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乐《杨柳青》

2024-09-12

中班音乐《杨柳青》(精选16篇)

1.中班音乐《杨柳青》 篇一

《杨柳青》是江苏扬州的一首民歌,它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美丽的春天,柳枝换上了绿衣裳,在春风中轻轻飘舞,大燕子,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蓝蓝的池塘里,鸭子嘎嘎叫,大鱼小鱼快活地游来游去”。《杨柳青》还是一节打击乐活动,节奏鲜明,乐曲是2/4拍,节奏特点是强弱,第一拍强,第二拍弱,乐曲旋律优美,幼儿能很容易的找到节奏。

根据主题活动《我找到了春天》的进展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开展了本次音乐教学活动。首先是让幼儿欣赏乐曲,利用课前折来几枝发芽的柳枝让幼儿观察,以帮助幼儿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思;然后提供乐谱和不同的的动作来让幼儿感受不同快慢的节奏,通过游戏首先让幼儿自己找节奏,用拍手的方式将节奏拍出来;最后,提供三种小乐器:铃鼓、响板、串铃让幼儿尝试演奏,我也尽量让每个幼儿玩到不同的乐器,在演奏的过程中进行交换,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演奏的快乐!尤其是在打击乐活动中我进行了有效尝试:情境图谱的共同编制。

图谱是打击乐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辅助教学工具,它能将音乐作品形象化、简单化,并在节奏练习中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节奏意识。在《杨柳青》活动中,我一改以往图谱绘制及呈现方式,在充分分析音乐形象、结构性质的基础上,以“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节奏,可调皮的节奏们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游戏,躲进了春天的美景中”游戏口吻,边带领幼儿再次欣赏乐曲边根据音乐在春天背景图上有节奏的画出柳叶生长、小草发芽、花儿开放的情景,同时引导幼儿将刚才创编的几个节奏型与情景进行匹配(孩子们能从教师的画画节奏及柳叶、小草等形态上很好地感受几个节奏型,所以能进行有效匹配),从而串联、编制成一张情境图谱。因为情境图谱有效地反映了音乐形象和音乐结构性质,同时,图谱中的节奏型又来自于幼儿,所以他们能更有目的、有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打击乐活动中。

通过这次活动,也让我感到中班的孩子在打击乐方面的不足方面:比如:乐器的正确使用常规、演奏时手眼耳的协调、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等都需要我们平时的进一步培养,再次我们也应该提升教师自身对音乐方面的修养需求。

2.中班音乐《杨柳青》 篇二

为了促进孩子们良好情感的形成, 利用妈妈亲近温暖的形象, 以“情感”为线索, 设计了这节中班音乐活动“我爱妈咪”。现在的孩子收获爱特别多, 付出爱特别少, 所以他们应该学会对家人感恩, 学会表达爱。所以选择了一首温馨的歌曲, 让他们爱自己的妈妈, 爱所有的家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提出:每个孩子都有热爱美好事物的天性和学习艺术的潜能。所以我们要鼓励幼儿对熟悉、喜爱的歌曲进行创编, 支持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中班的孩子对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活动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发展迅速, 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维能力, 是音乐感受力、听觉能力、良好的情感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期。

二、活动目标

(1) 学唱歌曲, 幼儿能够对歌词进行简单的改编, 并按节拍富有表现力地演唱。

(2) 幼儿可以体验妈妈对自己的爱, 大胆表达对妈妈的爱意。

三、活动重难点

(1)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对喜爱的歌曲进行简单的歌词改编。

(2) 活动难点:引导孩子体验妈妈对自己的爱, 让孩子大胆表达对妈妈的爱意。

四、活动过程

1. 结合生活抒发爱

在活动中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链接声音的功能和借助视觉的冲击让孩子们感受音乐, 感受爱的氛围。伴随着轻柔、温馨的《摇篮曲》, 高高的月亮挂在天空中, 让每个孩子们都不禁想起妈妈把自己抱在怀里, 用那轻柔的手臂拍打着身体的场景, 我们的音乐活动在充满爱的气息中开始啦!

教师问:“孩子们, 妈妈是怎么爱你们的呢?”

有的小朋友说:“他们忙了一天, 回到家后还要照顾我, 给我们做饭、洗衣服, 哄我们睡觉, 陪我们玩, 把爱都给了我们, 真辛苦呀!”

教师:“那我们还可以怎么爱妈妈呢?”

有的小朋友说:“我们可以帮妈妈扫扫地, 亲亲妈妈, 画幅画送给妈妈, 还可以把爱大声唱出来给她们听!”

结合孩子们的生活情况, 让他们自己抒发对妈妈的情感, 结合电子白板图片拖拽功能帮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按规律、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发挥孩子们自己的独特情感, 提高对作品的理解 (如图1所示) 。

2. 创编歌曲升华爱

制作全家福小电影 (如图2所示) 并链接音乐《我爱妈咪》, 结合生活画面用视频照相功能来拍下幸福的时光。当孩子们在白板中看到自己和爸爸妈妈的照片时, 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脸, 并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通过这次视频欣赏, 丰富了幼儿对妈妈、对朋友的情感, 孩子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让每个孩子都获得现实生活中真情实感的体验, 让幼儿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为下面的改编活动做好前期铺垫。

在欣赏过视频后, 教师问:“我要问一问小朋友, 你除了爱妈妈还爱谁呢?”有的小朋友说:“我还爱爸爸、爷爷、奶奶。”

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让幼儿尝试歌词替换, 在孩子们的思维上起到一个支架的作用, 给予孩子们自主选择的机会。在传统教学当中, 我们只能够按照教师自己的顺序来进行教学, 但是电子白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孩子自主学习的愿望。

当幼儿说到还可以爱谁时, 就把相应的图片替换过来 (如图3所示) , 在自然而然中解决了创编的重点问题。用照相功能来帮助幼儿进行整理和总结, 图片中各种亲切的形象让孩子的爱得到进一步升华。

3. 学唱歌曲感受爱

在孩子们完整欣赏音乐后, 教师问:“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学唱环节中我们遵循“先听—再提问—再听—验证”的教育策略,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唱歌曲。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验证的机会, 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 并利用电子白板逐个隐藏图片功能、显露器功能来提示歌词及节奏, 始终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帮助幼儿学唱歌曲。

我们要支持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创造性地表达, 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在此次活动中首先利用白板图片展示的方法帮助幼儿抒发爱, 同时链接音乐欣赏歌曲感受妈妈的爱, 其次链接视频体会和妈妈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最后用图片展示来帮助幼儿创编歌词升华爱。这样利用白板的多种功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感受爱、体会爱的温馨环境, 给予孩子一个分享和表达爱的机会。

3.中班音乐欣赏活动:欢乐颂 篇三

《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的一首合唱作品,它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曲。幼儿园中大班孩子多以歌唱教学的方式对这首歌曲进行感知学习。但是我认为,这些经典优秀的传世之作值得孩子们以各种形式进行反复欣赏。如果孩子能以各种形式经常接触这些优美的经典作品,就易从心理上对它们产生熟悉感、亲近感,从而提高孩子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我设计了这节音乐欣赏活动,让孩子们在进行《欢乐颂》歌唱活动的学习之前,先进行音乐欣赏活动的学习,使孩子能够更加熟悉音乐的结构,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风格,对音乐产生更深刻的印象与理解。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热情明朗的风格,分辨乐曲中的乐句结构。

2.在乐句的最后创编不同的造型。

3.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欢乐颂》音乐(乐曲)

2.PPT课件

活动过程:

1.倾听音乐。

师: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音乐,请小朋友和我一起听,听完后请大家说一说,听了音乐后有什么样的感觉?听到音乐后,你想干什么?

2.结合图谱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结构。

师:(1)美丽的秋天到了,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太阳公公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小鱼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看到这么美的秋天,听了这么好听的音乐,我都想出门旅行去了,谁想和我一起去?我们出门旅行,可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

(2)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辆汽车,我这里还有一张旅行图(出示图谱),一共有四条线路,每条线路上都有一个好玩的地方,是旅游胜地。我们在每个旅游胜地,都要停下来转转玩玩。来,小朋友,我们出发吧!

(播放PPT课件,听音乐。在每个乐句结尾处,用语言提示徘徊停顿——“玩一玩、转一转、走一走、看一看”)

3.用身体动作进行音乐表现。

师:(1)这些地方可真好玩,我还想再玩一次,可是,老师的汽车没油了。我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小手代替汽车,到你们的身上旅行去,好吗?来,小手准备!

(再次欣赏音乐,在乐句结尾处,语言提示小朋友“玩一玩、转一转、走一走、看一看”)

(2)我们的小手玩得真开心!我的小脚也着急了,它也想出去旅行了,你们的小脚也想去吗?好的,我们一起出发吧!

(在乐句结尾处提示幼儿小脚停下来,做个动作)

(3)小朋友们在出门旅行的时候,爸爸妈妈会给你们拍很多照片,今天老师来当摄影师给大家拍照。我请小朋友在每个乐句结束的地方,就是我们玩一玩、转一转、走一走、看一看的地方,摆一个优美的造型。谁做得最美,我就把他的照片拍下来。

(放音乐,鼓励幼儿在乐句结尾处摆出各种不同造型。教师充当摄影师,对幼儿的造型进行拍照、点评。)

(4)小朋友的动作真美!老师都快忙不过来了,我请几个小朋友和我一起做摄影师,请其他小朋友想出和刚才不一样的动作,让我们拍下来。

(再次欣赏音乐,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现)

4.中班音乐《杨柳青》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习江苏民歌《杨柳青》,感受民歌的风格特点,并对“杨柳青”这类的扬州小调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2、学习方言来演唱歌曲《杨柳青》,以及正确的演唱歌曲中出现的一字多音;

3、培养学生用歌声表达情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激起孩子们学习民歌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唱歌曲《杨柳青》注意音准与节奏、读音的准确性,用接近扬州方言的音 调先读字、再学歌。

2、通过对比法,知道衬词的作用,并唱好衬词部分。

3、处理好第一句与最后一句一字多音部分,使学生能够较完整以及准确的进行演唱。

新课教学

一、情境导入:

1.听江南丝竹《紫竹调》进入教师; 2.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播放的音乐,有谁知道是来自哪里? 生:。。。

师:那老师提醒大家一下,那里还有一首歌曲,非常好听,我给大家唱一句吧!(师演唱《茉莉花》)

师:这首歌名字叫什么? 生:《茉莉花》 3.了解江苏

1.师:这是江苏非常有名的一首歌曲,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江苏浏览一番。

请同学们一般看视频,一边听老师朗诵一首诗,想一想这是什么地方?(播放PPT,朗诵《送孟浩然之广陵》)

2.师:这个是什么地方?

生:。。。3.学说扬州话

师:同学们真是“乖乖的龙地龙”大家一定很奇怪,这句话是哪儿的话?是什么意思?这是江苏扬州话,表示很好、很棒的意思,我们一起来学一学,给自己加油。(生自由练习)

二、新歌学习1.初听歌曲

师:美丽的苏州,有美丽的瘦西湖,我们来看看是谁来迎接我们了。船娘一边摇着船,一边讲解当地的特色,还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同学们仔细听,想一想这首歌与我们平时听的歌有什么不一样? 生:。。。

师:这首歌是用当地方言来演唱的,名字就叫《杨柳青》,关于江苏方言,老师学了一句,看看你们能不能听的懂。“吴侬软语,因为软,好听”。这里的吴,指的就是江苏,软表示柔软。吴侬软语就形容了当地的特色。2学习歌词

1.既然这么好听,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出示PPT 七(qie)搭七呢 崩啊谑(nia)杨柳石(se)子 松啊谑 松又松谑 崩又崩谑

松松么 青又青哪 哥(guo)哥 杨柳叶子 青啊谑

2.师读,生跟,找语言特点(苏州话没有翘舌音)。3.生齐读

3旋律学唱

1.师带旋律唱一唱第二部分

师:老师刚刚把歌词带到旋律中去了,同学们也欣赏了一边旋律,请同学们跟着钢琴尝试着唱一唱旋律,你们找一找反复出现的一小节是什么? 生。。。

2.那我们做一个旋律接龙游戏。老师唱前一句,你们唱后一句

4歌词填唱

1.我们把歌词带进去一起唱一唱,比如:老师杨柳叶子,同学们青啊虐 2.解决难点

3.解决一字多音部分

5完成演唱后部分

(二)1师:我们把方言解决了一个部分,我们再来找一找有些词没有实际意义,却在歌曲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请同学们听老师唱一唱,仔细找一找。生找衬词 2讲解衬词

(1)加衬词唱一次,不加衬词唱一次,请同学们认真感受衬词的作用(2)师:衬词衬托了唱歌的气氛,体现了当地的特色。(3)师:那衬词应该怎么唱?(强还是弱)

3学唱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再听一遍,找一句实际意义的歌词,交代了时间、地点。

生:。。

2.用江苏话学习一下

Zao cen xia tian luo sui do 早 晨下 田 露(啊)水 多

Di di luo sui run mai mia 点 点 露 水 润 麦 苗 3.带旋律跟着老师唱一唱

4师:想一想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5处理歌曲

(三)1.表演唱

(1)什么动作是表示下田?

(2)用棍子当锄头,在11 10 处敲打,没有棍子的同学,拍手 2.请全班学生一起来表演

3.老师表演村长,吆喝一声,同学们演村民,一起下田唱一唱 4.各组PK,每组选一个村长,比一比哪组最好。

三 拓展

我们都很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永嘉也有着自己的杨柳青,那我们能用家乡话尝试唱一唱杨柳青吗?(唱一句)

四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到了江苏的什么特点? 吴侬软语的地方语言特色。

在江苏属于鱼米之乡,风景优美,文人墨客辈出,特别是他们那边的人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于是就形成了温柔婉转、细腻内敛的语言特色,我们在7演唱的过程中,不仅要柔,而且要带亮的特色,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随着村长的吆喝声,一起走出教室。

课后反思:

以前我对音乐教学以及师生关系的理解就是: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学的开开心心、热热闹闹,一节课能完整的唱对歌曲,那就可以了。

经过上学期新教师培训,以及这些课堂实践下来的之后,我开始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有种新的改观。音乐课要用音乐的知识去吸引他,用音乐的美去感染他,用音乐的行动去引导他。音乐课特别是唱歌课最终的目的就是如何把歌曲唱的好听唱的动情,这都需要老师在课堂四十分钟时间里不断引导和潜移默化,而这些要求并不是让大家开心的唱就可以完成的。

在教学《杨柳青》一课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趣味性地学习江南民歌。《杨柳青》是江苏民歌中一首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歌曲欢快、活泼、风趣、热情,很富有地方特色。在设计《杨柳青》一课时,我通过趣味性地音乐学习情境,用扬州方言夸孩子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养成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用方言唱《杨柳青》是这首歌曲的一大特点,也是民歌的精髓所在,教唱新歌的时候,让学生找方言的不同读音并用方言来演唱,从学生学习时生动的表情上所,我看到了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性。看的出学生学得很专注,因为他们体会到了学习民歌的新鲜感和民歌特有的音乐性。在处理歌曲期间,我随即抛出了问题,让学生了解江南地区民歌的两大特点:歌曲方言性和衬词的非语意性。

5.中班音乐教案:山上音乐家 篇五

2、通过歌曲欣赏复习各种乐器的`名称,有演奏乐器的兴趣。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民乐的独奏与合奏。

欢迎小朋友们又一次来到我们的视听乐园,上一次我们欣赏了可以用各种乐器演奏的旱天雷。今天就让我们在欣赏一遍。

1、《旱天雷》独奏欣赏

l 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旱天雷》

2、《旱天雷》合奏欣赏

l 和刚才我们听到的《旱天雷》有什么不一样?

3、合奏与独奏的区别

l 介绍两种演奏形式

师:前面我们欣赏的是一种乐器单独演奏的《旱天雷》,这种演奏形式我们称他为——独奏,后面欣赏的《旱天雷》是由很多种乐器一起演奏的,多种乐器共同演奏的形式我们称他为——合奏

l 独奏和合奏有什么不同?

演奏乐器的数量(多、少)、演奏的效果(干净、丰富)

二、欣赏《山上的音乐家》

1、初步欣赏

l 这段好听的歌曲里讲了些什么?

l 歌曲里有哪些动物演奏家?

2、再次欣赏

让我们再仔细的欣赏一遍,仔细得听听歌曲里的动物演奏家们都演奏了那些乐器。

l 歌曲里动物演奏家一共演奏了几种乐器?是哪几种?

3、游戏:找朋友

在各种图片中找出乐器与动物的对应。

l 这些乐器是怎么演奏的?

三、复习:各种乐器

6.中班音乐:划船 篇六

中班音乐:划船

一、推荐主题:

《交通工具博览会》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游戏化的相关性分析:

1、中班幼儿都有划船的, 经验,都非常喜欢划船。本次活动就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

2、本次活动以有趣的故事导入活动。幼儿在扮演小矮人和大巨人的角色扮演游戏中,通过互相合作感受了战胜巫婆的乐趣。

三、建议活动过程:

(一)活动目标:

1、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活泼、欢快的风格。

2、能听出大巨人走路的音乐,并能找准重拍。

3、体验帮助小矮人战胜困难后的喜悦。

(二)活动准备:

1、音乐《划船》。

2、课件。

(三)活动过程:

1、幼儿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活泼的旋律。

——今天陈老师带来了一首曲子,请你听一听,听完后,告诉我你觉得这首曲子感觉怎么样?

——这首曲子里面有大巨人和小矮人,请你再仔细听一听他们在干什么?

——大巨人在干什么?

2、幼儿倾听故事,理解音乐。

——这首曲子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在森林里面住着一群非常勤劳的小矮人,他们每天都要到大何的那一边去工作。太阳下山了,小矮人坐上四艘小船回家了。可是大河上面坐着一个老巫婆,这个老巫婆可坏了,每次看到小矮人,要不就把他变成一块石头,要不就把他变成一块木头,小矮人非常得害怕,可是不要紧,小矮人有一个朋友,是谁?这个大巨人非常的能干,每一次都会帮助小矮人用劲地划船,把小船划得像箭一样快,老巫婆追不上小船。最后大巨人和笑矮人战胜了老巫婆。

——这个故事好不好听?

——这首曲子还有一个好看的动画片,请你听完以后告诉我小矮人在干什么?

(评析:以情节性较强的故事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动画片的直观性使幼儿更加能够感受音乐较强的结构。)

3、幼儿观看课件,用小矮人和大巨人的动作区分音乐形象。

——小矮人在干什么?

——他是怎么划船的?

幼儿做动作。教师哼节奏一起划。

——除了单浆划还可以怎么划?

幼儿做动作,教师哼唱节奏。

——呀,好热呀,划得汗都出来了,你们热吗?

幼儿做擦汗动作,教师哼唱节奏。

——小矮人还有一个朋友是谁啊?

——大巨人长得什么样子?

——大巨人这么大、这么高走起路来是什么样子?

——你们想不想也来学学大巨人走路的样子?

——让我们站起来摆个大巨人的造型。等陈老师数完四下,我们一下一下地走起来。幼儿走路,教师念节奏。

请个别走得好的幼儿示范。

4、幼儿倾听音乐,找出大巨人走路的音乐。

——除了用脚,还可以用什么发出大巨人走路的声音?那让我们听着音乐拍出

大巨人走出来时的脚步声。

幼儿听音乐。

(评析:在学大巨人走路时,先请幼儿,站起来学习,再用手学大巨人走路。将难度逐步提高,使幼儿掌握得更好。并将根据游戏的需要,将脚上动作自然地转换到手上。避免幼儿一上一下分散注意力。)

5、幼儿完整地进行表演。

——陈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帮助大巨人和小矮人一起用劲地划船。请你把小脚伸直坐上我们的小船。

——幼儿分角色进行划船游戏。

——陈老师这里有四艘小船,每一艘上坐四个人。每条小船请一个小船长。

——我是巨人妈妈,谁来做我的巨人宝宝?

——再请一个小船长。

——幼儿独立进行游戏。

教师扮演巫婆,幼儿游戏。

7.中班音乐《杨柳青》 篇七

一、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内高班没有专用的音乐教材, 汉族学生使用的教材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所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是教师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 我借鉴人音版普通高中音乐教材内容, 根据内高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设计。首先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然后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 引导学生走近音乐, 接着从学生熟知的家乡音乐———新疆音乐入手逐步引导, 层层深入, 使学生慢慢融入音乐, 逐渐产生学习的欲望。以内高预科班 (内高班新生) 第一学期音乐课为例,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思路如下:

音乐与生活 (1课时) →音乐基本要素 (旋律、速度、力度、节奏等, 2~3课时) →学会聆听→多彩的新疆音乐 (内高班学生多数来自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设计2课时, 让学生自己讲, 教师补充) →其他少数民族音乐 (蒙古族、藏族等, 2~3课时) →汉族民歌 (1课时) →走进民乐→鼓乐铿锵→丝竹相和……

因为内高班的特殊性, 所选的教学内容还要考虑思想性、教育性。为了调节学生的情绪, 在教学中, 有时也穿插2~3课时学唱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歌曲, 如内容健康、有教育意义的通俗歌曲等;古尔邦节前夕, 课上也可以带领学生排练节目。由于内高班新生汉语基础较差, 课上教师要尽量放慢语速, 课的容量也要适当减少。合理的教学内容, 循序渐进的设计, 唤起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 为学生多元感官联动参与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情境, 唤醒学生的感官意识

在音乐教学中, 情境占有重要地位, 学生审美心理的变化往往发生在一定的音乐教学情境中。创设情境, 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 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 激发他们的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

在内高班音乐教学中, 为了唤醒学生的感官意识, 我引导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之中, 运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 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通过声音、动作、故事、游戏、图画和影像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让学生的脑、眼、口、手等多种感官动起来, 以动启思, 以动促思, 在实践体验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热情, 使他们能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

例如, 讲解音乐要素“节奏”时, 为了帮助学生找寻音乐节奏与生活节奏的关系, 我让学生欣赏连云港本地海州湾渔民《起网号子》视频片段, 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画面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劳动的同时嘴里哼的是什么?哼的曲调节奏与劳动节奏有关系吗?学生回答过后, 我创设一个抬东西的场景, 并设计了简单的号子, 让学生边动边与教师的号子相呼应, 在良好的氛围中, 学生通过动脑、动眼、动口、动手, 在自身体验中得出结论:音乐的节奏是从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中概括、创造出来的, 它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劳动节奏运用了音乐节奏, 音乐节奏在劳动节奏中表现出来。由于之前有了良好的铺垫,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 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听觉、视觉、触觉、动觉等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在“听、唱、跳、想象、创编”等活动体验中, 音乐能力得到发展, 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又如, 在教学《中华鼓韵》一课时, 为了刺激学生视觉、动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 我在课前播放马来西亚电视连续剧《鼓舞》中一段“斗鼓”场景, 铿锵的鼓点把学生引入了鼓的世界, 激烈的斗鼓画面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我导入:《鼓舞》讲述了一群追逐梦想的年轻人如何在艺术和现实生活中找到平衡点。这段视频让我们感受到了斗鼓的激烈场面。下面老师想让同学们也来尝试、体验一下这紧张的气氛。敢接受老师挑战的就拿起你们手中的鼓锤, 请你把老师敲击的节奏模仿出来。通过画面及语言的刺激, 学生的动觉被调动起来, 斗志高昂, 纷纷拿起鼓锤, 仔细聆听我敲击的节奏, 并模仿敲击出来。学生全员参与活动, 气氛活跃而热烈。

三、利用多元感官联动, 让学生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音乐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 也是学生自己的情感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2]情感既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

要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 必须把学生自身的情感调动起来。情感的激发和调动作为提高教学活动效果和效率的手段, 要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服务。多元感官联动, 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和音乐情感的体验。在内高班音乐教学中, 我向学生提供多种音乐活动的机会, 通过听觉、视觉、动觉、触觉等多元感官联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音乐良好的情感体验, 进而加深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促进他们感知、创造、想象等方面能力的健康发展。

西方音乐史是内高班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 但是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音乐基础较差的新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 理解作品塑造的形象, 我做了多元感官联动的教学尝试。下面是《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教学片段。

【案例】

(1) 教师:肖邦的作品受到世人很高的评价, 那么, 他作品的魅力究竟在哪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聆听来感受。

(2) 教师演奏肖邦《升C小调夜曲》让学生用心聆听, 边听边展开想象。

(3) 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谈听后感受。

(4) 教师出示曲名, 简介夜曲, 并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对肖邦夜曲的印象, 引学生入境。

(5) 分析:肖邦作品中优美旋律的来源是什么? (启发学生结合语文课本中文章《肖邦故园》对肖邦出生地自然风景等环境的细致描绘来进行分析)

(6) 体验情感:出示小诗《夜曲》, 全体学生和着教师钢琴伴奏朗诵, 进一步感受乐曲描绘的意境, 表达的情感。

(7) 感悟:从乐曲中感受到肖邦的诗人形象 (气质忧郁、纤弱、敏感、幻想) 。

【点评】教师抛出问题, 唤醒学生听觉感官进入情境;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 并在音乐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引学生入境, 调动学生的情感;结合语文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学生随音乐朗诵等方式, 既让学生理解了作品的意境, 又让学生在动觉、听觉等多元感官联动中感悟了音乐塑造的形象、理解了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

内高班学生远离自己的家乡, 一年回家一次, 他们平时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理解。在多元感官联动的音乐课堂, 我走进学生当中, 与学生一起同歌、同舞、同乐, 良好的互动, 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尊重学生的思想, 聆听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在教学中, 我关注学生的学习, 对于有语言障碍、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 我给予充分的鼓励, 并耐心地指导。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行为, 信任学生自身的内部成长力, 重视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多元感官联动教学, 使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摘要:利用多元感官联动是提高内地新疆高中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具体方式是:在音乐课堂中, 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唤醒学生的感官意识;利用多元感官联动, 让学生体验音乐情感。利用多元感官联动, 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 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关键词:多元感官联动,内地新疆高中班,音乐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烁.多元感官统合的音乐教学及启示[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13 (4) :3-5.

8.《杨柳青》教学设计 篇八

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八册第三课的内容,歌唱课《杨柳青》。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感受江苏民歌的音乐风格与特点。

2、引导学生用江苏方言演唱,体会歌曲中衬词的表现作用。

3、指导学生用明亮、有弹性的声音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演唱八分休止符的空拍时值。

2、用江苏方言演唱,体验歌曲中衬词的表现作用。

3、用葫芦丝吹奏“吐音”,为歌曲中四处旋律相同的小节(111)伴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注重示范提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通过闭口音与开口音母音交替的练习,为演唱歌曲做准备。)

二、范唱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用江苏方言演唱《太湖美》。

师问: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自然风景啊?

2、出示太湖、苏州园林、瘦西湖、五亭桥的图片并作简单介绍,引导学生学习扬州民歌《杨柳青》。

(设计意图:1、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演唱,引导学生从听觉上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及方言的魅力。2、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江南的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加上生动的视频与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扬州民歌做准备。)

三、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1、初听歌曲。

(1)设问:歌曲的速度怎样?情绪怎样?与我们平时所学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音乐是情感和声音的艺术,也是一种非语义性、非概念性、非确定性的艺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在思考中去听,在聆听的过程去领会音乐、并感受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

(2)介绍江苏方言,分析“吴侬软语”的特点。

师:古代人们把江南一带都称为“吴”,而苏州话就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吴侬软语”。其特点就是细声细语、温柔细腻。

(3)学生跟随教师按节奏用方言读前两句歌词,体验方言的韵味。

(4)介绍课题含义。

《杨柳青》是一首具有江苏民歌特色的一种曲牌形式。

(设计意图:1、通过介绍方言,让学生了解方言的特点与魅力;2、通过课题介绍,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内涵与风格;3、用肢体语言体验音乐,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的作用及其对比与变化)。

1、再次聆听,要求学生看乐谱找出旋律相同的小节,并在此处加以拍手。

2、教师自弹自唱,让学生找出歌曲中读音发声变化的字(生谈感受,师作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合作学习,培养能力。

1、分小组找出歌曲中最难唱的是哪句?(最后一句扩充句)

2、教师对难点乐句进行范唱,引导学生对此句的唱名、歌词分别进行师生的接龙对唱,突破难点。

3、分析本首歌曲的衬词部分和实词部分。

4、师生互动进行整首歌曲的接龙对唱。(教师唱实词,学生唱衬词)。

5、教师弹旋律,鼓励学生自主填词演唱歌曲的实词部分,并加以指导。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为突破难点我采用教师范唱、学生模唱与视唱的方法,通过采用不同的形式学唱,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6、学生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教师给以评价,指出问题并提出新要求,并强调歌曲诙谐性与轻巧性的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进有效地评价,既能加深师生的情感交流,又会促使学生树立唱好歌的自信心)。

五、体验方言、激发热情。

1、带领学生大胆的用方言来演唱《杨柳青》第一段歌词,并讲解江苏方言的发音特点:zh、ch、sh发音为z、c、s。

2、学生分组通过分析讨论第二段歌词,在用方言演唱时,关注哪些字会发生变化,教师进行指导与评价。

(设计意图:1、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江苏方言并感受衬词在歌曲中重要的地位和表现作用。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达到情感共鸣、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3、学生完整演唱两段歌词。此环节教师可让学生自评,在评价的同时强调歌曲的演唱情绪和用轻巧的声音演唱,避免喊唱。

(设计意图:A、从歌曲情绪人手,准确把握歌曲内涵;B、从音乐要素入手,感受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C、引导学生用正确歌唱的方法进行演唱,关注保护学生的嗓音)。

六、小乐器进课堂。

1、葫芦丝吐音练习。

11 1|O O|11 1|OO‖

(葫芦丝)tututu,tu tu tu

2、用葫芦丝为歌曲的旋律部分伴奏(1 1 1)。

(设计意图:运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使课堂气氛活跃富有创意,既增强学生对演奏的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七、拓展延伸,资源共享。

1、通过了解扬州的民俗文化,师生共同探究我们陕西的地方特色文化。

2、让学生观看视频《陕西八大怪》,了解陕西本土的传统民俗文化,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南北地区文化艺术的差异。

“面条像裤带,油泼辣子一道菜,秦腔不唱吼起来,凳子不坐蹲起来。姑娘不对外,房子半边盖,手帕顶起来,锅盔馍赛锅盖”。

3、学生可随音乐说唱出以上陕西特色的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江苏民歌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故土的热爱。)

八、总结提升。

9.中班奥尔夫音乐 篇九

设计意图:

音乐是一门听赏艺术,通过音乐欣赏,让幼儿喜欢听,懂得听,初步学会辨听作品的节奏、速度等,能发展幼儿的听觉和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因此我选取了奥尔夫音乐《锯木头游戏》,乐曲形象鲜明、突出,便于幼儿分辨音乐的节奏,也能更好的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欣赏音乐,根据音乐结合生活创编各种道具的锯、钉、转方法;

2、用各种乐器感应“节奏”,并演奏;

3、在音乐游戏中,乐于与同伴合作表演,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肢体和道具感应锯、钉、转;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肢体、乐器感应音乐节奏。

活动准备:

乐器: 蛙鸣筒、打棒、圆舞板、音乐:奥尔夫音乐《锯木头游戏》《奇妙的舞步》

材料:锯子、钉子、螺丝的图片

挂图:奥尔夫故事挂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音乐游戏《奇妙的舞步》

2、故事引出主题:(出示挂图)森林里要举行选美大赛,狮子国王让小蚂蚁负责搭建舞台,在小动物的帮助下,运来了好多的木头,有长长的,短短的,粗粗的,细细的,可是要怎样才能把这些木头搭成舞台呢?会用到什么样的工具呢?

3、引导幼儿说出锯子、钉子、螺丝。

4、出示图片,让幼儿认识以上三种工具。

<二> 欣赏音乐,创造锯钉转的方法

第一遍欣赏音乐

第二遍听音乐:听一听小蚂蚁先用了哪样工具?

第三遍听音乐:听一听小蚂蚁在音乐的什么地方锯木头了?

1、启发幼儿想象锯木头的动作。教师:小朋友用双手怎样做锯木头的动作,还可以用哪里锯木头呢?

2、如果两个人怎么锯木头呢?(合作)

3、它锯了几次木头?配合音乐在黑板上画出节奏线。

4、配合音乐做动作。

5、启发幼儿尝试创编出钉木头和转木头的动作。教师:木头可以用来锯,那怎样钉?怎样转呢?

6、播放音乐,教师与幼儿一同听音乐做动作。

<三>乐器感应、演奏音乐

1、除了用我们的身体锯木头,还可以用什么呢?(乐器)

2、让小朋友尝试探索各种乐器的声音。

3、现在我们要当小音乐家了,于老师是指挥家,我们一起来演奏音乐吧!

活动延伸:

10.中班音乐教案:理发 篇十

1.有学做小小理发师的兴趣,在做做玩玩中学会歌曲。2.学习节奏律动,掌握○Ⅹ|○ⅩⅩ∣ 准备:

1.小木梳、小剪刀、小吹风等理发用具。2.歌曲、录音磁带、录音机。过程:

1.经验交流,了解理发的基本过程: 2.幼儿谈谈自己去理发店理发的经验: ——“你去过理发店吗?” “理发师是怎样为你理发的?”

老师播放理发师为顾客理发的录象,巩固幼儿的经验: ——“理发师是怎样为顾客理发的?”(引导幼儿说清楚理发的顺序。)

“顾客在理发时心情是怎样的?” 3.节奏律动,学做小小理发师: 感受旋律:

——“边听边想想这位理发师是怎样为顾客理发的?” 学习节奏“○Ⅹ|○ⅩⅩ∣”

——“请你跟着音乐拍一拍,把理发师高兴的心情告诉大家。”(幼儿随乐拍击节奏。)节奏律动,用动作表现理发师理发的情景:

——“如果你是理发师,你会怎样为顾客理发呢?” ○Ⅹ|○ⅩⅩ∣×× ××︱× —| 3.学唱歌曲,结伴玩理发游戏: 老师随节奏律动扮演理发师:

——“你觉得的理发技术怎么样?” “为顾客理发时做了哪些事情?” 再次欣赏表演,并师范演唱歌曲。幼儿学唱歌曲。

11.杨柳青赶大营与美食交流(上) 篇十一

在我国西北边疆的乌鲁木齐市,旅游者会发现。当地居住着不少讲话带有浓重的天津杨柳青口音的居民,攀谈起来会使来新疆旅游的同乡备感亲切。原来,他们的祖辈都是清末至民国初年“赶大营”到新疆创业的,最早的大约在光绪年问,到新疆后多以经商或打工为生。生活安定了,有的就定居下来,繁衍生息,与新疆各族人民荣辱与共,共同建设新疆。如今,“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已经传到五六代了。不仅在乌鲁木齐,杨柳青人的踪迹遍布天山南北,伊犁、塔城乃至喀什、和田也有“大营客”的后裔在工作生活。也有一些“大营客”在新疆创下基业挣下第一桶金后,带着资金回归故里,或颐养天年,或在故乡第二次创业。无论如何,他们都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为繁荣新疆和家乡的经济、文化诸项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天津杨柳青镇以年画出名,但实际上杨柳青人“赶大营”的影响要超过杨柳青年画。杨柳青人“赶大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自发而又成功的移民。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侵入新疆。成立所谓“哲德沙尔国”。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率清军西征。击败了盘踞新疆多年的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至光绪三年(1877年)收复了全疆。当时天津一带连年饥荒,兵祸不断,杨柳青受灾严重,人们纷纷外出谋生。于是“跑西北”的杨柳青人挑挑担担。跟着左宗棠的大军做小生意糊口,因经常跟随部队大营不断迁移,且处于西北边疆,故也谓之“赶西大营”。战事停止后,已无大营可赶,此后的杨柳青人进疆谋生就称“上西大营”或“跑西大营”。“赶西大营”简称“赶大营”,“上西大营”或“跑西大营”则是“赶大营”的继续和延伸。进疆“赶大营”的人,则被称做“大营客”。

这一批批饱受苦难的杨柳青人当时并没有想到,“赶大营”者居然会在古今商贸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篇华章。这些杨柳青人,紧密配合清军的军事行动,历经大小战役百余次,克复南北疆16座大城,收复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他们出生入死。为部队提供了坚强可靠的后勤支援,为收复祖国西北边疆立下了赫赫功勋,很多人甚至为此英勇捐躯,成为客死异乡的无名忠骨。

“赶大营”在历史上出现过三次高峰。一次是在光绪元年。杨柳青人用货郎担担着毛巾、肥皂、布袜、腿带、针线、茶、烟、糖、辣椒、常用药品等,就是这些平日里不被人注意而又生活必需的“针头线脑”,连接了天津与新疆的一条血脉,靠着这一点一滴的物质与精神积淀,使天津人的精神、天津人的生活味道遍布了天山南北。杨柳青人从肩挑小篓逐渐发展为开设店铺。一时,在新疆的历史上破天荒地出现了津京风貌的商店铺面遍地开花的局面。第二次出现在光绪八年。杨柳青人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天津商帮,构成了覆盖整个新疆的经营网络,为新疆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当时,“津帮”曾遍布新疆各大中城镇。形成“三千货郎满天山”的局面。“津帮”当时翘居先后进入新疆的燕、晋、鄂、湘、豫、秦、陇各帮之首。《新疆图志》称,新疆商业“津人植基最先,分支遍及南北疆”。肯定了津帮在新疆商业史上奠基者的地位。第三次在光绪十六年。在经济交往上出现了商业、手工业、工业等多业并举的局面。在文化交流上,年画、蔬菜种植等百余种艺术、技术传人新疆,史称“百艺进疆”。

“百艺进疆”为新疆带来了内地的各种技艺和文化习俗,如天津的年画、风筝、剪纸、春联、珠算、社火(包括龙灯、武术、秧歌、音乐会)、水会、花轿扎彩、建筑(京式楼阁、四合院、庙宇及雕刻、彩绘)、造纸、毛巾、供电、电影、金银工艺、游艺(抖空竹、踢毽子)等。当然,还有一系列的饮食文化,如蔬菜种植、海昧、烹调及风味小吃。

饮食文化的交流也是和“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分不开的。当年,左宗棠率兵入疆取得了胜利,乌鲁木齐经过多年的战乱恢复平静之后,城内市面冷清,日用商品极度匮乏。杨柳青和从各省“赶大营”来的商贩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商品,解决了老百姓一时的生活难题。这其间有一批杨柳青人经过艰苦创业定居在乌鲁木齐的大十字一带。比如曾有姓杨和姓周的两个人凭着做糕点的手艺开办了“复泉涌京津糕点店”,兼营酱菜和调味品。还有人开办了津京风味的饭馆。在乌鲁木齐的大十字等繁华地带,不仅可以看到家家贴着杨柳青年画,而且可以在饭馆中品尝到天津厨艺的山珍海味、脱骨酥鸡和各种风味小吃。在糕点店可以买到精美的京津糕点,以至大十字被称为“小杨柳青”。

杨柳青人除了能吃苦之外,在经营上最讲诚信,坚持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利为义、仁心为质,这种诚信贸易促进了汉、维、回、哈、蒙等各族群众的团结和融合,为巩固和发展边疆做出了贡献。

后来,天津杨柳青人商帮在宣统二年的(1910年)“王高升纵火案”中受到重创,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因交通受阻和货源断绝而转向衰落。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在新疆与天津两地的饮食中找到两地饮食文化交流乃至融合的痕迹。

馕和缸炉烧饼

新疆的馕历史悠久,它源于古波斯,当今的伊朗人还在食用这种食品。吐鲁番当地博物馆里陈列着在此出土的属于唐代的馕。说明至少在二千多年前,吐鲁番人就会烤制这种美味的面饼了。在敦煌文献中所载的“胡饼”、“炉饼”指的就是新疆的馕。只是它的原名叫“艾麦克”,随着伊斯兰教传入新疆,才改称“馕”的。如今,馕早已成为我国饮食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一种食品,在天山南北,到处都可以闻到它那独特的香味。馕是新疆各族人民、特别是维吾尔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熟食。

馕的基本原料是面粉。用小麦面粉做成的,当地称为“阿克馕”,用玉米面粉做成的叫做“扎克尔馕”。阿克馕是用小麦面、水、适量的盐和酵母掺和起来,稍发酵之后,用一种叫做“图努尔”的火炉烤制而成。它有略厚而滚圆的边沿,中间宽展。上有戳成的圆形麻点花纹。大的馕用2公斤的面粉做成,直径有40至50厘米。可称馕中之王。小的馕只有茶杯口大小,厚约2厘米,面里放有羊脂和植物油,还有的用新鲜牛奶或羊奶与油和面。还放上鸡蛋,做工精细。小馕吃起来香脆,久储不坏、不干,见茶水就酥,是旅途生活中最理想的方便餐。用玉米面做的馕顶饥耐饿,是家中常备的干粮。这种馕与维吾尔饮食生活中特有的酸奶、沙枣汤、羊肉汤等搭配。泡着食用别有风味。当地还有在馕刚出炉时趁热就着核桃仁吃的习惯,那更是满口喷香。

在新疆市面上出售的馕主要有用麦面做成的三种系列:一种叫“喀克恰馕”,即薄馕。这种馕有宽展而薄的中间和略厚而滚圆的边缘。做工精细,外观讲究。在戳成的麻点花纹上沾有“皮亚孜”。即洋葱末和芝麻。有的馕不仅把边沿做成美观的波浪形,还在洋葱末里掺进沙枣水或往刚出炉的馕上涂抹一层沙枣水,使馕面变成红黄相问,勾人食欲。第二种叫“格尔德馕”,它厚约4—5厘米,呈圆形。中间有一个肚脐眼。这种馕因为揉面时间长、揉得透,趁热吃时特别有嚼头。它水分少,像是中原地区的“锅盔”,常被游客误认为是用死面烤成的。第三类是里面包有肉馅的“肉馕”,像中原地区的“烤包子”。这种馕色泽黄亮,面皮酥脆,肉嫩鲜美,咸中带香。馅用的是肥多于瘦的羊肉丁、洋葱末、盐、胡椒粉、孜然粉等,以其特殊的口味成了新疆各族人民欢迎的风味食品。

(待续)

12.中班音乐《杨柳青》 篇十二

一、明清时期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的特点

杨柳青木板年画最初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 且以生产青木板年画而闻名国内的地区当属天津, 当时天津杨柳青镇周边的炒米店、古佛寺、张家窝、老君堂、冯高庄及娄家院等多个村庄都从事年画生产, 被赞为“家家会点染, 户户善丹青”。明清时期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就年画制作与艺术特点而言, 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对宋元绘画传统予以继承, 同时也吸收了明代工艺美术、木刻版画以及戏剧舞台形式, 有效结合手工彩绘与木版套印, 在纸张选择、构图以及颜料等方面的标准都极为严格, 比如, 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的纸张与颜料, 以往都是国产材料, 生产出来的年画光彩照人, 而且经久不变色。

就年画传播内容而言, 涉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故事、格言劝诫、风俗时事、农家生活以及风景名胜等, 比如, 娃娃抱鲤鱼寓意着“年年有余”的图案就最具特色。

就年画传播目的而言, 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文化, 均和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产对象相适应。远古农耕社会中, 因为大多数农业生产都是靠天吃饭, 因此为了能够驱邪纳福, 老百姓在每年佳节之时都会在自家厅堂、窗、门、影壁、灶旁、炕头及粮囤、水缸等处贴一张年画, 以此表达内心夙愿[2]。

就年画传播形态与载体而言, 基于古代制作技术, 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最初的体裁主要包括:八扇屏、中堂、对楼、四扇屏、门画、贡尖、炕围及喜寿屏等。

就年画传播范围而言, 除了传播于镇内, 还会在商业贸易中运送至东西南北各地区, 在地域方面包括东北、华北、山西、内蒙古等各个省区, 比如, 清朝“戴连增”就在北京、绥远等地区设立了分店, 并逐渐向南乡炒米店、东丰台等地区扩展。

就年画传播价值而言, 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在多年的历史发展中, 出现了很多才情并茂的年画制作者, 再加上心灵手巧工匠的革新与创造, 使其逐渐升级为集民间审美、宫廷画及文人画于一体的完美载体[3]。

由此可知, 民俗文化在大众传播产生前的主要传播形式为小众传播、手工生产以及代际传承等, 而且传播效果也在较小范围内局限着, 再加上封建农业文化的根深蒂固, 使得年画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外界压力的束缚。

二、明清时期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的传播历史

我国社会踏入工业文明不久, 就逐渐向现代信息时代迈进, 现代快餐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间发生激烈的碰撞, 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中最具生活化、最深入社会的一种民间艺术门类, 木板年画这种依靠传统年俗、手工操作生产的艺术形式饱受毁灭性的打击[4]120。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在我国传统年画艺术中以技艺精湛、藏品丰富以及传承完整等特征, 被艺术界奉为“中国年画之首”。在该时代背景下, 对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传播价值进行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1. 非物质传播。

作为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代表, 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属于无形文化遗产范畴, 其保护与有形文化遗产具有一定差异性, 杨柳青木板年画的特征决定了其能够被不断复制的宿命, 但是, 年画的真正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年画本身, 事实上是年画艺人的制作技艺。所以, 在传承杨柳青木板年画时, 保护的重点在于人, 而非物。杨柳青木板年画在数百年来的传承方式都是师徒传授, 其中包括普通技艺与祖传秘技, 这些均在行业或者家庭中广为流传, 属于家庭式传播。民间所流传的“宁给十吊钱, 不把手艺传”其实就是对我国民间手工艺传承的真实写照, 相比于现代教育, 无论该家庭式传承怎样落后封闭, 都存在其合理性。通过分析明清时期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本身的发展历程, 其技术、内容等均在依照社会需要而不断调整与创新。然而, 现阶段很多只是对原有年画的粗糙修补与复制, 真正在市场上售出的新品微乎甚微, 就算是有也很难和传统作品相媲美, 也就是说, 当前是杨柳青木板年画工艺发展的瓶颈时期[5]111。所以, 我们应该不断引进优秀的设计师、模具师以及材料学家等新型人才, 鼓励其不断创新木板年画工艺。对其血液进行不断更新与充实。面对该工艺工作人员, 不仅避免让其自负盈亏, 同时还要避免政府全资赡养, 应该由政府出资保证这些工艺从业者的基本生活, 并靠他们的艺术能力获取更高收入。由此, 生活有所保障后, 艺术工作者就能够更专心地投入艺术创作中。

2. 物质传播。

保存和弘扬本土与民族文化并不只是以典籍形式呈现, 更不能以映像、图像及声音记录, 一定要通过一种活化方式在人们心中保存, 这样才能将其生命力彰显出来。自杨柳青木板年画产生开始, 就注定是实用之物, 即使是这一实用之物在近些年被我国文化部称作“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依旧无法更改其本质属性。杨柳青木板年画是一种复古的场景与生活方式, 若该场景与生活方式消失或者改变, 那么其生存就会遭遇危机, 此为顺理成章之事。杨柳青木板年画的非物质传统是一定要存在的, 但却只是一脉单传, 将祖先所遗传下的东西原汁原味地保留与记录下来。然而, 毕竟保护不应该只是在保留、记录层面上停留, 保护杨柳青木板年画艺术并不是说让其在某一时间刻度中永久停留, 也不是说拼命挽留那些和现代生活不协调的物质。在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 我们需要留存或者留取的是明清时期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中那些对我国社会发展存在建设性价值的因素或者精神, 其传播的根本价值在于使这些因素或精神能够祖祖辈辈薪火相传, 防止其在快餐文化的现代社会中消失, 势必要将杨柳青木板年画发扬光大。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 我国民众存在一种民族文化心理, 即:吉祥心理, 创作杨柳青木板年画其实就是对该点的充分利用。在对杨柳青木板年画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形态进行分析时就已经明确提出, 尽管我国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 但是却有着相对较为集中的主题, 对其进行归纳就是:趋利:追求生命质量;求生:追求生命繁衍;避害:寻求生命庇护。以上三点不存在本质区别, 追求吉祥就是我国民间文化的显著特征, 求生趋利避害其实就是追求吉祥的外在形式。就像天仙送子、金鱼多子、连生贵子以及连年有余等其实就是关联生命延续的吉祥追求;太师少师、七子夺魁、平升三级以及金玉满堂等就是关联功利心理的吉祥追求;钟馗、门神等为关联灾害化解的吉祥追求。象征吉祥的图案与符号以不同的方式与材质重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与生活, 逐渐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也彰显出中国人民主动、积极的文化心理。事实上, 目前的民间传统保护, 其实就是确保我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然而, 面对到处充斥着外来文化、物质资料充裕的现实社会, 传递文化心理并没有如同传统技艺那样可靠、单纯, 很多都是以物质化方式实施简单化传播。产品或者文化只有在物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传播与传承。

社会发展的21世纪, 很多与老百姓风俗生活紧紧相连的年画, 逐渐在社会风气的不断演变中衰微。每逢年过节都必须有的应用性装饰品, 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成为昔日文化。因为我国最大的一个民族性节日就是“年”, 此为中华民族审美情趣、信念理想的集体爆发, 明清时期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比其艺术本身大得多, 当一种事物被新事物所代替继而转为旧物, 就会逐渐显现出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那么在国人眼中, 该事物就会更为珍贵。

在博物馆里陈列杨柳青木板年画, 和年画呈现在民俗活动中存在本质差异性, 只有将杨柳青木板年画还原在民俗活动情境与民众生活中才能将其深沉厚重、丰富多样的艺术感受与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年画的传承与传播是艰难的, 必须跨越时间长河, 在现代社会中再现昔日物质盛况, 该方式对清明时期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的传播极为有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为其重要组成, 在现代人思想中, 好像传统是对立现代的, 其实不然, 现代和传统不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而且还会将文脉的时隐时现、时断时续呈现出来, 有机串联传统文化的束缚与现代理论的尴尬, 将普通老百姓信仰生活展现出来。明清时期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伴随着人们缓慢又沉重地走过了数百年的艰难岁月, 民间信仰在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依旧顽强地为百姓现实生存祈福。传统民间艺术和民间传统信仰相结合, 生动、鲜活地记录了民间百姓的生存状态与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1]肖红廷.独具魅力的明代木版年画历史概貌[J].兰台世界, 2014 (30) .

[2]钟潇.明代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奇趣[J].兰台世界, 2013 (2) .

[3]王彬.浅析杨柳青年画的艺术魅力与传承保护.美与时代, 2010 (7) .

[4]高丙中.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M].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13.中班音乐《纸飞机》 篇十三

1、用连贯的演唱方法学唱歌曲“纸飞机”。

2、学习用肢体语言表现歌词内容。

3、体验在与同伴游戏时的快乐。

重难点:

在熟悉掌握歌曲的基础上,能用肢体语言表现歌词内容。

活动准备:

音乐“纸飞机”、色纸、铃鼓。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通过折纸飞机、玩“开飞机”引发兴趣。

(1)、请幼儿用色纸自己折出纸飞机,折好后射玩纸飞机。

(2)、在教师的铃鼓声中,幼儿用肢体模拟飞机飞行,当铃鼓节奏停下来的时候,幼儿也须暂停“飞行”。

2、基本部分。

(1)、熟悉歌词,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歌词:想象自己是一张纸,根据歌词“折一折,叠一叠,做成飞机用力一丢”,分别弯曲自己的左臂、右臂,再用力向前蹦跳一下;想象自己是一架飞机,根据歌词“飞出去,飞出去,咻咻咻咻真开心”,开心地做飞机飞行状。

(2)、在音乐的伴奏中,幼儿边唱边用肢体做动作。

3、玩“折飞机”游戏。

14.中班音乐教案 《树叶》 篇十四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树叶》 2.让幼儿掌握2/4拍节奏特点;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卡纸做的黄色树叶和绿色树叶 经验准备:认识春天的树叶和秋天的树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导入:教师出示树叶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2片树叶,小朋友们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春天来了,小树长处了绿色的树叶。秋天来了,树叶变黄离开了小树。现在我就一起学习《树叶》这首歌曲

(二)练声

1=C

2/4

小动物叫 | 3 | 5 — | 5 | 3 | 1 —‖ 小

样 叫,喵

喵 喵

喵。小

样 叫,叽

叽 叽

叽。小

样 叫,汪

汪 汪

汪。小

样 叫,嘎

嘎 嘎

嘎。

二、基本部分

1.老师有感情的范唱幼儿欣赏。提问:(1)歌词里唱了什么?

2.再次欣赏一遍,进一步感受歌曲的节奏级歌词内容。3.欣赏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树叶变黄,秋风吹来,树叶飘呀飘。一片又一片的树叶,吹在一起就变成许多许多的树叶。

幼儿边欣赏边跟老师朗诵歌词,进一步感受和理解歌词 4.带领幼儿熟悉歌曲节奏。

(1)教师和幼儿边练歌词边拍手打节奏 5.学唱歌曲

(1)教师分句整体教唱歌曲;(2)教师整体教唱 6.复习歌曲(分组唱)

苹果组唱的时候,香蕉组拍手打节奏。两组交换

三、结束部分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歌词拿着树叶表演歌曲

如:当唱到“秋风吹落我呀,飘呀飘呀飘”时,幼儿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可以扭动屁股轻轻蹲下;当唱到“一片一片树叶,吹在一起”时,幼儿可以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抱在一起。

15.中班音乐《杨柳青》 篇十五

提炼办学理念, 诠释“以美育人”特色内涵

学校自2003年以来, 逐渐尝试在育人方面突出“美”的作用, 在通过美育转化培养学生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同时, 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家乡文化的历史责任, 也为学校逐步形成“以美育人”的办学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中人”认识到, 人类有一种追求是基本追求, 也是终极追求, 那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让生命美丽优雅成为所有人共同的愿望, 从“美”出发, 实施“美的教育”也是教育者的共同追求。为此, 学校总结经验, 深入研究, 积极实践, 探索出一条伴随学生终身发展的富有特色的“以美育人”之路, 力求使“美”成为所有学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 形成学校与众不同的特色。学校这样定位“以美育人”中的“美”———“美”具有三个维度:一是美的知识、创造美的技能;二是欣赏美的能力, 美的气质、涵养;三是美感, 即对自己和他人、对每一件事、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态度。“以美育人”是指以美术教育为原始切口和主要载体的美育结果, 即, 学生在学校接受全面教育的过程中, 特别是在接受美的教育的过程中, 充分享受美、感悟美、创造美, 让“美”成为所有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并形成素养终生受益。

在建设特色高中过程中, 学校关注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 最终目标是“把普通校办得不普通”, 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在一种高度和谐、友善、亲切、融合的氛围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在“人人发展、个个成才”办学思想的指导下, 探索“文化强基、艺文并举、美术领航、多翼齐飞”的办学路径, 让学生成为追求美、创造美、会审美的一代新人;经过3到5年的努力, 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有品位、有影响、国际化”的学校。在具体策略上, 将在选修课程中开设美术创作模块, 强化学生对美的感知与体验, 让“以美育人”骨丰肉实;完善校本课程建设, 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资源整合、教学实施和评价方案等方面形成符合学情校情、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同时, 建立导师指导制度、高校联动制度, 开发其他学科课程的美育功能, 构建并完善学生社团和开展综合社会实践、国外游学活动等。

统筹规划, 构建“金字塔”式特色课程体系

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 杨柳青四中美术学科课程不断发展完善, 并且以美术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发展, 逐渐形成课程文化。学科美育一旦形成课程文化, 便成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 得以彰显“以美育人”的作用。

做实“塔基”, 让所有学生公平地接受美的熏陶

“塔基”是支撑“金字塔”的基础部分, 它以学校全体学生为对象, 在课程的设置上以全体性、基础性为主要依据。“塔基”类课程, 一是国家课程中的美术必修和选修课程, 二是“以美育人”教育类校本课程, 三是凸显美育功能的其他学科课程。

国家课程中的美术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开设, 学校充分保证课时和师资, 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美术必修课程, 同时, 在选修课程中设置美术创作模块, 包括版画、剪纸、年画、雕塑、葫芦、陶艺、面具等。高一年级学生任选一个模块选修, 修齐22课时, 给予学分认定。建立专家工作室式的模块教室, 学生可以随意到模块教室进行艺术创作。

学校非常重视“以美育人”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 编写了书画作品欣赏类课程、杨柳青年画和剪纸类课程、音乐舞蹈类课程、戏剧影视类课程、体育运动类课程、科学技术类课程、国际交流类课程、时装设计类课程、室内外装修设计类课程等9大类校本课程。学校综合楼设有专用的功能教室, 每周安排6个班同时进行校本课程的学习。

对于其他学科课程美育功能的开发, 则通过有意识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引导, 把美的教育自觉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学校深刻解读学科课程三维目标中的美育因素, 通过落实课程标准来实现各种学科课程的美育功能。学科组组长崔杰老师说:“学校确定‘以美育人’这一特色, 把学校各项工作用‘美’来统领, 在这种先进理念的指导下, 各学科教师深入发掘教科书中美的因素, 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美的感受, 在情感上产生美的共鸣, 在审美的愉悦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徐宏伟老师介绍了在语文学科随笔化写作中渗透美育的做法:“随笔化写作如一道阳光, 照亮了我们的作文教学之路。对学生来说, 开心活动、快乐写作、精彩展示、佳作入册、能力提升, 尽情享受随笔带来的快乐之美;对教师来说, 师生同写、互促互进、师生双赢、共同提高, 尽情享受随笔带来的成长之美;对学校来说, 师生发展、课堂高效、各科推动、成绩提高, 尽情享受随笔带来的发展之美。”

教师如果缺乏审美能力, 备课中就无法发掘出美, 讲课时也无法传达出美, 课堂上更难做到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育人。为此, 杨柳青四中“以大课堂为载体、大美术为内容、大写意为过程”, 开展“以美育人”, 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如, 封闭式学习, 考查理论知识, 以学科组为单位搞竞赛、办校刊、出文集、带兴趣小组, 走出去、请进来, 等等, 通过教师理念与自主成长态度的转变, 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生命质量。学生梦妮在一篇随笔中提到“以美育人”的课堂给自己和同学们带来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有意思了, 在这里, 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这里, 我们的心湖荡漾着收获的幸福涟漪;在这里, 我们生成追求知识的愿望。我们的课堂有意思了, 我们的课堂时而静得连掉根针都听得见, 时而又能听到摇曳多姿的讨论发言声。我们的课堂有意思了, 文科课堂上我们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理科课堂上我们从枯燥乏味的定理公式中找到了诗意的美。”

做活“塔中”, 满足学生追求美的兴趣和能力需要

做活“塔中”, 就是通过开设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德育活动、班集体文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各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 既满足学生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技能。

学校精心打造“以美育人”“四个一”工程:一是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画展。学校每年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 结合本地区的民俗文化, 开放校园, 举办大型画展, 形成美术品牌影响力, 树立良好的特色办学形象。二是每年5月或10月组织师生外出写生, 检验全校师生绘画水平和艺术造诣。三是每月举办一次校内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年画社、柳青摄影社、沁芳文学社、晨曦话剧社等学生社团的力量, 为学校“以美育人”文化氛围的营造及培养未来人才做贡献。同时, 通过抓好竞赛辅导和兴趣小组等第二课堂活动, 发掘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意识。四是每年组织开展师生到韩国友好学校游学活动。培养师生基础艺术素养, 并进一步扩大学校“以美育人”的影响力。

优秀学生小许在一次演讲中抒发了自己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后的感受:“自从参加了百灵鸟合唱团, 在热情奔放的旋律里, 我找到了新的自己, 一个自信开朗的自己, 一个笑容每天挂在脸上的自己, 一个敢于大声说话、表达自己想法的自己。我的同学们也都在社团活动这个平台里找到了不一样的自己, 舞蹈社里他们舞动青春, 展示自我;酷艺术社团里他们开发潜能, 弘扬个性。我们还接触了太极拳、团体操、年画、剪纸等, 收获的不仅是心中的那一份喜悦, 更多的是满足感与成就感。现在, 社团活动已经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这个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上, 我们做得不够完美, 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我们学着成为一个会审美的人, 这就是美育带给我们的收获。”

做精“塔尖”, 为美术特长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发展平台

“塔尖”主要是指以升入美术类艺术院校为目标的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做精“塔尖”, 就是要对他们进行精细化、有针对性的辅导, 为他们实现专业上的突破提供最大的帮助, 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例如, 对于美术高考培训, 学校大胆创新, 锐意改革, 在美术高考专业生培养上施行一套由学校自行组织、执行的完整的“招生—训练—考试”教学模式, 即实现专业培训校本化。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进行专业培训, 采取“主任教师负责制”, 即, 一位主任教师负责一个年级学生的专业培训和全面管理, 2位专业辅导教师协同指导, 3个以上的陪练人员陪同训练。所有专业培训人员集体备课, 教学中采用自己编写的高中美术校本教材, 以提高教学效率, 形成自己的风格。

建立机制, 让“以美育人”润泽生命

为了增强“以美育人”教育特色的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使美育真正起到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目的, 学校建立了相关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评价体系, 形成制度, 保证“以美育人”教育特色健康、有序地向纵深方向发展。树立优秀教师典型, 每学年进行“美育典型教师”评选活动。开展优秀学生社团评选活动, 将美育与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努力创造一个有助于生命、美德、涵养涌动的学校教育环境, 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和个性发展, 实现学校系统内部的平衡、和谐, 使师生的生命活动处于蓬勃向上的状态, 使教育活动的双边主体教师和学生, 实现各自的幸福生存与健康发展, 使学校教育凸显出和谐、开放、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学特征。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活动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让学生建立自己的美育档案, 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 积累自己的收获。建立家校美育互动机制, 促进学生家庭文明程度的提高, 营造学生成长的理想环境。

自我审视, 不断完善, 推进教育特色深化发展

在“以美育人”教育特色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 更为可贵的是, “四中人”始终在审视和反思教育特色形成的背景和面临的现实情况, 倾听来自各个方面的声音, 寻求应对方法, 让“以美育人”的教育特色带领学校站得更高, 走得更远。

他们认识到, 在普通高中推进美育工作, 主要面临三方面因素的制约, 针对这些因素, 他们思考和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是社会评价因素的制约。现阶段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往往是非理性的、简单化的, 多以所谓升学率来衡量一切, 不重视学生的差异、学校的实际以及学校和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对此, 杨柳青四中广泛宣传“以美育人”的作用, 让社会了解特色办学符合时代要求的合理性。二是学校因素的制约。学校特色建设的内涵是文化、精神层面的, 如果缺乏创新性就会导致学校改革的延缓。对此, 学校把特色建设视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不断创新和自我完善, 形成开放、融合、包容的办学风格。三是家庭因素的制约。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观不仅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也制约和限制着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对此, 杨柳青四中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共同推动着学校美育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16.魅力名镇杨柳青 年画传承千载情 篇十六

古时的杨柳青“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现在的天津市西青区实验小学,每名学生都能自己创作出一幅幅生动、活泼且富于故事情节的“杨柳青年画”。他们有的擅长刻板、有的擅长描画、有的擅长涂色、有的擅长创新……

千年魅力名镇,百年教育传承,西青区实验小学依托“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走出了一条以“杨柳青年画”为传承项目的特色艺术教育之路。

一、校园环境遍布年画元素

西青区实验小学校园面积不大,但是处处洋溢着年画艺术的韵味。走进学校大门,操场一侧近百米的杨柳青年画动漫宣传长廊格外引人注目。仔细观看,发现上面都是一个个运动中的“年画娃娃”。为了让孩子们发现和体验年画的魅力,激发对年画的兴趣,学校发动教师结合家乡特色杨柳青年画的元素,自创了这百米“年画动漫长廊”。

在主教学楼,一楼大厅正中杨柳青年画代表作《连年有余》每天迎送着师生和家长。大厅左侧的大型铜版浮雕,使用了年画风格的装饰物、语数外音体美的代表符号、寓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图案,以及校训校风等巧妙设计,将杨柳青年画元素和学校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二楼的杨柳青年画艺术长廊,详细介绍了杨柳青年画的历史、种类,展示了不同题材的年画代表作。师生年画作品展示墙的设立,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展示绘画才艺的平台。孩子们欣赏着自己或同学绘制的年画,心中无比喜悦与自豪。

二、常规课堂融入年画教学

“人人懂得年画历史,人人参与年画创作”是西青区实验小学年画艺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最好方式就是年画教学走进常规课堂。

在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及多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广泛查阅和细心整理后,学校编印了《杨柳青年画校本教材》在全校推广使用。本套教材包含《学生年画彩绘技法》、《杨柳青年画画稿》、《杨柳青年画知识读本》三部分内容,并配上了《杨柳青年画漫谈》光盘,这“三书一盘”构成了西青区实验小学年画教学校本教材体系。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学校针对小学生年龄跨度大,不同的年级生理、心理差距明显的特点,根据由简到繁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科学安排,低中高三个学段目标统一,但侧重点不同: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能用蜡笔、油画棒彩绘年画;三年级进行“承启”教学,采用蜡笔、水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彩绘;四、五、六年级能用水彩独立完成简单的彩绘。通过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全体学生都自觉地参与到杨柳青年画的绘画和推广中来,形成了“处处年画装扮、时时魅力传承、人人技艺出色”的局面。

三、社团活动丰富年画传承

靓丽的校园环境、多彩的年画课程,同时配合富有个性的社团活动,构成了西青区实验小学全方位、多维度的杨柳青年画教育氛围。学校成立了年画社,开设了“杨柳青年画彩绘室”和“年画艺术手工活动室”。从不同年级招募对年画特别感兴趣且富有创新意识的孩子进入年画社,利用每周四下午两节课后的社团活动时间进行彩绘、刻板等高技能的训练。

年画社在继承传统年画特点的基础上,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法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构思创作了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阳光体育两大主题的宣传年画,“献寿娃”手中的蟠桃变成了高扬的奥运会五环标志;参加跳水、单杠等项目的运动员变成了年画娃娃;“娃娃”走上公路,搀扶老人过街……这都为传统年画注入了新的内涵。

“年画十字绣”社团,将年画的画样融入刺绣,年画刺绣作品绚丽多彩;“年画剪纸”社团,用剪纸的形式表现生动活泼的年画内容。此外,年画泥塑、金粉彩水年画、年画扇面、年画书包等形式,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杨柳青年画的兴趣,同时也丰富拓展了年画艺术。(见图1)

四、整合资源提升年画艺术

杨柳青年画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重要民间艺术。西青区实验小学结合自身优势,充分整合资源,不断拓展年画艺术的教学内容,提升年画艺术的教育水平。

一是年画与语文、写字学科相结合,创造了“画配诗”的年画作品。近年来,年画教学与语文学科结合,通过访问搜集、资料汇编、自主创作等形式,为十余幅杨柳青年画作品创作了诗词。年画与中高年级写字学科结合,将创作的诗词题写在年画作品上,诗配画的形式将杨柳青年画的韵味更好地表现了出来。二是年画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创编出了极具年画特色的舞蹈《杨柳娃》。三是年画与劳技学科相结合,利用吹塑纸做材料,采用由内到外、层层粘贴的手法,使杨柳青年画作品有了立体感。四是年画与英语学科相结合,编写了《杨柳青年画英语解说词》,成立了杨柳青年画英语小导游班,为外国友人讲解年画历史,传播年画艺术。

五、多彩活动彰显年画特色

近两年,西青区实验小学通过校内外的多样活动不断彰显年画艺术的特色与魅力。

学校定期开展“优秀年画作品展示”活动,年画展示墙不间断地更新展示孩子们的精彩画作。2013年举行了“西青区实验小学第一届年画节”,孩子们在活动中现场刻板、现场印刷、现场描绘,各班上交的参赛年画动漫设计,既有符合班级特色的“年画Logo”,也有生动活泼的班徽、年画连环画等。(见图2)此外,学校与西青区对外交流中心和旅游局合作,先后接待了美国教育代表团、日本学访团、“寻根之旅”华裔代表团、台湾学访团、华北五省市以及环渤海六省市教育代表团等众多国内外教育团体的参观。

2013年9月,在“中国杨柳青木版年画节”开幕式上,学校20余名学生现场彩绘年画,成为开幕式的一大亮点。新华社、天津电视台、天津日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2013年11月,学校参加“西青区首届学校创意美术展”,年画导游的介绍、全校学生的展出作品为学校摘得“最佳创意奖”。

六、再接再厉弘扬年画文化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西青区实验小学依托杨柳青魅力名镇的独特优势,年画艺术传承之路在可预见的未来,是定会快速发展的。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学校全体师生也在不断思考和攻克。

一方面,木版雕刻技术难以涉及。杨柳青年画的优势和特色在于其木版雕刻工艺,再好的画工没有好的木版模具也不能做出一副出色的杨柳青年画。鉴于条件和能力所限,一所小学短时间内还难以涉及杨柳青年画的最高端之处。另一方面,年画作品如何与时俱进,特别是适应信息化的时代潮流,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实践的问题。目前学校年画的代表作品依然停留在传统纸质画作、扇面、剪纸等方面,代表新时代高科技的年画作品较少。

在今后的年画教育实践中,西青区实验小学将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要深入走访杨柳青年画大家,广泛建立校外活动基地,尽力做好学生出行安全预案,使学生能够在参观、交流、感悟中开阔眼界,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家乡优秀的文化艺术,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将不断扩展杨柳青年画时尚作品,计划开发杨柳青年画及剪纸“静电贴”、年画卡片U盘、年画鼠标垫、年画磁力扣、年画题材奖状、证书等作品,将传统的杨柳青年画与现代审美相融合,不断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

西青区实验小学一直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为己任,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环境美、课堂美、活动美、作品美的艺术圣地,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之美在西青区实验小学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上一篇:读《决定成败的50个习惯》有感下一篇:工厂进出厂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