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2025-03-2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共4篇)(共4篇)

1.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篇一

中医学院“四大经典”知识竞赛流程及职责分工

一、流程

(一)前期准备

1、学生公寓5号楼前条幅悬挂

2、宣传部将宣传海报贴至指定位置(学生公寓五号楼前、E座楼前通告栏、中医学院行政楼(G楼四楼展板)通知栏下)。

3、选手奖品、胶布、请帖等购买。

4、11月18日上午10:00开始,交流中心会场布置、装饰(生活部)、幕布上条幅悬挂(体育部(买别针))、音响设备、投影等设备调试(学习部)、抢答器调试安装(团总支李韬、王东风)。

5、11月16日(星期三)学工办老师邀请团委、学生处领导,中医学院领导及中医学院各教研室主任参加活动,09、10、11级各班长通知班主任参加此次比赛。

6、下午1:00开始彩排走场。

(二)正式比赛

1、选手上场(着正装)(预示比赛即将开始)(强调台上要求)。

2、主持人(高东升、陈雪岩)说开场词、介绍到场嘉宾(顺序由学院领导定)。

3、王滨院长作开场发言。

4、各组选手进行自我介绍(包括口号等)。

5、第一环节:必答题,每人一题。

6、第二环节:抢答题(要求主持人和抢答器操作者相互协调、抢 1

答器试音(正确音、错误音)。

7、太极扇表演(时间4—5分钟)。

8、第三环节:风险题(答案请评委老师点评并给出分数)。

9、评委老师分两组:第一组专业知识点评老师,第二组综合素质点评老师。

10、主持人公布各组最后得分(要求主持人每环节后须公布各组得分情况)(计算分数时文艺部需播放音乐)。

11、苗茂书记作总结发言。

12、颁奖(颁奖嘉宾顺序由学院领导确定),(主持人、礼仪队应配合颁奖嘉宾),(每颁发一个奖项需合影一次)。

13、主持人宣布此次中医学院“四大经典”知识竞赛圆满结束,最后合影留念。

14、办公室、勤工部进行会场整理,团总支、学生会各部门进行设备、物品的归类和整理工作。

二、职责分工

我院2011年“四大经典”知识竞赛决赛将于2011年11月18日下午3:00—5:00于交流中心多功能报告厅举办,现将本次知识竞赛的前期准备以及现场工作安排如下:

现场工作协调:王志健叶进龙梁宝国

(一)团总支职责分工

1、维持会场秩序

2010级各班级团支部书记负责维持会场秩序

负责人:曾启宇

2、操作抢答器

负责人:李韬王东风

3、监督分数

负责人:何晓旭

4、礼品、奖状、选手所用纸笔、评委老师手中试题及纸笔购买 负责人:王志健胡培博

5、书写奖状

负责人:张赟

6、试题PPT制作

负责人:王志健

7、礼仪接待、蓄水、颁奖、引领

负责人:齐殿龙张丹

8、礼仪服装、抢答器

负责人:王志健

(二)学生会职责分工

1、会场布置

内容:

主持人台花、选手台签、记分牌、评委老师台签摆放、矿泉水、茶水准备、会场装饰(气球,彩带等)

负责部门:生活部

负 责 人:艾广

2、音箱等设备调试协调

内容:

选手话筒调试、电池购买、租借话筒(4个)音响、投影安置操作、PPT播放

负责部门:文艺部

负 责 人:王明威

3、挂(拆)条幅、书写条幅申请

位置及内容:

交流中心幕布:“传承祖国医学,弘扬国粹中医,中医学院“四

大经典”知识竞赛

学生公寓五号楼前:上联:三坟经居卷首谙熟诸法不啻布衣宰相下联:四库医归子部精研此道堪称济世先生横批:中医学院“四大经典”知识竞赛

交流中心前:中医学院“四大经典”知识竞赛

负责部门:体育部

负 责 人:郭玉杰

4、宣传报道

内容:

宣传板报3张(张贴于五号楼前橱窗、中医学院行政楼(展板)、E座楼前宣传栏)摄影(赛后将照片传至学工办电脑)

负责部门:宣传部

负 责 人:秦静波

5、赛后会场整理

负责部门:勤工部办公室

负 责 人:汤阳尤小苗

6、突发事件(临时任务)解决

负责部门:学习部社会实践部

负 责 人:刘昌赵勇权

三、主持人职责分工

内容:

介绍到场嘉宾(注意次序),知识竞赛不定时公布各组分数。负 责 人:高东升陈雪岩

团总支及学生会各部门应紧密配合,将此次知识竞赛完整有序的进行。

中医学院团总支

2011年11月8日

2.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篇二

中医学区别于西医学乃至近代其他自然科学得最大特点, 在于其从奠基到发展完善的过程, 始终贯穿了典型的东方传统的整体认识论思想。当中医学的整体认识重新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他们发现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处处都闪烁着整体联系的思想。

1 构成中医学整体论的三大学说

中医学整体论是构建中医理论的重要指导思想, 贯穿在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 是医理论的本体思想和方法论原则。

中医学整体论是由中国古代哲学的三大学说体系构成的, 即气一元论思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其主要理论基础。

1.1 关于事物本原的基础-气一元论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医学乃至整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基本、最独特的范畴, 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本质结合气的本义是“云气”。《说文》谓:“气, 云气也“象形”气所以被引申为哲学概念, 成为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主要范畴。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范畴是从探讨宇宙本原的角度提出的。在先人眼睛里, 万物都是有形, 唯有无形者才可能成为万物的本原。二是古人认识到,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中, 作为构成万物本质, 必然处于不断的运动过程中。气是无形的, 但其运动则是可被人感知的, 故气的概念被逐渐引申为自然的本质和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

气一元论思想从气本元论或本体论的角度单明了整个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即由气产生的宇宙万物是由共同的基质构成。因此部分中就必须藴涵着整体的功能与信息, 整体与部分之间有着相类、相通的特征。从气范畴本身而言, 它是建立在直观基础推衍出来的一个非确指的概念, 具有非结构性与整体关联性的特征。

1.2 关于事物运动根源和规的整体基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出现, 对于解释自然界的统一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 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原则, 是最大的道理和原理。因此自然界的普遍联系, 可以通过阴阳关系得到说明。其次, 阴阳的对待的关系, 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所在, 如此在理论上就解决了万物在大化流中的统一问题。

阴阳学说在中医整体认识论的构成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使气的运动特征得到了圆满的理论说明。其次, 阴阳范畴的引入, 也使得气学说对事物多样性的解释能力大大增强了。气分化为阴气和阳气, 然后生成天地。天在上, 无形主动, 地在下, 有形主静。天阳地阴相交, 而后万物产生。

1.3 关于事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整体论基础-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最早是建立在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五中物质基础上的。古人认为世界都包括五行的内在结构, 并把事物以五行进行划分, 形成了包括自然界的气候、天象、物候和社会活动的政令、农事、祭祀等在内在的整体模式。五行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种关系使的五行系统成为一个具有自行调节能力的有机系统。五行理论在天人关系模式的构建中具有重要的媒介作用。万物具有共同的内在结构和运动方式, 从而本质上是彼此相通的。而且, 五行即可表征事物的空间结构, 又可表征事物的时间结构。五行赋予时间和空间双重含义, 从而能够被广泛用来说明事物的内在结构、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和事物再发展过程中的序列关系。

在《内经》中, 天地分别与气和形相联系。天之气主要与阴阳相联系, 地之气主要与五行相联系。其原因在于:天之气偏于无形, 地之气偏于有形。从物质及其属性而言, 阴阳偏于物质的属性, 主要是表达事物内在部或两个事物之间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而五行则偏于指具体的物质及其相互关系。由于中医学强调万物的存在形式不外乎形气两个方面, 或者说气的存在形式不外乎行气两方面, 这样就把气、阴阳和五行有机的联系起来, 形成以气为最高范畴, 以阴阳和五行为其内在延伸的整体认识, 完成了其对于具体事物 (形和气) 与宇宙本原在发生学上相统一的逻辑构建。

2 中医学整体论的内容[1]

2.2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是若干脏腑组织, 器官组成的。各个脏器、各个器官和组织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 而人体的有机整体, 恰恰是由这些不同生理功能之间的协调平衡所组成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2.2.1 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 通过经络系统的内属于脏腑, 为络于肢节的联系作用使人体的内脏、形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是相互沟通的, 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与整体在形结构上密切相关。

2.2.2 人体基本物质的同一性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 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但它们有时脏腑、经络等功能活动的产物。因此组成机体各个脏器并维持其机能活动的物质是同一的, 这些物质分布并运动于全身, 以完成统一的机体活动。

2.2.3 人体机能活动的联系性 由于人体形态结构的整体性和基本物质的同一性, 决定了各种不同机能活动之间密切的联系性。人体的功能活动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统。各系统的功能, 又是全身整体功能的一部分, 而个系统功能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 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

2.3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自然界之内, 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不仅与外界环境有物质交换的同一性, 而且外界环境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即中医所谓“人与天地相应”同时, 人又是社会整体中的一部分, 所以社会的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

2.3.1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的联系。自然因素包括季节气候、昼夜、地理环境等方面。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非常明显。自然界气候变化有其自身客观的规律, 表现为春温、秋凉、冬寒等方面, 而自然界的万物则与之相应而呈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人与之相应, 在生命活动及生理上也产生相应的反映。季节气变化也影响人体气血运行的流畅或滞缓, 如表现在脉象上则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之不同。这充分体现人体生理活动与季节相应的变化。

3 中医学整体论对中医发展的影响

中医学整体论所强调的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思想, 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则是主要采取了整体思维、辩证思维、意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中医学认识事物的基本出发点是事物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由于这些作用是通过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 而不是事物在孤立状态下的作用, 因此, 只有通过对事物在整体中作用的分析才能加以把握。中医的思维具有整体性、辩证性、直观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这特点又决定了中医学认识事物时, 主要采用的是比类取象和以表知里的方法。而这些思维形式和认识方法, 又对中医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医学整体论强调了机体各种结构和过程之间的密切联系, 形成了对事物或人体的客观、整体的认识。这种从各个角度综合地对人体进行研究, 把研究对象如实地作为非加和性综合体对峙, 整体与要素的集成关系中把握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系统的整体运动状态的系统综合思维方法, 无疑在由分而合、在不断产生新的边缘科学的基础上越来越走向综合的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领域, 具有长远的影响作用。

4 结论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决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与西医学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构建的指导思想, 主导着中医研究人体的思路与方法, 因而, 现代要发展中医理论, 实现中医理论重大突破, 必须对中医学整体观念进行系统研究和解析。很多学者通过研究, 认识到了其认识论上的合理性和优势, 也对其缺陷与不足逐步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与探讨。保持中医理论的优势与特色, 即保留包括整体观念在内的中医学认识论、方法论中的合理成分, 积极以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整体观作为指导, 使传统中医理论逐步走出古代哲学的怀抱, 走向现代化之路, 这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3.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篇三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数千个寒暑,《黄帝内经》揭示生命大道一路走来,它开辟了道法自然的天地,展示了生命之神的辉光,实现了认识史上的奇迹。面对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惊讶于古代人们的智慧而深深地感到自己才疏学浅,所以只能截取《皇帝内经》的一小部分——它的养生思想,来谈谈自己在阅读这本书后的感想

养生,也被称为“摄生”,指的是更好地保持生命,增进健康的的方法。《皇帝内经》作为医药学的早期著作,养生学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成分。蕴含在其中的养生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未病先防

养生的目的就是保养生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所以必须做到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养生要未病先防,未老及养,不使生病才能延年益寿,推迟衰老。当病症能被检测出来时,其实它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了,这时再采取措施已经晚了,因为机体再也恢复不到未患病的健康状态了。比如癌症,很多时候发现得癌症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如果能通过避免辐射,不食用可能致癌的食品,来减少得癌的几率岂不是最好吗?

(二)顺应自然、动以养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人来源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得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自然界的变化,会通过温度,湿度,阳光等等各方面影响到人体,所以养生就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的生长收藏变化规律。

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指出了具体的养生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俱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中“广步于庭,披发缓行”正是体现着“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

(三)恬淡无为、静以养神

“无为”最早出现于老子的道德经中,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黄帝内经》中“恬淡无为”的思想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里说明了“恬淡虚无,清静无为”对养生的重要性。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强度如此大的时代,我们更是需要回归这样一种“恬淡”“清静”的境界,少一些忙碌,少一些名利,少一些争吵,静静地品味生活,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样,我们可以拥有更平和的心态,获得平静的内心。《内经·痹论》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通过静养,才能将神气内藏,达到清静内守的境界。如果反其道而行,“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逆于生乐,起居无节”,那么后果只能是“故半百而衰也”。

(四)避邪去害

4.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7) 篇四

因为喜欢中医,所以高中毕业的时候报考的是中医学院的中医专业。但因为当时的成绩不佳,上的是三年制的中医专科学校。记得刚进大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就要求我们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当时还疼纳闷,后来才知道“四大经典”是每个中医人必读的经典。

专升本考试结束后,我有幸进入本科学院继续深造。开学后,学校开了一门以前没开过的新课,叫《中医经典选读》,到现在我才真正的接触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上把《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温病学说”统称为“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倦,162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仍有修订和补充。《内经》是集众多的医学家理论和临床经验编撰而成,是医学成就的整理和总结。该书全面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深刻讨论当时哲学领域中的气的概念、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的重大命题。阐明中医学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养生的原则和方法;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等问题,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继续发展的基石。《内经》建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以指导维护健康,养生防病,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等;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建立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创立了经络理论及其对机体的网络调节作用,并以精、气、血、津液、神的作用维系和调节着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机能,从而奠定了藏象经络理论的基础;在疾病的防治上提出“治未病”的观点,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之,《内经》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源泉。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两部分。是张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伤寒论》围绕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绝因病辨证论治为主体内容的辨证论治。《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398条,113方。《伤寒论》以条文形式将理、法、方、药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精神,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确立了脉症并重的诊断方则。部诊治杂病的专书。该书共25篇,共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由于该书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均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市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誉其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防治杂病的典范。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温病学属于主干学科之一,在中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瘟疫论》,由吴有性著,创“戾气”学说,认为瘟疫的病因是非风、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瘟疫论》一书,成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热论》,由叶桂(叶天士)著,创温热论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阐明了温热病的致病因素、感邪途径、邪犯部位、传变趋向,并辨明了温病与伤寒的诊治异同,是温病学理论第一次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它的出现标志着温病学自成体系形成科学,成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是学习温病学必读典籍。《温热病篇》是薛生白所著,是我国第一部温热性质温病的专著,该篇对温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作了详尽的论述和发挥,成为后世诊治温热病的楷模。吴瑭所著《温病条例》也是学习和研究温病的必读典籍,创立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中医学发展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传承并发展创新的原创性医学理论体系。而“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学习的必读之书。

2012级专升本班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国庆节趣事100字作文下一篇:美丽的龙井河作文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