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及网络舆论的生成作用论文

2024-08-18

网络传播及网络舆论的生成作用论文(精选10篇)

1.网络传播及网络舆论的生成作用论文 篇一

1998-2009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探析

钟瑛/余秀才

网络传播的巨大威力已经有目共睹。其挖掘事实的监督功能、其聚集人气的集合功能、其煽动情绪的动员功能等等,这些远远超越传统媒体的功能在诸多网络舆论事件中皆有明显表现。然而现有对网络舆论的研究,或多从个案出发、或停留于感觉层面,缺乏系统、全面的案例剖析,在广度与深度上都不足以揭示网络舆论发展的本质与规律。本研究力求对1998年以来的重大的网络舆论案例进行系统分析,案例选择标准有二:1.谷歌与百度两大搜索引擎上出现相关报道超过1万条;2.在大范围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最终选定我国1998年初至2009年底重大网络舆论事件160起,对这些案例的关键要素,如时间、地点、群体、类型、传播途径与影响效果等进行逐一分析,以全面、系统、翔实的数据揭示我国网络舆论事件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力图对我国网络舆论的引导方式提供有效参照。

一、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时空特征 1.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时间分布

我国最早的网络舆论事件,虽有学者认为是1998年的印尼排华事件,但事实上,早在1998年1月发生的克林顿拉链门事件,中国网络舆论已经十分活跃。因此,我们选取网络舆论事件以此为先,时间跨度正好从1998年初到2009年底。

对我国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发生的时间频率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时间频率

由图可见,中国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在时间上呈波浪状不断上扬的发展态势,2009年有所回落。其间,2003年、2007年,特别是2008年,上升态势明显。这正印证了通常所说的:2003年是网络舆论年,2007年是网络民意年,2008年是网络舆论监督年。这些具有标志性的年份,在网络舆论事件的数量上皆有明显表现,在160起重大网络舆论事件中,发生在2003年的有9起,2007年有17起,2008年有58起。

网络舆论事件逐渐趋多的原因,最为主要的有三:其一,网络技术本身的发展。2003年之前,互联网还处在web1.0阶段,web1.0是以网站提供信息为主,因此,以民意为主导的网络舆论事件在中国尚不常见。2003年以后,互联网进入以博客、RSS、P2P、社交网(SNS)、即时通信(IM)等为主导的web2.0阶段,用户成为网络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互动、共享的网络传播理念及其相关技术的使用,为网络舆论兴盛准备了技术条件。其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长。网络使用在中国各个领域快速普及,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在1997年10月,我国网络用户为62万,到2009年12月,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28.9%。巨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主体。其三,中国社会民主化建设的加强。近年来政府致力推行信息公开与社会民主,特别重视网络言论,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得以充分展现。

网络舆论事件从形成、发展、高峰峭立,到有所回落,也显示出政府引导网络舆论水平的提升。2.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空间分布 我们根据现实中的地域概念将网络空间进行划分,为了方便统计,我们选取方位角度、大小角度。从方位角度,我们通常以方位不同将地域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部分。从大小角度,我们通常以人口数量、经济属性、消费水平等将地域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偏僻地区。

对我国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发生的地域进行统计,结果如下:源自东部地区的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占50%、中部地区占20%、西部地区占14%,具体如下图所示:

地域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案例数

所占比例

50% 20% 14% 源自大城市的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占50%、中小城市占20%、农村偏僻地区约占14%,具体如下图所示:

地域

案例数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农村偏远地区 15

所占比例

50% 20% 14% 两组数据非常合乎逻辑的契合一致。由此可见,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更为频发的地域以东部地区与大城市为最,而且,城市越发达,受网络舆论关注的程度越高。以方位而言,频发顺序是:东部、中部、西部;以发达程度而言,频发顺序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偏远地区。在东部及大城市中,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最为突出,其中北京占所属区域的27%,广州占7.5%,上海占6%,深圳占5%。显而易见的原因不外是,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上海为经济贸易中心,广州、深圳为东部沿海最为发达的地区。在中部地区,网络舆论事件分布以湖北、河南、湖南、山西四省偏多,其中,湖北占29%、河南占24%、湖南占19%、山西占19%。并主要集中在武汉、湘潭两城市,所占比例均为8%。山西的网络舆论事件中,多数为矿难事件,占到其总数的75%。西部各地,以重庆、陕西、四川偏多,四川、重庆各占22%,陕西占19%,而且多集中在成都、重庆与西安三个城市,这也正好是西部较为发达的三个城市。

由于网络传播超越空间,一些网络舆论事件跨区域特征十分明显。这其中一部分是因为事件本身就是全国性事件,如SARS事件、房地产高房价事件、金融危机事件等;一部分事件是因为备受关注而扩散到其它区域,如印尼排华事件、铜须门事件、贾君鹏事件等。这种跨地域性的网络舆论事件占到整个160起网络舆论事件的3%。

对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空间分析过程中,我们同时能感觉到事件发生地域的迁移。基本呈现出:初期阶段(1998-1999年),网络舆论事件多源起于国外,如克林顿拉链门事件、印尼排华事件、中国大使馆被炸事件;2000年前后,网络舆论事件重心转移到国内中西部地区,如胡长清案、广西南丹矿难、繁峙矿难;2003年以后,东部发达地区成为关注的焦点,如孙志刚案、珠海买春事件、上海社保案等。

二、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群体与类型 1.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群体

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群体,参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最终划分出中国当代社会十大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①我们对十大阶层在重大网络舆论事件中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社会阶层

由图可见,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阶层,以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首当其冲,相关案例共48起,约占整体的30%。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案例共22起,占到整体的18%。位列其三的是私营企业主阶层,案例为16起,占整体的10%。其次是办事人员阶层,案例13起,占整体的8%;农业劳动者阶层,案例10起,占整体的6%,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与产业工人阶层各为6起、5起,各占整体的4%与3%。位列最后的是经理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各3起,仅占整体的2%。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他们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仅为2%,但却拥有并控制着整个社会最重要的组织资源,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②因此,构成网络舆论事件的焦点,网民极度关注他们的道德品质、管理能力、工作作风等。如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不断作假的村民周正龙受到舆论指责,但更为强烈的网络舆论矛头是直指陕西省林业厅,网民关注的是政府诚信。2009年绿坝事件,网民质疑的是工信部的工作方式,工信部没有充分论证就仓促安装过滤软件,以至抵制之声四起。2009年,郑州副局长逯军质疑记者“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网络热议,人们关注的是干部的领导素质。

位列其二的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他们是在各类机构中从事专业性工作、科技工作的专业人员,是我国社会中层的主要群体,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18%,他们拥有社会文化(技术)资源。有研究显示,拥有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在中国特定社会结构中越来越凸显,甚至超过对经济资源的拥有。③网络舆论对该类阶层的关注正好契合这一结论。如2008年阎崇年事件,著名学者阎崇年无锡签名售书,网友认为其观点有汉奸之嫌,遭掌掴,引起网上对其学术观点的大讨论。2008年奥运会中美女排赛,执教美国队的原中国女排队员郎平成为网络舆论评论的焦点。其他如2001年赵薇着装事件、2007年黄健翔“解说门”事件、2009年方静间谍门事件等皆如此。

位列其三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他们拥有一定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占有一定的经济资源,但在我国现有社会结构之下,经济资源的支配更多取决于政府政策导向,远不及组织资源,甚至也不及文化资源重要,因而其社会地位难以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这一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比例为10%,④也较容易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对象。如2008年张茵提案事件,女首富张茵的提案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网友指责张茵是在替富人说话、无视穷人利益。2008年万科董事长王石在汶川地震中的捐款言论,引来网上一片指责。2009年中国首富黄光裕事件,网络舆论焦点直指官商勾结、非法敛财。

总之,网络舆论对社会阶层的关注度,明显呈现出如下特点:对社会资源占有越多,被关注度越高;对社会资源拥有越少,被关注度越低。2.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类型

网络舆论事件的类型是针对网络舆论事件的议题与性质。网络舆论事件所涉内容很广,我们对160起网络舆论案例进行分类,凡同类案例有5个以上的,即归为一类,结果共归纳出12个类别,对其频次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网络舆论关注的事件类型

网络舆论事件关注的类型较为广泛,但主要集中在政治与民生方面。政治方面,官员腐败与政府管理密切相关,共占整个案例的21.5%,显示出网民对政治生活的关注。网民一方面积极关注政府的管理绩效,一方面积极监督管理中的腐败问题。前者如,2008年胡锦涛强国论坛对话网民、网民对科技部网站留言的热议、网民对中国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关注,2009年***重庆打击黑社会保护伞等,都受到网民的热烈追捧。后者如,2007年上海社保案、2009年躲猫猫事件、湖北邓玉娇案等,极大发挥了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2009年腾讯网对目前举报方式的调查显示,网络曝光占35.8%,居目前举报形式之首,其他依次为传统媒体曝光(31.3%)、向纪委举报(17.2%)、向检察院举报(11.4%)、向上级政府机关举报(3.3%)、向公安部门举报(0.5%)。⑤网民对政府与官员的关注,同时显示了国家政治民主的进步。2008年5月1日,国务院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鼓励政府与官员信息公开。2009年,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建立网络快速应急机制,及时回应网民。⑥ 警民对抗问题,因案例较多,占到总数的6%,所以单列一类,事实上这类案例反映的也是网民对政府行政执法的监督。随着社会民主法治的加强,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政法机关的执法行为,特别是执法中的不公不廉问题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焦点。如2008年上海袭警案、哈尔滨警察打死人事件,2009年的浙江南浔两协警临时性强奸事件、七十码事件等,都引起网络舆论的轩然大波,对政府倡导的阳光执法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是网络舆论事件关注的又一大热点。民生问题是与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教育、医疗、城市拆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这类案例共28起,占到总体数量的17.5%。这些内容最易于触发网民的敏感神经,引起网民共鸣,快速形成网络舆论热潮,并引发人们对体制缺陷的探讨。如2009年罗彩霞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南京婴儿徐宝宝医院死亡事件、2007年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2007年厦门PX事件、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等皆如此。

涉外关系问题,案例14起,占到整体的9%。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由此引发的网络舆论事件也渐趋增多。这类案例主要表现为爱国热情与民族情节的纠集,如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2001年赵薇军旗装事件、2003年日本人珠海嫖妓事件、2004年民间反日入常事件、2008年抵制家乐福事件、2008年莎朗斯通“辱华”事件等。这种情绪引导得当便是一种强大的爱国力量,如2008年西藏3·14事件,2008年奥运火炬巴黎遭袭事件,网民对国外媒体歪曲与不实报道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与谴责,为国家赢得了尊严。

性与婚姻问题也是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这类案例共8起,占到整体的5%。现实社会的道德滑坡使网民特别关注体现人类基本道德的性与婚姻问题。这类问题总是与名人隐私、高官情妇、插足小

三、家庭责任等联系在一起。如2006年铜须门事件的主人翁铜须,因被网友爆料与一有夫之妇发生婚外情,惨遭网络人肉搜索;2009年艾滋女事件,一名自称艾滋女的博主在博客上公布了279名与自己发生性关系的男性手机号码,导致公安部门介入。其他诸如“一夫二妻”区委书记事件、姜岩死亡博客事件、艳照门事件等皆如此。

总之,对政治与民生问题的关注,是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关注的焦点。

三、网络舆论事件的信源与传播途径

目前,大众传播的媒体主要有三:传统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我们对160起案例的信源与传播途径进行考察,以探寻网络舆论事件在各媒体间形成、扩散与传播的基本规律。

1.网络舆论事件的信源

考察网络舆论事件的信息来源,我们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追溯:追溯谷歌、百度、搜狗、有道等搜索引擎;追溯门户网站以及社区论坛自带的检索系统;也通过电子期刊库进行文献追溯。通过对160个网络舆论案例的信息源的考察,我们发现:48%的网络舆论事件由传统媒体率先报道,33%源自网络媒体,4%源自手机媒体,15%各类媒体同时报道,难以分辨先后。具体如下图:

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信源

媒体源头

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 手机媒体 多种媒体 最先报道数

所占比例

48%

33%

4%

15%

结果显示,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信息源,可查证的大多来自传统媒体,这与我们通常所感觉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信息源有所出入,但却十分吻合我们对门户网站信息源的分析,在门户网站提供的海量信息中,除体育与娱乐信息原创率居高外,其它新闻信息多转自传统媒体或新闻网站(新闻网站的信息多源自其母媒体)。究其原因:其一,与我国媒体管理政策密切相关。根据政府2000、2005年出台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规定》,只有传统媒体创办的网站,经过申请、审批才有新闻首发权,其它网站皆不具备采访与首发新闻的权力,其新闻只能转载传统媒体或新闻网站。然而,低成本的转载与复制,快速形成新闻聚合的强势,使网络媒体找到了另外的出路。其二,传统媒体的组织结构与品牌优势,使他们在信源获取上仍具优势。传统媒体具有分布合理的信息网络,具有训练有素的专业采编队伍,在网络时代,也在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网络媒体,绝大多数尚不具备这样的组织构架,分散的信息渠道,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系统开发、甄别信源上仍需努力。

然而,对性质敏感、发生地偏远的事件,网络媒体的挖掘功能却有独到之处。如2002年SARS事件,在管理部门未作指示之前,传统媒体难以报道,但网络论坛上四处传播。2008年温州出国考察门事件,一张遗失的公务员出国考察账单,在事情没有核实之前,传统媒体难以报道,但网络论坛四处张贴。2008年山西娄烦矿难,几十条人命,当地政府封闭消息,传统媒体难以报道,记者孙春龙却将事件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网络信息发布平台众多,最为主要的集中在网络论坛、QQ群、贴吧、博客、邮件列表上。我们对源自网络的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进行考察,结果发现:源自网络论坛的居首,其次是博客,之后是贴吧、邮件列表、QQ。具体如下图所示:

网络媒体发掘信源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强势,其无以数计的信息源头,其四通八达的信息渠道,特别是随着3G普及,移动网络的广泛使用,网络媒体的优势会更加明显。2.网络舆论事件的传播途径

对160起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媒体传播途径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其传播途径基本如下:一是从手机媒体到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占4%;二是从网络媒体到传统媒体或手机媒体,占28%;三是从网络媒体到网络媒体,占5%;四是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或手机媒体,占48%;五是各媒体同时关注,占15%。事实上,网络舆论事件的形成,大多是多种媒体互为传播的结果。

对网络舆论事件的传播途径进行整体考察,发现其扩散过程基本呈现出葫芦状模型。最初,某媒体发掘信源;然后,各媒体分头传播;之后,多媒体共鸣;最后,舆论事件形成,并向社会各方扩散影响。图示如下:

网络舆论形成的途径较为多元。在事件发展中,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作用尤为突出。网络媒体彻底消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广大网民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探讨问题、形成观点、引导舆论。在网络舆论事件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值得关注,因为起关键作用的观点往往总是来自非常有限的几个活跃分子。

值得一提的是,5%的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在网络上沸沸扬扬,持续升温,传统媒体却处之漠然,如赵薇着装事件、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铜须门事件、贾君鹏事件等。这典型的反映出不同媒体间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会随着媒体的多元发展更趋明显。

四、网络舆论事件的影响与效果

网络舆论不同于司法审判,它主要是通过“舆论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对事件各方施加影响,从而左右事件进程。该部分探讨网络舆论事件的影响与效果,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探讨网络舆论对事件解决的多向作用;二是比较网络舆论事件中各媒体影响力。1.网络舆论对事件解决的多向作用

网络舆论对事件解决的多向作用,是指网络舆论在促进原始事件解决过程中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传播学先驱勒温在研究群体社会行为时建立了一个力场分析图,图中,他将促进事物变革的力量分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时,事物将会发生变革;当作用力小于反作用力时,事物将会走向变革的反面;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持不下时,事物会处于均衡状态。⑦

受此启发,我们将事件进程中网络舆论作用划分为三种:正向、负向与中性。网络舆论对促进事件的发展具有明显正面效果的我们称为正向;网络舆论在促进事件解决上产生负面消极作用的我们称为负向;网络舆论多方观点势均力敌,对促进事件的解决效果不甚明显的我们称为中性。

我们对160个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解析,通过各种检索工具,追踪事件发展过程以及最终解决结果,发现网络舆论在推进事件发展中作用多向。其中,起正向作用的案例106起,比例为66%,起中性作用的案例为39起,比例为24%,起负向作用的案例有15起,比例为10%。

网络舆论对事件发展的影响

数据显示,起正向作用的网络舆论占绝大多数,其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十分明显。如2003年孙志刚事件,从传统媒体引发到网络媒体,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温家宝总理亲自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最终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2008年山西襄汾溃坝事件,事故发生后网络舆论反响强烈,很快掀起问责风暴,涉及各级官员100多名,省长孟学农引咎辞职,副省长张建民免职。其他,2007年厦门PX事件、2009年番禺垃圾焚烧事件等,都因网络舆论强烈抵制,最终导致地方政府修改决议。

起中性作用的网络舆论,对促进事件解决的作用不甚明显,但却起到了很好的广开言路的作用,虽然这些言论不免良莠不齐。如2008年农民工胡小燕当选人大代表,网上舆论纷纷,有的嘲笑现行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有的积极肯定社会民主的进步,莫衷一是。2009年全国最年轻市长事件,全国最年轻市长周森峰被媒体报道后,引起网民强烈兴趣,有的赞扬中国干部年轻化制度,有的对其背景、学历、提拔方式进行质疑,舆论纷争。2008年杨师群教授反革命**,有的批评学生的告密行为,有的质疑杨教授的授课行为,相持难下。在诸如此类的网络舆论事件中,虽然没有传统媒体的强势导向,然而在网民的多元观点呈现中,人们开阔了思路,政府了解了民意。

起负面作用的网络舆论所占比例较小。网络舆论的情绪化、鼓动性、不负责任等特点,也易于引起网络暴力、网络侵权等问题。如2006年铜须门事件、2007年姜岩事件,当事人在网上受到网络舆论的强烈抨击,生活隐私遭到网民的人肉搜索,生活安宁受到极大干扰。也有网民不辨是非,如2008年上海杨佳袭警案,杨佳为泄私愤,刺杀6名警察,却有网民对其行为大加赞赏,称其为“沪上刀客”。对这类案例的引导如果不能及时引起重视,就会造成负面的消极影响。2.网络舆论事件中媒体影响力比较

比较网络舆论事件中各媒介的影响力,我们将事件进程与主要媒体报道联系在一起,对不同媒体报道对事件发展的影响作用进行考察,结果发现,网络媒体主导事件发展的案例有80起,占50%,传统媒体起主导作用的14起,占9%,多种媒体共同作用的66起,占41%,手机媒体的主导作用尚不明显。

网络舆论事件中媒体影响力

媒体

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 手机媒体 多种媒体 案例数

0

所占比例 50%

9%

0%

41%

数据显示,不同媒体对舆论事件进程的影响力,网络媒体首屈一指。虽然网络媒体在信源挖掘上尚不及传统媒体,但网络媒体最具人气、最具开放性的特点使其影响力远在传统媒体之上。许多传统媒体无法解决的问题,网络媒体皆因网民的自觉参与,挖掘真相,伸张正义,最终形成势不可挡的网络舆论气势,管理者不得不重新审视问题。如2009年杭州的七十码事件、2009年云南的躲猫猫事件、2009年河南跨省追捕王帅案等,皆因执法者没有秉公执法,网民穷追不舍,最后施暴者受到严惩,受害者获得赔偿。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已经迫使传统媒体不得不重新寻找出路。虽然目前在信源获取上仍有政策保护,但对重大舆论事件的影响力,已经无法与网络媒体相比。然而,在我国特定的媒体框架下,传统媒体的功能仍然不容忽视。如2004年的湖南嘉禾拆迁事件、2004年深圳妞妞事件、2006年富士康事件等,皆因传统媒体,特别是中央级媒体的介入,事件最后都得以圆满解决。到目前为止,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仍然难以被超越。

手机媒体,其媒体功能开发较晚,在舆论事件中的影响力难以考察,但其独特的便捷性、移动性,皆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如2007年厦门PX事件,在网络媒体传播受阻后,手机媒体仍在推动事件发展。2008年汶川地震,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陷入瘫痪时,手机媒体仍在向外界传递信息。手机媒体巨大的潜力将会越来越凸显。

在全信息时代,多种媒体共同关注重大事件,共同影响事件发展,这将成为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介融合现象已经成为学界、业界关注的热点。媒体实践早已起步,如美国9·11事件、中美撞机事件、中国奥运会开幕式、金融危机等,理论研究正在紧跟其后。

五、结论与启示

对网络盛行后11年间160起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进行分析,结论与启示如下:

第一,网络舆论事件上升趋势明显,特别是2008年以后,网络舆论监督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因此,政府对网络舆论的管理任重道远。第二,网络舆论事件频发点:地域上,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群体上,多集中在政治、文化、经济资源占有更多的群体。政府在进行网络管理的同时,也应该对这些地域的社会秩序、群体道德进行监管。第三,网络舆论事件最关注的问题,是政府官员的执政与民生问题。这些问题关涉到普通百姓最敏感的神经,稍有不公,易于群情激愤,形成网络暴力。因此,政府行政执法的公正性,网民道德水平的提升,都应受到高度重视。第四,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不仅在网络舆论事件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在推进事件圆满解决方面正向作用也十分突出,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媒体,是我们还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简略版本,http://gongzi5386.blog.163.com/blog/static/***82821573/,2008-06-18。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简略版本,http://gongzi5386.blog.163.com/blog/static/***82821573/,2008-06-18。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简略版本,http://gongzi5386.blog.163.com/blog/static/***82821573/,2008-06-18。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简略版本,http://gongzi5386.blog.163.com/blog/static/***82821573/,2008-06-18。

⑤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舆情检测室,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392.htm,2009年12月22日。

⑥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舆情检测室,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392.htm,2009年12月22日。

⑦勒温:《力场分析法》,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E5%8D%A2%E5%9B%A0%E7%9A%84%E5%8A%9B%E5%9C%BA%E5%88%86%E6%9E%90%E6%B3%95。

2.网络传播及网络舆论的生成作用论文 篇二

以往人们一提到主流媒体首先会想到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 因为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 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些优点使得他们牢牢占据着主流媒体的位置, 并成为党和国家传播方针政策、引导舆论的工具和喉舌。但是互联网以其快速性、移动化、互动性、平民化等特点迅速发展壮大, 并逐渐迈向主流媒体的行业。

网络媒体的主流化趋势和传统媒体的式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出现了广告额度大幅下滑, 优秀人才不断流失, 影响力不断弱化的趋势。与此同时, 互联网在广告额、议题设置、影响力方面却获得了完胜。甚至人们的生产生活须臾也离不开网络, 逐步形成了以网络生存化为特征的网络社会,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媒体正向网络社会演化。

说到网络媒体的主流化主要是因为近年来网络媒体对受众的巨大影响力而言。2015年2月初, CNNIC发布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以较为权威可信的数据说明了前一年中国网民数量的变化情况。截至2014年底, 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人,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庞大的受众群, 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网络媒体影响力巨大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国政府部门也顺势而为逐步进入了微时代, 截至2014年6月, 已注册的腾讯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81524个, 政务微信认证数超过5000个。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政治传播的有效平台, 2015年6月1日, 中国政府网以快讯的形式发布了《李克强总理赶赴湖北监利现场指挥客船翻沉事故救援》的信息, 并成立专题报道了总理对于沉船事故处理的指挥工作, 随后微博、微信迅速跟进引起广泛热议, 国家领导人亲切的形象深入人心。

二、主流媒体抢滩网络与草根阶层的众声喧哗

传统媒体引导舆论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 通过某一时间、大众媒体的集体议题设置达到宣传的目的, 这种旧有的模式在当时是可控的。所以当时有这样一种传播观念:新闻、旧闻、不闻。传统媒体主动介入网络这一平台和网络媒体渐渐由边缘走向主流, 都是国际积极推动, 抢占舆论传播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主要目的是加强舆论引导的功能与力度, 使得传统媒体和网络都能够延续以往自上而下的、可控的宣传和引导的目的。传统媒体是精英掌控的渠道, 而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体现草根阶层的话语权的回归。广大草根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受众, 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互动反馈优势实现自下而上的话语权的争夺, 进而实现“屌丝逆袭”的壮举。

广大网民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自己的话语这本是好事, 互联网从某种意义上推进了中国民众的民主化进程。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 网络暴力

2015年5月成都女司机在马路上别车导致被一男子暴打的视频公之于网络, 一名成都男司机将一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 35秒内男子多次踢中女司机脸部, 导致女司机右肩骨折、脑震荡, 身上多处淤青。

女司机卢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被打的原因“可能转弯的时候有点挡住后面车子的路”。舆论愤怒了, 网友对男司机的批评压倒一片, “丧心病狂”、“变态”、“素质低”等差评黑压压一片。可是随着男子张某的行车记录仪曝光, 5月4日舆论迅速发酵, 剧情的延伸让舆论开始向男司机倾斜。这名女子多次在高速路上别车, 险些追尾, 所以男子才暴打女司机。叫好声一片, 舆论逆转, 舆论直指该名女子, 指其欠打, 打得还不够等等。

大多数网友对男司机的道歉并没有上心, 他们把注意力聚集在女司机上, 开始人肉。

之后, 一篇《疑似涉事女司机4年前不文明驾驶行为》在网上热传, 其车牌号与最近被殴打视频中的车牌号一致, 都是川AD7T67。

微信公众号“新闻马赛克”搜集整理了女司机的劣迹:她的小孩曾站在天窗外左顾右盼扔东西, 她曾将车停在窄路中间并骂人, 她牌照为川AD7T67的红色现代车还有26次违章未处理, 她名下另一辆宝马也有违章未处理……甚至女司机身份证开房记录也被公布。网络舆论监督演化成一场网络人肉搜索的暴力。

(二) 集体非理性

成都女司机被打视频被网络曝光之后, 舆论一篇哗然。舆论风向的逆转以及人们在舆论过程中的反映都成为非理性的典型代表。虽然, 男司机打女司机, 是个体愤怒之后的“激情行为”, 但网民在网络上普遍性的支持男司机打人, 为之叫好, 其中甚至不乏社会的精英人士, 这是典型用私权力代替公权力, 藐视法律的陋习复现, 很多人都陷入了非理性的境地。

在舆论沸腾之后, 女司机遭到网民的人肉搜索, 其姓名、家庭住址、家人都被曝光在网上。更重要的是, 其多次违章记录与开房记录也被人发在网上, 好事者据此甚至推算出女司机的生理周期, 舆论的暴戾可见一斑。为了泄私愤却不顾当事人的个人隐私, 这种行为对被打女司机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也是一种暴力。很多人对女司机隐私权的粗暴干涉的影响本身大于司机们互相别车这个事件本身, 这件事值得全中国人反思。

(三) 草根舆论场势增与民粹主义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草根掌控话语权的媒体, 普通民众通过网络表达意见、传递心声, 这固然是件好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草根舆论场和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主流舆论场之间的博弈更能凸显正义与公平。但是草根舆论场的增势势必对主流舆论场的构建形成一种威胁, 一种干扰, 正如跷跷板的两端, 此起彼伏。

主流媒体影响力的衰减和网络为主新媒体影响力的势增使得民众在网络这一平台上有了更大的话语权。有的网民一有事情就喜欢在网上传播, 甚至雇佣水军灌水, 推高事件的网络关注度, 进而促使舆论发酵, 引发关注。这种势头如果持续下去很有可能陷入民粹主义的境地, 这一点也是我们值得警惕的。

三、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

(一)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要防患于未然, 在事件发展的初期, 当事情在萌芽阶段如果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事件的消极影响就会大打折扣。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 如果能及时监测舆情的重点及舆情的变化, 我们也能事半功倍。

(二) 立体化的信息构建

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要各方一起发力, 构建立体化的信息网络。目前我国政府已经进入微传播时代, 微博、微信齐发力、共同构建官方的主流舆论场。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相关论坛、贴吧, 在这些区域也要做好议题设置, 积极主动地引导舆论。

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融合是目前学术研究的焦点, 实际上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内容, 渠道方面稍差一些, 传统媒体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媒介融合。例如, 报网互动、客户端、云报纸和付费墙等等。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再加上固有的新媒体一起发力构建立体化的信息传播网络。

(三) 重视网络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中对周围人能产生实际影响力的人, 在互联网中各行各业都存在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实际上一般都是社会的精英人群。由于意见领袖个人拥有较高的声望和信誉, 同时也可能是某个方面的专家学者, 这些因素导致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更为直接和具体。

(四) 强化公众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广大民众拥有使用、搜索、分析、发布制作等能力。媒介素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排斥和保护阶段, 让人们远离媒体, 远离大众媒体的误导;第二个阶段是辨识阶段, 深刻理解李普曼的拟态环境, 对于媒介营造的传媒环境要保持理性的思考;第三个阶段是互动共赢阶段, 公众在与媒介的接触过程中参与话题讨论, 推进参与社会的进程, 利用传媒达成自我的表达。

上文中, 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网民的极端反映表明我国公众的媒介素养还有待提高, 排除非理性的干扰, 让我们的舆论生态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新的时期互联网正由边缘媒体迈向主流媒体, 他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我们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也应该与时俱进, 用互联网思维, 利用互联网+的新理念不断介入新媒体, 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达到宣传和引导舆论的目的。

摘要:主流媒体以往主要指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网络化, 逐步形成了网络化生存的社会。互联网也由原来的边缘媒体迈进了主流媒体的行列。很多议题都发源于网络, 逐步形成主流的议程设置, 影响大众。但同时也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场景, 流言、谣言甚至演化成网络暴力。针对这一情形本文重点探讨网络舆论生成及其引导策略。

关键词:网络舆论,主流媒体,草根阶层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2]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人民出版社, 2008.

[3]喻国明.传媒业的角色与使用[J].新闻导刊, 2009 (2) .

[4]张立勇.“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新闻业的参考价值[J].对外大众传播, 2006 (6) .

[5]吴廷俊.论中国文人办报的历史演变[J].新闻春秋, 2010 (6) .

[6]曾宪明.旧中国民营报人同途殊归现象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3 (2) .

[7]甘惜芬.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8]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M].新华出版社, 2003.

3.网络传播及网络舆论的生成作用论文 篇三

关键词:议程设置 两面理 防疫论 把关人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经典传播理论是否还适用于网络传播以及如何在网络传播中运用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认为,一些经典的传播理论在网络传播时代同样适用,而且得到了新的丰富与发展,在这些理论的视角下研究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问题是十分可行和必要的。以下将从“议程设置”、“两面理”及“把关人”等理论的角度谈一下如何引导高校网络舆论。

一、做好“议程设置”,把握热点话题的主动权

议程设置是媒介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的议程设置,主要目的是形成多个网络舆论的兴奋点,在设置过程中慢慢引导网络舆论改变原有状态,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由于网络舆论自由度较大,如果议程设置不当,造成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展开的议程设置招致反感,网络使用者会转移空间展开网络舆论行为,使得议程设置的效果适得其反。因此,针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在使用议程设置方式时,一定要有时机和度的准确把握,用适当的方式展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高校要做好议程设置,对于热点问题的舆论导向要有所掌控。其一,学校可以主动出击积极营造校园网上的热点信息,引导校园热点话题的构建,从而为大学生的网络言论设置一定的“议程”。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校园网上热点话题的调控,,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信息环境。其二,在工作方式上要注重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络热点话题的建构。校园网上的热点话题往往能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共鸣,仅仅依靠教育工作者很难达到对校园网络话题内容的有效影响,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中先进分子的教育力量。

二、讲好“两面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免疫力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心理学家霍夫曼所作试验表明,只说“一面理”(希望用以影响受传者接受的论点)只能对那些本来就倾向于同意此一面理信息的人或者教育水平低的人有效,“两面理”(包括正、反两方面的道理)都说则对本来倾向于反对此信息的论证或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奏效。心理学家威廉·麦奎尔建立了“防疫论”。在思想实验中,滋补法(让一个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念的论证)的效果没有接种法(让一个人事先接触一种弱势的、为刺激其防卫的反面论证)的效果好。

理论都证明了,只对受传者进行一面理的宣传效果是弱的,而长期接受一面理的受传者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也是弱的。尤其是在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中,一面理的宣传策略难以奏效,其宣传效果远远比不上“两面理”。但我们看到,在高校传统舆论模式中,对舆论主要是进行正面引导,往往回避一些有争议、有矛盾的问题。在一些易引发矛盾的热点问题上,只讲“一面理”,使得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在网络时代,“一面理”越发行不通了,更多的时候是“两面理”,甚至多面理。所以在进行舆论引导时,要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让大学生对“两面理”都有认识,从而自己寻找到正确观点。不应回避一些负面消息,如实披露,不仅会赢得大学生对校方的信任,更会如“防疫论”所述观点一样,对学生进行思想免疫,增强思想与道德的防御能力。

三、当好“把关人”,确保网络舆论健康纯洁

心理学家列文首创“把关人”这一名词,其后的研究者将这个论点发展成为新闻工具的把关人论。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的权利主要可分为两部分:传播信息和修改甚至删除信息。而在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前一种权利几乎已经完全被大众所分享。后一种权利主要掌握在最主要的职业“把关人”——网络编辑、版主等人手中。因此较传统“把关人”而言,双重把关人即职业把关人和网民把关人同时存在。

在高校网络中,“职业的把关人”包括学校主管部门、网站负责人、网站记者、编辑、网络各版块的管理员,相对于“网民把关人”,他们作用更大、责任更重。“职业把关人”应以真实、深度等为自己的追求,另一方面还必须起到引导网络舆论的作用。首先,要根据当前社会热点,精心设计“新闻头条”和论坛的讨论主题,引导网民对此话题发表意见、看法,形成一定輿论氛围;其次,邀请专家参与在线讨论,以权威性争取更多大学生网民的支持;再次,要培养论坛的“意见领袖”,从而引导网上舆论。可将“意见领袖”的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加以强调,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最后,“职业把关人”还要采取信息过滤技术,以维护网络纯洁及秩序。

保障高校网络舆论导向的正确同样需要“网民把关人”的“把关”。每一个普通的高校网民都要具有主人翁意识,认真行使“把关”权力。首先,要对自身进行自律约束,不做损害网络安全与纯洁的不良行为;其次,要积极举报不良信息和不良网民,成为“职业把关人”的好助手;再次,要敢于与网络上的不良分子和不健康行为作斗争,通过言论对其进行舆论上的谴责。

作者单位:廊坊市武警学院训练部编辑出版中心

参考文献:

[1]郭志新.论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网络舆论及引导[J].理论界,2006,3:120-125.

[2]张 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36-40.

[3]于亚光,王想平.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选择[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3:85-89.

[4]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46-50.

[5]刘路悦.角色变异—网络传播挑战“把关人”权利[EB/OL].http://www.woxie.com/article/list.asp?id=9917.

4.网络舆论凸现的社会问题及对策 篇四

近年来,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

网络已成为重要的大众媒体,成为网民讨论公共事务、表达意见、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公共平台。但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体,其致命的缺陷是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导致其缺少权威性和公信力,因网络舆论的失控引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利用网络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面临的又一个紧迫而崭新的课题。

一、网络舆论事件凸现的社会问题。

伴随着网络的扩张,网络舆论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了民众对社会舆论的参与,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从网络舆论事件中体现的诸多社会问题。

(一)网络舆论事件凸现了社会矛盾的淤积对热点网络舆论的跟踪分析表明,网络舆论事件的数量猛增,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社会紧张度正在上升,社会矛盾进一步淤积。而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聚集网络舆情焦点的热点事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近年来,政府的公信力在民众心中的负面评价有加剧的趋势,一些地方或部门官员违法乱纪行为一旦曝光,就会马上成为全国的社会热点。如周正龙案、天价烟案等。

二是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城管队伍。这类事件主要涉及公检法、城管等政府部门,网上聚焦日益紧张的警民关系和不断发生的地方极端社会事件,可以看出社会民众的某种不满。如早年的刘涌案和近年的“俯卧撑”“、躲猫猫”事件。

三是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这类事件涉及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央企,如“北京站售票”事件、“央视大火”事件等话题。

四是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这类事件涉及房价过高、费改税政策、老保险制度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医疗体制改革、高考改革等。

五是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公众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初次分配不合理问题的不适感不断增强,不满情绪日益积累,比如国泰君安天价薪酬、高管降薪等。

这些问题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现实世界中公众对于贪腐、贫富差距、公权力运行、民生等问题日趋敏感。这些负面情绪日益积累,极容易经由很小的一个事件引发网民的情感共振,形成网络舆论事件。

(二)网络舆论事件凸现了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滞后社会管理承担着规范社会组织,培育合理社会结构,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等职责,其具体所指涵盖多个层面。从网上热点事件的发生、发展来看,暴露出一些地方的政府管理职能滞后,如政府应对不及时,常规民意表达渠道不畅等问题。

一是政府应对不及时。现实世界中一边是群体性事件升级,一边是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意识、手段、方法普遍缺乏。当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群体性事件二者合流,给基层政府提出了全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而从基层政府对网络舆论事件干涉的时机来看,仍然滞后。目前政府多是在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错过了改变舆情意见流向和正负态势的良好时机,往往造成网民的情绪淤积。如天价烟事件 11 天后干预,躲猫猫事件 7 天后干预,北京站售票事件4天后干预。

二是常规民意表达渠道不畅。现实生活中,由于常规民意表达渠道不畅通,传统媒体的舆论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我国的网络承载着更多的民意表达、情绪宣泄功能。同时由于社会阶层分化,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极易造成民众“相对的被剥夺感”,引发情绪淤积,此时尤其需要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如果常规的体现政府公信力的民意表达渠道出现阻塞,民意表达就会被“挤压”到道德约束、行政约束、社会秩序约束相对薄弱的网络世界中,以网络舆论事件的形式释放出来,使网络舆论焦点持续高温,居高不下。

(三)网络舆论事件凸现了网民的虚拟民意表达急需引导网络这一特殊的表达方式决定了网络舆论更多是一种淋漓酣畅的私人表达,而不足以成为严肃的民意表达。在我国近年来的网络事件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网络舆论的言说者明显带有勒庞概括的以下群体特征:冲动易变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的道德滑坡。当这些群体特征和群体事件结合时,网络舆论作为传播途径使群体事件出现了交织放大的趋势,一些群体性事件经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进行组织、煽动和挑头、串连,最终形成网上“一呼百应”的现象,并择时择机进行活动,向党委和政府施加压力,以获取个人利益。

二、网络舆论事件的化解和引导应对网络舆论事件,“堵”是不管用的,只能通过有效的化解和引导进行疏导。目前紧迫的任务就是化解矛盾产生的根源,疏通常规的民意表达渠道,对网民的偏激言论及时进行应对、引导,以多种形式、多管齐下地化解网络舆论事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一)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推进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机制与竞争机制相联系,必然形成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均等。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需要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通过提供社会保障措施,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可通过完善养老立法,稳步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健全医疗保险法律体系,巩固城镇医疗保险,启动农村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以失业、下岗职工等贫困人口为主体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率;加大工伤的补助,减少群体的生存危机,避免因利益结构失调引发的民众敌对心理,有效预防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引发的“政治”暗示,从根本上减少网络舆论事件产生的根源。

(二)重视网络事件预警机制建设,增强政府应对能力

在新形势下,网络民意的表达和传播,最有可能引发政治、社会风险和威胁,对此应有所预期和准备。而健全网络监控与预警机制,是保证网络舆情稳定和发展的指示器,是科学决策的可靠手段。纵观近年来因就业收入、房屋拆迁、安全生产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问题引发的数量不断增加网络热点事件,从它们的发生、发展、处理结果来看,大都存在初期把握不足、监控不力的情况,以致出现错过控制和引导舆情最佳时期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一方面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把握一般规律,建立一套监控机制,控制影响范围和力度;另一方面要善于从一般情况中发现有用信息,及时捕捉到其中的“敏感点”,加强预防预警,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有效地抑制网络事件的发生。如设立主管舆情的机构,及时作出反应。

(三)构建多种权益表达机制,引导网民情绪释放

构建理性化的权益表达机制可以让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权益要求,及时释放不满情绪,弱化社会矛盾。政府可以适时地根据民众意见做出政策调整,使社会张力得以释放。这些渠道包括:获取信息的权利,如信息公开制度,立法、执法和司法公开制度等;向政府表达意愿的权利,如申诉制度、信访制度等。只要是在法律限度内所为的上述行为,都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决不允许武断地、野蛮地剥夺。在构建多种权益表达机制的同时,必须注意:一要注重社情民意和网络舆论的调查,反映民情、反馈民心,从多方面及时把握社会心态,尤其关注市低收入群体。二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表达。要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允许不同意见的表达。三要关心弱势群体,给弱者更多的话语权。政府有义务支持和帮助社会弱势阶层建立正常的、规范权益表达机制,让社会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四)发挥传统媒体优势,引导网络舆论方向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结构,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则、思维和逻辑说话做事,同时,互联网具有一种再造和遮蔽的作用,网络成员的身份可以随意进行修饰涂抹,因此网上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难以管理控制,相反,报纸、书刊、电视、电影等传统的传播手段相对稳定和便于控制,更何况民众中的绝大多数还是通过传统媒体获得信息。所以在充分利用政府网站、电子邮件、BBS 论坛、聊天室等网络传媒的同时,应当更注重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传媒的作用,媒体工作者应在新闻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发布权威报道,抢占先机,掌握信息主动权,占领舆论的主导地位。并充分发挥公安部门网监的力量,增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引导网上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通过传统媒体所形成的社会舆论来引导网络舆论。

(五)运用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及网络信息的管理

5.网络传播及网络舆论的生成作用论文 篇五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我国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上新评论、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产生与不断发展,为民众提供了发表言论、表达诉求、宣泄情绪的渠道。由此而形成的社会舆论,通过网络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众言论的高度自由性、开放性、互交性,使网络舆论在快速传达民情民意、促进沟通的同时,也对民众正确看待网络事件和舆论,产生了影响。因此,充分发挥网评员队伍的作用,对网络舆情区别不同情况因势利导,确保网上舆论的正确导向,是我们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网上舆论引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网路舆论信息的传播特点,催生了网评员队伍

网络传播的快捷性、跨越时空性、互动性、延展性等特点,使网络舆论也呈现了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独具特点,这就是我们正确引导舆论、疏导民意,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主要是:

1、受众广、大众化凸显。“网络传播无国界”,越来越多的用户了解和使用互联网,网络言论为现实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多元的空间,天南地北、各个阶层的网友广泛参与,从政治、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发表言论看法。、海量性与虚实性共存。新闻内容、关键词、相关新闻、新闻专题、追踪报道以及各种形式的评论、论坛、博客、微博内容极大地

丰富了网络信息、同时也存在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内容,影响民辨析事件的真伪和阐释正确的观点。

3、平等、开放与高自由度。通过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途径,除去时间、空间与身份的限定,互联网为普通人提供了平等、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网络日益成为各种社会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放大器,成为“草根”舆论的巨大的阵地,成为掌握社会民意、观察社会动向的重要的风向标。

4、时效性与突发性并存。网络媒体凸显新闻时效性,传统媒体还未对事件有所举动的时候,网络已将其精确到分钟而广泛传播出去,并有可能迅速形成舆论爆点,即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二、网评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挥网评工作再网络宣传中的重要作用。网络传媒作为一个新兴的、便捷的信息传播途径,已经越来越渗透到广大民众的生活当中。只要把握住了正确舆论在网上的主导地位,就等于占领了网民思想阵地的至高点。我区网评员队伍建立以来,一直把在重要网站、论坛发帖、撰写评论文章、建立博客、微博作为主要任务,努力通过网言网语,把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荣誉、阶段性工作重点宣传出去。同时,针对网上出现的一些不良舆论,通过组织网评员发表微博,解疑释惑,疏导民怨,把网上舆论导向正确。

网评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贴文缺乏感染力和影响了。一些网评员之满足于完成任务,使得发帖流于形式,发出的贴文引不起网民的关注与共鸣。

二是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身份。有些网评员在网上发布贴文和评论文章,为了省事,直接摘抄新闻或是领导人讲话内容,让人一看就是我们网评员写的东西,不但不能引起网民共鸣,反而引起网民反感,成了网民攻击的焦点。

三是管理机制需要完善。主要是对网评员工作量,如何进行比较科学的量化考核,最大限度地调动网评员的工作积极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三、发挥网评员作用,传播舆论正能量

正确引导网上言论,有效监控网上舆情,保证网上舆论平稳,须从一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网评员素质。一是重点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学会辨析不同事件产生的舆论,予以合理、对应的处理。三是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紧跟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不断掌握新知识,在实践中学会利用网言网语,以普通网民身份发帖留言。

2、对网上舆情采取正确的处置方式。一是证面积极的舆情要鼓励和推定。二是无害性要宽容。三是对负面的不良言论,不能简单的捂、堵、封。四是热点、敏感事件及突发事件要及时跟进,按照上级要求,统一口径,第一时间发出声音,掌控舆情走势。

3、提高网评写作水平。网评写作其特点是“快、短、新、深、火”所谓“快”,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发言;“短”,主题突出,短小精悍;“新”就是要新颖,要有新的思路新的角度、新的创意;“深”,就是要深刻;“火”要熟悉网言网语,用网民熟悉的语言,从而引发网民的共鸣。

4、工作形式多样化。一是评论内容上可以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判,对不良言论的纠正,对歪曲、虚假消息解疑释惑,驳斥谣言等。二是宣传阵地的延展,可以是在各大重点新闻论坛(发展论坛、长城论坛、河马论坛)贴吧、也可以开设博客、微博。三是写作技巧与形式上,网评员要学会使用不同的文笔风格(议论文、散文)等。

5、壮大网评员队伍。把真正有思想、有觉悟、有能力的人作为工作培养对象,吸纳其加入网评员队伍。

6.规范网络舆论监督的思考 篇六

戴京

网络监督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匿名性和廉价性融入了反腐的行列,在一定意义上承担了“人民起来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的民主使命”。网络环境下民主参政和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推动着党的廉洁执政的过程。当前网络监督存在着信息良莠不齐、影响力有限、网络暴力危及个人隐私、网络管理及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等问题。应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制定相关法律,保证网络舆论监督在制度化的轨道中运行,充分发挥其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一、网络监督已经成为反腐败的重要新平台

自1986年中国与国外合作发展互联网技术以来,网络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达4.85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宽带网民数3.90亿。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网民规模较2010年底增长2770万,2011年上半年网民增长率为6.1%。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用户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这么庞大的网民数量已经为我国网络反腐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庞大的网络社会群体利用网络的公开、透明、快捷、影响面广的特性,不断进行信息的沟通、交流和集聚。伴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网络不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交往、沟通、娱乐的信息平台,也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的新平台,使得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实现有了新的途径。自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始建立网络举报平台以来, 2005年12月中央纪委、监察部也公布了中央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举报网站的网址。各地纪检监察机构也相继开通了举报网站。这些网络举报途径,受到网民的空前欢迎。从“躲猫猫”到“开胸验肺”,从“跨省追捕”到“钓鱼式执法”,从“香烟门”到“日记门”,从武汉“经适房六连号”、南京“天价烟局长”、“史上最牛团长夫人”等一系列网络监督的案例,我们看到了网民、媒体、官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前不久发生在武汉的“打错门”事件,依然是在广大网民的跟踪、评论而不断聚焦案情的情况下,武昌区公安分局政委才受到免职的处理。其实,相当多的地方个案只有在经过网络的快速放大后,才有了比较公平的处理结果。一个个成功案例见证了网民的力量和网络反腐的威力,网络反腐案件从曝光到查处呈现出新的规律:举报;曝光;评论与建议;“人肉搜索”;直至腐败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社会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受到惩处。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华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仲川代表热议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区长等人以“考察”为名出国旅游被曝光一事,他说“我在网络视频上看得很清楚,他们去哪里玩,都是什么名字和职务,从出发到每天日程都有。这种图像都在那里,纪检部门就得马上介入,否则无法交代。”他认为,网络监督的力量大大压缩了“暗箱操作”的空间,“过去出了问题有人还可以封锁消息,而在网络时代,做了就很难掩盖,大家手机拿起来就可以拍,几分钟内就可以发送到网络上,立刻就会产生爆炸性效果。有的人大代表甚至认为网络监督的时代已经来临。据人民日报与人民网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可见,网络监督已经成为广大民众参与反腐、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官员的重要力量平台。2009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考察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信息工作时强调,要高度重视网络举报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网民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对大案要案以及群众关心的其他反腐倡廉热点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解疑释惑。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

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不断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等。这意味着网络反腐已经正式纳入了官方权威反腐渠道,成为广大民众参与反腐的新平台。

二、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网络舆论监督积极作用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它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网络安全维护、对网络举报人的保密和保护,以及对谣言惑众、诬告陷害者的处罚等。其实,网络舆论监督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否定的声音。但对待网络舆论监督,简单的否定无疑是一种倒退。因为,网络舆论监督是现代科技同现代民主的一种结合,是公众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便捷而有效的手段。事实上,网络舆论监督本质上就是一把双刃剑,应该客观地评价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2009年1月13日,人民日报与人民网推出的一期关于“网络监督”的调查,尽管网民明确对“网络监督”给予积极评价,但仍然有32.1%的网民认为“没什么,只是网友在宣泄不满情绪”。这足以说明网络监督确实存在一些不理性的行为,需要纠偏补弊,进行制度创新,确保其规范、健康地发展。

(一)网络自身的不可靠性造成信息良良莠不齐,影响典论监督的效力。互联网的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缺少权威性和公信力。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交互性和开放性,虚拟性,使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意愿。但由于国家对网络信息发布控制的不完善,使人们获得的信息存在真假难辨的处境,虚假的信息可能会使人产生思想上的混乱和极端的行为。有些不实信息,经网络广泛传播后,混淆人们的视听,影响正常社会秩序。2007年的“香蕉致癌事件”,2008年的“柑桔事件”等等,就是例证。“柑桔有虫”、“香蕉致癌”的消息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以致谣言四起,全国各地的桔子、香蕉严重滞销,给果农造成了极大损失。去年的大蒜、绿豆价格疯涨事件都是如此。网络也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有的谣言发布者出于种种目的,在网上对政府和政府的政策加以诽谤和诋毁,混淆人们的视听,影响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秩序。

(二)诬告陷害时有发生。网络的高科技性和虚拟性有时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充分利用,借此虚拟空间给竞争对手或上级领导、同事制造各种桃色新闻和经济问题,诬告陷害,以达到泄私愤的目的。从当前网络上的情况看,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以移花接木的方式将合影照片作处理,以此说某单位某人有“情妇”;二是提供虚假证据,指明某人行贿受贿。方式花样不少,目的就是“给某人一点颜色看看”。这样的诬告陷害经过网络广泛传播,不仅给有关当事人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而且也给纪检、司法部门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三)网络暴力危及个人隐私。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主要表现为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过激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络上,我们不时会看到过激的言论,看到对他人的恶意诽谤,看到对公民权利的肆意践踏。例如,2009年初,一篇帖子在一些网上论坛流行:一个叫姜岩的女人,因为“第三者”的介入家庭,最终选择了跳楼自杀。姜岩的丈夫和“第三者”随即遭到“人肉搜索”,他们的住址、家人电话、公司情况等各类信息被公布,网上声讨铺天盖地而来。尽管当事人诉诸法律,还是没能逃脱名誉、生活受影响的结果。

据人民日报与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58%的受调查者认为“相关法律不健全,可能会侵犯当事人名誉或隐私”;23%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络声音不够理性,缺乏真实性,容易受表面信息鼓动”;10%的受调查者认为“随意性大,给社会治理带来难题”;9%的受调查者认为“对监督人的限制不够,他们可能捏造事实,随意发帖。全国人大代表王曦说,“正是因为网络监督的限制较少,一些网友可能会滥用这种监督方式。”“网络监督”和“网络暴力”常常只有一步之隔。全国人大代表李明蓉说:“民主是需要规则的,否则就走向民主的反面”,“假如网络的追索成为一些人以私利为目的的报复工具。网民无形中就成了别人的帮凶”。

(四)侵权现象时有发生。2005年3月4日,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上发表了一篇《上百亩良田未批先征?谁有如此大的权力》一文,披露了台州市某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没有完成报批手续的情况下,违法将一个村庄的120亩良田出让给一家公司使用。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看到这则报道后,认为这则报道没有经过充分调查,报告中的部分内容失实,侵害了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名誉权,因而将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告上法院。

三、规范网络舆论监督的基本思路

网络监督不是洪水猛兽。尽管网络监督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人肉搜索”受到这样那样的质疑,但网络监督作为一种全新的监督形式已是不可阻挡。只要因势利导,加以引导和规范,科学设定管理制度,就能确保网络监督健康发展。

(一)大力培植网络监督的文化土壤和制度环境

首先,在社会上大力宣传网络监督对反腐的重要意义,为网络监督鼓与呼。让网络监督的理念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进入千家万户,为人们所了解,形成强大的网络监督文化氛围。

其次,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从源头上保障网络监督的可靠与完备,给网络监督一个法治的支撑点。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制度性和长期性。制度化反腐,是反腐倡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要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强化制度的作用。针对网络监督,应尽快出台和完善各种有关网络监督的法律法规规章。要加强立法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以保证既可以减少网络监督过程中出现诬告、诽谤、干扰案件查办等情况,也可以保护监督主体权利的实施,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给予网民一个合理合法的制度环境。

再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构建和谐网络。以国家与地方主流网络媒体的品牌优势为基础,开拓舆论引导的主阵地,以主流的声音、权威的言论及时地帮助人们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对于网络中的热点问题,可利用政府网站的论坛、新闻评论等及时披露信息,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正面引导网民的讨论,及时批驳带有恶意的造谣、攻击和污蔑,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导向作用,有效地管制网络公共空间,使网上舆论监督真正反映民众呼声。

(二)要加强和改进网络举报工作,为网络监督建立通畅、高效、规范的主渠道

要进一步发挥网络举报平台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升网络举报平台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对可能在网上发布的相关举报信息进行有效引导、分流和承接,使网络举报平台的特殊优势得到切实发挥。

(三)加强政府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为广大网民的监督开辟顺畅的监督渠道

纵观各国立法和司法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利用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来规范公共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行为已经非常普遍,对此,我们应当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具体来说,一方面加强透明度,及时公开可以公开的相关信息,为群众实行网络监督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回应网民的疑问,及时核查网上反映的问题。要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机制,确保网民有顺畅的诉求表达渠道。

(四)加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建设,提高典论监督责任意识

7.网络传播及网络舆论的生成作用论文 篇七

今天的后读图时代,实际上是一种原始本能的复归。读图包括了读传统意义上的图像和对被称为“图”的图片的解读。读的内容除了不脱离我们古今中外的各类图像以外,也包括了“动”图,即视频、电影、多媒体等的一切我们想象中可以或不可以被称为“图”的那些能够直接诉诸于人类视觉感官的东西。

视觉符号在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读图已经成为风尚。然而,正当我们还在对读图时代千变万化的视觉景观而叹为观止时,不知不觉中互联网已经包裹着受众进入了后读图时代。时至今日,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不断更新升级,媒介文化也在发生着变革,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更加凸显方便、快捷。新的媒介形式下,受众的阅读更加简便、直接、综合。在后读图时代传受互动关系中,信源、受众和信息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受众既可以是受者也可以是传者。在网络时代,受众与受众、受众与信息的交互变得更加快速、灵活。后读图时代背景下的这一“读”的行为已经由于主客体的互动而消解了主体与客体的界线,进而演变为主客体之间的“互读”甚至“互写”。

在后读图时代的传受中,信源、受众和信息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受众既可以是图片信息的受者也可以是传者。受众与受众、受众与信息的交互变得更加快速、灵活。后读图时代背景下的“读图”行为已经由于主客体的互动而消解了主体与客体的界线,进而演变为主客体之间的“互读”甚至“互写”。图像传播已经在读图时代中不知不觉发展为后读图时代,而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后读图时代的来临提供了技术保障和背景平台。

二、后读图时代视觉素养下不同网络舆论的生成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进步、网络舆论以其传播的双向性和广泛性的优势,逐渐形成了对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传播媒介。网络成为公众相互交流沟通的自由论坛,人类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视觉符号本身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通过视觉符号来构图可以更好地以简单的形式来表达深刻的内容。“读图”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追求,促使文化共同视觉化,直接将信息和文化置换成人们最需要的视觉“消费品”。

(一)以“上海姑娘自拍年夜饭并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为例分析后读图时代的网络舆论生成

1.照片事件的背景

2016年2月6日,网络社区篱笆网上发布了一篇题为《有点想分手了……》的帖子。发帖人称,她不顾父母的阻止来到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看到男友家的第一顿年夜饭,觉得难以忍受,想要分手,不久以后其男友在网上回帖“分手事件”。

2月7日,KDS宽带社将帖子以截图的形式发布到微博平台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年夜饭成为了真正的发酵点。紧接着,《华西都市报》的微博在2月7日的16时51分转发了这条微博,并配上了随男友回村过年后分手。与此同时自媒体也开始纷纷效仿,微博上出现了关于此类话题10万的文章。大量疯狂转发的自媒体几乎没有一篇质疑过事件的真相。2月12日澎湃新闻介入,对事件的真相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调查,认定这是一则假新闻。自称“上海女孩”的发帖者不是上海人,是某省一位已婚的妇女,而其后发帖的“江西男友”只是话题的碰瓷者,与发帖人素不相识。

2.网络舆论形成

“上海女”事件瞬间引爆网络,众多媒体跟进,上亿网友讨论,而以此为题材的“10万+”公号文章批量发售,还有此后江西女孩致信“上海女孩”为江西农村正名,上海本地媒体刊出的文章《放开那个上海女孩》都加入到“热炒大合唱”中,有意无意地为其舆情热度添柴加薪。

从调查结果来看,公众对于事件中所折射出社会问题的关注早已超过了事件本身。事是假的,现象却是真的,公众的情绪也是真的。“上海女逃离”事件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除去媒体、公众、推手等方面的因素外,也因为它本身所指涉的深层社会现象,诸如城乡差距、地域歧视等社会问题确确实实击中了人们的痛点。

网友对于上海姑娘这一行为的声讨,都是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人云亦云,评论几乎高度一致,皆以“嫌贫”这一主题展开批判。由于网络民众的知识与视觉素养的差异化,对于图像的理解参差不齐,以及对图像断章取义的情绪性理解,从而造成一种畸变的舆论,扰乱对社会事件真相的认知。因此,准确把握视觉化生存时代,公众的视觉认同及并做出有效的处理是当务之急。

3.网络舆论的发展

在拨开重重迷雾之后,舆论最终揭开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营销骗局。正常情况下,一个上海打拼还算不错的男孩,不会没有微博。他新注册了微博,回应此事,显然为后续的自身其它事件进行发酵预热。

“后读图”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追求,促使文化共同视觉化,直接将信息和文化置换成人们最需要的视觉“消费品”。舆论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南针,并非真理,它是一种网民对自己关心的话题,以网络为载体发表自身意见的公共空间。由于网民的视觉素养参差不齐,观看图像的意识构成迥异,对图像表达的解读也就多元化。

(二)以西安一家医院被曝“医生手术台上玩自拍”事件为例分析视觉素养下不同网络舆论话语生成分析

2014年12月21日,互联网上的一组照片引发巨大争议。这组照片最早是从网友“当维美不再唯美”的新浪微博中曝出的。照片中,在患者还躺在手术台、有医生还在操作的情况下,一群医生开始合影留念并打出了V字的手势。由于这组“留念”的疑似拍摄于手术进行中,因而引发了众多的指责。网友纷纷质疑:手术没结束就开始照相,有医生把口罩摘了,还有的把胳膊就那么搭在正在手术的医生身上,患者生命岂能儿戏?

当事者不得不现身对照片进行解释。原来照片拍摄时手术已经完结,在成功完成这个超高难度超复杂手术后,整个团队抑制不住兴奋,拍照留念。摘掉口罩、曝光患者隐私确实有不妥的地方,但如果能善意地解读医生手术成功后的喜悦,那么这些细节便不会被过度解读。

负面新闻的报道所产生的直接社会效果是十分显著的,而报道后期的影响趋势又十分巨大。因此媒体在选择负面新闻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新闻报道所产生的效果是否与社会语境相冲突。

结语

网络媒体在起到把关人和守门人作用之外,还需通过对公众视觉认同强调网络媒体的自律和他律的重要性,以理性判断为基础,对信息进行分化,通过新闻、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的良性互动,提供公众信息交流能力,实施社会的有效参与。受众要理性对待图像信息,提升看清事件本质的能力,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在舆论面前保持冷静,遏制负能量的传播,从而增强对图像的网络舆论生成的把控力。

参考文献

[1]赵慧臣.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形式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4-29

[2]葛连升,张春晓.论后读图时代[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42-144

8.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篇八

今天,网友言论之活跃之规模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均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这种状况是前几年无法想象的。社会舆论若只是在街谈巷议中存在,力量是有限的,但要通过某种媒介集中表现出来,效果就会成倍放大。网上签名可以视为网上舆论的升级行动,近来我们已多次见到这种形式。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网上舆论对孙志刚一案的最终公正解决,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网上舆论的形成及其强度的提高,是与互联网的发展,包括网民数量增长、网站功能扩展成正比的。当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时,网民数量很少,论坛数量也很少,尽管那时已陆续有了“水木清华”(国内第一个基于互联网的BBS)、四通利方“体育沙龙”等著名论坛,为数不多的网友也能在此畅所欲言,表达各种声音,但尚未达到足以产生社会影响的地步。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网站开设的论坛越来越多,尤其是1999年以后,众多新闻媒体网站甚至政府网站亦提供这一功能,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和“统一论坛”、外交部网站的“外交论坛”等,为网友表达意见提供了园地。目前,不论是网站论坛还是论坛网站,大都已形成针对不同网友兴趣需要的众多类别的论坛群组规模。一些门户网站由于巨大的流量,还增添了新闻跟帖网友评论的功能,当刊发一条新闻后,网友即可发表自己的看法,每当一个热点新闻发出后,跟帖评论可以很快达到数百页、上千页,即帖子总数可达到成千上万条。

网上论坛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新闻的集散地,国际和国内的一些突发新闻和重要新闻都能看到;二是观点集散地,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既有系统的阐述,又有大胆的设想;三是民声集散地,网民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乃至阶层分布都很广,论坛中能够听到各种声音。用“四面来风,八方来雨”来形容论坛的热闹景象或许最为贴切。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论坛这类互联网功能,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近年来有学者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对网络论坛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论坛就是“虚拟空间的公共领域”。

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是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处于信息发送端的是有组织的专业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处于接受端的是庞大的不确定的受众。在大众传播史上,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诞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传播变革,但这几次变革的主角都集中在传播者一端,受众只是被动地适应潮流。而网络传播集各种传播模式于一身,模糊了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因此,在网络传播变革中,受众与传播者处于同等地位,参与网络传播者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是接受者,这就给社会舆论带来了变化。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公众的“知情权”和“告诉权”是通过大众媒体来实现的。大眾传媒同时还为民众与政府,以及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提供了协商对话的渠道。在这里,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是发挥民众参与功能的先决条件。但是在任何社会制度下,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都是有限的,因此大众传媒的参与功能也大打折扣。相对而言,因特网向用户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因而也提供了更为畅通的渠道。随着万维网和浏览器的开发和普及,上网“冲浪”者也越来越多。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就可以浏览世界上任何一份上网报纸或杂志,收听收看到世界上任何一家电台、电视台的网上节目。这就是说,网络在将传统大众传媒的覆盖面扩大到整个世界的同时,也将所有的这些媒介呈现在用户面前,供用户自由选择。这里,用户的自由是空前的。因特网采用统一的TCP/IP协议,将网络上不同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连接起来,用户可以登录到与网络相连的任何一台主机上与他人共享信息和资源。因此可以说在网络传播中受众真正得到了获取信息的平等权利,而信息交流权利的平等化和大众化,正是网络传播技术进步的标志之一。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虽然各种传统传媒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的信息,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成员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这些信息,他们受到所处的不同国家、地区以及所属的不同阶层、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的种种限制。而跨越时空的网络传播其透明度则有很大的提高,绝大多数网络信息是对所有网民公开的,以因特网作为一个自由的信息平台,公众的意见可以迅速、及时、充分地反馈到有关部门。在我国的廉政建设中,因特网为公民和舆论发挥监督作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但是,因特网在给我们带来极大自由传播空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滋长了噪音,而且这种噪音在数量和危害程度上远远超过了其他传播方式所带来的噪音。网络传播的主体是单个的网民,而决定网民个人传播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性格爱好、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个人经历、政治态度、价值观念、信息处理技术水平等。毫无疑问,在这些方面每个人各有不同,然而,网络给了他们平等发言的权利,林林总总的人传播林林总总的信息,自然有真有假,有好有坏,良莠不齐。同时,网民还抱有不同程度的匿名心理,不对自己的传播行为负责。在网络上谁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使得传播权利被分散化、多极化,传播责任被淡化、模糊化。从信息传播的内容而言,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和不为受众所需要的信息成为困扰我们网络传播中的噪音。在网络传播中,噪音的最直接表现形态就是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这种现象的存在,势必影响甚至破坏正常的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必须加以控制与引导。

新闻工作者的传统职能之一是采集信息并有选择地发送给受众。尽管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不通过传统媒体而通过网络直接到达受众,新闻工作者不再拥有唯一的决定权,他们的“把关人”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信息供应量的增加,帮助用户选择有用的、可信的、正确的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网络所提供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任何个人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特别是当网上出现大量相互矛盾的信息,受众会感到难辨真假而无所适从。由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的质量标准和优良传统,并将此带进自己的网络版,在这个信息自由流通的世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它们的舆论引导作用就因多年形成的“品牌”效应而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在网络传播中,新闻工作者的职能将向“过滤器”转变,将成为网上冲浪者最可信赖的向导。他们通过自己的采访调查和对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进行核对,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公正,同时帮助受众在信息狂潮中选择那些正确的、健康的和有用的信息,而受众到传统传媒网站也可以对其他新闻来源提供的信息进行证实或证伪。

新闻工作者的另一传统职能是通过评论帮助受众对所获得的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网络传播的自由,带来了舆论的分散和多元。当网络出现一些似是而非和极端化的言论时,一些带有偏见的受众往往会从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源中得出不正确的结论。这时,对错误言论展开批评,对有害言论进行驳斥,对不负责任的言论进行疏导的重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的肩上。

9.论网络舆论反转中的边缘传播思维 篇九

其后,4月5日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中,网络舆论反转的表现更加明显,整个网络环境更接近于一场网络环境下舆论反转的大狂欢。同样的舆论发展进程在雷洋意外死亡事件中也进行了复制。

一、关于网络舆论反转

所谓的舆论反转,是指面对一条新闻,一开始舆论都把矛头指向某一方,可是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的态度也在瞬间转向,让人猝不及防。[1]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将网络舆论反转定义为经由网络媒体报道的事件性新闻,引起了受众的广泛注意和讨论,产生一分为二的观点,批评一方,认可另一方。但是随着事件的深入调查,媒体报道出现了与之前所言相反的情况,与此同时,舆论的声势也发生了逆转,开始认可原来批评的一方,批评之前认可的一方,同时具有一致性、快速性以及不可控性等特点。

舆论反转事件背后绝非是网络喧嚣酿出的偶然,其中必然交织着一系列问题。在新闻事实不断反正交替的过程中,人们对相关事件和相关人物的判断、观点及态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是舆论反转最显著的特点。但这种“U”字型发展过程的事件背后,夹杂着社会背景、科技环境、媒体与受众等多方面的影响。

近几年,诸多学者关于网络舆论反转的研究也探讨了舆论反转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不仅关注到网络环境中的文本特色和传受互动对舆论反转的影响,还进一步分析了其中所表现出的认知心理变化。例如,曹林在《“新闻反转剧”背后的浮躁标签战》一文中对反转新闻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他认为,“新闻反转不是事实的自然逐渐呈现,而是标签的变换。因为很多人浮躁,不看事实和是非,只根据事件当事人的身份去站队。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被变换的标签牵着鼻子走,而没有去探究事实和是非。一些误导舆论者,都善于借助标签去操纵舆论。知道公众同情弱者,就贴上一个弱者的标签,公众就很容易不去问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而条件反射般站在‘弱者’这一边了”。[2]

二、网络舆论反转中的边缘化思维认知

在信息传播的进程中,外围环境的确对其传播进程和传播渠道产生影响,但信息传播的效果最终还要落脚到人的认知上。网络舆论中的很多信息是由边缘意识或边缘思考来处理的。心理学家查德·佩蒂和约翰·卡西奥普认为,人类大脑的进化遵循一个规律:我们按部就班地接受外界信息,最初决定,然后开始行动。而这一切并没有受到我们意识的控制,换言之,人类并不是用全部的大脑来作出决定、过滤选择、信息加工和控制情绪。边缘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生存机制,当我们无法调动脑力资源进行仔细思考时(由于深度思考会耗费不少精力),边缘思维可以让我们毫不费力地迅速作出一个马马虎虎的决定。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和稍纵即逝性让这种认知思维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近期发生的“南方报系性侵女实习生”新闻中,网民的聚焦点并不着重于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最终演化的结果,而津津乐道于女实习生遭性侵是否由于本人自我保护意识弱等因素,更有声音一度以营销策划的名义责骂事件当事人,称受害人自己衣着时尚、打扮过美而招致不幸。从受害者到始作俑者,女实习生在舆论中的身份出现了两个极端。当事实变得扑朔迷离,而身处于缺乏独立思考的舆论氛围中,人们不愿做过多深入的研究,边缘化思维便可以取代复杂的思考过程,让人们可以瞬间站好队伍,逐步形成刻板印象,成了随舆论流转的“乌合之众”。“城管”“富二代”“医生”“女司机”都是人们边缘化思维的结果。一种刻板的标签在免除了人们思考的同时,也在简化后扭曲了事实,误导了受众。

(一)边缘化认知在网络舆论反转中的影响模式

网络舆论反转中,边缘化思维的认知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可以用图1来表示。

在这个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特定的一次反转事件中信息流动中的特征:围绕事件中心环节的讨论在话题的密度上要大大逊于事件外缘信息的关注度。同时,外缘信息的关注焦点总会被大V或有影响力的风向标指引,延伸到其他相关的链接内容上,而脱离了当前事件本身。内核信息或关键信息的传播在这种外围边缘思维认知密集的舆论环境中很难得到突破,只有事件进入到衰退期,外围边缘认知的密集度下降,呈现出舆论平台的空缺,内核的信息才有可能突破阻力,浮现于人们的视野中,从而吸引舆论的再次反转。

(二)相关案例分析

以2016年初刷爆朋友圈,掀起舆论高潮的“诺贝尔哥”与引力波事件来看,有人认为其中的舆论表现更多在于网民们由爱国引发的非理性情绪狂欢。而如果根据图1的信息传播状态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边缘化认知思维在其中的影响力。

事在件目回前顾的:2网月1络2环日境以中来,,非一理段性《的非舆我论莫表属达》5成年了前常的见老的视方频式,把,凸工显人了郭网英民森参、与民公间众科议学题家讨、主论持能人力张低绍下刚的、情嘉况宾。方但舟公子众先也后有送自上己话的题批榜判。能众力多和网对友不指良责信嘉息宾的和抵主制持人能屡力,次单打纯断地郭预英设森公说众话是,称毫应无思尊想重的有乌梦合想之的众人未,“免我太们过欠武他断。一我个们道发歉现”。,无在论整是个网事络件的中信,众息多环微境博还大是V现如有@的课媒代体表内胖容圆生圆产、机@制袁,都立激、@化姚了晨个、体@对孔公二共狗事都务发认声知支的援边诺缘贝化尔思哥维,。瞬在间社将会“转诺型贝期尔,网哥络”环包境装大成开一放个、追大求自科由学,各梦类想社的会工矛人盾。比也较因突此出,微,公博众众舆网论友需开要始在各探自索站中队逐,纷步纷调加整入、改此善事、淘件汰的、讨优论化中,直。至我理们性发。现,这一期间的信息互动所讨论的内容科学性成分极少,由边缘思维所引发的爱国情绪和对诺贝尔奖的崇拜使得来自各行各业的网民开展了一场盲目的追责讨论。当然,在这种“主流”舆论的背景下,也有很多网友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指出视频中所涉及的更多是概念的炒作,而非科学本身。但这些“不和谐”却代表事件本质的信息在巨大的情绪化信息传播潮流中很难得到突破。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开始有更多具备科学素养的网友发声。21日,以科技青年为主要聚焦平台的“果壳网”(Guokr.com)主编Moogee发表了《梦想可以尊重,但瞎想不妨嘲弄》一文。文中探讨了有关民间科学家、“科学创新”的科学界定与同行评议等研究传统,并指出这场“引力波”的舆论风暴不过是大众为了自己“梦想”外化的归因。这篇文章在不同平台被纷纷转载,又引发了公众对科学素养及“梦想的现实化”的新一轮探讨。

有意思的是,一场“普通人是否该有梦想”的话题之争最终被证实为明显的网络营销。有疑似参与营销的微博号透露称:发布“诺贝尔哥”的视频他们收到了3000块的推广费。另外,“引力波”大火之后,连带那档求职节目也重回公众视野,节目播放量达历史最高。而不少公众号更是借势而为,利用激烈的文字煽动读者情绪,只为创造新的微信爆文。

在这场舆论的狂欢中,我们看到了反转事件中舆论所呈现的不同发展阶段。舆论的上升期,边缘思维影响下的“尊重梦想”的认知和爱国情绪瞬间席卷了整个舆论场,这其中不乏个别网友的不同声音,但这些“不和谐”的信息传播要么湮没于“主流化”的舆论中,要么收获了更多的口水和反攻。在“沉默的螺旋”的影响和一些主流媒体的议题设置下,边缘思维认知的结果迅速成为大众的意见,占据了整个舆论场空间。

三、边缘化思维中的标签性认知

为什么在网络舆论的发展初期,人们的认知会受到边缘思维的影响?通过对今年上半年网络反转事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本身的性质特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相较个人性、娱乐性的信息内容,带有“国家”“民族”“科学”“阶层”等宏大政治标签和科学素养的舆论互动更易表现出边缘化认知思维。而涉及社会发展、民生经济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其传播进程中边缘思维认知的影响力偏弱。表1中列举了2016年上半年以来引爆舆论圈的反转事件。

从表1所列举的新闻事件我们发现,打上不同标签化词汇的认知更易受到边缘化思维的影响。原因分析:

第一,观点的消费意识VS事件本原的追踪。处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量的信息疯狂地向我们涌来,为防止我们的大脑崩溃,也为了适应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我们将不重要与无意义的信息交给了边缘思维处理,大脑则择取少数重要的信息去分析思考。边缘思维与自我意识会根据积累的经验迅速得出结论,一方面维系着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体现。在这种思维认知的指引下,多数的宏观性或与个人生活密切度不大的信息被个体自主地归入观点消费的行列。“公共议题和争论变得越来越短命。我们曾相信‘围观就是力量’,却在各种公共议题之间走马观花,鲜有驻足。问题被放在了台面上,却因为缺乏持续的关注而无法深入解决。”[3]观念的消费疏解了人们“不在场”的焦虑,却使人们放弃了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权力。

第二,前十效应与马太效应的影响。尽管网络环境给个体提供了观点表达的自由,但是网络依然是一个多种力量制约的传播平台,不同意见的表达与交流依然存在障碍。另一方面,对于关注度的过分依赖也使得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更易于散布与转发。李良荣教授提出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前十效应”,指出网络中的公共事件,前十位网友的意见和评价决定了后续成百上千的信息内容和态度,从而引起网络舆论。[4]舆论认知极易被诱导,在网络环境中,除了前十效应,带有一定知名度的大V们在事件议题化的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由大V们提供的意见借助于粉丝们的大力传播,迅速地在网络环境中散布,成为网络舆论场中的主流意见,也更刺激了网友们的边缘思维认知。

另外,部分正规媒体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对这些信息的推波助澜也成为舆论认知中边缘思维爆发的一大推力。例如,在“诺贝尔哥”事件中,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转发了视频,并打上了“尊重梦想”的标签来引导话题(该微博已删除)。还有部分媒体盲目迎合网络热点,发布了不少挺“诺贝尔哥”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原本公众对科学就缺乏了解,媒体的错误信息传播更增强了公众对科学界人士的偏见——认为他们只不过在用自己的评价体系排挤大有前途的民间科学家。

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中,非理性的舆论表达成了常见的方式,凸显了网民参与公众议题讨论能力低下的情况。但公众也有自己的批判能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单纯地预设公众是毫无思想的乌合之众未免太过武断。我们发现,无论是网络的信息环境还是现有的媒体内容生产机制,都激化了个体对公共事务认知的边缘化思维。在社会转型期,网络环境大开放、大自由,各类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公众舆论需要在探索中逐步调整、改善、淘汰、优化,直至理性。

摘要:网络舆论反转营造了一种公共舆论多元化与复杂化的意见氛围。这种舆论演化形式主要基于网民的边缘化认知思维的作用。同时我们发现,不同性质的公共事件,其认知的边缘化思维表现会产生差异。网络环境下,观念的消费意识、前十效应与马太效应成为激发边缘传播思维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网络舆论反转,边缘传播思维,认知

参考文献

[1]崔逾瑜,匡志达.“舆论反转”背后的反思[J].新闻前哨,2015(10):16-18.

[2]曹林.“新闻反转剧”背后的浮躁标签战[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4-07/20/nw.D110000zgqnb_20140720_5-01.htm,2014-07-20.

[3]微信朋友圈:随手转发的“舆论场”?[DB/OL].中国青年报,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5/0318/c212785-26710295.html,2015-03-18.

10.网络传播及网络舆论的生成作用论文 篇十

一、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传播而言,舆论是一种软力,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舆论、引导舆论具有重要作用。处于大众化社会中,新闻传播为单向传播方式,受众处于被动地位,舆论引导十分重要,网络新闻传播的传受方式不同于传统媒体,但舆论引导同样重要。

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网络这一新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中受众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受众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变:它们开始慢慢地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对新闻传播的方向产生一定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受众只要有自己的网名,就能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别的网民沟通交流。由于网络环境中,受众传播信息门槛极低,且多数发表信息不用承担责任。有些不法人士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经由网络非法牟利,导致一些负面新闻快速蔓延。[2]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应该不断加强舆论引导。同时,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其信息量大为增加,这直接导致传播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有的新闻网站为了获得点击量,甚至放弃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转发一些虚假新闻,错误引导受众,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正是因为有这些信息的存在,主流新闻的影响力在不断降低。如果不对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舆论走向进行引导,很有可能出现舆论失控的局面,影响社会稳定。最后,与传统新闻媒介相比,网络媒介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面也更广。网络传播不受地点和国界的限制,这无疑加剧了强国和弱国之间的对比,让网络媒体大国的优势更加明显。在此背景下,我国更需要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舆论引导,避免受众受到不正确舆论的引导,产生错误的价值观。

二、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加强舆论引导的途径

(一)完善法律制度

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想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首要措施就是完善法律体制,增加对网络传播内容的约束,让公民在自由享受知情权的同时,也要遵照保密规定,对关于国家机密的信息履行保密义务,避免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完善网络传播法律体制,编制适合我国使用的网络传播法,对网络上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给予严格处罚,对其行为的性质、罪责追究等内容作出详细的界定。施行网络实名体制,构建完善的网络问责追究体制,对违反法律条款的人依法作出严格惩处,从根源上切断恶意新闻的传播。让每一个公民都可以自觉维护网络新闻传播的环境,保证新闻舆论导向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

(二)加强监督管理

当前,我国对网络新闻的传播缺少必要的监管机制,多数的新闻传播都只能依靠传播者自行约束,这给某些居心不良的人以可乘之机。假如构建起监管机制,能够让网络新闻传播变得更有秩序,传播也更加规范。所以,我国应该逐渐建立规范的监管机制。

首先,兴建监管机构。当前,我国网络方面的法律条款多数是由信息产业部门颁布。它自己是网络机构的运营者,也是它们的监管者,为了均衡各方利益,在监管上难免出现漏洞。所以,应该兴建单独的监管机构。

其次,健全配套制度。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之后,还应该建立配套的制度。不但要对需要监管的内容进行规范,而且对可以采取的措施以及相应的客体都要作详细规定。对通过网络宣传虚假信息造成民众恐慌、扰乱社会治安的事件要严加惩处。例如,日本核泄漏时期的抢盐事件,就是因为有人借助网络宣传虚假信息引起民众恐慌所致。

最后,建立全天候监管模式。各党政机关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应该对信息源作全天候的监管,对他们进行辨别和审视之后再决定如何应对。对一些网络热点和大型网站进行全天候监管,掌握舆论动向,为引导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给予科学依据。加速网络技术的开发,建立健全技术监管平台的建设,建立更加坚固的屏障,增加网络监管能效。

(三)实施专项整治

针对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网络暴力和色情等问题要开展专项整治。面对“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等主体做出的非法公关行为,要制定多种方案,采取多个措施,深层次地实施专项治理活动。[3]紧抓重点内容和紧要环节,斩断相关利益链条,找出幕后黑手。对于一些影响深远、能够给人带来震慑效果的,要严厉打击,净化网络传播环境,坚决抵制违法信息的传播,避免此类信息的蔓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四)平衡网络言论自由和舆论引导的关系

如今,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影响着人类的新闻传播方式,这和“言论自由”的法律规范产生碰撞,如何均衡网络言论自由和舆论引导之间的关系,成了舆论引导探究的主要内容。假如言论自由和舆论引导之间出现冲突,依托“两权平衡”规则对之进行协调。既要避免违法舆论传播行为的泛滥,又要保障信息传播的多样化。换句话说,对于网络上的违法行为,既要依法治理相关责任人,同时又要保证网络的言论自由,找准两者之前的利益平衡点,保证双方关系均衡。

三、结语

网络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新的媒介,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完善法律体制,进行严格监督,针对某些热门问题实施专项整治,均衡网络传播和舆论引导间的关系,保证新闻舆论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曾秦.如何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J].科技传播,2011(24):17+15.

[2]王卉蕾.如何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J].科技传播,2014(19):250-257.

上一篇:学规则守纪律做文明中学生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剧本格式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