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石头城朱存,石头城的意思,石头城赏析

2024-09-04

石头城,石头城朱存,石头城的意思,石头城赏析(14篇)

1.桑给巴尔的石头城 篇一

不远万里来到桑给巴尔,理由多多。这里因为广种丁香,被誉为世界上最香的岛;因为绿松石色的海水和银白色的沙滩,这里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海岛之一;美国的《旅游》杂志评价这里为东非三大必到目的地之一;中国明朝郑和船队曾来过这里;这里的石头城是世界文化遗产……

桑给巴尔位于东非,印度洋上,由温古贾岛、奔巴岛及附近小岛组成。最早来到这片土地的是班图人,公元前1000年开始,他们陆续从西非迁移来此。公元1000年,阿拉伯商人也来了。阿拉伯人管黑人叫Zinj,阿拉伯语中Zanzibar(桑给巴尔)的意思就是“黑人海岸”。后来印度商人也过来了。大航海时代来临,150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这里。200年后,阿曼苏丹(“苏丹”是阿拉伯语“权威”一词的音译,在一些阿拉伯国家被作为最高统治者,即君主的称号 )率领的阿拉伯士兵又攻上该岛,赶跑了葡萄牙人。对比他们狂风漫卷、黄沙飞扬的故土,阿拉伯人觉得这里简直就是天堂,于是苏丹索性把阿曼的首都也迁移了过来。

第一个迁都到这里的苏丹叫赛义德,他从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岛上移植了大量丁香树过来,还作了硬性规定:“每种一棵椰子树,必须种植三棵丁香树,否则处以重罚。”如此一来,桑给巴尔变成了世界上最香的岛,也成了东非沿岸重要的贸易口岸。

赛义德死后,分别掌管旧都并驻守桑给巴尔的两个儿子为了争夺苏丹王位几乎开战。在英国的干涉下,阿曼国一分为二。其后100多年里,桑给巴尔逐渐沦为英国的保护国,直到1963年才获得独立。1964年,苏丹王朝被推翻,桑给巴尔成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海峡对面大陆上的坦噶尼喀)。

岸上有阿拉伯人

我原来以为是西方人最早开始奴隶贸易的,其实是阿拉伯人。石头城北面的Mangnpawni,这地名来自一句警告语:“岸上有阿拉伯人!”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桑给巴尔一度成了奴隶贸易最重要的交易市场和中转站。阿拉伯奴隶贩子们将黑奴像货物一样源源不断地带上岸,粗暴地塞进石灰石大坑里,当年留下的铁链和铁环至今仍清晰可见。1500年起,欧洲殖民者也效仿阿拉伯人,开始了贩卖黑奴的勾当。

纷繁的历史,从这里的建筑上一眼可见。葡萄牙军队抵抗阿拉伯人的军事城堡仍巍然屹立;桑给巴尔高等法院是葡萄牙和阿拉伯风格的完美结合;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印度神庙和英国人建立的基督教堂星罗棋布……这就是石头城,温古贾岛西部,桑给巴尔的经济文化中心,各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集、融合。

建筑中最有特色、令人过目不忘的是神气、宽大、精雕细刻的大门。阿拉伯人普遍重视门,但这里的门,精致细腻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它们用波罗蜜树或柚木制成,有四到五排粗大的铜制门钉。几乎所有的门钉都是尖头的,这种做法来自印度,是怕大象深夜来顶门。门楣上刻着主人的名字,而门上纷繁复杂的花纹图案,体现着主人各自的喜好。这些房子是当年靠香料发财的阿拉伯商人所建,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互相攀比,极尽奢华。在石头城,绝对找不到两扇一模一样的大门。这些古老的大门,已经受政府保护。它们的模型,是送给尊贵客人最好的礼物。

现在,它们老旧在时光中,于斑斑驳驳中诉说着曾有过的荣光。臭名昭著的奴隶贩子提普(Tippu)曾经拥有的家,如今也墙皮剥落。白色的纱帘被掀起一角,一个穆斯林女孩的脸露出来。和北非阿拉伯人的热情、黑非洲人的奔放都不同,这里的人很沉默,不与游客搭讪,更不喜欢被人拍照。当然他们也不会骂人,常常是马上转身或掉头。也有中年以上的男人,对着你举起的相机严肃地摆摆手。

迷路的石头城

碧蓝的天空下,印度洋闪着迷人的色彩。

由英国人俱乐部改造而成的非洲大饭店有间著名的日落酒吧,很多人喜欢坐在那里,看夕阳慢慢沉落在印度洋里。

如果喜欢美食,怎可错过海边的Forodhani花园。日落之后,微光迷蒙,厨师们支起桌子,点上炭火炉、煤气炉、自制的kibatari油灯,开始烧烤早上才从印度洋里捞来的海鲜,把家制红辣椒做的沙司浇在喷喷香的羊肉上,还有桑给巴尔比萨、油炸圈饼、炸土豆、烤木薯,烤香蕉上放着融化的巧克力……各色食物,让五星级酒店也自愧不如。这也是石头城用餐最便宜的地方,花几千先令(1000先令折合人民币6元),就能吃得饱饱的。

如果喜欢音乐,可以去海滩上那个叫Mercury’s的餐厅,它是纪念皇后乐队主唱Freddie Mercury的。Mercury,本名Farouk Bulsara,生于桑给巴尔。在“老顾客之家”顶层的“帆船乡村音乐研究院”,游客可以参观,买CD,也可以花上5美元,上一堂45分钟的课,学习有关舞蹈、小提琴、筝、鼓等知识。

如果你喜欢历史,就去看建于1828年的宫廷博物馆,追想阿曼苏丹统治时期的风貌。赛义德苏丹的女儿萨尔玫曾在此居住。她的故事美丽而神秘,都快要成为传说了。我买过萨尔玫所写的《阿拉伯公主回忆录》,萨尔玫是第一位写书的王室女性,在她之前,桑给巴尔王室的女人是不读书写字的,除了读《古兰经》。

宫廷博物馆西边不远处是“神奇之屋”。之所以“神奇”,因为它是桑给巴尔第一幢有电灯、东非第一幢有电梯的建筑。在东非,是桑给巴尔最早接纳新技术:桑给巴尔港在1881年就进行了现代化改造,第一个为航行的船只安装了航灯,1864年建立了蒸汽糖厂,1869年与海外建立了邮政联系,1879年有了电报业务,19世纪末已经有了自来水和电。

对于喜欢旅行的人来说,利文斯顿的名字如雷贯耳。英国著名的旅行家、博士、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顿,曾于1865~1866年在此住过,为寻找尼罗河的源头做准备。我在乌干达的尼罗河源头,在津巴布韦的大瀑布前,无数次想起他的故事。1873年,在赞比亚,他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他的遗体被运回英国之前,先被运到桑给巴尔。他用过的药箱,现在还放在已经成为国家博物馆的“神奇之屋”里。

要了解石头城,也许最好的方式就是漫无目的地走。它在建立之初,并没有特别的规划,房子一栋挨着一栋建起来,中间的小巷左拐右拐。随着城市扩大,小巷愈发弯曲狭窄。最窄的地方,相对而居的人们不仅可以聊天,甚至可以握手。行走在这地方,迷路是难免的。不要急,别想太多,接着往前走,顺路而行,你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时,就已经来到了大路上,或是突然就看见了绿松石色的大海,海上的白帆,海滩上女子艳丽的背影。你会发现,迷路,何尝不是一种乐趣。

2.刘禹锡:《石头城》赏析 篇二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原为楚国金陵邑,孙权重建改用此名。

它北临长江,南濒秦淮河,相传诸葛亮观看山头形势,叹息“钟山龙

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这是刘禹锡七绝组诗《金陵五题》的

第一首,把刘禹锡称为“诗豪”的白居易对之“掉首苦吟,叹赏良

久”,称赞“石头题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

矣”。刘禹锡将这些话录入组诗引子,可见他自视此诗为得意之作。

金陵为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古都,当时殿阁富

丽、声色繁盛,一班君臣不惜以亡国作代价来追欢逐笑。但自从隋朝

灭陈,唐高祖又把扬州都督府从金陵移到扬州后,这里就变成古城荒

草的世界,变成历代诗人凭吊历史沧桑的对象物。刘禹锡此诗,妙就

妙在它以淡远的笔墨,写石头山、长江潮,写故国空城受山围潮打,

却寂静得没有什么帝都气象的生命力反应。山围得周遭严密,似乎还

可以令人联想到当年虎踞龙盘的模样;但是江潮的拍打和退回,见到

的只是空城,已经不知当年的灯火楼台、彻底歌舞的繁华为何物了。

诗歌由地写到天,在地上失落了的,想从天上找到答案。秦淮河东面

那轮由古照到今的明月,想必领略过昔时那种醉生梦死的繁华的,但

它升起东方、待到夜深,也还只是清光飘零地从城垛(“女墙”)上

照进城来。诗人随手拈来山、城、水、月等常见的意象,别具匠心组

合成“意象之城”,进行了城与人之间探究历史奥秘的对话。意象之

间相互映照折射,形成了意象集成的效应,讲述着一个没有故事的故

事,一个关于历史沧桑和城市盛衰的故事,一个具有宇宙意识的关于

常与变、瞬息与永恒的故事。这样的诗人也就是哲性诗人、或诗性哲

人了。

3.石头城,石头城朱存,石头城的意思,石头城赏析 篇三

2、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苏轼《阳关曲》

4、青雀西来,嫦娥报,道佳期近矣。 ―― 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5、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 苏轼《念奴娇・中秋》

6、声直上,蟾蜍窟。 ―― 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7、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8、可怜闲剩此婵娟。 ―― 《思佳客・闰中秋》

9、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 ―― 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0、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 ―― 慧霖《闰中秋玩月》

11、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 ―― 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12、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 苏轼《念奴娇・中秋》

13、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 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4、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 ―― 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1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1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1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9、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

20、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

2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

22、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23、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

2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

25、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26、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

2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28、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秋宵月下有怀》

29、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中秋待月》

4.《石头城》教案 篇四

共1学时 1教学目标

1、读一读,背一背;

2、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

3、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慨之情和对当权的警醒之意。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教学难点:对意象特征的体味;4教学过程

刘禹锡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一、咏史怀古诗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著名诗人,洛阳人。曾和柳宗元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晚年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并称“刘白”。诗风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其仿民歌的《竹枝词》对后世影响很大。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中唐文学家、哲学家。唐顺宗永贞元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元和十年,复出为连州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课文导读

1、这首诗重写景还是重叙事?

2、诗中描写了何景?景物有何特点?(写了什么?)

3、诗人为何写这样的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写?)

4、全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怎么写的?)问题鉴赏

1、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中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昔日的繁华不再,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

这首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的景色。你看,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着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美点赏析

1.本诗怎样在写景中寄寓感情? 2.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试以“潮打空城寂寞回”“夜深还过女墙来”两句,对本诗的手法作简要分析。

景:石头城,故国没落荒凉——沉寂的群山,带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

情: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感叹世事盛衰无常。美点赏析

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形象、引人遐想。

写出江潮有意,旧月多情,无情的却是历史的沧桑和人的命运的感慨。

(1)假如月亮有回忆,她会会回忆些什么?假如月亮有感情,她俯视现在的石头城会有些什么感觉?

(2)假如月亮会叹息,她会感叹些什么? 问题鉴赏

3、体会意味深长的诗意:

五、表现手法 借古讽今 虚实结合

拟人手法

六、比较阅读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注:苏台即姑苏台,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

比较:刘、李谁写得更好些?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韦庄

[注]台城:也称苑城,在南京玄武湖边,原为六朝时城墙。拓展学习1.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拓展学习2.(东晋时的豪华宅第的衰落,昔日燕子飞进寻常百姓家,使人产生无穷的感慨。)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表明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告诫要防止历史上分割局面的重演 拓展学习3.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历史兴衰的喟叹,怀才不遇的悲愁)小结:

山水不变,杨柳依新,然而繁华之景已成过去,人与事也已作古自由后人评说。这一切都逃不脱头上朗朗明月的眼睛。课堂总结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思想内容特点: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 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课堂总结

一、主题 提示: 诗人借描写石头城萧条荒凉的景象,伤悼石头城六朝繁 荣的消逝,表达了作者江山依旧、国事日非、繁荣易逝、好景无存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对满目疮痍、国运衰微、人世 沧桑、中兴成梦的愁闷之情。

二、艺术特点

1、景语情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拟人化、情绪化的抒情;

5.石头城访新建 篇五

大家刚落座,新建忽然伸手,很坚决地指向画室,一屋子人都愣住了,不知什么状况,陆逸马上拉着大家和新建进到画室,她说,新建让于水挑一张左手画的作品。只见画案上摆着已画好的三幅小画,新建拉着我说,挑。我仔细看了一下,告诉他,都画得很好!他高兴地拿起上面一张给我,“这张好!”画的是“东坡先生题诗图”,他又说,“苏东坡好!”显然这幅他最满意。

陆逸跟我讲,只要是画家朋友来看他,新建都会送一幅画,有的来第二次,新建又送,陆逸只好提醒他,“这个上次送过了”。我是第一次来,属于“这个可以送”。

捧着新建的画,我想起一个足球名词叫“盘活左路”。上天总是用打压天才来保持社会和谐,比如凡•高、徐渭就被下了神经崩溃的方子,给新建下的“病方”叫中风,摧毁了新建的右路(右手)和中路(口才),新建满腹的才华没了出口。憋着也不是个事,于是新建尝试左手画画,只一两年吧,就画得是风生水起了,赢得同行们的很高评价,甚至有人抢购了。天才,总不会被轻易击垮。新建刚患病时,韩羽老先生曾眼含热泪感叹,新建是中国三百年出一个的才子!今天若韩老师看到新建的左手画,大概也可以收泪微笑了。假以时日,新建有望成为美术史上唯一的左右两路开弓,两手都够硬的大师。

回到客厅坐定,新建又指向书柜,陆逸心领神会地取来一份怀一主编的《藏画导刊》,坐在新建身边,读起了几年前发表的新建关于新文人画的访谈。大概读过很多遍,陆逸发音跟央视主持人似的,腔正而流畅。新建微笑着听自己以前的话,还不时加以简单的复述评论,一副很满足快活的样子。新建已经不能自己阅读这些东西了,但还是很爱听自己说过的、写过的妙语。从前“新文人画”聚会的时候,新建是绝对主讲,讲得生动有趣,听着过瘾。特别是每逢画展研讨会,有人攻击“新文人画”的时候,新建只几句话加一个“比如”,就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新建隐约知道自己的口才好,还差点上了百家讲坛呢。今天虽不能说了,借陆逸的口,他还是“主说”,只是变得有点像双簧,陆逸在后边出声,新建在前面做表情,逗得大家开心。

新建以前总说女儿长得漂亮,我们大家倒没觉得。今天朱朱就坐在我们面前,新建不说漂亮了,我们倒觉得她美丽而文静,初具“倾国倾城”之雏形。朱朱刚上学时,陆逸曾跟新建爆料,不好了,咱女儿不爱上学!新建说:“那就不要上了”。“那以后她吃什么呀?”陆逸急了。新建拖出一卷画“吃这个。”“那不识字也不行啊!”陆逸更急。新建说,只要她学会写四个字:“家父真迹”。我问新建,真要她会写家父真迹吗?新建笑着重复:家父真迹。新建宠女儿,跟他的画一样,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实朱朱是个听话的孩子,下午还要去上英语课呢。

至中午,陆逸新建请大家去餐馆吃饭。新建下楼梯时我忙去扶他,他说不用,自己慢慢走下去,也不用拐杖。

陆逸很大方亦懂美食,菜上了一桌子。新建胃口与病前差不多,家人给夹什么,吃什么,对肉食下嘴更坚决一些。我问他,还能吃猪头肉吗?“能!能!”新建边回答边点上一支烟,烟雾萦绕间,脸上又露出神仙气象。此时,中医的“忌”字显得那样的苍白和不近人情。

6.咏石头城诗句 篇六

(一)

故垒烽台过雁喑,六朝王气比浮沉。

争锋楚越空尝胆,逐鹿孙曹枉费心。

我向城墙寻雨迹,谁将橹楫问波痕。

时吟旧句生新虑,散去寒潮可是春?

(二)

古都六代笼烟尘,豪杰辈出比霸心。

吴越争雄尝苦胆,孙刘鏖战斗曹军。

蒋家窃取中山业,毛氏继承共和钦。

风雨钟山吹落叶,雄师百万扫阴云。

(三)

神龙雄韵势威轩,巴国文明贵遗存。

演绎战争千古绝,猊峰城堡百情囤。

巴渝武舞传民俗,佛寺蕃昌耀蜀坤。

绿树涌波旌彩猎,石头奇垒醉游昆。

(四)

龙盘虎踞石头城,弹洞斑斑纪战痕。

弱积瓜分思赤县,船坚炮利破家门。

后来居上中华志,堵截围追列国心。

众志成城观世变,萧墙安定贼休兵。

(五)

日暮钟山映晚霞,辉煌曾是帝王家。

杜郎醉笑秦淮妓,孟得诗吟朱雀花。

楚调新声悲逝水,吴宫荒径见归鸦。

繁华欲向今宵看,酒绿灯红一望奢。

(六)

石头城上石头闲,素裹银妆杂赭斑。

草木萧疏兀残壁,英雄无觅叹江山。

洪波东去终无尽,鸿雁南飞不见还。

惆怅凭栏向天际,何时春色满人寰?

(七)

六朝王气自浮沉,十代繁华尚可喑。

大帝秣陵舒剑胆,曹公赤壁走惊魂。

天王帝梦茶余唱,洪武皇图酒后吟。

7.唐朝刘禹锡《石头城》 篇七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山还是昔日的山,但依山而建的国已经不复存在了。一个已“故”,一个还“在”,物是人非,历史感一下子就出来了。“空”和“寂寞”:长江的潮水长年地拍打着这座石头城,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当初繁华岁月,城内车水马流,人声鼎沸,丝竹管弦之乐、兵戈相碰之声时常传出城外,这潮水必不感到寂寞,如今城里空荡如斯,千捶万打,千呼万唤不见一点回应,怎么能不寂寞呢?苍凉感一下子出来了。“旧时”和“还”:旧时,是说当初,还,是说现在,这两个表示时间的副词连到一起,表明自古至今。这明月,每晚都从淮水东边升起,石头山西边落下,它不会因这里的繁华而多走几趟,也不会因这里的衰败寂寞而远远避开,这亘古如斯的旅程不正是多变的世事的一个反衬吗?所以,诗人表面尽写些无关的事物,实则每一句里都隐含着今昔对比,都隐含着自然物象的相对永恒与历史的沧桑变化之间的对比。诗人以他深邃独到的历史眼光透视出了这种变与不变的关系。在抒写的时候,虽只着眼于石头城周边的自然景象,却已经把自己的这种感触精心融入其中,既自然,又巧妙,真可谓匠心独运。这样不粘着于城内具体人、事、物,而放眼周遭群山、潮水及当空的皓月,又同时扩大了诗歌境界,使得一首只有二十八个字的小诗,具有了一种雄浑莽苍,深邃幽远的山水长卷的气魄。

此外,还要再体会一下诗人用词的工巧。写潮水用“回”,写明月用“来”。其实,潮水有“回”也有“来”,明月有“来”也有“回”,为什么潮水不用“来”,明月不用“回”呢?就形象而言,诗人置身城外,远观江潮,由于高大城墙的阻挡,潮水退回的势头要比涌来更猛,时间更长,给人印象也更深刻;就词义而言,“来”,是因为向往、喜欢才来,而“回”,往往因为厌弃、逃避。潮水因为感觉寂寞不愿在城墙上久留,所以用这个表示后退、远离、逃避的“回”更恰当。至于明月,不用“回”,而用“来”,一则是要以明月的多情相伴反衬石头城的寂寞,再则是要让明月作一个见证。潮水隔着坚厚的`城墙无法见证城内之事,而这个明月,它目睹了石头城的落成,目睹了六朝的繁华,也目睹它的衰败以及今天的荒凉,所以它是历史的最好见证。就表达效果来看,最后的明月当空是一个照亮,能够引起读者形象的联想,前二句我们只是从理性意义上了解了国已是故国,城已是空城,至于城内城外到底什么面貌,还是很抽象的,最后的这个明月的到来,把所有的形象,把这古城繁华落尽的荒凉寂寞全都映现出来了。所以潮水一定要写它的“回”,明月一定要写它的“来”,替换不得,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独辟蹊径,避开了和金陵、六朝有关的所有史实,将感情线编织在貌似无关的周边景物中,以一种内在的对比结构暗连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虚实相生,极富张力。

8.“石头城”大津巴布韦 篇八

大津巴布韦建于公元1100年至1600年间,在当地的马绍纳语中,它的意思是“石头房子”。整个遗址占地约7.2平方公里,主要由三大建筑群构成:康普列克斯高地、大围场和瓦利废墟。康普列克斯高地在整个遗址中历史最为悠久,欧洲人把它称为“卫城”。有证据表明,早在公元5世纪,农夫和猎人就可能来到这里安营扎寨,这片遗址位于高约80米的高地上,因此居民可以对潜在的入侵者一目了然。高高伫立的外墙高约11米,也可以为居民提供可靠的保护。墙内伫立着一幢幢“达加”(房舍),其建筑结构具有弧线形,如同棚屋一般。

再康普列克斯高地下面,就是大津巴布韦最令人惊叹的建筑物——大围场。大围场的围墙长约244米,沿着外墙的某些部分,还建有一道内墙,因此两墙之间形成了狭窄的通道。据估计,当年建造大围场时,耗费了近100万块砌石。大围场建于大津巴布韦的鼎盛时期,19世纪时,说卡兰加语(卡兰加语是马绍纳语中最常见的一种方言)的居民住在這里,他们把大围场称为“伊姆巴胡鲁”,意为“伟大女性的房子”或“大房子”。尽管有人认为大围场曾经用作皇宫,但实际上人们至今对它的功用尚不清楚。由于大围场的石墙上有许多沟槽(也许象征着女性的解剖形态)和男性生殖器形态结构,一些历史学家便推测,大围场曾经用来举行冠笄之礼或其他重大仪式。

相对而言,瓦砾废墟规模较小,坐落在康普列克斯高地和大围场之间的谷地。这里的墙壁似乎年代最近,说明这些建筑是为了满足津巴布韦人口增多、居住空间供不应求而修建的。

在遗址中,出土过众多文物,其中最珍贵的文物就是当年用于装饰大围场顶部的“津巴布韦鸟”——和大津巴布韦遗址一样,津巴布韦鸟的形象也出现在津巴布韦的国徽和国旗上。津巴布韦鸟是用淡红色皂石凿成的雀鸟,高约50厘米,躯体像鹰,头似鸽子,颈部高高挺直,两翅贴身。这种石雕鸟出自公元14世纪至15世纪当地能工巧匠之手,是当时人们所崇拜的一种神鸟,其工艺精细,艺术价值连城。当年在大津巴布韦遗址共发现了8只这样的皂石鸟,但后来殖民者掠走了其中的6只半,直到津巴布韦独立后才从南非收回了其中5只。但那半只皂石鸟一直没有得到团圆。据说,当年那只鸟的头被切了下来,丢弃在大津巴布韦遗址,而底座则流落到了德国。直到2003年5月14日,再津巴布韦哈雷国家宫举行的“津巴布韦鸟”皂石柱底座移交仪式上,“津巴布韦鸟”与其石柱底座才终于团聚。这只重获“新生”的皂石鸟和另外6只石鸟一道向世人展示了津巴布韦灿烂的古文明,也在盼望着最后一只依然流落在南非的皂石鸟能尽快地“飞”回来与它们团聚。

9.石头城刘禹锡阅读答案 篇九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释:

①石头城:古城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今为南京市。

②周遭:四周,周围。 ③淮水:指秦淮河。 ④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

1.有人说后两句有两个字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旧、还 。(1分);“旧”有“原来的”之意,用“旧”来形容月(月本无新旧之分),便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过去繁华岁月,“旧时月”是它的见证。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则祗剩一片凄凉。(1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一去不返了。(1分)

2.结合具体诗句,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与思想感情:

答案:情景交融。(1分)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1分)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3.对这首诗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A.首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昔日围绕石头城的青山依旧,但当年繁华的六朝故都,如今 已是空城。

B.潮水也通人性,它们拍打着空寂的城墙似乎感受到石壁的冰凉,便带着寂寞悄悄退去。

C.最后两句,写旧时的明月,它曾经见证过昔日秦淮河的繁华,而今又从秦淮河边升起,夜深了还深情爬过城墙来,只可惜,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D.全持写山、水、月,着重于景物描写,传达了石头城今日的萧条冷落。

答案:D(景物描写“皆著我之色彩”,诗人处处写景,但无处不包含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并非着重传达石头城今日的萧条冷落。)

4.这首诗句句是景,然而每一景都融合着诗人的深沉感叹。最后一句的“还”字,意味着

答:(4分)故国萧条,人生凄凉 月虽然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如时光、繁华、显耀人物等)已经一去不返了。

1.目送阅读答案

2.目送 阅读答案

3.提亲的阅读答案

4.《海燕》阅读答案

5.病人阅读答案

6.往事阅读答案

7.英雄阅读答案

8.阅读及答案:《读书》

9.看戏阅读答案

10.石头城,石头城朱存,石头城的意思,石头城赏析 篇十

第一课时

学习鉴赏王维《山居秋暝》、刘禹锡《石头城》。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疏通、熟读本课诗歌。背诵王维《山居秋暝》、刘禹锡《石头城》。

二、导入新课

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我们欣赏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琵琶行》,还有许多出类拔萃的诗人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值得我们欣赏。

三、介绍近体诗

同学们在疏通、熟读本课诗歌时,发现本课诗歌与前两课诗歌在体式是有何不同?

让学生发言。

明确:本单元前两课是古体诗,本课是近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五言律诗,杜甫的两首、李商隐的一首和陆游的一首是七言律诗,刘禹锡的一首是七言绝句。

四、学习、鉴赏王维《山居秋暝》

1.导入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诗,“诗中有画”,其画,“画中有诗”。欣赏他的代表作《山居秋暝》,就如同观赏具有艺术魅力的图画。

2.感知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3.诵读

通过诵读深化理解。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子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白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4.鉴赏

这首诗犹如生动的风习画。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真是隐士们的好居处。

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雨后的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村民的活动。出句写诗人所闻,因为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但诗人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这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虽是淡淡的一笔,却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对句写诗人所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而诗人是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它的,这无疑是渔夫要利用今晚月光去捕鱼。这两个细节都富于艺术的魅力,它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

诗人勾勒出这样一幅风习画的用意十分明显:山村的风景如此清幽,民风如此淳厚,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愿离开这里,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这就给结句“王孙自可留”作了有力的铺垫。

5.背诵

6.点化

山水诗人写山居之景是表层,写山居之人是深层,而贯穿其中起着统帅作用的是山居情味。只有从画面中悟出这种意味,理解古代文人在山光水色中力图摆脱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我们的心才能同诗人之心相撞,才能进入和把握诗的意境。

读诗,可通过解题,了解诗的大意。对诗作背景的了解,也可归人解题步骤;释句,即通过解释句子寻找“意向”,寻找诗人选取的那组物象、那个情境,或那连串事件,从渗透作者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的意象中入境,即体验作者的情思;最后是明白诗歌主旨,即会意。

五、学习、鉴赏刘禹锡《石头城》。

1.朗读诗歌

2.诵读指导

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后两句借月抒怀,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3.鉴赏

《石头城》写了那些景象?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石头城》用写景寄寓感慨。

这首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的景色。你看,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着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在这种苍莽凄凉的氛围中,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代帝王之都为什么会变成一座空城呢?后两句其实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这时,诗人仿佛指着那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明月说道:它就是历史的见证啊!诗人称它为“旧时月”,跟李白的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有同工异曲之妙,意思是此刻天上的月儿曾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女墙这一边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沉寂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全诗句句写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4.背诵

通过背诵深入领悟诗境。

5.点化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鉴赏本课杜甫的两首诗。

2.自学《其他古诗词背诵篇章》中元稹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的。

3.自学《其他古诗词背诵篇章》中杜牧的《过华清宫》,分析此诗见微知著的艺术特色。

附:板书设计

山居之景:明月     松林

(1)山居秋暝                   清泉       岩石       留(归隐)

王维           山居之人:浣衣女

11.石头,石头 篇十一

山道弯弯,仿佛手臂上静静流淌着的静脉,向山里山外相互输送着血液,山道是乡人们就山石而开的石板路,石板早已被乡人的脚步磨得光洁。石板路上,有背着背篓下山赶圩的,有打柴归来的,有荷锄赶往山里做活的,有赶羊上山的。青苔长满道旁,偶有赶圩而归的醉汉卧于路边石上,舌头已变粗,他吟唱着不成调的曲,隐约听得出些意思。一些路过的乡人好心的会送上几句规劝的话,而另外一些人则不以为然,因为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早已习以为常。

山道是石头的,乡人们的房子是石头的,山脚下的桥也是就地取材用石头修建的,石头布满了乡村世界,一眼望去,高高的大石山围绕着“盆地式”的田地,山脚下错落的石头房子。人们沿着山脚,用石头砌了一条长长的人工河,用以灌溉田地。多雨时节,从山上流下的水会汇集起来,顺着人工河流奔向山外的大河。

石头的世界造就了乡人们石头般坚硬的内心,是石头,给了乡里人不屈不挠的性子。乡人是分山里山外的,一部分乡里人住在大山包圍的平地上,还有一部分人是住在大石山上。住在大石山上的乡里人生活条件不好,缺水少地,但他们依然坚守深山,让一些外人误以为他们不思进取,然而,时光会解开缠绕人们疑虑的绳索。前些年大开发,各村屯都轰轰烈烈地投入到了修路的热潮中,石头们被欣喜狂热的乡人们奋力敲打,垒成了路基,铺成了碎石沙,山里到山外,水泥公路通了,车子通了,路让他们给修到了家门口,山里乡人们日子也一天天滋润起来。而那原来承载着乡人们的石板路,长满了浅浅的青苔,偶有羊群踏着它,一路而上,沿路而回。石板路静静地卧着,它见证了乡人们过去的时光和现时的飞跃。

是石头,就该有石头的本色。身居大山的乡人们和石头有着相同的本色。而这片薄土仿佛一部神奇而不可理解的书,在人们当中传阅,里面仿佛隐藏着一个个秘密,人们不停地解读,他们不说出,但也说不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也像石头一样,如此坚硬地在这片薄土之上繁衍生息。而我知道,他们没有选择逃离,因为逃离了就不是石头;他们没有选择软弱,因为软弱了也不是石头……

12.石头饼的做法-石头饼是什么? 篇十二

石头饼的做法-石头饼是什么?

石头饼的做法

1、将盐,小苏打,鸡蛋和酵母放入面粉中,加水揉成光滑的面团,室温静置30分钟,放入冰箱冷藏;

2、中午下班回家做的将面团分成小剂子,滚圆,压成薄片(面饼的厚薄可自行掌握),在上面在压些芝麻;

3、将石子码入烤盘中,放到200度的烤箱中烤20分钟,要把石子先烤热;

4、用勺子将石子取出一半,石子很烫要小心;

5、将烤盘里的石子抹平,把面饼放在石子上面,在将取出另一半石子覆盖在上面,用小铲子轻轻的压一压;

6、放入烤箱200度烤10分钟;

7、石头饼的味道可按个人的喜好添加,我比较喜欢咸味道的。

石头饼的简介

13.《石头城》阅读答案 篇十三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有人说后两句有两个字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旧、还。(1分);“旧”有“原来的”之意,用“旧”来形容月(月本无新旧之分),便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过去繁华岁月,“旧时月”是它的见证。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则祗剩一片凄凉。(1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一去不返了。(1分)

(2)结合具体诗句,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与思想感情:

14.石头天堂于家石头民俗村 篇十四

地理位置: 位于石家庄市井陉县中西部山区,面积10平方公里,是于家乡政府所在地。

推荐理由: 于家石头村是一个用千变万化、形状各异的石头搭建起来的乡村,这里的

每一块石头都有它特殊的意义,石头村的历史更是一部用石头抒写的村落

史诗。世世代代的子孙们与石相依、相伴,用巧手勾勒出一幅伟大、奇特

的石头家园。

来到石头村,犹如徜徉在一座色彩斑斓的天然石头博物馆中,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到处都是石头文化,石头村也如其名,就是一片石头的天地。

在石头村,于氏家族占95%以上,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先祖于有道迁来时,这里还是一片深山旷野,“与木石居与鹿豕游”,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占5%是康氏家族,是于姓的至友。据传,康家是于家的干兄弟,几百年来于、康两家,亲同手足,团结所有,共同营造自己的石头家园。今天,我们眼前这座用色彩斑斓的石头搭建起来的村落就是于家石头村。

于家村至今仍是一个保存完好的石头古村落。石头村因其奇特的地理位置有“不到村口不见村”的说法。因为这村建在一个四面环山,中间不到一平方华里的小盆地之中,道路又都在山脚下,所以,不到村口就看不见村。住在这里的人享受着安定、平静、祥和的氛围,这里称得上真正的“风水宝地”。

石头村的大多数男人都会石匠手艺,祖祖辈辈就是靠自己的双手将伸手可及的石头修成梯田,雕成石器,盖成房屋,直至建成这个庞大的石头村落。石头街道两旁是石头农家小院,一代代的石头村子孙们就生活在这里,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富有特色的石头家园。深山藏古秀,瑞石撒幽香,漫步于石头村,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石育人生福,人琢石生辉,于家人古往今来与石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中创造了智慧,健壮了体魄,造就了憨厚的禀性和淳朴、纯洁的民俗风情。岁月沧桑,先辈们琢石之手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物和天然景观。

于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四合院,占地300平方米,共有房屋15间。其中供奉着先祖于有道及其后代先逝者。于氏家族艰苦创业,繁衍至今已24代。整个大院古门古窗,古碑古匾,古鼎古联,古井古柏,宫灯蜡台,庄严肃穆,一派山乡风俗,令人耳目一新。

“清凉阁”又称“神仙阁”,坐落于井陉县于家村东口,是石头村的标志性建筑。此阁始建于1581年(明万历九年),相传由力大无比的于喜春一人所建。累累巨石,鳞次栉比,似券非券,似搭非搭,集美学、力学、建筑学、几何、物理学于一体,盘根错节、鬼斧神工,可谓建筑史上之奇迹,国家之瑰宝,山村之明珠。不愧为于家石头村十大石头景观之一。

于家石头古村,全是石头房院。石头四合院,全村不下百座。而最有名的四合院当属“四合楼院”,这座上砖下石建筑物,始建于明末,占地两亩,房屋百间,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四合楼院”分为东西两院,均为北高南低,三面楼房。这座四合楼院的家族在明清时代曾出过12名文武秀才,当时在这深山僻壤之地,实属不易。这样的“四合楼院”,在于家石头村首屈一指,在方圆左右甚有名气,在井陉县内也属罕见,是明清时代之士绅福地,是当今社会的观光乐园。

石头古街是于家村的一大景观。15世纪80年代,于氏先祖来此定居,逐步建成了村落。先人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称巷,不通谓胡同,狭窄者名夹道,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一十二夹道,总长3700多米,古旧街巷,街宽3至4米,巷和胡同宽约2至3米,夹道一米左右全为青石铺就。这七里明清古道,多达五百载,少有三百年,瑞石铺地,形同碧玉、蜿蜒回环,不知几几。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都被践踏得细腻光滑,锃明挂亮,成为石头村的一道风景线,漫步其间,心中又会有一种怎么的情感释怀?

除了这些奇景,还有真武庙、全神庙、观音阁、古歌楼、四合楼院、白庙遗址、搁宝窑、青山洞、南山红叶、老虎洞(古人类遗址)卧虎山、青云寨、大窑掌、五里洞等等。

上一篇:小学教育如何因材施教下一篇:高考加油的句子霸气简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