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西民俗文化》教学案例(精选18篇)
1.《走进陕西民俗文化》教学案例 篇一
宣传集邮文化 促进业务发展
——集邮文化进社区活动营销案例
一、营销背景
集邮活动因其既高雅又通俗的文化属性,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由于集邮市场长期低糜的自身因素影响和由于信息化发展带来的社会多元化冲击,曾经火热的集邮文化逐渐降温,集邮人群大范围的萎缩使得集邮逐渐成了一个“小众”的活动。企事业单位等大客户消费的萎缩,使集邮业务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为了吸引更多的爱好者消费集邮文化产品,籍此来带动集邮业务发展,扩大集邮品的受众范围。为此建湖县集邮公司通过举办“集邮文化进社区”系列,通过业务宣讲,产品展销等方式普及集邮文化。
二、执行时间 2017年3月-4月
三、具体措施
1、为了充分宣传让活动效果达到最大化,集邮公司邀请了县邮协几位老同志以及参与集邮沙龙的热心网友参与前期的讨论制定实施细节,经过认真的讨论,最终确定了以集邮业务知识巡展、专项讲座、邮票鉴定、有奖猜谜、邮品展销的活动内容。为此我们设计制作了活动海报,并通过集邮微信群,建湖贴吧等网络媒体预告活动时间和活动路线,扩大宣传面的同时征求网友的意见,得到了网友的热烈反应。
2、针对活动具体内容,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谋划。集邮知识展览以集邮知识,集邮业务宣传贴片为主要宣传载体,以邮展的形式呈现,同时分发集邮报刊等配合宣传。集邮知识讲座是由县邮协资深理事主讲,考虑到参与群众的流动性,故讲座以座谈、讨论、邮品讲解等非正式形式进行。
3、集邮品展览我们选取了珍贵的一些邮品进行展示,数量不多,以其趣味性和高价值性吸引更多人关注。有奖猜谜活动,我们精选了部分集邮类谜语,以张贴悬挂的形式布置,凡猜中者奖励信销票或者特定新票一套。销售环节我们准备的低价值,小型邮品,比如纪念封,PZ折,极限片,百元以上邮品、专题册等邮品也吸引了社区客户的注意,陆续有人产生购买。
四、营销成果 经过两个月的进社区活动,我们共深入进入建湖县西苑、惠民、镇北小区等共六个小区,实现销售集邮品1.2万元。
五、营销感悟
(一)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法,适应集邮新环境
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以及中纪委相关政策的出台,客观上对邮政的集邮业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邮政企业对此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政策调整。具体到集邮专业来说,也要求我们应该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在大客户用邮受限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大对中小型客户、个人客户的开发力度,走一条“人们战争”的群众性路线。要通过不断培育和挖掘集邮市场潜力,以点带面,以量取胜。
(二)多办集邮活动,拉动业务发展,实现集邮文化和业务双赢
通过集邮进社区活动,我们能明显感觉对群众对集邮活动的认同感。很多中年以上群众都能从家里找到邮票要求我们给予鉴定讲解。年经一点的在听到珍邮的现时价值时也纷纷咂舌惊叹。凡此种种都向我们传递了集邮市场是存在的,需要我们去开拓。只要我们多做知识普及,培养他们投资增值的兴趣,集邮品的销售是水道渠成的事情。因此多一些集邮活动,多几次深入基层,不仅能很好的宣传集邮文化,对集邮业务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2.《走进陕西民俗文化》教学案例 篇二
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是著名的文化资源大省, 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地域文化, “陕西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 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主源流, 在中华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 (2) 陕西的地域音乐文化资源同样也是底蕴深厚、历史悠久。
陕西地理位置独特, 三秦大地关中、陕北、陕南, 不同的自然风貌, 也成就了不同特点和风格的地域音乐, 它们共同构建起丰富多彩的陕西地域音乐文化资源。陕西地域音乐因其独特的历史性、民俗性和艺术性, 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还是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和灵感来源。因而, 传承和发展陕西地域音乐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 对于中华文化的继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陕西地域音乐文化资源的地理分布
“陕西省的民间音乐内容之丰、品种之繁、特色之殊、艺术之美、价值之大、源头之远、流播之广, 是许多省区无法比拟的。” (3) 影响力比较大的有西安鼓乐、陕北民歌、榆林小曲、陕北唢呐, 陕南民歌、关中秦腔、华阴碗碗腔等。这些音乐文化通过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体现着陕西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 反映了陕西这方水土上的人民千百年来的信仰观念和价值体系。
陕西地域音乐以陕北民歌中的信天游最富盛名。“陕北民歌是所有陕西民间音乐中在全国认知度最高的音乐品种, 同时也是中国所有民歌中影响力最大最广的音乐品种。” (4) 陕北民歌的旋律高亢奔放, 荡气回肠, 极富感染力。跌宕起伏的特点与陕北高原峁梁沟壑凹凸不平的地貌特征相互呼应, 显现出粗犷豪迈而又朴质的音乐情怀。著名的陕北民歌有《赶牲灵》《兰花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
关中一带的音乐以西安鼓乐为代表。西安鼓乐亦称长安古乐、长安鼓乐、西安鼓吹乐等, 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被音乐界誉为“音乐活化石”。它主要流传在古都长安城乡一带, 是笙管笛打击乐器合奏的古老乐种, 继承了唐宋音乐的传统, 并吸收了元明清时各地民间音乐的精华逐渐发展完善。经常演奏的古谱有《浪头子》《女退鼓》《花退鼓》等。
除了西安鼓乐在关中地区影响力较大的就属秦腔了。秦腔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剧种之一, 是梆子腔的鼻祖。在清代秦腔流传到北京, 对京剧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秦腔的音乐特点高昂激越, 急促热烈, 唱腔中有苦音和欢音之分, 苦音凄婉悲凉, 哀怨深沉;欢音喜悦明快, 爽朗有力。它的唱腔充分体现出陕西人粗犷豪迈、直爽慷慨的个性, 反映了老百姓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秦腔的代表性剧目有《三滴血》《三娘教子》《苏武牧羊》等。
陕南的音乐主要以民歌为主, 而紫阳民歌最为出名。陕南民歌委婉舒展, 情感细腻, 就像陕南的地貌一样给人以山清水秀的感觉。这里自古就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 民歌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或一人独唱, 或两人对唱。在演唱风格上, 陕南民歌少用假声, 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 听觉上给人以委婉而细腻之感, 有一股清新山野之风的感觉。著名的歌曲有《郎在对门唱山歌》《羞月亮》等。
高校艺术教育在陕西地域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效用
1.陕西具有全国领先的高校教育资源优势
陕西拥有全国领先的教育资源, 在西部地区位居首位, 在全国名列第3, 仅次于北京和上海。陕西汇集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 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 他们在这里学习文化, 接受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 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各行各业的不同岗位。因此, 可以充分发挥陕西高等教育的优势, 依托高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 以高校艺术教育为平台, 实现地域音乐的有效传承和传播, 将地域音乐文化资源和高校教育优势结合起来, 使陕西地域音乐的特色和魅力发扬光大。
2.高校艺术教育对传承地域音乐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长期以来, 传统音乐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无意识传播, 二是有意识传播。所谓无意识传播, 是指民歌、民间歌舞、民间乐曲、戏曲声腔、曲艺音乐, 是通过民歌手、民间乐手、艺人等民间音乐家的演唱 (奏) 流传下来。他们的传播或是为自娱自乐, 或是为谋求生计, 常处于无序的、自生自灭的状态。这是传统音乐的主要传播渠道。而有意识传播, 则居于次要地位, 表现为师傅带徒弟传授技艺, 也有少数俗字谱和工尺谱刊行流传等。” (5)
地域音乐文化主要流传于民间, 长期以来, 它的传承属于无意识传播, 主要依靠民间歌手、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得以流传下来。这种传播没有系统性、目的性和延续性, 这种特性往往使得这些有着深厚生活和地域文化背景的鲜活音乐随意而原始地流传着, 它的美和真时常被地理的界限和屏障所包裹和阻碍, 无法突破进而创造出更广阔的价值空间。当从事民族音乐的田野工作者发现并认识了它们之后, 才深深感叹于它们独特的魅力和色彩。然而仅仅依靠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群体去挖掘和整理开发这些音乐, 力量还是显得太单薄, 效果也有限。
众所周知, 学习认识了解的过程主要是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的。高校的学生群体从年龄、心理等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 接受和学习知识比较快, 而且具有持久性。高校学生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 他们会把以学校为地域背景的音乐文化在毕业之后带到更广泛的地区, 更有利于陕西地域音乐文化的全国性流传和发展。
构建起凸显陕西地域音乐文化特点的高校艺术教育体系和模式
1.在艺术教育中增加陕西地域音乐教育的比重
在传统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 地域音乐是不太被重视的领域, 通常音乐艺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以中西方经典的艺术音乐为主。这些音乐固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但是学生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无法体会和感知到音乐生成的文化大背景, 对于音乐的理解无法上升到文化层面。而地域音乐就形成在他们学习生活的地域中, 学生可以亲自深入到这个文化语境中, 通过对各种细节的关注来进一步理解音乐背后的社会含义。
因此, 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一定要认识到地域民族民间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课程设置中给地域音乐一个合理的比重。通过艺术教育让让学生们首先去了解和认识这些音乐, 只有全面接触和学习了这些音乐, 学生才能由圈外进入圈内, 真正喜欢这些音乐。此外, 艺术的熏陶是很重要的, 在增加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广泛开展地域音乐文化方面的活动。地域音乐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 这种近距离贴近性的学习, 一定会让学生不断加深对地域音乐文化的体验和认识。
2.结合陕西各高校自身特点构建合理的艺术教育教学内容与模式
在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 音乐教育担任着普及音乐知识、提高音乐修养的重任。充分认识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在顺应其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将陕西地域音乐文化中有代表性、有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的作品引入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 通过高等教育的平台和资源实现地域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播。
各高校可以结合所处的地理位置、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等, 选择有一定贴近性、熟知度高的音乐作品作为主要内容,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实践和研究。比如地处陕北的高校延安大学等, 就可以在陕北音乐的挖掘和学习方面多增加一些比重, 因为学生们就身处陕北音乐的生成环境中, 在这种状态下很容易把音乐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联系起来, 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 体味原汁原味的文化情怀。而地处陕南的高校, 如陕西理工学院等, 完全可以在陕南地方音乐方面组织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 带领学生有条件深入田间地头去感知原生态的音乐曲调, 也可以请民间音乐人在学校讲课, 这比让老师讲更生动, 更有感染力, 这些都有非常便利的条件。关中一带是陕西高校的主阵地, 这些学校则可以多涉及秦腔、西安鼓乐等音乐内容进行学习。学生们浸染于所在的这方水土和音乐的零距离接触, 必将激发起他们发自内心的音乐情感和力量。
因此, 这些高校的艺术教育在陕西地域音乐的学习传承中, 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条件, 适时有选择性的挑选音乐内容进行学习, 实现贴进教学, 形成各自的音乐特色。在平时高校之间还应该多安排一些艺术交流与合作, 把自己熟悉和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这样地域音乐的学习就活了, 同时也实现了特色化的目的, 这将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3.提高学生对地域音乐艺术的参与性
只有充分学习和了解了这些丰富多彩的陕西地域音乐, 才能传承和发展它。要真正通过高校艺术教育这个平台实现对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那么地域音乐文化的学习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 而应让大家都积极参与到音乐的表演和实践中来。地域音乐不能只是少数人的表演, 需要调动起广大群体的热情, 这样才能使地域音乐文化传播得更深入、更久远。
因此除了课堂学习和开展各种音乐活动外, 还要鼓励学生参与走进艺术的现场中。学生学了之后就唱, 就演奏, 既熟悉巩固了对音乐的认识, 同时也提高了学习音乐的热情。有条件的时候还要多进入民间, 去听去感受这些音乐, 观看音乐表演, 参与音乐表演活动, 请专家现场表演介绍, 增强学习的生动性和参与性。
结语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主会场, 高校音乐教育能够更加系统和全面地传承地域音乐文化, 抓住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最根本的内容, 然后使核心文化思想得到传播, 受众范围十分宽广, 是发展地域音乐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在高等院校中加强地域音乐教育, 有助于传承民族传统音乐, 也有利于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 一定要充分发挥高校艺术教育的良好平台, 真正把陕西这些悠久而多姿的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开来。
注释
11 王延深.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域特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 :4.
22 秦开凤.陕西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复兴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3, (9) :111.
33 雷达.发挥陕西地域优势保护民间音乐遗产[J].音乐天地, 2005, (1) :7.
44 陆小璐.陕西“秦派民乐”的创作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分析[J].交响, 2013 (1) :56.
3.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大雅 篇三
像矿山许多美术工作者一样,呼玉忠不是科班出身,完全得益于矿山的熏陶锻打,是纯牌的“砍班”出身。“砍班”出身的呼玉忠学画并不是无师自通,参加工作后,更是痴心有加,虽然日子久了,也能看出点儿模样,曾经让同龄人羡慕,但用行家的话说,就是不入道儿,画佛无心,缺少内在的东西。他拜开滦著名画家张英杰为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绘画基本功的苦学苦修。
在呼玉忠的绘画生涯中,不间断地学习是他不断成长进步的连接点。在此基础上,他系统学习了《中国美术史》《陈子庄画论》《韩天衡美学理论》等理论书籍,还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1991年,他有幸去黄山画院参加培训,得到了李可染先生的得意弟子、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吴休先生的言传身教。近距离的交流,使他在理论和技法上受益匪浅。
无止境地学习后,呼玉忠觉得自己画画时情绪稳健了,心里充实了,笔下灵动了,可谓如虎添翼。人们发现在艺术的阶梯上,呼玉忠是在接连攀升新的高度。
眼下许多画家的作品风格都很相似,说不上差,但很难出个性,出新意。呼玉忠主攻花鸟静物。但他从不照猫画虎,更不效邯郸学步,而是致力于突破习惯性的思维,去追寻生命的灵动形态,在视觉和空间上别有眼光。他有一方闲章,上书“我便是我”,意欲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不断探索新路,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作品。唐山市美协名誉主席乔文科评价呼玉忠的画说:“他既有传统的笔墨功底,又从构图和色彩上吸收了现代平面构成的技法,很有新意。”
“雅室清韵”系列作品,是呼玉忠近年来逐步探索和表现的一个主题。有行家评价呼玉忠的“雅室清韵”系列作品是将桌椅入画面,让瓶花唱主角,构图上多用平面构成,饱满又富有装饰性,颇具现代风味。在运笔上轻松随意,用水充沛,使人看后获得一种情绪上的静。这种静是人们处在喧闹世界十分渴望的,也是十分需要的,是由感性的静上升为理性的静之必要。
呼玉忠画静物是独辟蹊径的,一副桌椅,一只花瓶,几株草花,几颗水果,都入了他的画。由于独特的理解,这些在他的笔下就有了生命,有了性格,静中有动,狭小的角落在视觉上产生了辽阔的空间,小画出现了大气象。
呼玉忠作画用墨独特,线条圆润,布局精到,构思奇巧,用抽象的写意方式,达到借物喻情、借物喻意的效果,是在传统基础上完成自己的再创造。翻看他的同类作品,就如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文化,走进了大雅,闻到了花香,更体味到了温馨。
我最近去他的画室,看见才画好的一幅《雅室赏花读闲书》,一时就被奇特的构图和题意吸引了。一幅斗方,墨和色彩占了画面的三分之一,左上角完全留了白。一把老式椅子,只是椅背;一只古香古色的青花瓷罐,一枝梅花正探出头来;重墨铺就的桌子上有不经意摆放的水杯、水果;景深处则是或厨或架的暗影。我竟寻觅不到画中的书,闲书也是该有的啊!我蓦然想到,那书怕是掩在暗影里了,更许是上方的留白,有个读书人刚要挑帘进来。正苦想着,一眼瞥见青花瓷罐是花青勾勒的山水画,坡脊上的亭子间端坐了一人,想必是个读书人。一幅画使人极费猜想,极欲探究,潜移默化中主题就灵动了。更出奇的是作者在留白处用行书题了款,加了三方印,也都自然地融入画中,作品整体看上去就有点儿金石气了。
几十年的磨砺和拼搏,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使呼玉忠步入了收获的金秋。他珍藏的成功作品,每一幅都各有千秋,每一笔都不敷衍、不作庸。呼玉忠对秋天情有独钟,他喜欢秋天的颜色、秋天的沉甸、秋天的高远。在他的作品中,表现秋天题意的画就有《金秋》《品赏秋花秋果》《清秋听韵赏花时》《秋红似火》《秋趣图》《醉秋》《秋意正浓》《秋日无语》《秋意》等等,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他对秋天的感应。哪一天面对了这些画,你一定会从中感悟出作者曾经的艰难跋涉,长久的心血凝聚,窥见到了自然的深奥,生活的斑斓。
我有呼玉忠的一幅画,悬挂于客厅,每日摆脱了纷繁喧嚣后,进家瞄上一眼,心上顿觉清爽抚慰。拥有一幅画,就收住了一份宁静。
天庭饱满的呼玉忠像他的画一样,脸上总是挂着谦和的微笑,不惊不扰。在呼玉忠的画室里挂着一幅书法:“胸怀大度,沉默是金。”那是他做人作画的标尺,是他执着追求的意境,是他在甘为人梯之后又为自己设置的新高度。
艺术简历
呼玉忠:男,笔名彧中,1964年生于河北唐山,祖籍河北大名,别署放怀堂主人。河北省美协会员、中国煤矿美协理事及中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现就职于开滦集团公司,开滦画院画家。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师从当地名家张英杰先生。1991年赴黄山写生画院进修,受教于中国美协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吴休先生。作品《秋之旋律》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孺子牛杯”全国书画大展,《金秋》《雨后晴秋色亦浓》分别入选2005年、201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金色家园》获第六届全国煤矿美术展览三等奖,《清莲》获河北省“反腐倡廉美术书法展”一等奖。
4.《走进中国的的茶文化》教学实录 篇四
活动背景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课活动的教学是继《碧螺春》一课的延伸,选题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生成的。《碧螺春》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学了课文后,学生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多途径搜集整理有关茶的资料,组织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悠悠茶韵中品味书香。
活动目的1、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茶文化的信息,拓宽茶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2、通过尝试制作茶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艺术审美能力。
3、关注课堂生成,注重学科的综合,融语文、美术、自然、社会、劳动等各科于一体,培养学生搜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善于交流、合作、探究的精神。
活动准备:
学生:
1、通过阅读书籍、考察市场、个体采访、上网搜索等途径搜集整理有关茶文化信息,编辑茶韵文集,制作小报,布置展版。
2、自主合作制作茶食。
教师:
1、准备课件及茶具、茶叶、开水等实物。
2、有计划地指派一名同学担任这次活动的总指挥,具体协调和组织大家开展好前期的调查研究。
3、为学生提供网络平台及相关网站。
活动过程
一、课前互动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聊聊好吗?
1、这两个星期你为今天的活动做了哪些准备?(生:找资料、逛书店、考察市场、到超市调查、访问他人、设计展板、制作茶食、准备茶具……)
2、通过这些途径,你们都了解到了什么?
(生:茶叶的种类、茶具的品种、有关茶的诗词对联、茶的药用价值……)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以便使下面的活动有的放矢开展,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愉悦的学习心理,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走进文化
1、激情导入
师:是啊,课文《碧螺春》将我们带进了茶的王国。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族社会,距今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中扎下了根。而与茶有关的文化更是渊源流长,它随着茶饮的普及扩展,不断地浸润着人们美好的心灵并拨泽海外,闻名于世。(课件介绍茶的文化内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吧。老师看得出来,各组都胸有成竹了,下面先请这次活动的总指挥李源源同学介绍一下大伙的准备情况吧。
李:大家好,学完了课文《碧螺春》,老师布置我们收集有关茶的资料,为了更好地研究探索,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了三个小组,分别是茶叶组、茶韵组和茶趣组(指着小组并回应),各组都有自己研究的内容,我们先定了组长,经过两个星期的研究,掌握了大量资料。我们将请各组对自己所重点研究的内容作介绍,希望同学们能各抒已见,共同探讨和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这颗瑰宝。下面先请茶叶组的同学介绍。
2、学生话“茶”
★茶叶组汇报(幻灯出示:“茶叶飘香”背景画面与音乐)
生1:我先来介绍茶叶的种类,人们通常以茶的加工和性质分为六类,分别是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是……
师:还有白茶呢?什么是白茶呢?能否请你介绍一下。
生:白茶就是……
师:那什么又是黑茶呢?
生:黑茶是……
师:原来茶叶有这么多种类,让我们一起记住它们。(出示幻灯齐读:茶的种类……)
师:你们还收获了什么呢?
生2:我们知道十大名茶,它们是……
师:碧螺春、龙井,我听说过,其他的不是很熟。
生:老师,不仅是你不熟,我经过调查,发现我们身边的人也不是特别清楚。
师:第一组同学准备得还真充分,我真是大开眼界。中国有十大名茶,我想知道,这些名茶好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比如说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出示茶叶图)
生:(大红袍传说)
师:那龙井呢?
生:(介绍龙井茶传说)。
师:那我们这里生产茶吗?
生:没有,但我们的周边地区就有,比如我们江苏的无锡,无锡有无锡毫茶,太湖翠竹茶。
师:那无锡有龙井和碧螺春吗?
生:无锡不产龙井和碧螺春的。
师:哦,老师这里也收集到了一幅十大名茶的分布图,(出示图片),你能看图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中国有四大茶区,粉色的是西南茶区,有……
师:刚才前面一个同学介绍中好像没有“翠螺”和“珠茶”,而这里十大名茶中却有这两种茶名,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那是因为关于十大名茶有多种版本,“中国茶文化网站”上就有具体的介绍,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的,这也说明中国的茶确是丰富啊。
【师随机生成了新问题,旨在考察学生对信息的集成、处理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
师:原来不同地区的茶叶品种质地是不同的。谢谢茶叶组的同学们,你们做得太棒了,老师一下子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茶韵组汇报
师过渡:我们知道这茶可是大有讲究的一门学问,你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还了解到了什么?
李:老师说的不错,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人们对茶的认识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饮用的范畴,它已经是一种文化,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茶韵组的同学们说是不是?
师:好,那就让我们来分享一下茶韵组的成果吧!(幻灯出示:“茶韵风情”背景画面与音乐)
生:我们搜集到了很多有关茶的诗词韵文,请听——
(组内5个学生轮流诵读茶诗、茶词,并展示他们自主编辑的《茶诗集》和《茶词集》)
师:真是大饱耳福和眼福哦!
生:我们这里还有茶的对联呢?请看——(4个学生展示书法茶联)
师:虽然文笔不是很苍劲,但韵味十足哦!还有精彩的吗?
生:有啊,我们带来的是有关茶的美文,请老师为我们配乐,我们推荐XX来朗读。
师:真是声情并茂啊!
生:我们还知道名人与茶的故事——(2个学生分别讲述陆游、白居易与茶的故事。)
师过渡:是啊,茶就像一部百读不厌的书,让人孜孜以求,既令人消魂又启人心智,老师今天真的是大开眼界,既了解了大量茶叶的知识,又领略到了茶韵风情,真是让人陶醉!
李:老师,令人陶醉的还在后面呢,来,该茶趣组的同学们一展风采了。
★茶趣组汇报(幻灯出示:“茶闻趣事”背景画面与音乐)
生:好,我们组带来的是茶闻趣事。先请听——(生汇报茶与健康,组内每个同学说一条茶与健康的知识。)
师:茶的作用真大啊,那你能具体说说茶为什么能做到醒脑提神么?
生:因为……
师:那茶又为什么能达到护齿明目的目的呢?
生:那是因为……
师:茶的功效真是不敢小看,那我以后也要多饮茶。
生:老师,茶虽然作用很大,但也要注意适当的方法,我们收集到了“饮茶十忌”的资料:饮茶一忌……
师:谢谢你的提醒,看来凡事没有十全十美的,饮茶一定要讲究方式。那与茶有关的趣事又有哪些呢?
生:我来说说茶的趣事……
生:我来说说茶的习俗……
师:你们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我还知道了茶具的种类,有……
师:是啊,茶具也是缤纷多彩的,老师也在网上下载了一些茶具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幻灯出示)
师:茶与我们的生活可谓息息相关啊!谢谢茶趣组的同学们将我们带进了一个五彩茶园。
【版块展示,小组汇报。活动过程关注学生主体,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师随机跟学生互动交流、点评鼓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预设与生成中使研究更富有层次性和深度。】
3、茶食风光
师:听说同学们课前还潜心研制了一道美味的茶食,是吗?
(学生纷纷将茶食拿出来,有茶叶粥、茶叶饭、茶叶蛋以及各种茶点)
师:都说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我们的教室里也来了许多客人,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好客的主人呢?心动不如行动,用你喜欢的方式以茶会师吧!
(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敬茶、赏茶、品茶食)(幻灯出示:“品茗”背景画面与音乐,渲染气氛)
【此环节的设计将活动推向高潮。在品茶中感悟,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氛围,幽雅、宁静、香气袭人、古音悦耳,让人整体感受到茶韵之美,让学生明白饮茶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优美的品茶环境中感悟那种崇尚自然、待客之道、文明礼仪等,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得到了愉悦的享受,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总结延伸
1、师总结:孩子们,今天你们个个都成了研究者,了不起!自古以来,人们种茶、采茶、制茶、饮茶,一杯清茶,传达的是友好、是真诚、是尊敬,真是方寸之间见精神啊。来,谈谈你们的收获吧!
2、生谈活动收获。
生1: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从茶文化中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深。品茶,犹如品味人生,入口苦涩,回味甘甜。我们深深地为我们的祖先们能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生2:人们常说:“一杯茶可以品人生沉浮。”这次茶文化研究,让我们品出了自己的自信,品出了大家的团结。我们自信、我们成功!
生3:在以前,我总认为茶就是人们闲暇之余用来解渴的饮料,现在我发现自己的知识太少了,这次活动让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还培养了我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生4:今天的活动让我收获了很多。我发觉了茶其实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它既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医用价值,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知道了许多名人都与茶有着不解之缘。
生5:我喜欢这样的活动,我想,书本给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社会、大自然中的知识是无限的,正如陆游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我们以后应该多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
……
师:今天,我们在茶香,茶色,茶味中陶醉、顿悟,升华了人格、锤炼了意志,营造出天、地、物、我之间的相处之道与和谐空间,这大概就是“茶”的真、善、美。愿同学们通过这次语文实践活动,能从茶性、茶事中感悟出人生的道理,引领我们实现人生的价值。
3、师推荐再研究主题:中国的茶文化广博精深。我们今天了解的只是沧海一粟。老师这里再向大家推荐两个研究主题:茶与艺术、茶与生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行研究。
活动评析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教师紧扣课标作了大胆尝试和探索,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是拓展学习空间,培养信息素养。活动展示前,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市场、走进超市,用感官去接触形形色色的“茶”;通过阅读书籍、调查访问、上网搜索等途径尽可能多的搜集 “茶文化”;鼓励小组合作制作“茶食”,赏茶、品茶,体味茶韵风情;课后激发他们对新的问题继续开展研究,拓展延伸了学习的空间。在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整理资料,在广博的资源空间筛选切合学习实际的有用信息,从而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集成信息的能力。
二是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文化融合。课标中强调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为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注重了语文、艺术、社会、科学、劳动等学科的有机整合,强调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感知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主动地发展,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培养了审美情趣。
5.第六课 陕西民俗文化的现状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不同的整理信息的方法,尝试对提供的信息进行整理。
2.学习选择恰当的方法对以前学过的科学内容进行整理。
3.体会整理信息的作用,形成信息整理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陕西的民俗文化的资料进行了下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并对下载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
二、师生互动 师如何时整理陕西民俗文化资料?仔细阅读P28生回答。整理分析资料(1)甄别资料A 文献性的资料,即参阅他人的资料,B 事实性的资料,即自己调查整理的资料。
(2)整理、共享资料
A 共享文件夹
B在计算机中将资料分类,将各类信息、资料归纳整理,加以统计。
C 给共享文件夹下存放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我们获取信息后,要从这些信息中找到我们所研究主题的特征或发展趋势,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如何整理自己获得的信息。
三、巩固练习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统计表,完成整理自己的资料。生总结
四、课堂小结
6.陕西的民俗作文 篇六
人们都知道,陕西是皮影的发源地,但是,你知道皮影是怎么做成的吗?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上等的皮影,首先材质就要好,应选牛皮或驴皮做材料, 先用一种薄木板把皮子上的毛刮干净,刮完了要放凉水里浸泡几个小时,然后拿出来接着刮,一直要刮到皮子变得透明为止。接下来用热水浸泡皮子,使它变得柔 软,还要用的不停地揉搓,为的是让皮子没有杂质,这样雕刻起来就会更加流畅。下面要把软软的皮子紧绷绷在木框上晾干,过了几天后,皮子就会又硬又平了。现 在可以在皮子上雕刻了,人们用一种特殊的炭笔在皮子上画好形状,然后把它刻下来,该镂空的地方要镂空,这时人们就用鲜艳的染料给皮子上色,上完了还要把刻 好的皮子放入火中烤一烤,这样会固定颜色。至此,一个美丽复杂的皮影就诞生了。
皮影大部分都是戏剧中的著名人物,尤其是女子最为美丽。你看那个精心雕琢而成的女子,头梳羊兰发,还戴着宫花,耳朵上点缀着一颗金光闪耀的红宝石, 她身穿锦织云纹袍子,腰间佩带着丁冬作响的绿色玉佩,手指为兰花状,姿态显得大方而端庄。一个个生动精致的皮影,一出出经典绝妙的戏剧看得我眼花缭乱。
7.陕西百强企业暨企业文化年会发布 篇七
近日, 由陕西省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16陕西百强企业暨企业文化年会在西安高新区隆重召开。三秦都市报荣获2016陕西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大会对35个“2016陕西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优秀案例、突出贡献人物”项目进行表彰, 其中三秦都市报、陕西石羊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获得优秀成果奖项;宝鸡中车时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陕西金泰恒业房地产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获得优秀案例奖;三秦都市报社社长高敬毅, 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红兵等12人获得突出贡献人物奖。
同时, 本次大会发布的2016陕西百强企业, 涉及我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服务业和消费品等多个行业。陕西延长石油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占据2015陕西百强企业前三名。
8.为陕西面食文化正名 篇八
近日来,网上传播所谓有关2013首届中国面条文化节评出“中国十大面条”陕西落榜一事,引起了全国网友的热议。笔者作为在陕西的一名专业厨师,知晓此事后,十分惊讶与担忧。
何以惊讶?
惊讶的是陕西面条榜上未提名。因此,笔者有所质疑,我想其原因之一是:不少外地人对以面食文化为代表的陕西特色饮食文化了解还不够全面。笔者认为,陕西面条没有上榜,这并不代表陕西的面条不好吃,而是陕西面食的知名度不高。例如网络知名人士潘石屹,他说曾吃了“歧山臊子面”并将图文发布在微博上进行传播,其不知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殊不知他吃的是山寨“岐山臊子面”。有的网友说:“就连岐山的‘岐’字误写成‘歧’字,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其原因之二是:笔者在网上查阅了有关评出所谓“中国十大面条”的相关官方和主办方,是中国饭店协会、浙江省商务厅和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面条文化节”。
《论语·子路篇》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笔者认为,此次活动的评选机构不符合要求。因为“中国饭店协会”根本就不具有行业评审和认定的资质。我国法律规定,只有依法授权资质的法定机构或单位,才有资格评选和认定行业的等级或者说排名,那就是只有“中国烹饪协会”才符合评审和认定的权威性。例如:“中国烹饪协会”曾评审和认定过的“中国名菜、名点”以及“中国烹饪大师、名师”等是唯一受承认的。凡属诸如“中国饭店协会”、“世界饭店协会”等其他行业协会机构评审和认定的所谓类似的称谓都被视为假冒或虚假的。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此次评选或认定活动是没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的,只能是忽悠老百姓,徒劳无功。
二、陕西面食是中国面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我国不同的地域特征、气候环境、物产状况、文化传统、民族习俗等,造就了不同地区民族的面食具有多样的特色风味流派。这些不同地方面食和地方风味流派交相辉映,彰显了中华民族以面食文化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陕西面食当属中华面食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陕西面食种类繁多。据考证,中国的面条已超过了1 200多种,其中陕西的面条品种就超过100多种,如具有代表性的“岐山臊子面”、“biang biang面”、“蘸水面”、“摆汤面”、“牛肉块子面”等等。中国的面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黄河流域的喇家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4000年的面条,这是其他任何国家的面条历史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面条在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名为“汤饼”;南北朝叫“水引”。而唐朝的“冷淘”则是凉面或煮过水的面。作为中国面食代表之一的陕西面食更是起源极早,如“陕西岐山臊子面”就有3000多年的历史。
笔者曾在2010年6月在《烹调知识》(第6期·总第335期·厨技交流)杂志上,发表过标题为《浅说风味独特的陕西岐山臊子面》的文章。文章特别提到:我国著名烹饪理论专家、教授聂凤乔先生,他曾对陕西岐山臊子面的风格是这样评价的:“陕西菜点其风格就是剽悍、粗犷、大手笔、大块文章。即使粗中也有细,例如:‘宝鸡岐山的臊子面’抻的其纤如线的面条,可吃起来仍然酣畅淋漓,是‘大江东去’的气度,绝非浅斟低唱的情致”。还有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赵宁博士,在《赵宁留美记》一书中赞扬岐山臊子面“精彩无比”,并奉劝“读者诸君,没有尝过的,赶紧拜访陕西乡党,讨来吃吃,天下美味,不过如此”。 以上两位先生对岐山的臊子面如此精辟的评价,说明了陕西的风味面食的的确确是中国独具特色的风味面食之一。
事实胜于雄辩,传播止于事实。由此看来,不言而喻,这足已说明陕西面食文化有她自身的独特魅力所在。
“秦中自古帝州”,陕西曾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建都之地,历时1100多年,由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以面食文化为代表的陕西饮食文化底蕴深厚,加之长期位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大都市(例如,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以西安为起点的),使以面食为代表的陕西饮食能够博采民族之精华,兼收各地区之风味,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味特色。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否认的事实。
据历史考证,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周原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渭河流域的以面食为代表的陕西饮食文化就比较发达。在三秦这块广阔肥沃的土地上,特别是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主产优质小麦,因而以面粉为主制作的面条则属上乘,品种花样繁多,烹制出的面条又薄、又筋、又光,其味美可口,喷香诱人,因为在技法上纯属手工制作,所以工艺是相当考究的。例如,岐山臊子面属历史品牌主要得益于当地的特产如油泼辣子、岐山香醋等调味品有关,而且具有浓厚饮食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勤劳、智慧与创造力。
现如今“岐山臊子面”不仅属于历史秉周遗风的岐山风味面食,被列为西府宝鸡一带接待中外游客的美食,同时也是古都西安宴席中一道不可缺少的风味面食之一,而且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餐饮业领军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处都飘有“岐山臊子面”的喷香气息。早在2005年经中国烹饪协会、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评审认定、授予陕西岐山为唯一的“陕菜之乡”称号,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为最完美的代表面食之一。这是陕西岐山人(周人)饮食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秦人精湛的烹饪技艺和科学的饮食方法得到了社会和全人类的肯定以及巨大发展,并在传承陕西面食辉煌历史、创新发展秦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陕西面食路在何方
何以担忧?
“中国十大面条”榜虽不具权威,但仍从侧面反映出陕西面食地位堪忧。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饮食烹饪文化包括面食文化同样是文化的一部分。当然,陕西的政治、经济、地位或影响决定着陕西的饮食烹饪文化包括面食文化乃至陕西烹饪产品的地位。从历史看,由于宋、明朝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从而导致了陕西的地位有所下降,随之陕西的面食也无法引起美食家的重视。
另一方面,也许现在陕西面食独特的味道更多地适合陕西当地人的口味,而忽略了外地人的口味感受以及文化追求,这可能是主要原因。
笔者结合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发展陕西面食的建议:第一,从业人员以后要在味感艺术上精益求精,将综合考虑全国人民口味与突出陕西特色口味相结合,开辟出陕西面食自己的特色品牌道路。第二,陕西面食既要师承造化,继承传统,总结经验,也要不断创新,博采众长,将其他省市和民族的适用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吸收过来,融合成自己的血肉,从而将陕西面食推向变革融合、创新拓展的新局面。第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远,饮食烹饪产品早已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或满足味蕾的享受,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是美食背后的饮食文化。陕西面食在变革创新口味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例如一提起“热干面”人们就会联想起武汉文化;一想到“牛肉拉面”就会体会到兰州文化),陕西面食也应结合底蕴深厚的秦文化,创造出独特的陕西面食文化品牌。第四,陕西的面食诸如“岐山臊子面”、“biang biang面”、“蘸水面”、“摆汤面”、“柳巷面”等等,其影响力小,无法与影响力更大的兄弟省市的面食相抗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陕西在对面食上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这不能不让陕西人,特别是烹饪餐饮行业人士及相关的政府部门负责人担忧。这一点,不仅有赖于政府的重视与大力宣传,同时也要靠各地区烹饪协会、团体及广大陕西厨师同仁们的努力,集合各界力量,使陜西饮食烹饪产品越来越好。
9.陕西终南山文化研究院企业文化 篇九
企业文化大纲
众所周知,对所有产品和产业来说,市场的竞争大体上会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价格和质量的竞争;第二个阶段是技术和专利的竞争;第三个阶段则是制度和标准的竞争。
而制度和标准的竞争,常常体现在文化上。当文化与现代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转化为实用性产品的时候,企业常能立于不败之地。比如说,苹果公司常年坚持创新且没有停留在技术创新层面,而是坚持让创新落地,让创新服务于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苹果可以不长在树上,苹果就是要另类。”
苹果的企业文化一如苹果的产品,独特而鲜明。苹果的成功在于将现代技术与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苹果的每一项技术都不是独一无二的,但是,苹果的产品却是独一无二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苹果公司把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深深地印在每一件产品之中,从而使苹果公司的产品有了文化的魅力。
当文化成为竞争主要元素的时候,制度和标准就成为竞争的优势,而这时批量生产非但不是企业的优势,反而成为企业的劣势。柯达公司作为现代感光胶片生产企业,非常重视技术的开发和储备。柯达公司组织大批科研人员开发数字照相技术,并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照相机。但令人遗憾的是,柯达公司为了确保自己在传统感光胶片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地位,人为地搁置了数字照相专利技术,从而导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等到柯达公司准备转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企业要想迎头赶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技术和市场非但没有赚取未来,反而输在了现在。反观苹果公司,苹果没有独到的技术发明,但是它的产品却让人爱不释手,这为它赢得了当下,甚至未来,每一款还在襁褓中的苹果产品都会引发市场的期待,用户在使用苹果产品的同时,感知并认同苹果的文化。
由此可见,企业之间最终的角逐,不是资本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
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人的话,那么企业文化就好比人的个性。而每个人的命运是由他的个性所决定的,企业也不例外。
因此,为了陕西终南山文化研究院以及佛教在线的事业能够长期、健康、稳固地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作为我们所应该理解、坚持、吸纳直至深入骨血的企业价值观:
忠诚
古人云:“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又云:“不信不立,不诚不行”。可见自古至今,“忠诚”一直都被人们视为美德。直到今天她依然年轻,依然为我们的社会所珍视。忠诚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
忠诚度是我们获得良性发展的首要因素。一个企业只有精诚团结,再加上先进的企业管理,企业与员工努力共进,才会有好的发展。企业好了,员工才会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在这里,在现代企业中,我们所说的忠诚,并不是指员工永远不离开企业,而指的是员工能够遵守企业规则,一切为企业着想,不损害企业的利益,不管他是在职,还是离职。从员工个人的角度来看,忠诚是不需要任何回报,也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忠诚,是一种素养,一种职业的素养。是员工为企业尽心竭力、忠心耿耿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能够把自己眼下所做的事放在一个较宽较远的范畴去看待,而不计较于眼前的得失。在做任何和企业利益相关的事时,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能够为自己企业的发展负责,忠诚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员工的忠诚是企业屹立不败、获得发展的关键。
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缺乏忠诚度,人心就会像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很难想象,这样的企业怎么能够得到长期发展?
可人们往往忘了:忠诚,是相互的。我们过去常说的“任人唯贤”只概括了企业管理一部分内容,并不全面。举“徐庶进曹营”的典故,徐庶是非常优秀的谋士,是个贤能之才,但他却从未为曹操出过一次计谋。结果是既没有阻止曹操赤壁之败,也埋没了自己满身才华。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发展呢?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否有良性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企业文化是否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是否能为员工创造适合其位其才的工作空间,是否把员工视为与公司共同创造价值、平等信任、相互尊重、共享成果的利益和发展共同体,会直接关系到两者之间能否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忠诚。比如:我们需要了解员工除待遇福利之外的诸多需要,如员工期望、获得工作认可、领导倾听、同事鼓励、学习和成长、目标使命感、人生归属感、精神信仰等等。如果一个企业本身无法提供给员工健康和满意的工作环境,光强调员工如何如何对企业的忠诚就仿佛缘木求鱼,使忠诚度失去了培养和成长的沃土。
提高忠诚度的战略方针:
1、“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最重要资源,不能只是把“以人为本”挂着嘴边,而是应该落实在日常运作中,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机制和体制,只有建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管理者才能真正去研究人才的需要,尊重和爱护人才,从而制定出留住人才的措施,提高人才的忠诚度。
2、树立“利益一体”的用人观念
在今天这种活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名员工都可以有很多选择。如果员工在企业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和进步,这说明企业存在问题。员工和企业也不再是以前的“雇用”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合作不愉快当然要分道扬镳。而当企业能够把这种合作关系,当成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谋求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时候,无论企业,无论员工的价值,都会成倍增长。
3、加强企业各项制度建设,建立企业发展的长效留人机制。
(1)在企业的沟通方面进行全方位无障碍开放式随时沟通。
(2)关注员工职业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等,体现企业对员工人性化的关怀。
(3)确立公平的薪酬、考核体系,给员工一个公平、人性化的发展平台和自身开拓平台。
总之,只有主动关心员工的所需所想,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改进和提高管理策略和组织战略,努力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降低员工离职率,才是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圣人曾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当我们在倡导一种文化时,能以换位的思想,去制定与执行企业的策略,或许,企业会创造出一种和谐有序的企业文化。当今天,能在人才难求、人才流失之时,去审视自己在企业管理中是否建立了真正优良的管理体系,是否以员工为出发点,尽量满足员工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或许,员工的忠诚度会大大提高,为企业的发展获得良好的发展氛围。
责任
人可以平凡,但不可没有责任感。具有责任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而增强责任感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资本。就是安总、任总常说的:你先说,有没有问题?有没有责任?有问题,怎么办?有责任,谁的责任?最后,到底该怎么办?想含糊其辞,没门。一个人在一个团队中间是因为敢于承担责任,才会获得信赖;是因为敢于承担责任,才能够显示价值。
可见,责任感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
那么,怎样才算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呢?
1、要立足本职,坚定自己获得幸福的信念。
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要百分之百地坚守岗位,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下生存着,我们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社会,对组织,对家庭都担负着不同的责任。要知道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工作能力永远由责任来承载,而责任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简单地说,认真工作,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就是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想想看,如果是你,会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一个完全没有责任感的人来完成吗?
在生活里,我们需要信念。信念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根深于我们的灵魂深处,使我们深信不疑,永不动摇。当周围所有的人绝望时,你相信一定可以办到,坚持下去,直到成功,这就是信念。只有坚信自己一定能完成目标,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全力以赴;只有当我们坚信自己一定能完成目标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坚持到底;当你停止了努力,就已经开始了自我麻醉自我迷失的征程;只有坚信自己一定能完成目标,我们涣散在内心深处的力量才可能真正的爆发出来!
生活需要对幸福的信仰,当我们不再相信自己配得上幸福的时候,当我们不在对人生抱有任何希望的时侯,我们的人生将彻底地崩溃!而对幸福的信仰实质就是我们对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的信心。
2、要有完美的执行力
执行力就是在每一个阶段,每一环节都力求完美,切实执行!同时,实践充分证明,一件事情是否落实,贵在执行。难怪有人总结说:“那些落实工作的高手,都是责任心强的人。”反之则不然。因此,在一个组织里,无论是高层,中层还是基层,只要每个人都能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就不会出现执行力不强的问题。那么,真正的责任感在执行力中是如何体现的呢?分工不同,责任当然也不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不仅要担负好执行者、管理者的责任,更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以更清晰的思维审视当前的经济形式,妥善应对;对于基层员工来说,就是在基础性工作中竭尽全力,尽善尽美,这样才能提高基层建设质量,促进又快又好持续健康发展。另外,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这一过程,既是一种个体执行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也是领导者对具体目标执行者执行能力大小的评估和了解的过程。
3、不要去找任何借口
“不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其实“没有任何借口”的另一个角度说穿了就是无条件的执行规章制度。我们每一位员工都必须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制度都没有缺陷,制度也会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进行补充和修改。但是,一个高效的企业必须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和良好的服从观念,一个优秀的员工也必须有坚决执行和服从的意识,在需要我们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时候,我们应该坦而言之,尽其所能,倾其所力,把好的想法和建议提出来,而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寻找借口。
4、要勇于承担责任
责任铸就辉煌,它是人生的信念。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肩上的责任,轻视自己的责任。一个人与其为自已的失职寻找理由,还不如大大方方承认自已的失职,从中汲取教训。相信领导会因为你能勇于承但责任而不会怪罪你。相反,推诿责任,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不仅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反而会“雪上加霜”,让别人觉得你不但缺乏责任感,而且还不愿承担责任。一个敢于承担工作责任的人,一定是个成熟的人,一个可以委以重任的人。可以说,一个人承担的责任越大,证明他的价值也越大!因此,我们应该为自己所承担的一切感到自豪和骄傲。想证明自已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承担责任,全力以赴地做好工作,成功之门将为你打开。如果你有能力承担更多的责任,就别为少承担一份责任而庆幸。要知道你这样做也许轻松了一些,却失去了一个超越自我的机会。我始终相信,任何一个有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员工都会为了自己所在的组织而尽心尽力地工作,同样任何一个强大的组织都会把富有责任感的员工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团结
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性的。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像咱们这种文化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优秀的团队是什么,传统的诠释是集体主义。时髦的诠释,就是一条有效的工作链。团队是由许多的个体组成,所有个体在组织内部都有其固定的位置,这些位置互相衔接组成一个有效运转的整体。员工团队意识是对企业的认可程度,是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意识,是个人利益服从团队利益的意识。要营建一支有效的团队,培养协作精神,它一方面取决于组织者,另一方面取决于每一位劳动者。
提高凝聚力的战略方针:
1、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表达与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做出了多么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作为一个员工,首先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表达能力,积极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并掌握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艺术。
2、培养做事主动的品格
我们都有成功的渴望,但是成功不是等来的,而是靠努力做出来的。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喜欢只知道听差的人,我们不应该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应该主动去了解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自己想要做什么,然后进行周密规划,并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3、培养敬业的品质
把团队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有责任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实现团队的目标而努力。个人的命运是与所在的团队、集体联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多参与集体活动,并且想方设法认真完成好个人承担的任务,养成不论学习还是干什么事都认真对待的好习惯。
4、培养自己宽容与合作的品质
今天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今天的竞争是集体的竞争,一个人的价值在集体中才能得到体现。所以失败不是败于大脑智慧,而是败于人际的交互上,成功的潜在危机是忽视了与人合作或不会与人合作。实际上,集体中的每个人各有各的长处和缺点,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能够在平常之中发现对方的长处,而不是挑他的毛病,培养自己求同存异的素质,这一点对当代职场人士来说尤其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与人相处的心态,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不仅是培养团队精神的需要,而且也是获得人生快乐的重要方面。
5、要培养全局观念
团队精神不反对个性张扬,但个性必须与团队的行动一致,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考虑团队的需要。否则将会像一盘散沙,优秀集体难以形成,自己也很难从中受益。
在团队之中,要勇于承认他人的贡献。如果借助了别人的智慧和成果,就应该声明。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就应该表示感谢。这也是团队精神的基本体现。
创新
首先,“创造力”、“创新力”是文化传承的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我们这种文化机构进步的关键。的确,目前中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创造力”,虽然,它们都在大肆宣扬如何“创新”,但却不知道,其实,员工的“创造力”才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只有充分尊重和释放全体员工的“创造力”,这个企业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的创新力才能得到提升,而拥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那么,如何打造一个具有创新力的企业呢?
1、企业创新力的直接来源是优秀的员工
首先必须重视和培养员工的创造力,而在这个培养,释放和发挥创造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鼓励员工,注意提高学习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要不怕失败和犯错误,而且,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企业应适时鼓励员工的创造力行为,而不要随意惩罚,以免扼杀员工的积极性。
2、“创造力”是把金钥匙,只有用“创造力”才能开启市场的大门
用创造力打开消费市场,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是,的确有这样一个实例。据报道,华旗公司的某员工用一个小小的创意发明了电脑接口的“USBPLUS”技术,看起来科技含量并不高,但传送影像资料等大数据到电脑的速度却比一般的接口快6倍,省时省力。如今,全球最新生产的电脑全都用上了这一技术。该企业成功利用“创造力”开拓了公司市场空间,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当然,依靠创造力打开市场的远不止于实体产品。这更适合资讯统筹、网络运营、内容编辑、媒体运作、产品开发、动漫、会展等我们正在或将要开发的项目上,显然,它们属于更高的创新性的行业。可以说,富有创造力的产品才会赢得市场,拥有创造力的企业能够开拓市场、挖掘市场深层次的需求。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创造力对我们的现在和将来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只有拥有创造力,发扬创新精神,才能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保持前进的活力,逐渐提高竞争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就是它所有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对于我们这个特殊的机构来说,我们应该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仁,为社会、为民族、为人类,也为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做出最大的努力。
10.走进希腊文化 篇十
毕业设计(论文)
学院:出版与传播班级: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姓名:学号:
走进希腊文明
摘要:在遥远的巴尔干半岛南端,希腊这个连接地中海与欧亚大陆的明珠,犹如迄立在欧洲东南端的桥头堡上。拥有雅典卫城的神圣,奥林匹克古运动场遗址的辉煌,爱琴海与地中海的唯美风光造就了一个梦幻般的国度。而蓝天、海洋和质朴的白房子,成了代表希腊的颜色的元素象征。一边是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一边是巨大面积的纯白色,偶尔加入一些跳跃的黄色,没有更多的杂质,一切显得宁静、活泼、素雅、纯粹,这是希腊给我们最大也是最为深刻的印象了。
关键词:希腊文明自然地理人文状况
希腊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南端,包括附近许多岛屿(希腊群岛由1500多个岛屿组成)。面积131957平方公里(其中岛屿面积 2.5万平方公里)。与我国安徽省面积大略相同。陆地上北面与保加利亚、马其顿以及阿尔及利亚接壤,东部则与土耳其接壤,濒临爱琴海,西南临爱奥尼亚海及地中海。希腊被誉为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并对三大洲的历史发展有过重大影响。
希腊面积为131957平方公里,其中15%为岛屿,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南端,北部与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接壤,东北与土耳其欧洲部分接壤,西南濒爱奥尼亚海,东临爱琴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大陆相望。海岸线长约15000公里,领海宽度为6海里。希腊境内山脉众多,四分之三为山地,沿海有低矮的平原。品都斯山脉贯穿西部,中部为色萨利盆地。境内河流大多短小急促,多优良港湾。最大半岛是伯罗奔尼撒半岛,最大岛屿为克里特岛。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炎热干燥。平均气温冬季6~13℃,夏季23~33℃。年平均降水量400-1000毫米。
11.走进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篇十一
七月的长沙骄阳似火,七月的长沙热情似火!
7月11日至12日,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两岸文化界、教育界、宗教界、工商界、学术界和学生代表共530多人在长沙相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协主席贾庆林及中央各部门、中部6省的主要领导,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新党主席郁慕明、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无党联盟主席林炳坤以及来自民进党的许荣淑和范振宗等一批大家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论坛上。规模之大,为历届之最。
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这仿佛是历史的约定,长沙这座世界上出土古代简牍最多的城市,就这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书写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530多名两岸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在中国中部这座集山、水、洲、城于一身的美丽之城,品读湖湘文化,沟通两岸民智,传承中华文脉。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说:“湖南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这里是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也是个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省份。同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也为湖南的全面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本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设置了三大主题: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拓展两岸教育交流合作。
民间交流春潮涌动
7月11日上午,在长沙华天大酒店布置得庄重而不失活泼元素的会堂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开幕式上的精彩演讲,赢得雷动般的掌声。贾庆林主席指出,据不完全统计,自1991年至2008年底,仅大陆方面应邀赴台的文化交流项目就达4500多项、44000多人次。截至2008年底,大陆298所高校与台湾108所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约有2万名台湾学生来大陆高校就读。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两岸的传承与创新,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理解和感情,特别是在两岸青少年之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两岸民间的文化教育交流如春潮涌动,从无到有,从单向到双向,活动日渐频繁,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领域愈益拓宽,规模不断扩大。
参加论坛开幕式的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表示,本届经贸文化论坛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切入点,同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他说,第一,共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文化的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两岸的优势可以互补,引导社会对多元价值的尊重;第二,加强教育的交流。教育是文化传承、交流、创造的重要的媒介,而教育正是孕育软实力的土壤;第三,推动媒体的合作。吴伯雄指出,文化像阳光、空气、水一样自然,中华之本,就是文化之本,我们中华子孙勿忘了文化的重要性。
吴伯雄析同文同种
人们常说,两岸同文同种。在吴伯雄看来,
“同种”是血脉相连,源自同一祖先;“同文”不仅意指使用相同的文字、语言,其深层的意义更是表示两者拥有相同的文化。由于各种原因,两岸文化呈现出若干的差异,但吴伯雄认为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恰恰因为这样的同质异貌,双方频繁交流,更有助于刺激文化的新生与发展。
台湾有句俗语,“一样米养百种人”。吴伯雄认为,社会的多元价值来自于众人的参与以及对话,而这种多元性、活泼性,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后盾。他建议,两岸在制订文化政策时应该把握住如何让民间的文化活力源源不绝的重点,并且建立完善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引导文化产业走向康庄大道,让生活更加丰富美好。
7月11日下午,论坛举办两岸经贸合作座谈会,围绕深化中部地区与台湾的经贸合作、促进两岸新能源产业交流合作、加强两岸节能环保产业交流合作等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代表中部六省作为第一议题主讲人发言,强调要深化中部地区与台湾的经贸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台湾醒吾技术学院讲座教授周添城热情响应,他说,中部六省过去受限于交通设施的不足,致使在经济发展上处于中游。但通过4万亿元人民币的扩大内需方案,将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后,未来将与沿海地区形成一个4小时的经济圈和生活圈,加上“产业转移”政策的一推一拉,中部六省吸引外资的诱因大增,且将有效释放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与资产收入,进而刺激内需,成为大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两天论坛喜结硕果
7月12日,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闭幕。两岸各界多名代表经过两天密集的深入研讨,达成了丰硕成果——“共同建议”,提供给两岸有关部门的决策者参考。
闭幕式上公布的由两岸代表达成的这份“共同建议”,包括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教育品质;共同探讨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新闻交流;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壮大,推动两岸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合作等六个方面共29条建议。其中5个方面、27条建议直接针对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另外1个方面、2条建议针对的是经贸合作领域——两岸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合作。
“共同建议”说,去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机遇,取得重大积极进展,步入了和平发展的正轨,这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与期盼。在进一步密切两岸经贸关系的同时,本次论坛首次集中研讨了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问题。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指出,“共同建议”对两岸有关方面下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也为今后两岸协商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表示,通过这次论坛,不仅明确了双方进一步加强文化与教育交流合作的方向,更使得双方对彼此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说:“我们首次为两岸文化与教育的代表人士建立直接沟通与对话的平台,也因为这难能可贵的机会,使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未来,尤其是中华文化能否屹立于全球多元文化之中,并发挥领导角色的愿景,更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台商痴迷湖湘文化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湖湘大地留存的屈子遗风和流淌的诗意,深深感染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也熏陶了无数祖籍湖南的台湾文化名人,琼瑶、洛夫、龙应台……浅浅的海峡无法割裂文化的血脉相融相通。“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门前历经岁月风霜的这副名联,既是湖南人的骄傲,也是湖南人的动力。千百年来,湖南人的精神与思想,或多或少都受着这八个字的暗示与影响。今天,这更成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的见证。
湖南和大陆中部的河南、湖北、安徽、山西、江西五省一样,各方面都处在上升崛起阶段。特别是文化产业方面,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湖南文化产业,在经历了破冰、提速、发展阶段后,现已进入了良性循环轨道,步入了收获的黄金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湖南省委采取行动,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总方针,用“弯道超车”理论迎接挑战,今年1至5月,全省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居中部地区第一位。这样令人高兴的成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到湖南投资兴业,2008年湖南对台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65亿美元,同比增长13%;2009年一季度,湖南省对台招商引资更是逆势增长24%。在台商眼中,长沙是一座令他们着迷的城市。
12.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篇十二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使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成为最重要的教育重点之一,传统的数学教育忽视了数学文化的重要性,这种做法背离了数学教育的初衷。目前,部分数学教师已经开始的接受新的理念与新的教学方式,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一、什么是数学文化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怀尔德(R.Wilder,1896—1982),在其著作《数学概念的进化》、《作为文化系统的数学》中率先提出数学是一种文化的理论。广义的文化指的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社会意识形态。数学既是人类精神文明产物又是物质文明产物,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数学文化观下进行数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数学文化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数学是一种量化的模式,它具有客观性。数学的确定性、简单性、深刻性、抽象性和自我完善性,除了科技方面的应用,还对精神领域具有影响,例如,数学对人类思想解放、摆脱宗教迷信都做出了贡献。
数学活动的整体性。数学教学需要运用一些准则和规范去研究,必须基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以保持其完整性。
数学发展的历史性。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经过长期积淀的,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
二、高中数学引入数学文化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重要性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如何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研究已经成为高中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数学文化能够使教材更加真实,更加生活化,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之路。
2.数学教育目的的需要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学生使用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学生达到数学教育最初的目的。而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并不需要所有学生都能够针对数学进行研究和应用,可以通过对数学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从而培养其数学素养。
3.改变数学教育独特性的途径
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实用性越来越重视,数学的教学模式西化,中国古老的筹算和珠算已经被放弃了,想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我们把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育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意义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将数学文化引入高中数学课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数学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通过数学文化的引入,让学生能够对数学的了解更加全面,拓宽学生视野。通过对数学相关部分的背景介绍和其他细节的了解,为学生提供了解数学本质的手段。此外,数学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数学精神的渲染、有利于培养科学的审美观。
三、数学文化在高中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改变数学教学现有模式
数学其实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的学习过程中存在枯燥乏味的现象,渐渐的使人们淡化其实数学的学习学习的本身就生活中鲜活的内容。要通过数学教育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明白数学的重要性。端正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数学文化,使数学教育更加简单易懂。
(二)明确数学理论的“未完成性”
数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通过高中数学的教育,需要让学生明白,数学还有发展的潜力,需要我们努力去探寻它的未完成部分。数学中还存在很多这样的未完成性的问题。例如,算术的公理的相容性、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
(三)结合历史背景,注重知识发散
在一些枯燥的公理,定理及规律的介绍时做一些必要的发散性的介绍,例如在对几何部分的学习中,可以先介绍费马、笛卡尔等先驱人物对几何的贡献;在对欧拉公式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介绍欧拉传奇式的一生,用这些大师的经历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在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同时还能够开阔学生视野。
(四)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高中数学教育工作中,老师应该将数学的理性精神发挥出来,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将当时数学知识内容的产生过程模拟,展现当时分析,归纳的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家的真是思维过程,感受知识的来由。这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文化的严谨,从而激发出探秘数学的欲望。
(五)注重人文精神传播
每个学科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同时也是相互影响的。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播是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因为,高中数学课程中应该在注重数学文化传播的同时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到数学既是基础学科,同时也是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
四、结语
数学文化在新课改的数学教育中被越来越多次的提到,数学文化进入高中数学课堂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高中数学老师不仅要接受新课程、新知识的要求和理念,更要注意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对数学有探索的欲望,认同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参考文献
[1]徐婷婷.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J].神州(中旬刊),2011(2)
13.走进重庆,感受红岩文化 篇十三
---赴重庆70周年寻根学习心得体会
暖阳十月,秋意盎然。带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带着对红岩文化的向往,在市委会郑冰副主委带领下,我们民建会员一行40余人浩浩荡荡来到了这座山城——重庆。这里是美丽的山城,有别有韵味的夜景、文明深邃的人文,更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我们当代青年、当代党派成员的敬仰高地、英雄之城。
这座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城,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这座城市的红色文化非常浓郁,踏足这片土地,您不能不想到江姐、叶挺、张学良,还有在我们的小学课本里让我们敬佩不已的小萝卜头宋振中,他们的英勇事迹无不在我们眼前一一浮现。
主题课程学习,我们听取了重庆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万光碧教授的《重庆与民主党派》辅导课和中国红岩文化的研究专家厉华教授为我们的主讲《红岩魂——信仰的力量》。现场教学主要参观了中国民主党派陈列馆和白公馆、渣滓洞、红岩村,短短4天,却是收获满盈。
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郊区,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故名。1939 年国民党军统局将此地改建为监狱,1943年中美合作所改为第一监所。监狱背靠歌乐山,四周高墙、电网密布,墙外制高点上有岗亭和碉堡。狱内有牢房20间。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借是被囚禁于此。著名的小说《红岩》便再现了监狱内部残酷恐怖的囚禁生涯,及革命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白公馆的烈士遗书——红岩“狱中八条”:
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八、惩办叛徒特务。
白公馆是一处使后人缅怀英烈并为之扼腕叹息的革命遗迹。其历史意义在于缅怀那些为追求民主和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者和共产党人。会员们纷纷表示,这浸透着先烈思想和鲜血的“狱中八条”时下的意义丝毫不逊于当时,应把它作为反腐倡廉的的生动教材。
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是一个煤洞,1939年,国民党蒋介石派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该集中营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渣滓洞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放风坝,有16间男牢,2间女牢。内院墙上写“青春一去不复还,细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忧”等标语。参观过程中会员们始终保持着对革命烈士敬仰、尊重和对反动派愤恨、唾弃的心情。脑海中浮现的是革命先烈们在民族大义和个人生死面前毅然决然、慷慨赴死的壮烈场景,心中充满的是对为自由平等、和平稳定的新中国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的崇敬和缅怀。
畅游其中,身心皆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这次参观渣滓洞和白公馆,有一点让我感触很深:关押在这里的政治犯大都是出自经济条件丰厚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中有的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上海法学院、金陵大学、黄埔军校、社会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国民党中央警官学院等当时知名的学府。他们年龄多在三十岁左右,被大家称为江姐的江竹筠不过二十九岁。被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这群革命先烈,并不是生活在旧中国“水深火热”的社会底层平民,可是他们目睹了劳苦大众的苦难,看到国民党的腐败和昏庸,他们有着常人不可理解的信仰、意志和追求。他们的思想轨迹代表了一种生命的极其强大的新生力量,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即“君子谋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宋绮云烈士有四句名言:“我绝不能弯下了腰,只有怕死才求饶,人生百年终一死,留得清白上云霄。”表达了先烈们不屈不挠,甘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
14.走进家乡醋文化作文 篇十四
全体师生在镇江“醋文化”博物馆,了解了镇江“醋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内涵,亲历了“镇江香醋”的手工传统工艺,学习了恒顺几代传人的创业故事,及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拓展了自己对家乡“醋文化”的知识,增强了对家乡热爱的情感。
醋文化博物馆被分为四个区,同学们首先来到醋史区,了解了醋的发展,感受到醋文化的悠悠历史,深厚底蕴。接着,来到了第二个区——老作坊,听着讲解员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原来一瓶醋的产生要经过这么多的程序,少了哪一道程序或任何一道程序出错,都酿不出“醇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味鲜”的味道。闻着浓浓的醋香同学们走出老作坊,穿过酉亭和昔亭,来到了陈列区。在陈列区,同学们看到了琳琅满目的醋产品,感受着从1840年创立到现在,醋商标的变化,醋包装的革新所展示的醋文化的发展。最后,来到了体验区,体验醋的妙用,体验醋的功效,品尝美味。走出博物馆,同学们的讨论依然热烈,有的要把自己参观的知识写下来,有的迫不及待的品尝醋饮料,有的表示长大后要把镇江的香醋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15.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模式构建 篇十五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发展代表了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已显示出了其强劲的生命张力和迅猛的发展势头。文化产业,无论是对满足我国人民的精神消费,还是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陕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对各城市提高经济收入,丰富精神消费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西安、延安等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有很多包含文化价值,值得开发的文化产业项目。这些项目如果都能得到资本的扶持,那得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是产业发展的灵魂。适当的模式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和规范,不是套住发展的枷锁。明确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要从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化成政府主导,民间、金融资本共同发力,吸引外资同时借力风险投资基金这样一个新的模式。
1 创新陕西政府投资改革
1.1 强化财税政策扶持,设立专项奖励基金
政府出台强化财政扶持,设立专项基金。在影视业方面对获国际、国内大奖的影视作品的出品企业、个人进行奖励;对文化体育业按照最低税率标准3%征收营业税;高新技术文化企业,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加入投融资支持力度,每年拿出财政收入5%设立专利基金,对入区中小文化企业以贴息、补助等方式进行扶助。进一步建立担保公司,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安排政府性贷款用于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积极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保险业务。
1.2 转变思维,重视长期影响力
重视文化产业的长期潜伏影响力。文化产品“文化属性”带来的外部效应造成市场失灵,要求公共财政介入。为了使整个社会的文化产品供给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政府对于存在外部性的文化产业领域有必要进行干预,以弥补市场的失灵。政府应当利用公共财政支出,结合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两种方式,使文化产业的社会总供需达到平衡。
2 完善民营资本进入体系
2.1 陕西民营力量大有可为,陕西民营资本具备足够的潜力及空间
比较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实力,美国是以高科技加风险投资著称,其民营资本力量雄厚,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体系的完善,我国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蓄势待发。陕西民营企业众多,其中不乏上市企业,资金雄厚,涉猎领域广泛的也不在少数,将这些资本有效的聚集起来发展文化产业,蔚为壮观。
2.2 政策导向打破进入壁垒
在陕西,虽还没有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成功先例,但今后加强对民营资金进入的引导必将为文化产业融资建立新型渠道。近年来省政府颁布的政策已经有重视民营资本的迹象,例如《陕西省文化厅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规定的实施意见》等,进一步完善陕西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是民营资本发挥力量的开端。其次要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商业化,投资决策程序化,项目管理专业化,政府调控透明化和中介服务社会化。同时,打开社会融资渠道,也会强化公众对文化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民营资本在文化产业领域将会大展拳脚。
3 创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3.1
投资基金的特点在于“集合投资、专家管理、分散风险、共同受益、运作规范”运行机制,即具有特定专门知识的专家运用分散投资的原理,将集合而来的社会资金投向具有潜在受益性的高科技或新型产业,通过规范而创造性的资本运作手段来获取受益。占文化领域主要业态的中小企业或者个体经济,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仍是不保险的代名词。文化企业的资产估值体系缺失导致银行授信远远满足产业融资需求,这时,产业投资基金就应运而生成为产业发展资金来源的新途径。产业基金讲长期回报,存续期一般在10-15年,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看,与产业基金发展的15年期限非常适合。引导基金不用直接投给企业,而是作为龙头基金、母基金,推动其他投资。对文化产业来说,这种基金实际上也是政府的支持措施。但基金一定要交给专家管理,交给专业团队进行市场化的管理,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进行约束。
3.2 产业基金的出资人、投资管理应该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应该干预。
国内当前迫切需要的是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而不是国有资金直接投资的产业基金。各地发展产业应有总体目标,应该先明晰产业规划、引导基金的扶持政策,然后再吸引民间资金加入,在划定的产业范围内进行市场化投资。将产业投资基金转型为引导基金,这样才可以将政府的引导目标和企业的盈利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
4 借力国外风险投资基金
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传统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不适用于依托高科技的文化产业发展。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属于债务性资金,不是权益性资金,不能参与商务运作和管理。而风险投资与文化产业的契合程度远远大于传统的金融机构。虽然我国风险投资营运程度还达不到国际要求,掌握资金的投资管理人GP制度方面还不是很完善,但不久的将来,这种投资方式一定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目前国家对一些领域的行业准入还有一定限制。受政策影响加之地处内陆,陕西文化产业利用外资存在更多的条件制约和实际困难。但是世界是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亦不可逆转,对于国外的风险投资越早了解,做好跟进,就越有机会在文化产业融资过程中开拓创新。
摘要: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发展经济所要关注的重要领域。陕西急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期拉动经济发展,同时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现阶段资本的缺乏制约了发展,如何协调各方面利益,拓展投融资渠道,完善投融资体系,形成陕西特色的投融资模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
参考文献
[1]肖泽磊.我国文化产业利用外资的制约因素与效应分析.价格月刊,2010,(6).
[2]李芸.金融危机后我国文化产业的振兴.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2).
[3]王琳.天津城市文化产业的结构创新与文化金融创新.城市,2010,(6).
16.《走进陕西民俗文化》教学案例 篇十六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丝绸之路”开凿于两千多年前,五彩丝绸、瓷器和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作为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丝绸之路”联结着沿线国家与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与文化亲和力。沿线国家与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要的基础和先导,能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历史穿透性克服交通、交流等诸多不便,开启相关国家与地区的合作与互动。因此,这决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从建设伊始就是一种文化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陕西打造“丝绸之路新起点”,即是一种文化品牌建设。
文化品牌是品牌的拓展与延伸。区域文化品牌是区域文化的高度浓缩和符号象征,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推动作用。通过区域文化品牌,可以使域内民众拥有十足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切实享受其外溢效益的同时,进一步深刻认识其价值,从而更加团结并投身区域文化品牌建设,以形成良好的区域发展氛围,进一步提升区域整合力和创造力。区域文化品牌通常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之上,文化传统所营造出的独特的文化经济氛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发挥文化与经济的联动效应以及辐射效应,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为陕西建设文化品牌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背景下,“丝绸之路新起点”是陕西最好的文化品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不仅契合了当前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部署,密切了我国与欧亚各国的联系与合作,也铸就了升级版的“西部大开发”,为我国西部地区提高经济文化外供提供了良好平台。国内外许多地区都已制定规划迎接这一机遇,以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与“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陕西必须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努力建设好“丝绸之路新起点”,将其打造为陕西全新的文化品牌,以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内外”的区位优势,利用省内的各类资源。陕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凭借“丝绸之路新起点”这一优质文化品牌,可以进一步增强陕西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区域竞争力,从而开展并深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在商贸、旅游、文化等领域进行全方位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与引领西部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与文化建设向“广领域、深层次、永续化”发展。
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建设的优势
古“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历史基础和基本支撑。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离不开古“丝绸之路”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类项目,陕西在这方面有着极大优势,是建设“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首先,独特而丰富的丝路历史文化资源是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陕西人张骞从都城长安出使西域,凿通了“丝绸之路”。此后,众多名商大贾、文化宗教人士纷纷通过这条长路进行经贸文化交流和沟通。“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独特的丝路历史文化资源。“丝绸之路”的最昌盛时期是在汉唐,这两朝均建都长安。中国历史上,在陕西建都的王朝达到13个,这使得长安以至陕西成为了古“丝绸之路”名副其实的起点,使得陕西拥有了极大丰富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在陕西境内保存有关“丝绸之路”的遗存最多、最完整。调查显示,“丝绸之路”现存历史文化遗迹48处,陕西占12处。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有22处,其中陕西境内7处,数目最多。此外,陕西“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还具有类型多、品质高、规模大的特征。其中,汉长安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彬县大佛寺、汉阳陵、茂陵、张骞墓、唐昭陵、乾陵、兴教寺、法门寺、草堂寺、大秦寺、西安大清真寺、碑林等遗存均见证了“丝绸之路”开通、发展、繁荣的历史。1949年至今,陕西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共14枚,占全国总数的35%,充分证明了陕西与“丝绸之路”关系的紧密。
其次,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陕西的基本共识是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建设的强有力支撑。“丝绸之路”为西汉张骞所开辟,为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命名。一百多年来,人们都基本认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无疑是汉唐长安,即在陕西。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提出的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中说到:“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使得丝路起点之争尘埃落定。张骞从汉长安出发开辟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达到顶峰。其间,东汉洛阳虽一度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但相对于西汉和唐代的丝绸之路,其时间较短,影响较小。从整个历史长河和世界影响看,长安作为 “丝绸之路”的起点更为恰当,洛阳仅仅是丝绸之路长安起点的墨迹延伸。从泉州等地尽管也输出了大量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但显然属于“海上丝绸之路”,与 “丝绸之路经济带”所依托的基础 “陆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同一概念。古 “丝绸之路”主要是指“陆上丝绸之路”,其起点在陕西,目前基本达成共识。“丝绸之路新起点”,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必须依托古“丝绸之路”。重庆、郑州、连云港,甚至黑龙江等地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其实根本就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所依托的古“丝绸之路”范围之内。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陕西的基本共识有力支撑着陕西建设“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
再次,陕西已经落地实施的系列文化项目为“丝绸之路新起点”品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对接平台。近年来,陕西省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以“文化+旅游+城市”为发展模式,以“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为原则,对省内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大力整合开发,诸多文化项目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西安市大庆路上的“丝路群雕”落成多年,已成为古都西安标志性的建筑;曲江新区相继实施了大雁塔广场、大唐芙蓉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法门寺等一系列历史文化旅游品牌项目;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街一期取得了巨大成功;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项目也已启动实施。在演艺、影视产品方面,陕西演艺集团所创演的歌剧《张骞》、民族交响乐《丝路畅想》,陕西旅游集团所创演的大型实景剧《长恨歌》等众多极具影响力的丝路演艺作品叫好又叫座;《大明宫》、《贞观之治》等数十部古长安题材影视作品也都创下了较高的票房与收视率。这些都为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文化环境,不断推进着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的打造,使陕西具备了建设“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的能力与条件。
nlc202309012010
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深度开发的基本策略
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建设的时代机遇,陕西必须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丝绸之路”遗存为着重点,以省市重点文化品牌项目为依托,以特色文化发展战略为抓手,重点对“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进行深度开发,并加快建设省会西安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步伐。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省市文化政策的更新、文化品牌及相关文化产业项目的升级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合作等三方面的努力。
首先,要加大对文化政策的更新力度。一是制定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段)文化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项目、运作机制等内容,并在文化扶持保护奖励办法、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企业发展优惠办法等方面形成指导性意见。二是形成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政策体系,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非遗资源谱系、传承人、保护性开发项目、文化保护生态区、传承展览馆、传承保护经费、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等事项,进行集体攻关,形成辐射性非遗全领域的政策体系和运作机制。
其次,加强对省内有关“丝绸之路”文化产业项目的投入力度。一是建立专门的“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文化品牌产业项目库”,把相关的文化产业项目统一纳入库中,根据项目不同情况予以相应扶持、奖励等,从而推动一批具有陕西特色、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产业项目、公共文化项目落地实施。二是设立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大力推进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项目发展。对于一些成熟或已取得一定成功需要追加投资的项目,可以及时拨付专项基金,例如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街一期已取得成功,就可以利用专项基金促进其二期发展;大庆路 “丝路群雕”已产生一定的品牌效应,可以利用专项基金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再次,加快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之间的文化合作。一是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友好城市合作网络和文化性合作机制,依托该网络开展以文化为主题,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并建立相应的对话平台,充分扩大陕西的影响力。二是举办“丝绸之路”文化节等活动,选派优秀文化剧目、文化活动、文化品牌项目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各个国家之间进行巡演、项目推介,坚持 “走出去”与“请进来”,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联系国家化与常态化。
另外,“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建设需要得到交通、能源、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需要将“丝绸之路”文化要素的开发与文化合作的展开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外的各个地区与国家进行推广,应将陕西无与伦比的“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与品牌置入世界“丝绸之路”的大视野中予以审视,将文化品牌的深度开发作为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创新跨省、跨国性文化资源与品牌开发模式,诸如联合西北五省区以及中亚各国,共同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品牌,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陕西省艺术馆
17.走进白洋淀鸳鸯岛民俗文化村 篇十七
“茭草青青野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里声。船头一声鱼魄散,哑哑齐下波光乱。中有雄者逢大鱼,吞却一半余一半……”这是古代诗人吴嘉纪在七言歌行《捉鱼行》中,对鱼鹰捕鱼的一段生动描写。诗中所写的鸬鹚,就是白洋淀上的鱼鹰。
如今,只要你走进白洋淀鸳鸯岛民俗文化村,依然能欣赏到具体浓郁地方特色的“鱼鹰捕鱼”。牧鹰人都是当地经验丰富的老渔民了,甚至还有几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但放鹰时的矫健身姿丝毫不输给年轻人。窄小的鹰排子在牧鹰人的掌控中矫若游龙,行驶于浪尖。只要一声令下,鱼鹰便一个猛子扎入水中,开始了捕鱼行动。一发现有鱼鹰叼着鱼浮出水面,牧鹰人便眼疾手快地一手抓鹰,一手把鱼扔进舱内。
有趣的是,对于捕鱼的“功臣”,牧鹰人还采取了奖罚分明的措施。鱼鹰在正式捕鱼前总要先饿上一阵,这样才有助于它更卖力地“工作”。它的喉下有一个皮囊,可以暂存捕捉到的鱼,而皮囊的下端则被皮条草(淀中一种特有的水草)扎着――为了不让鱼进入鹰的胃里。当然,若是捕鱼有功的话,鱼鹰也会得到两三条小鱼的奖励,稍事休息后再次跃入水中开始新一轮渔猎。
早就听说白洋淀的苇席久负盛名,产量多,质量好,远销日本、加拿大。据《安新县志》记载,唐宋时期,白洋淀苇席已作为土特产品上贡国家,足见白洋淀苇席生产历史悠久。在著名作家孙犁的名作《荷花淀》一文中,那段脍炙人口的描写――“……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使我们看到质地柔韧、色泽洁白的白洋淀席那诱人的魅力了。
在民俗表演中,我们未能有幸观赏到编苇席的场面,倒是看到了几位老妈妈用芦苇编织草帽的现场演示。只见她们手法娴熟地将手中芦苇上穿下绕,几个回合下来,一顶帽子的外罩、里子和帽沿就初具雏形了。据其中一位老妈妈介绍,她们完成一顶苇帽要三人合作花费一天时间完成。成品之后的形状犹如斗笠,看上去结实耐用,而且做工相当精致细巧,一打听,如此具有白洋淀水乡特色的纯手工艺制品的价格也不算贵。
中国人迎亲用轿,而以“船轿”迎亲,当属白洋淀独特的婚嫁风情,这也是水乡人家在婚礼中一种自娱自乐的喜庆习俗。
白洋淀上的婚嫁很有讲究,除去一些早巳被废弃的迷信礼仪外,一般有六道程序:提亲、订婚、过礼、催妆、结婚、回门。船轿迎亲是结婚中真正热闹的日子,也是婚嫁仪式的高潮。船轿一般用两顶,一顶是男青年坐的简单的蓝轿,一顶是迎新娘用的红轿。红轿轿顶由彩缎搭成,轿身也用红绸缎扎好,就连架在船舷上的轿杆,也都用红绸裹严。驶船的艄公是村民公认的驶船高手,船轿驶在广阔的淀面上没有一丝偏斜晃当,意喻“小两口今后的生活平平稳稳”。
18.陕西传统文化论文 篇十八
[摘要]文化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朝阳产业,陕西省发展文化产业具备优势条件和良好机遇。
本文在分析陕西省传统文化发展优势与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和发展陕西省传统文化产业的更有利的方案模式,为开发建设陕西省传统文化产业提供了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
[关键词]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 发展模式
一、引言
,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及文化产品:“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对于身处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陕西,其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与人文得天独厚,文化产品和文化事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陕西省的重点项目。
二、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1.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全省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实现增加值226.64亿元,比第三产业的增加值高出7.9个百分点。
,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85.9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82%,增幅为25.5%。
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5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6%,占GDP比重达到3.02%,再创历史新高。
(2)政府对文化产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陕西政府对当地文化产地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投资与建设。
据统计,陕西财政用于文体和广播事业的支出31.81亿元,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3.68亿元。
相比于前几年,分别增长了41.4%和46.5%。
2.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1)市场问题。
在金融海啸弥漫全球的20,陕西省文化产业顶住重压,实现增加值174.73亿元,增速远超全省生产总值(GDP),呈现高速上升的发展趋势。
然而,陕西省文化产业占据全省GDP的比重却仅达到2.55%,这一数据与我国东、中部的文化产业发达省份比较相差甚远。
同时,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值也与湖南、广东等省份产生了严重差距。
如下表所示。
表 年不同省份文化产业经济指标对比
附注1:数据分别来源于20《陕西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
(2)人才及创新问题。
①人才匮乏。
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主要为人才的匮乏,特别是相对稀少的文化产业高层人才和文化产业经纪人才,直接导致了文化产业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比如,懂文化的人不懂市场和经营,不能准确地把握国内外市场,缺乏灵活的市场营销策略,导致了产品及服务与市场分离。
另一方面,懂经营管理的人却又不了解文化,经营人才目光短浅,导致文化产品粗放式开发,产品结构单一。
②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陕西大陆深处,历史洪流积淀了属于中国特色的古老文化,但同时也使得其与世界文化经济属性与经济价值理解不深,其对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主要表现有:
一是之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者的概念模糊不清,而且其文化的经营性与公益性的界定不够明确;二是当地文化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市场观念比较淡薄,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忽视了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三是很多单位还依旧采用事业管理的办法来处理文化产业问题,一直认为这是为国家为政府为当地争光,
为人民赢荣誉的事,以致其心安理得地认为从国家从政府拨款是理所应当的,缺乏“自己是主人公”的态度,从而使很多单位发展陷入困境。
(3)资金问题
①政府投资问题。
陕西省近年来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其有限的资金依旧满足不了与日俱增的需求。
同时,政府投资基本都是直接向事业单位和企业进行投资,其投资方式单一、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②外部融资问题。
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缺乏体制保障。
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障碍,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缺乏体制保障,投资主体单一,各级政府财政紧张,加之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筹资渠道单一,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三、陕西省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如下图所示,依托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产业园区,并且结合旅游生态园区对游客的吸引功效,进一步积极拓展资源,探索产业链的纵深发展,形成以视觉艺术
(绘画、雕塑摄影和古董)、文化资本(考古遗址,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民俗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和手工艺品、节日与节庆活动)、表演艺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牌)
为拓展的整合经营模式,不仅有利于陕西省文化资源的开拓,更能够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主题园区,进一步加强文化特色资源品牌,创造更大的价值。
1.文化产业园区
充分发挥陕西历史文化的特色优势,加大力度开发历史和传统文化,增加现代文化元素,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打造全新的陕西文化产业。
(1)西安曲江新区文化旅游景区。
以盛唐文化为基础,构建集大雁塔文化广场、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唐城墙遗址公园、曲江海洋科普世界、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中心等为一体的重点项目,形成旅游、休闲、娱乐、会展、科教等综合的新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2)西安御苑生态旅游产业区。
贴近秦岭北麓的自然生态风光,在其附近建设秦岭野生动物园、西安园艺博览园、西安生态科技园,形成一个休闲娱乐,度假旅游的自然景区。
2.文化产业的发展
陕西传统文化产业主要分为旅游业、艺术品以及文化博览业。
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陕西来说,文化旅游业是陕西文化的重点产业,正是因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另外两个产业的兴起与繁荣。
(1)文化旅游业。
在旅游方面,依托陕西的地理优势,逐渐被大家所熟悉的有险峻的西岳华山,终年积雪的太白山,风景秀丽的终南山以及峰峦叠障的秦岭山脉。
除此之外,更为吸引人的是,作为十三朝建都地的西安,其留在历史长河中的底蕴与文化,带给人们对历史繁荣与衰败的瞎想。
(2)文物博览业。
陕西文物博览业依托周、秦、汉、唐等各朝代历史文化,围绕其完善建立现代化的产业文化,真正做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话文化想结合,全方位、高质量逐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服务功能
(3)民间艺术品业。
安塞腰鼓、户县民俗画、凤翔泥塑、千阳布艺、长安鼓乐、陕北民歌、皮影、剪纸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美术和表演艺术等,则是陕西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的艺术品品牌。
四、结语
陕西省是传统文化资源大省,其近几年也在逐渐利用自己的地理与历史文化优势,以其固有的历史与地理优势,发展其特有的文化产业链,并在发展过程中,一步一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化相结合,建设一个崭新而又引人入胜的文化模式。
其中,陕西省的关中、陕北、陕南三大板块联动,着重发展文化旅游、文物展览、民间艺术品,以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推动其传统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莉,吴明.西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探索[J].生产力研究,,(9):149-150,153.
[2]雷兴长,吴青青.推进西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J].管理学刊,,23(6):29-31.
[3]王丹丹.略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优势[J].大众文艺,2011,(2):214.
【《走进陕西民俗文化》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陕西民俗简介10-04
廉政文化走进校园08-24
走进“课堂文化”的春天01-08
走进端午传承文化主题班会12-25
健全陕西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研究报告12-06
让传统文化走进你身边作文07-01
陕西省安塞县民间文化产业发展调查11-12
走进广告世界案例10-13
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点滴之我见09-17
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奖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