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藤野先生》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
1.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藤野先生》优秀说课稿 篇一
2.《我的母亲》说课稿
一、教学资源的分析
如果说生活是一首韵味无穷的抒情诗,那么语文就是对它声情并茂的吟诵;如果说生活是一篇隽永秀丽的散文,那么语文就是对它翔实生动的鉴赏。可以说语文与生活有着“唇齿相依”的联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与体验,就难以有底蕴深厚的语文素养,更难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正因如此,在强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育理念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在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 “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实验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其中,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读课文《我的母亲》,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是大学者胡适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写下的《四十自述》的选段,文章语言质朴,情感浓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全篇被一种不加修饰的感人挚情所萦绕,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怀念。因此,本文不仅应当成为学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应当是对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八年级学生情感的洗礼,使之理解母爱的深沉含义,意识到小结人生是为了体悟出人生奋斗的意义。与此同时,本文还是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的铺垫之作。由此看来,本文不仅应通过师生平行的对话实现师生知识与能力的自然生成,更应通过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走进母亲的心灵底处,在一种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其成为天地间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恋,只有这样才能让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找到灵魂的栖息之地,让母亲宽广的胸怀成为儿女们心灵的精神家园。
教育是生命参与的事业。“与每一位孩子共同成长”应是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灵光与活力,应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在文章的浅层理解上应无大碍。但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的不同,他们对母爱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同时由于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为师生课堂的交往和心灵的沟通带来了难度,因此,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调动学生情感,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在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好词佳句,感受文章情感;②理清文章结构,体悟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 ①借助多媒体,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③通过比较阅读,升华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热爱母亲;②提升自我情感,尝试报答母亲。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通过
自主阅读和主问题的设计,简化教学头绪,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文章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根据本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力求通过整体感知、比较阅读(老舍《母亲》)等深入理解文章主题;通过多媒休的运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从而催生学生情感,缩短师生、生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在学习方式上,主要通过学生预习、自主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能力。从而在渔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让学生实践“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延伸-体验反思“的阅读模式。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课教学分为四个步骤,即“走近母亲-认识母亲-比较母亲-善待母亲”。
教学时间:1课时(学生早自习时完成课文的预习,同时收集交流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
母爱是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说她熟悉是因为每位学生都享受过无私的母爱,说她陌生是因为许多学生很少对母爱进行过认真的咀嚼与反思。因此用具有震撼力的音乐和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新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而且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参与和升华。为此,在刘欢演唱的《人生第一次》的音乐声中顺势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歌中所唱到的“你”是谁吗?(稍停)对,是母亲。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母亲,人类的生命才得以顺利的传承,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母亲,我们的生活、学习才总是充满着睿智和激情。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胡适笔下的母亲,去感受、去品味作者字里行间折射出的人间至情。(教师板书课题)
(一)整体感知:走近母亲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喧宾夺主,越俎代疱。因此,让学生继续伴着《人生第一次》的音乐,带着“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的主问题阅读文本,从而完成对文中母亲的整体感知。这种原生态的问题不会破坏学生阅读的独立性。相反它有利于了解学生初读课文的情感体验,并为课堂的自然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读赏析:认识母亲
1.学生反馈整体感知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内容。
(这一问题是学生认识胡适母亲的关键所在,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应该比较容易。如果学生没有交流对话的欲望,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激发引导。)
2.如果说“关爱儿女”是千百年来每个母亲对儿女的共性,那么本文的这位母亲还应该有她不同寻常的个性,请跳读课文,看看这位母亲的个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辅以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对这位母亲有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胡适母亲做为当家的后母、寡妇的不幸与不易,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一次冲击和洗礼。)3.品味语言。
母亲是伟大的,作者的语言却是质朴无华的,作者那种赤诚、感激之情是靠哪些语言得以表现的呢?(这一问题的设置是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转向对文本写法的理解,从而过渡到品味文章语言的方面上
来。)
学生很可能将目光集中在这样句子上: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在学生品味的基础上诵读这些语言,有助于学生体验作者对母亲所饱含的浓浓深情。4.学生质疑。
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是渔场教育的重要理念。因此,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环节让学生就课文中的疑难处发问,可以面向组内,也可以面向全班。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且能在学生的质疑中自然找到合作的话题,而不是教师将一个生硬的问题塞给学生,命令其合作。(三)比较阅读:诉说母亲
我们知道:单调的文本阅读,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且理解片面,更何况是面对母爱这一博大精深的话题。因此,利用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母爱的深层内涵。在此基础上利用《妈妈再爱我一次》的电影剪辑,升华学生对母爱的认识,达到思维的共振。从而引导学生以“母亲”或“母爱”为话题,写一段话赞美母亲的话语。如果时间允许,根据学生的习作连段成篇。
(设计这一环节,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情感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发,使师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华。)
(四)体验反思:善待母亲
是啊,母爱尤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尤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正因如此,人民公仆孔繁森虽远在西藏阿里,却每月定时回山东老家为80多岁的老母洗澡;正因如此,为母亲洗脚成为了当今学子必修的课程。同学们,今天当我们面对母亲日益憔悴的身影,面对母亲日益疲惫的心灵,你可曾知道,在我们身边,有些人正在远离母亲、虐待母亲。为此,你可曾想过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意识到除了心动,还要行动,只有将学生的意识化为行动时,我们的教育才获得了真正的成功。)结束语:
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善待我们的母亲吧,不仅仅是今天。当我们的母亲变得老态龙钟的时候,当母亲满嘴唠叨甚至卧床不起的时候,朋友,都请你倍加善待自己的母亲,因为,无论世事如何改变,她永远是属于你的唯一的――母 亲!
四、教学板书的说明
母爱无言 润物无声--我的母亲
手,是行动的象征。母亲对儿女所做的总比说的多。是母亲用她温暖、勤劳的双手养育了胡适,保护了胡适幼小的心灵,也是这双手养育了天下所有的苍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因此,为突出板书简洁、清楚、明了的特点,力求图文并茂,并对学生有所启迪和思考,我采用一双手围成一个“心”字形,这不仅体现了母亲抚育一颗生命的含辛茹苦,更蕴含着母亲在儿女生命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善等自己的母亲。
2.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藤野先生》优秀说课稿 篇二
几位评委辛苦了,我说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与地形》第二课时,内容为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一.教材分析:
本节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环境各章节之首。学好本节内容,能为今后学习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本节知识和技能目标为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地形分布只能感中的“骨架”作用。记住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过程和方法目标为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能够总结我国的地形特点。讨论地形特点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初步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并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①主要山脉及其地理位置。②运用地形图分析我国的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①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②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对本节内容来说地图尤为重要。所以教学的关键是地图,地图是各知识点联系的纽带,也是教学的根本,也是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方法。
二.教法策略分析:
本节主要运用了读图分析法,谈话法,讨论法,绘图,练习等教学方法。本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理解为认识中国地形图,所以教学中注重知识点从图上来,即通过读图来分析地形的特征,然后讨论其影响,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两个问题都是按这个模式来安排的。学生在认识地图的过程中绘制地形简图,又把知识点落实到图上,这样做到了知识从图上来,又落实到图上。发挥了地理教学中地图的重要性。授课当中用到了多媒体,直观的反映了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增强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绘制地理简图是我这两年的一个尝试,可以养成学生学生看图、绘图的能力和习惯,对构建脑图有很大的帮助,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概念。
三.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初一已有一年的地理学习基础,在世界区域的教学中,对地势与地形的概念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他们对本节的学习是有基础的。八年级学生心理上参与意识强,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欲望。教学中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其注意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动起来,看图、观察、思考、做练习、讨论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概述教学程序与安排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蒙绘中国轮廓图,一为绘图做准备,二为结合图片导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地形复杂多样的教学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学生阅读地形图师生互动学习,多媒体图片直观形象,可以很好体现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的空间分布,从而突破这一难点。中间结合绘图,练习,强化了学生的认知效果。突出了重点。对于山区面积广大,同样也是运用先阅读地理图表然后分析总结来学习的。地理学科强调人地关系,所以在读图认识地形复杂多样后设置了思考,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山区面积广大之后设置了讨论,山区开发利用要注意的问题,这样使教学内容得到了升华,符合地理学科理念,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最后小结时把整个第一节都作了归纳,地势和地形应该是一个整体。最后的反馈练习注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五.教学效果分析
3.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藤野先生》优秀说课稿 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内容。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研说。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课标
主要从课程目标和学段目标两方面进行说明。
(一)课程目标
课标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重新理解与定位,经过综合、梳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修定为十条,这里就不一一陈述了。课程目标突出了这样一些理念:
1、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二)学段目标
八年级下册属于第四学段,教学内容可分成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课标对这五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具体目标要求是:
识字与写字: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2.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阅读:
1、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理清思路,品味语言。写作:
1、重点训练运用记叙和描写进行写作,写出真情实感;
2、正确使用标点;
3、缩写、扩写、续写、改写
口语交际:
1、用语文明得体;
2、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综合性学习:
1、合作探究 ;
2、搜集资料,自我展示。
二、说教材
接下来我对当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进行分析,主要从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特点、编写意图、教材的内容结构以及立体式整合等几方面来说教材。
(一)编写体例和特点
这套教材共六本,采用专题单元的编写体例,每册书是由主题单元、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五部分构成。每个单元前有单元导语,概述了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每个单元有 5 篇课文,每课包括课文导语、课文、研讨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4部分。课文导语有时是对这一课的总述,有时设置了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精选经典的文章,文质兼美,涵盖古今中外,文体多样,文化多元。研讨与练习重在理解巩固内容,拓展延伸,检验教学效果。读一读·写一写,体现了对字词积累的重视。每个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一个主题活动为统帅,使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互关联,互为影响,这是一个亮点。课外古诗词背诵,旨在积累优秀诗文,提高语文素养。名著导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附录则介绍语法及课外知识,提高语法素养。
教材具有内容结构的稳定性、专题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专题内部自成系统三大特点。
(二)编排意图
1、力求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使他们通过阅读、观察、体验、探究等主动学习的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三)内容结构(八年级下册)
1、本册教科书共6个单元30课。其中精读课文17课,略读课文(标*号)13课。每单元5课。另外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四个附录。
2、综合性学习安排6次内容,分别为献给母亲的歌、寻觅春天的踪迹、科海泛舟、到民间采风去、古诗苑漫步、背起行囊走四方。
3.《课外古诗词背诵》10篇,每篇前有简单的介绍。
4、名著导读2篇——《海底两万里》和《名人传》,涉及作者、内容简介和精彩片段摘录、点评等。
(四)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1、横向整合
八年级下册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方面组织单元;同一单元的文章基本上是同一文体。第一单元,人生轨迹(回忆录、传记),属记叙文;第二单元,心灵之声(散文诗),属抒情文;第三单元,关爱自然(科学散文、报告文学、科幻小说),多数属记叙文;第四单元,民俗民风(散文、小说),多数属记叙文。第五、六单元,古代生活(写人、状物、游记),属文言诗文。阅读这些文章,除了注意一般的理清思路、把握意蕴、体验情境等以外,希望结合文体、语体的特点,深入理解作品,以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
2、纵向整合
以散文为例,说明文体之间的整合:
(七上三)学习美的散文语言,学会如何描写景物。
(八下二)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习抒情散文的写法,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基本的方法。(九上六)了解史传散文,分析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九下三)议论性散文单元阅读、理解、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抒发情感,表达哲理的。
(九下五)了解《墨子》《庄子》《孟子》散文的不同特色。读懂并了解所选课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及表达方法.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现代文中,不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散文贯穿始终。七年级主要是写人叙事散文,八年级在写人叙事的基础上增加了说明性的散文,九年级则拓展到小说,戏剧等文体中。各个年级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完成总目标。
三、说建议
主要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学建议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80%的教学时间都被用于了读文的教学。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对学生进行培优补差,力争整体提高。
(二)评价建议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学。以往的评价侧重于定量评价、知识评价和结果评价,此次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其宗旨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亮度,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提倡在课程评价主体上要多元 化,改变了以往评价只有教师参与的倾向,确立了学生也是课程评价的主体地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从三维目标来说:
知识与能力:(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重视评价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评价主体和方式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和学以致用情况,关心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通过平时布置的创新性作业情况,看学生能否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的课堂发言、日记、作文、心得体会等作为评价的依据。重过程,轻结果;多鼓励,少批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
课标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
(1)要深挖教材。教材中有许多栏目:如单元提示、课后习题、综合性学习、展示平台、课文插图等,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最基本的教材。
(2)开发课外资源,填充教材。如网络,语文网络素材散见于互联网中,可根据需要分门别类的下载;流行歌曲,它是由歌词和乐曲组成的,具有文学性、音乐性和易传播性等特点,学生喜闻乐见;影视资源,形象、生动、集中,有一定的感染力,学生更感兴趣。(3)创造性的开展各种活动,积极利用校内外语文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展示语文的魅力,创造我理想的语文课堂。
4.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5.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藤野先生》优秀说课稿 篇五
此篇《台阶》说课稿范文为国忠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设计,仅供你参考使用。
老师们,我说课的题目是:《台阶》,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设想:《台阶》是一篇自读文章,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作者塑造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形象,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因此,本节课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
2、教学目标简介: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认知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和认识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情感和态度目标:(1、学习文中父亲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2、深入了解、认识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
3、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写法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学法:《台阶》是一篇立意新颖,情节朴素感人的文章,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特别本文蕴涵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堂课适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三、说教法与手段: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这节课,教师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分工协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的。
2.“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3.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有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校的校情是:学生不住校,不晚修,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我校的学情是: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极差,教师要加强督促。4.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3分钟(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乐《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8分钟(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再让学生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再次让学生浏览课文,圈点法找出文中关键词句,能复述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结构。(设计意图:①符合我校的校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督促部分不自觉的学生。②通过复述故事,学生初步把握情节,对人物也有一个初步感知,做到整体的把握。③复述故事,也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法阅读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分钟)提问:让学生勾画出父亲的模样,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以“父亲是一个……的人”为话题完成。学生各抒其见,教师小结: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在后代的眼里,显得比较卑微的、胸无大志。但骨子却那么要强、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他们身上的品质和美德让我们震撼感动。(设计意图:①让学生筛选信息,掌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人物赏析的方法。②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达。③让学生自己感悟父亲身上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
(四)全班协作,质疑解惑:(15分钟)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全班交流。如提问: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2.父亲为造新屋,可谓终年辛苦、异常艰难,十分感人,可是作者却在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笔墨,这是为什么?3.父亲为了造出像人家一样有高台阶的新屋,也叫人羡慕,竞花了大半辈子去准备,才盖起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父亲这样做,值得吗?(设计意图:①这个环节有学生自己把握,教师适当引导,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质疑讨论中巩固、强化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②教师引领学生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③掌握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写法。)
(五)拓展迁移:(4分钟)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回忆自己的父亲,抓住父亲的特点,仿写一句话。(设计意图:①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完成对父亲的解读。②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拓展和写作能力。)
(六)师生小结:(2分钟)学生自主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肯定和补充。(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自动性,真正体现学有所长。)
(七)作业设置:(1分钟)写篇周记,展示自己眼中的父亲,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设计意图:把课本与生活联系起来,用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认识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
五、板书设计:台阶李森祥
新屋(有地位、受尊重)
台阶(线索)
要强老实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毅力
老屋(贫穷、地位低)
(设计意图:①体现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②直观表现文中父亲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③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6.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藤野先生》优秀说课稿 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鹅》,接下来我将按照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个顺序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白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语言风格各具特色。
《白鹅》作为本组课文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对于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本组接下来的课文的阅读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本篇课文,来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拟人、对比、反语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初步模仿进行练笔。
总之,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和情感体验的良好凭借。
二、说学情
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具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向抽象的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从读中品味。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感性的语文世界,才能品味到语言的精妙之处。因而,在学习本篇课文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独特与精妙之处,初步掌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细致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在阅读方面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颈、厉、吭、吠”等8个生字,准确书写“颈、郑、厉、剧”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头颈、厉声、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培养阅读能力,朗读能力。
3.感受动物的可爱之处,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护动物。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
其中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教学难点则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讲读法,还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品词析句法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采用这样的教法一方面基于教材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可以使各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提高教学效率。
而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本课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指导学生采用读悟结合法与合作讨论法学习课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2课时。第一课时教导学生认读生字词,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初步了解作者是从叫声、步态和吃相这三个方面写出白鹅的高傲,并分析白鹅叫声高傲的表现;第二课时则是从描写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的段落中体会白鹅的高傲,并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安排四大环节:
(一)谜语导入,顺势揭题
以关于白鹅的谜语导入课题,课件出示谜语(学生很快会猜出是鹅)一说起鹅,你们会想到什么?由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引入,学生可能会说,想起鹅的样子,也可能会想起《咏鹅》这首诗,如果有学生提到这首诗,那就可以请学生们一起背一背。
结合旧知引出新课,“通过谜语和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白鹅的可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先生写的《白鹅》,看看在他的笔下,白鹅又是什么样子呢?”顺势板书课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导入亲切自然,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为新课教学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二)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会读或是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接着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生字词,指导学生准确认读本节课的生字,并通过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熟记生字词。指导学生寻找识记生字的方法,相机指导本课生字的书写。
然后,再次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请同学个性化朗读“好一个高傲的白鹅”,齐读这句话并说出怎样才能读出它的高傲。那么作者又是从哪几方面表现白鹅的高傲的?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接着请同学们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并揭示本文的总分结构。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认识了本课生字新词,疏通文脉,大体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为细读文本奠定了基础,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
(三)直奔重点,深入体会
从本文的中心段第二自然段可以知道作者是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来描写白鹅的高傲的。在第一课时,我主要分析白鹅叫声体现的高傲。在描写叫声这自然段,我引导学生抓“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这一句话仔细分析。并让学生积累有关叫声的词“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并想象说话,想象鹅好像在说什么?
这部分通过对关键字词句的仔细品读,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披文入情,因道悟文,让学生在形式和内容间走了一个来回,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学习了语言运用,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言意兼得”。
(四)总结巩固,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作者是通过总分结构来写本篇课文的,他通过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这三个方面来描写白鹅的高傲。而我们也已经知道白鹅叫声高傲的表现,剩下的步态和吃相又是怎样体现白鹅的高傲的就下节课再来分析。
然后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指导学生仿照总分形式,简单地写一句描写动物的话。本环节安排旨在盘点本节课在语文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方面的收获,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通过有针对性的口头、书面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最终形成语文能力。(补充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文字与符号相结合,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清晰地体现了我的教学思路,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解文意,突出教学重点,充分发挥了板书辅助教学的作用。
7.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藤野先生》优秀说课稿 篇七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这几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册****组第***课的一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表达了*************,此文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感情,给人深刻启迪.学习这篇文本我们主要向******学习*******的********.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目标的制定是从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创造力,重视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考虑的.因此,结合本篇文本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从一下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维度:1.******* 2.******* 3.*****
(二)过程与方法维度:1.******* 2.******* 3.*****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1.******** 2.*******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 2.******* 2.教学难点:1.******* 2.*******
三、说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学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课我将采用初读感悟——再读理解——拓展延伸等读悟结合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最后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谈体会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知道——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一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5分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文本兴趣,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呈现*****图片、播放******音乐的方式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景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二)讲授新课(25—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将根据前面设计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学设备情况的综合考虑,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1.初读感悟
以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切入点,训练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以及组织概括能力,这样学生就会对文本有初步的把握,从而起到导航的作用.2.再度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反复对重点自然段落的阅读以及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辅之以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文本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认识.3.拓展延伸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学生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要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则显得更加的重要.我将以课堂为平台,训练为主线,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训练点,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我设计了一下训练点:
(1)********************(2)********************(3)********************(4)********************
(三)作业安排,复习强化(3—5分钟)
根据**********文件,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负担的情况之下,对作业做了如下的设计:
(1)********************(2)********************(3)********************(4)********************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份微型的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 ******* ******** ******* ******** ******* ********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和老师!
此模板仅供参考,不要盲信,还是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写相应的说课稿!第一单元 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学弈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学弈》.2.教材简析:《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朗读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很有好处.选编本文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悟了学习方法,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3.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CAI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二、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
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1.利用旧知迁移,游戏激活兴趣.《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也是成语“专心致志”的来源,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成语积累作为旧知迁移到古代文言文成语故事这一新知上,利用成语游戏开课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2.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3.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4.创设情境,发挥想象,鼓励创新.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读通、读懂了课文,接下来是明理的环节,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弈经验总结会”,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而接下来的孟子讲学这一情境的创设也改变了以往朗读评评点点的传统模式,将学生直接引入学习、朗读的氛围中,达到身临其境,忘我境界.5.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三、说教法
读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重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四、说学法.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五、说教学过程
1.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游戏激趣法和旧知迁移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将旧知成语与新知文言文成语故事相结合,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2.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的范读,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3.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4.吟诵,创设情境,体情悟道,熟读成诵.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共创设了“学弈经验总结会”“孟子讲学”两个情境,前者的创设主要意图在明理,其中创造性问题――――在经验总结会上师徒三人会说些什么,你们作为嘉宾能联系实际说说吗?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体情悟道自然不刻意.后者的创设为学生的诵读提供了空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5.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推荐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搜索文言文的网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成语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六、说板书 学弈
专心致志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小儿辩日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十一册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的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3.思考课后练习题.三、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去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接受变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初学古文,所以困惑重重,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学习文章,揭示人文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情况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并在此强调“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由此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三四节的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体现了文本的工具性.(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初次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讨论学法,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
事,排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整堂课最终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扎实实学好古文.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我从题眼“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总之,初次尝试文言文的教学,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最终能较好地体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2 匆匆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匆匆》.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们六年级课文第十六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对时光的流逝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文中还多处运用比喻,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在行文中流露出时光的可贵.同时,时间是组成生命的重要材料,也在进而渗透出生命的可贵,珍惜时间,就是珍爱生命.1、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2)技能目标: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从而明白珍惜时间,进而珍爱生命.2、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3、课前准备:
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用有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边读边想,读想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围绕文中的重点句子,发挥想象力,联系
实际,理解句子的内涵,通过口语练习和放些练习的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三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基于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方法,所以本节课将继续渗透三种学习方法:
一、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二、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即仿写),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三、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也是我们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告诉他们,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温情导入,引出“匆匆”
老师用充满温情的语言导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小学生活过去了还能再回来吗?那么.是谁带走了我们的往日?是谁让我们就要和小学生活说再见?(时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课《匆匆》,齐读课题,然后揭示课题.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二)、简介作者及散文.(三)、初读美文,感知“匆匆”
分别请几名同学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学生读的时候教师适时正音,提醒他们注意节奏,注意“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头涔涔、泪潸潸”等词语的读音.(四)、精读美文,品悟“匆匆”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老师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教师这样引导和鼓励孩子: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有感情的读课文,每一个人对本文都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和认识.那文中那些句子或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使你为之感动呢呢? 然后,学生各抒己见,这里可以打乱段落的顺序,尊重学生的意见,给学生充分的发表意见的机会,但是教师要积极引导,可适当表扬,也可随机引导,教师课堂准确调控,为本节课的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抓住以下重点段落进行品读,当学生提到这几个段落的时候,相机引导.我这里就按顺序去说,所说到的也就是在师生互动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得出的.1、第一自然段,你的眼前看见了哪些画面?
教师引导:……是啊,月缺月圆,花开花谢都是自然现象,是时间飞逝的痕迹,那么你想想看作者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的心情现在是怎样的?那么我们说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作者用心写的这篇散文,我们应该也用心灵去诵读.2、第二自然段.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匆匆而过,作者面对自己无意间溜走的“八千多个日子”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他会说些什么?学生想像发言,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惋惜之情的重点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为何“头涔涔”?为何“泪潸潸”?重点指导作者对“我的手渐渐空虚”的朗读.3、精读第三自然段:我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呢?老师和同学接力读.在我们的生活中,日子是在怎样的不经意间消逝的?学生自由说,从切身体会到时光匆匆永不停息.抓住“跨、飞、溜”等动词读,读完后想想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新课标指出: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们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4、深入作者入内心深处读第四自然段:面对如此匆匆而逝而又了无痕迹的日子作者觉醒了么?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读给大家听.把觉醒读出来.指导朗读感受作者内心的自责,以及内心的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在学生自由说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日子除了“如轻烟”、“如薄雾”还像什么?你能说出更美的句子吗?在这里以读促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结合文中重点句子,边读边品,联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五)、统观全文,读一读学生喜欢的优美句子.(六)、树立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碰撞.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品读和想象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能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时间的匆匆流逝的无奈,可以乘胜追击,抛出问题: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的分析和品读,你感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会说出“难过、后悔、无奈、、、、、、”等一系列词语.那么你猜一猜本文作者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会众说纷纭,然后多媒体出示朱自清先生的简介和一生成就简要.进而使学生明确,正是因为珍惜了时间,朱自清先生才有了这么多的成就,正是因为珍惜了时间,朱自清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到,朱自清先生一生成就仍在叹息时光的虚度,那么作为小学生,我们在珍惜时间的问题上又该怎样去做呢?
在充分理解了作者的心情后进行仿写:作者认为自己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
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你的呢?请你写一写.写后再次插入作者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正是因为作者对人生的思索,为自己的徘徊而不甘、而不平,才造就他的有所为、有所痕迹,作者不是白白走了.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你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思考后自然引出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
(七)、课外延伸,升华“匆匆”
我们学了这篇散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对以后的日子有新的认识和打算吗?能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吗?再次回到第一段,深化主题: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好好把握,让人生过得充实、有意义!
最后,引导学生交流刚才的随笔,老师也出示一篇自己的随笔,配乐《秋日私语》,指生读:“时间是无情的雨,时间是无声的风,时间无处不在,时间在何处遁形?浪费了时间,时间也会将他抛弃最远,珍惜了时间,才会珍爱生命,才会赢得成功.”
教师随配乐说道:“朱自清先生,反思时间反思生命,是因为他深深的懂得了”学生随教师手势齐读:“珍惜了时间,才会珍爱生命,才会赢得成功.”“朱自清先生一生硕果累累,给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那更是因为他深深的懂得了——”学生继续齐读:“珍惜了时间,才会珍爱生命,才会赢得成功.”
全课结束.五、说板书设计.16、匆匆(朱自清)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
人无再少年 珍惜时间
(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能从时间的名言、到课文中作者的感悟、再到自己的感受,一目了
然.)
文章内容无具体事件,板书很难找到立脚点.为充分调动师生两个积极性,打破板书是“教师责任田”的专制行为,促进师生活动的默契及其合作精神的培养,我采用了合作型板书.时间如流水,我用水滴包裹着“匆匆”二字,滴入时间的河水里,一艘艘载满时间的小船,一去不复返地流向远方.如诗如画的教师板书让学生进入了情境,引起了学生心灵的共振,紧接着让学生板书珍惜时间的名言“时间就是生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学生通过学课文,写名言,悟道理,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桃花心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第三课《桃花心木》
一、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二、学情分析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生在《白杨》、《落花生》等文章的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并不陌生.但是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又是如何把“树”和“人”联系起来的,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把学生身边的事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篇课文,抓住“种树——育树——悟道”这一脉络,让学生感知事实、感悟道理、发表见解.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种树人的用心,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3.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教学重点: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抓住重点句段体会种树人的用心.教学难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四、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是“启迪发现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克服学习难点,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推进教学过程.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启情导入:
1、开课伊始,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猜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桃花心木种子模型)这个模样怪怪的东西,是树的种子.它长着一个长长的翅膀,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最令人期待的了,种子会像竹蜻蜓一样随风飞舞、旋转飘落,心也随着轻盈起来.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会飞的种子”.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树的种子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桃花心木.2、交流资料
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随即板画.3、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这样的设计是从桃花心木奇特而有趣的种子入手,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通过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桃花心木的高大美丽,既而对它的成长充满好奇,层层深入,步步激趣,营造探究氛围.二、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三、重点认知:
1、教师小结上一环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自然段,你从中有什么发现?结合学生汇报的内容(教师板书: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苗数不定)
之后我接着设疑: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小作者产生了种种的疑问,那种树人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后引导学生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以及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了深入的了解体会了种树人的用心.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的领悟了文章蕴含的道理,我设计了两个内容:
1、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说写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2、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角色,教师引读------种树人,面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你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另指一生读)------全班齐读种树人的话.“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十四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课件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学生读后设疑:文中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哪些“不确定”?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呢?
(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就是做到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四、反顾整体: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板书:借物喻人)
五、拓展延伸:
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著名的大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部分他写的书和相关网站,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欣赏: 课件出示:
林清玄:《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同学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我们都能够做一个经受得起考验、独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
4* 顶碗少年(无)5* 手指(无)
第二单元 6 北京的春节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
八、除夕、正月处
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五、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除夕: 真热闹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2、从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 人们的活动
元宵节: 观灯(总—分—总)
详略得当 印象深刻
7* 藏戏(无)
8* 各具特色的民居(无)9* 和田的维吾尔(无)
第三单元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说教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说目标】
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教学难点:
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说过程】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
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
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
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从“忆”入手,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
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灯片出示)再运用“自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解重、难点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透彻.为此,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李大钊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
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而后采用“列举法”列举几篇课文中的前后照应关系,理解前后照应.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训练,弄清这种写法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作文中应用.三、指导朗读,升华情感,产生共鸣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以指导学生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最后用朗读带并配乐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情境,最后再一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课文.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师生特点.采用多种教法,朗读形式,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表演概括能力.11* 灯光(无)12 为人民服务
一、课标教材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当这优美、激昂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呢?是呀,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先辈,不应该忘记英雄.因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牢记先辈与英雄”,《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为人民服务》《一夜的工作》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展现了革命志士的共同理想、信念与高尚情操.教学这一组课文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更要让学生发扬光大,以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这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选编这篇文章,有几方面的意义:一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二是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难点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教学时一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熟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围绕主要观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二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讨论、交流.除了课后思考题2所列的两个句子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提出几个句子.讨论、交流时,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实际.二、教法学法
(一)突出主体,选择教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选择教法如下:
1、以读为主,读思写结合法;
2、引扶放相结合,意在引导学生注意议论文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与习惯.(二)重在实践,指导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与方法,也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为此,我指导学生以读为本,体会文章论述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课文.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你还记得课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吗?哪个句子点明了这个观点?(指名答,板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课文从哪些方面对这个观点展开叙述?(指名答,板书:死的意义、正确对待批评、团结人民)
3、板书课题,说明:议论文论点:观点 论据:材料 论证:方法
因为本文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本节课教师将围绕“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这一主线,以疑导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走进文章.开头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为下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二)引扶放创,突出重点
〈一〉学习“死的意义”一部分.1、教师出示:
?(1)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2、学生朗读完成.3、交流,板书:说理—引用:司马迁—实际—张思德
4、重点指导学习以下句子.(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这句话是谁说的?怎样理解?
?(2)作者认为,什么人的死是重于泰山的,什么人的死比鸿毛还轻?联系实际说说.〈二〉学习“正确对待批评”一部分
1、结合上部分学习,合作提问.2、交流,出示: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
?(2)作者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3、学生读文思考.4、交流,板书:理论——举例:李鼎铭——强调
5、重点体会关联词语的妙用:(出示)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你说得对,我们()改正.你说的办
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一定会兴旺起来.〈三〉学习“团结人民”一部分
1、结合上两段的学习,自己提出能引领本段学习的问题.2、交流,出示:
(1)本段围绕哪句话来写?
(2)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个内容?
3、生读文思考.4、交流,板书: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开追悼会
5、重点引导学习:(出示)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结合事例,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本节教学,教师主要围绕学校“问题引领,自主参与”这一课题中“创设情境,凸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展开教学.鉴于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此类课文“如何提出问题”是教学的重点,教师通过“引—扶—放”三个阶段,应到学生学会提问,既学习了课文内容,又突出了重点,同时,又有效利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背诵,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四〉利用板书,整合课文,指导背诵.(三)拓展创新,深化主题.1、教师叙述,出示:《为人民服务》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他更明确地指出,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一个又一个“张思德”式的为人民服务的英雄涌现出来,成为我国各个时代的楷模.2、展示英雄照片.3、值此清明之际,让我们用鲜花来祭奠那些英雄.(出示蜡烛图)
(四)感情叙述,结束本课
1、为人民服务不是句空话,需要我们一如继往努力工作,心想群众,为民办事,为人民服务,正如李素丽同志说的: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雷锋
2、播放歌曲《为人民服务》视频
3、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本节教学,教师主要围绕学校“问题引领,自主参与”这一课题中“拓展延伸,创新问题”展开教学.通过大量事例,让学生明白在当下如何做到为人民服务.延伸所学,对学生日常行为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四、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五六年级阅读教学)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节课,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在三个内容上,用力过于平均,没有突出第二自然段,因此引导学生把握议论文论述方法(引用名言、对比、举事例)方面明显不足,应引起重视.13* 一夜的工作(无)
第四单元 卖火柴的小女孩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宁源小学的刘银兰,耽误大家一点宝贵时间,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7课《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作品解读.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安徒生和他的童话”为主题,编排了5篇主体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既读作品又读作家”,教材收入了孙云晓在《一根火柴》里的一句话:你是那样善良,你是那样悲哀,你用一根小小的火柴,烧痛全人类的心,燃起了我不熄的爱.这应该是对整组教材精确而高度的概括,如果说这个单元的内容有一个主题的话,那就是爱,这种爱是纯真的、美丽的、善良的、仁厚的、无私的.其中《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是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地位尤其重要.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我认为这篇作品最光彩或者说最触动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细细的火柴点燃美丽的幻觉世界的那一刻,因为小女孩用她那细细的火柴为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点燃了温暖与光明.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们的缩影,他们是社会生活中被压榨、被欺侮、被贱视的弱者.安徒生笔下的形象是一个弱者顽强不屈的抗争与追求,这是安徒生自身的写照.这个气息可闻、身形可见的小女孩,她的可怜、她的孤苦激起了读者切入心底的同情,与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童话世界里,安徒生对小女孩怜悯的爱最终变成了一种抚慰的爱——小女孩在痛苦的极点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后给予小女孩的是永恒的爱.二、解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起小女孩的同情之心.教学重点:感受卖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三、设计理念:
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四、环节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考虑了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在第一课时让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
了五次幻象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将本节课分以下几步进行: 欣赏美文,感受魅力.2、创设情境,初读感知.3、品读课文,感受悲惨.4、课外延伸,清满人间.下面,我具体说说我是怎样教学这一课的:
(一)欣赏美文,感受魅力.孩子们大多都读过《安徒生童话》,但那都是简单的情节记忆,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前对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在上课以前出示了一段话,让孩子们在准备上课之余提前感受到安徒生童话的魅力.(课件出示)安徒生的童话
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世纪交响乐,优美的词句、奇妙的想像,让人陶醉在音乐的海洋;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走访世界的游记,每读一则童话,就有一束阳光射进我们的心灵;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跨越年龄的经典,每一篇的来历,都是那么不同寻常.他的童话中有对假、恶、丑的揭露、鞭挞,但更多的是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向往,从而给人以朝阳般的温暖和健康向上的力量.他以自己美好的幻想向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与同情、善良和真诚、平等和正义的未来世界.(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上课伊始,我和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回忆过除夕的情景,调动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图片,以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让孩子们除夕的快乐和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凄惨形成显明的对比,激起孩子们迫切想了解这个小女孩的强烈欲望,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接下来,我让孩子们静静地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动画,伴着哀伤的音乐,体会着画面中小女孩痛苦的神情,我相信整个班里都会回荡着悲伤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为下面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然后,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初读课文,畅谈感受.孩子们可能会说:她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贫穷的孩子、美丽的孩子,一个听话的孩子,一个孤独的孩子……叶澜教授曾指出:“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在孩子们谈感受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用眼神和表情来和学生产生情感的沟通,老师要充分尊重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不要给予是非评价,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不断地印证自已的感受.(三)品读课文,感受悲惨.我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有爱就有发现:
爱可以给人以温暖,爱可以给人以力量,请你敞开爱的心扉,用心去细细品读文章,在你眼前的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教你一招:你可以通过品词酌句的方法谈理解,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谈理解.1、静心悟读,体会悲惨.出示阅读提示后,老师要给孩子静心悟读的时间,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孩子的脸色变得凝重了,有的孩子的眼睛湿润了;有的孩子用自己的情感朗读感染了周围的同学,有的孩子拿起
笔在书上勾勾画画,孩子们在静心悟读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便有了不吐不快、急于交流的迫切愿望.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就比较容易找到知音、引发强烈的共鸣.2、展开想象,体会悲惨.在描写小女孩“卖火柴”的一部分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比如:(1)、小男孩在嘲笑她时,可能会说些什么?(2)、小女孩在街头叫卖时,那些拒绝她的人会说些什么?(3)、小女孩的爸爸为什么一定会打她,他爸爸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培养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这就给这个本来就可怜的孩子又抹上了一笔浓重的悲剧色彩.3、情境朗读,激发同情.语文课堂,不仅要有同学们的议论纷纷,更要有孩子们的书声朗朗.所以要让孩子们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尤其是配着哀伤的音乐朗读,孩子们与这催人泪下的情感气氛融为了一体.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写小女孩的5次幻象,反衬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特别是后两次幻象,是前三次的高潮,在看见奶奶的一刹那,她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赶紧想把奶奶留住,于是擦燃了一大把火柴,她和奶奶一起飞走了,她死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幻象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在文章最高潮的部分,可以通过齐读的方式让学生的情绪也达到最高潮!通过情境朗读来感受小女孩生不如死的悲惨,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孩子们感受得越深,对文章中的难理解的句子理解得越到位.4、品读句子,理解幸福.课文中有两句对于三年级学生较难理解的句子,(1)、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
年的幸福中去.所以,我把这两句的理解放到文章最后去处理,由于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体会,学生可以理解到: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死了才能得到解脱,她最终的“幸福”就意味着死亡.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三)课外延伸,情满人间.其实生活中,也不乏有像小女孩一样遇到困难的人,但他们有着和小女孩敢擦燃火柴一样的勇气去战胜困难.比如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受伤和遇难的孩子们,他们是不幸的,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他们同时又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我们所有人的关爱和祝福,我们大家用爱心筑起了一道爱的长城,抚平了他们心中的伤痛,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最后,我们就在欣赏《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这节课.整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年级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学理念,基本达到了教学效果.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凡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及主要内容:
⑴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真切细致的描写,深刻感人的内容,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为课文的特点.⑵文中有一幅彩图,体现了凡卡写信前的害怕,写信时的痛苦,以及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美好想象.⑶这篇课文,主要讲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旧俄时代.凡卡由农村来到城市的一鞋铺当学徒.他受尽了种种折磨,过着十分痛苦的生活.他写信告诉爷爷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流露出自己对献礼生活的渴望和向往.2、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⑵这篇课文的难点是课文把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在一起,同时交替使
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初次接触.这是教材的难点.二、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好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2、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3、学习本课十五个生字、十二个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要服务于学法,要体现和渗透学法.教法要依据训练重点,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凡卡》这篇课文,教师要紧扣训练重点,依据课文内容和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教师情感,大胆处理教材,设计“以导助学,以情促学,以情促学,长文短讲,以读代讲”的教学学法.1、布置学生借用工具书的方法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抓住文中引导的作用,区别课文哪些是“信的内容、回忆往事和作者的叙述”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然后逐个进行教学.2、直奔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可引导学生直奔课文中心,进入凡卡的角色,体会凡卡的悲惨命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达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3、以导助学,以读促情: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信的内容”紧扣凡卡的悲惨命运“设疑提问,按文入情”,在学生了解了六件事,感到学徒生活这件事印象最深刻时,抓住主要矛盾,环环紧扣,勾画重点词点句“揪、拖、揍、戳、打”,引导学生进入学徒生活的悲惨情境.此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亲爱的爷爷……我就要死了.”指导学生并自己范读把“发发、再也、跪下”读重音,以体现凡卡在绝望中.在读两处省略号的时候,停顿的时间稍长些,以体现凡卡当时难过心情.在读“我再也受不住了”和“我要死了”这两句加上轻轻的抽泣声,效果更好了.这样从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读法,使学生产生如闻凡卡的哭声,如见凡卡挨打的场面,产生声泪俱下的效果.从而达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4、运用“对比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通过学生自由读、合作读、领读、对比读等方法,体会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产生愤恨与同情的感情,提高阅读效果.在讲“回忆往事”时,采用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山林怎么样?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怎么样?爷爷冻得吭吭地咳,……
小枞树怎么样?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
小野兔怎么样?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
通过学徒生活的痛苦和砍圣诞树时的乐趣进行明显对照,在对比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达到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的辩证关系.5、利用电教手段,了解凡卡的内心:
在教学中,把课文中的插图采用投影仪器进行放大,通过对插图“神像、楦头”等景物的教学,体会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心理.通过对凡卡神态的教学,体会凡卡信时的痛苦和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的向往心理.6、采用先教后放的方法,体现教学的民主性:
在学习凡卡学徒生活时采用精讲精练,在讲回忆往事时采用扶读方法,在学习作者的叙述时采用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突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风、学风,充分显示了教学的民主性,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妥善处理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7、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方法,理解课文:
教学中,“从整体感知,明确重点、教给方法,提示重点、尝试学法,理解重点、运用学法巩固重点、反馈全文、延伸重点”的环环相扣的教学结构程序.四、教学程序
本课用三课时教学.1、第一课时:
⑴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⑵学生快速阅读、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顺序理清文章条理.⑶突破难点,弄清“信的内容、回忆往事和作者的叙述”三部分内容.⑷朗读全文,读懂句子.2、第二课时:
⑴依据教材内容,设疑提问,直奔中心明确重点
⑵教给学习方法,学习“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⑶尝试学法,学习“回忆往事”通过与凡卡学徒生活的对比,理解训练重点.⑷利用电教、通过图片的景物,凡卡的神态、运作、联想的想象,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⑸反馈全文,延伸训练重点.3、第三课时:
⑴扮演角色,分角色朗读全文.⑵从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的读法,进行有感情地朗读.⑶总结全文,说说凡卡这篇课文为什么感人.⑷指导完成课后第二题.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反映教材内容,表现教学思维辅助教师讲解,启迪学生思维,是完成教学的主要手段.16* 鲁滨孙漂流记(无)17* 汤姆•索亚历险记(无)
第五单元 跨越百年的美丽 【说教材】
1、《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的,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2、编写意图: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仅是认识居里夫人,了解他的事迹和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敬重象居里夫人这样为科学献身的人,认同他们对科学精神和人生价值的追求.【说学情】
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比较多,学生可以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结合收集的有关居里夫人的事迹加以理解.【说目标】
根据本组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确立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4、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2、课件.【说重点、难点】1、重点:
⑴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2、难点:
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说教法】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教学原则.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小学语文新课标中高年级的阅读要求,我主要采用“质疑问难──理解感悟──感情朗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体现阅读教学“以读
为本,读中感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说学法】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和感情朗读法”学习本课.让学生运用问、划、读、议等方法,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
1、(课件示:居里夫人照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美丽端庄的女士是谁吗?学生答,教师简介居里夫人.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居里夫人?学生交流.3、听了大家的介绍,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师板书课题并齐读.二、质疑问难,了解居里夫人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质疑: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
2、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到文中寻找答案.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意识,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三、深入探究,领悟居里夫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的朗读,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抓住文中两处巨大反差的内容,进而让学生更清楚的感受“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的美丽端庄,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1、研读“执着追求,勇于献身”部分.(课文3~4自然段)
⑴ 从哪些具体描写中感受到了居里夫人的美丽容貌?
学生交流.(投:玛丽居里穿着──看透未来.)引导学生读出居里夫人的美丽.⑵ 课文中还有一处对居里容貌的描写,找出来读一读:[小学教学设计网-]
① 学生交流(投;她美丽的容貌──浑身乏力.)
② 引导学生读出居里容貌的前后巨大反差.⑶ 同样是写居里的容貌,为什么前后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呢?请默读课文3、4自然段,把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师生交流,指导朗读,重点理解并读好四个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
① 就向是在海滩上──别人摘叶她问根.(善于发现问题)
②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点点烧痕.(条件艰苦、实验危险辛苦,但有远大目标……)
③ 经过三年又九个月──0.1克镭.(坚持不懈,对科学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这种精神是美丽的.板书:执着追求.)
引导学生读好三个数字和“终于”.④ 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浑身乏力.(居里用健康和美丽换来了实验的巨大成功和对人类的贡献.)
⑤ 这种美丽比外面的美丽更持久,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她把外在的美丽变成了什么?
师根据生答投示: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里程碑.师生接读,引导学生读出居里夫人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板书:勇于献身)
⑥ 通过师范读、生练读、指名读这两部分内容中深受感动的句子,进一步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重点句段的朗读品味,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初步审美能力,进一步感受了居里夫人崇高的人格魅力.2、研读“淡泊名利”部分.(课文5、6自然段):
居里夫人这种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无疑是美丽的,这种美丽在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体现出来?默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⑴ 师生交流,感受美丽,练习朗读.⑵ 重点理解:(投示)
①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离开心爱的实验室.设计意图:抓住居里夫人取得的巨大成就
与对待名利的态度的明显对比,让学生感受这种在名利面前的淡泊就是一种美丽.(板书:淡泊名利.)
② 正如爱因斯坦对她的评价:“在世界所有着名人物中──没有被宠坏的人.”齐读.⑶ 是的,对居里夫人来说,人活着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对人类有所贡献,所以作者说“玛丽居里几乎……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⑷ 学生再读课文,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精神.四、解题释疑,感情升华
1、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为什么居里夫人的美丽能跨越百年?
2、交流.3、教师小结.五、作业
朗读课后“阅读链接”,进一步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魅力.跨越百年的美丽
↓
执著追求
居里夫人 献身科学
淡泊名利
这样设计,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执著追求、献身科学、淡泊名利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居里夫人的“美丽”的,也就是课题中“美丽”所表现的三个方面,突出了文章的重点.19* 千年梦圆在今朝(无)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具体确凿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二、说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是议论文课堂也不能偏离语文教学,不能偏离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学这课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多悟,并且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会写“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③、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的含义.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3、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四、说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图片或资料,以及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六、说教法与学法:
1、形式多样,自读感知.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圈画、思考、批注、交流、汇报、朗读、表达等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诵读领悟,重点研讨.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是为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服务的.对这三个事例,引导学生抓住 “敏锐地注意到”“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 等词句来学习.引导他们发现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通过读、议、思、想,让学生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了解议论文的特点:用具体确凿的事例说明道理.3、回归整体,能力迁移.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出和本文类似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这些成功的事例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仿写,学以致用.七、说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真理.1、出示几句与科学有关的格言.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沫若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萧伯纳
2、生读,谈谈从这些格言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发.(文章的开始就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就是一个真理,什么是真理,这个词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课的开始可以引领学生读、悟一些格言,让学生理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进而切入课题,告诉学生,课题就是一个真理.)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3、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圈画、批注、朗读、交流等等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品读感悟,研讨文法.1、明确观点.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研读事例.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请大家浏览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第一个事例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第三个事例写的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1)、学习第一个事例.学生边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思考: ①具体事例中的人物是谁? ②发现的现象是什么? ③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过程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漩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学习第二、三个事例.①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②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三个事例.③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3、了解写法.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同桌小声讨论.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从具体事例中具体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和学习课文的写法,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样一个观点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它,教学中重点研讨:
1、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2、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交流,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提高教学效果,形成开放课堂.)
(四)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1、句子研读.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②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藤野先生》优秀说课稿】推荐阅读: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09-07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鸟的天堂说课稿11-06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之《关雎》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10-14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知识要点08-1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后词语解释【用】10-29
人教版8年级初中英语说课稿08-0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目录课件08-10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06-19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期中测试题及答案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