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问题(共10篇)(共10篇)
1.小城镇发展问题 篇一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以柏塘镇为例
班级: 学号: 姓名:
内容摘要: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笔者以柏塘镇小城镇建设为例,简要阐述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一、柏塘镇小城镇建设现状
柏塘镇地处广东省博罗县东北部,全镇总人口5.6万人,总面积25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5万亩,山地25.9万亩。近几年来,柏塘镇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已初步形成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的工业城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009年全镇外贸出口累计265万美元。镇内村村通汽车,广梅公路贯穿全镇,距广梅汕铁路杨村站仅3公里,到河源50公里,距惠州55公里,距深圳100公里,距广州1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镇区地处赤水河、黄江河交汇处,有两座日供10万人生活和工业用水的自来水厂。11万伏变电站可解决全镇的生活用电和工业用电。位于镇区范围内有一批标准厂房可利用,现办有电子、制衣、玩具、五金、木制品等生产行业。目前正在开发的金湖、罗塘、高坳和平安兴旺工业基地也有近万亩土地可供利用。
二、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指导乏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地方的党政干部没有把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改善城(镇)乡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三农”问题中深层矛盾的突破口来抓;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小城镇建设思路不开阔,对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思考;对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内在关系研究不深,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未能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摆上突出位置,在认识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在机制和体制上缺乏协调性,过分强调和依赖客观条件。同时,不少地方对原有的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对已经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没有很好地加以落实。
(二)小城镇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在:(1)不少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气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2)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的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规划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不相协调,显得孤单而缺乏灵气,风格品味不高。(3)开发建设方式落后。许多小城镇仍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4)普遍缺乏一支过得硬的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小城镇管理人员不足、待遇差、素质低、缺手段;小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未得到根本治理。(5)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三)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城镇发展的大问题。在目前不少乡镇的财政还属“吃饭财政”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建设小城镇筹措资金主要采取“以地生财”、“集资建镇”和“借资建镇”三种办法。“以地生财”这种办法在当前土地宏观调控、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将越来越行不通。“集资建镇”也是小城镇筹集资金的主要做法之一,问题是这种“集资建镇”实际上有不少是变相的乱收费、乱摊派,比如向落户小城镇的农户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向建筑施工单位收取建筑配套费等。企业主、老百姓,乃至地方干部对此颇有意见。第三种办法是“借资建镇(包括施工单位垫资开发)”,这种办法可能一时能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发生的债务在 偿还和化解方面缺乏手段。
(四)行政区划与城镇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建制镇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不少城镇镇区无法达到最低的人口规模,要素集聚能力差,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合理,造成建制镇和重点中心镇设置与布局不合理现象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不仅在县域范围内存在,在县市、区域间也有这种情况。行政区划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提高,也制约着生产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小城镇发展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必须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各县(市)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市里要全面综合考虑,不应受各县(市)行政区域的限制。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发展战略的调整而应及时加以完善,不能始终停留在几年前业已编制的规划上。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完善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各功能小区的详细规划以及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公用基础设施的专业规划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及设计,充分体现出小城镇建设的地方风格和特色。市建设、规划部门要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加强指导,实行规划招投标市场化运作,建立专家库,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确保规划修编质量。有了科学的规划及规划体系以后,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按规划实施,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改革城镇行政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小城镇政府管理权限。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要求,建立职能明确、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小城镇管理体制。根据城镇发展的需要,赋予城镇尤其是城关镇和重点中心镇在计划、规划、工商和城镇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部分必要管理权限,解决“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加强小城镇管理队伍建设,搞好对小城镇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同时要加大以集中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小城镇创卫力度,使所有小城镇能在二、三年内通过省、市卫生镇的考核验收。按照分税制原则在城关镇和重点中心镇建立新型的财政分配关系,从财政体制上为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充足的调控资金。
(三)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机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人和民间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鼓励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带资进镇,买房建房、兴办企业、务工经商;二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参与小城镇建设、兴办企业;三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动员单位、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四是在小城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费应全额返还乡镇用于小城镇建设;五是盘活存量资产、以项目为载体实行股份合作方式直接融资;六是争取上级政府给予财政投入或财政贴息贷款扶持等。
(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小城镇建设最根本的是要 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否则,小城镇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出现“空城”。因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围绕建设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农业资源优势强、经济实力弱的小城镇,应确定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把建设农业产业化同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培育一、二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有了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小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
2、傅崇兰:《小城镇论》,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3、谢健:《温州小城镇发展启示》,《农村经济》杂志,2002(8);
4、朱启臻:《小城镇建设与农民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杂志,2000(1)。
2.小城镇发展问题 篇二
随着城市圈中的小城镇发展, 武汉城市圈中小城镇的面貌改善是明显的, 这是可以肯定的,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镇区基础设施、交通、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在武汉城市圈300多个小城镇中, 集中供水的镇区占到87.5%;生活污水经过处理的有占20.3%;有垃圾处理站的镇区占34.3%;平均每个镇区绿化面积为18.86hm2;平均每个镇区有公交车通车线路1.18条。有火车站的镇占15.1%;有码头的镇占18.3%;有二级公路通过的镇占72.2%。离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入口的距离小于50km的镇占65.6%;能在1小时内到达县政府所在地的镇占86.6%, 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镇占99.1%。
1.2 企业数量不断扩大, 吸纳人员不断增多
武汉城市圈内全部建制镇共有各类企业15.5万家, 其中工业企业11.46万家;企业从业人员324.83万人, 其中工业企业171.1万人;企业实缴税金总额64.85亿元。在建制镇中, 有98.7%的镇建有企业, 其中98.1%的镇建有工业企业。
1.3 村镇居住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从2008年开始, 采取 (规划、建筑设计、施工管理、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 “五统一”的建设方式, 重点实施了农民新村建设试点、移民建镇、社区 (小区) 三大工程建设, 竣工建筑总面积5.16万㎡, 入住15603户。2009年, 武汉城市圈农民新村新增竣工面积30.5万㎡, 入住1325户, 农村人口5213人, 2009年末, 武汉城市圈小城镇镇区人均居住面积达24㎡。
1.4 城镇规划意识和成果质量不断提高
武汉城市圈内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启动, 像黄陂前川、孝感云梦、咸宁赤壁等地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并经各市政府批准, 而武汉城市圈内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8个省级重点镇中东西湖区走马岭、新沟、黄陂区武湖等镇完成了新一轮的总规修编。
但是以上这些成果中大部分是由集中在离主城区较近的小城镇完成的, 它们承接了主城区的工业转移, 然而绝大多数小城镇的企业数目平均起来不超过10个, 而且经济实力较弱小。在通公汽方面, 离主城区较近的小城镇如孝感的毛陈, 新铺, 武汉流芳等小城镇通了公汽, 但大多数小城镇没有通一条公汽。虽然小城镇和农村居住环境有了改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武汉城市圈中农村小城镇的常住人口比以前更少, 年青人一般去大城市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 剩下的是老人带着孩子在家种田, 这也是整个中国的普遍现象。
2 武汉城市圈中小城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规模无限扩张小城镇规模基本不变
这种变化相信是武汉城市圈特别是小城镇居民感受得的, 2007年以来武汉城市圈中9市市区面积平均扩张了61%, 而同期间所有小城镇镇区面积展了23%, 但是这些小城镇并没有做到小而精, 绝大多数依然是老模样, 不仅如此, 在这扩张的23%的镇区面积上有超过60%的面积是由离市区较近的小城镇来完成的, 与其说这些是小城镇还不如说是城市市区面积的无限延伸, 例如武汉的滠口、武湖、阳逻;孝感的马口, 鄂州的葛店等。
2.2 市区投入与郊区投入严重不对称
武汉城市圈中市区面积不及城市圈辖区面积3/10, 人口不及城市圈总人口的2/5, 然而城市圈内用到市区建设的财政支出却占到总支出的3/5以上, 郊区却只用到财政总支出的2/5, 而这一情况在浙江等省市是5:5。其中郊区交通和水利等建设支出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中央直接用于小城镇地区的财政支出。在这种不对称的财政投入下, 九城市市区主干道被刷黑亮化, 城市交通工具再次更新, 城市公共娱乐场所被再次翻新, 城市居民社保被再次提高等等。而武汉城市圈农村地区连基本的出行道路才不久前基本上变成水泥路, 还远谈不上解决了出行难问题。不仅如此城市圈内的小城镇下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项目还在规划之中, 就连占城市圈GDP60%以上的武汉市的农村饮水工程才刚刚起步, 这难道是财力问题吗?归根结底是财政投入在城市与郊区的不对称。
2.3 小城镇规划缺乏相应规划和支持
武汉城市圈中无论是中心城镇还是一般小城镇在功能规划上都存在较大问题, 这在下面的武汉城市圈中小城镇在发展中的问题中会提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缺少市区相应支持。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就最近15年武汉城市圈内的东西湖区和鄂州的葛店开发区以及武汉黄陂的盘龙城开发区, 武汉新洲的阳逻镇几乎同时起步发展, 然而15年的今天前两个地区道路错落有序, 街道整齐, 各功能区层次分明且发展迅速, 而后两者则各功能区混乱, 房屋乱盖, 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前两个城镇地区分别受到了武汉市和鄂州市的重视, 由市政府相关部门专门监督规划, 而后两者在当时还没引起政府重视, 如今后两个城镇得到政府重视, 再重新规划时, 在房屋拆迁, 功能区错开等问题上遇到了相当大的麻烦, 建设成本大大增加。就一个重视问题, 一个规划得到市区相应支持, 另一个规划没有得到相应支持就会出现这样问题。
3 发挥武汉城市圈中小城镇地位与作用的建议
3.1 有选择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
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的道路应以大中城市为主导, 大中小城市 (镇) 协调发展。小城镇的发展应依托大中城市做好规划和布局, 而不能全面的小城镇化, 要变重点发展小城镇为发展重点小城镇。中部地区的城镇建设, 应以武汉为龙头, 以孝感、黄冈、黄石、鄂州等八个县地级市为中心, 一大批小城镇为网结, 形成网络城市布局, 例如仙桃市可以分别将围绕主城区的毛嘴、通海口、西流河、杨林尾四镇建成西北、西南、东北、东南的区域中心镇来促进市内各区域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大城市周围环绕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环绕重点镇的网状发展模式;小城镇建设应在这个网络中找到准确定位, 应结合实际, 有重点的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 作据点式发展, 使其规模达到5万人左右, 以发挥小城镇的聚集作用、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3.2 改革小城镇镇级财政体制, 建立多元化城镇投资体制
资金问题是制约武汉城市圈中小城镇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改革小城镇镇级财政体制, 建立多元化城镇投资体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 必须正确处理好上级政府与小城镇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 按照分税制的原则, 建立小城镇新型财政体制。赋予小城镇培育财源的活力, 使小城镇的财政能力可以充分地支持政府功能的完善;及时建立和完善镇级金库;建立和加强镇级财政的预决算制度, 强化监督功能、规范财政行为;实行“费改税”, 将各项收费统一纳入财政管理, 清理费种, 简化费目, 合并费税, 使之符合向财政并轨的改革方向。解决资金短缺最重要的是镇级政府必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 拓展投融资渠道改变小城镇建设单一投资主体的局面,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投资行为市场化,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一是借用民力。通过制定优惠政策, 调动先富起来的农民进镇投资的积极性, 吸引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小城镇建设, 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吸引国有经济到小城镇开发经营。二是挖掘地力。用足用好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的各项政策, 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盘活土地存量, 走以地生财, 以地招商, 滚动发展的路子。
3.3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扩大规模, 提高质量, 形成合理的城镇网络体系, 科学的规划是建设好武汉城市圈小城镇的前提, 因此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 科学地、高水平地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 从根本上改变那种缺乏特色, 风格雷同, 修一条路、建两排房的低层次模式。城镇规划要合理, 要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把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建设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统一起来, 使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中心意识, 又具有面向未来的领先意识, 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改革现行政绩考核制度, 逐步建立科学的、综合的小城镇建设评价体系。科学组织小城镇建设规划, 严格规划管控, 树立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4 推进小城镇相关管理制度的创新
首先要推动武汉城市圈相关户籍制度的创新。积极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最大限度地改革“农改非”的成本, 实行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居住的户籍管理制度。小城镇应该以居住地为条件划分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 以从事职业为依据划分农业劳动力和非农劳动力, 确保新迁居小城镇的居民在就业、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享有与原居民同等待遇。其次, 要推进小城镇土地制度的创新。小城镇的土地使用制度, 可以参照香港等地的办法, 实行土地年金制, 土地的使用者每年交纳相应的租金, 既保证了财政有源源不断的稳定收入, 防止政府部门在土地批租方面的急功近利倾向和短期行为, 又降低了小城镇发展的门槛, 便利于更多的企业和人口集中到小城镇。再次, 要推进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 建立健全涵盖全面、开发、平等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胡跃平、陈韦, 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路径选择与规划模式创新研究[J].规划师, 2010年第7期.
3.小城镇发展问题 篇三
【关键词】小城镇;土地利用;问题;策略
1. 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1.1布局分散、凝聚力差导致土地浪费。
小城镇迅速地展为城市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城市的经济中心扩散到村镇架起了桥梁。但是由于小城镇发展缺乏具体的发展规划,使得小城镇的发展,基本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据统计,目前小城镇建设,70%都是通过扩张占用新增土地来实现的。同时,小城镇土地大量闲置,土地利用率相对低下,至少有25%至35%潜力未被利用。被征用土地多用来进行房地产开发、工业园建设,导致了居住、工业用地的比重过大,而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城市交通、园林绿化、公共设施用地的比重过低,土地利用结构失衡。这就足以说明小城镇缺乏真正的向心力,使小城镇土地的大量闲置浪费。
1.2程序多,管理不善影响发展速度。
(1)农村和小城镇土地市场不完善,市场行为不规范,土地征用和出让的一级市场管理不善。小城镇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多、周期长,影响建设速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批期间所需材料多、手续复杂、周期长。如果有的报批项目内容不准确或者不合规范,打回重报的话,费时更久。这给小城镇建设项目安排、进度协调都带来麻烦。
(2)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应该是多方面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滞后于城镇化建设,小城镇化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缺陷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将阻碍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小城镇土地利用管理问题及对策,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小城镇建设完善土地利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村镇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媒体有效开展土地法规知识宣传,转变原始土地思想观,加强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的建设,用科学技术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在政策上多方面鼓励农民多承包、多种经营土地,达到节约和保护土地的目的。
2.2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保护农民权益。
(1)要明确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和标准,为土地征收补偿行为提供有力依据,同时,明确界定“公共利益”内涵,让农民自主满意。(2)提高征地透明度充分保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3)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长远生计将留用地纳人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2.3科学制定与严格执行城镇土地利用规划。
小城镇建设进程中更需要科学性、前瞻性、政策性土地利用规划,确保土地资源最优化配置,有效合理布局小城镇各功能分区。在利用时要确保节约、集约用地下进行合理规划,同时要充分考虑农村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始终坚持法定的土地规划原则,制定明确的城镇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最大化。
2.4协调小城镇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关系。
小城镇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说,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结构。土地利用形态不合理或者将会导致交通容量无法满足的交通需求。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说,交通的发达改变了小城镇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土地利用的功能划分更加明确。同时,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对土地利用和小城镇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交通设施沿线的土地开发活动异常活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大都集中在干道周围。
2.5加大地整理力度,走集约化利用土地的道路。
在小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实施旧房改造,控制盲目扩张、收回并拍卖闲置土地、建立土地储备制度、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工业园区向荒山集中、开发河滩地,建设新社区等措施,充分挖掘存量土地的潜力,尽量少占耕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3. 加强部门协调,提高管理水平
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是事关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充分认识土地是国家最重要的可调控难以再生资源,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形成保护资源、集约用地的共识。做为村建干部我们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宣传,严格管理土地。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认真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不断提高合理用地的水平。
4. 小城镇和谐高效发展的创新思路
根据当前湖上乡发展现状,具拟和谐高效发展的一些思路如下:
(1)创新制度,为湖上乡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突出重点,切实抓好推进新型小城镇化关键环节,高起点规划和建设。
(3)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4)狠抓落实,广泛宣传,注重引导。对存量土地资源实施统一规划,集中管理,集约化利用。
(5)注重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中对土地的节约尤为重要,在执行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实践证明小城镇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小城镇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村建干部,应该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根据当前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小城镇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才能实现小城镇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小城镇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实现我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笠中的两难问题.[J]南开学报,2012,(04).
[2]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小城镇发展问题 篇四
摘要: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大中城市因农民工流入带来的巨大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小城镇数量和人口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伴随而来了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针对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镇科学规划规模投资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外市场需求每况愈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逐步转向国内,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专家认为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在小城镇, 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最终落脚点也在小城镇建设上。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小城镇房屋、道路等建设,能够直接拉动建筑建材等行业发展和冶金机电等产品需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小城镇在启动农村市场方面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促进农村消费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内外的各种城市发展经验也都表明,小城镇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拉动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进一步摆脱小城镇发展的束缚,加快小城镇发展速度,提升小城镇建设品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势在必行的。本文联系新晃县的实际,对小城镇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城乡建设步伐的对策建议。
一、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东部地区借助地缘优势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2008年全国千强镇评选,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占据绝大多数,而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能入围的镇却寥寥无几, 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明显,从而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往往是东总沿海地区的一个乡镇的人口和GDP就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县或地级市。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巫待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由于政府功能不完善,加上各种自然原因导致的小城镇发展的自发性,致使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总体指导不明确,具体表现在:
缺乏合理规划,特色不够鲜明。规划是城镇建设的第一资源,由于受资金、人才及观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普遍存在起点不高、定位不准、观念不新等问题。完成的小城镇规划往往只有总规,没有控制性详规,为随意执行规划留下了很大空间。同时,在规划编制中,往往忽视对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的把握,建设中,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广场位于场镇中心,民用建筑一般高 ,建筑布局单调呆板,“千城一 1
面”现象突出。
很多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着盲目攀比,不注重实际情况的问题。小城镇的发展不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是一味的追求政绩,照搬别人的建设经验,结果不适合的发展道路不但不能促进反而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政策还缺乏连续性,朝令夕改、反复建设、频繁改造,造成极大的浪费。很多地方都是边建设边规划,甚至是先建设后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二)、小城镇的规模过小
小城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定人口的聚集体, 其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研究表明, 2-3万人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 人口超过5万时, 经济效益的增加则更明显。小城镇人口的数量级低,就会造成小城镇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城镇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极大影响。目前我县23个乡镇,除新晃镇等个别以外,其它镇的人口基本上都是在2万人以下。城镇人口总体偏小,镇区人口积聚不足,再加上近年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这更加制约着我县小城镇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小城镇发展中资金短缺
资金不足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从总体上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比较单一,投资的最重要来源仍然主要是政府。而在我国,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单位,所得税收需上缴县财政,镇政府的所需费用是县财政分发的人头费和超收部分的提成,这些费用仅够镇政府的正常运转,因此,城镇建设的资金就主要依靠预算外收入来弥补。镇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拍卖所得和高额的城镇建设配套费。为了增加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政府只能抬高土地价格和建设配套费用,这就形成了限制农民进城和投资开发商进入的“门槛”,增加了乡镇企业、农民和外部资金向小城镇集中的成本,抑制了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减弱了招商引资的优势。
(四)、小城镇发展中政府权责不明,管理不够到位
小城镇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政策资源和资金项目分散,未能集中投向重点小城镇,未能形成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合力。在小城镇建设管理中,一方面小城镇所在政府往往集决策主体、规划主体、建设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于一身,有时为实现主观愿望而破坏规划、违规建设,城镇建设管理中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另一方面,由于主管部门间职权交叉责任不明加之人力、物力等原因对小城镇的建设管理有时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在小城镇投入上存在“平均主义”,重点不突出,在管理上,执法力度不够,违规建设、未批先建、乱搭乱建等现象突出。
二、针对小城镇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发展小城镇的条件和环境也日益的完善和成熟。扫除小城镇发展的障碍,提升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和品质,增强小城镇的功能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紧迫,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不失时机地
实施各种相应政策,加快小城镇的发展。
(一)、加强小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
在建设小城镇的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与大中城市等的通道连接功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载体功能 , 按照优化小城镇规划布局, 保护利用好耕地, 抓紧编制好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在认真做好总体发展规划的同时, 加快编制控制性详规。编制小城镇规划时, 要采取招标、引资等多种方式, 确保规划质量要加强与其他规划间的沟通, 衔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要按照比较经济利益的原则,研究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展产业聚集型、市场带动型、旅游提升型、资源开发型等特色小城镇要深入挖掘小城镇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 结合地形地貌, 搞好场镇的风貌设计, 切实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新晃侗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自治县,在小城镇的发展中就应当保留原来的少数民族风俗,因为这些具有很浓的地方特色。像在建筑方面可以尽可能的用吊角楼,在文化方面也要保留原有的文化,你侗话,赶集,赶坳等等。尽可能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做到“原汁原味”。这样以后才能为日后发展为生态旅游城市做下坚实的基础。
(二)、扩大城镇规模并选择一批重点镇优先发展
转变小城镇规模过小的限制,应加快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聚集,对进城的乡镇企业在驻地、建房、办照等方面提供高效、快捷、方便的服务,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特事特办,所有手续在一个地方办理,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从而调动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的积极性。此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二、三产业,提高小城镇的就业空间和小城镇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在小城镇的人口政策方面,要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另外,小城镇的数量众多,而政府的力量有限,要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小城镇建设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坚持“非均衡一均衡”的发展战略,重点扶持壮大一批发展潜力大、集聚辐射作用强、交通区位优越、特色产业突出的重点小城镇,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帮助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承载力,不断积聚吸纳周边农民,拓展城市规模。通过重点小城镇与周边小城镇和农村的联合,培育形成小城镇组团,提高城镇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空间的均衡发展,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进一步明晰城镇功能区分,突出各自资源、区位和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例如侗乡的饮食,新晃的牛肉等等。再就是打造一批工业、商贸、旅游强镇,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 , 实现小城镇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 不断增强乡镇的经济实力。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来源要打破单一靠政府投资的模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这是解决小城镇资金问题的关键。政府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处理好上级政府和镇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不能仅仅依靠镇政府财政来筹措建设资金。政府方面可以通过财政贴息、民间资本、实行股份制和利用外资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来,像当前新晃县河道沿岸改造开发的工程,就引用外来资金的。实践证明,小城镇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需要政府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城镇发展创
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得小城镇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四)、加强政府管理、凝聚合力
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建设、国土、农业、交通、水利、市政、卫生等各部门的资源,形成合力,主要投入重点小城镇,在重点小城镇形成政策洼地、资金洼地、项目洼地,促进重点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相关职能部门充实力量,放权放责,强化对小城镇建设管理的领导和指导,着力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要强化对小城镇发展的考核,把小城镇发展作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努力推进农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向城市型转化在实践中探索既不同于大中城市,又有别于农村的新型城镇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对小城镇发展问题的思考.前进,2001(4):27-29
[2]王满四,蹇斯勇.关于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探讨.村镇建设,1999(8):14-16
[3]王亚平.中国小城镇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1999(38):2-9
[4]王志宏.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关系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3):36-38
[5]吴元波.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户籍制度与小城镇发展探讨.农村经济,2004(4):70-72
[6]邓卫.关于小城镇发展问题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2000(1):67-70
[7]刘勇著.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8]傅崇兰主编.新城论.新华出版社,2005
[9]马继国等著.中国城市化道路探索——以海宁市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0]冯海发著.中国城镇化发展探索.新华出版社,2004
[11]刘传江,郑凌云等著.城市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4
[12]姜绍华.我国小城镇的选择及其发展对策.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5-67
[13]齐芳燕,单勇兵.小城镇发展问题初探.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1,16(2):20-22
[14]张莉.关于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相关思考.山西建筑,2005,31(20):44-45
[15]张弥.城市化道路与小城镇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0):33-35
[16]郝国彩.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城市开发,2004(7):78-81
5.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篇五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部分地区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大肆追求土地增值的收益,进一步助长了多占耕地和不合理拆迁的行为。失地农民增多和一些地方后续社会保障跟不上,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制度仍未建立,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按此模式继续推进城镇化,失地农民的数量还会大量增加,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农村人口的减少慢于农村耕地的减少,不仅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势必进一步加剧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二)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问题
一些城市布局结构不合理,相邻城市之间发展不够协调,不利于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还有一些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扩大城市规模,不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条件,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人口、经济、城区面积等指标,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部分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区,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规划和管理脱节,市政工程缺乏统筹规划和建设,综合管理能力滞后,影响城市运行效率,一些城市“城中村”和“城市贫民区”问题比较突出。
(三)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目前,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已超过1亿人,但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很强,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问题也很突出,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纳入保障范围的工作刚刚起步,养老保险尚未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很多录用农民工的企业都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为其录用的农民工提供法定的保险。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对广大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欠帐,虽然降低了目前的企业运营和城市发展成本,但是将构成对未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巨大压力。
(四)城镇化的多头管理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的政府部门从各自的职责范围和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对城镇化的过程进行管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城镇化的进程涉及许多领域,但在统一市场的框架内,具有区域整体性的特征,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管理模式不符合城镇化这一特征的要求,不利于统一的城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在实施中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城镇化进程健康高效地发展。
6.小城镇发展问题 篇六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提出了发展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
一。城镇化(urbanization)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120%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小城镇在城镇化大战略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虽然我国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乡镇企业到处布点,使积聚经济和人气的功能减弱。由于城镇城市功能残缺,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城镇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很多建制镇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在管理体制方面,城镇的发展基本上被纳入农村发展的范畴,是实现农村城镇的主要途径,但是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和规划,有些地区在城镇建设时片面追求“高、大、新、全”,规划脱离实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增加了保护土地的压力。有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缺乏超前规划,城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镇容镇貌差,城镇迟迟未形成规模。一些新建制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规划不到位导致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第三、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同时,由于“重建设,轻保护”,不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管理严重滞后,随意排放和倾倒废气烟尘、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各类垃圾,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据载,在东部沿海的辽宁、山东半岛、浙江、福建和珠江三角洲5个经济开发区,除厦门漳州等地区水质较好外,其它地区水源受污染河段竟达60%-90%。
第四、小城镇地方特色丧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传统特色在逐渐淡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重视千百年来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景观和风貌特色,盲目建设。山地城镇模仿平原城市,平原追求水乡风格,与山比高低、与水比深浅,喧宾夺主,抢人视线,导致景观风貌破坏。如滇西北中甸建塘镇,其东城区建筑群的扩展不仅损坏了原有的城镇南北主线结构,而且五花八门的建筑式样也掩盖了藏文化的内涵。突出地域民族特色是规划的本质要求。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一)、形成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现有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要延伸到小城镇,而且一定要涵盖新进人城镇的居民。逐步打破长期限制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根本约束。同时,要积极探索对新落户的城镇居民进行工作技能培训的措施,提高他们对城镇生活的适应能力。要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必须改革现行的行政体制,使镇一级政府能够统一组织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工作,克服县(区)与镇条块分割的弊端,使镇政府成为一级比较健全的政府。镇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实现由以农村管理为主逐步向城镇、乡村管理并重的转变。镇政府要更多地履行其市场建设、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职能。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化新体制。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要抓好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平街。其次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要将基础设施企业化,要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改革户籍制度。同时也要合理调节城镇产业结构和人口容量。提高城镇的消费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乘着十六大的东风,我们的城镇化道路会走得更好。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进城务工经商是农村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要正确认识农民工问题。善待农民工。对进城农民工要“减负、服务、留退路(不要急于收回承包地)”,以降低农民城镇化的成本,减少社会稳定的风险。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依托。资金紧缺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完备,是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重要因素。要积极稳步地发展小城镇,必须解决资金问题。而要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资金障碍不可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而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在小城镇建设中,既要政府增加必要的投资,建立新型的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从制度上为城镇的发展提供资金,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拓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优势,建成后项目的管理权和收益权同时交给投资方,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回报。
三)推动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城镇要依托特色产业,形成生产要素聚集,增强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传统的农业已不适应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必须有步骤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认真选准启动项目,精心培育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把有条件的企业吸引到小城镇周围,使之适当集中,连
片发展。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一方面要求人口集中居住,从而带来城市化效应,另一方面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排挤出来。这部分从农业中游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必然要在农业以外的行业去寻求新的就业机会。
四)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园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规划应包含道路、通讯、水利、供电、供气、防灾、减灾、产业凰区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这些方面的规划标准一定要有前瞻性,既要满足近期建设的要求,又要预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避免后期重复建设和浪费,并使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使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能与周围地区构建良性的社会经济互动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组织精干的规划编制项目组,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本区域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合理布局。发展规划应突出重点,使规划成为小城镇发展的“纲领”,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规划要突出特色性。要破除一味求大、求全的观念,切实把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工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城镇特色,规划既应立足现实更应着眼长远,注重其连续性。体现可持续发展,为小城镇功能分区预留必要的空间,着力提高城镇规划的起点和水平。小城镇规划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快速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应具有明显的阶段目标性,防止出现一任领导一个样。领导一走就变样的现象发生。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思想,把城市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并优先考虑农村,从城乡各自的小循环、小系统走向城乡统一的大循环、大系统,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优势和城乡之间关联优势,打通城乡,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7.小城镇发展问题 篇七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小城镇建设,对策研究
城镇化是当今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然而, 对于城镇化相对滞后的黑龙江省来说, 能否结合实际, 在加快现代化进程中弥补这一发展“短腿”, 将其转化为发展的内生动力, 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 黑龙江省把加速小城镇化建设作为加速城镇化进程, 促进统筹城乡发展, 集聚城镇化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 推出了百镇建设工程, 为改善小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小城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 小城镇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从实证分析的角度, 对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 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分析
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国家级老工业基地, 由于历史原因所致, 许多城市因企、因矿、因场的开发建设而衍生的, 先生产、后生活的城镇建设逻辑, 致使现有的城镇化存在诸多的结构性与功能性的缺陷与障碍。特别是经过体制转轨的阵痛期, 因市场需求、资源枯竭、组织发展等问题, 许多城镇发展过度依赖原有的经济组织, 形同若干个空间孤岛, 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2010年黑龙江省城镇的三产结构为44.5:35.8:19.7, 仍然属于工业化初期“一、二、三”产业结构, 见图1。
从以上数据看出, 黑龙江省第一次产业比重过高, 第二次产业比重较低, 第三次产业的发展比较落后。而小城镇建设不是简单的盖楼房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其核心任务是实现从农业经济向工业服务性经济转变, 重点是发展第二、三产业, 使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的农民有业可就, 实现从乡村生活方式向城镇文明的新跨越。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小城镇的发展就会缺乏物质基础和就业机会, 人口就不能聚集和集中, 城镇化的繁荣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城镇的扩大不断吸纳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尤其是城镇经济通过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 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 产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原动力, 产业发展的落后, 是严重制约小城镇的发展直接原因。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统计 (1991—2010)
(二) 小城镇规模较小的分析
实践表明, 小城镇规模过小, 往往导致城镇功能不健全, 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 使用效率低, 配套服务能力弱。这势必妨碍小城镇要素聚集效应释放, 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最终影响到小城镇的产业升级和产业优势的形成, 并降低了小城镇对周边农村辐射带动能力。发展经验证明, 小城镇只有当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时, 才能够发挥经济中心对镇域经济的集聚和扩散作用;3万人时其作用比较明显;当超过5万人时, 则对周边若干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黑龙江省小城镇总计1 004个, 合计非农业人口仅有1 362.25万人, 每镇平均人口刚足1万人。利用五普资料中市镇人口第二统计口径数据, 通过抽查验证将各镇人口全部上调30%, 这大体上可以反映黑龙江省农村城镇规模结构现状。然后进行规模结构划分表明, 除57个县域城关镇和县级市市区人口规模较大外, 其他小城镇人口大于1万人的只有52个, 占城镇总数的14.7%, 平均每个县不到1个, 而全省小于5 000人城镇却达156个, 占城镇总数44.1%。为此, 城镇规模过小是人口集聚规模不够, 形成了地广人稀的城镇空间结构, 使得黑龙江城镇群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功能性缺失, 造成了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分析
城镇化发展的活力来自于以基础设施为主体的公共服务水平与质量。然而,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财政实力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大中型城市, 我国地处边缘的小城市、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个重要原因是1994年国家实行的分税制。分税制大幅度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 有利于中央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也形成了财权上收与事权下移的严重不对称。在中国的现行政治体制下, 各层级政府在财政收入的分配上, 优先考虑本级财政对应的公共支出。上级财政分享、抽取下级税收的现象十分普遍, 这就导致最底层的县、乡 (镇) 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 严重地削弱了农村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的投入。黑龙江省也不例外。由于小城镇财政困难, 造成小城镇给排水、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集中供热、燃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景观风貌缺乏特色等许多问题。此外, 黑龙江省长期以来计划体制之下形成了森工、农垦、煤炭、石油等多种体制与政府并存的现象, 许多小城镇形成“一城两制”甚至“一城多制”的发展格局, 使城镇的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有机统一被人为割裂, 影响了小城镇高质量的和谐发展。
(四) 小城镇建设特色不突出的分析
黑龙江省小城镇总数为1 000多个, 其中有农垦小镇100多个, 森工小镇十几个, 包括县城关镇、县城以外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集镇等。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发展历史等的不同, 小城镇建设应各具特点。但是,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 各城镇发展方向上却出现了趋同现象, 地区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城镇发展缺乏特色, 大量的城镇属于综合型城镇, 城镇之间分工不明, 缺乏联合协作发展意识。
二、推进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构建产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的长效机制
“产城融合、融城兴业、良性互动、持续发展”, 是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建设适宜小城镇建设的产业体系, 促进一产上层次、二产上档次、三产上规模, 着力解决城乡分割、工农对立的城乡统筹发展的割裂问题。利用产业园区建设, 培育龙头企业、加工基地、种养殖农户集群一体化利益链条, 促进产城融合的经济支撑, 带动专业化城镇体系的快速发育。例如, 在萝北、嘉荫、逊克、呼玛、塔河构建黑龙江流域的沿江、边贸、旅游、加工型的外向型、专业化城镇群, 打造对俄沿边开放开发战略高地, 促进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的, 促进边境地区城乡的统筹发展。实施跨域合作战略。
(二) 把重点城镇打造成为对周边小城镇及农村区域发展带动力强的增长极
小城镇在竞争中的优势大小, 在一定程度上又与其周边小城镇群的发展状况相关。发展实践表明, 重点小城镇和一般小城镇之间存在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衰共荣的互为关系。要继续支撑黑龙江省重点城镇建设,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突出小城镇的特色。扶强扶壮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市周边的重点小城镇和卫星小城镇加快建设步伐, 进一步挖掘哈大齐“加快发展、当好龙头”的实力、潜力与活力, 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 以城关镇和中、小城镇为基础, 以交通干线为主轴的集聚发展的城镇空间形态, 构建起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整体协调、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 提高都市圈的整体功能。
(三) 加强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 实现多渠道融资, 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紧缺问题。资金瓶颈是制约黑龙江省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测算, 高水平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每平方公里投入至少需要2.5亿元。就黑龙江省目前而言, 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也至少需要每平方公里投入1亿元以上, 因此, 小城镇建设的资金需求与供给矛盾依然相当突出。解决资金供需矛盾, 除了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和向上争取资金, 主要靠广泛吸引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 争取金融支持, 多渠道融资来解决资金问题。其次, 要加强公用事业设施建设, 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等建设, 包括城镇的供排水、供电、管道煤气、绿化、环境保护、防灾等。建立健全供电、供气、供水、防洪、预警机制。
(四) 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政策优惠、体制改革、机制重构、制度建设等措施, 为着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一是高起点定位, 激发内在活力。力争利用10年左右时间, 实现全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保障制度化全覆盖, 促进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二是突破制度瓶颈, 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化。借鉴省内外经验, 力争在“十二五”规划末期, 消灭全省城乡差别化的户籍制度, 解决社会身份认同问题, 实现就业、居住、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制度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解决小产权房等问题, 为小城镇健康发展扫平障碍。解决小产权房的搬迁补偿问题, 对被城镇化“土地征用”予以“制度化”的补偿。四是强化“三农”政策补助, 特别是支持失地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构建涉农的市场体系建设, 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给予帮助, 特别是黑龙省在实施产业项目建设活动中, 应多吸纳当地失地农民上岗就业。
参考文献
[1]胡必亮.城镇化与新农村——浙江项东村个案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
[2]许经勇.值得反思的我国城镇化体系与小城镇建设[J].学习论坛, 2011, (3) .
8.小城镇发展问题 篇八
【关键词】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组成城镇经济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要保持较好的协调与统一,通过利用各种先进合理的经济发展手段来进一步带动起城镇经济的持续增长。城镇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做好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对提高我国整体的经济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主要对我国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的解决策略。
一、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城镇经济发展的起步早晚不一、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城镇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安徽省来安县作为一个拥有大约六十万人口的中等县城,其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对较高,并且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1.城镇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较为陈旧、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
我国曾长期的处于计划经济发展时期,城镇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根据国家下达的指令而进行,主要采用的是较为粗放、资源消耗量较大的经济发展模式。几年来,我国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然而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依然根植于大多数人的心中,这就使得我国的城镇经济在发展时指导思想较为陈旧、落后,缺乏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认识,经济发展的投资较大、但是经济效益却很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对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之间的问题突出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经济在发展时对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这两大方面,严重缺乏对社会与自然中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观念,使得城镇的自然环境由于政府过于追求经济的增长而被严重破坏,不利于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城镇中的人口素质较低,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速度不适应
城镇人口的总体素质较低是制约来安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来安县是一个拥有近六十万人口的中型县城,其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所受的教育水平较高,这使得来安县的人口素质水平平均较低,不能满足城镇经济发展对城镇人口自身素质的要求,一些高科技行业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由于城镇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使得我国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我们必须要针对城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策略,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以推动我国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速度。
1.加强城镇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教育作为能够有效提高城镇人口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必须被重视起来,城镇政府要努力加大对城镇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改革并深化城镇的教育体制,以有效的提高城镇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并让他们将所学的科学知识积极运用到城镇经济的生产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定能够起到提高城镇建设人员专业技能与素养、加强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改进生产工具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水平。
2.调整城镇经济的产业结构,使其更加规范合理
目前我国城镇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来支撑的,而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对城镇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够明显,这种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是十分不合理的。因此,城镇经济要想取得更为显著的可持续发展成就,就需要重视其对城镇第三产业的开拓与发展,有效发挥第三产业对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城镇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努力提高城镇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使其成为企业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城镇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要协调好各个产业之间的比重,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以有效提高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处理好城镇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益与自然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一些城镇在发展经济时往往只顾着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可是却为此付出了较为惨重的自然生态代价,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极大的威胁着人们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得不偿失。可持续发展理念宣扬的是在发展经济时更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处理好城镇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城镇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发展之间能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进一步提高我国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显著提升。城镇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城镇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主要对我国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具体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对我国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崇明.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内涵与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12(2):443-461
[2]黄新建.略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求实杂志,2010,14(4):444-450
[3]叶燕,程贵孙.城镇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究[J].企业经济,2013,(2):329-301
9.论小城镇建设特色问题 篇九
加速城镇化,是党中央为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制定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遍布于广大农村数量众多的小城镇,有地域、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注意营造城镇特色。富有特色的小城镇才具活力和凝聚力。
加速农村城镇化是营造小城镇特色的重要途径
综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是逐步实现城镇化进而实现城市化的过程。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城镇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城镇化是伴随着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中国要全面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实现农村的现代化,而农村的现代化,总是与乡村城市化相伴产生。
当今中国仍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人口绝对数量高达9亿左右。试想,如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如果大部分都转移到现有的大中城市去,有关专家作过分析,必须再造一批与目前数量相等的城市方能容纳。中国大中城市的发展经历几百年、逾千年的时间,广大农村人口都转移到城市去这条路显然走不通。而星罗棋布于广大农村的小城镇才是就近就地接受农民进入城镇的最佳选择。目前,各地小城镇建设非常活跃,小城镇发展生命力极强。在这方面东南部沿海地区先期发展起来的一批批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小城镇,吸纳农村进镇人口几万人、上十万人的成功范例较多。浙江省温州市龙港镇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10多万人的小城镇就是一例。因此把发展小城市、小城镇作为农村城镇化的大战略,作为我国今后增加城市数量的重点是最终解决农村中广大农民问题的必由之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着力营造城镇特色,让千千万万的农民进入小城镇这块新天地兴办二、三产业,安居乐业,开创中国农民新的业绩。
建设规划要富有特色
城镇规划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这是实现城镇建设特色的根本保证。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主要可分为两大步骤:一是总体规划编制,是指导小城镇建设活动的宏观规划,对城镇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城镇职能定性和发展方向等进行宏观指导与控制;二是建设规划,是依据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一般称作建设详规、修建详规以及有关专项规划等,是指导城镇建设的微观规划。城镇特色的形成,必须要在城镇规划有力、有效的指导下实现。规划工作必须坚持高起点、富有地方特色、重科技的原则,与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黄山市宏村镇在几百年前,就懂得巧妙地结
合当地山水走向进行科学的规划,创造出了人居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成功典范。
鲜明的产业特色
小城镇建设必须有产业支撑,经济是城镇发展的动力,小城镇建设应促进经济发展,这已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共同理念。但是,各地在积极扩展小城镇建设规模的同时,必须认真思考如何依据本地资源、区位、人文、历史等优势条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才是小城镇发展的力量源泉。各地在制定规划时,应做好发展特色产业布局,努力建成自己带有鲜明经济产业特色、职能分工明确的城镇,如乡镇企业主导型、工矿服务型、商贸型、旅游服务型、边贸开放型、生态保护等不同经济类型的城镇。
独特的区域特色
城镇特色是一个城镇个性的反映。有特色和个性的城镇才具有吸引人的魅力。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中国在城镇发展历程中也同样创造出许多辉煌。有浓郁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向人们追述上个历史时代的文明和城市风貌特色的见证。北京申办奥运成功,其中我国的人文历史和众多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也是申办成功的要素之一。这说明有文化底蕴和特色的城市魅力是无穷的。如杭州、苏州以其丰富的人文历史和鲜明的城市特色,为全世界所倾倒,每年吸引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和考察访问者。小城镇中也同样有许多有特色的精品,如古县城平遥,江南水乡周庄、同里、乌镇,皖南山区古镇西递、宏村等。
可是,综观当前有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虽发展势头较快,但是精品城镇不多,有特色的更不多。百镇一面,城镇雷同比比皆是。很难从城镇特色上去识别这镇与那镇的区别。南方一个城镇在风景区内建了一座牌坊,看上去很恢宏,做得色彩艳丽,富丽堂皇。但这种北方风格的牌坊放在南方城镇的风景区,就非常不符合南方城镇风格特色,显得是不伦不类。
现在人们都称赞大连很美。大连市在当初确立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城市过程中有句名言“不求最大,但求最好”,这种“好”也包括了要有自己的特色。大连通过建设有自己城市特色的实践印证了特色的重要。
现在我国兴起小城镇建设热潮,在给自己城镇特色定位时,要把当地的人文历史、风俗民情、地域情况等充分考虑进去,要体现小城镇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城镇建设特色上折射出规划人的智慧之光。
鲜活的生态特色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保护生态平衡,营造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应该成为城镇发展与自然相协调的永恒主题。早期城市的发展,曾走过一段误区,西方一些国家,曾把城市的工厂烟囱林立、火车拖着滚动的长烟等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而大肆渲染。国内不少城市也有这方面的教训。只注重城市经济发展而忽视保护生态环境,导致城市生态环境严重遭受破坏,城市水体变坏、空气污染、噪音严重等“城市病”,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所以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城镇生态环境,实施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治理水体污染,控制大气和污染源的排放,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许多城市提出把森林引进城市,把鸟类“请”进城市与人类为友就是很好的想法。
大城市过去所走过的误区,在今天小城镇建设中应当引以为戒。目前,就大多数小城镇而言,生态环境状况还比较好。但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小城镇发展不能重蹈一些大城市的覆辙。有些小城镇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山体植被茂密,树木葱茏,水面较多、较大,自然风光比较优美,不少小城镇还拥有国家级、省级的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这些都应当是为营造小城镇生态特色提供的最佳基础。
有文化品位的建筑特色
10.小城镇发展规划2 篇十
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围绕小城镇建设、移民搬迁、现代农业“三位一体”发展目标,根据《*县城市总体规划》、《*县村庄布局规划》和*镇的地域环境特点、资源优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需求,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规划区发展现状
(一)经济社会概况
*镇地处*县城以西*公里处,“*”国道和“*”铁路穿境而过。全镇辖*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现有农业人口4787户、18223人,耕地面积17831亩,森林覆盖率67.42%。2010年底农村经济总收入1148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68元,城镇化水平33%。
(二)小城镇建设现状概况
1、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功能日益完善。2008年以来,全镇累计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1020万元,截止2010年底,城镇中心区道路全部硬化,投资350万元建成了长1200米宽25米的世纪新街及其配套五化工程;投资300万元,目前正在建设长486米、宽25米的富民大道,六月份有望竣工投入使用;投资220万元,在*镇政府门前已建成5898.5平方米的集文娱休闲、体育运动、集会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广场一座,绿化、亮化、环卫、公厕等配套设施齐全;投资150万元,在规划区所涉及的*村、*村、*村建起了500余平方米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中心正在建设。城镇建设正硬化、美化、净化“三化”目标基本实现,小城镇综合功能不断完善。
2、移民搬迁顺利实施,城镇聚集吸纳能力凸显。结合2010年“7.24”水灾灾民安置,启动实施了富民大道移民搬迁工程,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功能配套设施,搬迁户报名踊跃,限于地块面积,仅实施移民搬迁100户467人。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对小城镇经济总量的扩张、地方财力的充实、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事业的进步都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3、产业发展特色明析,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镇域规划区内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村已形成千米商贸大街;*村、*村、*村形成了千亩良种核桃产业带;*村、*村建有百头生猪养殖场,*村建有3户千只以上养鸡场;*村、*村已发展茶叶基地2000亩并成立了*茶叶合作社;规划区内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三)*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小城镇建设在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整体上看,还依然存在建设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服务跟不上,产业支撑力不强等问题。
1、部分干部群众的城镇意识淡薄,城镇观念落后。小城镇建设缺乏中、长远计划,短期行为突出,资源整合不够,未能很好地将小城镇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乡镇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规划区内大部分小城镇居民和农民有改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迫切愿望,但往往依赖政府的多,主动参与的少,没有树立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建设配套设施和改善人居环境的观念。
2、城镇规模不大,集聚效益较低。有关研究认为,小城镇镇区人口至少在1~3万左右,才能正常发挥集聚功能。*镇区人口6000人,由于规模偏小,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人口和企业的集聚效益十分低下。
3、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发展带动力较弱。规划区以发展农业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农产品加工业所占比重小,与农业的关联度低;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的批零贸易、餐饮业为主。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小城镇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因而缺乏足够的辐射带动作用。
4、投资渠道单一,建设资金不足。当前小城镇发展资金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自筹、项目投入;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政府投入资金杯水车薪,不能保证小城镇建设应有的资金支持。
5、政策不配套,制约小城镇发展。当前影响小城镇快速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土地、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三个方面,由于政策机制还不完善,农民对进城镇落户有很多顾虑,影响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机构改革为动力,以发展小城镇经济为中心,紧密围绕小城镇建设、移民搬迁、现代农业“三位一体”的小城镇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聚集、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小城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抓住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兼顾乡情、民情,搞好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努力做到少占耕地,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避免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小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发展小城镇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既有长远发展规划,又考虑目前现状,坚持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同步,循序渐进。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大胆改革创新,广辟资金投融渠道,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基地产业化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以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路子。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小城镇发展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放眼长远,适度当前;建设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多出精品。
——整合资源,板块开发。整合项目资金,集中优势资源,倾斜发展扶持,实施板块开发,把小城镇打造成为城镇统筹发展的示范点。
——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农商贸并举,大办非公经济和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及环保事业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范围
根据《*镇总体规划》,*镇小城镇规划建设范围以镇政府所在地*街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和*3个村,共涉及4个村41个组1451户5400人,总面积约为480.7公顷,规划建设用地120公顷。规划区范围东起*,西至*上马岭,南到*街,北至*水库,总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
2011年---2015年,共五年。
五、规划目标
按照小城镇建设、移民搬迁、现代农业“三位一体”小城镇的建设要求,全面推进*镇“城镇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进程,到2013年小城镇规划区内人口由现在的6000人发展达到10000人,城镇化水平达52%。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500元,达到7500元,年均增长17%,增速高出其他镇5个百分点。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有效发挥城镇建设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使*镇向着经济发达、社会文明、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方向发展。
六、建设内容
按照*镇“三位一体”小城镇建设目标,规划在*小城镇规划区内实施基础设施、移民搬迁、现代农业三大类共计21个项目,概算总投资 16941.2万元,其中申请项目专项建设资金7667.1万元,地方配套1326.3万元,企业及群众自筹7947.8万元。
(一)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工程
(1)建设内容:新建富民路主、次干道的给排水工程、亮化工程、路面硬化工程、人行道铺装工程及绿化工程,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苍坊路(富民路东侧与富民路平行一期建设25米宽,420米长),科技路、团结路(与富民路正交的两条道路建设,科技路宽18米长500米,团结路宽25米长300米),使新建中心区形成“井”字型路网。改造长1800米、宽14米的*老街;新建东起*村、西至世纪新街西桥头宽5.5米、长2000米的滨河东路;新建粮站处连接老街至滨河东路宽16米、长300米的康宁路;新建中心小学处连接老街至滨河东路宽16米、长300米的育才路;新建长800米,宽16米连接*村、*村至*国道的安康路,使现有镇区形成“申”字型路网。
(2)投资概算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3113万元(其中富民路560万元,滨河东路260万元,苍房路448万元,科技路280万元,团结路360万元,康宁路200万元,老街改造305万元,育才路200万元,安康路500万),资金来源为:申请重点镇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自筹2113万元。
2、*客运站建设项目
(1)建设内容:在*镇世纪新街西头新建占地2000平方米客运站,配设停车场、候车厅、检测台、公厕等附属设施。
(2)投资概算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40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农村客运站场建设专项资金。
3、水利工程 3.1供水工程(1)建设内容
在*村、*村新建水厂两座,厂房及管理房300m,600 m和100m蓄水池各1座,50 m和30 m调节池个1座,水处理设备2套。
(2)投资概算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584.5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水利专项资金465万元,地方配套59.5万元;自筹59.7万元。
3.2灌溉工程(1)建设内容
在*村、*村、*村衬砌*水库东干渠970米,建引水低坝5座,整修田间渠道2590米,配套田间渠道3800米,配套机井5眼,铺设管道25600米。
(2)投资概算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213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水利专项资金117.4万元,地方配套21.3万元;自筹21.3万元。
3.3河道综合治理工程(1)建设内容
在*河治理河道3500米,修复加固河堤1500米。(2)投资概算 3
333
2本项目概算总投资263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水利专项资金210.4万元,地方配套26.3万元;自筹26.3万元。
3.4农田建设工程(1)建设内容
在*村、*村、*村修复水毁农田279亩,干砌石田坎1.2万米、1.8万立方,推移土方3.2万立方,覆土6.9万立方。
(2)投资概算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120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水利专项资金96万元,地方配套12万元;自筹12万元。
3.5小流域治理工程(1)建设内容
在*村新修坡改梯2.08hm2,坡耕地造经济林4.46hm2,封禁治理654.46hm2,兴建蓄水池2口,沉砂池2口,沟渠1km,田间道路1km,谷坊2座,新建河堤1km。
(2)投资概算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82.2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水利专项资金65.8万元,地方配套8.2万元;自筹8.2万元。
4、电力通讯项目
(1)建设内容:在*村*村拆迁、架设电力、移动、联通、网通、广播、有线电视线路各2.3千米。
(2)投资概算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69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电力、移动、联通、网通、广播、有线电视建设专项资金。
(二)移民搬迁工程
1、建设内容
到规划期末,在*村新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户实施,移民搬迁400户1520人新建房屋400套,新建道路、给排水、硬化、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
2、投资概算
此项目概算总投资560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200万元,群众自筹3200万元,基础设施配套1200万元。
(三)现代农业项目
1、设施蔬菜基地项目(1)建设内容
在*河两岸水源稳定、土壤肥沃和群众具有种植蔬菜习惯的*村十一组、五组建设200亩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在*村、*村、*村和*村六组建设800亩钢架结构大棚蔬菜基地。
(2)投资概算 总投资2210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省、市、县财政扶持资金共计488万元(省财政资金108万元,市、县财政分别配套260万元和120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1722万元。
2、无性系茶园建设项目(1)建设内容
在*村新发展无性系茶园800亩,无性系苗圃基地100亩,年加工30000斤无性系茶叶加工厂一个。
(2)投资概算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1310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财政补贴3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1010万元。
3、林业产业建设项目(1)建设内容
在*村、*村、*村栽植和综合科管良种核桃32000株,建成1600亩良种核桃产业带;在*村、*村、*村栽植油茶65000株,建成700亩油茶基地;在*村、*村、*村产业建设地块外的零星荒山栽植侧柏60000株,绿化荒山600亩。
(2)投资概算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280.5万元,资金来源为: 申请财政种苗资金50万元、群众和企业自筹资金230.5万元。
4、畜牧养殖示范村建设项目(1)建设内容 在*村建设1个万头生猪专业示范村、在*村建设1个养鸡专业示范村。
(2)投资概算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1075万元,资金来源为: 申请 “百千万” 养殖工程资金62万元,群众和企业自筹资金1013万元。
(四)社会事业项目
1、中心小学迁建项目
(1)、建设内容:迁建*镇中心小学,迁至世纪新街西段、富民大道东侧,征地30亩,新建校舍4700平方米,容纳400余名学生就学。
(2)、投资概算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1155万元,其中征地300万元,校舍建设855万元。资金来源为国家教育专项资金。
2、医疗卫生项目
(1)、建设内容:实施永清中心卫生院安居工程,新建职工楼1200平方米;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科;建成*村、*村、*村、*村4各村级卫生室,总建筑面积310平方米。
(2)、投资概算
项目估算总投资216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医疗卫生专项资金。
3、*社区建设项目
(1)、建设内容:新建*社区,占地1500平方米。新建5间2层社区1幢,建筑面积360平方米。
(2)、投资概算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40万元,资金来源为社区建设专项资金20万元,自筹20万元。
4、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项目
(1)、建设内容:新建*、*、*、*等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配备锣鼓、秧歌服装、音响设备、农家书屋等。(2)、投资概算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40万元,资金来源为争取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专项资金40万元。
(五)旅游项目
1、上苍农家乐建设项目
(1)、建设内容:新建上苍农家乐30家。
(2)、投资概算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300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专项资金150万元,农户自筹150万元。
2、猕猴桃休闲采摘园建设项目
(1)、建设内容:新建、改建猕猴桃休闲采摘园500亩。
(2)、投资概算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100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林业建设专项资金80万元,自筹20万元。
3、*水库休闲乐园建设项目
(1)、建设内容:新建*水库烧烤园、改建水上乐园。
(2)、投资概算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130万元,资金来源为自筹130万元。
七、阶段目标
(一)2011年目标任务
市政项目:完成投资820万元,新建长468米、宽25米的富民路硬化、亮化、绿化、给排水工程;新建长2000米,宽5.5米的滨河东路。
水利项目:
1、完成投资55.8万元,新建*供水工程,新建水厂1座,厂房及管理房100m,100m蓄水池1座,30m调节池1座,水处理设备1套。
2、完成投资37万元,实施*村自流渠灌溉工程,衬砌*水库东干渠970米,建设长25米引水低坝1座,整修田间渠道1030米,配套田间渠道1600米;投资23万元,实施*村大棚菜喷灌工程,建设配套机井2眼,埋设管道1600米。
323移民项目:移民搬迁100户410人。计划总投资140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00万元,群众自筹800万元,基础设施配套300万元。
现代农业项目:
1、建设100亩日光温室和400亩钢架结构大棚蔬菜基地,建成标准化育苗点一处(日光温室10亩)。
2、完成投资240万元新建无性系茶园200亩;投资30万元新建无性系茶叶苗圃20亩;投资200万元新建年加工30000斤无性系茶叶加工厂。
3、完成投资215万元,其中申请“百千万” 养殖工程资金24万元,群众自筹191万元。在*村建万头生猪专业示范村,计划发展5户,建设标准化圈舍600m;在*村建养鸡专业示范村,计划发展4户,建设标准化鸡舍1760m。
社会事业项目:
1、完成中心小学迁址的征地及其前期准备工作,启动基础设施建设。
2、完成投资40万元,新建*社区1幢,5间2层360平方米。
(二)2012年目标任务
市政项目:完成投资1280万元,完成长420米、宽25米的苍房路,长500米、宽18米的科技路,长300米、宽25米的团结路的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给排水工程;新建长300米、宽16米的康宁路。
22交通项目:完成投资40万元,新建占地2000平方米,配设停车场、候车室等附属设施的客运站1座。
水利项目:
1、完成投资528.7万元,新建*供水工程,新建水厂1座,厂房及管理房200m,600m蓄水池1座,50m调节池1座,水处理设备1套
2、投资78万元,实施*村自流渠灌溉工程,建设长30米引水低坝3座,整修田间渠道1560米,配套田间渠道2000米;投资75万元,实施*村无性系茶园喷灌工程,建设配套机井3眼,埋设管道24000米。
3、投资35万元,实施*村农田修复工程,修复水毁农田80亩,干砌石田坎0.35万米、0.5万立方,推移土方0.9万立方,覆土2.0万立方;投资50万元,实施*村农田修复工程,修复水毁农田119亩,干砌石田坎0.5万米、0.8万立方,推移土方1.4万立方,覆土2.9万立方;
移民项目:投资112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240万元,群众自筹640万元,基础设施配套240万元。移民搬迁80户220人。
现代农业项目:
1、建设100亩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和400亩钢架大棚蔬菜基地。大棚设计:钢架大棚棚高2米、宽6米、长50-60米;钢索、钢管结构复合大棚两端用砖墙,棚高2米,棚宽8—10米。日光温室按商
323洛市农科所设计的标准模式建造,温室长60米、宽7米。
2、完成投资240万元新建无性系茶园200亩;投资60万元新建无性系茶叶苗圃40亩。
3、投资315万元,其中申请“百千万” 畜禽养殖工程资金38万元,群众自筹277万元。在*村计划发展7户养猪专业户,建设标准化圈舍840m;在*村建养鸡专业示范村,计划发展6户,建设标准化鸡舍2640m。
电力通讯项目:完成投资69万元,拆迁、架设电力、移动、联通、网通、广播电视线路各2、3千米。
社会事业项目:
1、完成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宿办楼、师生食堂等,2012年秋季开学前竣工交付使用。
2、完成投资180万元,在永清卫生院院内新建安居工程项目,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3、完成投资40万元,完成*社区建设项目,新建5间2层360平方米社区1幢。
旅游项目:完成投资100万元,配合上苍房景区开发在*村新建猕猴桃休闲采摘园500亩。
(三)2013年目标任务
市政项目:完成投资505万元,改造完成长1800米、宽14米的*老街;新建长300米、宽16米的育才路。
22水利项目:
1、投资35万元,实施*村农田修复工程,修复水毁农田80亩,干砌石田坎0.35万米、0.5万立方,推移土方0.9万立方,覆土2.0万立方。
2、投资82.2万元,在*村竹园沟新修坡改梯2.08hm2,坡耕地造经济林4.46hm2,封禁治理654.46hm2,兴建蓄水池2口,沉砂池2口,沟渠1km,田间道路1km,谷坊2座,新建河堤1km。
移民项目:投资112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240万元,群众自筹640万元,基础设施配套240万元。移民搬迁80户220人。
现代农业项目:
1、完成投资240万元新建无性系茶园200亩;投资60万元新建无性系茶叶苗圃40亩。
2、投资165万元,群众自筹165万元。在*村计划发展4户养猪户,建设标准化圈舍480m;在*村建养鸡专业示范村,计划发展3户,建设标准化鸡舍1320m。
社会事业项目:投资5万元,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投资8.5万元新建*村85平方米卫生室。
旅游项目:完成投资130万元,配合上苍房景区开发改建*水库水上乐园,新建水库烧烤园。
(四)2014年目标任务
22水利项目:完成投资263万元,治理河道3500米,修复加固河堤1500米。
移民项目:投资112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240万元,群众自筹640万元,基础设施配套240万元。移民搬迁80户220人。
现代农业项目:
1、投资240万元,新建无性系茶园200亩
2、:投资165万元,群众自筹165万元。在*村计划发展4户养猪户,建设标准化圈舍480m;在*村建养鸡专业示范村,计划发展3户,建设标准化鸡舍1320m。
社会事业项目:投资15.5万元,建设*村、*村两个卫生室155平方米。
(五)2015年目标任务
移民项目:投资84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80万元,群众自筹480万元,基础设施配套180万元。移民搬迁60户220人。
现代农业项目:投资215万元,群众自筹215万元。在*村计划发展5户养猪户,建设标准化圈舍600m;在*村建养鸡专业示范村,计划发展4户,建设标准化鸡舍1760m。
社会事业项目:投资7万元,建设*村卫生室70平方米。
八、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通过小城镇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效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发展畜牧养殖业年总收入预计达到2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新发展1000亩设施蔬菜,年总收入预计达到1088万元,农民人均600元以上;发展千亩良种核桃3年后年总收入达到1800万元,农民人均可达900元。通过以上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500元,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二)社会效益:通过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激活农村经济,可培育大量上下游产业,不断吸引周边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利用各种优势,吸纳外部资本进入,可形成一大批具有小城镇特色的产业品牌。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能力,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促进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就业,解除外出务工之忧,进而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县、镇、村三级分别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镇上成立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政府镇长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发展规划的实施,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在项目实施区派专人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任务落实、检查验收等工作。
(二)广辟门路、拓宽投资。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关键是投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通过广辟门路,建立以农村集休和农民个人投资为主,国家、地方、集体、企业、个人和外资共同投资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制,解决资金制约问题。
(三)强化管理、用好资金。对项目资金采取设立专户,依托当地银行放贷的模式进行运作,实行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单独核算,严禁挤占挪用,规范用款程序,管好用好资金。
(四)加强协调,积极衔接。积极同市、县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整合资源,捆绑项目,倾斜扶持,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五)建管并重,确保质量。建立健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做到职责、人员、经费三落实。对规划区内的管理严格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坚决杜绝无证施工和违章建筑。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把工程项目的设计审查关、施工资质关、材料质量关、施工监督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建设质量。
【小城镇发展问题】推荐阅读: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07-04
湖北农村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对策10-05
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15
小城镇近期建设重点06-14
论小城镇警务建设09-25
小城镇建设学科总结10-06
小城镇建设论文格式12-11
围绕大旅游建设小城镇08-02
浅谈小城镇建设论文09-14
上海小城镇社会保险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