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考查基础

2024-10-05

重视考查基础(精选9篇)

1.重视考查基础 篇一

高考名师预测高考命题将关注新课标 重基础考查

昨日(3月1日,下同)高考名师报告会上,九位名师指出,从高考大纲《补充说明》可以看出,今年高考湖北省自主命题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卷,无论是考试形式、试题结构,还是命题难度,将均无大的变化,会保持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华师一附中特级教师严育开认为,今年高考湖北卷将会继续“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的风格,且会结合教学实际,渐进渗透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来自黄冈中学的高级教师李文宏认为,今年高考英语卷重点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中语言运用能力”,即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应注意近几年《高考大纲》中新增、但在高考试题中还未出现的内容。”夷陵中学高级教师谭平举例:去年的`化学《高考大纲》删除了对“有关物质溶解度的简单计算”的考查内容,就意味着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计算不再考查,这也体现了化学考试弱化计算的意图。

名师们建议,近几年《高考大纲》中始终不变的重点知识,考生应该将其列为复习内容,同时抓牢基础知识,不要一味做偏、难、怪题。

2.重视考查基础 篇二

案例 (2008年宁波市中考数学试题第26题) :如图1, 把一张标准纸一次又一次对开, 得到“2开”纸、“4开”纸、“8开”纸、“16开”纸……已知标准纸的短边长为a,

(1) 标准纸、“2开”纸、“4开”纸、“8开”纸、“16开”纸……都是矩形;

(2) 本题中所求边长或面积都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1) 如图2, 把这张标准纸对开得到的“16开”纸按如下步骤折叠:

第一步, 将矩形的短边AB与长边AD对齐折叠, 点B落在AD上的点B′处, 铺平后得折痕AE;

第二步, 将长边AD与折痕AE对齐折叠, 点D正好与点E重合, 铺平后得折痕AF, 则AD∶AB的值是______, AD、AB的长分别是______、______。

(2) “2开”纸、“4开”纸、“8开”纸的长与宽之比是否都相等?若相等, 直接写出这个比值;若不相等, 请分别计算它们的比值。

(3) 如图3, 由8个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构成“L”型图案, 它的四个顶点E、F、G、H分别在“16开”纸的边AB、BC、CD、DA上, 求DG的长。

(4) 已知梯形MNPQ中, MN∥PQ, ∠M=90°, MN=MQ=2PQ, 且四个顶点M、N、P、Q都在“4开”纸的边上, 请直接写出2个符合条件且大小不同的直角梯形的面积。

(第26题)

案例解析: (1) 由题意知, ∠B=90°, ∠BAE=45°。

∴AB∶AE=cos45°=, 即AE与AB的比值是。

∵AD与AE重合,

∴AD=AE,

∴AD与AB的比值是。

设“16”开纸的短边长AB=m, 则长边AD=m,

于是:

“8开”纸的短边长为m, 长边长为2m;

“4开”纸的短边长为2m, 长边长为2m;

“2开”纸的短边长为2m, 长边长为4m;

∴标准纸的短边长a=4m,

∴m=a,

∴。

(2) 由 (1) 的逆推过程知, 标准纸依次对开后所得矩形的长与宽之比都相等, 比值是。

(3) ∵∠B=∠C=∠D=∠EFG=∠FGH=90°,

∴∠BEF+∠BFE=∠GFC+∠BFE=∠GFC+∠CGF=∠CGF+∠DGH=90°,

又EF=FG,

∴△BEF≌△CFG, △CFG∽△DGH。

∴BF=CG, DG∶CF=HG∶GF=2∶4=1∶2。

设DG=x, 则FC=2x。

∵,

∴BF=CG=a-x,

∴BC∶CD=。

(4) 按图2取线段AB′的中点P, 则四边形ABEP就是符合条件的一个直角梯形, 利用 (1) 中已得的“4开”纸的边长, 容易求得其面积为。

利用图3知四边形EFGH就是符合条件的第二个直角梯形, 用 (3) 中的结果及勾股定理先求得线段FG的长, 即可得直角梯形的面积为。

从上面的解析过程可以看出, 这道中考压轴题涵盖了三角形全等和相似的判断与性质、勾股定理与三角函数、梯形面积计算等基础知识, 考查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比例变形能力、图形操作设计能力及方程思想等。题目阅读量较大, 环环紧扣, 但并不是很难, 读懂题应该就会做。题中标准纸概念在浙教版九年级 (上) 数学“相似形”一章中有两个地方出现过, 标准纸的长与宽之比为, 认真学习的学生应有记忆, 所以第一个空是好填的。由于试题载体的选取贴近于学生的学习现实和生活现实, 题目的呈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 既着眼于熟悉的背景和在此基础上的演变, 又着眼于情景的创新, 而且注意根据考查目标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 有利于学生稳定发挥其真实的数学水平。试题设计的四个递进式的探究问题, 由浅入深,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及循序渐进的命题原则,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试题整体具有恰当的区分性, 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这是一道由课本中已提到的问题为背景而改编的创新题, 无疑是一道中考好题。

通览宁波市2008年中考数学试卷, 我们不难发现:

(一) 数学基础知识的扎实落实和灵活运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我们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南, 以教材所涵盖的知识点为根本, 狠抓数学基础知识和动手做数学能力的落实巩固, 摒弃题海战术。

(二) 数学教育的任务, 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而且是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培养。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 并且是解释国家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的有力工具。平时的教学工作要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释国家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 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并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发展。

(三)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 数学教学同样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读懂题才能正确地解对题。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要惧怕或厌烦阅读量较大的数学题, 培养学生的耐心品格和数学应用意识。

3.基础知识考查之词语运用 篇三

词语的运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同学们对常用的词语要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并能结合具体语境对成语、俗语等进行理解与感悟。常考的知识点包括:同义(近义)词的运用、关联词语的运用、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具体语境中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等。具体操作时,同学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意对常用词语的积累,并注重联系日常生活,辨别词义及其用法。答题时除了要养成依据语境,由全体到局部把握词义的习惯外,对那些陌生的词,也要注意联系日常生活,细细揣摩其本义与语境义之间的关系。

2.针对具体题型采用相应的解答思路。对同义(近义)词辨析时,可抓住其中一个不同的语素,对其进行组词,再从所组的词中推敲该语素的一般义,如“学力”的“力”一般可组词为“力量,力气,能力”,因而含有“有某种本领(力量)”的意思,由此可知,“学力”的大致意思为“学习上所具备的能力(本领)”;“学历”的“历”一般可组词为“历史、经历”,因而“历”含有“某种过程”之义,故“学历”大致可以推知为“上学的过程(历程)”。对于关联词的运用,应注意两方面:(1)明确关联词的搭配。(2)明确关联词在句中的位置。对于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应先理解原意,再试着揣摩它“比喻什么”或“形容什么”,切忌犯望文生义、张冠李戴等错误。

【实战演练】

1.(2015年贵州安顺中考语文试题)下列句子中黑体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B.近来,菲律宾对中国南海黄岩岛主权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C.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竟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存在,对此,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死灰复燃。

D.受利益驱使,地沟油上餐桌、旧皮鞋熬制老酸奶等食品安全事件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2.(2015年山东潍坊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其叶四季常青,清丽俊逸;其秆虚中有节,挺拔凌云;其形千姿百态,情趣盎然。慢步于青青翠竹之下,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竹 甲 (即/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陶冶了人的情操,在我国 乙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隐逸之士携它唱和清风明月, 丙 (淡泊/淡薄)功名利禄;谦谦君子学它不向权贵折腰,不为世俗所曲。

题目: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既 博大精深 淡薄

B.既 源远流长 淡泊

C.即 博大精深 淡泊

D.即 源远流长 淡薄

3.(2015年山东泰安中考语文试题)下列句中黑体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陶渊明《桃花源记》)

B.会(适逢,恰巧遇到)天大雨,道不通,度以失期(误期)。(司马迁《陈涉世家》)

C.余立侍左右,援疑质(质疑)理,俯身倾耳以请(请教)。(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友人惭,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4.(2015年山东德州中考语文试题)下面语段中加线的短语,与“非常坚强”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A),来自中国台湾的侯孝贤凭武侠片《刺客聂隐娘》摘得最佳导演奖。《刺客聂隐娘》是侯孝贤酝酿多年(B)的作品。首映后,中外媒体都给出了高度评价(C)。不少媒体记者及影评人被侯孝贤所创造的唐朝宫廷、山水世界所吸引,认为影片优美舒缓(D)、细腻精致,就像一幅画,一首诗。

5.(2015年四川资阳中考语文试题)猜谜语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根据下列谜面猜成语,任选两幅图案将序号和成语写在横线上。

① ②

③ ④

序号: 成语:

序号: 成语:

6.(2015年重庆中考语文试题)有的词语有多项意义,请在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使用其不同的意义,写一小段话。

示例:

风雨:昨夜一场风雨过后,山峦青翠干净,我的心也渐渐沉静下来:人生本多风雨,只有在挫折中不丧失信心,才能继续前行。

备选词语:果实、沉淀、灿烂

选词:

造句:

7.(2015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36个兵法策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中的许多计谋是借助比喻定名的。下列计谋的定名都借助了比喻的一项是( )

A.远交近攻 顺手牵羊 反客为主

B.围魏救赵 以逸待劳 偷梁换柱

C.打草惊蛇 浑水摸鱼 调虎离山

D.暗度陈仓 金蝉脱壳 欲擒故纵

4.考研数学 重视基础勤勉做题 篇四

2014考研数学 此“题海”非彼“题海”

考研数学 秋季备考带着三个任务看真题

考研数学复习克服粗心从“心”开始

2014考研数学 揪出原因突破复习瓶颈

认识一、怎样才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我们需要把握知识点,需要从一定的深度去把握和理解知识点,同时又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知识点,去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熟悉常见的变通形式,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认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随着复习的深入,随着知识点与题目的结合,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都是要不断加深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地重复着回归课本,回归最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数学题实际上是基础知识的具体运用,就是知识的实践。因此我们就需要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在时间的基础上,来反复加深对题目所用只是的理解,从而加深对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了解。 考研 教育网

认识二、做题的作用是什么?

对具体题目的解决,这就是我们考试的`形式,也是检验我们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的一种方式。因此,一道题目的正确解决,首先需要你对这道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正确的、深刻的理解;同时,需要你能够采用正确高效的方法,将知识合理运用,进行正确的推理、计算,到最后正确地给出题目的解答。

我们平时做题和考试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平时我们的题目演练,目的是为了我们自身的提高。而一道题目给我们的提高又是有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加深了我们队基础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加强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真正考试的时候,那是作为一种检验,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惜一切代价去展示自己,去在乎每一道题的正确与否,去对分数斤斤计较。因此,作为平时的做题练习,包括模拟考试,我们不去在乎会做与否,不必去为了一次模拟考试不如意而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懊恼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从这一点一滴中来发现自己的不足,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来弥补自己的缺陷,来进步自己的思维,来升华自己的认识。因此,每一次做题,都需要一个比做题时间更长的回顾过程,从这中间来加深认识、提高解题能力,挖掘出里面的精粹。

5.重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篇五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一)学习“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学习本课程能够帮助同学们明确党和国家队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明确自身成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前进目标以及成才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应当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选择与时代要求和祖国需要结合起来,成为国家、社会、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才做好准备。像“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规范,利己主义的剥削阶级道德规范都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要求,因而不会为我们社会和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可。总之,我们不仅考虑个人的主观意愿,还要考虑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用深刻的哲理和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理性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学习学习,我们可以系统地掌握许多提高修养、启迪智慧的知识,掌握修身养性、陶冶气质的方法,掌握法律基础知识,从而促进同学们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提高。为什么会有得同学认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不重要的观点在很大程度是由于大学生对道德的本质和对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规律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我经常有这样的经验:对于同一个人生问题,随着我们知识的不断增加、生活阅历不断丰富,我们对它的理解愈加深刻。我们对道德反思切省,实践体验越深笃,我们的理解越深刻,我们愈加感到对它的一无所知。大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道德修养和学习时间很少,现在如果不学这对道德还缺乏深入认识。思想

Bocker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能帮助我们系统的学习掌握修养道德、启迪智慧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从而促进我们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

(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的素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正确认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从而各方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近年来得高科技犯罪证明,缺乏道德光辉的照耀,人才完全可能成为恶魔。所以我们作为未来的知识分子,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必备的基本素质。有得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责任感,把公司价值几万元的设备落在出租车上,却没有任何歉意,一句“学生犯错是经常的”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有的大学生自由散漫,上班经常迟到,工作经常上网聊天。大学生”重智轻德“的思想倾向,既对道德缺乏必要的深刻认识,不能正确认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收获和体会

从开学到现在将近一个学期了,我们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也有大部分课程了。从中,我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我因此而感到无比振奋。同时,我也很快喜欢上这一门课程了。因为它使我懂得:

(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

通过对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为青年学生成才提供的条件等的描述,揭示了大学的内涵及其接受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以期引导我们珍惜大学生活,把握机遇,尽快找准成才的立足点,确立新的目标,迅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

(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刚踏进大学之门,我们总是迷茫,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之后,它教会了我们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同时,我们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三)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引导我们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美的人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加

入WTO,迫切需要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也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让我们对诚信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使我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同时,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

(四)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让我认识到要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我们法律素质的内容。只要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并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才能在社会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才能从容面对各种法律问题,充分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为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6.重视考查基础 篇六

针对真题变化趋势,为大家提供2015考研教育学复习规划指导,同时力邀名师调整考研辅导课程,首创讲练测评立体式学习模式,帮助大家顺利备考。

制定全面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学统考是一门大综合,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因此,开始复习之前,大家要制定一个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复习计划,计划该包括每个时间段要完成的复习内容。考研教育学可以粗略的划分为三轮:第一轮,搜集资料,学习导学课程,对考研教育学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边看书边笔记,笔记尽量详尽,看书也不追求速度;第二轮:看着自己的笔记进行背诵,这个过程最艰难,速度也较慢,默记的优点是速度快,但容易忘记;第三轮,根据新大纲,翻开书查漏补缺,进行冲刺复习,利用模考调整临考状态。大家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分阶段学习,消化吸收各个知识要点。

各科目复习要点

鉴于教育学原理的考题越来越灵活,实践应用性越来越强的特点,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书中的定义和理论,并学会用理论来分析现实,同时也要多注意教育实践的热点和难点,学而有余的同学更可以关注一下现在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另外要在自己所重点阅读和学习的教材、大纲解析之外,多做拓展性阅读,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以及一些教育门户网站,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考生的教育学素养。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在教育学统考中占100分左右,无论是中国教育史还是外国教育史,所涉及的知识点都非常繁多又细致,主要是通过选择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来考察。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考生不仅要加强识记,也要注意融会贯通。复习时可以根据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三条线来进行。在复习教育史时,可以联系着教育学原理的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因为教育史学科的诸多历史事实实际上是含着教育学理论逻辑的,如果能联系教育学原理的知识进行理解性的记忆,肯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知识在四种题型中均有考查,可见其所有知识点都是重点。在选择题中,考察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学习及其理论解释、知识的建构、学习策略及其教学三部分。大题中常出现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及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等方面的考点(这与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的现实情况有关),从情境式材料题中也可看出,命题老师想要更多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考生在应对教育心理学时该全面复习,着重理解。知识掌握要扎实、熟练,不能似是而非。

在统考的课程中,教育科研方法偏重实践,重点在于各种研究方法的掌握。另外,教育研究方法主要以情境式材料为主,偏重于对学生实践研究能力的考察,考察的重点几乎涵盖了教育研究方法的所有知识点,其中教育观察研究、教育实验研究、教育调查研究、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分析及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知识点最易以分析论述题的形式考察,有单独部分的考察也有对这几方面内容的综合考察。鉴于此,建议考生应该对教育研究的各种方法、类型、流程及其注意事项等方方面面做足准备,这也是作为准教育学研究生应该必备的素质。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对于教育学专业非统考的`考生来说,基本复习计划还是可以按照统考课程的大纲来进行。因为通过我们对教育学专业课的真题和统考真题以及进行比对,发现有不少的相同考点,这说明不管是统考还是非统考,其考察的基本知识点基本是一样的。希望考生能够根据自身对各科目的掌握程度制定相应的学习或者是复习计划。

7.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 篇七

一、语文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语文教学界关于语文知识教学淡化与否的争论,事实上也反映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确实淡化了知识传授。高校自主招生试题对语文知识教学作出了无声的引领——语文教学不能淡化知识,学生应积累丰厚广博的语文知识,并用以解决问题。从“北约”联盟(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语文试卷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来看,考生要从容应对试题,首先要扎实、广博地掌握语文知识。所谓“扎实”是指对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牢固掌握、深刻理解。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此基础上综合、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例如,2012年、2013年“北约”联盟均考查了对联写作。2012年的题目给出上联“博雅塔前人博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2013年对联题目是让考生给描写北京雾霾天气的“北京雾锁车迷路”对出下联。

考生作答这类题目,必先掌握对联知识,了解对联在字数、词性、平仄、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基本规则,并能运用相关知识积累来创作对联。这是典型的基础知识考查题目,其考查重点不在知识本身,而重在知识运用的能力。这启示师生:知识不能只是僵化闲置的经验,而应该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即把知识学活、用活。

值得一提的是,高考自主招生语文试卷不仅考查基础知识积累的广博程度、理解程度,同时还间接检测了学生的学习修养,即是否具有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这也许不是命题者刻意为之,但在客观上反映出对考生人文素养的重视,应该引起注意。如,2010年“北约联盟”文学常识考题为:

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是指( )

A.秦、汉、晋、宋、齐、梁、陈、隋

B.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隋、唐

C.两汉、三国、两晋、前秦、北魏、北周、隋、唐

D.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出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所谓“八代”是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八代”还可以虚指很长的时间,答案为D。“文起八代之衰”的说法很多学生可能在课堂上都有所耳闻,但老师一般只作简单介绍,一带而过,学生也很少对此予以深究,这样学生只能望“题”兴叹,悔不当初。而要求考生广博、精确、深入地了解所学知识正是高水平能力测试的特点。优秀考生的语文学习视野应更加开阔,对知识涉猎更为广泛,对问题认识更为清晰、全面,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探究欲,如此才能超出平常。考生绝不能心浮气躁,对知识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严谨务实、一丝不苟是高水平考生日后进一步深造的重要基础,也是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保障。

可以说,高考自主招生命题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不仅没有淡化,较之普通高考反而有所加强,而且重在考查知识的运用。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丰富语文知识,准确理解语文知识,自觉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习的能力,用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将知识束之高阁。

二、语文基本能力是创新的基础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重视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总有考生对“创新”感到高深莫测或高不可攀,其实对各联盟的自主招生试题加以分析,会发现其对语文能力的考查也是平易的,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这从命题表述中可见一斑。

2011年、2012年“华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阅读题目的表述或者题型均可反映出,自主招生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概念的解说、对内容的分析概括、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等基本能力。

如华约“2011年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现代文阅读(甲)第2题“对哥本哈根精神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2012年的第1题“下列对知识经济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考查了对重要概念的解释能力。这两个题目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本是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但题目选项将解说的关键信息列出,解答过程需要的是准确筛选与概念相关的重要信息或整合信息的能力。2011年现代文阅读(甲)第3题“下列关于玻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011年第4题“下列关于海森堡和泡利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均属此类情况。

2011年、2012年“华约”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第7题均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2011年、2012年“华约”语文试卷的第6小题均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是高校自主招生考查的主要内容,这些能力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所需要形成的基本能力。

不仅实用类、议论类文本的考查如此,文学类文本的考查也具有这个特点。文学类文本考查以小说居多,兼有诗歌考查,分析鉴赏能力是其考查的重点。2012年华约试卷考查小说《马车夫彼得》,共设5道小题(第8-12题)。第8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第9题考查对小说人物的分析概括能力,第10题考查对小说刻画人物手法的分析能力,第11题考查对小说的艺术表现特色的分析能力,第12题考查对小说与《一件小事》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2011年考查老舍小说《五九》的5道题设题形式、考查点与2012年基本一致。这些题目虽然设题方式不同,设问指向各异,就解答这些题目所需能力而论,都离不开筛选信息、整合信息、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如此说来,不同题目考查的能力可谓是殊途同归——考查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

2013年“北约联盟”考查了对杨震《为了纪念的忘却》一文的阅读理解,其中有一道题目,创设了辩论赛的问题情景,并以《为了纪念的忘却》的内容为正方依据,要求考生站在反方的角度阐述“传统纪念碑一样可以达到纪念的效果”这一观点。2013年“华约”自主招生语文阅读试题,提供的是关于南方集体供暖的背景及争论材料,题目之一是让考生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对南方集体供暖的看法。

这两个题目考查学生探究、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性、批判性思维能力。考生无论完成哪一个任务,都要从文本中找到正反方面的证据,或反驳对方的观点,或阐发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样需要以筛选、整合、分析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为基础,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见,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即使是对学生语文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也基于对学生分析、概括、推断等基本能力的考查。

8.重视考查基础 篇八

科学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质量以及生活的环境,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宇宙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也昭示着传统中小学科学教育目的、内容和形式需要经受重新检验和整合。同以往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一样,新一轮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都应有支持其进行的理论研究基础。结合近年来对影响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基础性理论的学习和体会,笔者认为,当前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由原来直接依赖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转向以对科学本身性质的研究和认识,以及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科学教育教学研究为基础。换言之,本次科学教育及课程改革比以往更具有直接而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正是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科学性质的认识对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影响

对于科学本身的认识,同如何看待和认识科学教育问题是紧密相关的。以Bernal,J.D.为代表的科学家认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场合,科学有不同的涵义。科学的多种定义和解释,都反映了科学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常见的表述有以下几种。

(1)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在这种表述中,说明了人们依赖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其中,科学的认识主要包括对于客观事实和规律的认识,即发现历史事实、社会事实、自然界的事实和其他事实以及对于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的认识。

(2)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3)科学是一项与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只将科学看做反映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要,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一种人类的事业在社会总体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除具有认识世界的巨大功能外,还具有改造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功能。[1]

以科学及其活动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在20世纪先后成为独立的学科,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使人们对于科学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科学发展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也正在对中小学科学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传统的理科课程论是以经验科学论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为基础的。前者强调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大量的科学事实作为概括理论知识的基础,掌握知识应通过“观察与试验──获得现象、事实──归纳概括成理论知识──推广”的过程来进行;后者强调学习知识应重点放在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法则上,通过它们来扩展知识,学习的过程是:“认识一般原理──检验个别事实──推广出新原理”。应当承认,这两种途径对于认识和掌握大量知识是有益的,但不能很好地满足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培养未来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当代科学哲学的蓬勃发展,科学认识论有了创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Popper,K.为代表的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认为科学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假说—推理(证伪)的过程,解决科学问题需要经过下列几个不同的阶段:[2]

●一个问题存在于某种学说里(提出问题存在的可能范围)

●新的理论或学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提出假设)

●用新的学说推演可以得到严整的建议(提出证伪途径)

●用辩驳性试验来验证建议(证伪)

●确定合理的学说(去伪存真)

60年代又出现了以Kuhn,T.S.为主要代表的历史学派,强调用历史的观点去研究科学的发展变化,并提出了“科学革命”的科学认识发展学说,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由一系列彻底的“革命”来促进的,他提出了“范例”(也译称范式)的概念,认为科学是“范例”的不断演化与积累。[3]他认为科学家并不是以研究和验证(包括反驳)假说来发展科学的。他将科学发展的过程描述为前科学 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他还将“科学共同体”作为科学认识的主体,[4]从而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因素引入了科学哲学中,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建构主义”科学观点。

Popper,K.和Kuhn,T.S.的科学认识发展学说对当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和课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影响之一,是科学课程在内容的组织上较为强调运用“假说──推理──阐明结论”的方式,并力图将这种方式也贯穿于科学教学过程;影响之二,是在科学教育中重视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和科学发展史等知识内容的学习,教材的组织也十分重视它们之间的综合 。

有研究表明,如何看待科学,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自己的科学观念,对于学生的科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始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科学性质的认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科学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并产生如此深刻和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下列两个主要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关于科学本身的认识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有深刻影响。有人指出,传统科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误区,[5]例如:

科学家是特别客观的

科学就是孤独的探索

科学和技术是等同的

假说变成学说,后又变成定律

科学定律和其他一些观念是绝对正确的

仔细积累的证据就逐渐成为可靠的知识

为了使科学结论准确,必须反复验证

科学及其方法能提供可靠的证明

科学更多的是渐进过程,而不是创造

科学及其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实验是通向科学认识的主要途径

一种科学新知识的接受是很快的

科学模型代表真实的事物

上述一些似乎没有任何问题的观点,长期以来,都在潜移默化地指导着科学教师的教学过程。

第二个特点,尽管不同的学术观点仍然在继续论争,但关于科学性质、科学历史和科学社会学的一些观点开始进入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从国际上有影响的8种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等有关文献中可以看出,一些观点得到了较为普遍的接受。[5]例如:

尽管科学知识经受长期的考验,但是,它却具有可变的特质

科学知识更多地依赖于观察、实验证据、理性辩论和怀疑精神

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一步步的科学步骤不一定得到可靠的科学结论

科学力图解释自然现象

各种定律、学说在科学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所以,学生应该注意到学说即使获得了很多的证据,也不一定变成定律

新知识必须清晰、公开地报导

科学家需要准确的实验记录,也要受到科学共同体的审查、批评

观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科学家具有创造性

科学历史表明其发展既有进化的特点,也有革命的特点

科学是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

科学和技术是相互作用的

科学观念还受到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西方中小学科学教育界有关科学性质问题的讨论,确实对科学教师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甚至出现了一些科学相对主义的倾向。而在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关于科学性质等问题也开始成为热门话题,越来越需要对此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和研究。

二、教学同学生发展的研究对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影响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在有意无意地采用着一些有关学生学习的理论和假设。例如,认为知道是什么一定先于知道怎么样;认为有效的学习顺序是,先接受、记住,再通过一系列练习增强理解,后再试图应用;认为最好先在较抽象的层次上讲解,然后,再在不同的背景中应用;认为通过外来压力可以提高学习的动机,而不是通过改变学习的形式或呈现内容的方式;认为学生学习的困难和失败是由于学生的能力不足或不够努力,很少考虑教师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学习风格同学生学习风格是否匹配等。

近年来,科学教学理论的研究者通过他们长期深入的研究,也有很多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始反思这些基本的假设。他们认为,基于上述假设的教学只能使一小部分学生学习成功,而没有激活和开启其他更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能。具体地说,学习应该建立在并开始于学生所知道的知识、已经具有的观念,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使学生将新知识纳入他们自己的有意义的结构中。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对中小学科学教学有广泛的影响,其基本观点认为,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在他们进入课堂前就已经具有了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观念,这些观念来自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因此,学习科学就不仅包括适应新的观念,而且包括修正或者取代已有的观念。这种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建构意义去主动认识世界的过程。[6]在科学教育领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一些代表性的观点。

①在正式的学校教育开始以前,儿童已经形成了关于自然现象和环境的认知模式;

②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关于自然环境的认知模式;

③这些认知模式不断地用于解释新的经历,并在应用过程中得到修改;

④这些认知模式的应用范围是多种多样的,或者说已经在多种多样经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⑤这些认知模式在可变性上是不同的,有些是不稳定的;而有些却是固着性很强,对教师的教学努力具有很强的抵制性;

⑥由于认知模式具有的固着性以及同正式科学概念的相互作用,使得教学的结果常常同期望的不同,这点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忽视;

⑦将一种观点置于一定的情景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⑧如果呈现给学生那些零散、原子化的知识点,只能导致机械的记忆,也不可能很好地运用;即使记住,也更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忘记。

虽然,这种学习理论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但不同学者之间仍存在一些分歧。[7]例如,Ausubel(1968)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的东西,明确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虽然,大多数学者已经接受这种观点,但对于什么是教学的依据,却有很多不同的解释(Driver,1980),例如,Ausubel(1968)认为,发现学生的前位概念,确定教学内容和学生已知内容的必要联系;Wittrock(1974)认为,发现学生产生于他们的文化背景、态度、能力和经验的概念和意义, 确定各种方式使学生能够产生对他们有用的、新的意义和概念;Gagne and White(1978)等认为,发现学生的分解技能,然后,从这些分解技能开始,逐步地使学生进步;Driver(1980)等认为,发现学生具有的应变观念(Alternative Viewpoints),提供条件鼓励学生重新考虑和修正这些观念;Shayer and Adey(1981)等人认为,发现学生思维逻辑结构特点,使课程和概念的逻辑要求同学生思维的逻辑结构相匹配。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体系,其研究成果直接地成为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基础。[8]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证实,一是很多具有科学和心理学学术背景的学者在过去20多年中,直接地走进了课堂,对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发表了许多直接影响科学教学过程的专著和论文,上述提到的很多学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二是一些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直接地建立在这些大量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之上,1996年颁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维果茨基等的社会建构学习理论

维果茨基(Vygotsky,L.S.)认为,“教学”是在“发展”之前的,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的概念。在研究学校学习中,大多数心理实验都用使学生解决一些标准化问题的方法,来测量该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但这种方式只能测量儿童发展已经完成的部分,远未揭示问题的全部。找两名智力年龄同是8岁的儿童,给他们某些靠他们自己很难解决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研究发现 ,其中一名儿童可以解决一些智龄12岁的问题,而另一名儿童却至多解决智龄9岁的问题。儿童的实际智龄与在给予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的差异,表明了儿童最近发展区的存在。经验表明,一名具有较大ZPD的儿童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好的“教学”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但教学目标应该在最近发展区内。[9]

这一理论同科学教育相关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①教育、教学不能等同地看做发展,而恰当组织的教育、教学将导致儿童的智力发展,将产生一个完整系列的发展过程。如果没有教育和教学,发展将是不可能的。所以,教育和教学是儿童发展过程必要的、一般的因素,这种发展过程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而是一种具有人类历史特点的过程。

②儿童能够模仿一系列超出他们能力的活动,但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模仿,儿童可以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比在自己独立的情况下做得更好;通过模仿,儿童也可以独立去这样做。这种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水平,同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③儿童掌握日常概念的程度,反映了他们发展的实际水平,而他们获得的科学概念,反映了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水平。

④当科学概念超出了儿童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认识到, 科学概念的调节可以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儿童时期所接受的唯一好的教育、教学,就是超前和引导发展的教育和教学。

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学习理论,与长期以来在欧美科学教育界占统治地位的皮亚杰(Piaget,J.)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很大的不同,经过改造和发展,作为皮亚杰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在最近的20多年来,同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起成为欧美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科学本身的研究成果,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建构学习理论的观点,已经成为支撑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正在产生极大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充分享受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等巨大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开始反思科学技术同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科学主义受到了抨击,人文精神和科学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学哲学发展同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发展密切了联系,成为科学方法理论现代发展的一个特点。科学作为一种探究活动,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一种文化、一种社会性事业或活动,它的发展既受到其内部的逻辑和认识因素的影响,又有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外部制约因素。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科学(理科)教师对于科学本身认识和观念的变革,是树立科学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方面,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还不够系统和深入,特别期望研究科学哲学、科学历史和科学社会学方面的学者,给予中小学科学教育更多的关注,并积极地参与进来,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作出贡献。

对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课程改革文件进行比较研究,是制定、实施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如果我们不对形成这些课程文件的支撑性基础性研究做一些深层次的分析和介绍,就会使教师对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前所述,当前的科学课程改革越来越将科学教育过程本身的特点和规律直接作为基础,那么,就更需要教师广泛地、积极地参与这一基础性研究过程,使制定的课程标准更好地落实到我国广大学校、学生的实际之中。提高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研究水平,将长期实践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样不仅可以建立可与其他国家比较和交流的我国特有的科学教育、教学理论,而且会变成不竭的动力源泉,推动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持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健,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殷正坤,邱仁宗.科学哲学导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舒炜光,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5]Mccomas W F.(eds.)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Rationales and StrategiesM].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

[6]Scott P,et al.A Constructivist View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Science(Children’s Learning in Science Project)[M].Leeds:University of Leeds,Centres for Studies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1987.

[7]Black P J,Lucas A M.(eds.)Children’s Informal Ideas in Scienc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

[8]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科学素养的基准[M].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253-285.

9.重视考查基础 篇九

——兼与张新德老师商榷

李东风 葛力力

摘 要:针对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公共基础课的情况,指出要顺利地完成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简述了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分析了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合格的高职生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价值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视要适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用;改革;重视:适度

作者简介:李东风(1967一),女,河北丰润人,华东交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葛力力(1954一),男,湖南湘乡人,华东交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6)10-0030-03

笔者拜读了刊登于《职教论坛》(2005年12月号下)张新德老师的《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及数学价值的思考》一文,有所感触。笔者均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及教学改革也有一些体会,也想就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谈点认识,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的某些观点进行商榷。

一、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简述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但由于起步较晚和定位不准确,目前在诸如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教材的内容上有的采用的是本科压缩饼干型,有的是借用普通专科型,有的是本科、专科、中专的拼凑、剪贴型。它们共同缺陷之一是不能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要求来选用适当教材。同时,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

但这在另一方面又出现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存在着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公共基础课,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并且受社会传统思想影响,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还有人认为只要专业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其结果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面对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出现的这一问题,许多企业都感到困惑:高职院校好像是在为我们培养一个个“机器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也曾指出,“现在,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成熟,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大部分院校中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肩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科学家爱因斯坦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可见,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人文课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哲学、法律、语文、外语、体育、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所体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文化。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技术,就必须在已有高中阶段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础知识。况且,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更需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安排是为了满足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张新德老师在文章中谈到“数学是培养人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一种最好的训练。”并例举出四川大学曹广福的话:“一个大学生未来成就如何,关键要看他的数学修养达到何种程度。”笔者认为此观点片面,且有王婆卖瓜之嫌。数学尽管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严密的推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哲学的抽象思维、法律的逻辑思维难道不也是科学思维吗?学习这些课程不也是“最好的训练”吗?中国历史上一些大有成就者数学修养就不高,例如毛泽东。在高职中,数学训练重要,但也只是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人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必然会使专业过窄,职业知识和能力受限,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学好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高职教育除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外,还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种孤立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而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要精选必需的社会知识、心理学知识,把人文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

最后,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还是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写的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2005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诚信缺乏,协作精神差,国家和集体观念淡漠,„„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人文课,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

三、浅议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革

在短短的二三年高职教育时间内.既要完成一定量的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又要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任务十分艰巨。要顺利达到高职教育目标,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而高职公共基础课由于涉及面广.学时多(一般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培养和今后工作的基本能力,它的改革就显得重要又困难。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应如何改革呢? 第一,教学内容定位要科学。传统的高职课程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确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体系。打开高职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从抽象的概念到严密的理论体系,但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知识,使学生觉得进了大学就要进行深奥的理论研究。而这些枯燥的理论在教学中,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上课没兴趣,只是考前死记硬背,教学效果较差。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基础性的知识,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应科学定位。首先就必须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目前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内容大都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注重理论的体系.同时内容庞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高职的基础理论不要求学生掌握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掌握的理论知识线条要粗,所以在教学中要大胆删去“偏、难、杂”的理论知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但知识面应当宽泛一些。其次要注意把握“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单纯为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服务,所以对学生需掌握的理论知识.要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来选定。对公共基础课理论的“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如果把握不准,在实际教学中要么偏难,要么偏易,会造成学生难以适应。笔者认为,“必需”,是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够用”,是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例如语文课.要在增强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做人”道理。在众多优秀作品中,选择既有艺术性又最能呼唤良知、给人以生命启迪的作品。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感受人事景物形象外,更要让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张新德老师在文章中谈到,高职院校“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忘记了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想给学生‘有用’的东西,把数学知识的体系搞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似是而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本得不到严格的训练。”高职院校中三年制的高等数学课时一般在180至220学时,约占总课时的6%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学好完整的数学知识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如果哲学课、语文课、英语课等都提出如此要求,高职院校又如何培养出具有高等技术应用性的专门人才呢?笔者认为,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并要求再增加课时,对高职的任何一门公共基础课来说,都是不现实的。加强高职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可能更应重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因材施教。例如方法上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办兴趣班等),一般培养与特殊培养相结合。

第二.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上,依据的不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而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对于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应通俗、浅显,减少理论的推导方面的内容,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即结合实际应用多,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利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推理严谨、定量精确等特点,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基础能力(如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等)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三,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传统的“灌输式”、“讲稿+粉笔十黑板”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当“容器”,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成了抽象的、晦涩的说教,加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厌学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首先,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再次,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考核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哲学、法律课程的考试中,考试内容、方式就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体现出高职的特色。

总之,我们认为,对高职的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但又不可强调过头,要适度,课程的设置,调整,改革要受高职培养目标制约,为高职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智.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J],教育研究,2005,(5).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3]王浪,凌-Z-.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3J12). [4]谢苗枫.高职,如何才能“高质”[N],南方日报,2003-11-21.

[5]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N],潇湘晨报,2005-12-12,http//. [6]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N],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0页,[7]钱伟长.教育与教学问题的思考[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温家宝.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t/2005-11/13/content

上一篇:中班下学期区域计划下一篇:体检中心院长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