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中国》读后心得

2024-06-27

《我爱你中国》读后心得(精选10篇)

1.《我爱你中国》读后心得 篇一

我们都拥有一位共同的母亲---中国!转眼间,她已经60岁了,在这60年里,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潘慧芳老师写的《我爱你中国》,让我了解了祖国的‘过去’与‘现在’,更触发了我对祖**亲无限的爱。

“1949年10月1日,在东方的土地上,站立起了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那就是中国”。每当我读起这段话,我心里便充满了澎湃的激情。因为,在这片黄土高坡上,我们的祖国站了起来;我们的人民站了起来;中华民族的精神站了起来!1949年10月1日下午3 点整,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声中,毛主席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他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是多么得震憾人心。此时此刻,我心中又愤又喜。我“愤”---新中国成立前,遭受了多少侮辱和侵略,人民遭受了多少灾难和痛苦,我怎能不愤怒!我”喜”---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艰苦卓越的斗争,终于使新中国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庆祝的。

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有一首诗写得好;《开国元勋打江山,金戈铁马踏平川;砸碎万恶旧社会,共和千秋永相传。》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建国元勋的点点滴滴吧!毛主席从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因为他坚信;《要想国家富裕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节约)》;像毛主席这样的,还有”体检挤车的周恩来”;为老婆婆挑担送水的朱军长……”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对照之下我真是自愧不如。像毛主席这样伟大的人都是处处生活节俭,而我呢!生活条件如此优越,却不懂得珍爱,经常无意中浪费大量的水资源,有时还扔掉了好多尚能食用的粮食,我真觉得羞愧。相比《抗美援朝》中上甘岭战役中的解放军战士们,为了祖国的安定----抛头颅/洒热血,不计较个人的安危/个人的得失,把保卫祖国当作神圣的使命,讴歌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我敬佩他们的《就义精神》,也要学习他们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英雄气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以前安微凤阳县小岗村是最穷的村庄----村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而如今,富裕的农民家家盖起了小洋房,我觉得现在的我真是太幸运,太幸福啦!不愁吃,不愁穿;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强大,人民生活安定,发展日新月异。不是嘛!,是中国人最值得骄傲和自豪地一年,世人瞩目的奥运会如期在中国北京举行,让外国人看到了中国的实力。.每当想起这些,我便会无比自豪,心中更是充满了喜悦。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为你衔来一枚橄榄叶,鸽子在崇山峻岭飞过……”每到十月一日,我们都爱唱这首歌,这首歌唱出了我们对(母亲)的爱!今年的十月一日,是祖国60岁的生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节日,我也要为你(祖国)唱这首歌,唱出我对你的爱。

可爱的祖国,我永远爱你!

 

2.我们爱你啊中国初三年级读后感 篇二

《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主要向我介绍了祖国的土地幅员辽阔,景色秀美,物产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未来。在读这篇文章时,我脑海仿佛浮现出吐鲁番葡葡的甜美,哈密瓜的香甜,戈壁滩的骆驼如在金色海洋中的船队乘风破浪驶向理想的彼岸;更浮现出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美丽的羊群就像是绿地毯上大朵大朵的白花,草原上悦耳的高歌在我的耳边回荡。祖国的历史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奋斗不息的见证,而我们的文明硕果都凝聚着他们的血汗。

文中歌颂了我们伟大民族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勇于奋斗,敢于创造、勤于实践的民族精神,赞美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有着松树与红梅般的不畏艰难、不屈不挠、高尚纯洁美好品格。这也是全诗情感的升华。在高度概括而又形象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之后,自然地将话题切换到我们志向——前人创造了祖国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而我们后人义不容辞地接过谱写历史 篇章,创造新辉煌的接力棒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我能为自己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我要发自肺府地大喊一声——我们爱你啊,中国!

3.《中国震撼》读后心得体会 篇三

近一段时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刊登了专家学者们的书评文章,这些书评指向了同一本书——张维为教授所著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本书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中国震撼》。作为走过100多个国家、专注研究现实政治的作者,张教授对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深刻的理论总结,文字通俗易懂,叙述清晰,许多论断不乏精辟独到之处,通读下来颇为畅快。

作者是深谙中国人谦虚谨慎、韬光养晦的秉性的,因此开卷第一章就从“不再误读自己”说起,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国人,中国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对于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些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作者也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分析,告诉我们这既是发展中的矛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还没有解决的普遍矛盾。与我们惯常思维不同的是,作者强调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解决困难。的确,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国人当下的问题,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对“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

实事求是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创了“文明型国家”的概念。他认为,今日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与此相对应的,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陈述了一个道理:“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取得过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对于这种说法,我深以为然。这不仅仅是一种振奋人心的说法,更是一种充分认识自我、是一种建立在在中国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和960万平方公里广阔疆域的与众不同的华夏大国的国情分析和当前历史阶段分析的基础上的必然结论。

如果说我国与诸多非西方国家在民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差异,我认为,那就是悠久历史所沉淀下的智慧“求同存异”与西方民主彰显自我所要求的“为我独尊”所导致的差异。这并非是说西方的形式民主多有不当,而是说当有其存在的基础,它的基础是一个个独立的民族个体,而非一个有着56个民族14亿人口的庞然大物。

诸多非西方国家,诸如前苏联、前南斯拉夫、菲律宾等等,包括现在的利比亚、叙利亚等等,采取程序民主以后的经历和遭遇验证这一点。在这些国家,由于原本存在着的种族、族群、宗教、地区、历史差异,“一人一票”制民主迅速撕裂了原有的伤口,使得本来就难以磨合的各种利益不同的群体摩擦升级,加速了社会的分裂和冲突。在贫困仍然困扰着的国家,文盲和穷人被轻易地拐走了他们的选票,转而为政治家族或者各政治利益集团所用。张维为一再强调政府的整合能力,在本身就有诸多矛盾且社会并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也深信不疑。

“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

今年,是我们党90华诞,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崛起已不可阻挡,中国发展的道路虽然还会有曲折坎坷、充满风险,但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利用好自身优势前景依然一片光明。

4.《中国古代寓言》读后心得体会 篇四

《中国古代寓言》里面有许多有趣精彩的寓言故事,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两则寓言故事,我来跟大家讲—讲吧!第一则寓言故事是《纪昌学射》,里面的主人公有纪昌、甘蝇、飞卫。全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古时候有个人叫纪昌,非常喜欢射箭,希望拜名师学艺。当时,有个善于射箭的人叫甘蝇,甘蝇有个徒弟叫飞卫,他的射箭本领超过了师傅甘蝇,纪昌听说了飞卫的本领,去向飞卫请教射箭,飞卫让他先练眼功。一是练眼睛牢牢地守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二是练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的东西。这听起来多么匪夷所思啊!可是纪昌日复一日地苦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弓箭手。当我读到“纪昌回到家中,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面,把眼睛盯在织布机的脚踏板下,两年以后,即使锥子刺进他的眼眶,也不会是他眨眼。”这段话时,我认为纪昌的学习态度是多么认真和虚心啊!也让我明白了学习一门技艺必须先练好基功,只有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才能掌握技艺的精髓。

第二则寓言故事是《王戎识李》,里面的主人公有王戎的小伙伴们。全文主要内容是古时候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从小聪明伶俐、智慧过人。一天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小伙伴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说:“你们觉得不奇怪吗?这棵李子树就长在路边,一个个都熟透了。可是来来往往的人,却没有几个去摘。依我看,这李子定是苦的。”小伙伴们听了将信将疑。他们拿起刚摘下的李子尝了尝,立刻吐了出来,叫道:“这李子果真又苦又涩。”这件事之后,小伙伴们都十分佩服王戎,遇到事情都要先征求他的意见。我看后如梦初醒:我们在面对诱惑时,千万不要贪图眼前的利益。只有仔细观察,多动脑筋思考,然后进行冷静的分析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5.中国家规读后感心得体会 篇五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家训家规是古代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古人的家教特别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引导,尤其突出传统美德的教育。古代家训家规的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家族的有序和谐与繁衍发展,而其实际的教化功能,包括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

家庭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场所,家训家规充满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坚持文化自信是坚持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走出适合自己历史和国情的发展道路。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仅决定了我们今天的发展道路,也为我们提供了最根本的自信。文化自信就是相信中华文化的伟大生命力和创造力,就是充分肯定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独特魅力,就是确信中华优秀文化包含的跨越时空的魅力,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也必将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不断发扬光大。学习《中国家规》和《中华传统八德诠释丛书》,讲述家规故事,展现家国情怀,从中汲取规矩意识、纪律意识。

6.《红星照耀中国》优秀读后感心得 篇六

埃德加•斯诺不仅是第一个进入苏区的外国记者,也是第一个对苏区进行了如实报道的记者。在斯诺动身前往苏区前,身上除了一封得到了华北局批准的给用隐色墨水写的给苏区政府毛主席的一封介绍信,再就是身上注射的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

其实这位记者也不清楚出发后会发生什么,正如他自己所说:“除了带着一封给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确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使我感到放心。”但它还是毅然踏上了去西安的慢车,最后进入了“红色中国”。

斯诺在四个多月里,长途跋涉,历经艰险。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以及红军著名的将领如:彭德怀、徐海东,他甚至还采访了许多红小鬼和普通红军战士,忠实地记载了他们的生活。

埃德加•斯诺,凭借他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认识到了事情的本质,成功地预料到了中国的社会革命运动一定会获得胜利。斯诺是个对局势有深刻了解的优秀的战地记者,为外界知道、了解“红色中国”做了很大贡献。

因为写了这本书,他的余生都与中国产生了联系,由于他在西北红色区域四个月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他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由于他在1941年对皖南事变做了如实的报道,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击,被迫离开。后来在美国受到限制,不容许报刊发表他的文章。他被迫迁居瑞士,他的护照也禁止他去中国旅行。直到1960年6月他得到我国领事馆的单独签证,才第一次来到解放后的新中国,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了他。1970年10月斯诺同他的夫人一同来华,国庆节在天安门上同毛主席,同周总理会了面。1972年2月15日零晨两点二十分,埃德加•斯诺与世长辞了。在弥留之际,他在病床上用生命的最后力量,面对中国派去的,以马海德医生为首的医疗小组,说出了一句话:“我热爱中国。”

这本书在全世界拥有亿万的读者,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八十二年前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现在我读后仍有不少的感慨: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仍能够将人心凝结在一处,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保卫自己的国家,为了自己的人民,而与反动派,与侵略者战斗。

7.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心得体会 篇七

这本书的作者来自美国,这是很令人惊奇的一点,一个美国人,怀着自己的一颗好奇心,来到了当时西方世界一无所知的红色中国,并且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旅途及采访,他不惧危险,不顾瘟疫,只是为了探寻红色中国?我想,也许另有他因。

当时的国际形势万般复杂,西方的德意侵略了西班牙,并且有意实现对整个欧洲的战略扩张。意大利在非洲进行殖民,东方的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朝鲜半岛,进军外蒙,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的东北、热河、冀北等地。此时,国民党政府对北方不管不问,一意孤行剿灭共产党,中国陷入巨大的黑暗中。国民党有美国作后盾却惧怕日本,共产党笼络民心,呼吁全民抗日,这是思想的根本差别。工人,农民倾向于共产党,地主豪绅倾向于国民党,这种阶级斗争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如今移交到了这两党手上。

由此开始长达数年之久的内战,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

这本书最好的一点在于,它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客观的看待国共冲突,这么多年来,除了少数几部影视剧,我们只能看到各种对于国民党,对于东北军的贬低,各种无止尽的夸大,不止内战,更有抗日。

对于一方的完全忽视和贬低,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对当时的中国,民众,对两党只是一知半解,但是我们需要客观的面对历史。

不是所有的国民党都视人命如草芥,不是所有的群众都是热心肠,也不是所有的共产党都洁身自好。

中国___的胜利,是由千千万万人的献血浇铸而成,是四万万同胞奋起反击的结果。

8.《我爱你中国》读后心得 篇八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吕思勉在我国现代史学史上,是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其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国学基础深厚,治史意趣生动。

《中国通史》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文化史,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等十八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是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仅用了三十八万字,其功力非同一般。《中国通史》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全书“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9.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读后感心得 篇九

综合素质是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基础,素质的高低决定发挥作用的大小。要提高团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团员的共产主义信念,提高团员的理论素质,使其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和解决问题;二是坚定团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增强团员抵抗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三是要加强法制教育,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团员肯定要带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办事。四是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团员不但要有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还要有完成团的工作的能力。其次,必须健全团员学习监督机制。团员学习的时间、内容、数量、质量要量化、制度化,要进行测评或考试,要有奖惩,以督促团员的学习。

10.《中国家规》读后感心得体会 篇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风家规。“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连,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家训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养成的“第一粒扣子”,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规,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

踏着历史的足迹,寻找中国家规的力量源泉。相信王羲之、范仲淹、包拯、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的家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提及家规,不由想起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这些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精神风貌。

“立家之规,正须以身作范。”曾国藩是历史上为人做官的典范,拥有良好家风的集大成者。其以洞悉经世之道,铸就治家之言,形成以“尚廉、尚谦、尚劳”为核心的良好家风,已成为其子孙一生的坚守。清朝著名郑板桥曾以竹入联来教育自己的儿孙:“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树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我们每个人应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榜样力量,弘扬传统美德,培育良好家风。

“荣辱两世界,贪廉一念间。”立好家风须“廉”字当头,没有好的家规家风,难以清白做人,无法专心做事。现实中常有“一人当官全家涉腐”的现象,无论是刘铁男的“老子办事,儿子收钱”,还是苏荣的“家是权钱交易所”,诸类丑剧所透露出的“危险信号”必定带有家风败坏的成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就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正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引导与修正,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方式,严谨家风,管好家人,以良好的家风引领党风民风向善、向上。

上一篇:招商银行技术分析下一篇:上海工商银行房贷收入证明-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