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作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报告(共8篇)
1.关于合作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报告 篇一
关于兰州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
报告
李阳建筑学一班20102229
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公共图书馆3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3个,博物馆3个;53个乡镇全部建有文化站,2200多个村建有文化大院;莒县、五莲县分别于1996年、1998年被命名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莒县招贤镇等3个乡镇(街道)2005年被首批命名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乡镇,东港区中盛社区等5个社区2005年被命名为省级文化先进社区。此外,自1997年以来,我市还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先后命名表彰了3批22个社会文化先进乡镇。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省的部署,我市自今年以来全面推进共享工程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调研中了解到,目前,莒县、五莲县已经建成了县级支中心,东港区、岚山区、日照开发区支中心正在建设中;全市80%以上的村建成了基层服务点。乡镇、农村的做法是,同党员远程教育基层点相结合,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终端设备接受合播放共享工程文化信息,实现了二者的共建共享,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随时点播收看精彩的文化类节目。如,东港区日照街道小莲村投资170万元建成了文化广场、戏台,添置了多媒体投影机,每晚7点至9点定时播放“共享工程”内容;岚山区岚山头街道王家庄充分发挥服务点的功能,向农民群众播放科普知识和文化类节目;莒县招贤镇董家坡村投资4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5000㎡的文化广场,并在广场安置了大屏幕背投电视,接通了共享工程节目信号,每天晚上向村民开放;五莲县许孟镇院西村共享工程与党员教育、文化科技信息服务、瓜菜销售“四位一体”,成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平台;日照开发区车家村服务点配有20多台微机,有专门的管理员,每天对村民开放。共享工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乡镇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①乡镇文化站。目前,全市53个乡镇全部有文化站,编制总数为67人,实有100人,其中专职工作人员39人。各文化站都设有站长,有的还设有副站长。所有文化站中,在乡镇政府办公场所内的有32个,与其他单位共建共享的有17个,另有4个没有设施;设施面积100—300㎡的有10个,超过300㎡的有7个;“五室”、一场、一院、一校(即:图书室、报刊阅览室、文艺排演室或歌舞厅、游艺活动室、展览室;现代化娱乐场或文化广场;影剧院;农业文化业校)齐全的有12个,只建有“五室”的有7个;乡镇图书室藏书最多的达到5万册,最少的仅有200册,有9个乡镇文化站暂无图书室。②农村文化大院。目前,全市有2200多个村建有文化大院,占全部农村总数的74%,大多数文化大院建有图书室。如,东港区日照街道后楼村建设了包括图书阅览室在内的文体活动中心;岚山区安东卫街道建设了功能完善的图书室、文艺活动室、棋牌室等文体设施,每天对群众开放;莒县招贤镇董家坡村、浮来山镇十里堡村等投资2万多元,在文化广场安置了大型背投彩电,并与共享工程相联接;五莲县洪凝镇大尧居村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文体广场,并投资近10万元建成了电子阅览室,村图书室藏书达到了10000册;
开发区奎山街道后两河村新建成包括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在内的4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院,面积近6000㎡的文化广场正在建设中,村老年文艺队也即将组建。③农村业余文艺表演团体。目前,全市有近200支农村业余文艺表演团体,活跃在广大农村、社区,成为繁荣基层文化的重要力量。其中,莒县夏庄镇周姑剧团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十佳庄户剧团”称号,莒县峤山镇周姑剧团、安庄镇周姑剧团和五莲县许孟镇许孟村艺术团等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优秀庄户剧团”称号。除镇、村自发组织的活动外,市文化局每年都要开展“科普文化进农家”、“情系热土”、“欢乐乡村”等各类文化下乡活动近百场次。
3.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积极开展。调研中了解到,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各区县、各乡镇都有电影放映队,对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电影业的逐渐萎缩,到目前乡镇电影放映队已经所剩无几。东港区原有的10支放映队伍已经全部解散,现在主要依靠电影公司给予提供放映服务;岚山区、莒县、五莲县、日照开发区现在能坚持放映的共计也仅有15支队伍、29名放映员、18台放映机。在财政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他们努力开拓市场,通过“影企联姻”的方式,由企业出资组织放映,老百姓免费享受电影服务。这样,既解决了资金问题,提供了电影服务,又宣传了企业,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2006年全市共放映农村2030场次,2007年前三季度已放映1900场次。
4.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初步展开。由于国家、省关于农家书屋建设的政策刚刚出台,目前,我市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也只是处在起步阶段。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各地在原有图书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措施,充实藏书,已建成具有农家书屋雏形的各类图书室、阅览室等共计200余个,总投资为334.56万元。其中,有电子阅览室的共有44个,占21%。最近,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等15部门根据中办发〔2007〕21号文件精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阅读”工程,建设“农家书屋”的意见》,对全市“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2007年我市以莒县为试点,在全市建设50个示范“农家书屋”,以后每年递增建设100个,到2010年全市3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农家书屋”和农民自助读书组织,力争到2015年“农家书屋”基本覆盖全市行政村。
二、当前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调研中了解到,当前,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基层普遍存在。乡镇政府没有把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人员工资除外)纳入财政预算,甚至有些经济欠发达乡镇对文化建设基本无投入,致使文化工作举步维艰。其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尽管基层党委、政府在认识上对文化建设很重视,但因为财力薄弱,无力投入;二是由于基层领导同志重经济工作轻文化建设观念的影响,尽管财政状况较好,但不愿投入;三是由于缺乏考核评价机制,基层文化建设目标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对县及乡镇文化建设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约措施。尽管我市已经开展了社会文化先进乡镇的命名工作,但这项工作没有与对基层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相挂钩。有的乡镇在入选市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后,忽视了对社会文化的继续投入和建设,致使出现倒退现象。
2.区县、乡镇、农村三级文化阵地设施建设滞后。从区县来看,莒县、五莲县两个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的“两馆”尽管达到了二级馆的要求,但这些设施由于建设时间早,规模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东港区目前没有独立的文化馆和图书馆设施;岚山区目前文化馆、图书馆还是空白。从乡镇来看,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开展科技讲座、扫盲教育、法制宣传、文艺辅导、文艺汇演、游戏娱乐以及农民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的课堂,也是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重要阵地,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的情况是,尽管每个乡镇都设立了文化站,但大多在乡镇政府办公场所内,远离居民区,既缺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所必需的设施和场所,又不方便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即使那些有独立场所的文化站,其设施、设备以及投入等也
与综合文化站的要求相差很远。面对这种现实,各乡镇文化站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克服重重困难,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工作,在共享工程建设、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群众文化活动、农村群文辅导、参与市里大型文化活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较好的推动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发展。但由于文化设施的制约,他们所开展的工作也还是非常有限的。从农村来看,大多数村文化大院也由于缺少设施和内容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以村图书室为例,目前,有不少村除了按规定征订的党报党刊外,其他藏书极少;即使藏书较多的图书室,适合农民群众阅读的科技、文化、农业、卫生、法律等方面的书籍也寥寥无几,利用率很低。
3.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薄弱,工作不专一。一方面,从目前来看,全市53个乡镇都设有文化站编制,配备了站长,有的还有副站长。但这些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平时大部分时间被抽调到其他岗位从事经济、管理等工作,真正用在文化工作上的精力很少,文化工作无规划、无目标。另一方面,对文化站长选人用人上缺乏针对性,造成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整体学历较低,业务技能较差;再加上由于基层文化工作条件简陋、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落后、运行经费短缺,有些同志从事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缺乏扶持。调研发现,基层政府对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资金扶持,农村电影放映经费严重不足。当前的放映主要是通过影企联姻的方式进行,而企业之所以提供赞助费用,根本目的在于宣传企业自身;企业与电影放映单位的协议也是临时性的,一旦协议结束,放映单位没有了资金来源,就会停止放映。因而,这些电影放映活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益放映。另一方面,各电影放映队伍由于资金严重不足,没有能力更新和添置设备,只能使用现有的老式胶片放映机,导致了成本过高。五莲县是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搞得比较好的县,通过“影企联姻”,每放映一场电影企业赞助100元,去掉人员工资、运输、片租等费用,仅剩十几元;所放的片子大多是库存片或者是租金便宜的老片,如果租赁新片、大片的话,则成本将大大提高,引进成本低、质量优的数字电影已经势在必行。虽然省、市对农村电影放映补助资金政策已经出台,但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些资金目前还没有用于农村电影放映补贴,区县配套资金也还没有到位,对这项资金的使用监管措施还有待加强。
三、关于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明确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全面推进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日照市“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社会文化先进县、新增1个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全市有60%的乡镇成为市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根据这个规划和中办发〔2007〕21号文件要求,我市急需出台一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规划。建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财政、建设、教育、民政、文化、体育、广电等部门协作,各区县政府配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从改善基层文化设施入手,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区县已有“两馆”和“共享工程”支中心的要抓紧建设,没有“两馆”和“共享工程”支中心的要抓紧建设。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在各乡镇都有一些闲置房屋,它们主要是一些垂直部门设在乡镇的站、所取消后腾出来的,如果将这些房
屋进行适当改造、装修,将其建设成综合文化站,既节约了资金,减轻了乡镇负担,又解决了乡镇文化站设施不足的问题。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可以根据情况新建文化站。力争到2008年建成15个规范化乡镇综合文化站、150个村居文化大院,2009年建成30个规范化乡镇综合文化站、300个村居文化大院,到2010年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每个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2.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积极探索建立以乡镇为主、市县适当补助的政府投入保障体制,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设施的建设,由市文化局负责监督资金利用情况;县级财政根据市里的补助,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其他资金由乡镇财政资金解决。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3.强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考核。加强对区县、乡镇文化建设工作考核,是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在继续加强对市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进行动态管理的基础上,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任务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的任务目标一起考核,促使区县和乡镇政府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协调发展。考核内容应该包括领导重视、经费投入、基础设施、业务工作等,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4.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全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五大重点工程之一。中办发〔2007〕21号文件明确提出:“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改革……到2010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省、市对农村电影放映的资金补助政策已经出台,每放映1场农村公益电影政府补助200元,其中省财政补贴60%,市、县财政分别补贴20%。为保证这笔资金专款专用,省财政厅、省文化厅于11月9日在济南召开了全省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会议,对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进行了部署,出台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了农村电影专项资金。从我市情况看,按照一台设备一年提供300个村的放映服务来计算,2008年要实现全市农村70%的覆盖率的目标,至少需要84台放映设备;而到2010年要实现100%的覆盖的话,则至少需要120台放映设备。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我市可以对补助资金的利用以市场运作方式拟定具体招标方案,对社会公开招标,特别是要引进现代化的数字电影放映服务。要引导和支持民营电影放映企业发展,鼓励电影放映企业和个人在完成政府购买的放映服务的前提下,努力开拓市场、搞活经营。这样,既保证了农村电影放映补助资金专款专用,又推动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顺利进行,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
今后,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覆盖全市城乡、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特此报告。
2.关于合作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报告 篇二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经费不足。近年来, 我国用于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逐步增长, 但是对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业务经费的投入仍然严重不足, 一方面是我国幅员辽阔, 农村所占比重较大, 但城乡差距较大, 平均到基层的文化经费数额有限;另一方面, 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基层政府投入为主, 大部分乡镇的财政吃紧, 再加上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缺乏规划性和联系性, 导致农村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投入自己非常有限, 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村, 公共文化建设甚至没有列为财政投入的范围。此外, 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支持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多不足, 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撑。由于缺乏基本经费的保障和缺少资金投入的途径, 导致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受到了阻碍。
2.公共设施不足。在我国的广大基层, 大部分的乡镇没有对农村的文化基础建设有足够的认识, 很多乡镇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本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中, 而且对健身场所、娱乐场所、文化宣传阵地等基础设施缺少统筹安排安排, 缺乏规划性。因此, 不少农村缺乏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必须的基础设施, 即便有的农村建设了一些基础设施, 也因为缺乏规划性、整体性, 导致公共文化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不科学、不规范、不平衡, 这样自然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农民群众文化生活贫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提高, 但是当前农村的文化活动比较单一, 多是组织看电影、跳广场舞等形式, 而且参加活动的以中老年妇女为主。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乏味导致大部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不高, 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
4.农村文化人才匮乏。一直以来, 我国基层文化工作者基本上是由机关人员兼职, 而且年龄较大, 学习能力不足, 再加上缺少必要的业务培训, 所以他们的业务素质较低。另外,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待遇不高、人员流动频繁, 无法吸引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 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尤其是缺乏创作型的人才。
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第一, 建议国家继续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 可以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乡镇政府要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到财政预算中, 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使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到文化活动中。第二, 农村文化活动室创建后, 县级和乡镇文化部门要投入一定的经费, 加强对这些基础设施的管理, 可以聘请村文化管理员, 并给予一定的补助, 这样能够保证农村文化活动阵地正常开放, 并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 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基层部门要多鼓励民办企业等捐建农村文化活动阵地, 通过多种渠道将社会资金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2.要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县级文化部门要遵循“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精心布置、功能互补”的原则来建立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使文化馆、图书馆、广场等基础设施能够实现互补、互享。乡镇政府应当继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强化乡镇文化站、村级图书室、村级健身室等基础设施的功能, 同时要因村制宜, 建设一些方便群众就近参加活动的分散的文化设施, 以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如此, 便能够使县市、乡镇、农村三级文化资源实现共享, 并交流互动, 互相提高。此外, 基层文化部门应当多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 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 并使其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
3.要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内容建设。一要加大送文化下乡力度。宣传文化部门要采取“菜单”方式, 根据农民需要, 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和服务三农等系列文化活动, 定时组织有关专家到农村作专题讲座。二要推进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主题文化活动, 引导当地文化团队唱响主旋律, 发出好声音。引导当地团队充分利用文化广场资源, 开展活泼多样的文化活动。创造条件, 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好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赋予新的内涵和精神。以农民为主体, 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农业节会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三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基层群众文化部门应当鼓励群众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 要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创办文化活动, 同时要在政府政策、民间社会力量的扶持下, 深入挖掘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 如民间技艺、民间艺术等, 在传承这些优秀民间文化的同时要创新活动形式, 通过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文化活动来激发群众的参与意识, 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4.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公共文化队伍是使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 因此,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重视培养高素质的文化队伍。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 首先, 加强乡镇文化员培训, 经常性开展文化干部业务培训, 打造“又好又专”的干部队伍。其次, 建好村级管理人员队伍, 明确专人负责村文化工作,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提高他们的待遇,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二是抓好文化表演队伍, 文化表演队伍是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力量, 必须加大对各类表演队伍的投入、培养和扶持力度。上级文化部门要定期组织文化系统老师下乡进行业务辅导, 使农村文化内容、形式与时俱进, 文化创作技能不断提升。
总之,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将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但是, 作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 应当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同时要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尽量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史大波.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民营科技, 2009 (1) .
[2]付春.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 2010 (4) .
3.关于合作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报告 篇三
从源头上关注婴幼儿阅读,如何在全社会构建一个能够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们一直的呼声。本文通过回顾欧美发达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做法,结合婴幼儿语言学习中的全语言理论,探讨了我国婴幼儿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
关键词
婴幼儿阅读 公共文化服务 全语言 阅读习惯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政府推进转型的背景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是一个具体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框架。因此,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阐明体系的内涵,对于完善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文化发展、更好地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在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背景下提出的任务,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与繁荣、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初的理论来源是“新公共管理”,我国最早提出这一概念是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关于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婴幼儿早期阅读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阅读能力是个体的一项基本学习能力。一个好的阅读者,通过阅读不仅能获取大量的间接知识经验,而且能够促进个体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加快个体社会化的进程。索耶(2000)和赫克(1993)阐释出幼儿书籍有下列目的和意义:给孩子完全的娱乐,帮助孩子发展想象力,帮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意义,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与生活有关的经验,帮助孩子加深对世界的发现。即儿童早期阅读应该不单单指向知识本身,而要指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所有方面,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建立起完整的精神世界的坐标。这也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辅助婴幼儿阅读的推广。
通过对苏州婴幼儿早期阅读现状的调研,看到其在完善婴幼儿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文化品牌建设以及推进文化惠民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体制性、结构性方面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文化体制的障碍和相关部门缺乏联动机制,迫切需要相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实际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形成的非赢利性的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其目的是保障群众满足基本的文化需求,由组织体系、内容体系、运行体系和监管评估体系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充分的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92年,英国公益组织图书信托基金会、伯明翰大学教育学院及伯明翰的卫生机构和图书馆共同推出的Bookstart运动,系全世界第一个免费婴幼儿赠书运动。顾名思义,Bookstart具有book及start两种意思,提倡幼儿及早阅读、接触书本,赠书方式系利用儿童保健员(Health Visitor)前往有7至9个月大婴儿的家庭进行健康检查时,顺手将免费阅读礼袋亲自送给家长,礼袋中包括免费图书(两本适龄优质图画书)、《宝宝爱看书》(Babies Love Books)导读手册、一份延伸阅读推荐书单、再加上当地阅读资源说明倡导品与图书馆借书证申请表格,藉此鼓励家长踊跃协助孩子跨出阅读的第一步,除了善加利用收到的两本免费入门图画书之外,同时也能积极运用邻近小区的阅读资源,建立与图书馆头一次接触的美好经验,为培养终身阅读习惯提早做好准备。在这项运动中,公益组织、教育机构、卫生机构、图书馆、社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已经形成了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英国为例,在之后所做的追踪调查发现,第一批获得赠书的三百个家庭,无论是全家人对图书的兴趣、亲子共读的频率、父母买书给小孩当礼物或全家一起上图书馆的次数都增加了。而这批从小接触图书的幼儿上小学后,他们在基本学力测验的成绩也优于其他小孩,不但语文成绩好,运算能力也较佳(其中以阅读、语文、数学、科学等各领域表现最明显)。我国台湾省台北市立图书馆与信谊基金会于1995年9月1日起正式推出代表台湾特色的“Book start 阅读起步走”运动,以6~18个月的台北市婴幼儿家长为对象,赠送阅读礼袋及报名参加婴幼儿父母学习讲座,让婴幼儿父母能够从课程中了解婴幼儿的学习历程,学习善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提供孩子不同阶段最适切的阅读和学习引导,进而从小培养婴幼儿的阅读习惯,而图书馆也将成为培养亲子共读最直接、有效的场所。此运动现在已推行至全英国以及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地区,如日本是2001年开始推行,韩国为2003年,泰国为2004年。苏州图书馆开展悦读宝贝活动,效仿这样的做法,已经连续两年共发放2000个阅读大礼包,并从今年起配合家长阅读讲座,注重亲子阅读方法的指导。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我们拟定婴幼儿早期阅读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主要有:
一、提供公共文化基地
首先是要满足婴幼儿及家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一是依托原有的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继续发挥其公共文化功能,提供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包括图书漂流、文化活动、讲座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由各类文化设施,比如提供艺术辅导、活动策划、普及各类文化服务,满足其文化需求。二是拓展幼儿园、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各个社区分馆等文化基地的公共服务功能。
二、策划公共文化活动
由政府、文化单位根据婴幼儿及家长创造条件满足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的需求,担负起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职责。通过策划、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确定活动主题,提出实施方案,编制经费预算,建立组织机构,寻找活动实施主体,提出要求并发挥协调与监督作用。
三、扶持志愿者团体
对志愿者组织进行扶持,鼓励学有专长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团队,扩大文化社群的辐射力。对于那些对城市文化起到重大影响的团体,可以进行长期资助,使其在整个城市文化发挥着稳定的作用;应通过后期的不断培训,激发志愿者团体的活力,提高团体的水平和创新力,
四、推动学术研究。加强0-6婴幼儿早期阅读相关文化艺术、学术上的创作与研究,利用高校相关专业资源和当地文联,推出更多的种类丰富的作品和高水准的理论争鸣,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性任务。
五、发布文化信息和推动文化教育
通过互联网、平面媒体、电台电视台、海报、宣传册等形式向公众传递婴幼儿早期阅读相关信息,保证文化信息传递的及时与丰富,便于公众了解最新动态、参与文化活动。尤其要通过社区的力量,及时地保证信息的通畅及时。
通过对国内外婴幼儿阅读政策、经费投入和重视程度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在这方面阅读工作存在起步较晚、缺少政策支持、社会阅读氛围欠佳、用于开展早期阅读的公共资源有限、儿童阅读的社会环境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苏州应带头推广阅读活动,大力发展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给予正确的理念指导和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阅读氛围;利用社区资源,给予家庭福利政策支持,倡导在家庭推广早期阅读;重视与阅读相关的学术研究。
国内对于构建婴幼儿早期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还没有很系统的研究,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居多,对体系框架及运作的理论探讨较少,对于早期阅读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到底该如何操作的论述更是少之又少。
通过对图书馆、博物馆及社区早期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志愿者跟踪辅导情况研究,再结合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文献,查阅相关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主要做法资料,提出创建婴幼儿早期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可能,以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相结合,提出在建设婴幼儿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对策思路。
参考文献
[1]尹静.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研究[D].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黄明超.儿童文学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王义高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4.关于上饶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四
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王雨星
单 位:解放军理工大学一旅十队
关于上饶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情况调查
报告
“建党九十周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设施网络全面覆盖、文化队伍素质提高、重点工程快速推进、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服务手段不断创新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无论是“SARS”、“毒奶粉”还是“禽流感”,这些事件背后深藏着的正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为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缝隙,避免由于公共服务缺失而给人类带来类似SARS的灾难性后果,各级政府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行政理论界也就政府公共服务创新进行了多方探讨。本文拟从上饶的一些实际出发,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略陈管见,以就教于通人。
一、公共服务的含义及主要模式
公共服务的社会实践由来已久。因此,它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内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对我国现阶段“公共服务”的科学界定。新千年以来,随着新一轮行政改革在大多数现代化国家的进一步深化,公共服
务已成为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内容。当前,国外的公共服务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最低保障与兼顾效率型,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强调社会成员的自助性及社会保障制度中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以英国和北欧各国为代表的全面公平型,强调以国家为主体,对全民实行普遍保障;以新加坡和智利为代表的效率主导型,则通过国家立法等强制手段,以家庭或个人的储蓄来进行自我保障。在国内,一些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相继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如精干、高效的上海模式注重通过提高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信息化的广州模式通过设立“广州市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在各方面为海内外投资者拓展巨大的投资空间;浙江百姓经济模式则注重搞好产业带、城市发展、大交通网络、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加大对重大基础性项目的投入,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1]
二、上饶政府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2006年上饶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提出要“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但由于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自身行政权力对社会的控制,而忽视了为公民提供应有的公共服务,致使现有的公共服务职能存在较大漏洞和不足。上饶市作为其中的一级政府,同样的尴尬在所难免。
(一)总量在加大,比重偏小。“建党九十周年”期间,上饶市生产总值由173.4亿元增加到388.1.亿元,年均增长13.6%,财政总收入由15.7亿元增加到33.6亿元,年均增长16.4%。此间,政府公共服务的几项主要指标在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如文体广播和教育的财政性支出从5.4亿元增加到12.9亿元,增幅58.1%;医疗卫生支出从1.35亿元增加到2.46亿元,增幅45.12%;科技三项费用从675万元增 3
加到2037万元,增幅66.86%。但占GDP的比重普遍偏小。以2005年为例,当年财政性教育支出仅占GDP的3.01%,医疗卫生支出占0.63%,文体广播事业费占0.3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0.10%,科技三项费用占0.0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占0.34%。从全省来看,上饶政府公共服务的某些指标也相对偏低,如2005年全市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的人均经费分别比全省平均数低105.38元、72.17元和127.98元。
(二)主体在增多,作为有限。“建档九十周年”期间,随着国家逐步开放服务领域,降低准入门槛,民间资本开始涉足上饶公共服务建设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共服务供需紧张的状况。这在教育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全市民办教育固定资产投资达11.7亿元,略高于2005年全市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安置教职工9100人,相当于本市两个中上人口县的教师职数,在校学生20万人,占全省学生数的五分之一强。民间资本在卫生领域也有所涉足,市城区先后创办有7家民营医院,总资产达6300万元,床位460张,医务人员450人。但从总体上看,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面还很窄,相对于庞大的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来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而也决定了其作为的有限性。
(三)覆面在扩张,城乡差异大。近年来,上饶的政府公共服务在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覆面有所扩张,但城乡差异明显。在基础教育方面,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接受了“普九”验收,但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如全市12所省重点建设中学均集中在市区和县城,且城市学校基本建立了局域网或校园网,但全市3.2%的危房却全部集中在农村。同时,农村初中辍学现象依然严重,每年有近3万人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学习。在就业方面,全市共建立148个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200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2万人,但新增就业岗位与实际需求相差50%,而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中,仅下岗工人就占了29.5%,大量 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相当狭小。在现代通讯方面,2005年城市人口的电话普及率为39.45%,农村仅为9.25%,低30.2个百分点。
(四)制度在完善,体系未健全。“建档九十周年”期间,上饶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公共医疗卫生、科技补贴等公共服务制度和体系的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以公共卫生建设为例,目前全面规划了医疗救治体系的机构布局,建立了三级疫情报告网,成立了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同时在婺源、弋阳、广丰、玉山、上饶5个县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市城区一半以上街道办事处设立了社区服务中心。但总的来看,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市,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处于启动阶段,任重道远。
(五)水平在提升,质量待改善。一是服务方式智能化。开展了网上办公和电子政务活动,但网站更新慢,公共信息发布滞后,网上办公普及率低;二是服务手段多样化。在行政管制之外,税收等经济杠杆在管理活动中有所使用,但涉及领域极其有限。三是服务机构一体化。市本级和各县(市、区)相继组建了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但窗口服务冷脸冷面现象仍然存在。
三、上饶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政府财政投入增长有限性的矛盾,使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成为迫切之需。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经济发展跨入了高增长和高风险并存的阶段。人们在生活环境、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等方面也相应地产生了许多新的需求。但由于政府的长期忽视,导致公共服务经常处于有效供给不足的状态。加之,人们的喜好存在差异,以及其他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公共服务的残缺。而这种不足和残缺则更加 5
凸现了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财政投入增长的有限性。以教育为例,2001年我国财政的教育投入仅占GDP的3.19%,近期目标是力争提高到4.8%,而1997年中等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就已达4.8%,即使与1998年巴西、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4.63%、4.39%、4.27%的财政投入相比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2]同样,2005年上饶市财政性公共教育支出仅占全市GDP的3.01%,同比增长-0.06%。这足以说明,旧的公共服务理念、手段和运营机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迫切需要通过一系列创新来解决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和公共产品数量有限以及公共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二)公众导向的执政体制改革,使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势在必行。新世纪以来,面对新的行政环境的严峻挑战,大多数国家的行政改革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我国政府在重新思考人民政府本质的同时,也适时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把政府职能归结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内容;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2006年1月6日在全国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要求:“继续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要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放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这表明我国政府改革的思路逐渐清晰,但要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就必须立足于实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下大决心进行政府公共服务创新。
(三)创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内在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谋划了我国“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思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上饶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比率达73%。在这样一个农业大市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致力于本级政府自身的改革,在进一步集中精力做大城市的同时,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卫生制度等,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市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上饶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可行性分析
(一)逐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渐次发育的市场体系为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提供了现实的经济支撑。一是市本级企业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完成,全市341户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了320户,国有资产进一步向电力、通信等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集中,竞争力和控制力逐渐增强。二是民间资本日益壮大,形成了一批新的市场主体。2005年全市有民营企业11万多户,注册资本131.4亿元,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33.9%,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来自非国有单位的投资占57.9%,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三是市场发育步伐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市城区已拥有限额批发零售贸易企业14家、百货商店3家、超级市场1家、年成交额达亿元的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个。同时,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完成了商贸网点规划和布局,新建了月亮湾汽车城、江南商贸城、国际家具城、江南米业市场、鄱阳湖国际水产城、新华龙物流园等一批规模较大、功能较完善的商业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建立了市级政银联席会议制度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为解决企业资金瓶颈问题搭起了及时、高效、优质的平台。
(二)民间商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出现为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随着市场体系的发育,一些基于市场和行业发展起来的民间组织逐渐成长起来。截止2005年底,上饶市总商会在各县(市、区)均设立了分会。2006年初又成立了北京上饶商会。这些民间商会组织在规范市场秩序、维持行业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上饶市总商会家具分会于2004年和2005年各举办了一届家具博览会,推动了上饶家具市场的发育和壮大;在玉山县举行成立大会的江西省轴承商会和江西省工商联轴承商会,集科、工、校、贸为一体,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的沟通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了轴承行业形成合力,做大做强。一些商会组织甚至还涉足投融资领域,如江西炜达轻钙公司、玉山超越美酒世界等几家企业,共同出资500万元组建了玉山县总商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为中小企业短期小额贷款提供了方便。此外,商会和民间行业协会还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着政策宣传、推动光彩事业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等职能,如2005年九江市发生地震后,上饶外商协会积极开展捐款赈灾活动,为企业参与光彩事业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表率和贡献。
(三)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区域商业文化氛围,为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提供了可贵的理念支持。上饶地处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区域,交通便利,有“八省通衢”之称,商业贸易曾十分繁荣。明清时,铅山河口镇被称为“八省码头”,有“买不足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之说,是十大商帮中江右商帮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质朴和灵活经营著称。同时,又吸收了当时其它一些商帮的精华,如徽商仁义诚信的文化(婺源县古属徽州府)和浙商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等等,[3]形成了一种多元并存的商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上饶的经济发展一度落后于周边的发达地区。但历史上沉淀下来的独特的区域商 8
业文化,使人们具备了较强的经商意识、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之紧邻浙江、福建两个商业发达和对外拓展性强的省份,促使人们的利益观、权利观、法制观较早地形成并日趋成熟。一旦利益受损,就会诉诸包括法律在内的多种手段予以维护。如2005年仅市县两级的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就受理投诉268起。多元化的区域商业文化环境,推动着公众社会心理普遍从依附走向自主,促使政府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出发,自觉实现治理理念转变,谋求更好的公共服务策略。
五、上饶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途径
探讨政府公共服务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为谁提供公共服务,以及怎样提供公共服务的问题。“建档九十周年”期间,上饶市三次产业结构由32.7:29.2:38.1调整到21.8:42.5:35.7,五年内二产上升13.3个百分点。通过对照产业结构的演进顺序可知,目前上饶市的工业化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后期过渡阶段,突出表现是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市场发育尚不完善,民间组织作为有限。因此,现阶段上饶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既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也不能完全套用国内广州、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健全体系;统筹兼顾、重在农村。[4]着重在公共服务的方式、体系、原动力等方面进行创新探讨,构建具有上饶特色的公共服务模式。
(一)以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为发展方向,实现公共服务方式创新。上饶市是典型的“吃饭”财政。以2005年为例,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3.6亿元,财政支出42.9亿元,缺口9.3亿元,政府的财政供给能力相当有限,必须通过多元化的供给方式来共同满足全社会的公共需求。
一是在手段上从垄断逐渐向竞争过渡,实现运作方式市场化。上饶市目前的财 9
力有限,政府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安排巨额财政资金去完成历史欠帐很多的公共服务建设,迫切需要通过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市场供求的均衡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因此,在某些领域必须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公共服务主体的标准,并在此框架下使政府部门、私(外)企和民间组织之间构成一种竞争关系,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如上饶市城区临时停车位经营权的成功竞拍,个别城建交通项目BT模式的尝试,以及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成立等,都标志着上饶的公共服务创新在市场化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二是在格局上由单边渐次向多极发展,实现供给结构社会化。“建档九十周年”期间,随着民营经济迅速崛起,上饶的同业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社团开始以相对独立的运行方式出现,并具备一定的自治能力,多元的投资格局逐渐形成,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动社会力量改善公共服务成为可能。因此,现阶段政府应该在政策允许的框架内,把不具备规模经济特征、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公共服务项目,逐步向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开放,通过委托服务、管理承包、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扶持各种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兴办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极化供给格局。
(二)以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实现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建档九十周年”期间,上饶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有较大改进,但离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还十分遥远。因此,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应该以符合公平、正义为原则,着眼于满足全体公民最基本的公共需要的公共服务建设。
一要坚持就业为先,促进就业,保障公平。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目标责任、政策法规和管理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督促检查制度、定期 10
通报制度和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强化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要加大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协调力度,放大小额担保贷款比例,扩大小额贷款范围和额度,推动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要继续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联网机制,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形成集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于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要通过多部门联动,或与民间社团合作等方式,积极开展就业和再就业援助活动;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从而走出一条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新道路。
二要坚持民生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先保障人们的生存需要。在教育方面,要建立新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帮扶力度,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要面向农村,进一步抓好市县两级的职业教育建设,把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在社会保障方面,要继续健全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社会救助为辅,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相配套的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实现老有所养、弱有所助。在公共卫生方面,要以改水改厕为突破口,以合作医疗为载体,重点解决农村公共卫生的脏乱差,以及基本医疗保障普遍缺乏的问题,实现小病能预防,大病能治疗,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要坚持扩面为上,走低标准、广覆盖的道路。一是关注全局性,不断扩大公共服务覆盖的区域范围,在城乡公共服务的投入中形成协调的比例结构,通过把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向农村倾斜,重点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避免出现服务盲区;二是突出一般性,不断增加公共服务项目的总量,建立一个囊括公民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在内的公共服务项目库,向公众提 11
供从“摇篮到墓地”的服务,避免出现服务缺失现象;三是兼顾特殊性,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不同群体的覆盖范围,避免出现服务断层现象。如针对少年儿童所需的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建设,针对农村居民最基本的公共医疗卫生和文化娱乐设施建设,针对城镇居民休闲所需的基本绿化设施建设,针对弱势群体的维权服务等等。
(三)以促进主客体相融合为目的,从原动力上确保政府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公共服务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公民动态的公共需求,维护并促进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最大程度地促进公共服务主体和公共服务客体相融合。
一要善于把握全局掌好舵。党的十六大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形势、依法行政、总揽全局”五大执政能力,其实质就是要提高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在政府公共服务创新过程中,政府应当扮演好“掌舵者”,而非“划浆者”的角色,充分起好促进者、合作者和管理者的作用。既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又要确定问题的范围和性质,综合利用多种手段有效配置各种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实现地方公共服务的目标。如通过打破行业垄断,逐步开放公共服务领域,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或允许国企、私企、外企和民间组织以各种方式参与交通、通信、能源、教育、医疗、城市公用事业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经营。
二要推进公共服务技术创新。即把人的智能直接注入信息系统和智能化装备之中,通过人工智能把主客体联结起来,达成相互间的密切融合。首先应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步伐,通过优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运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快速收集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信息,并通过网络有效地监督公共服务职能履行情况。其次要逐步实现公务员网上办公和在线服务,不断增加网上办理项目和扩大网 12
上服务领域,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网上服务,推动政务公开制度建设。
三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要通过科学设置机构、定岗定编、岗位轮换和竞争上岗等途径,形成政府公务员有进有出、能上能下的机制,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要通过依法行政教育,不断增加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要通过爱岗敬业教育,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努力塑造以人为本,亲民亲商的政府形象。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并在街道和乡镇推行“政务超市”,以公民为中心,为社会提供更具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共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实施重点文化工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重点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龙头。“建党九十周年”期间,我们上饶市的几项工程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是实施文化先进县创建工程。“建党九十周年”以来,我们上饶市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大力开展了创建文化先进县工程。
二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我们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上探索形成了“上饶模式”,努力实现从“村村通”到“户户通”,开设“上饶新农村网上图书馆”,强化了基层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使我们上饶市成为全国唯一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示范市。文化部还将于近期在我们上饶市召开现场会议,推广我们上饶市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的做法。
三、举办特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我们上饶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文化内 13
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具特色。
一是主题性的品牌文化活动。我们举办了全市广场文艺汇演、曲艺会演、农村文化艺术节等主题品牌文化活动,有效带动了全市各地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是常规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广大群众为主体,让广大群众唱主角,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等每年有160多场,演出节目2100多个,大型展览29多个,参与观众达27多万人次。带动了全市广场文化活动的繁荣。
三是特色性的地方节庆文化活动。全市各地开展了10多项有特色、影响大的节庆文化活动。既彰显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效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未来几年时间里我们将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根据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切实提高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提高公共文化网络建设水平,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完善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努力形成比较完备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大力引导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发挥地方特色公共文化优势,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活动品牌,努力承办农民文艺汇演、广场舞比赛等高层次、影响大的公共文化活动。三是推进公共文化重点工程,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继续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公共文化辅导工程要覆盖所有的行政村和社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要在设施完成的基础上实现规范管理和运行,充分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四是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机制。强化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主体地位,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指 14
标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党政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体系。
2011年,我们上饶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以文化惠民为重点,继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主要内容有:
一是以迎战十艺节为契机,实施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工程。贯彻落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有关要求,提升我们上饶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做好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设备配置和规范管理工作,完成210个村文化大院的建设任务,为广大群众开展和参加公共文化活动打造广阔的舞台。
二是以数字文化建设工程为重点,促进各项重点工程取得新进展。文化先进县创建工程要进一步完善标准,确保其先进性;全市将把文化共享工程规范化站点的50%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并率先建设几个规模大、标准高、服务能力强、服务环境好的大型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要初步建立起以市图书馆为中心,市县图书馆为分支节点的网络图书馆体系,使全市图书馆初步互联互通,并开展各个平台管理软件的开发工作;同时,对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全市督导,举办全市公共文化辅导工程汇报展演,推进重点工程进一步深入开展。
三是实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在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今年我们上饶市将出台相关政策,加强调查督导,深入实施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开放更多的服务窗口,开展更多的服务项目,把服务群众的总体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是以庆祝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主题,大力开展各类公共文 15
化服务活动。举办全市庆祝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如全市美术书法摄影和革命文物大展,“颂歌献给党——全市群众合唱比赛”活动,全市文化共享工程优秀电影展播等;深入实施振兴地方戏曲工程,举办全市地方戏戏迷大赛,开展全市广场戏曲演出活动;举办全国“群星奖”获奖剧(节)目在全市巡演活动,为全市群众带来高端的文化享受。
五是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为带动,实施文化富民工程。充分利用我们上饶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策划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体,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的亮点项目,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文化民生、文化富民的重要内容。
5.关于合作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报告 篇五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繁荣文艺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重要任务,积极促进艺术创作、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的繁荣发展。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及京剧、地方戏、民族音乐、美术等专项扶持发展规划,推出了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引导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电影年产量保持世界第三大国地位,电视剧年产量位列世界第一。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主题,推出了一批重点出版物。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持续开展优秀出版物推荐、全民阅读报刊行、全民数字阅读活动,共吸引8亿多人次参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心连心”、“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结对子、种文化”、文化志愿服务、全民健身、广场文化活动等,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近年来,国家在推进国家图书馆新馆、国家博物馆等一批高水平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基。以来,中央投入40多亿元资助地方建设1086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2.42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以来,已投入16亿元支持214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新建和改扩建。投资17亿元对偏远农村地区1229座广播电视高山骨干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为解决基层文化设施“空壳”问题,安排乡镇文化站和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对基层文化设施设备购置进行补助。截至20底,全国共建XX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3117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31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1110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3473个,工人文化宫1300多个,青少年宫700多个,科技馆350多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3000多个。开设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64个,广播电视传输发射台站21000多个。各类出版物发行单位12万多家,发行网点17万多处,建设阅报栏、阅报屏7.2万余个,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2万多个。
(三)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活力明显增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建立协调机制,成立由文化部门牵头、25个部门参加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加强对文化事业改革的分类指导,明确划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时政类报刊社、公益出版社等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一批公共文化机构组建理事会,探索形成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和流动服务等模式。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全国2780个公共博物馆、347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及43510个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已实现免费开放,服务人次大幅增加。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推动成立中国文化馆协会、图书馆学会、博物馆协会、广播电视协会等,发布一批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
(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坚持把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作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以基层为重点扎实推进。“十二五”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推进,已基本实现全国已通电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截至年底,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99%和98.6%。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3.55万个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70万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基本实现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数字院线252条、放映队约5万支,年放映800万场,年观众人次约15亿。全国县级城市拥有数字银幕超过7200块,已有10个省(区、市)实现了县城数字影院全覆盖。农家书屋工程建成60.1万家书屋,为边远地区建成1.6万家卫星数字农家书屋。这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有效弥补了基层资源的不足,改善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条件。
(五)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和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向公益事业捐赠减免税收的重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北京、安徽等地通过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免费发放文化优惠卡等形式激活文化消费需求。截至2014年底,北京累计发放文惠卡 151.06万张,通过文惠卡发生的交易额达7.19亿元,直接为消费者节省9000多万元。安徽惠民文化消费季期间,共有2304万人次参与文化消费,总额达90.43亿元。全国涌现出一批民办群众文艺团队、文化大院、文艺俱乐部等。截至底,由文化馆、文化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28.2万个。完善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截至2014年底,登记在册的县级以上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机构6337个,文化志愿者91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174万名,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六)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和互联网文化建设。把握当前信息化和传播技术发展趋势,积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创新现代传播方式。加快数字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设。建设多媒体制播分发平台,开办69个高清电视频道、29家网络广播电视台、605家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数达4500万户。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全国数字电视用户已近1.9亿户。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十个省市开展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示范网建设。推进数字出版技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网上传播工程和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等。
(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持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相结合,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进近现代重要史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重要遗址保护工程。2014年,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增至47项,居世界第二。3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居世界第一。评审认定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86名。命名两批共100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设立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古籍保护,成立各级古籍保护中心,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公布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命名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建设珍贵典籍数字资源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作,分学段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开展经典诵读、文化讲坛、“我们的节日”等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八)提升老少边穷地区和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立足保障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边远农村、牧区等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加大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面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重大文化工程。20全年制作译制少数民族广播和电视节目时间分别达10万小时和4万小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品种数量不断增加。组织“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实施500多个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服务人数近200万人。开展“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在边疆10个省份建设了810个乡镇服务点、3104个数字文化驿站。加强盲文读物的生产,推进盲人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全国盲人持证读者达到35846人。实施“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组织中国老年合唱节和中国少儿合唱节,保障老年人、少年儿童等群体的文化权益。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民工群体文化体育权益的保障力度。
二、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由于文化建设底子薄、欠账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二是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三是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体系不完善。设施方面,虽然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按行政层级“全设置”,但农村基层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还有空白点。据统计,截至年底,全国仍有619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和791个县级文化馆建筑面积小于800平方米,分别占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的22.8%和27%。全国有487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小于300平方米,占文化站总数的14.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1.46平方米。投入方面,虽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差距。近年来,全国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8%左右,比重偏低。2014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2683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支出(15.17万亿元)的1.77%。全国人均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206元。队伍方面,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机构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队伍不稳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服务效能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但是当前公共文化产品种类数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普遍,部分互联网站内容还存在过分娱乐化和庸俗化的问题。一些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不足、效率不高。不少地方存在“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的问题,一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闲置,公共资源没有实现最大社会效益。
(三)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从城乡看,县级以下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资源仍然比较匮乏。2013年在我国2712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中,无购书经费支出的有580个,占到县级公共图书馆的21.4%。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2013年,东部地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约占全国总量的 44.15%,中部约占22.57%,西部约占33.25%。从群体看,当前针对老人、少年儿童、残疾人、农民工和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公共文化体育资源普遍偏少,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要求在不少地方尚未落实。
出现以上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还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不受重视。同时,政府在公共文化领域还存在“越位”、“缺位”现象。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行政管理职能条块分割、项目设置交叉重复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二是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尚待完善,特别是对党政领导履行责任情况的评估评价还有待加强。三是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力不足,渠道不畅,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三、下一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把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促进效益发挥作为主要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为中心环节,把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落实到创作、表演、研究、传播等各个环节。继续组织“中国梦”主题创作展示活动。发挥国家艺术基金的导向作用,扩大资助范围,丰富资助门类,突出资助重点。搭建优秀作品传播、交流和推广平台。抓好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继续扶持发展优秀传统艺术。改进文艺评奖,解决文艺评奖过多过滥问题,建立健全对文艺作品的科学评价体系。推出一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网络文化精品。加强对网络文学、网络视听节目的引导扶持和审核把关,做到正导向、提品质。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完善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的基层设施网络。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城市公园、广场等设施的管理和使用,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互联网延伸,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三)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指导各地结合当地群众需求、财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尽快制定地方具体实施标准,以县为单位推进实施。促进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大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文化扶贫。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编制专项规划,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开展公共文化需求调研,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特点,实现精准服务。加快策划实施一批民生分量重、社会关注度高、边际带动性强的公共文化项目。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基层融合发展试点,探索统筹数字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实现互联互通,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增加产品和服务总量,使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推手。积极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和基层群众的新要求,推动互联网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创新文化传播渠道,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
(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推动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对群众自发开展的文体活动给予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创新绩效考核方式。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建立对服务质量好、公众满意度高的公共文体机构的激励机制。
(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四、关于对立法工作的建议
长期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在推动文化立法、完善文化法制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文化作为立法的重点领域,对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作出部署,并明确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这对加快推动文化立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全国文化工作者的迫切期待。在此,我们有两点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进程。去年以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工作,国务院各部门积极参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草案,并已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立法工作计划。这是近年来文化立法的一次重大突破,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起到重要作用。恳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推动该法立法进程,争取在今年下半年提交常委会审议并正式出台。国务院各部门将继续配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做好协助工作。
6.关于合作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报告 篇六
大学生调研报告
题目: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调研区域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
姓名めめめ
系别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指导教师めめめ
时间2012年8月2号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处、院团委制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めめめ
指导教师:めめめ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加强政府对文化公益事业的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意义。
一、调查目的作为学习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我,虽然即将是大二的学生了,但是我国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因为我们学习此专业才一年的时间,而且还未正式步入社会,所以社会上的很多事情还不是很了解或许有些陌生。
为了了解我家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在暑假期间我对我的家乡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以抽样调查和亲身观察的方式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背景及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的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了。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需求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
为了进一步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之所以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由此,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
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三、我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设施体系也逐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势头。
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受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范围的影响。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且离县城又比较远,导致整个乡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满,大多数居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上,生活十分简单。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建设情况也比较落后。下面是我从调查中整理出来的基本情况:
(一)文化娱乐活动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本村居民的普遍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多数都是小学和初中文凭。在加上离县城较远,受区域经济和服务范围的影响,大多数村民们对重庆市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都还是不很了解。可见而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了。
虽然我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不是甚好,但是村民们在收看新闻时,会经常看到新闻报到其他地区文化设施的建设情况和一些文化活动的举办。即使自己的家乡没有那么好,也对国家对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活动的举办和文化资源、遗产的保护都非常的满意,对于文艺演出、公园广场文化活动、健身活动也非常感兴趣。
本村没有什么文化娱乐设施,在乡里面有一些简单的文化娱乐设施。县里面偶尔会派电影放映队送电影下乡,让村民们在晚上聚集到一起观看电影。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村里文化设施的建设不到位和缺少文化活动的举办,因此村民们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参与“唱读讲传”(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等文化活动。
(二)百姓之心声
近年来随着重庆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很多地方常常举办各种丰富的文化活动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让人们享受到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虽然村里少有举办文化活动,但是可以从其他地方参观到和从媒体看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各地区的发展状况也不是很均衡,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也有待提高,让文化活动在未来的明天变得更加美好。
在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满足的今天,村民们也逐渐的关注精神文化生活,希望村里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利用闲余时间来丰富精神文化。认为本地区在公共文化的建设方面,应多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文化活动节目、加强文化设施和团队的建设、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建立农家书屋、多发展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品和组织送文化进社区等等。
同时村民们也希望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应发挥多方面的作用。诸如政府的支持、居委会的带领作用、居民群众、民间组织和引进企业投资等社会力量。这样更能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本村的又好、又快、平稳的发展健壮起来。
四、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及设施明显滞后。
村里没有农家书屋,农家书屋都没有就不谈藏书了。缺乏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没有文化站、文化中心等文化娱乐场所,更没有组织文化活动的文化工作人员。因此缺少文化活动的举办,文化服务产品的缺乏导致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满足,不能有效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二)宣传不到位
从调查情况中了解到,还有很多村民对于重庆推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内容都还不是很了解,有些甚至是完全不知道。这样会导致相关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和举办,也不利于村民们享受到文化活动中的乐趣和好处。
(三)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岩东乡屵山村地处山区交通的不便且距县城较远,经济条件较差,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四)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缺乏
村里没有文化站、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也没有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这岂不是犹如一个厂子里没有领导人和技术人员吗?导致缺少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举办,村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自然就落后于其他地方了。由于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又导致了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爱好传播者的缺乏。
五、关于我对本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条建议
(一)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村里几乎没有什么文化设施可言,只有加大对文化设施的建设,才能够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载体。实施“乡村阅读”工程,建设“农家书屋”,这有利于村民们及时总结先进的种植和养殖经验,促进村民们经验的交流和成果分享。同时村民们还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到农家书屋阅览书籍,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加村民们的财富收入,村里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也应该对村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利用资源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品。
(二)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宣传力度
村里多数人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内容都还不是很了解,甚至是不了解。这是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村里有效开展和举办的,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只有让百姓了解其相关内容,对其有意义的,才会引起百姓的观注度,才会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来。
(三)加大经济的投入
村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举办经费不足,应加大经济的投入,如果是没有资本做基础是难以办成事的。在发展本地公共文化时应坚持
“政府领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并建立监督机构。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也应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四)引进人才队伍
由于村里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缺乏,应引进专业的人才队伍,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村里任职,带领着村里公共文化服务和经济的发展。
(五)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建立相应的文化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对文化工作的考核,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以又好又快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建立考核制度时,文化建设考核应与经济发展的任务目标挂钩,这样促使村里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工作协调发展,并且根据考核绩效给予工作人员适当的奖励,这样促使工作人员对工作更有信心和干劲。
六、总结
7.关于合作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报告 篇七
1 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如何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采取何种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果如何都会对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区别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在于它所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它是以塑造体现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任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基本目标,以政府文化管理职能转变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为基础,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保障,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为方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标准进行动态调整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
2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能力
2.1 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宏观制度供给能力
制度供给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宏观制度供给能力要加强政府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法律制度的应用,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调整文化关系,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保护和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宏观制度供给能力应当注意:第一,制度供给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过程同步,与改革开放的过程相适应的;第二,制度供给要尽快的扩大文化法律法规的适应面,在执法权、行政管理权和处罚权方面的权力界限上要更加清晰、合理,在操作上要更加细化,以利于文化工作的规范运作。
2.2 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统筹均衡供给能力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特征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事业。统筹发展城乡文化、区域间文化,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全面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认识文化在两个率先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2.3 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技术工具供给能力
随着文化载体多样化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手机、微信等新型文化传播方式逐渐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并广泛融入个人生活,居民的信息需求逐渐加大。可以预想,未来传统文化产业的业态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因此,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技术供给能力要改变传统传播方式,要在创新文化制度条件的过程中,寻找更多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和工具,密切关注文化新兴载体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发展机遇,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新时代的科技成果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多样化转换。
2.4 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符合需求供给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对不足。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提高符合需求的供给能力,建立“文化需求导向机制”,通过建立文化需求的前导机制和后续的反馈机制,实现“需求一致”,更精准地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
2.5 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元共治供给能力
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元共治供给能力,要求政府必须正确处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关系,让市场机制、市场手段发挥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为各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完善的平台,实现政府、社会、市场之间良性的互动,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
2.6 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整合供给能力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资源整合供给能力,要加强跨部门之间协作,建立动态协调机制,将分散于各个部门和各个层次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统筹利用,例如,可将基层文化宣传、教育培训、体育建设、信息建设、图书出版、网络电视等公共文化资源以及乡镇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民健身工程等项目进行统筹布局,实现共建共享。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这是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文化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能力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包括宏观制度供给能力、统筹均衡供给能力、技术工具供给能力、符合需求供给能力、多元共治供给能力和资源整合供给能力。
8.关于合作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报告 篇八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行为政府职能财政投入服务均等性绩效评估
分类号G249.20
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伟大目标和任务,从此我国迈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1]。可见,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政府是最重要的责任主体,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者主要是政府,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2]。然而,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我国政府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是目前面临着的一项重要课题。
1我国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职能及作用
1.1建立健全方针政策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制度支撑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管理办法、建设标准等等,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制度保障。如: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3];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要“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2007年6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会议提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政策措施;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5],再次强调我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建设意见;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6];2012年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到2015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7];2012年的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8]的战略任务。这些方针政策的制定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政策引导和支撑。
同时,我国地方政府也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条例或文件,如2011年杭州市出台了《杭州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2年广东省开始实施《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健康发展与持续繁荣。
1.2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财政支撑
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征之一,公益性意味着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应是免费或基本免费的,为此政府就必须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持续不断的投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财政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撑[9]。2011年我国政府投入的文化事业费达392.62亿元,与2007年的198.96亿元相比,几乎翻了一番。2011年我国人均文化事业费达29.14元,与2007年的15.06元相比增幅达93.49%。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财政部2008至2011年为乡镇文化站安排的专项设备购置费达15亿元[10]。2009至2010年,中央财政为了对全国面积不达标的447个公共图书馆、1147个文化馆进行扩建及修缮,共投入资金5.8亿元,显著改善了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整体面貌。2012年,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针对我国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建设的现状又共同出台了《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计划在“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出资70亿元用于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的建设[11]。这些强有力的财政供给保证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提供,也使我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得以逐步实现,使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不断得到彰显。
1.3行使管理职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发展
近年来,文化部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和规范,使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如:起草了《公共图书馆法(草案送审稿)》,并报送国务院法制办,颁布了《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标准、意见、办法和规范。这些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出台及实施,不仅建立健全了公共文化机构的标准规范体系,也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制度化及规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的同时,相关部门还开展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评估定级工作。如按照文化部办公厅每四年进行一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的要求,2011年底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2013年开展了全国第五次图书馆评估定级和全国首次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公共文化机构行业评估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强并规范了各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促进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1.4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及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均等性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又一基本特征,所谓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穷人,不分城市乡村,不分东中西部,都能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12]。我国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政府在消除差距、实现均等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文化部开展了“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该活动以文化志愿者为骨干,分期分批赴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系列活动,为边疆民族地区群众送去了精神文化大餐,支援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面向特殊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政府采取补贴、发放文化消费券等措施,促使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特殊群体倾斜,不断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供给,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2011年,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把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2011年和2012年元旦、春节,文化部连续两年特别组织了慰问农民工文艺晚会。上述措施使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和保障,也使文化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到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 ] 新华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3-11-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18/c_111105580_2.htm.[ 2 ] 朱鸿召.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7-42.[ 3 ] 新华网.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EB/OL].[2013-11-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1/content_3606215.htm.[ 4 ] 新华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EB/OL].[2013-11-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htm.[ 5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文化部出台《关于开展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的意见》[EB/OL].[2013-11-13].http://www.drcnet.com.cn/eDRCnet.common.web/DocSummary.aspx?docid=2383792&lea-fid=3061.[ 6 ] 中国文化产业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3-11-13].http://testcnci.cnci.gov.cn/2009/6/15/law-0102040000-548_5.shtml.[ 7 ] 新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EB/OL].[2013-11-13].http://www.ce.cn/macro/more/201103/16/t20110316_22304698.shtml.[ 8 ] 新华网.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2013-10-22].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9 ] 央视网.十七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主报告(全文)[EB/OL].[2013-10-22].http://news.cntv.cn/china/20120613/112752.shtml.[10]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文化部发布十七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就 覆盖全国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EB/OL].[2013-11-16].http://theory.people.com.cn/GB/18194769.html.[11] 中央政府门户网.《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正式印发[EB/OL].[2013-11-15].http://www.gov.cn/gzdt/2012-02/07/content_2060392.htm.[12] 戴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20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13]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文化部决定大力推动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EB/OL].[2013-11-17].http://www.gov.cn/gzdt/2010-11/02/content_1735804.htm.[14] 中央政府门户网.文化部开会部署开展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EB/OL].[2013-11-17].http://www.gov.cn/gzdt/2010-11/25/content_1753170.htm.[15] 新华网.福建将在上万个行政村设“村级文化协管员”[EB/OL].[2013-11-17].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7-02/14/content_9311403.htm.[16] 中国文化部.静有文化协管员,动有电影放映队:福建农村文化动静结合[EB/OL].[2013-11-17].http://www.dmcc.gov.cn/publish/main/3/1267/1267429289718176406/1267429289718176406_.html.[17] 涂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规模、结构与效率——一个理论研究综述[J].宏观经济,2011(12):86-87.[18]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2年财政收支情况[EB/OL].[2013-11-17].http://gks.mof.gov.cn/zhengfuxinxi/tongjishuju/201301/t20130122_729462.html.张秀兰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辽宁大连,116029。庄 媛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大连,116029。
1.5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人力资源是文化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证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关键,而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短缺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末端——农村的“村”及城市的社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基层人才的短缺和青黄不接,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加强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文化部于2010年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的意见》[13],《意见》要求从2010年开始,文化部用五年时间对现有的24.27万个县乡专职文化工作者和366.85万左右的业余文化工作者(包括业余文艺骨干、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工作人员等)进行系统培训[14],同时,逐步建立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网络,建立网络远程培训服务平台,推动培训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
此外,文化部还积极推广在乡村及城市的社区建立政府补贴的“文化协管员”制度。“文化协管员”制度起源于福建,2007年为了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福建省决定在全省14 000多个行政村设立村级“文化协管员”[15]。“文化协管员”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同时,管理好图书阅览室,开展读书、学习、培训等教育活动;发现当地的文化遗产资源,做好当地的文化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等等[16]。这一制度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文化部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决定在全国推广。
2我国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如前文所述,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针、政策,对我国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的行为予以指引和规范,因此可以说我国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体系还是比较完善的,但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使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失去了法律依据。法律法规的直接作用就是强制和规范,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我们需要这样的强制和规范,因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基本文化权益有所保障,因此,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政策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没有强制性,正是因为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某种程度上使得我国有些地方相关活动开展得并不理想。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各种主体,包括各级政府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的权力,尤其是义务进行设定,从财政投入、管理体制、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到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出强制性要求,以对各种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进行规范。其次,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有现有的政策体系的支撑,我国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可行的。
2.2应着力解决地区、城乡、民族、群体间的供给不均等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人员构成复杂。由于上述国情,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性的实现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地区、城乡、民族、群体间的供给不均衡现象普遍存在,其中区域和城乡间的文化差距较为明显,这种差别存在的主要责任还应归结于政府。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从体制、财政、管理等方面制定各种法规和政策,将投入和文化领域公共资源配置的重点向农村倾斜,向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从而缩小地区差距,平衡城乡供给,关注弱势群体,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2.3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如前所述,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了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财政投入力度,但从每年的投入总量上看仍显不足。2011年以前我国文化事业经费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例基本在0.4%左右,且多年维持在这个水平,没有显著增长[17]。2012年起,我国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阶段,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1月公布的2012年我国财政收支情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累计公共财政支出125 712亿元,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 251亿元,同比增长358亿元,增长18.9%[18]。但是我国文化事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与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及以上国家高达1%的比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文化事业经费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过低衍生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量不足,公共文化服务设备落后,公共文化机构分布不均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愈加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因此,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政策方面还应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既要加大资金投入总量,也要提高文化预算占财政总投入的比例。对于一些重大的文化工程项目,政府应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然而,我国还没有迈入经济发达国家的行列,政府的财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也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这就需要政府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制定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规范有序的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形成多元主体合作的经费保障模式,在这方面政府要进一步组织人力进行研究。
2.4应组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评体系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体系还未建立起来,既没有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也没有组织起专业的评估机构,而绩效考评体系应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评估机制的缺失不利于政府部门对各文化机构的服务绩效进行监管,也不利于公共文化机构对自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内部控制。
因此,政府要建立起一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评估指标体系,多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评与监管。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方面,我国有些学者已经进行了研究,并尝试构建了评估的指标体系,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也应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相关研究,或对学者已经提出的指标体系进行认证,使国家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尽快出台。
3结语
在我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的进程中,政府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因此政府应明确自己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角色定位,找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策略,全面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的战略任务。
【关于合作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08-15
关于张店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调查报告06-27
关于小组合作的论文07-10
高中关于合作的作文08-01
关于合作创新的名言09-29
关于合作共赢的例子11-23
关于合作的寓言小故事08-31
关于团队合作的小游戏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