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办高职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的论文

2024-11-01

浅析民办高职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的论文(精选8篇)

1.浅析民办高职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的论文 篇一

[作者简介]闾振华(1965-),男,四川成都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环境教育;杨立静(1965-),女,河北秦皇岛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环境化学。(河北秦皇岛066004)王燕平(1966-),女,四川乐山人,自贡市环境监测站,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四川 自贡64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研究项目“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环境政策人才需求关系研究”(项目编号:S2080323)和“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衔接研究”(项目编号:S20803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146-02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国民对环境质量、生态效应倍加关注,使得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高技能专门人才需求旺盛。目前,全国已有二百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环境类专业。作为培养环境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本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岗位需要为目标、与时俱进的办学原则,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形成了“一个培养目标、三个教育平台、五个课程模块”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

根据高等职业的特色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把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环境监测、污染治理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上。

在高职三年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能力,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面向环境保护第一线,掌握环境监测、污染治理技术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力争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管理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工作,以及地质、水利、冶金、化工、煤炭、食品、纯净水等企业的化验分析工作,还有室内环境检测分析与污染治理工作、污染治理工艺设备的操作管理与维护工作、环境保护工程的施工与项目的管理等工作。

二、构建“三个教育平台”,形成“五个课程模块”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污染监测能力和污染治理应用能力,课程的设置也应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专业组的教师们应积极与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保产业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化学检验工、污水处理工、污水监测工、水环境监测工等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三个教育平台”、形成“五个课程模块”。

“三个教育平台”是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职业训练平台。“五个课程模块”是综合素质能力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训练课程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

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主要是综合素质能力课程模块,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律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环境素质教育、应用文写作、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构成。

专业教育平台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两部分。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构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由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课程构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无机化学、仪器分析、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微生物学、化工工艺等,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有综合基础化学实训、分析化学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环境监测、环境水监测项目分析等,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有环境监测综合实训、环境综合实验、室内污染检测与治理技术实训等。

职业训练平台主要分为职业训练课程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其中职业训练课程模块主要有污染源核算、样品前处理技术、数据处理与统计基础、工业安全与危险化学品管理等。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主要有入学教育、公益劳动与社会实践、金工实习实训、环境工程专项技能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三、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培训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者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培养“双师型”教师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办出水平与特色的关键。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l)积极从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保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双师型”队伍。(2)通过进修与专业相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现有专业教师全是硕士及以上学位。(3)通过短期学习班进修,丰富和充实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4)选派中青年教师到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保公司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参加实训锻炼,学习实践经验,使他们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双师型”人才。(5)聘请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有关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操作能力。(6)在专业组教师间开展听课活动。要求专业组长每学期至少听本专业三位教师的课,每位教师至少听本专业两位教师的课。教师们相互学习、互相讨论,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7)通过承担院级、市级、省级科研课题以及参加与富士康集团的环保科研开发合作项目,通过“产、学、研”教育模式进行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8)通过组织、参加学院级、行业级、国家级的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所以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1.充分利用学院环境技术研究与实验中心和环境监测实训室的资源。环境技术研究与实验中心设有基础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水质分析监测实验室和大气监测实验室等。充分发挥学院实验中心的作用,在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同时,拓展新思路,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课外实践的探究性,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为了使学生得到一线的实际训练,学院与周边地区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保公司、港务局等企业单位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设立多个稳固的实训基地,定期让学生去实习基地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加深了对本专业的了解,养成了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3.利用实习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派学生去污水处理公司、室内空气检测公司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专业组继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通过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

4.组建“环境监测技能”社团,组织开展化学检验工,环境监测方面的技能大赛活动。通过组织、参与技能大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与职业标准的衔接。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校期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学生可参加相关化学检验、空气监测、水质监测、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岗位资格证书的资格考试。为此,应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或课程内容中。

2.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高等职业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组的老师们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所授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实验课程的视频材料以及flash动画等。在理论课和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在考核方式上应该多样化、灵活化;应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并重考核。对于有实践课程的基础理论课程,采取“20%平时+30%技能+50%试卷”形式进行考核。对于专业性强的专业课程采取写论文、案例分析、撰写报告、工艺设计等形式进行考核。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采取“20%口试+50%操作+30%实验报告”形式进行考核。通过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六、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素质养成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配备高素质的专业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教育工作。各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由专业组的教师承担.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对专业的了解沟通工作。在党团建设方面,定期举办有意义的活动,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班级围绕国家的形式政策、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举办主题班会活动,解决学生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一些困惑。此外,专业教师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经过五年的专业建设和改革实践,我院已有300多名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从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分析,一次性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程度、职业素质、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都很高。但高职人才培养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办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2.浅析民办高职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的论文 篇二

我校经过多年的实践, 主动对接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精神,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充分发挥高职学校专业特点、德育骨干教师自身拥有的特色资源, 积极推进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室的建设。近年来, 工作室以团队建设为主线, 以促进德育创新发展为目标, 充分发挥工作室共同体、孵化地、辐射场的功能, 并积极探索高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专业化。

一、精心组织理论学习, 提高专业化德育素养水平

德育管理工作室的成立旨在加强德育工作的专业化建设, 促进校德育工作的教育实践研究学习, 从而提高校班主任队伍的教科研能力和育人水平。因此, 德育工作室的组织管理以专业化研训为平台, 以专业化研训的成果为评价内容, 对专业化研训的过程进行评价。工作室做到有课题、有任务;每一个学员做到有研究方向, 有个案积累, 从而形成专业的理论提升策略。还要求工作室成员既要脚踏实地实践探索, 也要适时地思考和学习, 推进每一位成员的理论专业化进程。

(一) 采取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 多渠道激发成员的学习兴趣

德育管理工作室定期组织成员进行专项主题学习、自主学习研修, 或专家引领讲授指导学习, 在研训一体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并根据学习主题采取外出学习、情景模拟培训、课题研讨、学术沙龙、网络研讨等多种形式, 丰富和深化工作室成员的德育管理认知, 提高学员的专业理论修养。

(二) 记录读书体会或者活动感受, 多形式积累自身的反思资料

每一次的集体阅读讨论或者外出参观调研活动后, 提倡工作室成员撰写读后感、活动心得体会, 随手拍下活动的过程并及时微信微博实时转播, 在记录体验与反思积累过程中丰富和提升成员的德育专业理念, 同时也转化为自身的学习收获。

(三) 撰写个人教育案例, 多角度形成个人的育人风格

撰写个人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是教育活动的总结, 是教育智慧的体现, 更是教育理念的实践。鼓励工作室成员积极撰写自己的教育案例, 真实生动地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教育反思, 以提升德育理论学习的效果。学会用教育研究的方式研究班主任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方法, 并在案例叙事、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分享并提炼总结。

(四) 执行导师引领策略, 多层次提升德育的专业视野

德育管理工作室是一个学习研究的团队, 主持人首先要承担整个工作室培养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学员的管理考核等任务, 这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室主持人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校德育管理工作室主持人不仅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理论研究水平和管理领导水平, 同时也积极地将在省、市名班主任工作室和班主任协会学习的知识及时转化并示范影响工作室其他成员。当然, 仅有主持人的单一辅导还远远达不到德育管理工作室的预期目标, 因此工作室外聘资深的职业教育专家, 如聘请江苏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国龙老师、苏州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会长赵益华老师作高水平指导, 或是聘请苏州市职业教育先进个人、苏州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周燕老师, 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室建设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开阔了工作室成员的专业视野, 从更高层面审视自己的德育工作, 跳出了学校、区域的小天地, 使得工作室的研究形成一定的辐射效应。

二、精准定位量化标准, 构建德育专业化考评体系

德育管理工作室的组织成员定位是在学校德育工作的某个方面独树一帜或者有一定建树的一线青年班主任;或是在德育管理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坚持德育创新与工作探索的德育干部;或是在外校提供可借鉴的案例与经验成为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榜样的优秀德育工作者;或是在职业教育领域给予指导性意见的专家。同时, 由于德育管理工作室主持人与其他班主任一样战斗在德育工作岗位上, 与工作室学员交流切磋便捷, 效果更是及时有效。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合作分享, 更有利于推动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

(一) 按要求确定工作室成员任务量化机制

德育管理工作室对德育实践活动次数、使用经费等有明确的规定, 工作室成员主持或参与的课题以及成员的发展成长都有具体量化的指标。比如, 工作室在三年任期内必须至少完成一个市级以上科研课题。此外, 工作室主持人每学期至少要进行一次校级以上的班主任培训讲座或德育工作方面的大会宣讲等。

(二) 有目的地推行工作室专项主题例会制度

为保证德育管理工作室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 更好地促进工作室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 推行德育工作室例会制度, 每月活动至少两至三次。同时, 每学期定期召开德育工作室质量跟踪推进会议, 以分享成功经验, 反映实际问题, 帮助寻求解决方法为主要内容。工作室例会首先有明确的主题, 既力求达到转变观念、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引领指导, 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作室课题研究。例会主题一般是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 转变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关注班主任德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主题例会学习、交流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从而解决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等。通过内容多样的主题例会, 使工作室真正成为班主任研究交流教育工作形式、互动分享育人方法的专业成长平台。

(三) 以质量确保工作室团队过程性评价机制

德育管理工作室的工作成效应通过建立完善的工作室评价指标体系, 用过程性评价来稳步定期推进。将工作室的方案、总结及学员发展规范、学员成长手册、学员的总结、德育个案转化、会议记录、主题班会方案、论文、工作反思等材料及时收集、归档, 通过内容完善、过程清晰的记录, 分享每一名工作室成员的成长历程, 同时也见证了工作室工作成效的足迹, 更是对工作室的发展评价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精品引领优质成效, 倡导德育专业化实践模式

德育管理工作室的实践操作模式应呈现丰富多彩的特性, 且实践操作模式应围绕如何从具体实施过程中引领德育内涵发展、拓展德育活动渠道、丰富德育活动形式等作为提高工作室质量的专题来开展, 这样有助于提高德育管理工作室的活动能量, 也能形成整体提升德育管理工作室的示范作用, 并逐步产生一定的辐射效应。

(一) 深度打造“彩虹德育”内涵品牌

我校“彩虹德育”的内涵是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 以“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情怀浸润学生心灵, 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运用彩虹七色原理引领学生胸怀梦想、正面思考、坚信成功、培养良习、掌握技能、拒不放弃、凡事感恩, 探索实践, “融德于技、德技一体、德技双馨”的教育模式。

“彩虹德育”理念经纬分明又互相交织, 经线即通过把德育教育规划、目标、内容、德育评价机制、德育主题教育和德育体验活动进行模块组合, 将七大模块、七个项目有机整合, 形成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的大德育品牌。纬线即七条彩虹原理代表品行培养的系统法则, 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为学生提供让内心充满幸福彩虹的方法, 进而帮助学生能够选择积极的行动, 实现人生朝成功的方向良性发展, 为学生未来出彩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着力建设家校合作课程品牌

现在家庭教育功能越来越削弱, 逐渐形成“学校全程化”的教育定向模式,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本质。事实上, 每一位家长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每一个家庭都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 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我校是苏州市家庭教育项目第一所且唯一一所入选的职业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室每学期都会组织主题为“沟通、聆听、理解、培养”的大型公益讲座, 邀请家长共同聆听来自教育界大咖、心理学领域专家的精彩讲座。家长通过报告、讲座获得新的领悟, 与老师一起探索解决与孩子沟通中的问题, 学习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并学会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目前, 面向家长的公益讲座正在向系列化、常态化、专业化稳步前行, 也让越来越多的家长获益匪浅。

(三) 创新拓展校本德育特色品牌

我校“苏高职奥斯卡”颁奖典礼活动采用视频展播、先进事迹报告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彩虹之星”的典型事迹, “彩虹之星”的评比旨在面向全体学生、班主任和学生家长, 评比内容涵盖“技能之星”“体育之星”“礼仪之星”“学习之星”“德育之星”等,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通过赏识、激励、关爱,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肯定、自我管理、自我辐射, 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身的闪光点, 并得到相应的发展, 以点带面形成全校良好的积极快乐成长德育氛围。还将“彩虹之星”的德育之星颁发给在教育孩子、支持学校工作方面表现突出的家长, 应该说这是德育管理工作室在家校合作项目课程方面的创新实践之一。“苏高职奥斯卡”颁奖典礼活动, 达到对全体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教育和激励作用, 倡导形成奋发向上、互助合作、积极进取的校园风尚;推进了职业学校德育树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育职业情感、增强职业技能,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陶华山德育管理工作室”通过积极有效的一系列专业化德育实践工作, 逐渐发挥了其重要的德育功能, 且强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德育管理工作室切实有效地贯彻“注重实效、努力创新、形成特色”的指导方针, 坚持“德育就是质量”的教育观, 遵循“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精一点、美一点”的德育理念, 逐渐形成以激励为主的多元评价作为促进全校师生成长的有效手段, 促使学生、老师、家长个个都有可以追求的目标, 人人都有彰显个性的舞台。

摘要:以高职校德育管理工作室为平台, 从德育素养水平、考评体系、实践模式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在实践工作中如何提升德育管理的专业化。

关键词:德育管理工作室,实践探索,专业化

参考文献

[1]黄恒学, 杨华, 赵强.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互动模式[J].教育艺术, 2007 (5) .

[2]傅桂花.推进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的策略和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 2013 (12) .

3.浅析民办高职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的论文 篇三

一、当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校内实践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模式一”);另一种模式是使用营销模拟软件的实践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模式二”),即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营销模拟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营销实际操作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体现出它的缺欠。就“模式一”而言,在选择案例和专题时,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上都以著名企业作为分析对象,如“可口可乐”、“海尔”的营销战略等,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都是从基层做起,大企业的营销理念在实际中很难用得上。针对“模式二”,在实际运作中,越来越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兴趣不大,以完成任务为主;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实践归实践,教学归教学,两者不能相辅相成。2.校外社会实践收效甚微

为了弥补学校实验、实训条件的不足,一些高职院校也不同程度的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从长期运作的结果看,校外实习基地仅起实习场所作用而已。大多单位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的管理事务,怕泄露商业秘密。结果到实习岗位去却接触不到本岗位的实质工作。例如,到财务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看财务账目和做账,显然这种实习是难以达到实习效果的。3.教师结构失衡严重,实践教学能力欠缺 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能胜任实习实训指导工作的专任教师不多,而聘请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兼任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又相当困难。可以说,目前在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形成能有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这种现状,离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对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对当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1.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

4.浅析高职机械专业教学实践的方法 篇四

浅析高职机械专业教学实践的方法

探讨教学实践的`教学体系、内容、方法与途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素质,培养社会急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作 者:肖丽梅 作者单位: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吉林・辽源,136201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712关键词:机械专业 教学实践 技能训练 探索与实践

5.浅析民办高职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的论文 篇五

一、骨干教师示范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培养练就青年教师的基本功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为青年教师, 其中出校门即上讲台者居多, 而且流动性较大。如何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尽早熟悉掌握教学全过程, 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院长示范教学, 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走出校门, 步入讲坛, 从受教育者突然转变为教育者, 其身份的变化过于急速, 不少青年教师显得无所适从, 如备课、撰写教案、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过程等。针对这种现象, 学校在全院教师中举行示范教学, 采取讲授与点评相结合, 重在课堂教学规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艺术的认知与培养。

院长具有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 教学实践经验十分丰富, 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素质。在全院教职工中, 由院长带头, 第一个走上讲坛, 从题目的引入到内容的延伸一步一步演绎, 以严密的逻辑推理, 旁征博引的论述, 丰富的肢体语言, 清楚而条理, 使在座的全体教师从院长5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认识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了解教学艺术的真谛。

院长上讲台示范, 其余几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以自己不同的学科特点, 以不同的授课方式、方法, 演绎了课堂教学示范的精彩乐章。示范教学的效果不言而喻, 其效果由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来体现。

在示范教学的基础上, 学校组织全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比赛分两阶段, 第一阶段由系部组织实施, 人人上讲台, 个个争优胜, 在全校造就讲好每节课的氛围;第二阶段举行全校教师参加的讲课比赛, 比赛过程中, 各系 (部) 的优胜者为参赛选手, 每一位参赛者由一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授对其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内容的安排、多媒体或板书、教学艺术等方面进行一一点评。

示范教学与讲课比赛, 相映成趣, 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互动, 为加快青年教师度过教学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引进经验丰富、精明能干的任课教师, “讲好一门课, 带动一帮人”

青年教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仅靠一两次的示范教学和讲课比赛是远远不够的。须从长计议, 为此学校从省内外多所高校聘请了精明能干, 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 以老带新, 加快青年教师培养的步伐。

来自高校的老教师, 他 (她) 们过去在公办高校的氛围中, 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学科研工作, 课堂上面对的是经全国统考进入一本或二本录取线以上的本科学生, 具有较好的基础。其培养目标是“厚基础, 宽口径”的高等技术人才, 而跨入民办高职高专院校门槛的学生, 相对而言, 理解能力和知识基础较差, 其理论课以“必须、够用”为度, 遵循“服务专业”的原则。对此学校董事会提请老教授们首先完成两个转变:尽快实现“从本科到高职高专”和“从公办到民办”的转变。在此基础上, “上好一门课, 带动一帮人”。两个转变为老教授们指明了工作方向, “上好一门课, 带动一帮人”落实了行动, 是对老教师们的高度认可, 他 (她) 们丢掉包袱轻装上阵, 按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 讲好一门课。为稳定教师队伍, 以培养青年教师为己任, 带好一帮人。为此学校下发文件, 指明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帮带关系, 将带动一帮人落到实处。以2009年为例, 以传帮带形式指导青年教师49人, 占青年教师的15.31%。

3. 实施院系两级教学督导, 强调以“导”为主, 有

针对性地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讲课艺术水平,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示范教学和讲课比赛从宏观角度上为青年教师尽快度过课堂教学关奠定了基础, 而实施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则是从微观上针对不同的个体, 不同的课程, 因人因课程直接指导、带动。督导组成员由主管教学院长、系部主任和一批热爱教育事业, 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成。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工作, 院级督导组由一名教务处长专职负责, 处理和组织教学督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经常性的教学督导工作, 及时提供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以2009年为例, 院系两级督导达368人次, 占青年教师的115%。

由于教学督导强调以“导”为主, 赋予了督导教师责任感, 使他们认真细致地听, 有针对性地指导青年教师讲课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青年教师普遍反映, 他们从内心深处欢迎督导, 以便发现自己教学工作过程中的问题, 及时地不断地修正讲课艺术, 改进教学过程的设计,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认知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确定个体的现时状态, 然后提供给他们一些新经验, 新经验便成为他们的认知结构的一个部分。

二、创造条件, 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科学研究, 提高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民办高职高专院校虽然被国家定位为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一个类型, 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地位, 但受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民办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等软硬条件上与普通高校有相当大的差距。映射在科学研究课题的申报、立项方面, 被边缘化的迹象十分明显。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 要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 推行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基础是教师,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 只有教师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保证。俗话说: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自己。师傅都不入门, 徒弟何以修行。只有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的开发, 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 建立科学研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平台, 才能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 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 保证教学质量。

1. 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合作, 共同进行产品开发, 提高青年教师的科技开发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朱清时教授指出:“培养学生, 包括培养青年教师, 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实验室的实验”。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教学质量, 要培养胜任专业岗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教师必须明确社会、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几年来, 学校除了制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办法外, 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合进行产品开发, 在合作中求发展, 使青年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的全过程,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以学院与企业联合开发研制汽车方向盘参数检测仪项目为例, 从项目的立项、可行性分析、市场调研、技术路线的制定、检定方法的设计、传感器的设计与选择、电源电路及数据的处理、机械结构的整体设计与制作等内容, 由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 用青年教师的话说:通过项目的全程参与, 我们熟悉了科研工作的套路, 对培养提高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极有帮助。

2. 院系两级积极创造条件, 为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研究提供平台

民办高校资金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为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资金短缺的现实条件下,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的文件, 如:科研工作管理办法, 课题经费管理办法, 青年科研基金管理办法, 学术专著出版基金奖励办法, 科研经费配套办法, 科研工作奖励经费补贴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版面费等。

上述文件的发布、实施与落实, 大大提高了青年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2008年省级立项10项, 2009年省级科研课题立项15项。据我们所知, 在民办高职院校, 以此种方式、如此大的力度资助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并不多见。

在学院创造科学研究氛围的基础上, 为鼓励并发挥系、部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学院又制定了系、部科研考核办法, 各系部反映强烈。如机电工程系主任带头, 几位科研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每人申请立项一个院级科研课题, 每个课题由4~5位青年教师参加, 2009年学院出资数万元, 资助的10项科研课题中, 经院学术委员会审定, 机电工程系立项4项, 占全院科研课题的40%。

3. 鼓励、支持教师与企业结合, 加强培训教材建设

国家教委2006年16号文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

学校董事会积极鼓励、尽力支持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的基础上, 尽快尽早培养双师型教师。全力支持教师积极参加行业培训教材的出版。如, 与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联合编著《机械质量检验和质量监督培训教程》, 由中国工程院刘源张院士作序, 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在机械行业质量协会工作中推广应用, 效果良好。

三、综合考核, 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整体素质

1. 制定措施, 合理安排, 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 壮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根据院系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办法, 鼓励青年教师以职业技能进修为主, 采用蹲点跟班, 工作实习, 合作研发, 挂职锻炼等方式, 到生产服务一线实践。2008年9月以来, 在教学资源奇缺, 专业教师少的情况下, 学校还安排7名教师顶岗实践, 30余名教学管理人员参与顶岗或市场调研社会实践等活动。

2. 制定人性化的考核方案, 全面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素质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全方位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关键, 为此学院制定人性化的考核方案, 开展全方位的考核, 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师德表现、科研工作量、论文发表、著作出版、顶岗实践、专业技能证书等各个环节。人性化的考核指标体系, 给青年教师指明了发展方向。

目前, 我院一部分青年教师正攻读硕士研究生, 有相当数量的青年教师参加了国家和省级举办的专业技能培训, 全方位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2007年9月以来, 绩效考核效果良好, 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1名河南省专业技术带头人, 3名省级优秀教师, 4名市级优秀教师, 31名校级优秀教师, 同时也淘汰、辞聘了20余人。

四、认真解决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问题, 稳定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也是民办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由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私立大学 (厦门大学前身) , 其创办之初, 陈先生就认为“无为之费, 一文易吝, 正当之用, 千金慷慨”。为稳定教师队伍, 使青年教师安心、静心、专心投身到民办高职高专教育事业, 学院积极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解决了教职工的社会保险问题, 拟投建住房120套解决青年教师的住宿问题。参照公办同类院校标准, 按略高10%的标准调整工资方案, 为教师队伍稳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美]J.M.索里著, 高觉民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2]朱清时.没有想象力哪来创造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6:1~4

6.浅析民办高职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的论文 篇六

关键词:绿色教育,就业导向,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

绿色教育是与全球环境教育运动和可持续发展观相伴相生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 绿色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升学教育、文凭教育, 乃至精英教育等等传统的教育模式, 把人的可持续发展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 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为己任。同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 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任务, 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 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如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产学研一体化”的高职办学方针,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真正培养出面向经济社会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绿色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领航标和推进器。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资源科学系房地产专业群在改革过程中以绿色教育为指导思想, 注重内涵建设,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房地产专业群简介

我院房地产专业群包括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物业管理两个专业, 其中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是系部重点建设专业, 也是扬州市房地产协会唯一教学会员单位。两个专业在2007年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评估中受到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 获得优秀等次;在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1名教师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 2名专业教师获得院级课堂教学奖二、三等奖, 1名教师为院级教学创新能手, 1名教师为省级优秀班主任, 2名教师被企业聘为培训讲师。目前该团队承担省级课题3项, 院级课题2项, 建成院级精品课程2门, 主编高职高专教材3本。在硬件方面, 该专业有2个仿真的校内实训室——房地产估价实训室和物业管理综合实训室, 总资产达180万元;有6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二、改革具体成效

1. 突出岗位能力, 围绕市场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2009年12月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8年, 我国房地产企业营业利润3861.3亿, 比2004年增长290.4%。江苏省2009年房地产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总量的45%, 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为9%。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改善性住房市场需求的增加, 房地产需求总量不断攀升,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面对广阔的就业前景,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面向房地产行业, 以江苏省的房地产业背景为具体参照系, 将职业目标定位于房地产行业的各个经营环节。其中房地产经营环节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中介服务、物业管理等环节, 每一环节均对应了相应的岗位群。这几年专业改革与就业实践证明, 在确立基本岗位群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课程体系针对性强, 效果更加显著。

2. 围绕岗位群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按照“岗位群—能力—课程”的总体思路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的。

首先, 结合专业调研, 围绕学生就业后若干年内所能达到的预期职业岗位, 邀请房地产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根据房地产企业提供的相关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 (Knowledge) 、岗位技能 (Skill) 、岗位素质 (Ability) 和其他特质 (Others) 要求 (简称K-S-A-O) 对房地产开发经营环节的各职业岗位进行岗位分析。根据对房地产开发经营环节的各职业岗位进行的分析, 结合社会需求进一步细化各工作项目下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在职业能力分析过程中, 一方面体现房地产开发经营现场的职业活动过程, 另一方面兼顾房地产策划员、房地产估价员、房地产经纪人、物业管理员等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 从岗位需求出发, 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 针对房地产开发经营各环节岗位 (群) 对人才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典型工作过程中的各工序确立相应的课程, 科学地再现房地产开发经营环节中特定的职业活动过程, 缩小课程情境与职业活动情境之间的差距, 以巩固专业知识 (K) 为出发点, 提高岗位技能 (S) 为目标, 加强岗位素质 (A) 为关键, 同时培养学生其他特质 (O) 所代表的个性特质, 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 构建基于工程过程的“K-S-A-O”四位一体的多方向课程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以能力训练为轴心, 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作用。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下设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中介服务、物业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学生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一组课程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以利于构建应用型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结合素质拓展类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等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 严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职业能力基础课, 按“K-S-A-O”四位一体的要求, 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作用, 在职业能力基础课的基础上设置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中介服务、物业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职业能力课;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专业方向选修相应专业方向的一组课程, 以利于构建应用型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通过职业能力拓展类课程,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综合能力训练课程, 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3. 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房地产行业相关人才需求的要求, 围绕房地产增值服务能力, 将房地产估价、房地产中介、房地产销售 (含营销策划) 、房地产经营、物业管理作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一是对现行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减少理论学时数, 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二是增加前五学期的实践时间。现行的学生实践比较集中在第六学期, 而前五个学期的实践时间相对少, 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实践技能训练的要求。因此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将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践、生产实践和毕业实践几个部分。其中认识实践在第一、二两学年的假期中以分散的形式进行, 安排专业教师进行专门指导, 生产实践在第三、四学期进行, 形式为组织和带领学生到房地产相关企业进行1个月的顶岗实践, 师生共同参加生产实践, 毕业实践在第六学期进行, 主要是学生独自在生产单位工作, 努力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 教师加强实践过程监控。

4. 大力推进“抛锚式”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 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 (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 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 (例如教师) 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强调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 因而要求教师要能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 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三、改革保障措施

1. 课程体系由固定变弹性

有弹性的课程体系, 是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本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包括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任选课, 学生只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量, 方可参加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环节。课程体系的弹性不同于学分制的弹性, 学分制的弹性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 提前或者延长在校学习时间, 而本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弹性体现为专业选修课和任选课的选择权在于学生, 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或特长, 灵活选课, 使个人能力在获得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得到延展。

2. 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是要不断完善实践内容。实践内容不仅包括专业实践, 还包括公共实践, 其中公共实践能力是学生今后进入社会生活和工作必备能力, 它包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能力, 具体表现为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二是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校内模拟进行, 比如开展模拟招标会, 组织学生全程参与物业服务企业购买标书、编制标书、招标会答辩及中标后的相关工作, 再如开展读书会, 组织学生课余时间阅读本专业的书刊, 并进行讨论, 甚至举行专业辩论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 比如第三学期的顶岗实践, 再如根据课程特点, 进行项目式教学, 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工作情境, 亲身参与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做到“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三是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资料。实践资料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

3. 提高师资的实践意识和能力

一是加大师德教育, 培养教师乐于奉献的精神和热心教学的事业心。二是大胆加压, 要求本专业的青年教师多挑大梁, 能独当一面开展工作。三是要求每位教师均具有双师素质, 积极参与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 积极参加企业生产实践, 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 进一步做好房地产投资策划、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城市基准地价及地价动态监测更新等社会服务, 并积极争取房地产领域的社会服务项目。四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积极参加教科研课题研究, 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既要为各层次的政府决策与企业发展服务, 也要及时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具社会应用性。

4.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7.浅析民办高职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的论文 篇七

一、环艺专业中高职连读教育模式的目标与任务

工作目标:统筹管理, 相对独立, 资源共享, 层次互融。探索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招生考试制度、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评价模式、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有效衔接。工作任务:认真分析两校在管理、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教科研等方面的现状与特点, 通过结对共建, 打破校际壁垒、开放校园;打破学科壁垒, 激活课堂;打破教研壁垒, 优化科研, 努力发挥各自长处, 从而达到强弱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环艺专业中高职连读教育合作模式与内容

(一) 学校管理。

1.交流两校的管理规章制度, 逐步实现两校管理制度的一体化。2.两校领导根据工作需要, 可参加对方的教学工作会议, 逐步实现两校管理观念的一体化。

(二) 专业建设及管理。

1.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两校连同对口合作企业共同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 确定三二连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合理制定专业教学计划, 并定期组织研讨会, 对教学计划进行补充修订。2.教学模式。学生在中专就读时间为3年。学生在中专就读期间,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参与学生的职业教育, 提供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学校参观、专业导论、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参观实习、实训的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一学年主要开设学习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 第二学年主要开设专业课程,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第三学年学生开设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训, 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 改为综合课程及实训, 实习时间改为1个月, 将在高职学习的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提前第六学期。青职学院教师可参与第六学期的专业课程的授课, 教师课时费由中专支付。学生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时间为2年, 第一学年主要开设专业核心课程, 第二学年年为顶岗实习期。学生在中职期间获取 (中级) 职业技能证书。3.考试考核。一是考试管理, 学生考试部分科目实现“教考分离”。在中专就读期间, 第一学年合作专业每学期有1门课程, 第二学年每学期有2门课程是由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命题, 两校成立阅卷小组共同阅卷, 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在开发区职业中专完成3年学习后, 由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组织转段考试, 考试合格者方可进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二是考核管理, 学生中级技能达级测试在第五学期末, 由开发区职业中专负责组织;高级技能达级测试在第八学期末, 由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组织。4.师资队伍培养。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可提供有效资源, 对中专的专业教师开展专业、职业教育理论及理念的培训。

三、保障措施

(一) 组织机构。

为更好地指导两校合作共建工作, 成立中高职合作理事会, 理事会下设3个专项工作小组: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学生管理工作小组、校企合作工作小组。

(二) 建立作例会合信息通报制度。

1.例会制度。 (1) 两校不定期召开共建联席会议, 共同研究和探讨学校管理、发展和教育教学等方面问题, 及时掌握相互之间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情况。 (2) 两校每学期初教务、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部门召开一次期初计划交流会, 期末召开一次总结会, 并撰写书面总结报告, 及时上报总结经验, 确保共建工作扎实开展、取得成效。 (3) 两校专业教研室每学期组织期初、期中、期末三次研讨会, 就教学进度、考核办法、教学质量、学生管理、实训设备共享、校企合作等问题进行研讨。2.信息通告制度。两校分别安排专人及时将合作进展情况以信息的形式向青岛市教育局、开发区领导通报。3.联动机制。 (1) 教师培训联动。两校对口专业教师培训及班主任培训等, 可根据情况安排双方教师共同参加。 (2) 教研联动。两校安排精干力量参与中高职一体化课题研究工作, 形成具有高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4.共享机制。 (1) 师资共享。青岛商务学校聘请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担任兼职教师, 从事教学和实训。同时, 青岛商务学校提报教师培训计划,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帮助青岛商务学校教师进行培训, 提升业务水平。 (2) 校内实训设备共享。双方于每学期开学前协商制定实验室使用计划, 使用过程中, 实验室所有权方应安排专人协助管理。 (3) 校外实训基地共享。需使用对方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实训活动时, 提前一周向对方提报活动计划, 协商组织校外实训活动。 (4) 学生活动基地共享。由两校学生管理部门协调组织相关活动。 (5) 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两校在举行大型校企合作活动时, 邀请对方相关领导出席。 (6) 图书资源共享。两校图书馆面向双方师生免费开放, 师生可自愿办理对方图书借阅证, 按对方图书管理规定借阅图书。

综上所述, 中职和高职间合理化衔接亟需在体制机制上予以综合纠正, 在顶层管理上进行系统化设计。“五年制”教育对中高职环艺设计专业教学的启示这方面的研究上也将会不断深入和系统。

摘要: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和青岛商务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3+2连读教育模式对专业建设、发展的启示。探讨中高职环艺设计专业实施3+2连读改革后的建设思路, 提倡加速环艺设计专业与各景观、室内、装饰行业企业的合作, 加大环艺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创新的培养力度, 以期推动中高职教育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8.浅析民办高职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的论文 篇八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 我国对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教育部于2006年批准复旦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 培养翻译专业人才;2007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和专业化的翻译人才。截至目前, 共有42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 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 其中民办高校两所, 即西安翻译学院和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笔者就从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培养途径三个方面对民办高校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

翻译专业 (英语) 脱胎于传统的英语专业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新兴学科的设置必定有新兴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召集英语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讨论, 同时还考虑到翻译专业的特点, 最终把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 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了解中外社会文化, 熟悉翻译基础理论, 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 熟悉运用翻译工具, 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 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 (仲伟合, 2010:9) 。对于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们可以看出,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口译和笔译职业译员, 能够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为国家的经济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做出贡献的合格的应用型、专业性的口笔译人才。

自2006年三所高校试办翻译专业以来, 已经有六年的时间, 三届毕业生走向社会并接受市场的考验。截至目前, 42所高校中只有两所民办高校获得试办翻译专业本科的资格, 即西安翻译学院和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民办高校起步较晚, 西安翻译学院成立于1987年, 2011年获得翻译专业本科的招生资格;西安翻译学院已经有25年的办学历史, 地处西北地区最发达的城市西安, 陕西省是西北地区的重镇, 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改革和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 西安翻译学院申请试办翻译专业本科的目的就是在于服务当地的经济, 为增强陕西省的实力为陕西省输送大量的翻译专业人才, 提升陕西省的竞争实力。这就决定了西安翻译学院翻译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教育部的翻译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托, 结合陕西省的实际发展情况, 来制定西安翻译学院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西安翻译学院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开始翻译本科专业的民办高校, 一贯坚持“专业+外语+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的人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为此, 西安翻译学院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熟练掌握英汉两种语言, 具有广博的知识,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 熟悉陕西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以及风土人情,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旅游、航天、科技以及外贸等领域成为卓越的口笔译人才, 为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从而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后备的翻译专业人才。

二、课程设置

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密不可分, 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而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指明了方向。由于地域和高校特点的不同, 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但是, 由于翻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翻译实践的课程必然成为主要关注的方面。

根据翻译本科专业的教学要求, 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三大模块:语言知识和能力、翻译知识和技能、通识教育。这三大模块是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纲, 各所高校由于办学特色和具体的培养目标不同, 会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西安翻译学院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就是以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为契机、以陕西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关键来培养适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口笔译人才。课程设置除了通识课程以外, 专业课程更加注重旅游、航天、机械、汽车、科技等口笔译课程。同时, 还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以及自己的培养目标、办学特点和学校自身的条件, 开设了专业限选课和选修课以及必修课。

总之, 民办高校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为手段、以社会需要为目的来培养合格的、专业的通用型专业口笔译人才。

三、培养途径

翻译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以及翻译专业课程的设置, 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满足社会需要的、能胜任各种场合的口笔译专业人才。而对如何培养口笔译人才, 还处在不断的探索和论证阶段, 各个高校也在探索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毫无疑问, 国外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以进行借鉴和试用, 但是不可照搬, 有时可能会与本校或者本国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此外, 以往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教师和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 随着翻译专业的设立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仅限于学校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学校的翻译教学主要集中于文学翻译, 有的高校设立科技翻译和法律翻译, 但是对于社会上所涉及的翻译领域不是太多, 这就造成了学校培养的学生一毕业很难适应社会上翻译公司或者翻译机构对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

首批翻译专业本科试点的高校已经有三届毕业生, 正在接受社会和市场的考验, 民办院校可以进行探索和学习, 吸收和利用其他高校的有效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途径和方法。西安翻译学院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民办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 有自己优势和特色所在。首先, 西安翻译学院是一所以语言为主要特色的高校, 全英语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 各个院系都有自己的学科或学术带头人, 尤其是外国语学院有许多从事翻译的专家和教授, 他们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最后, 西安翻译学院一贯坚持“专业+外语+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能够经得起考验的复合型人才。

2011年, 西安翻译学院迎来了一门新的外语学科专业—翻译专业 (英语) 。西安翻译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分院的领导对此高度重视, 一直探索如何进行对翻译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 最后找到了一条途径——校企联合对翻译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模式。西安翻译学院通过与翻译公司签订合约, 对翻译专业的学生进行学校培养和翻译公司培养, 把学生推向社会, 接触社会上真实的翻译材料和翻译行业, 从而对翻译有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从而为毕业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校企联合来共同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模式, 实现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也给翻译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提高翻译专业教师的队伍的整体水平, 西安翻译学院出资把自己的教师送到专业的外国语大学去学习, 提高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翻译专业的特征决定了翻译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同时还要具备广阔的翻译视野, 还要有持久耐磨的激情, 懂得翻译教学的互动和循循善诱。

总之, 西安翻译学院联合翻译公司培养翻译专业本科学生的模式正在尝试阶段, 笔者认为, 这种模式是对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的一项巨大突破,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不但为未来的毕业生指明了未来翻译就业的方向, 同时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翻译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其巨大的潜力和生命力不可估量。民办高校翻译专业本科的试办, 是对公办高校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一个挑战, 也是一个机遇。民办高校的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立足本地经济, 以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契机、结合自己学院的特点和优势来培养翻译专业口笔译人才, 服务于本地经济, 从而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 民办院校翻译专业试办翻译专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翻译本科专业在民办高校面前任重而道远, 笔者提出的校企联合培养翻译专业口笔译人才的模式希望能够给民办高校些许借鉴, 其真正的效果有待社会和市场的考验。

摘要:自从2006年教育部批准三所公办高校试办翻译专业本科以来, 已经有三届翻译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 接受社会和市场的考验, 而民办高校翻译专业的申请以及试办较晚, 本文就从民办高校自身的角度谈起, 对民办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翻译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仲伟合:《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原则》, 《东方翻译》, 2010 (1) 。

[2]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 《中国翻译》, 2011 (3) 。

[3]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外国语》, 2008 (6) 。

上一篇:那美味的面片叙事作文下一篇:《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