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2024-11-11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精选11篇)

1.《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一

一、发现规律

1、出示算式: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手指着左边两个加法算式)

生1:4和6的位置交换了,但结果不变。(说得很准确,谁能再说一说?)生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你说得也很清楚)

师:为什么可以把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手指右边的式子)生:两个算式结果一样。

2、出示算式: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组乘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交换3和5的位置,结果不变。(说得非常好,谁能再说一说?)生2: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结果不变。(你说得也很好,两个算式结果一样可以用等号把两个算式……?)

3、仿写算式:

师:你能仿照上面的算式分别再写一组这样的加法算式和一组乘法算式么?赶快试一试吧!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特点的算式)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写的?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有什么发现?(先说加法。)

师总结:在加法里,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有什么发现?(再说乘法。)

师总结:在乘法里,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二、用事例解释发现

1、加法交换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生活中的好多事例,解决问题的算式中也存在这些规律,你能找到么?(如果有困难,直接出示书上的例子,你能根据大屏幕上的事例解释自己的发现么?)(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解决?算式中是否也存在我们发现的规律?)

35+42:表示从学校到电影院的距离 42+35:表示从电影院到学校的距离

两个距离都是一样的,所以35+42=42+35 2.乘法交换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你能根据大屏幕上的事例解释自己的发现么?(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解决?算式中是否也存在我们发现的规律?)生:横着看,每排有6把,有5排,总数是6×5=30把。竖着看,没排有5把,有6列,总数是5×6=30把。结果一样,所以6×5=5×6(生:一共有多少把椅子可以列算式为6×5=30或5×6=30,所以6×5=5×6)

三、用a、b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师:如果不用语言,你能用其他方式表示自己的发现么?(如果有困难,提示:比如用什么符号或字母代替数字)汇报交流:

师:加法交换律可以怎样表示?

例:◆+●=●+◆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a+b=b+a 师:如果我们继续写下去,能写完么?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就用字母a、b代表这两个数,怎样表示? 生:a+b=b+a 师:这个式子就表示加法交换律。师:这里的a、b分别表示什么?

师:一起读一下这个算式。这个式子表示?

(指一个加法交换律算式问:在这个算式里,哪个是a,哪个是b?)师:乘法交换律可以怎样表示?

同样的我们也用a×b=b×a这个式子表示乘法交换律。这里这里的a、分别b表示什么?

师:一起读一下这个算式。这个式子表示?

(指一个乘法交换律算式问:在这个算式里,哪个是a,哪个是b?)师:这两个运算规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生:相同之处是交换算式中两个数的位置,结果不变,不同之处是:一个是加法,一个是乘法。

四、结合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解释计算道理。

师: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哪里用到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如果有困难,直接出示书中的例子,让学生解释)

师:你能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下面计算的道理么?(下面计算中哪里用到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你能解释一下么?)

为什么用乘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生:这样计算更简便。

2.《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二

四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本质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探究加法交换律时, 我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操场上, 同

学们正在上体育活动课, 看!同学们玩得多开心。根据图中的信息, 你能算出跳绳的人数是多少吗?

学生迅速口答出跳绳人数是28+17=45 (人) 或者17+28=45 (人) 。我把算式写下来, 说:“无论用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还是女生人数加男生人数, 都是求的跳绳人数, 结果都是45人, 能把这2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迅速写出了等式28+17=17+28。接着, 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个案特点———等号左右两边都是加法算式, 两个加数相同, 得数都等于45;区别在于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然后, 我让学生写几道类似的等式, 学生既可以根据图中的信息写出17+23=23+17、28+23=23+28, 也可以任意写出12+8=8+12之类的算式。学生写完后, 我追问学生类似这样的等式能不能写完, 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各不相同的等式中蕴藏的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一般是结合具体算式用具体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如28+17=17+28说成28与17的和等于17与28的和) , 再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最后, 我介绍数学上常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加数, 学生很快用字母概括出加法交换律:a+b=b+a。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引导猜想, 模仿举例、验证猜想和展示交流, 归纳概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 并在自主创造、建模过程中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最后小结研究加法交换律, 即观察———猜想———验证———结论。这样, 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概括过程, 概括能力得到了初步培养。

二、再次概括, 灵活迁移

探究加法结合律时,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提问:“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计算出28+17+23=68 (人) 。交流时, 我要求学生说清每一步求的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 我问他们如果要先求参加跳绳的人数怎么办, 他们很快给28+17添上括号,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 再和第三个数23相加;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该怎么办?学生很快添上括号, 写出算式28+ (17+23) ,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添上括号后先算后两个数的和, 再跟第一个数相加。反应快的学生不等我说脱口而出地说 (28+17) +23=28+ (17+23) , 我接着引导学生先算一算, 再观察: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 +13○45+ (25+13) , (36+18) +22○36+ (18+2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等式中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初步发现了规律, 但同时也发现用语言表述有一定困难, 就直接用文字或图形符号表示, 还有一些学生干脆把规律用字母表示成 (a+b) +c=a+ (b+c) 。通过学法迁移、归纳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三、三次概括, 触类旁通

学生的概括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 到灵活迁移后,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应用阶段, 再次经历概括过程, 使他们在练习过程中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三

三维目标 1.激发自主学习欲望,在学习目标的导引下,经历并探索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分享中,在积极的尝试、观察、猜测、推理、验证、总结等数学活动中,不断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增强自信。

3.能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尽力提高学生解答的正确率。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总结归纳出乘法分配律,能运用此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资源 ◇学情分析:学生先前已经认识了加法和乘法中的四个运算律,相对前四个运算率乘法分配律较难,由于这一定律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的构成不同,且运算符号又有两个,不仅从内容上递进了一步,而且形式上的差异干扰了学生对本定律的把握。但学生先前已有四个运算律学习的基础,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本内容的学习。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用两个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自然引出乘法分配律,再通过字母表达式和对定律的运用正确把握其规律。教材的编排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便于学生自学本内容。

◇教学准备:1.《自主学习单》;2.《课堂分层练习单》;3.实物展示台等。

预习设计 详见:《乘法分配律》自主学习菜单

学程设计 导航策略 设计意图

一、揭题认定目标,交流自学情况

1.认定学习内容和目标。

2.在组长的组织下,轮流进行交流。

3.组内进行提问、释疑、解惑、追问。

1.提示课题,请学生说说看了课题以后你想了解些什么?

2.引言:昨天同学们围绕本课内容进行了自主学习,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预习提纲,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同学们如果碰到问题先在小组里合作研讨解决。 小组交流可以让每个学生的自学情况得到反馈,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交流中得到收获,先期解决一些问题,减缓了后续的教学压力,同时有些共性的问题也能及时呈现,使后续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二、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建模

1.小组展示汇报,其他学生注意认真倾听。并及时补充。

2.学生根据深究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

预设学生的回答:

追问1:括号外面的一个因数要分别分配给括号中的两个加数相乘。

追问2:错的,另一个加数没有和6相乘。

追问3:相同点是左右两边的数是相同的,但等号一边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另一边是括号中的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后再相加。 师:刚才各组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研讨,下面我们一起听听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吧!哪个组先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进行互动对话。

师追问1:刚才同学们通过自主研究已经发现了乘法的分配律,思考一下科学家为什么把这个规律称为乘法的分配律呢?

师追问2:有一位同学列出了这样的等式,对吗?(4+5)×6=4×6+5,怎样改才对呢?

师追问3: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请学生说说看了课题以后你想了解些什么,师生对新知进行了深究,通过深究、点拨实现了提升。借助对“分配”一词“顾名思义”的理解,固化了对乘法分配律特征的理解;即时提供错例让学生分析原因,避免了高发错误的发生;通过直观比较等号左右两边各数排列的特点,使乘法分配律的模型深深地烙刻在孩子在脑中。

三、设计分层练习,巩固内化提升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供的《课堂分层练习单》

2.同桌互批

3.独自反思。

4.共性错例分析纠错。

5.订正、完善。

师:学到了这一规律,就让它为我们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吧!(学生独自完成《课堂练习单》)

师:大家都做得差不多了吧!(主要校对必做题)下面我们一起校对一下。谁愿意把自己作业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同桌两位学生交换批改。

师:校对完以后,看看自己的练习情况,你觉得哪几道题还存在一些疑问,在题号前面打上“√”,等会儿我们一起再来研究。

师:老师收集了大家的错例,主要集中在下面几道题目上。

挑选学生中的一些典型错误进行展示。并请学生分析、讲评。 课堂练习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充分体现分层性原则,必做题主要以教材上“想想做做”为主要资源,适当进行了增补和改编,使其更贴近教学目标。选做题不作为统一要求,主要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计。练习采用整体一次性练习的方式进行,大大节省了时间,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安心、自主、投入的练习环境,有利于提高练习的质量。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修正完善

1.必做题:

完成《补充习题》第41页。

2.选做题:(1)选一选:得数与45×199相等的算式是()

A.45×100+99B.45×(200-1)

C.45×200+45

(2)填上合适的数使计算简便。

35×128+()×()

a×96-()×()

2.集体校对批改(可以同桌也可以前后桌互批)

3.分析错因,及时订正。 师:今天大家学得怎样?我们一起做一下配套的《补充习题》。

学生在独立练习时,教师仍然要去关心学困生的作业情况,随时给予指点和帮扶。

指导学生做完后要主动进行验算。有能力的学生做智力冲浪。

做完后,组织集体批改。

4.《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四

教学内容:课本第35页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不进位加竖式计算的方法,比较熟练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能正确地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口算。并用“比……多(少)”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

23+1564+35100-7076-26

56-996-5362+2650+30

1.完成练习四第2、3题。

(1)请学生完整叙述题目。

(2)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解答。

2、完成练习四第4题。

(1)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贵22元”是什么意思?“至少要带几十元”又是什么意思?

(2)学生估计,如果有学生通过口算说出要带68元,要引导他进行估计。

3.完成练习四第5题。

(1)学生讨论,提醒注意“最多”、“最少”。

(2)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解决问题练习

1.补充:(1)少先队员种了36棵杨树,种的梧桐树比杨树多20棵,种了多少棵梧桐树?

(2)少先队员种了56棵梧桐树。种的杨树比梧桐树少36棵,种了多少棵杨树?

①学生读题,独立完成。

②请说说每题的解题思路。

2.出示:(1)动物园有孔雀16只,黄莺比孔雀多3只?

(2)学校书法小组有38人,美术组比书法组少6人,________?

①请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说说为什么提这个问题。

②学生解答。

五、全课总结

在解答这类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时,一定要先弄清谁多谁少,理解清楚之后,再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答。

5.《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第27、28页。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例子中,观察、概括出加法交换律。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教学过程:

一 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 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全部举完,这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有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为什么会相等呢?因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5.学生自学书本、质疑。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三 应用成果,巩固知新

1.“练一练”

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2.“练一练”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四 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意义论证)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37+73=()+()在()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用心

爱心

6.“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篇六

在教学时,以下两点我做得较好:1.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首先练习了口算加法,如25+12 12+25这样的题目,以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接着创设情境,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主题图,提出问题,从解决问题中引出计算,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即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之后照样子举例子,观察发现,通过小组合作得出加法交换律。这样循序渐进,学生从具体到抽象,水到渠成建构了新知。2.教学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易于接受,因此我认为应把重点放在学法指导上。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组合作之后,引导学生梳理:"我们是怎样得出加法交换律的?”总结出“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为本单元后续学习其他运算定律做好充分准备。

存在不足: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方式单一,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以后可以采取小组间的比赛,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以适当奖励,如发证书、减少作业量、量化加分等。

7.《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七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感知

1、欣赏建筑中的对称美

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吗?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著名建筑物的照片,咱们来欣赏一下,好吗?(播放照片)

你觉得这些建筑物怎么样?

这些建筑物之所以看起来这样赏心悦目,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一种对称美。

2、欣赏生活中其他具有对称性的物体

除了有些建筑具有对称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来说一说吗?

是啊,对称的物体的确很多。大家看,边解说:许多动物的外形是对称的。有些艺术品是对称的。飞机的外形也是对称的,如果飞机不对称的话,会怎么样?看来对称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有时也是必须的。

二、在操作中研究

1、在操作中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现在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出示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咱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研究!现在就请轻轻打开1号信封取出图形,开始!(学生活动)

交流:研究之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名4个学生回答一下,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指导他举起图形展示,同时将他研究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把没有讨论的图形贴上黑板,

那其余的图形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是啊,我们发现这些图形都能对折,(板书:对折)(课件演示)

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大小一样、形状一样,(课件演示)能够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中间的折痕呢,就像一条轴,这种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完成板书)

2、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2号信封里的这些图形(出示信封)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收掉黑板上的六个图形。

交流:

在我们研究的这六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你是怎么发现的,你能很快地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方法吗?

(三角形:这种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梯形:这种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五边形:这种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长方形:还有谁和他折得不一样?

长方形除了竖着折两边能完全重合,横着折也可以。(教师演示)

正方形:正方形也有几种折法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

那有没有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呢?你怎么会认为它不是呢?

4、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那你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呢?在动手之前,我们先来开个小小讨论会,每个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

(1) 做什么图形?

(2) 选什么工具?

(3) 怎么分工?

好,开始!

学生讨论。

你们讨论出一个方案了吗?

那就请大家各显神通吧,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品最有创意。

教师巡视,要是他们时间够的话可以请他们多做一个。要是发现做两个的,请他们展示做的好的那个。

交流:你们做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做的?

三、识别轴对称图形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它。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纸上的这些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谁上台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紫荆花:它为什么不是呢?教师拿教鞭在屏幕上 一指,因为它里面的图案对折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C:为什么是呢?/谁有不同意见。这就说明并不一定要左右对称才行,换个方向对折也可以,一次折不出,就多试几次。

2、画一画。

请同学们看第二张纸,

图上都只画出了每个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它们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我们先来画第一个。

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还有其他画法吗?

第二种画法更容易。

先观察给出的一半图形,确定另一半图形的各个顶点,再连点成线比较容易。

再来画一下第二个。

请一个学生来展示一下。

你和他一样吗?

四、全课小结

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请同学们看这,教师表演剪纸。谁来说说我刚刚剪纸时运用了什么知识?课后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寻找一下,看看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你还能想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吗?

机动:连一连

你是怎么判断的?

要把学生往对折、折痕、完全重合上引导。

8.《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的相等关系,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并会运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师:为了欢迎听课的老师,咱们班同学准备了几束鲜花。

出示图:左边有5束鲜花,右边有4束鲜花,一共有几束鲜花?怎样列式?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情境图:体育课,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做运动。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师:继续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那么,你能再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等式吗?

师:这些都是等式吗?怎样验证?这些等式都有什么特点?

提问:通过学习,你知道可以怎样表示?你觉得哪种表示方法最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集体反馈并总结,师板书a+b= b+a)

师:这个等式表示什么?(生交流,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4.师:其实,加法交换律和我们并不陌生。357+218,你想到了什么?

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吗?(看的方向不同,但总数不变)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学生交流,师板书:28+17+23)

师:先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添上小括号)还可以先算什么?(生加括号,并说计算过程)

师:这两道算式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师板书,生齐读)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3.引导比较,发现规律。

师:比较这几道等式,你发现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同桌讨论后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引导学生抓住不变的三层含义分析相同点)

师(小结):其实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4.你能照样子再写一道这样的算式吗?

师:既然这样的等式写不完,那么也可以用字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规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你能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学生独立写一写,然后指名板演,师生一起检查这个等式)

师(小结):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5.学习加法结合律又有什么用呢?(出示如下题目)你能很快口算吗?运用了什么?(学生说口算过程,体会加法结合律的用处)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1.下面的等式各用了什么运算律?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说说你是依据什么填的。

3.完成课本P58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

4.拓展练习。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

9.《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九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口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6一8=83一2=37+40=

32+4=25一7=36一8=

67一9=62一9=51一5=

84一6=80一6=60一2=

直接说得数,并指名说一说36一8、67一9的计算过程。

2.导人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板书:练习七(1)]

二、练习。

1.练习七1。

(1)学生独立口算。

(2)集体交流时提问:每一组的三道有什么区别?(第一组中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第一题不退位,第二、第三题需要退位。第三组中被减数不同,减数相同,三题都需退位。)

2。练习七2。

(1)出示第2题,老师说明题意:用图中的数字分别减7和9。

(2)同桌同学互相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好。

3.练习七3。

(1)老师说明题意:括号里哪一个得数对,把对的圈起来。

(2)学生独立圈数,集体交流,在说出正确得数后,让学生想想错误得数锗在哪里。

4.练习七4。

(1)出示第4题图,仔细观察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小女孩有8张邮票,小男孩有31张邮票,求小男孩比小女孩多多少张?)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提问“求小男孩比小女孩多多少张”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么算?

(3)集体口答。

三、练习总结:让学生谈练习收获。

四、堂上小测。

一、直接写出得数。

28-9=27-8=60-3=41-2=54-7=82-6=

54-7=52-6=25-8=35-7=68-5=65-9=

二、填一填。

被减数 37 25 86 79 90 57 46

减数 4 8 40 9 80 8 7

三、列式计算。

1、儿童乐园有红色和蓝色的碰碰车共35辆,蓝色的有6辆,红色的有多少辆?

2、小明家有21本呼事书,他已经看了9本,还要看多少本才能看完?

教学后记:时间安排得好,课堂气氛活跃.

第六课时:练习七(2)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退位减的口算过程,并能正确地、熟练地口算出已经学过的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69一9=78一7=32一7=

84一6=46一8=23一6=

55一8=60一6=83一9=

(直接说得数,并指名说说84一6、60一6你是怎样算的?)

二、练习设计:

1.练习七第五题:算一算,比一比。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

(1) 第1组的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65-4先从个位上减,65-40先从十位上减)

(2) 第2组的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76-6个位够减,不需要退位,76-8个位不够减,需要退位。)

(3) 第4组的两道题为什么53-4的差是四十几,54-3是五十几?

2.练习七第六题:

(1) 判断一下题中的8道题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需要退位,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

(2) 学生计算并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

3.练习七第七题:

(1)老师说明题意:用题中的每一位数字分别减去8和5。

(2)同桌同学互相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好。

4.练习七第八题:

(1)12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5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时说一说60一20、40+32、61一4、45+9这四道题是怎样算的?

(2)统计正确率,了解错题情况,及时订正。

5.练习七第九题:

(1)出示第9题,仔细观察并提问:图中的三位同学分别买了什么商品?它们的价格是多少元?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时说说解题思路。(求男孩比女孩多用多少元、就是求买书包比买钢笔多用多少元,也就是求34比8多多少?)

(4)指导学生集体口答。

(5)以游戏形式围绕第9题进行提问题的练习。

三、堂上小测:

1、写出卡片上每个数减8得多少?

23 43 94 75 57 16 34 83 25 42

2、直接写出得数。

36+3=47-20=58-6=73-8=

27-9=64+4=80-7=25+9=

三、从90里连续减9,把每次减得的差写在横线上。

9081

从37里连续减5,把每次减得的差写在横线上。

37

四、(1)36比8多多少?(2)4比21少多少?

教学后记:时间安排得好,课堂气氛活

第七课时:练习七(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答应用题。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的。

我们已经学完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练习课进行口算和应用题练习。

二、练习设计:

(一)、计算练习。

1.练习七10。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2.练习七11。

(1)出示第11题,说明题意;要求学生找出得数小于50的算式,并在后面的方框里画“V”。(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练习七12。

(1)一个算式与一个数怎样比大小?(先算出得数,再比大小。)

(2)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七13。

(1)出示第13题图,观察图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树上原来有32个桃,小猴采了5个桃。)

(2)根据题中所给的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还剩多少个?)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指导学生集体口答。

2.练习七14。

“(1)出示第14题图,观察图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红金鱼有24条,黑金鱼有10条,黄金鱼有6条。)

(2)“求红金鱼和黄金鱼一共有多少条”要哪些条件?怎样算?(学生计算解答,集体交流。)

(3)“求再买几条黄金鱼就和红金鱼同样多?”是什么意思?需要哪些条件?怎样算?(学生计算解答,集体交流。)

(4)根据这道题的条件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后解答。

四、练习总结:师生共同谈收获。

五、质疑。

六、堂上小测:

1、填表。

38 41 36 49 72 50 63

8 9 30 2 9 5 30

和()()()()()()

差()()()()()()

2、停车场有50辆小汽车,30辆大汽车,还有8辆上卡车。

(1) 大汽车和小汽车一共有多少辆?

(2) 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

(3)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教学后记:时间安排得好,课堂气氛活跃.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实践活动假日小队

教学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

的数学学习情感。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队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书中58、59页图)(板书课题:假日小队)

二、新授。

1、看图说一说在这个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哪些活动?

(表演、拍照、浇树、收废电池等。)

2、从图中数一数唱歌的有多少人?伴奏的有多少人?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算的问题吗?还能提出用减法算的问题吗?书中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节目是今天假日活动的第几个节目?在它后面还有几个节目?求一共有多少个节目该怎样算?为什么?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3、老师手指“照相处”提问:这边的同学在干什么?你知道一卷胶卷有多少张吗,他们已经照了多少张?还有多少个小朋友没有照?剩下的胶卷够其余每人照一张吗,为什么?

(学生解答,集体交瘪时说说解题思路。)

4、老师手指“浇水处”提问:这边的同学在干什么?他们俩一共要浇多少棵树?还有多少棵小树苗没有浇;求已经浇了多少棵,该怎样算?为什么?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5、让我们再去看一看收废电池这一组的同学今天收获怎样?说说她们各收了多少节电池?根据这三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谁收得最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收多少节?三人一

共收多少节?等等。)

6、你们开展过假日小队的活动吗?你能解决活动中的哪些实际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三、师生共同谈收获。

四、小结。

“愉快的假日小队”活动即将结束,同学们真是收获不少,希望下次假日活动再见。

第八课时作业设计。

1、一年级同学有32人,其中有10人去参观片展览,还有多少同学没有去?

2、学校体育组有40人,合唱队有58人,美术组有20人。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0.《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十

作者:杜丽芳 时间:2012-08-22 16:28:03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

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

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

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

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

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

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

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

律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

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

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

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

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

律。

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预设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

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

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

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

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

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

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请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

脑随机出示: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

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教材”的理念。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请学生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

师随机完成板书:17+28 =45(人)和28+17=4

5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请学生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

同?什么地方不同?

5、请学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请学生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看有什么发现?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表

示他们的发现。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

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这

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教师说明: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

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

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

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

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请学生齐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研究方法:刚才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

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

—得出结论。

9、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前面两小题。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 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

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以归纳出研究方法,这样就会使

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大家有没有新的发现?

2、请学生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

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28+17)+23=68(人)28+(17+23)(28+23)+17 28+(23+17)(23+17)+28 23+(17+28)

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

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

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请学生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

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28+17)+23=28+(17+23)

5、电脑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3Ο45+(25+13)(36+18)+22Ο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再

交流,教师随机张贴: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

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请学生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发现吗?并

尝试写出来。

板书:(a+b)+c=a+(b+c)

教师揭示:这就是本节课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

合律)。

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

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3、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

量不变,只是老头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

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

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

11.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具体做法是:

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渗透到探索加法结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出示了两道口算题9+7、34+27,让学生回忆口算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在最后的提高巩固阶段,结合练习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垫下了基础。

上一篇:牧犬兄弟读后感850字下一篇:中学校园广播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