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答案

2024-07-06

旅游美学答案(精选14篇)

1.旅游美学答案 篇一

《生态美学》阅读答案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人们常爱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好的、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事物均可冠以“生态”来修饰。所谓生态美学,其实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生态美学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从审美的情感观照出发来关怀现实人生,以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构来扫荡西方自启蒙以来崇尚“人是机器”的观念所产生的荒诞感。在自然生命原本和谐统一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相互一体的和谐关系,重新赋予自然万物以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扬弃与建设为基本品性的美学形态”,它突破了长期在美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在生态美学看来,大自然和自然美是造物主提供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人的职责就是爱护它,欣赏它,利用它,让自然之美自由自在地“绽放”出来。大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它自身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其本身就是美的,只不过对于那些无审美能力、被世俗眼光和狭隘功利目的遮蔽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只看得到利益、效用和金钱,却看不到美。只有具有生态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欣赏以形式的优美出现的春花秋月、苍松翠柏、风花雪月等自然美,也才能欣赏以崇高美形式出现的大漠荒野,高山峻岭、狂风暴雨等壮美景象,还能欣赏包含理性精神、体现人性真谛、展现人类思维和智慧的精神之美。只有具备这类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主动自觉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理性而有节制地改造自然,通过劳动实践创造更高级的“人化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怀万物生命存在的美学。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醒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都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发展,人类应当维护生命自然的和谐状态。庄子也认为,美并不仅仅是人的专利,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美,这种美就是万物对自己生命本性的顺应或伸张,简称“适性为美”。庄子主张人要站在不同物种生命本性的立场,追求和维护天下万物顺应各自本性之美的共生共在,达到天人和谐,万物共荣。

生态美学研究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生态美学不同于过去的传统美学,它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立场。它认为,在生物圈大家庭中,所有生物和实体作为与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的生命价值是均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是相同的。人类作为众多生命形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凌驾于其它物种之上,可以对天地万物任意宰割剥夺的特权。生态美学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并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系来强调对生命的肯定。它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来探究美的内涵,提倡要顺应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天地万物。

17.下列有关“生态美学”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美学由生态学和美学结合而成,它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用审美的情感观照,重构了人与自然相互一体的和谐关系。

B.生态美学“生态中心主义”的建立,否定了西方自启蒙以来崇尚的“人是机器”的观念,突破了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

C.生态美学认为只要具备了生态审美能力,就能欣赏以优美形式和崇高形式出现的自然美,并能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出更“人化的”自然美。

D.生态美学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立场,表现为它认为生物圈中所有生命的价值和权力都是相同的,生命是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

1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常用“生态”一词来定义美好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工程、生态农业、生态住宅、生态餐厅等词语将陆续进入人们的生活。

B.“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以人类为中心,后者则强调人类要以爱护、欣赏和利用大自然为自己的职责。

C.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和庄子就提出了对生命万物本性的维护、顺应和伸张,这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生态美学的先河。

D.生态美学与传统美学是有区别的,它爱天地万物,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且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在探究美的内涵上,是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的。

19.请从上述阅读材料之外,任举一例阐述庄子“适性为美”的观点。(3分)

答:

参考答案:

17.(3分)C(逻辑关系错误,原文为“只有具备了生态审美能力的人,才能……”,题干偷换为“只要具备了生态审美能力,就能……”)

18.(3分)C(“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生态美学的先河”在原文无依据)

19.(3分)参考示例:庄子“适性为美”观点认为,万物都应顺应自己生命的本性,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强调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才能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种“顺天致性”的观点,正与“适性为美”的观点相一致。(“适性为美”观点正确1分,举例正确1分,阐述恰当1分)

2.旅游美学答案 篇二

关键词:安邦河湿地,生态美,旅游,价值

一、安邦河湿地概况与生态美学思考

(一) 安邦河湿地概况。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双鸭山市集贤县境内, 地处安邦河下游, 是东北三江平原典型草本沼泽湿地。是集自然湿地、人工湿地、生态旅游、科普培训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2007 年被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命名为“AAA级旅游景区”。2009 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2011 年国家旅游局 (旅发[2011]2 号) 文件批准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多样, 公园内布有西泽湖、荷花湖、白鹭湖、菱角泡、芦苇床、塔头、蒲棒沟等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其湿地风情观赏园和莲花湖风景区得分最高, 可见安邦河湿地旅游应以观光为主。

(二) 生态美学思路的基点。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一书中将人的行为分为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认知活动中对于特殊事物的认知与艺术和审美有关;实践活动中对一般目的的追求与伦理学有关。旅游活动既是认识活动又是实践活动, 即旅游活动离不开旅游中对美感的体验, 也离不开对于生态环境的尊重和思考。而安邦河湿地旅游更能体现二者的完美结合, 因而更具研究价值。

二、安邦河湿地旅游美学价值

(一) 天地之大美

1、不言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安邦河湿地有着天地的大美, 正如一首诗所表达的“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安邦河湿地大美体现在:首先, 它是一个自然整全的美, 浑然一体, 这里的土地以及土地上各类生物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它有自己的呼吸、节律、生灭;其次, 这里的大美是不可分割, 不可人工雕琢的美, 任何人为的改造都将损害这个大美的湿地;第三, 这里的大美不是数量上的大小, 而是以物为量的。从数量上看, 这里与广袤的天地比是沧海一粟, 渺小得很;然而从物物的角度上看, 这里包含着赏之不尽, 观之不完的美丽, 又是如此之大。它默无声息却日新月异, 演绎着湿地独有的美。

2、永恒之美。安邦河静静的流淌, 你驻足于湿地的曲桥, 看弯弯的河水匆匆流去, 会有孔子的感叹: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水流千载从不间断视为永恒。于是你思绪随之展开, 人于天地间似一只蚂蚁, 如此渺小;在时间的长河里, 这不到百年的生命又何其短暂。哀叹生命短暂的同时顿生珍惜生命的积极情愫, 于是你伴着飞鸟归来, 看夕阳西下, 听蛙声四起, 察星空渐显, 暮色袭来, 一切都在变又似乎没有变, 时间停止了一般, 你忘情于此时此景, 这正是永恒美的感受。

3、自由自在之美。对于自由的向往是人类共有的。安邦河湿地公园里你随处可见, 天空中自由的飞鸟, 翱翔于蓝天, 俯冲于水面;鱼儿在清晰的池塘里面嬉戏于莲叶间,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你可以看野鸭子妈妈带着小鸭子们在池塘中玩耍, 他们悠闲地游泳, 自在的梳理自己的羽毛, 从容的捕食。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人们对自由的畅想, 仿佛和飞鸟、鱼儿、野鸭一起快乐的悠游, 正所谓:子非鱼而知鱼之乐也。自由之美需要人们放弃知识和欲望的束缚, 闭上眼睛, 纯然以自己的生命去体验。

(二) 生态环境美学价值。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它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具有季节或常年积水、生长或栖息喜湿动植物等基本特征, 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安邦河湿地更以生物多样性, 改善生态环境, 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著称。

1、收容、造福人类之美。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三江平原保留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原始湿地之一。这片具有大美的湿地以博大的胸怀收容了我们和这里的生物, 并以宽大胸怀包容了我们的一些规划与开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安邦河湿地默默地调节着气候, 带来了丰富的物产, 蕴藏着无尽的美景供人们休养生息, 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为游客和居民带来了诸多欢乐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和谐共生之美。和谐是这里生命之间相互支持, 互惠共生以及与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来的美的特征。它向游客展示了生态美的和谐性。鸟依水而居, 以鱼虾草花为食, 又为这里带来无限生机, 同时引发人们可游可栖之家园感。在这里无论白天黑夜, 晨曦黄昏时分, 游客都可看到鸟的自由翱翔, 听到鸟的鸣叫, 让人产生落日归鸦、人生若寄的宇宙人生感。金农有“茫茫宇宙, 何处投人”之问, 这里就是最好的回答。

(三) 美育教育之天然基地。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 以培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安邦河湿地是进行美育教育的天然道场。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 如上面所述的各种美感, 这是直觉的把握;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安邦河湿地宣教基地, 增强游客的科普生态美学知识:6 个大型生态景箱里摆放着100 多种湿地野生鸟类标本, 游客沿着环形甬路可观察到厅内所有标本。厅内设有4 个电子触摸屏, 游客通过触摸翻看电脑资料就可了解有关湿地的相关知识。主展厅四周是7 个小展厅, 此外还有植物标本展厅、动物标本展厅、环保宣教放映厅。可供游客查询不同湿地的信息, 对环境保护意义有更深刻的认知。

三、安邦河湿地旅游生态建议

西方的主要生态伦理观念有:人道主义学着史怀德的敬畏生命观念;保罗·泰勒的尊重自然的生物中心主义;利奥波特的生态整体主义之大地伦理以及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梳理, 联系安邦河湿地的实际环境和旅游现状, 笔者提出安邦河湿地旅游的生态建议。

(一) 以敬畏生命和感恩为基点的生态伦理教育。笔者访问安邦河湿地期间发现这里仅有宣教馆中央展厅的立柱上书有湿地公约, 但参观者很少看这些。那些科教触摸电脑教育知识也只是停留在科学教育角度, 而没有关于生态美和生态伦理的反思方面。更缺少真实的发生在安邦河这片土地上的敬畏生命的故事来给参观游览者以最真实的教育。另外, 也缺少来这里发生的不尊重生命残害生命的图文资料以作为警示。敬畏的心灵必将带来一颗感恩的心, 这也是美育教育的一个出发点。

(二) 以生物中心主义为基点的湿地开发与保护。保罗·泰勒的生物中心主义观点主要有:人类和其他生命一样, 在同样意义上同样条件下被认为是地球生命团体中成员;包括人类的所有物种是相互依赖系统的一部分;所有的生物以自己的方式追寻自身的善;人类被理解为并非天生的超越其他生命。

以此观点为依据出发, 现在安邦河湿地晚间的篝火晚会以及歌唱烧烤, 都会影响湿地生态环境, 也许危害短时不可见, 时间长了必定会影响这里生物的生活习惯, 不堪忍受者将离开;而拓展训练营地大量土地裸露在外, 必将改变地貌和带来生态的破坏。因此, 在湿地的开发上应该更加注重生物的利益、生态的利益, 而不是我们的经济利益。此外, 应考虑湿地生态本身的周期性, 以制定不同时期的旅游接待能力。

(三) 观赏的同时要维护生态整体美。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出发点, 来考察人们的行为。这点而言尤其应该针对来访者和湿地工作人员 (包括决策者) 。若一件事情, 当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 它就是正确的;反之, 就是错误的。美丽指一种超越了经济利益的更高的审美意识。这也符合我国建设美丽新农村的政策。

我们作为地球整体生命的一员, 往往以高等生物自居, 从传统的知天命的角度而言, 我们更应该肩负生态整体美的责任。开发者不要只注重浅层的物质利益, 更要考虑生态整体利益。也希望来安邦和旅游的每位游客朋友都共同维护这片上天恩赐的湿地和谐美。十年前笔者曾接触两位来自北京的游客, 他们只为了看原生态的湿地, 赏那里的荷花, 体验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 小桥流水以及夕暮归鸟的家园感, 并没有抱怨住宿和食宿问题, 旅游结束时他们只留下了安邦河美丽的照片, 当然我相信还有那久久不能忘怀的记忆。

参考文献

[1]戴放.黑龙江省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J].2006.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旅游美学答案 篇三

关键词:桐城派;桐城文化;文化旅游;灵韵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17-02

作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都”、“桐城派故里”,桐城市拥有“桐城派”的金子文化招牌,桐城市丰富的桐城派文化遗存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坚实基础。近年来,以桐城派为品牌的文化旅游已进入实施阶段,“中国桐城文化博物园”项目的建设标志桐城派文化旅游上升到历史新起点。但在众多的有关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思路中,单一的桐城派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占据主导位置,如桐城派名人资源、桐城派文化遗存游等。而能够吸收桐城派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整体文化风貌和文化旅游美学的层面考察桐城派文化旅游尚未出现,本文试着从文化品牌和旅游美学角度来认识桐城派文化旅游的价值。

一、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新视野

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以文派而知名,同时集有学派、诗派的内容,自清朝中叶自晚清民初,桐城派流传两百余年,期间诞生作家多达一千二百余人余人,作品难以计数,分布全国十九个省市[1],桐城派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代有人才,堪称明清时期的一道文化奇观。随着桐城派学术研究的深入,从文化世家、书院教育、学术文化等角度来认识桐城派成为一种新趋势[2],桐城派学术研究的进展也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打开了视野,桐城派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旅游领域,桐城派的众多构成要素成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的新构想。

桐城派博大精深,在科举、仕宦、家学方面独具特色。“在小小的一县范围之内,文儒硕辅多达千百位,人文盛况绵及数百年,这在世界上恐怕也不多见。”[3]明清时期,桐城是仅次于歙县的“状元县”;桐城派作家累积文化世家,方刘姚马张等文化世家,传承百余年,根基深厚,人才辈出,“方刘姚”天下闻名;桐城号称“文献之邦”,据民国时期学者刘声木《桐城派文学渊源考》、《桐城派撰述考》搜集,桐城派作家著作多达两千余部。

文化旅游是知名度经济,桐城文化知名在于桐城派。桐城派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性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地方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桐城派被作为“旧文化”的代表而遭到“新文化”派的严厉抨击而逐渐退出文化主流。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赋予桐城派以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文化寻根”热,这为桐城派文化旅游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桐城派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其独特的文化创造机理对文化旅游者有极大吸引力。桐城派文化现象和文化创造机理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

二、桐城派文化“灵韵”与旅游美学

文化旅游依赖于文化景观的可观可游,历史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呈现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历史文化旅游的魅力在于“灵韵”之美,现代大众文化景观通常是“震惊”体验。本雅明提出了“灵韵”的古典文化与“技术复制”的大众文化之间的审美差别。现代艺术生产是大规模的“技术复制”与传播,通常是利用求新求异的创新来吸引注意力。古典艺术的生产与传播受制于技术的落后,生产具有“此地此刻性”,“‘本真的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以礼仪为根基,它的独特的、最初的使用价值正在于此。”[4]灵韵即是文化的“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性。借用“灵韵”的概念,我们认为衡量历史文化旅游价值最重要价值在于文化“灵韵”守护与呈现。

桐城派的文化灵韵不仅仅在于它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还是一个文化整体,涉及山水自然、园林庭院、书院教育、文化世家等丰富的文化内容,桐城派的赋予桐城这座城市一种想象性的现实和品格,一种“文学桐城”的灵韵。透过桐城派的文化遗产,我们能够理解桐城这座城市的物质构成、生活状态、文化品质、人文景观以及城市居民,从而深入体验桐城派的灵韵之美。

桐城派作家在长期的流传中,形成了一种地域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构建了一种完美的文化地理想象。在桐城派作家的笔下,桐城的山水、城市、土地与桐城派作家的心灵之间互为映照,山水的奇绝正是桐城派作家创作的文化自信。“余性好山水,而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5]像这些话并非对自己家乡山水的偏爱,实际是桐城特殊的人文环境里形成的一种文化信仰。理解桐城派,寻找桐城派需要回到桐城这片土地之上,桐城派文化旅游要守护桐城派作家用生命歌咏的山水田园灵韵。

1.桐城派的生活审美灵韵

桐城派作家在读书与出仕之间寻求平衡,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活美学。城市是读书用世的地方,是实现功名理想的地方。城市后面还有可以隐逸的山林,是舒展性灵的处所。独特的地理空间形成了桐城派文人的生活美学。

读书的庭院。桐城保存了较多的桐城派作家的私人庭院,它们一般规模较大,散落在桐城老城区的各个角落,平和宁静,是读书、待客、游乐的处所。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左光斗故居“啖椒堂”、姚鼐时代“初复堂”、姚元之“竹叶亭”、 姚莹“中复堂”、方守敦“勺园”等皆保存完好。以姚家为例,姚鼐在“惜抱轩”留下的对联“万类同春人已合,大室为虚岁年长”,极具文化价值,姚鼐手植的银杏树,距今两百余年,枝繁叶茂,是桐城派的见证,每年都吸引不少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此地寻觅桐城派大家的文化气息。近代姚永概慎宜轩对联“门临青竹邀君子,窗有红梅见故人”,见证着姚家世代传递的文化脉络和精神。桐城另一代表性家族方家“勺园”则庭院深深,具有浓厚的文化庭院气息,现代作家舒芜(方管)在《勺园花木》里回忆了少时在勺园里的读书生活,勺园原为桐城派作家方宗诚的藏书楼“九间楼”,后方守敦在此地建凌寒亭和园林,“三十年前于勺园之西隙地种竹,得凌云之姿万竿矣。舍南曾以旧材架屋三盈,为啸读徒倚之地,四时皆宜焉。吾弟取柳子厚句意,命名曰凌寒。”[6]方氏子弟在园中过着悠游自在、和平宁静的“啸读”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到以诗书传家的文化家族生活原型。文化世家的生活是艺术化的,是诗意的栖居,现代桐城美学家朱光潜提出“人生艺术化”,正式继承了桐城派作家的生活美学精神。

在庭院之外,桐城派作家们活动的另一个场所是文庙与书院。桐城文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七百年历史,历代重修,保存完好,是江淮地区规模最大的文庙,也是桐城派的象征。桐城的书院教育兴盛是桐城派兴盛的基础,桐城派作家多有在书院任教的经历,桐城派作家积极参与本地书院的兴办。其中桐乡书院最具代表性,书院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是桐城派代表人物戴钧衡创办,直到民国元年改为小学堂。桐乡书院显名全国,经典有载,戴钧衡的《桐乡书院四议》,清廷曾谕令全国效法,并载入《皇朝正典类纂》。

2.桐城派的自然审美灵韵

在城市之外,山林成为桐城派作家隐逸的处所。桐城境内的龙眠山、浮山、龙山等形胜之地成为桐城派作家的首选。龙眠山在桐城以北仅四公里,山峦叠嶂,钟灵毓秀,自宋代画家李公麟建“龙眠山庄”以来,历代多有文人墨客来此赋诗吟咏,建隐居别业,逍遥山水之间。桐城派作家更是将龙眠山视若文化圣山,龙眠山中至今还留有许多桐城派作家题咏过的景点,如姚鼐《游披雪瀑记》、《游媚笔泉记》。更广意义上,桐城派不仅仅是读书处士的士大夫文化,还有隐逸山林的优雅情怀。

3.桐城派的历史审美灵韵

桐城派在五四新文化时期遭遇到新文化派严厉的抨击,被称作是“妖魔”、“谬种”,在新旧文化转型和新的知识典范的建构过程中,桐城派遭遇到最大的危机,被迫退出文化主流,但桐城派的文化精神并未消失,桐城派的历史贡献正得到人们的承认和重视。一个传奇的文学流派如何绵延两百余年,传播至全国十九个省,与清朝相始终,通过桐城派的发展变迁能亲切体验到明清文化风情。自清初到民国时期,自清初方以智逃禅,到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姚鼐的古文讲学,姚莹成功抗击英国侵略台湾,曾国藩的桐城派中兴和洋务运动,吴汝纶创立莲池学派,创办安徽第一所现代学堂桐城学堂,还有刺客吴越、侠女施剑翘构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美感。

桐城山水和城市空间构成桐城派作家精神家园,在众多遗迹遗韵中,桐城派创造显现出一种独特美学区趣味。桐城派文化旅游审美精华在于桐城派诗意的生活审美,桐城派雅洁的山水审美和桐城派浩远的历史审美。

三、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桐城派文化旅游还属于刚刚起步阶段,真正要把桐城派的文化品牌转变成文化旅游品牌,还要在文化特色上发掘潜力,只有地区旅游特色就越突出,吸引力也就越强。地域性、体验性、创意性是文化旅游的特征。桐城派已成为历史遗产,桐城派文化旅游要回归桐城地域性文化土壤,结合桐城地域文化,利用好桐城派的品牌效应,在文化体验和文化创意上下功夫。

1.桐城派品牌凸显与战略规划

以提炼桐城派为文化符号,塑造“天下文章出桐城”文化旅游品牌,构建文化旅游名城。积极参与区域旅游资源规划,如安庆市规划“桐城——怀宁——枞阳文化旅游带”有利于整合分布于怀宁和枞阳的有关桐城派文化旅游资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建设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和传播带来了机遇,安庆市将“桐城派文化”纳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里,将极大扩大桐城派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2.以桐城派作家精神家园重建为主线

通过对桐城老城区实行减法,集中建设成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区。实现桐城派文化的景观物化和载体化,提炼、纯化城区的文化内涵,开发桐城派作家故居和活动街区,修建桐城派名人广场等。

目前,桐城文化博物园建设即是以桐城文庙为核心,拓展发展空间,凸显文庙的祭祀与教育功能,设置文豪蜡像馆,采用新技术,全面展示桐城派文化。整修东大街、紫来桥、北大街,恢复传统民居、店铺、作坊、名人故居等。依托桐城中学已有景观,丰富人物雕塑;维修朱光潜故居,建成小型展馆。扩建投子寺,恢复望湖亭、柚木井、卓锡泉、碑刻等古迹,建设投子山佛教文化园。文博园设立桐城文化史、桐城派文化、古代科举文化三大展区。建成之后,既是桐城文化的展示中心、桐城派文化的研究中心,又是广大市民的休闲中心、青少年学生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中心。最终形成积历史参观、文化体验、文化养生等多元的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

在“名城”之外,要做活“山水”文章,全面塑造特色的“文学桐城”城市意象。确立城市文化核心,以桐城派文学为核心符号,进而做好城市文化意象推广。桐城已成功举办两届“诗意与地理体验游——桐城诗歌节”;还有正在建设的以龙眠山水为载体,以文学为内容的“印象龙眠——中国桐城文学论坛”文化旅游项目,这些都将塑造“文学桐城”的城市意象。桐城得名缘于本地盛产桐树,桐树在中国古典诗词文学中的重要意象,“桐子花开”本身就是文学的境界,在古典文学中,以“桐”或“桐花”为意象的文学诗词不绝,在城市周围种植梧桐园,举办“桐花节”,会营造城市的诗意品质。

桐城古城与龙眠山水是桐城派作家的精神家园,桐城派作家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关于城市和山水的诗文作品,以“诗意的栖居”营造这片精神家园将是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核心内容。

3.以景观化、故事化整合优化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修建宰相府邸、名人故居、世家宗祠、名宦祠、先贤祠、文庙、博物馆、文化书院、讲述历史故事的雕塑、景观,以桐城派历史为线索开展以名人故居、文博展览、修学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以黄梅戏表演改编桐城派故事,增加趣味性。

联合桐城特色的地域文化,如传统老字号商铺、水芹地农耕文化、特色美食、民俗、传统手工艺营造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氛围。

4.以文化创意推介桐城派文化旅游

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成功在于在做足文化旅游内涵,凸出文化特色,以“桐城派文化旅游带”为主线,“开发桐城士大夫文化游”,桐城派“文化寻根游”等专项旅游;开展“文学艺术旅游”,举办“古文夏令营”;开展“龙眠隐逸文化游”。“桐城派文化养生游”,“桐城派故事表演”等。

总之,桐城的文化空间孕育了桐城派,桐城派的文化旅游开发须厘清和城市深厚联系和内在文脉。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需要紧密联系桐城历史文化的内在机理,发掘桐城派美学特质,才会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灵韵”。

参考文献:

[1]杨怀志,潘忠荣.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1.

[2]程大立.第五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后记[M].合肥:黄山书社,1990:472.

[4]沃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99.

[5]朱红,等.桐城古代散文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238.

[6]舒芜,李季农.桐城现代名家文选[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196.

4.美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篇四

1、 日本学者将“Aesthetics”译为“美学”,谈谈你对这一翻译的看法。(20)

2、 美的客观论与美的主观论的核心分歧在哪里?我们主张美与美感的同一,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5)

3、 王国维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试用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分析王国维的这段话。(20)

4、王国维以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具有西方美学的崇高之美,谈谈你的看法。(附全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20)

5、 简述康德论审美活动的四个契机。(15)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写道:“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试用移情理论分析刘勰的这段话。(20)

6、 贺铸《青玉案》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试用格式塔学说赏析此句。 (20)

7、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缺乏西方的悲剧之美,谈谈你的看法。(20) 一、

8、 简述美感的五个特征。(15) H.里德认为:“艺术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常常是一件不美的东西。”以美与艺术的关系为中心,谈谈你的看法。(45)

1.在鲍姆加通造出aesthetica,本意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它的准确意义是“与感性印象有关的东西”,所以应该译为“感觉学”。

2.美学研究的“美”实际上是主体的感觉,是指研究人们认识美、感知美的学科,也可翻译为审美学。

3.黑格尔认为美存在于艺术当中,理念与感性形象达到了完美统一,美学就是艺术哲学,他否定了自然美,也是不确切的。

日译名词对近代中国强大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让“美学”得以取代了其他译名,但这个译名并不切合西方美学的本源,“美学”的名称会让我们望文生义,想当然地以为美学是是美之学,但碍于术语的约定俗成和便利一直沿用至今。

二、

1.核心区别

①美在物还是在心,美是不是物的属性。

②美与美感的关系。

2.美与美感的同一

①只能在审美活动中寻找美,把握美,美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只能存在与审美活动之中。

②美学是关于整个人类审美活动的理论。审美对象中客观的存在着美的社会性内容即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审美者的主观存在,不已审美者主观意志为转移。 ③美的客观内容必须通过人的主观形式表达出来才有意义。主体用关于美的、先验的观念去审视客体形态时才会发现美,体验美。审美对象的固有属性引起美感,通过审美活动的形成主体的精神状态。

三、

1.距离的设定:采用美感的态度观赏事物,在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设置合适的距离,以不涉及利害关系的态度观赏和创造审美对象,不受物役,就能完全把握审美对象,产生快感。强调审美的“非功利性”。

2 距离的矛盾:诗人对于宇宙人生,一定要深入内部去体验,去临摹,也一定要跳出来思考分析,观察本质。做到不即不离,恰到好处。距离过小会丧失美感,显得庸俗平常,距离过大则空泛,不能引起切身的情趣。矛盾的统一就是出于入的全面而辩证的审美态度,个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深入内部,设身处地,体其情观其意;又能跳出实际生活,与客观对象拉开距离,保持主体独立自主的审美理解,以获得美感。

四、

1.审美是移情的过程,将人的主观情感移到客观事物上。高山重迭,流水环绕,众树错杂,云霞郁起,春光舒畅柔和,秋风萧飒愁人。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也在刘勰的笔下有了生命的动感。

2.共鸣与自我欣赏。

人自己受到对事物的错觉的影响,与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审美欣赏是一种自我欣赏。作者反复地观察这些景物,内心就有所抒发。像投赠一样,作者以情接物;像回答一样,景物又引起作者写作的灵感。“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则进一步揭示了审美态度在创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物的情感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的情感,大自然的美感也是“观照的自我”。

3.物我同一。

审美创作中作家自我与审美对象最终融合,物我消融,情景两忘,大自然丧失了独立性,和诗人交融在一起。“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把这种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概括得颇为生动而富有诗意。

五、

1.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确定部分的性质与意义。诗人首先把握“愁”这一整体感情,再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与意象,烟草、风絮、梅雨三种不同景物来烘托闲愁,与读者的心理结构形成微妙联系,从而让读者把握整篇的愁思。

2.异质同构,不同内涵的事物具有着相同的结构式样。在古代诗歌中万物于人的感受之外自有其深意,也就出现了意象的选择,用烟草风絮梅雨等三种景物,将

不可触摸的虚的感情,转化为可见、可体味的实的景,烘托出词人的情愁如烟草一样滋长,如风絮一般散漫,又如梅雨一般无止无休。

六、

1.美与艺术的同一性

①美与艺术都属于美学范畴,美学是哲学的分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所以美学是“美的哲学的艺术”。

②艺术的本体就是美,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呈现意象,艺术家把自己创造的意象用物质材料加以传达。完整的、包含着意蕴的感性世界就是意象,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必然使人产生美感。

2.艺术不一定等于美。

①艺术与美的内涵不同:里德认为在关于艺术的讨论中,之所以出现混乱,正因为未能把美学与艺术明确地区别开来。严格地说,美学讨论的美是广义的包括美在内的一切审美形态。而艺术则是一个更为广阔的范畴,旨在传达感受和认识。艺术在内容上包含着比情感价值更多的东西,与美或美学的特质不完全是一回事。

②艺术家的创作方面:艺术家是集美与丑、美与恶的统一体,所以其作品也不一定都是美的。

③艺术品的呈现

艺术里美与丑是相互融合的,艺术不完全是美,例如各种各样的抽象派、野兽派,在前几个世纪也许会被当成垃圾的作品,现在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艺术不完全是美,但是归结艺术的动机,多多少少掺杂着美的动机。艺术的形式逐渐多元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理念、形式与表达方面,这导致了艺术与美相分离。

七、

1.客观性质:体积巨大,力量无限,表面上是凸凹不平和奔放不羁的,色调是朦胧晦暗的,线条是径直的。

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天寒霜凝重。

2.主观感情:崇高是通过震颤和激动来“征服”读者。崇高表现了慷慨激昂的感情,将痛感转化成快感,有一种生命力受到暂时阻碍的感觉,马上就接着有一种更强烈的生命力的洋溢进发。

“城欲摧”城墙好像要坍塌,开篇以压抑的感情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崇高感由压抑转到振奋,所以观赏者的心灵处在动荡状态。带来了希望和快感。

3.思想壮阔:李贺的诗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强烈而激动的情感”把人引向崇高之感。

5.旅游美学课程作业 篇五

我眼中的屏风四美

学院班级

机控学院机械09-3班

3099990673

黄林炼

指导教师

秦彬老师

旅游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古已有之。中国是旅游古国。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美好的人物景物都是建立在真、善、美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只要善于发现,其实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咱们美丽的桂工校园也到处充满着美丽„„

屏风四美之一

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了,在美丽的桂工校园,巍巍屏风犹如一位智慧老人,咱们的九教,图书馆就像两个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两个相互依偎的孩子坐落在这位圣者的怀抱,汲取智慧的精华。山和建筑以及一代代桂工人与大地天空形成一幅相互辉映之美。

屏风四美之二

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爱因斯坦(美国)

在我们美丽的第九教学楼的中央有着这么一座塑像,前面的“探索”二字诠释着一代代桂工人凝结出来的桂工精神“艰苦奋斗、砺志进取,和衷共济、克己笃行,求真务实、敬业奉献”。象征一种文化与智慧之美。

屏风四美之三

位于屏风小区内的“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四个大字以其飘逸的行笔,犹如生动活泼的我们,每次路过我们都会欣赏着心里默念这四个大字,给人以青春,活泼的美感。

屏风四美之四

6.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答案 篇六

护理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下列描述不属于社会美特征的是(C)A.核心是人的美 B.内容美胜于形式美 C.象征性和寓意性 D.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2.中国古代的文人都很欣赏菊花、莲花,认为它们能够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品格和精神相契合,这表明了自然美的(D)A.侧重于形式特征 B.时代性特征 C.理想性特征 D.象征性和寓意性特征

3.护理活动中真善美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A.“真”是护理美的基础

B.有些时候为了追求特定目的的护理美,可以违背真 C.违背了善,不一定就不美 D.在护理活动中,美等同于真、善

4.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是(B)A.想象 B.情感 C.评价 D.体验

5.下面对护理审美客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A.是被审美主体内化的一种认识对象 B.是护理审美关系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C.是具有护理审美性质的事物 D.是具有护理审美性质的人

6.“在人们贫困的时候,苦于缺医少护;温饱时,除了要求有医有护外,还要求就近、就便、省时、省钱的便民服务;小康时要求好医好护,且不满足于单纯的身心护理,还要求得到健康信息和健康指导;富裕时更是要求健康长寿,要求高质量的护理和高水平的生活质量。”这一段话说的是护理审美的(D)A.与社会文化发展的适应性特征 B.阶层性特征 C.民族性特征 D.时代性特征

7.人们在观看各种色彩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色彩具有(B)A.审美特性 B.表情性 C.象征意义 D.生理性

8.事物的形式美诉诸于听觉的是(D)A.线条 B.韵律 C.节奏 D.声音

9.下面对护理审美主体的描述正确的是(C)A.只能是护理人员或医院管理人员 B.只能是患者、家属或社会公众

C.是按照护理美的尺度有意识地对人或物实施护理美或评价护理美的人 D.不受社会文化的支配

10.下面对艺术美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C)A.象征性 B.寓意性 C.形象性 D.阶级性

二、填空:

1.1735年,德国出版了《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这本书的作者是 鲍姆嘉通。

2.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 黑格尔 建立了西方美学史上从未有过多的庞大完整的美学体系,在他的多卷本《美学》巨著中,对美的本质、自然美、艺术美、艺术发展的类型,乃至当时存在的几乎所有的艺术种类,都作了详尽的阐发,构成了一个严谨的美学理论体系,使美学的独立地位进一步巩固下来。

3.马克思主义美学诞生于 19世纪中叶,它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美学体系。

4.色彩具有审美特性的原因之一在于它能给人一种特殊的 视觉 效果,在人的生理、上产生影响,不同的色彩往往给人不同的感受。

5.作为形式美规律的比例,指形式整体各部分之间的 数学关系,现实生活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比例关系是被称为“神奇比例”的黄金分割,即5:3或8:5。

6.形体是指事物具体可感的外在形态,也是视觉感官所能感知的 空间 性的美,形体要素中最基本的元素是 点。

7.审美关系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 审美实践 三要素构成的。

8.心理性医学审美环境,着重满足的是人的 “感觉人性” 方面的审美需求,即感性和伦理方面的美感需求。

9.人体的色彩可以分为人体的 固有色彩 和人体的 装饰色彩。

10.基础护理工作中的审美原则,是以 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 为首要目标,以 作为护理美学的基本特征,体现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美。

三、名词解释:

1.护理审美评价:就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审美原则、审美观念、审美程序等,对护理审美对象进行美的价值判断。(P176)

2.审美修养:是指审美意识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和逐渐养成的对待美好事物的正确态度,是个体按照一定时代和社会的审美理想,自觉进行审美心理的自我锻炼、陶冶、塑造、培育和提高的行为活动,以及通过这些行为活动所形成或达到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P154)

四、简答题:

1.请简单叙述美学的研究对象。

答: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美的存在: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美”,属于审美关系中的客体方面。(2)美的感受: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或审美心理,属于审美关系中的主体方面。(3)美的创造:主要包括社会美的创造、自然美的创造、艺术美的创造,及人体和心灵美的创造(美育)。(P24-25)

2.简要回答护理审美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答:

1、真、善、美相统一

2、护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3、护理效果与审美效果相统一

4、同一性与差异性相统一(P179)

五、论述题:

基础护理是对各专科和各系统疾病的患者及健康人群进行的具有共性的生活护理和技术护理服务。它是护理中最基本的工作,又是患者及健康人群非常需要的护理活动。请你结合临床护理实践,论述基础护理工作中的美感体现。

答:基础护理工作中的美主要体现在秩序性、规律性、对成型、和谐性及完美性等方面,具体表现为用艺术的心灵创造护理自然环境美、用良好的饮食调理维护患者人体美、用周全的护理为患者提供舒适美、充分展示护士特有的形象美、创造护患关系的和谐美。

结合学生自己的临床实践论述。

1.护理美学的定义是什么?

7.旅游美学答案 篇七

一、论题缘起:田野调查之驱力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辖区内有一处号称“川东小九寨”、“妙景胜三峡”的生态旅游胜地——百里峡。

百里峡景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其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民俗风情各具特质又相互应和, 自成一格又彼此交融, 从而凝汇成独特的生态旅游风貌。然而, 状若仙境的度假胜地并未成就其出类拔萃的影响力;亦未因之招徕络绎不绝的访客游人。到此休闲旅行的多半是慕其自然风光之名而来, 对当地生态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民俗却知之甚少。旅行者虽多为游历山川而至, 但却并未真正将百里峡的山水尽收眼底。

在茫茫巴山丛中百里峡埋藏了千万年的雄壮险峻、清幽奇丽之景, 并不是在现有的旅游线路上走一遭、漂一会即可全览。鉴于此, 笔者分析了个中缘由, 或因经验不足、或由宣传不利、或问基建不全、或责资金有限、或推定位不准、或囿规划不谨;综合来讲欲改变现有窘状, 非要做一番全面具体、详尽细致、精准入微的田野调查不可。借此, 笔者从辨析现象实质、剖析问题症结、提出实效方案与可行性建议的立场出发, 对百里峡展开了一系列调查研究。自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 笔者先后多次赶赴宣汉县, 十数次深入百里峡腹地, 对其山地度假旅游文化项目的资源与环境开发、保护进行了由浅至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实质的田野调查。之后, 笔者撰写文章, 通过描述百里峡现有的资源结构及设计开发之景状, 进而探讨其发展中问题的症结与诟病之所在。继而, 借助对当地旅游资源情状的描述及建设意见的探讨, 为其后展开系统化研究奠定基础;由是, 谋定涵盖全局、科学发展的思路, 制定统筹资源开发、保护的规划, 设定高效合理、可持续的建设方案。

二、原野弥象:百里长峡之概貌

百里峡地质公园幅员辽阔, 在广袤的巴山丛中占地面积逾300多平方千米;峡谷内相对高度落差近1500米, 最高处老黄山海拔2148米、最低处海拔452米。有资料显示, 百里峡地质构造生于一亿多年前地壳剧烈运动形成的褶皱, 再加之长期受地表水与地下水等外力作用, 生成如今的喀斯特熔岩地貌景观。

宣汉县境内之百里峡景区以“长峡、褶皱、生物礁滩相”的地质遗址景观特点而著称, 其主体由两部分构成。一者, 为劈山斩涧、浩荡翻涌的百里前河。该河在巴山余脉的莽莽丛山中奔腾倾泻, 若鬼斧神工般开凿出一道长近140千米的绿色生态长廊百里大峡谷——百里峡也由此得名。二者, 是澄清碧透、浩渺吐蜃的万顷江口湖。该湖为人工建造, 在蜿蜒数百里的前河与发源于万源的后河相汇处拦河筑坝而成;于是, 在山野间生成一片湖泽汪洋、浮烟起蛟。

首先, 百里峡给人的印象绝对是户外漂流活动的上好去处。笔者在调查期间, 以参与式观察的手法, 亲身感受了在百里峡漂流时水涌船滚、奔腾翻旋、瀑浪飞花的快感。在断壁与绿涯间, 前河之水若白龙潜涧咆哮飞驰, 或穿山凿穴、或临渊隔渚、或湍流涡旋狂奔, 暴戾与激情畅快不可言状。其后, 笔者访问了若干漂流者, 一位来自新疆的年轻人王某告诉我们, “在峡谷中漂流会给人一种挑战山川、征服自然、放浪形骸超然度外、无比自在身心欢愉的超验之感”。这番滋味, 若非亲往绝对难于体会。

其次, 百里峡景区的另一印象即是清幽秀美。其中江口湖一带景色尤为清净淡雅。调查中笔者从当地老人那里得知, 该湖得益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修建的江口电站水库。据1994年西南财经大学修订出版的《宣汉县志》所载, 该电站在当时乃是“四川省重点水电工程项目, 在建设投产后, 具有防洪灌溉、水产养殖、休闲度假、水力发电等多项社会经济效益”。而今这片凝结了巴山雨露的湖泽给当地生态环境、经济开发、休闲度假、社会发展都带来了诸多影响。

此外, 百里峡给人的印象还包括当地淳朴热烈的民风、风味纯正的土家酒菜、奇趣盎然的山谷洞府、险峻耸峙的山峦岩壁、雄壮伟岸的黄山与“伟人峰”、状貌神似的“百兽聚会”以及各色珍稀动植物等。

三、幽谷景致:生态资源之勘查

百里峡旅游资源由生态自然风光、人文民俗风情两部分构成。近年来, 当地重点建设的旅游项目多出于对其自然风光资源的初步开发, 主要包括峡谷漂流、溶洞幽景观赏、山地攀登与户外野营拓展等。

百里峡的自然风光融汇了“雄壮浑厚”、“险峻耸峙”、“奇丽瑰美”、“清秀隽永”与“幽静清新”等诸多特质。恰如笔者在调研中挥笔抒写的诗句所云:“拂去沉眸看寰宇, 独爱此景醉仙居, 吴带当风何所眷, 百里峡藏云雾出。”百里峡的自然风光得天地之精华、汇古今之佳韵, 融幽藏静、沁心怡神宛若人间仙境。在众多景致中, 神韵最渊的要数“伟人峰”, 它是一座酷似开国领袖的雄奇峰峦, 这一圣景令笔者一行闻之欣然、观之赞叹、思之陶醉, 此中感验难于述言。“伟人峰”这一绝妙圣景经过大自然的超然雕饰, 铸就其壮阔与精湛、奇伟与惊叹, 造化之神韵浑然天成。

研究小组在查阅相关资料、多次走访当地民众并数遭实地调研后, 对坊间流传的景区几大看点做了整合描述, 即:“一河奔涌二龙潜, 三寨遗荣四谷衔。五区幽然六脉染, 七绝横空入彩烟。八怪奇夺照福地, 九曲蜿蜒醉盘桓。十峰藏珍百洞幻, 千景融曦万象安。”

此处的“一河”是指前河, “二龙”是指黑龙峡、剑门峡;“三寨”是指云雾寨、青龙寨、大寨子等。调查中我们发现, 当地政府管理和文化宣传部门及旅游公司间对“四谷”、“五区”和“六脉”的划分与认识尚存争议;为了能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解释, 我们最终选择综合多方说法, 以景区内各个景点之观光项目的差别作为基本依据来进行划分。笔者对“四谷”、“五区”及“六脉”暂时理解如下:“一线天峡谷”、“黑龙峡谷”、“剑门峡谷”、“十里峡谷”等“四谷”;“百里峡漂流区”、“百里峡地质公园”、“石桶景区”、“江口湖观光区”、“桃溪胜景”等“五区”;“鸡石山”、“五指山”、“黄莲药山”、“老黄山”、“刺天峰”、“伟人峰”等“六脉”。这样划分难免有附会之嫌, 但限于目前研究的资料和条件, 只能暂作如此表述, 其后商榷完备有待来者。

笔者从宣汉旅游局百里峡景区管理人员处得知, 在2010年夏季, 宣汉县旅游局特地为该景区的景点进行了归纳类分, 并将这里的“七绝”与“八怪”分别描述为:“一绝水”、“二绝洞”、“三绝岩”、“四绝景”、“五绝物”、“六绝漏斗”、“七绝民俗”与“一怪水色斗”、“二怪鸟鸣灯”、“三怪山上鱼”、“四怪飓风洞”、“五怪岩里湖”、“六怪吞吐”、“七怪叶呈字”、“八怪井喷彩”等。文中所书“九曲”、“十峰”中的“九”与“十”乃是虚数, 用意是指在百里峡漂流的途中要经过逾十处转弯, 同时其景区中险峰峻岭、雄峦巨岩、奇山绝巅不下十数处。其间峡谷两侧的夹岸上不时会有飞瀑从九霄云外坠入前河, 一时间掀起的浪花喷雾会将漂流者带入激情忘我的境界。诗文中, “百洞”与“千景”亦是虚指百里峡景区内散布的山川峡谷、石洞岩窟、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等万千景象。

四、景区打造:生态旅游之思考

在田野调查中, 我们发现目前百里峡景区内配套服务山地度假旅游的基础设施仍在建设和完善当中。在当地文化旅游管理部门与旅游产业开发公司的积极努力下, 如今已见雏形, 并基本能满足正在开发中的主流项目, 如户外漂流、登山野营、观光休闲与棋牌餐饮等的需求。然而从生态旅游资源的实际构成出发, 结合当地交通条件、文化传统以及现有优势项目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 才能使当地的旅游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继而带动地区的综合开发与建设, 并为百里峡地质公园与生态构成的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在自身定位方面, 当地的旅游开发公司与地方政府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应从百里峡的实际出发, 打造符合自身属性的特殊生态旅游综合服务区。我们必须认清现实, 来此地度假旅行的人们所收获的不是古都历史、名城沧桑的沉淀回味;亦非他乡迥异文化、异样传统的奇闻妙事;这里能带给人一种回归自然、亲近原生态、体验淳朴宁静之美的心灵净化之感。如是, 从全局战略的高度谋划百里峡生态旅游项目的整体规划, 将开发保护有机结合, 项目开发以原有生态资源的协调有序为基础, 当地的生态旅游应将区域文化生态与地域自然环境相结合, 化单纯的自然资源生态开发为人文与自然生态立体全面的旅游文化项目打造。

百里峡风光与人文景状恰如海德格尔所描绘的诗意栖居之要旨, 百里峡正是一处“给予人以持续善良为标准的度量衡, 借此来丈量自我认知行为与意志力行为达到一种的合道德性的高度;此时, 在这种状态下的灵魂筑建与修缮, 即是合乎人性纯善之美的心灵时空, 而酝酿勾勒这一幽深静谧境界的寓所即是我们诗意的栖居之地”。

摘要:本研究采用田野研究的方法, 选择生态美学的视角, 对四川省宣汉县百里峡景区的旅游资源展开综合调查研究, 为有选择、分阶段地规划开发百里峡旅游资源, 有针对性地保护当地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同时亦可为爱好山地度假旅游、喜好户外漂流活动、偏好乡土风情观光的旅行者展开一幅全新的画卷。

关键词:生态美学,百里峡,生态资源,生态旅游

参考文献

[1]张敏婕.四川宣汉百里峡地区褶皱构造特征及地质景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07.

[2]李晓琴, 吴山, 付顺等.四川宣汉百里峡地质遗迹成因与景观价值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0 (1) .

[3]付顺, 朱利东.四川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成都理工大学, 2009.

8.从接受美学角度看旅游视频的口译 篇八

【关键词】旅游翻译 接受美学 汉英差异

汉英语言有很多差异性,无疑增加了口译的难度,怎么样才能使译文既传达出原文的精神,又让读者感到通俗易懂是译者应该深思熟虑的事情。接受美学为译者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

接受美学又被称作“接受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重视读者的地位哈读者的反映,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发挥能动性的意义的创造者。这给翻译理论带来了崭新的活力,为广大的翻译人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为其主要创始之一的姚斯提出了该理论的几个重要的思想。第一个就是读者“期待视野”,翻译中的“期待视野”指的是读者在接触翻译文本之前就已经具有的比较固定的经历,知识和习惯等。翻译作品如果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完全一致就缺乏新意,读者就会失去兴趣,所以好的翻译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要有一定的不同,这就是“审美距离”,因为有了审美距离,读者才可以发挥各自的想象力,给翻译作品增添新鲜血液。这是姚斯的第二个思想。本论文主要就这两种思想探讨一下对旅游文本翻译的的影响。

二、接受美学角度下的翻译举例(基于汉英语言差异)

1.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英语较汉语更注重形合,将词的变化形式和词汇的衔接作为基本的语言组织手段; 而汉语更加注重意合,依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作为组织语言的手段。形合和意合往往并存于一种语言中,但二者的作用总是各有侧重。“汉语里多用意合法,连接成分并非必需;西方多用形合法,连接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不可缺少的”。本口译过程中,作者很好的把握了汉英意合形合的区别,尽量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例如:

(1)That was the best thing anyone could ever have for the brain to remember.

这可能是任何人都会永远铭记的最棒的经历。

(2)These whales are cousins of the ones that the Japanese are hunting.

这些鲸鱼和日本人正在捕捉的鲸鱼本是一家。

(3)You dont realize how hard can be to walk along unstable still lines until you get up here.

直到走上来,你才会知道在这种摇晃的直线上行走是多么困难了。

上面的三个英语句子用了诸如“for”、“to”、“of”等介词连接,第三个句子甚至用了从句,这就是英语形合的表现。但是作者翻译的时候并没有把每个词都翻译出来,例如“for the brain”并没有翻译成“对大脑来说”。由此可见汉语更注重句子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句子形式,相较汉语,英语则更注重句子的形式和构成方式,通过连词介词等将各成分连接起来。译者翻译这样的句子时要充分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将英语句子的逻辑关系表达清楚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

2.英语被动译成主动。汉语和英语在使用上的另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语态的运用。英语是倾向于静态的语言,而汉语则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当人称不明确,或是为了强调动作接受者的时候英语多用被动语态,而翻译成汉语则就应该考虑汉语的特点。接受美学强调的是读者的反应,汉语除了极少数用“被”字句表示被动之外,大多数都是主动语态,所以译者在口译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即用汉语中常用的表达,例如:

(4)Absolutely,any wild animal comes into us gets released.

大多数到医院治疗的野生动物我们都会放走

(5)Its very important the resorts ensure the surrounding wildlife is not affected and ways of travelers do not interfere.

对于度假村来说,确保不影响周围的野生动物和游客旅游方式是很重要的。

在第一个例子中“released”是被动形式,但是译者并没有翻译成“被释放”而是翻译成“放走”,第二个例子“affected”也是被动表示被影响,但是译者巧妙地翻译成了“影响”,这符合接受理论的要求。汉语读者相比被动更倾向于用主动这种直接的方式,所以译者翻译的句子满足了译语读者的期待,跟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是相吻合的,所以更易于接受。

三、结语

本论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基于汉英语言差异,浅析《野外度假旅游视频指南》的翻译技巧。接受美学的核心思想就是突出读者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读者的“期待视野”是译者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好的翻译作品技能传达原文的精神又能满足读者的期待。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倾向于用被动,汉语多用主动,所以翻译要合乎汉语表达习惯才能满足读者期待,才能被读者接受,这是接受美学给我们的翻译启示。

参考文献:

[1]Jauss,H.R.Toward the Aesthetic of Reception[M].Minnesota: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83.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美是什么美学原理作业最新答案 篇九

选择题

1.人间词话是谁的名著(A)A. 王国维 B. 梁启超 C. 叶朗 D. 朱光潜

1.西方美学家通常将“象“称为(C)A. 物色 B. 景色 C. 形式 D. 种类

2.美学研究的对象是(C)A. 美好事物 B. 积极事物 C. 审美活动 D. 美丽景色

3.4.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A)A. 美是什么 B. 美的本质 C. 美的思维模式 D. 美的存在

4.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认为美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的问题(C)A. 现象学 B. 心理学 C. 认识论 D. 唯物论 判断题

1.学习美学的重要性只是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否 2.高尔太承认美感的产生要有一定的对象

是 3.学习要立足于中国文化,为此对西方美学都要摒弃

否 4.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10.旅游美学答案 篇十

8.B解析:张冠李戴。原文“在凝神观照中达到主客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与此同时,又要求人们在心理上与外物分离”,这是文艺鉴赏规律的要求,不是文艺创作的主张。

9.D解析:A因果倒置。原文的表述是“就有可能忽略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从而无法参与作品的再建构,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B以偏概全。从原文“在中国画里,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直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人们往往把空白作为整幅画中最令人欣赏的部分”可知,不是所有的“中国画”都有“留白”,选项中还删除了原文中“往往”一词,显得绝对化了。C无中生有。“禅宗‘净心’观对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文中无据。原文是“对我国传统的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发生过重大影响。”也可说是混淆概念。张冠李戴。“体认真如本性”是禅者的追求,不是审美者的体认。

11.旅游美学答案 篇十一

中国审美主义的基本构架来自西方,但它毕竟蕴涵着重要的民族特质。这是因为,当时的美学家虽然都以西方美学为现成的知识背景,但他们最高审美境界却植根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而且,他们都到魏晋这个痛苦而又自由,并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去寻找所崇尚的审美理想。朱光潜以陶渊明为人格理想的写照,把自己的人格在生活中涵养成“完美的诗”,然后才焕发而为艺术。宗白华的审美理想则为“晋人风度”,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

但无可否认,他们的审美主义又存在着明显分殊。朱光潜重“想象”的飞升,而宗白华却重于“情”,更重情感的解放;朱光潜推崇“静穆”的风格,宗白华则倾向动与静、空灵与充实的统一。具体而言,朱光潜赞美陶渊明情感生活“极端的和谐静穆”,这种静穆渗透着儒家的庄严和达观。而宗白华的审美理想却倾向于以静为始,动中取静,“静”须具备生命的活力,因而要表现出节奏和韵律、活跃和动感。这就将其美学与道家的自由体验相通,同儒家生生之德相衔,加之禅境的汇注,从而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姿态。实际上,华夏古典美学的动感源于儒家的“生生”,静态源于道家的“虚静”。朱光潜反而只取儒家“节动”的一面,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相反,宗白华却“感于物而动”,走向情感的抒发和生命的至动,这主要是通过用“动”激活道家美学而实现的。

艺术境界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在朱光潜看来,文学到最高境界必定都是诗,诗的.境界是艺术之境的巅峰。他从诗出发,操作西方美学话语,来剖析意象构成和境界性质。诗的境界是情与景的契合,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深浅成正比例。直觉是起点,而意象含着见者的创造。宗白华认为,艺术是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终极意义的拷问。这种境界不仅是生命论意义上的,同时也是审美主义的,生命与审美是相互转化的。

12.旅游美学答案 篇十二

A.“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影响深远。

B.“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C.“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

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其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B.关于“道法自然”中“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

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的形式来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的道理,但“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

C.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

D.西方哲人认为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

阅读答案:

1.【答案】D【解析】“‘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的说法不正确。原文为“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而非直接“孕育”。

2.【答案】D【解析】因果关系不成立。根据原文,庄子只是将“道法自然”的思想阐述得具体生动。

3.【答案】C【解析】“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的说法不正确。根据原文“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顺应自然规律是前提。

★ 《自然之道》阅读答案

★ 从军行阅读答案明余庆

★ 张千载高谊阅读答案

★ 张根文言文阅读答案

★ 张嫂冰心阅读答案

13.旅游美学答案 篇十三

2.优美: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3.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4.美起源于“游戏”的审美发生学说被称为“游戏说”,其代表人物是席勒和斯宾塞。

5.人的外在美体现在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三个方面。

6.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画面运动性、时空自由性、心理真实性.7.在审美文化中,有三种主要行为方式,即审美生产、审美调节、审美消费. 8.美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别,其主要特点包括形象性、娱乐性、自由性和普遍性。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0分)9.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美已经存在。

不对。自然美是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评价,自然美的产生是和人类社会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类产生以期自然的物质属性虽然存在,但自然是自在之物,不能自觉为美。只有在人类开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改造了人类自己时,自然美才产生了。

10.感知、想象、理解等审美心理因素是以情感为中介形成有机统一体的。

对。审美心理的突出特点是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审美中的情感活动以感知因素作为基础,审美中的情感活动通过想象因素自由扩展和抒发,审美中的情感最能在感性里表现理性。情感在整个审美心理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1.简述优美的美学特征。

答:(1)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3)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12.简述喜剧艺术“寓庄于谐”的美学特征和基本方法。

答:(1)“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诙谐可笑。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辨证的统一。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

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为喜剧。

(2)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在倒错中显真实”。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

(3)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之二是“以夸张揭示荒诞”。通过夸张乃至变形,揭示真实,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

五、论述题(共30分)14.请结合实例对比分析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答:(1)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健、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比分析:

(2)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

(3)时间上的慢与疾。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4)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14.文艺美学(尔雅通识课)考试答案 篇十四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是()的作品。

1.0 分

朱光潜 A、 

宗白华 B、 

李泽厚 C、 

刘小枫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艺术是情感符号”理论是()提出的。

1.0 分

 A、罗兰·巴特

  B、科林伍德

  C、苏珊·桑塔格

  D、苏珊·朗格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后现代主义的美学风格属于()。

1.0 分

精致 A、 

雅 B、  C、雅俗共进

  D、粗俗坦荡 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传统美学研究的三个维度不包括()。

1.0 分

 A、美的本质

  B、审美心理

  C、审美生理

 

艺术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形式主义从出现到结束时间短暂,基本保持在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年代。

1.0 分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

在孔子删诗以前,《诗经》原本有约()首。

1.0 分

500 A、 

1000 B、 

1500 C、  D、2000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思想是在()左右提出的。

0.0 分

1957年 A、 

1967年 B、 

1977年 C、 

1987年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C 8

在本体论的演进中,“我思故我在” 属于()。

1.0 分

 A、神性本体论

  B、唯理性本体论

  C、唯意志本体论

  D、唯本能本体论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9

生态美学主要反对的是()。

1.0 分

 A、人类中心主义

  B、自然中心主义

  C、相对主义

  D、功利主义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0

当“审丑”开始被肯定时,出现了一系列作品,但不包括()。

1.0 分

 A、《变形记》

  B、《局外人》

  C、《巨人传》

  D、《爸爸爸》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1

“世界是绝对理念的体现,理念就是本体”语出()。

1.0 分 

黑格尔 A、 

康德 B、 

叔本华 C、 

胡塞尔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2

罗中立的作品《父亲》,体现了()的主张。

1.0 分

 A、古典主义

  B、新古典主义

  C、浪漫主义   D、超现实主义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3

李泽厚先生的“积淀说”借鉴了()思想。

1.0 分

潜意识 A、  B、集体无意识

  C、历史文化批评

 

新批评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4

“我们在事物上先天认识的东西只是我们自己放进事物的东西。”语出()。1.0 分

黑格尔 A、 

康德 B、 

叔本华 C、 

胡塞尔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5

不对任何事情加以价值判断、不对任何是非问题表态,这种写作称为()。

1.0 分

 A、白色写作

  B、红色写作

  C、高度写作

  D、零度写作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6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语出()。

1.0 分

卡夫卡 A、  B、马尔克斯

 

昆德拉 C、  D、村上春树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7

以()的观点看,死亡、孤独、焦虑都是不可分担,难以传达的。

1.0 分

 A、现实主义

  B、现代主义

  C、后现代主义

  D、传统主义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8

刘小枫的著作《诗化哲学》主要探讨了()的问题。

1.0 分

 A、希腊古典主义

  B、新古典主义

  C、德国浪漫派

  D、英国现实主义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9

《红楼梦》中,“寒塘渡鹤影”暗示了()的命运。

1.0 分

黛玉 A、 

宝钗 B、 

湘云 C、 

惜春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0

在音乐三要素中,()最接近身体的本能。

1.0 分

节奏 A、 

旋律 B、 

和声 C、 

和弦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1

文艺美学是由文本分析、文学史论价值、文学批评见解和()组构而成。

1.0 分

 A、审美主体

  B、审美客体

  C、审美经验

  D、审美体验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2

“丑也是美,即便是兽性和邪恶也会在迷惑人的审美光辉中发出诱人的光芒”语出()。

1.0 分

荣格 A、  B、弗洛伊德

 

叔本华 C、 

马斯洛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3

非调性体系是()创立的。

1.0 分

 A、约翰·凯奇

 

勋伯格 B、  C、斯特拉文斯基

 

莫扎特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4

符号阵矩是()采用的文学作品批评方法。

1.0 分

 A、形式主义  

新批评 B、  C、结构主义

  D、解构主义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5

“人最好不要出生,其次是早死,再次就爱艺术吧,艺术会使人快乐地过一生”是()说的。

1.0 分

叔本华 A、 

黑格尔 B、 

尼采 C、  D、维特根斯坦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6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四品指神、妙、逸、()。

1.0 分

秀 A、 

能 B、 

巧 C、 

技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7

本体论在今天的作用,越来越倾向于()方面。

1.0 分

 A、认识论哲学

 

逻辑学 B、 

伦理学 C、 

心理学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8

马尔库塞是()的代表人物。

1.0 分

 A、结构主义

 

新批评 B、  C、法兰克褔学派

  D、芝加哥学派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9

《红楼梦》中,“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是对()命运的描述。

1.0 分

宝玉 A、 

惜春 B、 

妙玉 C、 

黛玉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0

《美的历程》是以()的美学观将审美、艺术与历史进程联系,揭示社会因素对审美和艺术的影响。1.0 分

 A、艺术本体论

  B、人类学本体论

  C、文学本体论

  D、历史本体论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1

当代“伪诗人”写作的特征不包括()。

1.0 分

 A、冷漠的叙事方式

  B、疲软的情感裸露

  C、痛苦的思考

  D、游戏精神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2

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出自()之手。

1.0 分

顾城 A、 

戈麦 B、 

徐迟 C、 

王小波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3

表现主义对人性提出的要求是()。

1.0 分

 A、将感觉对象化

  B、将感觉符号化

  C、将感觉形式化

  D、将感觉浪漫化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4

“目标只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我们所谓路者,踌躇而已。”这句话与()有关。

1.0 分

卡夫卡 A、  B、贝克特

 

萨特 C、 

加缪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5

对内在激情的表现属于()。

1.0 分

模仿论 A、 

表现论 B、 

形式论 C、 

文化论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6

艺术是对绝对理念的摹仿的摹仿,最早是()提出的。

1.0 分

 A、苏格拉底

  B、亚里士多德

 

柏拉图 C、  D、阿基米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7

ontology一词最早出现在()世纪。

1.0 分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8

“否认性知识论”模式是()提出的。

1.0 分

阿多诺 A、 

卢卡契 B、 

萨特 C、 

本雅明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9

“学院派书法”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称为()。

1.0 分

 A、新古典主义书法

  B、后现代派书法

  C、非汉字书法

  D、拼贴书法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0

下列哪个比方最适用于描述现代主义?()

1.0 分

山丘 A、 

绿洲 B、 

荒原 C、 

沙漠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1

“他们的作品往往象征着通往地狱的旅程,象征着向无意识的沉沦以及对人世的辞别”,这是()对现代主义作品的评价。

1.0 分

黑格尔 A、 

艾略特 B、 

荣格 C、  D、弗洛伊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2

“宇宙”的“宙”,是指()。

1.0 分

起源 A、 

生命 B、 

空间 C、 

时间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3

下列不属于《月迷的皮埃罗》的描述的是()。

1.0 分  A、勋伯格代表作之一

 

无调性 B、  C、旋律优美和谐

  D、表现主义名作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4

在美学学术界,()被称为“本体论年”。

1.0 分

1985年 A、 

1986年 B、 

1987年 C、 

1988年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5

下列不属于音乐三要素的是()。

1.0 分

节奏 A、 

旋律 B、 

和声 C、 

和弦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6

新本体论即()。1.0 分

形式论 A、 

文化论 B、 

践行论 C、  D、交流价值论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7

写作主要有两种心态,即内倾直觉型与()。

1.0 分

 A、内倾感觉型

  B、内倾理性型

  C、外倾直觉型

  D、外倾理性型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8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之手。

1.0 分

顾城 A、 

戈麦 B、 

海子 C、 

西川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9

可以体验的属于()领域。

1.0 分

认识论 A、 

心理学 B、 

本体论 C、  D、不可知论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0

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是文学活动的本源。这是()的观点。

1.0 分

 A、新历史主义

  B、解构主义

  C、表现主义

 

新批评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1

为何写作、为谁写作、怎样写作、写作何为这一系列问题是()提出的。

1.0 分

加缪 A、 

萨特 B、 

荣格 C、  D、弗洛伊德 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2

下列不属于后现代基本特征的是()。

1.0 分

 A、消解认识的明晰性

  B、走向深度模式

  C、消解价值本体的终极性

  D、消解真理的永恒性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3

写作何为指的是()。

1.0 分

 A、写作的目的   B、写作的方法

  C、写作的原因

  D、写作的意义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4

艺术与人一起承担了世界对人的三个打击,不包括()。

1.0 分

 A、哥白尼的“日心说”

  B、达尔文的“进化论”

  C、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  D、第二次世界大战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5

下列不属于《天狼星》特征的是()。

1.0 分

 A、充满幻想色彩

  B、将电子元素与传统乐器结合

  C、音响奇异

  D、表现个人内心的神秘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6

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这是()提出的。

1.0 分

 A、亚里士多德

 

柏拉图 B、  C、苏格拉底

  D、阿基米德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7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语出()。

1.0 分

杨万里 A、 

范成大 B、 

白居易 C、 

陆游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8

“人应知道什么”属于康德三大批判中的()。

1.0 分

 A、《纯粹理性批判》

  B、《实践理性批判》

  C、《判断力批判》

  D、《纯粹道德批判》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9

“新闻体小说创始人”是()。

1.0 分 

海明威 A、  B、马克·吐温

 

欧·亨利 C、 

契诃夫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60

1918年的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任会长。

1.0 分

郭沫若 A、 

于右任 B、 

沈尹默 C、 

启功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二、判断题(题数:40,共 40.0 分)

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自杀成为震惊社会的文化事件。()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顾城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最后卧轨自杀,震惊文坛。()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本体论的演进,既是一种降解,也是一种升华。()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源于勋伯格听到一位波兰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的遭遇而作。()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5

当下琳琅满目的广告、影像都渗透了资本和资本的逻辑,体现出后现代的特征。()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元代画家倪云林在52岁时感悟到宇宙无穷,遂将所有财产赠给他人。()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我每一次用笔蘸墨水时,都在墨水瓶里留下了自己的一点血肉”召唤的是一种零度式的写作。()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符号阵矩的分析方法可能会丧失作品的丰满性。()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老人与海》的结局是老人克服磨难捕到大鱼后,受到周围人的羡慕与赞誉。()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0

苏东坡的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已达到本体论的高度。()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表现主义音乐流行于二战后的欧美。()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哲思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出自尼采之口。()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细读”的方法将作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明示意、暗示意、象征意。()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再现论和表现论,这两种理论都无视作品的本体地位,只抓住了活动本体。()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5

《秃头歌女》表现的是现代人之间内心的屏蔽、毫无交流。()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电影《顽主》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作品。()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的区别,就是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区别。()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要成就伟大的作品,必须注意将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沟通。()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最早认识论是本体论的基础,然后随着认识论的理性发展,将本体论挤到一边。()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0

中国传统音乐多属于单线条,并不重视织体。()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当人的精神、灵魂充满虚无感而无所依持的时候,值得选择的道路有两条,包括宗教之路和审美之路。()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苏东坡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因为它是熟知的。”出自《精神现象学》。()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当下的书法流派鱼龙混杂,某些获奖作品凸显出背后严重的文化危机。()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5

原始的《刘三姐》语言纯美,所以几乎没有改编就被搬上了荧幕。()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需要借助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才能解读。()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老人与海》的创作初衷本是一篇新闻报道。()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是注重艺术在形式上的价值,不太关注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是主客观统一论。()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0

相比中国,韩国更重视儒家文化传统的传承。()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德国哲学家克罗齐是新黑格尔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说这句话的原因是二战毁灭了人类对上帝、人性、艺术等等的想象。()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顾城对他人的伤害,不应因其诗人身份而被豁免;同样,其诗歌也会因其客观价值,留于历史供人阅读。()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从演奏风格看,《二泉映月》是儒家音乐,《江河水》是道家音乐。()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代无意识立言” 其实是代个人理想立言。()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亚洲铜》《麦地》是诗人顾城的代表作。()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两千年来,关于艺术的理论,主要有摹仿论、表现论、形式论和实质论。()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顾城的诗里常常透露出一种自恋情结。()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当代诗人自杀的现象,源于社会背景与诗人抱负的撕裂、扭曲。()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0

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也可大致等同于欧洲文化被美国文化打倒的过程。()

1.0 分

上一篇:音乐小海军下一篇:总结2011创造2012生活的十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