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教学案例与反思(精选13篇)
1.《燃烧和灭火》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一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和反思
秦皇岛市抚宁县大新寨中学 李志刚
一、设计背景
1.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方案设计、动手实践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
二、设计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磷燃烧的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燃烧的研究,让学生了解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它,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探究。
难点:激发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用具】:纸杯两个(一个装水,一个干燥),酒精灯 个,木条 个,小煤块 个,短蜡烛 个,烧杯 个,火柴 个,白磷,红磷,热水,铜片,氧气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好!(师):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希望认真学习,积极探索,踊跃发言,展现自我风采,好吗?
(师):同学们,2009年举行60周年大庆活动,这是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建设的成果,相信同学们都见证了这个盛况。你们知道吗?10月1日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焰火晚会,是的,焰火晚会营造了热烈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焰火点燃了激情,激励大家奋勇拼搏。现在,看着绚丽的焰火,激动之余,大家可想过,焰火燃烧是怎样的一种现象?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怎样控制燃烧呢?请进入今天的课题:
(板书):7-1 燃烧与灭火
(师):其实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同学们都见过燃烧,说说你以前接触过的燃烧。
(生):妈妈烧饭,使用天然气燃烧,蜡烛燃烧、酒精灯燃烧、火柴燃烧‥‥‥
(师):大家说说,什么是燃烧呢?(生):燃烧是发热发光的化学反应(师):怎样才能发生燃烧呢?
(师):我们先完成第一个任务-----探究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所以的物质都能燃烧吗?”(生):不是
(师):说说你的理由,(生):有些物质可以燃烧,有些物质不能燃烧(师):在教室内你能举例说明吗?
(师):很好!我们把能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板书)综上所述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燃烧必须有可燃物”
(师):(拿起一个一次性纸杯)大家看看,纸杯是可燃物吗?(师):现在它为什么没有燃烧?(生):没点着哦(师):这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师):我请一个同学来和我一起完成一个实验(师):我们俩各自拿一个纸杯,不一样的是老师的纸杯中盛有半杯水,我们在一样的酒精灯上加热,看看谁的杯子先烧着?
(师):为什么我的杯子没燃烧?
(生):你的杯子里有水,酒精灯的热量被水的蒸发所消耗,使纸杯的温度没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所以不能燃烧。
(师):噢,棒极了!我们把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为它的“着火点”。(师):大家快速做个实验:加热小木条和小煤块,看哪个容易点燃?有了结果请举手,让我知道你们小组是最高效的。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哦,开始实验。
(师):你们小组说说结果。
(生):小木条先燃烧起来,(师):这说明什么?(生):说明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师):精辟!准确!大家请看投影,这里介绍了几种物质的着火点。原来无烟煤的着火点是700~750℃酒精灯要点燃它很难,而木材的着火点却只有250~330℃,所以小木块先燃烧。大家在仔细观察白磷和红磷虽然都是磷的单质,但着火点相差很大哦(白磷40℃和红磷240℃)。
(师):这些说明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什么?(生):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师):很好。我们找到燃烧必须的2个条件了,燃烧还需要其他条件吗?请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注意控制好变量,让你的实验更有说服力哦。实验前别忘了看屏幕上的提示。实验结束后,务必推选一位同学交流发言,汇报小组的方案和结果。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师):好,小组都完成了。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们的猜想是:酒精灯灯帽盖灭;蜡烛燃烧用烧杯盖灭;火柴燃烧用脚踩灭等等‥‥(师):我们共同的结论是:燃烧还需要与氧气接触。小结一下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归纳 ①可燃物(内因)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与氧气接触(外因)板书: 同学们很了不起哦,通过自己的探究的出了燃烧的条件!(师):其实课本上也有一个实验,我来演示一下。(演示P124实验与探究)
(师):让我们讨论:①热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及红磷,哪个燃烧起来了?为什么?(提示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
(生):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了。因为它不但与氧气(空气)接触,而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超过了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又没达到着火点,由于都缺少一个条件所以都不能燃烧。
(师):思路很清晰哦。如何能使热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燃烧呢?(生):把红磷加热,使它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把水中的白磷从水中取出来,让它与氧气接触;往水中通氧气,使白磷接触到氧气;
(师):这么多方法哦,了不起!常言道:水火不相容,往水中通氧气,真的能使白磷燃烧吗?我们来试试(老师演示实验)看水火共荣哦,壮观吧!这一切都说明什么呢?
(生):燃烧的条件需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师):是的。前人将这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形象地概括为“火三角”。(师):课本实验与我们探究设计的实验相比有什么优点呢?
(生):课本实验更简单;课本实验综合性更强;课本实验的变量控制得好,更严密‥‥‥
(师):对,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没有最好,但有更好。那这个实验还有什么不足吗?
(师):不敢哦?其实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站在前一辈巨人的肩膀上的。我们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在课后继续探讨吧。
(师):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我们对燃烧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总结一下,什么是燃烧?
(生):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反应;燃烧发热发光、很剧烈;燃烧是氧化反应,因为是与氧气发生的(师):对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热发光的、很剧烈的氧化反应(板书)
(过渡)燃烧是人类应用最早的化学反应之一,如果没有对燃烧的利用,人类可能还生活在那种茹毛饮血的年代。如今燃烧已进入千家万户,为人类服务,火箭燃料的使用,说明燃烧的利用已进入高科技领域,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燃烧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如果不慎,造成可怕后果,焰火的燃放是何等的漂亮,可是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严重后果,这时候消防队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如何能象消防队员一样临危不惧?如何做到从容面对燃烧呢?我们还必须学会灭火。
(师):其实大家都有灭火的经历。比一比,谁知道的灭火方法多?(生):燃烧的蜡烛可以吹灭;妈妈炒菜,把燃气阀门关上火就熄灭了;燃烧的蜡烛可以用水浇熄灭;燃着的酒精灯用灯帽就可以盖灭了‥‥‥
(师):“吹”为什么能灭蜡烛火?吹使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所以能使蜡烛熄灭。
(师):“关” 为什么能灭火?“关”上燃气阀门,隔离了可燃物,所以能熄灭。
(师):“浇”水为什么能灭蜡烛火?用水浇燃烧的蜡烛,由于水吸热,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使蜡烛熄灭。
(师):“盖”为什么能灭蜡烛火?用灯帽盖住酒精灯,使其隔绝空气,没有氧气的支持,酒精灯就不能燃烧了‥‥‥
(师):我们小结一下,灭火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①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②隔离可燃物 ③隔绝空气。
(师):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些灭火方法的?(生):我发现破坏了燃烧的条件就能灭火
(师):破坏一个燃烧的条件就行,还是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呢?(生):破坏一个燃烧的条件就能行。(师):精辟!现在我们来试试,(进行“牛刀小试”环节---练习)他们灭火分别用的是什么原理?
(生):图一是隔绝了空气灭火(生):图二是隔离可燃物的方法
(生):图三是准备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灭火
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同样是吹,为什么蜡烛一吹就灭,而炉膛内的火却越吹越旺呢?这是个问题哦。我们分析一下,蜡烛与炉膛内的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吹,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蜡烛小,燃烧产生的热量少,一吹就能使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炉膛内的燃料很多,热量多,温度高,而且炉膛是半封闭的。风吹带不走多少热量,却增加了空气流量助燃,当然越烧越旺哦。
第二个如果厨房正在炒菜的油锅失火,如何救火?(生)回答(师总结)(师):其实水火无情,防重于灭。小火灭。大火要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都有可能发生下面这样的突发情况。你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甚至救助别人吗?有哪些基本的消防知识,大火中如何逃生,演示“逃生与自救”flash。
与学生共同探讨逃生与自救中的知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逃生时湿毛巾的重要作用,明白火灾时电梯禁止使用。为什么要匍匐前进?让学生明白当发生火灾时,由于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大多受热上升,靠近地面附近的空气反而比较洁净。刚才我们学习了“逃生与自救”,现在我们想一想,当我们身边发生火灾时,大家应该如何处理?学生立即反应出应拨打119。但报警时该说些什么内容一般不太有把握。报警应说明的问题:详细地点、燃烧物、火情、人员情况、周围有否有爆炸物等。另外我们可以通过灭火器来灭火,这个我们下节课会详细学习。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就学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都学了哪些内容。(师):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那还有什么疑惑吗?
(师):今天的作业:调查学校或社会上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时间过得真快,45分钟就要过去了,感谢大家的合作!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课后继续探讨。下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紧凑,一气呵成,实验——合作——探究——讨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性很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很好。
3.本节课知识相对简单,增加一个当堂反馈环节,让学生看一些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考题,让学生知道考题怎么出、考什么,既可以提高素养又可以提高成绩。
不足与要改进之处:
1.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2 分钟,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
2.实验由于比较贴近生活,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这个环节可以多练习一些生活中的防火灭火的实例,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动地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化学素养。
2.《燃烧和灭火》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二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方案设计、动手实践和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最近发展区, 最大限度地放开课堂。本节课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自主探究, 从实验中得出燃烧所需的条件;再让学生由燃烧条件得出灭火原理的过程中学习推理的方法, 然后在利用各种方法熄灭蜡烛的灭火竞赛中归纳各种方法背后所涉及的灭火原理;最后通过火灾模拟实验和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火灾自救的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2.树立安全用火意识, 学习简单的灭火和逃生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 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在由燃烧条件推出灭火原理的过程中, 学习推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 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改造自然”;2.树立防火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实验准备:
1.学生探究燃烧的材料:小石块、棉花、纸片、小木棒、木炭、火柴、蜡烛、烧杯、镊子。2.学生灭火竞赛内容:用剪刀、水、湿抹布、沙土、镊子等熄灭燃着的蜡烛。3.学生做火灾模拟实验:点燃高低不同的蜡烛后用烧杯罩住, 看哪支先灭。4.教师演示: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习题教学时用)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场景: (1) 神舟七号载人火箭点火发射成功的视频; (2) 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有益的燃烧; (3) 山林火灾用飞机喷洒灭火剂的画面和听课学生所在地近期发生火灾的画面。
师:燃烧是一把“双刃剑”, 要想让它为人类造福而不引发灾难, 就需要学习“燃烧和灭火”的有关知识。请看学习目标 (投影学习目标, 学生看学习目标时教师板书课题) 。
二、新课
1. 燃烧条件的探究
任务我们要想充分利用和控制燃烧, 就必须知道物质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起来?下面我们就通过“玩火”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在“玩中学”“做中学”。供同学们选用的仪器和药品有 (也可自寻用品) : (1) 火源 (热源) :火柴、蜡烛; (2) 可供点燃的材料:棉花、纸片、小木棒、木炭、小石块、蜡烛; (3) 仪器:烧杯、镊子。
指导活动前进行安全指导和方法指导, 提醒4点:1.要安全“玩”火, 避免烧伤自己!吹灭后的火柴棒等物放在纸杯 (有少量水) 里。蜡烛下面垫一张硬纸以使桌子清洁 (本实验所用纸片、纸杯及硬纸均为废物利用) ;2.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的基本过程: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准备汇报;3.小组分工:操作、记录并汇报;4.设计方案若有困难, 可询问老师、同学或阅读下列提示: (1) 可以用发现法, 把几种物质放在火上烧一烧, 看有什么不同, 对不同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 可以用对比法, 让可以燃烧的物质分别在猜想的条件充足和不充足 (或不具备) 的环境里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供学生使用的探究实验报告单 (部分) 如下:
探究学生开始探究, 教师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 帮助设计实验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选择部分小组将他们的实验情况用数码相机拍照, 拍后立即输入计算机并投影, 做好汇报前的准备。
交流小组以投影幕上的照片为顺序, 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汇报猜想、方案、操作及结论等, 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积极补充。
预设学生说出燃烧与物质的材料有关 (师板书:材料) , 并引出可燃物与不可燃物, 点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学生若说与加热时间有关, 教师追问:加热时间不同说明了什么?或说明了“物质燃烧所需要的什么因素不同”, 引出“着火点”概念。若有物质必须干燥等出乎意料的猜想,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 看能否归纳到三个条件之中。
介绍出示着火点概念及下表:
小结燃烧的概念及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教师将这三个条件板书成“火”字形状, 如图1) 。问:这三个条件只具备其中一个就可以吗?如果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火就形成了 (教师把“火”字的笔划分成“三个部分”用彩色粉笔描边, 黑板上展现出一个大大的“火”字, 形象地说明了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如图2) 。
评价让学生对教师的“火”字板书进行大胆的评价 (从内容到形式, 注意引导学生, 认识到把“火”字处理三部分是为了强调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以避免“火”字是三个笔画的误解) 。
2. 灭火原理的学习
过渡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如果缺少一个, 情况会怎样?
推理教师和学生一起用推理的办法, 得出灭火原理, 边推理边出示下面的电子板书 (点击后擦除一个燃烧条件并显示出一条灭火原理, 随后再复原) 。
预设学生可能在从“燃烧需要可燃物”推理出灭火原理“清除可燃物”时, 会感到困难。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或投影液化气燃烧的画面得出“关闭阀门, 清除可燃物”。
小结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关系 (板书:把灭火的三种原理放在“火”字的上方, 成一行, “火”字变成了“灭”字) 。和学生一起分析“灭”字所体现的灭火方法和灭火原理, 继而欣赏和领会我国的汉字造型艺术。
过渡学了灭火的原理, 下面我们来一个灭火竞赛。
活动灭火竞赛内容:点燃一支蜡烛, 利用所给仪器、用品, 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熄灭它 (仅供选用的仪器用品:烧杯、胶头滴管、水、湿抹布、沙土、镊子、剪刀) ?你甚至可以不用上述物品, 只要能灭火就算成功。
结束师:让我们一起用最简单的方法熄灭蜡烛, 什么方法?我们一起吹灭蜡烛。
交流小组汇报方法:用嘴吹灭、用书本扇灭、剪去烛芯、用湿抹布盖灭、用水浇灭、烧杯罩灭、镊子夹灭…… (学生汇报的同时, 教师及时把学生汇报的灭火方法板书成一竖行) 。
分析各种方法所体现的灭火原理 (教师将三种灭火原理也板书成一竖行, 并把灭火方法和对应的灭火原理用斜线连起来) 。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回想探究燃烧条件时, 我们曾把一支蜡烛用烧杯罩起来, 蜡烛熄灭了, 我们认为是氧气耗尽了, 但是蜡烛燃烧还会生成CO2和水蒸气, 究竟是氧气被耗尽了还是氧气被隔绝了呢?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有趣的综合性实验来探究。
探究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 然后用烧杯罩住, 如图。
猜想学生先猜想哪支先灭, 尝试说出理由。
验证学生动手做验证实验。
交流实验后,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释疑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 让学生初步理解高蜡烛先灭的原因: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温度比较高, 会上升到杯底, 然后下沉, 高蜡烛首先接触到它们, 而与氧气隔绝, 所以先灭 (使学生初步明确烧杯中的上层空气中含氧量较少, 这对下面的火灾自救的教学很重要) 。
预设学生往往认为上层的蜡烛先耗尽氧气从而先熄灭, 教师可追问:低蜡烛不也是以同样的速度消耗氧气吗?
过渡高蜡烛先灭的原因既浅显又深奥, 值得我们课下慢慢研究。现在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用?让化学服务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把实验中的烧杯看做是着了火的房间, 这个实验就成了火灾模拟实验, 实验的结果对我们在火灾中自救有何启示呢?
3. 火灾自救
联想学生思考:该实验对我们在火灾发生后逃生自救有何启示?
交流可能的答案:着火的房间里烟尘弥漫在中上方, 贴近的地面的空气较清新, 所以有浓烟的房间内应躬腰或匍匐前进;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过滤有害的烟尘……
讲述师:发生火灾无法控制时立刻报警, 拨打火警电话119 (教师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拨打119电话报警和消防队接线员的角色, 然后播放视频《如何拨打火警119电话》并比较评析,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
三、学以致用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如何处理? (可能的答案:用锅盖盖灭, 将切好的菜放入锅内, 关闭液化气阀门等) 这些方法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2.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把白磷放入约80℃的水中, 白磷会燃烧吗?如果不能燃烧, 根据所学知识你能使它在热水中燃烧吗? (学生回答通入氧气可使白磷在水中燃烧后, 教师将一块白磷放入热水中, 放入导管, 问学生:现在没有制氧装置和药品, 怎么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然后教师演示向热水中的白磷吹气, 结果吹气也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制造了一个认知冲突, 深化学生对人体呼出的气体的认识:吹出的气中氧气虽然较少但仍约占17%左右, 还能支持燃烧。)
说明此方法经实践检验是可行的, 吹气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水温越高越好, 白磷的量要多, 这样吹出的气与白磷接触面大, 不会出现熔化的白磷随着气流到处游动难燃烧的现象。此外, 实验后的白磷可回收, 并不浪费。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和疑惑, 并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留在课后探究, 以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 (人教版教材)
课内:课本第131页的第2题和第3题。
课外:阅读课本第127页的“资料”。
3.《燃烧和灭火》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三
在牡丹江市第四中学召开的《坚持双主互动理念,创新校本教研文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本教研现场会上,鲍金玲老师上的《燃烧和灭火》一课为新课程理念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做了很好的探索,下面是鲍老师的教学纪实以及我们对本节课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师:同学们你们大家喜欢魔术吗?下面我给大家变个小魔术。我需要一个助手,谁来?
(先用一条手帕蘸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拿出手帕,学生协助展开并夹住点火)
师:猜想一下大火过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烧成灰烬。
(点评:增设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用“魔术”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大火过后,手帕完好无损,学生发出惊异的叫声)
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在这团魔术之火的引领下一起踏上“燃烧和灭火”的探究之旅吧。
板书:燃烧和灭火
师:几十万年前,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火是物质燃烧的一种现象,火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生:取暖
生:烧饭
师:能燃烧的物质我们称之为可燃物。
下面由教师演示一个小实验,(将粉笔、石子、小木条放在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小木条燃烧,粉笔、石子不燃烧。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燃烧必须有可燃物。
师:是不是有了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呢?我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凡是可燃物都有着火点,着火点是使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的着火点是固定的,一般是不能改变的。比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演示放在铜片上(铜片放在盛热水烧杯上)白磷和红磷的燃烧情况。]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生:白磷先燃烧,红磷没有燃烧。
生:白磷的着火点低先燃烧,热水的温度低于100℃,因此红磷没有燃烧。
板书:燃烧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
师:现在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为什么外面要罩一个大烧杯?水槽中的水起什么作用?
生:因为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粉末逸散到空气中会使人中毒。水槽中的水可以与五氧化二磷反应。
师:回答得非常好!我们把教材中只有在通风厨中进行的实验做了修改。
师:是不是有了可燃物并达到着火点就一定能燃烧?
(教师演示放入热水中的白磷和热水中被通入氧气的白磷燃烧情况)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生:燃烧还需要氧气。
板书:燃烧的条件:与氧气接触。
三个条件只需满足一个还是同时具备?
生: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师:做了三个有关燃烧的实验,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非常好!你能不能归纳出可燃物燃烧的共同特征?
生:发光,放热。
生:和氧气反应生成新物质。
师:到底什么是燃烧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回答。
生: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点评:推导燃烧的三个条件采用连环设问、层层推进法。以问题为台阶,步步推进,使学生很容易拾阶而上,达到预期效果。)
师:现在我们进行魔术揭秘。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我们魔术中的小手帕为什么没有燃烧?
生:可能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生:可能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生:可能生成的水蒸气降低了温度。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有道理。原来,玻璃杯中盛的是两份酒精和一份水,酒精的燃点很低,它很快地燃烧了,而且酒精的沸点只有78℃,水的沸点是100℃,所以,酒精很容易从手帕中挥发出来烧掉,一部分水仍然留在手帕上,保护着手帕。另外,在酒精燃烧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水变成蒸气挥发了,这些挥发的水汽带走了手帕上的一部分热量,从而降低了手帕的温度,使其达不到燃点,因此手帕完好无损。也希望同学们开动脑筋,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火既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了灾难,那么如何灭火呢?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并结合生活经验设计实验,如何使燃着的蜡烛熄灭?(学生实验开始,有摇的、有用镊子夹的、有用嘴吹的、有用水浇的、有用剪刀剪的、有用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的。)
(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能来总结一下,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生:消除燃烧条件中任何一个条件即可。
(点评:增设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多种方法”,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实可信,说服力强,使学生印象深刻,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灭火实例,原理是什么?
生:木材着火用水浇灭。
生:做实验时,酒精灯倒了酒精燃烧用湿抹布盖灭。
生: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该用锅盖盖灭?
师:为什么?
生:油的密度小浮在水的上面,水沸腾会使液滴飞溅而伤人。
师:很好,老师再给大家介绍几种特殊的灭火方法。金属镁、钠等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只能用砂土盖灭。扑灭油井大火的方法有:1.利用爆炸消耗和驱赶燃区的空气,达到隔绝氧气的目的。2.用液态氮(沸点-196℃)既可降温又可驱赶燃区内的空气。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实验,点燃一高一低燃着的蜡烛,猜想一下,如果扣上一个大烧杯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甲:上面蜡烛先熄灭,下面蜡烛后熄灭。
生:下面蜡烛先熄灭,上面蜡烛后熄灭。
生:同时熄灭。
(教师扣烧杯,上面蜡烛先熄灭,下面蜡烛后熄灭。学生发出惊疑声)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是什么原因?由此你受到哪些启发?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实际的判断有差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七嘴八舌,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点评:“一高一低燃着的蜡烛的熄灭”,既紧扣教学环节的主题,又与生活实践相关,使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燃烧与灭火》整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首先通过烧不坏的手帕创设问题情境,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通过三个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燃烧的概念。通过如何将燃着的木条熄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灭火的原理。再联系生活实际如何在火灾中逃生环节中,引入了罩在大烧杯里高低蜡烛的实验,让学生从真实的实验中去体验,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加工与重组,无论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上都对实验设计进行了优化处理,这样不仅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更增强了探究实验的实效性,为新课程理念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做了很好的探索。
4.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篇四
上课时,先以小魔术-----魔棒点灯,提起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发问,为什么不用火,而用玻璃棒就能点燃酒精灯呢?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然后回过头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来揭秘刚才的魔术,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兴趣和信心。最后展示火场逃生72字口诀,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不足:在讲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后说出所用的方法及理由,最后将不同的方法按照相同的理由归类,这个学生自己归类,得出结论更好,而不是由我去归类。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作为了解性内容,就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去一一讲解,简单提出,然后布置学生课下去看。还有就是火场逃生72字口诀,改为由学生齐声朗读出来,效果更好,印象更深。
5.《燃烧和灭火》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五
杨庄一中
张怀军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本课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观看实验视频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并把课本实验加以改进,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是化学知识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
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一)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课堂的开放度不够,仍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思路活动,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还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学环节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进,燃烧条件的得出,和磷燃烧的演示实验交换前后顺序,更顺理成章,更符合逻辑。
6.燃烧和灭火教案反思 篇六
保亭思源实验学校 庞君 2011年6月29日
本学期,我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燃烧和灭火》。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我的教学思路是:通过探究的办法让学生证实燃烧的条件,同时加强练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和思维。再讨论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得出两点:一是如何利用燃烧的条件使燃烧更旺?二是根据燃烧的条件想想有哪些办法能进行灭火?最后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办法及其原理再做练习巩固和提升本课相关的知识及其应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为,不仅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课前演示了“魔棒点灯”的实验,很让学生开眼界。
2、用课件展示了白磷在水下燃烧的探究实验,学生观看效果良好。这样比教师课堂上实际操作方便很多,毕竟实验室里没有白磷,而且该实验做起来并不方便,花费时间会较长。
3、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开展4人一小组讨论的方式,更能开动学生的思维效果教好。
不足之处:
1、在教案设计时,对于教师课堂语言的设计不到位。由于课前受停电和仪器短缺等问题影响,导致耽误了点开课的时间,所以一上台我就比较心急,做演示实验和说话都太快了,很多话没仔细经过大脑分析就说出来了,没什么分量,缺乏斟酌,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就像是在下棋,前面的关键棋子没好好下,导致后面的棋子举步维艰了。
2、教学设计环节与实际不搭。在开始做 “活动与探究”时,由于实验器材过少,学生没能好好动手进而动脑,光知道探究的环节了,但具体该怎么着手却摸不着头脑,就像是要他们去证明“1+1为什么=2”这类简单但不好用理论证明的问题似的。所以学生很苦闷。而我也过于纠结在这块,没能清醒地及时调整教学步调,导致这段课堂气氛比较冷场,也耽误了较多的时间。
3、本节课我有较多的想法,思路也较清晰,但实际上课时状态不佳,心急,导致实际课堂效果远没有预期的好。此外,我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未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技巧性不够,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7.《燃烧和灭火》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隶属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内容标准。课程标准指出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用大量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包含三项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通过抛锚式教学,引导学生基于真实事件,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经过几个月化学学习,在知识上,学生已经了解到碳、硫、磷、铁、蜡烛等在空气或氧气中能够燃烧,但是对燃烧的实质及灭火的原理却是一知半解。在方法上,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及简单的实验操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自行设计实验开展探究活动。在情感上,燃烧和灭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通过化学知识学习深入认识它们,参与与它们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欣赏化学的魅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抛锚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基于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或活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与讨论形成概念和理解,并体验和思考问题。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决定整个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本节课通过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烈火毒车》,向同学们抛出两个“锚”。新闻视频是关于高速公路上一车黄磷自燃的火灾事故,在开场熊熊烈火中抛出第一个“锚”——黄磷为什么会燃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继续播放视频,抛出第二个“锚”——怎样扑灭大火,面对火灾,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通过抛锚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经历探究过程,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以及灭火方法。 能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体验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进一步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2.教学过程
附:情境素材:CCTV-10《走近科学》栏目2007年1月29日20:30播出的《烈火毒车》
2006年8月29日, 17点57分,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消防中队的警报突然响了起来,在207国道的一辆货车上发生了火灾。18时零4分,20多名特勤消防官兵赶往了事发现场,当消防车行驶到距离着火地点还有几百米的地方时,战士们就已经能看到远处车上冒出的滚滚浓烟,经过了解知道,在发生事故的车上装载着整整123桶平均每桶250kg的黄磷。此时正值盛夏,室外温度高达40℃,情况非常紧急!
消防官兵首先分析事故原因,黄磷在30度以上就会发生自燃。找出火灾源头后,消防队员决定用水灭火,但是很快消防队员就发现当水覆盖在黄磷上时,火灾可以被短暂控制,然而水一旦蒸发,黄磷又与空气接触,便又燃烧起来。火灾现场位于郊区,那里没有可以用于救火的水源。火灾刻不容缓,经过多次讨论研究,最后,消防官兵找到泄漏的黄磷桶,并把它们转移下来,把泄漏的黄磷桶放在盆中用潮湿泥土严密地封闭起来,并采取一种整体保护措施,就地取材,用大量的泥土填充黄磷桶之间的空隙。这样,不仅压灭了流火,还阻断了黄磷桶之间的接触。经过五个多小时的奋战,大火终于被扑灭了。因为黄磷是有毒物品,会对泥土和当地的水源产生污染,事故后环保部门安全转移被污染的泥土。
(收稿日期:2013-11-18)
8.燃烧和灭火重难点突破案例 篇八
一、燃烧的概念
燃烧的概念: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基于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燃烧的认识和前面几个单元中所学的如单质硫、铁丝、单质碳等的燃烧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燃烧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得出燃烧的概念。也可以为了基于“燃烧”的发展史,帮助学生认识燃烧概念的发展过程,并建立知识也是发展的意识,从而形成对知识权威的质疑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燃烧的条件
1.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着火点:达到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在灭火时,只能说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但不能说降低物质的着火点。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面所学的蜡烛、红磷、木炭、单质硫、铁丝等的燃烧知识,学生对燃烧应该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应该是有所认识的,但是学生存在的问题是:(1)燃烧与三个条件的关系是什么?(2)对“着火点”的认识有偏差。(3)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生活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所以本节课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教学片段一 沿着历史的发展认识“燃烧概念及燃烧条件环节一 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图片,向同学展示讲述人类在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提出今天沿着人类进步的阶梯认识燃烧。
环节二 沿着历史的进程认识燃烧概念的发展
【老师】播放一段古代猿人钻木取火的视频,让学生认识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认识火,并学会钻木取火的方法,并运用火进行冶金、陶瓷、火药等工业。
【提出问题】那么燃烧的本质是什么呢?人类又是怎么样认识燃烧的呢?
[1]
【老师】提供“300年前科学界对燃烧的普遍认识(即燃素说的燃烧概念)”的资料:燃烧是一种分解反应,是可燃物自身达到一定温度(即物质的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以后发生的分解现象。分解的产物即为燃素。
【提出问题】300年前科学界的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科学”的结论是否正确呢?
【学生讨论】可以在一个没有空气的容器中,给可燃物加热到其着火点。
【老师】用图6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演示实验。气囊中盛有氮气,先向中间是球形的两通管中通入氮气排尽里面的空气,然后给里面的木炭加热至着火点,发现木炭并没有燃烧,通过实验说明燃素说的燃烧概念是不正确的。
【老师】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燃烧的实质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一种氧化反应”,从而推翻了燃素说,建立新的燃烧概念“物质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老师】后来人们发现,能够支持燃烧不只有氧气,然后教师播放了“钠在氯气中燃烧”的视频,由此得出广义的燃烧概念“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老师讲述】随着人们对燃烧本质的认识,人类对燃烧的利用也走进一个新时代,内燃机、蒸汽机走进了人类的生活。但是,人类希望能够更主动地掌控燃烧与灭火。
环节三 利用生活用品探究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提出问题】根据你对燃烧的认识,你认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并找出论据说明你的观点。
【学生讨论】钻木取火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木炭的那个实验说明没有氧气不能燃烧,所以燃烧需要氧气;做饭时,煤气燃烧也说明燃烧需要氧气;点燃煤气时,需要打火,说明需要达到着火点。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三个条件是满足一个即可,还是要三个条件都满足才行呢? 【学生】满足三个条件。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设计实验证明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我们该怎么样设计实验呢?
【师生讨论】需要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比如要证明是否必须有可燃物,则把可燃物作为变量,其他两个条件保持相同。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仪器,验证燃烧需要满足的一个条件。【师生交流】得出燃烧必须同时满足“可燃物、氧气、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环节四 从化学科学实验的角度再探燃烧的三个条件
【提出问题】图14所示是教材给出的一个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分析该实验是如何证明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的?并预测实验现象。
【师生讨论】(1)红磷、白磷都是可燃物;(2)通过图15所示,对比铜片上和水中的白磷,说明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应该出现铜片上的白磷烧燃,而水中白磷不燃烧的现象。(3)通过图16所示,对比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说明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应该出现白磷烧燃,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
【老师】演示实验,证明学生分析的正确性,并概括燃烧的三个条件,用“火三角”(如图17所示)的方式进行总结。
【老师】随着人们对火的进一步认识,人类也更加利用火为人类服务,如奥运火炬和神州火箭都是人类对火的更高层次的运用。环节五 课后实践作业
三、灭火原理
1.由燃烧条件可以推知灭火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空气(或氧气);(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在燃烧条件探究的基础上,认识灭火原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即通过具体的灭火方法,分析破坏的是燃烧的什么条件),来帮助学生认识“灭火其实质就是破坏燃烧的任意一个条件”,所以三种原理使用其中一个即可灭火,当然也可同时使用多种原理。
在这一知识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防重于灭”的安全防火意识和灭火、火中自救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认识几种重要的灭火器(略)。
四、认识几个与燃烧有关的概念
1.缓慢氧化、自然、爆炸及其相互关系(具体内容略)。
对“爆炸”的认识学生存在的主要错误认识是“爆炸”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是错误的。常见的爆炸分为两种:(1)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迅速发生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没有及时扩散,使生成的气体物质体积急剧膨胀而引起爆炸,这是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2)还有一种是由于气体物质在有限的密闭容器内,因受热体积急剧膨胀而引发的爆炸,这种爆炸属于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蒸汽锅炉爆炸等。
建议教师做好“面粉爆炸”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对爆炸的认识。2.易燃物与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如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易燃易爆物?
(2)易燃易爆物在什么情况下会引起爆炸?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的时候,需要遵守哪些规定?(4)认识常见的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教学片段二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认识灭火原理和防火自救的方法环节一 创设学习情境,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
【老师】通过所示的图片讲述火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损失,并提出问题:根据燃烧条件,你认为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只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老师】讲述实际生活中的“消防安全知识”。
[1]
9.燃烧与灭火教学体会 篇九
承教《初中化学》新教材以来,我的感觉是:新教材集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下面仅就“燃烧与灭火”一节课的教学谈点体会:
1、知识内容的编排上,更加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适应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知识保障。
燃烧作为一种化学变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如果没有可燃物的燃烧,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教材正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围绕燃烧这一变化,设计了四个专题,即(1)燃烧的条件;(2)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3)爆炸;(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学生经常要面临解决,甚至是已经亲自解决过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发生在身边的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产生注意,并进行思考和研究,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研究的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化学的学习其实非常简单,也非常有用,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发生的一些实际问题,是我们生存的需要。
2、实验设计,主要以“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形式出现,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探求知识的欲望。
“燃烧与灭火”一节所涉及到的所有实验,学生都有能力独立完成,而且完全具备家庭实验的条件,当教师把实验用品摆放好,讲解实验步骤和有关要求时,学生已经知道了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现象产生的原因,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生活的体验,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非常兴奋地完成一个又一个实验,在此过程中体验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面粉是同学们所熟悉的,但面粉能燃烧吗?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也可能导致爆炸吗?一些学生对此产生了疑问,于是教师提供有关的用品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当看到面粉燃烧时,学生们很兴奋,当看到面粉爆炸十,教室里顿时发出了一片惊叹声,由此学生们意识到:可燃性的粉尘也可能导致爆炸的产生,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安全意识。
3、问题设计,主要以“你已经知道什么?”、“活动与探究”、“联想与启示”等形式出现,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求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在“你已经知道什么?”中,让学生把知道的燃烧事例添在表格中,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反应的特征。再如:在“联想与启示”中,给出四种物质提出了两个问题:(1)“如何点燃它们?”(2)“我知道如何点燃它们,但点燃的方式为什么不同呢?”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而且日常生活中都亲自做过,这方面的经验很丰富,他们很乐意表现自己,在教师肯定性评价的激励下,学生的自信心更强了,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促使学生通过思考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练习与实践”中的问题设计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适合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高层次的学生问题的解决会更全面一些,而低层次的学生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谈一些自己的观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经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对学生知识方面的要求降低了,而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高了。
新教材一改过去在“缓慢氧化、自燃、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方面的大篇幅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学生对“面粉爆炸实验”的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爆炸产生的原因。增加了一个“灭火与自救”小图片,丰富了学生防火与自救方面的知识。
新教材在“燃烧与灭火”一节共设计了五个实验(旧教材在这一节里只设计一个实验),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必须具备自己独立动手实验的能力,而后通过实验去获取新知识。
10.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范例 篇十
温永宽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位于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书第三章第3节,内容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以及蜡烛、木炭、硫、磷等物质的燃烧,本课将承接上文,同时为高中要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起到铺垫作用。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即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这样,老师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完成本节教与学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对照实验,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②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难点: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二、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已接触了一些物质的燃烧实验,熟知了氧气的性质;同时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本课题又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实例较丰富,认知上比较轻松;面对将要探究的内容情绪、心理都比较好奇、兴奋。
三、教学构想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强调: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主线。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学化学的乐趣。
下面让我们一起沿着这条主线,通过八个环节来向大家展示我的第四个方面——教学实践。
四、教学实践:
环节1 :通过播放视频悉尼奥运会火炬水下传递,实现水火相容的壮举。引出课题燃烧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再经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下来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由此先得出燃烧的概念。
此环节 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环节2 :探究燃烧的条件:
这里通过分组对比实验来完成探究,实验分别是:
(1)用酒精灯分别去点燃火柴和小石块,通过此实验得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燃烧需要可燃物;
(2)酒精灯加热的铁皮上,不同位置的火柴头不同时间燃烧,通过此实验得出燃烧的第二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由以上三个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在这里,由教师指导下的共同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3 :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在水中燃烧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知道必须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物质才可以燃烧,也就是“火三角”,这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环节4 :探究灭火的原理。
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几支燃着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如沙子、水、剪刀、湿布、镊子等,让学生参与现场灭火。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破坏了“火三角”中哪个因素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设计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化学的乐趣。
环节5 :实践应用,火场逃生
环节6:通过做练习加强巩固所学知识。环节7:课堂小结
环节8:布置作业;布置课后调查,为下一节做准备。课后调查内容:
调查我校哪些地方放有灭火器?哪些地方应放灭火器? 调查你的家庭、学校或一些大商场的防火措施。
根据自己住宅及周边环境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 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板书设计
课题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一、燃烧条件
1.有可燃物燃
2.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3.与空气(或氧气)接触(三者缺一不可)
二、灭火原理: 1.隔离可燃物
2.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3.与空气(或氧气)隔绝(三者有一即可)
六、教学反思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的天职就是带领学生去探究未知的世界,而化学知识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生活,所以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就要时刻牢记知识、社会、生活相联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改变学生以接受式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丰富,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另外本节课所选材料,基本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几支蜡烛,一些沙土,几块抹布,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靠拢,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遥不可及,只要我们积极思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我们每一位学生都会是小小科学家。
11.燃烧和灭火-学生 篇十一
一、选择题
1.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D.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2.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3.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乙醇汽油中添加的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人类通过化石燃料获得能量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C.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
D.我国南海海底储藏了大量“可燃冰”,它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4.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5.当危险发生时,以下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A.室内发生火灾时,打开所有门窗通风B.煤气泄漏时,打开电灯检查漏气管道
C.发现有人触电时,立即用手把触电者拉开D.地震发生时,在底楼的同学快速跑到空旷的地方
6.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7.从环保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最理想的是()
A.氢气B.天然气C.酒精D.汽油
8、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档案室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9、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完全相同的是
A.H2 和COB.CH4和COC.C2H5OH和CH4D.H2和C10、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天然气
二、填空题
1、某校学生到郊外野炊。一学生引燃细枯树枝后,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枯枝燃烧不旺,并产生很多浓烟。
(1)产生浓烟的原因是。为此,应采用的措施是(填一种)。
(2)野炊结束后,应及时把火熄灭,可采用的灭火方法是。B.太阳能 C.石油 D.煤
2、煤层气通常被称为煤矿的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主要成分是甲烷。瓦斯已成为导致我国煤矿特大恶性事故的“头号杀手”。
(1)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提出一种预防瓦斯爆炸的方法:
(3)在采煤工业上,可把干冰与炸药放在一起。既能增加炸药的爆炸威力,又能防止火灾发生。解释其中的原因。
3、用右图装置做硫燃烧的实验。
(1)硫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的原因是。
(2)观察到实验现象后,为尽量减少二氧化硫逸散到空气中,要使燃烧的硫立即熄灭,应采取的措施是,依据的灭火原
理、。
4、冬季可用煤炉取暖,分析下列做法或现象中的原理。
⑴生煤炉时,需先引燃木材。⑵开始时煤燃烧较弱,过一会变得剧烈。⑶煤层上方有时会出现蓝色火焰。⑷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
5、汽车的主要燃料是汽油和柴油,在排放的尾气中除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外,还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
(1)汽油和柴油都是_____加工的产物,分离时根据它们的_____不同而制得。
汽车燃料不充分燃烧会产生空气污染物,针对这一污染物采取的措施
(2)汽车尾气中含有少量一氧化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氧化碳有很多用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空气污染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目前列入空气污染物的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臭氧,可吸入颗料物等。在治理环境污染时,通常考虑的是污染源、污染物质、造成后果、解决措施等一系列问题(1)产生二氧化硫的污染源是_____________(2)二氧化氮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3)减少空气中可吸入颗料物的措施是________。
7、继汽车使用乙醇汽油之后,人们又在开发以植物油、动物脂肪为原理而制得的生物柴油。
⑴通常汽车使用的汽油和柴油是加工后的产品。
⑵生物柴油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生物柴油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两种主要产物是⑶在普通柴油中添加20%的生物柴油,能减少约70%的二氧化硫排放。可减少的形成,但不能缓解日益加剧的;开发使用生物柴油还有利于节省。
8、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交流讨论】(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一种碱,该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化学方程式
为。
9、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哈尔滨市火力发电需消耗大量的煤炭,热电公司技术研究小组改进燃炉结构,适当增加进风量,将炉内煤粉吹起,使之剧烈燃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这种做法有利于节能的原因是:
(2)这种做法也有利于减排,但还存在的问题是:你的建议是:
三、简答
1、据报道:近日,一辆行驶在某乡村102国道上运镁粉的罐车起火。由于镁遇热水反应产生氢气,因此官兵采用了覆盖沙土的方法将获扑灭。
(1).镁粉燃烧通常需要什么条件?
(2).覆盖沙土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3).解释镁粉着火不能用水灭火的原因。
2、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扑灭,油起火却不能用水扑灭,这是为什么?
3、对着一支燃着的蜡烛吹气,蜡烛熄灭;而同样对着炉火吹气,为何就燃烧更旺?
4、将一根火柴划燃后,若将其火柴头朝下放,则能正常燃烧直至燃尽;而将燃着的火柴竖直起来,则会发现火焰慢慢消失,直至熄灭,试根据燃烧的条件来解释其原因。
5、用铜丝编制成一个铜网,将铜网放在蜡烛火焰的上半部位置,烛焰被切断,铜网上方火焰熄灭,下方继续燃烧,解释原因。
6、利用学习的知识,解释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的原理?
7、水能灭火也能助燃。
(1)把大量的水浇在炽热的碳上,炭火会熄灭。分析灭火原理。
(2)在燃料油里喷入适量的细小水滴,油会将水滴包围起来,油因被水分散而雾化。雾化后,油燃烧的越来越旺。为什么?
8、用来制取氧气的氯酸钾必须是纯净的晶体,不能含有纸屑、木屑或碳粉等杂质,否则加热时可能发生爆炸,解释其中的原因。
9、某楼住户煤气泄露,发生爆炸事故。
(1)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泄露煤气发生爆炸的原因。
(2)爆炸引发楼房着火,消防官兵用高压水枪灭火,分析灭火原理。
10、右图是面粉爆炸的实验装置。
(1)点燃蜡烛后,为什么应立即并快速鼓入大量空气?
(2)为防止爆炸,面粉加工车间需要保持通风,说明原理。
12.《燃烧和灭火》教案(本站推荐) 篇十二
郭海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变化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应用、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
四.教学过程
1、回忆学过的燃烧事例和燃烧现象,根据以上事例,归纳燃烧定义和特征
2、播放视频,探究燃烧的条件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同时补充:实验的改进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播放视频,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
4、应用
5、谈一谈,遇到火灾自救的措施
6、理解简易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几种常用灭火器
7、小结
8、课堂练习
9、课外任务:调查与研究。
13.《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篇十三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的出发点应该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本节课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思考,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解决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与现有发展水平的转化过程中,不断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微课,通过“我预习我知道”、“我质疑 我勇敢”、“我释疑我进步”、“我探究 我明了”、“我查阅 我提升”五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了燃烧,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学生在微课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探究进行解疑,而在前面的课程中已涉及了大量的探究实验,这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
三、学习内容分析
鉴于本课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且难度不大的特点,本节课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利用微课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微课中设计的问题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启发,从而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对本课题基础知识的完善和提升。本节课设计选择其中学生可能有疑惑的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演示实验,自主实验等形式来解决学生的疑惑。
四、教学目标
1. 通过微课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 在微课学习中对燃烧和灭火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五、重难点分析:
重点:1.通过微课的学习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在微课学习中生成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难点:1.在微课学习中学会思考,使思维得到提升,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进行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六、课前准备
1.微课(时长:7分31秒)
2.学生完成导学案
3.根据学生学案进行二次备课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我预习,我知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微课中的知识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回答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板书。检测学生微课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提问】1.什么是可燃物?
2.什么是着火点?
3.燃烧的定义。
通过回忆微课内容和翻阅课本回答问题。对课本中的基本概念进行补充和强调。第二环节:我质疑,我勇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燃烧和灭火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比如你今天的午饭就需要燃烧放出的热量。我们利用燃烧发出的光合热。有燃烧就有灭火,比如熄灭酒精灯,比如熄灭燃气灶等。燃烧和灭火离我们这么近,同学们对它有一定认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今天就请同学们大胆听闻,说说关于燃烧和灭火,你一直想知道但是又不知道的问题。
思考
提问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第三环节:我释疑,我进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多媒体:课前同学们观看微视频之后在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
(一)着火点方面:
1、钻木取火的原理?
2、为什么有些物体在不遇明火的情况下可以燃烧?
3、为什么在加油站不能打电话?
得出小结: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即使我们使用其他物质燃烧来点燃也是利用其他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从对着火点方面问题的解答,给我们的启示是:冬季使用取暖设备时,不能在上面覆盖衣物,也不可使取暖电器靠近易燃物
(二)助燃物方面:
1、水不是能灭火吗,为什么白磷在水下还能燃烧呢?
2、水中本来就有氧气,为什么一开始白磷在水中不能燃烧,通入空气后白磷燃烧?小结: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当氧气的浓度过低时,即使有氧气,燃烧也不能发生。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21%,一般情况下,当氧气的浓度下降至14%-15% 以下,燃烧就停止了。
(三)灭火方面
为什么有的火一扇就灭,有的火越扇越旺?
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多媒体:新西游记的片段
演示:用扇子扇灭蜡烛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小结:当燃烧火焰比较小时,扇子煽动使空气流动,从而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当火焰比较大时,扇子煽动带走的热量有限,却补充了更多的空气,促进燃烧。
启示:灭火要分情况,科学灭火。
在交流的同时思考问题的答案。
思考。
观看视频、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通过展示学生的练习检测情况,使明确其中部分问题的答案,对其中分歧较大对的问题再思考,激发求知欲。
通过不同场景的对比,学会分情况分析问题,而不是一概而论。问题一:燃烧一定需要氧气,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演示实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
结论。小结: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广义上,燃烧是指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观察实验现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能继续燃烧,得出问题的答案: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对燃烧的定义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寻求真理。问题二: 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来浇灭,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视频:慢镜头展示油锅着火后浇水的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观看视屏,思考
讨论
回答
对于现实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体现了化学学科应用于生活的学科价值。问题三:蜡烛被吹灭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如果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那么吹大量的氧气是不是就不会熄灭呢?
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1、点燃蜡烛
2、用充满氧气的气球对准蜡烛火焰
3、解开气球的绳子。
结论:这是假的。吹灭蜡烛和扇灭蜡烛一样,都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反馈练习
下列场景的做法对吗?
1、煤气泄漏,开灯查看。
2、煤气泄漏,立即开窗通风
3、室内起火,立即开窗通风
4、电器着火后,关闭电源,用棉被等不透气的物体覆盖在上面,及时拨打119思考、讨论
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通过师生共同实验的环节,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第四环节:我探究,我明了[自主探究]
实验目的:
请同学们点燃两根小木棍,并想办法让其中一根燃烧的更快。
在我倒数5个数时,用桌面上所给的仪器和药品通过不同的办法将纸条熄灭。提供物品:
长纸条两根、
氧气一瓶(部分小组有)、
二氧化碳(部分组有)、
沙子、
水、
空烧杯、
剪刀、抹布小结:
1、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燃烧需要氧气,而且氧气越充足,燃烧越充分。
2、还可以通过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来促进燃烧。
用相机捕捉学生实验的精彩瞬间,展示在多媒体上
小组讨论
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老师将不同组的现象拍下来,在多媒体上展示)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实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自主实验中发现新的知识,对燃烧和灭火有了更深更高的认识。第五环节:我查阅,我提升多媒体链接新闻:
一家三口遇火灾 初中生凭消防演练知识救全家
请同学们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学习,掌握一些常见的火灾的灭火知识,以及正确的火场自救知识。
将这些知识整理成小论文,手抄报,漫画等形式,下周将会把大家的作品在学校进行科普展览。
课后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改变作业的形式,提高学习的兴趣。
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
板书设计:
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灭火》教学案例与反思】推荐阅读: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和反思06-20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06-22
燃烧和灭火人教版06-21
燃烧与灭火学案07-15
如何实现化学知识《燃烧和灭火》教学价值的最大化论文06-22
燃烧与灭火的导学案06-22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06-13
防火和灭火应急预案10-24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汇总08-06
灭火器简介和使用方法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