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课程总结(精选9篇)
1.心理学的课程总结 篇一
积极心理学课程总结
在暑假就已经大致看了下哈佛公开课里最受欢迎也是,哈佛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幸福课。翻译成中文,也就是这学期上的这门课,名字叫积极心理学。一开始听这门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好奇,这到底是怎么样一门课,只不过潜意识的觉得是这是一门教我们“如何去寻找幸福的感觉”的课。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一个喜悦的体验过程,但却不是一般快感喜悦。幸福的感觉是一个过程,贯穿整个前后。书中把幸福定义为“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幸福就是,当你设定一个目标,你在奋斗的时候感觉快乐,你实现目标的时候也感觉快乐。目标是有意义的,书中的意义为两种,一种是自我完善、一种是自我实现。书中的快乐是过程中的快乐,是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中的快乐。幸福的感觉就是过程和结局双赢的快乐。
幸福的意义。追寻幸福有什么意义?幸福感应该是人生的意义。很久以来我就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自我完善,这个想法注重了结果,但却没体验到过程。“幸福感的追寻是人生的意义”这个命题高于我以前的认识。别忙忙碌碌为了一个目标又一个目标,只求体验到目标成功后的一霎那喜悦,然后又重归虚无。要体验过程,体验当中的快乐。引申过来就是,你忙碌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拥抱生活,体验生活,才能获取幸福。
任何教人生智慧或者为人处事的课程或者是书籍,看上去大多废话。大多外国人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理论化,弄得大家都不懂。但是其研究出来的有一点好处就是人们能在废话堆中发现一些金子,金子数量根据书或者老师的质量而定。如果某些人觉得某些是金子,又有另一些人发现了心目中的宝石,那这样的课就算值得一听了。照这个标准,积极心理学应该是这样一门课
看了《幸福的方法》这本书,作者很可爱。看过很多书想过很多东西,但当众讲起自己如此熟稔的东西还是有点小腼腆。他就这样宠辱不惊,云淡风清地尽力用大众都能接受的方式平易地讲自己经过很多痛苦的思考而感悟到的人生智慧,言浅意深。
言浅意深是什么意思?大道理们总是听起来很空泛,直到亲身体会过才知道怎样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就是所谓人生智慧。所以人们说幸福的生活不是凭聪明,而是靠智慧。
撇开课程的内容说句题外话,我觉得很多人现在的阶段还停留在中学老师教什么然后学什么的阶段,而不会自己去发现,去学习。而心智似乎也停留在小时候需要大人荫佑的阶段,缺少了对社会的担当,还有责任感。归根结底我觉得是我们从小的教育问题,而在大学里让我们去上类似西方高等学府“幸福课”的课程,我觉得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我们现在身边的学生并没有达到那种阶段,就好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方式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一样,而不能超越生产
力的发展水平,否则就像大跃进,只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不过积极心理学本质上是好的。费尔巴哈说,人活着就是要使自己幸福。但是幸福的含义每个人都不同,有人说是为了有更多的金钱,有人说是为了更大的房子,也许有人说是为了有更高的地位,或者有人说:一生平安就是福,一家团圆就是福„„
幸福本身,天下的人有无数种定义。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如此的宝贵,我们将享有一生的时间,它其实不在乎长短,而更在乎质量。我们要用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建设一个灿烂的人生,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我觉得,尽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因为我而变得更美好,这就是幸福。但这个过程很痛苦,感觉自己的价值观跟周围的人不一样,很多时候会觉得很烦恼。但我一直坚信只要努力过了,终将会被人理解的。
再者,在学业和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现在渐渐悟到:凡是做出大事业的人,也许刚开始是出于爱好和兴趣,自觉自愿地去做了,但到后来自觉自愿已经退到其次,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意志开始越来越占上风,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别人对自己的期待,使自己不得不努力前进,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所有获得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条必经之路,那就是从自愿自觉走向坚忍不拔艰苦卓绝的努力,最后才能够达到一个极高的境界和成就,没有例外。
近几日回想王元老师对我的话,总越来越觉得有道理。自己这么多年提高不了确实是自身有些问题,这些问题是阻碍自己的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以后的生活中必须要去突破它们。
最后,在上完这门课结课之后,我才发觉原来暑假看的“幸福课”只不过是蜻蜓点水,并没有在内心深处建立什么东西,所以在上课回想起来的时候什么都记不得了。回去还是得重新看一下,再细细品味才行。
Positive Psychology Course Wrapup
In this term I learned a lot of knowledge about happiness from the book Happier.In the first part What Is Happiness.The writer uses this question to begin the course.All of these sections tell us the knowledge about happiness.We should look through the false appearances of happiness.Rather than feeling despondent and wasting time, we need to recognize that happiness is an unlimited resource and then focus on ways in which we can attain more of it.As is well known, being success is hard to get, as well as happiness.It’s just a feeling from the depths of the soul.Only to understand what you want, can you easily be happy.The second part is Happiness Applied.It tell us that our best chance for happiness is education.Most students dislike schoolwork, but on the countr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re all need to get happiness.The road to happiness isn’t stright.So we must use our heart to feel the world and nature, even something we don’t like.The last part is Meditation on Happiness.The writer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happiness of his meditation.Among these sections, I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meditation is that the consciousness of happiness is simple.As people said, happiness is just a feeling of our souls, if we make the level of our contentment low, I think we can easily become satisfied and feel happy.In order to possess a happy life, we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others, about the society, about our culture and history.We should be positive, observe the law and realize our own responsibility, and then we can have a happy life!
2.心理学的课程总结 篇二
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1. 客观因素。
(1) 物理概念抽象。抽象是物理概念的显著特殊,而物理概念又是物理知识结构的基础和核心,所以,物理概念的建立在物理知识教学中显得龙为重要。因为其抽象的特点,使得必须通过实验的配合,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和正确的思维方法方可建立。同时,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多,知识量大等又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尽而造成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2) 物理知识应用的灵活多变。物理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运用物理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经常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此中印象,除了学生没有把握好物理概念实质外,主要还是缺乏灵活多变的手法。灵活,要求学生思维具有敏捷性;多变,要求学生能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提高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 (3) 数学形式与物理本质的差异。数学方法的应用对物理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数学是研究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在物理学中,相同形式的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不同的物理意义,如不能深入理解数学表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就有可能因数学形式而掩盖物理本质。
2. 主观因素。
(1) 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对物理缺乏正确的认知,没有意识到高中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他们没有学习物理的动力和兴趣,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而学习,没有把学习物理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这样,就不会有自学求索的执著信念。 (2) 缺乏学习的坚韧性。物理学不好的学生,多数毅力和耐力都较差,他们对问题不愿做较长时间的艰苦钻研,习惯于走马观花,不会主动去寻找导致错误的原因,常常重复犯某些错误。
二、解决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心理学措施
1. 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应用大爱营造积极上进的学习氛围,关爱学子,让学生对班级有信赖和归属感。其次,学生在课堂应受到尊重。部分学生由于历史原因对物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课堂上的表现可能不是很积极或者反应迟钝,不该成为教师轻视或批评甚至冷嘲热讽的对象,而应给予学生耐心和宽容、理解,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重新建立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方法。
2.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潜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维果斯基的理论也被国内的教育专家解析为“跳一跳,摘桃子”。根据学生基础,安排学生稍加努力就能达成的练习,帮助其发展。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列举一些简单常见的实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简单的方式就可以达成目标,有利于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以及积极性。
3. 巴普洛夫的“优势兴奋中心”。
当人们注意某些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这个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其实要说明的问题是注意方向的转移。首先,认识注意保持规律。试验证明,高中学生在教学组织好的前提下也就保持在30~45分钟,个别学生可能注意力时间较短。所以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结合物理课程特点通过适当的实验和列举生活现象,保障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时间。
4. 教师上课的多加“注意”。
(1) “有意注意”的培养。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它受人的意识的调节和控制,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注意。有意注意虽然目的性明确,但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有持久的意志努力,这容易使个体产生疲劳。在物理课堂的一开始,学生基本处于这种“有意注意”的状态,因为教师往往在这个时候都要设计实验,达成某种目标。学生需要一定的意志来克服自身的惰性使自己集中于实验和探索中。为了使这种“有意注意”效率更高,教师在设计实验探究规律时,要考虑学生的这种意志力的持久性,如果实验过于复杂容易使某些同学产生疲劳,失去实验探究的意义。因此在设计实验时,要求我们的教师简化实验、优化过程,让学生在一定的“有意注意”后迅速达成目标,减少由持久的意志努力而造成的疲劳。 (2) “无意注意”的运用。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比如在一节物理概念课中,经过一定的“有意注意”后学生产生一定的疲劳,教师会感觉到部分学生的懈怠。教师可以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一些异常的措施,比如改变说话的语调,故意设计一些明显的错误,甚至可以突然停止课堂内容,来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缓解疲劳,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因此在课堂中适当利用可以为“有意注意”减压,提高课堂效率。 (3) “有意后注意”的养成。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在有意注意阶段,主体从事一项活动需要有意志努力,但随着活动的深入,个体由于兴趣的提高或操作的熟练,不用意志努力就能够在这项活动上保持注意。这种“有意后注意”是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的终极目标。在物理课堂中,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要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套对物理规律认识的方法。一旦这种习惯养成,学生在认识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有预定目的,而且不需要大量的意志努力,在学习习惯上达到一种自觉状态。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与鲜活的学生进行互动,这一过程是持续的,也是长久的,中间若没有情感的交流,势必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密切的关注,只有了解并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服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备课上课,服务于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是伴随学生心理因素的转变而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 更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只有合理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 促进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尽快适应, 在学习中摆正心态, 积极面对遇到的主观和客观困难, 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心理障碍,心理学,物理课程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问题 篇三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 课程建设 音乐教育 专业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普通高校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是专门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而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之一。从专业培养的角度看,该课程是作为未来音乐教师的师资专业基础课程,应列为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列;从学生的未来发展角度看,课程建设内容应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课程的专业地位体现
2012年教育部颁发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音乐教育这一本科专业,而是作为音乐学专业的一个学科方向设置办学。① 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高校本科音乐专业中却存在着庞大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群体,占据着本科音乐专业的半壁江山。② 音乐教育专业并不是作为一个本科专业的地位与身份存在于普通高校办学运营之中,这种办学状况,必然会导致这个专业的课程专业地位弱化和缺失。例如,能够彰显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音乐教育心理学》,目前并不是一门专业必修核心课程,而仅仅是作为几门任意选修课程其中之一的任选课程之列,③ 由此可见,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弱势地位。
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十分清晰和明确。即培养的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的普通音乐教育师资,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在未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因此,从音乐师资的专业性来看,音乐教育专业应至少包涵两个方面的核心课程,即音乐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和音乐教师职业专业核心课程,否则,所培养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业务能力,将无法达到所必需具有的专业性水准。如果弱化或缺失了教师职业专业核心课程,培养的未来音乐教师的教师职业专业性体现不强,将导致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低下。
音乐学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指向音乐学科方面的两大系统课程,即音乐知识体系和音乐表现技能体系。审视全国各高校的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情况,几乎都偏重于音乐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从课程设置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理论和技能两个系统的课程。例如,理论方面有音乐史学、试唱练耳、和声、曲式、音乐鉴赏、民族音乐学等方面的课程;技能类主要是音乐表演表现方面的课程,如钢琴、声乐、中西乐器、合唱指挥等课程。诚然,作为音乐类的一个专业方向,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中重视音乐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这无疑是正确的和必须的,否则,所培养的人才就没有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
然而,由于音乐教育的专业地位缺失,④ 直接导致了音乐教师职业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降低,在教育部文件课程方案中能够体现职业核心课程的仅有一门综合性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⑤而其他师资方面的培训课程,如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技术、音乐教材教法等方面的课程,全部列为任选课程,而且在规定学分中仅占有很小的分值。由于课程设置不能直接体现出专业地位,教学培养单位也不愿挤占有限的课程课时教学资源,更不愿投入力量建设课程,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致使开课和选修的几率均很低,课程建设更是纸上谈兵。
以下重点谈谈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职业专业课程问题。
二、提升课程的核心必修课地位
有关音乐教育的职业专业核心课程,目前所见,各高校课程开设情况不尽相同。基本相同的是执行教育部规定课程方案,开设《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但在课程内容方面偏重于教学法方面。有些高校能够开设音乐教育心理学等其他师资教育方面的课程,有些高校却未必能够开设。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一方面,各高校的教学师资力量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开课设置;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音乐教育的专业地位缺失,导致了教师职业性课程地位的降低和缺失。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职业专业核心课程,是未来音乐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应体现在教师职业的培训方面。就像作曲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体现在创作的职业训练方面;音乐表演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体现在舞台表演的职业培训方面一样。
查询相关资料,专业是指从业领域中的职业技能。专业“是指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生活生产实践中,用来描述职业生涯某一阶段、某一人群,用来谋生,长时期从事的具体业务作业规范。”⑥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如作为一种专业,其专业性体现是教师职业的知识和技能,而音乐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科知识基础,是构成音乐教育这种专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的内容。因此,关于音乐本体的学科知识的学习,是音乐的学科专业内容,关于教师职业培训,是职业方向的内容,二者不可或缺,才能支撑起音乐教育的专业性内涵。例如,从音乐类设置的三个本科专业看,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课程,都是指向音乐学科的学科基础课程,是成就人才的学科知识途径。所培养人才的未来职业方向的课程,并不能完全涵盖在学科基础课程之中,因此,还有专业基础课程的部分,但不能混同于学科基础课程。因为“专业”的内涵中包含职业性的因素,而不仅仅是指学科性的专业内涵。实际上,这已经涉及到专业学的跨学科研究问题,必需另文专门讨论。
上论可见,本科音乐教育专业,能够彰显其专业身份和特征的核心课程,应体现在音乐学科和教师职业两个方面,缺失了任何一个方面,则音乐教育专业的存在没有了实质意义。如果任何一方中的课程地位低下,课程设置不足,也必将极大地降低所培养人才的专业素质;或者换言之,培养的未来音乐教师,不具备教师职业的从业专业素养和能力。
在教育部颁发的新版本科目录中,音乐教育并不是一个本科专业,代替音乐教育专业地位的是冠以“音乐学”名称的专业,由前文论述可知,作为支撑教师职业专业的课程之一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在新版本科专业设置中,没有能够直接对接服务的专业了。以新版本科目录的课程设置规定看,音乐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体现为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音乐技能方面,如理论方面的音乐史类、音乐美学类、民族音乐理论、论文写作、和声复调、曲式分析、配器等课程,技能方面如钢琴、试唱练耳等课程的设置,都是为彰显出音乐学专业的专业性质,是为音乐学专业所服务的课程,根本无法彰显和体现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内涵。
由于音乐教育没有专业的身份,相关的教师职业性的专业课程设置也没有开设的依据,这种状况会严重影响所培养的音乐师资人才的质量,偏离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的,无法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也因此,教育部进一步出台了一系列的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补充文件,例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补充规定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是具备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然而,在所补充规定的课程方案中,能够彰显教师职业性的课程,无论在必修课程中,还是选修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依然很低,而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也处在任意选的几门课程中,占有很少的学分,课程地位可以说十分低下。这种现象,也反映出音乐教育的专业地位缺失的状况,在教学实践层面的反映,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不受师生的重视,教学单位也没有强制开设课程的积极意识。
对于本科音乐教育专业来说,虽然在政策法定层面没有专业身份和地位,但在现实中却是普遍存在着的,而且在普通高校音乐类专业中几乎占据着一半以上的培养规模。如果仅冠以音乐学的专业身份,难以体现音乐教育的职业专业定位,进而影响到教师职业性核心课程的设置。从音乐教育的职业专业方向看,教师职业性课程理应设定为专业核心课程,而音乐教育心理学是这类职业性核心课程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之一,对未来从事基础音乐教学工作起到重要的职业基础能力的作用,因此,提升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地位,设定为必修核心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的正常专业需求。
三、课程内容应体现学以致用
一门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功能上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实际的需求,这门课程的地位将会很低,课程在师生们心目中的受重视程度也会很低。对于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来说,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际需求,体现在未来的工作需要和继续深造等方面。
在工作需求方面,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的形成。作为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了解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不懂得教学心理的规律,不能把握中小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和规律,将难以胜任教师职业的工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也是不合格的音乐教师人才。
在学生未来继续深造方面,音乐教育心理学能够提供给学生一门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未来的考取教师从业资格证和考研升学奠基学科知识体系。国家对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规定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中文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教师资格证。非师范类和其他社会人员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⑦当前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令人乐观,学生对就业的需求是十分重视的一种基本诉求,要想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工作,学生必须参见教师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而音乐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一些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要考研升学继续深造,音乐教育心理学也承担着这种责任,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基础,也是这部分学生所需求的内容。
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开设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所必不可少的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应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体现出为学生未来发展助力,成就学生发展梦想的原则。
注释:
① 请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②④参阅笔者的另文《何去何从?: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尴尬境地——由新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引发的思考》,载于《人民音乐》2014年第4期,第57-60页。
③⑤此处可查询教育部网站文件资料: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4/200506/8714.htm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4/201001/xxgk_80346.html
⑥ 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4939/8049883.htm?fr=aladdin
⑦ 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81842.htm?fr=aladdin
4.药理学课程总结 篇四
用体外的试验,便是李勇取出的生物组织进行活体之外的试验,区别于以往特指的试管内试验,但现在in vitro 常泛指在机体之外的所有试验。但不管是何种试验,都必须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下,通过与阴性对照、阳性对照或经过自身前后对照作定性或定量的比较,观察药物的作用、毒副反应及药动学等。
药理学的研究分为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研究。从一个新药的发现到应用于临床,药理学研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是成药性要就里最关键的步骤之一。所有新药都必须经过临床前药理试验和临床药理研究,在确认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审查、批准后方可上市。
5.社会心理学 课程总结心得 篇五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有挺浓厚的兴趣,大一的时候读过一本有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书籍。由于理解上有些难度并没有完全看完,当时对心理学的大概印象便是一种对人意识和内心的剖析、玄之又玄的一门学科。
不过这学期看了一学期的网课,对心理学有了个新的认识。心理学也是贴近每个人的生活的,本课程学习中我了解到了许多以前生活中预见过从未认真想过去解释的问题。比如第一部分的课程中管老师介绍的拥有A型人格和拥有B型人格的人,他们是我们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两种人。
A型人格的基本特征是:进取心十足,有强烈的成就倾向,竞争性强,攻击性亦强,急躁,无耐心,戒备,突然提高讲话调门,慌慌忙忙运动等。具有这些行为特征的个体,喜好同时做或思考两种不同的事,总想把工作日程安排得越满越好,对正在从事的任务尽心尽力,整天闲不住,信不过别人,事事总想自己动手,看到加紧人做事或做不好,就恨不得抢过来自己做,心直口快,没有耐心,好争斗,易激怒。由于这些行为特征,容易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而引起某些生理机能的变化,如血浆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和血压水平偏高,并最终导致冠心病。
B型人格者则属较松散、与世无争,对任何事皆处之泰然。很少顾虑社会的反应和舆论的压力,喜欢独立地处理问题。言行随便,不拘小节,反感约束和限制。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较灵活,喜欢用科学的观点处理问题,就事论事,兴趣广泛,注意力的广度比较大,但是注意力一旦集中到一个确定的目标上,又会聚精会神。思路开阔,富于创见,有较高的创造力。这两种类型的人可谓都生活在我们周围,当然,大部分人都不是典型的A型或B型人格,但二者中总会比较偏向其一。我是个比较偏向B型人格的人,优点是耐心、兴趣广泛、独立无争,缺点则是注意力经常不够集中、缺乏紧迫感。性格不好改变,但取长补短,加大对自己的督促是有利的。
第二个比较大收获是对亲密关系与孤独这门课的学习,从中对人与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类与生俱来的具有一种归属和去爱别人的需要,能满足这些需要的关系称为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包括:吸引我们的人;我们喜欢或爱的人;同我们存在浪漫关系或性关系的人;我们需要你获得情感支持、与之相伴一生的人。而孤独则是一种丧失和不满足的感觉,它因为我们对社会关系的期望与现实不一致而产生;一种主观上的社会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
其中有一个观点:即孤独并不总是必须减轻或避免,有时候它可以变成一种积极的体验,这样的转变把孤独变成独处,从而强化我们建立同他人的亲密关系的能力。对这点我非常认同,有时通过孤独我们才会更加珍惜和追求情感,也只有能承受的了孤独才能在人生路途上更好的走下去。
最后一节课“积极心态幸福人生”也让我受益匪浅。生活永远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挫折、失败总是会接踵而来,有时挫折会打倒我们,有时又会成为我们的动力。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出现,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艾默生这样说。伟人可以让挫折变得有利于自己,我们同样可以,方式也只有一个——树立起积极地心态。当然了,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易于培养起积极地心态,这与从小到大的生活习惯有关,有的人从小被家人集万千宠幸于一身,真正到了自己面临生活的时候,往往在失败面前开始气馁,无法重新树立自信,开始堕落,没有依靠自己的自制力再爬起来,就一直闷闷不乐,影响了以后的生活。积极心态要从自我反思开始,要认识自己的不足,要敢于破而后立,重新再来。不纠结于失败,而是着眼于未来。极的心态是从正面看问题,乐观地对待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这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事至关重要。因为,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这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生活因为热爱而丰富多彩,生命因为信心而瑰丽明快,激情创造未来,心态营造今天。如果你心情好,你会发现沙漠为你唱歌,小草为你起舞;如果你心情糟糕,你会发现开放的玫瑰在留泪,奔腾的小溪在哭泣,这叫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因为快乐的心态会像一缕温暖的阳光驱散心里的阴云,阳光会铺满每个角落。世界上没有挥不去的痛苦,只有不肯快乐的心。愿每位同仁都能放下包袱,丢弃烦恼,改变自己,拥有阳光心态,创造美好生活,享受幸福人生。
有风有浪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要勇于面对生活的困难,努力战胜生活的阴霾。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随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而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心理学能使我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每个人都渴望更清楚地看清自己,也渴望了解别人。
6.心理学的课程总结 篇六
一、对远程开放教育的认知及课程的特点
远程开放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学习者实施教与学的培养人的工程。因此,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并坚持教学的一般原则,对受教育者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的教育资源调配,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 “零距离”的远程教育。
电大开放教育学员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较弱的问题,但是他们大多有一定的生活、工作经验、善于观察、直觉感悟能力相对较强,重视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扬长避短,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在教法上要深入浅出,以直观讲解和案例分析为主,以利于学员接受。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育管理专业(专科)的一门选修课,教学对象为教育管理专业的学生。该课程主要是向学生系统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着眼于提高学员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都是来自中、小学(幼儿园)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我们用多种视角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把握,坚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三中心”的根本转变。即,从教师、课堂、教科书为中心,向学生、网络环境以及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的多媒体教材为中心转移,帮助学生养成个性化学习和集体协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考虑到他们实际工作的需求和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为使学员能较为系统地掌握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初步具备这方面的理念、知识和素养,并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加以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运用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进行讲授。在讲授过程中,主要侧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培养、课程教学资源利用的引导,课程重难点的讲解,同时,采用讨论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旨在通过组织学员阅读、思考和讨论,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施全过程。
1、教学设计:主教材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主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配有相关IP课件。笔者作为课程责任老师,在网上发布有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辅导(包括电子讲义、思考与练习、复习指导等)及综合训练,负责面授辅导。教学全过程支持服务由各教学班的导学教师完成。
2、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自主完成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学习。为了帮助开放教育学员从自身学习条件出发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笔者优化整合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包。
3、在线学习: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在Internet上实名登陆进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区,利用责任教师制作发布的网上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4、同步学习:学生集体参加教师的面授辅导,辅导教师在课室,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通过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进行讲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主要进行学习方法、课程教学资源的引导,课程重难点的讲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5、讨论学习、协作学习: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交流信息,接受教师指导,实现知识构建。为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学习、协作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每两周1次在网上回答学生提问。辅导教师在集中辅导过程中,还根据需要临时组建学习小组,让学员相互开展讨论,形成小组学习、相互合作的学习习惯。实现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相结合、远距离交互和近距离交互相结合,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总结
笔者在开放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精讲”为主导,远程教学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为保证的“精讲导学-自主学习-助学保证”三维一体互动教学模式。
1.精讲导学
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变教师为导师的教育。所谓导学,主要是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由于本专业的教育对象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他们绝大多数仍然习惯于传统的集中面授方式,同时对集中面授的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高效地运用有限的集中辅导时间,科学筹划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取精讲课程的重点内容,而不应面面俱到,全面讲授课程内容。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即自觉地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包括参加集中面授辅导,利用各种资源自学,在网上搜寻教学信息,主动寻求学习伙伴和解决疑难的途径等。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在这方面显得还很不够。例如,教师组织的网上讨论和实时答疑,学生参与的程度就不高,更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所谓有组织的小组学习也大多留于形式,学生较习惯的协作学习方式还是被动接收或一对一的隐性电子邮件交往。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信息搜集的引导,网络教学平台的导航功能和搜索功能要突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助学保证
7.心理学的课程总结 篇七
一、课程特点
1.综合性强。《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以《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等课程为基础, 也是这些专业基础课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系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心理测量方法和统计分析以及实验研究要点等内容。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也比较广泛, 如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与方法以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因此, 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2.层次性高, 难度较大。《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就其本身而言, 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心理学研究的整个科学体系较为熟悉, 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方向有所了解, 并具有较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后续课, 如研究方法的选题会涉及感知觉、注意、记忆、人格发展等。另外, 该课程也有许多较难掌握的概念与内容, 如自变量、因变量、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等不同的实验设计类型以及不同研究方法的区分, 因此, 学生还应具有较强的学习与理解能力。
可见,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 需要批判与创新性思维, 依托理性认识、实际操作和动手研究才能较好地把握与理解的课程。
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但在教学过程中, 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心理学研究是从文献的检索与阅读开始的, 教师往往只传授查找与阅读文献的理论知识与方法, 没有让学生实际动手去搜索。因此, 不能快速有效的搜索到相应文献, 选题找不到切入点, 研究设计与实验目的不相符等问题会相继出现。另外, 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 进而对课程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忽视思维方式的培养。在课堂上, 学生一般是被动接受, 较少主动探究与发现知识, 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分析原因, 其一是课堂上缺少探索、讨论与争辩的氛围。其二是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 不容易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思考的意识, 学生的思维逐渐被固化。比如, 文献阅读时, 学生不能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也很少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灵活性不足。在当前的教学中, 教师一般使用传统的讲授法, 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知识, 学生进行笔记记录, 积极性与参与性不高, 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也不那么准确, 教师应更多的以学生为主体, 增强授课形式的多元性与灵活性,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实践教学是根据知识的本质与规律、实践的特点与作用, 并结合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展开的实践活动。《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实现技能迁移、能力提升的关键性课程, 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该课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
(一) 文献检索与阅读, 确定研究课题
文献资源的检索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能否快速有效的检索到大量相关研究文献是心理学研究开展的基础。在开课之初, 授课教师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 把学生分成课题研究小组 (每组约4-6人) 。各小组按照各自感兴趣的方向, 进行搜集查找、浏览、略读、整理、筛选和精读文献, 并完成课题的提出。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 小组成员进行了有效分工与合作, 其中, 两人负责查找搜集中外文献, 两人对文献进行详细阅读, 一人进行汇总整理。最后, 经过小组讨论进行研究题目与方案的确定。
在文献查找过程中,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 学生掌握了搜索文献的技巧与方法, 提高了文献检索的速度与效率;在文献阅读方面, 原来对英文文献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随着阅读量的积累, 不但能理解并且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在研究课题选定过程中, 学生从文献选题的切入点、研究设计的独特与不足之处, 进行讨论与思考, 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 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 设计研究方案
小组合作式学习主要是通过表达、争辩、倾听、讨论及参与实践等形式展开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 是认知与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首先, 各小组成员先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及依据, 包括问题提出、研究假设、被试选择, 研究方法等, 每个成员认真倾听同学的方案, 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接下来, 小组内讨论, 确定出最优的方案作为本组的设计方案, 并进一步整理完成开题报告初稿。在此基础上, 各小组间进行交流, 互相探讨借鉴优点, 指出不足之处, 再对本组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最后, 撰写开题报告。
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 为学生提供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机会, 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 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同时, 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 比较活跃的课堂氛围, 也会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增加对心理科学进行研究的兴趣。
(三) 师生互动交流, 开展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 要求报告人不仅对所选课题的内容熟记于心, 了解所选题目的相关内容, 也需要具有较清晰的思路以及一定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本次开题汇报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综述、问题提出、研究假设、研究设计与实施的具体过程等。每组按抽签顺序进行汇报, 根据每组的报告, 教师从选题, 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评分与提问, 之后会针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提出修改方案。开题汇报过程进行全程录像。
通过开题报告,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教师也能较准确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运用程度。
四、结语
实践教学本身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本文从《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以使学生将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 培养其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思维与能力为目标, 开展了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 对该课程有如下探索: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 也要注重对其进行思维与能力的训练;教学过程中, 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进行深层次加工, 使其具有初步的心理学研究能力;教学方法要多元灵活,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以致用, 才能使学生真正热爱心理科学研究, 继而在心理学领域进行耕耘与创新。
摘要: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为提高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批判性及创造性思维, 本文结合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 实施了实践教学, 内容包括心理学文献检索, 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方案设计与开题报告等。实践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 并且使学生具备了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关键词:心理学研究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朱军.高校实践教学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2) :140-141.
8.心理学的课程总结 篇八
一、视唱练耳课程与行为主义
20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甚大。其观点:知道了反应就可以推测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把刺激与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这样,教学中练习或习惯的形成就成了学习的同义词。根据这一原理,视唱练耳课的教学研究长期以来围绕着如何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来展开。例如:要让学生形成固定的传统和声思维模式,在和声听觉训练中,我们就会根据传统和声理论编排和弦序列,当这种特定的和声音响对听觉反复刺激后,学生就会产生听到一个和弦,就会期待和想象下一个和弦的反应。因此进行这样的训练,课程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以华生为代表的经典行为主义强调反应之前的刺激,以斯金纳(B. F. Skinner )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则强调反应之后的刺激,即强化。斯金纳把强化作为促进学习的主要杠杆。在他看来,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行为主义认为,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构成的,主张把课程目标和内容分解成很小的单元,然后按照逻辑顺序排列,逐步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最终达到课程目标。
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对西方课程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至今对视唱练耳课程的发展还产生很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强调行为目标,如:视唱练耳教学更侧重于音乐感知力的培养,围绕如何强化音乐听觉能力的研究是最重要的教研内容。在柏西·布克著的《音乐家心理学》中对音乐记忆的性质和可能性的看法是“将习惯定律运用到你的心理方面去”。②因此良好音乐听觉习惯的形成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2.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由简至繁的积累,大多采用直线式教学。如:视唱练习曲的编排上,音的高低由近距离的音程向远距离音程扩展,调的学习顺序采用由少调号至多调号的编排方式等。
3.强调基本技能训练。如:视唱练耳学习过程中,脱离音乐作品的音阶、音程、和弦等的纯技术技能练习的必要性是经常被强调的,这是提高音乐听觉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有许多教师将教学的失败归咎于课内、课外的基本练习不够,强调学习过程中保证基本练习曲操练时数达标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表现为热衷于编排脱离音乐内容、音乐风格的单纯的音阶、音程、和弦式的视唱练习曲进行音准训练等。
4.主张进行个别教学。视唱练耳课采用小组课形式授课,其目的是尽量缩小学生之间音乐能力的差异,使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这个观点出发,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小组中学生人数越少,针对性越强,越便于教学的强化训练,教学效果就越好。
5.提倡教学设计和系统设计的模式。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各个训练领域都十分强调教学设计和过程模式,如:节奏训练、音程训练、和声听觉训练、旋律听写训练、视唱训练等都有其基本的、独特的训练步骤和方法。
6.主张开发各种教学技术。如:挖掘音乐潜能的各种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以及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7.注重教学绩效、成果分析和目标管理等做法。如:视唱练耳分级制教学管理,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各分级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规划,对各级别的审核标准做出具体规定,为整体教学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为保证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目标管理机制。我国的许多音乐院校都有类似大同小异的课程目标管理机制。
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对视唱练耳教学观念的影响,首先突出地表现为在教学研究中更多地关注“怎样教”而忽视了“教什么”。但是,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设计的教学程序,又必然直接涉及教什么,不教什么。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如果只注重教学手段和课堂行为的改进,就会在以一种可以观察到的、可以测量的形式来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上做文章。这样就必然只关注局部而不顾及整体,从而影响到整体视唱练耳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方式和课程评价模式的开发和研究。其次,行为主义者过分依赖于对学习的分析结果,把人类学习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机械。在视唱练耳课教学中,如果认为将音乐各要素作为音乐这台机器的零件,把对音乐各要素的掌握等同于音乐能力,因此只要把音乐能力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各项技能,并将这些技能视为机器零件拆下来一一加工,以为有了好的零部件机器就可以正常运转未免过于乐观。因为缺乏整合的机器即便能够运转,也不一定能做到持续的、良性的、高效优质的运转。
二、视唱练耳课程与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家尝试解释复杂的心理过程,将复杂的心理过程视为人类思维程序。认知心理学家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认为学校课程所涉及的主要是认知领域的学习。有些人把学校学习与认知发展视为同义词,从而导致了一场心理学的认知革命。其基本假设是:学生的行为始终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所以认知心理学家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处理环境中各种事件的内部心理活动,并试图解释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行为主义不同,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会对某种刺激做出某种反应,而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或重组。因此,认知心理学家感兴趣的不是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布鲁纳(J. S. Bruner et al )认为,思维方式是各门学科所使用的方式的基础。布鲁纳的观点促使人们去思考最佳的学科结构的问题。认知心理学思想对于视唱练耳课程理论的影响,在于主张螺旋式的课程,因此必然会让学生一开始就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概念。认知加工理论对视唱练耳课程设计的影响在于,指导视唱练耳课程设计者通过概念、命题和建构的组合设计课程。如:由孙从音主编的《基本乐科教程》(1997)中,明确要求在教学中:“建议以练耳(音乐听觉训练)为主线,视唱和乐理的进度尽可能地和听觉训练相配合。特别要围绕着听觉训练中的八个要素和八个循环(八个单元)的螺旋式上升进行。”③这八个要素是指:1.节奏,2.节拍,3.和声,4.曲式,5.力度,6.速度,7.调式,8.音乐表现。在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也有截然的区别:对乐音的体验建立在音程与和弦交叉进行的基础上;在视唱练习曲的编排上,调的学习顺序采用由相关调号(一个升号调与六个降号调,二个升号调与五个降号调……)同时进入的编排组织方式等。认为在视唱练耳课程设计中,关键在于基本乐科的学科呈现方式应该同学生的思维方式相符合,使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本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扩展、再扩展。学科结构的思想一度被广泛用于课程设计,并把这种课程作为培养精英的有效途径。
认知学派在课程设计中存在着侧重于关注学科的知识结构或侧重于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的两个观点。布鲁纳倾向前者,奥苏贝尔(D.P.Ausubel)则倾向于后者。奥苏贝尔用“同化”作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同化。为了使课程设计符合同化理论,产生了“逐渐分化”原理。其依据是:(1)学生从已知的包摄性较广的整体知识中掌握分化的部分比从已知的分化部分中掌握具体的知识要容易;(2)学生认知结构中对各门学科内容的组织,是依次按包摄性水平组成的。④奥苏贝尔反对只求教材编写自成体系,而不考虑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依据这一原理,视唱练耳必须按照乐理的音乐基本理论,按照其包摄性和概括性程度,组织成有层次的、相互关联的系统,使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巩固点,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布鲁纳强调归纳法,奥苏贝尔强调演绎法,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得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课程教材体系。例如:在和声听觉分析训练中,一种训练法是依照先学习音程的听辨(从近距离的二度音程到远距离的八度音程及复音程),再学习三和弦的听辨(从原位到转位),而后学习七和弦的听辨(从原位到转位)顺序进行的。另一种训练法是在进行音程的学习时,将音程的知识内容与三和弦的知识内容结合起来。当学习三度音程时,结合原位三和弦的训练(因为两个三度音程的重叠即构成了三和弦);学习四度音程时,结合转位和弦的训练(因为三度重叠四度即构成第一转位的六和弦,而四度重叠三度又可构成第二转位的六和弦);而当学习和弦的同时,由于三和弦的根音与五音构成五度,转位和弦的低音与高音都是六度,所以又可建立五度与六度音程的听觉暗示,使旧知识与新知识产生关联。无疑,前一种方法是根据学科体系作为教材编写的基础,后一种方法是根据奥苏贝尔以“同化”作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的原理,把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有意义的学习。按照学科结构来设计,先进行音程的听觉训练教学再进行和弦的听觉训练教学是最佳的选择,在乐理教学中,也是按照音程、和弦的顺序进行的。因此在已有的视唱练耳课程设计中,以学科结构顺序设计练耳顺序一般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按照学生认知结构来设计的话,音程与和弦的教学同时进行应该更为合理。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将新的和弦知识与旧的音程知识产生关联,在学习和弦的同时,又强化了音程的知识内容学习。视唱练耳课程内容对学生的潜在意义在于它是否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只有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课程内容,才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学生无法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产生关联,就只有通过过度的学习,以求通过考试。其结果是“考完”后则“忘完”,从而丧失了音乐学习的意义。如果有些学科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难以同化,或有时课程内容无法按纵向的形式组合,就要采用“整合协调”的原则。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有关概念的异同。
三、视唱练耳课程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如果视唱练耳课过分追求认知学习,就有可能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产生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是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单从认知角度来设计课程是片面的,这也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攻击的突破点。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这是行为主义关注的),也不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是认知心理学家关注的),而是学生学习的起因,即学生学习的情感、信念、意图等各不相同的个人内部行为。他们认为,课程内容对学生没有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可能产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影响,世界各国各地区教育改革浪潮迭起,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从而赋予音乐教育更丰厚的人文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C.Rogers)认为,持有唯有认知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观点,是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当人的基本需要得以满足,自我实现就成为个体的学习动机,在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能加强学习动机,因此学生的自我实现是课程法定的中心。他们把课程看成满足学生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的过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学生个体。罗杰斯的观点是,课程既不是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这是行为主义所强调的),也不是要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这是认知心理学家所强调的),而是要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境,否则学到的知识很快会被遗忘。在音乐基础教育研究中,往往认为只要音乐课程的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就能很好地学习。因此在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实践中,必然存在只注重基本乐科的外在辅助价值,忽视其审美的内在本质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音乐技术体验而忽视审美的音乐情感体验;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训练,而忽视学生音乐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状况。视唱练耳课如果不关注什么内容对学生的音乐发展是最有意义的,如何使学生最有效地、感情投入地进行视唱练耳学习,就必然以牺牲音乐情感体验为代价来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认知。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的意义不是内在于课程之中,而是个人赋予的,只有对个人有意义的知识,才是知识得以保存不被遗忘的决定因素。人本主义课程强调情感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强调学生思维、情感和行动的整合必要性是很有道理的。但在音乐课程中如何把学生个人生长与传授音乐学科必要的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会遇到困难。在我国,自《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颁布以来,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关键的全面实验阶段,在音乐教育实践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上呈现的音乐教育观念转变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如何处理音乐审美教育与“双基”教学的关系上。新音乐课程观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态度,与原课程强调“知识本位”,重视课程本身的严密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形成鲜明对照。应该说,对课程的认识从“知识本位”到“人本位”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大进步。
然而,将传统的 “双基”(指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与音乐基本技能训练)教学理解为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音乐教育加以摒弃,这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质量以提高鉴别评价音乐的能力。如果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就不可能领悟音乐中所体现的美的创造价值,也就无法深入到音乐的审美境界中去,领略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科达伊对于当时匈牙利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低估儿童理解音乐艺术的能力的现象,称之为“教师的迷信”。科达伊通过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能力的培养,使之具备音乐的一般读写能力,并能表演难度较大的多声部和转调的合唱,获得了较高的音乐才能。科达伊说:“成百上千的人一起唱,直到我们成为一个伟大的和谐的音响,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更美好了。”⑤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表演能力,“和谐的音响”想必是无法创造出来的,而“和谐”的审美体验则无疑是无法深入人心的。如果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基本的音乐需要和音乐生活密切相关,成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必要,那么,学生就有可能最有效地、情感投入地学习视唱练耳技能。因此,应赋予音乐基础课更多的个人意义,促使富有积极意义的音乐学习的产生。
应该承认,学生最关心的是视唱练耳课程学习对其个人音乐生活的意义,因此,视唱练耳课程工作者应当对此做出反映。什么样的音乐基础课内容对学生最有意义?怎样才能将学生的个人生长需求与音乐学科必要的知识技能传授很好地结合?人本心理学的另一代表人物马斯洛(A. H. Maslow)生前曾试图解决个人生长与传授各门学科必要的知识技能关系的问题。他认为,学习内容并不妨碍个人生长。在音乐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这也同样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人本主义者坚持注重情感的课程比传统的课程能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知识,并坚持‘信则灵,不信则不灵,难免使人感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⑥
四、结语
行为主义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认知心理学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学生学习的起因。这三个心理学派思想对视唱练耳课程理论、教学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音乐基础课来说,其课程理论应建立在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感受、社会的需要,汲取心理学思想的各派所长为我所用,才能使视唱练耳课程成为使学生“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音乐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总是与心理学思想和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视唱练耳课程理论的研究也必然涉及心理学成分。首先,视唱练耳课教学工作者必须了解学生对基本乐科课程内容理解的情况,不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基本乐科课程内容进行组织,不清楚学生对音乐基本要素的认知结构、认知规律,就无法有效传递这些课程内容。其次,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必定会涉及某种发展和学习模式,科学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训练模式需要心理学原理的支持,因此,心理学原理应成为视唱练耳课程理论研究的基础。
① 钟启泉主编《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② 【苏】柏西·布克著《音乐家心理学》(金士铭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第69页。
③ 孙从音、范建民主编《基本乐科教程·练耳卷》,《练耳的教与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④ 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5页。
⑤ 引自杨立梅编著《科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音乐基础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封二。
⑥ 参见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陈雅先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9.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课程的论文 篇九
从积极心理学出发,提出从以下方面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核心确定课程目标,以积极、生动、实用的内容为主体丰富课程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积极素质,创建积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思潮,它利用心理学较为成熟、完善的实验测量方法,研究人类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潜能等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普通人的积极力量,提倡以一种积极的观念重新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并在该过程中挖掘个体在现有条件下获得幸福感受的各种因素。
积极心理学相信人性的优点和价值,主张用积极的理念审视人的潜力与价值,使人的积极品质得到培养,人固有的正向力量得到激发,人格优势和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与终极关怀,它以关怀全人类的福祉为宗旨,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要素,着眼于全体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一、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核心,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积极目标
课程目标不仅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建设的归宿。课程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具有规范作用,它指导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能够时常体验到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增进主观幸福感,获得幸福体验。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仅仅是矫治心理缺陷、预防心理问题,更主要的是挖掘大学生的各种外显和潜隐的积极体验,并在实践中扩展和深化这些积极体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使大学生能够学会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幸福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发展性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目标设计从内容上来说应当达到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课程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训练促进知识在个体身上的内化,使之养成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
很多心理健康知识是浅显易懂的,关键是在学生现实生活中能否意识到,自觉转化为行动。只有心灵受到最真实的触动,才能做到知情意的统一。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的发展,在于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人文关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计中,尤其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情感人,以情怡人,以情育人,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感悟,实现情感的升华。
二、以积极、生动、实用的内容为主体,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我们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识,都以怎样获得我们本性所不断追求的幸福为对象(自然的体系)。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人的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健康(health)、和谐(harmony)、幸福(happiness)。在3H的价值指引下,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1.积极性。积极心理学以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为支柱内容,这就决定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该注重积极导向,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潜能的开发、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课程内容选择中,要注重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将提升主观幸福感、塑造积极人格、创造积极环境融入课程中,如在课程中,如设置“学会感恩”“塑造乐观人格”“积极的情绪管理”“爱与幸福指数”等专题,介绍和行为训练内容。
2.实用性。调查显示,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大学生普遍认为除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以外,更希望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符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更具有实用性的内容,所以,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需求,将那些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困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优化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的内容都列入课程内容,如开设与每个学生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意识等内容的专题学习研讨。
3.以学生为本。积极心理学注重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实现个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达到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了心理学研究的返璞归真。
4.欧美国家的学校心理教育理念正在从由“让学生适应学校”到“让学校适应学生、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最有意义的教育”方向转变。以欧美国家的心理教育理念为借鉴,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面向所有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喜闻乐见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使之体会主观自我对解读生活事件的主控功能,培养其主观幸福感、乐观、自尊、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群体,对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是阶段性、发展性的。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分层的教学活动,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解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针对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大二学生的自我意识、大三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恋爱、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等不同内容,开设有针对的辅导讲座。
三、以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作为学习气氛的重要调节因素,情感体验本身也是教学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以体验为主、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个人心路历程,并使他们在情感交融和思维激荡中产生强烈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发展提高的课程目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课程。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改变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应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活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与行为训练,实现认识提高、反思建构、行为固化的统一。
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相对,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对有关知识、情感、意志的学习主题,为学生提供生动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心理现象、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和生动性,它虽然不直接传授理论知识,但是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为载体把学生引入真实的境界,引导学生认识现实、了解社会、融入现实社会活动中,鼓励他们自主参与,主动思考,扩展知识,提升现实生活经验,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达到身心和谐。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启发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重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多数内容都需要学生参与互动才能完成。教学中,可以采用以小组分享为主的互动性教学形式,包括角色扮演、自画像、心理影片赏析、个案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反思自己,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心得感受,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某一假定的模拟环境,学生扮演特定角色,通过观察、参与、体验、反思等过程,在实践中得以体验,在体验中得以成长,在成长中得以提高。体验式教学以活动为载体,用生动鲜活的体验、体会、感想、启迪说话,抛弃了传统教学的苍白说教,通过团体咨询、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内省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提升教师的积极素质,创建积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育主导者教师的素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环境因素,认为积极的环境对于增进大学生的主观体验、塑造积极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秉承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坚持以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是人类美德和优势的体现者和传承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有形和无形的强大影响力。教师要自觉提升自身的积极素质,积极开发自身的美德和优势,善于调整心态,不断增进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事业快乐感与工作流畅感,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围绕着激发、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而展开的自我教育课程。为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教育,教师就要打破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固着,以积极地展开教学,钻研教学技术,提升教学水平,采用多元化、活泼生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个体的优势和力量感受生活,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教师要以积极的、欣赏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树立“每个学生都在成长、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的积极信念,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鼓励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心理问题当做一个展现自我能力和挖掘潜在积极品质的机会,充分发挥潜能,将教育过程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行为,变成师生积极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管理者,而是引导者、协助者、激励者,关心、接纳学生的精神世界,鼓励学生挖掘潜在的积极力量,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心理学的课程总结】推荐阅读:
安全心理学课程设置10-2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10-25
心理健康培训课程01-03
初中数学课程心理化探究01-06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计划08-1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11-08
基于岗位任职课程的学生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06-10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校本课程07-14
学习心理健康课程资源注意力教学反思01-14
心理学学习总结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