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

2024-10-21

遥感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精选7篇)

1.遥感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 篇一

数字电视的特点
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有以下几个优点:

1、收视效果好,图像清晰度高,音频质量高,满足人们感官的需求。

2、抗干扰能力强。数字电视不易受处界的干扰,避免了串台、串音、噪声等影响。

3、传输效率高。利用有线电视网中的模拟频道可以传送 8—10 套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

4、兼容现有模拟电视机。通过在普通电视机前加装数字机顶盒即可收视数字电视节目。

5、提供全新的业务。借助双向网络,数字电视不但可以实现用户自点播节目、自由选取网上的各种信息,而且可以提供多种数据增值业务。

数字电视的基本原理
将电视的视音频信号数字化后,其数据量是很大的,非常不利于传输,因此数据压缩技术成为关键。实现数据压缩技术方法有两种: 一是在信源编码过程中进行压缩,IEEE 的 MPEG 专家组已发展制订了 ISO/IEC13818(MPEG-2)国 际标准,MPEG-2 采用不同的层和级组合即可满足从家庭质量到广播级质量以及将要播出的高清晰度电视 质量不同的要求,其应用面很广,它支持标准分辨率 16:9 宽屏及高清晰度电视等多种格式,从进入家庭的 DVD 到卫星电视、广播电视微波传输都采用了这一标准。二是改进信道编码,发展新的数字调制技术,提高单位频宽数据传送速率。如,在欧洲 DVB 数字电 视系统中,数字卫星电视系统(DVB-S)采用正交相移键控调制(OPSK);数字有线电视系统(DVB-C)采用正交调幅调制(QAM);数字地面开路电视系统就(DVB-T)采用更为复杂的编码正交频分复用调制(COFDM)。

数字电视的用途
在数字电视中,采用了双向信息传输技术,增加了交互能力,赋予了电视许多全新的功能,使人们可 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各种网络服务,包括视频点播、网上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新业务,使电视 机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家电。数字电视提供的最重要的服务就是视频点播(VOD)。VOD 是一种全新的电视收视方式,它不像传统 电视那样,用户只能被动地收看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它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选择权,更强的交互 能力,传用户之所需,看用户之所点,有效地提高了节目的参与性,互动性,针对性。因此,可以预见,未来电视的发展方向就是朝着点播模式的方向发展。数字电视还提供了其它服务,包括数据传送、图文 广播、上网服务等。用户能够使用电视现实股票交易、信息查询、网上冲浪等,使电视被赋予了新的用途,扩展了电视的功能,把电视从封闭的窗户变成了交流的窗口。


2.遥感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 篇二

本文介绍的自动平板研磨机系统就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将自动检测与自动控制技术合理可靠的结合在一起, 实现了平板研磨与检测的全自动化。该项技术的应用不仅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使平板研磨质量得到了更为科学的控制。同时, 全自动机构具有结构轻巧、噪音小、省力、研磨质量高等特点, 特别适合计量部门恒温室、空调室压砂研磨平板用, 亦可用于厂矿计量室研磨平板。该系统的工作原理还可推广应用于其他机械加工与金属表面加工的全自动处理与检测。

1 基本原理

1.1 基本结构原理

整个全自动平板研磨机由计算机 (电脑) 、控制器、驱动器、转换器、检测器 (数码照相机) 五大功能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1.2 研磨系统工作过程

从图2可以看出, 该自动平板研磨机工作过程如下:按照平板的安装定位结构手动安装研磨平板;开启电源系统, 启动计算机并置自动研磨机构于待机状态;在程序内设定研磨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研磨类型、研磨时间、换向时间、自动检测间隔时间、系统振铃提示、自动断电等;启动全自动研磨程序;自动/手动断电。

1.3 双传动机构运动原理

该自动平板研磨机采用双传动机构设计, 该机构的工作原理描述如下:将驱动器输出轴通过齿轮减速结构 (功率分流器) 分流为两轴输出, 其中一轴连接上研磨平板, 该轴速度较高, 通过连杆机构实现上平板的“8”字形运动;另外一轴连接至下研磨平板, 该轴速度较低, 实现在上平板“8”字形运动的同时下平板进行角度旋转, 实验证明这种组合的运动方式力道均匀、速度稳定, 达到了很好的研磨效果。

1.4 自动控制与检测原理

全自动平板研磨机自动控制与检测原理如图2所示。

2 技术特点

2.1 采用双传动机构实现上下平板互动

为达到最好的研磨效果, 根据经验得知, 研磨时, 上平板应力度均匀、速度稳定地呈“8”字形运动研磨。而在上平板运动几个行程后, 应转动上平板或下平板90度。在转动平板和衔接“8”字形运动时, 一定要平稳过度, 尽量不要有停顿。要解决平板的转动角度问题, 如果用常规的传动结构, 系统会非常复杂。

该全自动平板研磨机采用了双传动机构设计, 不仅能够实现上平板的“8”字形运动, 而且下平板能自动转动90度, 同时结合控制器还可以设定机构的正反行程, 达到自动均匀研磨的最佳效果。

2.2 首次将研磨质量的经验控制转为科学的检测控制

以往的平板研磨工作基本上由人工或采用半自动完成, 评估研磨后的平板是否达到使用要求也是由人工经验判断, 判定结果因人而异, 有很大的随机性。本自动研磨系统设计了自动照相检测系统, 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 在自动检测间隔时间到时, 计算机控制转换器带动上平板移位, 这时检测系统进行照相并将数码照片送至计算机进行实时分析, 当达到质量要求时停止研磨, 反之转换器带动上平板到研磨位置, 按照程序执行。

2.3 采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对图片处理

虽然计算机图像采集和数字化处理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但通过对图像的分析而形成一个对研磨结果科学的判定依据确是首次。首先通过大量的试验摸索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经验总结, 然后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 确定出各种等级研磨质量的标准图片, 并将其数字化处理后的信息预先储存在计算机标准图像数据库中。对现场研磨中自动采集到的量块表面图像, 同样地, 首先进行数字化处理后, 与标准图像库中的相应数据进行对比, 看是否达到技术要求, 以形成对各种研磨形式结果的直接判定。以上这些过程都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完成。

2.4 多线程实时控制、分析软件设计

实时控制软件是整个系统的指挥系统, 在整个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程序必须具备稳定性高、性能高、易操作性强。因此程序开发在Windows 2000企业版操作系统下进行, 开发平台选用Visual C++6.0。Windows2000具有稳定性高、系统性能高的特点, VisualC++便于实现硬件控制, 以及能够提高程序的运行性能和方便调试。为提高软件运行的容错性及实时性, 系统采用了多线程技术, 将图像处理、驱动器控制、调度分别用独立的线程执行, 设计框图如图3所示。

程序启动后, 根据用户参数设定, 将会形成一套详细的研磨工艺流程, 软件主体将工艺流程发送给调度线程, 调度线程根据这个工艺流程分别控制驱动器控制线程和图像处理线程有序工作。这两个线程将分别驱动自身的驱动器和数码相机, 最终完成一次全自动化的研磨作业。

摘要:本文将原来应用于金属表面抛光及检测的半自动平板研磨机进行技术改造, 并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以及数字化图片处理技术相结合, 设计出一种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的、应用更广泛的、准确度更高的全自动平板研磨机系统, 真正实现了计量检测领域量块修复过程的全自动研磨与检测。该系统还可推广应用于其他金属表面机械加工的全自动处理与检测。

关键词:全自动,平板研磨机,原理,特点

参考文献

3.旋切机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 篇三

关键词:旋切机;类型与规格;工作原理

中图分类号: TS6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15

1 旋切机

旋切机,又称旋板机,即薄单板加工机。根据旋切机卡轴数量、卡轴动力来源、加工木材尺寸、旋切木材直径等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有卡轴旋切机和无卡轴旋切机,以及有卡无卡联合旋切机,其中有卡轴旋切机细分为单卡轴旋切机和双卡轴旋切机。

2 旋切机工作原理

有卡轴旋切机,如图1右图所示,利用卡轴101,插入圆木木料内,旋转木身,刀具将圆木由外至内旋切成薄板状。卡轴主要用于固定木料并进行旋转与切割,故卡轴插入木料的部分便无法旋切,且卡轴直径较大,无法旋切剩余木料多,卡轴旋切机非常浪费木材原料,不利于木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增加了产品加工成本。目前一般有卡轴的旋切机旋切的长度为0.8~2.6米,无卡旋切的木芯直径达70~300毫米。

无卡轴旋切机,如图1左图所示,其利用一根既起压紧作用又起送进作用的挤压摩擦辊和两根压紧圆木并起摩擦驱动作用的具有表面纹路的主摩擦辊支撑圆木,一把旋切刀在挤压摩擦辊的下方旋入圆木内。工作时始终在全长方向上压住圆木的摩擦辊向相同的方向转动,驱动圆木旋转,使圆木向旋切刀送进,最后将圆木旋切成薄板,由于没有卡轴,旋切到最后木芯余料少,大大提高了出板率,因而受到广泛重视。

3 旋切机发展脉络

现有旋切机,无论有卡轴旋切机或无卡轴旋切机,在实际生产中,旋切机主要存在着辊轮组对木料棒夹持力难以控制,特别是当木料直径较小时,极易造成加工出的板材厚度不一致,为克服这一不足,通常的方法是在控制进给机构的液压装置上设置一手动调节阀,由人工操纵实现对夹持力的控制,这种方法不仅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手工操作必然会产生误差,难以保证质量。针对以上问题便是提供一种自动调节辊轮对木料棒的夹持力,进而确保当木料直径较小时均可加工处板的厚薄一致的旋切机。

现有的无卡轴旋切机加工出的木薄板存在厚薄不均,为使薄板厚度均匀,目前的无卡轴旋切机都采用减压或减速进给装置进行控制;采用减压装置,由于压力不好控制,压力过小则旋切机将无法工作;采用减速装置,进给速度也不好控制,进给速度太慢则降低了生产率,因此采用减压装置或减速装置来控制薄板厚度效果都不是很理想。针对以上问题,实用新型专利(CN2644123Y)提出,提供一种机械式的刀口调整装置,通过该装置的作用使无卡轴旋切机能直接旋切圆木,旋出的圆木薄板厚度均匀,表面光滑,提高生产率。如图2所示,提供一种刀口调整装置,即通过偏心轴2、齿轮11、齿条5等实现对刀具的调整,从而使该旋切机可直接旋切出板厚均匀的圆木单板。

现有的无卡轴旋切机,由于其是通过压力将圆木卡紧旋切出单板,因此压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旋切出的板材的厚度,然而在数次的生产实践中,当旋切直径不规则的圆木时,采用单一的压力进给旋切,不同的圆木所旋切出的板材的厚度会略有不同,大直径的圆木旋切出的板材偏薄,小直径的圆木旋切出的板材偏厚。为了达到旋切板材厚度的一致,需要根据圆木直径的大小调整压力的大小,大直径的圆木需要的压力大些,小直径的圆木需要的压力小些,针对以上问题,专利申请(CN103056945A)提出,提供一种能根据圆木直径自动调节压力大小,从而达到不同原木直径旋切出板厚一致的薄单板,其通过直径自动检测装置反馈直径数据到油路控制装置等从而控制压力,利用压力反馈信号来根据原木直径自动调节压力大小,旋切出厚度一致的薄板材。

伴随科技日新月异,数字控制技术也逐步运用到旋切机生产中,近年来出现了数控旋切机。数控旋切机生产加工不仅提高了单板的质量和精度,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整机的自动化程度。数控无卡轴旋切机是胶合板生产线或单板生产线上的重要设备,主要用于将有卡轴旋切机旋切剩余的(或扒圆)木芯进行二次加工利用,将长度不等的木段,在一定直径范围内的木芯旋切成不同厚度的单板,旋切直径小。

4 旋切机的技术参数及其特点

4.1 技术参数

旋切机两卡头之间的距离决定旋切木段的长度,因而也决定了旋切出的单板带的宽度,它有一个最大距离和一个最小距离。旋刀长度一般比两卡头之间的最大距离大50毫米,卡轴的转速和旋切机传动装置的传动方式有关。目前旋切机按旋切过程中卡轴转速情况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卡轴转速固定不变,另一种是卡轴转速随木段旋小而增加。工作进刀速度是卡轴每一转或每分钟内刀床(旋刀和压齿)移动的距离,以毫米/转或毫米/分计算。进刀速度决定旋出单板的厚度,为了获得不同的单板厚度,旋切机上设有进刀速度变换机构——进刀箱。

4.2 技术特点

数控旋切机,更换板厚只需要输入板厚数字,无需更换设备内部结构,旋切精度高;不同木种也可一同旋切而不影响板厚;板面光洁度高,旋切中对木材的阴阳面反应不敏感。

5 旋切机专利基础状况及分析

木材加工领域涉及的分类号有B27(但B27分类下的文献有些并不属于木材加工的范畴,此外还检索了一些相关的分类号B32B21、E04F15),木材旋切机涉及分类号B27L5/02、B27L5/04、B27L5/06以及B27L5/00,本文在SIPOABS数据库中针对上述分类号下涉及木材加工旋切机的专利申请进行统计分析,其专利申请总量为9510篇,检索时间截止为2016年4月25日。下面对其申请国及申请人的申请量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分析排名前20)。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木材旋切机的专利申请,申请量最大的是日本,约占50%,这也与其国情有关,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木材在房屋建造方面的应用尤为突出,因此对于木质产品的应用与开发也是更为重视。其次中国、美国、德国关于木材旋切单板的申请量差不多,我国专利申请量名列第二,说明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对于木材的充分利用,木材旋切单板的重视程度也是逐步提升,这也是我国节约资源、退耕还林的体现。在旋切机专利申请领域,日本松下电器株式会社、日本名南制作所等关于木材旋切单板及旋切机的申请量最多,这也体现了多发地震的日本对于木材,尤其旋切单板、木地板等在房屋、建筑等发面的重视程度。

6 结语

旋切单板作为木材领域发展的一个分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旋切机的创新与发展也会越来越被木材领域的专家关注和重视。国内有关旋切单板的申请量不断增加,这也预示着人们在不断开拓新的技术。旋切机是生产单板的主要设备之一,随着木材资源结构变化的调整,满足单板生产需要的旋切机种类、性能也在逐步变化,节约木材资源、提高单板质量、节能环保逐渐成为主题。

4.遥感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 篇四

同位素示踪法(isotopic tracer method)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示踪实验的创建者是Hevesy。Hevesy于1923年首先用天然放射性212Pb研究铅盐在豆科植物内的分布和转移。继后Jolit和Curie于1934年发现了人工放射性,以及其后生产方法的建立(加速器、反应堆等),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更快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同位素示踪法基本原理和特点

同位素示踪所利用的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及它们的化合物,与自然界存在的相应普通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是相同的,只是具有不同的核物理性质。因此,就可以用同位素作为一种标记,制成含有同位素的标记化合物(如标记食物,药物和代谢物质等)代替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放出特征射线的核物理性质,就可以用核探测器随时追踪它在体内或体外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等,稳定性同位素虽然不释放射线,但可以利用它与普通相应同位素的质量之差,通过质谱仪,气相层析仪,核磁共振等质量分析仪器来测定。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性同位素都可作为示踪剂(tracer),但是,稳定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其灵敏度较低,可获得的种类少,价格较昂贵,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而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不仅灵敏度,测量方法简便易行,能准确地定量,准确地定位及符合所研究对象的生理条件等特点: 1.灵敏度高

放射性示踪法可测到10-14-10-18克水平,即可以从1015个非放射性原子中检出一个放射性原子。它比目前较敏感的重量分析天平要敏感108-107倍,而迄今最准确的化学分析法很难测定到10-12克水平。2.方法简便

放射性测定不受其它非放射性物质的干扰,可以省略许多复杂的物质分离步骤,体内示踪时,可以利用某些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出穿透力强的r射线,在体外测量而获得结果,这就大大简化了实验过程,做到非破坏性分析,随着液体闪烁计数的发展,14C和3H等发射软β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及生物学实验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3.定位定量准确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能准确定量地测定代谢物质的转移和转变,与某些形态学技术相结合(如病理组织切片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可以确定放射性示踪剂在组织器官中的定量分布,并且对组织器官的定位准确度可达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4.符合生理条件

在放射性同位素实验中,所引用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化学量是极微量的,它对体内原有的相应物质的重量改变是微不足道的,体内生理过程仍保持正常的平衡状态,获得的分析结果符合生理条件,更能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优点如上所述,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的人员要受一定的专门训练,要具备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条件,在目前个别元素(如氧、氮等)还没有合适的放射性同位素等等。在作示踪实验时,还必须注意到示踪剂的同位素效应和放射效应问题。所谓同位素效应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或是稳定性同位素)与相应的普通元素之间存在着化学性质上的微小差异所引起的个别性质上的明显区别,对于轻元素而言,同位素效应比较严重。因为同位素之间的质量判别是倍增的,如3H质量是1H的三倍,2H是1H的两倍,当用氚水(3H2O)作示踪剂时,它在普通H2O中的含量不能过大,否则会使水的物理常数、对细胞膜的渗透及细胞质粘性等都会发生改变。但在一般的示踪实验中,由同位素效应引起的误差,常在实验误差内,可忽略不计。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利于追踪测量,但射线对生物体的作用达到一定剂量时,会改变机体的生理状态,这就是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效应,因此放射性同位素的用量应小于安全剂量,严格控制在生物机体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以免实验对象受辐射损伤,而得错误的结果。

用探究的方式学习《乙酸的性质》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是一种以了解、掌握化学事实为目的的学习,有条理地将事实呈现,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感受事实,是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若能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实验和设问为载体,讨论为方式组织教学,能更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还能把单调的、枯燥的课堂气氛活跃,把繁琐、难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趣味化、科学化,这是一种研究型、探索型教学。“乙酸的性质”属于元素化合物课,我在设计这个课的时候,以探索为中心,包括“乙酸的分子式探索、乙酸的结构探索、酯化反应过程的探索”三个探索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突出以学生充分参与,尽量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归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依据我校学生认识水平和《乙酸》一节教材内容,我把教学策略选择侧重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而通过问题情景创设,是实现目标的最好途径。为了集中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酯化反应的实验和实验有关问题的讨论放在下一课时。

一、设计实验情景和借用球棍模型,引导学生对乙酸分子组成及其结构的探索。

新课开始,教师首先拿出了一瓶未开封的食醋,让三位同学分别做以下三个实验:食醋+紫色石蕊,食醋+Na2CO3溶液,食醋+Ag(NH3)+溶液,并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创设这样的实验情景,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兴趣,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现象的为什么。紧接着,告诉学生以下信息:经元素分析得知:食醋中有效有机成分的分子式为C2H4O2,依有机物结构理论,试写出它非环的可能的结构,并结合上述实验现象分析得出这种有机物的结构是哪一种。经过两次的情景创设,让学生自己分析出正确的结论,点燃了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课题提出来以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并对分子结构中最多共面原子数进行正确的认识,分析出乙酸分子结构中所有的共价键,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设计问题情景,激发思维,引导学生对酯化反应过程的探索。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出下列方程式:

这时学生并不知道它是酯化反应,更没有去深入思考过它的实质是取代反应,老师也暂时不提示涉及这个内容,而是设置了下面的问题情景:H2O是由—H和—OH结合,那—H、—OH分别来自哪里,请你作出你的假设,并设计实验以证明你的结论的合理性。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争辩后,收集学生大多数的假设如下:(1)H来自于乙酸中—OH,其解释是因为乙酸显酸性电离出H+,类似的结论和解释还有一些:反应过程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不变红色,说明—OH来自于乙酸,反之OH来自于乙醇;上述反应完成后,加入Na2CO3水溶液,有气泡产生,则H来自于乙酸,反之H来自于乙醇的羟基(此时,马上有观察仔细的学生反驳,反应是可逆反应,并且,此反应有浓H2SO4作催化剂,无论乙酸是脱—H还是脱—OH,反应体系中的有关物质均可使紫色食蕊显红色或使Na2CO3水溶液产生气泡),显然,所有这些假设均是来自于刚刚讲过的知识乙酸显酸性的干扰。(2)H来自乙醇中的羟基,但提不出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法。(3)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的是有学生提出:无论OH是来自于乙酸,还是来自于乙醇;也无论H是来自于乙酸中OH的H,还是来自于乙醇中OH的H,由于乙酸中的C—O单键、O—H单键的键能不同,断开这些共价键所需要的能量就不同,因而伴随着这个反应能量变化也就不同,如果我们通过一个实验精确测定出整个体系的温度变化值ΔT与理论值(数据可从手册中查出)相近,即可知道上述反应的过程。这类学生真正懂得了化学反应中伴随着的体系能量变化。此时,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完全燃烧起来,因势利导及时指导学生去阅读课本的同位素标记法(示踪原子法),科学的事实否定了刚才的推测,这是一次科学思维方法教育的深化,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去理解酯化反应的过程,同时对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拓展:此反应过程的证明能否通过标记乙酸中的其它两个氧原子或标记乙醇中氧原子来实现;标记C原子,H原子其结论又是如何呢?最后,依据结构决定性质原理,简单地总结出乙酸中其它共价键的断裂和相应的有机反应类型。

附: 《乙酸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部分)

[学生实验] 食醋+紫色石蕊试液,食醋+Na2CO3溶液

[设问] 食醋中主要有机成份的分子式为C2H4O2试写出它非环的可能结构?

[回答] ① ② ③ ④,其中①、④不可能,因为醇羟基、醛基-COOH均无酸性,对于②、③可设计实验:食醋+银氨溶液来检验食醋中是否存在醛基。[演示实验] 食醋+银氨溶液(无银镜,否定③)

[设问] 如何证明食醋中主要有机成份的结构是哪一种呢?(全班讨论)[引入]-OH与>C=O组成羧基(-COOH),含有-COOH的化合物称为羧酸。

[设问] 乙酸的物理性质(联系家里做菜用食醋,学生回忆气味、沸点、水溶性)[学生活动] 自己组装球棍模型,找出最多共面原子个数,分析分子结构中各共价键。[讲解] 乙酸的酸性,弱酸CH3COOH>H2C0,断共价键O-H键(通过实验现象学生得出)。[练习] 1moL 最多能与多少摩尔的Na或Na2CO3溶液反应? [讲解] 酯化反应(实质是取代反应)

[设问] 方程式中的H2O是如何产生的呢?(-H与-OH结合)

[设问]-H与-OH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也就是说上述反应是如何断键的呢?(两种可能:(1)CH3COOH脱-OH和C2H5OH脱-H,(2)CH3COOH脱-H和C2H5OH脱-OH)[设问] 设计一个实验,用实验事实证明上述两种假设的正确与否。

[讨论] 学生讨论约15min,教师收集学生设计,并加以表扬、质疑、分析或解释。[阅读] 课本P149第二自然段。

[讲解] 同位素标记法除了18O标记外,还有C、H等同位素标记法,14C经常用于有机物分子结构的测定和考古科学;而H的同位素可应用于生命科学中的DNA序列分析。[设问] 上述酯化反应能用C、H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反应过程吗?如能,应该标记哪个C、哪个H呢?如不能请说明理由,(学生讨论作答)

[设问] 书上是标记C2H5OH中的O,能否标记CH3COOH中的O,两个O都行吗?(学生回答)

[总结] 反应过程不是根据化学方程式来推断的而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以同位素来作为示踪原子(同位素标记法)来进行实验,是现代科学中一种比较先进的科学方法。

[设问] 依据结构决定性质理论,试分析乙酸分子结构中其它的共价键能否断裂?并分析发生什么反应?

5.遥感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 篇五

近年来,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人们强烈希望汽车、飞机、机车车辆、船舶等运输机械轻量化,为此,积极开发、研制适用于这些运输机械的轻金属材料,例如铝及其铝合金。铝及其铝合金材料由于重量轻、抗腐蚀、易成形等优点;随着新型硬铝、超硬铝等材料的出现,使得这类材料的性能不断提高,因而在航空、航天、高速列车、高速舰船、汽车等工业制造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除了运输机械外,土木建筑、桥梁等领域也引入了铝及其铝合金。这些结构的安装连接主要以焊接为主要连接方式。在铝及其铝合金的焊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由于它的膨胀系数大而在焊接时产生较大的变形。为了防止变形,在施工现场,必须采用胎卡具固定,和由培训过的熟练工人操作。因为铝及其铝合金容易氧化,表面存在一层致密、坚固难熔的氧化膜,所以焊前要求对其表面进行去膜处理;焊接时,要用氩等惰性气体进行保护,

铝及铝合金焊接时,易产生气孔、热裂纹等缺陷,也是焊接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对于热处理型铝合金来说,必须避免在焊接时热影响区产生软化,强度降低的问题。为了解决铝及铝合金熔化焊时出现的以上问题,开发研制出一种新的固相焊接方法,即搅拌摩擦焊。搅拌摩擦焊的英文是Friction Stir Welding缩写为FSW,于1991年由英国焊接研究所(TWI)发明的。它是利用间接摩擦热实现板材的连接。这种方法打破了原来摩擦焊只限于圆形断面材料焊接的概念,是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最新的铝及其合金的焊接技术。自从搅拌摩擦焊发明以来,搅拌摩擦焊技术在世界各国突然兴起,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并向生产适用化发展,特别是针对铝合金材料,世界范围的研究机构、学校以及大公司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并且在诸多制造工业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本文详细介绍了搅拌摩擦焊原理、特点,并且针对铝及其合金的搅拌摩擦焊的工艺及应用作了详细的阐述。

6.EIB系统基本原理及应用论文 篇六

关键词:EIB系统原理应用

1EIB系统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自动控制领域对现场底层设备之间的通讯和控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了现场总线技术的诞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Profibus、FF、CAN、HART等,它们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对于对实时性、精确性及通讯效率等要求极高的工业自动化领域而言,建筑自动化领域的要求要低一些,从经济成本角度考虑,上面那些造价昂贵的现场总线技术也并不非常适合于建筑领域。但是作为建筑本身的发展而言,随着用户对建筑提出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满足这些功能而使用的现代化技术也日益复杂,在所谓的智能建筑中就集成了现代的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多项尖端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给建筑带来了较重的建设成本压力,其运行和维护的管理成本也越来越高,正是建筑对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应变性等各方面的不断提高的要求成为建筑领域的现场总线技术标准――欧洲安装总线(EuropeanlnstallationBus)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7.遥感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 篇七

1 技术背景

生物发酵舍零排放环保养猪技术, 是在有益微生物菌种作用下的一种无污染、无臭气、零排放、良性循环的新型养猪技术。应用该技术在垫料和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 将猪排泄物无污染处理与养殖过程有机结合, 从源头上实现了养殖污染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基本原理

利用温州益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益君牌液体生物菌剂”, 按一定比例掺拌木屑、谷壳、米糠、水进行发酵, 以此作为猪圈垫料。利用生猪的拱翻习性, 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 经过分解发酵, 使猪粪尿中的有机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

3 工艺流程

生物发酵舍零排放环保养猪技术工艺流程由图1所示:

4 技术关键

4.1 发酵猪舍改造方案

根据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猪舍结构等要素, 设计出3个改造方案:一是深挖式, 将栏舍下挖80~90 cm, 适用于地下水位低、屋檐低 (1.8 m以下) 的养猪场;二是加高式, 将栏杆加高50~80 cm, 适用于栏舍屋檐高于2.5 m以上的养猪场;三是抬高式, 将旧舍屋顶抬高50~100 cm, 适用于地下水位高、屋檐低 (1.8 m以下) 的养猪场。

4.2 垫料制作技术要点

4.2.1 材料的准备:

所用垫料主要为农作物下脚料如谷壳、秸秆以及锯末、树叶等, 并需少量的米皮糠及“益君牌液体生物菌剂”。

4.2.2 垫料与菌种比例:

见表1。

4.2.3 垫料堆积发酵:

把谷壳、锯末、生猪粪、米糠等原料充分搅拌, 混合均匀后, 堆积成梯形状, 在堆积过程中喷入“益君牌液体生物菌剂”, 并调节水分, 使物料水分保持在45% (即物料用手捏紧后松开, 感觉蓬松且迎风有水气, 说明水份掌握较为适宜) 。堆积好后表面铺平, 用麻袋覆盖周围保温, 让其充分发酵, 一般需要发酵7~10 d。

4.2.4 物料的铺设:

根据季节外界温度不同, 物料经发酵, 温度达70℃左右时, 保持3 d以上。当物料摊开, 气味清爽, 没有粪臭味时即可摊开到每一个栏舍。最后用预留约占10%未经发酵的谷壳、锯末覆盖, 厚度约10 cm。间隔24 h后等待进猪即可。

4.3 日常管理

总体来讲与常规养猪的日常管理相似, 但应注意:一是猪的饲养密度, 单位面积饲养猪的头数过多, 发酵舍的发酵状态就会降低, 不能迅速降解、消化猪的粪尿, 一般每头猪占地1.2~1.5 m2;二是注意床面不能过于干燥, 如过于干燥会导致猪的肺炎, 可视情况在床面喷洒适量清水;三是入圈生猪事先要彻底清除体内的寄生虫;四是要密切注意发酵舍的活性菌的情况, 必要时需调整活性菌的活性, 以保证发酵功能正常地运行。

5 应用效果

5.1 增重比较

将发酵舍养猪 (试验组) 和常规养猪 (对照组) 进行106 d的增重效果试验比较 (见表2) , 结果两组日均增重分别为721 g/头和653 g/头, 试验组较对照组日增重幅度提高了10%, 差异显著 (P<0.05) 。

5.2 饲料报酬

饲料消耗及饲料报酬见表3。试验组与对照组总耗料分别为70 878 kg和68 973 kg, 每增重千克耗料分别为3.09 kg和3.32 kg, 两组间增重耗料差异显著 (P<0.05) 。

kg

5.3 效益分析

通过生物发酵舍零排放环保养猪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达到“三省 (省水、省料、省劳力) 、两提 (提高抵抗力、提高猪肉品质) 、一增 (增加养殖效益) 、零排放 (粪污零排放) ”的饲养效果。

5.3.1 保护了环境:

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对猪粪尿就地迅速发酵降解, 猪舍无需冲洗, 无臭味, 没有废弃物排出猪场, 真正实现“零排放”, 从源头上解决了养猪污染问题。猪场零排放示范场经环保部门监测, 猪场无污水排放, 场界恶臭符合GB14554-1993标准。

5.3.2 节约了资源:

发酵舍养猪与常规养猪比较具有以下优势: (1) 节约水资源, 免冲洗可节约水源80%以上; (2) 节约能源, 发酵床在冬季是一个自然温室, 无需取暖等设备; (3) 节约粪污处理设施的投资费用; (4) 节约土地资源, 省去了传统养猪模式中的沼气池、贮液池和干粪堆放场等粪污处理系统所需的用地指标。

5.3.3 降低了成本:

(1) 方便管理节约人工费用约30%; (2) 节省饲料, 猪拱食菌体蛋白后, 补充了营养, 节约了2%~3%的饲料; (3) 猪舍垫料可以再利用, 在使用2~3年后, 可作为生物有机肥料销售, 每吨可收入600~800元; (4) 生物发酵舍养猪维护成本较传统沼气池要低很多。

5.3.4 提高了品质:

猪在舒适的环境中生长发育, 又通过液态生长液的作用, 提高了抗病力, 减少了疾病发生, 减少了抗生药物的使用, 提高了猪肉品质。

6 推广前景

上一篇:技术能手下一篇:最难忘的相识瞬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