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及公文写作(共10篇)
1.教育论文及公文写作 篇一
教育科研课题结题与研究报告生成、具体步骤 浙江省玉环县教育科学研究所(317600)徐朝晖
在结题检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往往不能很好地陈述研究过程、呈现研究成果,给课题的综合评估和推广带来困难。因此有必要对教育科研课题结题和研究报告撰写做一系统阐述。
一、结题的意义与方式
结题是指教育研究即将结束时,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研讨、理论阐释及提出新问题的过程。
⒈结题意义
⑴课题研究的需要。当前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课题研究,其过程受到课题管理部门与研究者共同约束。以正式结题方式呈现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课题管理部门与研究者双方约定的研究任务的达成。
⑵课题管理的需要。经同行专家指导或推广,发现好的或潜在的研究成果;从结题中了解到研究者的能力及研究方向;课题管理部门通过听取研究者、结题鉴定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改进工作。
⑶研究者的需要。结题为研究者提供了听取同行评议、反思自己研究过程和研究行为的机会,有利于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深入研究开辟了道路。2.课题文档
包括申报书、主体报告、工作总结、附件以及结题申请表等,是按一定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所生成的原始资料进行整合而成。它反映了课题研究所有过程及结果,包括文字、图表、音像等。
⑴主体报告。指能集中、概括地反映整个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成果,包括课题提出、课题实施、研究成效和研究后反思。
⑵工作总结。是对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组织、计划执行情况和研究过程简略的事务性总结,包括课题组的协作、课题的调整与变化、研究活动的开展等。
⑶附件。是指正文中无法纳入,但又对文章观点、结论可作必要补充的材料汇集。
⑷申报书。指申报立项时的研究方案或立项后的开题论证,作为结题鉴定时的对照标准。
一般地,需要提交的结题材料是将主体报告与工作总结合二为一的课题研究报告以及附件。根据课题研究报告就能对研究水平、价值、效益进行综合评估,也要凭借课题研究报告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⒊结题方式
本质是同行专家评议。
⑴成果认定。通过社会专业评价机构的审定和认可,在专业报刊发表的论文或公开出版的专著、获得政府奖励等来表示课题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从而认定结题。这种方式,需要研究者提交评价机构的证明,提交成果与课题研究相关性的说明,由课题管理部门进行判断和认定。
⑵会议鉴定。以召开同等专家会议的方式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成果进行鉴定,以确定课题是否按立项的目标、计划开展,是否完成预期研究成果。会议鉴定成本高、投入大,但收益也最大。会议鉴定使研究者面对面与专家交流,能充分得到专家对课题研究的评价,有利于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⑶通讯鉴定。以通讯方式把评议材料寄给专家,由专家个人审评完成鉴定。通讯鉴定相对会议鉴定而言,鉴定成本较低。但研究者与专家及专家之间缺少交流,专家对课题研究了解不一定全面充分,所做的鉴定可能存在偏差,不利于进一步总结和提升研究成果。
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的评定要从学术性、科学性角度来判断。为提高结题质量,我们采用二轮评审制与结题现场会相结合的方式。二轮评审制是组织教科专家对老师的课题报告进行第一次初审,反馈相应的意见或面对面交流,让老师做二次修改,然后再统一对修改后的课题报告进行第二次审定。结题现场会是先由老师汇报研究情况,并展示其研究成果(课件),然后是听讲老师提问--报告人解释--专家点评,研究者对照自己的研究报告做二次修改后,再统一进行结题评审。
二、研究报告及其结构
⒈研究报告的类型及撰写要求
研究报告要描述和解释研究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并要对其获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和说明。根据研究性质的不同,形成的研究报告也有多种类型,主要有:哲理型论文、实证型报告(调查或实验报告)、经验型报告、个案型报告等。研究报告因课题研究的对象和采用的方法各异,其结构和表述形式以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其总体要求是一致的:⑴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把握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的“全部”环节,把握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⑵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
⒉研究报告的正文结构
研究报告可分为前置(含标题、署名、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三部分。其中正文是主体,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⑴引论:包括研究问题概述、研究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等。要求根据原有方案和情报资料,实事求是介绍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用“问题的提出”等提法。要求交待清楚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即课题研究提出的原因和研究的意义;要研究什么,即课题研究的假设、研究目标及关键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即目前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情况,包括前人研究成果与观点的综述、研究现状的诠释性概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总之,选用恰当的措词,开门见山把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交待清楚,充分显示研究基础,使研究报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中的有关内容。
⑵主论:要求充分反映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
①交待研究方法:主要指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与材料、测量方法与程序等。要求交待清楚研究的操作定义;研究采用的特殊工具、设备和方法手段;研究对象的确定(总体、样本、抽样方法等);调查的方法与项目;实验因素的操作、无关因素的控制;资料的收集和处理等。研究方法交待要具体,条理要清楚。有些材料可用附件形式附在报告后面。
②分析研究结果:主要指概述研究发现与结果,对假设、问题、目标的结果描述,统计检验的结果等。要求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与数据进行数量统计,做出定量分析;对非数量化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归纳,开展逻辑推理,用文字进行定性分析。数据可用直方图、曲线图、折线图等图表形象地表示出来,让人一目了然。研究结果最好用一般与典型、数据与事例相结合来表示表述。
③讨论相关问题。主要指对结果的诠释,研究的局限性,对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对未来的启示等。要讨论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对研究结果作理论上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包括提出质疑;与他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论证和分析。还要讨论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便为同行进行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⑶结论:是作者对研究总体的判断、总结性的见解。包括对结果的概括和推论,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等。要求简明归纳研究成果的基本要点,即研究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同时,还可根据研究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和下一步应深入研究的问题。要求客观真实,简洁明确,鲜明集中,让人们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报告撰写的灵活性,可根据需要或个人喜好产生一些变式。
三、研究报告的生成路径
⒈明确主题
整合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演绎,尽量提炼出该课题的创新观点。要表现出研究报告中不同层次内容的深度、上下位的连接关系和并列标题之间的相互对应的统一整体关系。通常只阐明一个主题(中心论点)。提炼方法有:⑴头脑风暴法。反复阅读所得的材料,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直觉进行梳理,使用不同的概念将材料内容串成一个整体,将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用图画出来,设想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写作。⑵逐级归纳法。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明确研究的类型,借助于相应的文本框架把所得的材料进行排列组合。从事实资料出发逐级归纳出基本论点,甚至中心论点,完成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过程。
⒉草拟提纲
围绕梳理所得的逻辑顺序,构建研究报告大致框架结构(即拟定大小标题),显示论证层次以及论证方法。先是搭起研究报告的大框架,再考虑每部分层次结构,然后列出每个层次的段落要点和事例,最后将一些相关材料及索引分配在各标题下以备用。形式上是使通篇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是对各部分材料的概括。提纲有句子式、标题式、图表式和段落式。拟制提纲的程序同逐级归纳法正好相反,即从中心论点出发到基本论点再到下位论点最后到资料。
⒊形成初稿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巧妙的构思和拟定完整提纲基础上,大胆地、尽情地把自己最初的感受、意念及有价值的东西先写下来。初稿写法有:⑴循序渐进法(按自然顺序)。⑵分题单写法(化整为零法)。将全文截开来写,各部分写完后再从整体上进行协调。⑶先易后难法。根据思维的活动展开写,思考成熟什么,就先写什么。
若一时觉得写不下去,可通过“忘、回、跳”策略走出困境。⑴忘:即暂时封存相关材料,暂时忘掉这些材料的种种观点和思想,腾出“空间”独立思考,避免自己的头脑成为人家的“跑马场”。⑵回:即回到教育教学的现实中去,再去作观察调查工作,搜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自己原有的思维方法进行“元研究”。⑶跳:即改变思维角度、分析策略,从其他学科或领域用其他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换位思考。
⒋修改定稿
从斟酌观点、增删材料、梳理结构、润色语言和核实附注等方面,用趁热打铁法(边写边改一气呵成)、诵读修改法、冷处理法(存放-冷却-补正-修改)或以文会友法(同行交流-专家点评-自我修改)等方法,对形成的初稿要进行精雕细刻。写作中的最新灵感又促使我们不断进行反思,进一步明确研究意图和写作焦点,可重新考虑并改变既定的写法,直至修改写作提纲,扩大与容纳一些新的观念和认识。一篇合格的研究报告至少应满足科学性、新颖性和可读性的要求,而真正能打动、启迪读者的,是作者对问题深邃的独到的见解和缜密精辟的分析。全文自圆其说,结构严谨,脉落分明,浑然一体。
四、撰写报告时应注意的事项
⒈要对照着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来写
作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验证和总结的研究报告,在以下方面要与实施方案对照着写。⑴研究内容。研究内容若是策略,研究报告中就要总结形成了哪些策略;研究内容若是教学模式,就要总结形成的教学模式;研究内容若是解决某一具体问题,那就要总结问题是怎样解决的。⑵研究方法。如在研究实施方案中设计了问卷调查,那对应的研究报告是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形成了什么结论;如在研究实施方案中设计了行动研究法,则在研究报告中就要陈述在研究过程中针对什么问题进行了什么研究,在问题解决中做了哪些工作,对原研究设计做了哪些修改,结果怎样,产生什么新问题;如设计了文献研究法,就要明确文献的名称,主要观点,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等。⑶研究成果。课题实施方案中预设的成果要与研究报告中的成果分析保持对应。
⒉依据研究材料来提炼研究成果
要全面掌握和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撰写时要重新熟悉课题研究领域内的相关情况,他人研究的理论观点、成果、动态和方法,以及应用于实际后的问题和建议等,均可作参考。多参阅立项时所引的支撑理论和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新信息。但不可受其束缚,被其左右,照搬他人研究的观点,人云亦云。对照课题实施方案,尽量搜集齐各阶段的过程性探索、研究资料,并注意对材料的检验和筛选,对具体材料作中肯的理论分析。要结合课题研究实际,为我所用。
提炼就是要把感性材料进行反复分析,进行筛选和改造制作,透过现象抓本质,透过局部看整体,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在提炼中经常会遭遇资料庞杂、茫无头绪的困扰,我们可以像旅行者收拾自己的箱子那样,采取如下办法加以解决: ⑴重新安排其中的物品;⑵找一个更大的箱子;⑶把不必要的东西挑出来。第一和第二个办法促使我们考虑自己的归类标准,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包装”方式或更合适的容器。第三个办法提示我们:研究的写作过程是一个不断聚焦的过程,而聚焦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
要提炼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即在原有基础上有何发展,有没有新的发现,研究过程中质疑和完善的地方有哪些。要阐述成果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怎样操作,效果怎样。成果要概括、精要,利于推广。有的教师在研究报告中只交代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方法程序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缺乏操作性的概括和提炼,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如只罗列材料,对研究过程做镜子式的实录;只简述论点,把大量的材料放在附件里。
⒊紧扣研究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体现过程性
一般课题研究都以研究问题为切入点,在课题实施方案中围绕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内容和子课题。因此在研究报告中首先要明确研究内容落实了没有,与子课题相对应的研究成果是什么。如《xx策略研究》,首先要陈述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形成了哪些策略,这些策略怎样界定,如何操作,有没有理论支撑,运用这些策略需要怎样的教育教学观念,需要怎样的教育教学环境,需要提供哪些保障,运用的效果如何。陈述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抓住问题,阐述观点。事例是实,议论是虚,唯有因实生虚,虚实相应,文章才能生辉。课题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必须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在研究的过程中去体验、去发现,在依据事实的基础上,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理性思考,提炼自己的观点。因此研究报告要以实践为基础,体现过程性。缺少引文及附件,看不出通过研究得出的创新理论以及该理论和支撑实验研究的理论有什么区别或联系;把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作为课题实验研究成果来展示;把课题立项之前的成果当作课题立项后的实验研究成果等现象,都会使研究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⒋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进行定量分析是求实精神的具体表现,数据本身具有很强的确定性,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它比语言描述更客观、准确,有说服力。在科学研究目的中,描述、解释是基础,预测和控制才是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用数理统计等量化分析,甚至可以结合计算机量化模型,建立事物发展的数学模型。量化是教育科研深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乏量的分析,只有质的描述,这样的研究是不完善的。要收集数据资料,并作初步处理,用作分析、推理和判断,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因此撰写研究报告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这样,才能提高研究报告的实证性。有些课题明为实验研究,且设计了对照班,但在成果分析中,多运用模糊语言,进行定性分析,没能根据事实材料和数据提出结论,印证成果,严重削弱了课题研究的可信度。
⒌结论分析要实事求是
在文章结尾时,可以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做一个比较中肯的总结,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尚未澄清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今后继续研究的方面和初步的打算。课题研究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研究报告中要做事实求是的分析,切忌一味的唱赞歌。按照预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发现了新问题也是成果。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重在体验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的隐性成果比显性成果更多更有价值。因此,在结论分析上要尊重事实;对于效果不明显的,不妨讨论一下原因,明确下一步研究问题。结论是正文内容的归纳和深化,如对正文的主要内容仅作简单重复,或谈几点体会、喊几句口号就草率收兵,会使结论空泛笼统,使成果缺乏说服力。不要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尚无研究”;也不可闭门造车,忽视前提和条件,任意夸大成绩缩小问题,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以免影响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⒍附件是报告的补充材料
附件包括:⑴对概括性成果的具体展示,如专著、系列论文等;⑵表明所依靠的方法与工具,如研究工具(问卷、测试题等)、原始数据与统计、观察记录等;⑶研究效果证明,如实验学校教师总结、典型案例等。凡撰写者认为必须向读者提供的一些原始记录、工作表格、可供借鉴的资料等,都可作附件内容,并按推出的内容分成若干条目陈述。千万别把附件当成垃圾箱或档案袋。
五、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
写作研究报告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它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但合理有序的步骤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从繁多混杂的原始资料中建构意义。这不仅是总结科研成果的过程,而且是深化和发展科研成果的过程。大致看来,有这么几个步骤:进入状态、开始写作、继续写作、整理初稿和收尾。
(一)进入状态
写作之前,要训练自己进入写作的状态。训练的方法有这么几种:
1、反复阅读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分析大纲;
2、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直觉,对资料进行“头脑风暴”;
3、使用不同的概念将资料的内容连为一个整体;
4、将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用图画出来;
5、与研究伙伴一起探讨研究问题。
写作之前,通过阅读自己的研究资料,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大纲。反复阅读大纲,可以进一步确证自己的写作思路和写作内容,查找缺漏和不足之处,以便研究者能更主动地查阅相关文献和到现场调研。还可以根据提纲设想一下整篇文章的长度以及各个部分的字数,然后根据这个设想对文章的详细和紧凑程度做一个基本的估计。
通过反复阅读提纲,同时明确以下问题:我的研究问题是什么?我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以回答该研究结果?我如何用我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回答这个研究问题?依据这些问题,不断地对自己的写作构思进行调整。如果发现研究结果中仍旧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可以及时地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写作需要相对集中的时间和不受干扰的空间。写作之前,尽量减少与写作无关的活动内容,安排一个相对清静的写作空间,让自己的思绪能顺畅地表达出来。如果某一时刻不得不停下来的话,应该选择在下一次容易继续的地方停止,以便于思绪的衔接。为了保证自己有良好的写作状态,需要创设一种氛围。最好能建立一个研究伙伴的联络和沟通渠道,以便于在必要的时候交流想法和探讨切磋。如果是单独研究,在写作期间最好有一些好朋友、要好的同事或家人在自己的身边,跟自己信任的人交流思想,宣泄不良情绪,可以减少写作中的焦虑,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另外,还要善于抓住写作的契机。我们会发现在休息的时候反而更加容易进入写作状态,此时的思想放松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反而变得更加活跃起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假性消极状态。因此,我们需要时刻将纸和笔带在身边,不失时机地记录下自己转瞬即逝的灵感。
(二)开始写作
面对手头繁多而凌乱的研究资料,我们常常会陷入无从下手的惶恐和迷惑之中,不知从何处下笔。既困惑于资料堆积,无从选择;又担心研究不够深入;还可能苦恼于自己的表达不能尽善尽美。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心态只能让自己无限制地拖延下去、等待下去。直到无可拖延、无可等待的时候,匆忙下笔,草草了事,写作中既无平和心态,写作后又无时间修改润色,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正如格而茨所说的:“为了理解某些事情,不必知道所有的事情。”我们可以从很小的一点,比如一个想法、一个概念或一个事件开始写,然后逐步扩大开来。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在开始实地研究之前就开始写作初稿,以便了解自己在研究初始状态的背景知识,原初的设想和关注的焦点;在研究进行之中开始写作也有优势,这个时候想法最丰富、最真实,既有研究的心得,又有研究中面临的困惑。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梳理研究成果和发现问题的过程,写作就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大多数的研究者习惯于研究基本结束的时候开始写作,长期的研究就从这份报告中体现价值,容易使研究者产生“毕其功于一役”的庄重感,从而产生写作的沉重感。减轻这份沉重感的办法之一,就是“化整为零”,从自己认为最容易的那部分开始写,然后再按难易程度,逐个“攻破堡垒”。通常,可以从对方法的反思开始,因为这一部分比较直接,前后程序比较清楚;然后再开始写作研究结果,最后才写第一章的概论。之所以将第一章放到写作的最后,是因为通常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真正的研究意图和思路。因此,开始写作时,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尽快地把草稿写出来,然后再对内容进行修改,将自己所有的想法“塞”到文章里是写作中必要的第一步,至于写作的风格和修辞,可以等到较后阶段再考虑。
(三)继续写作
文章开头以后,需要继续进行写作。在这个阶段,保持不断写作的兴趣是最重要的任务。要保持写作的持续性,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阅读自己前面已经完成的部分。这一部分通常与后面计划要写的内容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以为我们继续写作提供兴奋点和内容生发点。此外,阅读自己已经完成的部分通常可以给自己一种成就感,可以增强信心。
为了保持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可以和自己的研究伙伴一起交流,在交谈和倾听中,或许可以忘却疲劳,缓解焦虑,激发灵感。
如果在写作中遇到阻碍,我们可以先绕过去,选择相对容易的部分写下去,再回到困难的部分。假如对这些难题穷追不舍,不仅会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而且容易使自己产生挫败感,对自己的写作失去信心和热情。通常,在完成了比较容易的以后,会发现原来自己认为比较困难的部分已经不成问题了。在研究报告的写作中,“避难就易”、“先易后难”,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写作中还容易遭遇资料庞杂、茫无头绪的困扰。我们可以像旅行者收拾自己的箱子那样,采取如下办法加以解决:
1、重新安排其中的物品;
2、把不必要的东西挑出来;
3、找一个更大的箱子。第一和第三个办法促使我们考虑自己的归类标准,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包装”方式或更合适的容器。第二个办法揭示我们:研究的写作过程是一个不断聚焦的过程,而聚焦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
(四)整理初稿
鲁迅先生说过:写作时不要十步九回头,写完后不要一去不回头。任何文章只要仔细审阅,都会发现或大或小的问题。因此,初稿完成以后,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修改。整理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多的精力。有时候修改比写初稿还难,不无道理。因为初稿是自己精心写出来的,要自己去发现不恰当之处,并不容易。在整理之前,可以让初稿搁置一段时间,让它与自己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心理上拉开一定距离,修改的时候就不会囿于原先构思的圈子,头脑会比较开阔和清醒。
与此同时,可以请一些思路比较清晰,对我们的研究比较熟悉的朋友或同行帮助阅读初稿,提供反馈意见。在选择读者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选择那些与我们关系密切、相互有信任感的人。在请这些人阅读之前,可以告诉他们自己需要什么方面的帮助,以便他们有针对性地提供反馈意见。中小学教师群体中的研究者,可能会苦恼于找不到理想的读者,事实上,你只要能找到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对你的研究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在你对他进行阐述的时候,你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更有条理。倾听者不经意的点头、微笑或者是皱眉、茫然等等,都会在不同程度给予你启示和灵感。因此,整理初稿阶段,要善于寻找倾听者,要敢于阐述自己的研究内容,要学会在倾听者有声或无声的表达中审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式,及时调整和完善。
在对初稿进行修改时,首先要关注研究报告的整体框架,各个部分之间是否遵循一定的逻辑系列,整体布局是否合理,结构是否完整严密,各个部分之间是否形成有机的联系。如果有的部分与整体不相吻合,应当进行调整和删改。其次,要注意行文清楚、简练、质朴、细密。应当避免语意模糊、修正语法错误,切忌华而不实、故弄玄虚。
对于初写者,还要注意研究报告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否有混乱和缺失。比如,应该作为附录保存的文件,硬塞进主报告中,使得结构松垮臃肿。或者是作为附录保存的文件,用于佐证或补充报告的哪些内容,没有明确标志出来,显得杂乱无章。或者由于疏忽,在主报告中提及的相关材料,需要附录说明的,并没有收集或整理出来,造成材料的缺失。
(五)收尾
初稿经过反复的整理和修改之后,就可以考虑结束写作了。一般来说,在研究报告的结尾处,作者习惯于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出一些结论性的陈述,但不要使用过于绝对化的语言。文章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让读者自己对文章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如果我们的研究报告显得十分完整,没有任何“不足之处”,这不但不“实事求是”,而且也容易使读者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最好的研究报告不是读者读到了很多“知识”,而是在读者的心中激起了很多新的问题,激发他们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因此,在文章结尾时,可以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做一个比较中肯的总结,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尚未澄清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今后继续研究的方面和初步的打算。
研究报告有很多方式,因研究的问题、目的、理论框架、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研究的结果、研究者本人的特点以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等不同而有所不同。研究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政.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及实际操作.教育科学研究,2001⑸.[2]吴建深.教育科研报告的撰写.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⑸.[3]冯永熙.如何做好课题研究及撰写结题报告.基础教育,2003⑺.[4]王少元.中小学教师拟定课题研究报告的问题和对策.宁夏教育科研.2006⑵.[5]张建.研究报告撰写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池方浩、池哲萍.教育研究文稿的写作.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2.教育论文及公文写作 篇二
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六个方面社会建设, 将“学有所教”放在了首位, 指出“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 是民生之基;教育新闻, 自然也就成为联系民生的热点话题。在教育新闻的报道中, 我们既应着眼于国计, 也应着眼于民生。
认清形势, 增强做好教育新闻报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之一。教育新闻宣传工作是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教育新闻报道, 对于充分利用舆论工具, 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形成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新闻宣传报道中稍有疏忽就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导致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作为教育新闻工作者, 一定要充分认识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教育新闻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 切实增强做好教育新闻报道的责任感、使命感。
明确任务, 增强教育新闻报道的针对性
教育新闻必须把教育中心工作作为宣传的中心, 把教育重点工作作为报道的重点, 把教育热点工作作为新闻的热点, 及时报道教育战线各项工作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 传递教育改革信息;报道教育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教师;报道教育战线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不断提高教育新闻的权威性、有效性、针对性和引导性, 使教育新闻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教育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 教育报道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 又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就教育工作本身而言, 又有教育管理、教育制度、教育改革等。从民生的角度、从读者对教育新闻的关注点来看, 在选题时一定要体现“三贴近”原则。
首先, 以权威的解读报道党和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从民生的角度而言, 招生 (小升初、中考、高考) 收费、助学贷款政策等, 都是社会关注度极高、牵涉每个家庭的教育政策新闻。教育新闻报道首先应该满足读者对教育政策的知情权, 对这些新政策、新动向做出及时权威的分析和解读, 帮助受众理清所面临的形势和对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事关国民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濮阳日报教育周刊采用一定的篇幅对全会精神进行解读, 并加大宣传力度, 组织专题报道, 报道了一系列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采写《这里的孩子真幸福——华龙区岳村乡中小学德育工作侧记》, 报道了该乡依托田村小学建成了全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 使农村孩子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素质教育, 健康快乐地成长, 稿件刊发后受到社会好评。
其次, 以贴心的服务为读者提供教育参考。人们常讲, 新闻工作要做到“三贴近”, 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在教育新闻上, 就是要做到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家长。濮阳日报教育周刊开设了“教闻联播”、“教育时评”、“我们班的故事”、“教学札记”、“课改前沿”、“百花园”等栏目, 本着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满足人们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需求,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2011年高考前最后的100天里, 为帮助高三学子科学高效地复习, 濮阳日报教育周刊特邀本市中学特级教师、省市初高中各学科带头人等成立“名师指导团”, 针对高三年级学生在复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悉心讲解。这些一线教师全面深入把握高考命题思路, 迅速有效地调整备考策略, 帮助考生明确高考复习的方向, 确立复习的科学方案, 策划采写了《帮莘莘学子踢好“临门一脚”》等系列报道, 从课程复习、心理调节、生活安排等角度进行报道, 对学校、家长、学生备战高考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高考结束后, 教育周刊从专业常识、院校选择、就业前景等方面, 对近几年高考中比较热门的专业进行全方位解读, 受到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好评。
最后, 用榜样的力量报道教书育人的新风尚。在教育事业中, 教师是一个主体。教育的成果离不开教师的努力, 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优秀人物, 宣传教师的优秀教法和管理方法, 同样是教育记者的任务。濮阳日报记者通过深入采访, 报道了捐资助学的典型赵俊方、家庭教育的典型安克慧、专家型名师的典型武凤霞、职教专家吴公芳、身残志坚的农村校长王格现等, 他们均成功入选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树立了濮阳教育的良好形象, 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的新濮阳提供了舆论支持。
改进文风, 增强教育新闻报道的吸引力
教育政务报道多来源于官方会议和文件, 要将会议或文件精神准确地传递给受众, 必须把文件语言转换为受众能接受和理解的语言。教育新闻必须以改进文风为突破口, 改革新闻报道表达方式, 杜绝会议报道程式化、政策解读生硬化、典型报道扁平化等现象,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新闻工作者要结合当前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创新宣传思想, 不断改进文风, 深入基层, 深层次、多角度地挖掘教育新闻, 多出力作、多出精品, 营造有利于教育跨越发展的舆论氛围。
濮阳日报记者深入各乡镇、社区, 用“诚心”听民声, 与老百姓心贴心、面对面, 体验基层生活, 用“老百姓的语言”写报道, 用典型的故事、真实的场景, 从不同侧面报道百姓心声, 采写了《14万孩子, 当亲情缺失时》、《让阳光照亮孩子“留守”的天空》等系列报道, 用文字反映了留守儿童的诉求, 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稿件刊发后, 市妇联、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均采取措施,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
基层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是最好的源头活水。新闻工作者只有走出高楼大厦, 跳出文山会海, 走进基层, 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 写出打动人心的精品力作。去年, 濮阳日报记者在市油田十九中采访时偶然发现, 午餐时学生在餐桌旁静立等候, 由桌长盛饭依次传递。在整个吃饭过程中, 没有一个人说话。餐后, 学生们有序地走出餐厅, 地上看不到一点儿杂物。记者经深入采访得知, 这是该校“三省”教育的效果。2011年12月3日《濮阳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市油田十九中:“三省”教育在全国引发“蝴蝶效应”》, 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相继报道了“三省”教育经验。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在市油田十九中专门成立了“三省”教育研究中心。山东、河南、内蒙古、新疆、辽宁、江苏、重庆等地的一些学校先后组团来市油田十九中参观学习, 并实践推广“三省”教育。
3.教育论文及公文写作 篇三
【关键词】商务英语 英语写作 语言组织能力 教育目标
一、商务英语写作的主要特点
受到不同传播媒介之间存在的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商务英语写作与普通语言写作在基本面和教育方向大体相同,对于语句结构、句式要求,以及用词造句、段落分层等都遵循于同一原则,其不同之处就在于文字载体与之写作形式。商务英语适用人群的不同,其应用的形式也就随之有异,故而需要涉猎的范围相当广泛,常用于国际贸易往来、交流、谈判等各项商务活动中,这也是其与其他专业学科的英语,如财务英语、法律英语等一系列专业英语应用环境学习不同的地方。
二、商务英语写作的常见问题
1.学生问题。目前情况来看,学生中的商务英语写作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究其主要原因,其一是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随处可以听到中式英语句式,这些句子虽然看似翻译无误,且朗朗上口,但却并不符合英语语法的要求,且容易造成语法思维错误。其二,写作主题不明确,逻辑不清晰。由于缺乏词汇积累和写作素材,很多学生在审题结束后往往觉得无内容可写,在写的过程中将材料东拼西凑,导致内容空洞无物,无法体现出主题思想。
2.教师问题。客观地说,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是影响商务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英语教师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部分师资力量薄弱的高校无力聘请外教或高水平英语教师,使先进教学模式无法惠及学生,导致学生依旧“被动式”学习,教师依然“粗放式”教授,教学效果往往通过相关等级考试等方式鉴定和检验,最终大大打压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再加上部分教师教学认知的偏差,认为英语写作之所以形成,主要在于学生对于固定单词和词组的掌握、对于文本写作格式的了解,所以课堂讲授多围绕特定的格式或者句型展开,学生所学到的内容也只是关于写作的专业知识,自主写作的实践空间较小。
3.技巧问题。首先是课程安排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仍有部分学校对于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的设置显与社会环境脱节。英语作为时下国际主要交流用语,对其学习目标应以实践性为重,但部分高校对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却仍停留在理论性“灌输式”的填塞”中,未能充分地与对口学生专业和日后发展,也未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从而无法显现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为培养核心的教学目标。如,有的学校将商务英语课程知识的补充安排在第二个学年,学生虽然之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但商务知识的缺乏,使之根本无法在短暂的学年内完成或是掌握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学校围绕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际应用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普遍有待提高。从侧面来看,这也是造成学生毕业后仍然无法在日常工作和交际活动中熟练运用商务英语写作的主因之一。
三、商务英语写作的教育方向
立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视野下,笔者认为商务英语写作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标即在于为国际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专业人才,增进国际社会繁荣发展。具体地会所,其主要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并能实际运用商务英语写作的基本格式、主要模式以及相关重点句型,以便于更好的辅助国际贸易往来、交流访问、通商研究等一系列活动,继而为学生日后就业发展夯实专业基础,同时在学生学以致用中使之深化自身对国际事务的认识。因此,学习者自身对商务英语写作的学习不仅要系统的掌握英语语言基础,能够按照不同交际环境来运用合理、合宜的写作方法;还要通识基本商务合作技巧和知识,能够灵活调整、选择商务交流所采用的交流形式、内容,由此为国际商务合作的发展、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待商贸英语写作学习不仅要及时调整和完善英语写作任务的设计、完成与评价过程,还要懂得灵活地处理英语写作训练问题,再结合紧密联系实践应用,反复运用,真正了解相关商务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从而进一步促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存在的依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2]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4.教育论文及公文写作 篇四
【论文关键词】英语写作 问题 对策 写作技巧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写作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容易受到忽视的环节。文章在分析大学英语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和规律,有效地将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对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和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唤起学习者对所学或所掌握语言的感悟能力,并将其用之于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写作成为众多学子追求、询问和苦苦思索的问题。
一、写作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1、思维错误
人的思维习惯是从小培养的,我国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汉语的环境中,汉语的思维是根深蒂固的。平时在讲课时,许多英语老师都是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授课的,这样的话,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习惯性地采用汉语的方式。在英语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们通常是运用汉语思维来组织语言,然后将组织好的汉语转化为英语。如此写出的英语句子在词语的选择和句子构造上都有汉语的影子,最终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也无法理解。
2、语法错误
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语法的教授还是投入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的,但是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大部分学生没有对语法的浓厚兴趣,所以在对语法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投入精力,导致他们对语法的掌握不够。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英语写作中常出现语法错误,这些语法错误使得语句词不达意,无法正确表达文章的观点。一些语法问题看起来简单,但在实际写作中却是学生的易犯错误,比如单复数和句子的成分分析。
3、用词错误
作为写作的基本要素,词汇量显然是越大越好,但是学生平时掌握的词汇量偏小,在写作时有限的词汇量往往派不上用场,贫乏的词汇量导致词不达意,语意表达不准确。不知道一些词的真正含义,滥用词汇,对于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不准确,导致错误用词、表达模糊,读者无法真正领会其意思。在英语中,不同的语境需要使用特定的词,不能根据词语的汉语意思而随便把它用到句子中。
二、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1、应试教学目标的束缚。
写作教学内容不得不围绕考试指挥棒转,从而无法摆脱应试教学的樊篱。其后果是学生的写作思维教条化,模式化。写作内容千篇 一律,无创新亦无内涵。除了写作范文和阅读理解文章外,学生很少有时间去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杂志等。英语兴趣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2、课程教学时间不足。
“若精读课能按教学计划顺利完成,教师就能利用有限的时间‘蜻蜒点水’般地对写作进行简单讲解;否则,写作教学就被无情地忽视和删减掉,完全成为精读教学的附庸”洪倩湄。英语写作教学大部分是穿插在各学期精读课之后的练习中来完成。因此,写作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无计划性、系统性,而随意性强。
3、教学材料和模式上的局限性。
现行教材中存在的弊端是“不仅分散、铺排较广,且时间跨度较大,难成体系”。目前诸多高校参与编写的大学英语的系列教材主要还是针对阅读和听说方面,而专门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教材并不多也不精。另一方面,大多数老师还是遵循传统写作教学模式。首先讲解写作方法和技巧,然后给学生指定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交给教师批改。忽视了学生对写作素材的收集、分析、判断、修改。不强调写作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实践过程。
三、对写作教学的启示及对策
1、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多了解
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广泛阅读英文报刊、杂志,背诵优美段落及名言佳句,多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识,如文学流派、哲学、神话及宗教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挥多种方法的优点,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用英文进行思维的习惯,从而为写出地道的英文句子和段落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师应充分利用“重过程”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写作过程的督促和指导
教师可在写前准备阶段,把学生分成小组,对给定的题目和要求进行充分讨论,广泛论证,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加深对写作主题的理解,理清写作思路,确定写作的体裁和风格。“帮助学生取长补短,拓宽视野,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本组讨论的精华部分与全班同学分享, 让所有同学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写初稿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放手去写, 而不必过分担忧语言形式方面的问题。在反馈阶段,教师扮演读者的身份,以读者的眼光对学生的作文作出评价。主要关注点应该放在作文的思想内容和组织结构方面。既要指出学生初稿中的不足之处, 又要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 在批注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法能力
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能否写好英语写作的关键,其中语法能力又是英语语言基础的核心和后盾。语法能力包括学生对词汇、语法及时态等多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坚实的语法能力做基础, 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就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部分时间对作文中的高频词语和句型进行讲解, 并督促学生在写作中不断的使用, 以达到运用娴熟的目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记忆、阅读等多种手段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学习词汇,如同交友,一回生,二回熟。从记忆、理解,到复用词汇,需要反复接触,反复练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能给广大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的科学化、系统化,最终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加尊重教学规律,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步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2]《大学英语写作指导》.
5.教育论文及公文写作 篇五
为规范安徽大学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现就论文写作要求及注意事项规定如下:
一、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从文章的主题到内容,不得违背四项基本原则,不得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
2、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选题应当结合我国目前法学研究动态和司法实践,选择应用性强或当前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毕业论文选题采取规定命题与自选命题相结合的方式。
3、毕业论文的体裁应为学术性论文。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或单纯的案例分析不能作为毕业论文。
4、论文内容应观点明确,资料翔实,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通畅,格式规范。
5、论文要有分析、有认识、有新意,正文字数不得少于6000字。
6、毕业论文应当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生在专科阶段所作的毕业论文不得直接或变相作为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使用。
7、论文提纲及初稿、二稿的撰写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导环节直接与指导老师联系。论文提纲、初稿等均使用打印稿,便于指导。邮寄一般用挂号信件,并详细写明通讯地址,便于联系。有条件的考生也可直接送取。论文定稿后装订成册一式四份,寄至安徽大学法学院成人教育办公室。
8、凡是引用的观点、论据、数据等必须加注(脚注),不得采取从互联网复制等方式抄袭他人论文,否则按不及格处理。
二、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的格式必须统一、规范:
1、论文统一使用A4纸打印、装订。
2、毕业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加粗(居中),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字加粗,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其他如论文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用小五号宋体字。
3、毕业论文形式要完整,应当包括封面、目录(注明正文所在页码)、论文摘要(1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正文后面)等。
4、论文每段开始应当空两格。
注释体例:
①刘剑文主编:《财税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②蔡立辉:《论依法行政与公民权利——依法行政的政治学思考》,载《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2期。
参考文献体例:
①刘剑文主编:《财税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②蔡立辉:《论依法行政与公民权利——依法行政的政治学思考》,载《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2期。
安徽大学法学院成人教育办公室
6.语文写作教育心得:如何写作? 篇六
我个人以为:先有阅读,再有写作。
除了必要的作业式的作文,其他的写作往往是源于内心的强烈表达。而这种表达,表现在口语和书面语。有的人说起来滔滔不绝,但一下笔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道东西南北。要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感受,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阅读其实就是一种知识和语感的积累,虽然写作也有自己的技法,但写无定法也是可观存在的。只有前期大量对前人优秀作品营养的汲取,才能真正做到后面的笔下生花。
所以我想,大家先开始阅读吧。读不同种类的书,读古今中外的书,读有字和无字的书,积累一些激发你内心共鸣的句子,让你思考冥想的 篇章,长此以往,需要下笔写作的时候,自然小菜一碟。至于写作的其他具体技法,其实它们就隐藏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它们喜欢捉迷藏,就看你愿意不愿意跟它们玩了。
无阅读,不写作。好就这么多了。
7.写作教学过程教育性探究 篇七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具有鲜明的性质特征。写作教学的性质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和写作本身的规律、特性派生出来的, 具体表现在四点: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教育性。实用性是从培养角度来说的, 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一般应用能力。综合性是指, 写作过程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语言活动, 关涉到多个维度机能的参与, 需要调动写作者的语言积累和运用整合、锤炼语言的技能, 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间接经验。实践性是指, 写作教学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具有较强实践性、操作性的活动过程。最后, 写作教学还具有教育性。这一特性贯穿写作教学的过程始终。本文重在论述写作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将从写作教学过程展开论述, 分别是命题阶段、准备阶段、写作阶段和评改阶段。
1 命题阶段
命题的目的是为了明确训练的目的、内容和要求。这一阶段的教育性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 与阅读课相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命题与阅读课相联系, 能将阅读课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加以应用和延伸, 又能充实作文能力。
第二, 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叶圣陶曾说过, “写作的根源是表达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蓄, 不吐不快”[1]。写作就是一种表达的心理需求, 如“骨鲠在喉, 不吐不快”。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出发, 想学生所想, 命题要切中学生内在的表达需求, 这样写作就不会成为一个乏味的任务, 还能避免学生草草应付, 能有效提高作文训练的效果。并且命题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相联系,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真实的人生、具体的生命, 对于改善当下学生因两点三线的单调生活而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状况有很好的效果。同时, 《诚信》、《心灵的选择》等等这样的命题本身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自省, 促使其精神成长和人格发展。
2 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又分为四小步骤——审题、立意、选材和构思。笔者将从这四小步骤展开阐述:
第一, 审题。学生审题, 就是对题目作认真的分析, 区分出题目对写作的限制是什么, 明确题目的本质。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 对于思维力的发展具有显著意义。关涉审题阶段的思维活动主要有分析和联想两种。对于命题作文, 需要学生分析题目中关键语词的含义及与语词之间的逻辑, 通过这一分析活动来洞悉题目的意图。对于材料作文, 需要分析材料, 透过具象的材料得出抽象的写作目的, 并要进行有效、合理的联想活动, 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间接经验中调动出与写作意图相符合的知识经验, 转换陌生的材料和题意为自己所熟悉地、能驾驭的资源, 如此写作才会言尽义、言之有物。因而, 审题阶段对于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有益处。
第二, 立意。“意”是文章的灵魂。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这样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 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意”统摄材料, 决定材料的取舍;“意”决定文章的结构;“意”还指挥语言的运用, 有“意”才有“辞”, 不是有“辞”才有“意”[2]。立意阶段的教育性首先体现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上。立意阶段关涉到的思维活动有观察、联想和概括。观察和立意有密切关系。写作材料有两个来源。一是有字书, 学生通过有限的课内阅读和广博的课外阅读获得间接性的写作养料;二是无字书, 汲取生活之水, 潜移默化、长线积累, 且开阔视野、文意广达深刻。后者是源泉。“新课标”中就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3]。有的学生, 正是在观察中有所发现, 悟出客观事物的意义, 生发感情, 产生写作欲望, 完成文章的立意。联想是由此及彼, 由题目本身或材料联想及其他。实现陌生向熟悉、具体到抽象的转化。这和立意的深化密切相关, 没有联想, 所作之文很可能流于表面、言不尽意, 只是对于材料或题目的浅层阐述, 并未生发深刻的思想内涵。概括是使“意”集中、正确的重要步骤。意在笔先, 应该再动笔之前认真考虑写作的目的, 从掌握的材料中提炼出观点, 概括出集中的写作中心。古人有云:“作文之事, 贵在专一。专则生巧, 散乃入愚。专则易于奏工, 散者难于责效。”意多文必乱, 因而概括出写作中心, 确立集中明确的写作意图十分关键。依上所述, 立意阶段对于学生思维力大提升具有很大益处, 正是训练思维, 促其精思。
其次, 立意阶段的教育性还体现在“意”本身的思想教育性。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这在作文教学中也应当放在首位且贯穿全过程。因为作文与做人两者一致、不可分割, “写作在本质上是向外界表达自我的心灵和精神世界”[4], 只有写作者本人观点正确、思想健康才能写出好文章, 否则文笔再好, 也写不出高品位的文章。“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 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表达真情实感,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5]。教师在立意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确立正确合理的“意”。可以举例, 加以正面引导。也要善于在立意阶段, 探幽抉微, 细心发现个别学生的思想不利偏向, 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对于学生自己而言, 经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辩证认识过程, 这是一个自我进化的过程, 所立之意若是不正确的, 不少学生会主动地加以纠正, 以实现正确合理的立意结果, 使立意过程同时具有自我教育的功能。
第三, 选材。立意完成, 写作中心确立之后, 便是对纷纭的材料进行筛选, 按照与文章主题的契合度为准绳, 取舍材料, 将与写作中心关系不紧密地果断舍去。这一过程的教育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材料的积累。选材当然要有所选, 即要求学生有丰实的材料仓廪。仓廪的内容物来源有二, 一是阅读, 读的能力的强弱, 影响到表达水平的高下。阅读是吸收, 吸收得越丰富, 表达时笔下越有神[6]。二是生活, 于漪有句话:“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的水珠一样, 似乎看不见, 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生生不息。这就要求学生善于累积、勤于积累, 细心敏锐地积累生活知识和经验, 同时耐力、精致地阅读, 弥补自身眼界的局限。
其次是选材过程学生的思维力同样得到锻炼。积累材料是为选材服务, 材料积累和材料选用的关系是“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这一过程关涉到的思维活动有分析、比较和鉴别。“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 学生需要拿中心去衡量每一项材料, 分析它们的重要程度和与中心的关联度, 作比较、作鉴别, 从而有效取舍, 凸显主题。
依上所述, 选材阶段不仅教育学生要多积累, 多观察生活, 同时对于学生复杂的思维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第四, 构思。在确立写作主题, 选好材料之后, 便是构思。构思是对一篇文章总的规划和设计, 是搭设文章的框架。先搭雏形, 再反复修改补充。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一篇中指出构思是“驭文之首术, 谋篇之大端”, 可见构思的重要性。这一过程富含教育性, 突出表现在语言知识的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以及逻辑思考能力的提升。
首先是语言知识的运用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构思常用方法是打腹稿和列提纲。打腹稿是在脑子里设计, 因其不借助纸笔等外在形式, 具有鲜明的内生性, 所以要求写作者具有较高的语言组合和抽象能力。而列提纲, 是用简短的文句提纲挈领地记下要点, 要求学生首先有完整严密的思路, 同时能够将抽象的思路形于外, 借助语言的外在形式展现出来, 语言要凝练概括。文章框架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不断修改, 这对于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有所锻炼。
其次是对于学生逻辑思考能力的提升。构思的过程是以逻辑思考为主的理性思维阶段。这一过程是要设法找到材料和中心观点同结构形式、语言形式之间的关联, 把受选待用的材料纳入语言系统中去。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将同类性质的材料归类, 再发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安排顺序。这样组织安排材料, 不仅自然流畅而且突出了中心。
因此, 构思阶段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力都是一种锻炼和提高。
3 写作阶段
构思之后, 就是动笔作文了。虽然写作之前作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但是提笔时经常不能倚马可待, 一气呵成。因为写作阶段需要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而内部言语是不准确不连贯的, 将这样不稳定不系统的言语转化为外在文章, 需要反复思考和认真推敲。正如“新课标”要求学生“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 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 推敲、锤炼语言, 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7]。学生需要掌握不同文体的表达特色和技巧, 需要寻求最恰当的词句表达, 炼词达意, 将要说的话表达清楚。可能还需要随时修改思路, 完善结构, 将写作思路精细化。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会趋向准确、严密。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得到磨练和提升。
4 评改阶段
作文评改在活跃学生思维,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首先, 批改阶段, 教师可以以学生的作文为镜, 照见学生的思想倾向, 随时掌握思想动态, 及时给予正面积极的引导。对思路和语言表达的批改, 可以使学生明白其所以然, 然后由学生自行修改, 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提高。其次是讲评阶段, 让学生分析、学习佳作优点, 吸取可借鉴之处, 优化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要鼓励为主,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采用多样方式讲评, 活跃学生的思维。总之, 教师要较好地利用好这一阶段, 使写后指导的教育性得到恰当发挥。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写作教学全过程都体现着教育性。教师和学生需要明确这一点, 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体现教育性, 使写作教学不再只是训练任务, 而要充分发挥其持久深远的教育功能, 使学生得到应有的提升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6:61.
[2]于漪.于漪文集 (第5卷) 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之二)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95, 96, 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9.
[4]余党绪.写作即表达, 表达即生命—当前我国中学写作教学之批判与反思.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J].2010 (2)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9.
[6]于漪.于漪文集 (第5卷) 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之二)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95, 96, 36.
8.写作教育与采写实践 篇八
毋庸讳言,新闻采写是一项技能。有研究指出,任何一项技能的获得都必须经过至少十年的训练时间,十年磨一剑。提高各个专业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不能等到学生进入新闻单位工作后再进行。只有做好学校写作教育和新闻采写之间的衔接工作,才能有效地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新闻采写人才。
如何做好学校写作教育和新闻采写的衔接工作?
做好写作态度的衔接
写作态度的衔接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对今后从事新闻采写的态度有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写作态度直接来自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国外学生普遍重视写作,就是受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影响的缘故。
在我国,中小学阶段,各级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也重视学生的写作教育,但更多的是以考试获得高分为目的,并没有帮助学生认识到写作对个人思维等多方面发展的重要性;大学阶段,除了个别文科专业,一般专业的写作课程只有一门《应用文写作》。而且这门课程并没有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和重视应用写作态度的作用,恰恰相反,却始终在各个专业中扮演擦边球的角色。这一点可以从课程安排方面得到证实。如果把支撑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课程和支撑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的课程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支撑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课程除了一本干巴巴的《应用文写作》课本,没有任何制度方面的保障,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支撑计算机能力和英语能力有关课程的授课时数、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法等都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写作教育不够重视,这种态度自然会影响到学生。
从事新闻采写,需要严谨踏实的写作态度。如果学生没有在学校里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等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很难突然转变,或者说,等到工作时再转变写作态度,是否太晚?因为写作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是万物之灵长,只有认识到“写作非常重要”,才能对自身进行改造。只有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其发展才成为可能。写作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将是极其低效的。而学生对写作的认识水平直接来自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我国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写作在学生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做好学生写作态度和新闻采写态度的衔接工作。
做好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的衔接
写作内容的衔接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写作内容如果和新闻采写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对学生今后进行新闻采写有积极的意义;写作方法的衔接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写作方法如果和新闻采写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对学生今后进行新闻采写有积极的意义。
做好写作内容的衔接工作
新闻不是文艺作品,属于应用文;而且日常生活中,人类写作的内容包罗万象。但统计显示表明,人们每日接触的书面文字有95%甚至更多属于应用文,因此,应用文写作能力已经成为构成现代人素质的重要部分。有学者指出:“应用文写作能力成为文化人的象征,应用文也因之成为人们自由生存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工具。”①因此,学校写作教育中有一些应用文方面的内容,对学生今后从事新闻采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我国,历年中考和高考中涉及应用文写作的内容极少。在其影响下,中小学阶段学校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几乎是一片空白,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体现某种思想、表达某种精神,讲清某个道理,由于这些写作内容对真实性没有明显的约束,又由于中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比较单调,为了追求有特色的写作内容,让文章达到吸引人眼球的效果以获取高分,学生鄙视自己以及身边人的平凡生活,他们躲在教室或者书房里幻想,甚至编造出依然健在的父母去世之类的荒诞内容。这种写作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对于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完全不负责任。他们笔下的生活常常是非现实的,是一种“伪生活”。这种虚假的写作内容与绝对真实的新闻采写内容完全迥异;进入大学,除个别专业,一般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期间学习应用文的全部时间是三十六课时。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教师只能选择一些最基本的应用文种进行教学,而消息、通讯这些需要花费时间做调查和采访的写作内容,虽然和新闻的内容关系极其切近,也只能匆匆带过。因此,我国各级学校的写作内容几乎不能对新闻采写产生帮助。培养复合型的新闻采写人才,学校写作教育在写作内容方面已经输了一笔。因此,想要切实培养复合型新闻采写人才,必须做好学校写作教育内容和新闻采写内容的衔接工作。
做好写作方法的衔接工作
新闻常被人比喻为社会的镜子,必须真实地描述和反映社会。因此,新闻采写必须引用可靠的、有名有姓的信息来源,引用当事人的话、引用冲突双方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解释……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James.Carey在《新闻学教育错在哪里?》一书中写到,新闻采写需要真实地报道“人们的社会关系、他们对事业的追求、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住在哪里?他们如何谈吐?他们的衣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真实是新闻最本质的特征。获得这些真实的材料的途径唯有调查、采访等。但我国由于学校写作教育内容方面缺失应用文,也相应地缺失调查、采访这些对新闻采写非常重要的方法。
调查和采访只是新闻采写的第一步,如何根据调查和采访而来的资料进行新闻报道是第二步。近年来美国新闻教育界对新闻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教育分外重视,美国马里兰大学菲利普新闻学院负责人汤姆昆·凯尔明确指出:“没有人否认记者应当是通才,但是不断实践、不断写作是无可替代的。”②这说明写作实践是提高新闻创作水平最重要的途径。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因此,要想提高新闻采写水平,必须加强写作实践。但写作实践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学习过程都包括学习前环节(包括预习等)、学习、反馈、修改等过程,而且整个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间隔的时间尽量短。美国各级学校的写作教育主要采用“工作坊”(workshop)的形式,即以学生的课堂写作、讨论、评价、修改等形式为主,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这种写作实践方法完全符合学习的规律。
在我国,无论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写作一般在课下进行,虽然很多教师强调文章要反复修改,但由于没有在课堂上进行这一环节,事实上有些学生完全忽视修改。因此写作实践的过程不完整。至于写作评价环节一般要等到教师把全部写作作业改完才能进行,因此各环节间隔的时间很长。这样的写作实践显然没有遵循科学规律,也不可能产生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对新闻只能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想要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以便将来能成为一名复合型的新闻采写人才,切实加强学校写作内容、方法与新闻采写内容、方法的衔接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做好写作任务的衔接工作
写作任务的衔接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当有明确的写作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新闻采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学校写作教育各个阶段的任务分布不明确,经常是中学写作教育重复小学的,大学写作教育重复中学的,学生走出校园,结果还是什么都不会写。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这种各个学习阶段任务混杂的写作教育现状,不可能培养出复合型的新闻人才。那么各个学习阶段的写作任务应当是怎样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说:“新闻学院的同学,如果你一天不看报纸或不看因特网而能睡得着觉的话,你就不是一个太好的、受过好的训练的新闻工作者。”④意思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阅读习惯。这话虽是针对新闻专业学生而言,但如果希望有更多其他专业的人才从事新闻工作,那么这句话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适用。乌申斯基说过:“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⑤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也认为,教育的任务应养成学生的正确习惯。⑥他们所说的习惯当然包括阅读习惯。可是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的解释是: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⑦因此想要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应该从小开始。
综上所述,中小学阶段的写作任务应当踏踏实实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而非“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诸如此类空洞的概念。缺失了养成阅读习惯这一课,终究是要花费时间补课的。我国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一直在给学生补这一课。学院规定学生每天必须养成阅读《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远东经济评论》、《新闻周刊》等报纸的习惯。显然,学生不具备阅读习惯,无以成为优秀的新闻人才,更无以成为复合型新闻人才。
自2003年起,国内新闻媒体兴起了一股“新闻评论热”,党报、都市报、晚报相继创办了评论板块,有经济类评论、法律类评论、体育评论、艺术评论等,涉及各行各业,以至于评论人才紧缺。这就更加需要非新闻专业的人才加盟到新闻工作的队伍中,也更加需要提高所有新闻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因此,大学阶段的写作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包括增强学生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提升学生认识现象的水平。
参考文献:
①文辅相:《面向二十一世紀大学教育思想的变革》,《高等教育研究》,1997,3。
②段京肃:《新时期的新闻教育》,《国际新闻界》,2005,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1 8页。
④《热点关注:新闻教育本科膨胀研究生“扎堆”》,《中国青年报》,2005,10。
⑤[俄]康·德·乌申斯基著、郑文越编译:《乌申斯基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67页。
⑥孙云晓、张梅玲主编:《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北京出版社,2004,55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1348页。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
9.教育随笔写作:为做教育而做教育 篇九
昨夜,从六点到七点半,在电脑上翻看一个又一个文件,细数着一个又一个专题教育,开学的第一周,乃至第一个月,对于学校而言都是异常忙碌的时日。
除去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开学的第一个月,照例是学校的“安全教育月”、“法制宣传月”,今年开学第一天是3月5日,学校还要进行“学雷锋月”的一些活动,3月8日感恩教育活动,还有在愈来愈重视绿化和环保的今天,“3月12日植树节”一定是要举行一些活动的,“4月5日清明节”的“祭先贤”以及“踏青”活动,一定也要安排在第一个月里进行,如果安排在节后进行,就失去了活动本身的教育意义。
其中“安全教育月”里要开展的活动,除了营造好宣传氛围之外,还要出一期黑板报,制作版面、包括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火、放电、防踩踏、,要举办手抄报比赛一次,要召开专题讲座一次、安全测试一次、安全演练活动一次、班级主题班会若干次、要求学生登录安全教育平台若干次,观看安全教育视频和网络测试。
“法制教育月”里,依旧要宣传,出一期黑板报,制作版面、禁毒教育宣誓签字一次、“小手拉大手”活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守则》和《三字经》背诵检查、绘画或者手抄比赛一次、召开专题教育讲座一次、法制测试一次、班级主题班会若干次。
“学雷锋月”里,除去正常的学校教育之外,至少要进行“校园卫生我维护”活动一次、“走进社区乐于助人”活动一次,还要家校结合,让学生在家帮助父母做家务。
3月8日感恩教育活动里,要为母亲制作精美贺卡、写一封信、帮助父母做家务、还要召开主题班会一次。
3月12日植树节,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开展“我对小树(小草)说悄悄话”活动。
清明节放假前夕,要举行外出踏青活动一次,要举行“清明祭先贤”主题班会一次,要举行书法比赛一次、要讴歌英雄征文比赛一次。
林林总总的各种活动,已经占据了开学第一个月的整个时间。
“安全是教育的根本保障”,在学生安全的教育上,任怎么折腾都不过分,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孩童,才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对待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上,任怎么折腾也不过分,让学生做一个讲道德、有品行之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春芽
可教育,也应该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
张文质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既然慢,就如同和风细雨,而非雨疏风骤,需要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需要去慢慢渗透、给学生消化的过程、领着学生去慢慢享受整个教育的美好与奇妙。
希望与成长
陶行知老先生,更是把教育比作农业,那就需要在播种之后,精心地浇灌、施肥、除草,然后静静地等待,等待种子发芽、成长,硕果累累。教师更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温度的环境,有着适合种子发芽、生长的湿度与温度。
简约
我相信,任何教育,都想以“美好”为最终目的,但倘若蜂拥而来,让人应接不暇,就很容易落入为“做教育”而做教育的俗套。
10.教育写作 篇十
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是我国的一句古训。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向上者必要的。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厌足之心。
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位年过古稀的退休老师,她从事教育事业30多年,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兢兢业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现在虽然退休了,但她仍然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现在每个星期都有去老人大学学习绘画等。她热爱中国文化知识,她的文化造诣受到北京国画评委的肯定,曾荣获全国国画金奖,书画金奖;诗词方面获得和谐中国丛书编委会的肯定,她写的七言律诗和绝句被编入《和谐中国。诗词卷》;她也非常关心国家的时事,曾向上海世博会投稿和广州亚运会投吉祥物的绘画等等。她就是卢瑞珍老师,一位和蔼而又慈祥的人,她的丈夫和儿子都曾是我们学院的教师,为我们学院作出很大贡献。
一进入老师的家里,就会令人感到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一幅幅国画映入眼帘。老师还收藏了很多有名的国画,如《清明上河图》。
卢老师富有哲理的话语令我们深思:“人的能力就像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和使用而逐渐流失。因此,人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加油”、“充电”。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人们要适应变化的世界,就必须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
没错,人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否则就会被这个物欲横流而又飞速发展的社会淘汰。终身学习这方面,鲁迅先生是榜样,先生在临死前一个小时还在写文章呢!还有华人首富李嘉诚,他每天晚上看书学习,这个好习惯已坚持了几十年。比尔·盖茨就讲过一句话:在21世纪,人们比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的速度。在现今的企业环境里,没有打不破的铁饭碗。你的工作在今天可能不可或缺,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明天这个职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我们必须用不断学习来防患于未然。
世间有“知足者常乐”一说。而且,大多数人都承认,知足常乐是一种美德。的确,这是一种美德。但是,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环境,知足常乐的道理也是如此。在物质生活上,知足者常乐。如果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有幸福。而在事业上,在学习上,总是知足就会裹足不前。所以,在学习上,要知道精进才行。未来社会的竞争,必将会从今天的人才竞争转向学习能力的竞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并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真正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第二篇
良好师生关系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心理断奶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以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要“塑造”好教师的形象。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如何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教师总是摆出一副“师者”的架子,不愿与学生接触、交流。甚至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不成体统。长此以往,产生了隔膜,便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与反感。其实,要塑造好教师形象,维护师之尊严、威信,只有从课堂教学、课外相处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以教师自身的学识、才华和人格精神去征服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较好的形象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第二,教育要务实避空。如果我们教育者对某些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予以回避,或者隐瞒某些事实的真相,学生就会怀疑,继而就不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或者教师张口、闭口大道理,致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感到渺茫,觉得老师说话空洞,不切合实际,从而使教育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学生慢慢地疏远了教师,师生关系就会起变化。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组织他们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这样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改进师生关系,收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第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又是建立和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倘若教不得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知识、技能差,成绩低下,教师不满意,家长难接受。学生处于两面受压,精神负担大,就会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教育教学产生抵触,从而恶化了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改进教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向心力”将学生吸引住,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师生间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它可以使师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缩短距离,从而改进关系。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第三篇
师爱的智慧
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爱生如人
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
作为“园丁”的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学会做人”!爱生如生
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
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应视学生的“无知”为自然,正确理解“犯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以爱为杠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爱生如子
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于是乎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决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因此,我们决不要以“学习”为借口去伤害孩子的“健康”,要以爱为杠杆,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
爱生如友
把学生当朋友,就不要处处时时“师道尊严”,不要“规训”学生,更不要“命令”。
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师承载“伙伴”的功能。教师要以爱为杠杆,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处”。爱生如己
把他人当自己,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把学生当自己,我们就会理解学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长中的个人意愿与主观能动性。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要爱岗敬业,以身示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事”!
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它要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大爱无声,却馨香远播,它需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大爱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撑。智慧的师爱永远是教育广深的根基,有了这样的根基,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才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第四篇
甩开莫名的“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教师的“威信”固然重要,但那一切必须用对学生严厉的做法来实现吗?一种稳定的“威信”应该建立在和学生平等的交际层面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树立威信:
首先,保持冷静,平和心态,排除一切外在干扰因素。有时教师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显出急躁情绪,表现为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轻则讥讽谩骂,重则罚站罚跑,甚至施以拳脚。殊不知,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此拉开。因而,教师应平和心态,排除杂念,一切以学生为先,以工作为重,保持冷静,继续保持教育者的崇高风范。
其次,宽容大度。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当你怒气冲天时,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或者将心比心多想想自己读书时是否也曾如此。当学生犯错误时,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在允许的情况下多给予谅解,学生会把教师不仅当作“指挥者和管理者”,也会把我们当作好朋友的,那贴近学生之内心世界就不是纸上谈兵了。
再次,深入调查,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切忌主观臆断、处事武断。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再对症下药。同时,教师应充分“挤”出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知道学生最近到底在想什么,这样就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也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现象有一个诸葛般的预判。
最后,自我检讨。学生犯错误,做教师的对其大发雷霆或怒斥一通并不能使学生诚恳地接受,有时还会把事情弄僵。在发脾气前,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或许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遇事若能自我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拉近师生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些天真无邪的学生呢?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应把他们看成幼苗,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用“慈母”般的爱心感化他,甩开教师莫名的“威信”,树立正确而稳定的威信。
第五篇
走向和谐奋进的前曲——理解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将德育教育的目标转化为他们的内在素质呢? 我认为,首先一条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早已被时代所摒弃,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 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还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批评学生要慎用批评用语,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作心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切实有效地发挥批评的作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就会使师生关系愉快。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育,是真心的爱护,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更加尊敬,爱戴老师,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第六篇
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读完一段材料,我想到了“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叫做“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呢?怎样的严厉才能扭转学生的劣习呢?谈到这就不能不提及“惩罚”这个概念。我认为“惩罚”也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必修课。但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理解“惩罚”的真正含义。
那么,怎样惩罚,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呢?从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我悟到: 首先,不论教师想要采取何种方式惩罚学生,都需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其次,正视学生存在的错误。教师必须真正意义地理解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人非圣贤,岂能无过?
对于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存在错误。其一,教室,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其二,教室,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其三,教室,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然。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对于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则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恰当惩罚为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即使在实施惩罚时,也应先讲清道理,告诉学生他的错在哪儿,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 第三,惩罚要选择时机,点到为止。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
惩罚不能当成家常便饭。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内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惩罚的真谛。惩罚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树立学生的自尊及自信。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我们的惩罚效果就犹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
综上所述,教师在自我行为调控得当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然后,将“严”与“爱”有机地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收获养成教育的硕果。“严中有爱,爱中要严”需要我们用心来体味,来实践!
第七篇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观察
“人非生而知之”,观察又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越细致,认识越深刻;观察越全面,认识越完整。培养学生观察力,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学会体验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习的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体验——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创设体验性学习,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自主生成独特的感悟体验。因为体验与创造不仅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而且也是学习的根本和目的。教师要树立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的教育理念,把课上到孩子的心坎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思维
二十一世纪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创新,而创新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因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进行创新思维的有效训练。
万代师表孔子早有言在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思与学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得会思维。可以断言:会学习的人一定是会思维的人,会思维的人必定是会学习的人。学会发现
发现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一位哲人曾说:“学习的快乐是发现。”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执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尝试发现,学会发现问题、发现猜想、发现真理、发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注重体验、训练思维、促进发现是不可分割的目标体系,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同一教学活动,又能促使以上几个目标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和一份敏锐的思维,对知识的发现永远保持着激情;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在思考中成长,在发现中进步。
第八篇
教师的使命
关于教师形象的界定很多,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有人说教师的蜡烛。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
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而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而后他必须作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切实做到呢?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活的教科书。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财富加以选择和概括,然后毫不保留得传授给求学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教书,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育人,是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的教育。怎样能够做好育人工作呢?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认识教师职业,从而进一步提升至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只有爱岗敬业,才可有育人而言
规范行为,以实际行动服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关爱每位学生——倾听就是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也是师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赢 得学生的尊敬,从而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融洽关系。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第九篇
沟通赢得一切
路之所以难走,是因为你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题记
世间的路非常之多,有上天的天路,有地上的道路,还有地下的“黄泉路”……但最难走的还数通向人的心灵的“心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我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似乎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那吃完饭后的一声声撼动心灵的关门声。为什么我和父母之间会变成这样呢?我自己都搞不明白,难道这就是我在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代沟”吗?
一天,我放学回家,就听到爸妈的唠叨声:“你这孩子,怎么读书就不努力,你看隔壁的孩子,读书多么用功,你呀……”我听到这些话,气不打一处来,跟爸妈吵了一架,独自关上房门,躲在里面哭。爸爸妈妈呀,你们怎么会知道我的想法呢,你们一点也不了解我。在家里,总拿隔壁的小孩跟我比,你们想过我的感受吗?
天逐渐暗下来,小鸟也回到了自家窝里,照顾着他们自己的的小孩。我多么羡慕小鸟们,有妈妈的疼爱,可我呢?我多么盼望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爸爸说:“孩子,你坐下吧!我想我们应当和你沟通一下思想。”刚开始我也觉得奇怪,要是以前他们非骂我不可,现在却不是那样。妈妈接过话说:“你平时学习不够努力,一放学就看电视,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爸爸也说:“你要努力学习,不能整天跟你的朋友一起玩,你那些朋友的成绩不理想,要交朋友要叫利友不能交损友。”我听了这些话,很伤心。便说:“你们知道吗?我并不是你们所说的那样,我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可你们给我一点自由的空间吗?你们总认为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天掉着眼泪。有时我抬头看着窗外树枝上的鸟儿,我多么希望自己也是它们之中的一员,自由自在地生活着。长大了,在空中飞翔。有美丽的蓝天白云陪伴,不受任何人的约束,底下还有大家羡慕的眼光。爸妈,你们总说我学习不攒劲,你们考虑我的感受吗?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一个人关上房门偷偷地哭,或偷偷的流泪。我也在努力,只是你们没发现而已。我在伤心、担忧,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不想让你们知道。也许我离你们所说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会努力读书的会成为你们心目中的乖孩子。”“孩子,你有这个决心,我们也很高兴,之前是我们错怪了你,你能原谅我们之前的过错吗?”“妈妈,别这样,我知道你也是为我好,谁没有过错呢?”
从此,我和父母之间的“代沟”填平了,感情变好了,懂得沟通了,不在有僵持的局面了。沟通的感觉真好,你会发现身边的花变红了,草变绿了。小河的水也变欢快了。
沟通,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第十篇
道德是否可教
道德是否可教?很多人的答案是不同的。如果说道德是可教的,那又如何教授?如何评价道德的教的效果?如果不可教,道德是否能从各种人的自觉的行为与先验的意识中自主习的呢?德育是否可教,本文借以心理学视角,浅谈德育可教的问题。
苏格拉底讲,道德即知识。苏格拉底引入了一个概念“善”,认为美德是一种“善”。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认为“美德即知识”就是对的。也就是说,美德是一种善的知识,人为善事,与自然社会为善。美德是有感情色彩的。西方还把道德引申为‘自留地’既是尊重每个人的底线——个人空间,生存条件,尊严等。中国的传统思想,则以‘道’、‘德’来解释德的意义—— 万物皆有道主宰,道是一种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是包括万类万物和人的,而德即是一种人自身发展与处理‘此在’的人生一切事物的方法论,即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在不违自然发展与社会规律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事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德为本体,讲求明德,自身道德之实践,亦是自身外在能力的修炼。简而言之,道德与实践是相统一的。
良好的道德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许多社会因素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道德培育,就是力求在各种关系中,进行调节选择,创造出更好的环境使学生各方面发展。下面介绍一下教育心理学中主要用于道德培育的方法。
一、条件反应法:条件反应发的理论依据是利用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借助经典条件反射在教学中,可以把所谓“尊敬师长”,“尊重他人”等类似的道德方法与教师的赞许与同伴的羡慕崇拜,或者是其他精神奖励联系起来。反之也可形成对“损人利己”的行为的一种消极的态度,以影响学生。洛克在教育漫画中不是一次的描写到关于这种方法的效用,尤其是当精神奖励是以自尊或得到表扬与赞许时,对孩子的效果是很大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方面,教师通常采取的是对学生行为进行强化与惩罚。当学生有某种积极的道德行为时,给予各种强化奖励以增加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反之则运用惩罚,降低消极行为的发生概率。但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首先,惩罚尽量少进行,尤其是关于一些更多的并不是由于孩子恶劣的想法而导致的严重后果的错误。比如仅仅以此因为上课没向老师问好而遭到体罚。就算是必须运用棍棒惩罚,也必须湿度适量,否则惩罚将变成孩子仇恨社会的种子。就像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那些学生那样。其次,惩罚时应注意手段,棍棒是的体罚只是在极端不得以的时候——涉及到诚实问题,或极其恶劣道德扭曲问题。其他惩罚也可以像刚才强化的方式一样,运用丢面子,得到重要的人(偶像)的消极评价等方式,但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不能过分伤及自尊。另外在运用奖励强化手段时,给予学生多次但并不引起迅速满足为原则,且不必也最好不要太多物资奖励;注意把握奖励的间隔,对于期望的良好行为,最好立即给于奖励。
二、习惯养成法:到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指稳定的、经常在一定情景下自然而然出现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加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概括性和稳定性,这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为的重要一步。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生活教育过程中经常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步形成的。道德行为
习惯在新的情境中会发生迁移作用,能自动的按照已经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行动,从而使道德达到更高的境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2、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景,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3、提供良好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4、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并及时给予强化和反馈;最后注意矫正不良习惯。
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规范的学习的特点同样适用于道德。规范是可以学习的,是必须要教的,也是可以教的。所以道德在这个层面上讲也是可以学习,更是需要教的。附加范文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成绩就象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飚升的毕竟只是少数,还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看人的观念。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测其在事业中的成就。要真是那样的话,教师就不是一个教师,而成为一个预言家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潜力大,我坚信对学生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确切的反映了这样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意味着变化。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儿童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所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原因是。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同。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尊重的个别差异,促进健康发展。因此,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并加以培植,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做是有血有
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教育论文及公文写作】推荐阅读:
网络教育硕士论文写作10000字论文格式及内容要求10-04
教育随笔写作:教育没有预演10-25
河北教育厅公文范文06-26
教育教学随笔写作基础07-19
读后感写作指导教育10-03
英语写作教学与素质教育07-06
英语教育类写作:独自学习还是分组学习10-13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来往公文-编-52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