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评价的思考

2024-09-26

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评价的思考(精选16篇)

1.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评价的思考 篇一

我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李玥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音乐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一、提倡多样性,让学生感受音乐活动评价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评价要更多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方面,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1、利用“音乐小擂台”不断加分

开学初我和学生们一起制定新的考核标准:每节课利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音乐小擂台”的展示,根据表演水平进行适当加分,一直加到学生认为满意的等级或分数为止。

2、自选强项展示

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差异性,评价应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能表现出自己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特长,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二、凸显合作性,让学生体验在集体中一起成长的乐趣

学会合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之一,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要求。因此,我设计了一些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群体意识的评价方法,事实也证明学生在合作中进步最快、最大。

1、小组竞赛和小组合作

在音乐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建立和追求共同目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其音乐潜能。开学初我们就采用自愿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音乐分组,人数不限,每组人员分工合作,并给自己小组取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一种明星的感觉,上课时按纪律、参与、表现等给每个组合打分,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2、“班级音乐会”、“音乐知识对对碰”

富有情趣的考试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在中、高年级我用“班级音乐会”来取代传统的考试。这种形式不仅能引发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而且能激发他们参与考试的兴趣,营造出愉快和谐的考试氛围,卸掉考试的心理负担。

三、注重过程性,让学生关注自己音乐学习成长的历程

新的课程目标除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外,还把“过程与方法”也列入其中。它要求教师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这种评价理念淡化了教育的功利意味,更符合教育的终极关怀。

1、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

在课堂上运用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来鼓励和激励学生,一句简洁、艺术的口头评价,有可能就让学生了解到了自己的进步,建立起自信,也可能带动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同时它也可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这一切的可能就来自于我们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甚至是几个字。但也就是这些平凡却又智慧的评价,缩短了师生的距离,也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教学契机,使音乐教学良性发展。

2、每一单元结束时,学生之间开展自评、互评和他评

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掌握程度进行自我测评和互评。刚开始,学生喜欢戴有色眼镜去评价别人,互相指责,夸大别人的不足,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找自己的不足,说别人的优点,学生慢慢习惯用“赞赏”的眼光去评价其他同学,使被评价的同学由于受到同学们的肯定,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主动性得以增强。

音乐是美好的,它属于每一个人。作家王蒙说:“一个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一个不爱音乐的人也算不上完全地爱着生活的人。”作为音乐教学的“评价”,“评”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对音乐产生爱好与兴趣,学会欣赏音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我们的“评”才是富有“价”值的。

2.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评价的思考 篇二

一、以培养音乐兴趣为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音乐教学也是如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为目标, 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让学生乐意去学习音乐。初中生的年龄阶段, 其模仿能力很强。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应该运用这一点, 向学生展示优秀的音乐作品, 熏陶学生的音乐细胞, 刺激学生的音乐灵感, 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通过优秀作品的展示, 还能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 产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此外, 为了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例如, 观看多媒体录像,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对音乐有全面的体验, 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力量。

二、灵活设计音乐教学课堂

在音乐教学中, 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有效性。单一的教学设计, 往往导致学生感觉音乐课堂枯燥, 对音乐课产生抵触情绪。为此, 我们可以设计多样的教学形式, 增加音乐课堂的灵活性, 让学生乐于上音乐课, 在音乐课上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例如, 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时, 教师就设计先由少数民族的学生演唱自己民族的歌曲环节。这样, 激发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采用互动式音乐教学

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互动的方式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例如, 采用游戏教学方式, 让学生主动的投入到音乐教学中, 与同学、老师共同欣赏音乐。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会更加的投入, 更加敢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见解。

四、注意课堂教学的超越性

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 主渠道, 有的人还提出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但教师课前课后的工作并未按规定的深入, 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实就学生而言课堂确实是主阵地, 主渠道, 但教师的工作的真正重点应该放在课外, 对此分析就不难理解, 教师对教学知识的分析, 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与水平的论断及教学活动设计, 是一项细致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 需要大量分析、调研。这样主动地在该环节上让学生当主角, 自己导演, 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才能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作用下, 养成良好的分析、研究问题的兴趣形成富于个性的特质。因此, 注重课堂教学的超越性, 也是注重课堂教学的前提。

五、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增加情感投入

人类的情感有调节、感染、迁移等多种功能。现在的音乐教学中强调通过熏陶感染成形, 潜移默化以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论是唱歌教学还是欣赏教学, 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离不开情感功能的运用。课堂教学只是“授业”只是信息上的交流, 而没有“传道”没有师生之间及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交流, 不注重发挥情感的重要作用, 就不能完成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使命。

六、注重拓展自身教学能力

(一) 转换角色, 彰显学生个性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教材为工具, 对学生进行传授式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足够的重视, 这种教学方法会大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而课改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这样, 学生才能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 扩展自身知识的储备

随着课改的深入不仅对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同样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知课本内容, 还要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样, 才能更灵活的处理教材, 扩展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

(三) 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艺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 教师应该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音乐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等等。这样, 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总之, 在初中音乐中, 我们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音乐兴趣为目标。灵活设计教学形式, 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注重课堂教学的超越性, 增加情感投入, 拓展自身教学能力等方式来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通过音乐课堂, 增加音乐情趣, 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 身心得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晓红.浅谈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J]新课程导学, 2012.8

3.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评价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 音乐课堂 有效教学 实现路径

音乐教学不只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它既要对大部分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技能进行普及,让他们对音乐产生审美情趣,对生活产生审美追求,也要为未来的、潜在的音乐大师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对新课改下的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提出一点建议。

一、有效教学的特征

1.教学环境有效。教学环境的塑造是否有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教学环境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硬环境,一个是软环境。硬环境是指音乐教学的配套设施、空间装饰、教师设计格局;软环境是指教育工作者本身的音乐素养、教学素养,以及具体的教学计划,设计和实施。要想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应当从小学生的心理出发,营造出能够用激情引导学生,用魅力感染学生的氛围。唤醒潜在的音乐本能,让学生在不断的模仿、感受中有所追求、创新,甚至有所超越。

2.课堂学习有效。对于教师来说,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时间,是极其珍贵的。因此,教学目标必须做到科学,简明;教学方法必须做到灵活,恰当;教学内容必须做到适量,精致;教学过程必须做到全面,充分。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自身的激情和魅力引导、感染,甚至震撼学生,使学生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进入美好的遐想。对于學生来说,音乐课堂过程不应只是一些主课程的休息调节,而是应当尽快转换角色,有效地倾听、品位,让思想和心情都得到自由的放飞。这个过程是审美的过程,是陶冶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应当有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得教学有效性得到稳固和保证。

3.评价引导有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往往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还没有发展成熟,本身与成人有较大的差别,且小学生个体之间也有较大的不同,如果教师不加区分地给出一个单一的评价,势必会扼杀很多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因人而异。例如:对于有高层次的音乐需求的学生,教师应当树立更高的评价标准,发挥更有力的引导作用,应当鼓励这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当中来,提高他们参与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既确保他们音乐学习的质量,又提升人生启蒙的境界。

二、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

1.营造恰当的音乐实践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生的课堂气氛应当是在宽松、自由、生动、和谐的,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感到轻松、安全、灵动、美妙。小学生喜爱游戏、童话,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他们的兴趣为导向,要用他们的方式来切入,让他们自身体会到切实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轻松、愉悦地学习音乐,理解音乐,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这正是有效教学的本意。

2.贴近社会生活,创新教学形式。教学本身源自生活,取材于社会,构建生活化的音乐课堂一直是老一辈音乐艺术教育者的梦想,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要求,更是对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的遵循。教师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要时刻注意发掘和运用平常的生活题材。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共鸣,能使得枯燥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是小学生“看得到”“听得到”的音乐,能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到音乐带来的愉悦感,学会用美丽的眼光对待生活。

三、丰富展现平台,发展个性特长

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在当今社会中,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别人的思想,以自己的品位代替别人品位,以父母的期望代替子女的理想,以教师的自身经验代替学生的个性思维等等俨然成为一种常态时,这两句“呐喊”显得如此震撼。

我们的教育不是要把一个个鲜活的孩子培养成模块化、标准化的产品。自然的多样性,社会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艺术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在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同时,不要忘了“个性”这个彰显生命的词汇。我们的课堂不应当是整齐划一的,不应当刻意追求有板有眼,要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要鼓励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这样的艺术教学才有闪光点,才会五彩缤纷,才配得上为艺术。而学生们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潜能才能被挖掘,我们未来的潜在音乐家们才不会被淹没。

有效教学的实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也是广大受教育者的期待,而要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离不开学生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音乐教学过程。

4.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评价的思考 篇四

探究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评价方式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此,我进行了深入地探究与实践,我运用“星级制”评价,培养小学生的作业兴趣;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小学生课堂学习情感;运用“二次评价”,肯定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运用实践活动,发展小学生个性特长。让他们在评价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从而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健康快乐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一、运用“星级制”评价,培养小学生作业兴趣

在对小学生作业的评价上,我试用着“星级制”评价的方法,即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小星星的数量来代替评价等级的一种评价方法,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的学业水平。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评价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和素养与能力的提高。

(一)发挥教师评价功能,让小学生体验成功

老师们都知道,一年级时,孩子们都是一样的,差距不大,但是小学六年下来,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批评、改错中,有些学生便永远失去了信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首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上进行改革实验,我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不写分数等级,一律以五角星代替,当他书写工整、解法独特或有明显进步时给三颗星,并口头随时提出表扬,全对时给两颗星,部分对时给一颗星,满十颗小星换一颗大星,孩子看到的永远是成绩,永远是成功,永远是希望,孩子永远是高兴的,永远充满信心,即使出现错误,我也只是在上面画“”,待学生改正后再变为“√”,没有必要盯在学生的错误上,实在是孩子看不懂的问题,单独给他讲解,不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失去信心。

(二)指导学生自我评价,让小学生建立自信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还应参与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如果缺少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就是不完全的学习,因此,我设法 1

多提供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尊重他们的看法,改变由老师说了算的做法。

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学生在充分动手操作后得出如多种解法,老师把这几种方法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并以学生的名字命名为××法,全班同学给以热烈的掌声。然后老师让孩子们自己给自己得星,想出一种方法的给一颗星;想出两种方法的就给自己两颗星„„

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形成了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增强了自信心。

(三)运用同学互评互帮,共同提高学习成绩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因此,同学之间的互评是不可忽视的。

如,学完“表内乘法”时,一位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老师想给参加夏令营的40名同学每人买一杯酸奶,商店里有两种酸奶在促销,一种是天然酸奶,买3赠1,每份4元;另一种是草莓酸奶买4送2,每份5元。可以怎样买?怎样购买最合算?

老师确定评价标准:提出一种方案并正确解答的得一颗星;提出两种方案并正确解答的得两颗星„„。

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其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帮对方查看,这既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又是多向反馈,相互学习的过程。

(四)正确引导家长评价,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家长的评价,大家共同参与、交互作用,因为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爸爸妈妈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最忠实的学习伙伴,他们共同分享着孩子的成功与失败,所以,也要让家长们参与到评价中。

在对待家庭作业上,我们要求学生做到:自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书写工整,正确率高,不抄袭,有问题就问。

给家长的评分标准如下:

1.不用父母提示,孩子自觉完成,且书写工整,正确率高。★★★

2.基本能按时完成,书写较工整,正确率较高。★★

3.在父母的督促指导下完成。★

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酌情给以评价,避免了学生在学校写作业是一样儿,而在家写作业又是一样儿的现象,培养了学生自觉完成作业,并书写认真,做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群星闪烁,记载着学生们学习的进步历程,激起的是学习的内在动因,获得的是“我能行”的信心,形成的是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

二、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小学生课堂学习情感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的本领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巧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小学生课堂学习情感。

(一)激励语评价

人人都需要赞美,就像花朵需要阳光一样。对于小学生来说,表扬与批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课上,评价小学生的语言要有激励性。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可以说:“你真会动脑筋”、“你又进步了”、“你真棒,你和老师想的一样。”学生回答不完整时,可以说:“再想想,相信你能行。”鼓励创新思维时,可以说:“谁和他想的不一样?”“还有别的发现吗?”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可以说:“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老师佩服你。”“你真了不起啊!连老师都没想到,这位同学帮助了我,谢谢你!”„„

这些热情洋溢的话告诉学生:你能成功!你的成功超过了老师!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激起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呢?

(二)态势语评价

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起到传递情感信息的作用,给学生以无穷的力量,智慧的源泉,让学生乐此不疲。

如,小学生上课搞小动作时,老师可以轻轻走过去,摸一摸他的小脑袋瓜儿;学生违反纪律时,给他一个神秘的眼神;学生发言正确时,老师伸出大拇指;当学生上课发言没有信心时,老师可以深深地点头,意思是告诉他:有道

理,继续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润物的细雨,会给小学生增添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三)物质奖励和精神鼓舞

对于小学生,一朵红花、一颗小星、一张画片、一阵掌声、一种称号、一个暗示都被他们看成是对自己最高的奖赏,都会使他们欣喜若狂,我们不要吝惜这些。通过这样的评价来肯定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使他们多一点儿享受成功的体验,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新知,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课堂学习兴趣。

三、运用“二次评价”,肯定小学生的学业成绩

无论素质教育发展到何种地步,考试这种评价形式目前还是评价学生的一种有效方式,那么,如何发展性地评价小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害怕考试?如何给学生自信的动力,让他们更好地去学习?

我们可以进行“二次评价”,即一张试卷给两次得分的机会,用“二次给分”的形式,给学生发展的余地,在第一次评价的基础上,借助于评价试卷,再给学生一次补正的机会,在单位时间内,如若补正得完全正确,则将失分折合50%反馈给学生。这样如果一份80分的试卷,学生在认真评析之后,将错题完全补正,则再给10分(20×50%),当然这10分将涉及到听课效率,补正时的态度及书写是否合乎要求,补题时的分析是否到位,补的是否正确等等,而且无论选择题还是填空题一律按解答题的要求来补正,即不仅要答案正确,还要求思路正确。

采用这种评价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有一个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得了58分,回家不敢让家长签字,害怕家长批评,考虑到这种情况,老师鼓励他说:“只要你认真听讲,能及时将错题完全改正,就可以给你二次加分。”该生听后很高兴,听课时非常专心,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按要求完成了错题的改正,老师就给他二次加分21分(42×50%),最后得到79分的成绩,自此以后这个学生听讲更认真了,成绩也渐渐提高。

对于较难的试卷,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二次评价”的方法,让学生们看到自身的进步,看到自身的希望,从而鼓起勇气继续努力。

四、运用实践活动,评价小学生的应用能力

纸笔考试只是评价学生成绩的一种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结合起来,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而实践活动是发展他们特长的广阔空间。

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的评价,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直观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水平。

如,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后,老师边拿出一把晃晃悠悠的椅子边说:“老师的椅子坏了,你愿意帮我把它修理好吗?”同时给学生提供铁钉、锤子和长短不一的木条。

老师把握评价标准如下:能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钉出三角形支架,但选择的木条太长,从椅子面连接到腿脚了,影响使用,且不能说明理由的给一颗星;能钉出三角形支架,也能说明理由,但不能考虑美观实用的给两颗星;能根据情况合理选择木条,准确迅速地钉出三角形支架,准确地说明理由,且做到了美观实用的给三颗星。

这是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亲手实践解决这样的问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在“学校数学”与“生活数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5.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评价的思考 篇五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体验,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反,无效提问催生的无效教学不能为音乐课堂带来“精彩”,更不能为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严重阻碍了高效课堂的建设。因此,作为一线教师不得不反思其因,寻找对策。针对于此,笔者做了以下实践和思考:

一、关于有效提问的理论思考

要研究有效提问的策略,首先必须科学的了解有效提问的内涵及其特点。

有效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有效提问主要来源于教师,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

2.有效提问外显形式表现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两种,在实践中常用于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

3.有效提问的内容具有随机性,实践中,教师可以预设许多有效提问,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无法完全在备课中预知。有效提问还具有思考的价值性,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

那么实施有效提问有什么目的和作用呢?有效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领学生感知音乐,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一切教学手段中,教师提问使用的频率约在76%至97%之间,但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56%,这就是说,教学中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密集式”提问,随意性大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思维层面与要求,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满堂提问”代替“满堂灌”。只追求提问数量、不追求提问质量的“密集式”的提问表面上令课堂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过多的一问一答,造成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体验感受音乐美的缺失,音乐表现创造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直接导致课堂效率低下。2.“空洞式”提问,缺乏探究性

在歌唱教学中,有的教师喜欢问“这首歌曲好不好听呀?”“想不想学呀”„„诸如此类的问题;有的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就会拒之门外;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这些都是提问缺乏探究性的表现,这样的提问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不能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不能发展学生健康有个性的审美情趣。缺乏思考价值的“空洞式”的提问,长此以往所产生的效果就是使学生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丧失个性化的音乐体验,丧失音乐课堂教学中隐藏着的不可预约的精彩。3.“跳跃式”提问,缺乏艺术性

一部分音乐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犹如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忽视了提问方式的求奇创新,无法让学生凝神激趣;有时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提问后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候答时间过短,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有时设计“跳跃式”的问题,过于深奥,不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符合学生储备的知识体系,提出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缺乏提问艺术性的表现。4.“按部就班式”提问,缺乏互动性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意自己的教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评价的语言单一,一味的“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的回答让老师太高兴了„„”等诸如此类的课堂评价,不管学生说的对否,一律加以赞许、表扬;另外,课堂上几乎没有教师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种不注重课堂生成资源“按部就班式”的提问,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使教学捕捉不到可利用的生成资源,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使提问也是流于形式,其互动性遥不可及。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也就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

三、实现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结合关于有效提问的理论学习,笔者对以上几个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症结出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怎样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一些老师对此把握是模糊的,随意的;二是如何把握有效的提问方式,一些老师是无研究的,无策略的。为了探寻实施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在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主要从这两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精心设计问题,促进有效生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长期的音乐课堂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音乐教师如何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对于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体验音乐情绪、表现创造音乐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音乐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

1.找准问题的切入点,紧扣目标设计问题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当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应找准教学问题的切入点,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问题的设计既是为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过程而进行交流的话题,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要掌握哪些音乐知识,发展学生哪些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哪些音乐素养。例如:欣赏《草原巡逻兵》课例片断 初步欣赏

师:请同学们听音乐《草原骑兵》并思考;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些什么?乐曲属于哪个民族?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生:(1)我听到了众多的马蹄;(2)蒙古族音乐;(3)速度有快有慢。

在这个课例片段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在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充分聆听,二是引发思考、探究与互动交流,理解乐曲表达的情感和表现手法,问题的设计直奔教学目标。

2.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层层深入设计问题 心理学上把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并认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过程就是这三个层次间的逐步转化过程,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生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必须掌握这一技巧,就是寻找学生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通过问题系统地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的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能力。例如:《摇啊摇》课例片断 导入童谣

师用上海方言来演唱《摇啊摇》,提问:老师的演唱有什么特点? 童谣主题学习:

(1)聆听《外婆桥》提问:你能听出与老师唱得童谣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2)揭题,提问:童谣的情绪是欢快的还是抒情?(3)完整感受乐曲(略)(4)分段学习

问题一:与主题乐段相比这一段的情绪如何? 问题二:能用不同的记号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吗? 问题三:怎样用声音表达出音乐的线条感和点状感呢?

这个案例片段,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导入,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听、唱、探、悟等多种渠道启发学生思考。先从欣赏《摇啊摇》入手,问题直指音乐特点,以使学生感受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童谣的表现形式。本堂课知识的生长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结构规律和乐句的旋律特点,老师就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段欣赏《外婆桥》,通过分段学习,层层深入设计问题,为歌曲教学做好了全面铺垫。

3.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融合情境设计问题

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从新旧交替事物的联系中找到“兴奋点”,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例如:《春节序曲》课例片断

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播放视频后,各抒己见,谈谈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重点谈谈对“春节”的了解。提问一: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人们会有什么活动? 提问二:你是怎样过春节的?心情怎样?

提问三:这样的心情如果用音乐来表达,你会怎样来写这段音乐? 设问引趣,完整欣赏

提问四:你觉得乐曲表现了怎样的场景?

提问五:在欣赏过程中,看到了哪些乐器?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从以上的课例片断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营造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深化音乐体验。这一过程既是激疑、导疑、释疑的过程,也是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深化音乐体验的过程。

(二)优化提问方式,开启学生思维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使提问成为启发学生自由、积极思考和探究的有效力量,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优化提问的方式显得非常重要,它是实现有效提问的根本。1.变换角度,灵活提问

音乐课堂教学中,同样一个问题变换一下问的角度或发问的方式,就会变得别开生面,新鲜有趣,容易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歌曲教学中,在初听歌曲范唱这一环节后教师一般会提问:“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如果每次都这样发问,学生必定会厌烦。其实把这几个问题换个角度来问:“音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听后你的心情怎么样?”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和对旋律的感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则会是另一番景象。

2.面向全体,分层提问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可是在一些课中,有的教师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在几个优秀学生身上,对于跟不上的、能力薄弱和学习兴趣低的学生来说,便几乎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余地。音乐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提问的类型可以划分几个层次,进行分层提问。

如在低年级欣赏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的提问方式:“这段音乐的令你感受到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你是从哪几方面想到的?”这三个问题涵盖了几个层次,第一个问题学生易答,可以直接说出音乐的情绪是欢快或抒情或悲伤或雄壮的,后两个属于拓展型问题,有一定难度,促使学从音乐要素如力度、速度等多角度去认识、分析、探究音乐。这样分层提问的方式既捕捉了后进生的闪光点,使其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树立信心,解决“吃不了”的现象乃至因此而产生的学习上的恶性循环问题,又发挥了优等生的特长优势,以满足他们“吃不饱”的现象,激发他们“学无止境”的信念。3.把握节奏,适时提问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提问要适度、适量,不要过于急切地、不断地发问。例如在欣赏课中,初听音乐之前有一位老师提问:这段旋律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用线条表现你会怎样去画?你能跟着音乐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吗?这样连珠破式的提问只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在聆听音乐时不知关注哪一个问题。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提问来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绪、思维富有弹性,每一遍聆听都有不同的问题思考,引导学生有效地欣赏音乐。

同时,课堂提问选择时机很重要。在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当学生处于“愤”、“悱”之时、“跳一跳,够得着”之时、“需要评价反馈”之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音乐探索活动中去。例如对比欣赏歌曲《小白菜》、《鲁冰花》时,学生为两首表现同一主题而情绪又完全不一样的音乐作品所吸引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音乐时,老师提问:“这两首歌曲都是表达对妈妈的思念,但音乐形象不一样,谁能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一下?”学生表现出思考的热情很高。

4.转换角色,自主提问

教学提问的最高水准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在大脑中浮现,就看教师是否给予他们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多创设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让学生带着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无疑是优质高效的。

案例:欣赏《樱花》教学片断(在引题后,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发问的环节)。师:看到这首歌曲的名字,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毫不思索地纷纷举手)生 1:樱花是日本国花吗?

生 2:樱花是什么形状的花?它什么时候开放? 生 3:演奏樱花的乐器,有日本的民间乐器吗?

生 4:名字很单一,乐曲用什么方式来丰富音乐的内容? „„„„ 师: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乐曲,去感受樱花的美,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放手和换位,教师成为了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是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会欣赏音乐的方法。当学生走出课堂也会有意、无意地在欣赏音乐时自问自答,真正体验到自我在音乐欣赏中的主体。5.注重探究,生成提问

提问要关注课堂的意外生成,“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课堂的意外生成往往围绕着问题而展开,教师要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设点,善于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内化,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生成学生感兴趣的“问”,转化生成问题。以下案例中的教师不仅围绕音乐特点提出了具有开放性问题,而且面对教学的生成采取了新的有效提问。

案例:欣赏《羊肠小道》

师:乐曲在进入中间段时“毛驴越跑越快,在一声驴的长鸣中,音乐突然停顿,”发生了什么事? 生1:“可怜的游人,被急停的毛驴给摔下背了”。生2:“游人看见山谷中的美景,被惊呆了”。生3:“游人累了,想停下了休息一下。” 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师停顿,(随机将问题变为质疑抛向学生)要是这样的话,这接下来中段落的情绪应该是怎么样呢?如果你是作曲家,该怎么写呢?

生1:中间段落情绪应该是清新的、宁静的充满了梦幻色彩。生2:中间段落带点诙谐吧,有点童话色彩。师:大家在这段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了这么多美丽的联想,音乐的内涵变得更丰富、更形象,老师被你们描述所陶醉。

开放性的问题具备了教学生成的可能,在这种可能下,教师抓住了教学的契机,精彩的提问就在这一瞬间生成,成就了音乐课堂的精彩。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根据音乐学科的内容和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优化提问的方式,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才能让精彩的提问演绎出精彩的教学,才能让音乐课堂风生水起,精彩无限,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音乐课堂!参考文献:

1.《课堂提问的艺术》刘显国

2004年1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2.《课堂有效提问方法》李怀志黄道明

2006年8月中国人事出版社 3.《音乐教育展望》戴定澄

6.对多媒体音乐教学的思考 篇六

莱芜市莱城区莲河学校 张淑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因其具有“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特点,因而在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及加深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喧宾夺主 图表面热闹

多媒体集文、图、声、画于一体,与以前“一张嘴、一架琴、一支粉笔”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追求新颖、动感等效果,不注重实际,一心只想使自己的课“花”一些、“亮”一些。特别是上公开课、评优课时,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都要制作课件。彩色背景、立体文字、三维动画、影视录像应有尽有。从表面上来看,课堂热热闹闹,让学生开了眼界,但教学效果却一般。笔者听过一节唱歌课,题目为“小毛驴爬山坡”,歌曲内容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把歌曲编成了有趣的故事,并把故事制作成Flash动画播放,可视性很强。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但听觉和演唱却被忽视了。教师注重了教学形式,却忽略了这节课的教学实质,以致一节课下来,让人分不出哪是重点、哪是难点。学生对动画形象和故事情节印象深刻,对歌曲的主旋律却不熟悉,这样的音乐课能说是成功的吗?

由“师生互动”变“人机交往”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尊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然而,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从组织教学到基本训练,从新授到巩固都制作成课件。课件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教师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既定的流程上来,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课前准备好的课件之中。结果,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教师成了计算机的“操作员”和“解说员”。有的教师甚至把自己当成了节目主持人。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点击鼠标,关注的只是操作不够熟练的多媒体教学内容演示,生怕哪个环节出差错,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的程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都无

暇顾及,实际上也无能力顾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多了一个障碍物,和谐的、人性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取代了。

教学模式千篇一律 缺乏创新

新课改开始时,我看过几堂观摩课。教师上课的基本模式是:组织教学(或学生跳或教师唱)——导入(美丽画面或动听音乐)——新授内容(Flash动画)——拓展练习(或唱或跳或创编歌词或画画等)——才艺展示(分小组的、个人的)——教师小结,音乐结束。于是,人人效仿。这成了新课改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固定模式。教师没有了创新,学生学得乏味。

7.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评价的思考 篇七

一、民族乐器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民族乐器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了解民族音乐历史和熟悉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而且在教材上占着较大比例。民族乐器教学有利于中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理解感悟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老师都会在上课过程中融入一些民族乐器教学,为我国优秀文化物质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

二、民族乐器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关键

一般来说,有着良好音乐教养的人素质都比较高,因此,了解并学习民族乐器知识,对中学生人格魅力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的同时,还能使中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乐器类型多样

鼓励引导中学生了解学习不同的民族乐器,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民族音乐中有许多经典的曲目都必须由特定民族乐器来演奏,才能体现出其所具有的特色,才会更加具有韵味。因此,全面深入了解民族乐器和民族文化,是培养高雅艺术趣味的基础。

(三)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市场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因素所占领,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热烈追捧所谓的流行音乐,对于民族音乐漠不关心,不闻不问,不符合音乐文化发展的方向。因此,音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挑选一些对中学生耳熟能详炙手可热的优秀音乐作品,促使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要一直停留在流行音乐上,也分给民族音乐一些,从而拓展他们音乐欣赏的渠道,避免他们音乐欣赏的视野过于狭窄。

三、民族乐器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一)正确引导,激发兴趣

中学音乐教材中列入了各种各样的民族乐器,但并未引起中学生们的高度关注,因此要想使得中学生更为深入了解与学习民族乐器,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首先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比如,在学习古琴曲《流水》时,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知音难觅”的故事为导入,在对故事缓缓的叙述过程中,引出古琴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使中学生对古琴的印象更加深刻,也使乐器富有情感,具有人性化,更有利于中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历史知识,了解民族乐器的发展过程。

(二)了解历史,培养情感

我们国家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民族乐器也在历史发展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进步,尤其是许多民族乐器在发现发展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激发中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兴起,十分有利于中学生培养民族文化情感。我们在这里用笛子的历史典故为例。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来张骞辗转十几年但还是平安回到了长安(公元前119年),也带回了笛文化,由此笛子在民间开始流传,人们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直到后来的一件事颠覆了人们多年的认知,在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公元前168年)文物里,发现了两只类似于笛子的乐器,这就说明早在公元前168年,约为张骞出使西域之前的半个世纪,我国境内已经出现笛类乐器了。到了宋代,笛在民间的地位日趋上升,明清时,笛在民间流传更加广泛。因此,适当让中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可以加深他们对民族乐器的了解,巩固所学习到的关于民族乐器的知识,在课堂上推广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也会更有效。

(三)欣赏实践,结合“第二课堂”

在课堂上或者课余时间,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民族音乐文化,演奏感兴趣的民族乐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民族乐器的了解,更深层次的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音乐老师在上课时要选择适合中学生实践的乐器,组织同学们对简单的如锣、鼓等民族乐器进行试练演奏,无需要求标准度和专业度,重在让中学生体会和实践。

中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的中学生由于天赋,或者父母在课余时间给报了乐器学习班,有个别中学生会演奏二胡、古筝等民族乐器。对于这部分中学生,老师可以为其开辟“第二课堂”,给他们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这部分中学生的自信心,其他中学生也会对于民族乐器的了解学习更有意愿,促使民族乐器在课堂学习中的推广。

四、总结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开创新型文化的现阶段,课堂教育十分重要,这就要求音乐老师不仅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对于传统的民族音乐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尽可能的学会演奏多种乐器。这样才能帮助中学生更好的学习民族音乐文化,使他们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其民族意识,促使他们在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

摘要:近些年新课标提出,音乐教育旨在中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要鼓励每位中学生进行不同风格的音乐尝试,尊重其对各种风格音乐的学习,使学习音乐的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有趣,在展示出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也为中学生终身喜爱、学习、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民族乐器,流行音乐,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敖敦高娃.浅论民族乐器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5(5):154-155.

[2]柴媛.浅论民族乐器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J].音乐时空,2013(15):120-121.

[3]石守锋.葫芦丝音乐在农村中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82-82.

8.谈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有效评价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 学生 有效评价

在新课程中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笔者结合学校的新课改以及自己这几年的亲身实践,就新课程中教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预习案的评价

和以前上课的不同,现在每节课前都要发预习案,而且教师还要批改预习案,以便了解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既然预习案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而且要批改,那么這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的好机会,而不单单是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通过导学案的批改,其实教师可以发现好多问题,比如,有些问题以前在教师看来比较难,认为学生可能没办法完成,但结果学生却做得很好。所以通过批改自主预习案,教师能发现学生的潜力和学习的认真程度。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对这些学生表扬一番,结果肯定是这些学生会在以后的课堂中表现积极,学习劲头更足,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不合理的评价可能会适得其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堂学习的评价

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合作探究与展示,尤其是展示,在展示时我们为了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每次都要小组中不同的学生参与,这样一来,一些以前从来不参与的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课堂评价就尤为重要。那对这些学生该如何评价呢?我想首先是要让他们建立参与展示的信心,比如提出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在他(她)回答得不好,甚至不会回答的时候,也要鼓励、安慰他们,同时号召小组成员帮助暂时有困难的同学。当然,对一些基础较好学生,则是鼓励他们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否则,一旦挫伤了这些学生参与展示的积极性,高效就无从谈起了。

总之,新课程教学中再也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唯我独尊”,而是师生通过平等交流,思想碰撞,思维碰撞,点燃激情,让课堂更生动,更活跃。因此评价再也不是偶尔的表扬、批评,而是把表扬、鼓励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激情。

三、课后作业的评价

课后作业是检测课堂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对课后作业该做哪些评价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仅仅是一部分而已,调动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做作业不是负担才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常出现这样的状况:有些学生不爱做作业,甚至不做作业,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完成,该怎么办呢?批评一顿?现在的学生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大多接受不了批评,越是批评学生的反叛心理越强,而教师的管理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其这样被动,还不如将计就计,感化学生:“你没写一定是有原因的,老师这次不问你究竟是什么原因了。老师觉得你这样聪明的学生完成这点任务肯定没问题,请尽快补上。”之后教师慢慢观察学生后面的表现,实时给予教育,这样能很好地化解这一矛盾。

我经常对学生说:“其实咱们每次的作业就几个选择题,一道填空题,只要你们抓紧时间,几分钟时间就做完了,这不是多少负担。” 随着慢慢的鼓励,我发现,以前总不爱做作业的学生,在上课探究展示的一些间隙就完成了作业题,下课就追着让教师看他的作业完成情况。这不很好吗?

四、阶段性评价

我们日常的评价是具体的、细微的,但是肯定也有许多需要完善、修正的地方。阶段性评价就是要弥补或修正平时评价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继续保留日常评价中好的方面。阶段性评价的目的也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弥补遗漏(不足)的地方。如一周后或两周后教师可以找时间回顾一下最近一周或两周对学生的评价情况,比如对哪些小组的评价少了些,哪些小组应该再次给予鼓励或建议,哪些小组存在问题应该给予指正,对哪些小组的评价所起的作用还需进一步观察等。对于疏漏的地方,可以在接下来一周的评价中弥补或修正,以便对每个小组的评价都落到实处。

二是整体性评价。回顾总结最近一到两周评价成功的地方,以便后续继续沿用。当然,肯定有不足的地方,这时就应该思考、总结下一步(下一周)该如何做才能把评价落到实处,使评价更高效。

教师应基于以上两个方面考虑,从而使整个高效课堂的评价趋于成熟,能更适用于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学习。

我们常说要开发学生的情商,甚至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情商比智商还重要,课堂的评价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因此课堂的有效评价是实施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但是不管怎样改,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即高效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我想,新课程下的高效课堂中,教师的评价方式亦是如此。

9.关于音乐课实践对英语教学的思考 篇九

英语作为一门主要学课,教师所要做到的是对学生强调英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心理上重视英语的学习。而且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教师本身应当是知识丰富、负责任的领导者,帮助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中将知识学扎实,学牢固,学全面。我虽然教的是音乐,但是对英语的热爱从没有半分掺假。作为教师所应当具备的素质,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上音乐教师和英语教师应当是相通的。在这里,我从音乐教学中所总结的几点经验,相信在英语教学中也同样适用。一,英语的课堂教学要讲究趣味化、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情境,比如说在学习到购物的一课时,在导入课堂时,教师采用图片或者提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或者让学生角色扮演的形式效果会更明显,生活化的同时又不乏趣味化。沉浸式的教学让学生对英语词汇和语法的记忆更加深刻,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将知识基本掌握一大半,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不会让学生对英语产生乏味感。再或者讲到旅行一课时,让学生规划属于自己的旅行路线,进行一次真正的旅行。或者在课堂上排练一次话剧表演,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二,英语教学需要负责任的态度

此次调研活动所反映出的明显问题是学生不会唱课本上的英语歌。英语歌曲的存在,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使得外语的学习生动化,并且能够增加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使得英语语言的掌握更加接近母语语言。英语教师虽然不是专业的音乐老师,但是可以使用磁带、光盘等教学用具,在课堂上播放歌曲教学生学习。所以在英语的教学中,不但要讲文本性的知识点,也需要将知识教授得趣味化、娱乐化、技巧化。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非考点一笔带过或者直接略过,而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学得多元化。

三,英语教学应当将知识系统化、全面化

在英语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知识的理论性,也就是说,注重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和全面。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知识的推进和连贯。并且,在教授的过程中,注重总结和归纳。我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将乐器知识、歌曲知识、五线谱知识和音乐大师及其作品等知识分模块教学,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在英语的教学中也值得借鉴,比如说我们的英语课本中词汇分散的比较零散,而且一堂课学到的词汇相对局限。教师可以分阶段将词汇进行分类汇总,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分类的规则可以有很多,可以按照时间、天气、衣服等形式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字母或发音进行分类,比如说bat but cat cut 等,还有词根、词缀记忆法也是非常有效的记忆法,需要教师着重推广。在这里提出的是如何将大量的知识分类讲解。而我们所要做到的是让学生学到大量的知识,是在足够的时间里,随着年级的推进,保证学生学习的英语知识足够系统,足够全面,不能出现断片现象。

四、英语教学应当注重知识的重点性

所谓重点性,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考点。教师认真研究考点,从而在教学中有所侧重,这也是教师的一大责任。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成绩。而是有了素质教育的实行,更需要使得成绩得到进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讲究技巧和方法。在知识的讲解中做到既全面又有侧重点。四,英语知识的教学应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实用性

10.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十

孙明2 2010-12-10 13:41:14

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的思考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孙明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基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其评价机制也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成了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评价方式,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学科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评价方式,信息素养

一、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教学评价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对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而评价的方式和效果也将会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学生不同的信息素养。

在过去十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由于缺乏比较明确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忽视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导致教学评价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在教学中不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有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逐渐认识到以往在教学评价方面的缺失,并积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例如:可以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表,将学生每次上课的相关评价结果登载到记录表中,通过该记录表反映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成长情况。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改善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建立科学的学科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学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适当、及时的教学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活跃,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形成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同时,有效的教学评价,也可以对课堂起到反馈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1、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认识不够

虽然信息技术学科早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但相比其它进入中考、高考范畴的科目来说,少了考试的评价为导向,很多家长便认为这门课程并不重要,部分学校也对信息技术学科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于是,课堂教学便显得有些随意,一些教师也经常忽略了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评价,认为此环节可有可无,便导致学科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信息素养参差不齐。与其它学科相比,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也未作为一项教学工作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忽视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

2、现有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

就目前一部分小学而言,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并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各校评价方式会根据任课老师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在学科教学评价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有的学校沿用了传统课程的试卷考查方式,将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做成试卷,让学生用笔试的方法完成相关操作描述,教师评分后作为终结性评价成绩;有的学校没有组织考试,造成学生学习的时候对所学内容并不重视;一些学校在信息技术考核评价中增加了上机测试的方式,以学生上机测试的结果作为对学生本学科的评价结果。

以考试的方式来评价信息技术教学,过多地重视终结性的评价结果,往往忽视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同时也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容易以偏概全,有失评价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三、改进和完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原则是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改进和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评价应具有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以及评价手段、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

1、倡导多元化的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有机结合。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或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互评是学生之间或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的相互评价,师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的评价方式,可以充分体现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评和同学间的互评,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学生自评、互评,对学生而言压力相对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从而使学生有清楚的自我认识,从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师评也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肯定或纠正,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是一种更综合的评价方式,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收获。

2、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评价。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习起点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操作时间的差异等,都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就我所任教的班级而言,学生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电脑,平时在家长的带动下接触电脑的时间比较多,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家里没有机会使用电脑。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学习起点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有较大差异。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采用差异化的标准来进行评价,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评价也应注意鼓励性,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只有提高、有发展、有创新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

3、开展多样化评价的方法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口号,目前教师运用得最多的过程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作品评价法

作品评价法,简单地说就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软件)创作一幅作品,教师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作品主要是指学生在进行任务学习或单元学习结束时完成的作品,如画图作品、电子小报、网页、演示文稿等等。作品评价法以学生为评价中心和主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和发展为目的。可适当地开展小组互评和师评等方式,给予优秀作品以肯定和展示的机会,将更好地发挥作品评价法的优势。作品评价法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学评价要求。

2、基于blog的“电子档案袋”

基于blog的“电子档案袋”类似于成长记录袋,可以体现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过程性记录,体现过程性的评价。Blog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展示作品和交流经验的平台,可以帮学生建立一个记录学习过程的“电子档案袋”,并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美国学者林(R.L.Linn)和格朗伦德(N.E.Gronlund)系统地总结了成长记录袋的优势:由于成长记录袋是由课堂教学的产品组成,所以很容易和教学结合起来;成长记录袋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成长记录袋可以鼓励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并且可以提高学生评价自己作品优点和不足的技能;成长记录袋可以帮助学生担负起确定目标和评价自身进步的责任;成长记录袋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合作和反思学生进步的机会;成长记录袋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成为一种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方式;成长记录袋可以创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家长会机制;成长记录袋可以向家长展示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发展情况和当前所具备的技能。

3、过程性量表记录法

过程性量表是一种定量评价。它的基本程序是:先编排专门的评价表,确定评价指标(项目)、权重、评分标准;再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评定;最后进行数据处理,汇总所有的评价表,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每个评价对象的总得分或等级。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针对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发言、倾听习惯、用机习惯、作业上交情况等维度进行相关权重的评价,最后将每次的评价结果汇总进行处理。评价量表可用于日常教学研究的形成性评价用表。除些之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发适合自己的教学评价平台。比如,可以改进“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方法,简化blog的操作,并可以更好地收集学生的作品。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某一种固定的评价方式,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多种方法并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努力。

结语: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知识涉及面广,技能综合性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更没有普遍的规律可以遵循。同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也是多元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努力与探索。相信随着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问题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同行的关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将更完善。参考文献:

[1][美]R.L.Linn & N.E.G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204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王坤敏,刘红艳.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中的“作品评价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3,5.[3]张艳艳.Blog用于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实践[J].信息技术教育,2005,4.[4]方红《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成都教育学院

11.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评价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 课堂评价 有效教学 探究

在新课程标准教育背景下,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音乐老师具备有效教学的意识,却无法很好地调配诸多因素,部分老师表示自己对备课的内容很自信,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却总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改变低效性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很多老师们的困惑问题。

在目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低效的问题呈现中,没有善用课堂评价是一个普遍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已经融入到新课程理念。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教师们在课堂评价方面的确难以把握——新教师因为教学经验的缺乏,课堂评价语言单一,很难很好地接应学生的回答;部分教师的评价过多,使得课堂节奏缓慢、显得拖沓。那么,如何善用课堂评价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善用课堂评价的多元性

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新课标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评价的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了师生多元;评价的内容从单一的评价学生的成绩转向了评价学生各方面素质;评价的过程从静态的评价结果转向了动态评价的整个过程。”评价从不同角度可分为不同类别:按内容分,可分为肯定式、否定式及肯定加否定式和零评价;按教师情感来分,可以分为平静式与激情式。在研究中,我们看到,好的评价不仅仅对知识技能进行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等,可以说是关注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下面罗列的是本校青年教师周老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语的记录:执教《鼓乐铿锵》这一课(高一年级)过程中,运用到肯定式评价(42次,80.8%),否定式评价(9次,17%),肯定加否定式评价(1次,1.6%),零评价(0次)总计52次。

在一次授课教堂上,教师可以将多种评价融合到一起。在听课过程中,有些老师也会做零评价,即运用肢体语言对学生作肯定式的表示,当运用恰当时,课堂上无声胜有声。

二、把握课堂评价的度

高中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关注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评价,不但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对其他同学的表现也是相当在意。当别人比他勇敢时,他们会觉得这些同学太幼稚;当他们觉得同学表演得不好,就觉得没有意思,丢人。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不仅给回答或表演的学生以鼓励,也给在场的其他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例:“这个也被你发现了,耳朵很灵”——表扬能力的评价

“你的声音音色很好!”——演唱能力上的评价

“想法不错,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意见吗?”——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能力

“你可以想象一下爸爸的声音,并往那个音色上靠。”——排练中引导评价

从以上几句罗列的评价语中发现,前三句评价都属于肯定式评价,像这样的评价语,老师们在课堂上可以多用,试想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要是受了打击,那还能有什么理由让他们喜欢上你的音乐课?而第四句评价语,可以说是模糊式评价,此时的评价既点明了学生的演唱目标,又鼓励学生努力的方向,能够帮助学生开动脑子,主动参与学习,这抓住了学生乐学、好学、求进的心理特点。

三、实施学生对音乐的有效反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对教师而言,有效反馈是对有效教学的一个检测,通过有效反馈,可以发现在上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使之改进。对学生而言,有效反馈是他们在音乐实践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这是音乐学习中的较高境界,也是学会终身学习音乐的重要基础。

例: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一年级《丝竹相和》这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了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的特点以及书本上的相关作品后,给学生们再播放了四首乐曲:《步步高》《姑苏行》《旱天雷》《喜洋洋》,并让学生根据其音乐风格来判断其属于江南丝竹还是广东音乐。实践证明,学生们在这一类环节中,立刻能给你展示出对这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你的教学是否有效从中便可知晓。

当然在有效反馈的真实反映中,教师的反映也是有差异的。在这一环节实施过程中,教师经常感叹:“学生太聪明了!”“今天的课我上得很带劲!”,同时也会有不同的声音“我没有想到学生会这样的”“我准备的材料看来不够”等等。就是通过教师在有效反馈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找到解决的有效办法,并为下一次的有效教学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因此,课堂上的有效反馈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期中与期末的两个阶段,都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个总结性的调查,我称之为“学生自评”,自评内容参考各校一些有效反馈的问题设置,表格如下:

学生音乐课堂学习自评表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

科任教师_________

四、总结

综上所述,课堂评价可以有多种成分组成,有效适度地实施课堂评价,其结果是师生双方得到双赢。当一名教师要将评价进行得合理有效,必须要做到其评价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评价的及时性和融合性。当真正做到评价的有效性,那么我们离有效教学的目标就又近了一步。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评价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

2.金文亚主编.《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评价的思考 篇十二

一、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 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小学生实际而创设,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案例一】一年级《10以内加减法复习》教学片段

教师在这节课中设计“开火车”的游戏情境。由教师当“火车头”, 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 火车开到一位同学的身边就指定这位同学回答, 回答对了, 这位学生就可以跟在老师后面当“车厢”。不一会儿, “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 场面也越来越热闹, 学生们有的站着, 有的笑着, 有的在欢呼着……

【思考】这节课中, 教师创设了“开火车”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面上看,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 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虽然注重了情趣, 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 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 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形式, 他们的兴趣是能不能当车厢, 而并未真正进入数学情境。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不仅要注重童趣, 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应该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让情境生成于学习材料与问题之中, 做到“到位不越位, 帮忙不添乱”。同样是这节课, 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练一练、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情境, 来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使情境的创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有现实性

现实性包括生活现实、知识现实、思维现实。有效的情境不仅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还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案例二】一年级的《拼组图形》教学片段

情境一:参观森林王国中小熊的家。小熊的家是由许多图形组成的, 让学生找出都有哪些图形?

情境二:小熊的衣服坏了, 应选择什么形状的布为它补好?

情境三:小熊家外墙被小猪拱破了, 如果要修补好估计需要多少块长方形的砖?

【案例三】六年级的《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 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 学生却无精打采, 还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

【思考】同样都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 在案例二和案例三中产生的效果却不一样。为何案例三中的童话故事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没能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呢?这是因为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 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别感兴趣。因此,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的情境更符合他们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特征。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 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性发展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让他们既感到情境的趣味性, 又具有挑战性。

三、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有思考性

创设教学情境并不只是为了追求教学的直观、形象, 激发学生兴趣, 更应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数学奥秘。

【案例四】一年级《第几和几》教学片断

师:森林里有一只小猴子摘到了一大堆桃子, 心里特别高兴, 每餐都吃桃子。看着桃子一天一天变少了, 小猴子很心疼, 心里想:“哎, 桃子快吃完了, 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节约一点呢?”它想啊想, 突然想到每次都是吃完第9个桃子肚子才饱的, 这不是说明前面8个没用吗?哈, 这下有办法了。小猴子把桃子一个个排队, 当数到第9个时, 就把第9个桃子吃掉。它认为能填饱肚子的是第9个桃子。

师:小朋友们, 小猴子能吃饱吗?为什么?先独立思考, 再和同伴讨论一下。

生1:小猴子很聪明, 我想它能够吃饱, 因为还是吃9个。

生2:我们认为它不能吃饱, 虽然只吃第9个可以节省桃子, 但这样会饿肚子。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一开始小猴子每次吃9个, 而后来吃的是第9个, 只吃了一个, 肯定会挨饿的。

生3:我们也同意生2说的。因为“第9个”和“9个”是不一样的, 第9个只有1个。

【思考】富有思考性的情境, 能让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和实践创新的过程。在富有思考性的情境中,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掌握知识技能与数学思考方法, 从中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教师设计了“小猴子吃桃子”这一富于童趣的故事情境,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猴子能不能填饱肚子?”“9个与第9个究竟有什么不同?”让有趣的情境带上“思考性”, 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促使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思考, 将生活与数学有机结合起来。这个富于“思考性”的有趣情境, 有效地化解了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

四、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有人文性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作为学生学习载体的教学情境也应体现人文性。

【案例五】六年级《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片段

小组合作实验:小组分工拿圆锥装水往圆柱里倒, 观察水的高度, 并记录实验数据。选用的圆锥和圆柱分别是等底等高的、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或底和高均不相等的。

师:通过实验, 你们有何发现?

小组分别汇报各自实验的结果。得到的结论各不相同。

师:同样的实验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呢?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活动:有的拿起尺子开始测量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 有的小组的同学离开了自己的座位, 把自己小组所用的圆柱和圆锥和其他小组的进行比较……小组讨论随之展开,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学生参与度很高。

【思考】我们应关注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的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 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学生能不能高度参与, 个性能不能得到张扬。这节课教师创设了实验操作、合作交流的情境, 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选取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这样的情境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空间和公平参与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参与合作。学生在合作中互教互学, 在平等交流中各抒己见。在这样的蕴含着浓浓的人文关怀的情境中,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13.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评价的思考 篇十三

众所周知,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许多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尽管都接受个歌曲作法这门课程的学习,然而,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却不能够真正熟练和牢固地掌握歌曲作法这门课程的技巧,这种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影响到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当然,这种现象也引起过一些高校和有关人士的重视过,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目前,绝大部分的高校歌曲作法课教学仍然还沿袭着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老师讲完,学生想过,依然不懂的现状。为此,高校音乐专业歌曲作法课教学改革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了。

思考一、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重点和方向目前,各高校歌曲作法课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都大同小异,主要以朱敬修 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歌曲写作基础》一书和方智诺 年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歌曲分析与写作》一书居多,当然,也有一些学校选用其它的教材。然而,纵观这些教材,其教学内容也都大同小异,仍然包括歌词分析、歌曲主题的创作、歌曲主题的发展、乐段和一部曲式歌曲的创作、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的创作、较复杂曲式歌曲作品的创作、多声部歌曲作品的创作、歌曲钢琴伴奏的创作和歌曲小乐队伴奏的创作等内容。有些教材还指导性地进行了教学的课时安排。如:朱敬修的《歌曲写作基础》一书,在歌词分析、歌曲主题创作和发展、乐段和一部曲式的创作教学中安排了20 学时,在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的创作教学中安排了6 课时,在歌曲较复杂曲式、多声部、钢琴伴奏、小乐队伴奏的教学中安排了46 学时。

如果不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话,单纯的看来,好象以上的课时安排还是较为合理的,即所谓的多难度、多内容就多安排较多的课时进行教学。但是,通过对教材认真的分析和思考过后,你会觉得这样的安排极不合理,因为这样的安排根本不去考虑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之后,得到的结果只能是该学的没学好,该熟练、牢固掌握的没掌握,只需要了解的内容却被安排重点学习把思路完全搞乱。这就是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原因,学生自然就不可能学好歌曲作法这门课了。

笔者在歌曲创作和歌曲创作教学的路上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从中发现了歌曲作法课教学内容中的轻与重,并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认为,歌曲作法这门课程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不同的教学安排,一方面要考虑现阶段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音乐素质较差的现象,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怎样调整教材的结构以符合学生的接受力和真正需要。因此,对现行歌曲作法课的教材,我们只能是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地调整使用,决不能照本宣科。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针对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团队编写切实可行的教材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自己所需要学到的东西。

思考二、根据运用型人才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纵观歌曲作法课全部的教学内容,我们会发现,一是教学内容过多,二是没有重点。其实,对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歌曲作法课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分析经典的中外著名歌曲,以此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及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通过对歌曲写作方面的习作练习,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达到音乐语言得到充分积累和规范记谱的目的.,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修养。二是使学生能够熟练、牢固地掌握自己在今后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和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需的歌曲分析与歌曲写作方面的知识。

从整个歌曲领域来看,在学生今后的整个音乐活动过程中,运用得最普遍和最广泛的不外乎是歌曲的单一、二、三部曲式作品,而且在这之中运用得特别广泛的是歌曲的单二部曲式(包括再现型)作品。因此,歌曲作法这门课的教学,应该围绕怎样使学生真正牢固、熟练地掌握歌曲单一、二、三部曲式作品的分析与写作来进行,特别是怎样使学生得心应手地掌握歌曲单二部曲式作品的分析与写作更为重要。所以,在歌曲作法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应该尽早地进入,而且要一直贯穿在整个歌曲作法课的教学全过程之中。使其在今后的音乐活动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掌控自如,这才是开设歌曲作法这门课的意义和目的,至于歌曲作法课的其它教学内容只作知识性的了解即可。

14.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评价的思考 篇十四

一、音乐传播的概念与功能

(一)音乐传播的概念

1.什么是传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传播是人的社会交往、社会互动和社会现象产生的重要前提,更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基础。“传播”是英文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译,其意思是思想、观念、意见的相互交流。“传播”在汉语中是一个联合结构的词,其中,“传”有“传递、传送”和“传授”之解释和运用;“播”有“播种、传扬、散布”的解释。传播学的学者们对传播所下的定义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一种分享信息的关系。其目的是谋求信息、劝说、指导(教育)和娱乐。传播可以定义为“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信息互相传递的基础上能对人产生影响的一种活动与过程”,它应该既有相对的静态也有绝对的动态。

2.音乐传播赵志安认为音乐传播是指“信息化的音乐文化在社会环境中被交流与共享的系统活动过程,音乐传播具有多重属性。”音乐传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有无意识传播,也有有意识传播;有不限受众范围限制的大众音乐传播,还有受众有限制的学校音乐传播、教会音乐传播、商业音乐传播;同时从目的来看,既有目的明显的音乐传播,也有无目的的音乐传播。以上音乐传播之间尽管存在着多重差别,但它们都包含有传播必需的五个因素及传播机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任何音乐现象都离不开音乐传播。这些音乐信息所运载的传播者的音乐意图,在为人们“分享”或“共享”。

(二)音乐传播的功能

音乐传播具有如下的社会功能:第一,音乐传播满足并且实现了各时期、各民族地区、各阶层年龄结构与职业结构的人们对音乐的一种需求,现实生活中并实现了音乐对人的多种形式和多方面的影响;第二,音乐传播与反馈的长期双相交流,使音乐风格得到群体的共同认可并以相对稳定的形态成为音乐艺术独特性的标志;第三,音乐传播的双向交流是否完美,是检验音乐家的艺术创造成果在特定时期之内和听众面前是否成功的尺度。第四,音乐传播是保存音乐风格或音乐艺术作品的.唯一技术手段。在群体的“接力传播”中,音乐保存下来了。而具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当代音乐传播,

二、音乐传播在有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音乐教育者教育方式的多样化音乐传播的多样化发展给音乐教学带来最大的变化便是教师与学生教育方式的平等性、获取知识的互补性,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从原来的“灌输观念”演变为“沟通观念”,使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变成“开放式”音乐教育。在音乐传播的最初阶段,音乐教育者是社会音乐资源的唯一提供者,音乐传播形式发展越来越快,社会音乐资源的垄断者也在转移,不仅仅是音乐教育者,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来源,也不仅仅靠课堂,互联网科技发达的今天,网络上可以搜索引擎到其他各方面的资源,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介手段获得丰富的音乐知识,很多的知识也值得老师们去学习、借鉴。学生的音乐生活范围和音乐视野得到开阔,这种互补、互助沟通的学习状态是音乐教育发展的一重大改变。

15.课堂评价有效性的思考 篇十五

一、客观公正, 尊重学生

进行课堂评价要谨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受。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 不完善是极其正常的, 期望学生十全十美是不正常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失误和错误, 引导学生正视不足, 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也能够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有了自信的时候, 课堂对学生才有了一种亲和力。学生正是在教师这种真诚的课堂教学评价中真正扎实地学习知识。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说写训练课”中———

师:趁热打铁, 我们现在就把这件事写下来, 送一份给朱校长。好不?

生: (齐声) 好!

某生:我觉得不写也行, 我们派一个人到校长室告诉朱校长就行了。 (众笑)

师:你不想写, 是吗?

某生:不是不想写, 我觉得不需要写。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我看这样, 咱们现在练习说, 看谁能把周老师送陈大娘看病这件事讲得有头有尾, 就请他到朱校长那儿去说。

(学生喜形于色, 认真地投入到写作练习中去)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说过:“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 是导体, 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老师, 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 获得了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因此, 无论在什么样的课堂上, 教师开口进行评价都要注意讲真诚的话语, 要像课例中于老师那样, 善于运用饱含真情的评价语言,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在上述课例中, 面对“不是不想写, 我觉得不需要写”, 于老师没有勃然大怒, 没有回避问题, 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 临时改变了自己原来的预设思路, 坚持鼓励为主。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二、诊断导向, 实事求是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 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受一些直观的、非本质的因素影响, 而使思维偏离正确的轨道, 这时教师必须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正确思维, 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也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状况采取延时评价的方法, 尽量为学生提供思考、改正的机会。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轨道, 教师也必须及时评价, 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法, 而不能任由其自由发挥。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教学《桂花雨》一课, 在学生读到“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 我质疑道:“桂花不是一样的吗?为什么说‘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学生展开了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旧宅的金桂是故乡的象征, 母亲对故乡的依恋使她觉得任何地方的桂花都没有故乡的金桂香, 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我们必须承认, 学生的这个理解是教师无法预设的, 是生成的结果, 它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和个性的光彩。如果没有延迟评价的策略, 又何来如此鲜活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呢?

三、形式多样, 不拘一格

一节课中, 如果仅有语言的评价, 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 而语言和肢体相结合则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强化课堂的感情色彩, 更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朗读得特别优秀的可以翘一翘大拇指;有人开小差了, 老师可以边讲课边走到孩子身边, 拍拍他的肩以示提醒;站起来回答问题卡壳了, 可以投去一个鼓励的目光……家长会上, 曾经有个家长告诉我:孩子回去说, 课上老师的目光让他鼓起勇气回答问题。看来, 多样的评价方式营造了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 教师快乐的情绪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幽默风趣, 提升魅力

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让人感觉新鲜、轻松、快乐, 更使课堂氛围活跃, 欢声笑语不断,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交流, 倍感亲切和谐。如学生问题回答得出色, 可以用“你的回答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来评价;学生读书声音好听, 我会说“清脆悦耳”、“娓娓动听”;学生字写得好, 我用“遒劲有力”、“行云流水”等来赞美;当学生是因为读了好几遍书才知道答案时, 我会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如果学生问题回答得清楚明了, 就说“真像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运用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是调节师生情绪、打破课堂枯燥局面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富于幽默感的语言更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 更容易缓和师生间的紧张气氛, 也更能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增长才干。

16.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评价的思考 篇十六

[关键词] 初中思品 合作学习 有效性

搞新课程改革,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改变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早在孔子时期,就倡导运用切磋讨论合作、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合作学习通常定义为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合作,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活动,每个个体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

从当前推崇合作学习的实际课堂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某些教师过于注重合作的形式,有效性欠缺,看似热闹实际上很多都是无效的学习;对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内容、合作的目的认识不足等情形。本文以初中思品课堂为例,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合作目标应明确

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性,教师只有把合作目标定准了,学生明确了,合作学习才有方向。然而,现实教师中许多教师并没有准确制订目标,有点“糊里糊涂”。教师一“糊涂”,学生当然就跟着迷失方向,因此,在制订目标时要注意:

①不能偏离学科方向:比如教《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应把目标定:明确并识记理想的含义;理解并掌握理想的重要作用及实现理想的途径。因为这是思品课,不是语文课,所以在阅读课文中的李静和杨振宁的材料时,就大可不必细细分析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事件等,直奔目标,合作分析他们能够战胜困难,靠的是什么?杨振宁中途放弃做实验论文的初衷,对你有何启示?谈谈自己的理想,你将怎样去实现它?方向明确了,实效性自然得到提高。

②不能降低或拔高要求:比如教七年级思品下册第七单元《处处保护》时,我们就碰到一位把同学分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探究四个方面的保护的基本内容。而这些基本内容其实都是清清楚楚罗列在教材中,只要学生自己认真地看一遍书本,就能轻易地找出答案。如此搞个合作探讨就显得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标,更显得有点多余,有很多学生表现对合作不屑一顾,有的小组就借机聊些无关紧要的话。相反,目标偏高,合作学习的目标也同样达不到,以《勿为小恶》为例,联系所学知识,学生合作研判吸毒等案例属于一般违法还是犯罪,是否违反《刑法》初中生本身几乎没有接触过具体的法律条文,就是成人中也没有多少人读过《刑法》,这就是拔高,就是脱离实际,哪怕学生再怎么合作也合不出个子丑寅卯!

二、合作学习不该预设性太强

有的教师导课环节结束之后,就搞合作学习,搞什么同桌讨论,或分4人小组讨论,乍一看,学生热热闹闹,气氛轻轻松松。殊不知,学生没有碰到疑难就开始合作学习,其实就没有必要性。笔者认为课堂上,得先让学生自主学习,采取学习先学,形式上可以通过读书、检测、提问等,暴露上疑难问题,学生个人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这样的情况下,合作学习才有了必要性。就像我们人渴了要喝水,饿了才要吃饭一样。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这很多是我们教师很难预知的,这就是“学情”。我们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就是要根据具体的学情来确定,而不应预设太浓。

三、合作学习不能搞形式化

常在教学中,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都会进行提醒小组内要有分工,谁是小组长,谁负责汇报发言,谁做记录等。先提出了一个或几个问题,然后要求进行分组讨论,接下来就同学们分组围坐一起;有的组在自由聊天,有的组只有个别人发言,其他几人旁观,有的组在各自做自己的事,当老师宣布讨论结束,要求各组汇报。粗一看好象组织严密,细一思量,如果听课的教师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合作学习中有的蛮积极,比如小组负责人,比如发言人,还有大部分同学在干吗?更有甚者,那些基础差的或者是对课堂内容有困惑的,缺乏积极主动性的,在合作学习之初就是私下聊些不着边际的闲语,或是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上课的老师或许经过点拨指导,已从几位积极的,引人关注的组长、发言人口中,得出合作学习的答案。恰恰遗忘了基础差的,对课堂所学内容表现出的困难,恰恰是需要同学们开展合作学习去解决。所以,对合作的过程一定要真正去关注,不应只流于形式。

四、合作学习不应过分强调共性

如何看待好的合作学习,很多教师都强调应该有共同的知识基础,共同的合作学习积极性,尤其是能够相互信任,积极配合去完成共同的任务,在学习小组安排上,通常是按座位就近搭配分组,还注重好、中、差搭配结合。我们希望在合作过程中形成一种平等、友好、互补的关系,而事实上往往容易演变成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同学不知不觉中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而那些学困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看客。

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在任何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都存在差异,包括学生思想,习惯等都各不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不仅存在而且还在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是平等,合作讨论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一类合作问题都要吸纳学困生,成绩好的学生参与,并且先请学困生发言,不然的话,课堂容易变成尖子生的表演。因此为了防止上述现象的产生,关键还在老师的合作导演控制,教师不应是旁观者,应适时让学困生多交流意见,暴露出的问题,由完成任务的优生去帮助更正,还要讲出“为什么”。这样,不仅学困生的疑难问题基本解决了,而且优生在帮助学困生改错,给他们讲清“为什么”的过程中,自己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处理合作学习,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这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样“兵教兵”的合作学习也符合分层教学原则,通过合作,一部分解决了,一部分错了,这就是符合实际的准确分层。让做对的同学给做错的同学更正,让懂了的同学讲出“为什么”,最后教师点拨,共同教会不懂的学生,这样“合作——暴露问题——再合作——再解决”学习过程,也符合教学工作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才摆正了教师的主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蔡林森曾经说过:“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更正、纠错,同一个问题可以让几人乃至4个人以上更正,这个更正错了,让那个来。”这最能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这才是更深层次的合作学习:每个人都在动脑,都在思想深处互相对话。“对话”,错误就表现出来,真理也就更有了说服力。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大家都非常热衷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实践中运用普遍,在具体操作层面大家研究得很多,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要合作不搞“合坐”,要去伪存真,不怕因搞合作学习影响预设教学任务的完成,要欣赏学生在互动、合作中探究,在学帮带的过程中,探讨出老师没有发现,甚至无法预设的重要问题。

个人拙见,望广大同仁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仝春燕:《新课改下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南京市宁海中学。

[2]朱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上一篇:男人必须遵守的八荣八耻原则下一篇:“学思践悟守初心”主题培训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