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化》读后感

2024-07-20

《何谓文化》读后感(共9篇)(共9篇)

1.《何谓文化》读后感 篇一

《何谓文化》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中,余秋雨先生首次对文化这一根本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其从理论,生命,文明,古典四个方面,全面诠释文化究竟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何谓文化》读后感,希望对你们有用。《何谓文化》读后感

一直很喜欢余秋雨的书,他的书特别适合夜读,在静静的夜里,一盏台灯,随着他的脚步可以轻轻的漫步历史,细细的咀嚼文化,这种喧嚣的世界获得暂时的宁静感觉特别轻松。他的新书《何谓文化》出版了,便迫不及待的从当当上买来,一周左右的时间看完。对于何谓文化,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答。

第一、学理的回答,较为系统详细的介绍了文化的概念以及功能,虽然名为“学理”但很直白让我们对文化有个很直接的认识。

第二,生命的回答,通过几个人物,导演谢晋、戏剧家黄佐临、作家巴金以及其他几位文化人如何用生命解读文化的真谛。

第三、大地的回答,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一些碑文和书法作品。第四、古典的回答,主要是把四篇古文如《离骚》翻译成现代散文,进步体会文化的魅力。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读起来荡气回肠,字里行间把文化的魅力一展无遗,但第三第四部分实在不敢恭维,大有凑页数之嫌,有的碑文的确值得一读,但附带的书法作品有点画蛇添足,四篇古文翻译更是差强人意,就像把唐装改成西服,有点不伦不类。瑕不掩瑜,还是值得一读。

《何谓文化》读后感

近期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一书,收获颇多;本书透过学理、生命、大地以及古典的视角对文化,作了回答,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鲜活生命的动情,既有珍贵遗迹的见证,又有古人情怀的述说,可谓最诚恳最隆重。

虽然文化这个课题极大,但也可以依着作者的思路来谈谈自己的见解。说起文化,首先应该是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借余先生的话: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这句话说得非常简洁却又不容易理解,举个例子,我们每逢过春节,漂泊在外的人们总要赶在除夕之夜回去团聚,不远千山万水,总要贴对联,放鞭炮,走亲访友,给晚辈准备红包,这种除夕夜的团圆,应该算是我们的精神价值取向,一系列的行为算是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时间的“积累”,并且可以有责任通过“引导”而渐渐沉淀成一种“集体人格”,在鲁迅的笔下称作“国民性”,而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这点在我看来,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的精神价值,认同并且一直践行着,这才让我们没有文化差异和突兀,交流起来才能有家一般的感受和体味,譬如某个企业文化,员工认同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表现相似行为方式。

《何谓文化》读后感

十一长假过了好几天才想起来认真读一下放假前收到的《何谓文化》,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新作,所选文章都是第一次面世,并不是以往文章的删改精选,这使得我在翻开书之前就有了一定的好奇,这里面讲的是什么?对于那些一见到“余秋雨”这个名字就反感,于是在没读书之前就来抨击书本的同学,恭喜你们,没有实证精神,在网络空间上对余先生谩骂,恭喜你们没有公共空间意识,这两点都是在《何谓文化》中提到的。想反驳我吗?先读书去。其实我很理解那种人,改变这个坏习惯很困难,因为我也有这个毛病,在书店一见到一本书是韩寒写的,第一反应“哦,破书”,然后就把它扔开。但是这本《何谓文化》写得实在是好,它本身就是余先生对于文化的感悟,任何感想在其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既然自己无能表达如此精美的尤物,便想几句吧,可是每篇文章都是那么的完整,以至于摘出任何一句都不足以表现和发挥其在原文中的含义和力量。要想只能把整本书每一个字都敲出来。这本书的架构很奇特,分成了四个部分:

首先是“学理的回答”,余先生收集了一些自己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学术报告上的讲座,汇编成一个部分,系统的整理了中华文化的优点,弊病,和近三十年的进步。其中对现实文化的担忧很引人注意,比如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使得创新和突破反倒失去了合理性;民粹很像民主,但绝不是民主;文化的耗损机制,使得大部分资源集中在各种官方机构中,而大部分创造力都散落在非官方;文人很难得到尊严等等。在《身上的文化》一文中,四个概念使我一下子就感同身受,“不再扮演”“不再黏着”“必要贮存”“必要风范”,不仅是在文化方面,各行各业的泰斗都应该体现这四个特质。《向市长建言》一文,十分尖锐地指出了现在各种城市奇葩建设的弊病:不恰当的“发掘本地古人”、“重建文化遗迹”、“大话地方特色”,并提出了自己建议市长注意的两个环节“公共审美”和“集体礼仪”。

第二部分是“生命的回答”,余先生回忆了与巴金、谢晋、黄佐临、白先勇、余光中、林怀民等文化巨匠的交往,用十分动情的文笔描述了这些或多或少陷入过“非文化”困境的,或是与常人的活法背道而驰的大家们是如何践行着文化人的责任感,如何承载着文化的重量,如何开辟着生命的疆域,如何追寻着文化的执着。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常常忍不住停一下,哭一会,然后再停一下,再哭一会。也许前些年我读到这样的东西,只会把它当成传记,现在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了一点,又见证了社会的一些大事件,而我又成长到足以感知这些大事件体现的变化,对比之下,这些大师所阐释的东西,实在是太稀缺了,我的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被这些伟大的人格所击到,就像是很多人去了青藏高原见到真正的美景会哭一样,就像那英说的“你的声音打到我了”然后梨花带雨一样。当然,余先生在这部分也顺带讽刺了一下那些造谣的小人,没有任何人能把造谣和小人阐释的比余先生更深刻,更立体,更有文学色彩了。

第三部分是“大地的回答”,摘录了一些多年来余先生为各地名胜题写的碑文,体现了余先生对古典句韵高超的驾驭能力,同时又不难读懂。书中还印了一些余先生的书法作品,包括那副著名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第四部分是对一些经典的白话文翻译,包括《心经》、《离骚》、《逍遥游》、《赤壁赋》。用序言里的话说,“在把握原文奥义的学术前提下,挖掘出古今文思之通,古今诗情之通,古今哲理之通,然后用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予以表述。因此,这种翻译,不是拉线搭桥,而是凿通隧道,其难无比”。经典经过余先生的散文化笔法,足以成为当世经典翻译的范例。这里摘取《逍遥游》中的一段,使大家略窥一二:“大鹏从上往下看,只见野马般的雾气和尘埃相互吹息,天色如此青苍,不知是天的本色,还是因为深远至极而显现这种颜色?”再如《赤壁赋》的一段:“不一会,月亮从东山升起,徘徊于东南星辰之间。白雾横罩江面,水光连接苍穹,我们的船恰如一片芦叶,浮越于万顷空间。”《离骚》的翻译更是功力深厚,可是段落太长,就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

最后,用本书的内容简介作结:跨时空与地域的双重视角,使本书既有理论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与动情的文笔。堪称20多年来余秋雨先生关于文化思索的最诚恳、最隆重、最重要的著述。

我强烈推荐此书。看这本书而花费掉的时间是绝对值得的!

《何谓文化》读后感

“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另外一个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观的形成的。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我学识尚浅,不敢轻动如此大的课题,只妄图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尝试解读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文化与人生态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营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开朗后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那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人生影响的问题了。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我想先要问自己的是需要一个怎样的人生。是活出自己还是随波逐流,是真实简单还是伪装繁复,是直截了当还是隐忍融合,等等。因为不同的追逐目标决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为的影响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结果。再请注意到文化的定义,并没有正面、正确、正能量一类的词汇。这是因为,是有负面文化的,但负面的也是文化,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执行的,能引导群体行为趋同的东西。这种文化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会扭曲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群体的正确视角。比如余秋雨先生对文化表述里面所说的民粹文化,虚假但又惑众,让人误读民主,追捧错误。当功利、扭曲、目的性强的思维模式遭到认同趋同,歪风邪气压倒正气的时候,文化就成了负面的文化,参与到其中的人也形成了负面人格。最危险的是,这些人有的绝然不知,有的假装糊涂,把不正常现象当成正常现象,把歪门邪路当成阳关大道,把负面人格当成正面人格,还跳梁小丑般表来演去,钻到小众的圈子里以慰快感,博得圈里人的表面喝彩和暂时支持。殊不知这种民粹文化的最终结局还得归落为低俗的热闹散去,悲凉的人生到来。推而广之,我理解民粹文化的概念可以演绎为一切看似正确实际却错误的逻辑,比如好人文化,其实是会混淆试听,不分黑白的;又比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其实是会剥夺一些不哭闹守规矩孩子的机会,而且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还有类似余先生提到的文化弊病,如疏于公共空间的文化,疏于实证意识的文化等等。一个人的人生若是始终被这些若有心,若无心的负面文化包裹,始终被它们所指引,可谓悲哉!

我们应该追逐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和人生?从个体而言,就是善良和爱。这也是余先生所阐述的大文化的终极目标,我非常赞同。只有有了善良和爱心,才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同样,国家要富强,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这也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从行为方式上,我们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旧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人生。我相信简单和真挚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负面文化的,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清晰的处理同事和朋友的关系,擎着真正的文化大旗,打开全新的处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2.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篇二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五一放假三天,百无聊赖,就在家宅起看书,无意翻起了不久前刚买的余秋雨先生的又一部探讨文化的新作――《何谓文化》,便随性翻阅起来。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终带着无尚的敬仰,我钦佩他的人品、文笔、胆识和勇气,也经常接触他的着作,他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我都看过不止一次,所以不久前逛书店,看到这本新书,没怎么犹豫就直接买走了,只想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翻看,以慰藉干渴的魂灵。

对于“文化”,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一直认为,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文化:企业文化、饭桌文化、酒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拿到《何谓文化》之后,略略翻一下目录和序言:这本书不过是他的一些演讲、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译的合辑,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不太一样。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由于阅读时间充裕,加上没有什么杂念和负担,所以看得很仔细,获益匪浅。

在本书的四个部分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了。这一部分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几篇讲稿,受众分别是联合国的各位文化官员、大学生、教授以及市民。虽然是演讲稿,但仔细看下来,发现都是作者对文化的叙述,足见他对文化有深入而独特的领略。

我一直觉得,文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标签,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因此,我也认为民族要维护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并努力修正自己的文化中的不足。正如我们的文化,在保持自己儒释道一体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也要摒弃传统的人治观念、愚民观念,吸收西方文明的法治思想、人权思想,以达到“中体西用”。作者在演讲中提到的“文明冲突论”,将所有冲突归结于各种文化的冲突,他的反驳发人深思。在看本书之前,我也认为当代世界的冲突本质上也是不同文明的冲突,因为不同文明的凝聚力和排他性,文明之间会有对各自意图的误判,导致了许多国家之间关系的紧张,正如“中国威胁论”,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紧张。但看了作者的演讲之后,我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按他的定义,所谓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从这个观点出发,所谓文化也不是多高深的东西,它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用礼仪的方式来规范每个文明圈的.受众,大家不知不觉的被其引导。因此,所谓文化的冲突,底层民众不是很容易觉察得到,他们只是会觉得对方的饮食或习惯很奇怪而已,并不会上升到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并且,对于一些文化交汇的地方,不同文明圈的人也可以很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并不会因为彼此的生活习惯不一致而有所冲突。而现实世界中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如中日韩的冲突、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冲突、阿拉伯世界中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冲突等,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将其归结为历史原因,其实仔细思考,这其中也可能是存在着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但也正是这种冲突,也使得各个文明能够互相包容、接纳,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明。正如西汉末年入土中原的佛教,佛教刚入中原的时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也遭过本土文化的极力排斥,历史上几次大的佛道论战足以说明,甚至连当时的政府机构也牵扯进去。()但儒释道互相纠缠了上千年,竟然慢慢都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以至于后来许多文人都是儒释道三修。当然,这与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包容的文明密不可分。当代世界,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都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排他性都比较强,所以双方的冲突会特别激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双方会慢慢找到一个平衡点来互相接纳、改变。但是面对这两种文明的夹击,我们的文化该怎么办?它有没有足够的生命力来包容它们?还是会慢慢被它们消化?这是我们国家的学者现阶段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通过对比和学习其他文明,我们的文化中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所幸作者提出的一些问题目前也都被大家所渐渐重视,我觉得可预见的未来,这些问题会慢慢解决。但在反观当前我们社会的时候,作者提出的问题倒很有意思,就是民粹主义和复古主义。所谓复古主义,顾名思义,其实也是有传统的,中国的文人向来都有厚古非今的传统,但当前确实做得有些过了,所谓厚古,并非是古代的一切都是好的,无论是服饰、语言、礼仪、还是观点。这种风气确实会误导广大青少年,毕竟社会是向前进的。相对这个而言,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是民粹主义,所谓民粹主义,我是不了解的。但看作者的说法,也略知一二了。作者说民粹比专制更可怕,因为“专制可以让人向往民主,而民粹则让人误解民主”,看看如今社会上的乱象,确实如此。因为一些人,原本饱含赞扬色彩的“公知”如今都成为贬义词了,有时候连我也怀疑民主有没有那么好。

3.《何谓文化》读书笔记 篇三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营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开朗后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那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人生影响的问题了。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我想先要问自己的是需要一个怎样的人生。是活出自己还是随波逐流,是真实简单还是伪装繁复,是直截了当还是隐忍融合,等等。因为不同的追逐目标决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为的影响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结果。再请注意到文化的定义,并没有正面、正确、正能量一类的词汇。这是因为,是有负面文化的,但负面的也是文化,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执行的,能引导群体行为趋同的东西。这种文化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会扭曲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群体的正确视角。比如余秋雨先生对文化表述里面所说的民粹文化,虚假但又惑众,让人误读民主,追捧错误。当功利、扭曲、目的性强的思维模式遭到认同趋同,歪风邪气压倒正气的时候,文化就成了负面的文化,参与到其中的人也形成了负面人格。最危险的是,这些人有的绝然不知,有的假装糊涂,把不正常现象当成正常现象,把歪门邪路当成阳关大道,把负面人格当成正面人格,还跳梁小丑般表来演去,钻到小众的圈子里以慰快感,博得圈里人的表面喝彩和暂时支持。殊不知这种民粹文化的最终结局还得归落为低俗的热闹散去,悲凉的人生到来。推而广之,我理解民粹文化的概念可以演绎为一切看似正确实际却错误的逻辑,比如好人文化,其实是会混淆试听,不分黑白的;又比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其实是会剥夺一些不哭闹守规矩孩子的机会,而且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还有类似余先生提到的文化弊病,如疏于公共空间的文化,疏于实证意识的文化等等。一个人的人生若是始终被这些若有心,若无心的负面文化包裹,始终被它们所指引,可谓悲哉!

4.余秋雨《何谓文化》「下」 篇四

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想谈谈个人的感受。

前面提到,我在上世纪末就对“文明冲突论”提出异议。这种异议,较系统地见之于我在考察世界各大文明后写的书籍《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中,也见之于我花了两年时间在香港凤凰卫视的谈话专题《秋雨时分》中。

照理,我贴地考察了当今世界冲突最严重的中东、北非、中亚、南亚地区,最能呼应“文明冲突论”,为什么却反对了呢?

我在那两本书里写道,看来看去,确实到处都在发生冲突。但是,所有的恶性冲突都发生在文明和野蛮之间,而不是发生在文明和文明之间。因此,当今世界应该划出的第一界限,是文明和野蛮的根本区别。

那么,什么是“当代野蛮”呢?我在书里一再指出的是七项,那就是:恐怖主义、核竞赛、环境破坏、制毒贩毒、极端霸权、极端民粹,以及面对自然灾难和传染病无所作为。从事这些“当代野蛮”的人,和反对这些“当代野蛮”的人一样,都散布在不同的族群里。如果有人硬把文明和野蛮的冲突解释成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那么,他们就有掩饰自己野蛮行径的嫌疑。

我在几本书里反复表述了这样一个意思——

几万里历险告诉我,“文明”之所以称为“文明”,互相之间一定有共同的前提、共同的默契、共同的底线、共同的防范、共同的灾难、共同的敌人。这么多“共同”,是人类存活至今的基本保证。如果有谁热衷于文明族群之间的挑唆,那就势必会淡化乃至放弃这么多“共同”,最后只能导致全人类的生存危机。

在这么多“共同”下,文化差异就必须被保护、被欣赏了,并由此产生文化的多样性。

对于守护文明的共同底线,我们的态度是严峻;而对于保护文明范围内的多样差异,我们的心情是喜悦。

在这里,我想特别说一说专业的文化行为。因为我发现,在文明课题下的轻重颠倒、敏感挪移、是非混淆、悲喜错置,这样的事情,一直是由一批文化人在操弄。他们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影响,造成了浓重的人文迷雾,使很多人失去了正常的判断。

由于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差异被他们夸张成了你死我活,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激烈的文化自守言论。对此,我还是只能以自己为例来作一些分析。

我在华文读者中的形象,是中华文化的搜寻者和捍卫者,因此那些激烈言论也总是在我身边鼓荡,希望由我进一步来带头强化。但是,只能让他们深深失望了,因为我的看法完全不同。我写道——

不错,我是中华文化的忠诚阐释者,但是,我完成这些思考的基础逻辑,是欧几里得几何学给予我的;我文化思维的美学基础,是黑格尔、康德给予我的;我的现代意识,是荣格、爱因斯坦、萨特给予我的。我从来没有觉得,这些来自欧洲的精神资源,曾与我心中的老子、孔子、屈原、司马迁产生过剧烈冲突。

既然一个小小的心灵都能融汇那么多不同的文明成果而毫无怨隙,那么,大大的世界又会如何呢?

确实,我一直认为,当我们在讨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的时候,真不如把自己的内心贮备,当作一个参照范本。

但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文化人却走了相反的路。我可以用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说明他们的基本行为方式。

5.何谓成功,何谓失败 篇五

我的学校有一个科技小组,这个小组由学识丰富的张老师领导。“红桃”史迪威为组长,“方块”莫威为联系人,“大鬼”我为骨干成员、编图师、设计人(在此说明一下,大家都用扑克牌为代号,以防止机密泄漏)。这个小组是学校为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成立。这不,张老师走进实验实对正在午休的我们说:“有一批学生反映,他们的`家离学校太运,乘车、走路都有困难。因此,我对你们宣布新的任务:发明一种便于多个学生乘坐的半导体飞行器。红桃、方9去解决空气动力问题目,方5联系工厂。大A编绘设计图。这个行动代号为:学生方便生活三号。行动开始!”

我在电脑室里绘制图片,“红桃”A了进来:“大鬼你应该去图书室查阅有关JNC发动机的资料。”“书上有吗?”我问。“有”。于是,我立即赶往图书室。书上说,只要把2个电机,2个电原子合起来就是JNC发动机了。按照书上所说,我和行动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里不停的做实验。两个电机好找,但两个电原子难找。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可一到那些需要我们的学生,我又鼓起勇气努力的寻找,最后终于找到了电原子。这时,其他同学的工作已完成了,大家期待着半导体飞行器出世。

第十五天,半导体崭新地出现在众人面前,一个同学上去按了按开关,没反应,又按了按,还是没反应。我们全呆了,半个月的功夫全白费了。大家垂头丧气,全成了苦瓜脸。这一下,我们好像掉进了万丈深渊,只觉得黑暗中没有一丝光明和希望,大家的心里都在默默地流泪。过了好长时间,大家把半导体拆了,结果发现是一条线接错了。一看是这种情况,大家的精神又振作起来。半月后,这种能载人跑的半导体飞行器问世了!

6.何谓活好美文 篇六

没劲。说没劲,人家就得猛安慰你,想法儿把你安慰得有劲了。可是,越安慰越没劲,人生不就一直没劲吗?

还那样。这也不对,那么大一沧海,横流着纵流着就变成桑田了,你怎么可能连点儿变化都没呢?

最怕别人问:过得好吗?哪样才算好?是花天酒地为好,还是修身养性为好?

是当款、当腕还是当爷、当托?是隐居山林还是流窜市井?是闲云野鹤还是日理万机?

活不好是给自己看的,活好了是给别人看的。

尤其是女性一问你——过得好吗?这更不好回答。总不能说:过得不好。人姑娘再一追问:为什么过得不好?咱不能冒失地回答:因为没跟你过。让人姑娘多下不来台。

说过得不好,人家立马要为你排忧解难。一想人小姐也是在世面上混得风鬟雨鬓,又怎忍心向人家暂时借点儿爱?

说过得好吧,人家立马就要求你来助一臂之力。咱可是能力有限,绝无广厦千万间,让天下红粉尽欢颜。

7.何谓爱情 篇七

心情日记/日志 何谓爱情

矛盾一天天升华,争吵也越来越多,从从来不吵到每天都吵,不知谁对谁错,不知谁是谁非,也许不吵你真的不舒服,也许你会说是我逼出来的,如果没有那一天,如果没有相见,如果没有相识,如果没有相恋,现在的你是不是真的会比以前开心,难道,爱你,我真的错了吗?

何谓爱情?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没有亲吻,没有拥抱,没有牵手,什么都没有,更别说什么激情,更别谈什么刻骨了。我们只是睡在同一张床上的陌生人,偶然你需要我的时候,我就会是你的爱人。平时我们也只是各顾各的,相爱一年,一年了,我们从来没有过一次交心的长谈,如果有一个话题可以维持得比较长时间的话,那就是吵架。虽然你早已跟我说过你喜欢平淡的日子,可这种平淡足以让我窒息。

还有4天我就要回国,回国去筹备我们的婚事。每个晚上,我多想抱着你,聊聊我的心事,聊聊我们的爱,聊聊我们的未来,可是,哪一个晚上你不是要等到我熟睡后你才愿意躺上床?没爱上你的时候,老听说,你对以前的女朋友是怎样怎样的好,可,为什么,为什么到了我这里,你的.爱却是那么的少?你会答应我好多事情,可你却从来都不会做到,你也许把我当成了三岁的小孩子,只要哄哄,什么都可以解决,是的,我承认,我爱你,无论你怎么样对我,怎么样骗我,我都爱你。当我每次向你提要求的时候,我也会对自己说,提提就算了,因为我知道,你对我的诺言,从来不会兑现。

还有两个月就要成为你的新娘,我百感交集。一年了,我们相爱一年了,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已经多久没有拥吻过,我只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女孩,我向往的爱情是那么的完美,我以为你会爱我很深,我以为我们会爱得很轰烈,可一切,一切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就算没有激情可言,你只要每天抱抱我,牵牵我的手,也许我会好受点。还记得那一次,吵得最激烈的那一天,当我痛过,哭过,明白不能没有你的时候,我紧紧的抱着你,当我要吻你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你在躲,你极力的在逃避,以至你差点要跌倒,那一刻,我心好痛,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躲,以前刚认识的时候,我们不是拥吻到不舍得放开对方的吗?可现在,为什么,是什么让你躲,是什么让你逃避?我没有问你,因为问了你也不会说,现在你也最多只会让我吻吻你的脸了,你已经厌倦了我的吻,我知道的。

要回国了,我说,跟我照张相,等我在家里想你的时候我可以看到你,你拒绝了,就算我拿着 着你转,你也会用手蒙着脸,你说你不喜欢照相。我信,可这是理由吗?当你一个人在房里看着你跟前女友照的相时,我还能说什么,你说你讨厌照相,可为什么依偎在她身边的你笑得却是那要的甜,不是一张,也不是两张,是好多好多张,

资料

我不要好多张,我只要一张,只要一张你的合影就好了,可你死活也不肯拍,态度是那么的坚决……马上就要结婚了,你依然是你,我依然是我,在你看来,我们永远都不会是我们。我这个准新娘竟然会连要一张和你的合影的资格都没有,谁也不会想到,我要一张我未婚夫的相片竟是那么那么的难,可笑吧。换回是你,换回是你,换回是你,你会怎么样?

当我们确定要结婚了的时候,我第一个通知的就是我的前男友,我要告诉他,我找到我的幸福了,他也可以放心的去找他的幸福了。可你,当你前女友知道你要结婚的时候,你却死活也不肯承认,我知道你不想去伤害她们,你不想她们知道你要结婚了,你宁愿她们一直为你等下去,你宁愿拖泥带水也不去解决问题,你为了不伤害到她们却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到我,你只是不想她们受伤,可我呢?你为我想过了没有?换回我是你,换回我是你,你会怎么样?在你眼中,她们才是最重要的,你说你亏欠她们太多,可是你要怎么样去补偿,你拿什么去补偿?说真的,我好恨你,真的好恨你,如果你爱她们,你为什么要离开,如果不爱,你为什么不肯放手。到了最后,痛的人不只你自己,我是无辜的,干嘛也要我承受一份我不应该承受的痛苦?

一年了,你给我的,冰冷的痛多过于暖暖的爱……

一年了,你只对我说过两句我爱你,而两句都是我在电话里逼着你才肯说出来的,难道这三个字真就那么难说出口吗?如果你是爱我的话。可是你有没有问过你自己,其实你不爱我,是不是?

波,跟你合影的事我不会再问你了,也不会再为难你了,你不喜欢我留有我们的痕迹,我愿意接受,我愿意听你了,就算下个月的结婚照,如果你真的要照合成的话,我也会答应你的,因为我实在不想为难你了,有什么难受的就让我一个人受了吧,爱你,我就知道会痛的了……还有,动物园,我也不吵着你带我去了,如果你愿意的话,你会主动叫我去的。手表我也不会叫你送了,如果你记得的话,你一定会买给我的。一切的一切,我都不会做了,如果你想做的话,你一定会叫我去做的……我爱你,这三个字我也不会再叫你说了,因为如果你是爱我的话,你一定会说的。

8.何谓江湖初中作文 篇八

这些天一直在看《武林外传》,有喜剧,有感动看了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何谓江湖?

人们所说的江湖一定是充满腥风血雨的地方吗?不一定,《武林外传》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解释!

其实在我们现在生活中,对于还是学生的我们,江湖就是学校,这里面有真诚的帮助,有无情的竞争,我们必须去为自己而拼搏,这样才能为我们的`以后奠定坚实的基础!

长大后,江湖也许就是整个社会,在竞争无处不在的21世纪,我们更多的是要提高自己,尽态极妍的展现自己,去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挑战,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去追逐自己的太阳,去独自迎风!

在偌大的江湖中,生存便是每个人的动力,我们要拥有佟湘玉的胸怀与坦诚,吕轻侯渊博的知识,白展堂的玉树临风,李大嘴的厨艺(起码自己不会饿!),才能真正的屹立于江湖之颠!

9.读余秋雨新作《何谓文化》有感 篇九

——读余秋雨新作《何谓文化》有感

胡鹏

余秋雨是我极喜爱的作家,近日他刚刚出了一本新书《何谓文化》,我迫不及待地买来,如获至宝的将它读完,仿佛享受了一顿精神上的饕餮盛宴,不由得想与人分享。只是我的文字水平有限,不能将此书精华尽现,只能跟随自己的感触随手写来。

文化这两个字,听起来似乎通俗易懂,细想却又显得高深莫测,因为你实在无法准确地去解释什么才是文化,怎样才叫有文化。本书通过四个方面的回答来阐述: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在这四个方面的回答中,我觉得学理的回答最专业,生命的回答最感人,大地的回答最透彻,古典的回答最睿智。

在学理的回答中,我最喜爱他对文化最终目标的定义,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很多时候我们追求了一生,会发现原来最终目标是那样的原始和简单,爱和善良不正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吗?

在《身上的文化》这一章节中,余秋雨老师提出,一个人身上要有真正的文化,必须体现为两个不再,即“不再扮演”和“不再黏着”,还必须体现为两个必要——必要贮存和必要风范。不再扮演指真正有文化的人不会去扮演文化,不再黏着指要摆脱一切束缚和限制,才能回归到文化的本性。

我们再来看“必要的贮存”,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是“有恃无恐”的,他所恃的是胸中的贮存。余秋雨老师列举了一系列中华文化典籍,可见中华文化的宝库里可以让我们吸取的营养太丰富,只看你是不是愿意去吸收。有了必要的贮存就自然形成了必要的风范,他概括为“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和“慈爱相”,在这里我不再细细地解释,只用一句话总结:腹有诗书自气华”。令我颇有感触的还有《向市长建言》一文,在这里他谈到了城市文化,这对于现在的领导其实是很重要的一课,且不说市长,任何一个做着与城市管理或者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来读一读,走出所谓“城市文化”的误区——发掘本地古人、重建本地古迹、大话地方特色。

作者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有两个环节至关重要,它们是“公共审美”和“集体礼仪”。看了书中的解释,你真的会觉得他的分析很一针见血,一个城市的公共审美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是多么的重要啊。而他所倡导的标准,则是

融入自然,这可能是最高境界了,试问现在处处在提倡文化创意的城市,有几个能真正达到融入自然的标准?

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是作者最动情的一部分,也是全书最感人的章节。余秋雨是中国现代文坛中极受欢迎的人物,但他也是饱受争议的人物,或者说是多年来受尽诋毁的作家。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写了一些文学巨匠对他的支持,其中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已故和健在的,包括周恩来总理领导的文化重建对他的影响。也写到了一直寻找始终诽谤他的人给他的署名“石一歌”,最后他无比宽容又洒脱地写道,决定正式接受这个名字,并且以它的谐音开一间古典小茶馆叫“拾遗阁”,再开一间现代咖啡馆叫“诗亦歌”,让我想到了作者在之前写道的长者风和慈爱相,他的宽容大度正显现于此吧。

对于这一部分印象很深的是一篇名叫《Let them say》的文章,是写作者的忘掉交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的,标题的这句话是黄先生的老师萧伯纳镌刻在壁炉上的三句话之一,翻译成中文是: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去骂!后来在余秋雨遭遇文化挫折时,黄佐临先生在信中送给了他,“Let them say”后来成为余秋雨先生渡过重重黑水的木筏。

《大地的回答》收录了作者为一些古迹书写的碑文和名胜的题额,另外加上好友谢晋导演的墓碑。这一部分有些我不能全部读懂,但仍然带着崇敬的心欣赏之,这份崇敬不仅是对余秋雨老师的文笔,还有对中华古迹的虔诚与膜拜。其中尤以都江堰和净月坛最让我有感触,前者是大灾之后重建碑,后者因为它的生态文化,文化的最后指向是自然之道,这些石碑中,我觉得作者的文化与自然已经浑然一体。

值得一提的还有余秋雨老师的书法,我虽不懂书法,也只能以一个外行的眼光去欣赏,但我忽然想起书画大师梅墨生所说,书法讲究气,一个人的气质和人格决定了它的字,所谓“字如其人”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我相信余秋雨的字一定蕴藏着文化的深厚力量、人格的崇高魅力和精神的自由随性。

最后一部分《古典的回答》是此书中最短的一部分,只有四篇,对佛陀的《心经》、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和苏轼的《赤壁赋》的今译。作者用尽可能通俗优美的文字来翻译这几篇经典的古文,既展现了原文作者的睿智和精辟,又尽显作者的才情与智慧,正如作者所说,请出古人是为了尽善尽美,至此我觉得这本书已经非常完美。

上一篇:电话新员工入职培训下一篇:2023123美术社团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