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27课

2024-06-12

四年级上册语文27课(精选7篇)

1.四年级上册语文27课 篇一

情感目标

1、想象山里的美好生活,体会作者的喜悦留恋之情。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激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美丽的小山村,游历了乡村里的大花园,乡村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老师也来自农村,今天来之前给大家拍摄了几张山寨的照片,您们想看看吗?边看边感受一下,和你心目中的乡村一样吗?(欣赏乡村图片)

2、看过了山寨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山寨真是太美了!)今天我们就和小作者一起来到大山里,仔细欣赏山里的景色,你们高兴吗?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范读课文。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认识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并与同桌交流。

3、借助生字卡片,检查认字情况。重点学习“支”的字理。

4、生字我们会认了,看一看这些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你会不会读。(放课件)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5、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话。

6、生字、词语我们都会读了,相信同学们会把文章读得更好。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7、文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这些词语。

8、找人说理解词语意思。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应用词语。说句话。

9、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识字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巩固识字,落实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老师示范,学生仿写,评议学生所写生字,再练写。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手段,巩固识字成果,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并且养成先观察后书写的习惯。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得正确、流利了。大家还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的意思。大家学得很主动,收获也很大。想不想听一听山歌呀?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首山歌。大家闭眼聆听。(放山歌,读课文)

2.四年级上册语文27课 篇二

1. 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 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 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式词语。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回顾课文内容, 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 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 进行片段修改, 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 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 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 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 教师制作复习课件, 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 巩固字词练习

(一) 字词过关

1. 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 铁锹 树杈 一副 彼此 拽住

隆冬 凝视 覆盖 冷酷 拆除 伐木 告示牌

草翠花开

(1) 读准生字, 读对词语。

(2) 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 完成复习单1、2小题 , 并校对。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打“√”。

(2) 看拼音, 写词语。

(设计意图: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 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 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 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 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 词语运用

1. 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 可怜巴巴

2. 联系童话人物, 用好这些词语。

3. 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 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 并选择一个造句, 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 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 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上课时, 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老师在上面讲课时, 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 同桌互相评价, 推荐好句。

(设计意图: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 能够创设语境, 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 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 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 理解童话特点

1. 围绕自主复习单, 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 并说说理由。

2. 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 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 围绕童话人物, 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 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 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 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 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 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 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 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 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 再次出示童话故事, 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5. 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1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 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

2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老木匠说得没错, 笑是很重要的。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 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 以童话人物为线索, 进行小组合作, 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 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 互相评价

1. 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 填写表格。

2. 对照童话特点, 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 ) 语句通顺 ( ) 好词佳句 ( )

想象丰富 ( ) 情节精彩 ( ) 有所启示 ( )

3. 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 伙伴评价, 教师点评。

修改1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 :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3.四年级上册语文27课 篇三

《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1、首句简当。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而且是“自古以来”,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寥寥数字,如同一个双响爆竹,“噼啪”震天,清脆响亮,点题简当。

2、层次清晰。文章写钱塘江大潮,先写潮来之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人们是“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再写潮来之时:“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人们是“踮着脚往东望去”。最后写潮来之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渐渐“恢复了平静”。条理清楚,思路清晰。

3、比喻增色。文章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句,为课文增色不少。如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大潮将要到来、在远处发出的声音,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大潮的浩大气势,用“如同天崩地裂”来比喻大潮的巨大声响,用“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比喻大潮给人们的强烈震撼。这样的比喻惟妙惟肖,富有情趣。

《观潮》中的“动”“静”描写

《观潮》一课运用了“摹形”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潮没有来、将要来、来到后、渐渐退去的过程。

1、没有来——横卧眼前。开始,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是“平静”的,这是一种静态描写,显示的是一种平和的景象。

2、将要来——闷雷滚动。听,“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而且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大潮将要来时的情景,是动态描写。

3、来到后——山崩地裂。随着白线的向前移动,“逐渐拉长”,钱塘江“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真是气势磅礴,而它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又活生生地勾画了它的声势,加上“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性描写,更使钱塘江大潮摄人魂魄,激人壮志。这段动态描写是全文的高潮和重点。

4、退去后一恢复平静。“潮头奔腾西去”,表示着退潮的开始。“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说明钱塘江大潮已经完全退去了。这是一段静态描写。

在《观潮》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静一动一静的顺序摹写钱塘江大潮之形,生动形象,令人神往。

《鸟的天堂》的“语言美”

《鸟的天堂》一文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作者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的“似乎”用得十分神奇,把感觉和景物融为一体,引人遐想;“颤动”二字真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写活了。“似乎、颤动”传神地把作者当时的感受、联想融入写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第二次去看榕树,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充分写出了鸟的形态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如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感情。如用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当被大榕树的生命力所倾倒,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结尾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抒情更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如豹尾般有力。

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文贵曲忌直,本文就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憾,又抑,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全文自然流畅,朗朗上口,气韵贯通,如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接着又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自然朴素且又细致周密,奏响了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鸟的天堂”的引号

《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处写道:“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加引号而后面不加引号呢?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人们赞美这棵大榕树,给它的特定称号,是说它枝条繁多,浓荫密布,许多鸟儿在上面栖息、活动,非常快活,它就好像是“鸟的天堂”一样,所以要加上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乌,感到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儿自由生活的乐园,把它说成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不是什么特定的称号,所以就不需要加引号了。

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后有个思考题: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作“伟大的工程”?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是太夸张了,但是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再说,蟋蟀与其他许多昆虫比较,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慎重地选择住址”,“一点一点挖掘”,造出了“倾斜的隧道”,具有排水的功能:还让“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使住宅十分隐蔽,有利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特别是“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这说明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蟋蟀是这样的顽强和聪明,造出的住宅有如此高的水平,我们能不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吗?

白鹅的特点

《白鹅》一课后有个思考题: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白鹅性格的特点——高

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接着用“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这都表现了白鹅的特点。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你说是吗?

“孤帆”是“一只帆船”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诗,特别耐人寻味。

这里的“孤帆”就是指“一只帆船”。难道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说?原来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对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了。由此可见他与好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里还有一个“尽”字和一个“唯”字值得引起注意,“尽”是说“帆影已完全消逝了”,而“唯”则是说“只”,只看见江水在远远的地方流。两个字巧妙地展现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

“诗贵意境”,这两句诗的意境也非常鲜明动人、意蕴深厚。好朋友坐的船已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正流向远处。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流向“天际”的江水,要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那遥远的目的地。诗人匠心独运,把对好友的深情厚谊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卡罗纳》的“!”

《卡罗纳》里面有四个“!”细细品读,颇有意味。

在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细心的老师就提前嘱咐孩子们:“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的母亲去世了。这里的“!”是关切,是热情,更是老师的一颗敏锐的“爱”心!

当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而放声大哭时,老师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这里的“!”是同情,是理解,是对卡罗纳的无限深情!

老师还说:“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这里前一个“!”是叮嘱,是希望:而后一个“!”则是深情的鼓励,是充满希望的呼告!

四个“!”,使同学们都向卡罗纳伸出了热情的手,“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沉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有个思考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有同学说,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想一想,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如果不“沉思”,能使他产生“疑惑不解”的心态吗?而当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时,如果不“沉思”,能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吗?正是由于“沉思”,才有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迹表明,即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起因,而“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结果。因此,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

借物喻人情更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几处对爬山虎的描写。这就是借物喻人。

在“我”刚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里院时,“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只是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不。这里表面上写爬山虎的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实质上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征文受到叶老的指点和鼓励,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以至于阳光也是绿的。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因为“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叶老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许多心血,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而到叶老家里做客时,进一步见到了叶老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使“我”不但学到了作文的方法,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使“我”十分激动。因而在作者的心目中,叶老就像“那一墙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作者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以至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突出了叶老精神对“我”的永远的激励。

《五彩池》的结语

在《五彩池》一文中,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语: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照应开头。文章开头引用奶奶所讲的神话传说中的五彩瑶池是那么神奇美妙,引起“我”的无限遐想;等到“我”实地游览了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之后,才感觉到五彩瑶池就在人间,巧妙地呼应开头,显得圆活自如,结构相当严密。

二是对比映衬。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神仙境界的五彩瑶池如何奇特瑰丽,使“我”心驰神往,同时用虚拟和实写的手法形成对比,映衬人间的五彩池形态奇特,色彩各异,更加令人觉得美不胜收。

三是传情达意。天上的五彩瑶池只是神话传说,谁也没见过,人间的五彩池才是实在的,远远胜过了传说中的五彩瑶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4.四年级上册语文27课 篇四

这是一所刚建的中学,今年暑期我刚刚调进来,学校为了扩大知名度,要求年轻教师开公开课,我义不容辞地开了一节《天上的街市》,现将上课实录整理如下:

“学生们,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借那幽幽闪星寄托自己的忧愁。这位作家就是诗人郭沫若,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他与宇宙的私语。”

说完,我就出示课件《天上的街市》。

“请学生仔细阅看我课前发给你们的几篇有关郭沫若的介绍、写作此诗时的社会背景的材料。”

话音刚落,学生们开始阅看材料。我看到一位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便表扬他:“这位学生们做得非常好!他一边读一边勾。大家要向他学习!”

过了一会儿,我看见学生都抬起头,估计基本看完,我说:“刚才大家通过阅看材料,了解诗人及创作此诗的社会背景,请学生们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学生们开始朗读。我来回巡视,不时提醒没有大声朗读的学生读起来。

2分钟后,学生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显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朗读完毕。于是我说: “哪位学生来诵读这首诗?”

沉默几秒钟后,一女生举手,“好,你很勇敢,请你来朗读一下。”女生站起来,流利的读完这首诗。我没有立刻评价该女生的朗读,而是说:“请你说说自己这样朗读处理的理由。”

“通过刚才阅读材料,我认为郭沫若有些情绪低落,但他又对美好生活向往,所以应该读出向往、低落的感情基调。”

“听了这位学生的朗读,你们认为读的怎么样,我请一位学生点评一下。” 一男生站起“刚才她读的还行,不过没有感情。”

“刚才这位女学生读的很流利,但是读的语调较平,重音,节奏掌握得不是很清晰,但她对文章基调分析的很对。下面杨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刚才我听部分学生朗读,我就感到他没有读进去,他只是在发音。其实,当你抑扬顿挫读的时候,就已经将你自己的理解、你的感情表达出来了。同样,下面杨老师的朗读,就融入了杨老师感情,也体现了我的的理解。请学生们在听的时候,拿起笔,勾画出诗歌的节奏、重音。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和诗歌中出现形象的字词要重读”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在悠扬的乐曲中,我想到以前还是单身汉时,下班回家总是伴着星星,看着万家灯火,特别向往那种幸福、温馨、团聚的生活,今天读到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特别的动情。读完之后,久久没有说话,我看学生们也沉浸在其中。

“老师这里把这首诗节奏、重音已经标注好,请学生们对照一下自己的划分,看看有何不同。”

说完,我就出示课件。“请学生们对照课件上的节奏、重音,酝酿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朗读,然后我请各学习小组来朗读,看哪一小组读的即流利又有感情。”

学生开始朗读起来,一分钟过后,学生按照学习小组集体尝试朗读起来,两分钟后,各组学生已经坐直身体,我知道他们都做好了准备,“好,请一、三、五、七组学生依次把这首诗朗读一下,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听听他们是否把作者感情读出来了。一组开始。” 四分钟后,四组都读完了,二组的一位学生举手,“请这位学生发表一下看法。”

那位学生站起来说:“刚才几组学生读的很流利,但重音好像过分强调了些。” “这位学生发言很好,我们读课文时不要过分强调重音,要自然些,比如: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当场我把这诗句读了一下,我看见部分学生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刚才大家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下面请学生们读一读下面这些诗句,揣摩一下这些诗句有何不同。”

我边说边出示课件: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我想那隔河的牛女,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学生小声的自己读着,过了一会儿,一位女学生举手发言:“我觉得二、四两句读起来有些别扭,而且‘牛郎织女’比‘牛女’更好一些,更清楚一些。”

“这位学生发言很精彩”我补充道,“‘牛郎织女’确实比‘牛女’意义更准确,音节读起来更舒缓,更符合此首诗的意境。由于诗人是五四运动时期所写,那时正是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时期,语言不像现在这样娴熟、通畅。通过这几句的揣摩,告诉我们,文章要多读,在读中感受语言的和谐美,感受语言的情趣美,增强我们的语感。”

“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来身同感受郭沫若的脉搏,下面我们将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诗人的内心。请大家思考这样几组问题:1、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2、诗人看到明星景象时产生了那些遐想? 3、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

我的话音刚落,学习小组长就召集成员展开讨论。讨论声渐渐减弱,一小半的学生举起了手。我请了一位男学生站起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诗人由远远的街灯想到了天上的明星,这两者之间都是亮的。”我追问一句“如果只有一盏街灯,我们看它会不会想到明星?”“不会,诗中说的是无数的街灯像明星。”那学生补充道。“由街灯想到明星,因为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

1、都是亮光体

2、数量都很多,而且远望街灯和远眺星空非常相似,所以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自然而然联想明星。”

“诗人由远远的明星想到了哪些事物?” 我对全体学生说道。学生一阵小声讨论后,一位男学生举手回答:“诗人想到了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的物品,以及牛郎织女的生活。”“刚才这位学生找的较准,那么他所讲的街市等现实存在吗?”我追问了一句,学生集体回答:“不存在,是诗人想象之景。”“诗人笔下的天上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诗中哪些诗句可以说明?”我继续追问道。许多学生又仔细阅读起诗歌来,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我等了一会儿,看见举手的人多了一些,请了一位男学生回答。“天上的生活是富足的,诗中有一句街市上陈列的物品,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这位学生说的很对,哪位学生能补充完整些?”我刚说完,一位女学生举手,“请你来补充”我笑对她说。“天上的生活还是自由、幸福的,光明的,美丽的,诗中讲有美丽的街市,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天上有无数的明星。” “这位女学生说的很准确、很完整”我称赞道,“那么作者为何要对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请大家联系社会背景来思考?”(事前发的材料中有传统牛郎织女的传说)

我抛下这个问题后,教室鸦雀无声,个个紧锁眉头在思考,个别几个则在讨论,沉寂之后,一位女学生举手回答:“传说中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一年见一次面,现在牛郎织女可以自由来往,可以在天街闲游,他们很幸福,结合诗人所处的社会,我认为这是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太精彩了”我情不自禁的夸赞道。“诗人十分憎恶当时的黑暗现实,但在人间又找不到光明、自由和幸福,只有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街美好的生活图景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课前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产生了一些问题,我把问题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两个:

1、诗中为何用那朵而不用那颗来形容明星?

2、诗歌的第一小节是不是可以去掉?哪位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

话音刚落,有学生举手回答:“我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一小节不能去掉,因为诗中后三小节的内容都是在第一小节现实基础上想象的,不可以省略。”“分析得很对,想象必须在现实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我补充到。

教室又陷入沉寂。我对全体学生说道:“平常我们常用朵来形容什么?”“花”学生答道。“花儿给人怎样的感受”我启发地问道。“花儿很美好”学生继续答道。“我知道了”两位男学生恍然大悟地叫起来。我示意其中一位站起来回答,“这里用朵形容明星,说明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映衬天上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好。”那位学生刚说完,我观察到许多学生眉头舒展开了,“刚才这位学生讲的很精彩,任何问题只要我们由表及里地抓住关键点,就会攻破它”我小结道,“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一下。”我和学生们一起有感情得朗读开来。

“让我们一起来输理一下诗人的思路,诗人由无数的街灯联想到无数的明星,由明星想到了天上的街灯,想到了天上的街市,想到了物品、珍奇,想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这里诗人运用了联想和想象,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我边问边出示课件。“通俗的讲:联想是由此及彼,想象是无中生有”我补充道,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举了两个例子:“

1、我班许悦学生在上周的《距离》随笔中就运用了联想,她由距离联想到《南京零距离》,联想到主持人孟非,联想到赵本山演的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中‘距离产生感情’这句话;

2、学生们爱看的《哈里•波特》,这本书讲述的故事就是运用了想象。下面请大家做一组有关联想、想象的练习”.说完,我就出示课件:图形联想.我先做示范:“比如三角形,我们把它倒过来,我联想到中国古代计时的沙漏,联想到我们要珍惜时间,请大家让思维驰骋,让智慧火花进行碰撞.”两分钟后,我试探性的说:“我请第一排的学生来说一说,其他学生注意听,看他们讲的好不好?”第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由直线联想到地平线,想到日出日落.”第二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由圆想到了太阳.”第三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由圆想到了硬币.”第四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还没有想好.”第五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由曲线想到心电图,从而想到健康.”第六位学生略带愧疚的站起来说:“我没有想好.”第七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由四边形比三角形多一条边,而四边形却没有三角形稳定联想人不能太贪婪,否则会像四边形一样不稳定.”第八位学生慢慢得站起来说:“我还没有想好.”“刚才这几位学生发言,尤其是第五、第七两位学生发言很精彩,深刻,这些学生的发言如同钥匙,打开了我们思维之锁,在座的学生一定有精彩的联想,课间请学生们相互交流一下.”我小结道。“下面还有一道想象题:‘雨细细簌簌的下着,把荷塘笼罩住,微风徐来,吹动了莲叶池塘周围有几朵红莲 ’。由于时间关系,请大家课后按要求完成。”

“最后,请大家和我一起再把《天上的街市》有感情地朗读一遍。”音乐声响起,学生们开始朗读。

“同学们再见!” “老师再见!”

教学后记: 我在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上,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节课重视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与领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联想、想象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我注意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去钻研诗歌,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把自己的心摆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教师应该参与其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做到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同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分享学生的收获。为此,我设计了五个环节来体现我的教学思想:

一是发给学生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去筛选感兴趣的材料。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是重视让学生联系社会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通过朗读作出自己的评价。三是通过诵读、品味、感悟三环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诗歌,独立阅读诗歌。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倡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四是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诗歌要求学生多诵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多诵读,让学生在反复、比较的诵读实践中增加语感,发展语感,加深领悟。

5.四年级上册语文27课 篇五

21、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感受小珍珠鸟在“我”的呵护与照顾下发生的变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转换人称背诵课文第四段,理解体会课文用词准确的特点。

3、明白对待动物爱的方式,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感受信赖之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与“我”逐渐亲近到完全信赖的过程。

2、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感受信赖之美。 教学过程:

一、交流感知:

1、师友交流预习: 珍珠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师友汇报:

胆小、怕人

样子可爱

师友交流,汇报,朗读,读出外形的可爱。小老师评价

3、我们了解了可爱的外形,还知道它是一种怕人的鸟,然而正是这种怕人的鸟竟然有一天胆子大了,出示人鸟相依的画面,作者发出了这样的一声呼唤: 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板书:信赖 对“赖”字进行书写指导。

二、研读共品:(一)、鸟对人的信赖:

校 训: 求 真 至 善 尚 美 笃 行 文 化 管 理 内 涵 发 展 科 研 兴 校

1、出示学习单:

1)默读课文第四段,说说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用“△”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在表示动作的词语下面加“.”

2)师友交流找到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练习读一读相关语句。

2、师友汇报,教师引导:

3、指导不同形式的朗读:

导语:作者用上了表示顺序的词,形象的描写了小家伙的动作,写出了它逐渐的和作者亲近了,这种亲近让人惊喜,能不能把这只淘气可爱的珍珠鸟通过朗读呈现在大家面前? 1)指名三人分读,小老师评价,读出珍珠鸟的可爱、调皮; 2)学生分三大组按时间顺序读。(配乐读)

4、如果你把自己当成这只可爱的小鸟,读一读。背一背这段话,你会有更深的感受。把文中人称换一换,把“它”换成“我”,把“我”换成“他”。来背一背这段话!

(小家伙,你用什么举动来表达对他的亲近呢?

他用手抚一抚你细腻的绒毛,让你感到了什么,小家伙?

你为什么会友好地啄两下他的手指呢?你们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交流呢!)

(二)、人对鸟的关爱

1、出示学习单:

快速浏览全文,思考:“我”是怎样对待珍珠鸟的?画出相关词句。

2、师友交流,汇报感受,读找到的句子。

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爱是小心地呵护,细心的照顾,只有爱,才能换来彼此之间的信赖。就这样他们像朋友一样互相陪伴着„„(出示第五段)

三、巩固拓展:

1、教师引读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终于有一天„„指名读第六节。

2、出示学习单:

校 训: 求 真 至 善 尚 美 笃 行 文 化 管 理 内 涵 发 展 科 研 兴 校

用你看到、感受到的,给课文插图起个名字。可以是一个词、一个成语、一句话。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能变成陈述句吗?

3、只要我们人人心中充满爱,这种美好的境界就会出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播放《人狮情未了》

4、师友谈感受。

如果你是鸟的主人你会怎样对待它呢?如果你是这只小鸟你需要的是什么?

四、总结提高:

1、出示学习单:

我积累了表示顺序的词有:

我知道了写动物时可以抓住:

我认为信赖是

2、师友交流,汇报。

推荐书目:《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6.四年级上册语文27课 篇六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4]

[5]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举、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2、组词

7.四年级上册语文27课 篇七

一、问卷调查引发的思考

问卷调查是收集客观数据的有效方式。基于此,为了调查教师备课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各个年级的语文老师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经统计结果如下:自主独立设计6%,多数独立,少数摘抄15%,基本摘抄65%,其他的4%。从问卷调查的数据确实让人担忧的局面:语文教师虽然是课前备了课,但形同虚设。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随意地生搬硬套别人的教案,很少经过个人的思考,也甚少考虑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课堂中更多注重灌输学生各种知识,很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的气氛沉闷,效果低下。个别教师偶尔上公开课才认真备备课,备课的形式也相对传统,缺乏创新意识。

二、导学案的课堂运用

导学案从字面理解为:“导”是引导,“学”是以学习为目的行动,“案”是设计的方案。它的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备课模式,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成为教师备课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备课方式,由原来的教案变为导学案。但如何正确使用导学案?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万年牢》为例,尝试从“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教学环节中,探究导学案在自学课型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其功能,切实提高自学课堂的效果。

1. 课前——明确学习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突显“导”的功能。

导学案设计最大的功能是“导”,它是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准备的,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方案。因此,在授课前,笔者充分预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上,进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新知识有个初步的感受和理解,引发自主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此外,笔者在备课时正确把握导学案的特性,除了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还要预设学生的生成,做好充分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有效的统一,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巧妙地将隐形目标和显性的目标正确呈现,引导学生挖掘知识与技能习得过程中的方法与情感因素,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并最终实现创造性学习。如在《万年牢》的目标制定,笔者是这样制定的:(1)认识8个生字。(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能力。(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这样笔者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在教学中充分充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积极地加以指导和引导,塑造学生的全部天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显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 课中——精炼价值问题,鼓励自主交流,达到“学”的目的。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就是说,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社会能力的转化。因此,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灵活地将学习目标穿插在各个问题当中,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基于此,笔者分析《万年牢》的教学目标,精炼课堂的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层次化,不断提高问题的价值,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得。笔者设计的问题主要包括:“个人问题”、“同伴问题”、“群学问题”、“班级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逐步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学生学习任何东西都要经过自己的内化。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笔者还积极引导学生先对个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在充分的时间独立、自由地思考,在体验和创新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继而笔者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鼓励学生充分将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内、班内交流,提高探究效率。这样通过同学思维的碰撞,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3. 课后——注重疑难反馈,巧用评价机制,把握“案”的有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导学案设计问题答案是唯一,学生一般能在书本找到答案,往往把问题设计填空式、判断式、选择性的方式,缺乏开放性。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定式,不敢质疑,缺乏创新精神。基于此,笔者常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懂就问,希望能够在同伴的交流进行思维碰撞,发散思维,如:笔者在教学中,会这样引导学生:学习了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或者你对文章某些句子还有个人的观点?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并反馈个人的学习收获。虽教师是按“案”来上课,但从“案”走出来,注重学生生成,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教学的技巧固然能提高课堂的实效,但教学评价的实施也不可缺少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娒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每位学生得到发展。对导学案的原则的评价应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评价。课前,进行学情的调查,了解课前学生预习的情况;课中,主要是通过即时性,鼓励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自学、合作探究;课后,通过批阅导学案中学生反馈的问题,进一步评价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使导学案做到真正的有效。

三、使用导学案的效果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对备课形式的调整,在教学中使用了导学案,课堂效果明显。笔者积极营造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兴趣浓郁,学习热情高涨,课前明确学习任务,课中能自觉地参与课堂的各种活动,能将自己的看法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学能力和团结协助精神得到明显地提高,轻易完成教学目标,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提高工作的效率。

总之,导学案是一种有效提高课堂效果的途径,此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动机。教师巧妙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合理调控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上一篇:学生作文:乐山大佛游记下一篇:班主任评语高中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