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化协调发展问题(共10篇)(共10篇)
1.新四化协调发展问题 篇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决策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建设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认识“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思路的集中体现。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的3个中央1号文件和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村实际的新政策、新举措,主要体现为“五个基本”:一是提出了“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二是明确了“统筹城乡”的基本方略;三是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四是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五是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些新政策、新举措既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又是建设新农村的实现途径和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路径是“五个统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是必然的选择,通过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至关重要。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从京郊农村的实际出发,从当前出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潜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增收途径;推进山区建设和发展,增强生态涵养功能。
1、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2、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3、加快推进山区建设与发展
(二)坚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加强村镇建设和环境整治
1、加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力度
2、加大农村环境建设与整治力度
3、加大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培养塑造新型农民,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建立长效、稳定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杂费和书本费,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发展适合农民需求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规划建设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农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服务和救助条件。初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农村人口,鼓励医院对口支援农村。继续实施基层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工程。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读书益民工程和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事业。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四)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发展动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建设新农村要进一步加大改革放活的力度,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1、推进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开展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和试点工作,提高乡镇服务能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和途径,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研究落实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加大补贴力度。研究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办法,加大审计监察力度,确保补助直接到村。
2、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研究建立“实物补偿”、“留地安置”制度。研究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和农民宅基地置换办法,加快制定旧村改造节约土地和废弃地整理土地的使用和指标置换办法。
3、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近郊区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远郊区县要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搞好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支持、参与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政策,健全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机制,加快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
4、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划。鼓励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给农民的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力争到2010年,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普遍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入组织的农户占全市从事一产农户的60%以上;7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农民通过参与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收入有明显提高。
(五)坚持以构建和谐村镇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使先进性教育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不断提高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能力、教育引导能力和服务协调能力,组织带领群众共同建设新农村。深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和谐村镇建设,保持农村的稳定。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三、逐步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
机制创新既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支撑,又是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健康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结合北京实际,重点要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推进机制、管理机制、参与机制和治理机制。
(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结合北京实际,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进一步树立“反哺”意识,努力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公共产品分配的均等化,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市级财政要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对农民自主投资投劳建设的项目,对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等鼓励推广的项目,应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购买服务等办法给予财政支持。同时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坚持和完善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推进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业和农村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也是全市各职能部门共同的重要责任。各部门都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好职能作用,在工作指导、资金安排、政策支持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为新农村建设出实招、使实劲、办实事。建立完善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推进机制,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统筹村镇规划,联合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举措,确保工程项目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群众受益一个。市级资金与区县新农村建设资金要统筹联动,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坚持政府投资与人力资本联动,实现“资金随着人才走、资金随着机制走、资金随着管理走”。
(三)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管理机制
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项目面广、量大、单体规模较小,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要研究制定符合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的项目申报审批程序,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及时实施。完善新农村建设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各区县要做好基础工作,完善新农村建设项目储备库。
(四)建立全社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凝聚各方面智慧、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建立新农村建设信息平台,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规划、计划和项目信息。探索奖励机制和办法,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好首都信息、技术、人才和区位等方面的特有优势,鼓励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与乡村结对帮扶。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五)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围绕经济工作,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开展“三级联创”工作,激发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示范引领、帮扶带动、凝聚群众。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通过开展道德、普法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认真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从京郊“三农”发展的实际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把握关键点。
1、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调动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
新农村建设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能否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正确处理政府扶持与农民自力更生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新型农民。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做到要民主商议而不强迫命令,引导扶持而不包办代替。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标准,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针对农村特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切”从主观出发。也就是,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与否的标准是农民的满意度;衡量各级干部领导新农村建设水平高低的标准是农民的参与度。
3、创新体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
建设新农村,必须通过改革创新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使农民成为创造财富、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主体。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加大“放活”的力度,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机制。要进一步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要加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要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城乡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均衡发展;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培训、就业、保障联动的服务机制,为城乡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条件;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为广大农民所办的一件好事、实事。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把握好三个问题,更好地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切实解决农民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1、社会力量参与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如何发挥首都优势,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是确保新农村建设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推进,针对首都的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如何按照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依法共建新农村,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2、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项目一般具有多、小、特色各异等特点,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特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直接影响项目进展和效果。新农村项目,必须符合规划,并经村民同意,经镇乡审核后,上报区各有关部门。对需要审批的项目,区级主管部门应按照简化审批手续的原则尽快给予审批,需要市级主管部门审批的要积极协助镇村做好审批工作。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镇村做好建设项目的编制工作,按照市主管部门的项目申报要求,需要打捆包装的项目由区主管部门负责完成。
3、完善工作思路与方案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推进方式和方法各异,各区县、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20字”方针,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处理好尊重客观实际与适应超前的关系,做到统筹规划,逐项建设;长远规划,分步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注重质量,优质建设;总结经验,稳步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避免走弯路,造成大的浪费。
2.新四化协调发展问题 篇二
一、皖北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工业化水平较低
皖北地区发展的短板是工业。2012年皖北三次产业结构19.2:49.6:31.2, 一产比重高于全省6.5个百分点, 二产比重滞后全省5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约为42.0%, 低于全省2.2个百分点。皖北地区所辖22个县 (市) 中, 有17个县以第一产业为主。另外, 皖北地区产业层次低, 传统产业比重偏高, 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
(二) 城镇化发展滞后
2012年, 皖北地区城镇化率为40.8%, 分别低于全省、全国5.7和11.8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二者比值约0.94, 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加速期两者之间比率1.4~2.5的正常区际存在较大的差距。皖北地区缺乏有影响力的中心城市, 城市竞争力整体较弱, 目前皖北地区还没有一个城市排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100位之内。由于财力薄弱, 皖北地区县城、小城镇建设严重滞后, 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能力较弱。
(三)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皖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大中型现代化机械设备较为缺乏, 农业机械化率只有42.5%, 落后于全省3.5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龙头企业缺乏, 农产品加工层次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 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农业经营人才和农技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四) 资源环境约束明显
皖北地区水资源缺乏, 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皖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557.5亿立方米, 只有全省和全国的46.4%和24.1%, 特别干旱年份缺水率达30%。经过多年治理, 皖北境内淮河干流水质有所好转, 但仍有65%左右水质存在不同程度污染, 28.6%的水质重度污染。皖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于20%, 环境容量相对较小。
(五) 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皖北地区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 但其素质普遍不高, 高层次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皖北地区建设用地面积占全省比重较大, 特别是村庄建设用地面积较大, 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效率不高。根据土地利用最新数据, 皖北地区的村庄建设面积占区域面积的11.68%, 为全省最高, 未来通过土地整治增加建设用地资源的空间很大。
二、皖北地区发展环境分析
(一) 皖北四化协调发展面临良好政策机遇
2012年11月, 《中原经济区规划 (2012-2020年) 》获得国家批准,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省皖北地区的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凤台县及潘集区、毛集实验区被纳入规划范围, 由此, 皖北地区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规划。规划在财税体制、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投入、项目布局方面对中原经济区进一步加大支持, 这为皖北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保障。同时, 安徽省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皖北地区政策支持力度, 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等文件, 提出多条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 这些具体政策将推动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 皖北地区具备四化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
安徽省皖北地区幅员辽阔, 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集, 劳动力充足;周边市场覆盖3亿人口以上, 市场空间广阔;煤炭、农产品资源丰富, 是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和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当前, 皖北地区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阶段, 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 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内生增长动力明显增强。同时, 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态势初显。宿州埇桥、亳州涡阳、阜阳颍上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阜阳、亳州、宿州等地产城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 淮北市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为促进四化协调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
三、推进皖北四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关注三农问题
皖北是安徽省农业大区, 农业比重大, 农民数量多, 农村面积广阔, 要促进皖北四化协调发展, 首先要解决好三农问题。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国家给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皖北发展农业, 首先要紧扣这一定位, 利用国家各项支持粮食发展的政策, 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要素投入力度, 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巩固粮食生产优势地位, 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在产业发展方向上, 首先要主攻具有皖北地区比较优势的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等大宗农产品,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保障大宗农产品运得出。同时要注重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 如阜阳和亳州黄牛、亳州中药材、砀山酥梨、怀远石榴等特色产品, 促进其精深加工。加强政策扶持引导, 培育龙头企业, 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产业,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普遍文化素质的提高, 是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也是皖北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应抓住新的农业技术革命, 组织农民学习科技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 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改善农村环境。皖北地区农村面积大, 四化协调必须考虑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共同发展。大力开展美好乡村建设,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二) 突出特色产业发展
坚持工业化为引领, 咬定工业化不放松, 是实现皖北四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皖北地区工业基础一直较为薄弱, 目前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加快皖北地区工业发展, 关键是要坚持发挥自身优势,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一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皖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 要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 从而有效推进农业人口转移。目前, 皖北地区已形成各具特色、有一定优势的相关产业, 如淮北的食品加工、亳州的药材加工、宿州轻纺服装鞋帽加工等, 要立足这些基础, 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作用。二是推进资源深加工。皖北地下煤矿多、地上粮食多, 其煤炭资源占全省95%以上, 粮食产量占全省60%以上, 要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煤炭资源深加工, 打造“煤-电-化”、“煤-电-铝”、“煤-电-硅-光伏”等产业链, 走多联产之路。加快引进和集中扶持一批龙头企业,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化、品牌化。三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皖北地区工业化不能仅仅依赖于资源, 要未雨绸缪, 敢于无中生有。积极开展产业发展潜力评估, 选择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产品市场前景较好、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产业, 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 大力推进城镇化
皖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缓慢, 城市化水平低, 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国际经验, 皖北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30%, 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皖北地区要顺应这一趋势, 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一是推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在土地指标、重大项目布局上向中心城市倾斜, 把蚌埠、阜阳建设成区域性中心城市, 不断扩大宿州、亳州、淮北、淮南城市规模,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其次, 皖北各县多为人口大县, 但县城人口集聚能力弱, 县城建设滞后, 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 具备发展成为中等城市的潜力。同时要推进撤县改市, 有助于各县争取更多发展政策, 集聚人口和生产要素。最后, 择优培育一批具有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力的重点镇, 如亳州古井镇、淮北临涣镇等, 鼓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商贸等特色产业, 使小城镇迅速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二是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开发区是产城融合发展的最直接体现。将开发区纳入所在市、县的整体发展规划, 加强开发区与城区基础设施及产业对接, 促进开发区与所在市县的产城融合。加强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三是加快农业人口异地转移。皖北地区人口密集, 大量农民亟待转移, 单靠皖北地区就地城镇化难度较大。因此, 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
(四) 着力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皖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皖北地区发展。一是多措并举保障水资源供给。皖北地区尤其是淮北地区水资源总量较少, 按国际标准属于重度缺水地区。而且皖北地区水污染较为严重, 这又加剧了水资源缺乏。要加快建设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跨区域调水工程, 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 保障皖北地区发展所需水资源供给。二是加快转型走绿色发展之路。皖北地区作为后发地区, 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加快推进四化协调发展过程中, 必须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新路子。严格环境准入, 适度限制高耗水、高排放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加快煤炭、电力等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 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产业集聚、生态化发展, 推进循环工业园建设, 打造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 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皖北发展, 如果在体制机制上仍然没有如破, 必然受到制约。一是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国家对于中原经济区给予了较大的先行先试权, 皖北地区应抓住这一机遇, 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加快推进试验区、示范区建设, 抓好试点、示范项目, 加强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皖北地区与河南省地域相邻、人文相亲、资源禀赋相似, 从产业分工和市场来看, 相对于长三角等地区, 与中原经济区联系更加紧密。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更加紧密的合作和工作协调机制, 加速融入中原经济区, 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与布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定期的沟通与协调, 以实现互利共赢。三是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 破除阻碍“四化”协调发展的传统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减少政府对资源的配置,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简化办事程序, 提高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振宇, 陈香.皖北资源型城市发展可持续分析及相关建议[J].经营管理者, 2013 (10) .
[2]宋振宇.推动皖北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探究[J].蚌埠党校学报, 2012 (01) .
[3]任志安, 赵静静.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 2014 (03) .
[4]李琼英.安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区域差异实施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1) .
3.“四化同步”勾勒发展新路径 篇三
“四化”即四个现代化的简称,虽然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每一代中国人心里却有不同的解释。这是因为“四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新中国历史上曾先后提出过四个“四化”,纵观其内涵演变的历程可以看出,每个版本“四化”的提出,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体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阶段性成果。
而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最新提出的“四化”,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既继承了以往“四化”中工业化和农业化的内容,又与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表述相比,增加了信息化相关的新内容,这不仅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而且也描绘出未来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趋势。信息技术的泛在性和寄生性决定了信息化能够融入三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这在十七大以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及深度融合的实践中已经得到部分证实。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完成的同时,实现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而我国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的问题,这其中有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特殊国情,也有我国重化工业追赶策略带来的连锁反应。如何破解同步发展难题,不仅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对广大后发工业化国家也有借鉴意义。
“三化建设”成绩与挑战
工业革命以前,城镇就有人口集中、生产要素集聚、服务设施完善的特点。但是以小农自给自足分散生产为主的农业社会,对服务业和资源集聚的需求很低,城市发展极为缓慢,17世纪初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只有3%左右。
18世纪末工业革命在发达国家兴起,实现了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的转变,诞生了工厂制。工厂制规模化、集中化、垂直化的生产特点,要求各类生产要素和服务功能在空间上的集聚。城镇的服务设施和集聚效应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迅速成为工业化的载体。伴随着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服务业日渐繁荣,城镇化获得了高速发展,英、美、德等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纺织城、钢铁城、汽车城等新兴工业城市群。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步发展,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工业革命后100年时间里,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大幅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吸纳了大量农业人口,农村的耕地逐渐向少数人手里集中,为农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的现代化生产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工业化和城镇化通过装备支持和技术服务等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在向现代化高效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中,既保证了农产品供应,又进一步释放富余的农业劳动力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服务,形成了三化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从我国情况来看,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三化建设。经过近60年的努力,到2010年我国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产品实现自给自足。但是在三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和城镇化不匹配,城乡差别日益增大的问题。反思传统工业化路线,我国的特殊国情是三化同步国际经验在我国失灵的主要原因:
其一,重化工业的赶超策略。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工业化是在承接前苏联转移的大型制造业的背景下起步的,采取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策略。虽然我国用几十年时间便走完了发达国家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初步实现赶超的战略构想。但是重工业排斥劳动而亲资本的特点,使重工业吸纳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工业行业的能力远低于轻工业。在资本挤出效应的影响下,重结构工业化既没有解决富余农业人口的就业,也没能促进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反而要从农村提取更多的补贴,压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保证推进重结构的工业化必需的资本原始积累。
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的,以轻工业吸纳就业人口,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我国重化工业的赶超战略,虽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却影响了工业、城镇、农业三化同步发展的节奏。
其二,城乡隔离的二元体制。城乡二元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一起建立起来的社会管理体制,它通过把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隔离开来,从而实现对劳动力的计划管理。在计划经济时代,城乡二元体制对控制人口盲目流动、维持资本密集的城市大工业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我国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工业创造了条件。但是城乡二元体制限制了城市与农村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导致城市和农村都成为封闭的单位,造成城市化的严重滞后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日益下降。
多数发达国家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别,但是城乡居民是平等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是自由的。我国城乡隔离的二元体制,虽然对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却造成了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其三,统购统销的农业市场。统购统销是我国对农产品定产、定购、定销的一种计划管理形式,对保证长期稳定的农产品供应,以及借助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实现农业补贴工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统购统销使农业生产脱离市场需求,影响到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以农补工”在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但是多通过产业关联的机制实现,为工业化后期工业反哺农业打下了基础。我国统购统销制度,虽然在工业化初期起到了以农业补贴工业的作用,却不能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向集约、高效的现代化方向发展。
nlc202309030652
“四化同步”思路和切入点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信息化极大扩展和丰富了传统工业化的内涵,为四化同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知识驱动的发展新动力。传统工业化是由劳动要素和资本的相互作用推动的,地区间自然资源的差异、资本丰裕程度等经济要素影响着工业化水平的高低。新型工业化以知识要素为重要驱动因素,技术创新取代资本积累成为产业升级的主动力,信息资源取代自然资源成为工业基础资源。
并发实时的协同新模式。传统工业化以城市为载体实现空间规模集聚,企业间协同是单向线性、紧耦合的控制关系。新型工业化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研发和制造的空间分离。民主分布式取代集中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扁平式取代纵向科层制的组织模式;分散的横向合作模式取代自上而下的垄断商业模式。联网取代规模成为协同价值网的核心。
分布式大数据的流通新方式。传统工业化以有形的流通市场来实现不同产业和企业之间的交换和组合,产品流通受到地域、时机的限制。新型工业化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实现跨地域、全天候的流通。无形虚拟取代有形实体的交易市场;信息透明取代信息不对称的流通环境;消费者导向取代产品导向的商业形态。数据取代渠道成为流通的关键资源。
信息社会新环境决定了信息化能够有力地推进其他三化,成为四化同步的节拍器,以下两个切入点值得关注:
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战略调整
传统重结构工业资源消耗大、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劳动生产率高,但是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就业率下降。作为人口大国,我国需要依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剩余的农业人口。在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进程中,需要从四化同步发展的全局进行战略选择。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点,是制造业的“心脏”和“大脑”,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支撑。近年来,信息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变革,产生了以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业态。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工业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城镇化和农业化现代化。
吸纳城乡人口就业。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大量吸纳城镇的就业人口,通过网络化分布式的服务模式,还能吸纳偏远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就地为工业生产服务。既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又减轻了城市接纳外来务工人员的压力。
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广大偏远农村地区很难从发达地区辐射效益中获益。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跨地域特性,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空间布局,为落后地区接入协同价值网提供了机遇,起到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的作用。
信息技术赋能农民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城乡间劳动要素的正常流动,改革开放后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有所放松,农民工进城务工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户籍、社保等社会管理制度的二元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进城务工的农民享受不到市民权利,大部分人没有摆脱“年轻在城市、年老回农村;工作在城市、保障靠农村”的“候鸟生活”。
农民工变市民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涉及很多方面的制度改革。同户籍和社保权利相比,缩小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数字鸿沟,保障农民工信息化权利具有更大意义。
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高技术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技能教育,帮助提升农民工的信息化技能,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推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信息闭塞和劳动者素质低下是信息时代地区落后的重要原因。信息化技能较高的返乡务工人员将成为农村信息化的中坚力量,在建设城乡信息平台,促进城乡信息流动,以及推动农村地区利用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加入社会化价值网络,参与网络协同分工体系,获得平等发展机会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世界发展的新浪潮昭示着前进道路上的中国,信息化革命正深刻改变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唯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产业集聚、城市布局、人口分布等的衔接,才能真正实现“持续发展梦”和“全面小康梦”。
4.新四化协调发展问题 篇四
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
第一,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一系列重大举措和改革方略接二连三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入了一个真正“攻坚”阶段,这个阶段的完成对于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在这个新的阶段和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能否实现高速和更有效率的增长,以及这样的增长还能持续多久,必将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第二、初步了解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
经济运行受多种因素制约。所谓深层次矛盾,不是经济运行的一般性制约因素,而是其最基本的制约因素,对经济运行具有根本性影响。这些矛盾可以说比较抽象、也很难理解,但又是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的,这不紧可以让我们对中央的政策部署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也能帮助我们应付社会发展中要面临的各种挑战。
二、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一,经济增长、效率优先
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现仍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投入多、消耗大、效率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不但吞噬着我国宝贵的资源,而且使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的威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世界市场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态势,这种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增长,显然是难以为继的。经济增长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全面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金利税率、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率,力争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这是当前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
第二,城乡统筹、富民优先
城乡统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用说就是要破解“三农”难题。“三农”问题千头万绪,坚持富民优先,着力点必须放在优先抓好农民增收上。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尽快富起来,这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中必须紧紧抓住的战略重点。去年农民收入增幅较大,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目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第三,社会发展,生态优先
首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就是发展循环经济
我们现在正处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期,是我们实现工业立市的最关键时期,如何发展工业,是走老路,还是走新路。无论从现在的形势和发展的长远来看,我们都别无选择的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这条路的具体体现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可以说有三大支柱,分别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循环经济为我们处理好这三大支柱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它的本质实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
第四,政府职能,服务优先
一是要实现政事分开。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把政策制定(掌舵)同服务提供(划浆)分开,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求我们把高层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即把决策权和事权分开,也就是我们说的政事分开。无论是政府的各项决策、各项行政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决不允许有任何一级政府的决策、制定的行政法规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与上一级政府的决策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相冲突的现象存在。否则,将不是社会、企业的原因使社会、企业失去了政府的控制,而是政府本身把社会搞乱了。这是地方主义,各自为政现象产生的根源。强调这一点,对于建立统一的市场和市场经济的新秩序极为重要。
二是要实现政企分开。就要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这一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做了,但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呢?关键还在于没有弄清楚政府不能象企业那样来运作。政府和企业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机构组织:企业的行为动机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政府的行为动机是使社会既充满生机和活力,又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企业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收人大部分来自顾客,政府的大部分收入则来自纳税人;企业的动力通常来自社会竞争,政府则来自垄断。因此,作为民主的和开放式的政府而言,其基本的使命是“办好事”,决定社会的前途,而不是挣钱。政府必须经常提供能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所需求的行为,并不问其支付能力与否,这样政府也就做不到象企业那样的市场效率。但政府的效率是通过企业、社会的效率而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效益。因而政府也就不应该有其自身的利益,更不应该参与到生产经营的经济行业。政府是以裁判者、服务员的身份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但却不能与“运动员”分享比赛奖品。
5.新四化协调发展问题 篇五
2009-9-16 9:42:30
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王智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还是我党长期执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跨过去的坎,闯过去的关。是加快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迅速大面积减少贫困人口,缩小贫富差距的根本战略选择。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顺应发展的规律,主动而发,乘势而为,尽快突破这个难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根据这次学习的收获和结合工作的实践,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并应力求解决好。
1、要高度重视、科学吸取世界各国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中的经验教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看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最终取决于城镇化、工业化的程度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且相互支撑相互适应。而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可持续则取决于工业化的水平。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历程欧洲大约400年,美国200年,日本100年。据统计,我国城镇人口已突破6亿,城镇化率达到45.7%,但工业化的进程并未完全同步。我国农村人口尤其多,发展不平衡,因此,对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和速度必须有一个清醒的估计和认识。今后相当时期内,我们的城镇化进程将会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力在城市和农村间双向流动就业。农忙在村,农闲在城。有工可做做工,无工做可务农。要高度警惕缺乏相对应的工业化水平而超前膨胀的城市化,形成空心城市,这已经成为不少经济转型失败国家的巨大烦恼和标志特征。出现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拉美现象”。高城市化率低就业。农民失地失工,变成城市贫民,引起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所以,就全国而言,在较长的时间内,对于大多数农民既要保障他们进城务工的合法权益又要保障他们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这可能会是一个普通、长期的现象。至于像上海、北京、江浙一带情况较好,可以率先走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既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目前,我国除东部省份外总体上仍处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低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平衡性,广泛吸纳就业的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充分,第三产业规模比重不大,决定了城镇化、工业化推进的速度不可能太快。因此,必须以社会稳定为大局,以农民增收,缩小差距为重点,区分情况,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
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高度关注贫困问题及城乡贫富的巨大差距。贫困是世界性问题,是对人类尊严的挑战,也是全球动荡的重要根源。2006年的世界和平奖授予孟加拉国小额信贷扶贫发明者尤努斯充分说明这一点。同时,贫困还是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的难点和重点。目前,我国在反贫困中已取得巨大成效,世界公认。但标准低、投入少、数量多,贫富差距大,与国际不接轨的问题非常突出。我国公布还有4007万贫困人口,按照国际深度贫困线,世界银行认为还有1.5亿左右。有专家称,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从2003年以来急剧加大,目前已达“黄灯”警线,若不采取坚决措施可能迅速恶化到红灯危险水平。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容回避的一个焦点问题。无论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也是一个不解决就迈不过去的坎。所以,从加速贫富差距缩小及让更多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角度,应该重新修订我国贫困标准,根据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00年不变的基本国情,参照国际贫困惯例,我国总体上始终应有10%-15%最贫困人口需要政府给予特殊的扶持或救助。因此,2010年后10年的我国扶贫发展战略理念应重新定位,把由“生存型扶贫”向“发展型扶贫”转变。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社会参与力量,建立刚性稳定投入增长机制。通过捐赠法、遗产法等的修订完善,使社会财富向贫困地区涌流。并建议从国家的层面上,参考国际上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设定我国城乡差距警戒线,以史为鉴,严防历史上因贫而起的无数动荡、**。
3、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高度警惕新形势之下的“剪刀差”,把农村的生产要素源源不断抽走,削弱或抵消了国家对“三农”扶持政策效应和支持力度。当前,城乡巨大差距形成和扩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的城乡三大“剪刀差”的存在和推动,即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廉价农副产品。再加上城市工业资本及外来投资资本的“双重挤压”使城市投资环境更优更好,使农村的储蓄、人才源源不断流向城市和工业。这种没有城乡统筹的单向流动,使得农村更穷,农民更苦、农业更弱。我赞成这样一个观点:农业农村好比巨大的水库,一定时期内,可以承载诸多巨大压力和矛盾,提供诸多的需求和援助。但这个水库的基础很薄弱,只取不予,不加固,迟早会出大问题。所以,如何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解决好生产要素向“三农”流动,十分关键。浙江嘉兴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效益。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以宅基地换商品房,农民成为市民,有工可做,从事农业的农民仅占到5.7%,形成了“双赢”格局。
4、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必须高度抓住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调整,另一方面必须确保已开发中的资源让农村、农民受益。要舍得把一些大项目、好项目规划、布局在落后的乡村、贫困的地区,选择那些可直接应用最新技术与自然优势相结合,高附加值的朝阳产业。美国西部的发展正是选择了信息、电子等科技、军工产业,1/3由政府投资。产生了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效应。直接带动当地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同时,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往往是各种矿藏、水电资源富集的地方,要加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财政税收杠杆调节,积极探索完善当地参与型、合作型、股份制的资源开发模式,牢固建立城乡共享产业发展利益关系,解破外来资本的“飞地经济”、“围墙经济”难于释放对当地经济的“支点效应”和“联动效应”问题。要注重产业的就地加工和升值。坚决避免出现大资源、大开发,但当地群众没有得到大回报的问题,而是老板发大财,财政得小头,群众得零头,还吃苦头,“抬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局面。必须坚持资源开发的“四赢”,即企业发财,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生态保护。同时,国家要尽快出台政策,对确需保护的地方,应得到必要足够的生态补偿,使保护与开发得到大致同等回报。真正做到解决“三农”问题真心诚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
5、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把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和抓手。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农村需要城市、工业化的支持,而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同样一刻也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当前,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村除粮食安全、副食品供给及大量原材料提供外,人力资源、土地的保障则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源源不竭的动力。我赞成这样的观点:中国现代化就是30%的农民。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必须加大城市、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支持的力度,这个力度的支点我感觉主要是对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和吸纳及新农村建设。正如云南省委白书记在昭通贫困地区调研时所指出的:大量人口生存在条件十分恶劣的地区,如果不能有效转移出来,可持续发展永远没有出路。要通过城镇化、工业化进程,通过劳务输出带动,通过创业再就业,通过一切行之有效的办法带动农村人口转移。非常深刻和准确。所以,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要顺应这个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放手发展个私、民营经济,鼓励更多的创业主体出现。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与美国相差甚大。我国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为50%、21.4%、28.6%;美国则是2.6%、22.9%、74.5%,就是已就业的每个劳动力的生产力水平与美国相比大约是1:36,丰富的人力资本没有带来高的经济产业。同时,要抓紧对现有农村的改造,要加大加快新农村建设,痛下决心安排各项资金,每个行政村力争中央补助300万,每年建设十分之一,力争到2020年全部解决。另外,加大农业现代化推进速度,适时实施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这样,一方面减少农民,使进城农民有工可做,另一方面剩下农民安居乐业,过着丰衣足食的田园生活各得其所。
6、统筹城乡发展要高强度推进,把它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考察发达国家一般规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时才进入经济
6.新四化协调发展问题 篇六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注销税务登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注销税务登记是税收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税务机关保证纳税人按规定履行纳税义务,堵塞征管漏洞,防止偷逃税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方面原因,由注销税务登记工作引发的不缴税款、未结票证、跨区套购发票、偷逃税款等问题时有发生,渐成征管薄弱环节,对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急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政府部门缺少信息传递、联合制约。
在征管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企业工商营业执照被吊销税务登记仍未注销,或税务登记已注销而工商营业执照仍在使用的,或总支机构办理注销而分支机构未办理注销等情况。日常征管中出现大量的非正常户和税务登记失效户,说明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解散后没有按正常手续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在大系统中形成大量的垃圾数据,影响着征管质量和效率。主要原因为:
1.缺乏数据资源的共享。目前企业是由国税、地税、工商分别管理,在办理纳税清算过程中,国、地税部门缺乏足够的信息协调与沟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部分企业申请注销税务登记时已经办理完工商营业执照注销,工商部门存在未按规定严格审核情况。我区采取多种措施,目前三个职能部门已经实现了基本信息的定期交换,解决了管理中三方数据不一致、漏征漏管等部分问题。但就注销登记环节而言,缺少三方在企业办理注销手续中协调统一的操作程序和相互制约机制,为部分企业不依法办理有关手续或偷逃税款提供可乘之机。
2.缺乏足够的注销环节宣传。目前各有关部门往往注重对税收政策、投资引税等方面的宣传,淡化了对企业办理撤销工作的相关宣传,部分纳税人(个体工商户占比重较大)因不了解注销相关程序及政策,在解散后便一走了之,致使税收管理人员因企业未按期申报实地核查时才发现人去楼空,只能做转非正常户处理。部分纳税人税法意识淡薄且主观上存在逃避纳税,在套取发票、欠缴税款情况下便“消失”,对税收征管和税款增收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管理上缺乏规范,部分环节存在问题。
注销登记工作主要有四个环节:申请受理环节、发票查验环节、核查清算环节、注销审批环节。从制度角度来看,注销税务登记工作相关规定明确,程序简明,但是在一些方面缺乏规范,如《纳税清算表》的内容填写,在纳税清算期间、审核日期、税款执行情况、稽核人员审核情况等项目各区县局要求不一,填写内容各不相同。注销工作缺少明确的考核考评办法,对工作时限、检查税款入库等都没有相应考核办法,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由于目前在发票查验、核查清算环节中,税务机关主要是根据注销企业提供的各类帐簿、凭证及发票结存情况,进行结税结票或核查其是否存在偷漏税现象,缺乏对日常征管环节各种税务系统中企业的基础数据、申报缴款及其他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不能将各种税务系统中的数据与企业帐簿、凭证中的数据进行比对,缺少一个对注销企业纳税数据进行事前评估的环节,致使出现了对企业的虚假帐目很难及时发现问题的现象。
(三)信息利用率不高,工作效率低。
一是数据支持不够,如个体工商户一般不设帐簿,自身对税收政策知之甚少,对完税凭证、发票等也保存不全,而在综合服务信息系统中是将个体工商户的完税凭证汇总上缴国库,无法区分某个个体工商户纳税情况,给清算工作带来不便。二是网上地税局建设未及注销登记,仍是手工填写上门申请,核查清算工作效率不高,纳税人办理注销登记仍不方便。
(四)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些负责纳税清算干部业务素质不强。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中国加入WTO,我们面临一些新情况和问题,如国际税收问题,使用电子帐务企业数量逐年增多,企业开业、停业、注销变化较快等,但我们的注销税务登记工作几年来基本上一成不变,缺少专门的调查研究和专项培训,税务人员业务素质呈现相对偏低状况。
(五)注销同日常征管、稽查存在脱节。
7.新四化协调发展问题 篇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关于监狱、劳教企业征免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发布部门: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发布文号:
分类导航:所属类别:部委行业规章
发布日期:1996-07-25关键字:
【阅读全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为支持监狱、劳教事业的发展,经报国务院批准,现对监狱、劳教企业1996年、1997年企业所得税免征问题通知如下:
一、凡全部产权属于监狱、劳教系统企业,即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劳教局,各省(区、市)监狱管理局、劳教局,各监狱、劳教所以及地市监狱、劳教单位直属的劳改、劳教企业,在1997年底以前,暂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对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劳教局,各省(区、市)监狱管理局、劳教局以及地市监狱、劳教单位兴办的不属于监狱、劳教企业性质的其他企业(如为安置本系统家属、子女兴办的业务公司、商店等)仍按规定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对监狱、劳教系统所属企业与外系统合资兴办的联营企业,按规定就地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对挂靠监狱、劳教系统但没有产权关系的其他企业,应照章征收企业所得税。
8.新四化协调发展问题 篇八
1.以规划为引领,优化大中小城市布局。xx作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城市群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教育、科技、医疗、文化、交通、商贸物流、口岸中心,下辖六县(市)四区,周边有伊春、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等城市环列,辐射人口1200万,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拉伸城市框架、打造“双百”城市的目标,即到2020年,把城区建设成为建成区规模10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人口规模100万左右的现代化城市。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与周边地市紧密合作,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纽带、以产业联盟为基础、以差异化发展为互补,共同加快沿边开放、积极参与12+2区域合作机制,形成了1-1.5小时经济圈,努力构建起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行政区布局上,依据区域特色,着力构建以市区为核心、中心城镇为骨干、小城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新型城镇体系。一是推进西部城市经济区构建。以xx市区为中心,以桦南、桦川、汤原为腹地,发挥城关镇、重点镇优势,加强城镇的职能分工与协作,推进区域同城化发展。二是加快东部开放经济区建设。重点是发挥口岸与生态优势,以开放为主线,扩大与深化对俄贸易合作,重点推进以xx市区为支撑,以富锦市为区域副中心,以同江、抚远市为两翼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构建。三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以松花江为主线,按照沿江带状组团式布局要求,着力构建“一轴、两心、四区、三景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老城区以金融服务、商务商贸、健康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化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行政新区西拓,着力提升城市西区服务功能,推进商务中心、物流基地和休闲旅游服务基地建设。围绕产业东进,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统筹东风区、高新区、桦西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核心区、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国家级产城融合高效发展示范区。推进城市南延,着力打造高教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生态休闲区、新型商住养老区,加强四丰山等生态区保护力度。推进江北环境保护与开发力度,实现“两岸双赢”。拓展和优化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周边村城市化建设。
2.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一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推进大通道大通关建设。xx与俄方口岸和运输通道的衔接进一步加强,以同江中俄铁路大桥、哈佳快速铁路、抚远黑瞎子岛口岸、同江水运港口及xx国际空港为主骨架,以黑龙江、松花江沿岸港口为节点,南北贯通、东出西联的国际运输大通道初步构建。同江中俄铁路大桥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积极利用俄开放远东港口和中俄共建北极航线的机遇,拓展江海联运通道与我国推进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北极通道的联通,开拓黑龙江省出境通道。二是加快完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区域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强化。全面加强交通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建设,新建我国最长高寒高铁线路——哈佳快速铁路,已正式开通,使xx市融入了哈尔滨市两小时经济圈,在国家战略上与哈长城市群的连接日益紧密;
机场保障性扩建正稳步推进,同步启动机场迁建前期工作。积极优化空中航线网络,已开辟国内国际航线13条,通达北京、上海、广州、韩国首尔、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等15座国内外城市。xx年xx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达到66.7万人次,列全省支线机场第二位,今年将突破80万人次。目前,xx域内4c级机场已经达到三座(xx东郊机场、建三江湿地机场、抚远机场)。加强域内公路建设,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撑。目前公路路网总里程达8751公里,境内哈同、鹤大2条高速公路。
3.以打造“特色镇”为突破口,推进小城镇全面发展。一是把握主题风格。坚持一县(市)一主题、一镇一风格,大力推进城关镇、重点中心镇、特色小城镇协调发展,使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向镇村延伸,农业、商贸、旅游、民俗风情等各具特色小镇发展不断加快。二是推行市场化运作。结合城市近郊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以地融资、以旅游资源融资、以农融资,努力形成“特色农业主导型、工矿主导型、商贸主导型、边贸服务型、生态旅游型”等个性鲜明、类型不同、功能各异的小城镇。建立土地有形市场,推进土地拍卖及挂牌出让制度,推动城镇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市场,保障各类经济主体能够平等获得土地使用权;
建立土地流转制度,支持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协议出让、转让、公开拍卖或租用的方式进行流转,支持农民将承包的土地进行有偿转让,逐步向种田大户或龙头企业集中,促使土地实现规模经营。三是着力提升城镇品位。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我市现有国家旅游名镇1个(街津口乡),全国特色小镇1个(香兰镇),省级旅游名镇1个(亮子河),“百镇”试点7个(郊区敖其镇、汤原县亮子河镇、汤原县鹤立镇、桦南县土龙山镇、桦川县新城镇、富锦市二龙山镇、同江市街津口乡),国家重点镇6个(东风区建国镇、郊区莲江口镇、桦川县新城镇、汤原县鹤立镇、桦南县土龙山镇、富锦市二龙山镇)。
4.以创新城市管理为动力,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推进城市管理方式改革。整合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综合利用各类监测监控手段,强化视频监控、环境监测、交通运行、供水供气供电、防洪防涝、生命线保障等城市运行数据的综合采集和管理分析。促进多部门公共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鼓励地方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公共交通、便民服务设施等的市场化运营。二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在城市管理机制和体制上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成立城市管理机构,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在原有机构职能的基础上,加快了大部制改革进程,将城市地上空间管理内容全部集中到城管部门管理,实现了城市管理的职能统一、效率提升。三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县(市)落户限制,完善xx主城区落户标准,推行居住证管理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xx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4%,较xx年增长1.5%。
5.以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提升区域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以高端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为方向,加大服务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第一,打造区域教育服务中心。发挥xx市高校、职校、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和资源厚度,着力在重点学科和专业人才培育上下大力气,积极支持xx大学等省属院校的发展,加强临床医学、材料工程、机械制造、涉外护理等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设,推进应用型本专科建设,着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锻造更多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第二,强化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功能。发挥xx市区域医疗科研、教育、服务等综合优势,着力推动佳大一附院、中心医院、中医院等区域龙头医疗卫生机构做强;
做精肿瘤医院、妇幼保健院等特色专科医院,全面提升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技术水平;
支持佳大三附院建设中国脑瘫康复示范基地及东北亚脑瘫康复中心,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实现全市医疗卫生计生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发展。第三,全面提升国际化程度。加强城市有线宽带和高速移动网络的全覆盖,互联网普及率xx年达到91.5%,促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各领域深度应用,建设智慧xx。以旅游国际化为突破口,着力推进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经济贸易、城市设施、科教文化、生活居住、市民观念的国际化。二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第一,推动“老字号”企业改造升级迈出新步伐。加强“老字号”重点产业项目培育和储备工作,引导推动各类骨干企业工艺改进、装备更新、产品研发,着力增加有效供给,推动装备、石化、能源等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老树发出更多新枝。迪尔公司新上摘棉机生产线后产值同比增长50.5%,电机股份总包的世界首台套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主氦风机设备通过出厂试验、首台“华龙一号”电机型式试验完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冬梅豆粉杂粮深加工、骥驰拖拉机大马力拖拉机等一批“老字号”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顺利实施。xx年上半年,全市“老字号”规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7%,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2.7%。第二,推动“原字号”企业深度开发实现新突破。梳理规模以上“原字号”企业152户,推进“原字号”省重点产业项目32项,xx年上半年,全市“原字号”规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利润2亿元、同比增长23.4%。“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批规模大、链条长、投资主体实力雄厚的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富锦象屿玉米深加工等17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富锦市、桦楠县玉米燃料乙醇项目进展顺利,建成后将新增年农副产品加工能力200万吨左右。第三,推动“新字号”培育壮大实现新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梳理规模以上“新字号”企业38户,海瑞特高性能特种树脂、润特科技医学影像3d打印等项目加快建设。xx年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10.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31.78亿元,同比增长5.7%。开展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xx市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三年培育计划实施方案(xx—2020年)》,累计新注册科技型企业78家,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全市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总数达到14家,入孵企业246户,拥有专利总数达到65件,吸纳科技人员324人,xx年全市登记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67%。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火炬计划农机特色产业基地申报工作扎实推进;
启动了以xx大学为主体、市校共建xx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工作;
佳龙粳星创天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星创天地,填补了我市空白。三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重点推进xx国家级高新区、xx绿色食品产业园区(经开区)、富锦绿色食品产业园区、黑龙江桦南经济开发区绿色食品产业园区、汤原县工业园、黑龙江(抚远)中俄沿边开放示范区、同江经济开发区、桦川经济开发区建设,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编制和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完善园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等公共服务功能,切实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和项目承载能力。
6.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快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一是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治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指示,加快建设生态强市,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精准落地,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进展顺利,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分区初步确定。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开展“清河行动”,松花江xx江段Ⅲ类水体比例达到90.6%。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空气质量年均优良天数达到320天以上,为“中国最佳生态环境魅力城市”。二是提升城市建设质量。着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合理确定各类城镇的发展规模,划定保护性空间,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推进“三供三治”建设,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近两年累计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2.26万套,以棚改促城镇化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城市功能不断提升。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和魅力。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品质提升工程,建设松花江滨江景观带和沿江十里景观带,打造亲水文化,深入挖掘城市文脉,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建筑和特色街区。优化消费环境,打造区域最佳人居城市以及创业、消费中心,组建了龙江东部旅游产业联盟,加快黑龙江东部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三是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要求,突出抓好中心村建设和旧村改造,2014年以来,累计在500多个中心村全面展开系统建设。xx年,全市投入到美丽乡村资金达11.62亿元,重点启动建设121个中心村“三供三治”、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开展“五清”行动,推动中心村公共场所绿化美化,统一规划建设农村生产性公用设施。
9.新四化协调发展问题 篇九
2013年3月15日上午,绥化市召开整乡(镇)推进城镇化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会议要求,深入研究部署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每个县(市)区今年至少实施两个整乡(镇)推进,加快“四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改革深化、升级创新、科学跨越发展。
绥化市政协主席邱奎忠到会讲话;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兴东主持会议,传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清文在今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和近期深入各县(市)区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桂芝总结了去年全市新农村建设及整乡镇推进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部署了今年全市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邱奎忠在讲话时指出,整乡(镇)推进城镇化暨新农村建设工作是符合我市发展方向、符合广大农民意愿的。这两年,我市在城镇化建设上积累了很多丰富经验,朱清文同志对农村城镇化实践所取得的经验和巨大成就进行了高度总结,是今后我市农村城镇化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想。今年,市委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上来,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邱奎忠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认认真真地来抓,抓好、抓到位。要坚持规划先行,建设前必须先做好科学规划,没有规划,建设就是盲目的。要舍得投入资金和力量,结合实际情况聘请专家规划出有档次、方便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新农村建设指导蓝图。新建成的试点乡镇要建一处成一处,真正成为标杆、成为精品、成为一座丰碑。要本着为民办事、为民着想、以民为本的原则,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到农民家中做好思想工作。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安排,克服困难,强力推进。刘兴东在主持会议时指出,目前,我市政治局面处在和谐稳定期、战略举措处在深化落实期、经济社会处在科学跨越期、改革创新处在提档升级期、发展地位处在不断上升期。要突出抓好规模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抓好以城镇化为重点的新农村建祋、抓好以工业化、产业化为重点的产业园区经济、异地经济、乡(镇)村经济。把工业项目、产业项目放到第一位,创造税收、创造就业,抓好以提高“统”的能力为重点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搞现代化大农业组建农机合作社、搞规模经营、搞设施建设和管理、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城镇、搞产业项目和园区、搞招商引资、搞改善民生、搞社会保障,都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统”的功能。要按照乡镇干部具备市长的素质、村干部具备企业家的素质的要求,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大批懂建设、经营和管理的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刘兴东强调,要更广泛地发动群众,更有力地推进工作,更严肃地改进作风。各地要结合实际,迅速贯彻部署,抓好落实,确保取得更大成效。
王桂芝在会上要求,要客观分析,正确认识当前我市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突出重点,全力推进。要突出重点乡镇,抓好任务落实。要确保数量规模、合理确定试点、带动示范村建设。要突出规划施工,提高建设标准。要突出建设模式,完善推进措施。要推广“双五”模式、坚持多元投入、强化组织领导。要突出持续发展,强化产业支撑。要突出抢前抓早,确保工程进度。
10.新四化协调发展问题 篇十
调查与决策
大力推进“四化”发展丘陵地区现代农业
中共内江市委政策研究室、中共资中县委政策研究室 联合调研组
近年来,资中县充分利用浅丘、深丘地形特点,积极探索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大力推进“科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改革、集约化发展”,在打造农业发展的亮点和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科学化生产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根据地形特点、基础条件等的不同,以园区为示范,扶持各地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园落户的银山镇综合实力强、区位优势好,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四川省科技示范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省级示范镇,成渝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以及沱江贯通全境,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2万亩,辐射5万亩。目前,示范园重点发展的特色林果产业、设施蔬菜产业、特种水产业、优势畜牧业、乡村休闲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等已初具规模。示范片以重龙镇杨柳滩村、甘露镇玉皇村和资甘公路沿线为核心区,辐射21个行政村,其农业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明显,区内水源充足,土壤适宜水果、蔬菜生长。目前,示范片重点发展的枇杷、柠檬等水果产业、生猪等养殖业和蔬菜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21个村全部建成了“一村一品”示范村。截至2010年底,全县种养比调整为52.3∶47.7,并成功创建全国商品粮、生猪、水果和特种水产基地,纳入了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和现代畜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的范围。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广先进生产模式。近年来,全县以示范园和示范片为重点,初步探索形成并逐步推广了沼气开发型、绿色生产型和立体种养型农业循环经济。一是大力发展沼气开发型农业循环经济。在沼气池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养殖业-沼气-肥料-种植业”的能源生态循环生产方式,形成了农业内部的循环,以及农业与加工业等其它产业之间的循环。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型农业循环经济。近年来,全县,特别是示范园和示范片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农业耕作法,不施用或减少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实现养殖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减少了农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立体种养型农业循环经济。目前,全县共探索了林禽兽种养结合、稻鱼鸭种养结合、鱼鸭养养结合以及食用菌、果蔬立体综合开发等几种生产模式。
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技能。一方面,资中县把农业园区作为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实训基地,邀请高校和科学机构的专家、教授到示范园和示范片进行实地培训,传授各种技术,为加快示范园、示范片和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另一方面,整合全县教育、劳动、农业、卫生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依托水南高级中职学校,组建成立了全市第一所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
训,培养新生代农民的实用技能。
推广先进设施装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村落村庄整体规划,加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全县新建硬化道路1160.6公里;新建改建渠道96公里,建蓄水池536口、山平塘368口,新增有效灌面3万余亩;完成集中供水工程40处,解决了49979人饮水安全问题;整治土地91234亩,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农业生产的条件。
二、以企业为龙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扶持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资中县坚持把培育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长期战略,严格落实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优特色,帮助企业在生产规模、产品开发、质量水平、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加强基地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按照建成“四个10万亩,一个100万头”和“五个区域化产业带”的目标,资中县围绕企业和市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县初步建成了七大种类的农产品基地:以枇杷、血橙、柠檬、“不知火”、优质梨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以加工型蔬菜和非设施反季节蔬菜为主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四大渔业”为主的名、优、特、新水产品基地以及优质稻双低油菜基地、两杂种子制种基地、畜牧生产基地、蚕桑生产基地,被国家林果协会授予中国塔罗科血橙之乡,塔罗科血橙基地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
构建利益共同体,缔结产业联盟。在推进产业化的过程中,资中县特别注重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合同收购、最低保护价收购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利益联结形式,使各个环节的参与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三、以社会组织为纽带,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
架构市场桥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中县坚持走专业合作的道路,通过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把分散的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架起农户与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截至2010年底,全县已建立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9个,骨干会员48712人。其中,资中县养猪协会、内江市羊业协会、资中县球溪河三江鲶鱼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被评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加强市场监管,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资中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狠抓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了在同一基地实现品种、技术、流程、加工、检测、认证、品牌、营销“八统一”的体系,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6.3万亩、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同时,资中县注重引导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
扩大市场影响,狠抓品牌培育。资中县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市场体系过程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一方面,加强品牌创建和保护。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做好特色农产品品牌商标注册工作,争创国家、省、市知名商标品牌。另一方面,加强包装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推广宣传资中特色农产品,组织农民协会及合作社参加农产品推荐会,大力提升资中特色农
产品的知名度。
促进市场营销,加快流通体系建设。资中县围绕区位优势打造农产品流通平台,开拓市场,保证农产品产得出、收得来、销得出。一方面,积极引导“农超对接”。2010年,资中县组织塔罗科协会和“不知火”专业合作社参加了京、渝、蓉以及泸州等地的农产品推荐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2010年,新建和改造了10个标准化农贸市场。目前,甘露镇枇杷专业批发市场客商云集,乡镇标准化农贸市场热火朝天,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
四、以机制为保障,大力推进集约化发展
完善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资中县建立了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8年至2010年,县财政共安排农业切块资金6401万元,年均增长16.9%。二是整合支农资金。资中县是财政部确定的西部六省的两个整合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重点试点县之一。2008年以来,按照“集中使用、重点扶持”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管理渠道、核算方式的前提下,整合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支农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上,整合资金100554万元。三是推行“一事一议”。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上线控制”的原则,广泛宣传、统一标准、规范程序、强化管理,大力开展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带动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完善流转机制,提高土地综合收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和推广置换、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重龙、甘露、银山等镇依托镇农经部门,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站,提供土地流转信息,搞好土地流转中介服务。
完善保险机制,降低业主经营风险。以生猪保险为重点,与人保财险公司、中华联合财险公司、法国安盟公司合作,按照“政府补贴一点、业主(农户)缴纳一点、保险公司在费率上优惠一点”的办法推广生猪保险。同时,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障体系,增强了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
(责任编辑:王 淇)
【新四化协调发展问题】推荐阅读: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12-04
加强党性修养推进“四化建设”促进国税发展09-16
协调发展理念11-05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10-20
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11-17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2-07
四化一提升09-06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06-10
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09-19
煤矿四化实施方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