就在于非血缘分支也可以加入到同族集团。日本的家族是以生产、经营为主要目的的非血缘的地缘集团, 注重的是作为生活共同体和经营体的家族的长久兴盛, 传承家业是家族的主要任务。日本的家族成员不仅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人, 也包括没有血缘关系的仆人、管家等。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往往比远方的亲戚关系更加密切, 他们可以与家族成员一起祭祀祖先, 而且死后也可以葬入家族墓地。在日本的大阪地区, 很多商人家愿意生女孩, 这是因为如果自家儿子不愿意继承家业, 本家的事业无法延续, 如果生的是女儿, 可以招个有能力的女婿, 延续家业。日本的家族伦理以“忠”为核心, 最关心的是家名的延续与传播。如著名的丰田汽车公司今天虽然已经不再由丰田家族控制, 但是丰田的家名依然名扬世界。日本的这种家族意识决定了日本的集团主义倾向。也是日本企业“爱社心”的基础。

三、中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与日本人的集团主义

尽管中国也强调集体观念, 但是普遍存在较强的“自我奋斗”意识, 通过集体中的个人的能力发挥, 实现整体发展, 中国人喜欢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 实现自我价值体现, 突出个人作用, 所以人们说“中国人一个人是条龙, 十个人就是虫。”中国人不善于相互合作, 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由于日本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 日本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自己是集团的一员, 自己的发展需要依靠集团的发展; 把集团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在行为方面表现出他人取向, 强调集团内的和谐, 不愿意突出个人意见。日本集团的原型就是“家”, 从日本的房子结构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日本的房子是通透的, 没有墙, 只有隔断, 这些隔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打开或隔上, 房间隔扇上没有锁, 说明家中的东西是大家的, 不是某个人的, 家中没有秘密, 大家都要维护这个集团。长期以来日本形成了集团主义的价值观, 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集团的一员, 集团的意志就是自己的意志, 集团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 导致缺乏个性, 绝对服从的性格。例如, 孩子在学校遇到某事, 回家请教妈妈时, 很多日本妈妈会反问孩子“同学们怎们说?”告诉孩子要随大流, 不要过于突出个人的意见。

四、中国人的“能力意识”与日本人的“序列意识”

中国虽然摆脱了多年封建君主制, 却仍然存在等级观念。人人相轻在中国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学历高的看不起学历低的, 大城市看不起小城市, 互相攀比。所以人们更看重能力的发挥, 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 享受高人一等所带来的优越感。在社会上, 人们往往希望被领导重用, 希望出人头地, 不甘心按部就班, 在很多日资企业中, 员工由于不满论资排辈而离职的现象比较普遍。

日本社会长幼序列分明, 在家庭晚辈必须尊重长辈, 连使用的语言都不一样, 要用敬语。在学校、公司也有明确的长幼序列, 高年级或先进公司的人为“先辈”, 低年级或后来者叫“后辈”, “后辈”要尊重和服从“先辈”。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资历越深, 经验越丰富, 也就越受到大家的信任和尊重的思维模式, 被称为“年功序列”的论资排辈的意识被人们普遍接受, 并成为日本企业管理的一大特色。在日本企业年龄, 工龄、经历和经验决定了个人在集团中的等级和地位, 至于是否能力超人则是次要的。这种序列意识, 使人们认识到跳槽不如安心在一处工作好, 这也是日本企业归属意识强的原因之一。

五、中国人喜欢直率和日本人喜欢的暧昧

中国人喜欢直接表达情感, 对于坦率表达思想的人普遍给与正面的评价。例如一个朋友坦率, 说话直截了当, 大家会认为他很实在, 不虚伪, 喜欢和他交朋友。

而日本人一般不直接表达情感, 强调“以心传心”。而且语言表达暧昧, 语感微妙、措辞委婉。日本人崇尚“和为贵”, 重视人际交往中的和谐关系。含蓄、委婉、暧昧是日语表达的一大特色, 也是日本人际交往文化的一种折射。日本人认为:含蓄、委婉是一种美德。语言表达越含蓄, 越能显出讲话人的学识修养。在讲话者与听者之间留有余地, 尽量不直接表明好坏、对错、赞成或反对, 让对方去感受和揣测。70年代在日本曾经有过这样一篇报道, 一位在南极考察基地工作的日本科学家接到了一份妻子发来的电报, 电文只有三个字“あなた”, 意为“你或我的丈夫”, 基地的日本人看到这三个字后都激动地热泪盈眶, 在日本人看来, 其中包含着无限的情感, 有亲情、爱情、思念、牵挂等。日本人的暧昧主要表现为:

1. 委婉的拒绝。日本人认为直接拒绝, 否定他人的请求会损害人际关系, 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了避免与对方产生冲突, 对他人的请求、邀请、建议等一般很少说不, 多用“由于 ~”“不好意思已有了安排”等委婉的方式拒绝。

2. 间接的否定。日本人在表明自己观点时, 一般不喜欢直截了当, 特别是和不太熟悉的人说话时, 更为慎重。为了避免发生争执, 他们会经常使用“要是 ~会更好”、“也许还可以 ~”等形式。

3. 巧妙的省略。日本人讲话经常只讲半句, 故意将后半句省略, 其原因一是由于向对方提出不满, 担心给对方带来不快或伤害, 二是请求对方帮助, 又怕被对方拒绝。

4. 含蓄的推测。他们认为处理人际关系时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此表达上会自然使用推量、推测, 给自己留有余地。

六、中国人的直面问题与日本人回避矛盾

中国人在与他人接触中, 更多地表现出较强的社交能力, 善于辩论, 有时为了一个观点不怕争得面红耳赤。记得我在日本进修期间, 每当进行小组讨论时, 往往是中国学员的小组争论最激烈, 互相争论表明自己的观点, 驳倒对方。

日本人很少争论, 他们害怕人际关系恶化, 所以经常表现出回避矛盾的倾向。不能认同对方提出的观点时, 不是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 而是闭口不言。在日本很多小学生出现辍学的情况, 究其原因是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负, 这些孩子不是通过学校、家长或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而是采取逃避的态度, 拒绝上学。正是日本的这种文化, 形成了孩子们的人生态度。

七、中国人交友亲密无间, 日本人交友保持距离

中国人在相互交往中很重视朋友的情分, 认为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帮助, 亲密无间, 不分你我, 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一个日本朋友曾经跟我说, 他的一个好朋友, 经常突然造访, 事先不打招呼, 来家做客非常随便,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让她无法忍受。

日本人尽管也重视朋友关系, 但是他们更多是有限度地帮助朋友, 他们认为朋友之间也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朋友关系应建立在尊重对方隐私的基础上, 双方在金钱等问题上应该分的清清楚楚。在日本即便是好朋友聚会也是AA制。所以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冷漠、没有人情味。

八、中国人的“契约关系”与日本人的“融入意识”

中国和日本在企业构成和运作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加入企业组织是以个人形式, 个人与企业间签订契约, 个人的行为和企业对个人的要求围绕着契约展开, 个人按照契约规定工作, 享受契约规定的福利待遇, 当个人利益与企业组织利益发生矛盾, 契约关系就会被打破。企业很难将其一体化。

日本在参与企业组织时, 虽然个人与企业也要签订契约, 但人们是以“融入组织”的心态参与的, 进入企业组织时, 要搞“入社式”要对新员工进行培训, 而每个加入组织者, 对企业组织有很大的忠诚之心和一体感, 强调高度协调、默契和全身心投入, 个人不认为自己与企业组织是契约关系, 而是把企业作为“家”, 把自己作为“家庭”的一份子。

九、中国人慷慨大方的送礼观与日本人略表心意的送礼观

中国人送礼一般比较注重礼品的品质, 为了面子喜欢送比较贵重的礼物, 以此来表达对客人的敬意。同时也表现自己的慷慨大方。一些中国代表团访问日本时, 买了诸如景泰蓝、玉雕、羊绒制品、高级酒等贵重礼品。赠送这些昂贵礼品, 给日本人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压力, 这是因为日本人在接受礼物后要回礼, 要回赠价值相当的礼物。而日本人相对比较吝啬, 他们的送礼观, 就是略表心意, 不愿意购买昂贵的东西送礼。

日本人喜欢送礼, 他们认为礼品本身不重要, 一般只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他们更看重的是送礼的过程, 送礼代表对客人的敬意、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谢意、对朋友的挂念。

参考文献

[1]李燕.中日文化的跨文化比较与研究.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6) .

[2]江婷.浅谈中日文化差异.才智, 2008, (05) .

[3]汤忠杰.在华日企冲突与融合路径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论文, 2012, (03) .

[4]孙昕.中日文化的差异研究.今日中国论坛, 2013, (05) .

[5]关向娜.中日送礼文化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05) .

[6]胡萍, 涂雅玲.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才智, 2011, (02) .

[7]蒋金芳.浅谈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3) .

8.面对考试,中日学生大不同 篇八

最近,笔者教书的大学举行期末考试。笔者所在的外国语学院,考卷中简答题较多,论述题很少,学生也比较习惯回答简答题。但笔者现在担任的课程包括新闻以及日本概况之类,考试的时候常出一些论述题,于是,想要看看学生对一个问题怎么分析和思考。在阅卷的时候,我发现中日两国大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大不一样。

笔者在日本读了本科和硕士,在中国读博士,对中日两国的教育方式都有所了解。两国教育方式的差异直接反映在考试当中。笔者在日本读本科时,老师经常说:“写答案的时候,明确地写出关键性回答,没有这些关键性回答的话,写再多也没用。”

一般日本大学里期末考试的论述题,都会出老师在课上讲过的内容,所以我们写答案的时候必须要写课上提到的知识。但是,这还不能保证你获得高分数,要想拿高分,还要写上一些自己从其他地方学习到的知识。

不过日本学生写答案的时候,特别注意是否明确地回答了问题以及阅卷的老师是否看得懂,因此,不会写得很复杂。例如,笔者当年读本科的时候,一次考试时老师出题“目前日本经济萧条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只有一个,但是回答时一定要写明关键性的原因,要强调这一点,然后再简明地写出自己从其他地方学到的知识,以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

反观现在我的中国学生们,他们的答案写得很长,写到很多问题。这些中国学生为了考试,查阅和整理很多资料,不论是写还是背的功夫,都很值得佩服。但是,笔者阅卷的时候经常不知道他们要说什么、关键性问题在哪里。学生们答题过程中提到的要点很多,但是,很难看出学生自己的观点以及他认为重要的观点。

笔者在中国攻读博士学位时,曾经参加过一门课的考试。那时我按照日本式的方法回答,尽量简短地答题,结果,没有得到高分。几天后,中国朋友们告诉笔者,回答问题时要多写字,写得越多,老师越会感觉到你学习很认真,学到很多东西。

中日学生答题方式上的区别,在面试的时候也能看得出来。

笔者在大学还担任模拟面试课的老师,经常感觉到中国学生的回答很冗长,我总问他们能不能简短一些。日本出版一些面试技巧书籍中,都提到回答考官问题时要先说结论,尽量简短一些。尽管我理解学生们的心态,他们会担心太简短的回答会让考官无法了解自己,考官会觉得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但是,事实往往是回答问题时说得太复杂,考官更容易误解。

例如,考官问:“你的优点是什么?”有的日本学生只说,“学习认真。”单这一句话是没有说服力的,还要举一个例子,注意不要讲故事,一个就够了。笔者教过的中国学生回答大部分比较详细,但是,却总是让我听到最后才知道他想说什么。还有学生说来说去,和我的问题始终没关系。面试是一个交流,应该考虑对方的感受。出题的人不是只给一个学生出题,还有很多考生,因此,冗长没有要点的回答,既浪费老师的时间,也浪费考生的体力和精力。

上一篇:成功”与“失败”下一篇:可爱的仓鼠动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